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塑工艺设计,橡胶混炼与硫化工艺设计-高分子专业

注塑工艺设计,橡胶混炼与硫化工艺设计-高分子专业

注塑工艺设计,橡胶混炼与硫化工艺设计-高分子专业
注塑工艺设计,橡胶混炼与硫化工艺设计-高分子专业

题目:注塑工艺设计,橡胶混炼与硫化工艺设计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班级: 1101学号:201106190107学生姓名:雷巍

导师姓名:黄先威刘拥君刘艳丽

完成日期: 2014年 5月 16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班级:1101 姓名:雷巍同组人员姓名:袁景、江彬、贺炅、向碧霞、汤彬

指导教师:黄先威刘拥君刘艳丽

教研室主任:黄先威

教学副院长:陈建芳

2014 年5 月8 日

目录

1前言-------------------------------------------------------------------------------1 2成型工艺内容-------------------------------------------------------------------2

2.1成型机械结构及操作简介----------------------------------------------2

2.1.1注射机------------------------------------------------------------------2

2.1.1.1注射机的类型--------------------------------------------------2

2.1.1.2注射机的结构和功能-----------------------------------------2

2.1.1.3注射机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6 2.1.2开炼机

2.1.2.1开炼机的型号-------------------------------------------------7

2.1.2.2开炼机的结构------------------------------------------------7

2.1.2.3开炼机的用途及工作原理----------------------------------7

2.1.3无转子硫化仪--------------------------------------------------9

2.1.

3.1硫化仪的类型--------------------------------------------------9

2.1.

3.2硫化仪的结构--------------------------------------------------9

2.1.

3.3硫化仪的工作原理---------------------------------------------10

3.工艺过程与结果分析--------------------------------------------------10 3.1 PE、PP注射成型工艺-------------------------------------------------10

3.1.1 PE注射成型参数设定--------------------------------------------10

3.1.2 结果分析--------------------------------------------------11 3.2 天然橡胶、丁苯橡胶的混炼和硫化

3.2.1混炼工艺--------------------------------------------------12

3.2.2硫化工艺--------------------------------------------------12

3.3.3丁苯橡胶混炼配方及结果------------------------------------13 3.3.4天然橡胶混炼配方及结果------------------------------------14

4总结与分析-------------------------------------------------- 15 5参考文献-------------------------------------------------- 16

.

正文页

前言

1.1 前言

工艺设计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使我们体察实际问题的复杂性。通过工艺设计,能使我们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前修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加工设计任务,从而得到加工工艺设计的初步训练。通过课程设计,要求我们了解工艺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加工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培养我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工艺设计,还可以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高度责任感的工作作风。

本次加工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以聚乙烯、聚丙烯、橡胶等为主要原料,前两者采用注塑机注塑成型制备测试样品,通过改变注塑的参数来优化注塑工艺条件。以得到更加理想的成型制品。后者采用开炼机的混炼和无转子硫化仪的硫化来优化橡胶的性能。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在操作中怎样优化产品的成型工艺条件,并在设计过程中掌握设备问题的解决能力,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工艺条件。

注射成型又称注射模型或注塑,是塑料加工中重要的成型方法之一,其技术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且应用非常普遍,注塑制品已占塑料制品总量的30%以上,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许多产品的注射成型技术已发展成为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线设备在内的专门化成套技术。制品能够达到高质量,生产中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虽然注塑成型新的加工方法和理论快速发展的时期己经过去,现在处于一个较过去水平高得多而在发展上趋于平缓的时期,但在对这些技术的运用中仍可以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制造新材料,形成新技术。目前,注塑成型仍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橡胶的塑炼主要是为了降低生胶的弹性,增加可塑性获得适当的流动性,使橡胶与配合剂在混炼过程中易于混合分散均匀。混炼就是将各种配合剂借助炼胶机机械力的作用均匀分散于橡胶中的工艺,以形成一个以橡胶为介质或者以橡胶与某些能和它相容的配合组分的混合物为截至,以与橡胶不相容的配合剂为分散相的多相胶体分散体系的过程。

橡胶受热变软,遇冷变硬,发脆,不易成型,容易磨损,易溶于汽油等有机溶剂,分子内具有双键,易起加成反应,容易老化。为改善性能,工艺上要对生胶进行加工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生胶与硫化剂发生化学反应,使其由线性结构的大分子交联成为立体网状结构的大分子从而使胶料具备高强度、高弹性、高耐磨等优良性能,这个过程成为橡胶硫化。橡胶的混炼及硫化工艺在生产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进行的研究在近年来更加突出。

2成型工艺内容

2.1 成型机械结构及操作简介

本次加工工艺设计主要讲述的是塑料成型机械的基本成型原理、结构组成、主要技术参数、主要零部件及有关的系统和辅助装置、设备的安全操作和维护保养以及主要故障的排除等内容,同时阐述这些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而在工艺设计中讲述的主要是注塑机和挤出机的结构与操作。

2.1.1 注射机

注射机(又名注塑机)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注射成型是通过注塑机和模具来实现的。

2.1.1.1注射机的类型

注塑机的类型有:立式、卧式、角式等,但是无论那种注塑机,其基本功能有两个:1)加热塑料,使其达到熔化状态;

2)对熔融塑料施加高压,使其射出而充满模具型腔。

按螺杆类型划分有柱塞式注射机、螺杆式注射机和排气式注射机等。

2.1.1.2注射机的结构和功能

注塑机通常由注射系统、合模系统、液压传达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润滑系统、加热及冷却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等组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卧式注射机外观图

(1)注塑系统

注射系统的作用:注射系统是注塑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般有柱塞式、螺杆式、螺杆预塑柱塞注射式3种主要形式。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螺杆式。其作用是,在注塑料机的一个循环中,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一定数量的塑料加热塑化后,在一定的压力和速度下,通过螺杆将熔融塑料注入模具型腔中。注射结束后,对注射到模腔中的熔料保持定型。

注射系统的组成:注射系统由塑化装置和动力传递装置组成。

螺杆式注塑机塑化装置主要由加料装置、料筒、螺杆、射咀部分组成。动力传递装置包括注射油缸、注射座移动油缸以及螺杆驱动装置(熔胶马达)。

(2)合模系统

合模系统的作用:合模系统的作用是保证模具闭合、开启及顶出制品。同时,在模

具闭合后,供给予模具足够的锁模力,以抵抗熔融塑料进入模腔产生的模腔压力,防止模具开缝,造成制品的不良现状。

合模系统的组成:合模系统主要由合模装置、调模机构、顶出机构、前后固定模板、移动模板、合模油缸和安全保护机构组成。

(3)液压系统

液压传动系统的作用是实现注塑机按工艺过程所要求的各种动作提供动力,并满足注塑机各部分所需压力、速度、温度等的要求。它主要由各自种液压元件和液压辅助元件所组成,其中油泵和电机是注塑机的动力来源。各种阀控制油液压力和流量,从而满足注射成型工艺各项要求。

(4)电气控制系统

电气控制系统与液压系统合理配合,可实现注射机的工艺过程要求(压力、温度、速度、时间)和各种程序动作。主要由电器、电子元件、仪表、加热器、传感器等组成。一般有四种控制方式,手动、半自动、全自动、调整。

