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古代汉语考研辅导标点断句部分

1古代汉语考研辅导标点断句部分

1古代汉语考研辅导标点断句部分
1古代汉语考研辅导标点断句部分

古代漢語考研輔導標點斷句練習

1

夫子房受書於圯yí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複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注釋:賁育:孟賁、夏育,戰國時期衛國兩勇士。2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複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寶也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繆相如於市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3

子婿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索隱曰

子婿懷恨故雖投江而神不化猶為波濤之臣也念孫案小司馬誤解化字化者變也至於入江而不化猶言至死不變耳燕策作故入江而不改改亦變也上文曰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與不化意義亦相近

請根據上面的短文完成各題:

作者根據什麼材料、使用何種校勘的方法來證明“化”字的意思?

文中加框的“言”字的含義和用法是怎樣的?

文中提到的“小司馬”指的是誰?

比較文中“恨”、“雖”各自的古今常用義,並說明其古今詞義的差異表現在哪個方面。

文中的“蚤”、“寤”屬於那種用字現象?這樣用字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請指出並從概念上解釋文中的“沈”屬哪種用字現象。

4

刑范正刑與形同範法也刑範鑄劍規模之器也○郝懿行曰刑與型同範與範同皆鑄作器物之法也楊注非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火齊得謂生孰齊和得宜考工記雲金有六齊才細反剖刑而莫邪已剖開也莫邪古之良劍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謂刮去其生澀砥厲謂磨淬也剝脫之砥厲之劙盤盂刎牛馬忽然耳割也音戾劙盤盂刎牛馬蓋古用試劍者也戰國策趙奢謂田單曰吳幹將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盂盤盂皆銅器猶刜鍾無聲及斬牛馬者也忽然言易也。

問題:

1根據注釋解釋“齊”、“剖”、“剝脫”、“砥厲”“劙”的詞義(4分)

2根據注釋把原文(不包括注釋)譯誠現代漢語。(4分)

3郝懿行與楊倞“刑範”的解釋有什麼不同?(6分)

4注引《戰國策》的目的是什麼?(6分)

5

九月晉獻公卒裏克?鄭欲納文公故以三公子之徒作亂初獻公使荀息傅奚齊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稽首而對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公曰何謂忠貞對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及裏克將殺奚齊先告荀息曰三怨將作秦晉輔之子將何如荀息曰將死之裏克曰無益也荀叔曰語與先君言矣不可貳能欲複言而愛身乎而雖無益也將焉辟之且人之欲善誰不如我我欲無貳而能謂人已乎

背景說明:晉三大夫:申生、重耳、夷吾。里克:原來輔佐申生,後投靠重耳。

6

齊孝公伐我北鄙衛人伐齊洮之盟故也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于展禽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肱股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

7

公孫杵臼程嬰者晉大夫趙朔客也晉趙穿弑靈公趙盾時為貴大夫亡不出境還不討賊故春秋責之以盾為弑君屠岸賈者幸於靈公晉景公時賈為司寇欲討靈公之賊盾已死欲誅盾之子朔偏告諸將曰盾雖不知猶為首賊賊臣弑君子孫在朝何以懲罪請誅之韓厥曰靈公遇賊趙盾在外吾先君以為無罪故不誅今請君將妄誅妄誅謂之亂臣有

大 事 君 不 聞 是 無 君 也 ……賈 不 請 而 擅 與 諸 將 攻 趙 氏 於 下 宮 殺 趙 朔 趙 同 趙 括 趙 嬰 齊 皆 滅 其 族 朔 妻 成 公 姊 有 遺腹 走 公 宮 匿 公 孫 杵 臼 謂 程 嬰 曰 胡 不 死 嬰 曰 朔 之 妻 有 遺 腹 者 幸 而 男 吾 奉 之 即 女 也 吾 徐 死 耳 無 何 而 朔 其 免 生 男 屠 岸 賈 聞 之 索 于 宮 朔 妻 置 兒 袴 中 祝 曰 趙 宗 滅 乎 若 號 即 不 滅 乎 若 無 聲 及 索 兒 竟 無 聲

