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z理论论文

z理论论文

z理论论文
z理论论文

东北财经大学本科生论文形式课程考试

成绩评定单

论文题目 Z理论初识与浅议

学生姓名李琛学号 2011210180 专业工商管理(实验班)年级 2011

课程名称管理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号 51120971S

论文成绩

内容提要

本文按照《Z理论》一书的行文思路,先行介绍日本企业的几个显著特点,包括微妙性与集体主义,终身雇佣与终身工作轮换制,使读者掌握对日本企业的管理方法的大体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适当调整日本企业之中过于极端的做法,同时融入一些创新观点,综合形成了Z型组织(以公司形式举例)的特点。本文介绍了Z型组织的内容及其实施手段,并尽可能多加入相关观点,发散思维。为了使本文更具有思辨性,对Z型组织缺陷的一些思考添入了本文的最后一个章节。最后是参考文献。

关键词:日本企业终身制度集体主义理论局限性

目录

引言 (4)

一、微妙性与集体主义 (4)

(一)、微妙性 (4)

(二)集体主义 (5)

二、终身制度 (6)

(一)终身雇佣制 (6)

(二)终身工作轮换制 (6)

三、Z型组织与氏族 (7)

四、使用Z理论的方法 (7)

五、Z型组织的局限性 (8)

(一)时代局限性 (8)

(二)对Z理论的实验方法的质疑 (9)

(三)终身雇佣制的缺陷 (9)

(四)集体决策制度的缺陷 (9)

六、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Z理论初识与浅议

引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索尼、松下、东芝等高科电子公司,丰田、本田、日产和铃木等汽车制造商,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团、瑞穗金融集团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等财团,在世界各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1960年,日本人均生产总值仍仅为479美元,经过仅仅二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到 1986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6633.91美元①,日本超过了美国,并在经济总量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造就如此成绩的背后,固然是政策、民众、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日本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一份子,在其中发挥的力量不可小觑。作为典型的东方国家,日本企业具有欧美等企业所不具备的管理特点,却也能在与欧美等顶级企业的竞争中一枝独秀,因而,对其管理方式的解读与借鉴就逐渐成为了西方的关注点。这也是Z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作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日裔美籍管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芝加哥大学的企业管理博士。是Z理论的创始人。

一、微妙性与集体主义

(一)、生产率、信任与微妙性

1.微妙性

在作者大内眼里,微妙性是一种微观的感受,是建立在个人与个人的沟通与了解基础之上的。他既可以应用于上下级之间,也可以用于平级之间的共事。在作者所举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一个生产线上的工长因为了解其每一位下属的个性与特长,而合理安排他们的分组。这种安排既不是源于专长,也不是一刀切,它源于人主观的判断。要是其动机是好的,所产生的效果也应是和谐而高效的。

而与之对立的则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近人情,在组织上的刻板与僵硬,破坏了柔性的与不可捉摸的微妙性,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2.信任

高的信任度也能够促进认知冲突而抑制情感冲突,认知冲突能够通过开诚布公的交流而潜在地促进决策质量。也就是说,信任能促进必要的认知冲突而减少

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2d13626571.html,/z/q223920332.htm?sp=3001&pid=ask.xgzs.lddj &pos

不必要的情感冲突(Amason ,1996) 从而提高决策质量。

在大内看来,高信任的获得是一个漫长过程,它来自于员工对企业必将在未来给予他补偿的了解,进而愿意牺牲一部分个人私利。

3.生产率、信任与微妙性

生产率、信任与微妙性,这三者不是孤立的。信任和微妙性不仅通过有效的协调提高了生产率,而且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在《信任与战略决策绩效:对中国家族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一个实证》一文中,作者研究试图从高层管理团队的角度,探讨信任与企业战略决策绩效的关系,并揭示高层管理团队内信任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私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内的信任度与团队成员间的社会交往程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信任度直接影响了高管层的战略决策绩效。而评价决策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即为生产率。

在大量的日本企业中,维系微妙性成了它们的普遍特征和重要课题,这也是值得欧美企业借鉴的一点。它的做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半自治小组,聘请当地人担任中层领导和工人(P14)。

(二)、集体主义

1.集体主义

大内认为,日本企业重集体主义的原因来自于日本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P80)。在现代以前,日本人收割水稻仅凭一己之力不能自给自足,需要借助邻居的力量;人为地狭人稠和严格的人口迁移制度,大部分日本人终生被圈定在自己的土地上,隐私难保而与邻居的友好相处成为重大的事情,所以日本人逐渐养成轻个人,重集体的意识。这与其邻国中国类似,而与欧美等国盛行的个人英雄主义截然相反。

集体主义在企业内的表现包括集体价值观与集体决策。

2.集体价值观

拥有类似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的,因为它能最小化决策者的意见矛盾,从而保证了决策的有效性和执行的一贯性。它唯一的软肋是创造性思维的短缺,但依据大内的调查,日本企业会选择新入职者为决策首倡议案,称为“禀议”。这不仅解决了创意问题,也以非物质形式刺激了新入职者的集体主义意识。