(5)加热/冷却系统

加热系统是用来加热料筒及注射喷嘴的,注塑机料筒一般采用电热圈作为加热装置,安装在料筒的外部,并用热电偶分段检测。热量通过筒壁导热为物料塑化提供热源;冷却系统主要是用来冷却油温,油温过高会引起多种故障出现所以油温必须加以控制。另一处需要冷却的位置在料管下料口附近,防止原料在下料口熔化,导致原料不能正常下料。

(6)润滑系统

润滑系统是注塑机的动模板、调模装置、连杆机铰等处有相对运动的部位提供润滑条件的回路,以便减少能耗和提高零件寿命,润滑可以是定期的手动润滑,也可以是自

动电动润滑;

(7)安全保护与监测系统

注塑机的安全装置主要是用来保护人、机安全的装置。主要由安全门、液压阀、限位开关、光电检测元件等组成,实现电气——机械——液压的联锁保护。

监测系统主要对注塑机的油温、料温、系统超载,以及工艺和设备故障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进行指示或报警。

2.1.1.3注射机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

注塑机的工作原理:与打针用的注射器相似,它是借助螺杆(或柱塞)的推力,将已塑化好的熔融状态(即粘流态)的塑料注射入闭合好的模腔内,经固化定型后取得制品的工艺过程。

注塑成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一周期主要包括:定量加料—熔融塑化—施压注射—充模冷却—启模取件。取出塑件后又再闭模,进行下一个循环。注射模具安装在注射机的动模板和定模板上,由锁模装置合模并锁紧,塑料在料筒内加热呈熔融状态,由注射装置将塑料熔体注入型腔内,塑料制品固化冷却后由锁模装置开模,并由推出装置将制品推出。注塑机操作项目包括控制键盘操作、电器控制系统操作和液压系统操作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注射过程动作、加料动作、注射压力、注射速度、顶出型式的选择,料筒各段温度的监控,注射压力和背压压力的调节等。

一般螺杆式注塑机的成型工艺过程是:首先将粒状或粉状塑料加入机筒内,并通过螺杆的旋转和机筒外壁加热使塑料成为熔融状态,然后机器进行合模和注射座前移,接着向注射缸通人压力油,使螺杆向前推进,从而以很高的压力和较快的速度将熔料注入

温度较低的闭合模具内,经过一定时间和压力保持(又称保压)、冷却,使其固化成型,便可开模取出制品。

注塑成型的基本要求是塑化、注射和成型。塑化是实现和保证成型制品质量的前提,而为满足成型的要求,注射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压力和速度。同时,由于注射压力很高,相应地在模腔中产生很高的压力,因此必须有足够大的合模力。由此可见,注射装置和合模装置是注塑机的关键部件。

2.1.2开炼机

开炼机是开放式塑炼机的简称,在塑料制品厂,人们习惯称它为两辊机,它可以将生胶先塑炼再混炼。

2.1.2.1开炼机的类型

TR-502BD开炼机

2.1.2.2开炼机的结构

开炼机主要是由辊筒、轴承、机架、压盖、传动装置、调距装置、润滑系统、辊温调节装置和紧急制动装置

2.1.2.3开炼机的用途及工作原理

功能:

1塑炼:把弹性生胶转变成可塑状态的工艺过程。

2混炼:将各种配合剂混入生胶中制成质量均匀的混炼胶的工艺过程

3压片:根据工艺要求在开炼机上把胶料压成一定宽度和厚度的工艺过程

主要用途:

1.生胶的塑炼、破碎、洗涤、压片

2.胶料的混炼、压片以及胶料中杂质的清除

3.混炼胶的热炼、供胶

4.再生胶的粉碎、混炼、压片

5.

工作原理:

开炼机混炼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两个平行排列的中空辊筒,以不同的线速度相对回转,加胶包辊后,在辊距上方留有一定量的堆积胶,堆积胶拥挤,绉塞产生许多缝隙,配合剂颗粒进入到缝隙中,被橡胶包住,形成配合剂团块,随胶料一起通过开炼机辊距时,由于开炼机辊筒线速度不同产生速度梯度,形成剪切力,橡胶分子链在剪切力的作用下被拉伸,产生弹性变形,同时配合剂团块也会受到剪切力作用而破碎成小团块,胶料通过辊距后,由于流道变宽,被拉伸的橡胶分子链恢复卷曲状态,将破碎的配合剂团块包住,使配合剂团块稳定在破碎的状态,配合剂团块变小。胶料再次通过辊距时,配合剂团块进一步减小,胶料多次通过辊距后,配合剂在胶料中逐渐分散开来。采取左右割刀,薄通,打三角包等翻胶操作,配合剂在胶料中进一步分布均匀,从而制得配合剂分散均匀并达一定分散度的混炼胶。

2.1.3无转子硫化仪

2.1.

3.1无转子硫化仪的类型:

无转子硫化仪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采用非接触密封(即间隙密封),第二种类型采用接触密封(即橡胶密封圈密封),一般采用前一种。两种类型的无转子硫化仪在采用模体摆动和测量转矩方面是相同的,只是模腔密封形式不同

2.1.

3.2硫化仪的结构

1.机械部分:由外壳、上下模、振动器、测力传感器和变速器组成

2. 空压机控制系统:由开合模的气缸、电磁阀和空压机三部分组成

3. 电控系统:由测控温系统和门控制装置组成

4. 测试和控制系统:主要由微处理器、计算机控制系统、数据获取器、交流器、

数据处理器、电机控制、开合模控制、报告打印机组成。

2.1.

3.3硫化仪的工作原理

模具型腔由上、下模组成将未硫化的试验胶料放入保持规定压力和温度的近似于密封的试验模腔内,其中一个模腔以一定频率(1.7Hz)和振幅(±0.5°)进行振荡,模腔的振荡使试样产生剪切应变,这时试样对该模腔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即转矩),这个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胶料的刚变(剪切模量),在硫化过程中,胶料试样的形变逐渐增大,由测力机构测定出来并通过打印机实时绘图,可见到一条转矩与时间的对应关系曲线,这就是人们俗称的"硫化曲线"。其形状与试验温度和胶料特性有关。

3.工艺过程与结果分析

3.1 PE、PP注射成型工艺

3.1.1 PE注射成型参数设定

3.1.2 结果分析

样品①有点毛疵尺寸变小,样品②还是有毛疵,有一边尺寸变小,样品③尺寸稍微有所变大,样品④毛疵又有所增多但尺寸有所变大,⑤没有毛疵尺寸虽有增大,但还是偏少,⑥又有毛疵出现但比较少⑦毛疵继续增加⑧基本如此,尺寸稍差,有一点点毛疵。

结论:第八个样品的参数是最合适的

3.2 PP的参数设定

3.2 天然橡胶、丁苯橡胶的混炼和硫化

3.2.1混炼工艺

(1)、根据实验配方,准确称量生胶和除液体软化剂以外的各种配合剂的量,观察生胶和各种配合剂的颜色与形态;

(2)、检查开炼机辊筒及接料盘上有无杂物,如有先清除杂物;3、开动机器,检查设备运转是否正常;

(4)、将辊距调至规定大小(根据炼胶量确定),调整并固定挡胶板的位置;

(5)、将塑炼好的生胶沿辊筒的一侧放入开炼机辊缝中,采用捣胶、打卷、打三角包等方法使胶均匀连续的包于前辊,在辊距上方留适量的堆积胶,经过2—3分钟的滚压、翻炼,形成光滑无隙的包辊胶;

