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影片《归来》看张艺谋的导演风格转变

从影片《归来》看张艺谋的导演风格转变

从影片《归来》看张艺谋的导演风格转变
从影片《归来》看张艺谋的导演风格转变

从影片《归来》看张艺谋的导演风格转变

自2014 年5 月上映以来,影片《归来》在国内电影界已经掀起接连不断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时隔三年再次携新片“归来”,张艺谋仍然算得上是一位高产的导演。正如影片的片名《归来》,张艺谋这次的出现似乎带有一种“回归”的意味,让观众依稀看到了二十多年前执著于走文艺路线的那个他。同时,也让我们思考,随着时间的脚步,张艺谋并未丢掉自己的风格,而是仍在不断探索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从未被时代远远抛下。回望他走过的路,虽然饱受争议,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努力的电影人在为自己的坚持做些什么。如今,年过花甲的张艺谋,仍然在不断努力与尝试,不断变幻新的电影语境,在电影创作的道路上执著前行。

回望大师成长之路

从1987 年创作影片《红高粱》至今的二十余年中,张艺谋走过了在文艺片与商业片两种模式之间的不断尝试、过渡与融合。入行27 年,导演影片19 部,张艺谋的创作风格经历了从纯粹的文艺片起步,逐渐加入商业元素,最终又回归文艺路线的过程,并将二者不断融合以致炉火纯青。回顾这些影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师的成长、成熟之路。

张艺谋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在拍摄的第二年就参展柏林电影节并获得了第38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在当时的中国影坛中尚属首例,还没有一部中国电影走入国际电影节并获此殊

荣。虽然这部影片所大胆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愚昧无知与人性丑恶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有“卖中国历史伤痛以求西方国家赞誉”之嫌,但其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却巍然屹立于国际影坛,且近三十年来经久不衰,成功地打开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大门。张艺谋在影片中所大胆尝试的镜头、画面等,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模式与美学束缚。这是中国电影的巨大突破,更是张艺谋本人莫大的成功。

此后的几年中,张艺谋先后创作出《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一系列此类具有文化反思内涵的影片,并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殊荣。这些影片无一例外地改编自文学作品,具有雄厚的内容基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用独特的视角,以揭露民族文化的伤疤、充分暴露人性的弱点为切入点,对民族文化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用悲剧的形式来触动观众心灵的最深处。也正是通过拍摄这些作品,张艺谋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文艺电影理论和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在当代中国影坛中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获得了巨大的赞誉。

1997年,张艺谋拍摄了影片《有话好好说》。这部电影的创作和他以往的拍摄风格截然不同,全片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痕迹,从一种理性的情感压抑过渡到感性的情感释放和生活化的现实呈现,在叙述上更抓人、更接地气,没有了不着痕迹的语汇表达,而是句句落实,实实在在。尤其是其手提摄影的拍摄方式,主观化镜头的大量使用,一下就把观众抓到剧情中,以接近纪录片似的再现方式让观众得到深深的认同感,并试图无意识地从影片中寻找更多的心理认同。

此后,张艺谋接连拍摄了《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幸福时光》等多部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以优秀的镜头运用来呈现给观众一个个唯美的故事和完美的画面,探索着一种新的表

达形式,试图以更加平和的方式娓娓道来。张艺谋在此阶段的转型尝试是鲜明而掷地有声的,每一部影片都做出了大胆的迈步,加入了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以尝试最为新鲜的题材、内容,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看似感性的环节设置,实则是在更加理性和清醒地思考生活,更加温情地体味生活。他将视点完全转移并集中在当下的现实社会,浓烈而直接的情感表达,也大大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张艺谋正是在这一步步的探索中试图找寻一种平和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地确立此时最能表达导演意图的个人风格。这既是一种客观而温情的故事讲述,又是娓娓道来的扪心自问,背后是导演个人的生活反思和沉淀。应该说,张艺谋在这段探索的时期是有成绩的,也推出了以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作品,可以说是成功完成了一定程度的转型。

新千年到来之际,信息逐渐开始高速流通,商业大潮瞬间席卷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乃至任何一个角落,这其中必然波及电影行业。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年轻商业体系,电影业面临着必须大跨步地追赶才能不掉队的巨大压力,亦为潜力。电影开始狂奔。此时的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也是中国电影界的领军人物,必须是要领跑在时代前沿的。进入新世纪,好莱坞电影对于全球的影响可谓是声势浩大,在巨大的商业浪潮推动下,张艺谋先后拍摄了《英雄》《十

面埋伏》等高成本大制作的“商业大片”,进而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之路。此后,他的创作之路更加宽阔,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大幅提升。

在这个时期,张艺谋开始试图思索,如何在艺术与商业间找

到一个平衡点。基于这样的思考,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先后拍摄了《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影片。从这些影片中可以看出,张艺谋做出的努力是显而易见且非常用心的。他始终在积极地尝试找到一种所谓的“平衡”,不断地去拍摄,不断地修正,以达到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让真正的电影艺术走入大众心中。这是他作为一个电影人的职业操守,更是一种对电影艺术莫大的崇敬与尊重。

回归不是简单重复2010年,一部《山楂树之恋》将观众的记忆一下拉回到了11 年前的《我的父亲母亲》。尽管在影片的拍摄上,《山楂树之恋》难以企及后者的艺术高度,音乐、画面、叙事等多个方面都没法和1999 年的这部老作品相提并论,但这部影片毕竟反映出张艺谋对于文艺片的缅怀和他对于艺术的不懈追求。我们从《山楂树之恋》干净纯美的画面和清澈动听的音乐中,仿佛能够看到他对于过去的追忆和对美好记忆最为宽容的态度。与此同时,张艺谋的商业探索也有了喜人的进步。影片《金陵十三钗》首先在一个敏感的特殊时期锁定在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题材上,回过头去关注旧中国一段让人不忍直视的惨痛历史,唤起人们对于历史与民族尊严的缅

