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管理办法

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管理办法

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管理办法
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管理办法

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不良信贷资产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高我行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银行信贷业务贷后管理办法》和我行有关授信管理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所称不良信贷资产指表内、外信贷业务形成的,以五级分类方法认定的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垫款)。

第二章不良信贷资产管理职责

第三条各部门管理职责

业务经营单位负责辖内不良贷款的跟踪管理和清收盘活,对移交资产保全部门的不良贷款负有配合清收责任。

公司金融业务部、个人金融业务部、小企业信贷部负责预警贷款的日常管理,指导、督促、协助业务经营单位做好预警贷款的跟踪管理。

授信评审部负责不良贷款的分类、认定。

资产保全部负责指导、协助业务经营单位做好清收盘活工作,负责管辖范围内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工作、抵债资产的管理工作。

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建立我行不良信贷资产管理的政策及管理办法,负责对全行不良信贷资产汇总、分析、监测,负责全行不良信贷资产清收工作的督导、考核,牵头负责对不良贷款进行尽职评价和责任认定。

第三章逾期贷款的管理

第四条业务经营单位在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实施贷后跟踪管理,按规定动态关注,做到一户一策、全面覆盖。严格执行我行信贷业务贷后管理和信贷资产风险预警处置管理等要求进行贷后管理。

第五条对预计可能形成风险的贷款及非全额保证金表外业务到期前一个月,应将到期预计风险状况书面上报至信贷业务管理部门。同时督促借款人制定周密完善、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并重新评估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须关注借款人的资产状况,防止借款人将有效资产转移。

信贷业务管理部门协助制定切实可行的催收方案,对逾期贷款管理进行指导,立即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第六条一旦出现逾期,信贷业务管理部门应及时了解贷款逾期成因及情况,召开专题会议协同业务经营单位制定逾期贷款清收计划,采取措施,为集中清收做好充分准备。

第四章不良信贷资产的集中清收

第七条移交条件:

1、被划入不良类,且已经过责任认定的信贷资产。

2、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则将该不良授信客户的管理权移交资产保全部。

3、其他总行认为确有必要移交资产保全部的。

第八条不良信贷资产移交原则

(一)整户移交原则。不良信贷资产必须以单一客户为移交对象进行移交。移交至资产保全部门管理的客户,其在我行所有授信资产及以物抵债资产,应整

户移交至资产保全部门。

(二)限时移交原则。不良信贷资产档案移交手续须于责任认定结果批复后的五个工作日内完成。

(三)只移交档案,不进行账务划转原则。

第九条不良信贷资产移交流程

不良信贷资产移交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审批、移交和注销(或返交)五个环节。

(一)申请。贷款所在业务经营单位对于符合移交标准的,填列《银行不良信贷资产集中清收管理移交表》(以下简称《移交表》)报风险管理部门。

(二)审查。风险管理部门按照移交标准,进行认真审查认定,并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成立尽职评价及责任认定工作组,实施尽职评价,出具《信贷业务工作尽职评价报告》和《责任认定通知书》。最终在《移交表》签署是否同意接收的意见报主管行长。

(三)审批。不良信贷资产移交及责任认定意见由主管行长批准。

(四)移交。经批准移交的不良信贷资产,由业务经营单位移交至资产保全管理部门管理。

(五)注销(或返交)。清收完毕的不良信贷资产,账务管理单位及时注销贷款本息;以物抵债的不良信贷资产,账务管理单位及时注销贷款本息,转登待处理抵债资产台账,资产保全部门负责抵债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工作,直至资产变现;盘活或贷款情况好转被重新纳入正常类贷款的,资产保全管理部门逐笔填列《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清收管理返交表》,并提交反映贷款现状的书面材料,报不良信贷资产分类认定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经研究同意,主管领导批准后,贷款返交指定业务经营单位管理。

第十条不良信贷资产的移交和接收

(一)业务经营单位在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尽职评价及责任认定后,根据确定的移交名单,以户为单位逐笔整理授信业务档案及资料,并保证其安全性及完整性,装订成册后移交资产保全部门。

(二)资产保全部门指定专人审阅和接收上述档案和资料,并保证所接收档案和资料在接收后的安全性及完整性;在此之前的档案缺失责任,由原责任人承担。对符合移交标准的客户,自业务经营单位将完整授信档案移交给资产保全部门之日起,资产保全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接受通知。

(三)不良客户的管理责任自移交之日起转移到资产保全部门;在资产保全部门审阅有关移交材料但尚未出具接收通知之前,有关管理责任仍由原业务经营单位承担。

(四)不良客户移交后,资产保全人员需要原业务经营单位和相关人员协助了解客户移交前的有关情况,原业务经营单位和相关人员有配合的义务。

(五)不良客户移交资产保全部门管理后,如果资产质量转为正常类授信的客户,应由资产保全部门参照以上移交程序,在授信资产转为正常类后30日内,反向移交原业务经营单位进行管理,并报备风险管理部门。

第五章不良信贷资产的日常管理

第十一条对不良信贷资产应按户逐笔建立台账进行管理,并指定专人对台账进行维护。

台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不良信贷资产客户名称;

(二)发生不良时的贷款余额、借款期限、贷款状态;

(三)本期清收盘活金额、累计清收盘活金额;

(四)管理责任人、领导责任人;

