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考作文热点新闻点评精编

2018高考作文热点新闻点评精编

2018高考作文热点新闻点评精编

不忘历史矢志复兴——写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沉痛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深切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3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讲话,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3年来,我们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者,以尊崇之心珍视和平,以民族之力矢志复兴。今天,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中国人民维护和平的决心坚定不移。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这一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最终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80年过去,侵略者的枪声淹没在历史尘埃里,但中华门城墙上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南京城的不绝哀号已随风逝去,但“万人坑”的累累白骨还在。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否认。任何倒行逆施妄图篡改历史、否认暴行,为南京大屠杀惨案和侵略战争翻案的丑恶行径,不仅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也将受到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人民的谴责和唾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年复一年的国家公祭向世人宣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篡改历史的立场坚定不移,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人民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意志坚定不移。

以国之名,我们呼唤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从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崛起之功业,民族复兴之愿景,因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而曙光在前。在铭记历史中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华民族经历了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更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更坚定“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世界和平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决心。从“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不忘历史,矢志复兴。今天的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是对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正义为基永续和平

作者:崔文龙(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博士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研部副研究员)今天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0年前的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南京后,公然无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严重践踏了人类的正义和良知,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丑恶、最黑暗的一页。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侵略暴行最凶残、最野蛮的典型案例。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如此残酷,以至于曾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拉贝评论说:“人们也许会认为,日本军队都是由释放出来的囚

犯组成的,正常的人不会做出这等事来。”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暴行严重挑战了人类的良知,践踏了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

现在,我们举办纪念仪式,正是为了唤醒和保存这段历史集体记忆。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虽然每个人的描述都有所不同,但多数人都以类似的方式叙述了同样的一些事件。记忆是过去经历的副产品,而纪念却是现在意志的产物。犹太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浩劫,战后十分重视通过举办纪念活动保存惨痛的民族记忆,他们把“牢记历史,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犹太民族的不懈努力下,“纳粹屠犹”的纪念已经渗透到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为全世界所熟知,“奥斯维辛”等词汇成为种族灭绝主义的象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战后也建立了许多以“和平”来冠名的纪念馆、资料馆,但多是诉说自己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而对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及日军暴行给国际社会带来的灾难,往往避而不谈。

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是对人类公平正义价值的弘扬。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梅汝璈曾经说过:“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纪念仪式,是唤醒人类社会对于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集体记忆,告慰战争中遭受日军暴行者的在天之灵,缅怀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献身的英雄先烈们,弘扬人类公平正义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公平正义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容辩驳的公理,是和平稳定得以建立的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中华民族深知正义对于国际社会的重要意义,为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避免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在人类社会重演,中国积极致力于筹建保障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对联合国的成立和《联合国宪章》的制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中方提出的“处理国际争议应注重正义与国际法原则”等三项建议被列入《联合国宪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为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中国方案,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日本只有彻底反思曾经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超越民族和国家的藩篱,从人类公平正义的高度反思发动战争的性质及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才能被中国等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接纳,才能融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

国家公祭日:反思历史铭记国殇

作者:黄帅

今天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80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了为期四十多天的大屠杀,三十多万无辜同胞遇害。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不仅是中国人民记忆里永远的伤痛,也让日本的法西斯暴政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民间和知识界,已有大量的历史研究成果,对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做了真实的记录。南京大屠杀也成为中学历史课本里的重要章节,成为国人心中无法忘记的国耻。

但仅靠这些还是不够的。随着南京大屠杀见证者的日渐老去,以及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真相的否认,很多历史真相也有可能被时光湮没。以国家的名义设立公祭日,正是基于对历史的尊重,对国民诉求的回应,更是对今人的鞭策,对后人的警醒。

作为纪念日,其公祭的对象,不只是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也包括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等。除了公祭仪式,还有不少相关纪念活动,也会在公祭日前后举行。

在公祭日当天,由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组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20家反映抗战主题的纪念馆同步举行悼念活动。可见,公祭日是全国性的、大范围的和深入性的纪念活动,警钟长鸣是为了不忘曾经的伤痛,默哀逝者是为了追思先人,不忘耻辱,进而反思历史教训。

80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题。随着国力日渐强大,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家间的和平交流与共同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要想维护世界和平,同样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需要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坚实后盾。试想,倘若中国在近代史上没有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没有国弱民穷,怎么可能会出现大量同胞被日本法西斯屠杀的悲剧?“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真实而残酷。前人用血的教训警醒了我们,而国家公祭日,就是要提醒我们,在追思先人的同时不要忘了反思,不要忘了我们当下的历史使命。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为补偿的。”因此,铭记国殇,最终是要让悲剧变成前进的动力。在告慰逝者的同时,汇聚起国家走向强大的力量。

缅怀历史,接力奋斗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厅墙上,有三句话——

第一句是南京大屠杀时救助过中国难民的约翰·拉贝所说,“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第二句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所说,“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第三句是原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所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30多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屠杀规模和行凶手段都堪称反人类暴行,南京也因此被镌刻进历史的年轮,成为国家沉痛近代史的滥觞。从1937年到201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走过了沉重的80周年。它犹如每个中国人的静脉曲张:盖住,每至夜深总会用直指内心的疼痛宣告存在;揭开,盘曲凸起、恐怖狰狞,让人不忍直视。