怀和尊重。同时,采用高成本大制作,并力邀好莱坞一线大牌男演员加盟,国内演员的选择也很到位,这对于电影的表现力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砝码。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张艺谋对于拍摄的投入力度已经能够达到一部商业大片所应具备的基本水准,甚至还超过很多。这一令人欣喜不已的现象正说明了他在拍摄上所取得的喜人成绩。

2013年,张艺谋与老东家张伟平分道扬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继而与乐视达成合作意向。接下来的一年,张艺谋带着作品《归来》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综合以上的思考,我们已经对张艺谋本人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次回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是从题材、内容的选择,演员的选择,还是影片所选择的表达方式,所抒发的一种克制、内敛又暗流涌动的情感,这部影片都表现出很大的诚意。我们可以通过影片看到,两位老戏骨的加入是一种对张艺谋和剧本的放心,而张艺谋选择这样两个台词不多却需要大量外化内心情感的角色,亦是演员对导演的放心。

在影片《归来》中,张艺谋并未为演员设计过多台词,而是强调用大量的表情表演来完成故事叙述和人物情感的抒发。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张艺谋特使用了4K 高清摄影机和大量的人物面部特写。如果不是合作过这么久的老搭档,如果没有足够的了解,相信张艺谋也不敢随意去拍情感大戏。此番将曾经有过多次合作的巩俐与陈道明两位“体验派”请回来,是张艺谋的自信,更是导演与演员之间一种高度的互相信任。

该片在创作风格上仿佛又回到了最初以浓郁的情感来叙事的模式,但不同的是,人物情感更加内敛和收放自如。无关人员的设置不多,主要将笔触集中在两位主人公身上,如同人物的情感一般克制。正是特殊时代背景下这种无处不在的克制,更加令观众心疼和震撼。不同的是,张艺谋从曾经大胆地抒发浓郁的情感,过渡到了欲扬先抑,用被压抑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更加强烈的内心碰撞,达到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在研究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时候,笔者曾经将其影片中与张艺谋同样浓郁、鲜艳的影片色调放在一起作为对比来研究。导演阿尔莫多瓦曾经在2006 年拍摄过一部影片,名为《回归》。其在创作风格上糅合了该导演创作生涯中包括年轻时期不加克制的张扬不羁,到后来渐渐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直至后来他的作品已经能很好地把感性和理性的东西巧妙又合理地融合在一起等多个阶段的创作特点,是一种个人风格和内心情感的高度沉淀,是各种碰壁后经过岁月涤荡留存下来的精华所在。以饱经风霜的二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作为基础,他们不但“回归”到最初再度创作了熟悉的题材、内容,也同样请回

了年轻时就多次合作的老演员坐镇,这都是一种回归。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导演,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年龄层面,两位大师的电影成长之路竟然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不能不令人感到艺术的伟大和变幻莫测,不得不让人感叹艺术的有规可循、有矩可依。

影片《归来》作为一部“写实”的文艺片,无论是对待艺术或是票房都更加冷静。与张艺谋的多数作品相似,这部影片同样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情节选取了小说的最后部分,没有过多加入时代的东西,却在人物情感上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抒发一种被高度压抑的爱与情感。该片与张艺谋的前期作品《活着》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同样关注现实题材,同样是改编自小说,但在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归来》的叙述更加平实可靠,饱含着导演本人的生活阅历和思想内涵的高度沉淀。总之,这种“回归”是张艺谋艺术创作之路的成熟和沉淀,是一种沉甸甸的成长。相信在此后的创作中,张艺谋可以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

张艺谋电影风格

张艺谋电影风格 篇一:评张艺谋导演风格 评张艺谋导演风格 张艺谋是很熟悉的第五代导演,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高材生,后来走上了做导演的道路。张导的电影部部经典,每逢编导老师就会被推荐,我看的不多,看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 张艺谋担任过摄影师,拍过《黄土地》等影片,相比较摄影师的他,在导演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而我想从创作历程、影片分析以及导演风格阐述三个方面简单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导演风格。 一、创作历程 早期的张艺谋,,讲述了很多抗日背景的故事,《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拍了文革背景下一个又一个心酸的故事,《归来》便是这样的,大部分影片体现人们的无奈、心酸和磨难。 张艺谋的影片以色彩出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对色彩的理解,导演的影片也常常以色彩浓烈,豪放著称。他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从头到尾贯穿的大地黄和高粱红给人深刻印象,不单单是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官,更是色彩背后的隐喻,《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色彩更为鲜明突出的《英雄》也是如此。 除了色彩以外,张艺谋也更多关注了社会的基层群众,创作出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影片,《秋菊打官司》就是代表之一,拍摄基层群众

也成了张艺谋善用的风格。 而渐渐地,随着时代的改变,更多的导演开始着手商业片,商业元素的到来为这些老一辈的电影人、电影导演出了很大的难题,而张艺谋在这个方面也有自己的对应,《金陵十三钗》《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有着不错的票房,比较一下冯小刚导演的商业片《私人订制》,张艺谋的《归来》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并没有追求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而是继续朴实无华的导演风格,也收获了名利的双丰收。 二、影片分析 影片《红高粱》是以抗日为背景,弘扬了中华民族激扬的民族精神。讲述了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故事更是以俺奶奶只身一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作为结尾,让观众对俺奶奶的形象心生敬佩。在这部影片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俺爷爷在高粱地了睡了俺奶奶的场景,伴着成群的红高粱,把剧情推向高潮,更有意思的是导演巧妙的布景,让俺爷爷把高粱地踩出圆形的区域,就好像在告诉观众,圆是神圣的, 俺爷爷俺奶奶在某中方面是“神”的化身,当然结尾确实是这样的。 说完使张艺谋一炮打响的处女秀,说一部口碑比较差的影片吧!《满城尽带黄金甲》业界评价极其不好。作为周董的粉丝,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这个片子,看完就记得到了满屏的菊花。跟当时的陈凯