3.集体决策

相比集体价值观,集体决策作为集体意识的终端应最引起重视。集体决策是包含在由局部结合而成的整体内并且依赖人们密切交往所建立的微妙和信任。这就把集体决策与生产率联系在了一起。日本企业中常采取的措施是漫长的集体决策。有一些证据有力地表明:集体决策比个人决定更能做出创造性的决定,并且能够得到更好的贯彻。(P36)此外,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假设在一家工厂,有80台机器,各台工作相互独立,发生故障的概率都是0.01,且一台设备的故障能由一人处理。考虑两种配备维修工人的方法,其一是由4人维护,每人负责20台,其二是由3人共同维护80试比较这两种方法在设备发生故障时不能及时维修的概率。经过严密的数学上的计算,我们算出,第一种方法的概率为0.0169,第二种为0.0087,也就是说,尽管第二种方法里人数少了,任务更重了,其效果却更好。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集体决策对于生产效率有促进作用。

4.小结

在西方人看来,集体决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它对于谁来承担责任表达含糊。西方人关于责任有很强的划分意识。这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学说:“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即意味着,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工作的专业化,不仅对生产效率提供帮助,也突出表现了责任的界限。如果能够确定谁负责什么环节,那么一旦出现问题,追本溯源也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在日本的企业中,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却为日后可能出现的追究设置障碍。

在Z理论中,大内提出了一个优化的新观点,即在Z型公司里,决策可能是集体做出的,但是最终要有一个人对这个决定负责。这样既维护了决策的集体性,又维护了责任制度。

二、终身制度

(一)、终身雇佣制

1.终身雇佣制的定义

其系指一个大企业或部门每年春季——当青年从初中、高中或大学毕业时——进行一次招雇。新雇员已经雇佣,就不会被其他公司录用,也不会跳槽,直到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离开岗位。每位雇员会为该公司服务约30年之久。

2.终身雇佣制的实现条件

终身雇佣制并不能够在欧美等地效仿,作为全球仅有的一种雇佣制度,它的存在扎根于日本独有的社会土壤。

(1)日本大企业给每个雇员发红利,一般是六个月一次,数额大致为半年的工资。红利依据企业盈利状况而定。因而,雇员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他们深信当年头好转时,他们得到的“补偿”足够丰厚,以至于他们选择在此长期工作下去。

(2)日本大企业常有一大批雇员,以妇女为主。她们的工作时间具有很大灵活性,在家庭财务状况不佳时,她们做临时工补贴家用,是保护男子工作的“缓冲”

(3)对卫星企业的利用,保护了日本大企业的健康运营。

(二)、终身工作轮换制

1.终身工作轮换制的定义

又一次与西方截然相反的是,日本企业对于岗位采取平级轮换制。一个电机工程师可以从线路设计调往“制造”,而所以的经理都将在所有的部门轮换,其间隔大约是5年。

2.终身工作轮换制的意义

终身工作轮换制的缺点是它无法产生在某一方面具有极其专业的雇员,但是,当某项业务与其他业务交叠,需要综合性的知识时,日式轮换制就发生了积极作用。并且,由于每个人都知道工作轮换将是终身的,所以当遇到其他部门的求助时,雇员会更加积极伸出援手——因为这个部门或许是你以后为之工作的部

门,而且又促进了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提高了生产率。

由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的管理学学者做出的研究表明:各个级别的工人如果不断担任新工作,即使不晋级只是横向的调动,也会比那些持续担任一个工作的人更为心情舒畅、生气勃勃。这个发现对于日后可能的经济发展缓慢,无法为雇员提供更多晋级机会是极有帮助的。

三、Z型组织与氏族

按照大内的总结,Z型组织的企业风格是由公司的哲学观决定的,行为是由公司的价值观支配的而不是由数据支配的。Z型企业具有官僚组织的等级体制,但能够实现人员之间的平等并建立信任。这种组织就是阿吉里斯所说的学习型组织,可以把它看作是等级化控制模式下平等的人员融合而成的社会群体。所以,大内把Z型组织比喻为“氏族”。氏族以来自同一故乡为前提,聚成一个团体,称为“赖母子”。假设某位成员想做生意,其他成员都要出钱。这样的结果是,本来没有本金做生意的老乡,以地域关系为纽带,融入了足够的资本。而违背还款诺言的代价及其严重,他的家族或许以后会被排除在团体之外,失去所有的信誉,他的子女婚姻收到影响,生意也履步维艰······等等

氏族的特点就是它也需要大量的信任。没有信任,则没有信贷和融资,没有信任,氏族就无法运转。从这个角度,或许我们可以更明白地理解Z型组织的特征和必备要素。

四、使用Z理论的方法

这本书提供一些步骤来努力实现一个组织向Z型靠拢。尽管它并不能保证会成功建立起一个有效组织,但是它们的排列毕竟具有某种逻辑,而这种逻辑的基础是这样的:其目的是使雇员承担起某种义务,确立一种较不自私而更为协作的工作态度。(P84)

在整个变革过程中要切记,这些步骤并不遵循1-2-3的顺序,许多步骤是交叠在一起的;没有人能一下子完全改变它,整个“组织”不仅包括这家公司,也包括相关的供应商、社区和顾客等等。

改革的星星之火一般来自于某位关键人物,常常是一家公司的经理,他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带动这种变革。这种变革一旦开始,那么它的维持将几乎是自发性的。

无论怎样,使Z理论起作用的步骤是以下这些:

1、鼓励公开质疑。公开的思想交流、信任和责任能够融解双方的分歧,以便更好地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2、建立宗旨。这是Z理论的基础内容。宗旨必须简明扼要,它的制定绝非凭空捏造,而是依据是企业的文化定位;宗旨的设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高层之间的意见、战略与宗旨的协调一致。

