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1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知道哪种观点是正确的.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4.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课前预习:

1. 速度是_______量。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或者_____________发变 化,或者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发生变化,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如果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_状态或静止状态,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

2.亚里士多德把地上的运动分成两类:一类是无须外力帮助的天然运动;另一类是受 迫运动,这类运动必须_______________才能维持.他的观点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性,是__________的.

3.伽利略为了说明运动和力的关系,设计了_________实验.并由此推测,如果右侧斜面变成水平,并且没有任何阻力,小球将________________.从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状态,直到____________为止.

5.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作用,是物体获得____________的原因,而物体获得的速度并不与力直接相关.

6.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 __________.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__________定律.______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7.(多选)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有( )

A .匀速飘落的羽毛

B .匀速拐弯的自行车

C .匀加速启动的火车

D .绕地球匀速运行的航天飞机

8.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16

,同一个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上 时与在地球表面上时相比较( )

A .惯性减小为16,重力不变

B .惯性和重力都减小为16

C .惯性不变,重力减小为16

D .惯性和重力都不变 9.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一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 回原处,这是因为( )

A .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 .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 .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短, 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 .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自主探究:

一、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

[问题设计]

1.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马拉车,车就前进,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停止运动呢?马不拉车时,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2.如果没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请阅读课本中的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实验得出结论的?

[要点提炼]

1.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这种错误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近二千年.

(2)伽利略的观点(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体的运动 ___________力来维持,力是

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例1(多选)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

A.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正确的

B.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是错误的

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要点提炼]

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定性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明力是___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即产生___________的原因.

(2)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律.例2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如果下落过程中某时刻重力突然消失,其运动情是()A.悬浮在空中不动B.速度逐渐减小

C.保持一定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D.无法判断

[要点提炼]

1.惯性的表现

(1)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时,惯性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___________改变.

2.__________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惯性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__________

4.惯性大小与受力情况__________.

[延伸思考]

有人能推动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样的力却推不动粗糙水平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惯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的惯性?为什么?

2

例3下面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速度大的物体比运动速度小的物体难以停下来,所以运动速度大的物体具有较大的惯性

B.物体受的推力越大,要它停下来就越困难,所以物体受的推力越大,则惯性越大C.物体的体积越大,惯性越大

D.物体含的物质越多,惯性越大

例4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上水平放置一密闭的装有水的瓶子,瓶内有一气泡,当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时,气泡相对于瓶子将()

A. 向前运动

B. 向后运动

C. 无相对运动

D. 无法判断

课后作业:

1.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如图所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程序如下

(1)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2)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时的高度.

(4)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请按程序先后次序排列,并指出它究竟属于可靠的事实还是通过思维过程得到的推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数字表示上述程序号码)

A.事实(2)→事实(1)→推论(3)→推论(4)

B.事实(2)→推论(1)→事实(3)→推论(4)

C.事实(2)→推论(3)→推论(1)→推论(4)

D.事实(2)→事实(3)→推论(1)→推论(4)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是改变物体惯性大小的原因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B.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毫无意义

C.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才具有惯性

D.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只有在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才具有惯性

4.(多选)甲、乙两个物体,m甲=5 kg,m乙=3 kg.速度v甲=5 m/s,v乙=8 m/s.关于它们的惯性以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速度小,乙的速度大,乙的惯性大

B.甲的质量大,乙的质量小,甲的惯性大

C.甲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大,乙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小,甲惯性大

D.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质量决定,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5.(多选)如图,列车沿东西方向做直线运动,车里光滑桌面上有一

小球,乘客看到小球突然沿桌面向东滚动,则列车可能是()

A.以很大的速度向西做匀速运动

3

B.向西做减速运动

C.向西做加速运动

D.向东做减速运动

6. 如图所示,一木块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在水平面上向右做匀速运动,已知小车的上表面光滑,在小车遇到一障碍物的瞬间,木块将()

A.向前倾倒

B.向后倾倒

C.仍在车上匀速前进

D.无法判断

7. 如图所示,一劈形物体A,各面光滑,放在固定的斜面上,上表面水平,在上表面上放一光滑的小球B,劈形物体A从静止开始释放,则小球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轨迹是()

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

B.竖直向下的直线

C.无规则曲线

D.抛物线

8. 如图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足够长的小车上,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小球(m1>m2),两小球原来随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如不考虑其他阻力,则两个小球() A.一定相碰B.一定不相碰

C.不一定相碰D.无法确定

题号12345678 答案

球相对于面向火车前进方向的乘客发生下列运动,试说明火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皮球向前运动;

(2)皮球向后运动;

(3)皮球向右运动;

(4)皮球向左运动.