从前期的飞机轰炸、炮火连天到后期的集体屠杀和文化掠夺,侵华日寇的可耻行径令人发指,残忍罪行前所未有。历时40多天的屠杀令六朝古都在顷刻间崩塌,城下尸横遍野、生灵涂炭。侵华日寇灭绝人性的屠戮,将一段沉重的历史定格在了南京城。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讲过的话,仍引人深思。今天,我们再一次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那段沉痛的历史。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从内忧外患、国破家亡到改革振兴、国富民强,八十载光阴积淀了历史的血肉教训,也铸就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身处新的历史起点,沉痛历史须臾不能忘。如今,我们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罹难的同胞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告慰那些在大屠杀中丧生的同胞,告慰那些在家仇国恨中英勇牺牲的同胞,告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而舍身取义的同胞——那个饱受欺凌、国将不国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当下的中国正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向着美好的未来自信而坚定地向前发展。

尽管历经数十载,世界上仍有极个别国家拒绝正视过去,甚至企图否认和篡改历史,我们务必警惕和制止,绝不让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确保和平的火炬永不熄灭。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城的钟声一次次敲响,象征和平的白鸽一批批放飞,旨在促进民族觉醒,呼唤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更是中国正视历史,不忘历史的有力佐证。

翻开人类历史的卷轴,不难发现,战争是世界范围内不分地域、不分强弱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平才是跨地区、跨民族的最大公约数。当下的和平来之不易,是不计其数为国捐躯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造就的,更是成千上万无以鸣冤的罹难同胞用血肉之躯铸就的。奏一曲哀乐,定格肃穆庄严的沉痛历史;刻一段磅礴,唱响祖国发展的繁荣富强。南京大屠杀殷鉴不远,我们要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伤痛,记录好历史,面对前路,接力奋斗。(魏钊攀系福建农林大学学生胡楠系西南石油大学学生)

祭之以国,铭记历史

发布时间:2017-12-13 13:53来源:中青在线刘立峰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13亿中国人民迎来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国行公祭,拉近了远去的硝烟,重温了民族的苦难;国行公祭,不为宣扬复仇与怨恨,是为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扶慰民心,是珍视和平,更是不忘屈辱。

80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惨绝人寰,震惊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屈辱、伤痛和警示。“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没有让中国人民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领导下,中国人

民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这胜利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更警示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

祭之以国,当牢记屈辱。“……这些尸体蜷缩着展现在他的面前。许多人是被刺刀刺死的。‘到处血流成河’,唐顺山回忆着那个可怕的下午,‘好像天上一直在下着血。’”这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顺山惨痛的回忆。《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张纯如,因为采访南京大屠杀亲历者、施暴者,长久面对残忍历史,成书后又受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报复骚扰而罹患抑郁症,36岁自杀离世。也正是血腥、残暴、屈辱、罪孽交织,让当年的许多日本军人不愿回忆与正视这段历史。但国家档案局、吉林省档案馆所收录、公布的日本侵略者亲手所写的日记,所拍的照片,所签的强征“慰安妇”、向731部队“特别移送”人员、残酷奴役劳工、囚禁审讯虐待美英战俘、实施南京大屠杀等内容资料,已铁证如山,牢牢将日本侵略者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祭之以国,当警惕忘却。南京大屠杀对比奥斯威辛集中营更加残暴、血腥,但长期以来,心生暗鬼的日本右翼分子百般抵赖,否认侵略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篡改教科书、鼓噪修改和平宪法。安倍二次上台后,更是一再突破和平宪法底线,走着与维护世界和平背道而驰的道路。近日,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老人与世长辞,目前登记在册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他们是见证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牢记历史,并非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防止历史的重演。祭之以国,缅怀逝者,教育生者,警示今人,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传递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心声,团结凝聚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力量。

祭之以国,吾辈当自强。“天下并不太平,和平需要保卫。”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传递着中华民族对生命与人权的重视,对和平的珍视,宣示着中国人民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的责任、决心和意志。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辈当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赓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动力。

“双十二”的冷场见证消费者成长(作者郭元鹏)

“双十一”刚刚过去,尝到甜头的商家再接再厉谋划“双十二”岁末年终庆,号称力度不逊于“双十一”。12月11日,记者走访了镇江多家商场超市发现,今年“双十二”的声势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商家联手玩起了“新零售”的概念,活动力度虽不低,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为“疯狂促销”买单,消费观念愈发理性。(12月12日《京江晚报》)

“双十一”战果辉煌,于是对“双十二”期待满满。然而,镇江的情况是,“双十二”并没有商家预想的那么火热,不仅不热,还有了冷清味道。“双十二”的冷场,固然有和“双十一”较近的因素,但深层次的原因,是消费者的“慢慢长大”,是“理性消费”带来的结果。

“满99减45”“买一送一”“三件10元”“2017年最后一波折扣”……今年的双12,各大网络平台,各大实体商铺,都打出如此诱人的广告。要是以往,一定又是一个火热的抢购热潮。市民会在线上线下大包小包往家里采购商品。而这一次,市民不再被诱人的广告所左右,呈现出的是成熟消费心态。