3、解释所期望的管理宗旨并使公司高层支持管理宗旨。一旦公司高层无法支持宗旨的实施,那么局面将非常尴尬。

4、通过创立结构和刺激来贯彻宗旨。作者大内认为,最好的组织结构是无

缝的无组织结构,然而在现实中,部门的设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必然带来隔阂。因为创建一种有效合理的组织结构成为必然需求。常见的方法有按业务内容分类法,按区域分类法等。

5、发展人际关系的技能。“保持沉默,直到它是如此的迫人,以致真正地使论题或冲突浮现出来”著名的霍桑实验①告诉我们: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梅奥,1933),因而,人际关系的发展能够刺激员工的积极性,推进协作。坎伦斯计划是一种可行的手段,它规定,公司预先制定好一个利润,如果员工的绩效超出了额度,那么多于的利润可归员工个人所有。

6、对你自己和系统进行测验。

7、把工会包含在系统之内。Z型组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力的平等分配。建立权力分配中心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工会。不公正不负责的管理会使工会坚持制定极其详尽的工会规章,而超越规章的内容则工会一概不碰不负责。这种僵硬的做法显然是伤害到了生产率。拿麦当劳举个例子,一个雇员负责销售,一位雇员负责拿取食品。如果顾客此时正焦急地等待食物,食物就在销售人员手边而负责拿取食品的员工已分身乏术,此时销售人员并不替代去拿取,这显然是降低了效率的。事实上,在一个健全的环境中,工会为公司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同雇员交流信息的渠道,把雇员组织起来并向他们解释福利计划,把教育、社会和文娱活动结合起来。

8、使雇佣稳定化。稳定雇佣的关键因素:缓慢的评价和提升。在这方面,Z 型组织可以借鉴日本企业的模式。引导员工忽略短期利益和行为,这样员工就会以长远目标为指导工作,进而可以忍受缓慢的晋升。

9、决定一种缓慢的评价和提升的制度。要让年轻员工认识到,他的优秀会被承认,并被其未来收入弥补其当前收入而有余。为了强化这种劝诱,需要提供一种非金钱的评价制度,譬如参与重要决策,与领导一起做一个项目等等。

10、扩大职业发展的道路。公司在许多情况下,高估专业化的价值而低估使每个人了解其他部门的重要性,而为一批经理提供广泛的其他技能则强化的集体的作用。

11、为基层的实施作准备。由于基层员工和中上层员工、经理所处层次不同,他们对于宗旨的理解难以把握,因而克服其怀疑主义是贯彻执行政策的要点。

12、找出实行参与的领域

13、使整体关系得到发展。整体关系是团结性,内聚力的表现,而后者是在共同工作并共享其归属感情的雇员集团中涌现出来的。举办定期的问谈会是一种不错的办法。(P112)

五、Z型组织的局限性

虽然大内提出的Z理论风靡一时,其提出的企业文化等概念也是一种时代进步,但面对这样一本只有薄薄几十页的书籍,我们很难不发现其中尚未自圆其说的地方。在这里笔者提出一些观点,权当抛砖引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霍桑实验: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意在找出影响工厂生产力的因素。

(一)、时代局限性

众所周知,日本崛起是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复苏的支

持其到相当大的作用,包括实行了减轻日本战争赔偿、稳定日本财政金融体系、提供经济援助等措施,并帮助日本建设自有资本主义等做法。

1950和1961年发动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又为日本提供了丰厚的军工订单。再加上日本政府推行的“倾斜生产方式”和“道奇路线”,科教兴国等方针,多管齐下,才带动了日本经济的腾飞。而仅以微观的企业管理的先进性来解释其经济复兴,难免偏颇。

(二)、对Z理论的实验方法的质疑

大内通过对比两种不同模式公司得出的Z理论是以大公司为对象。而在实际的理论应用中,Z理论在中小规模的公司是否能够起到其本身所预测的那些效果还有待验证。

(三)、终身雇佣制的缺陷。

日本的企业不平等,来自于社会不平等。大内告诉我们,日本的终身雇用,必须要以企业的社会等级划分为前提。这种企业社会等级的概念,同西方产业经济学中所说的产业集群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卫星企业不仅仅是在技术上和产品上依赖于核心企业,更重要的是在身份上依赖于核心企业,理解了日本的等级制就不难看出,这正是“严父”与“慈母”的统一。这样,以牺牲卫星企业的利益来维护核心公司的利益,就变成了天经地义的常规。所以,日本式终身雇用,受益人只是一部分,那些不能进入终身雇用行列的员工,利益实际上是受损的。大内自己承认,“在种族歧视或性别歧视上,任何形式的组织都比不上日本的公司。”(P69)尤其是日本企业中的临时工和女工问题,集中反映了这种歧视。说到底,日本式的终身雇用制,恰恰是与牺牲部分人利益的临时雇用制相辅相成的。

(四)、集体决策制度的缺陷

大内个人非常推崇集体决策,在书中花大量篇幅详述其优点,但他同时也承认“显然,这个方法有时会把事情遗漏,因为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别人在负责那件事情”(P39)。日本企业在实行的时候,故意不明确最终负责人,他们意在集体负责,所以在这种压力之下希望能把项目无误完成,但是,这种没有备案的设置,在问题出现时,总会沦为混乱与低效。举个极端的例子,就算是杀人放火,团体作案时也总有主犯、从犯之分,可以集体决定作案方案,但总有主犯领导。日本企业的“疏漏”,还有可能产生推诿、扯皮,不仅使工作效率底下,还破坏了集体的一致性。因而在Z理论的实践中,如何运用集体决策制、运用到何种程度,都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六、结论

