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申论热点

2012年申论热点

2012年申论热点
2012年申论热点

申论热点:改进网络管理创新社会服务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所谓电子政府是指应用信息技术重组政府部门,改善公共服务,增强公众参与、政务公开和民主程度,促进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最终实现面向公众和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化政府。

【标准表述】

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狠抓措施落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务公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地区政务公开几乎成为摆设。

政务公开是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多种政务公开方式,推动强化社会经济事务管理职能,把更多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维护国家法制、政令和市场统一。

把政务公开与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要适应政务公开对精简效能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合理界定部门职能。加强项目规划、立项公开,搞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进一步理顺并依法公开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社团法人等的权责关系,应当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事情要真正放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要加强项目审批和建设中的公开工作。进一步集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再取消一批审批项目。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强化对审批全过程的监控。

把政务公开与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要把公开的理念贯穿于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保证政务公开有效覆盖政府机关内部各个部门。

把政务公开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中央国家机关电子政务发展快、信息化程度高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加强于网民的交流互动。政府部门之间要做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

申论热点:房地产调控让房价回归理性水平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

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近期政策动态:地方“小动作”露头就打

2月22日,上海房管局“旧政新解”,申明居住证满三年的非户籍家庭可购买二套房,2

月27日该政策即被叫停。此前,芜湖、佛山和成都调整政策均被叫停。目前来看,中央对地方政府“救市”充满警惕,楼市调控政策不许打折,地方“小动作”露头就打。

楼市政策微调不可触及底线。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厦门等城市放宽普通住宅标准,重庆、合肥、南京等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还有其他地方政府从税费减免、购房补贴、户籍限制等方面对“刚性需求”给予保护。中央在限购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仍然严厉,在坚持房地产调控的前提下,不触及“限购”、不明显鼓励购房、顺应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微调其生存的可能性较大。

【标准表述】

楼市调控向何处去,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明确方向。今年关键是“严格执行”与“逐步完善”的统一。保障房建设除了“保量”,今年会更加重视分配、退出等制度建设。

关键词:700万套在建规模1800万套是历史之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要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今年新开工保障房700万套以上的任务目标是实事求是的。虽然数字看上去比去年的开工量要小,但加上前两年结转的项目,整体在建规模将超过1800万套,是历史之最。保持适度的新开工规模,充分考虑了地方财政的压力。只要今后几年年均开工规模不小于700万套,“十二五”的建设目标可以顺利完成。“我们不应只把眼光盯在开工规模上,更要注重在建项目的进展情况。”郑新立说,今年在建规模大,重点是要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在建项目按计划、按时竣工。

关键词:保障房制度完善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长效机制

报告提出,要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

郑新立指出,今年保障房建设和竣工都将进入高峰期,应设立专门的保障房管理机构,完善相关制度,逐渐将工作重心从建设环节转到管理环节上。在建设方面,要重点确定保障房的面积标准,按照户型小、功能全、保基本的原则来设计保障房。现在有些城市在建100平方米的保障房,这不符合保基本的原则,增加成本压力,也容易滋生寻租。保障房选址应该尽可能与商品房配建,以加强各阶层融合,使大家共享公共设施。

今年保障房建设资金的筹集情况比较乐观。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地方通过增加土地出让金的投入比例也可以解决一部分。还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住房公积金增加支持力度,并探索社保基金等投入保障房。科学合理地确定保障对象的准入门槛,加上阳光操作,是保证公平分配的关键。退出制度应更加人性化,避免一刀切,给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居民一个缓冲期。

关键词:楼市调控建立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2年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楼市调控还不能说取得了成功,一旦放松,房价随时有可能大幅反弹,最终不仅普通百姓受伤害,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郑新立说,除了继续执行现有的调控政策,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将越来越重要。通过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可以缓解未来的供求压力。商品住宅与保障房相结合、买卖与租赁市场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将是我国住房制度顶层设计的大方向。“必须加强对住房问题的分类指导,早日让中低收入家庭能享受住房保障,有能力的家庭买到满意的商品房,愿意租房的家庭能租到稳定的住房,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住有所居。”

申论热点:加强农民工人文关怀和服务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2012年,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与国土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各类城市都要夯实经济基础,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管理服务,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标准表述】

关键词:半城市化伪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这表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我们要理性看待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尤为明显。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在70%~80%,我国的50%这其中还包括了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也算作了城市人口。城镇化、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往往就是土地的城市化过程,我国的土地城市化进程要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也就是说,土地已经算作城里的了,但人还没有过来,还在城外面。所以说,这种城镇化是不完全的城镇化,或者是伪城镇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城镇化带来的更多是挑战。城镇化不在于提高城镇化人口数量,而是要把农村人口真正转移到城市里面去,让这些人在城市里安居乐业。对于已经在城市有稳定就业机会的农村人口,要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人口。只有将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让他们享受与城市人口同样的待遇,使他们安居乐业,才算是稳定的城市化。

关键词:扩大就业

中国城市化的进度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分不开的,但是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有一部分人口会随着经济增长在城市与乡村间不断移动,这也充分表明我国发展仍有很大空间,仍有很多消费需求在等待创造。但是经济增长不能光是数量扩张,还应该是质量的加强。我国现在面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的较大压力,因此将来一段时间怎样解决新生劳动力就业,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这部分人口的就业是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公平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要实现进城农民工与市民的平等权,加快户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逐步实现新老居民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

申论热点分析: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稳增长,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国内外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标准表述】

[深入分析]

近年来,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发展苗头。一些实体企业为了追逐高回报放松主业,转向房地产和民间借贷市场,投机氛围浓烈,这不仅影响了经济健康运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正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潜在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受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用工荒和高成本的生存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二是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比较利益诱导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将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资本投向非实体经济领域。

三是垄断行业投资无门,竞争性行业过度竞争导致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据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称,在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投机和高利贷的资金占比高达60%。

四是随着企业精英大量移民或外迁,大量实体经济的发展要素流失。

五是企业家实业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急躁心态。

[措施]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只有筑牢这个根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实现,稳中求进才能落到实处。

巩固实体经济基础是避免经济“硬着陆”的关键。当前要高度重视如何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营造实业致富的市场环境,防范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一要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要努力减少投机暴利,限制投机暴富,挤压“炒”经济的空间,营造勤劳做实业能富、创新做实业大富的市场环境,高度重视上游产业过度垄断和下游产业过度竞争造成的“两极分化”。

三要推动政府和企业联手应对高成本,防止多种因素叠加,过快推高成本致使大量企业“硬着陆”。积极财政政策要以减税为中心,增加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要改革金融体制,放宽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良性互动,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

五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支持企业创新的制度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问题,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将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为“企业行为”。

申论热点:教育投入首破GDP4%

【背景链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

财政部2012年预算报告中提出,全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将达2.2万亿元,首次突破GDP4%,体现了党和国家关注民生、振兴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

【标准表述】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保证教育的科学发展不仅需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还需要教育内部深化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教育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要求,群众新的期盼,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仍然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措施]

一是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二是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

三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使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鼓励出名校、出名师、出名人。

四是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充分发挥教育家的办学才能和特长,让那些有终身办学志向的人不受任何名利干扰诱惑,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

五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在新的起点,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应该在促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大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切实保障教育经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真正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申论热点:养老保险逐步全覆盖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加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标准表述】

