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诗歌艺术复习

中国诗歌艺术复习

中国诗歌艺术复习
中国诗歌艺术复习

第二周单元测验

1单选(1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指向的汉字是得分/总分

A.离

B.心

C.秋

D.愁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2单选(1分)以下诗体中,属于近体格律诗的是得分/总分

A.七言歌行

B.楚辞

C.七言绝句1.00/1.00

D.五言古诗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2单选(1分)以下诗体中,不属于近体格律诗的是得分/总分

A.五言古诗

B.词

C.七言律诗

D.六言绝句

正确答案:A

3单选(1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用的是得分/总分

A.上声韵

B.平声韵

C.入声韵1.00/1.00

D.去声韵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3单选(1分)南朝齐梁时人们发现了汉字四声并开始在诗中运用,“四声”指得分/总分

A.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B.阴阳平仄

C.平上去入1.00/1.00

D.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1单选(1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评论的唐代诗人是得分/总分

A.王维1.00/1.00

B.孟浩然

C.杜甫

D.李白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1单选(1分)构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词汇全是得分/总分

A.形容词

B.介词

C.动词

D.名词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1单选(1分)《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鼓瑟的是得分/总分

A.冉有

B.曾皙1.00/1.00

C.公西华

D.子路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4多选(2分)“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两句中没有得分/总分

A.形容词

B.动词1.00/2.00

C.名词

D.介词1.00/2.00

正确答案:B、D你选对了

5多选(2分)以下词汇中,描写落花的是得分/总分

A.馀晖

B.落英0.67/2.00

C.断红0.67/2.00

D.落蕊0.67/2.00

正确答案:B、C、D你选对了

5多选(2分)以下词汇中,描写夕阳的是得分/总分

A.残照0.67/2.00

B.晚照0.67/2.00

C.夕曛0.67/2.00

D.苍茫

正确答案:A、B、C你选对了

4多选(2分)汉字的每个字都具备如下要素:得分/总分

A.音

B.义

C.情

D.形

正确答案:A、B、D

5多选(2分)以下诗体中,属于近体格律诗的是得分/总分

A.五言律诗

B.七言绝句

C.词

D.七言歌行

正确答案:A、B、C

6判断(1分)汉字每个字都具备形、音、义、情四要素。

6判断(1分)汉字是意蕴深厚的表意文字。

7判断(1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序都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组合的。

8判断(1分)诗、礼、乐是孔门教学的重要内容。

8判断(1分)中国古典诗歌语序的变化灵活多样。

8判断(1分)一个词牌或曲牌就是一种曲调。

6判断(1分)歌谣和文字同步出现。

7判断(1分)“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听”应当读平声。

8判断(1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应当读平声。

第四周单元测验

1单选(1分)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木”指得分/总分

A.树叶1.00/1.00

B.大树

C.树枝

D.砍伐的原木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2单选(1分)“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将视觉和以下哪一种感觉沟通?得分/总分

A.嗅觉

B.听觉1.00/1.00

C.味觉

D.触觉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3单选(1分)本课程借用金庸小说中哪一门武功来描摹“通感”?得分/总分

A.乾坤大挪移1.00/1.00

B.凌波微步

C.弹指神通

D.降龙十八掌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1单选(1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忘言”应理解为得分/总分

A.忙着采菊顾不上说话

B.忘记说话

C.想不起来该如何表达

D.领悟了自然的“真意”,“得意而忘言”。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2单选(1分)朱庆馀“画眉深浅入时无”问的是得分/总分

A.打扮是否得体

B.文字合不合时风1.00/1.00

C.眉画得合不合时尚

D.妆饰合不合“舅姑”之意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2单选(1分)王维诗“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表达的是以下哪一种情感?得分/总分

A.感时

B.思乡1.00/1.00

C.悲秋

D.惜春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4多选(2分)以下诗句中,哪些运用了“通感”艺术?得分/总分

A.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0.67/2.00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杨花扑帳春云热。0.67/2.00

D.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0.67/2.00

正确答案:A、C、D你选对了

5多选(2分)以下诗句中,哪些运用了“通感”艺术?得分/总分

A.生生燕语明如剪。1.00/2.00

B.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C.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D.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1.00/2.00