(6)、按下列加料顺序依次沿辊筒轴线方向均匀加入各种配合剂,每次加料后,待其全部吃进去后,左右3/4割刀各两次,两次割刀间隔20秒钟;

加料顺序:小料(固体软化剂、活化剂、促进剂、防老剂、防焦剂等)→大料(炭黑、填充剂等)→液体软化剂→硫黄和超速级促进剂

(7)、割断并取下胶料,将辊距调整到0.5mm,加入胶料薄通,并打三角包,薄通5遍;(8)、按试样要求,将胶料压成所需厚度,下片称量质量并放置于平整、干燥的存胶板上(记好压延方向、配方编号)待用。

(9)、关机,清洗机台

3.2.2硫化工艺

无转子硫化仪: 是橡胶加工行业控制橡胶质量,快速检验及橡胶基础研究应用最广泛的仪器,为橡胶最优化配方组合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可精确测出焦烧时间、

正硫化仪时间、硫化指数及最大、最小转矩等参数。

工作原理:将橡胶试样放入几乎完全密闭的模腔内,并保持在试验温度下,模腔有上下两部分,其中下部分以微小的线性往复移动(摆动振荡),振荡使试样产生剪切应变,测定试样对模腔的反作用转矩(力),此转矩(力)的大小取决于胶料的剪切模量。

硫化试验开始后试样的剪切模量增大,计算机机实时显示并记录转矩(力),当转矩(力)上升到稳定值或最大值乃至返回状态时,便得到一条转矩(力)与时间的关

系曲线,即硫化曲线的形状与试验的温度和胶料的特性有关。

3.3.3丁苯橡胶混炼配方及结果(1)配方

(1)硫化结果

3.3.4天然橡胶混炼配方及结果

(1)配方

(2)硫化结果

图一,图二,分别为丁苯橡胶和天然橡胶的硫化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橡胶的硫化结果和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异,丁苯橡胶的最低转矩小于天然橡胶的最低转矩,说明丁苯向胶的流动性比天然橡胶要好,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两种橡胶的T90都很

大,说明两种橡胶的硫化速度都很慢,这样会导致产品的硬度低,产效也低,可能的原因应该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橡胶的混炼过程,温度没有控制好,也有可能是混炼中添加剂的加入顺序出现了错误,导致混炼后的橡胶没达到性能要求。

4.总结与分析

这次工艺设计是采用了挤出与注射的操作流程,通过以注塑机、开炼机和硫化仪做为加工设备。而进行这些流程操作和机械操作是为了让我们熟悉化工工艺流程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了解工厂的生产流程。

此次的实验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它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去查阅了资料,思考以及后来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的实验,实验中,老师作为指导,同学们亲自上阵动手操作,比我们在工厂实习所得到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我们的产品品质算不上很好,但是通过直接的对着中大型的仪器的使用,使我们有更深刻的了解。

对于还在学校的我们来说,获得一次像企业一样的实习尤为重要,虽然这次不是在企业里面,但是所用的仪器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通过这次的实验也了解到了在企业里面想要获得一种产品的制造参数也是要通过不断的实验来得到的,为此,我们为得到更完美的产品,就经过了多次次的实验,不断的改进设置参数以获得更好的产品,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5.参考文献

[1].李德群,张宜生等,现代塑料注射成型的原理、方法与应用.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

版社,2005

[2].王永平等,注塑模具设计经验点评.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贾莉莉,挤压工艺及模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张荣清,模具制造工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周达飞,唐颂超,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上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

丁苯橡胶的塑炼和混炼

丁苯橡胶的塑炼和混炼 宋啸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高063班 摘要:简单介绍了乳聚丁苯橡胶的塑炼和混炼方法。 关键词:丁苯橡胶塑炼混炼 丁苯橡胶是产量最大的通用合成橡胶,是橡胶工业的骨干产品,它是合成橡胶第一大品种,综合性能良好,价格低,在多数场合可代替天然橡胶使用,主要用于轮胎工业,汽车部件、胶管、胶带、胶鞋、电线电缆以及其它橡胶制品。下面介绍丁苯橡胶的两种加工技术——塑炼和混炼。 1 丁苯橡胶的塑炼 丁苯橡胶可以通过调节平均分子量来改善其加工性能,一般来说,丁苯橡胶的门尼粘度多在35—60之间。因此丁苯橡胶也可不用塑炼。但实际上经过塑炼后,可增进配合剂的分散性,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海绵橡胶创品,丁苯橡胶经过塑炼后,容易发泡,且泡孔大小均匀。因此,丁苯橡胶与天然橡胶一样,塑炼也是重要工艺之一。 1.1塑炼与分子量分布 丁苯橡胶的加工性能不仅受微观结构如顺式、反式及乙烯型等的影响,而且也受其平均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经过塑炼后,橡胶分子量中的大分子发生解聚,使得平均分子量降低,加工性能改善。研究表明丁苯橡胶比在相同条件下薄通的天然橡胶塑炼效果小,但高粘度的丁苯橡胶有较明显的塑炼效果。 1.2塑炼条件对塑炼效果的影响 丁苯橡胶塑炼时,炼胶机的辊筒转速、速比、辊距及橡胶混度等各种条件对塑炼效果均有影响。 辊筒速比愈大,亦即前后辊筒平均转速愈快,则塑炼效果亦愈大。此时也意味着橡胶通过辊缝次数愈多,塑炼效果愈好。另外根据炼胶机的塑炼条件,存在一定的极限粘度。随着辊筒平均转速的增加,辊距的减小及橡胶温度的降低极限粘度值也低。要想在某个极限粘度以下进行塑炼时,需要变换塑炼条件以适应低极限粘度要求。 辊筒大小对塑炼效果没有多大影响,而辊距大小确有显著影响。辊筒温度愈低,塑炼效果越大。辊距愈小,速比愈大,塑炼橡胶的门尼粘度愈低。 1.3塑炼条件与凝胶生成 塑炼温度对丁苯橡胶的塑炼效果影响颇大,当塑炼辊温超过120o C时,会迅速产生凝胶。在150o C时凝胶生成可高达44.3%,一般认为,在这么高温度下生成的凝胶属于自动氧化类型。凝胶含量与门尼粘度之间不一定成比例,在凝胶含量非常高时,会出现假门尼现象,门尼粘度反而会低。另外辊筒收缩性与凝胶含量关系也不大,与上述门尼现象相似。 1.4塑炼对硫化橡胶的影响 对不同塑炼程度的丁苯橡胶1502和丁苯橡胶1507进行温炼,其硫化橡胶橡胶物理性能要有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塑炼过度时有降低抗张强度的趋向。 2 丁苯橡胶的混炼 丁苯橡胶混炼系指在其塑炼胶中均匀混入硫化剂、补强剂、软化剂等配合剂的作业。混炼胶质量对最终产品物理性能有直接影响,因此要认真操作。丁苯橡胶在设计时虽已考虑了使其易于加工,但由于聚合温度、乳化剂种类、结合苯乙烯含量及凝聚剂种类等制造条件的变化,也会产生种种性质上的差别。因此日本工业标准(JIS)在丁苯橡胶的试验方法中规定了

