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顽危罪犯的转化个案4

浅析顽危罪犯的转化个案4

浅析顽危罪犯的转化个案4
浅析顽危罪犯的转化个案4

目录

一、罪犯基本情况 (2)

(一)家庭情况 (2)

(二)主要简历 (2)

(三)犯罪事实 (3)

二、犯罪行为表现分析及改造情况 (3)

(一)认识扭曲,行为表现为抗拒改造 (3)

(二)自我封闭,不适应监内生活 (3)

(三)具有悲观情绪,并且放任自流 (3)

(四)情绪不稳定,导致存在危险 (4)

三、转化顽危犯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4)

(一)充分了解犯情 (4)

(二)细致入微、持之以恒 (4)

(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5)

四、顽危犯转化的基本方法 (5)

(一)化解对立局面,与其沟通 (5)

(二)加强认罪服法教育,树立悔过之心 (6)

(三)消除自卑心理,增强改造积极性 (6)

(四)摒弃恶习,培养劳动能力 (7)

(五)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巩固改造成果 (7)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9)

浅析顽危罪犯的转化个案

张婷

指导老师李静实践指导老师卢春娥

【摘要】监狱是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改造的刑罚执行机关,其中心工作就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而其中对顽固危险罪犯的教育改造是罪犯教育改造中的重点和难点。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系统的方法,以理服人,因人施教,循序渐进,是教育转化顽危罪犯的必经之路。通过民警对一个顽危犯的成功转化,“解剖麻雀”,力求探索一些转化顽危犯的基本规律,总结出经验,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转化体系,以期在实践中得到启示,为教育改造工作指明方向,提高教育改造效率。

【关键词】顽危犯转化个案教育改造

一、罪犯基本情况

张犯,女,现年40岁,贵州兴义人,初中文化程度,已婚,无政治宗教信仰。该犯于2009年11月因故意杀人、放火罪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一)家庭情况:

(二)主要简历:

(三)犯罪事实:

1995年5月结婚后,与其丈夫做装潢,在县上开了两个装潢门面,家境富裕,生有两子。2009年5月发现丈夫在外有情人,夫妻感情不和,日积月累的压抑,对生活失去希望,为了报复丈夫的出轨行为,2009年10月20日晚,趁两个儿子熟睡,将儿子用绳索勒住使其窒息死亡后用被子包裹住尸体,在家中放火烧尸,其婆婆被打晕醒来后趁其不注意而逃出,该犯放火后从家中跑出,跳河自杀未遂,被群众救起,后被公安机关逮捕拘留,2009年11月因故意杀人、放火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送云南第一女子监狱服刑。

二、犯罪行为表现分析及改造情况

(一)认识扭曲,行为表现为抗拒改造

该犯世界观、人生观扭曲,认为人生之所以为人生,就是一切要按她的意愿和想法去发展,谁也不能违背她的准则,只要违背了,那就该受到她的惩罚,内心指向其丈夫的出轨不忠行为。该犯归因客观的仇视心理认为自己的犯罪是其老公造成的,不该在感情上有背叛,其只在扭转他的错误,惩罚他的错误,而其自身并不感觉存在错误的认识与行为,并且坚信自己的观点,不容许任何人质疑,而因此极其抗拒警官对其的纠正教育及其改造工作。

(二)自我封闭,不适应监内生活

该犯文化程度低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加上又没有什么技术与特长,生存能力比较差,而所在分监区为服装车间,其工种又属于技术流类型,故其劳动技能相对较弱;性格内向,经常闷闷不乐,独自发呆,自我封闭,很少与他人打交道,表现出来的自卑心理比较严重,借由车工技术差,做不了现下的工种,曾在与干警交谈中多次向干警提出想更换工种和调换车间的请求。

(三)具有悲观情绪,并且放任自流

该犯丧失前途希望的悲观心理,多次流露出“谁都不能拿我怎么样,大不了

一死了之。”的情绪,经常在劳动车间想睡觉就睡觉,随意走动,并且脱离三人互监小组,连累该组成员扣分而觉得毫无所谓,其思想上认为自己这辈子算完了,儿子已经没有了,丈还要离婚,就算是出狱也六七十岁了,此生已然无望,于是放任抵触行为,自己为所欲为。

(四)情绪不稳定,导致存在危险

该犯抗拒劳动,长期消极怠工,不服管教的逆反心理和丧失对前途希望的悲观情绪,导致其曾多次寻求死亡,故存在自杀、袭警等破坏狱内监管秩序的隐患。分监区采取防范措施,将其隔离在楼梯单间,专人定岗定位,轮流二十四小时监控,掌控该犯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三、转化顽危犯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充分了解犯情

对该犯的犯罪情况、家庭情况、社会关系、心理特征和改造表现等资料,要充分了解并综合分析,探究其改造心理及行为变化的发展规律,为下一步对该犯犯的转化教育打好基础。作好个案分析工作,平时要注意观察,通过监听亲情电话、信件检查、犯属介绍等方面收集真实的材料,透彻分析,客观全面地反映出研究对象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责任干警与非责任干警和领导之间要统一战线,相互支持,对该犯实行目标责任制,指定专门干警负责包教育包转化,非责任干警协助责任干警,从各方面了解和分析该犯,共同做好该犯的转化工作。

(二)细致入微、持之以恒

对该犯的转化,不可以疏忽大意,二天打鱼三天晒网,粗枝大叶的敷衍了事,要细致入微,持之以恒。通过干警的个别教育对其重点施教,该犯的人生观、道德观、法规纪律等,已经有不同程度的转变,其抗改思想逐步瓦解和消失,正在形成新的改恶向善心理。但是,该犯在接受教育改造过程中,自身始终存在着心理较量,其反复多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干警在对该犯进行教育改造的过程中,要做到无孔不入,面面俱到,长期跟踪观察,一旦发现有反复的迹象,应及时给予制止和教育,防止其抗改行为的死灰复燃和稳固已取得的成效。

(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在对该犯进行管理和教育时,要求犯人要遵守监规纪律的同时,干警也要遵守好自己该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果自己都没有能力要求、约束好自己,那就更不能说服罪犯听从你的指挥而行事。保持好干警威武的形象与严谨的作风,树立标杆,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凡事要以理服人,不能一味的蛮干,一味的绝对化;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地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不徇私、不偏袒,依法治理;做事不依赖,亲力亲为,用自己的人格去感化和转化该犯。

四、顽危犯转化的基本方法

遵循改造规律,才能消除该犯的犯罪思想,实现做一个守法公民的教育改造目的。要根据该犯能力的差异性来确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趋利避害,有的放矢。