(五)清收盘活进展情况。

第十二条业务经营单位、资产保全部门应对所管理的不良信贷资产指定专门的清收责任人,清收责任人应按照相关贷款业务品种的贷后管理要求加强管理。

第十三条清收责任人负责不良信贷资产诉讼时效的日常管理。不良信贷资产诉讼时效到期前30日,应完成诉讼时效中断,诉讼时效中断措施包括:(一)向借款人、保证人发送《逾期贷款(垫款)催收通知书》,取得对方或其授权人签章的回执;

(二)以公证等形式向借款人、保证人发送《逾期贷款(垫款)催收通知书》,若对方拒绝签收,经办人员应保存好有关公证书或其他凭证记录,同时应采取公证送达催收形式中断诉讼时效;

(三)借款人下落不明,我行应在国家级或本省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刊登债权主张公告,并向有关部门申请借款人失踪或死亡;

(四)向仲裁部门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支付令、或申请强制执行、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

第十四条诉讼时效到期后,仍应积极向借款人催收,以维护我行债权。

第十五条档案管理单位应指定专人按照我行《信贷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不良信贷资产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对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安全性、保密性、有效性负责,及时更新不良信贷资产档案资料,确保我行债权。

档案材料应包括:借款借据、借款申请书、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催收通知书等。

第十六条支行负责人、客户经理、清收责任人等相关人员发生变动应办理不良信贷资产档案移交手续,由相关人员在交接清单上签字确认,并且记录在不良信贷资产管理台账内。

第十七条在不良信贷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应按照不良信贷资产形成时间、占用形态,分类建立管理台账,并及时进行更新,保证不良信贷资产数据准确,以强化对不良信贷资产的跟踪管理,并及时与风险管理部进行对账。

第六章清收管理措施

第十八条不良信贷资产的清收管理以银行资产损失最小化为目标,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力求实效。

第十九条清收处置不良信贷资产主要采取现金清收、贷款重组、追加信贷投入、法律手段追索、以物抵债、风险代理等措施和方法。

(一)现金清收。是不良信贷资产处置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主要有账户扣收、正常催收、协议清收、诉讼清收。

(二)保全。是指在债权或第二还款来源已部分或全部丧失的情况下,重新落实债权或第二还款来源。原悬空或有法律纠纷的贷款重新落实了合格的承贷主体;原担保手续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贷款或原不符合条件的信用贷款重新办理了合法有效的担保手续;原已失去诉讼时效的贷款重新恢复了诉讼时效。

(三)贷款重组。是指在借款人发生及预见其可能发生财务困难或借款人、保证人发生资产重组,致使其不能按时偿还我行贷款的情况下,我行为维护债权和减少损失,在切实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与借款人达成修改贷款偿还条件的协议,对借款人、保证人、担保方式、还款期限、适用利率、还款方式等要素进行调整。贷款重组可以对上述单个要素进行调整,也可同时对多个要素进行调整。重组贷款在6个月的观察期内继续视同不良信贷资产进行管理。

(四)追加信贷投入。是指对那些通过追加新的信贷投入而使客户的生产经营或项目建设转为正常,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还本付息能力,盘活和处理不良信贷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通过信贷资金注入,解决借款人因资金不足造成的经营困境,使其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增加赢利,提高经济效益和现金流量,最终盘活并全部收回原有不良信贷本金和欠息。

(五)法律手段追索。是指按照我国法律规定,通过采取仲裁、依法起诉、申请财产保全、申请支付令、申请破产还债、申请强制执行等。

(六)以物抵债。是指在依法收贷过程中,通过合法途径取得借款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有效的资产,用于抵偿贷款本金和利息。

(七)风险代理是指我行在先不预支付代理费,费用先由代理人预先垫付,待执行后委托人按照执行到位债权的一定比例付给代理人作为报酬的一种代理

行为。

第二十条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各类不良信贷资产,由资产保全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申请核销。

第七章监测和分析

第二十一条建立不良信贷资产管理例会制度。

风险管理部门、信贷业务主管部门、资产保全部门应定期组织召开不良信贷资产管理、清收进展分析会,督促、指导业务经营单位清收不良信贷资产,将清收进展情况及下步清收措施向管理层进行报告。

第二十二条建立不良信贷资产分析监测制度。

总行资产保全部门、信贷业务主管部门应定期向总行风险管理部门报送不良信贷资产月报表及分析报告。

各报送单位要以真实情况反映本行不良信贷资产状况。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本行不良信贷资产的总体情况;

(二)与上一季度相比的变化情况;

(三)本行为清收、盘活不良信贷资产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四)逐户说明各不良信贷客户的最新状况、清收进展情况及准备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第二十三条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应深入分析不良信贷资产的成因和变化趋势,分析本行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预测下一季度不良信贷资产的变化趋势,整理形成全行不良信贷资产管理报告,最终报送我行管理层审阅。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解释。

附件1:银行不良贷款清收管理返交表

附件2:银行不良贷款集中清收管理移交表

信用社(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信用社(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信用社(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XX市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规范不良贷款管理行为,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确保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辽宁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XX市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不良贷款系指按贷款期限管理划分(四级分类)的后三类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或按贷款风险程度划分(五级分类)的后三类: 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第三条不良贷款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依法合规原则。不良贷款管理与处置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政策及省联社的有关规定,规范操作。 (二)真实反映原则。要真实、准确、客观地统计和反映不良贷款分类、认定、 调查、估值、问责等环节工作情况。 (三)处置减损原则。不良贷款形成以后,应通过调查和完善手续等手段,防止 不良贷款价值贬损,并及时清收、转化和处置,实现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 (四)损失补偿原则。基层信用社应根据自身贷款风险的大小,有计划地逐步提 高风险拨备水平,并及时处理与消化处置损失。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XX市农村信用社所有不良贷款的管理。 第二章不良贷款管理的组织