8

鄭 武 公 莊 公 為 平 王 卿 士 王 貳? 於 虢 鄭 伯 怨? 王 王 曰 無 之 故

周 鄭 交質 王 子 狐 為 質 于鄭 鄭 公 子 忽 為 質 于 周 王 崩? 周 人

將 畁? 虢 公 政 四 月 鄭 祭 足 帥 師 取 溫 之 麥 秋 又 取 成 周 之 禾

周 鄭 交 惡 君 子 曰 信? 不 由 中? 質 無 益 也 明 恕? 而 行 要? 之 以 禮

雖 無 有 質 誰 能 間? 之 苟 有 明 信 澗 溪 沼 沚 之 毛? 蘋 蘩 薀 藻 之

菜 筐 筥 錡 釜 之 器 潢 汙 行 潦 之 水 可 薦? 於 鬼 神 可 羞 于 王 公

而 況 君 子 結 二 國 之 信 行 之 以 禮 又 焉 用 質 (左傳·隱公三年) 參考注釋: 交質,互相以人為抵押品。 祭足,即祭仲。 羞,進獻。 9

公 將 如 棠 觀 魚 者 臧 僖 伯 諫 曰 凡 物 不 足 以 講 大 事 其 材 不 足 以備 器 用 則 君 不 舉 焉 君 將 納 民 於 軌 物 者 也 故 講 事 以 度 軌 量 謂 之 軌 取 材 以 章 物 采 謂 之 物 不 軌 不 物 謂 之 亂 政 亂 政 亟 行 所 以 敗 也 故 春 蒐 夏 苗 秋 獮 冬 狩 皆 於 農 隙 以 講 事 也 三 年 而 治 兵 入 而 振 旅歸 而 飲 至 以 數 軍 實 昭 文 章 明 貴 賤 辨 等 列 順 少 長 習 威 儀 也 鳥 獸之 肉 不 登 於 俎 皮 革 齒 牙 骨 角 毛 羽 不 登 於 器 則 公 不 射 古 之 制 也 若 夫 山 林 川 澤 之 實 器 用 之 資 皂 隸 之 事 官 司 之 守 非 君 所 及 也 公 曰 吾 將 略 地 焉 遂 往 陳 魚 而 觀 之 僖 伯 稱 疾 不 從 書 曰 公 矢 魚 於 棠非 禮 也 且 言 遠 地 也。

(注釋:飲至:宴請隨行人員。略地:巡行視察邊境。)

10

孟 子 鄒 人 也 名 軻 字 則 未 聞 也 鄒 本 春 秋 邾 子 之 國 至 孟 子 時 改 曰 鄒 矣 國 近 魯 後 為 魯 所 並 又 言 邾 為 楚 所 並 非 魯 也 今 鄒 縣 是 也 或 曰 孟 子 魯 公 族 孟 孫 之 後 故 孟 子 仕 于 齊 喪 母 而 歸 葬 于 魯 也 三 桓子 孫 既 以 衰 微 分 適 他 國 孟 子 生 有 淑 質 夙 喪 其 父 幼 被 慈 母 三 遷 之 教 長 師 孔 子 之 孫 子 思 治 儒 述 之 道 通 五 經 尤 長 於 詩 書 周 率 之 末 戰 國 縱 橫 用 兵 爭 強 以 相 侵 奪 當 世 取 士 務 先 權 謀 以 為 上 賢 先 王 大 道 淩 遲 隳 廢 異 端 並 起 若 楊 朱 墨 翟 放 蕩 之 言 以 幹 時 感 眾 者 非 一 孟 子 閔 悼 堯 舜 湯 文 周 孔 之 業 將 遂 湮 微 正 塗 壅 底 仁 義 荒 怠 佞 偽 馳 騁 紅 紫 亂 朱 於 是 則 慕 仲 尼 周 流 憂 世 遂 以 儒 道 游 于 諸 侯 思 濟 斯 民 然 由 不 肯 枉 尺 直 尋 時 君 鹹 謂 之 迂 闊

於事終莫能聽納其說孟子亦自知遭蒼姬之訖錄值炎劉之末奮進不得佐興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餘風恥沒世而無聞焉是故垂憲言以詒後人。(趙岐《孟子注疏題辭解》)

注釋:蒼姬:周以木德王,故號為蒼姬。炎劉:漢以火德王,故號為炎劉。

11

梁嘗有疑獄群臣半以爲當罪半以爲無罪雖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國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問曰梁有疑獄獄吏半以爲罪半以爲不當罪雖寡人亦疑吾子決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當獄雖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徑相如也其澤相如也然其價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徑與色澤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側而視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獄疑則從去賞疑則從與梁國大悅由此觀之牆薄則亟壞繒薄則亟裂器薄則亟毀酒薄則亟酸夫薄而可以曠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國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12

靖郭君將城薛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齊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靖郭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君曰客有於此曰鄙臣不敢以死為戲君曰亡更言之對曰君不聞大魚乎網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常有齊蔭奚以薛為失齊雖隆薛之城到於天猶之無益也君日善乃輟城薛

13

景公游于麥丘問其封人曰年幾何矣對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壽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長于胡宜國家公曰善哉子其複之曰使君之嗣壽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複之封人曰使君無得罪於民公曰誠有鄙民得罪

於君則可安有君得罪於民者乎晏子諫曰君過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賤者有罪貴者治之君得罪於民誰將治之敢問桀紂君誅乎民誅乎公曰寡人固也於是賜封人麥丘以為邑

14

周之尹氏大治產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有老役夫筋力竭矣而使之彌勤晝則呻呼而即事夜則昏憊而熟寐精神荒散昔昔夢為國君居人民之上總一國之事游燕宮觀恣意所欲其樂無比覺則復役人有慰喻其懃者役夫曰人生百年晝夜各分吾晝為僕虜苦則苦矣夜為人君其樂無比何所怨哉尹氏心營世事慮鐘家業心形俱疲夜亦昏憊而寐昔昔夢為人僕趨走作役無不為也數罵杖撻無不至也眠中啽囈呻呼徹旦息焉尹氏病之以訪其友友曰若位足榮身資財有餘勝人遠矣夜夢為僕苦逸之復數之常也若欲覺夢兼之豈可得邪尹氏聞其友言寬其役夫之程減己思慮之事疾並少間

15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不辯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晉公子為之飾裝從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也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士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