Z理论的横空出世,让世人接触到了与传统西方企业管理方式截然不同的新型管理方式。其很多观点,如赞成终身制度和集体主义,重视企业文化和整体观念等,都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短期雇佣、精细分工的缺陷。然而,对任何一种新事物我们都需要用辩证的思想来看待,Z理论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国际环境的改变,它的适用性是多少,是值得人们考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陈灿,叶敏,《信任与战略决策绩效:对中国家族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一个实证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8期

威廉·大内,《M型社会:美国团队如何夺回竞争优势》,《商业周刊》,第986期,2006年10月16日

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年

华豪,《论Z理论及其适用性问题》,《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年4月17日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认知心理学论文

“形式语法”以形式化为标志,“功能语法”以功能作用为标志,这些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语法理论,当然在跟汉语研究结合以后,已经或多或少带有某些中国的研究特色。中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它吸收了传统语法、描写语法,以及格语法、认知语法的合理因素,根据汉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逐渐形成以语义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的语法研究理论。 (一)形式语法与语义可以互为研究的出发点 形式和意义是相互渗透、依存、制约的关系。在研究语法形式的时候,不忘记意义的解释;在研究意义的时候,不忘记形式上的验证。形式和意义可以互为起点和终点,也就是说是个“双通道”,所以我们反对语法研究只能从形式入手这种曾经流行然而不够全面的提法。形式和意义是双向的,而且在语法研究时往往是多次双向,反复双向,不要试图一次验证就会解决问题。因此,语法研究要重视相互交叉渗透性的研究,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二)汉语语法研究更适合于从语义出发 语法研究当然可以从形式出发,但是,我们更主张从语义出发去寻求形式的验证,事实已经一再证明:汉语语法研究从语义出发是一条捷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义研究也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语义出发去研究形式的表现,研究语义的表达手段,研究语义的细微差别所引起的句法上的变化,以及语义对句法的决定作用。 (三)语义是我们语法研究的重点 相对印欧语来讲,汉语语法是不太讲究形式的,也就是说,汉语语法的形式往往很难把握:一是形式比较隐蔽,比较难于发现;二是形式并不具备普遍性,往往只适应某些语法现象,却解释不了另外一些语法现象;二是形式往往不带有强制性,它不具备印欧语语法那样的“刚性”,而是富于“弹性”,或者叫“柔性”。四是相同的形式常常表示不同的意义,因此,形式很难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而语义对以汉族为母语的人来讲,却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跟形式相比,语义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 (四)语义研究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 应该允许语法形式研究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应该允许语义研究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当一时找不到形式的验证时。因此特别要加强对句法结构中语义的独立研究,为此,我们提出语义研究的六大课题,特别是其中前两项,语义范畴和语义关系构成了汉语的语义系统的基本框架: 1.重建语义范畴。 2.梳理语义关系。 3.分配语义角色。 4.揭示语义特征。 5.确定语义指向。 6.建立语义结构。。 四、语义语法的研究方法 语义语法的哲学背景就是坚持“两点论”,而不是偏激的“一点论”。两点论就是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它的反面;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也看到它的那一面。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形式跟意义的双向研究 从偏重形式研究转向以语义切入为主,即强调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和语义选择。 (二)共时和历时的双向研究

有关国际经济学论文

有关国际经济学论文 篇1 浅谈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展 引言:随着我国世贸经济组织的加入和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网络化的新发展,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形势下,用开拓创新的方式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范围内的快速融合,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交易网络化的新势态。 (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 现代的国际经济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市场在经济上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现如今各国间的经济组织、金融活动互相合作、互相影响,联系紧密,最终融合成为一个全球统一化的市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相应的全球经济管理机制和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战略方针,使全球经济的经济行为得到规范,并且明确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建立了经济全球

开放化的大市场,使得各种有效资源和新型技术及财力资金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自由选择和优化配置。 (二)贸易自由化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新发展,各国的经济已经同国际市场紧密相连。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各国要最大限度的解除贸易阻碍,使各种有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增加全球效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有效地实质推进。 (三)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全球涌现出各种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组织,使现代区域经济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四)现代贸易交易网络化的新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新的网络贸易,即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借助电子信息平台进行商务活动和贸易交易,从贸易的洽谈到签约再到交货直至付款的整个交易过程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得以实现。 二、我国要结合目前发展现状,寻求经济贸易发展新突破

国际经济学全英论文

Modern Logistic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Thesis:logistics Class:Class one logistics Name:Xiaonan Zhao Student ID : 121703068