第五条不良贷款管理工作,实行省联社、市联社、县联社、基层社四级管理,各级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本级不良贷款的管理、处置、监测和分析工作。 第六条省联社风险管理部负责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制度的制订,不良贷款的清收、转化的组织、实施与检查; 负责对各市联社、办事处、部分县级联社不良贷款监测、分析和考评工作; 负责对辖内各社进行相关政策指导和培训。 第七条各市联社、办事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辖内不良贷款管理、指导和处置工作,负责对县级联社不良贷款监测、分析和考评工作。 第八条县级联社风险管理部门是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和处置的责任主体,负责辖内不良贷款管理、指导和处置工作,负责对基层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监测、分析和考评工作。 第九条基层信用社负责对本社内的不良贷款的管理、监测、清收与转化工作。 第三章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 第十条本办法所称的不良贷款是指《贷款通则》中所规定的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 (一)逾期贷款是指按借款合同约定,到期(含展期后到期)未归还的贷款(不含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 (二)呆滞贷款是指超过借款合同规定期限(含展期后到期)1 年(含)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或虽未逾期,或逾期不满 1 年,但借款人被依法撤消、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 或虽未被依法终止法人资格,但生产活动已停止; 或借款人的经营活动虽未停止,但产品无市场,企业资不抵债,亏损严重并濒临倒闭(不含呆账贷款)。 (三)呆账贷款是指: 1. 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2. 借款人死亡或者依法宣告死亡,并取得了医院或公安局出具的死亡证明,以 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商业银行信用贷款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信用贷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行信用贷款的行为,提高本行的信贷服务水平,增加对三农和实体经济的信贷投入,简化贷款手续,更好的发挥本行支农支小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物权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为保证,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贷款。 第三条本办法是本行对信用贷款业务操作的具体规定。 第四条办理信用贷款业务应严格遵循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要求,以“小额、流动、分散”为信贷原则,以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为经营方向。 第二章贷款适用对象、条件、用途、期限、利率 第五条贷款对象:户籍地或经营地在**县域范围内,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的自然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 第六条除了具备《浙江**联合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贷操作规程》中规定的申请人基本条件外,申请信用贷款的借款人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借款申请人为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 (1)贷款总额不得超过所有者权益; (2)资产负债率小于60%; (3)现金净流量和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均大于零; (4)企业经营管理规范,无逃废债、欠息等不良信用记录; (5)税务风险比较小。 (二)借款申请人为农户(个人) (1)有正当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具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2)有固定单位的,借款人所在单位必须是由银行认可的并与银行有良好合作关系的行政及企业、事业单位且需由银行代发工资; (3)遵纪守法,没有违法行为及不良记录; (4)在本行开立个人结算账户,并同意银行从其指定的个人结算账户中扣收贷款本息; (5)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贷款用途:可用于生产经营中所需的流动资金周转或消费。 第八条贷款利率、额度、期限按照本行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贷款审批权限 第九条本行所有的信用贷款业务需要按照本行的行长审批权限审批,下列信用贷款业务除外: (1)凡被总行评为星级村的村民信用贷款额度在5万元(含)以下或符合小额农户贷款业务的信用贷款额度在3万元(含)以下,贷款期限在12个月内的信用贷款,由总行一级审批小组负责审批;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化解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 化解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完善贷款管理制度,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我行有关制度规定,结合我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不良贷款,是指以 2019 年*月* 日数据为基数的大口径逾期贷款。 第三条贷款风险化解责任人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各支行(部门)主协办客户经理、各支行(部门)负责人为支行(部门)主要责任人;业务管理部负责人、合规风险部负责人、分管行长为总行责任人,总行行长负责各类风险化解措施的督促落实工作。 第四条不良贷款形成 15 天内,经办客户经理应向借款人、担保人发送催收通知书并进行首轮商谈,形成初步风险处置方案,由支行(部门)负责人审定。 第五条不良贷款形成 30 天内,若风险未能有效化解,则应进行第二次商谈,由主协办客户经理及各支行(部门)负责人进行商谈并形成商谈纪要; 第六条不良贷款形成 45 天内,若风险仍未能有效化解,则应进行第三次商谈:

(1)个人 50(含)万元、公司 100(含)万元由主协办客户经理及各支行(部门)负责人进行商谈并形成商谈纪要; (2)个人 50 万元以上至 200(含)万元、公司 100 万元以上至 300(含)万元由各支行(部门)负责人、业务管理部负责人、合规风险部负责人及分管行长进行商谈并形成商谈纪要; (3)个人 200 万元以上、公司 300 万元以上由各支行(部门)负责人、业务管理部负责人、合规风险部负责人、分管行长及行长进行商谈并形成商谈纪要。若仍无法落实实质性风险化解措施的,则应及时向债务人发送律师函或诉讼告知书。 第七条不良贷款形成 60 天后,仍未有效化解,原则上应向合规风险部提交诉讼流程及资料,支行(部门)要求暂缓诉讼(执行)的,应由支行(部门)提前 7 个工作日撰写暂缓诉讼的请示上报合规风险部,同意后方可延期诉讼(执行)。 第八条支行(部门)主协办客户经理为贷款案件诉讼与执行的第一责任人,合规风险部起到指导与监督责任。 第九条贷款形成不良后,支行(部门)可通过回降盘活、平移、增加担保人、补充担保物、诉讼等方式处置。且尽量通过压缩一定的贷款金额、追加借款人的关联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联企业等)为担保人或者追加余值抵押等方式降低、缓释或分散部分贷款风险。 第十条诉讼与执行。本行的风险贷款由合规风险部负责配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9170425

