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信息素养的梳理

关于信息素养的梳理

关于信息素养的梳理
节选自《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
随着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围绕信息素养的讨论,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来自西方,即Information Literacy,多数人将其翻译为信息素养,也偶见有人沿袭"计算机文化"时期的思路或者基于其它理解,将其翻译为信息文化。时至今日,大家已经对该概念达成了共识,认为它是对人的内在素养的一种描述,应该是素养,而不应该是"文化"。由于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以便于形成对它的正确认识。
(一)国外认识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与现在的信息素养理论相比,这个定义只是一个原始雏形。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研究的总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概念迅速从图书情报界扩展到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由于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社会中人的信息行为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整体描述的一个概念,所以国外许多学者避开对信息素养定义方面的纠缠,重视对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的特征的描述,提供了理解信息素养性质的广阔视角,这种描述在以后更加盛行。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一个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确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它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这个定义在1989年定义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因而显得更加详尽,使信息素养的内涵更加具体化。
随着教育领域对信息素养的重视,各国的研究机构和学校经过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用于指导信息素养的培养工作。美国全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8年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给出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

标准,这一标准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方面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信息素养方面: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高速地、有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成功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独立学习方面:标准四,作为一个独立学习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够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标准五,作为一个独立学习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文学作品以及能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标准六,作为一个独立学习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努力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到优秀。
社会责任方面:标准七,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标准八,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标准九,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信息道德等社会责任问题就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一标准明确提出社会责任问题,是对信息素养理论建构的一个突出贡献,从而进一步丰富与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ACRL)召开美国图书协会仲冬会议,会上审议并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该标准分为三个板块:标准、执行指标和效果,包括五大标准二十二项执行指标和若干个子项。标准如下: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决定所需要的信息种类和程度;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有效而又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地信息与原有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标准四,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的一员,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实现某一特定目的;标准五,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懂得有关信息使用所产生地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2
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不仅限于理论层面,许多研究者还开展了试验研究。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当数"Big6技能"。1990年美国的Mike Eisenberg博士和Bob Berkowitz博士共同创立了一个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由于它为成功的信息问题解决提供了必需的六个主要技能领域,因而该系统方案又

得名为"Big6技能",其具体内容如下3:

The Big6方案 信 息 素 养 确定任务 1.1确定信息问题
1.2确定为解决问题所需求的信息 信息搜寻策略 2.1确定信息来源范围
2.2选择最合适的信息来源 检索获取 3.1检索信息来源
3.2在信息来源中查找信息 信息的使用 4.1在信息来源中通过各种方式感受信息
4.2筛选出有关的信息 集成 5.1 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
5.2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 评价
6.1评判学习过程(效率)
6.2评判学习成果(有效性)
同时,Elsenberg博士指出要将各种孤立的信息技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以解决信息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信息技能必须直接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作业相关;(2)技能本身必须与逻辑的和系统的信息过程联系在一起。这样孤立的信息技能就能被整合到信息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学生就能确定他们需要完成什么,确定计算机能否帮助他们这样做,他们也就能将计算机的使用作为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因此也就获得了真正的信息素养,从而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有目的地使用计算机,并将信息技能运用到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去。
具体说来:(1)在确定任务的技能中,学生可以使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新闻组、IRC实时聊天、MOO虚拟环境、CU-SeeMe视频会议等因特网上的工具与老师就作业、任务和信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2)在搜寻信息的策略技能中,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因特网浏览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在线图书馆目录、杂志-报刊索引、全文电子资源的功用,并评价它们在查找文献方面的价值。
(3)在检索和获取信息的技能中,学生可以利用Web浏览器和检索引擎工具、在线图书馆目录、杂志-报刊索引从多种信息源(包括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检索和获取信息。
(4)在信息的使用技能中,学生可以利用FTP资料库下载和上载数据、文档,利用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统计数据,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的剪贴功能引用他人的数据和资料,并记录他人资料的出处。
(5)在信息的集成技能中,学生可以利用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桌面出版、讲演软件、HTML(超文本标注语言)和Web网页制作工具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讲演稿和Web网页。
(6)在评价技能中,学生可以使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新闻组、IRC实时聊天和拼写-语法检查软件与老师和其他人就他们完成任务、解决信息问题而创作的作品进行交流、讨论和评价。
针对"Big6技能",研究人员设计了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开