每一次消费黄金期来临,所有商家都会动员起来,过起了热热闹闹的购物节。而一些商家不是真心实意做生意,而是把购物节当成了“宰客节”,满满的都是套路。所谓的促销,所谓的降价,所谓的买一赠一,只不过都是和市民玩心眼、耍手段。也因此,人们给不良商家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叫“商家卖拐”,“商家卖拐”造成的结局就是“范伟上当”。一个个消费者被“卖拐的商家”忽悠的“腿瘸了”,上了商家准备好的“利益担架”。“卖拐的商家”也因此获得了不小的利益。

老话说的好“吃一亏长一智”。消费者不能总是“被骗的范伟”,不良商家也不可能每次都“卖拐成功”。在这个“双十二”,打着小九九的商家就失望了,因为消费者越来越理智了,纵然你有满嘴跑火车的能力,纵然你能够把死的说成活的,纵然你能巧舌如簧,但是在套路面前,消费者不再落入你的陷阱里。

市场乱象需要严厉打击,但是治理乱象也不能完全指望监管部门。从一个层面上说,消费者本人也是治理市场乱象的正神。不被花花绿绿的广告迷了眼睛,不在“雾里看花”的情况下就“乱掏腰包”,这才是最理智的。再说了,老话说“有钱不买半年闲”,这还是很有真谛的。钱再多,也不能乱花。

“双十二”的冷场,见证的是消费者的成长。让“商家卖拐”终止于“理智消费”,我们需要把“理智消费”保持下去。当然,这对于那些“卖拐的商家”来说,也是一次教训。做生意还是要走正道。

数据法治,共享与安全是原则

叶泉

2017年12月13日08:44 来源:法制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必须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在数字中国的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数据安全。毫无疑问,数字中国的一切最终都要归结到数据安全上,而数据安全的关键则是数据法治。数据法治的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法治建设,必须体现互联网的基本特征,符合互联网的实际需要。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是共享。没有共享,互联网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就席卷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正是因为共享,中国这个世界人口大国才能在信息时代弯道超车,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所以,数字法治建设应该把握共享的基本原则,放大共享的优势,让共享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共享首先是数据信息共享。当前,我国的数据信息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国企、事业单位以及大的互联网企业手中。以往我们总爱说,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持有者,为此我们还专门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是在信息时代,除了政府部门,一些领先一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互联网企业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不仅庞大,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数据政府部门都未必掌握,双方在大数据上的力量对比,政府部门或许并不占优势。“得数据者得天下”,很多互联网企业因为掌握着数据而不免有些倨傲。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纲要旨在打通政府部门的数据壁垒,在政府部门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纲要作为政府规范性文件,只能适用于政府部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要建设数字中国,就不可能只有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必须有互联网企业的加入。而要打通政府与企业,特别是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就需要更高位阶的法律法规。因为想通过一纸行政命令就强制打通信息壁垒根本不现实,只有经过各方利益充分博弈后的立法,才能奠定打通信息壁垒的基础,也才能实现公平公正的信息共享目标。

共享之外还有安全。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大负面问题就是个人的无隐私、透明化。共享与安全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我们需要共享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便捷,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在共享的同时保障我们的隐私安全。

近年来,我们的法律制度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方面作了很多努力,甚至在刑法中专门设立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罪名,但效果却不能让人满意。政府部门也好,企业也罢,都无法克制过度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冲动,其结果就是客观上造成贩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难以禁绝。严苛的立法都无法保护个人信息的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立法没有跳出传统思维,没有体现互联网大数据治理的特点。解铃还需系铃人,网络的问题只能通过网络的手段来解决。数据法治要寻找互联网与法治的结合点,体现网络治理的优势,通过大数据来保护公民信息安全。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数据分析。信息时代,数据是自然生成的,人的活动必然带动数据的增长。仅仅收集而没有分析的话,数据本身不会产生多大意义。数字中国需要的不是死的数据堆积,而是活的数据运用。所以数据法治要规范的不仅包括数据,还包括数据分析,这也是传统法治建设中所没有的。

数据法治是法治建设的一个新领域,需要法治新思维。数据法治不只是对传统立法的修修补补,而是法治建设的一次系统化、全面化的创新。

公务用车就应做好环保表率

丁恒情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规定党政机关应当配备使用国产汽车,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按照规定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公务用车配备新能源轿车的,价格不得超过18万元(12月12日《新京报》)。

新能源汽车的好处,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二。比如,环保、节能、省钱、噪音小等等。问题是,虽然每个人都能说出新能源汽车的好处,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从这个层面来看,党政机关带头配备使用新能源汽车,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务用车上的配备比例,无疑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示范意义。

加快发展和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推进汽车工业转型升级、促进节能减排的战略部署。为此,国

家有关部门、地方有关部门都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比如,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相关补贴政策;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降低税负;遇到车牌紧张的情况,新能源汽车可以优先颁发车牌等。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面对一个事实:虽然出台的激励措施很多,但是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情况还是不尽如人意。