目录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写作题纲…………………………………………………………………………… 内容摘要……………………………………………………………………………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一﹚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二﹚不良资产的数量…………………………………………………………(三)不良资产的分布…………………………………………………………(四)不良资产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 二、不良资产的成因………………………………………………………………(一)经济环境…………………………………………………………………(二)国家政策…………………………………………………………………(三)企业原因…………………………………………………………………﹙四﹚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五)金融监管乏力………………………………………………………………﹙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七﹚法律法规不健全…………………………………………………………三、防范不良资产的对策…………………………………………………………﹙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二﹚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三﹚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四﹚国有企业要改善本身的经营状况………………………………………

﹙五﹚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六﹚制定关于不良资产的专项法律,构建完善的法律框架………………﹙七﹚整治信用环境,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一﹚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 ﹙二﹚不良资产的数量 ﹙三﹚不良资产的分布 ﹙四﹚不良资产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 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 2.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 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 二、不良资产的成因 ﹙一﹚经济环境 ﹙二﹚国家政策 1.体制原因 2.政府干预 3.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混淆不清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不良贷款的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减少信贷资金损失,根据人总行颁发的《贷款通则》、《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城市合作银行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我行《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不良贷款实行两级管理。支行、营业部(以下简称支行)应建立、完善贷款质量监管制度,对不良贷款进行认定分类、登记和催收;总部对支行不良贷款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第二章不良贷款的认定分类、登记和监控 第三条不良贷款的认定分类。 《贷款通则》中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的划分标准是认定不良贷款的基本标准,各分支机构必须严格遵守。 逾期贷款系指按借款合同约定到期(含展期后到期)未归还的贷款(不合呆滞和呆帐贷款)。 呆滞贷款系指逾期(含展期后到期)超过二年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或虽未逾期或逾期不满规定年限,但生产经营已终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不含呆帐贷款)。 呆帐贷款系指按国家有关规定列为呆帐的贷款。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文件,包括: (一)借款人和担保人被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二)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 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以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三)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或全部贷款,或者以保险赔偿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四)贷款人依法处置贷款抵押物、质物所得价款不足补偿抵押、质押贷款的部分。 (五)贷款本金逾期2年,贷款人向法院申请诉讼,经法院裁决后仍不能收回的贷款。 (六)对不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但经有关部门认定,借款人、担保人事实上已经破产、被撤消、解散在3年以上,进行清偿后,仍未能还清的贷款。 (七)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处理的财产不足归还所欠贷款,又无另外债务承担者,确定无法收回的贷款。 (八)其他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核销的贷款。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介绍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介绍 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俗称呆坏账。也就是说,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包括逾期贷款(贷款到期限未还的贷款)、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的贷款)和呆账贷款(需要核销的收不回的贷款)三种情况。其他还包括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 1998年以后,我国将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即“五级分类”。1999年7月,央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及《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现在通常提取的专项准备金比例为: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后三类为不良资产。 一、我国清理不良贷款的措施 1、推行信贷资产质量分类 1998年4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宣布,将在全国开展金融资产清理,并在此基础上按国际通行办法对信贷资产逐渐推行五级分类和考核办法。很久以来,我国银行的贷款质量笼统地划分为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这种划分,不能及进、准确反映

企业生产经营变化对贷款风险的影响,新推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办法,按实际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种,除能及时、准确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真实资产外,最大的好处还在于商业银行可主动防范贷款风险。 2、财政适量注入资金 1998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财政部决定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所筹集的资本金补拨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可以说,这次发行的2700亿元特种国债补拨商业银行资本金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达到《商业银行法》和“巴塞尔协议”规定8%的要求,同时也使他们争取到了改革机制、完善管理的时间。 3、建立呆账准备与核销制度 从今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的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资产质量,而根据银行资产的等级分类可以按不同的比例提取呆帐准备金:正常资产0.5%,关注资产5%,次级资产20%,可疑资产50%,损失资产100%。1993年我国《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实行以来,呆帐准备核销制度远远不能满足核销呆帐的要求,所以放宽核销条件,给予银行呆帐核销的主动权,特别是对事实呆帐认定责任后及时进行核销。

中国建设银行信贷授权管理办法共9页文档

中国建设银行信贷授权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中国建设银行法人授权制度(试行)》,建立科学的信贷业务授权体系,确定建设银行各分支机构信贷业务审批权限的标准和方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信贷授权是建设银行法人授权的组成部分,以各行所确定的信贷经营管理等级为基础,授予建设银行所属分支机构办理信贷业务的审批权限。信贷授权按照《中国建设银行法人授权制度》组织实施。 第三条信贷授权实行“统一标准、分级授权、定期考核、适时调整”的原则。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国建设银行经营的各类本外币信贷业务。 第五条信贷授权工作由信贷管理部门归口管理。 第二章信贷经营管理等级的确定 第六条信贷经营管理等级是衡量建设银行各分支机构信贷经营管理水平的标准。各分支机构信贷经营管理等级主要由衡量基本外币贷款效益、贷款质量、贷款流动性、贷款风险度以及信贷综合管理水平的指标确定。具体以本办法所附《信贷经营管理等级考核计分标准表》(见附件一)中所列的七项指标考核计分,按总得分数确定其相应的信贷经营管理等级。