I Abstract: Modern Logistics, a new type of integrated type management, refers to send inform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loading/unloading, packing and other Logistics activities together. Its task is to reduce the total cost of Logistics, to provide customers with the best service. However, many national experts have said: "Modern Logistics is a process to make goods transfer from supplying place to local requiremen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customers in the lowest economic costs. It mainly includes transportation, storage, processing, packing, loading and unloading, distribu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other activities.” Factors affecting the purchase price includes 5 aspects: the cost of materi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seasonal changes. market environment. delivery conditions. When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ascending to a degree then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reduce logistics cost for products provide a certain profit space. This also makes the modern logistics has very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 This article will unfold from all parties to analyze modern logistics below. II Keywords: Modern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Logistics packing Warehouse management Storage III Contents Part One: Transportation Part Tow: Storage Part Three: Loading and unloading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引言 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言语行为理论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之处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名称:认知心理学 姓名:张瑞 学号: 201141000144 学院:心理学院 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后来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语言学以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将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近几年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综述 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起到极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它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多种现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是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于语用层面,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1]。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奥斯汀划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奥斯汀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为之言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并不科学,表述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施为句。所以在这种理论的缺陷上,奥斯汀又发展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也就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二阶段。他把言语行为分为“以言指事”( 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 illocutionary act) 、“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三类。在这三类行为中,语用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与说话人的意图一致,所以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美国哲学家塞尔(J.R Searl) 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理论,“把对言语行为的理论和对话语意义的研究提升到对人类交际的研究”[3]。塞尔认为奥斯汀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只是对施为动词的分类。塞尔把以言行事行为重新分为五类: 断言类( asser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 、承诺类( commissives) 、表达类(expressives) 、宣告类(declarations)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个发展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是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的关系问题,同时强调了语境和交际者双方共有的知识在理解话语时的重要性[4]。 奥斯汀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言交际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让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从而突出了用语言做事或言语的社会功能。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拓宽了应用的范畴。 奥斯汀认为施事行为是规约行为。但事实上,自然语境中的施事行为与仪式、典礼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语境中的施事行为绝然不同,而且规约性更小。现实生活中只有小部分施事行

弹性力学学习体会

读《UH模型系列研究》及结课有感 在弹性力学的学习过程中,对比与三大力学的不同之处,弹性力学作为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回顾了位移法在弹性力学平面里的应用。在阅读《UH模型系列研究》的同时,也对本学期弹性力学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也是本次阅读后感受的重要部分。 弹性力学是一门研究弹性体由于受外力作用、边界约束或温度改变等原因而发生的应力、形变和位移的科学,主要研究任务是解决弹性体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它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塑性力学和某些交叉学科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化工、航天等工程领域。结合弹性力学,此篇《UH模型系列研究》的作者从合理的本构结构入手,展示了三项成果:①在修正剑桥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统一硬化(unified hardening,UH)参数,建立UH模型,该本构模型能够反映饱和超固结土的剪缩、剪胀、硬化、软化和应力路径相关性等特性,模型所用土性参数与修正剑桥模型完全相同;②扩展UH模型,使其考虑多种外部因素(温度、时间和基质吸力)、复杂特性(各向异性、结构性和小应变特性)和复杂加载条件(循环荷载、部分排水即渐近状态)等的影响;③提出广义非线性强度准则和满足热力学定律的变换应力三维化方法,从而实现了本构模型的合理三维化。初读文章,晦涩难懂之处实在太多,不断查阅资料,不断百度,也只是略懂一二,甚至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学生在此也不想故做贤人、不懂装懂,只能大部分在弹性力学基础上,坚持读完文章,记住关键字,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论文初,首先阐述了UH模型。土具有三种性质,摩擦性、剪胀行、压硬性,随后从土所具有的每种性质进行了细致的陈述,分别写出三个公式,并进行了模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论文: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分屏课件设计研究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论文: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分 屏课件设计研究 摘要:作为重要的网络学习资源,三分屏课件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文章以迈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基础对其特点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为设计者设计质量更高的三分屏课件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三分屏课件;设计 引言 三分屏课件是目前网络教学中一种非常流行的学习资源,它包括教师的视频、讲课的powerpoint(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形式的电子文档)、课程纲要三个部分(图1),能为学习者提供画面和语词形式的教学信息,同时学习者也能通过导航自定步调学习,是天生的多媒体学习软件。为了使三分屏课件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e·迈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对如何更好地设计三分屏课件进行了研究。 一、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 迈耶将多媒体定义为:用语词和画面来共同呈现的材料。语词指以打印文本或讲话等言语形式(verbal form)呈现材料:画面指用图像形式(pictorial form)呈现材料,如使用静态图形(包括插图、图表图片和地图)或动态图画(包

括动画或录像带)。 迈耶站在“学习者为中心”的立场,对多媒体如何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基于这样三个假设:①双通道。人们拥有单独加工视觉和听觉信息的通道。②有限容量。人们在每一个通道中间同时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③主动加工。人们进行主动学习,包括注意新进入的相关信息、将所选择的信息组织成一致的心理表征和将其他知识与心理表征进行整合。 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迈耶所描绘的人类在多媒体环境下的认知加工过程即选择一组织一整合。最左边的方框表示多媒体信息,根据多媒体认知理论的假设,学习者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通道同时接受信息,画面和语词作为多媒体呈现的方式,从外部世界通过眼睛和耳朵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允许面面和文本(打印/屏幕)作为精确的时间表象在视觉感觉记忆(上部)保持很短的时间,允许言语和其他声音作为听觉表现在听觉感觉记忆(下部)中保持很短的时间。根据容量有限和主动加工的假设,学习者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学习内容最相关的语词和画面上,这个过程称为语词/画面的选择。一旦学习者从一段多媒体信息中出现的语词和画面中形成相应的基本信息,下一步就是把这些信息组织成一个