固然,这里面有传统认知的问题,很多市民就是觉得传统汽车好。但是,新能源汽车遭受冷遇,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公众对新能源汽车了解较少,而且缺乏一个直观的导向。现实生活中,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我们也不难看出,私家车里新能源汽车是少之又少的,大家更愿意从众选择传统的燃油汽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政机关带头配备使用新能源汽车,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务用车上配备比例,就是要向社会传递低碳发展的理念,发出绿色出行的倡议。当新能源汽车喷涂上统一标识、悬挂着“专用”车牌出现的时候,市民自然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无疑就是最好的免费广告。更重要的是,党政机关率先示范,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也能反映出国家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

其实,配备新能源汽车作为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并非首次提出。今年10月,湖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出台《湖南省省属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新购置公务用车,要严格执行购置标准,选用国产汽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如果说此前湖南的规定属于地方规定,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而当下中办、国办规定党政机关应当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则体现出国家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和意志。

当然,要想真正让新能源汽车被广泛接受,仅仅依靠党政机关的倡导是远远不够的。新能源汽车想要真正“跑起来”,还得自身“硬起来”。这就需要从安全性能、技术标准等方面着手,破解当前存在的困难和瓶颈,比如电池技术、充电设施、售后服务等。总之,发展和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也是未来人们出行的优选代步工具。未来,新能源汽车必将“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把公众隐私当生意,谁来管管

陈进红

近日,一篇刷屏的微信公号文章《一位92年女生致周鸿祎:别再盯着我们看了》,再次将水滴直播推到舆论的浪尖,文中描述消费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餐厅、健身房等消费场所通过摄像监控被直播。事实上,类似事件今年已多次被媒体曝光,如“多地学校课堂宿舍被直播”、“夫妇店员亲热遭八千人围观”。打开水滴直播平台,你可以看到许多类似商家、企业甚至是学校的监控画面,无需注册登录即可播放。

现在,只要连上互联网,各种视频设备都会成为直播的工具。然而,如果当我们逛街、吃饭、健身,甚至是上班上课的时候,都能够被人在直播平台看到,成为随时上演的“楚门秀”,我们内心是否还有安全感可言?

隐私权普遍被视为一种人格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业内对网络直播的定义是: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步制作和发布信息,具有双向流通过程的信息网络发布方式。而水滴直播将公共场所的视频监控当作直播发布,存在着明显的隐私权越界问题。

去年底,公安部发布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特别强调了公民隐私保护问题,其中明确规定,对于公共场所的监控视频,应该严格限制对外发布。视频图像信息用于公共传播时,应当对涉及当事人的个体特征、机动车号牌等隐私信息采取保护性措施。视频开放的边界是什么?除了有法律授权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特殊情况外,曝光的“开关”应当掌握在被监控者的手中,而不是监控者或平台方的手中。

水滴直播应该搞清楚规则边界,而不是举着所谓场景直播的牌子,将“已告知用户相关规定”作为挡箭牌,揣着明白装糊涂,将公众的隐私当作生意的流水。而对于这门已经越界的生意,是不是应该有人来管管呢?

同时,这也不仅仅事关水滴直播平台一家,且不谈还有一些直播平台在打着类似的擦边球,留心看一下周围就知道,我们已经进入探头时代。我国是世界上视频监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公共和私人领域大约装有 1.76 亿个监控摄像头,预计在三年内中国安装摄像头的数量会增加到6.26 亿个。

迅猛激增的电子眼,如果不尽快用法律来明晰隐私权边界,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楚门”。在公

共场所,安装视频监控,应当有保障公共安全、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还要有一套制度来确定如何制作、销售、购买监控探头,在何处安装视频监控探头,如何保存、调取、使用、处置所得信息。出于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而安装的监控,并不意味着监控人员可以有权不加限制地利用所获取的信息用于任何目的。但实际上,目前监控摄像头的安装审批、监控图像调用、保管等监管法条都存在空白,缺少有效的管理,只能依靠用户和相应平台负起责任。

安全与隐私,好像一对矛盾的孪生兄弟。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变成了可被采集的数据,从身份信息、消费习惯到生活轨迹都被数据所记录,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默认商家可以随意使用这些信息,甚至是变成一门生意。在科技创新的同时,更应该明晰法律的边界。伴随着互联网而来的新兴产业不能屡屡想着做风头上的猪,钻法律的空白,能捞一票是一票,将互联网发展置于洪荒时代。而被窥探到隐私的不安感,频繁出现违反公序良俗、道德风尚的情况,需要明确的监督标准和强有力的执行来消除,这不妨就从明确直播范围开始。

让未成年人远离网络直播

天歌

网络直播的热度依然不减。尽管“网络直播月入百万”已被证实是个例,但仍有不少人希望通过网络直播一夜成名,其中不乏未成年人。近日有媒体报道,某直播平台疑似有未成年人脱衣、露体直播。随后,该直播平台承认平台确有失误,并将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直播。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发展迅猛,但同时也是鱼龙混杂,经常出现打法律与道德擦边球的现象。尽管经过多轮整治,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在绝大多数公众的认知里,在网络直播行业没有得到彻底净化,未来的发展也没有明了之前,还是让未成年的孩子远离这一行业为好。