第七条信贷经营管理等级划分为A级、B级、C级和D级。划分信贷经营管理等级的标准如下: A级总分≥90分 B级90分>总分≥70分 C级70分>总分≥50分 D级总分<50分 第八条建设银行各分支机构在信贷经营管理中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案件,产生较大经济损失或影响声誉的,在由第六条、第七条确定等级的基础上下调一级,情节严重或损失重大的下调二级。 第九条建设银行各分支机构在信贷经营管理中严重违章违纪,造成一定损失或不良影响的;或存在事故或案件隐患的,在由第六条、第七条确定等级基础上下调一至二级。 第十条各分支机构信贷经营管理等级的确定,采用由各行自我考核申报,上级行综合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和第九条情况核批的方式: (一)每年一月底以前,各分支行按照本办法“信贷经营管理等级计分标准表”自我考核,实事求是地测算计分,并填制“信贷经营管理等级计分表”(见附件二)向上级行申报本年度信贷经营管理等级。 (二)二级分行以上(含二级分行)分支行的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审核所属下级行上年度各项考核指标的执行情况,并提出确定所属各行信贷经营管理等级的初步方案后,报信贷管理委员会审批。 第十一条信贷经营管理等级每年确定一次。信贷管理委员会批

银行不良授信资产管理办法(试行)模版

银行不良授信资产管理办法(试行) (年2月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行不良授信资产管理和处置,防范和化解风险,依法维护我行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不良授信资产是按照《贷款风险分类实施细则》评估结果认定为次级、可疑和损失类的授信资产。不良授信资产包括不良贷款及其他不良授信(以下统称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管理是从不良贷款发生到处置完毕的全过程管理,具体包括认定、催收、保全、处置和问责等环节。 第三条不良贷款的管理和处置应坚持实事求是、合法合规、有利于我行根本利益的原则,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处置净回收现值最大化。 第四条总行风险管理部是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的归口管理部门,各级行风险管理部门具体负责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人员与债务人、担保人、持股企业、资产受让(受托)方、受托中介机构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或经认定对不良资产形成有直接责任的,在不良贷款处置中应当回避。 第二章不良贷款管理 第六条不良贷款管理的组织实施 各经营行、总/分行风险管理部、总/分行计划财务部、总/分行法律合规部、总/分行审计部等部门在不良贷款管理中应密切配合,按照各自的职责履行不良贷款管理责任,切实做好不良贷款的管理和处置工作: (一)不良贷款的管理和处置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经营行

负责人作为清收责任人,在不良贷款管理中,履行不良贷款诉讼前的催要清收工作、积极参与及配合不良贷款的管理与处置工作等职责; (二)总行风险管理部是不良贷款的归口管理部门,总/分行风险管理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1.审核经营行不良贷款清收方案和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关材料; 2.指导总/分行不良贷款的保全、盘活、清收、处置和变现等工作; 3.统一指导或直接办理不良贷款诉讼执行工作; 4.对不良贷款的处置进行审核; 5.对总/分行不良贷款进行台账管理; 6.对经营行不良贷款进行考核; (三)总/分行授信审批部负责按照审批权限对不良贷款诉讼等的审批; (四)总/分行计划财务部负责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和变现等的账务处理; (五)总/分行法律合规部负责全行不良贷款管理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服务; (六)总/分行审计部负责对不良贷款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第七条不良贷款的集中化管理: (一)总行风险管理部下设资产管理中心,指派专人负责实施不良贷款的预警、清收、处置、重组和盘活; (二)资产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为: 1.探索开展不良资产市场化、商业化、规模化处置活动,建立相关不良资产信息库,对全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信息进行每月跟踪; 2.参与并监督高风险或高金额不良贷款的清收和处置工作,包括但不限于500万以上的保证类贷款、1000万以上其他类贷款、资产

某银行信贷担保管理办法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某银行信贷担保管理办法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信贷担保管理办法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基本规定 (2) 第三章保证担保 (6) 第四章抵押担保 (20) 第五章质押担保 (43) 第六章附则 (6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或“我行”)信贷担保管理,提高信贷担保的信用风险缓释效果,促进我行授信业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结合邮储银行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信贷担保,是指担保人(包括保证人、抵押人、出质人)向邮储银行承诺,在债务人(包括借款人和其他信贷业务债务人)未清偿信贷合同约定的对邮储银行所负债务时,担保人代替债务人向邮储银行清偿债务,或以特定的物或权利向邮储银行清偿债务。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担保管理包括担保要素(担保方式、保证人范围、抵(质)押品范围、抵(质)押率等)的确定,操作各环节(受理、调查、审查、评估、监控、处置等)中的管理要点等。 本办法仅对担保管理做了基本规定,各级行应结合具体业务品种的流程和具体要求进行办理;对本办法没有涉及的创新型担保,或因地区特殊政策等原因导致担保管理无法满足本办法要求的,应报总行信贷业务部批准后实施。 第四条信贷担保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担保人准入、担保物品种设立、担保合同订立、登记手续办理、担保品处置等活动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