关键词:全覆盖

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这一目标振奋人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能够在今年全面实现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并且提前8年完成任务,十分不容易,这显示了中央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加快民生建设的决心。

关键词:均衡化

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

去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1680元,有5700多万人从中受益。国家已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实现了基本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后,政府未来的工作重心应

该放到如何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障均衡化上来。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完成养老全覆盖的任务后,如何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问题,成为我国养老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他指出,应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让同等学力、同等资历的企业人员能够享受到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相同的养老待遇。此外,还应该逐步缩小社会保障的地区差距,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让不同地区居民享受到同等的社会保障水平。

关键词:增来源

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金全民共享机制,将国家资源和国有资本产生的收益用于增加社保基金。

宋晓梧介绍说,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管理总体情况不错,每年平均实现了9%以上的收益。但也应看到,目前社会整体资金面比较紧张,很多企业面临融资难,一方面是大量资金躺在社保账户里,一方面是大量企业需要发展资金。应打通瓶颈,在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社保基金首要的目标是安全,养老金是大多数人的养命钱,因此对于养老金入市必须慎之又慎。我国当前资本市场还在健全过程中,波动风险相对较大,需要慎重对待养老金入市问题。在当前情况下,可以考虑划定一个比例,比如20%以下的养老金用于股市投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加大投资比例,既满足社会融资需求,又能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

申论热点:扩大内需

【热点背景】

2012年2月16日出版的今年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的重要文章:《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考点分析】

1、扩大内需的作用与意义。中国之前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特别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政府靠卖地,发地方债来融资,然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高铁等。这为很多的企业带来了订单赚了钱。但政府的负债越来越大,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负债,赤字很严重,而且愈发难以为继。之前的另一种重要的拉动是靠进出口,靠国外人们进口我们生产的东西,靠国外的需求来带动中国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而现在国际经济形势萧条,外部需求疲软。如果我们要

想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找到新的需求,开启内需,让老百姓自己来消费。因为中国人传统的习惯是储蓄而非消费,没有需求企业怎么生产?现在要倡导老百姓自己消费,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企业的发展,整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体制改革,改变整体经济发展的结构。

其一,扩大内需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过去两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出现明显回落态势。据有关方面预测,2012年国际贸易增长仍呈放缓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需要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其二,扩大内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我们调结构、转方式,很重要的就是调整和转变需求结构。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出口大国,贸易依存度高于世界许多国家。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扩大出口遇到越来越多的摩擦、壁垒和障碍,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国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内需。只有立足扩大内需,才能使我们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其三,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场空间大,回旋余地大,内需潜力大,对经济发展具有持久的拉动作用。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总结经验做法,针对现实问题,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2、遇到的困难。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远未结束,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西方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风险因素增多,经济低迷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要国际组织都调低了对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当然,美国等国也出现了一些复苏回暖的迹象,对此我们也要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物价上涨较快,一些发达国家通胀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宏观决策面临两难选择。目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互联互接,世界经济增长下滑、通胀水平抬升和发达国家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会通过多种渠道对我国发展产生影响。

从国内看,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涨幅仍处高位的问题相互交织,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经济增长存在放缓压力。在外需下降的同时,制约内需增长的因素也在增加,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下降,扩大民间投资还存在不少障碍。二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仍然较多。既有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上涨造成的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也有国际市场部分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形成的输入性通胀的影响,还有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疏导突出价格矛盾的影响。三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内外需结构仍不合理,一二三产业不协调,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3、相关对策

第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内需的一大源泉。2011

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是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但总的看,我国城镇化依然明显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方面统计,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达到80%,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际上有经济学家曾经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有关方面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455元,城镇居民为1590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按此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5亿人,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城镇化蕴涵的内需潜力巨大。在城乡之间二元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城镇内部“二元结构”现象又在显现,后者既包括城镇居民与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之间在生产生活条件上形成的差异,也包括城镇历史遗留的棚户区困难群众与大多数市民之间在居住条件上的差异。这是我们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也是潜力所在。推动解决这种“双二元结构”问题,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减少社会矛盾,释放出城镇化带来的需求潜力。

第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的又一源泉。要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在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支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尤其是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扶持力度。区域发展与城镇化密切相关。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城镇化滞后。在那些发展条件好、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引导要素合理集聚、企业集中布局、土地集约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不能一刀切,要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控。对西部地区一些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严格节能环保、确保质量安全、科学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实行差别化政策。

第三,扩大内需的最大产业潜力在服务业。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许多工业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未来发展有很大空间。相对来说,服务业发展滞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据有关方面统计,2010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1%,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左右的平均水平。应该说,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在我国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巨大。服务业绝大多数属于实体经济,同样能够创造社会财富和增强综合国力。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是科技创新重要的驱动力量。工业化不仅要发展工业,而且需要发展服务业,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国家“十二五” 规划提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五年提高4个百分点,我们要努力工作,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的目标。

【名师精彩评论】

1、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拉动消费,又增加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5000美元,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求日益增长,民生领域巨大的内需潜力会持续加快释放。加大民生投入,本身就是结构调整,是转方式的应有之义。要适应群众的新期盼和形势的新要求,把民生工作放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把重大民生工程摆在发展工程的优先序列,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2、在稳中求进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优化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要合理划分“基本”与“非基本”的范围。我们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大致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两个部分。从我国情况看,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公共文化、基本环境质量以及公共安全等服务类别,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这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公益性较强,政府担负着义不容辞的主体责任。非基本公共服务是指满足公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需求的服务类别。如按比例划分,多数人的需求主要依靠市场提供,还可以通过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支持和引导社会互助来提供。这既能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利用市场机制加快社会领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又能使政府腾出财力、集中精力,更好地履行保基本的职责。需要强调的是,基本与非基本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的提高,合理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调整标准。

申论热点:社区管理

【热点案例】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以“单位制”为基础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汇聚到城乡社区,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沉淀到城乡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集中到城乡社区,城乡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而原有的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方式严重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改革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模式和方式,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考点分析】

1.当前社区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有:

第一,社区服务的性质定位不清楚。社区服务在本质上是属于福利服务还是盈利服务,或者它在服务项目上如何进行区分。

第二,社区服务功能普遍薄弱。目前社区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硬件设施不齐全等问题,导致社区服务功能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第三,社区服务的队伍建设问题。

第四,体制不顺,权责不明;

第五,社区服务的行政化问题。

注意:实际考试中务必结合给定资料中具体问题进行概括与分析,不能盲目作答。

2.解决好社区管理与服务中的各项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即由经济增长型转向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观格局;

第二,有利于国家工业化转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赋予社区管理以充分的条件。

3、基本对策:

第一,推进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第二,推进社区救助服务。

第三,推进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服务。

第四,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第五,推进就业服务。

第六,支持社区居委会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

第七,支持社区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

【精彩论述】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这是对这些年社区工作在城市基层所发挥作用的充分肯定。社区工作的前景是无限的,社区工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申论热点:群体性事件

【背景材料】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2005年6月安徽池州事件、2007 年1月四川达州事件、2007

年6月广东河源事件、2008年6月贵州瓮安事件、2009年6月湖北石首事件、2010年04月黑龙江富锦长春岭事件、 2010年6月安徽马鞍山事件等。

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承认群体性事件是利益纷争,就必须认可那些群众都是有血有肉的公民,他们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其诉求不过是为了生存。另一方面,现在有那么“群众意见很大”就不再是个别地域性的问题,而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考点分析】