展了长期的实践研究,如针对学前期和小学的写作过程的训练等,受到普遍的欢迎。"Big6技能"还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推广普及。为了适应学前期(k-2)儿童的认知特点,创设小组将"Big6技能"简化为"Super3技能",专门用于学前期儿童的培养,包括计划、实施、回顾三部分,基本思想与"Big6技能"相同,只是语言与概念更简单,易于儿童的理解4。
"Big6技能"不仅被数以千计的中小学校应用,普及领域延伸至高等教育、成人教育5。只要涉及到信息的使用,这一信息问题解决方案就是可资利用的。鉴于"Big6技能"的贡献,2002年3月15日来自"21世纪素养高级会议"的白皮书将"Big6技能"誉为"教育最佳实践范例(BEST PRACTICE EXAMPLE IN EDUCATION)"6。
为了向各国推广这一问题解决模式,"Big6技能"的创立小组将其翻译成德、意、法、日、英、葡萄牙、西班牙、阿拉伯等多国语言,以方便各国的使用7。
(二)国内的认识
国外对信息素养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渐成熟。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已有成果推动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促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我国学者相继翻译信息素养理论,并且将其本土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当数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吉庆编著的《信息素养论》,这本书从现代社会对信息素养的需求、信息素养的目标、内容及培养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王教授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
1、我国专家学者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伴随国内对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许多学者结合自己的见识解读信息素养的概念。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当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点:
(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的技能,需要通过对学习者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与应用实践训练来培养。
(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判性地处理信息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这些素养的形成不仅要通过计算机技术技能训练来培养,还要通过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
(3)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指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推动社会进步。这些素养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情操教育来培养。
本观点将信息素养各方面含义进

行综合之后,从技能、批判思维、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递进阐述,并将信息素养的最高境界提升为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一个长期而远大的目标,或者说是一个理想的目标。
桑新民曾经从三个层次、六个方面对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进行了描述:
第一层次
(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
(3)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层次
(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第三层次
(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这三个层次从操作技能和评价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将信息素养进行细化,与本次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将目标体系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的基本精神相一致,恰当地体现了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外延,使信息素养的界定在当前时期趋向完善,有利于指导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
祝智庭认为可从两个维度来体现信息素养是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水平维度来看,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合作能力的基础,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了个人的综合能力,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垂直纬度看,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就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更好地自我导向,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有效地控制。祝教授指出应当将信息素养作为一种文化,这可以从七个维度来理解:工具文化(了解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资源文化(了解信息的形式格式存放位置和访问方法的能力)、社会结构文化(了解信息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产生)、研究文化(了解和利用与工作和研究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出版文化(以电子、文字和多媒体形式格式化和出版研究成果的能力)、新技术文化(适应、理解、评价和利用不断涌现的信息技术革新的能力)、批判性文化(批判地评价信息技术的智能、人类和社会的优缺点、能力和局限、效益与费用)。
还有人对21世纪学生提出6方面信息素养能力教育和培养8,认为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应当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

,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它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这六方面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必不可少的,只是在强调能力的同时,缺少信息情感、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利用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也有人将信息素养描述为以下 8个方面的能力9:
(1)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4)生成信息: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5)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发挥信息的效益: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7)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
(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很显然,这些能力是围绕个体学习者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或者学习化社会而提出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