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因为凡是发生在成年人身上那些有违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的事情,一旦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其负面作用和影响,就会被成倍地放大,甚至让他们当中的部分人就此走上人生的歧途,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媒体记者调查证实,很多未成年人在参与网络直播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抽烟喝酒耍酷、制服诱惑、撒娇卖萌要打赏,甚至是裸露身体部位吸引粉丝的行为。

只要抽抽烟、喝喝酒、撒撒娇、裸露一下身体就能够得到他人的叫好甚至是获得打赏,有了收入,这对未成年人的诱惑力可想而知。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往轻了说会耽误他们正常的学习,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往重了说,则会导致他们滋生错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有人警告说,现在的网络直播生态完全是“少儿不宜”,未成年人最好远离网络直播,不但不能参与直播,最好连“吃瓜群众”也不要当。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各大网络直播平台把好第一关。2016年,多家从事网络表演的主要企业负责人曾共同发布《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承诺所有主播必须实名认证,不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提供主播注册通道。文化部也曾印发《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规定网络主播要进行身份证实名注册。

实际情况是,很多未成年人在注册审核的时候,用的不是自己的身份证,而是身边成年人的,而直播平台推出的认证刷脸制度,也被这些未成年人找来身份证持有者本人冒充自己审核通过,成功规避了监管。这说明,要把未成年人挡在网络直播之外,不能仅仅依赖网络直播平台的自查自纠。

一方面,作为成年人,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家人,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理性客观地认识网络直播,当然更不能把自己的身份证件借给他们去注册审核。另一方面,作为网络直播平台,不能只认身份证和审核时的“刷脸”,还要加大日常巡查的力度,看看到底是谁在参与直播行为,一旦发现未成年人,则应强制其下线。

你正在被直播!商家却暧昧地闭上了一只眼……

文/靳静

初识水滴直播时,它完全是个小天使的形象。一家外卖平台身陷食品安全丑闻之后,和水滴直播合作,推出“明厨亮灶”项目。餐厅的后厨置于直播镜头之下,那可是360度无死角的监督,消费者可以随时查看食材处理、制作的全过程。监控器材加直播平台,无缝对接,科技让现代生活更透明、更安心。

后来,在一片质疑声中,我终于明白:天使和魔鬼,往往只有一墙之隔。“透明”可能意味着安全,也可能意味着隐私被侵犯。在餐厅吃饭,在健身房做瑜伽,甚至,舞蹈班的小女孩换衣服,都有可能被直播出去。

一个自媒体从业者做了个调查,跑了很多装了摄像头的餐厅、健身房等场所,发现他们在直播,可客人却一无所知。那一头看直播的吃瓜群众,也充分调动了身上的八卦细胞,开始“分析”一起吃饭的男女是什么关系。

很快,就有媒体跟进了这条线索。记者发现不光公司办公场所会不小心被直播出去,甚至在宾馆前台办入住的画面也会被直播,你在哪里开房,陌生人看得一清二楚。

可真够透明的。信息社会,“探头”无孔不入,严格意义上讲,谁都不能全须全尾地保全隐私。可自己在公共场合的一举一动都被实况转播,感觉真是连现代人的最后一点尊严都丧失了。

后续的故事,是技术提供方和购买产品的商家之间相互扯皮。涉事商家说,摄像头是平台送的,饭店的服务员甚至声称不知道还有直播这回事;平台方则说,产品的出厂设置默认不开通直播,如若要开通,要经过多重确认,而且要求商家在直播区域设置明显提示,并提供贴纸。

总之,双方都在扮演无辜。即便有的餐厅老板自己承认,直播功能是他们主动开通的,也特意强调,一点恶意也没有,不过是为了吸引顾客,“通过直播到店九折优惠”。我猜这些老板大概是受了直播营销案例的启发,餐饮界好些“会玩”的人士,纷纷在店里架起了直播摄像头,拍网红,拍老板,邀请顾客一起来,搞得很红火。可那些营销案例都是有策划、有脚本的,而悄无声息地开通直播、镜头只对着不知情顾客,这位老板的思路还真是清奇呢!即便是推崇“素人”的真人秀节目,也不玩偷拍的好么?

水滴直播公关方向的重点在于,我们的产品是好产品,只是没被用对。它列举了借助直播破获家庭盗窃案、监督餐厅后厨的案例,还有创业者直播自己的工作流程,以此吸引客户。这些话是没错,可是给家里装摄像头防盗的用户,也不希望全国观众都帮助他抓贼吧?幼儿园变得不让人放心之后,也有不少家长希望能对幼儿园内的活动实况直播,可家长们所说的“直播”,显然只能对相关家长开放。质疑意见的槽点在哪里,企业真的心里没数么?