一、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满群体存在,个别不法分子借机煽动部分群众的不满情绪。

2.政府转型期服务意识不强,群众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群众诉求渠道不畅通;领导干部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关心群众疾苦,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

3.群体性缺乏心理因素诱导。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

4.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

二、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对策:

1.依靠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群众工作;

2.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3.充分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促进农村稳定;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5.加强调研,做好群众性事件前期预防和善后工作。

6.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做到发现事态迅速制止;

7.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依法办事、文明办案、取信于民;

8.加强侦控工作,严格区分事件性质、分类处置。

申论热点:司法公信力

【背景】

公开纠正冤假错案,公开审理典型案件,公开面对社会监督,司法公信力在阳光下塑造。河南平顶山鲁山县人民法院天价过路费一案再审现场,当事人、法官、律师吸引着全社会的关注。此外,还有40多家媒体参与旁听,正是借助他们,这场判决的细节一一呈现在公众面前。9?8矿难公开审理,30多家媒体到场。瘦肉精案,邀请400人参加旁听,电视直播。而在早之前,还有赵作海案,2010年就此共召开了13次新闻发布会。公开是人们从几个典型案例中看到的统一特征。

在这一系列的公开之下,效果开始显现。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在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普遍上升情况下,河南法院首次呈现下降趋势。河南法院的公信力,出现的态势是上升。

【注意事项】

1、司法公信力基本任务有:司法具有公信力是司法的本质要求,是建设法制国家的内在要求。

2、我国司法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具体问题务必结合给定资料进行概括与分析。

3、基本对策:

第一,体制上要理顺,使对法律依法审判、独立审判、正确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加强维护。把依法治国写进了我们宪法之中去,要求我们国家行政机构要在法律的范畴中去作为,去行政。

第二,法官的素质需要逐步的提高,法官队伍的建设需要得到加强。提高法官的办案经验,和法官的职业道德。不断的要提高老百姓法律意识,加强社会监督。

第三,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政府回应效率。塑造司法公信力,正确地去面对错案。公开、坦诚、真诚地去面对错误,并且及时地纠正,还正义以他本来的状态,可以强化司法的公信力。其次,司法公信力的塑造其实是需要我们实事求是,而且最重要的是对于各种各样的监

督里面反映出来的问题,要有回应。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不仅仅有监督,而且能够通过这种监督得到另外一方回应,这样一来一往公信力会上升。

【相关评论】

最关键还是因为它是一个热点案件,它已经被放到聚光灯下,它有社会的关注度。

司法的精髓绝不是照搬条文,而必须关注民生,体察民意,全面准确理解和适用。循天理、遵国法、顺民情,方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任何国家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都会考虑法律的规则得到实现,同时也会考虑到社会对这种规则实行的认同程度,所以说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并不一定就是一个我们特有的问题:第一,天理、国法、民情。充分说理,将三者怎么结合起来,如果能够有充分、细致、具体说明理由,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第二,说理的过程和说理的本身充分对外部公开,如果讲的道理,而且道理本身又是对外公开的,那么我想很多时候这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就可以得到实现。

申论热点:民生幸福

【热点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在不断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注重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但是,今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一直不高,在最新的调查中很多人都没有感到生活幸福。

2010年12月26日,新华社瞭望周刊等一起主办的“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20个城市都获得了幸福殊荣。中国幸福感城市中地级以上的有杭州、成都、长沙等城市。

在CCTV2010经济生活大调查中,有八万份的调查问卷,其中44.7%的人感到生活幸福或者很幸福,但是有11.1%的人感觉自己不幸福或者很不幸福,有45%的人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但是这个数据是否准确也成为争议的焦点。

其实一个国家居民的幸福指数并不简单的取决于人均GDP或者人均收入,在一个城市中,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量,还取决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等。

【政策与对策】

国家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让民众有尊严的生活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前提。民众的尊严来自于法律的有力保护,来自于平等、公平的社会环境,可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为此,要合理平衡社会财富的分配;要改善地方治理,合理约束公权力,保障司法独立和公平正义。

2、提升民众幸福感政府责无旁贷。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经验感受出发,民众的幸福程度与政府的治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只有在一个政治清明、法治进步、经济发展、社区文明和谐的社会中,民众的幸福感才能达到相当的高度。因此,政府工作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量到每个人的发展。

3、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特别要解决好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首先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这就要把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创业环境,让人民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其次要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分好“蛋糕”,努力缩小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三要发挥好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分配调节器”和“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切实提高保障水平。

4、解决好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安其居方能乐其业,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让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申论热点:大胆表达是凝聚共识的起点

近日,多家媒体刊登了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给上海市民秦岭的信:秦岭的父亲肺癌晚期并发脑转移,在求医过程中遭遇多家医院非正常对待,如不接收病人、被强制出院、隐瞒病情才能住院,医托明目张胆,医生推荐自费类国外贵重药物、收取红包好处费等。因此,秦岭在网上发布《一名癌症晚期病人家属致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公开信》,提出四项建议。俞正声对这封信进行了回复。

俞正声不仅对秦岭的四点诉求表示赞同,还说:“你的心痛也是大家的心痛,大家(包括医院同志们)的共识会推动我们前进。”

是的,共识会推动我们前进。在对待晚期癌症病人的问题上,我们的制度还存在着缺陷,这已经成为秦岭、俞正声及上海市卫生局的初步共识。有了这个共识,不仅秦岭父亲的境况有望得到改善,另外十几位有相同经历的患者也看到了一丝希望。

那凝聚这个共识的起点是什么?是秦岭给俞正声同志的公开信,是他如实指出了目前制度的缺陷,大胆表达了自己的利益诉求。假如没有他的信,就没有上述共识,不仅那十几位患者看不到希望,连秦岭的父亲也可能再次被逐出医院。

由此,我想起:上月,广州几名女大学生发起了占领男厕活动,呼吁男女厕位合理分配。她们的宣传画上写着:“女人更‘方便’,性别更平等”。很快,广州市城管委作出回应:该委正在有序推进《广州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立法工作,将男女厕位比例不低于1:1.5作为强制性执行条款列入《办法》中,从而从源头上解决女性“如厕难”。在这个过程中,也是首先有大胆表达,然后在厕位问题上各方形成了共识:应该调整厕位比例,让女人更“方便”。

不过,目前敢于大胆表达的公民还真不多。感到不方便的广州女性一定很多,但敢于大胆表达的只有那几个女大学生。在上海,仅秦岭所知的、与其父有相同经历的患者就有十多人,他所不知道的人一定更多,可这些人并没有表达自己的诉求。即使秦岭本人,似乎也对自己的做法有些微的不安。他说,他是“一时冲动”,才在网上发表文章。换言之,在正常情况下,他不会这样做。事实也是如此。在父亲第一次被迫转院后,他选择了忍气吞声。秦岭是大都市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又比较年轻,还被称为“小秦”,本应有比较强的公民意识,他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那如何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大胆表达呢?公民要增强自己的公民意识,要懂得表达是自己的权利,当政府服务不到位时,自己有权提出批评及要求。官员也同样应该增强公民意识,应该知道表达是公民的权利,作为官员应该对公民的表达给予积极回应。积极回应多了,公民就会受到鼓励,就可能更多地更大胆地表达。在得到俞正声同志的回复后,秦岭说:“一个普通市民的吁求,让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关心,真是没有想到,没有想到!”连说两个“没有想到”,就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老百姓的表达不能得到官员积极回应。

