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

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

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本课也是植物单元的起始课。植物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树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对大树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树看做一个生命体。教科书表达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能够丰富我们的信息;实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希望学生在与看图片的对比过程中,体会到实地观察与从图片上看对信息的获得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大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简单了解树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这棵树 教学难点:尝试用感观感知树 四、教学准备 1、物色校园中或校园周围可供学生观察的大树,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 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 3、教学PPT,人体器官图(或者是课前简笔画)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看到了什么(图片上的大树) 1、谈话:同学们,在校园里、在路上、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树,你有没有仔细地去看过它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仔细地看看大树? 2、(PPT展示),仔细看看图上的大树,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比比谁看得仔细说得多。 学生看教师投影图,说说所看到的相关信息,比比谁说得多。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下册《跷跷板》一课中,学生已经对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有了一定的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不会太陌生,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跷板的经验,所以,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感到相对比较轻松。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杠杆所蕴含的科学规律以及这种科学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创新,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特点,理解杠杆的作用,知道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通过在操作体会和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1)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类只有了解到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五、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带钉子的木条、羊角锤、大石头、小垫石、撬棍。 2、分组材料:杠杆尺、钩码以及实验记录单 3、课件

一、激趣导入(室外现场) 1、先问班中谁力气最大?请问大力士同学,能否帮我个忙?用手帮老师把钉子拔出来好吗? 2、学生下来拔钉子,拔不出来。 3、看来用手是拔不出来的。那么能否想个办法,看看用什么工具能够把钉子拔出来呢? 4、学生说用羊角锤或钳子。师:恰好老师这里有一把羊角锤,还是请大力士同学帮老师把钉子拔出来。 5、同样的一个钉子,用手拔怎么也拔不出来,用羊角锤却能很快地拔出来,这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呢?谁能说一说?(学生可能说“杠杆”,教师说:你的知识真丰富,锤子之所以能把钉子拔出来,确实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谁能说说什么是杠杆?学生可能说不出来。) 6、教师:看来,我们同学对什么是杠杆并不是真正了解,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机械——杠杆。 1、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杠杆。 你们看这是什么?一根棍子,当一根棍子用它来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要用棍子翘起石头还需要一个重要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就是要再有一个小石头在下面垫着。 请一个同学下来试试,看是直接拎起费劲还是用棍子翘费劲? 刚才这个同学说了,用棍子翘省劲是吧,那我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你再试试看怎么样?(改变支点的位置和力点的位置) 学生会觉得费劲。这又是怎么回事了呢? 我们现在回到教室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好吗? 3、一根棍子,当用它来翘物体时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杠杆)请同学们注意看图请同学们思考:他在撬石头时都有哪些地方在起作用?能不能给这些地方起个名字?引导学生认识杠杆上的三点:力点、支点、重点并课件出示。讲解:在杠杆上有三个看不见的点,用力的那点叫力点,起支撑作用的那点叫支点,撬动重物的那点叫重点。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看清这三点的位置。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教学意图: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她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她。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 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

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 难点: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杠杆的秘密》教学设计

19 杠杆的秘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57-59页。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杠杆类工具有的能省力,有的能让人工作更加方便。 (2)了解古代杠杆类工具的一些知识。 2.科学探究 (1)能用实验模拟杠杆类工具的工作方式,探究其工作原理。 (2)能用实验体会杠杆类工具的设计原理。 3.科学态度 (1)能体会杠杆类工具带给人们的帮助和便利。 (2)体会从古至今,人们探究科学、发展科技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的探究,培养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在超市的工具柜旁,主题人物分别拿着钢丝钳和食品钳提出疑问。 产生问题:为什么都是杠杆类工具,差别却这么大呢? 驱动任务:比较研究两种不同杠杆类工具的特点。 二、活动1 都能省力吗 1.提出问题:钢丝钳和食品钳都是杠杆类工具,但它们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差距很大,它们都能省力吗? 2.模拟实验。 (1)用书本代替重物,用小铁棒代替杠杆,再用塑料块代替支点。