16

郗超與謝玄不善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視淮陰矣於是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必濟事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勳元功既舉時人感歎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17

唐裴佶嘗話少時姑父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會其朝退深歎曰崔昭壽州刺何人眾口稱美此必行賄者也如此安得不亂言未竟閽者報壽州崔使君候謁姑父怒呵閽者將鞭之良久束帶強出須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饌又命秣馬飯僕姑曰前何倨而後何恭也及入門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學院中佶未下階出懷中一紙乃昭贈千匹。注釋:官(shi,原指粗綢,當時可作貨幣流通)

18

子思言苟變于衛侯曰其材可將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將然變也嘗為吏賦於民而食人二雞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幹城之將此不可使聞於鄰國也公再拜曰謹受教矣

19

若乃經國之文符應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於吟詠情性亦何貴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史觀古今

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顏延謝莊尤為繁密于時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近任昉王元長等辭不貴奇競須新事爾來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字。

20

唐宋以還仙釋雖盛率庸瑣不足望數君以文方金穀序而右軍大悅以貌類劉司空而宣武甚歡吾以皆非實錄右軍高潔既異季倫蘭亭敘致遠邁金穀元子心非王室越石才謝匡時俱迥不侔何庸豔羨嗣宗叔夜並以放誕名而阮之識遠非嵇比也靈運延年並以縱傲名而顏之識遠非謝比也步兵光祿身處危地使馬昭劉劭信之而不傷中散康樂雖有盛名非若夏侯玄輩為時所急徒以口舌獲戾悲夫

21

曰一以貫之非言以一貫之也道有下學上達之殊致學有識其跡與精於道之異趨吾道一以貫之言上達之道即下學之道也子一以貫之不曰予學蒙上省文言精於道則心之所通不假於紛然識其跡也中庸曰忠恕違道不遠孟子曰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蓋人能出於己者必忠施於人者以恕行事如此雖有差失亦少矣凡未至乎聖未可語於仁未能無憾於禮義如其才質所及心知所明謂之忠恕可也

22

其未第時最貧素自處澹如應鄉貢引保日有考官縣尉居簾內見公豐姿秀發驚喜曰有如此奇男子安得出我門下既而預薦尉喜甚約妻以女及中第日尉已捐館其妻挈累扶櫬相遇於中途黃哭之慟命逆旅主人達情請遂初約夫人曰往事尚忍言之哉無祿縣尉清貧死無餘資

注釋1引保:宋時選舉制度的一種規定。凡士子應舉須什伍相保不許有大逆的親屬及諸不孝﹑不悌與僧道歸俗等事。將臨試期知舉官先引問聯保核對明白後方得就試。2黃:指考生黃龜年。3逆旅:客舍;旅店。4無祿:古代大夫死亡的委婉說法。

23

繩牀者以繩貫穿為坐物即俗謂之交椅之屬是也孟東野詩曰繩牀獨坐翁詩人多用之李濟翁資暇集不曉繩牀之義乃改為承牀誤矣古人稱牀榻非特臥具也多是坐物王羲之東牀坦腹而食庾亮登南樓據胡牀與佐史談詠桓伊吹笛據胡牀三弄管寧家貧坐藜牀欲穿陳蕃為豫章太守徐孺子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沈休文詩曰賓至下塵榻漢沛公踞牀使兩女子洗足凡此皆坐物也雜書初學記之列於牀榻類中不分坐臥混而編之亦誤矣

24

九三處人道之危而能無咎者進德修業而已忠信也者所以為進德之階修辭立其誠所以為居業之地然進德修業無定法知至者已至之功也知終者未至之功也知其已至者既能至之非見幾之明者能之乎知其未至者複能忠之非擇義之精者能之乎如是則以此處上雖受天下而不為泰吾何驕以此處下雖簞瓢陋巷而樂不改吾何憂德業兩盡而驕憂兩忘雖處危厲而無咎也

注釋:九三:《易經》卦名之一

25

某以詮才末學年未弱冠出應科舉之試不意獲受知於钜公大人廁名賢書榜發之日隨諸生後端拜堂下仰瞻風采心神肅然既而屢賜延接引之函丈之側溫溫乎其貌諄諄乎其訓詞有如日坐春風令人神懌由是入而告於親曰吾幸得師矣出而告于友曰吾幸得師矣即夢寐之間欣欣私

喜曰吾幸得師矣夫師豈易言哉古人重在三之誼並之於君親言親生之師成之君用而行之其恩義一也然某竊謂師道至今亦稍雜矣古之患患人不知有師近之患患人知有師而究不知有師夫師者以學術為吾師也以文章為吾師也以道德為吾師也

26

小學有形有音有義三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義有今義六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為古則漢為今漢魏晉為古則唐宋以下為今聖人之制字有義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周官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者形也轉注假借二者馭形者也音與義也治經莫重於得義得義莫切於得音三代小學之書多不傳今之存者形書說文為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書廣韻為之首集韻以下次之義書爾雅為之首方言釋名廣雅以下次之爾雅方言釋名廣雅者轉注假借之條目也義屬於形是為轉注義屬於聲是為假借稚讓為魏博士作廣雅蓋魏以前經傳謠俗之形音義彙綷於是不孰於古形古音古義則其說之存者無由甄綜其說之已亡者無由比例推測形失則謂說文之外字皆可廢音失則惑於字母七音猶治絲棼之義失則梏於說文所說之本義廢其假借又或言假借而昧古音是皆無與於小學者也懷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經義蓋天下一人而己矣。