申论热点:三亚旅游市场宰客门事件

【背景链接】

2012年1月28日,微博实名认证用户罗迪发布微博称:“朋友一家3口前天在三亚吃海鲜,3个普通的菜被宰涉事海鲜排档老板亲手挂上整顿牌子近4000元。该微博发布后,引起网友的热议,一些网友纷纷转帖并留言称自己也遭遇过类似情况。随后,管理方无视当地宰客风盛行之实,先后以“零投诉”“无法举证”冷漠应对,由此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三亚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媒体代为“认错”之后,官方道歉姗姗来迟,有关首脑通过媒体见面会表示,将以此次事件为契机虚心接受批评,努力向国内外优秀旅游目的地学习,实实在在做好市场监管,真正把三亚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岛。

【标准表述】

[深入剖析]

对于网友的不满和投诉,三亚市政府先是回应“零投诉”,再是表示“没有证据”,并称“将对恶意攻击者依法追究责任”,这表现出了一种权力的傲慢,作为行政部门应该监督商家的诚信,而不是去监督游客的信誉,这样应对危机根本无法适应一个国际旅游城市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

随着舆论对三亚“宰客”事件的关注,还有一些旅游城市也被卷入了“宰客门”。在大量的游客投诉在事实层面表明,一些地方在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旅游环境的改善之间出现了严重脱节。很多地方政府往往热衷于大手笔投入当地旅游景点的硬件,却在规范旅游市场、塑造良好的旅游软环境方面,少有作为。

出现这种现象深层次原因是与一些地方官员的政绩需求有关。比如,地方官员有短期的政绩需求,十几亿元投入景区当然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打击“宰客”等种种行为虽关系当地的长远发展,却往往见效慢。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即便在这方面“零作为”,往往也不会影响旅游收入的增长。然而,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终究要付出代价。现在,很多网友已经发起对某地旅游的抵制,而三亚等地的旅游花费甚至已经高过新马泰出国游的费用。游客并非总是弱势,国内旅游市场并非绝对不可替代。可见,“宰客”之风不刹,某些地方旅游市场环境不能得到根本改善,恐怕很多国人将不再去旅游或者出国旅游了。

很显然,这既不符合地方利益,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现在,有必要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进行一场旅游环境的联合整治,对一些旅游市场秩序混乱的景区予以惩处,同时对相关地方监管者进行问责。

而旅游市场发生的事情,也再次表明,突破经济结构转型的难关,需要政策刺激、扶持,同样也需要良好的市场和法治环境。杜绝“宰客”式的市场繁荣,才会有健康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措施]

海南省副省长、三亚市委书记姜斯宪提出对旅游行业出现的“害群之马”实行“零容忍”,一经查实绝不姑息。这种“严打”思路是行政系统内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针对这种现象,政府应该转变管理思路:

一是增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自身监督机制,一旦发现“宰客”行为使行业信誉受损整个行业共诛之共讨之,让其在业内没有立足之地。

二是让媒体发挥监督作用,一旦发现立刻曝光,而不是让媒体去呼吁“罗迪,请你站出来”,这样是适得其反。

三是要发动全体市民参与到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来,比如澳门100万人口每年也接待3000万的游客,政府每年会在年底把旅游收入按人头派发“红包”给每个市民,这样大家就有积极性,会主动维护城市旅游形象。

申论热点:小微企业发展

【名词解释】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是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微博)教授提出的。2011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在未来3年免征小型微型企业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

1.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

在工业领域,职工人数在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或资产在4亿元以下的企业都划为中小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要求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以上,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在零售行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的职工人数在100人及以上,销售额在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的是小型企业。

在批发业,划分标准是人数在2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的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上,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住宿和餐饮业中的中小企业是,职工人数在800人以下或者销售额1.5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的职工人数在400人以上,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2.微型企业划分标准:

根据201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四部门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微型企业为:

工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

建筑业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

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下。

房地产开发经营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2000万元以下。

3.个体工商户划分标准:

个体工商户,是指有经营能力并依照《个体工商户条例》的规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公民。《个体工商户条例》第2条第1款规定:“有经营能力的公民,依照本条例规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

4.家庭作坊式企业:

家庭作坊式企业,是私营企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组建的一家一户的从事简单加工的小企业,工作场所就是各家各户的住宅,企业内员工数量不多,一般为一家三口,或是家庭内部成员和少数打工人员,生产、加工、经营、贮存都在同一建筑内进行。

【发展瓶颈】

小微企业陷入困境,主要瓶颈:

一是税费负担重,企业生存与发展存在一定压力。

二是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劳动密集型已经逐渐被淘汰。

三是融资困难,缺少资金。

【政府措决策】

1.破解税收瓶颈:

目前已出台的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型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年内免征部分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这些措施将直接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破解融资瓶颈:

2012年2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在谈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指出,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

3.破解产业结构瓶颈:

首先,产业选择。国家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家政服务业、休闲娱乐等等第三产业,这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这些产业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新的技术,正好可以充分发挥小微企业投资少、经营灵活的优势。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改进网络管理 创新社会服务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改进网络管理创新社会服务【背景链接】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所谓电子政府是指应用信息技术重组政府部门,改善公共服务,增强公众参与、政务公开和民主程度,促进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最终实现面向公众和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化政府。 【标准表述】 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狠抓措施落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务公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地区政务公开几乎成为摆设。 政务公开是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多种政务公开方式,推动强化社会经济事务管理职能,把更多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维护国家法制、政令和市场统一。 把政务公开与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要适应政务公开对精简效能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合理界定部门职能。加强项目规划、立项公开,搞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进一步理顺并依法公开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社团法人等的权责关系,应当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事情要真正放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要加强项目审批和建设中的公开工作。进一步集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再取消一批审批项目。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强化对审批全过程的监控。 把政务公开与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要把公开的理念贯穿于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保证政务公开有效覆盖政府机关内部各个部门。 把政务公开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中央国家机关电子政务发展快、信息化程度高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加强于网民的交流互动。政府部门之间要做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

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完美打印版)