国际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学—H-O定理与中国的发展 姓名:张维 学院:商学院 班别:经济学2班 学号:201111121091

H-O定理与中国的发展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阶段——H-O定理。它不仅传承了李嘉图“比较成本说”,而且明确提出国际贸易产生源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弥补了古典贸易理论关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解释不清或过于含糊的窘境。H-O定理作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国家贸易政策等方面给予导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也快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也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贸易争端、贸易摩擦。因此,在国际贸易中,要想避免问题的结的出现,必然离不开相应理论成果,如H-O定理。相关课堂所学,我从H-O定理自身的角度阐述它对于中国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以及中国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H-O定理中国对外贸易适用性局限性启示 【正文】 一、H-O定理的历史地位 H-O定理,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郝克歇尔和俄林师徒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H-O”定理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H-O”模型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几乎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代名词。虽然H-O定理在后来受到了挑战,尤其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发现的“里昂惕夫之谜”所带来的质疑,并且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H-O定理越来越不能解释各种的新的经济现象,但它作为一个基础的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依然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必经之路。 二、H-O定理的基本概述 1、H-O定理的内容分解 (1)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劳动和资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个国家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相同,也会产生生产成本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通,即贸易关系。 (3)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国贸易参与国之间的关系报酬(利息、地租、工资)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 “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 (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 母亲:不可以,写作业! (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 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 (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 乙:我明天有课 (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

弹性力学论文1

对 两 端 固 支 梁 的 弹 性 力系别:土木工程学专业:道路与桥梁应姓名:..... 力学号:........... 解班级:.......

对两端固支梁的弹性力学应力解摘要: 根据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基本理论,采用半逆解法,求出了两端固支的单跨超静定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和位移多项式解,并与材料力学解进行了比较,说明了材料力学解的精度和适用范围。 关键词:超静定梁;应力;位移;集中荷载;弹性力学 1 两端固支梁的弹性力学应力解 如图 1 所示:两端固支的单跨超静定矩形截面梁(为了简便,不妨取厚度为1 ,不计体力) , x = a 处受到集中荷载P 作用(可设此问题为平面应力问题) ,上、下两个边界的正应 力边界条件为(1) 先考虑x = 0~a 段的应力分布. 根据式(1) 所示的应力边界条件[6],可假设应力函数φ 为将应力函数φ 代入相容方程: ,即可求得待定函数f1, f2 故应力函数 因函数中常数项和中的线性项对应力分量没有影响,故未列出. 根据应

力函数可求出应力分量 由上、下两个边界的剪应力边界条件0,可求出待定常数 应力分量为 同理可得x = a~l 段的应力分布为 x = a 处平衡条件为 由此可得

可见,应力分量中还包含 3 个独立的待定常数这 3 个常数必须由位移边界条件确定,为此考虑物理方程 和几何方程 当0 ≤x ≤a 时,将应力分量式(5) , (2) , (6) 和几何方程代入物理方程,可得 由式(11)得 由式(12)得 (15) 将式(14) , (15)代入式(13) ,整理得 由于该式左边是x 的函数,右边是y 的函数,所以左 右两边应等于同一常数,设此常数为ω1,则

具身认知论

具身认知论 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意义这一问题,是近年来国外现象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无相关研究论文或著作。而这一问题本身具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这种情形下,通过探讨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意义,来推进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也富有价值。本文的论题由此得以确立。 当前认知科学正在发生由无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范式转型,而本文致力于从两方面来探讨现象学在这种范式转型中的作用:一方面是现象学对无身认知的批判意义,而另一方面是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对具身认知的建构性意义。本文导言部分提出,当前认知科学正在发生的由无身认知向具身认知的范式转型,与现象学已发生的从胡塞尔的超越现象学向梅洛-庞蒂等人的身体现象学的发展非常类似,或者说是同型的。 这意味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对传统哲学和胡塞尔思想局限性的批判同样适用于无身认知。另外,绝大多数认知科学家对于身体的理解是含糊的,而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身体以及身体在认知活动中至 关重要的作用。 在第一章中,本文致力于对作为认知科学主导范式的无身认知做出现象学的批判。无身认知的实质是在考虑认知活动或智能活动时,以表征为核心,而忽视身体的关键作用。 在以无身认知思想为指导的人工智能研究背后,有三个未经检验的哲学假设:心理学假设、认识论假设和本体论假设。再将无身认知的哲学思想加以深挖后,会发现胡塞尔的意向性思想与无身认知具有类似的主张和局限性,因为它们都试

图意义和可理解性奠基于抽象精神结构之上。 另外,本章提出,在具身认知思想的产生中,海德格尔是一个关键的中介环节。因为海德格尔对胡塞尔以及整个传统哲学的批判,正是对无身认知思想的批判。 第二章提出,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对于认知科学的建议是认知的具身性。首先,由于模式识别这种基本的智能或认知活动,是一种身体技能,所以人工智能是否可能的问题,就变成能否制造出人造身体主体的问题。 其次,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认知最终以身体的神经结构为基础。这就是神经具身观,而它一方面支持了现象学的建议,另一方面对身体的神经结构的强调,有遗漏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的危险。 再次,从专家技能的角度来看,技能的本质特征是身体性,因为接受技能的是身体,而新手与专家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拥有能对情境做出不同反应的身体。无身的专家系统无法达到技能的最高阶段。 最后,从身体性与社会性孰先孰后的角度来强化本章主题观点,即认知的具身性。身体性才是基本的,因为拥有一个身体是能被社会化的前提。 第三章首先指出,绝大多数具身认知研究者们都有这样的局限性,即他们都。