(一)与其沟通,化解对立局面

沟通是教育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桥梁,人的发展受环境的制约,罪犯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她的思维和价值取向,要与其沟通,就必须对其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做充分的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该犯刚下队时,不愿意与干警进行谈话沟通,排斥干警找其进行个别谈话。沟通互动能使人消除戒备,增进感情,该犯存在对教育的抵触和对民警的对立情绪,只有消除这种情绪,才能把教育渗透进去。监狱警察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教育改造这些行为有恶习,心理有仇视,人格堕落的犯罪之人,绝不能因为罪犯抗拒改造而放弃对他的改造。所以,干警为了让其愿意开口就引导其说家中情况,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对其错误观点做过多的批评,只是引导其与干警进行交流,经过几次交谈之后,该犯基本上谈到了为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但依旧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思想。后干警运用换位思考互谈,分析其犯罪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表达出一种关爱之情与其进行交流,达到情感上的互动,同时安排监督岗及其他表现比较好的同犯和她进行沟通交流,试图安定并转化她的情绪,改善其少言寡语的个性。干警动之以情,晓知以理的方法,让该犯感受到了被关心的温暖,并意识到民警的工作不为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教育、帮助、挽救她,其表现出非常感谢干警的关心。自从对干警卸下防备和猜测之后,其经常主动找干警交流谈心,向干警反映自己的真实想法,开始接受干警的教育引导,对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忏悔。通过交流谈心干警不仅在思想上进行了沟通和教育,而且通过交流谈心了解到其在生活中所存在的担忧和困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

助其解决了具体困难,卸下了其改造的后顾之忧。

(二)加强认罪服法教育,树立悔过之心

认罪服法是改造罪犯的前提。该犯被判刑后,总是爱为自己所犯下的罪做辩解,归因客观的心理普遍浓烈,主动认罪的意识相对淡薄。该犯的入监教育第一项就是认罪伏法教育,要在其心里树立起“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明确意识,让其充分认识到自己触犯法律后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该犯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在报复惩罚其丈夫的出轨行为,意识不到自己的过错,固执己见,不肯正视自己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干警通过个别谈话教育和集体教育的机会分析其行为的犯罪本质及危害性和违法性,让其了解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存在的犯罪性质,并对此为自己犯下的罪深感后悔,表示要痛改前非,为自己犯下的罪承担该有的责任,主动将自己的感触和想法写成思想汇报交给干警,以表明其认罪服法的态度及悔过之心。

(三)消除自卑心理,增强改造积极性

分监区根据该犯的自卑特点和自我放任、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表现,有意识的肯定她的存在价值,激励其积极参与改造,帮助她找到自卑的源头,超越其自卑的心理,转变其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看待事物的消极态度,从而对生活、对改造重新燃起希望,对自己树立起信心。

该犯该犯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没有什么技术与特长,所在分监区为服装车间,其工种为服装车间的车工,属于技术流类型,故其劳动技能相对较弱,定额连续3个月都没有达到,加之其性格内向,经常郁郁寡欢,少与人交流,封闭压抑导致了其自卑的心理比较严重,对生产任务没有了信心就干脆自暴自弃,任由自己完不成生产任务而导致扣分。干警了解到其比较自卑的心理,便利用激励的方式,发现她值得肯定的方面,激发她转变消极的人生态度,鼓励其浪子回头金不换,对其有了进步就表扬。一段时间后,发现其语言明显增多了,笑容明显也增多了。将表现较好的罪犯与她编为一个互监组,并结成互帮互助对子,在犯人大会上表扬该犯的进步,当众表扬优点,背后批评缺点,肯定她是可以改正恶习的,重新做人只是需要一个过程。分监区经常性开展人生观教育,肯定其优点,指出其问题,教育其应正视困难,克服困难,使其明白人的一生就是与困难争斗的过程,没有困难,就没有人生,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就能够获得成功,努力的人是不会失败的。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其开始努力完成生产定额,

并主动与她犯相处,对人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看法,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建立起了比较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摒弃恶习,培养劳动能力

监区通过让该犯参加劳动,进行劳动改造磨练毅志,认识社会。

该犯入狱后,情绪一直不太稳定,容易激动,表现得时好时坏,经常与她犯发生口角之争,甚至有打架的恶劣行为。劳动不够积极,总是完不成生产定额。该犯有一次为了逃避劳动,学习她犯的“劳改经验”进行消极对抗,投机改造的思想严重。干警在与其谈话中发现她流露出“想减刑,但缺乏自律能力”的想法,干警们研究决定给其一个改正的机会,该犯便主动递交思想汇报,称“我手脚慢,不适合做车工”,并对其消极改造的心理进行了自我分析和解释。鉴于该犯对教育改造工作的配合,及入狱以来的改造表现和现实情况,干警们讨论研究决定将其提做流水组组长,目的是增强其责任感,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劳动中,爱上自己的劳动,并在劳动中抑制恶习,磨练品质,彻底与旧我决裂。事实证明,该犯在组长的位置上,逐渐培养了对劳动的责任感,形成了良好的作风,树立了一个新的自我。

(五)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巩固改造成果

在狱内充分利用电视、录像的宣传方式大力开展列查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以及进行剖析和反思,“学雷锋、做好事”等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使罪犯逐步恢复道德良知,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狱内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聘请地方上的先进模范人物举行道德教育现身讲座。使罪犯能自觉遵守《罪犯改造行为规范》,主动用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一个罪犯如果真正建立了良好的道德观念,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就应该视为达到了改造的目的。

该犯自从做了流水组组长,各方面素质都在提升,不再是从前那个情绪反复,容易激动,对劳动不负责任的人了,在分监区的几个流水组中,其带的组是完成定额最快的小组,所在的组还多次被评为了“分监区月先进小组”。作为流水组组长,必须保质保量的把货交到质检的手上,该组的李犯,因为工序上的错误,被张犯检查到,其要求李犯做返工,李犯不但拒绝做返工,还对其破口大骂,认为其是在故意刁难自己。而该犯面对李犯的无理取闹并没有以相同的方式与李犯对决,而是选择耐心地对李犯解释每一道工序,并且请来技术室的技术员指导其

正确的打自己的工序。分监区在开展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时,对该犯的进步做了肯定以及表扬,向其他罪犯倡导要向该犯学习,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

五、结论

该犯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转化,分监区对其从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减到无期徒刑的申报材料已在上交审批中,减刑成功后将重新对其进行级别裁定,其将会从严管级罪犯升到普管级罪犯。