张艺谋电影的色彩文化解析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文化 西方色彩理论的研究角度倾向于研究色彩知觉的物理成因和物质世界的真实视觉表达,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则更倾向于人文因素的传达,中国电影的色彩基调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色彩文化的熏陶下,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人文情感,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成为我国电影作品色彩基调运用是否得当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优秀电影无一例外地体现着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文美。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文化 红色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中国人的红色情节是千百年的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从古至今,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从日常生活等方面始终表现出中国人对红色不变的狂热推崇:节日庆典、刺绣、剪纸、年画、服饰,数之不尽,无处不是它的艺术领地。 色彩作为视觉符号的一种,其象征意义源于人们内心对色彩的认识、理解而产生不同的寄托和表达。 1986年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红高粱》中,始终浸透着一种红色:满溢荧幕的红盖头,浓重艳丽的红轿子,铺天盖地的红灯笼,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着直至尾声。面对这种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谁不会油然而起一股感动和共鸣?这部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的影片,通过对“红”的铺染,歌颂了自由、生命的真谛,宣泄了中国淳朴大众的激情和野性。“中国红”这个在中国具有特殊人文内涵的色彩,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值得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挖掘、运用它。当某种色彩成为一种具有人类共性的、不用转换语言文字、容易辨识的国际化语言时,它不仅仅能够传达它自身所具有的物理意义,它还能够带来更多的色彩附加值。1 1984年完成的《黄土地》(张艺谋摄影)中,主要表现了黄土地、窑洞、黄河、红嫁衣、红盖头、黑粗布棉袄、白羊肚毛巾这些物象而与之搭配的色彩则是饱满凝重、温暖沉稳,对比强烈,大面积黄色块,土黄为主色调,黑、白、红等为辅。三年后完成的作品《红高粱》进一步发挥这种特色,红盖头、红轿、红衣鞋、红高粱、红日、红高粱酒、红酒坊是作品主要渲染的物象,搭配剧情,色彩设计也表现出浓郁饱满,饱和度高,色彩纯粹,且大色块运用,酣畅淋漓。红色为主的特色。1990年的《菊豆》继续继承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色,染坊、瓦墙、服饰、灯笼、各色染布、红烛、棺材、白布、纸钱、火焰等纷纷出现,色彩依旧浓郁饱满,环境以灰青色为主,人物着装色彩对比突出,以红、黑、白为主,黄、紫、蓝等色为辅。一年之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有民族气息, 1姚君喜.审美与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从《红高粱》到现在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共导演了二十几部电影,从摄影到演员再到导演,从电影到歌剧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4年来张艺谋作品很多,获得奖也很多,在中国电影的大词典里,张艺谋已经不仅仅是个典型的符号,更代表着一种引领风尚的潮流。无论是在艺术层面上,还是在商业领域,他所缔造的高峰都被人视为追赶的标尺。在中国电影急需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求得生存的时候,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旗帜。这二十多年来,张艺谋的电影的变与不变是明显的,例如他个人的电影风格,他对电影色彩的迷恋和追求,尤其是对红色的偏爱,大红大绿等,色彩鲜明,给人很强的视觉冲突。他的作品主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拍的,或只是改变一些方面,进行一种艺术化的处理。但是近几年,张艺谋的电影的创作更趋向于商业化,早起他的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像《我的父亲母亲》,画面很美,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但是像后期的电影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场景很壮观,但是没有一种艺术的享受。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商业性,张艺谋的电影地位始终是不可否认的。 一、张艺谋电影的独特风格 说到张艺谋的电影,不能忘了的是他电影里的摄像、构图以及色彩的使用处理,作为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专业出来的,他对影视的构图色彩的使用有他自己独到的特色。张艺谋导演在,所以他刚开始从事的也是摄影,在他的影片中,它的摄影风格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首先可以看看他电影的摄像。张艺谋的摄影风格是和他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紧密联系着的,比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影片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情趣,所以他在电影的拍摄中尽量让影视表现出来的内容贴近一种生活的氛围里,这就需要在摄像中进行处理,而在《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说体现的是风格化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地地道道的商业篇,电影主要是通过摄影的造型、色彩、用光等手段去补充和渲染,已达到某种效果,例如场景壮观,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强。除此之外,张艺谋使用一些摄影技巧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电影的主题,例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改用了严格的纪录片风格来拍摄这部影片,所以在《秋菊打官司》的第一个镜头是面对街道的长达几分钟的长焦摄影,毫不知情的行人们保持了他们最原始而真诚的行姿,为了看起来更加表现现实,里面50%采用偷拍的镜头。 在张艺谋的电影摄像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景别的选取,尤其是远景的使用,如果我们有认真观察会发现他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很多的远景尽头,我想这个跟他的电影场面看起来很宏大也有关系的,比如在早起的电影《黄土地》中,采用远景的拍摄,大面积运用远景拍摄黄土高原全貌,展示了黄土高原雄伟独特的美,如果没有远景镜头就很难拍出这种意境来,也充分肯定张艺谋对摄影的调动。还有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多次地采用高空镜头拍摄大院的全局,展现出一个森严,封闭,阴冷的空间环境。而在商业电影《十面埋伏》和《英雄》,这种远景的使用用远景来表现场景场面的宏大。 其次来看看他电影的构图。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表现宅院时,张艺谋多次使用俯拍全景镜头,这种构图实现了宅院的死板封闭,这种构图可以实现场景的需要,另外,影片中还反复出现了几重相叠的门的构图,凸现出了人被幽禁于深深宅院的感觉。这种构图是与故事内容相吻合的。在电影《英雄》中,对“水滴”、“飞箭”的表现,尤其是他们在决斗中说挑起的水珠,水珠溅起,还有无名展示“十步一杀”绝技的“藏书阁”,数十面围成圆形的花鼓则类似于后者满屋的书简,这种构图都很美。还是说说《红高粱》,红高粱的画面采用的是局部选景的方式,使得画面没有像现实中一样杂乱而是如诗画一般的美丽。 再来看看色彩。色彩是张艺谋电影里面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浓重的色彩画面是张艺谋电影的又一特点,而在丰富的色彩元素中,他尤其偏爱一种颜色——红,这是他电影的文化蕴