27

其訓釋之例凡六曰正訓曰反訓曰通訓曰借訓曰互訓曰轉訓重言如庸何滋益是也省文如雖悔可追不曰堅乎是也助語如無寧災患之甯尹公之佗皮公之斯二之字是也斷辭如信必也矣是也疑辭詠歎辭如乎哉邪與是也急辭如則即是也緩辭如斯乃是也發語辭如夫蓋繄維是也語

已辭如而思是也設辭如雖縱假藉是也別異之辭如其於若乃是也繼事之辭如爰乃於是是也或然之辭如容或俏使是也原起之辭如先前初始是也終竟之辭如畢已終卒是也頓挫之辭如孝弟也者其為仁矣是也承上如是故然則是也轉下如然而抑又是也語辭如夥頤馨那是也通用如無亡猶由是也專辭如獨唯是也僅辭如稍略是也歎辭如嗚呼喳嘻是也幾辭如將殆是也極辭如殊絕盡悉是也總括之辭如都凡無慮是也方言如不成格是是也倒文如與其及也及可數乎是也實字虛用如吾今召君之今時見理出之時皆即辭是也正訓如仁者人也義者宜也是也反訓如故訓今方訓向是也通訓如本猶根也命猶令也是也借訓如學之為言效也齋之為言齊也是也互訓如安訓何何亦訓安是也轉訓如容有許義故訓可猶有尚義故訓庶幾是也凡是刺舊詁者十七參臆解者十三班諸四聲因以為卷既取虛用故之訓往而若訓汝之屬雖虛猶實悉無載焉至於元曲助字純用方言無宜闌入他日別為一編以附卷尾。

28

卅年以來凡所采獲鹹綴識簡端或別紙識錄朱墨戢孴(j íyì眾多貌)紛如落葉既又治周禮及墨翟書為之疏詁稽覽群籍多相通貫應時椾(jiān同箋)記所積益眾中年早衰意興零落惟此讀書結習猶復展卷忘倦綴草襍(zá同雜)遝殆盈匧( qia篋的古字)衍矣竊謂校書如讐例肇西漢都水別錄閒舉譌(?,同訛)文若以立為齊以肖為趙之類蓋後世校字之權輿也晉唐之世束皙(西晉文學家,精通古文字)王劭顏師古之倫皆箸書匡正群書違繆(miù錯誤)經疏史注鹹資援證近代钜儒修學好古校刊舊籍率有記述而王懷祖觀察及子伯申尚書盧紹弓(盧文弨)學士孫如(孫星衍)觀察顧澗黃文學洪筠

軒州倅(cuì州郡長官的副職)嚴鐵橋文學顧尚之明經及年丈俞蔭甫(俞樾)編修所論箸尤眾風尚大昌覃及異域若安井衡(日本人,著《左傳輯釋》)蒲阪圓(日本人,著《韓非子纂聞》)所箋校雖疏淺亦資考證綜論厥善大抵以舊刊精校為據依而究其微恉通其大例精揅博考不參成見其諟(shì校正)正文字譌舛或求之於本書或旁證之它籍及援引之類書而以聲類通轉為之錧(ɡuǎn同輨)鍵故能發疑正讀奄若合符及其蔽也則或穿穴形聲捃摭新異憑臆改易以是為非乾嘉大師唯王氏父子郅( zhì大)為精博凡舉一誼皆塙鑿不刊其餘諸家得失閒出然其稽覈異同啟發隱滯鹹足餉遺來學沾溉不窮我朝樸學超軼唐宋斯其一耑與詒讓學識疏譾於乾嘉諸先生無能為役然深善王觀察讀書襍志及盧學士群書拾補伏案揅誦恒用檢覈閒竊取其義法以治古書亦略有所寤嘗謂秦漢文籍誼恉奧博字例文例多與後世殊異如荀卿書之案墨翟書之唯毋晏子書之以敚為對淮南王書之以士為武劉向書之以能為而驟讀之幾不能通其語復以竹帛黎棗鈔刊婁易則有三代文字之通叚有秦漢篆隸之變遷有魏晉正艸之輥淆有六朝唐人俗書之流失有宋元明校槧(qiàn,刻本)之羼改逵(kuí四通八達的道路)徑百出多岐亡羊非覃思(深思)精勘深究本原未易得其正也今春多暇檢理匧藏自以卅年覽涉所得不欲棄置輒取秦漢以逮齊梁故書雅記都七十餘家丹鉛所識按冊迻錄申證厥誼依盧氏拾補例坿識舊本異文以備甄考漢唐舊注及近儒校釋或有回穴(猶紆曲)亦坿(fù,附,異體字)糾正寫成十有二卷其群經三史說文之類誼證?(繁,異體字)博別有箸錄以竢須訂

29

漢書藝文志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顔注曰象形謂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象事即指事也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謂日月是也象意

即會意也謂語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形聲象聲即形聲謂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轉注謂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謂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文字之義總歸六書故曰立字之本也