丁二烯工艺设计讲解

目录 1 引言 (37) 2 工艺路线 (37) 2.1 生产的基本原理 (37) 2. 2 工艺路线的对比与选择 (37) 2. 3 DMF法碳四抽提丁二烯装置的特点 (38) 2. 4 物料衡算 (39) 2. 5 装置工艺流程图 (40) 2. 6 工艺流程说明 (40) 2.6.1 第一萃取精馏部分 (40) 2.6.2 第二萃取精馏部分 (42) 2.6.3 丁二烯净化部分 (43) 2.6.4 溶剂净化部分 (44) 2. 7 工艺控制 (44) 2.7.1 原料质量变化对产品的影响及调节方法 (45) 2.7.2 主要工艺条件的变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6) 结论 (49) 参考文献 (50) 致谢 (51)

1 引言 丁二烯来源:从油田气、炼厂气和烃类裂解制乙烯的副产品中都可获得碳四馏分。碳四系列的基本有机化工产品主要有丁二烯、顺丁烯二酸酐、聚丁烯、二异丁烯、仲丁醇、甲乙酮等,它们是有机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无论是裂解气深冷分离得到的碳四馏分,还是经丁烯氧化脱氢得到的粗丁二烯,均是以碳四各组分为主的烃类混合物,主要含有丁烷、正丁烯、异丁烯、丁二烯,它们都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1,2]。 C4的分离与C2、C3馏分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各组分之间的相对挥发度很小,使分离变得更加困难,采用普通精馏方法在通常条件下将其分离是不可能的。为此工业生产中常用在碳四馏分中加入一种溶剂进行萃取的特殊精馏来实现对C4馏分的分离[3-5]。 2 工艺路线 2.1 生产的基本原理 由于碳四原料中大部分组分与丁二烯-1,3之间的沸点较为接近,而且相互之间有共沸物产生,这样采用一般的精馏方法很难进行分离开,所以为了得到目标产品(丁二烯)就必须采用特殊分离方法——萃取精馏。萃取精馏的原理就是:向被分离物料碳四原料中加入一种新的组分——萃取溶剂二甲基甲酰胺(DMF),它的加入使得原来物料中各组分之间的相对挥发度发生明显变化,从而使物料中难以用普通精馏方法分离的组分如:顺丁烯-2和反丁烯-2等组分在第一萃取精馏塔分离出来,乙基乙炔和乙烯基乙炔等组分在第二萃取精馏塔分离出来。 经过两段萃取精馏得到的粗丁二烯再经过两段普通精馏即得到产品丁二烯。普通精馏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相同压力下相对挥发度不同的特点,使混合物处于气—液两相共存时各组分在液相和气相中的分配量不同从而将各组分分离开。 甲基乙炔和水等轻组分在第一精馏塔顶脱除,第二精馏塔则用于脱除在萃取精馏部分未能完全脱除的顺丁烯-2、丁二烯-1,2、乙基乙炔、碳五等重组分,塔顶得到产品丁二烯。 2. 2 工艺路线的对比与选择 目前世界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丁二烯-1,3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乙腈法(ACN)、二甲基甲酰胺法(DMF)和N-甲基砒硌烷酮法(BASF)。

(完整版)工厂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设计依据和范围 第二节设计原则 第三节建筑规模和产品方案 第四节项目进度建议 第五节主要原辅料供应情况 第六节厂址概述 第七节公用工程和辅助工程 第二章总平面布置及运输 第一节总平面布置 第二节工厂运输 第三章劳动定员 第四章车间工艺 第一节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参数 第二节物料衡算 第三节车间设备选型配套明细表 第五章管道设计 第一节管道计算与选用 第二节管道附件与选用 第三节管路布置 第六章项目经济分析 第一节产品成本与售价 第二节经济效益 第三节投资回收期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设计依据和范围 一、设计依据 设计依据食品工厂建设的国家标准,拟建工厂所在地理位置、地势环境、水源充足、原料来源,交通运输、消费市场等进行设计。工厂的设计符合经济建设的总原则、长远规划和地区发展,符合各行业开发发展政策,同时也符合本行业的法规政策。 二、建筑制图标准 建筑制图标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01、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 50106-2001 《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T 50114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 三、生产用水 工厂应有足够的生产用水,水压和水温均应满足生产需要;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如需配备贮水设施,应有防污染措施,并定期清洗、消毒。 非饮用水不与产品接触的冷却用水、制冷用水、消防用水、蒸汽用水等必须用单独管道输送,不得与生产(饮用)用水系统交叉连接,或倒吸入生产用水系统中。这些管道应有明显的颜色区别。 蒸汽用水直接或间接用于加工产品的蒸汽用水,不得含有影响人体健康或污染产品的物质。 四.厂区道路 厂区路面应坚硬(如混凝土或沥青路面)无积水。停车场及其他场地的地面为混凝土。其他地带应绿化,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橡胶塑炼与混炼

一 生胶的塑炼工艺 生胶的塑炼原理 一.塑炼的定义 通过机械应力、热、氧或加入某些化学试剂等方式,使橡胶由强韧的高弹性状态转变为柔软的塑性状态的过程。 塑性(可塑性):橡胶在发生变形后,不能恢复其原来状态,或者说保持其变形状态的性质。

二.塑炼的目的和要求 1.塑炼的目的 减小弹性,提高可塑性;降低粘度;改善流动性;提高胶料溶解性和成型粘着性。 2.塑炼胶的质量要求 (1)可塑度要适当 应满足加工工艺要求,在此基础上应具有最小的可塑性。过度塑炼会降低硫化胶的强度、弹性、耐磨性等,而且会增加动力消耗。 塑炼程度:根据混炼胶工艺性能和制品性能的要求来确定。 如:供胶、浸胶、刮胶、擦胶和制造海绵等用途的胶料,要求的可塑度较大,生胶的塑炼程度要高些。供模压用的胶料,则要求可塑性宜小。 一般:胶管外层胶可塑度:~; 胶管内层胶:~; 胎面胶:~; 胎侧胶左右; 海绵胶~ (2)塑炼均匀 三.生胶的增塑方法和原理 (一)增塑方法 (二)塑炼原理 生胶的分子量与可塑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子量越小,可塑性就越大。生胶经过机械塑炼后,分子量降低,粘度下降,可塑性增大。由此可见,生胶在塑炼过程中,可塑性的提高是通过分子量的降低来实现的。 η0—聚合物熔体的最大粘度;A—特性常数;M W—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 1.机械塑炼过程机理 在低温下:在机械力作用下首先切断橡胶大分子链生成大分子自由基。 (机械力引发橡胶大分子的断链,氧作为自由基接受体,起着阻断自由基的作用。) 在高温下:机械力切断橡胶大分子生成自由基的几率减少。橡胶大分子在机械力的活化作用下,氧引发橡胶大分子的断链。 (机械力起到应力活化作用,氧作为自由基引发体,引发橡胶大分子的断链。) 链终止:橡胶氢过氧化物不稳定,分解生成较小的大分子,连锁反应终止。 2.影响塑炼的因素: (1)机械力的作用 根据理论分析,机械力对橡胶分子的断链作用,可表示为: 式中ρ—分子链断链的几率;K1、K2—常数;E—分子链的化学键能;F0—作用于分子链上的

Q_SH 3635 0103-2017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

ICS83.060 G 35 Q/SH 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H 3635 0103—2017 代替Q/ SH 3165 251-2014 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 2017-12-01发布2018-01-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SH 3165 251-2014《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本标准与Q/SH 3165 251-2014的主要差异: ——原GB/T 1232.1 不注日期引用,修改为GB/T 1232.1-2016 注日期引用; ——原GB/T 4498.1 不注日期引用,修改为GB/T 4498.1-2013 注日期引用; ——增加引用GB/T 8170。 本标准附录A~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技术质量处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晓娟应俊扬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Q/SH 3165 251-2011; ——Q/SH 3165 251-2014。