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考生在申论复习训练过程中,须结合公务员申论考试的特定要求和申论考试通常所涉及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有策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来开展复习,作理论的积累以及重要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并不能覆盖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的全部,考生应有选择地展开阅读,阅读积累中要讲究策略,重点关注某一个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影响,原因,对策思路以及理论评述性的文字内容,像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及各省地方公务员申论考试很可能会出现的重大社会热点主题,比如节能降耗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拆迁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政府信息公开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抗震救灾中的民族精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主要问题、人口老龄问题、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民生、保稳定的关系等,并未出现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当中,考生在利用这本通俗理论读物开展复习申论的实际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申论主题热点范围的扩展,同时要根据申论持点和要求有策略地加以利用本书。 那么,报考公务员的考生在复习备考申论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地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这体通俗读物来应对申论考试呢?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金波老师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考生参考,并结合两个理论热点问题举例说明利用本书复习备考申论的策略方法。 第一、根据申论考试的持点,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展开阅读和领会 在众多的理论热点中有些理论热点,肯定不会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出现,比如第9章如何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第10章为什么不能把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说成是“普适价值”。其中也有些理论点,不太可能出现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比如第2章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8章如何理解“中国式民主”。其中这样一些理论热点,是值得考生重点关注和领会的,比如第1章如何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因为今年是持殊的一年,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两大主题交织的一年,2009年中央机关公务申论考题的主题,考的就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那么2010年中央机关及地方公务员考试会不会出现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相关的主题呢,如果出现,也最容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来切入。第5章和第6章可以结合起来当作一个主题来切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定位为“三保”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所体现的宏观思路就是科学发展。最值得考关注的是第7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7章、第19章以及第21章的内容,其中第13章怎么看网络反低俗行动,第19章“三鹿事件”的警示(为何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第12章如何理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第21章为何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引起广泛共鸣,无疑应引起考生高度重视,并开展精细化阅读和领会。 第二、根据申论命题的持点和规律,有策略地开展重点阅读、提炼和积累,为应对申论作答的基本问题展开训练 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不论怎样变,都逃不出基本原始题型的制约和限制,因此,考生每面对其中一个重大申论考试热点问题时,都应抓住问题本身,状况+影响,紧迫性和原因,对策思路和中心论点论据等关键线索开展积累训练和复习,因为申论主题不论怎样变化,材料信息都始终如一地紧密围绕上述关键线索展开,变不出什么新花样,也翻不出什么新招式来,理由就在于申论测试考生的四大基本能力类型,几乎是固定而流于规范的。那就是,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重点测考察考生四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归纳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对四种基本能力的测试,就决定了作答要求的具体题型,翻不出什么新花样来,难逃申论题型的三大家族题型的限制和范围,纵观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以及地方公务员考试,其申论题型概莫能外,都遵循着三大家族题型的支配和主宰。 第三、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针对一个重大申论热点问题展开复习时,应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细心收集和提炼出针对申论考试热点的中心论点论据,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意识地作些文字表达方面的合成、归纳、写作的训练。书中材料所提出的极为重要、带有结论性的语句和观点,要重点收集和整理,避免临场发挥时挤牙膏或提炼不出规范贴切、经典权威的结论和论点来。阅读本书时,一定要先做有心人,用申论的眼光和要求去审视本书中的重点材料和表述,用申论的规范语言归纳原因,提炼对策思路以及针对该问题展开论述和写作的思维角度,是复习阅读时要把握住的着力点。多作写作思路的设计和训练,是申论写作成功的致胜法宝。只要写作思路开阔,论点论据信手拈来,不愁写不出好的申论文章。要仔细研读经典段落,看别人是从哪些角度切入并展开的,论点的分层和确立正是以切入点为根据的,因此要细心留意别人从哪些方面来设计、提出、设置论点论据的。申论复习一旦得法,找到突破口,申论成绩可在短期内提高10—15分都是完全可能的,这正是考生在应对申论这种主观试题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 第四、阅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时,要认真领会党和政府最近最新提出的基本国策和政策方针由于近几年公务员申论考试开始转向当前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背后的基本国策、大政方针的测试,要求考生在领会中央精神、基本国策、大政方针基础上来应对现实社会问题,展示自己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因此,考生在阅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一书时,要认真领会党和政府最近最新提出的基本国策和政策方针,尤其是一些重要观点和最新提法,往往隐藏着重要的宏观思路和视角,需要考生细心体味和理解,比如该书中第59页所提出的“为什么既要保增长又要保民生、保稳定?”,关于三者关系的辩证论述,十分重要而精彩,也传达出中央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重大思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切调控思路,都要服从这一宏观思路,值得考生细细琢磨和品味。2010年中央机关公务员申论命题思路,一定会从某一个角度或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切入到中央决策的主轴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宏观思路上来,这一定是考生关注的重中之重、热中之热。具体哪些问题与保增长有关、哪些问题与保民生有关、哪些问题与保稳定有关,尤其值得考生细心体会领会的。

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话题

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话题

保护环境构建资源友好型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失去平衡,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水资源的污染、室内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都直接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由于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只顾眼前 和局部利益,使整体环境恶化的形势得不到遏制。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放任污染企业的生产,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对防止环境突发事故的认识不够,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出台“土政策”干扰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的正常执法。 保护环境,构建资源友好型社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为此,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立法机关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起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草案,要实行立法工作者、实

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结合,按照法定的程序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召开立法听证会、座谈会或者在有关网站、环境报刊上公布环境立法草案,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环境保护法规及相关环境管理制度实施之后,实施机关应当定期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将评估意见报告制定机关。制定法律的机关要不断完善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根据实施情况和实施机关的评估建议及时地按照法定程序予以修改或者废止。同时也应明确规定在何种程度的污染事件发生后,采取什么等级的措施来控制和处理。 其次,建立健全环境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确定内部不同执法机构和岗位的执法人员的具体执法责任,并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环境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机制。在治理环境污染中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展开联合执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多种监督手段综合运用的监督机制。在建立环境突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荟萃

2013年国家公务员测试申论热点集锦 一、北京暴雨检验城市下水道的良心 【背景链接】 7月21日午后至22日凌晨,北京市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强降雨持续近16小时。主要交通管网多处积水,城区二环、三环、四环各有断路桥区,城区95处道路因积水断路。截至22日17时,北京暴雨在本市境内共发现因灾死亡37人。据初步统计,暴雨导致经济损失近百亿元人民币。 北京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应对本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诸如城市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标准不高;防汛指挥的运行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防汛减灾知识的普及有待提高;社会动员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北京一次降雨,37人死亡,城市多个区域交通陷入瘫痪,暴露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防汛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标准表述】 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习惯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雄壮,而下水道,如同一座城市的血脉,流动的是这座城市的生命和活力。 [原因分析]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北京暴雨导致下水道系列问题的原因如下: 由于历史等原因,北京排水系统的设计只是1到3年一遇,仅能及时排掉此次降雨量的1/5。更困难的是,由于城市规划不合理等挤占了排水系统的升级空间,中国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很难大幅升级。 除了设计标准不高,北京排水系统还存在老化的问题。目前,北京排水管线仍然包含解放前建成的旧砖沟。此外,一些泵站的电气设备、元器件普遍老化、破损,安全系数和可靠性、灵敏度等大大降低,部分泵站自动化、防爆和通风系统等监测监控设施已无法适应现今行业管理需要。 城市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不断被占据,难于满足供排水系统升级,另外,城市管道分属在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中公版权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统一规划、建设,当务之急是明确责任,整合力量,改建排水管网。 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也一直无法可依。国家应借鉴国外防城市内涝法律立法经验,尽快制定《城市防洪法》,围绕城市内涝预防、规划以及政府责任,进行全方位的立法。 [权威警句] 这场暴雨提醒我们要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要多建一些雨水收集系统,同时下决心做好雨污分流。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北京,要站在更高层次上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交通的发展。

