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提要:“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分而言之,似有四项;合而言之,则是一个系统。其要意即是“内圣外王”之道。在宋明理学家中,能把“内圣”与“外王”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似乎只有张载。

“四句”的具体内容也许有其局限,但其所涉及的问题,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四大矛盾与冲突,却具有超时代的性质,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关键词:心命性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一、“为天地立心” 创建本体论

中国哲学一直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天”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范畴,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义就是外在自然。在这一意义上,约而言之是“天”,详而言之即是“天地”。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于其中。天、地、人合而为一整个宇宙。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天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天地。

“心”在中国哲学中也是复杂的范畴,约而言之似有三义:一为思维器官。如孟子曰:“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荀子曰:

“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荀子?解蔽》)朱熹曰:

“所谓心者,乃夫虚灵知觉之性,犹耳目之有见闻耳。”(《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二为身之主宰。如荀子曰:“心者,行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荀子?解蔽》)朱熹曰:“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朱子语类》卷九十八)王阳明也有“身之主宰便是心”之语。(《传习录》上)三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这一意义上,心亦即是性。如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告子上》)陆九渊说:“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语录》)陈献章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禽兽论》)王阳明也说:“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传习录》上)张载言心,既具有知觉之义,也具有本性之义。如其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太和》)心是性与知觉的合体,也就是有知、有意、自动、自觉的合体。

所谓“天地之心”,源于《周易?复卦?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之语。复卦()由纯阴之坤卦()发育而来,一阳初现于下,是为下震()而上坤(),震阳而动,坤阴而静。所以,复卦之卦象预示着阳气“复”生之兆。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生而阴气杀。阳气复生预示着万物的复生,也预示着正克邪、善克恶,同时也揭示出天地间之一切都是交互感染、递续递变、生生不已的。这一切既是天理,也是天意,也是天心。朱熹弟子黄樵仲曾这样对朱熹说:“向者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答: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得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λ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λ 2 简述唯物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答:唯物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就是: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得;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就是意识得根源。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λ第一种形态就是古代朴素唯物注意。 唯物主义发展得第二个形态就是近代得形而上学唯物主义。λ λ第三种历史形态就是现代得辨正唯物注意与历史唯物主义。 3 简述唯心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 答:唯心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就是:世界得本源就是精神一时;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λ第一种就是主观唯心注意。它得特点就是把主管精神、主观意识当成世界得本源。 λ第二种就是客观唯心注意。它得特点就是把某种脱离人得“客观精神”瞧作世界得本原。 4 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与存在得根源就是什么? 答: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与存在得根源有两个方面: λ认识论根源就是指过程本身包含着陷入唯心主义得可能。人得认识并不就是一条直线,如果把认识得某一特征、方面、夸大为脱离了物质得、绝对,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得泥坑。 λ唯心主义产生与存在得社会根源:①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得作用提供了条件。②在阶级存在得社会里,唯心注意受到没落得、反动得阶级得支持与利用。 5 马可就是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得唯物主意哲学得主要缺陷就是什么? 答:①具有机械性。

②具有形而上学性。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瞧作就是孤立得静止得、不变得。 ③具有不彻底性。 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产生就是哲学得革命变革 答:①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在科学得基础上,把辩证法同唯物论结合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得结合与统一。 ②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③它把哲学得研究对象确定为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得一般规律,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问题。 7 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观得发展 答:唯物主义物质观得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得阶段: 第一λ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得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得实物。 第二到了近代,产生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得物质观。λ 第三λ辩证唯物主义得物质观。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得,它不依赖于我们得感觉而存在,为我们得感觉所复写、影射、反映。 8 简述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简述物质与运动得关系 答:①运动就是物质得存在方式,就是标志世界上一切实物与现象变化与发展得过程。 ②物质就是运动着得物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③物质就是运动得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得运动 9 简述运动与静止得辩证关系及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得错误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就是运动得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一下两点涵义: 第一λ指在机械运动形式下,相对于某一参考系,物质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第二就是指一事物处于变量过程中,未发生质得变化。λ 运动与静止得关系: λ第一运动与静止就是对立得,表现在运动就是无条件得,静止就是有条件得。 第二λ运动与静止又就是统一得,表现为运动与静止得相互依赖与相互渗透。 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得错误就是割裂运动与静止得辩证统一关系。前者夸大事物得运动与