10.有一仪器中电路如图所示,其中M是质量较大的一个钨块,将仪器固定在一辆汽车上,试分析在汽车启动和刹车时,分别是哪个灯亮?简要说出其

原理.

4

(1)火车做减速运动

(2)火车做加速运动

(3)火车向左转弯

(4)火车向右转弯

10.当汽车启动时,钨块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因而相对汽车向后运动,将绿灯与电源接通,因而绿灯亮.同理分析,汽车刹车时红灯亮.

5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小组名称: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能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学习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学习难点】:纠正已有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没有力物体能否运动。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活动一:动手试试,桌面上静止的课本,需要用力推才会动;推动的课本不推便停下来。 感觉是:没有力,物体____(能或不能)运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活动二:用手推一下桌面上的小车,放手后观察小车自己也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感觉是:没有力,物体____(不能或还能)运动。——伽利略的观点。 两种对立的观点,你赞同谁?说明理由。 活动三:再次推动桌上的小车,观察离开手后自己向前运动的小车,最终为什么会停下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踢出去的足球,脚不在施力,球还在向前滚,是在草地上滚得远还是水泥地上滚得远?为什么?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五: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利用桌面上已有器材——(带斜面的木板、纸张、棉布、小车)结合教材实验探究及以下问题设计实验。 问题(1)怎样改变摩擦阻力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控制小车开始的运动速度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

高中物理题型荟萃:15.重力、重心和重力加速度

重力、重心和重力加速度 题型特色 该题型考查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规律;考查理解能力, 考点回归 (1)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它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重力G= mg.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重力与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均整直向下,所谓竖直方向,就是铅锤线的方向或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般情况下.这个方向并不指向地心.质量在任何地方不变。 (2)重心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重心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处,用悬挂法可以寻找薄板的重心。 (3)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随物体与地心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由于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因此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赤道最小,两极最大. 典例精讲 例1. 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B.规则形状的物体的重心是其几何中心 C. 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该物体上 D.平放的砖块被立起后,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不变 【详解示范】重心就是重力在物体上的等效作用点,即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只有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才在其几何中心:形状规则,其质量分布不一定均匀物体的重心不随物体放置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目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如均匀圆环、呼啦圈等.选项A.C.D正确. 【答案】ACD. 例2.病人在医院里输液时,液体从玻璃瓶中一一点一点地滴下,在液体不断滴下的过程中,玻璃瓶连网期中液体共同的重心将( ) A.一直下降 B.一直上升 C.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 【详解示范】当瓶中盛满液体时,重心在瓶的中部,随着液体的滴出,重心下降;当瓶中液面下降到某一位置后,重心又上升,当液体滴完时,重心又上升到原来的位置附近。

高中物理导学案()

§1.1质点参考系空间时间 【学习目标】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讲授法 【学习过程】 一、机械运动 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 二、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2、物体 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 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 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 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 三、参考系 1、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择另外的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来作为的物体 叫做参考系。 2、参考系的特点有哪些? 四、空间时间时刻 1、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用来表示. 2、时间间隔:是指两时刻的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用来表示.时间间隔简称时间。 【小试身手】

1.下列哪些现象是机械运动() A.神舟5号飞船绕着地球运转 B.西昌卫星中心发射的运载火箭在上升过程中 C.钟表各指针的运动 D.煤燃烧的过程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B.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C.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只要物体的尺寸跟物体间距离相比甚小时,就可以看成质点 D.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做质点 3.以下的计时数据中指时间间隔的是() A.“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点火发射 B.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20时8分在北京开幕 C.高考理综考试的时间是150分钟 D.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是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合作探究】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学案13 新人教版必修1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问题。 3.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自主学习】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状态或状态,直到有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总结出来的规律,它是牛顿以的理想实验为基础,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之丰富的想象而推理得出的一条理想条件下的规律。(2)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是理想条件下物体所遵从的规律,在实际情况中,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与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是等效的。 (3)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在于 ①它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惯性。 ②它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的原因,而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①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完善了力的内涵,而牛顿第二定律则进一步定量地给出了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质量越大的物体加速度越小,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在牛顿第二定律中当合外力为零的特定条件下的一特殊情形,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力的运动状态,故牛顿第二定律不能替代牛顿第一定律。 3.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对惯性的理解: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②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③物体的惯性总是以保持“原状”和反抗“改变”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即反抗加速度产生,而在外力一定时,质量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加速度越小。 ④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或状态的性质,力是物