70岁的张艺谋:导演第一部战争片,第一部谍战片,第一部警匪片

【70岁的张艺谋:导演第一部战争片,第一部谍战片,第一部警匪片,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2020年10月14日,由张艺谋执导的剧情新片《一秒钟》发布最新预告片,宣布定档11月27日全国上映。 随预告片发布的,还曝光了一封张艺谋的亲笔信,表达了拍摄这部电影的真实情感:电影,陪伴我们长大。梦,伴随我们一生。《一秒钟》,献给所有爱电影的人。 《一秒钟》由张艺谋、邹静之联合编剧,张艺谋执导,张译、刘浩存、范伟等主演,讲述一个70年代中国西部农村民众看电影的故事,2018年7月10日至 2018年9月6日在敦煌拍摄完成。 这样的故事背景和题材,在张艺谋过往的电影中算是常规操作,但已经70岁的张艺谋,在电影上的追求和探索,绝不只有一个《一秒钟》。 2020年10月7日,一部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电影《最冷的枪》成功立项,即将开机制作。《最冷的枪》由张艺谋执导,陈宇编剧。 张艺谋从影近40年,曾担任过战争故事片《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师,导演过战火中的《金陵十三钗》,也导演过战争场面宏大的古装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和《长城》,但导演《最冷的枪》这种纯粹的现代战争电影,张艺谋是第一次。 《最冷的枪》的剧情故事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狙击手张大弓枪法过人。美军倾尽全力欲将之消灭,面对敌人布下的天罗地网,张大弓临危不惧,同敌人展开周旋,成功击败对手。 电影主角的原型,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狙击之王”张桃芳。 当年,年仅22岁的张桃芳在537高地创下击毙214名敌人的纪录,成为中国狙神。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展览着一枝前苏联1944年产莫辛·纳甘步枪,可连打五发子弹,枪声清脆如水珠溅落,绰号水连珠。 资料上写着:“抗美援朝战争中,它的主人使用它曾在32天内以442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这就是那枝《最冷的枪》。 国庆档热映的献礼大片《我和我的家乡》,张艺谋担任总导演,这也是张艺谋的第一次。在主旋律大片受热捧,特别是抗美援朝题材应时而上时,怎么能少了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 2019年12月13日,张艺谋执导的新片《悬崖之上》在东北雪乡开机,2020年5月19日顺利杀青。《悬崖之上》根据东北作家全勇先的原创故事改编,讲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伪满洲国,一个名为乌特拉的4人特工小组在东北执行秘密任务的故事。 这是张艺谋的第一部谍战片,由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刘浩存、倪大红、李乃文等领衔主演。2020年8月4日,《悬崖之上》发布首款预告,相信很快就能上映。 2019年5月,张艺谋执导的新片《坚如磐石》在重庆开机,9月13日宣布杀青。 《坚如磐石》由陈宇编剧,雷佳音、周冬雨、张国立、于和伟、邓伦等领衔主演,孙艺洲、李乃文、许亚军、田雨、何政军、徐子力等主演,陈冲、王迅友情出演。 电影讲述了一个供职于市公安局刑事鉴定中心的普通青年警察,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的安全,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侦查之旅。 这是一部反腐题材的警匪大片,也是张艺谋的第一次尝试。 2020年6月8日,《坚如磐石》发布首支预告片,年内上映的可能性极大。 作为中国最顶尖的电影导演,张艺谋最擅长的也是其赖以扬名国际的是《活着》、《秋菊打官司》、《大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他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电影也有一定的商业性。他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艺术类影片。不过,他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张艺谋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 张艺谋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薄发,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态度。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

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美作为他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最显著的是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他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在张艺谋的电影对美的追求中,《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最为突出的。电影的画面精致、对称、和谐,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和四姨太一同离开的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张艺谋对画面的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的平整、稳定、压抑的画面既和谐一致,又显示了他内在的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的父亲母亲》的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感,显示了青春的活力,同时也显示了生命的一种悲壮与崇高的美。特别是在画面与细节的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红颜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喜庆中出现的红色所代表的稳定和平吉祥的寓意不同,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跳跃、奔放、热烈、动荡的特点。 张艺谋的电影中很多地方都反复出现“犟”的主题,主人公的执著、倔、犟,对信念的不懈追求,显示了张艺谋电影对善的理解和渴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影视欣赏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导演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影片。它反映的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文革)下,普通小人物(富贵)的曲折历程,很能引人思考。 对于《活着》这两个字,我觉得影片中要表达的是N多个人的内心:家珍带着孩子离开赌棍是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活着;富贵倾家荡产后流落街头是为了母亲能活着;家珍带着孩子归来是为了一家人能够共同活着;富贵以皮影戏谋生并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是为了让家人更好的活着;政府大炼钢铁、吃大锅饭是为了让中国人都好好活着;有庆跟别的孩子闹别扭是为了他姐姐能够有尊严的活着;春生想在生活上给予富贵家帮助是为了家珍一家从阴影里走出来更好的活着;镇长努力给他家说媒是为了他所辖的人民能幸福活着;二喜利用职权请到了妇科专家是为了老婆孩子能平安的活着;家珍让走资派的春生欠着那条命是为了让春生继续活着··这种种的种种所展示给我们的,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的,而是因为他人的存在才给予了我们活着的动力、给予了我们活下去的念头。换句话说,我觉得活着的信念是建立在他人身上的。 但是中国人素有‘天命’之说,这部影片以一个普通人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所遭遇的艰辛苦难和种种悲剧揭示了人活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又无能为力的境况,向我们展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未曾消退的那种宿命论的人生观。这部电影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小见大,展现的虽然是小人物命运、表现的却是苦难的题材,体现了人类那些共有的古老的情感、那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悲哀。确实,人类在普天之下太过于渺小了,要面对很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场景。就像影片中所描述的皮影戏一样,是被人操纵着的,充斥着被动,人又何尝不是呢:即便你如何努力、如何奋斗,你又何曾能掌控命运的齿轮?富贵由一个赌徒变成一个耍皮影戏的,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至少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二世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毛主席说过劳动者都是伟大的存在,这时富贵活着的信念的大部分是基于他的老婆和孩子,我个人觉得他已经做得挺好的了,然而就在他努力改善自家的生活的时候,他的儿子离他而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滋味不言而喻,一家子进入了一个黑色的阶段,即使他们再怎么自责后悔,也是无法挽回的,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吧~儿子的死给他们老两口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他们却不得不继续活着,女儿就是他们活下去的信念。他们不愿意一错再错,害怕女儿再离他们而去,但是即使在他们谨慎的请来了妇科专家的情况下,依然没能改变他们女儿大出血死亡的命运,宿命论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以后,馒头就成了他们活下去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到最后·· 电影的结局跟余华的小说里完全不同,余华让富贵的家人全数死去,充分体现了生活的残酷无情;而电影中张艺谋却让家珍、二喜和馒头都活着,意义十分重大:中国人讲究家庭和亲情,所以电影中福贵不断的说老婆和孩子比什么都好。让他们三人都活下来,家庭得到了保留,亲情可以延续。尤其是馒头,他是新生一代的典型代表,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还有就是馒头养小鸡的场景,富贵说鸡长大了变鹅,鹅长大了再变啥变啥的,最终是日子越过越好,这也是影片要展现的一方面:只要活着,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另外,这部影片中处于建国初期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片段(整部影片在50年代之后的故事用了一多半的时间),难免让人产生其是对文革等社会运动的批判的念头。但是对于“运动”,影片本身是没有太多探讨性的批判的,只是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凤霞极具戏剧色彩的婚姻等)来加以再现,让观众自己去随意品评那种扭曲和变异——生活的异化,观念的异化,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有些事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不可理解的,但影片温和地加以表现,把它作为围绕主题的辅助性的次要矛盾;对触及主题的生与死的地方,却用血的刺激来完成。所以这期间人物的死,尤为触目惊心:一是儿子有庆的死,一是女儿凤霞的死。尤其是凤霞的死,是极具冲突性的一个段落。在影片里,凤霞是无知与荒唐下的牺牲品,凤霞本人是一种无言的弱势的代表,无论苦难如何地加在她身上,她都“无权”表达自己的要求和