正确答案:A、D你选对了

5多选(2分)以下各种艺术手法与诗歌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效果类似的有得分/总分

A.中国画的“枯笔技法”0.67/2.00

B.书法“飞白”艺术0.67/2.00

C.京剧虚拟场景0.67/2.00

D.相声捧哏

正确答案:A、B、C你选对了

6判断(1分)诗的通感不是语感。

7判断(1分)陶渊明《饮酒》“欲辩已忘言”的意思是“大辩不言”、“得意而忘言”。对

8判断(1分)认为柳宗元《渔翁》应删去最后两句的是严羽。

6判断(1分)语感是对词语音调、色彩、修辞及联想效果等的高度敏感。

8判断(1分)朱庆馀《闺意上张水部》写的是新嫁娘拜见公婆前的忐忑心情。

8判断(1分)张籍《酬朱庆馀》中“一曲菱歌”指越中采菱女的歌唱。

第六周单元测验

1单选(1分)“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作者是得分/总分

A.庄子

B.汉末无名氏1.00/1.00

C.王羲之

D.苏轼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2单选(1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作者是得分/总分

A.杜牧

B.杨慎1.00/1.00

C.罗贯中

D.琼瑶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3单选(1分)“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主动者是得分/总分

A.不知何人

B.千古英雄人物

C.杨慎和朋友

D.白发渔樵

正确答案:D

3单选(1分)“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的作者是得分/总分

A.李白

B.杨慎

C.苏轼

D.杜牧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2单选(1分)襄阳岘山羊公碑纪念的是得分/总分

A.杜预

B.孟浩然

C.姓名不详的某位古人

D.羊祜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3单选(1分)以下关于诗的“艺术时空”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得分/总分

A.艺术时空是诗人有意识做了艺术处理的心理时空。.00/1.00

B.艺术时空就是现实时空。

C.艺术时空等于心理时空。

D.艺术时空是完全写实的。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4多选(2分)《庄子·逍遥游》中“大年”的生物指得分/总分

A.朝菌

B.冥灵1.00/2.00

C.蟪蛄

D.大椿1.00/2.00

正确答案:B、D你选对了

4多选(2分)《庄子·逍遥游》中“小年”的生物指得分/总分

A.朝菌1.00/2.00

B.大椿

C.蟪蛄1.00/2.00

D.冥灵

正确答案:A、C你选对了

4多选(2分)以下哪些选项中暗含着宇文所安教授所说的有价值集聚性的“断片”?

得分/总分

A.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1.00/2.00

B.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C.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1.00/2.00

D.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正确答案:A、C你选对了

5多选(2分)以下哪些选项中暗含着宇文所安教授所说的有价值集聚性的“断片”?得分/总分

A.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0.67/2.00

B.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0.67/2.00

C.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D.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0.67/2.00

正确答案:A、B、D你选对了

6判断(1分)诗歌中的时间和空间是不能以生活经验中的时空来衡量的。

7判断(1分)纳兰性德《浣溪沙》“当时只道是寻常”充满伤感与追悔之情。

8判断(1分)晏几道《临江仙》“去年春恨却来时”暗示词人思念的人离开已一年了。

6判断(1分)艺术时空和现实时空是完全一致的。

7判断(1分)艺术时空等于心理时空。

8判断(1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是说杜甫早在青年时代就登上了著名的岳阳楼。

8判断(1分)晏几道《临江仙》“去年春恨却来时”暗示词人思念的人离开已一年了。

第八周单元测验

1单选(1分)王安石诗“两山排闼送青来”用的是以下哪一个人物的故事?得分/总分

A.项羽

B.韩信

C.樊哙1.00/1.00

D.张良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1单选(1分)评论《古诗十九首》“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的是得分/总分

A.王夫之

B.谢榛1.00/1.00

C.萧统

D.陶渊明

正确答案:B

2单选(1分)辛弃疾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中的“刘郎”指得分/总分

A.刘邦

B.刘彻

C.刘禹锡

D.刘备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1单选(1分)李清照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所用语典出自得分/总分