高中物理:时间和位移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物理:时间和位移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或 学习心得 学习目标1、能够区分时间和时刻,知道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与联系,知道矢量和标量的概念。 2、针对实例进行分析,掌握时刻、时间间隔、路程、位移、矢量等概念的含义和区别。 3、进一步领悟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量是位移,根据位移就能确定质点的新位置。 课本导读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时间间隔指的是某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简称时间. 2.时刻和时间间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用线段表示,时刻与物体的位置相对应,表示某一瞬间;时间间隔与物体的位移相对应,表示某一过程(即两个时刻的间隔). 3.路程和位移: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用来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只与物体的初、末位置有关,而与质点在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实际运动轨迹无关,物体的位移可以这样表示: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4.矢量和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5.如图1所示,一个物体沿直线从A点运 动到B点,若A、B两点的位置坐标分别为x A和 x B,则物体的位移为Δx=x B-x A. 图1 合作探究 核心知识探究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问题情境] 1.电台报时一般这样说:“现在是北京时间八点整.”听评书连播节目时,最后播音员往往说:“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收听.”这里面“时间”的意思有何不同? 答案报时中的“时间”指的是某一瞬时,而听评书却需要“一段时间”,不能是一个瞬时,所以同样是时间,却有不同的含义. 2.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升空.这里的“18时59分57秒”是时刻还是时间呢?时间和时刻有什么联系呢?如何表示时间和时刻? 答案是时刻. 时间和时刻可以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表示出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不同的时刻,数轴上的线段表示的是一段时间.如图所示,t1、t2对应的是7∶00和7∶05两个时刻,Δt=t2-t1=5 min是一段时间.从时间轴上可以看清两者的联系:让t2逐渐趋近于t1,时间间隔Δt就会越来越小,当Δt=0时,时间轴上的区间就变为一个点,时间就变为时刻了. 二、路程和位移 [问题情境] 2010年11月广州亚运会开幕,一位同学想从济南的家去广州看比赛,他有三种出行的方式:一是先坐公交车去飞机场,然后乘飞机到广州;二是坐高铁;三是坐汽车去.三种出行的方式路程是否相同?位置的变化是否相同?如何描述位置的变化呢? 答案通过不同的方式都是从家到了体育场,路径不同,即路程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位置变化是一样的. [要点提炼] 1.路程

高中物理选修3-4全册导学案

选修3-4全册教学学案 选修3-4_11.1简谐振动 【学习目标】 1.认识弹簧振子并能判断出振动的平衡位置。 2.理解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一条正(余)弦曲线,知道简谐运动图 像的意义。 3.能够根据简谐运动图像弄清楚各时刻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 和大小规律。 【自主学习】 1.弹簧振子 (1).组成:由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系统叫弹簧振子,它是一个理想化 的模型(为什么?)。 (2).平衡位置:振子__________时的位置。 (3).机械振动:振子在______位置附近的________运动,简称________。 2.简谐运动及其图像 (1).简谐运动: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___________规律,即它的振 动图像(x-t 图像)是一条________曲线。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 弹簧振子的运动就是__________。 (2).简谐运动的图像 ①坐标系的建立:在简谐运动的图像中,以横坐标表示______,以纵坐标表 示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_________。 ②物理意义:表示振动物体的_______随_______的变化规律。 重点知识或易混知识 问题1.根据对平衡位置的理解,判断正误并举例说明 ① 在弹簧振子中弹簧处于原长时的状态为平衡状态。 ② 在弹簧振子中物块速度为零时的状态为平衡状态。 ③在弹簧振子中合外力为零时的状态为平衡状态。 问题2.振动图像的理解,结合判断正误 ① 如右图所示正弦曲线为质点的运动轨迹。 ② 如右图,3s 内的位移为x 1大小为cm cm 10910322=+。 ③ 如右图,3s 内的位移为x 2 大小为10cm 。 ④ 如右图,1.5s 时的速度方向为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⑤ 0.5s 和1.5s 时的位移相同,速度也相同。 ⑥ 0.5s 和3.5s 时的位移相反,速度相反。 X X 1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1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知道哪种观点是正确的.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4.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课前预习: 1. 速度是_______量。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或者_____________发变 化,或者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发生变化,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如果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_状态或静止状态,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 2.亚里士多德把地上的运动分成两类:一类是无须外力帮助的天然运动;另一类是受 迫运动,这类运动必须_______________才能维持.他的观点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性,是__________的. 3.伽利略为了说明运动和力的关系,设计了_________实验.并由此推测,如果右侧斜面变成水平,并且没有任何阻力,小球将________________.从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状态,直到____________为止. 5.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作用,是物体获得____________的原因,而物体获得的速度并不与力直接相关. 6.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 __________.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__________定律.______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7.(多选)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有( ) A .匀速飘落的羽毛 B .匀速拐弯的自行车 C .匀加速启动的火车 D .绕地球匀速运行的航天飞机 8.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16 ,同一个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上 时与在地球表面上时相比较( ) A .惯性减小为16,重力不变 B .惯性和重力都减小为16 C .惯性不变,重力减小为16 D .惯性和重力都不变 9.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一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 回原处,这是因为( ) A .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 .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 .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短, 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 .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全册学案.