浅析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

浅析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 《红高梁》的艺术手法 作者·张乐平 今天我着重讲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红高梁》的叙事方法二、《红高梁》的主题选择 三、《红高梁》的人物个性和情节处理 四、《红高梁》的音乐歌曲的运用五、《红高梁》几处剪辑的妙用 六、《红高梁》规范的轴向七、《红高梁》的对白处理 八、《红高梁》的一点瑕疵 一、《红高梁》的叙事方法。 《红高梁》的导演张艺谋曾经作为摄影师拍摄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探索电影都给当时的影坛带来了极大的震动。我在一九八七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时,当时的导演系主任司徒兆敦在给我们上课时曾提起了探索片中过份淡化,提出所谓的无主题、无情节、无人物等观点,观看影片后让人费解。在当时的学术探讨时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可是当时他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现在的人看不懂,那么我们是给下一个世纪的人看的。当时司徒老师听了很是不高兴说,如果你的作品本世纪的人看不懂,那么你的作品是给谁看的呢,你又是跟谁学的呢。说起这个探索电影,它是受60年代至70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冲击和影响的一种尝试,当时法国的新浪潮电影,把人物的联想、回忆、过去和现在、现实和想象交叉在一起,通过电影手段,彻底打破时空的一般观念,充分表现了意识流的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魅力。甚至发展到片中主人公没有名字,只用一个英文字母代替,影片中主人公说的什么,要表达一种什么意念,观众都看不懂,使观众如坠云雾之中。大家可想而知,这种晦涩难懂,情节淡化,节奏拖沓,无主题,无人物的影片,在一般观众中是难觅知音的。肯定影片好景不长,没有市场,只落得“孤芳自赏”。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法国那邦新浪潮电影的探索者们在吸取了教训之后,早已又回到了传统电影的轨道上,又开始拍摄人们喜闻乐见的影片了。所以说,任何作品的存在和表现方法都必须符合人们的欣赏和审美习惯,离开了这一点,我们的作品,我们的探索很有可能与一开始的初衷相违背,因为人们的欣赏和审美习惯是随着一个民族的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而形成的。从某种角度说,是不可逆转的,正如我们的电影鼻祖苏联电影理论家,导演大师普多夫金讲得那样,每一种艺术都具有它自己独特的有效地表现形成和方法。这个普多夫金是何许人也,可能有的同学不太清楚,在这里作一简单的介绍。当年苏联20年代后,出现了电影界的三位导演大师,一个是爱森斯坦,一个是普多夫金,另一个是库里晓夫,他们三个当中,爱森斯坦对电影蒙太奇理论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他主要发明了《杂耍蒙太奇》,他并且发现我们汉字中就有蒙太奇因素,不同的形象可以组成各种主体、产生新的意念,如“明”字,你想,太阳和月亮加在一起不是更明亮了吗,再比如:单木为木,双木为林,三木为森,这都是今天电影蒙太奇中常用的加重气氛渲染的手法。尤其是他的经典之作《战舰波将金号》影片中出现的三个不同造型的石狮子,是世界电影史上的杰作,也是每个学习影视的必读教科书。而库里晓夫则偏重于从蒙太奇形式上研究电影,认为它可以创造出电影的“现实”来。而普多夫金全面地丰富发展了爱森斯坦,库里晓夫的电影蒙太奇理论,不仅有实践证明,而且写了二百多篇理论专著,普多夫金第一次论证了电影艺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特征,以及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本技法。普多夫金应用蒙太奇刻划人物心理,第一次使其构成了完整的电影形容句子。总之,普多夫金的电影理论专著大大丰富了电影理论的宝库,开拓了电影通向现实主义的道路。言归正转,实践证明影视的表现手法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都有着极大的区别,各个艺术门类都有着自己的艺术规律。谁违背了这个规律,谁的教训就会更深刻。所以当时的探索电影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少教训,成功之处至今在现阶段的电影中也一直运用,如大色块的运用,不规则构图,打破四边框的开放式构图等等。当时的张艺谋也是一个探索电影的积极参与者。经过了和同伴的一番探索,认真地总结了得与失之后,张艺谋在红高梁这部影片中,他又在与探索浪潮不同的方向作了一次尝试,张艺谋在谈到当时的创作初衷时