A.陶渊明《归园田居》

B.陶渊明《读山海经》

C.陶渊明《饮酒》1.00/1.00

D.谢灵运《登池上楼》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3多选(2分)以下哪些诗句用了典故?得分/总分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C.春风无限潇湘意,欲採蘋花不自由。1.00/2.00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1.00/2.00

正确答案:C、D你选对了

4多选(2分)以下哪些诗句用了典故?得分/总分

A.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1.00/2.00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00/2.00

正确答案:A、D你选对了

5多选(2分)以下唐人诗句中哪些用的是“今典”?得分/总分

A.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1.00/2.00

B.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1.00/2.00

C.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正确答案:A、B你选对了

5多选(2分)“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用的是以下哪几位古人的典故?得分/总分

A.楚狂接舆1.00/2.00

B.五柳先生(陶渊明)1.00/2.00

C.许由

D.巢父

正确答案:A、B你选对了

3多选(2分)“事典”可以出自得分/总分

A.神话传说0.67/2.00

B.前人经典性的语言

C.历史典籍0.67/2.00

D.寓言故事0.67/2.00

正确答案:A、C、D你选对了

5多选(2分)关于“用典的作用”,以下哪些表述是正确的?得分/总分

A.帮助阐发不便明说的想法或情感

B.暗示和引发读者联想

C.沟通不同感官的感觉形成通感。

D.以古典说今事,增加历史感。

正确答案:A、B、D

6判断(1分)“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包括了夏、商、西周三个时代和妺喜、妲己、褒姒三位美女。

7判断(1分)李白写诗不用典。

6判断(1分)辛弃疾《水龙吟》用西晋张翰典表达自己的“登临意”是思乡。

7判断(1分)“掉书袋”、“獭祭鱼”指为炫耀博学不必要地用典。

1杜甫《又呈吴郎》作于

A.长安

B.秦州

C.成都

D.夔州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2“即防远客虽多事”一句中“多事”指的是

A.杜甫多管闲事

B.吴郎多管闲事

C.吴郎多心防范西邻妇人

D.西邻妇人多心疏远吴郎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3《又呈吴郎》是七言古诗。

1《诗经》中的《绸缪》一诗出自以下哪一国风?

A.唐风

B.王风

C.陈风

D.魏风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2《上邪》连用五种很难发生或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表达与对方分手的决绝态度。错

1意象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物象”。

1“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指以下哪位词人?

A.欧阳修

B.宋祁

C.晏殊

D.张先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1“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忘言”应理解为

A.忘记说话

B.忙着采菊顾不上说话

C.想不起来该如何表达

D.领悟了自然的“真意”,“得意而忘言”。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1《离骚》“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是说

A.众女嫉妒我的眉画得美,造谣说我淫荡。

B.众女嫉妒我容貌美,造谣说我淫荡。

C.后宫其他妃嫔嫉妒我貌美受宠,造谣说我淫荡。

D.同僚们嫉妒我才华出众,造谣说我品行不端。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缪钺先生《论宋诗》中也曾运用博喻手法进行文艺评论: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

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

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

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

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 一、表现手法: 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

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2、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正衬 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2)反衬 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这是一种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诗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瀚无边的“大漠”与“孤烟”对比反衬,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那横贯沙漠的“长河”与“落日”对比,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从例子里看出,反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相衬的两个方面是相反的两个反面。 3、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西南大学中国古代诗歌作业答案2017年