2019哲学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优质课(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坚守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促进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2.通过议题式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3.坚持正确价值引导学,彰显学科教学特色,体现学科育人功能;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含义、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系统的含义、特征及系统优化方法。总体上知识容量大,可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比较多,探究空间大,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作用。 2.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形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及综合性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培养公民素养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哲学知识储备,理解领悟能力有所提高,具有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他们较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渴望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学习,激发他们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相关原理,探究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养成综合性思维习惯,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议题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思辨和探究中理解系统优化方法与综合性思维方式。 3.帮助学生培养运用系统优化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重点难点】 1.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说明重视整体和部分的哲学依据。 2.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如何处理好一个复杂的问题。 【学习方法】 1.议题式学习法。针对教材重点、难点,通过情景、问题和活动设置,开展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直观、更感性;并适当展示相关理论知识基本观点。 3.讲授。针对一些理论难点,适时适度讲授,突破难点,深化重点,升华情感,并引导学生克服一些认识误区,树立正确价值观。 【教学过程】 环节1 :点题激趣,引出议题(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师活动:展示多媒体问题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思考回答问题、举例生活的相关表现。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与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外部存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①思维与存在及其关系,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②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派别的科学依据:第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③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哲学其它问题的基本前提。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 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辨正否定观的内容:辨正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辨正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辨正的否定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二是复古主义:对待外来文化也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闭关自守,二是全盘西化。 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 复古主义:片面台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 全盘西化:一方面把现代化等与西方化,另一方面把现代化

哲学基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初步了解矛盾的含义和普遍性;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的能力;更深入地进行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教育,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社会与自己。 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矛盾普遍性 教学难点:矛盾的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矛盾及其属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属性。 “统一”性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2)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3、全面、准确地把握理解矛盾其及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矛盾与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从一个个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各种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具有矛盾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2)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对立”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离不开“统一”,是“统一”中的对立。哲学中讲的“对立”或“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意义,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无限多样。 (3)矛盾的两个属性的关系——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也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 方朝晖,安徽枞阳县人,哲学博士。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担任韩国首尔大学、台湾佛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多年热心国学的传播,10余年来一直担任清华大学学生社团西麓学社指导老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等。 主要著作:《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学统与迷失与再造:儒学与当代中国学统研究》、《“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儒家修身九讲》、《春秋左传人物谱》等9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网站等发表论文近百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再次闪耀光芒。本课程首先由汤因比对中华文明的预言着手,引出如何从文化角度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命题。然后讲解了什么是文化,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接着详细解读了中华民族文化三个基本特征中的此岸取向、关系本位这两个特征。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 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各位学员朋友大家好,我叫方朝晖,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我们今天课程的题目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题目跟我们今天社会现实关系比较紧密。 一、引言 (一)汤因比对未来中国文明的预言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在1974年所曾经写下过的几段话,这几段话专门是针对中国文化或者是中国文明的未来而写的。 汤因比先生是这样说的,他说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恐怕可以说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在过去的21个世纪中,中国始终保持了迈向全世界的帝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区性国家的榜样。实际上中国从公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西欧在人类历史的最近阶段掌握了主导权,扮演了支配的角色,在人类历史的下一个阶段,西欧将把其主导权交给东亚。 这是汤因比先生在1974年也就是说中国的文革还远远没有结束的迹象,明显的迹象的情况下,对中国文明在未来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所做的一种极高的评价。那么汤因比先生是一个历史学家,他曾经对人类历史六千多年来所出现的所有重要的文明,主要有20多个重要的文明的兴衰、起落做过比较全面的宏观的研究,堪称是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那么汤因比先生做出这样一种预言和判断应当不是出于自己一时的直观判断,不是一种直觉,而是基于自己对人类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研究。 (二)从世界文明的样式展望未来中国文明 汤因比先生曾经把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所有重要的文明做过一些大致的分类。那么我们把汤因比先生对人类历史上所有重要的文明,这样一种分类与美国哈佛大学杰出的政治哲学家亨廷顿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对人类重要文明的分类结合到一起。可以发现他们大体上认为,今天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文明体系不外如下几种,第一是西方文明,第二是中国文明。汤因比所讲的中国文明并不仅限于中国,而是把日本、越南、朝鲜也通通包括在内,那么西方文明也是包括古代的犹太文明和的犹太文明,还有就是印度文明,这个印度文明也包括今天南亚一些接受了印度佛教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另外就是阿拉伯文明,所有的伊斯兰教国家在内。还有就是东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是包括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还有就是拉美和非洲。那么所有这些文明加起来总共是七大文明。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简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a、内涵: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c、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d、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办法: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有了正确对事物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一般来说,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也就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顽疾。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 横渠先生。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 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 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 圣贤境界。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 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 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 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 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 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 的主要资料。 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对“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 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 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 物的关系。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 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 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 是假象的观点。 二、“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 张载认识到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明确提出了“物无孤立之理”的命题。在事物的多种联系中,他对事物的同异关系有特别精彩的论述。张载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同”,但他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异”。 张载不仅看到了事物的相互联系,而且看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关于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形式和状态,他提出了“著变”和“渐化”说, 并且论证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他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横 渠易说·乾卦》)。