关于国际经济学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学论文 【摘要】作为多年来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以理念追求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国际道义,并在一定时期对我国和发展中国家权益的维护起到了历史作用。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下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和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 特别是WTO的建立和成功运作,标志着以往的国际经济秩序经过改良而制度化、稳固化,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实现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在国际经济格局巨变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从中国的国际经济利益出发,必须重新审视有关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和政策。 【关键词】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经济格局;新自由主义 一、国际经济新秩序及其出台背景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指当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为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对反映旧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现行国际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所形成的、能真正体现公平互利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机制。 [1]这一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1964年10月5日,第二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开罗召开,针对当时对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会议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 1974年4月,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以及《行动纲领》。该宣言的精神后来出现在很多国际条约和国际性法律规范中,因而被认为构成了国际法的软法,[2]使得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有了国际法依据,从而成为国际经济法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我国,很多学者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作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比如经济主权原则、发展权原则、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公平互利原则等等。[3]可以说,几十年来,国际经济新秩序构成了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弹性力学论文

悬臂梁在均布荷载下的应力状况 摘要:悬臂梁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对于悬臂梁的分析采用弹性力学里的应力边界条件和平微分方程和相容方程进行求解计算分析,再结合材料力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深入系统的了解悬臂梁的手里特点。 关键词:静定梁、悬臂梁、弹性力学、材料力学、受力特点 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建筑中,存在很多的悬臂梁结构,身边的例子很多,例如 体育场的看台,城市里房屋的阳台,农村房屋中很多都有屋檐,而其都是靠悬臂梁的支撑才能结合上面的附属物件构成。现在我们就对悬臂梁的应力情况分别采用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如图所示梁受荷载作用,求解其应力 1、弹性力学求解 解:本题是按应力求解的。 基本公式 x C xy h q C y C y h q y y x h q xy y x 123213332362)46(+=+--=--=τσσ 1、在应力法中,应力分量在单连体中必须满足: (1)平衡微分方程;00=+??+??=+??+??y xy y x yx x f x y f y x τστσ (2)相容方程 ()02=+?y x σσ; y ql x ??? ? ??-20222qh ql l 202qh q o h /2 h /2 (l >>h ,δ=1)

(3)应力边界条件(在σs s =上)。 将应力分量代入平衡微分方程和相容方程,两者都能满足。 2、校核边界条件 (1)在主要边界上 04602123=??? ? ??+?=±=C h h q x h y xy ,即时,τ,由此得 h q C 231-= q C h C h h q q h y y -=++??? ? ??--=-=2133282,2即-时,σ,由此得 2 2q C -= 0==y h h y σ时,,将C 1、C 2代入后满足。 将C 1、C 2代入式(a ),得到应力公式: () ??? ? ??-=???? ??+--=--=14232232123222 23223h y h qx h y h y q y x h qy xy y x τσσ (b ) (2)再将式(b )代入次要边界条件 00==xy x τ时, 33 4h y q x =σ,其主矢量为 0) (02 2==-?dy x h h x σ 而主矩为20 )(22 20qh ydy h h x x =?-=σ x =l 时,,其主矢量为; (2分) )46(323y y l h q x --=σql dy h h x xy -=?-=2 20)(τ)14(2322-=h y h ql xy τ,其主矢量为0, (1分) 而主矩为)202()(222 2qh ql ydy l x h h x --==-?σ 由此可见,在次要边界上的积分条件均能满足。因此,式(b )是图示问题之解。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然深入到了全球各个领域,对全球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法律领域,国际经济法则是受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经济法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变化与新问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着手,以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含义、二者相互的关系,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经济法的变化为视角进行探索分析,旨在阐析当代世界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变革动力和方向等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跨国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关于其概念的定义却众说纷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联系逐渐加强,原先局限于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体制与经济活动在全球化进程中融为一体,世界经济自由市场逐步形成,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渐提高;其次,世界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世界经济逐渐互通互融; 再次,为了构建和谐的世界经济体制,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日益强化,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约束与规制日益显著。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 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展开 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

(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 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b)询问愿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听话人为出发点: 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2b)询问意愿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3a)陈述将来的动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 3b)询问将来的动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 以动作为出发点: 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 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 soup? 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这五大类是:阐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 指令类:试图使听话者做某些事情;

奥斯汀与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与他的言语行为理论 一,关于《如何以言行事》 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 1911-1960,英国哲学家,牛津大学教授),1955年在哈佛大学作了题为《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的系列演讲(共12讲)。在此之前,他每年在牛津大学以“词语与行为”为题讲课,所涉及的围与在威廉詹姆斯讲座的围差不多。他去世后,其学生把他的这些讲课笔记整理出版,形成此书。该书体现了奥斯汀的思想精髓。 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1,“描述”谬误 在奥斯汀看来,哲学家们一直假定,述的作用主要是描述某种事态,或述某种事实,而且这种描述或述必须是真的或假的。当述的意义就在于被证实这种观点出现以来,人们发现有些述是无法被证实的,即无所谓真假,因而是虚假的述,而非真正的述。于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许多明显虚假的述世实际上是不是表现为‘述’”(1978,p.2).他认为,并非所有真或假的述都是描述,因此,他不用“描述”这个词,而用“记述式”这个词。 e.g. There’s a spider in your hair.→ warning. I’ve got a gun. →threatening You’re an idiot. →insulting