似乎双方都是无意的,都没想太多。可没被想到的,或者说被回避的,恰恰是最明显的问题:厘清权利边界。公共场所能不能装摄像头是一回事,能不能直播又是另一回事,监督是一个问题,隐私权是另一个问题。商场里也用监控帮助抓贼呢,可商场的监控,原则上只能在警方在场的情况下调取,有些商场还不允许当事人进入监控室,只能由警方或保安翻拍相关图像。虽说麻烦了点,可确实有保护隐私的考虑。

除了明厨亮灶这样的监督情境,能不能开通直播,摄像头产品提供方说了不算,用户说了也不算,被直播的对象才说了算。可无论是平台还是用户,都完美地“错过”了重点。贴张告示?这真是最懒的方法了,动动小指头,就自以为免责了,更何况有些商家连这一步也省了,或者贴得隐蔽,谁都注意不到。毕竟,征求同意是件费成本的事儿,于是,商家搞起暧昧,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都好做生意。

说起来,解决这场纷争的技术问题没有多少难度,以前也有过不少先例了,比如像幼儿园、幼教班这样的场景,给直播加密码,只有家长可观看。餐厅其实没有全天候直播客人就餐的必要,如果想借助直播手段搞点推广,划好特定时段,提前告知,确保客户同意就是。说到底,问题的本质不在技术,而在规范,在法律意识,在观念。涉及公众隐私权、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责任感是底线,并非一句“疏忽”“不完善”就能免责的。(编辑:王钟的)

读懂十大流行语里的中国故事

丁建庭

作为时代变化的记录者,中国主流媒体2017年在重点关注什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日前发布“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十九大、新时代、共享、雄安新区、金砖国家、人工智能、人类命运共同体、天舟一号、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本次发布的十大流行语是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等15家报纸的近5亿字次语料中提取筛选获得,代表了中国主流媒体的关注点和语言特点。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是2017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既是新闻报道的中心任务,也是老百姓关注的核心议题。其入选十大流行语并位居首位,理所当然,不仅准确反映了主流舆论场的最大焦点,而且充分彰显出十九大的里程碑意义。紧随十九大之后的流行语,便是“新时代”,这代表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引领中国未来的新航标。此外,同时入选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是十九大主题中的标志性话语。透过这些流行语,不难读懂2017年的中国故事,其中最精彩、最震撼、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十九大。

共享发展、共享经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2017年,“共享”成了中国经济领域的一道特殊风景,各类共享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种种创新持续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同时也是对社会闲散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尝试。“共享”生动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新业态,也是中国经济令许多外国友人耳目一新的重要表征。所以,其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同样不出意外。这一流行语的出现,不仅代表着共享经济站上了时代风口,也昭示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中国迎来了推陈出新、创新创业的巨大机遇和市场空间。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让国人既震惊又兴奋。因为这里对标的是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雄安新区的建设强调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不同于过往任何新区的新区,这里代表着中国城市发展未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座“样板间”。面对这样一个历史性新区,媒体和公众自然会投以历史性的关注,其入选十大流行语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2017年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进的一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成功召开,这是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之一,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引发强烈反响和共鸣;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文件,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认同。金砖国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双双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意味着中国外交越来越吸引世人的关注,同时也说明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将更深度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人工智能和天舟一号代表了2017年的科技进步。在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阿尔法狗的所向披靡、无人驾驶技术的日臻成熟、机器代替人类引发的大讨论等持续吸引人们的目光。在国内,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完成飞行任务,开创了中国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全新高度,让无数国人深感自豪。这两个年度流行语的入选,有力说明媒体和大众对科技进步的关心。反过来看,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寄语党员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随即成为老百姓口口相传的“金句”。这一流行语道出了苦干实干的重要意义,说出了中国故事的成功根本。走好未来路,不仅要读懂十大流行语里的中国故事,也要从这些故事中研判时代走向、汲取成功力量。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鲁骥

“我年轻时多次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索契完成了这部著作。”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提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书单中的一本经典著作。这本书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书单中的一本,更是广大中国读者必读书目中的重要一本。其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执着、奉献、勇敢、宽容,以及不畏艰险的性格、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的这段话是很多人的座右铭。当我们回首往事,有多少金色年华在碌碌无为中飞逝,又有几许时光在为实现人生价值而拼搏?或许,少年时期并不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只是被其坚定的语气和执着的态度打动。时过境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才深刻领会到,这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想去努力奋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鲜活地塑造了一位在白色恐怖下,给地下工作者打探消息、送情报,在危险时刻救下革命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其鲜明的主题也使人心灵震撼:一个人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只有在不断斗争中才能百炼成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底奥斯特洛夫斯基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暴风雨所诞生的》),可是非常遗憾,唯一手稿弄丢在寄给朋友审读的邮寄路上。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伤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经出版,就在全苏联引起轰动。在苏联解体前,这部著作先后被用61种文字印行了600多次,共3000余万册。时至今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仍在一代代读者心中荡漾。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并学会了在生活中不灰心丧气。”打铁必须自身硬,青年一代更应争取在钢铁的炼成过程中磨炼心志、铸就品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共产党经过90多年的风雨兼程,才创造出让世界称赞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智慧”。“莫向光阴惰寸金”,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以保尔为榜样,弘扬“保尔精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锻炼自己,书写人生华章,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吴永宁坠亡,该鼓励什么样的极限挑战(作者:胡印斌)据报道,近日,自称“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全网粉丝超百万、26岁的吴永宁在湖南长沙某大楼坠亡。警方通报称,其死亡原因系高空坠亡,排除他杀。

吴永宁坠亡的消息,引发舆论热议。不少人在震惊、惋惜之余,对吴永宁挑战极限的精神给予热情肯定,认为他的努力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人久违了的血性。这不难理解,毕竟,从今年2月10日开始发布第一条高楼极限运动视频,仅仅10个月光景,吴永宁就“收割”了百万粉丝。这其中,除了视频平台的幕后推动之外,也表明一般民众确实有着某种“英雄崇拜”的情结。