筠案六書次第似班書首象形為是通志曰六書也者象形為本(案會意形聲誠為繼起若象形指事各立門戶相對相當不可分本末特以虛實論之形先事後耳似不可言為本)形不可象(似當雲無形可象)則屬諸事事不指(物亦有會意字林塵之類是也似不可單承指事)則屬諸意意不可會則屬聲聲則無不諧矣五不足而後假借生焉(不言轉注者上文雲諧聲別岀為轉注業誤以轉注併入形聲中故不及)許君首指事,似不可解,楊錫觀曰文字之作因事而起其說似未確余弟範曰說文開卷即列一上兩部故先之也餘笑曰一畫開天無所不統矣然是說仍未確姑存之

1、請轉述這段文字的大意。(8分)

2、解釋“說文開卷即列一上兩部”的意義。(3分)

3、解釋“形先事後”的意義。(3分)

4、請根據文意推斷岀上引文字的作者,並舉岀他的代表作兩部。(3分)

5、指岀“班書”的所指。(3分)

30

十年春齊師伐我不書侵伐齊背蔇之盟我有辭公將戰曹劌請見曹劌魯人劌古衛反見賢遍反下同疏注曹劌魯人正義曰史記作曹沫亦雲魯人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肉食在位者間猶與也間間廁之間注同與音預疏注肉食至與也正義曰孟子論庶人雲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是賤人不得食肉故雲在位者也襄二十八年傳說子雅、子尾之食雲公膳日雙雞昭四年傳說頒冰之法雲食肉之祿冰皆與焉大夫命婦喪浴用冰蓋位為大夫乃得食肉也間謂間雜言不應間其中而為之謀故雲間猶與也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疏衣食所安正義曰公意衣食二者雖所以安身然亦不敢專己有之必以之分人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分公衣食所惠不過左右故曰未徧徧音遍注同

公曰犧牲玉帛疏犧牲玉帛正義曰四者皆祭神之物曲禮曰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鄭玄雲犧純毛也肥養於滌也然則牲謂三牲牛羊豕也犧者牲之純色也魯自得用天子之禮要犧牲相配之語未必為得用乃言之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祝辭不敢以小為大以惡為美犧許宜反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大信也疏注孚大信也正義曰孚亦信耳以言小信未孚故解孚為大信以形之

1.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

2.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搜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則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書曰公矢魚於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左傳·隱公五年)

3.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4.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閑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孟子·離婁下)

5.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6.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禮記·檀弓下)

7.衛人迎新婦婦上車問驂馬誰馬也禦曰借之新婦謂仆曰拊驂無笞服車至門扶教送母滅灶將失火入室見臼曰徙之牖下妨往來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為笑者蚤晚之時失也(戰國策·衛策)

8.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令所睹於途者無問其鄉所睹於裏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晏子春秋内篇)

9.趙襄主學禦於王子期俄而與於期逐三易馬而三後襄主曰子之教我禦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禦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白公勝慮亂罷朝倒杖而策銳貫顊(yi2頤)血流至於地而不知鄭人聞之曰顊之忘將何為忘哉故曰其出彌遠者其智彌少此言智周乎遠則所遺在近也是以聖人無常行也能並智故曰不行而知能並視故曰不見而明隨時以舉事因資而立功用萬物之能而獲利其上故曰不為而成(韓非子·喻老)

10.文公之時宰臣上炙而發繞之文公召宰人而譙之曰女欲寡人之哽耶奚以發繞炙宰人頓首再拜請曰臣有死

罪三援礪砥刀利猶幹將也切肉肉斷而發不斷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貫臠而不見發臣之罪二也奉熾爐炭火盡赤紅而炙熟而發不燒臣之罪三也堂下得無微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譙之果然乃誅之(韓非子·內儲說下)

11.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

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此不必能自給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12.傳曰齊景公問晏子為人何患晏子對曰患夫社鼠景公曰何謂社鼠晏子曰社鼠出竊於外入託於社灌之恐壞

牆熏之恐燒木此鼠之患今君之左右出則賣君以要利入則托君不罪乎亂法又並覆而育之此社鼠之患也景公曰嗚呼豈其然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長然至酒酸而不售問裏人其故裏人曰公之狗甚猛而人有持器而欲往者狗輒迎而齧之是以酒酸不售也士欲白萬乘之主用事者迎而齧之亦國之惡狗也左右者為社鼠用事者為惡狗此國之大患也詩曰瞻彼中林侯薪侯蒸言朝廷皆小人也(韓詩外傳,卷七)

13.項籍者下相人(宿遷西南)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卽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

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河南沈丘市)故姓項氏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yue4陕西西安市阎良区)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gang1举)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七月陳涉等起大澤(大澤鄉安徽宿縣東南)中其九月會稽守通(人名殷通)謂梁曰江西(安徽江北一帶)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卽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眴(shun4)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將軍,部=校尉部曲=軍候司馬主軍法)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pi2,次於最高等級的禮服)將徇下縣廣陵人召平於是為陳王徇廣陵未能下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矯陳王命拜梁為楚王上柱國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彊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下邳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項梁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乃進兵擊秦嘉秦嘉軍敗走追之至胡陵嘉還戰一日嘉死軍降景駒走死梁地項梁已并秦嘉軍軍胡陵將引軍而西章邯軍至栗項梁使別將朱雞石餘樊君與戰餘樊君死朱雞石軍敗亡走胡陵項梁乃引兵入薛誅雞石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阬之還報項梁項梁聞陳王定死召諸別將會薛計事此時沛公亦起沛往焉(史記·項羽本紀)