通过分监区对张犯的改造过程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转化顽危犯不是通过一件事、一个人在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的。转化顽危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因一时心切急于求成而使改造工作变得更为复杂。转化顽危犯没有任何捷径可寻,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改造罪犯的每一步具体工作,充分了解掌握罪犯情况,带着坚持不懈的精神,遵循改造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因人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一系列的改造策略和措施,才能循序渐进地促进其转化,达到弃恶从善的目的,使其成为一名守法公民。

参考文献

[1] 张坚.《实践与探索》[M]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企业管理企业经营失败经典案例

管理精英宣言 我是不会选择去做一个普通的人。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 个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宁。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 为一名有保障的市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痛苦不堪。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更要成功。 我绝不用人格来换取施舍;我宁愿向生活挑战,而不愿过有保证的主活; 宁愿要达到目标时的激动,而不愿要乌托邦式毫无生气的平静。我不会拿我 的自由去与慈善作交易,也不会拿我的尊严去与发给乞丐的食物作交易。我 决不会在任何一位大师的面前发抖,也不会为任何恐吓所屈服。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的 这一切都是一位企业家所必备的。 永远的教训——企业经营失败经典察例 案例分析与案例性质 以我们现在的行销知识,在一个充满不可控制,不可预测变数的动态环境中,想要避免错误是很难的。 一、案例分析的基本认识 □总系统观念的运用 近几年来,企业管理个案分析己普遍受到各界重视。在研究个案时,研究人员应从企业生态环境与内部资源进行分析。基于这种分析结果所必需运作的企业功能与管理功能所构成的经营管理分析的总系统理念与运作寻向,拟定改进方案,才能提高个案分析的效果。 依循上述的总系统导向,个案研究上有不同分析与改进方案的拟定角度。个案研究人员,如果能了解这种不同角度,必能使个案分析的水准提高。基于这种需要、本章特提出个案研究与拟定改进方案的基本特质——本质,及在分析个案与拟定改进方案时应注意事项,以供个案分析人员参考。企业经营规模,无论大小,经营分析与拟定改进方案涉及范围及层面甚广,若能对个案分析及改进方案的本质以及有关事项有所了解,当可增加个案分析的兴趣与信心。 □案例分析的本质 由于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相当繁复而且迅速,研究分析所需资料实在无法确切地掌握。甚至,决策者的主观因素互异,同一个案所提供的资料,不同决策者有不同的认同程度与看法。因此,同一个案通常会在不同情况、不同分析与决策人员的判断下,产生不一致的方案。何者为最佳方案,不易作确切的断言。基于这种认识,研究分析个案中的企业,并提出改进方案时,应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改进方案的拟定,是个案分析的结果。而个案分析是基于个案所提供的“计质”与“计量”资料。在个案分析过程中,任一阶段作业的偏颇,均足以使个案研究的效果降低。因此,个案研究人员,不但要充分了解个案所提供的资料,同时也要在分析时采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在拟定方案时须考虑几种可行方案,借以增加选择适切方案的机会。 □案例分析注意事项 如上所述,个案研究上,如果对个案所提供的资料了解不够,甚或有所误解,分析方向必然会有差误,导致不适方案。这里就个案的认识、分析与改进方案拟定上应考虑的事项分列于后。 1.案例的认识 每一个案所提供的资料,无法也不可能完整无缺。在个案的字里行间,有时可寻觅足以代表个案真实情况的经营哲理、经营政策、方针乃至于内外环境;有时只能了解一般情况,无助于研究分析。在众多情况下,研究个案人员,需借各种不同方法,推估个案未能反映的厂商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吴某 性别:男 年龄:73 岁 二、个案来源 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重要引发事件 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 6 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 1.自我调试。 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

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 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 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 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 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

个案案例

经典案例】社区矫正缓刑个案案例——郭宏洲发文单位:社工服务部作者:普惠编辑更新时间:2011-10-8 17:28:33 浏览次数:6323 一、基本资料 案主:黄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 1984年X月X日 文化程度:初中 婚姻状况:已婚 职业状况:曾经在部队服兵役,在社工的帮助下,目前在东莞市沙田镇中国石油销售公司担任保安一职 犯罪情况:黄某于2010年10月25日被广东省增城市人民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考验期自2010年11月05日至2015年11月04日) 二、个案来源

社区矫正个案。根据《东莞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案主属缓刑人员,于2011年6月24日由派出所移交到镇社区矫正办,接受社区矫正。在做好相应的法律文书衔接准备工作后,社工通过建立案主材料档案,走访村居社区,对案主的情况进行了基本了解。并在6月24日入矫仪式上,社工与案主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初步建立了工作关系。 三、个案背景资料

四、问题分析 (一)理论视角 1、偏差行为理论。偏差行为理论认为个人在所属的初级团体中学习行为规范,如果这个初级团体的行为模式本就偏离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那么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学会偏差行为。因

而解决偏差行为的方法是重新社会化,鼓励人们增进与合法行为模式的联系,同时劝阻人们减少与非法行为模式的接触,以避免受到不良影响。综合案主的问题分析,案主自幼丧母,父亲又经常赌博,心情不好时便对案主施以拳脚,案主又没有多少反抗能力,导致案主长期对父亲的怨恨和逃避行为。因此,在缺失母爱的情况下,案主更会变得比较孤僻,处事方式也会与一般人不同,所以社工应该引导他学习正确面对困难,减少他内心的萎缩感,鼓励他积极勇敢的面对需要面对的困难。 2、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模式的养成是在与他人、与团体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案主部分错误行为的养成是因为长期处于错误的互动模式中,因此遇到问题都用一贯错误的方式去解决,所以社工必须引导他明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从而更好的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3、人在情境中理论。人在情境中理论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发展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政府都应该负起的责任。这里社会环境就显得更加重要。黄某的犯罪行为往往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通过改变黄某目前的生活环境,能够促进黄某个人的改变。 (二)问题界定及分析 从与黄某的接触以及对所收集的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司法社工将黄某的矫正问题初步确定如下:

罪犯个案管理案例

罪犯个案管理案例 一、罪犯基本信息 安某某~男~40岁~离异~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刑期自2009年7月起~身体情况较差。 二、罪犯的基本特点、改造中的优势、难点和潜力,罪犯自我认知情况 ,一,罪犯的基本特点 1(认罪悔罪~但认为自己不是故意犯罪~法院判决过重。 2(文化水平较低~性格较为内向、自卑~为人比较计较~和同犯常为写小事争吵~对改造中一些不公平的事很在意~情绪容易激动。 3(该犯入狱后曾因胃出血住院治疗~身体一直不好~多次申请调到老弱病残监区养病。 ,二,改造中的优势 1(纪律意识强~服从管理~遵守监规~入狱后未因违规受到过处分。 2(服从工作安排~虽然身体不适~但每月仍能完成劳动任务。 3(该犯十分重感情~自诉自己和妻子原都在外打工~收入不错~小孩生活条件较好~现在妻离子散~儿子生活都没着落~自己不能照顾好儿子~感觉很伤心~对儿子十分牵挂~可以从帮 1 / 11 助该犯儿子入手~对该犯进行感化。 ,三,改造中的难点 1(该犯对判决不服~认为自己砍死妻子情人陆某是事出有因~妻子不忠在先~且陆某先对其拳打脚踢~自己是正当防卫~才把对方砍死~应该算防卫过当~从与其个别谈话中可感觉出仇视法院、仇视社会的扭曲心态。

2(刑期长~死缓刚改判无期~常感叹很难活到出去~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有亲生厌世思想。 3(该犯体质较差~又因病住过院~冬天常穿两件棉衣还不觉得暖~自认为符合老弱病残犯的条件~多次申请调老弱病残犯监区改造~不安于现状。 4(家庭经济困难~家人无力给其汇款加菜~狱内生活比较清苦。 ,四,改造中的潜力 利用该犯对儿子的感情和牵挂~通过监狱的“帮扶行动”~让其儿子来监探视~同时联系爱心企业和个人对其儿子的生活和学习进行资助~解决该犯后顾之忧~缓解该犯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安心改造~同时可以藉此转变该犯对社会的仇视心态和对思想改造的抵触。 ,五,罪犯的自我认知情况 该犯原和妻子在外打工~因妻子与他人有染~商量离婚及财产分配问题不合~一怒之下持刀将妻子脚砍伤~将其妻情人陆某 2 / 11 砍死。该犯与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女儿14岁,儿子9岁。入监后该犯与妻子离婚~妻子带大女儿回娘家生活~儿子跟随该犯妹妹生活~自诉妻子对儿子不闻不问~也不给抚养费。自己家里很穷~家里只有80岁的老母亲~父亲和两个哥哥都已去世~两个妹妹出嫁后也很困难~儿子跟大妹生活~大妹夫是残疾人~家里也有小孩~担心儿子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自己和妻子原都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小孩生活条件都不错~现在妻离子散~儿子生活都没着落~自己不能照顾好儿子~感觉很伤心~对儿子十分牵挂。自己现在坐牢~体质较差~又没有钱加菜~面对漫长刑期~感觉很难坚持~对所犯罪行感觉很后悔~表示自己会努力改造~洗刷罪恶~也希望有社会爱心人士能在生活和教育方面帮助其儿子~使其能够健康成长。 三、罪犯服刑改造计划

问题学生个案辅导分析报告

平凉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阶段性成果二

问题学生的个案辅导案例分析 庄浪县第二幼儿园董芳芳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间断变化使青少年 受到影响,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的黄金学习阶段,这也造成了青少年受 影响的程度较之成年人而言是广泛的,表现行为上也是复杂的。而这就造成 了学校的教育工作的变化,传统教育的模式化已经很难适应现阶段的学生心 理生理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在保留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 融汇学校社会工作这一层面的理解和应用。 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与条件,协助 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此获得适当的心智与行为发展,恢复与发展正 常的社会功能,从而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生活。 一、个案基本资料 1、案主姓名(化名):苏辉性别:男年龄:12 2、家庭背景: 苏辉父亲没有正式工作,偶尔和朋友一起做点小生意,对于孩子的现状 关心程度不够;母亲去内地打工,对孩子的关注过少;父母双方的文化水平 都不是很高,苏辉和爷爷奶奶生活一起,老人对孩子溺爱程度较高 3、案主在校基本情况: (1)生活上,由于高中部学生都是需要住校的,平时与父母、爷爷奶 奶的沟通很少,生活态度懒散,对事易冲动。 (2)学习上,作业不及时上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中有作弊行为,觉得学习无用。但对老师还是有尊重感,不会顶撞老师。 (3)人际交往上,与社会青年来往较为密切,平时在学校里呼朋唤友,遇事习惯用暴力解决。但对于班级集体活动还是热心参与的。

二、问题分析 (一)案主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 1、与家人缺乏沟通。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程度不高,不 了解案主的需求,而案主也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加之与社会 青年的交往、父母的反对,使案主对父母有敌对心理。 2、自我形象较低。由于班级上属于后进生,案主惰性比较大,不求改变。被老师和同学定位为“坏学生”,案主习惯这样的形象。所以案主对于 自我形象的定义较低。 (二)对于这两个主要问题的分析可应用社会工作中几个理论来加以分析: 1、从社会化理论上来说 社会化理论强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家庭是个人社会化最早与最重要的机构,父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无疑是最重 要的,父母的管教态度和人格特点都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发展。 苏辉的母亲由于长期在外地,对于孩子的管教鞭长莫及,父亲没有工作,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在教育孩子方面关注程度不是很高,而苏辉在 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受的是父亲的生活习气的影响,造成了苏辉平时在校呼朋 唤友,与社会青年往来密切,加之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自己的学习也不过 多要求,使之认为学习无用的错误想法,才导致作业的上交和学习上的不积 极的现象。学校环境中,本身属于班级后进生的苏辉,很难引起老师和学校 的重视,这也是造成苏辉自暴自弃的原因之一。 2、从越轨行为理论上来说 越轨行为包括三种,苏辉的现象在我看来更属于社会失范论,简单来说 就是社会文化产生目标,社会结构决定达到这种目标的手段,而取得成就目 标的合法机会并不能同等的分配给每一个人。如果某人接受这种社会目标又