现在已经很难搞清楚,在吴永宁“每天都在爬”、每次都在“玩儿命”的过程中,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动力究竟是什么?但有一点想必是一个重要因素,即经由网络直播,他精准地实现了与粉丝的互动,“大楼就在那里”,固然是一个吸引他去不断攀爬的因素,而粉丝的欢呼与打赏等则是最直接的驱动力量,让他停不下来。

而正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吴永宁获得了巨大的满足与成就感,有掌声,也有金钱的回馈,更有某种聚光灯下的“超人想象”。与这些荣光相比,现实生活中的亲情、爱情,或许只能被视为羁绊。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的女友劝说得多了,就会被他屏蔽或者不被理睬。对于一个沉浸在“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语境中的人而言,任何正常都是难耐的平庸。

事实上,吴永宁并非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危险性。今年10月,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项运动在国内是违法的,我去小区经常会被保安和物业阻挠,只能偷偷摸摸的,靠运气。被警察抓、进局子是常有的事儿,不过到目前为止,除了教育我们一顿也没什么特别严重的处分。”从这段话中,我们看不到对法律的敬畏,也看不到任何自我警醒,倒是满满的自以为得意。

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挑战极限的价值没有错,但问题在于,这个世界并非只是为了某些个体而存在的,任何个体的行为,哪怕是为了拓宽人生存空间、想象空间的努力,也应该遵循基本的准则和边界。遵守公共秩序是一个标准,守法则是另一个标准。也即,不仅要爱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也有责任和义务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影响其他人的生命安全。

遗憾的是,这些基本常识,在网络直播的喧嚣中往往被轻易忽略,或者有选择性地被无视。人们只愿意看到一个高出同侪的“英雄”,一个寄托了众人潜在意志的“代言人”,为他欢呼、喝彩,顺带打个赏。至于更多的责任伦理、社会规范、公共秩序,甚至包括“英雄”的生命等等,均不在讨论者的谈资范围之内。

如果说,吴永宁自己给挑战视频打上“不作死就不会死”字样,更多是希望引起关注的话;那么,后来潮涌而来的粉丝欢呼,恐怕带动了他“不作就死”的节奏。这种群情激奋的鼓励,或许才是将吴永宁推向不归路的强大力量,且无法停歇。

我们都是庸常的路人甲或路人乙,但我们喜欢创造出个把“英雄”,用作我们乏味生活的点缀,稍稍满足一下未曾泯灭的“英雄梦”“极限情”。这实际是一种很悲哀的社会心理:常态生活中鲜有自立自为的努力,却往往把情绪寄托到别人身上。

多少年来,我们总是讴歌英雄,礼赞死亡,鼓励人要有血性,但那都是对他者而言,反求诸己则立马变幻了腔调,喜欢弄点绿植、谈谈养生、中医是最爱、保养是信仰云云。也因此,学者自沉,他们歌颂;诗人跳楼,他们礼赞;高空失手,又是一轮溢美的谀辞。

人当然应该有些血性,也不妨多一些探索、挑战的精神,但前提是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不要将自己置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自伤境地,更不要将自己不能、不愿去做的行为投射到他人身上。(胡印斌)

传播坠楼视频,戳破底线

李晓鹏

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吴永宁失手坠楼,对其家人和女友来说,是一件惨痛的悲剧,对社会来说,亟需加强对类似“极限运动”的管理与引导,既要鼓励敢于挑战的精神,也要强调人生安全与公共安全。勇于探索不是盲目玩命。

斯人已逝,是是非非却并未随之而去。最近,一段吴永宁失手跌落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在这段视频上,清晰记录了吴永宁在生命尽头最后的尝试并最终跌落的画面,每一个看到这个视频的人,都不由得心头一颤。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将这样的视频发布到网络上,都是对死者及其家人极大的不尊重。

这个视频,是吴永宁生前最后一次挑战高空建筑的视频,由他自己架在边上的手机拍摄的。他去世之后,手机到了他爸爸手里。某媒体记者前往采访的时候,提出来要看一下他的手机,并当着其父的面对视频进行了翻拍,当时家人并未阻止。随后,该媒体记者就将视频发到了网上,引发质疑。

吴永宁女朋友在微博上悲愤地表示,“今天突然看到这个视频,我哭死。吴咏(永)宁一家善良,你们说要看手机,他爸爸就给你们,没让你们发出来。考虑我们家人的感受吗?如果你们再不撤下来,等着我的死讯消息。让你们赚钱。让你们继续曝。”在舆论的压力下,该媒体撤下了视频,并进行了道歉。

人们可以对吴永宁的行为表示不理解甚至批评,直至进行反思,但他的死无论如何都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他作为死者的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媒体可以报道,可以评论,但不应该为发布所谓独家信息,在没有征得家人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发布视频,是缺乏操守的行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残酷的视频,对观看者来说,也极易引起心理不适。作为媒体,无论通过什么手段获得类似视频,也应当慎重公开,以免对死者、对家属乃至社会造成伤害。