张艺谋的电影

张艺谋的电影 一:张艺谋的电影作品 张艺谋是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导演,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电影节的道,是由他和他的同学披荆斩棘趟出来的,这也是非常紧要的具有长远意义的开端,后来所有打算当导演的人都欠他的情。张艺谋的电影在西方电影节上不断获奖,他的电影暗合了西方人的文化逻辑,与他们的审美取向比较吻合,不知不觉中,张艺谋成了西方观察中国的一面镜子。 张艺谋的认真造就了他,《红高粱》投入的资金很低,但有足够的震撼力,在电影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影片在造型、色彩运用和气氛营造上都有创新,而且《红高粱》里有着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热情,这种热烈的程度就好像少年的初恋一样,完全没有现实的考虑,到了奋不顾身的境地,《红高粱》让我相信电影是靠激情、力量、活力和偏爱来推动的。《红高粱》不同凡响,它翻转了千年积压的封建尘土,使那埋藏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烧。“个性的张扬,生命的迸发,一句话,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炽热。”(郦苏元:《新中国电影5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第24页)但《红高粱》中表现出的对人性的态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红高粱》对人性格中张扬一面的开掘,也是对中国国民性的开掘,它相对于以前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一面,即内敛、含蓄有余,而缺少往外的伸展,而《红高粱》却开发了国民性格中被遮住、或者被忽略的一面,“我爷爷”身上的张扬、肆无忌惮的东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它的价值不是一年、两年,甚至不是十年、二十年可以预见的,它是绵长而久远的,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但另一方面,它弘扬的人性在思想上有局限,过分崇尚感性和本能,这种生命意志、人生哲学上的偏颇,会有负面的作用,“人”从“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以后,人的主体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他面对的客体则是本质与现象、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社会关系的制约是他生存的条件。影片在结构上也不是很完整,前后两大截,上半部份的写意和后半部分的写实,风格上并不统一。 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后面的作品入世越来越深,就有一点问题。当然,主流社会的文化需求量很惊人,融入主流会使很多人关注。 《活着》是台湾制片商邱复生投资的作品,1993、1994年外资开始进入大陆,在此以前,绝大部分的电影是自己的资金,这是一个重要的开头,两岸三地制作人在一部影片中合作,为中国电影尝试新的制作模式提供了思路,也是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提供了的一条思路,也为中国影片迈出国门打下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因为拍摄资金的充裕,艺术家不再捉襟见肘,明显提高了电影的影像品质。为《活着》这个戏,张艺谋激情到近乎盲目,他全然不顾巩俐的表演极限和外型条件的限制,一股脑上戏,幸亏葛优拿出绝活。 从《秋菊打官司》开始,张艺谋的一系列“纪实”的作品,希望和同样来自第三世界的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鲁斯塔米一样,引领出一个不同的潮流和表达,但十分遗憾的是,他的这些作品缺乏真正的纪录精神,并没有建立在对人的真诚、平等的尊重和倾听上,也缺少对生活真相的敏锐、勇敢的探索和质疑。这部影片中写实成了一个噱头,内核还是理念化的,不是真实的,写实应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而不只是形式。 《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的慢镜头得以恢复,但以往那种象征性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他把宝都押在新人章子怡的表演上,影片几乎成了她的独角戏,但影片的情节相当单薄和苍白,最后那用琅琅的读书声去暗示文化承传的手法也不过是重复十多年前陈凯歌的电影《孩子王》里的东西。作为怀旧电影,它无法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去撩拨许多中国人的感情记忆,更不能像《花样年华》那样把观众一下子拽进时光隧道,于是,绞尽张艺谋脑汁的怀旧电影落入了“看上去很美”的嘲讽之中。尽管张艺谋自称这是个简单动人的故事,尽管章子怡在银幕上跑来跑去,像一只在空中飞来飞去的纸蝴蝶,确实拍得美仑美奂,但和张艺谋自己也非常认可的伊朗导演阿巴斯的影片《穿越橄榄树林》搁在一起看,同样是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著,《穿越橄榄树林》要淳朴、真诚得多,也更富有智慧,尽管做工很粗糙,但它是纯洁而有力的,说纯洁,是因为在阿巴斯的作品中几乎没有来自内心之外的东西,那种近乎宗教似的纯净让人看得有些发呆。我们不妨拿西班牙影片《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和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做个比较,看看两个同样从痛苦中站起来的“母亲”,就知道我们的电影离心灵还很远。《关于我的母亲》中的中年女护士一直和17岁的儿子相依为命,不料儿子在17岁生日那天,因为向一位影星索取签名而被汽车撞死,为了还儿子不知道自己生父是谁的心愿,女护士踏上了去巴塞罗那的旅程,寻找已经变成人妖的情人。阿尔莫多瓦以热情和幽默诉说着一群精神濒临崩溃的女性的哀痛和生活的无常,他一直在试图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我想阿尔莫多瓦的电影赢得别人尊敬,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如此坚强地面对

张艺谋作品集

xx作品集xx电影作品获奖一览表 1983年《一个和八个》摄影 1994年《xx》摄影 1985年《大阅兵》摄影 1986年《老井》主演 1987年《xx》导演 1988年《代号美洲豹》导演 1989年《xx》主演 1990年《菊豆》导演 1991年《大红灯笼xx》导演 1992年《xx打官司》导演 1993年《活着》导演 1994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1996年《有话好好说》导演 1997年xxxx节日歌剧院 大型歌剧《图兰多》导演 1998年xxxxxx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多》导演 1998年《一个都不能少》导演 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导演