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简称低顺橡胶或LCBR)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1,3-丁二烯在锂系催化体系下经溶液聚合制得的的低顺橡胶。该低顺橡胶主要用于塑料改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32.1-2016 未硫化橡胶用圆盘剪切粘度计进行测定第1部分: 门尼粘度的测定 GB/T 4498.1-2013 橡胶灰分的测定第1部分:马弗炉法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5340 天然、合成生胶取样及其制样方法 GB/T 19187 合成生胶抽样检查程序 GB/T 24131 生橡胶挥发分含量的测定 3 要求 3.1 外观 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为白色或无色透明固体。 3.2 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技术指标 3.2.1 A35R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应符合表1的技术指标 表1 A35R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技术指标

注塑工艺,挤出工艺设计

专业方向课程设计题目:注塑工艺,挤出工艺设计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班级: 1002学号:9 学生姓名:肖文建 导师姓名:黄先威刘拥君刘艳丽完成日期:2013年 5 月18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班级:1002 :肖文建同组人员姓名: 指导教师:黄先威刘拥君刘艳丽 教研室主任:黄先威 教学副院长:陈建芳 2013 年5 月10 日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1 1.1 前言---------------------------------------------------------------------------------------------------1 第二部分成型工艺内容-----------------------------------------------------------------------2 2.1 注射机-------------------------------------------------------------------------------------2 2.1.1 注射机的类型--------------------------------------------------------2 2.1.2 注射机的结构和功能-----------------------------------------------5 2.1.3注射机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7 2.1.2 挤出机----------------------------------------------------------------------------8 2.2.1挤出机的结构与功能------------------------------------------8 2.2.2注射机操作过程----------------------------------------------10 第三部分工艺过程与结果分析----------------------------------------------------------11 3.1 PP注射成型工艺--------------------------------------------------------------------11 3.1.1 PP注射成型参数设定------------------------------------------------------11 3.1.2结果分析----------------------------------------------------------------------11 3.2 PP管材挤出成型工艺--------------------------------------------------------------17 3.2.1 挤出成型参数---------------------------------------------------------17 3.2.4 结果分析---------------------------------------------------------------------18 第四部分总结与讨论-----------------------------------------------------------------------18第五部分参考文献--------------------------------------------------------------------------19

总装工艺设计说明书.doc

总装二车间工艺设计说明书一、设计依据 2001年7月8日公司新车型专题会议。 二、车间任务和生产纲领 1、车间任务 各种总成及合件的分装、发送、车身内、外饰及底盘的装配和检测,补漆和返工等工作。 2、生产纲领 年生产24万辆整车(其中S11车8万辆,T11车3万辆,B11车5万辆, MPV 2万辆,B21车3万辆。),采用二班制,按每年251个工作日计算。 3、生产性质 本车间属于大批量、流水线生产。 4、产品特点: 4.1、S11车: (1)、外形尺寸:L×W×H=3500×1495×1485(单位:mm);(2)、轴距: L=2340mm; (3)、轮距(前/后): 1315/1280mm; (4)、整备质量: 778Kg。 4.2、T11车: (1)、外形尺寸:L×W×H=4265×1765×1670(单位:mm);

(2)、轴距: L=2510mm; (3)、轮距(前/后): 1505/1495mm; (4)、整备质量: 1425Kg。 4.3、B11车: (1)、外形尺寸:L×W×H=4770×1815×1440(单位:mm);(2)、轴距: L=2700mm; (3)、轮距(前/后): 1550/1535mm; (4)、整备质量: 1450Kg。 4.4、MPV: 各参数暂未定。 4.5、B21车: (1)、外形尺寸:L×W×H=4670×1780×1435(单位:mm);(2)、轴距: L=2670mm; (3)、轮距(前/后): 1515/1500mm; (4)、整备质量: 1350Kg。 5、生产协作 本车间装配用油漆车身通过悬挂式输送机从涂装二车间及涂装三车间输送过来,发动机由发动机厂用叉车运输过来,其他外协作件均由外协厂家提供。 三、工作制度和年时基数 1、采用二班制,每班工作8小时,全年按251个工作日计算,工作负荷

丁二烯的精馏工艺设计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年产1.6万吨丁二烯的精馏工艺设计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金朝晖副教授 联合指导教师高华晶副教授 完成日期2011-8-29 化工学院 Chemical Technology

摘要 丁二烯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基础有机原料和合成橡胶单体,是C4馏分中最重要的组分之一,在石油化工烯烃原料中的地位仅次于乙烯和丙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共轭二烯,可以发生取代、加成、环化和聚合等反应,使得其在合成橡胶和有机合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以合成顺丁橡胶(BR)、丁苯橡胶(SBR)、丁腈橡胶、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弹性体(S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等多种橡胶产品,此外还可用于生产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1,4-丁二醇等有机化工产品以及用作粘接剂、汽油添加剂等,用途十分广泛。 目前,世界丁二烯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炼油厂C4馏分脱氢得到,该方法目前只在一些丁烷、丁烯资源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采用。另外一种是从乙烯裂解装置副产的混合C4馏分中抽提得到,这种方法价格低廉,经济上占优势,是目前世界上丁二烯的主要来源。根据所用溶剂的不同,该生产方法又可分为乙睛法(ACN法)、二甲基甲酰胺法(DMF法)和N-甲基吡咯烷酮法(NMP法)3种。 乙腈法,该法最早由美国Shell公司开发成功,并于1956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它以含水10%的乙腈(ACN)为溶剂,由萃取、闪蒸、压缩、高压解吸、低压解吸和溶剂回收等工艺单元组成。目前,该方法以意大利SIR工艺和日本JSR工艺为代表。二甲基甲酰胺法,二甲基甲酰胺法(DMF法)又名GPB法,由日本瑞翁N-甲基吡咯烷酮法(NMP法)由德国BASF公司开发成功,并于1968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建成一套7.5万吨/年生产装置。公司于1965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并建成一套4.5万吨/年生产装置。N-甲基吡咯烷酮法,N-甲基吡咯烷酮法(NMP法)由德国BASF公司开发成功,并于1968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建成一套7.5万吨/年生产装置。也是目前国内主要生产方法。 本次毕业设计结合吉林化工有机合成厂采用乙腈法(CAN法)年产14万吨丁二烯工艺,通过已给出的数据进行物料衡算,热量横算,设备计算和换热器等计算完成年产12000吨丁二烯的精馏工艺设计,并进行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设备配管图等设计与绘制,将所学系统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关键词:丁二烯,乙腈法,C4馏分,物料衡算

日产2500吨白水泥熟料生产线原料粉磨车间工艺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可编辑)