(2)通过改变杠杆支点位置,分别把塑料块放在不同的位置尝试撬起书本,看是否都能把书本轻易撬起来。 (3)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哪种情况和操作食品钳时相似呢? (4)完成实验记录表。 3.小组汇报:根据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三、活动2 延长的手臂 1.提出疑问:如果某些杠杆类工具不能省力,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制作和使用它们呢? 2.动手操作:用瓦楞纸片、报纸团等物体模拟糕点、面包,再分别用钢丝钳和食品钳夹取这些物体。体会哪种工具使用起来更方便。 3.思考:如果用食品钳夹钉子,能夹得紧吗? 4.讨论:人们设计制作杠杆类工具,都是从哪些方面来考虑的?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更明确地认识两类杠杆的特点,体会人们从实际需求出发应用杠杆原理制作工具的思路。 5.阅读课本第59页。 了解古代的杠杆类工具。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大班科学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反思:有趣的指纹 秦屿中心幼儿园马晶晶本次活动的设计及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但是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 1.活动的导入。 导入部分我原来的引导语较为平淡“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欠。如果我设计为: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师伸出手指问幼儿,幼儿即兴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疑,可以使幼儿发散思维的大胆去想、去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想说“手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与“导入视频”中的环节吻合,既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与视频巧妙的结合! 2.幼儿操作“印指纹”部分。 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索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印“指纹印”的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不仅时间很长、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儿的指纹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导致了后面的点数环节出现脱节,可见,让幼儿自己印指纹印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让幼儿用放大镜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将观察到的记录到记录表上,这样或许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能够让人觉得本节课是由科学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动而呈现出闪光一面。 3.忽略了大班幼儿已会识字的能力。 在认识指纹的环节中,我本想有一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指纹的样子,为三种不同的指纹起名字,从而起到发散幼儿想象力的目的。结果,在出示指纹图片时,下方写上了指纹的名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发散思维,就被指纹的“正确”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仅没有展现出“发散幼儿想象力”的闪光之处,还适得其反,显得老师不够灵敏! 总之,本次活动经过了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够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并尝试试教!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的科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六年级的科学教学反思1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还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从上几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研究气氛浓厚。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 通过三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行重点培养。 二、教材情况分析: 六年级下学期,将是小学生小学科学课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通过前面三年来的学习,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典型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接下来的这个学期里,我们期望学生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呢?进

一步打开他们观察、研究、认识事物的窗口,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基本设计思路。在这一册《科学》教材里,学生将学习风格各异的建筑、奇妙的人体、有序的生态系统、宇宙与航天技术、像科学家一样工作五个单元。 三、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四、各单元主要目标、要求 1、风格各异的建筑,认识常见的建筑及其结构,建筑物的审美。 2、奇妙的人体,认识人体的组成,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认识生理发育的过程,向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 3、宇宙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三个窗口。他们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接触的主要是有关地球物质、构造及运动的知识。这一单元将引导他们去参加有关太阳、月亮、星体的观察、研究活动。他们会观察月相的变化,做月球上环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利用自己制作的活动观星图,在夜晚观星他们还将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这些活动将使他们不仅知道不断膨胀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的世界,还会知道探索宇宙是人类前赴后继的艰巨事业,期待他们去参与和努力。 4、像科学家一样工作,本单元主要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教育他们向科学家那样工作。 五、具体措施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1把,回形针10 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

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 改为 “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 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 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 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 行“预测”、“理”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 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三、设计思想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接着由学生的发言自然地引出撬棍和杠杆的概念,通过观察、寻找杠杆的三要素,从而初步认识了杠杆,通过辨别变形杠杆和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然后通过认识杠杆尺、调试杠杆尺、分组实验、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等系列活动,得出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最后通过“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科版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我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我先告诉学生两步骤,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小撬棍撬开油漆桶盖、长夹子夹远处文具袋、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但是用开瓶器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我这里用大量时间加以引导分析,强调支点的位置和重要性。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我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我的操作使用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我进行了补充,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利用生活中在面包店买面包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让学生明白费力杠杆也有好处,节约距离、卫生、方便。 在课中我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在本课教学,我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合作完成教材中要求的两组实验。学生对实验内容兴趣浓厚,探究过程中也非常的积极与配合。 本课我还采用了画图表示的方法,自己感觉还不错,用图示直观,可以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容易让学生在杂乱的实验数据中进行归类,从而找到规律认识到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力。 对于“小杆秤的研究”,我另外专设了一节课来开展相应活动。因为如果在同一堂课内完成,时间很紧,顶多就布置学生课后去制作,而学生在课外制作,没有钩码类合适的称量工具,对于刻度的划分,有一定困难,也不便开展评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大全