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

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和我国《商业银行法》等规定,为认真执行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具体要求,增强银行一级法人体制下整体经营风险的控制能力,结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目的是:坚持稳健、审慎的经营原则,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创建既符合国际惯例、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要求,又有利于业务发展的经营管理体制,在执行国家金融法规、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实现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最佳组合。 第三条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则:统一领导、两级管理、量化监控、综合考核、奖惩分明。 第四条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范围:表内外所有业务。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 第五条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分为两级:总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所辖支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总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由银行行长、副行长以及计划财务部、授信管理部、风险控制管理部、科技开发部、会计管理部、资金清算部、综合办等主要负责人组成。银行行长和副行长分别担任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 所辖支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按照总部的结构设置,并报总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备案。 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是银行行长组织和实施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权威性机构,办公室设在计划财务部。 第六条总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为:定期审议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交的银行总体经营综合分析报告以及各主要业务职能部门的分析报告,在充分讨论并向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制定全行 1

银行信贷资产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此外,建立个人品牌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建立个人品牌一定要专注于某一领域,要 了解自己的局限与弱点,不要装得什么都懂。二是建立品牌往往跟忠诚连在一起,个人要忠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三是建立个人品牌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致。工作中当然会有失误,但在个人品质上一定要注意,一旦有了任何闪失就会造成终身污点,对建立个人品牌非常不利。 个人品牌的应用往往是在高端职位。第一,通过扩大知名度提高个人品牌价值,达到一定层次的个体,就有机会通过媒体等渠道把自己的品牌传播给公众,提高知名度,相应提高他的个人品牌价值。第二,从个人品牌角度考虑,一个人尽量专业化,因为一个人时间、精力太分散,他的职业技能就不容易精和深,业绩就不会丰富和充足,相反技能和经历越专业,个人品牌价值就会越高。第三,一个人如果是多面手,相应的选择的机会就会多一些。关键是看自己的品牌定位,确定方向,打造自己德才兼备的个人品牌,不断的学习,不断总结,不断进步,雷厉风行,执行力强,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个性,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更到位更完美,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在职业中磨砺出职业的个性品牌。 一个人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活得精彩、活出品位,建立优质的个人品牌是最好的途径。他们始终如一地坚持建立自己的品牌,实现自己的承诺,通过企业的能力和智慧达成自己的个人成功。他们始终如一地提升自己的品牌,创新自己的能力,通过优质的个人品牌来推动生活、工作在社会活动中的“品牌化”。最终通过自己职业的个性品牌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超越梦想,飞向高远的未来。 (责任编辑:沈奇喜) 银行信贷资产贷后管理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汤自勤 (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江西 南昌 330008) 一、信贷资产贷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是一个资源贫乏、资金短缺的国家,在借贷市场上一直是卖方市场,在信贷资金的周转过程中,在投入放款阶段,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都有着极大的热情,相互协调配合,工作开展顺利;而在贷款回收阶段,来自各方,各个层面的阻力极大,尤其当该企业的经营生命可能被终结时,其阻力和难度之力是可想而知的。同时,由计划体制下转轨而来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习惯于把贷款规模作为衡量业务发展水平的标准,有着很强的总量和规模扩张的冲动,过分追求数量、外延式的发展,重贷轻管,重放轻收,贷后管理薄弱的状况长期以来得不到改变。其问题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相对于当前贷款发放“三位一体”的授信决策体系,贷后管理则主要是由管理部门,甚至由单个业务人员来进行。贷后管理工作对贷款的退出和回收的管理决策层次低,缺乏决策规范,该退时不退,丧失退出最佳时机,其结果往往是想退时不能退,退不出。 (二)银行的公司业务部门从授信项目的营销到贷款资金的发放,以及贷后管理的全部过程,由于受贷款增量指标考核的压力,一方面,在借款企业不能完全落实放款条件的情况,往往降低“门槛”,如担保、抵押不落实,质押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给企业放款从而留下隐患;另一方面,当贷款到期,企业不能 97 第4期短 论 集 萃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银监会2011年4号令)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11年第4号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已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10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主席 刘明康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审慎监管,提升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动态性和前瞻性,增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在成本中列支、用以抵御贷款风险的准备金,不包括在利润分配中计提的一般风险准备。 第四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银行业监管机构)根据本办法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不得低于银行业监管机构设定的监管标准。 第二章 监管标准 第六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设置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考核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充足性。贷款拨备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拨备覆盖率为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 第七条 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该两项标准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

第八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据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商业银行整体贷款分类偏离度、贷款损失变化趋势等因素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第九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依据业务特点、贷款质量、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贷款分类偏离度、呆账核销等因素对单家商业银行应达到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进行差异化调整。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银行业监管机构资本充足率管理有关规定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的资本属性。 第三章 管理要求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对管理层制定的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及其重大变更进行审批,并对贷款损失准备管理负最终责任。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管理层负责建立完备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贷款风险的管理制度,审慎评估贷款风险,确保贷款损失准备能够充分覆盖贷款风险。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制度应当包括: (一)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政策、程序、方法和模型; (二)职责分工、业务流程和监督机制;