日产2500吨白水泥熟料生产线原料粉磨车间工艺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 2500t/d特种水泥熟料生产线原料粉磨车间工艺设计 摘要:拟设计一条日产2500t干法白水泥生产线,设计部分重点是生料粉磨配套系统工艺设计。在设计中参考了很多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大型水泥厂,用了很多理论上的经验数据。其中主要设计内容有:1.配料计算、物料平衡计算、储库计算;2.全厂主机及辅机的选型;3.全厂工艺布置;4.窑磨配套系统工艺布置;5.计算机CAD绘图;6.撰写设计说明书。 白水泥与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白水泥中铁含量只有普通水泥的十分之一左右。设计采用石灰石与叶腊石两种原料。物料平衡计算时考虑到需控制铁含量,按照经验公式(石灰石饱和系数、硅酸率、铝氧率)计算并参考其他白水泥厂,得出恰当的率值为:KH0.9、IM3.85、SM18。全厂布局由水泥生产的流程决定。设计中采用立磨粉磨系统。立磨设备工艺性能优越,单机产量大,操作简便,能粉磨料粒度大、水分高的原料,对成品质量控制快捷,可实行智能化、自动化控制等优点。设计采用窑尾废气烘干物料,节约能源。总之原则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质量,降低热耗,符合环保要求,做到技术经济指标先进合理。 关键词:白水泥;干法生产线;回转窑;立磨 2500t / d special cement clinker production line and supporting system for kiln grinding process design

Abstract: Designing a 2500 t/d white cement production line, which was focused on the design part of the raw material grinding design supporting system. In the design, many more advanced large-scale cement home and abroad are referenced. Main content of the design were: 1. burden calculation, the material balance calculation, calculation of reservoir; 2. The whole plant selection of main and auxiliary machinery; 3. the entire plant process layout; 4. the system grinding process kiln Arrangement; 5. computer CAD drawing; 6.writing design specifications. The main difference in composition of white cement and ordinary Portland cement is the content of white cement in the iron was only one-tenth of the ordinary cement. Controlling the iron content was considered when calculated material balance.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formula KH, IM, SM and refer to other white cement plant, drawn the appropriate ratio value: KH 0.9, IM 3.85, SM 18. The layout of the entire plant was up to the cement production process.Vertical roller mill grinding system was used in key plant design. Vertical grinding process equipment performance was superiority, single output, easy to operate, grinding people particle size, moisture and high raw materials, finished product quality control fast and it can take advantages of intelligent and automated control.In principle, the aim of the design is increase production and quality, reduce heat consumption, be accord with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so,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should

丁二烯萃取精馏工艺设计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名称丁二烯萃取精馏工艺设计系部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辅导教师 时间

目录 任务书 (Ⅰ) 开题报告 (Ⅱ) 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Ⅲ) 评阅教师评语 (Ⅳ) 答辩会议记录 (Ⅴ) 中文摘要 (Ⅵ) 外文摘要 (Ⅶ) 1.前言 (1) 1.1性质及用途 (1) 1.2国内/外生产概况 (1) 1.3生产方法 (3) 2.生产工艺 (8) 2.1生产原理 (8) 2.2工艺流程 (8) 2.3工艺流程图 (10) 3.基础计算 (12) 3.1物料衡算 (12) 3.2热量衡算 (22) 4.设备计算 (28) 4.1基础数据计算 (28) 4.2汽液负荷量 (29) 4.3脱重塔计算 (30) 4.4脱轻塔计算 (36) 5.结论 (44)

参考文献 (45) 致谢 (47) 附录一:设备图 (48) 附录二:毕业设计查重报告 (50)

**********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分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化工61201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职称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丁二烯萃取精馏工艺设计 2.毕业设计(论文)起止时间:2015年10月15日~2016 年6月1日3.毕业设计(论文)所需资料及原始数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 [1]黄春超.年产7万吨丁二烯工艺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4.5.7. [2]袁霞光.丁二烯生产技术进展[J].当代石油化工,2011,4:25~29. [3]王嵩智.乙腈萃取精馏分离丁二烯的工艺流程模拟[J].弹性体,1998,1:30~35. [4]王程琳,包宗宏.三种萃取精馏法生产1,3-丁二烯的经济评价[J].当代化工,2014,43(7),1252~1256. [5]朱淑军.C4馏分丁二烯萃取精馏塔的模拟和分析[J].科技进展,2001,4:23~28. [6]马沛生,李永红.化工热力学(通用型)第二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1:109~147;159~173. [7]贾绍义,柴诚敬.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1:108~171. [8]谭天恩,窦梅.化工原理,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上下册. 4.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任务 (1)阅读文献和教科书,撰写开题报告; (2)学会物料衡算,能量衡算;

年产7吨聚丁二烯橡胶聚合工艺设计任务书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材化学院08高分子 《高分子材料工艺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在《高分子材料工艺设计》中通过处理一个具体的高分子材料产品合成工艺路线,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高分子材料工艺学这门课的工艺过程,掌握聚合过程的物料和能量衡算、各釜的转化率对聚合进程的影响。 二. 设计题目 年产3万吨聚丁二烯橡胶聚合工艺设计 (成员:刘荣平,徐凡,丁浩,汪鹏程,张臻) 三. 时间安排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18、19周(12月26日~1月8日) 四. 设计要求 本次课程设计内容为具体的高分子材料产品——聚丁二烯橡胶的合成工艺设计。在设计工作结束后,要求完成一份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必须符合规范要求,要采用工程化的语言,图形文件完整。具体说明如下:(一)设计说明书 1.设计说明书的格式 1.1设计说明书的书写采用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教务处监制印刷的统一规格的毕业 设计用纸; 1.2说明书的目录编排应在设计说明书的正文撰写完毕后进行,要求目录中章节 的页码与正文保持一致;目录和正文书写格式及编号要按国家出版社的规范要求来写。 2.设计说明书的内容

2.1 概述 2.1.1设计意义(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研究概况以及应用前景) 2.1.2设计依据 2.1.3设计概况 (1)主要原料 (2)生产原理 2.1.4设计基础 (1)生产制度 (2)基础数据 (3)各釜总传热系数 (4)各釜搅拌功率和电机功率 (5)操作方式 2.1.5工艺路线的确定 (1)聚合方法的确定 (2)单体原料路线的确定 (3)引发剂的选定(Li、Ti、Co、Ni) (4)溶剂的选择(溶剂油) 2.1.6聚合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1)聚合反应机理 (2)影响反应的因素 (3)单体浓度 (4)温度 (5)杂质 2.2 原料、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技术指标 2.2.1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技术指标(包括配方中所有的原料)

圆筒件注塑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一模两件)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圆筒件注塑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目录 第 1 章工艺分析 1.1 塑件成型工艺性分析 1.1.1 塑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 1.1.2 成型材料性能分析 1.2 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第 2 章注射机的选择 2.1 注射量的计算 2.2 塑件和流道凝料及所需锁模力的计算 2.3 选择注射机 第 3 章注射模具结构设计 3.1 模架的确定 3.2 各板尺寸的确定 3.3 浇注系统设计 3.3.1 主流道设计 3.3.1.1主流道尺寸 3.3.1.2 定位圈的选取 3.3.1.3主流道衬套形式 3.3.2 分流道设计 3.3.2.1分流道布置形式 3.3.2.2分流道长度 3.3.2.3分流道及浇口的尺寸设计 3.4 成型零件设计 3.4.1分型面位置的确定 3.4.2成型零件工作尺寸计算 3.4.2.1型腔径向尺寸 3.4.2.2型腔深度尺寸 3.4.2.3型芯径向尺寸