中国梦的哲学原理

中国梦的哲学原理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鞠骏 2012301550040 泱泱中华,拥有着近5000多年的光辉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然而从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侵略下陷入了血泪斑斑的苦难深渊,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任务迫在眉睫,于是便有了一代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民而进行的不断实践,例如1908年张伯苓在【天津青年】上用英文提出的著名的“奥运三问”。从1898年的戊戌变法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来各种资产阶级理论和方案,然而到了中国却都一一破产。在长夜漫漫的困境与摸索中,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而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经过28年的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又经过60多年的奋斗,中国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了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任何人都否认不了的事实。 所谓“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这个梦不是虚幻不实的空想,也不在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建立在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经过一代代中国的仁人志士的不断实践上、必定能够实现的理想。 中国梦来源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理论、制度、价值自信不断增强之时,而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精髓,深刻揭示如下基本规律:(1)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是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根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发展规律的“秘密”只能到实践中去探求,而不应当与此相反;(2)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通过“变革的实践”,而不能停留于“解释世界”;(3)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实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民智、聚民力,业广惟勤、实干兴邦。 只有始终不懈地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践行到实践过程中,我们才能在正确、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在中国精神的鼓舞下战胜征途中的任何艰难险阻,结合中国实践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达到我们的目的,使伟大的“中国梦”由梦想变为现实。

常用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世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事物都可以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篇列举了哲学常用观点分析结论。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希望对各位朋友们有用。辩证唯物论― 一辩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还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错误倾向:反对随心所欲的做法,违背自然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4、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原理内容: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方法论:我们要使自己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端正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5、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思想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6、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还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唯物辩证法——联系地、——联系地二唯物辩证法——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1、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2、因果联系原理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1 3、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 精神 提要:“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分而言之,似有四项;合而言之,则是一个系统。其要意即是“内圣外王”之道。在宋明理学家中,能把“内圣”与“外王”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似乎只有张载。“四句”的具体内容也许有其局限,但其所涉及的问题,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四大矛盾与冲突,却具有超时代的性质,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心命性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一、“为天地立心”——创建本体论 中国哲学一直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天”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范畴,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义就是外在自然。在这一意义上,约而言之是“天”,详而言之即是“天地”。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于其中。天、地、人合而为一整个宇宙。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天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天地。 “心”在中国哲学中也是复杂的范畴,约而言之似有三义:一

为思维器官。如孟子曰:“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荀子曰:“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荀子·解蔽》)朱熹曰:“所谓心者,乃夫虚灵知觉之性,犹耳目之有见闻耳。”(《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二为身之主宰。如荀子曰:“心者,行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荀子·解蔽》)朱熹曰:“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朱子语类》卷九十八)王阳明也有“身之主宰便是心”之语。(《传习录》上)三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这一意义上,心亦即是性。如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上》)陆九渊说:“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语录》)陈献章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禽兽论》)王阳明也说:“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传习录》上)张载言心,既具有知觉之义,也具有本性之义。如其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太和》)心是性与知觉的合体,也就是有知、有意、自动、自觉的合体。 所谓“天地之心”,源于《周易·复卦·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之语。复卦()由纯阴之坤卦()发育而来,一阳初现于下,是为下震()而上坤(),震阳而动,坤阴而静。所以,复卦之卦象预示着阳气“复”生之兆。阳气予而阴气夺,