2000年《幸福时光》导演 2001年大型三幕芭蕾舞剧编剧导演艺术总监 《大红灯笼xx》 2001年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总导演 2002年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片总导演 2002年《xx》导演 2003年xx世界杯体育场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多》 2003年《十面埋伏》 2005年《千里走单骑》 2006年《xx尽带xx》 在众多优秀的第五代导演当中,张艺谋的争议性是最大的,褒扬他和批判攻击他的人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他执导的《英雄》因为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而吸引了不少国人的眼球。但现实并不如张艺谋所愿,《英雄》终于决别了奥斯卡大伯。这一次已经是张导第二次会晤奥斯卡了。回过头去细数一下张导的艺术之路,不知还有多少过去值得e时代的年轻人惊叹! 《一个和八个》 出品年代:1984年 经典指数: ★★★★ 这部影片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这对于张艺谋日后成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有着特殊的意思或者激励。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地在冀中平原,时间是1941年的抗战时期,讲述了一个八路军指导员与八名罪犯之间由阶级对立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 及分析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他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也有一定的商业性。他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类影片。不过,他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的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所遵守的主线。 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

薄发,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态度。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着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美作为他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最显着的是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他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在张艺谋的电影对美的追求中,《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最为突出的。电影的画面精致、对称、和谐,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和四姨太一同离开的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张艺谋对画面的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的平整、稳定、压抑的画面既和谐一致,又显示了他内在的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的父亲母亲》的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感,显示了青春的活力,同时也显示了生命的一种悲壮与崇高的美。特别是在画面与细节的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红颜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喜庆中出现的红色所代表的稳定和平吉祥的寓意不同,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跳跃、奔放、热烈、动荡的特点。

张艺谋作品集

张艺谋作品集 张艺谋电影作品获奖一览表 1983年《一个和八个》摄影 1994年《黄土地》摄影 1985年《大阅兵》摄影 1986年《老井》主演 1987年《红高粱》导演 1988年《代号美洲豹》导演 1989年《秦俑》主演 1990年《菊豆》导演 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1992年《秋菊打官司》导演 1993年《活着》导演 1994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1996年《有话好好说》导演 1997年意大利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大型歌剧《图兰多》导演 1998年北京紫禁城太庙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多》导演1998年《一个都不能少》导演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导演

2000年《幸福时光》导演 2001年大型三幕芭蕾舞剧编剧导演艺术总监 《大红灯笼高高挂》 2001年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总导演 2002年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片总导演 2002年《英雄》导演 2003年韩国世界杯体育场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多》 2003年《十面埋伏》 2005年《千里走单骑》 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众多优秀的第五代导演当中,张艺谋的争议性是最大的,褒扬他和批判攻击他的人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他执导的《英雄》因为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而吸引了不少国人的眼球。但现实并不如张艺谋所愿,《英雄》终于决别了奥斯卡大伯。这一次已经是张导第二次会晤奥斯卡了。回过头去细数一下张导的艺术之路,不知还有多少过去值得e时代的年轻人惊叹! 《一个和八个》 出品年代:1984年 经典指数:★★★★ 这部影片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这对于张艺谋日后成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有着特殊的意思或者激励。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地在冀中平原,时间是1941年的抗战时期,讲述了一个八路军指导员与八名罪犯之间由阶级对立到和平共处的思想历变。这部影片的最大毛病就是节奏慢。在这之前,毕业于摄影系的张艺谋拍的第一部影片名叫《红象》,是部儿童片,因为没有多大影响而很少有人提及它。 《黄土地》 出品年代:1984年 经典指数:★★★★☆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大都会这么说:张艺谋是位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摄影师。这个观点在1985年的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得到了印证,最佳摄影奖在没有人与之竞争的情况

从电影《活着》浅谈张艺谋导演的创作风格

从电影《活着》浅谈张艺谋导演的创作艺术风格 大学的时候看过余华写的小说《活着》,后来又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很喜欢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今天重新看电影《活着》,感慨颇多,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富了,经过过生活的艰辛与辛酸,才更能懂得《活着》的道理。 影片中的主人公福贵的遭遇一生凄苦。从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福贵和春生被抓去做战俘时,看到一堆堆的死人,说了一句话:我们可得活着出去啊,出去了可得好好地活着啊!当时那样的情形下,对活着的愿望是那么强烈。 从电影《活着》浅谈一下张艺谋导演的创作艺术风格。 一、具有浓烈的历史感 《活着》这部电影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具有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同时,该片也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虽然至今没有公映,但在电影界口碑不错,该片获得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最佳男演员奖。该片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辛酸遭遇而反映整个社会的历史风貌,刻画人物深刻细致,片中对大跃进、文革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但影片的结尾很温和,引人深思:活着就是忍受。 福贵的一生,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最开始的斗地主、战争、到后来的全民大炼钢、文化大革命等。这些历史事件,张艺谋试图从福贵一家的遭遇去隐晦地讲述,以一个小人物活着的艰辛,去反映历史进程的曲折,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二、对生命意识的关注 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去再现张艺谋欲表现的宿命论人生观。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理解这一主旨的重要依据。 皮影戏使《活着》这部电影的故事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故事,皮影戏的故事,以及人类的故事。人在世上的双重角色在福贵和玩偶之间的关系上得到充分的显示。一方面,人是玩偶的操纵者;另一方面,人却如同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福贵一家人在电影中的悲惨命运具有浓烈的宿命论的色彩,更为人如同玩偶这一比喻增加了不可缺少的注脚。皮偶在孤灯幻影下显现演绎人生的故事,把人生如戏,人生如梦发挥的淋漓尽致。 张艺谋的电影注重关注人的生命意识,例如《红高粱》中的“秋菊”,给人

评点张艺谋电影(整理稿)