第一章 静电场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产生及条件 两不同绝缘体摩擦时 导体靠近带电体时 带电导体和导体接触时 现象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 荷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原带电 体“近异远同” 导体上带上与带电体相 同电性的电荷 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不同而 发生电子转移 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受到带正(负)电物体吸引(排 斥)而靠近(远离) 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 实质 电荷在物体之间和物体 内部的转移 接触起电的电荷分配原则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会重新进行分配,如图1-1-2所示. 电荷分配的原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平分原来所带电荷量的总和;带异种电荷接触后先中和再平分. 图1-1-2 1.“中性”与“中和”之间有联系吗? “中性”和“中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性”是指原子或者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对外不显电性,表现为不带电的状态.可见,任何不带电的物体,实际上其中都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中和”是指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正负电荷间的吸引作用,电荷发生转移,最后都达到中性状态的一个过程. 2.电荷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述方式的区别是什么? (1)两种表述:①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②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的. (2)区别:第一种表述是对物体带电现象规律的总结,一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通过某种方法可以带电,原来带电的物体也可以使它失去电性(电的中和),但其实质是电荷的转移,电荷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第二种表述则更具有广泛性,涵盖了包括近代物理实验发现的微观粒子在变化中遵守的规律,近代物理实验发现,由一个高能光子可以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一对正负电子可同时湮灭,转化为光子.在这种情况下,带电粒子总是成对产生或湮灭,电荷的 代数和不变,即正负电子的产生和湮灭与电荷守恒定律并不矛盾. 一、电荷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1】 绝缘细线上端固定,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第2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一)学案 苏科版

第2课时牛顿第一定律(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实验现象. 教材导读: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猜一猜 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请你猜想: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只受阻力作用,当受到的阻力越小时,那么物体运动的路程可能会越________(长/短). 2.器材 请你观察如教材中图9-4所示的实验装置,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一做 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利用如教材中图9--4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按教材P66的实验步骤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情况如图所示. 请你将他们的实验情况填入下表. 说明: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而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除与水平面对它的阻力f的大小有关之外,还与小车在水平面上的初速度v0的大小有关.因此,在实验时应控制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的v0大小相同.具体控制方法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来. 4.分析与推理 通过上述实验情况分析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________.设想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阻力作用,小车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牛顿第一定律 1.请你认真阅读教材P66的相关内容,并完成下列填空. 一切物体在______________时,总保持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关于定律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①“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是普遍适用的,不是特殊现象. ②“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是没有的,但不能否定其正确性,因为我们总可以找到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或某一方向上受力为零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中所说的“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③“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④“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会保持原来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请你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判断本节教材导图中小明和小华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完成下列填空. 小明和小华的观点是________ (正确/错误)的,这是因为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________(需要/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________的作用. 例题精讲: 例l 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正向更远的太空飞去.如果此时探测器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 )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立刻停止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提示: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原来是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是运动的将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本题中的探测器原来是运动的,因此它将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解答: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同学们不要受习惯思维影响. 例2 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铺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让小车自斜面顶端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滑,小车在不同材料表面运动的距离如下表所示,通过探究,我们可以反驳以下说法中的 ( ) A.摩擦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小得越慢 B.小车受到力就运动,小车不受力就不运动 C.若平面非常光滑,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D.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提示: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因此说“小车受力就运动,小车不受力就不运动”是错误的.事实上,小车在水平面上继