教学计划 1 2 一、教材分析: 3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 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4 5 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 6 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7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 8 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 9 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 的心理基础。 10 11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们 12 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 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 13 14 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15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 16 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 17 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 18 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 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19 20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 21 的开始。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 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 22 23 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育教案及其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

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荔堡镇小寨小学李志兴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 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三年级科学教案带反思

三年级科学教案带反思 【篇一:三年级上册科学反思】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我看到了什么》是三年级科学的第一课,这一节课为了给以后的 学习奠定基础,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简单的介绍了任务和注意 事项后,我把课堂安在了校园里。 一听说要到校园里上课,学生们都非常的兴奋,带着我早已经给他 们准备好的资料,他们飞一般的跑出教室。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自制力还比较差,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最容易让他们忘了学习的任务 而去玩,所以这堂课我给学生准备了一张记录纸,让学生分小组自 由记录在校园看到的事物。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的组织不够到位,时间没有把握好, 导致观察的时间过长,但是学生记录的观察内容却很少,有一部分 学生在校园里并没有认真仔细的观察,而是去玩了。还有选定的小 组长还没有真正履行其自己的责任,学生的小组意识不是很强。 通过这节课我不但了解了班里学生的自觉情况,也获得了很多教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外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在课前就 强调好纪律,布置好任务,控制好时间。 《校园的树木》课后反思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课要求学生能用语言和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 一棵树进行描述,并比较所有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教材的活动 安排上看,不难看出这节课的活动是不多,但是每一块教学的难度 是很大的,而且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一个活动,比如拓 印树皮,测量树木的高度等,虽然我已经在之前给学生介绍过如何 估算树木的高度,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另外 写观察一棵树木的日记,它的难度也偏大,学生还不会写作文呢, 所以,我把这一部分删掉了,以后可以留给语文老师作为作文素材。为了明确任务,我给每组学生发了一张观察记录表,把需要学生观 察的内容都分条列在了记录表上,,所有的五个小组在经过观察后 都详细的填写了观察记录表,并拓印了树皮,从活动的结果上来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还是出现了跟上次同样的问题:时间和 纪律问题,有一个小组的组长还没有观察完树木竟然领着学生去学 校的绿化带玩去了。还有一个小组,没有听明白我的意思,记录表 填完了,但是记录的内容却不是同一棵树的。看样子我是高估了三

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力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非常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帮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学生操作使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交流。对于榔头拔钉子,学生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杠杆,是因为他没有结合实际使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学生就较易理解了。对于螺丝刀,有的学生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肯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研究。在教学中,很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教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对于这个实验,有这么

几点要求: 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 4、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如何区分?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多加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学生能进行认真思考来发现规律,更多的是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现规律。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 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 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 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 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 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 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 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 是挂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平衡。 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