《中国古代诗歌》作业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出自《春江花月夜》 2.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的作品 3.“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作者李煜 4.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闲情偶寄》 5.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 6.谢凌云的十个成就主要是山水诗 7.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曹丕 8.“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作者苏轼 9.奠定王维在唐诗艺术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创作山水田园诗 10.“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指的是关汉卿 11.曾自许为“五言长城”的诗人是刘长卿 12.有“七绝圣手”之称的诗人是王昌龄 13.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作品孔雀东南飞 14.著名的咏蝉之作《在狱咏蝉》的作者骆宾王 15.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一语出自()之口孟子 1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作王勃 17.“不为五斗米折腰”源自田园诗人陶渊明 18.《稼轩长短句》是哪位词人的词集辛弃疾 19.《论贵粟书》的作者晁错 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作晏殊 21.著名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 22.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古诗十九首 23.著名散文《师说》的作者是韩愈 24.《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产生的年代南宋 25.“花重锦官城”里的锦官城现在指哪个城市成都 26.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是朱彝尊√ 27.《九章》共有九篇文章√ 2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说的是诗人陶潜× 29.《听颖师弹琴》的作者是杜甫× 30.岑参因出任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 31.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有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尤袤√ 3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作者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 33.《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先河√ 34.李商隐和杜牧有“小李杜”之称√ 3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景致√ 3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出自于《卖炭翁》√ 37.《离骚》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 一、古代诗歌的文体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按形式分为: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如:《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迢迢牵牛星》、曹丕《燕歌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李白《蜀道难》、白居易《琵琶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渭川田家》。 2、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 ①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无须对仗。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七绝如王昌龄《从军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牧《泊秦淮》等。 ②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对偶):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七律如杜甫《登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商隐《锦瑟》等。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3、词 ①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如《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轩长短句》。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③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④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题与内容有关。 4、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

中国古典诗词的分类)

中国古典诗词的分类 一、古代诗歌体裁(形式)包括诗、词、曲。 (一)诗的体裁(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体(包括“歌”、“歌行”、“引”、“曲”、“吟”等)。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四言诗)→楚辞(杂言体)→汉乐府→汉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建安诗歌(四言、五言、七言)→魏晋南北朝民歌→两晋南北朝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唐代形成的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格律诗体。相对于古体诗而名。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五言绝句(五言四句)、七言绝句(七言四句) 律诗:五言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律诗(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二)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三)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山水田园诗:其风格清新自然。 2、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寓情于景。 3、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托物言志。 4、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5、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6、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7、友情送别诗 8、婚恋爱情诗 9、抒情诗(直抒胸臆) 10、长篇叙事抒情诗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作者陈定云 一、课题的提出 1、问题的由来 中国,泱泱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几千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无穷璀璨的文化瑰宝。古代诗歌就是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 然而,当前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现状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极不相称,也与中学生这个最应该拥有梦想与诗的青少年时代极不和谐。古代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文化精粹和宝贵的民族精神不能被充分发掘、继承和弘扬,这是语文教育的盲区,是语文教师的失职,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罪过。语文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和谐成长、国家持续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重视古代诗歌教学。中学古代诗歌教学,既要继承和吸收我国古代的诗教传统,从语言艺术、道德修养上着力,又要学习和借鉴现代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的精神超越。尤为重要的是,要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出发,在教育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立足课堂,辐射课外,不断创新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设计活动舞台,构建诗意校园。 2、主要概念的界定 根据中国文学史分期的研究,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现代文学史的开始,而之前则为古代文学史。古代诗歌指的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古典诗歌样式,区别于后来不拘形式的白话体的新诗。 本课题中所述的古代诗歌,首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古代诗歌,它们的出现形式主要是课文和诵读欣赏,另外就是教材内容中引用的诗句。其次,我们更要努力将学习的视野扩展到古代诗歌的全部,去感受和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和精彩。 初中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基本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古代诗歌是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和思想内核,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养成健全人格的最优化教材之一。 3、目前国内研究状况及与本课题的关系 中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大教育家孔子十分推崇诗教的作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并且把他整理的《诗三百》作为教材之一,用来培养塑造“温柔敦厚”的君子。科举制下,《诗经》成为儒学经典之一,是求取功名的必考科目。另外,《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诗歌教材也盛传不衰,就连蒙学读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采用了诗的押韵歌咏形式,以便于孩童的诵读识记。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2003年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许多语文教师结合新课标、新理论及教学新手段对古代诗歌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实践价值的成果。如吴彩霞在《新课标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模式研究》中,归纳和倡导“读、品两步”、“感知、诵读、比较、扩展等四步”、“朗读与翻译、质疑与思考、评价与总结、诵读与记忆等五步”几种教学模式。张利芳在《古诗词有效性教学模式浅探》中提出了“专题式、比照式、导引式、延伸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李正兵等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构建了“教诗以诗”的模式,主张从阐释名句、比照阅读、转借生发、指点迷津等方面切入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在古代诗歌教学方法上,孙清武提出了“溯源、比较、描摹、玩味”等八种方法,对于激活学生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和审判鉴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对于古代诗歌教学的研究论述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思考,特别是诗歌诵读欣赏的方法和模式值得借鉴,但我们认为古代诗歌和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紧密联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教学计划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第二单元集体备课交流材料 单元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关于教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所谓“置身诗境”,就是要求读者忘记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中。借助于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与诗人取得共鸣,达到美的享受。而“缘景明情”则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本单元所收录的九首诗歌也正是本着这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准备以“示范赏析”的《春江花月夜》鉴赏模式为标准,重点解决“自主赏析”中的四首诗歌。 作为“示范赏析”的《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吸收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和形式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婉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而“自主赏析”中的四首诗歌也是各具特色:《夜归鹿门歌》歌咏了归隐后清闲淡素的情怀志趣,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真实;《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记梦的游仙诗,写于唐天宝四年,是李白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之感而做,梦中的奇景瑰丽变幻,给我们展示了雄伟的意境;《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将爱国爱民的宽广胸襟与浩瀚的洞庭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菩萨蛮》则借描写江南的景色美、生活美、人物美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以及有家难回的愁苦之情。 至于“推荐作品”部分的四首诗歌,可以在学生掌握了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地阅读鉴赏,作为一种拓展的训练 二、关于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知识的积累。 2、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体味意境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涵咏,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名篇。 2、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以学生自主赏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浓厚兴趣,体味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关于赏析教学的几点建议 1、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工具书和资料,作好赏析前的准备。 这主要是就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而言的。一篇优秀的作品,必定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作品中的情感很多时候都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就是抒发作者晚年的身世飘零之感,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的一生,就不能很好地体会杜甫诗歌的写实特征,也很难体会作者的心境。 2、加强诵读涵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听读和自读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一些名家的朗读,先给学生一种情感上的体悟,再选择一些符合意境的乐曲,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而“涵咏” 就是欣赏者悉心揣摩、反复咀嚼