迅猛发展,这些能力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与前面关于信息素养能力的描述相比,这一描述进步的地方在于增加了信息免疫。
2、一线教师的认识
在专家学者对信息素养进行理论探究的同时,广大一线教师经过长期的授课实践,总结切身经验,逐渐形成一些关于信息素养的不同见解。
有教师将信息素养比作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坐标系10,并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品质。
(1)信息意识
· 面对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要,要有信息第一的意识;
· 面对信息资源的激烈竞争,要有信息抢先意识;
· 面对世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要有信息忧患意识;
· 面对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加速,要有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信息能力
· 信息交流、获取、挖掘、处理与保存能力;
· 信息批判与免疫能力;
· 信息应用的创新和开发能力;
· 配置和优化信息资源的能力。
(3)信息品质
· 高情商,有思想,不盲从;
· 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益事业;
· 积极生活,创新进取、善于合作。
这是信息时代人的基本素养的一个坐标系。它的绝对值就是"信息时代人的竞争力"。
有教师指出,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11: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也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面对信息的修养。具体而言,信息素养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2)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3)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
(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资讯。
(5)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该教师总结,虽然信息素养在不同层次的人们身上体现的侧重面不一样,但概括起来,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
关于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人建议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具有较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的态度、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具

有较好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有教师认为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13:信息意识、创新精神、主体意识、评价能力、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信息伦理、保健意识等等。
各家关于信息素养概念的描述显而亦然地见仁见智,但与其最初定义相比,含义日趋丰富。将各种描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尽管每种描述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也有所差别,但有几点是公认的,那就是应当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等基本能力及信息道德意识,这可以作为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同时,在信息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或能力。比如,信息的泛滥及良莠不齐,要求人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去选择和分析信息;信息以其最原始的面目出现,需要经过创新加工才能适合需要;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相互交流与合作......于是,人们发现创新思维能力、批判精神、合作交流意识等也应当列入信息素养的要素,基本内涵与这些要素的结合使信息素养的外延被一再扩大。
我们认为,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不同时期强调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目前阶段,信息技术条件不是很具备,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信息素养的描述只能从最基本的信息能力为出发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状况的改善,经过若干年后,信息技术条件大大提高,社会具备了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多数人已经具有基本的信息能力,人们的认识自然会发生改变,对信息素养的描述将是另一番更高的要求。因此,关于信息素养的界定,给出一个或者选择一个最准确的描述恰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理解别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按照这种看法的指引去行事做事。
1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https://www.doczj.com/doc/2b17090358.html,/acrl/nili/ilit1st.html.浏览时间:2001-11-12
2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https://www.doczj.com/doc/2b17090358.html,/Content/NavigationMenu/ACRL/Standards_and_Guidelines/Information_Literacy_Competency_Standards_for_Higher_Education.htm.浏览时间:2002-12-10
3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with technology.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2b17090358.html,/showarticle.php.浏览时间:2001-11-12
4 https://www.doczj.com/doc/2b17090358.html,/showarticle.php?id=109. 浏览时间:2003-2-20
5 https://www.doczj.com/doc/2b17090358.html,/showarticle.php?id=57. 浏览时间:2003-2-20
6 https://www.doczj.com/doc/2b17090358.html,/showcategory.php?cid=5,浏览时间:2003-2-20
7 https://www.doczj.com/doc/2b17090358.html,/showarticle.php?id=344 . 浏览时间:2003-3-20
8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现代教育技术,2002(8)
9钟志贤.信息素养:培养你八大能力.中国教育报,2001-03-02
10张

基温.关于高校IT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https://www.doczj.com/doc/2b17090358.html,/yanjiuhui/jiaoxueyan-
jiu/jxyj-1.htm. 浏览时间:2003-3-21
11许世红.信息素养--新时代对人类的新要求. https://www.doczj.com/doc/2b17090358.html,/kecheng/0004.html . 浏览时间:2002-11-11
12谢琪.教师的计算机素质.教育探索,2001(3)
13孟凡伦,董海燕.浅议中小学信息素养的培养.中国电化教育,2001(9)
??

??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