评点“张艺谋电影” 专业:教育科学系06级综合文科教育专业 学号:06320104 姓名:杨驰 张艺谋,这是当前中国电影最为重量级的名字。二十多年来,在中国电影面临时代困惑的时候,他以一股锐气带来了艺术的创新、文化的颠覆,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十年来,在中国电影市场极度萎靡的产业阵痛中,他又以大胆的实践、广阔的胸襟重新撑起了一片天地,成为中国电影商业探索之路上最为扎实、最为世人瞩目的前行动力。在他的电影中,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视觉效果相当的震撼人心,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的纯熟;其二,从故事形态来看,张艺谋的大多数影片,讲述的都是女性的故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一直向女性倾斜;其三,张艺谋选择电影的题材很有讲究,所选故事都比较完整,并且他的所有作品几乎没有一部作品是重复的,每一部影片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新鲜感。 一、从电影导演到“电影作者” 号称中国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商业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上映,让张艺谋的古装大片三部曲得以圆满。作为张艺谋电影从文艺片向商业片转型的标志性作品,这三部商业大片也让老谋子由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进化为了一个纯粹的“电影作者”。早先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十几部享誉国内外的作品,无一不是由著名的小说改编而来。从《英雄》开始,张艺谋才真正走上了电影题材原创之路。 “张艺谋除了不看账本外,拍片也基本不看剧本,全凭对故事剧情的独到理解和对表现形式的把握”身兼张艺谋的老板、经济人和拍挡三重身份的“新画面影业公司”老板张伟平这样评价他的这块金字招牌。编剧对于张氏电影来说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张艺谋本人才是电影故事的原作者。 《英雄》和《十面埋伏》都是以架空正史与传统武侠的世界观为背景,明显已游离于由金庸、梁羽生、古龙所构筑的武侠体系之外。于武侠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它更是在胡金铨、徐克、李安之外另立一派,有着它相对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英雄》用侠的“死谏”诠释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给人一种空灵飘逸之感;而《十面埋伏》则是假武侠题材,倾力呈现动人心魄的爱情传奇和复杂纠曲的人性渊薮,影片中绚烂的色彩运用始终贯穿全剧。可以说,《英雄》和《十面埋伏》可延伸和挖掘的故事情节非常宽广。新生代小说家李冯便获得授权,相续将《英雄》和《十面埋伏》改编成长篇同名小说,成了张氏武侠体系的继承人。 二、张艺谋电影的视觉特点 张艺谋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色彩来对观众进行冲击,让欣赏者随着色彩的思维去思考和观看作品。 1、首先是用色彩大面积渲染填充眼睛感官,在瞬间捕捉到受众的视觉点,并用色彩来表达其承载的含义。 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色彩的情感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人的联想而得到的。这种色彩的情感并非单单是个人的感觉,还是各自都具有一种能被普遍理解的性质,一种普遍的适应性,自然形成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例如:白色会给人洁净感,代表纯洁,张艺谋在《古今大战秦俑情》中运用蓝色夜幕衬托出了填满整个画面为秦始皇取长生不老药的成群结队的白衣少女,让人联想到纯洁无辜的灵魂。例如:红色给人温暖感,并像火焰一样,令人神迷、夺人

陈凯歌和张艺谋电影风格比较

陈凯歌和张艺谋电影风格比较 摘要:陈凯歌和张艺谋这两位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电影成就很高却摘要风格各异。通过对他们创作经历的比较分析成长背景对他们电影风格的影响,以及对他们电影的题材、人物形象和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来深入细致的分析他们的电影风格。题材比较从农村、都市和武侠三类题材分析,陈凯歌的电影农村题材注重对文化的反思,都市题材体现人文关怀,武侠题材则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复杂人性;张艺谋的电影农村题材带有浓重的中国风俗影象,都市题材以纪实手法关注人的生活状态,武侠题材以浪漫主义抒写侠义江湖。从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陈凯歌的电影人物复杂且具有象征性,张艺谋的电影人物单一片面类型化。电影艺术表现形式比较从剧本的改编和视觉造型两方面分析,陈凯歌的电影剧本改编带有文化思辨意味,视觉造型具有象征性;张艺谋的电影剧本改编习惯增加物象符号,画面影象铺陈。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陈凯歌的电影风格冷峻内敛,带着艺术家的狂和傲,张艺谋的电影风格肆意狂放而又绚丽唯美。关键词:陈凯歌,张艺谋,电影风格,人物形象,艺术表现关键词 引言 “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的北京电影学院迎来了各行各业考进来的年轻人,他们各自怀揣着自己的电影梦想和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孕育着中国新一代的电影雏形。其中的陈凯歌和张艺谋如今在电影上的艺术成就和他们的艺术构想和艺术思维都根源于他们自己宝贵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性格特点。他们以自己的经历为创作源泉,以电影为载体,谱写生命与理想的赞歌。陈凯歌出身艺术家庭,才华横溢,文学素养很高,他是一位诗人,有着诗人特有的忧伤,总是忧先人之忧。但是随着历史的变化,“文革”时插队的经历,给了他深刻的记忆,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度责任感,在文化与自己的人生上做哲人般的思考。陈凯歌是“文革”之子,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张艺谋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在插队和国棉厂当工人的时候,爱好摄影,这为他以后电影中极致的影像造型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是以摄影师的身份开始他的电影生涯的。在电影《一个和八个》中具有开拓性的摄影技巧赢得了电影界的肯定。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认真和执着的精神,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甚至有些过分关注细节。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年轻的时候种种磨难让他觉得一切得之不易,有机会一定要把事情做到最好。他居安思危的意识也让他的电影在不断的突破和创新中前进,跟上时代的潮流,切合时代和民众的审美。张艺谋曾经说,一个好演员改做导演比一个好摄影改做导演要好。作为导演的陈凯歌和张艺谋都有过做演员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更能了解表达人物内心的方法。陈凯歌和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是当今中国电影市场的领军人物,并且在如今这个电影的商业市场上仍然以自己独特风格的电影取得票房上的收获。这两位风格各异的导演,把他们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注入光影世界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反思中尝试为民众提供参考。陈凯歌和张艺谋的电影才华有目共睹,但其电影风格各异;他们的电影作品都发人深省,但其思想表达侧重点不同;他们的电影作品都堪称中国电影史的经典,但其电影艺术迥异。他们曾经都得到过多个国际电影大奖,但观众对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和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褒贬不一,这其中的美与力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位导演在电影艺术中建构了许多的经典,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一、题材比较分析 (一)农村题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