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试卷

2013-2014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测试 班级_________ _ 座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名句默写:(24分) ①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 ________ ___ ____。(陆游《书愤》) ②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行路难》其四) ③千岩万转路不定,。…… 且放白鹿青崖间,____________ _ _ 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野哭几家闻战伐,___________ _ ___。(杜甫《阁夜》) ⑤,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⑥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 ⑦小楼昨夜又东风,。,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二、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12分) 潺湲 ..()()将.进酒() 迤逦 ..()()訇.然() 三、选出正确的一项。(16分) ①从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看,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汉乐府——建安诗人——李白——辛弃疾 B、《诗经》——汉乐府——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 C、《离骚》——李白——苏轼——陆游——龚自珍 D、《离骚》——建安诗人——李白——李贺——杜牧 ②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③下列诗句中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陈王/昔时∕宴平乐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怜/楼上/月徘徊 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④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但骚体诗已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诗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骚”,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B、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在谢灵运手上,南朝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 C、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的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诗人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因为在《全唐诗》中独占鳌头,一跃成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绝唱,他的一生仅存下两首诗,因为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D、词源于唐代的,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南唐后主李煜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词鼎盛于宋代,宋代词坛分为两大词派,分别是以柳永、秦观、周邦彦等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四、运用已学的知识,鉴赏古代诗歌。(48分)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并回答问题。16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对于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8分) ②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分)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专题 一、诗歌常识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如《诗经》、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诗歌鼎盛于唐代,它有绝句与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与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就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与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题目与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就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就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就是词牌,“赤壁怀古”就是题目,揭示该词就是一首抒怀词,地点就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就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与杂剧两种形式。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与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就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就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就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一、.古代诗歌按体裁分:古体诗、近体诗。 (一)古体诗 1.古体诗特点: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这种形式的诗歌。篇无定句,句无定字,自由换韵,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2.古体诗包括: (1)古诗:古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诗经》开创现实主义诗歌传统。(2)楚辞:六言为主开浪漫主义先河。 (3)乐府诗:五言为主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基础。(4)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均属古体诗。 (5)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唐以后以上这种形式的诗歌。 (二)近体诗 1.近体诗特点:出现在唐朝,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2. 近体诗从体裁上分为:诗、词、曲。 诗:诗又按其体裁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是由(四)联(八)句组成,每联两句,第一联被称为(首联),第二联被称为(頷联),第三联被称为(颈联),第四联被称为(尾联)根据每联的字数,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根据每联的字数,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 词: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2)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4)词在结构上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片”)。(5)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曲:曲特点:(1)曲盛行于元代。(2)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我们鉴赏的元曲一般指散曲。(3)曲有曲牌。(4)散曲的体制又分为小令(叶儿)和套数两种 二、古代诗歌按题材划分: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感怀诗; 3、咏物言志诗; 4、怀古咏史诗; 5、边塞征战诗; 6、惜别送别诗; 7、思乡怀远诗; 8、山水田园诗。 三、古代诗歌按表现形式划分: 1、叙事诗; 2、抒情诗。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主题思想