3.4.2.4型芯高度尺寸 3.4.2.5型腔壁厚计算 3.5 导向与定位机构设计 3.5.1机构的功用 3.5.2导向机构的设计 3.5.2.1导柱 3.5.2.2导套 3.6 推出机构设计 3.6.1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原则 3.6.2塑件的推出方式 3.6.3塑件的推出机构 3.7 排气系统设计 3.8 冷料穴设计 3.9 冷却系统设计 第 4 章注射机的校核 4.1 安装参数的校核 4.1.1 模具外形尺寸校核 4.1.2 喷嘴尺寸及定位圈尺寸校核 第 1 章工艺分析

1.1塑件成型工艺性分析 1.1.1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1. 如图1.1所示,该塑件为一小尺寸圆筒件,形状简单;壁厚t=1.5mm,壁厚内径比(t/d)为1/60小于 1/10,该塑件为薄壁塑件,并且各处壁厚均匀。塑件为旋转体结构,结构相对 简单,而且塑件质量相对较小。该塑件表面粗糙度全部为Ra0.8mm,材料为聚氯乙烯,该 种塑料流动性中等。通过查阅资料该种塑料制件未注公差时应选用MT5级精度。 2. 该模具是圆筒形零件的注射模具。该塑件无侧凹、侧孔等,不需设计侧抽芯装置,相应模 具结构简单。从零件图看,制件比较简单,没有苛刻的精度要求和尺寸公差要求,因此对模 具的要求也较低。从生产批量考虑,本模具采用一模两腔的结构,模架和模板尺寸均根据标准选取。其中模架从标准中选取A2型模架。由于塑件比较简单,所以模具采用一次分型, 不设有二次分型与侧向分型机构。推出系统采用推杆推出,并设有复位杆复位。为了加快模 具的冷却,使模具冷却均匀,本模具设有4个冷却管道,均开在定模部分。排气利用分型面 和配合处的间隙排气。为了减少成本,本模具90%的零件选用标准件。 图1.1塑件图 1.1.2成形材料性能分析

丁苯橡胶的配合及加工工艺

丁苯橡胶的配合及加工工艺 肖标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 243002) 摘要:丁苯橡胶(SBR)是以丁二烯和苯乙烯为单体合成的共聚物,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通用合成橡胶(SR)品种[1]。它采用自由基引发的乳液聚合或阴离子溶液聚合工艺而得到的,工业上多采用乳液聚合法。本文将介绍丁苯橡胶的结构与种类、性能、应用、配合、加工工艺、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展望等,对其生产工艺以及工艺条件控制进行深刻的探讨,最后对其国内外的供需现状和发展前景作出简单探讨。 关键词:丁苯橡胶、性能、乳液聚合、生产工艺、工艺条件控制 第一章绪论 1.1 丁苯橡胶的结构与种类 1.1.1丁苯橡胶的结构 聚合反应:CH 2=CH-CH=CH 2 +C 6 H 5 -CH=CH 2 ——→ -[CH 2-CH=CH-CH 2 ]x-[CH(C 6 H 5 )-CH 2 ]-y 典型丁苯橡胶的结构特征 1)大分子宏观结构包括 单体比例、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分子结构的线性或非线性,凝胶含量等。 2)微观结构主要包括 丁二烯链段中顺式—1,4、反式—1,4和1,2—结构(乙烯基)的比例[2],苯乙烯、丁二烯单元的分布等。 3)无定形聚合物 因掺杂有苯乙烯链节,所以丁苯橡胶的主体结构不规整,不易结晶。 4)丁二烯的微观结构的变化对丁苯橡胶性能的影响不大 在丁苯橡胶硫化时,丁二烯链节中顺式—1,4和反式—1,4两种结构会发生异构而相互转化,最后可达到一个平衡态。又在低温丁苯和高温丁苯中1.2—丁二烯链节[1]的含量相差不太大.所以丁二烯微观结构的变化对丁苯橡胶性能的影响不大。 5)苯乙烯含量与玻璃化转变温度 丁苯橡胶的玻璃化温度取决于苯乙烯均聚物的含量。乙烯基的含量越低,玻璃化温度越低。可以按需要的比例从100%的丁二烯(顺式、反式的玻璃化温度都是-100℃)调够到100%的聚苯乙烯(玻璃化温度为90℃)。玻璃化温度对硫化橡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大部分乳液聚合丁苯橡胶含苯乙烯为23.5%,这种含量的丁苯橡胶具有较好的综合物理机械性能。 6)低温丁苯橡胶性能优于高温丁苯橡胶 高温(50℃)聚合时.支化较严重.凝胶物含量较高;在同等分子量下.分子量分布较宽。低温聚合下由于它的分子量分布较窄,硫化时不被硫化的低分子量部分较少,可均匀硫化.从而使交联密度较高。故由低温丁苯橡胶所得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如拉伸强度、弹性及加工性)均较高温丁苯为优.

PE注塑工艺设计及其拉伸性能实验设计

专业方向课程设计 题目: PE注塑工艺设计及其拉伸性能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班级: xxxx学号:xxxxxx 学生姓名: xxxx 导师姓名:刘xx 刘xx 方xx 禹xx 完成日期: xxxxxxxxx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班级:xxxxx 姓名:xxxxx 同组人员姓名:xxxxx 指导教师:xxxxxx教研室主任:xxx 教学副院长:xxx 2016 年6 月15 日

目录 1 引言 (3) 一、聚乙烯PE的成型加工性能 (3) 1、聚乙烯PE的成型加工性能: (3) 2、PE的主要成型条件: (3) 3、工艺特性: (4) 4、制品与模具: (4) 5、成形工艺: (4) 二、注塑机的工作原理 (5) 1、工艺流程 (5) 2、工艺参数 (6) 三、拉伸的测定实验原理 (8) 2 实验部分 (10) 一、注塑实验 (10) 二、拉伸实验 (11) 3 结论 (12) 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一、聚乙烯PE的成型加工性能 1、聚乙烯PE的成型加工性能: PE为结晶性原料,吸湿性极小,不超过0.01%,因此在加工前无需进行干燥处理。PE分子联链柔性好,键间作用力小,熔体粘性低,流动性极好,因此成型时无需太高压力就能成型出薄壁长流程制品。 PE的收缩率范围大,收缩值大,方向性明显,LDPE收缩率为1.22%左右,HDPE收缩率在1.5%左右。因此容易变形翘曲,模具冷却条件对收缩率的影响很大,故应该控制好模具温度,保持冷却均匀、稳定。 PE的结晶能力高,模具的温度对塑件的结晶状况有很较大的影响。模温高,熔体冷却慢,塑件结晶度高,强度也就高。 PE的熔点不高,但比热容较大,因此塑化时仍需要消耗较多的热量,故要求塑化装置要有较大的加热功率,以便提高生产效率。 PE的软化温度范围较小,且熔体易氧化,因此在成型加工中应尽可能避免熔体与氧发生接触,以免降低塑件质量。 PE制件质地较软,且易脱模,因此当塑件有浅侧凹槽时可以强力脱模。 PE熔体的非牛顿性不明显,剪切速率的改变对粘度的影响较小,PE熔体粘度受温度的影响也较小。 PE熔体的冷却速度较慢,因此必须充分冷却。模具应该有较好的冷却系统。 若PE熔体在注射时采用直接进料口进料,易增大应力和产生搜索不均匀及方向性明显的增大变形,因此应注意选择进料口参数。 PE的成型温度较宽,在流动状态下,温度的少许波动对注塑成型没有影响。 PE的热稳定性较好,一般在300度以下无明显的分解现象,对质量没什么影响。 2、PE的主要成型条件: 料筒温度:料筒温度主要是与PE的密度高低和熔体流动速率大小有关,另外还与注塑机的类型和性能,一级塑件的形状有关。由于PE为结晶型聚合物,在熔融时晶粒要吸收一定热量,因此料筒温度应高于它的熔点10度。度于LDPE来说,料筒温度控制在140~200℃,HDPE的料筒温度控制在220℃,料筒后部取最小值,前端取最大值。 模具温度:模温对塑件的结晶状况有较大影响,模温高,熔体结晶度高,强度高,但收