社区工作者案例分析

社区工作案例 环境卫生 为了打造文明,和谐社区,我们应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基础建设。首先文明要集中整治,加强社区环境管理,建立符合实际的管理机制,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责任制,市区人口密集,环境复杂,卫生整治量大,任务艰巨。首先社区要处理环境整治小组,以社区领导担任组长,社区成员为成员,明确人员职务。 二.加强宣传,发动社区志愿者,公益人员宣传,宣传环境卫生知识,提倡文明新风,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公共卫生意识,发挥榜样精神。 三.突出重点,落到实处,对居住环境重点整治,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带头清理卫生死角,楼道杂物和生活垃圾,。耐心做好居民乱放杂物的思想工作,提高居民公德意识。我相信在文明的努力下,我们的社区一定会成为文明和谐的社区。 六。楼上乱抛垃圾楼下邻居遭殃 某小区内,有一对家住底楼的兄弟俩,为了房屋居住权经常吵得不可开交,兄弟俩都不得不搬出这所房屋,在外面另行居住。这样该房屋就长期处于空关状态。由于小区内部分居民素质较差,经常从高空向楼下抛掷垃圾。一年下来,一楼的天井内垃圾遍布,蚊蝇孳生。楼上居民意见很大。 为此,居民多次来居委会要求清除底楼天井内的垃圾。居委会也多次找到底楼房主俩兄弟,要求他们前来配合清理垃圾,但都被拒绝。无奈之下,居委会干部只得爬进底楼天井去清理垃圾,再将垃圾装袋后背出来。 底楼房主得知居委会的这一无奈举动后,提出居委会这样做是违法行为,他们要到法院去控告居委会私闯民宅。同时,他们还向镇政府投诉居委会的这一违法行为。 主要做法: 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率领居委会干部,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并与小区物业管理处、社区民警等有关人员一起商量,寻找如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大家最后形成共识:先要进一步分头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既要请底楼房主前来配合工作;同时,也要通过这件事教育楼上居民,改掉乱抛乱扔垃圾的陋习。与此同时,居委会也通过底楼房主的要好朋友,动员他们前去做房主俩兄弟的思想工作。底楼房主兄弟终于同意配合居委会开展工作,专程赶来打开了房门,共同将底楼天井内的垃圾打扫得干干净净。居民区党支部也通过这个契机,大力加强卫生教育宣传,使小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促进了小区管理的良性发展。 启示: 如果仅仅想一般性地解决问题,那就想方设法把底楼天井的垃圾清理掉就可以了。如果想比较好地解决问题,那么在想办法清理掉底楼天井的垃圾之后,还应该解决今后高空抛掷垃圾的问题。 1、加大对小区居民高空抛掷垃圾这一恶习的素质教育,制定和宣传有关卫生管理措施,注重对居民群众开展公民基本道德教育。 2、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应加大和物业、业主的良性互动,尽量能及时发现问题。 安防盗门案例: 某居民小区位于本市郊区外环线边缘,小区内有住户1840户,长住居民5300多人,基本上都是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支边支农回城的人员、动迁人员和外地入住人员组成。小区人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无业和生活困难的居民多;二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多;三是外来人员多。小区接上级综合治理部门的通知,要求在小区各楼道内安装电子防盗门。然而有的居民认为,外来人员多的楼道,安装防盗门的实际意义和效果不大;有的居民觉得经济困难,拿不出钱来安装;还有人顾虑,防盗门质量不一定有保障,等等。

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报告文案

十七社区“暖夕阳”社会工作助老服务 项目个案工作案例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基本资料 侯某,男,1939年7月17日出生,小学文化,丧偶,退休前系122团退休工人,现居住在17小区44栋431室。 (二)背景情况 1、家庭情况:老伴于2010年12月28日去世后,独自一人生活。夫妻二人育有3个女儿,经济情况尚好。大女儿在122团防疫站工作,现在天富名城购买房屋;二女儿在122团医院工作,;小女儿现在132团团场种地。三个女儿因工作、路途遥远等原因无法经常回家陪伴。 2、个人工作经历:1956年从河北老家参军入伍,1960年2月至1961年9月从张掖转到工农兵司令部服役。退伍转业后自流到122团在机务上工作。1999年退休后于2004年与退休的老伴在17小区购房并搬来居住。2003年3月老伴查出患有肝癌,到12月去世期间一直由侯某悉心照料。 (三)独居老人面临的问题分析有: 1、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独居老人由于丧偶,且子女因工作长期在团场工作,又因为现在社会转化——“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居民楼中居住人员比较混杂,相互之间不认识。人与人交流较少。 2、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老人独自生活多年,因腿部疾病以致入厕时蹲起困难,有自卑感,不愿与社会接触,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经常是得过且过、消极面对。子女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老伴的去世、家庭的分

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 的照顾和关心,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 3、心理方面的问题:由于长期独居他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心里渴望有人能够陪伴。 (四)老人自身的优点和资源: 独居老人侯某爱好吹口琴,可以让老人发挥人生余热,帮助别人;年轻时喜欢跳交谊舞,以此为媒介鼓励老人多参加社区文化娱乐活动。融入到社区大家庭的生活中来。 (五)、处理原则 应该遵循: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对事物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等原则。 二、制定计划 社会工作者多次上门探访独居老人侯某,通过多次交谈首先建立信任关系,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和实际困难,开展个案工作,制定个案工作方案如下: (一)方案目标 近期目标: 1、帮助老人调整自身心理情绪,使精神得到抚慰,并能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排解独居老人因为身体的病痛而导致的情绪的低落,让独居老人多回忆一些生活的乐趣。鼓励独居老人积极面对疾病,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在这个阶段,可以利用的方法有社会工作者与独居老人的个案访谈,以及通过家庭会谈

青少年个案工作报告青少年个案工作案例

青少年个案工作报告青少年个案工作案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特殊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为你了青少年个案工作报告,希望可以帮到您。 洋洋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的父母都在私企工作,平时工作较忙,还经常加班,所以洋洋在放学后经常是一个人在家。因为没有人看管,洋洋回到家中,通常都是先看电视,或是玩网络游戏,直到很晚才开始写作业,总是玩够了才肯睡觉。洋洋的老师向家长反映,近期洋洋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还经常在课堂上睡觉。洋洋的父母得知这些情况后很着急,他们也知道总是让洋洋一个人待在家中,会使他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从而影响学习,而且也存在着安全隐患。他们很不放心,但又没有其他的办法。 【问题】 假设你所在的社区有很多与洋洋有相同问题的孩子,请为他们设计一份服务方案。 【问题解析】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社区中的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工作较忙,还经常需要加班,在放学后存在着无人看管的问题,他们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且一个人在家,存在着安全隐患。 2.个案服务方案 (1)方案目标 1)协助家长指导及照看孩子。 2)培养孩子们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功课及学业,增强他们对学 习的兴趣。 3)指导孩子们正确的交友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健康的娱乐活动。 4)培养孩子们积极的人生观及良好的品格。 (2)方案实施策略

