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中国策划年会评选十宗罪

参:中国策划年会评选十宗罪

策划人 张良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话用在策划年会的评选上再合适不过。一些所谓的“十大策划专家名号”的生产工厂,追求经济利益,每年大量批发证书,一时间策划界风云乍起,鱼龙混杂。“小虾米”和“大海鲸”并驾齐驱,狂妄不可一世,这些不仅带来了行业混乱,也为企业带来了灾难。但责任不仅在于这些追求名利的“策划专家们”,也在于这些惟恐天下不乱的评选机构们。总体分析,策划评选有十宗罪.
第一、评选已是纯粹的经济行为,赚不到企业的钱赚策划人的钱。
1、策划公益单位牟取钱财,有悖众望。评选单位基本上都是打着公益单位的旗号,喊着策划学术研究的口号进行市场推广的。策划公益单位与企业合作寻求利益名不正,言不顺,与企业合作的市场就受到限制,以评选做为主要收入便见怪不怪了。同时企业对学院派的实战能力并不一定认可,往往更倾向与实战派的专家合作,所以专家的称谓就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评选活动便由此衍生而来,收取的评选费用却让参评者望而却步,一类奖项都在1.5万元以上,如果按照每次评选五个十大类别来看,收益就可达到75万元,当然参评的策划公司的收费还没有计算,这项的收费标准会更高,当然收入也就越高。初步估算一次年会评选可进帐200万元以上。
其实评选只是这些所谓的公益单位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不少单位平时通过简短的陪训,简单的认证就高价出售资质证书,这些已经让他们赚了个金银满钵。而经过镀金的策划师们释放到社会的能量都是对策划行业产生破坏的。
2、策划评选市场已经形成了竞争态势。现在每年都有三到五家策划协会(学会、院)之类的机构评选策划大师或策划专家。他们评选的名头有十大策划专家,十大企业策划专家,十大品牌策划专家,十大策划杰出人物等几十种。一方面证书种类越多,满足的需求面越大,可获得利益面就越广。另一方面所有的种类的证书都要兜售出去,就必须广泛的开拓市场,占领要地,因此相互之间的促销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降价、降低甚至取消评选标准便成为了家常便饭。从另一种角度上讲,年会评选已经过剩,评选结果大幅贬值。
3、证书类别设置不合理,自我炒作嫌疑过大。每年设置的证书类别仅仅是本年度的十大封号也就算了,有些单位甚至评选十年来乃至十二年来最有成就的十大策划英雄,这就很荒唐。首先这些策划名人大部分成名案就一至两个,并非年年有“新意”,接受这样的称号实在是名过其实。第二,有些评选单位本身成立的时间还不足五年,用五年的经历去评

价十年以上的历史有时偏颇。
其实策划人都很会炒作自己,不少评选单位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策划人。他们利用评选炒作之便,“自我加冕”,一来得名,二来得利。
4、策划机构的评选市场已经进入了品牌运营阶段。为了高价兜售证书,赢得竞争,评选单位已经开始大肆炒作年会品牌。当前他们的品牌运营大致分为这几种方法。
(1)挂靠策划界名人,这些人是免费赠送荣誉证书,一拉关系,二提声威。
(2)拉拢其他单位合作,利益共享,多家单位合作,如与其他多家协会(学会)等机构合作,联合造势,提高价格。其实这些参与评选的单位与策划业毫无瓜葛,纯粹浑水摸鱼,渔翁得利。君不见,许多做文化的、做管理的、做杂志的单位也纷纷进入角色,充当东道主。
(3)、媒介置换,通过与媒体合作,资源置换,提高价格门槛,共同收益。
(4)、“十大称号”的评选,原自于品牌借势。上个世纪末期,中国曾评选过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杰出企业家等等。单不说这些先期的英雄们确实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有些风云人物甚至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其评选单位也是权威机构,一般是国家部委或全国性官方组织发起的。一时间“十大称号”的桂冠成为全国人民的心里英雄的代号。近几年,策划界借助这些品牌资产来炒作策划精英,本无可厚非,但动机不对,扭曲了十大封号的含义。

第二、评选机构本身就没有权威性,单位名望小。发证口气大。
看看目前这些评选机构,大都是没有名望的机构。要么就是某某学会或协会下面的临时设立的分支机构美其名曰策划专家委员会,要么就是在香港注册的公司性质的赢利机构。其实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评选单位有些和策划界确实没有实质性关联。如某企业文化协会等,竟然趾高气昂的大呼口号要对策划界指点江山 ,评定策划只能是有牵强附会,多余之嫌。对这些不知会引来什么样的社会舆论。