中班科学教案设计及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设计及反思:小小肥皂真有趣 活动设计背景: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的幼儿特别喜欢玩泡泡水,下课吹,上课也在偷偷的吹。既然泡泡水让他们这么感兴趣,何不因势利导,给孩子们上一节生成课呢?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活动:《小小肥皂真有趣》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懂得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并知道如何把手帕洗干净; 2、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懂得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让幼儿尝试洗手帕。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脏手帕,水,盆子,大小肥皂,泡泡水。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一块脏手帕) 1这快手帕干净吗?脏了怎么办? 2是不是放在水里洗洗就干净了呢?把手帕放在水中搓,提起来小朋友观察(没洗干净),怎么办呢? 二、教师操作,幼儿观察手帕是怎么变干净的。 1先用肥皂在干手帕上檫,肥皂上不去,怎么办? 2把肥皂沾水后在手帕上抹,手帕变干净了吗?(没有)还要怎么办?(用手搓)搓出泡泡后再放到水里清洗干净。 三、向幼儿介绍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 1脏东西到哪儿去了?(水里) 2怎样到水里去的?(用肥皂洗的)感受肥皂沾上水后是怎样的?(又粘又滑)小结:肥皂碰到水后,变的又粘又滑,抹在手帕上搓就会产生泡沫,脏东西就粘在泡沫上被带到水里去,所以手帕就变干净而盆子里的水变脏了。 3请小朋友按照洗手帕的方法来洗一洗自己的小手,先把手弄湿,抹上肥皂后搓出泡泡,再放到清水里面边清边洗。通过洗手的练习,懂得肥皂的性质(遇到水后滑滑的,搓的时候还有泡沫)和用途(使脏东西变干净,消毒,清洗伤口等等),学会正确使用肥皂的方法, 四、带领小朋友到室外玩肥皂泡泡水,在游戏中结束本节课。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初中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初中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反思一 什么样的简单机械属于杠杆?我让学生自己举些日常生活接触过的例子,找到他们工作时共同的特点来定义杠杆的概念,效果很好。在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其中“力臂”概念是教学中一大难点,以往教学过程中一般只告诉学生什么叫力臂,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在杠杆问题中要出现力臂这一概念,所以接受“力臂”这一概念时有点茫然。这节课通过学生动手,亲身体验力的作用点与力的作用方向对杠杆转动效果的影响,因而引出力臂概念是水到渠成的;同时,对学生学习下一节“杠杆平衡条件”内容作好铺垫。这个设计对学生理解力臂概念是很有帮助的。这节课的重点是力臂的具体画法。因为是较好的班级,所以我就示范了一个例子,让他们做了六道不同类型的巩固习题,掌握程度还可以。六道习题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图来总结杠杆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作图该注意的地方,强调作图过程中要规范。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

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里进行缓慢,时间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达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动滑轮省力一半结论之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绳子段数,这为分析滑轮组的绳子段数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装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分析得出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及滑轮重,得出拉力F= ,此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追问:"如果有3段绳子承担滑轮及物重呢 4段呢……n段呢 "学生很自然得出拉力F=.继续追问到:"如果忽略动滑轮重及磨擦,拉力F的表达式会是什么样呢 "通过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缺陷:虽然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K12学习】苏教版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教 学设计及反思 《纸》一课教学设计 《纸》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中的一课,通过组织学生研究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透明度的性质,认识纸的各种用途,了解纸的生产过程和发展历史。按照教材的编写内容,教学核心内容的引入是从了解纸的广泛用途着手,在介绍纸的发展历史之后再让学生观察研究纸的性质,认识到现代造纸术给环境和资源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环保和节能教育。但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因为对纸的常规认识已经很普遍,而冲淡他们进一步研究纸的性质这一教学重点的兴趣,所以我这样设计了探究实验前的导入情境——我事先将课上能用到的学习资料分别用普通牛皮纸和带有塑料薄膜的牛皮纸分别包好,在上课前就把他们放在有明显水痕的桌角,并保证普通牛皮纸包装的纸包被水浸透。 师: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共同进行一项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活动任务,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学习资料带给你们。哎?这纸包怎么都湿成这样啦!请前面这组同学快帮我把它们擦干净。 有几个同学分别用报纸、餐巾纸、卫生纸、普通纸、皱纹纸等帮忙擦拭。

三年级的孩子正处在乐于助人、遇事敢于表现自己的年龄阶段,当这个“意外”事件出现的时候,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怎样解决问题的思考中,我再以朋友的身份请求帮助,他们立刻全力以赴,积极行动,而他们课前准备的纸制品也正在这时派上了用场、发挥了作用。此时,孩子们已经在自觉行为中开始了探索身边科学的研究活动,这个过程也是检验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评价点,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能得到被认可的满足和快乐,所以更能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成果上体现出一举多得的功效。下面的思考和相关问题的提出就会越发显得顺理成章。 师:谢谢几位同学。刚才大家看到他们是用什么擦水的?怎么不用橡皮呀? 生:他们是用各种纸擦水的。因为纸能吸水,而橡皮不能。 师:这说明这些纸有什么性质呢? 生:说明纸有吸水性。 此处的提问进一步凝聚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在有效的教学语言中不露痕迹地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也让没有机会参与前一活动的同学继续关注下面的教学活动。当同学们听到老师用“橡皮和纸”进行吸水性比较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可笑,甚至有些幼稚。但正是这样简单的问题才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