1)与社区学校进行沟通,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资源,为有需要的孩子建立课余托管 服务场所。 2)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服务。 3)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组织游戏,满足社区内小学生康乐活动的需求。 4)将具有相同兴趣的孩子组织起来,开展小组工作。 5)聘请社交技巧、自我照顾能力、公民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开展相关的讲座、别辅导、发展性程序、家长咨询等服务项目。 (3)方案执行整合社会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4)方案评估家庭成员对服务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及其效果评估等。 一、案例背景

完整版问题学生教育个案分析报告

问题学生教育个案分析(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 小逆,男14岁,初二年级学生,本学期转到我班。在老师眼里,他是 一个“问题学生”,他不遵守课堂和课余纪律,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时而前后摇摆着座椅,时而扭转头和同学说话,在老师的不断督促下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肯踏实努力做事,作业常不完成,懒得做一些动脑思考的题目,只愿意完成或完成部分的语文、英语的抄写作业,学习上需要背、默的练习,一律是空白的。他个子高,肢体动作灵活,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所以还不时不进课堂,在操场与上体育课的同学打篮球,故成绩平平。而且脾气大,常闹事,不听家长的话,经常与家长反着干,常惹得家长为他担心。 二、家庭情况 造成小逆学习散漫,逆反心里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小逆的家庭情况来分析。小逆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寡言少语,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母亲在外做生意,由于工作时间关系,很晚回家。基本是由爷爷奶奶带,全家人中,他的父亲是独子,只有就此一个孙子,爷爷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与放任,凡事都依小逆,于是小逆在家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氛围中,对他的教育,家长并没有找到存在问题的根源,教育之中总夹杂着溺爱。其家庭教育以母亲管教为主,父亲的教育,孩子心里根本不服气,在家庭里孩子心目中毫无父亲的尊严地位,母亲对他多数是宠爱。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不能令老师和家长满意,老师重视他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规范存在的问题,反映后,母亲常常会耐心地教育一番,父亲看不惯,有时就会一顿拳打脚踢、痛骂一顿,但母亲有时也比较护短,为其找理由开脱。尤其是其孩子与别的孩子争吵时,找出不正确的理由庇护。其母亲只重视他的学习成绩,成绩好就一切好,就在母亲这种包庇、从容下他学会说谎,编出一套美丽谎言,掩盖自己,甚至用一番哄话,先夺取母亲的信任,然后编出假话,母亲也真信了他。而有时母亲知道真相后,不是一顿揍,就是说,我也没办法

监狱案例分析

监狱案例分析 网上这样的题太少了,不好找,为了和朋友们交流,我特搜集了一些题型,以方便大家。 案例分析 一、罪犯刘某正在监狱服刑改造,1998年夏季,刘某纠集10余名罪犯,围攻、殴打监狱人民警察,并裹胁他犯参加,不允许其他罪犯参加正常生产、学习及劳动,造成监内秩序非常混乱,影响极坏。 问:1、刘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名? 答:刘某的行为构成破坏监管秩序罪。因为刘某的行为符合破坏监管秩序罪的构成要件。 2、对刘某的犯罪行为,监狱应如何处理? 答:对刘某的犯罪行为,监狱应立案进行侦查,侦查终结后,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当地人民检察院处理。 二、罪犯张某,27岁,因盗窃一头耕牛,被判处有其徒刑10年。张某对判决不服,在服刑期间,多次提出申诉,人民法院先后三次驳回上诉,张某仍继续申诉。监狱对张犯的申诉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量刑不当。 问:1、张某的申诉多次被人民法院驳回后,张某继续申诉,监狱应如何处理? 答:罪犯张某的申诉,多次被人民法院驳回后,张犯继续申诉,应当允许,监狱对其申诉应当照转,不得扣押。 2、监狱根据罪犯张某的申诉,认为判决确实有错误,应如何处理? 答:监狱根据张犯的申诉,认为判决确实有错误,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或原判人民法院提请复查。

三、陈某在着手强奸妇女孙某的过程中,孙某反抗,正在厮打时,孙某的丈夫卫某从外回家看见,顺手操起一根木棒,猛砸陈的后脑,致陈某死亡。 问:1、卫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答:卫某的行为属正当防卫。因为卫某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条件。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防卫行为。 2、卫某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 答:卫某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我国刑法规定,对正在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属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四、罪犯王某,1990年8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王某在服刑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不致再危害社会。为此,监狱于199年4月提出假释建议,由人民法院裁定假释。王某被假释后,在考验期内,发现其在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还犯有诈骗案罪,未经人民法院判决。 问:1、对罪犯王某适用假释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对王某适用假释恰当。根据有关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 2、王某被假释后,在考验期限内发现漏罪,应如何处理? 答:罪犯被假释后,在考验期限内,发现还有漏罪未经判决,应撤销假释。 五、李某私接高压线在河中电鱼,虽经他人劝阻,但李某置之不理,致使一名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触电,经抢救无效死亡。 问:1、李某的行为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犯罪?

个案工作案例

协助服务对象走出自我封闭的困境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个案介入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王颜(化名) 性别:女 年龄:31 (二)个案背景资料 1、接案原因:2012年3月,工作员深入趵突泉社区进行社区探访,在与社区居民聊天的过程中得知:社区居民王颜家境比较凄惨,其母亲在她初中阶段因家庭矛盾自杀身亡,父亲再婚重组家庭后,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与父亲一家的关系基本中断,今年3月份她父亲因病过世。青少年时期不愉快的家庭生活经历和父亲的去世给她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再加上她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与关注。工作员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后,觉得非常有必要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协助她面对及解决生活的困境。在社区居民的引荐下,工作员主动联系王颜向其道明为其提供个案服务的想法,最后在王颜的同意下与其建立了专业服务关系。 2、人际关系:服务对象与其父亲关系疏离,在父亲重组家庭后基本中断了与父亲的交往;由于长时间与爷爷、奶奶和姑姑生活,所以与近亲属的关系比较密切;服务对象与其丈夫关系亲密,视丈夫为自己生活的唯一支柱;服务对象曾在多家公司打工,由于频频更换工作,很难与同事建立较为深层次关系,没有知心朋友。目前辞去工作住院治疗,与外界联系比较少。 3、情绪状况: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每次提起家庭情况均情绪波动较大,对母亲的思念感很强,对父亲再婚的愤怒难以克制。 4、精神病记录:无精神病史。 5、健康状况:身体状况较差,患骨结核、盆腔积水、甲亢等疾病,6月份病发后开始进行住院治疗。 7、经济状况: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曾在多家公司打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状态,加之住院治疗开支较大和丈夫经济收入的一般化,因此经济压力比较大。