浅唱低吟——中考古代诗歌鉴赏指导第一讲“主题思想”授课教师:福州第十九中学林中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1 )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方法及技巧,提高学生考场答题能力。2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做好初高中衔接。3 .过程与方法目标:2 通过具体的赏析技法的指导,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初步领悟诗歌所传达的主题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古典诗歌的欣赏,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性,加深对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赏析技法的指导,学会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1【教学课时】课时【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法 4.讲练结合法1.启发点拨法 2.诵读法 3.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的人说读诗如春日赏花,于春浓花重间赏其瑰姿;有的人说如午间品茗,于澹远宁静处觉其滋味;如秋日听琴,高山流水觅知音;又如踏雪寻梅,怀抱雅致寻梅格。然而,古典诗歌作为文学中的精粹,读来容易,读懂不易。所以,很多同学在面对诗歌鉴赏题时常常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怎么办呢?今天,老师就来雪中送炭来了!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最有效的解决诗歌鉴赏的问题,我想,首先我们应该先大致把握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就好比我们做一篇阅读文章,我们首先要先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进一步的把握文中的其它内容。所以,读诗也只有在把握了整首诗的主题思想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更深一步地去鉴赏诗的用词、造句及艺术手法,从而真正感悟古典诗歌的魅力。同学们,那么我们该如何领悟一首诗的主题思想呢?下面就让我带你们一起解密这文学精灵吧! 二、技法指导(一)读题目,明诗类,初悟主旨 师:我们欣赏一首诗,最先接触的肯定是标题。题目有时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时还可以从题目中看出诗歌类别,所以题目可以作为诗歌解读的切入口。诗歌的题目好比一个人的着装,什么样的着装代表着什么类型的职业,什么样的题目代表着什么类型的诗歌,不同类型的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所不同。 我们都知道,文学源于生活,亦是表现生活的,诗歌作为文学中的一种亦是如此。而生活是丰富的,多彩的,所以诗歌所展示的内容也是丰富的,老师就我们初中阶段最经常接触的诗歌做了个归类,下面几类就是我们初中阶段较经常接触到的诗歌的分类,同学们,你们能根据题目判断后面的几首诗分别属于它们中的哪一类吗? 猜一猜: A山水田园类 B边塞军旅类 C赠友送别类 D羁旅思乡类 E怀古咏史类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C ②《从军行》(唐·王昌龄) B ③《静夜思》(唐·李白) D 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E ⑤《归园田居》(晋·陶渊明) A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请问,你们是如何判别的呢? 1 《从军明确:从题目中的一些关键字眼中可以看出。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教学计划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第二单元集体备课交流材料 单元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关于教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所谓“置身诗境”,就是要求读者忘记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中。借助于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与诗人取得共鸣,达到美的享受。而“缘景明情”则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本单元所收录的九首诗歌也正是本着这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准备以“示赏析”的《春江花月夜》鉴赏模式为标准,重点解决“自主赏析”中的四首诗歌。 作为“示赏析”的《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若虚吸收了南朝民歌的容和形式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婉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而“自主赏析”中的四首诗歌也是各具特色:《夜归鹿门歌》歌咏了归隐后清闲淡素的情怀志趣,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真实;《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白的一首记梦的游仙诗,写于唐天宝四年,是白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之感而做,梦中的奇景瑰丽变幻,给我们展示了雄伟的意境;《登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将爱国爱民的宽广胸襟与浩瀚的洞庭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菩萨蛮》则借描写江南的景色美、生活美、人物美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以及有家难回的愁苦之情。 至于“推荐作品”部分的四首诗歌,可以在学生掌握了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地阅读鉴赏,作为一种拓展的训练 二、关于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知识的积累。 2、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体味意境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涵咏,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名篇。 2、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以学生自主赏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浓厚兴趣,体味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关于赏析教学的几点建议 1、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工具书和资料,作好赏析前的准备。 这主要是就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而言的。一篇优秀的作品,必定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作品中的情感很多时候都是作者心的真实写照,如杜甫的《登楼》就是抒发作者晚年的身世飘零之感,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的一生,就不能很好地体会杜甫诗歌的写实特征,也很难体会作者的心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命题人:侯小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 ..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B.目眇眇兮愁予 ..(使我发愁)与佳期.兮夕张(日子) C.夕济.兮西澨(渡水)遗.余褋兮澧浦(遗弃) D.时不可兮骤.得(很快)登白兮骋望 ..(纵目远望)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烹羊宰牛且为.乐 D.将进酒,杯莫.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 / 黄河之水 / 天上 / 来,奔流到海 / 不复 / 回。 B.五更 / 鼓角 / 声 / 悲壮,三峡 / 星河 / 影 / 动摇。 C.与 / 君歌 / 一曲,请 / 君为我 / 倾耳 / 听。 D.家住 / 吴门,久作 / 长安旅。五月 / 渔郎 / 相忆否? 6、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古典诗词常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如果文友想深入研究的话,可以参考阅读范文澜先生的《中国文学通史》。 综上所述,诗和词按照格律和声韵,可以作如下分类: 古典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常识