2014公务员申论热点:我国三农将面临的三大问题

中公教育2014年公务员考试 2014公务员申论热点:我国三农将面临的三大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时期,作为重中之重的三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三农所有问题中,食物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安全、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土地是最需要迫切解决好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一、应实行“口粮安全战略”,而不是“泛粮食安全战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更多的人口变成中产阶层,我国食物供给不仅面临数量安全,而且还面临质量安全,如何满足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双安全,对我国这种人均资源极为稀缺的国度的确是一大难题与挑战。 我国粮食已实现十连增,但一个尴尬的事实却是,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一直在屡创新高,以去年为例,谷物和谷物粉进口1398万吨,大豆进口5838万吨,棉花进口580多万吨,糖进口370多万吨,肉进口220万吨,奶制品进口110万吨。 更重要的,从质量上来看,目前我国食物供应面临更大的问题。城市一大半已满足温饱水平的消费者不再是仅关心吃饱,他们还迫切希望吃得安全健康。而目前不断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丑闻,让大部分消费者成了惊弓之鸟。 当前人民的突出愿望便是食品安全,这是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重点强调的,他说:“柴米油盐的安全就是人民的突出愿望。”如何实现在保证“吃饱”的基础上,让百姓能够“吃好”,是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农民工市民化,建设用地指标是个好工具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能够高质量完成的关键。如何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进城农民享受平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也是一大难题。 农民工市民化最大的障碍在哪儿?成本是关键。有专家测算,我国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33万元,一般大城市福利50万元以上,中小城市为十几万元。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人均市民化成本为10万元,为此至少需要40万亿~ 5 0万亿元的成本。谁来承担这些成本?什么样的政策激励最为有效?

年公务员考试热点申论题材

2012年公务员考试热点申论题材 对于物价咨询题的考虑 有效平抑物价事关民生大计,物价上涨的压力越来越清楚地呈如今公众与政府面前,从猪肉、方便面到成品油,每一次涨价都刺激着大众的神经,使一般百姓的日子质量受到了较大妨碍。有效平抑物价事关大众的切实利益,事关民生大计,事关社会稳定。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站在解决民生 咨询题的战略高度,多策并举、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平抑物价,维护社会稳定。 据相关部门分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一是当前国际市场粮油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辟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妨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要紧副食品价格。二是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落,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时期。部分地区浮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三是少数经营者趁机合谋涨价、哄抬价格等现象,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伤害了群众的利益。 在着力解决民生咨询题,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别断推进科学进展的今天,面对物价别断上涨的趋势,当务之急是清醒地认识物价上涨形势的严重性,增强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和降实各项政策措施,迅速行动,狠抓各项促进生产稳定市场供应政策措施的降实,保证市场供应,有效平抑物价,切实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 首先,要切实平抑物价,必须进行行政干预。一是要制定并下发实施有关的补贴政策,并保证各地把补贴政策按时兑现到农民手中;二是要切实降实菜篮子市长(行政领导)负责制。充实和完善负责制的内涵,进一步强化责任,明确任务,全面降实中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尽快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强对副食品生产的扶持,切实保障市场供应;三是要加强监督检查。进展改革委要会同财政、农业、商务、工商、质检、银监、保监等部门和单位,尽快组成联合督查组,采取重点督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各地政策降实事情,及时纠正浮现的偏差,研究解决政策降实中浮现的新事情、新咨询题。四是要实行严格的咨询责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降实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的事情,要作为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凡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别降实、别执行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及相关工作要求的,或组织别力、政策降实别到位造成严峻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地点人民政府或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其次,要切实平抑物价,必须严格价格执法。各级人民政府要马上组织开展副食品价格专项检查,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经营者串通定价、合谋涨价的行为,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行为,短缺数量、偷工减料、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欺诈手段变相提高价格的行为。要坚定制止对各类商品的豪华包装,落低成本,杜绝白费,减轻消费者负担。对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价格等有关部门要及时处理,并进行曝光。并且,要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发觉异常要及时查明事情,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确保市场稳定。 最后,也是最全然的,要有效幸免物价上涨带来的副作用,最全然的依然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当坚硬的市场规则撞击到民生防线的软肋之上,单靠行政力量抑制卖家们涨价的企图,不过权宜之计。物价上涨对我国最大的考验在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是否到位,收入分配改革是否跟得上去。所以,面对物价上涨,我们必须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日子,要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日子补助,采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发放暂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居民日子水平别落低。 总之,在依赖行政力量抑制物价上涨的并且,政府应及时赋予民生福利关心,增加社会福利和公众福祉,从全然上消除或缓解物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妨碍,这事关民生大计,关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同普通的意义

2012年公务员申论热点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让人民批评政府 【背景链接】 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不少领导干部在不同场合表示,欢迎媒体监督批评政府,多反映百姓呼声。这显示出中国在巩固经济复苏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奉行以人为本理念、广开言路、打造责任政府的决心。 【标准表述】 [原因]批评监督政府是现代国家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也是现代政府自我检视、自我完善的必要一环。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行政监察法、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对公器私用 打击报复批评者的官员进行行政处罚。 [条件]让人民真实、充分、善意地批评政府,帮助政府改进工作,应该从 以下方面创造条件: 第一,政府的工作应尽量公开透明,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及时公开政务信息,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二,要认真受理群众的批评,让群众的批评、监督、意见,能够得到认真地采纳,得到政府的尊重,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作为公民的荣誉感。 第三,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更要做到违法必究,让批评者不再担心受到报复或追究,而让报复者付出惨重代价。但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往往是“知易行难”。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和谐社会 2010年05月07日11:02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背景链接】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此后,“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概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标准表述】 河北中公教育https://www.doczj.com/doc/2413387901.html,/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必读:《求是》精选(十六)

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 (杨洁篪) 近年来,公共外交逐渐成为我国外交工作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在外交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重要性日益凸显。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精辟论述了公共外交在我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他强调指出,开展好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际形象,外交工作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第一次将公共外交提升到外交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推进公共外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公共外交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 公共外交作为对传统外交的继承和发展,通常由一国政府主导,借助各种传播和交流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方针政策及相关举措,旨在获取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争取民心民意,树立国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根本利益。 公共外交具有以下鲜明特征:一是广泛性。公共外交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多边对话交流,涵盖经济、教育、人文、传媒、科技、体育、军事等多个领域。二是互动性。公共外交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注重通过双向交流,达成理解和共识。政府通过公共外交对公众民意产生影响,民意也对政府决策产生反作用。三是渐进性。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了公共外交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公共外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细水长流,以量变促质变。四是间接性。公共外交工作中,政府更多的是发挥组织、推进作用,由媒体、民间组织、智库、学术机构、知名人士及普通民众活动为主。 开展公共外交是顺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为国家的自身发展和对外合作营造良好软环境的客观需要,是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

2020年申论热点话题

2020年申论热点话题 20天行测83分申论81分(经验) (适合:国家公务员,各省公务员,村官,事业单位,政法干警,警察,军转干,路转税,选调生,党政公选,法检等考 试) ———知识改变命运,励志照亮人生 我是2010年10月15号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之后,买了教材开始学习,在一位大学同学的指导下,大约20天时间,行测考了83.2分,申论81分,进入面试,笔试第二,面试第一,总分第二,成功录取。在这里我没有炫耀的意思,因为比我考的分数高的人还很多,远的不说,就我这单位上一起进来的,85分以上的,90分以上的都有。只是给大家一些信心,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我只是普通大学毕业,智商和大家都一样,关键是找对方法,事半功倍。 指导我的大学同学是2009年考上的,他的行测、申论、面试都过了80分,学习时间仅用了20多天而已。我也是因为看到他的成功,才决定要考公务员的。“人脉就是实力”,这句话在我这位同学和我身上又一次得到验证,他父亲的一位朋友参加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组,这