第三、结果让企业和市场难以辨认,策划界的真才实料到那里寻找。
评选结果在年会上宣一宣,在媒介上炒一炒,就算了事了。其实不然,年会评选的结果对后期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策划界的两多,一是头衔多,一是“英雄多”,这些不仅为企业选定实力的策划人或策划机构合作带来了困难,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为具备真才实学的策划人寻求发展带来了障碍,严重的形成了市场供需矛盾。策划界的恶性竞争已经形成了,其评定单位也难辞其疚。
第四、策划业修炼的传统已丧失怠尽,拔苗助长只会加速灭亡。
现在通过封

号成名的大师们,都致力于经济建设。由于每日忙于业务应酬,竟忘记了策划界自我修炼的传统。知识能力已被金钱利益冷冻,毫无提升。策划大师们通过移花接木敷衍客户的行为随处可见,从别处抄一点,从经验上借一点,就可以应付客户的需求。好的作品一时间没有,而封号却不断增加,可见策划界的评选已是杂乱无章。
策划行业的封号进入门槛很低,不少策划时间不到一年的策划人,策划经验和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孙悟空,可以升天遁地。这些评选机构们拔苗助长的行为短期内完成了一个策划人到策划大师的促动工作,这就犹如拔苗助长,却也加速了行业混乱局面的滋生。

第五、评选单位评选活动越多越乱,策划业发展越面临生存危机。
每年策划界都有十大封号的大师们大批涌出,在鱼龙混杂的策划界里,竞争已是交错纷繁的多重性。从事地产的策划了城市,做家电的策划医药,策划大师们一时间竟然能把市场搞得乌烟瘴气。对企业来说是生死由命,对策划人来说是富贵在天。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对策划界的信任危机。每年因为策划失误导致企业进入困境和倒闭的大有其在,策划界是应该承担一定责任的,当然是用生存机遇的代价来偿还的。

第六、评选机构卖虎皮膏药,策划人越发虚张声势。
评选单位评选本来就不合事理,创造了策划界欺骗市场的机会。而没有实力的策划人更是依靠这些虚伪的名头在市场上行走。不少带有策划封号的大师们,把门槛提的很高,总以神秘的身份面对市场,会谈要见面费,讲课要出场费, 策划要策划费,这些高昂的费用支付以后,策划大师们便按照网上下载一点,客户那里总结一点,莫名其妙的创造一点的套路,弄一套自己也模糊的方案,交给客户算是了事,当然企业只能是“后果自负”了。不负责人的态度在策划大师那里是雷同的,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罢了。瞭望这几年的策划界优秀的作品少之又少,可封号的策划大师们却多上加多,何其悲哀啊。

第七、评选程序瞒天过海,评选结果 “树上开花”。
策划评选的程序很简单甚至没有程序。在策划界已混了脸熟的策划人参加评选是没有任何标准的约束的,听其名,而就其位。另一种是,听其言而信其行,只要评选费用到位,项目案例大小、成效全都不看。还有一种就是熟人关系,当之无愧,评选负责人是朋友关系,这里也是相互捧场的关系。每每评选的结果是冠冕堂皇的,不少封号,不少大师,孰知幕后黑洞!

第八、评选机构没有评委,评选方式光怪陆离,结果当然也是荒诞不经。
评选按照程

序,首先要公布评委名单,然后获得业内公认。其实有些评选根本就没有委员会而言,仅仅是相关负责人一人审批而已,审批的标准就是价格与级别对应。即便是有评委,也要对评委的能力和身份进行确认,不然就会有小学生指责大学生的笑话出现。其实对于评选方式本身我们已经不需要再探讨了,对于结果这些一批新鲜的面孔,我们应该抱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他们,这是我们应该要考虑的问题。

第九、策划行业已经不在时髦,评选机构应该承担责任。
经过风雨的洗礼后,企业界已经给策划人下了定义,高级智商的骗子行业。专职策划人的形象已被企业所摒弃。策划行业已经过剩,也失去了往日的神秘色彩。有当今的结果,评选机构们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据估算,每年涌向市场的策划师(一般意义上的)就有两万多人,发放策划师证书的单位有数十家。有这样的市场,有这样的评选单位,业界安能不乱。

第十、呼吁年会评选步入正规,否则将惨遭社会唾弃。
年会评选已经到了该改革的时间了,不然评选的结果难以被社会接受,同时这样的方式也将难以延续,那么评选的利益终结时代就到来了。如果谁家先能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积极发起改革必将在行业内树立典范,更持久的推动策划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