班级管理个案分析

班级管理个案分析 对于刚刚教育低年级的老师而言,班级管理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占很大的影响力。一年级的学生,从幼稚园到升入一年级的那刻起,他们就要面临着各种班级规章制度。刚踏进学校门的他们,也要学着去如何配合老师学习更多的知识,也要不断学着自觉遵守纪律,并且知道纪律的重要性。因为我深深地知道一年级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看班主任怎么做了。有人说:“会当的班主任累三个月,不会当的班主任累三年”。那么,让我回顾最近班内发生的一些有关班级管理的认识。 案例一:班里有个叫赵某的学生,上课时,总是目光呆呆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作业倒是完成的不错。对此,通过和其家长的交流,也认识到多关心他,多提醒他应该怎么做。偶尔对写完作业的他进行表扬与鼓励,为此,这个孩子也在慢慢进步着。他的妈妈最近总是高兴的对我说起孩子进步的表现。 案例二:我班段某同学是个让人喜欢的学生,可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只看到别人在干什么,也经常在我讲课的时候跑到我的跟前说谁谁哪个同学的不是。刚开始我觉得他是个爱动爱说的学生,但时间长了,好像就成了习惯似的,一到上课就开始“打小报告”。因此,我多次引导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单独找他谈心,说这样做是不好的。通过那次交流,他也懂事多了,上课也没有随便乱说的现象了。 案例三:我班有这么一个女孩子,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小,每次开火车读拼音或者生字的时候,总会“卡”到那里。下课后却是一个欢快的小朋友。针对这一点,下课或者放学后,我总是用温柔的语气与她交流,并且用自己的行为去告诉她老师是喜欢她的,希望她能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听讲,好好学习。现在她

例一般心理问题的个案分析报告

一例高中生学校适应不良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 单位:姓名: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例高一男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对来访者问题的分析、评估与诊断, 确定为一般心理问题, 属于新生学校适应不良问题。与来访者沟通协商后, 确定了咨询方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咨询技术, 使其改变了绝对化认知倾向, 消除了仅凭两次考试成绩未达到预期目标就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等不合理认知和对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走神的过度焦虑状态。经过六次咨询, 引导来访者建立了合理认知, 增强了自信心与社会适应能力, 改善了不良心理状态, 咨询效果良好。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行为认知疗法,学校适应不良 一、一般资料 (一)基本情况 李某,男,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从小学习比较刻苦,成绩优异,被学校免学费录取。性格内向,父母均为农民,家庭经济情况一般。身高大约1.6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根据最近一次学校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李某出生在农村家庭,是家中长子,还有一个妹妹。自幼懂事,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照顾妹妹。学习努力刻苦,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高中入学时,因中考成绩优秀被免费录取。性格内向、好强,做事认真仔细。 (三)精神和身体状态 意识清醒,略微有点焦虑,人格较稳定。近两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较差。 (四)心理测验结果

SCL-90 测试结果:焦虑,抑郁:,测验结果显示焦虑、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其余结果在正常范围。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以优异的成绩被高中免费录取,但第一次月考却没能进年级前10名,老师也没有给予任何鼓励,觉得自己很失败,担心自己再也不会考好,得不到老师的赞赏,感觉对不起父母,最近两周头昏脑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有信心,内心又非常着急,故而前来寻求帮助。 (二)个人陈述 因家境不好,觉得父母不容易,从懂事起就帮着父母照顾妹妹,上学后想通过取得好成绩使父母感到欣慰。从小成绩就很好,深得老师和家长喜欢。升高中时,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免费录取。可是入校第一次月考却没能进入年级前十名,老师也没有给予任何鼓励,非常失落,担心自己再也考试不好了,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感觉对不起父母。月考后两周一直头昏脑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都不好,对学习没有信心,内心又非常着急。求助者渴望咨询师帮助自己,尽快摆脱这种现状,把成绩提上去,但又对高中的学习又无能为力的感觉,以前的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但现在又没有合适的方法。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说话清晰有条理,语速稍快,情绪略显焦虑。无躯体症状,自知力完整,无幻想、妄想。有迫切的求助要求。同学反映,李某平时学习认真刻苦,性格内向,自从月考完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 三、评估与诊断

2016年管理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2016年管理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一、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分析 (1)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不适合。 (2)其主要理由: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3)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4)本案例是实际应用型的案例,分析思路可以是开放性的。以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等)或学校组织特点等分析都是可以的。但以上的答题要点要包括进去。 二、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

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 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 分析 (1)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 (2)其心理依据主要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3)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确标明吸烟的危害,就是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吸烟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 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汇报

解开枷锁,放飞梦想 ——个案工作案例报告 一、个案背景 (一)基本资料 案主:阿辉 性别:男 年龄:14岁 (二)个案来源 案主在学校心理报纸上看过社工的介绍,主动到社工室寻找社工。 (三)背景资料 1.情绪状况。服务对象是一名初三学生,马上要面临中考,因为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的测验成绩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从而担心自己的中考成绩也不理想,经常会有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出现。加上家庭成员给予其压力,时常会感到烦躁不安。 2.家庭资料。服务对象父亲早逝,家庭主要靠母亲来承担,抚养其姐弟三人上学,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服务对象姑丈对服务对象家庭较为关心,经常为其家庭提供意见甚至做决定,服务对象犯错误或者成绩不理想时会给予教育批评。母亲和姑丈对服务对象的期望较高,希望他能考入高中,成绩不理想时会责备服务对象。母亲因为平时较忙,丢失东西时会误会服务对象,以致服务对象和母亲发生争吵。服务对象两个姐姐均在上学,比较关心服务对象的成绩,成绩不理想时会批评,但是也会提供学习辅导。 3.人际关系。该服务对象性格偏内向,平时话语不多。在学校和同学的交流不多,和班级同学关系一般,平时班级里面关系较好的有两个,曾经因为和某一位同学产生误会,认为对方一直对他有意见。在家庭里面和母亲和姐姐的交流不多,最多集中在学习方面,服务对象的想法一般不会告知家庭成员,认为他们不支持,也不理解。 4.行为表现。该服务对象考试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的状况,特别是试卷的前半部分不会做时,往往会带着紧张焦虑的心态考试,导致最后成绩更加不理想。