位命题组的老师告诉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建议和详细的指导,在这些建议的指导下,我同学和我仅仅准备了20天左右的时间,行测申论就都达到了80分以上。这些命题组的老师是最了解公务员考试机密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都不方便出来写书或是做培训班。下面我会把这些建议分享给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在新员工见面会上,我又认识了23位和我同时考进来的其他职位的同事,他们的行测申论几乎都在80分以上,或是接近80分,我和他们做了详细的考试经验交流,得出了一些通用的备考方案和方法,因为只有通用的方法,才能适合于每一个人。 2010年国考成功录取后,为了进一步完善这套公务员考试方案,我又通过那位命题组的老师联系上了其他的5位参加过命题的老师和4位申论阅卷老师,进一点了解更加详细的出题机密和阅卷规则。因为申论是人工阅卷,这4位申论阅卷老师最了解申论阅卷的打分规则,他们把申论快速提高到75到80分的建议写在纸上,可能也就50页纸而已,但是,他们的建议比任何培训机构和书籍效果都好(我是说申论)。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并非常认同的。 最终我根据自己和23位80分以上同事的经验,还有6位命题老师4位申论阅卷老师给出的建议,总结出了这套国考(中央级)省考(省市县乡村级)通用学习方案。 在2011年4月份的省考和2011年11月的国考中,有1200多位考生使用这套方案,其中400多位参加国考的考生中有190多位录取,录取率48%,800多位参加省考的考生中有530多位录取,录

202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精选合集

202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精选合集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篇一】202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精选合集 背景链接: 2021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年底前,基本建立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包装绿色化工作不断推进。在江苏,寄递企业按《邮件快件绿色包装规范》推广可循环周转箱;在湖南,一些地

方已经有了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目前,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原则正加快在快递行业落地。 公考角度解读: [综合分析] 意义: 有利于建立快递绿色包装的基本规范。 有利于推进快递绿色包装的协同治理。 有利于加速快递绿色包装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供给亟待强化,目前,针对快递包装绿色应用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供给不足。 二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有待加强,个别企业总部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上存在虚化弱化等问题。

三是上下游协同治理有待加强,由上游电商经营者提供的包装在快递包装中占比较高,随意包装和过度包装问题较为突出。 四是绿色供给相对不足,针对行业生态环保领域的科技研发相对滞后,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和绿色模式无法满足行业绿色发展的需要。 [参考对策] 政府引导。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升级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对法律法规、政策的技术支撑,出台激励措施,引导企业积极实施快递绿色包装标准。 企业主体。强化生产源头治理,明确企业实施快递绿色包装标准的主体责任,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竞争等手段,推动企业执行绿色包装标准,提升包装绿色化水平。 创新驱动。聚焦快递绿色包装材料研发、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等关键环节,支持绿色包装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标准,以科技创新带动标准创新,以标准创新促进快递包装绿色升级。 产业协同。打通快递上下游产业链,统筹考虑适应实体渠道和电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

本文主要介绍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之买房贵问题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备战公务员考试有所帮助! <2006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蓝皮书》显示,买房贵是新民生三大问题之一,也是近年“两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买房贵到底“贵”在哪里?有什么解决措施? 一、买房贵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合理因素,如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住房需求迅速增加;土地价格上升,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加之商品房品质提高,配套设施和环境改善,商品房开发建设成本增加。但也有许多不合理因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近年来,银行存款利率较低、股市低迷,社会资金缺乏其他投资渠道,纷纷挤向房地产市场。同时也有不少境外资金进入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 第二,一些地区投机炒作现象严重,投资性购房需求迅速扩大。一些居民基于房价上涨预期,也参与购房投资;或者担心房价继续上涨而提前入市。 第三,商品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不足,抬高了商品住房的平均价格。 第四,部分城市盲目大拆大建,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带来大量被动性需求。在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下,抬高了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 第五,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少数开发商及中介机构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通过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虚假交易、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哄抬房价,误导市场预期。 二、解决措施 1、坚持遵循经济规律,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实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力度。 2、调控的总体思路:坚持积极稳妥、把握力度,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法治、加强监管,促进住房价格的基本稳定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3、调控工作实行供应和需求双向调节、综合治理的办法。 4、调节需求的重点:遏制投机性需求,控制投资性需求,限制被动性需求,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 5、改善供应的重点:鼓励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 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提高认识。稳定住房价格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稳定房价工作的统一政策部署,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落实责任。国务院明确,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稳定住房价格工作负总责,同时要落实市县人民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措施不力,造成当地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影响经济稳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地区,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最后,加强监督检查。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加强对各地稳定房价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措施不落实、工作不力的,将通报批评。各省级政府也应当加强对市(区)县工作的督查和指导,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青年女教师张丽莉, 【背景链接】 2012年5月8日晚,黑龙江省佳木斯市“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

Lpre1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热点汇总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2010年公考《申论》热点一:大学排行之潜规则【背景信息】 每当大学招生时节,形形色色的高校排行榜便粉墨登场。对正忙于打探信息但苦于渠道不多的考生及其家长来说,排行榜就成了挑选就读高校的重要依据。然而他们不知,由于大多数排名机构都以赚钱为目的,排行榜的可信度大有问题——谁给钱多谁排名靠前的“潜规则”,已是高校圈内公开的秘密。 【材料一】 自几年前有中介机构学习外国同行的做法,在中国也搞起大学排行榜以来,社会上就出现了关于排名机构向大学收取咨询费、赞助费等可疑费用的猜测和议论。眼见某些个高校在各方面都乏善可陈,在有关排行榜上的排名却一直十分靠前,或者在同一个排行榜上,某高校去年还“屈居”第30名,今年一下子就跃进到第15名,人们无法不对排名机构与被排名的某些大学之间的关系产生怀疑。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透露,曾有一家排行榜制作机构找上门来索要赞助,遭到天津大学拒绝。南开大学新闻发言人吴志成也证实,曾接到不少排名机构的来电及传真,明示或暗示提供“赞助”可以换取排位上升,学校一概回绝。沪上一所名牌大学的知情者透露,他们这几年多次接待了国内某个知名高校排行榜的负责人,对方开口就要“帮学校做咨询”——有偿的,

被校方拒绝。结果这所高校的排名就连跌两位,而且从此不见反弹。 【材料二】 远识和气度对于一所大学而言至关重要,而大学又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单元。一旦远识和气度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无法形成气候和主流,就不仅意味着大学精神的沦丧,更意味着整个高等教育的不幸。我国大学在全球大学排名中屡屡下挫,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优秀的学生,也不是我们没有先进的硬件设施,更不是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条件,而是我们的大学在近利与远识面前,有很多是选择了前者,校长们寄望于执掌学校排名的提升而获得仕途上的跟进,教授们寄望于学科排名的靠前谋个一官半职或者经费投入。教育大师蔡元培曾这样论述大学精神,“提起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划分人我的僻见,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毋庸多言,他所谓的大学精神正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所匮乏甚至缺失的。 【专家评议】 无论从受教育者和社会对高校教育信息的需要看,还是就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而言,大学排行榜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钱名交易”潜规则的存在,却使大学排行活动本应具有的作用变质、贬值。缺乏公信力的排名,不仅使排名本身丧失了意义,也使很多大学的大学精神为之湮灭。 分析大学排行榜“潜规则”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高校办学制度并未成熟,衡量大学发展的指标,尚未形成共识。因此,对排行榜制作者来说,选择何种指标,赋予这种指标怎样的权重,弹性很大。 另一方面,高校的信息不公开,数据缺乏真实性、客观性。以院士数为例,科学院和工