I need the salt. →requesting 我愿意(娶这个女人做我的合法妻子)→履行婚姻仪式。 我命名这船为伊丽莎白女王号→为船命名 From the above examples, these utterances are doing far more than simply asserting.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assertion is not involved in these utterances, but rather that there is a more basic purpose behind them. Austin wanted to counter a commonly held view by philosopher and semanticists that the sole purpose of making assertions is to describe some state of affairs. 奥斯汀的“以言行事”理论“着手推翻认为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s)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语言观点”(Levinson,1983:228)。归根到底,我们要阐述的唯一实际现象是在完整的言语环境中的完整的言语行为”(1975:148)。 2,奥斯汀的初期理论: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 奥斯汀理论的第一步是认为句子有两类:施为句和表述句。 如下面的句子并不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没有真假,说出这些句子是(或者部分是)实施某种行为,称为施为句: 1) I promise I’ll be there. 2) I admit I was foolish.

弹性力学论文

弹性力学论文 篇一:弹性力学弹性力学的发展以及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关键字:弹性力学发展过程应用摘要:文章简述了弹性力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弹性力学在各个领域当中的应用,并且在文章最后提到了弹性力学在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弹性力学是研究弹性体在荷载等外来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应力、应变、位移和稳定性的学科。弹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弹性物体在外力和其它外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和内力,也称为弹性理论。它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塑性力学和某些交叉学科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化工、航天等工程领域。弹性体是变形体的一种,它的特征为: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变形,当外力不超过某一限度时,除去外力后物体即恢复原状。绝对弹性体是不存在的。物体在外力除去后的残余变形很小时,一般就把它当作弹性体处理。弹性力学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时期。人类从很早时就已经知道利用物体的弹性性质了,只是简单地利用弹性原理,并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比如弓箭的使用。而人们建立系统的弹性力学研究体系是从17世纪开始的。弹性力学的发展初期主要是通过实践,尤其是通过实验来探索弹性力学的基本规律。在这个阶段除实验外,人们还用最粗糙的、不完备的理论来处理一些简单构件的力学问题。这些理论存在着很多缺陷,有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在17世纪末第二个时期开始时,人们主要研究梁的理论。到19世纪20年代法国的纳维和柯西才基本上建立了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明确地提出了应变、应变分量、应力和应力分量的概念,建立了弹性力学的几何方程、运动(平衡)方程、各向同性以及各向异性材料的广义胡克定律,从而奠定了弹性力学的理论基础,打开了弹性力学向纵深发展的突破口。第三个时期是线性各向同性弹性力学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是弹性力学广泛应用于解决工程问题。同时在理论方面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定理或原理,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计算方法。从20世纪20年代起,弹性力学在发展经典理论的同时,广泛地探讨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出现了许多边缘分支。这些新领域的发展,丰富了弹性力学的内容,促进了有关工程技术的发展。弹性力学在各个领域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堤坝的整体强度、发电厂的发电机组临界转速、高层建筑顶端的晃动控制等土木工程问题都离不开弹性力学的帮助。弹性力学在地震预测方面也有重要应用,如地震有无确定前兆,如果有确定前兆,那么在原理上是否可探测,都是目前弹性

国际经济学论文(标准格式)

世界贸易格局分析 姓名卢嘉俊 1211603 系别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2012 2014 年12 月

摘要:首先通过了解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分析贸易的发展。然后利用一些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分析自己十分感兴趣的当今经济贸易上的问题并提出自己一些思考。包括了国际倾销的发展趋势、雁行理论的循环的延续和中国贸易发展的时机。 关键词:雁形模式发展中国的重叠需求比较优势理论恩格尔定律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倾销价格歧视购买力平价出口导向 一、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概要 1.发展中国家加速吸取资本(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FBI): 我们先回顾一下1990年以来全球投资与贸易重心位移的轨迹,FDI存量加速成长的地区如亚洲、中南美洲、独立国协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占全球比重也明显上升。其中,亚洲经贸实力攀升最快,包括国外直接投资、出口、进口占全球比重与欧美地区已成三分天下之势,特别是出口比重,在2011年已超过欧洲,在欧洲饱受债务危机下,未来还有机会在其他面向作出突破。然而,依区域间相互贸易流向,欧洲及北美地区合计占亚洲地区出口比重达34.3%,且全球FDI存量流出,也以欧洲及北美为最大宗地区,其中,欧洲占全球比重还持续上升,是全球产业转出的主要来源。 2.贸易带起的亚洲势力稳定崛起(见表一): 经由国外直接投资所带动的产业转移效应,清楚反应在过去20年被投资国(或产业移入国)的对外贸易成长上,换个角度来看,也是产业竞争力及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的最佳契机,若能在产业升级转型阶段,适时承接国外产业技术及知识,对于扩大本地贸易规模并促进经济发展甚有帮助,这一点在亚洲经济的快速成长上已获得证明。但是,亚洲以外的主要新兴地区,包括中南美洲、独立国协及非洲等,虽然在吸引国外投资及提高出口金额两方面都以倍数成长,但其规模却完全无法与前三大地区比拟,且其出口目的地也高度集中于前三大地区,显示前三大地区的优势稳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