1.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 不良贷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全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统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提高不良贷款管理和清收处臵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不良贷款是指按照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有关规定划分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及表外不良贷款。 第三条不良贷款管理是指根据不良贷款的内在特点,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流程,对不良贷款移交、日常管理、清收处臵和监测、检查与奖惩等各个环节进行的全过程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贷款管理单位是指承担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职责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构,包括县级联社公司业务部、个贷中心、营业部及基层信用社等。 本办法所称不良贷款管理单位是指承担不良贷款管理、清收处臵等职责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构,包括县级联社资产管理部及承担不良贷款管理处臵职责的贷款管理单位。 本办法所称还款义务人是指借款人、保证人以及依法承

继其还款义务的个人或单位,如财产继承人、虚假出资或抽逃资金的企业股东、改制后具有债务承继关系的企业、企业开办单位等。 第五条不良贷款管理遵循的原则: (一)真实反映。真实、准确、客观地反映不良贷款的形态状况及不良贷款管理、清收处臵各环节的工作情况。 (二)依法合规。不良贷款管理、清收处臵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有关规定。 (三)尽职履责。不良贷款管理人员根据尽职管理要求,忠实履行工作职责,维护信用社权益。 (四)科学管理。科学合理设臵不良贷款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处臵技术水平。 (五)优化处臵。合理把握处臵效率和效益的关系,通过处臵时机的选择、处臵方式的比较和定价机制的运用等,实现不良贷款处臵效益的最大化。 (六)信息保密。严格保密不良贷款管理、处臵相关信息,避免造成不良影响和贷款损失。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资产管理部门。省联社、办事处(市联社)和县级联社要设立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实际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工作人员。辖内经营单位或不良贷款较少的办事处也可设臵不良资产管理岗。

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XX银行 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提高各级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借款人的持续贷后监控,及早发现借款人出现可能会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预警信号,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根据《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指导意见》,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相关名词定义 (一)信贷风险预警,是指通过贷后监控,发现风险程度加剧的早期信号,识别风险类型,分析风险的成因、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主动地防范、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的管理手段; (二)风险预警信号,是指借款人的内部经营运作和外部环境中出现可能会对其经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可能会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应引起关注的信号; (三)调整,是指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并且存在影响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时,调整授信方案(包括调整担保、调减授信额度、转换授信品种等),以控制风险; (四)减持,是指在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并且可能会一定程度地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但不适宜或不能马上全部退出

的情况下,采取的逐步退出方法; (五)主动清户退出,是指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将严重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应尽早采取抢救措施,争取全面退出,尽可能减少损失。 第三条信贷风险预警应遵守及时、保密原则,达到把握最佳时机,及时采取保全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遵守动态监管、分层预警原则,通过适时监管、各部门、各层级参与预警,及时发现信贷风险预警信号。 第四条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制度,一旦出现信贷风险预警信号,及时制定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方案,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并完成审批工作。审批方案按照授信权限实行报备制,提请主管行对审批方案提出其他意见。 第五条出现信贷风险预警,资产分类调整为次级类(含)以下的,按照XX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相关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六条本办法适用于各行的正常类、关注类借款人。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七条综合业务部是监控借款人预警信号的最主要责任岗,职责包括: (一)负责对借款人进行持续的贷后监控,及时发现预警信号,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提出调整、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报送风险合规部审查,审查

银行(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考核办法

不良贷款清收考核办法 1.目的 本文件规定了XX行(以下简称“本行”)不良贷款清收考核办法的要点,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清收考核办法,确保不良贷款管理的规范操作,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本行对不良贷款清收的奖惩考核。 3.定义、缩写和分类 3.1定义 (1)不良贷款:是指表内按五级分类的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按四级分类的逾期、呆滞、呆账贷款及表外已核销的呆账、已置换央行票据等不良贷款。 (2)次级类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3)可疑类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4)损失类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贷款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5)法律时效:包括诉讼时效、执行时效、查封时效等各类可能引起权益发生变动的时效。 3.2缩写 无 3.3分类。 (1) 不良贷款考核对象为全辖的信贷管理人员、经办人员以及相关责任人员(含公司银行部、个人银行部客户经理); (2)不良贷款管理按个人完全责任贷款、个人经办责任贷款、岗位清收贷款和集体清收区别管理。 4.职责与权限

5.原则与基本规定 5.1原则 1)统一管理。资产管理部作为不良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对本行不良贷款实行统一管理; 2)落实到人,新老划段。对已形成的不良贷款按照责任划分指定专人进行清收,按照贷款形成时期划断清收考核,对清收实行任务分解落实到人的原则; 3)区域划分。对全辖分支机构进行区域划分,实行部门包点,协助清收。 4)责任考核。对分支机构负责人及责任人实行全年分段责任考核及年终考评;建立贷款奖惩考核机制,制定奖惩考核办法。 5.2、基本规定 无

不良信贷资产的含义

6.1 概述 6.1.1定义 不良信贷资产是指由建设银行承担风险的到期未收或预计难以收回的信贷资金本金及孳生的利息,及已经或预计将由建设银行垫款的垫款本金及垫款利息。 6.1.2范围 不良信贷资产主要包括各类表内不良信贷资产本金(含贴现)及其欠息(含应收利息、催收利息及挂帐利息);表外信贷资产(含银行承兑汇票、保证业务、信用证等)垫款及其垫款利息(含应收、催收利息)等。 6.1.3不良贷款划分标准 6.1.3.1按风险分类标准划分 根据借款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1.次级信贷资产:是指客户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2.可疑信贷资产:是指客户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和担保,也必然造成较大损失。 3.损失信贷资产: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6.1.3.2 按“一逾两呆”标准划分 1.呆帐贷款:是指根据财政部有关认定标准可列为呆帐的贷款。 2.呆滞贷款:是指按财政部有关规定,逾期(含展期后到期)超过规定年限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或虽未逾期或逾期不满规定年限但因企业停产、关闭或项目已停建复工无望等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