14.項王軍壁垓下(安徽固始東50里靈璧東南之沱河北岸)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

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中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安徽定遠西北)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dai4欺骗)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安徽定遠東南)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

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即乌江浦安徽和县东北之长江西岸)烏江亭長檥(yi3)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史記·項羽本紀)

15.蕭何薨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參去屬其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後相曰

治無大於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並容也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始參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宰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相國舉事無所變更壹遵何之約束擇郡國吏長大訥于文辭謹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輒斥去之日夜飲酒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度之欲有言復飲酒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相舍後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患之無如何乃請參遊後園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乃反取酒張坐飲大歌呼與相和參見人之有細過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參子窋為中大夫惠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乃謂窋曰女歸試私從容問乃父曰高帝新棄群臣帝富於春秋君為相國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然無言吾告女也窋既洗沐歸時間自從其所諫參參怒而笞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乃所當言也至朝時帝讓參曰與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皇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參曰陛下觀參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漢書·曹參傳)

16.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

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彈琴於屏邕至門試潛聽之曰嘻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邕素為邦鄉所宗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郃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之矣(後漢書·蔡邕傳)

17.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癡無所知到餘富家見三重樓高廣嚴麗軒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錢財不減於彼

云何頃來而不造作如是之樓即喚木匠而問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語言今可爲我造樓如彼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作樓愚人見其壘墼(ji2)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復言我不欲作下二重之屋先可爲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爲我作最上者(百喻經·三重樓喻)

18.許允婦是阮衛尉女德如妹奇醜交禮竟允無復入理家人深以爲憂會允有客至婦令婢視之還答曰是桓郎桓

郎者桓範也婦云無憂桓必勸入桓果語許云阮家既嫁醜女與卿故當有意卿宜察之許便回入內既見婦即欲出婦料其此出無復入理便捉裾停之許因謂曰婦有四德卿有其幾婦曰新婦所乏唯容爾然士有百行君有幾許云皆備婦曰夫百行以德爲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謂皆備允有慚色遂相敬重(世說新語·容止)

19.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

恒聽之(世說新語·惑溺)

20.管輅至平原見顏超貌主夭亡顏父乃求輅延命輅曰子歸覓清酒鹿脯一斤卯日刈麥地南大桑樹下有二人圍

位次但酌酒置脯飲盡更斟以盡為度若問汝汝但拜之勿言必合有人救汝顏依言而往果見二人圍棋頻置脯斟酒於前其人貪戲但飲酒食脯不顧數巡北邊坐者忽見顏在叱曰何故在此顏惟拜之南面坐者語曰適來飲他酒脯寧無情乎北坐者曰文書已定南坐者曰借文書看之見超壽止可十九歲乃取筆挑上語曰救汝至九十年活顏拜而回管語顏曰大助子且喜得增壽北邊坐人是北斗南邊坐人是南斗南斗注生北斗主死凡人受胎

皆從南斗過北斗所有祈求皆嚮北斗(搜神记,卷三)

21.敬新磨河東人為伶官大為莊宗所寵惜莊宗出自沙陀部落既得天下多用蕃部子弟為左右侍衛高鼻深目者

甚眾加以恃勢淩辱衣冠新磨居常嫉之往往揚言曰此輩雖硬弓長箭今天下已定無所施矣惟有一般勝於人者鼻孔大眼睛深耳他不足數也眾皆切齒相與訴于莊宗其間亦有言發而泣下者莊宗不悅召新磨責之曰吾軍出自蕃部天下孰不知汝未嘗為我避諱更辱駡之使各垂泣告朕何也新磨即正色對曰陛下妄矣此輩淚便用桔槔子打亦不出豈能見之也莊宗素好俳不覺大笑(新五代史·伶官傳)

22.薛談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去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談謝求返

終身不敢言知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裏老幼悲愁涕泣相對三日不食遽追而謝之娥復曼聲長歌一裏老幼喜歡拤舞弗能自禁乃厚賂而遣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善哭効娥之遺聲也(太平廣記,卷二百四)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高一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抓实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前句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后句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如果“归人”的话,就谈不上“贺”了。再从句式上看,“人皆吊之”与“人皆贺之”,句式整齐对称。根据以上分析,即可正确断句。 2、看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①“夫、其、惟、唯、盖、盍、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于是、向使、然而、且夫、若夫、无论、至于、至若、是以、是故、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兮、耶、矣、耳、欤、焉、而已”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其后往往能断句。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答案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答案 1.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3.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为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否?"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4.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

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 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9.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10.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断句练习1

用“/”为下列文言文断句 1.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cì)音 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 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物可辨 断句: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 从朿/音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物可辨 翻译:枣和棘很相似,都长有刺。枣一般独自生长,树高且横枝较少;而棘则丛生,相互交织成林,这是他们的区别。再从字面上来看,他们都是从朿字而来,本意是芒刺。朿独生则为枣,朿相邻横生则为棘,不认识这两物的,看字就可看出。