中古国代诗歌常识 一、古诗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一般也称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从字数看,基本上有一句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如“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民歌”等等;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题目中一般有“歌、行、引、吟、曲、辞、弄、乐府”等标志性字眼(尤其隋唐时期的古体诗);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且不讲究押韵;如五言古诗有陶渊明《归园田居》,七言古诗有白居易《琵琶行》,杂言古诗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汉文人五言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和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诗),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尤其唐代)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 新乐府: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中唐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并以新题写时事,故称新乐府。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五言、七言、杂言呈现,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2、近体诗是指隋唐及其之后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考试问到体裁,可具体回答为:五言(七言)绝句或五言(七言)律诗。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诗歌有严格的音韵格律要求,即绝句二四句押韵,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3、宋元明清时除了延续一部分前代的律诗和绝句外,更大量出现了词、曲及戏曲唱词,它们都属于近体格律诗。 ①词: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因句式长短不齐而叫做长短句、诗余;也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琴趣等。每首词都有一个乐调名,叫做“词牌”(即词谱);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根据内容所起的题目。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如通常的小令;有的分两段,称双调,前段称上阕或上片,后段称下阕或下片;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②曲:又称为词余、乐府,代表是元杂剧和散曲合称的元曲。散曲是诗歌样式,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的体制相当于宋词的小令,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套数由多支曲子组成。 二、古诗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其下又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等。 三、中国古代诗词最主要的派系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末宋初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 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 ft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一、ft水田园诗 1、内容 ft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ft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ft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 2、意象 常见意象有溪水、ft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3、思想情感 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 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4、描写手法: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例题: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 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 分) 8、全联视听结合(1 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 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 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 1 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 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 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 分)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 分:答全得 2 分,少 1 关键词扣 1 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 分:答全得 4 分,2 条3 分,1 条2 分。) 例题:2、钓船归 贺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