3逾期贷款:是指借款合同约定到期(含展期后到期)未归还的贷款(不含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 4.不属于上述三类不良信贷,但按照人民银行《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和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标准,被确定为不良信贷资产的部分展期、借新还旧、未统计在一逾两呆口径而实际上是属于不良信贷资产的垫款资金等各类事实上的不良信贷资产。 6.1.4 处置、盘活的方法 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信贷员应针对不同类别不良信贷资产的实际情况,在确定采取切实有效的经营、盘活和处置方案前,首先应追究保证人的担保责任并及时处分抵(质)押物。只有在确认保证人已经丧失担保能力及抵(质)押物不足以清偿债权的情况下,才可采取处理手段,处理不良信贷资产。主要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1.企业资产重组。建议和要求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兼并收购、托管、联营、合并或破产等资产重组手段,落实信贷债权,处理不良信贷资产。 2.调整担保方式。即对没有担保、原有担保能力不足或是即将或已经丧失担保效力的不良信贷资产,通过增加和改变担保方式和金额,达到降低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 3.增加信贷投入。即对由于信贷投入不足、或是生产经营或项目建设资金存在缺口而形成的不良信贷资产,通过增加新的信贷投入使客户生产经营或项目建设转为正常,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还本付息能力。 4.债权转股权。对列如国家经贸委推荐名单且符合建设银行“债转股”条件的企业贷款,采取将银行债权转为企业股权(或资本)的方式盘活不良信贷资产。 5.法律手段。通过采取仲裁、依法起诉、强制执行等方法,依靠法律手段保护和收回债权,有效保全建设银行信贷资产。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创新模式汇总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创新模式汇总 一、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 1.利用集中清收盘活资产——成立攻坚队组织专项清收盘活不良资 产 这是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以压缩不良资产余额为重点开展不良资产清收攻坚战,调整经营绩效计量方式和有关资源配置政策,引导各级部门关注不良资产结构和潜在损失的变化,促进银行资产质量的切实提高。 2.内部分账经营——成立相对独立的专门机构集中划拨全行不良资产并进行分账经营 组建相对独立的授信管理中心,或者不良资产管理中心,实行不良资产内部剥离。比如中国银行部分分行将城区不良资产上收保全处统一处置,在省会城市成立了保全中心,实行上下联动、集中处置。 3.作为坏账核销——部分无法起死回生或根本不能回收的不良资产用呆账准备金、坏账准备金、拨备前利润和银行自有资本冲销处置不良资产 《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及呆账准备金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根据贷款的实际情况提取呆账准备金,简化冲销呆账的程序,在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和冲销方面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4.发放贷款增量稀释——发放大量新贷款使整个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降低 利用做大分母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实际上并没有减少不良资产存

量,而且还有可能演变为一种资源内耗,利用借新还旧等方式腾挪不良资产,并没有真正降低不良资产的偿还风险。除了真正把信贷投向实际经济领域外,展期和借新还旧方式掩盖了大量不良债权,这种方式并不值得提倡。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创新 1.利用资本市场化解——运用资本市场手段和投资银行业务技巧创新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 国有商业银行可发掘出不良资产资源性的一面,重新发现不良资产的真实价值并通过各种资本市场运营手段提高其真实价值,使板结的不良资产重新流动和活化,产生新的现金流处置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经营”理念的关键在于国有商业银行本身要把握哪些不萨良资产具备战略投资价值和风险投资价值而拥有一定的潜在投资市场。事实上现在不少国际知名投资银行都将目光投向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这证明了不良资产中蕴涵着巨大的未开发价值。当国有商业银行找到了不良资产的潜在投资市场后,就以财务顾问的身份为债务企业提供债务重组和债转股服务,为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和搭桥贷款服务。不过就现阶段而言,除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体制、经营手段不完善以外,更重要的是,现在存在法律上的瓶颈;另外,在我国尚处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时期内,将银行债权直接转化为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的股权,尚缺乏足够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国家要对国有商业银行介入风险投资领域给予一定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可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给予单独政策,使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适当运用资本运营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基本概念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以前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帐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即一逾两呆)的总和。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水准,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估算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很多功夫,如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946亿元,下降4.56个百分点,已降至13.2%。这个比例已经远远高出世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不仅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与国际先进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应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考虑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公布的数字相对保守的因素,那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更是可想而知。 表1-1截至2003年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 单位:亿元人民币 银行名称贷款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 中国工商银行29578.377598.7821.56% 中国建设银行17663.882679.6011.90%

中国农业银行19129.606982.0330.07% 中国银行18161.894085.3118.07% 合计84533.7421345.7225.26% 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增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说,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由此可见,如何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使其不良贷款率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已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也就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是历史上的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当然,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也是不良贷款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2.1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 首要的是计划经济下国家对我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的,而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 这当中,当然首先是因为体制方面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帐”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