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断句: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翻译: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 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也 断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半/其此之谓也 翻译: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知道了不解困惑之处,才能使自己变的更强,更聪明.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说命篇说:“教是学的一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教案

文言文断句专题 教学重难点:1、知道古人句读的重要性 2、掌握高考对断句的要求和断句的基本方法 3、学会用断句的基本方法进行准确的断句 一、导入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的说法。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断句举例: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可以在相反! 1、据说旧时有一个老头儿,只有一女。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那么,女婿和县官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呢?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因为照女婿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意思:70老头生儿子,别人都怀疑不是我生的,家产全部给女婿,外人不能干预。县官的读法: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意思是:70老头生了一儿子,别人怀疑不是我生的,但家产全部还是给他,女婿和外人不得干预。 2、◇标点留客 一位潦倒书生,到友人家中作客。刚巧连日下大雨,书生在友人家住上好几天。其友人想赶他走,就写了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本意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书生看后,脑筋一转,在字条上加了两个标点,使其友人见状,便无可奈何让书生继续住下去。如果你是友人怎么加标点? 断句比较: 断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断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还可以断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3、◇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朋友标点。这段文字很简单:“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如果是你,会这样添加?

浅谈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浅谈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摘要近几年的语文高考中,涉及文言断句与标点的不多。随着高考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文言文的考查会不会增加断句与标点呢?为了帮助学生们尽快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现将我多年来对文言文断句与标点这方面的知识的积累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文言文句读 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写文章都是不加标点的。现在新出版的文言读物,大都是后来加上去的。现在还有大量作品仍无标点,一旦我们要阅读原著,仍属困难,因此学习断句与标点不光是为了高考,更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怎样才能断开文言文的句读,进而给它点上适当的标点符号呢? 第一,要统观全局。 拿到一篇古文,首先要求反复阅读全文。从段到篇,理解词义(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了解结构,揣摩语气,大致弄清文章所写的事情、所表达的观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切不可看一句点一点。 第二,要先断后点。 在基本了解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之后,便可按文章的文意和结构先用顿号断开,然后考虑该用什么标点符号。点标点时,可按先难后易的原则,先点容易的,然后逐步缩小范围,难点的地方要经推敲后再确定。 第三,要善于借助词、句、结构关系等断句。 在具体断句与标点时,要运用初、高中时学到的有关字、词义、句式等知识,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一)可以借助辨识句子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语、谓语和宾语。要从文中辨识句子,必须先找出主语来,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有时是代词)充当。为此我们首先要在文言文的朝代、国名、人名、地名官职和事物的名称中找准主语,然后由主语确定谓语,以及宾语。如有省略,要认准省略的是什么。还要注意倒装句中谓语、定语、宾语及介词结构的位置。例如: 管宁割席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习答案

2018年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习 题组一客观选择题组 1.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对文段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B.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C.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D.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郗超和谢玄不和。这时,苻坚打算灭了晋期,已经占据了梁州、岐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苻坚,人们私下里有些不赞成的言论,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人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使每个人得到适当安排,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2.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船启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叹息着说:

朗读停顿练习及答案

朗读节奏划分训练(2014.3.17) 笑话二则: 1.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2.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线。(2处)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江苏省泰州市2003年中考试题) 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词语之后,应当停顿。 ?“夫战,勇气也”,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以其境过清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可以一战。 ?今天下三分……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主-谓-宾之间要停顿要停顿 ? 1.主谓之间要停顿要停顿 ?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之妻私臣……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文言文断句专项训练

文言文断句专项训练 【考点概述】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近几年,各地高考加强了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如北京卷历年都在考;辽宁卷、广东卷也都曾多次考查。全国新课标卷从今年起开始考查。 【突破策略】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学习中,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做这类断句题时,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许多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这种企图“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例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3.根据虚词进行断句。

(完整word版)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 文言文断句专题练习 一、用“/”为下列文言文断句并将其译成现代汉语。 1.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物可辨 (译文) 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也 (译文)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译文) 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译文) 6.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 (译文) 7.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译文) 8.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译文) 9.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可谓大公也 (译文) 10.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1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 12.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tī)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译文) 13.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文) 14.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liě)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y uān)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zhé)腹而死可悲也夫 (译文) 15.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6.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益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

断句练习精选

断句练习题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部分断句。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敬公欲尽其言公语不时尽鹞死怀中。(取材于《隋唐嘉话》) 2.(2006年高考广东卷)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史官日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令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3.(2006年高考辽宁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束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 4..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5.(09年广东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6.(09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7.(08浙江)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史记·刺客列传》) 8.(08江苏)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9.(2010届广东省梅州揭阳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这个句群断句。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10.(湖南省浏阳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用/给文中句子断句。 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11.(07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联考)用“/”给文中的句子断句。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12.(07西安市重点中学高三综合测试<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短文,用斜(/)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帝问公权(柳公权,书法家)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13..(06东城区高三综合练习<一>)用斜(/)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断句练习及答案