(完整版)高中物理万有引力部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 知识点总结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于每一颗行星,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F=Gm1m2/r^2,其中G=6.67×10-11 N·m2/kg2,称为万有引力常量。 3.适用条件: 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

此时r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把天体(或人造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关系式: F=Gm1m2/r^2=mv^2/r=mω2r=m(2π/T)2r (2)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mg=Gm1m2/r^2,gR2=GM. 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 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轨道半径r,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 r2(Mm)=m T2(4π2)r,得出天体质量M=GT2(4π2r3). (1)若已知天体的半径R,则天体的密度 ρ=V(M)=πR3(4)=GT2R3(3πr3) (2)若天体的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其轨道半径r等于天体半径R,则天体密度ρ=GT2(3π) 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就可求得天体的密度. 3.人造卫星 (1)研究人造卫星的基本方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高一导学案.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高一物理导学案 主备人:赵红梅 2015年4月16日 学生姓名:班级: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物理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普勒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 B.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发现了太阳系中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规律 C.第谷通过对天体运动的长期观察,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D.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 不可回收的航天器在使用后,将成为太空垃圾.如图1所示是漂浮在地球附近的太空垃圾示意图, 对此有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离地越低的太空垃圾运行周期越大 B.离地越高的太空垃圾运行角速度越小 C.由公式v=gr得,离地越高的太空垃圾运行速率越大 D.太空垃圾一定能跟同一轨道上同向飞行的航天器相撞 3.已知引力常量G,在下列给出的情景中,能根据测量数据求出月球密度的是( ) A.在月球表面使一个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测出下落的高度H和时间t B.发射一颗贴近月球表面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测出飞船运行的周期T C.观察月球绕地球的圆周运动,测出月球的直径D和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T D.发射一颗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测出卫星离月球表面的高度H和卫星的周期T 4.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在距月球表面200 km的P点进行第一次“刹 车制动”后被月球捕获,进入椭圆轨道Ⅰ绕月飞行,如图2所示.之后,卫星在P点经过几次“刹车制动”,最终在距月球表面200 km的圆形轨道Ⅲ上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用T1、T2、 鑫达捷 图2

高中物理 6.1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6 鲁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 6.1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6 鲁科版必修1 [课前预习] 1.代表人物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注意: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是想象中的实验,但它建立在________基础之上,经过 ________,抓住________,忽略__________,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问题: (1)“迫使”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所以牛顿第一又叫_______定律。 问题: (1)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 a.惯性定律是物体__________作用时所遵从的运动规律。 b.惯性是物体的___________,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 (3)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乘客会___________,为什么? 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乘客会______________,为什么? [典型例题] 1.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B.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旦运动起来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 C.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D.要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获得加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证明了( C ) ①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用物体将静止 ②要物体静止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 ③要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必须受不为零的合外力作用,且力越大速度变化越快 ④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原来的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高一物理:重力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重力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gravit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重力 《重力》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知识点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1.亚里士多德: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2.伽利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笛卡儿: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知识点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 (1)牛顿第一定律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知识点三惯性与质量 1.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2.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用符号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

1.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2.运动的物体惯性大,静止的物体惯性小.( ) 3.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科学推论”的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 ) 4.物体的惯性越大,其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 ) 5.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 ) [答案] 1.√ 2.× 3.√ 4.× 5.× 火车在长直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火车上原处,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 由于惯性,人跳起后,在水平方向上仍和火车有相同的速度,因此在水平方向上与火车相对静止. 要点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1)事实:AB、BC是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从AB斜面上某高度处由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BC斜面,所达到的高度略低于在AB上释放时的高度. (2)推理1:如果斜面光滑,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推理2:减小右侧斜面的倾角(如BD、BE),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将达到同一高度,但这时它要运动得远些. 推理3:继续减小右侧斜面的倾角,最后变成水平面(如BF),小球无法到达释放时的高度,将以恒定的速率永远运动下去.