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梦”

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梦” 我今天和大家一起讨论的题目就是中国梦。十八大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词,从我自己专业的来讲,我想还是从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梦。 首先是认识中国梦的说法。只要一说梦想,一定是远大高层次东西。比希望、愿望要高远,这是用这个词的用意所在,这个词跟其他词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这一定要讲清楚,所以梦想是一个高层次东西。另外,我们说中国梦不是一个人的梦,是民族、国家整体的美好理想。我在电视看记者访问老百姓有什么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梦想,我记得有一个老卖小吃的,他的梦想是所有人都吃他做的东西,但是不能代替中国梦。我们中国梦不是个人的,中国梦是所有梦的总和。大家的梦加起来不会是小吃这种东西,是国家、民族的美好理想,这也需要明确基本特点。还有一条,这个梦不是别人的梦,是中国梦。不是美国梦,更不是日本梦。中国的梦就要有中国的特点,要有中国的民族性、文化性,所以我们中国梦一定要讲到中国人自己的理想,有我们中国什么的特点。 怎么样深刻理解中国梦,必需去认识民族性,去认识民族固有追什么东西。你要认识民族性就要回到历史传统里面去,所以

我讲中国梦一定要有四个基本点,我想把这些作为一个开头,最后引到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梦的具体容。 中国梦应该很丰富的,因为一个大的民族,大的国家他的社会理想包括的方向非常多,今天我想我自己谈的理会主要下面两点:一个是中国文明的整体性社会理想,还有一个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也是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梦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文明的整体性社会理想 一个是社会理想、一个是美丽中国,这两个伟大的理想是在两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提出来的: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晋南北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远大的社会理想诞生,这个理想影响我们三、四千年,晋南北朝这个时期出现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理想性的东西,就是美丽的环境、美丽的世界、美丽的中国。一个社会梦想的诞生,一个是美丽中国的诞生。这两个时代我们看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中国的分裂时期,我们国家历史上就是有这个特点,理想、梦想往往是在分裂的时候甚至动荡的时候提出来,然后到太平盛世、治世的时候实现梦想,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梦想,通过汉代实现,晋南北朝提出美丽中国的梦想,在唐宋两个朝代出现美丽的光环,所以乱世提理想、治世实现理想。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是20世纪中国最穷困的时代,在中国心目中产生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代表一部分进步的力量追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发展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发展 ——兼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寿建新 (陕西银行学校基础教研室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黑格尔、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概括,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表述,有很大局限性。恩格斯笫一次系统论述和科学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全面领会哲学基本问题时,应注意其发展和演变过程。哲学基本问题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各有不同内容和表现形式。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必须摆正主体在社会和自然界中的位置,可见哲学基本问题,始终是现代社会人们一切活动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 发展; 和谐社会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人们在长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对于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的高度概括。 哲学基本问题黑格尔明确地意识到了,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说过:哲学里“无比普遍重要性的对立,便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自然与精神的对立,就精神之为有限精神说,它才是与自然对立的。需要的是在它们的对立中认识它们的统一”[1]。费尔巴哈经常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兜圈子”,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里,费尔巴哈唯物地指出:“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是来自思维。[2]”尽管黑格尔、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概括,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表述,有很大局限性。 1886年,恩格斯通过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笫一次系统论述和科学解决了这一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家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阼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3]哲学问题第二方面是关于“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做了肯定的回答。[3] 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是我们揭露一切唯心主义伪装、捍卫唯物主义党性原则的锐利武器。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1、“拔苗助长”,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遵守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2、小孩被毒蛇咬伤,医生先按小孩减壮大的经验开药,病情没有好转,后来加倍。 不能犯经验主义,不能静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犯形而上错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牵牛牵牛鼻子,不能过牵角或牵脚,牛才会乖乖跟你走。 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办事要抓主要矛盾。 4、齐备给他儿子阿斗的遗嘱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 5、“没有天生的罪犯”,说说你对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的看法?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时罪犯是在不良刺激的影响下养成的。 6、“熟知不等于真知“,怎样理解,请用实际体会说说。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看问题由表及里的过程。“真知“即彻底理解理性认识的东西。“熟知”即经常看到、碰到的一些事。如: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手里的东西一松手就掉在地上。大家都知道,这是熟知。但对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往上跑呢?牛顿探究原因是地心引力的作用。平时我们看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认为丢马不一是祸,没马不一定是福,请谈谈看法。 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请结合实际谈看法。 存在决定意识。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特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谈看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0、内容形式的关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搞得过头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如我们热爱领袖,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对的。但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毛主席当神进行崇拜,搞早请示,晚汇报,就成了形式主义。 11、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改进和发展生产工具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生活中的哲学原理 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 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1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提要:“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分而言之,似有四项;合而言之,则是一个系统。其要意即是“内圣外王”之道。在宋明理学家中,能把“内圣”与“外王”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似乎只有张载。“四句”的具体内容也许有其局限,但其所涉及的问题,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四大矛盾与冲突,却具有超时代的性质,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关键词:心命性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一、“为天地立心”——创建本体论 中国哲学一直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天”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范畴,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义就是外在自然。在这一意义上,约而言之是“天”,详而言之即是“天地”。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于其中。天、地、人合而为一整个宇宙。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天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天地。 “心”在中国哲学中也是复杂的范畴,约而言之似有三义:一为思维器官。如孟子曰:“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荀子曰:

“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荀子·解蔽》)朱熹曰:“所谓心者,乃夫虚灵知觉之性,犹耳目之有见闻耳。”(《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二为身之主宰。如荀子曰:“心者,行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荀子·解蔽》)朱熹曰:“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朱子语类》卷九十八)王阳明也有“身之主宰便是心”之语。(《传习录》上)三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这一意义上,心亦即是性。如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上》)陆九渊说:“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语录》)陈献章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禽兽论》)王阳明也说:“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传习录》上)张载言心,既具有知觉之义,也具有本性之义。如其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太和》)心是性与知觉的合体,也就是有知、有意、自动、自觉的合体。 所谓“天地之心”,源于《周易·复卦·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之语。复卦()由纯阴之坤卦()发育而来,一阳初现于下,是为下震()而上坤(),震阳而动,坤阴而静。所以,复卦之卦象预示着阳气“复”生之兆。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生而阴气杀。阳气复生预示着万物的复生,也预示着正克邪、善克恶,同时也揭示出天地间之一切都是交互感染、递续递变、生生不已的。这一切既是天理,也是天意,也是天心。朱熹弟子黄樵仲曾这样对朱熹说:“向者

论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

论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 王天星王华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时,习近平又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我夜不能寐,不禁思考,我们要在实现中国梦中去做出怎样的贡献。我认为在实现中国梦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文化建设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极为重要,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果失去文化作为支撑,将很难继续。文化对我国实现中国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只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实现中国梦,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擎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发展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发展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发展 ——兼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寿建新 (陕西银行学校基础教研室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黑格尔、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概括,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表述,有很大局限性。恩格斯笫一次系统论述和科学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全面领会哲学基本问题时,应注意其发展和演变过程。哲学基本问题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各有不同内容和表现形式。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必须摆正主体在社会和自然界中的位置,可见哲学基本问题,始终是现代社会人们一切活动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 发展; 和谐社会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人们在长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对于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的高度概括。 哲学基本问题黑格尔明确地意识到了,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说过:哲学里“无比普遍重要性的对立,便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自然与精神的对立,就精神之为有限精神说,它才是与自然对立的。需要的是在它们的对立中认识它们的统一”[1]。费尔巴哈经常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兜圈子”,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里,费尔巴哈唯物地指出:“思维

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是来自思维。[2]”尽管黑格尔、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概括,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表述,有很大局限性。 1886年,恩格斯通过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笫一次系统论述和科学解决了这一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家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阼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3]哲学问题第二方面是关于“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3] 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是我们揭露一切唯心主义伪装、捍卫唯物主义党性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