制作工艺说明

制作工艺说明 (1)工艺流程与质保措施 产品从设计、原料采购、制造、装机、调试等各阶段,都严格按照依据GB19001(ISO9000-2000版)所编写的《质量管理手册》,严格实施质量控制。 1、设计输入到设计输出(全部图释和全套产品明细表),按程序和职责,审核、签字。 2、设计修改,填写更改通知单,注明修改原因,经审批并在图样或文件上标记后,方能下达实施。 3、采购,原材料由国内或国外合法厂商供应,进厂须检验部门检验同意后,才能进库,并分类存放、登记入账、挂卡,账、物、卡一致。 4、外购的主要零部件,如滚动轴承、机械密封、传感元器件、密封元件式材料,选用国内、外知名厂商产品。滚动轴承国产一般是哈、瓦、洛轴承厂;国外是日本NTN、NSK、NSR 式瑞典SKF。进厂经检验后,入库保管。 5、铸件,所有模具由上海凯泉提供。铸件由固定的分供方,按我司质量与技术要求及时供应。全部铸件毛坯,进厂有专人检验,并登记入库。特大型铸件,进厂时带随件检验棒料供物理、化学检验之用;还要进行无损探伤检验。 6、焊接件,按图样施工,按图样技术要求和焊接质量进行无损探伤检验。 7、锻件,上海凯泉提供原材料,由协作厂商负责加工并检验交付。 8、冷加工,按产品类别和大、中、小件分车间,按工艺操作,按图样加工,按标准验收。各车间配置了与任务相适应的数控机床,专用机床,通用机床和齐全、完善的工、卡、量具。实施自检、互检、专检和首尾件检验控制。 例如:叶轮铸件车削拉键槽静、动平衡检验涂油、涂漆入库 例如:导流体铸件车削钻孔检验涂油、涂漆转入装配车间 9、装配,对承压零部件,包括潜水电泵的机壳、上盖、下盖、油室等按设计扬程的1.5倍公称压力历时5分针,进行打压试验,确保无变形、无冒汗现象出现。 轴类零件,检查直线度和尺寸精度。 全部合格零件,按装配工艺卡进行组装。 10、测试。上海凯泉拥有二座开式和一座闭式水泵性能测试台,性能试验的全过程由计算机控制,自动采集数据,自动打印性能曲线。测试台经过国家主管行政部门委托的检验机构鉴定,达到GB/T3214和GB3216的B级规定。 测试分为出厂试验和型式试验二类。 出厂试验,按规定进行设计工况的检验。 型式试验,按用户要求进行逐项试验。 重点工程的用泵,逐台进行试验,并提交试验报告。 凡经测试的产品,严格保证100%达到合格品。 11、质量记录,上海凯泉出厂产品均携带产品合格证书。每一产品均有固定的、唯一的产品编号,以便质量跟踪。重要零、部件上铸有或刻记着我司永久性标识。 (2)无损探伤的方法 我公司在本型水泵的生产过程中,将对叶片、主轴、轮毂等主要零部件的重点部位进行无损探伤,以确保各主要零件的产品质量不存在内部缺陷等隐患。采现就采用的无损探伤方法介绍如下。 一、超声波探伤: 1. 检查的主要零件及相应标准 1.1 附件:主要为水泵主轴(包括两端联接法兰)GB/T6402-91钢锻件超声波检验方法。 1.2 铸钢件:主要为水泵的叶片、轮彀GB/T7233-87铸钢件超声法探伤及质量评级方法

丁二烯生产技术

丁二烯生产技术 收录: 2009-02-24 发布: 2009-02-24 丁二烯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基础有机原料和合成橡胶单体,是C4馏分中最重要的组分之一,在石油化工烯烃原料中的地位仅次于乙烯和丙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共轭二烯,可以发生取代、加成、环化和聚合等反应,使得其在合成橡胶和有机合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以合成顺丁橡胶(BR)、丁苯橡胶(SBR)、丁腈橡胶、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弹性体(S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等多种橡胶产品,此外还可用于生产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1,4-丁二醇等有机化工产品以及用作粘接剂、汽油添加剂等,用途十分广泛。 丁二烯的生产方法 目前,世界丁二烯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炼油厂C4馏分脱氢得到,该方法目前只在一些丁烷、丁烯资源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采用。另外一种是从乙烯裂解装置副产的混合C4馏分中抽提得到,这种方法价格低廉,经济上占优势,是目前世界上丁二烯的主要来源。根据所用溶剂的不同,该生产方法又可分为乙睛法(ACN法)、二甲基甲酰胺法(DMF法)和N-甲基吡咯烷酮法(NMP法)3种。 1 乙腈法 该法最早由美国Shell公司开发成功,并于1956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它以含水10%的乙腈(ACN)为溶剂,由萃取、闪蒸、压缩、高压解吸、低压解吸和溶剂回收等工艺单元组成。1977年Shell公司在改造中增加了冷凝器和水洗塔,并将闪蒸和低压解吸的气相合并压缩,其中约8%经冷凝送往水洗塔洗去溶剂,塔顶气相返回原料蒸馏塔,这样就除去了C4烃中的C5烃。其余气体一部分送往高压解吸塔,另一部分作为再沸气体送往萃取蒸馏塔塔底以提供热能,从而省去了一台再沸器,降低了蒸汽用量。水洗塔底溶剂的约1%送往溶剂回收精制系统,以保证循环溶剂的质量。对炔烃含量较高的原料需要进行加氢处理,或采用精密精馏、两段萃取才能得到纯度较高的丁二烯。目前,该方法以意大利SIR工艺和日本JSR工艺为代表。 意大利SIR工艺以含水5%的ACN为溶剂,采用5塔流程(氨洗塔、第一萃取精馏塔、第二萃取精馏塔、脱轻塔和脱重塔)。在第一萃取精馏塔前加一氨水洗涤塔,用以除去原料中0.04%-0.08%(质量百分数)的醛酮。炔烃由第二萃取蒸馏塔第75块塔板侧线采出,送往接触冷凝器。脱重塔塔底和接触冷凝器底部物料合并,其热能回收后用于原料蒸发器。该工艺不仅能使丁二烯收率达到96%-98%,还能使丁二烯与炔烃分离,丁二烯产品纯度可以达到99.5%以上。该技术的特点是流程简单,溶剂解吸在萃取精馏塔下段完成;第一萃取精馏塔采用两点进料,有利于改善塔内液相的浓度分布,减少该塔上段的液相负荷,降低能耗;在第一萃取精馏塔下部设置一台换热器,起中间再沸器的作用,可充分利用塔底热能提高烃类从溶剂中的分离效率;采用在第二萃取精馏塔第75块塔板侧线除炔烃的技术,使丁二烯与炔烃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