高中物理教案 重力

高中物理教案 重力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物理概念; 了解力的图示; 理解重力的物理概念,能够找到规则物体的重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画出力的图示; 正确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和确定规则物体的重心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重力的方向及其重心的概念和确定 教学步骤 一、力 1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再变为静止。只要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大小还是方向改变了,都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2 物体的形变 手压锯条变弯,手拉橡皮条变长。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形变。 3力 分析:足球由静止变动动,由运动变静止的原因,受到了运动员或是守门员的作用;锯条和橡皮条变形是受到了手的作用。 结论: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产生了物体的形

变。 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force)。 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物体的形变 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测量,其国际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 力的特征 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加快物体的运动;与物体的方向相反,阻碍物体的运动。要完整地描述一个力,要把它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描述出来。 回顾: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 二、力的图示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力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为了把它具体化,我们采用图示的方法。 1 力的图示 可以用带箭头的直线段表示力。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 力的示意图 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三、重力

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概述及设计策略お-2019年精选文档

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概述及设计策略お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与深化,“导学案”、“活动单”充实着我们的课堂,对于高中物理教学亦不能外,本文就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设计策略谈几点笔者的思考,望能有助课堂教学实践. 1 导学案教学模式概述 1.1 导学案教学的目的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记录整理,再通过习题训练进行巩固.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始终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记,偶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是教师问,学生被动地答.将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直至“自主学”的蜕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能力. 1.2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环节划分 导学案教学模式具体讲是怎样一种教学模式呢?该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课前的预习.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分析解决教师所发导学案上的有关问题,明确对应章节的所学内容,明确已知和未知,这样可以更加明确上课的目的;

第二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对导学案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讨论、探究.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拿出自己对导学案问题的结论和存疑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设计探究的基本思路,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将各组学生讨论学习的结论罗列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整理、总结; 第三环节,学生结合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分析巩固. 1.3 优秀导学案的特点 由上文可知,“导学案”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义,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载体.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否能正常进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学案的质量.优秀的高中物理导学案应该有这样一些特点: (1)注重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认识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2)导学案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 (3)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要起到引而不发的作用,推进学[HJ1.55mm]生自主学习,并提供足够的素材帮助学生探究物理规律,巩固物理所学; (4)导学案应该体现物理教学的探究性,导学案应该渗透科学探究的思路,这一点会有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养成; (5)导学案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 2 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策略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16.4

第十六章 动量守恒定律 16.4 碰撞 【教学目标】 1.会用动量守恒定律处理碰撞问题。 2.掌握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区别。 3.知道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的区别。 4.知道什么是散射。 重点: 难点: 【自主预习】 1.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这样的碰撞叫做________。 2.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这样的碰撞叫做________。 3.一个运动的球与一个静止的球碰撞,如果碰撞之前球的运动速度与两球心的连线在________,碰撞之后两球的速度________会沿着这条直线。这种碰撞称为正碰,也叫________碰撞。 4.一个运动的球与一个静止的球碰撞,如果之前球的运动速度与两球心的连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碰撞之后两球的速度都会________原来两球心的连线。这种碰撞称为________碰撞。 5.微观粒子相互接近时并不发生直接接触,因此微观粒子的碰撞又叫做________。 6.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从能量是否变化的角度,碰撞可分为两类: (1)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 说明:碰撞后,若两物体以相同的速度运动,此时损失的机械能最大。 7.弹性碰撞的规律 质量为m 1的物体,以速度v 1与原来静止的物体m 2发生完全弹性碰撞,设碰撞后它们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碰撞前后的速度方向均在同一直线上。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1v 1=m 1v ′1+m 2v ′2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12m 1v 21=12m 1v ′21+12 m 2v ′22 联立两方程解得 v ′1=m 1-m 2m 1+m 2v 1,v ′2=2m 1m 1+m 2 v 1。 (2)推论 ①若m 1=m 2,则v ′1=0,v ′2=v 1,即质量相等的两物体发生弹性碰撞将交换速度。惠更斯早年的实验研究的就是这种情况。 ②若m 1?m 2,则v ′1=v 1,v ′2=2v 1,即质量极大的物体与质量极小的静止物体发生弹性碰撞,前者速度不变,后者以前者速度的2倍被撞出去。 ③若m 1?m 2,则v ′1=-v 1,v ′2=0,即质量极小的物体与质量极大的静止物体发生弹性碰 撞,前者以原速度大小被反弹回去,后者仍静止。乒乓球落地反弹、台球碰到桌壁后反弹、篮球