5.支援网络。该服务对象的母亲、姐姐以及姑丈等家庭支援网络;班级里的两位关系较好的同学,平时服务对象会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问题分析 (一)理论基础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非常强调家庭的沟通,她认为,家庭沟通的形式其实反映了家庭成员各自的自尊程度,沟通的不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是因为家庭成员自尊程度的偏低,由此导致沟通过程中心日偏离,也就是内心所想和行为所示的背离。 (二)问题分析 1.非理性认知 服务对象因为接受家庭观念的影响,认为中学毕业后不上高中就没有前途,平时的测验成绩代表中考的成绩,所以平时考试测验不理想时,往往会认定自己已经考不上高中,自己以后就没有前途,家人也不会原谅自己等一些负面情绪。这些非理性信念往往会加剧服务对象的焦虑和紧张,过分担心自己的考试成绩。社工在跟进服务对象时,需要消除服务对象的这种非理性信念,树立理性信念,正确的看待考试成绩。 2.家庭沟通不良 服务对象因为家庭的情况,一直按照家庭成员的规定生活,很少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在面对一些挫折时,服务对象从家庭中不能获得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得到的更多的是批评,造成服务对象内心不愿意和家庭成员沟通,彼此之间的信任和距离拉大。社工在跟进过程中要增强服务对象的沟通技能,让其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更好的和家庭成员沟通,从而消除家庭沟通的障碍,从家庭中获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3.自信心不足 服务对象本人和家庭都给予服务对象较高的期望,但是在现实中却不断经历现实的打击,在缺少支持的情况下,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在逐渐的下降,对学习和

后进生个案分析报告

后进生个案分析报告 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一般地,因为优等生的学习优势突出,因而对他们的优点也显而易见,而对于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现象必定有碍学生进步。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比今天好。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教师应有平常的心态: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他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我们班也有好几位后进生,对于他们的转化,我做了不少工作,也有了很多感受。下面是我们班一位后进生的转化个案: 一、个案概况 1、个案介绍 姓名:杨岭 性别:男 年龄:10 2、问题表现 我们都知道,造成后进生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差,遗忘性差,记忆力差,家长不够重视其学习,学生不足龄等综合因素。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叫顾旺,成绩总是无法跟上,主要表现为:一、自卑感强。由于各方面表现差,自一年级起,受到批评总比表扬多得多,进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思想也松懈了。二、作业完成得较差,怕受批评而学会了撒谎,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且发言也不积极。三、家长还算关心其学习,但在家里总无暇顾及他的学习情况,更别提辅导了。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对其进行辅导时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用爱心去温暖,用耐心去呵护。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互尊互敬,关系融洽,情感相通,所以乐于交流,易于沟通,各种教育如涓涓细流流进学生心田。学生对老师尊重、爱戴、感激、信任,会倾心于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向老师打开心灵的窗户,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首先应多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多从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心理。本着这个突破口,我首先做到了充分尊重、信任他。有时候会让他为我做一些事,比如收本子,整理同学们的考试成绩,提醒我不要忘了找同学听写词语,帮老师做做小事、抄抄写写。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工作让他兴奋不已,他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了,从而总是非常认真的完成每一项任务,每次我都很真诚的对他说:“谢谢你,你真是我的好帮手!”于是,他开始慢慢恢复了自信心,喜欢上课了,不再对作业厌烦了。 (二)发现闪光点,激发自信心。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多鼓励他们, 发现闪光点。就算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你的字很漂亮”、“你做得很好,老师喜欢你……”也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师生之间应在合作、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互信融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

社区矫正个案

假释犯社区矫正个案案例 一、矫正关系建立 2007年9月,案主出狱接受社区矫正,根据“属地审查”的基本原则,社区矫正工作者与案主在司法所签定了《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填写了相关表格,并对案主一一说明了日后接受社区矫正有关报到、思想汇报、公益劳动、奖励处分等注意事项。案主表示同意接受司法所监督管理,遵守相关规定,双方社矫关系基本建立。 二.案主基本资料 (一)个人情况 姓名:XX 性别:男 年龄:40岁左右 文化程度:高中 婚姻状况:已婚 (二)家庭成员 妻子:无职业 母亲:无职业 姐夫:做生意 三、案主案件资料 (一)犯罪事实 案主于因伙同他人盗窃摩托车,于1993年9月被判处无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判决情况 罪名:盗窃罪 原判刑期:无期徒刑 附加刑罚: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刑期变动: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19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为7年 社区矫正类别:假释 社区矫正期限:自2007年12月至2015年12月 (三)收监期间表现

案主于服刑期间,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文化和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2004年、2005年被监狱评定为年度监狱改造积极分子。 四、社矫对象问题界定以及分析 (一)通过家访了解掌握案主的家庭系统、社区系统 2008年5月,南湖街道办事处司法所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社会工作者前往案主老家进行家访,实地掌握了案主的现时生活状态以及所在的家庭系统,社区系统环境。资料掌握的方式包括与案主面对面的交流、与其家人的谈话,以及与案主所在社区司法所、派出所相关工作人员接触交流,对其生活环境的观察等等,在为期两天的探访行动中,从正面、侧面两方面初步掌握了案主的家庭系统与社区系统如下: 1.家庭系统概述: 案主现在居住于广东省四会市,家庭成员包括妻子、母亲,父亲于前几个月前已经逝世。但其居住的房子并非属于案主所有,其产权属于他的姐夫,因为其姐夫外出工作,姐夫儿子也在外面读大学,而案主老家的房子也几近倒塌,因此姐夫同意案主与其妻子、母亲暂时前来居住,一来可以看守房子,二来也可以表达亲情之谊。可知,该住所并非案主一家长期居住之地,需看日后案主一家与其姐夫一家的关系发展。案主母亲虽然身体健康但也缺乏劳动能力,案主夫妇均无正当职业,案主更因为右脚踝粉碎性骨折难以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只能与妻子在家靠养猪维持生计。案主与妻子结婚不久,妻子也早已知道案主社区服刑的身份,不过她并不介意,并十分支持丈夫改过自新,从新做人。他们膝下暂无儿女,经济负担暂不严重,并是却是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 2.社区系统概述: 案主现并不居住于罗湖区南湖街道,而是回到了母亲户籍所在地居住,一是因为村中老家房子几近倒塌,而姐夫为他们提供了房子居住的便利;二是因为案主担心在老家居住,会让村中邻居知悉自己的罪犯身份,从而招来有色眼光对待以及中伤言论。在农村环境中,这将严重影响案主的正常生活。由于案主特殊的自身情况,现居住地对其缺乏基本的监管,难以对案主形成配套的跟踪掌握。 3.访谈实录(第一次见面谈话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