断句练习 (朝一)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6分) 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崇一)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取材于《忠经·忠谏章第十五》,汉·马融撰) (东一)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唯臣妾有一首诗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作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 (取材于苏轼《东坡志林》)(丰一)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孽摇之虚有鸟焉一身而九头得食则八头皆争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入咽而九头皆伤海凫观而笑之曰而胡不思九口之食同归于一腹乎而奚其争也?——《郁离子·九头鸟》 (海一)11.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5分) 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取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 (西一)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凌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蜊 (宣一)11.用斜线(/)给上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朝二)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6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崇二)11.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取材于晋·徐广《弹棋经》)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 (取材于魏·邯郸淳《艺经·弹棋》)(东二)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①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②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③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取材自清姚鼐《游媚笔泉记》)(丰二)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诗人多用野老字不过谓田野老人耳按《汉书·艺文志》有

文言文断句标点的几种方式

文言文断句标点的几种方式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又把几年前曾一度考查过的文言文断句列入今年的考查范围。题例: (1)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2)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3)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 (4)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5)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其实,断句标点是最能体现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项基本功。正确断句和标点的前提是对文意的理解,其次是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二者要相辅相成。断句的一般步骤是:①.先通读文意,理解材料大意;②.先易后难,先断后标,先大后小;③.进一步理解文意,检验断句标点的正确与否。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种: 一、查标志 a、句首标志词: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词,把握住它们有利于先找到句子的大层次,它下启一段或一个大句子,常常有提纲挈领之用。 如: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少卿书》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③故曰弊在赂秦。《六国论》 ④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b、句尾标志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如: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病梅馆记》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⑤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伶官传序》 c、关联标志词: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以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d、时间标志词:既而、未几、俄、少间、方、有顷等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促织》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③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柳毅传》 E、对话标志词:这常常作为断标记叙文中的人物对话、说明问题的常用语。如“曰、言、道、云”等。例如: ①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逍遥游》 ②《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 当然,标志词毕竟只是从语言表面而言的,而语言本身又是比较复杂的,所

断句小练习

断句小练习 1.韩信将兵 【原文】上①尝从容②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③。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释】①上:指刘邦。②从容:不慌不忙,此处指随意。③差:等级,此处指高低。 2.南辕北辙 【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①,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②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③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矣。”今王动④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⑤王之动愈数而离王⑥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衣焦不申:申,通?伸?。衣服皱巴巴的不平直。②用:资金,盘费。③御者:驾车的。④动:每每,常常;下文?举?与此同义。⑤广地尊名:使地盘扩大,使威望抬高。⑥王:称王。名词作动词用。 3.陆贾说汉高祖 【原文】陆生①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②骂之曰:“乃公③居马上而得之,安事④《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⑤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⑥,陛下安得而有之⑦!”高帝不怿⑧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⑨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⑩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注释】①陆生:陆贾。②高帝:汉高祖刘邦。③乃公:你老子。这是刘邦高傲的自称。④安事:哪用得着。 ⑤逆取而以顺守:用武力夺取天下而后用仁义治理天下。⑥法先圣:效法古代的圣贤君主。⑦安得而有之:怎能获得天下呢?⑧怿:愉快。⑨试:请。⑩征:征兆,此指原因。 4.裴旻射虎 【原文】北平多虎,旻善射,尝一日毙虎三十有一,因憩山下,四顾自若。有一老父至曰:“此皆彪也,似虎而非。将军若遇真虎,无能为①也。”旻曰:“真虎安在乎?”老父曰:“自此而北三十里,往往有之。”旻跃马而往次②丛薄③中果有真虎腾出状小而势猛据地一吼山石震裂旻马辟易④弓矢皆坠殆⑤不得免自此惭愧不复射虎 (选自《唐国史补》)

专项强化练(十七) 文言文断句

专项强化练(十七)文言文断句 (时间:40分钟满分:45分) 题组一客观选择题组(18分) 1.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对文段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B.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C.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D.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2.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

1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文言文断句练习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 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练习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 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练习2、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练习4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练习5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练习6、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练习7 8、依对称,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更新时间2006-3-7 文言文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019断句专题练习

专题专项突破 演练19文言文阅读专项练·正确判断文言句读(断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通读句子的基础上,粗通大意,借助“彼”“而”“或”“独”等关键词断句。“彼”提示下面举例,故在“有未尝失母”后断开;“而”表示承接,“有母不待求母”是一个整体,其后断开;句中第二个“而”表示转折,“而母存或忽而不敬”中间不能断开,此“或”与第二个“或”所带的文字并列,故在“或忽而不敬”后断开;“或悖而不爱者”讲另一种情况,故在其后断开;“独”表示反问,领起后面的文字,增强后面的语气,“独何心欤”中间不断开。 附【译文】 赞曰:孔子说:“孝悌达到极点是和神明相通的。”像李台州,生下来就不知道失去母亲,成年以后知道了,寻找母亲,寻找母亲却找不到,找不到却不懈怠,走遍半个天下,到老了才找到。昔日苏东坡歌颂朱寿昌,至今人们都咏叹歌颂并以为美谈。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如果不是至孝怎么能和神明相通,不是和神明相通怎么能找到母亲?我每次对士大夫们说起这件事,听到的人必定哭泣。人们谁没有母亲?有母亲谁没有这样的心呢?他们有母亲,未曾失去母亲,拥有母亲,不用去寻找母亲,母亲活着的人却有忽视并且不尊敬(母亲)的,也有违背甚至不爱惜(母亲)的,他们这是什么心啊?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于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 (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