高一物理导学案

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课时)编写人: 方申马继元审核人:刘学明授课时间:2016年8月21日 【课前预习】 【预习目标】 1、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当选用不同参考系时,对同一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3、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预习指导】 依据学习目标先自学课本,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用红笔在导学案上标注重点、难点、疑点。尝试完成后面的练习。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物体和质点 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简称运动) 第一部分:物体与质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阅读】教材P 9 1、雄鹰拍打着翅膀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雄鹰、足球都在做机械运动。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是有困难的,你知道困难出在哪里吗?。 2、描述物体的运动时,是否可以将问题简化呢?(思考) 3、用来代替物体的___________的点称为质点。 【思考与交流】 1.地球是一个庞然大物,半径约为6400km,与太阳相距1.5×l08 km,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能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研究地球的自转时,能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 2.撑杆跳高是一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一般来说可以把撑杆跳高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过横杆。思考后回答,在下列几种情况下运动员能否被看作质点,从中体会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 (1)教练员针对训练录像纠正运动员的错误时,能否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 (2)分析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 (3)测量其所跳高度(判断其是否打破纪录)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 归纳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

物理:4.1《牛顿第一定律》预习学案(新)

4. 1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必修一 课前预习学案 A.预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及惯性现象。 2、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二、预习内容 1、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除非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 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_________的原因,而是______________的原因. 2、物体的这种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性质.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一)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

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提问: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总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二)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三)运动状态是指什么? 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指什么?你又怎样理解这种性质呢?举例说明 三、反思总结 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理解时可认为不受力和合力为零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某个方向不受力,那么在这个方向物体也会保持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当堂检测 例1 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接触面相当光滑,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下去 B.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C.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 D.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 例2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小球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没有惯性 C.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是因为乒乓球惯性较小的缘故

高中物理-波的图象导学案

课题波的图象使用时间 主备人使用人 课时 安排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描点的方法作出波的图象,理解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2、知道什么是简谐波。 3、通过用图象描述横波,加强利用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预习导学 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十二章第2节P27内容,快速阅读,完成下列问题。 1.波的图象也称为 ,简称波形。 它是用横坐标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 , 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 2.如果波的图象是 ,这样的波叫做正弦波,也叫。介质中有正弦波传播时,介质的质点在做。 3.波的图象表示、的位移, 振动图象则表示、的位移。 合作探究 合作交流一: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的区别 振动图象波动图象 1.两个图象的纵坐标 , 2.振动图象的横坐标表示 ,O点为质点的 , 波的图象的横坐标表示。 3.两种图象的形状。 4.振动图象表示 , 波的图象表示。

合作交流二:由波的图象可获取的信息 1、可以直接读出在该时刻沿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位移x; 2、可以读出在波的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幅A,且所有点的振幅; 3、可以判断沿传播方向上各质点在该时刻的运动方向; 判断方法: 4、可以画出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波形图。 画图方法: 迁移训练1:如图所示为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试求出波形图上A、B、C、D四个质点的振动方向. 迁移训练2:如图所示为一列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已知图形上某点的振动方向如图所示,试求这列波的传播方向。 迁移训练3:如图所示为一列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已知图形上某点的振动方向如图所示。试画出再经过T/4、3T/4和5T/4时的波形图。

拓展练习 1、下图所示为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由图像可知() A.质点b此时位移为零 B.质点b此时向-y方向运动 C.质点d振幅是2cm D.质点a再经过T/2通过的路程是4cm,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是4cm 第一题图第二题图 2、如上图所示,为一列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图像,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该时刻a点和d点处的质点位移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反 B.该时刻b点和c点处的质点位移相同,速度方向相同 C.质点b比质点c先回到平衡位置 D.质点a比质点d先回到平衡位置 3、一列简谐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如下图(a)所示,下图(b)表示该波传播的 介质中某质点此后一段时间内的振动图象,则: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b)图应为() A. a点的振动图象 B. b点的振动图象 C. c点的振动图象 D. d点的振动图象 4、关于如下图所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列波各质点的振幅是0.1m B.x=15m处质点的位移是0.1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