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A卷)

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A卷) 资料来源:中政申论在线备考平台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应试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这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原因。”“党的作风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材料2: 中部某省规定,全省乡以上党政主要领导每人包一个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子,实地帮助指导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实现“十二五”收入翻番。村民说,“以前对那些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的下乡干部非常反感,现在看到干部干着活淌着汗,吃着土豆喝米汤感到很亲切。”该省负责人明确要求,干部下乡住村要力戒形式主义,要立足发展,结合实际,与农民一道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夯实发展基础,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给项目。

2019年公务员考试热点申论题材

---------------------------------------------------------------范文最新推荐------------------------------------------------------ 2019年公务员考试热点申论题材关于物价问题的思考有效平抑物价事关民生大计,物价上涨的压力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公众与政府面前,从猪肉、方便面到成品油,每一次涨价都刺激着大众的神经,使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有效平抑物价事关大众的切实利益,事关民生大计,事关社会稳定。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站在解决民生问题的战略高度,多策并举、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平抑物价,维护社会稳定。据相关部门分析,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一是当前国际市场粮油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二是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三是少数经营者趁机合谋涨价、哄抬价格等现象,扰乱了本文来源:文秘114 http://***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在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推进科学发展的今天,面对物价不断上涨的趋势,当务之急是清醒地认识物价上涨形势的严峻性,增强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迅速行动,狠抓各项促进生产稳定市场供应政策措施的落实,保证市场供应,有效平抑 1 / 3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汇总(一)

2013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汇总 (一)
1、社保需要走出“碎片化”困境
国家《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27 日向社会公布,引起了很多人的期待。许多人注意 到, 《纲要》明确,要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制度的统筹和衔接,并就养老、医疗保险方面 的接续提出具体要求。 这意味着, 长期以来处于“碎片化”状态的社保制度, 有望逐步实现“一 盘棋”。 社会保障的“各自为政”状态一直备受批评。养老保险,就有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 保、机关事业单位四种养老模式,缴纳方式、缴费标准不同、待遇更是相差甚远。医疗保险, 也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种,筹资方式、报销比例、起付线、封顶线等均不 一致。 制度的不同影响着公平的实现, 也使参保人员在就业状态变动时面临不同种类社会保 险的“选择难”、“衔接难”。 社会保障的“分疆而治”,让许多人深受其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最高只做到省级统 筹,虽然近年来国家制定了转移接续办法,但一些地方欢迎年轻人来缴纳社保、却不愿他们 在那里退休,人为设置障碍,增加了不少参保人员的办理难度,甚至影响到其养老待遇的享 受。更有大量随儿女在异地生活的退休老人,医保卡在异地失灵,看病吃药仍须回原工作地 报销,一年年辛苦奔波,平添许多烦恼。 既然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 医疗保险已基本实现对象全覆盖, 劳动力流动日 益频繁,为什么整合衔接始终难以做到“无缝”,“一盘棋”的推进仍举步维艰? 是技术上不具备条件?还是缺少政策措施?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但并非问题关 键。我国“金保工程”开展近 10 年,预计到“十二五”末将有 8 亿人拥有社保卡,技术支持已 经没太大问题。而政策方面,经过不少探索和努力, 《社会保险法》已经相当明确,应该说 方向清清楚楚、没有疑义。真正的难点,恐怕就在于利益调整。不同制度能不能进一步统筹 整合?那些处于待遇较高制度中的参保者, 会不会在这种“调整”中担心待遇降低而产生抵制 拖延情绪?人员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能不能顺畅地跟着走?“转出地”希望人走了但别把统 筹基金带走,“转入地”则担心要用积累的资金来补贴新来的劳动力,地方财政利益分配如果 不合理,就会影响接续的实际操作。也正是利益的反复羁绊,使一些整合接续政策即使出了 台也难以顺畅落地。 社会保障制度走到现在, 成就和问题都不是一天形成的, 不可能推倒重来再从零起步进 行完美安排。弥合“碎片”间的缝隙、满足不同群体的诉求、平衡方方面面的利益、兼顾当前 和长远,需要更加完善的顶层设计。如今《纲要》的出台,给广大参保者以信心和希望。另 一方面,有了顶层设计还要实施到位,这就需要方方面面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提高对社会 保障公平性、统一性的认识,不再光算自己的“小账本”,真正做到为百姓利益着想、为长远 发展着想。
2、2013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

申论宝典:必看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专题

申论宝典:必看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专题 09申论热点(1)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人肉搜索”,指的 是通过大量人工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 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们互 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名实姓、 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 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之下”。近年来,“人肉搜索” 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 重要的是,合法吗?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 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生的条件 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首先,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信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日 益“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地传 播和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 成为现实。可以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人肉搜索”这种 新社会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 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 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 地得到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比如,前段时间被“人肉搜索” 曝光的一些轻视生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 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人们为什么对此高度关注? 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 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再次,产生“人肉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网民的广泛参与。从微观 心理层面来看,为什么网民乐于广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 以下方面:一是猎奇探究的心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打破

申论最新热点汇总.doc

2012年申论最新热点汇总 2012年公考申论热点:鼓励人才自由创新 以自主创新谋求全面发展 纵观古今,秦国因极力推行“商鞅变法”而使国力昌盛,以致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伟业。而清政府闭关自守,摒弃改革创新,终致丧国辱权、泱害国民。故此,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器,惟有加快自主创新才能谋求全面发展。“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曾高屋建瓴强调。而至今日,我国虽步入经济快速增长的上升期,但却凸现出许多有关创新水平低下以致阻碍发展的问题。据报道,中日双边贸易规模、最大的30种商品中,中方具有比较优势的很少,多数是日本具有优势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水平偏低是我国目前亟待正视的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创新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高、所需人才匮乏、体制不健全、科技水平较低等决定性因素阻碍发展。观念是创新的源泉,落后的思想只会阻碍发展,又谈何发展?所需人才匮乏,创新主体力量薄弱,只能是捉襟见肘,想促进社会快速发展谈何容易?创新能力低下、体制不够完善、科技水平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又如何促进发展呢?社会终究是向前发展的,落后就等于挨打。那么该如何才能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使我国步入更快发展的轨道呢?

首先,务必提高创新观念,在思想上有新突破。观念乃创新之本,失去创新的观念,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政府要重视创新者的个性想法,鼓励创新者积极探索,帮助扶持创新事业的发展。破除旧的传统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科学的发展观念。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 其次,务必创新先进技术,在生产力上有新突破。邓小平曾高瞻远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成立专门研究技术开发的部门,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创新工作。并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发明创造新技术,开创新领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务必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保障创新力度上有新突破。创新需要有环境,需要有健全的体制做坚强后盾。及时出台有利创新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拨款资助等倾斜性政策。坚持走政企分离的道路,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制法规,保障和维护创新成果。依法惩处侵犯个人、法人创新产权行为,行为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务必推行人才强国战略,在人才使用上有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任用。企业要搭建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鼓励人才自由创新。高校要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培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