在眼球经济时代,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来吸引眼球和流量。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某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底线不能破,公序良俗的底线不能破,与人为善的底线不能破,媒体的职业操守不能破。为了争抢所谓的独家,而悍然破坏底线的行为,是任何辩解都无法洗清的耻辱。

从这件事上,媒体从业人员更应该警醒。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应当有共同的底线意识。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更需要克制追求独家轰动效应的冲动,慎重再慎重,考证再考证,消息报得早一点晚一点有什么要紧呢?受众早已信息过剩,反倒是有观点有态度有分析的见解和观点,才是真正无可替代的独家。

“高空挑战第一人”坠亡,悲剧背后的“真相”让人慨叹

作者:黄帅

日前,自称“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的吴永宁意外坠亡,引起了舆论场上的争论。这位一度全网粉丝超百万的年轻人,不幸在湖南长沙华远国际中心坠落身亡。根据视频记录,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贴着墙面做了两次引体向上。而且,视频显示,“吴永宁有些体力不支,他的双脚贴在玻璃墙面勉强支撑着,想努力要往上爬。挣扎了大约20秒,最终坠落了”。

面对网上一些类似“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的言论,想必有许多朋友都不会赞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高空挑战”的危险性极大,不会有谁会整天拿着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就像那些在悬崖峭壁上修建栈道的建筑工人,还有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在小煤矿下工作的人,如果不是现实所迫和“回报很大”,想必他们不会选择身处险境。

据《长沙晚报》报道,吴永宁家境不好,父亲多年前已病逝,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自己不到20岁就外出打工了。为了能给母亲治病,吴永宁只能想办法赚更多钱。但对于一个没受过高等教育、缺乏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来说,又能有多少路可以选择呢?

“网红直播”兴起后,依赖“粉丝打赏”,不少直播平台赚了大钱,一些网红主播也实现了“暴富梦”。这些浮华暴富激起许多年轻人搏一把的欲望。吴永宁发现自己“高空挑战”能得到粉丝打赏,受到“激励”后,就走上了这条危险的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缺乏安全保护和情况下,“高空挑战”出意外事故是大概率事件。但为什么没有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呢?

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吴永宁的“高空挑战”算不算极限运动?蹦极、攀岩、跑酷之类的极限运动,

已经为人熟知,尤其在国外,的确有些年轻人热衷这些运动,而且喜欢把自己的“成功视频”传到网上。然而,上述运动基本都是有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的。而且,“高空挑战”不同于攀岩,这根本不能算什么极限运动,而是危险行为。

其次,虽然吴永宁坠亡是自主行为的事故,但相关直播平台监管的失职也是重要因素。试想,如果不是直播平台对吴永宁此前危险行为的“默许”,他还会走这条不归路吗?正是因为直播平台和粉丝们对吴永宁形成了一个看似正向实则误导的“激励”,才让他意识不到危险已悄然临近。

不少直播平台内容的鱼龙混杂,向来为人诟病。经过一次次的整顿,色情、暴力一类的内容,已经很难出现在直播平台上了。但是,对“高空挑战”这类危险的行为,是不是也应该纳入“禁止内容”呢?毕竟,很多观看视频直播的网友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受到不正确的“诱导”,后果不堪设想。

据了解,目前,当地政府部门已了解吴永宁家中的情况,政府将会对其家中进行相应帮扶。这或许是不幸发生后唯一给人慰藉的消息了。然而,逝去的年轻生命不能复生,这给亲友造成的伤害恐怕终生难以痊愈。在慨叹悲剧的同时,仍有必要继续对事故和背后问题进行反思。

直播乱象频出何时能休

出现的直播乱象,恐怕不能以当事人觉得“好玩”、平台方疏于管理之类的言论来掩盖。

近日,有媒体报道,尽管“网络直播月入百万元”已被证实是个例,但仍有不少人希望通过网络直播一夜成名,其中不乏未成年人。记者调查发现,总体来看,一些知名直播平台有相对严格的认证审核程序,未满18周岁的申请者无法进行直播。不过,仍有不少直播平台的认证门槛较低,没有对年龄进行特别限制,直播间里也不乏低俗内容。

“没对年龄进行特别限制”,这只是众多网络直播乱象中的一个问题。此前,诸如直播内容低俗、涉黄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更有甚者,在从事医疗活动时进行直播,引发社会热议。这些直播乱象,恐怕不能以“好玩”、平台方疏于管理之类的言论来掩盖。

最近,国内诸多媒体对自称国内极限高空挑战第一人的网络直播博主“极限-咏宁”坠亡一事进行了报道和评论。抛开“极限运动”这一关键词,人们依旧可以发现在这一事件背后,有着网络直播的身影。

可以说,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网络直播,是一方蓝海。在这个领域,平台方运作好,便可获得巨大收益;而主播们想方设法吸引关注,也多有收入方面的考量。吴永宁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放弃”了安全保护;而一些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也想通过网络直播收获自己的第一桶金。

个体的价值选择是自由的,社会无法也不应干涉和强加。但是,社会依然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尽可能地让整个网络直播事业向合理、合法与健康的方向发展。比如说限制未成年人进行直播,相关直播平台对此有过努力。早在2016年,多家从事网络表演的主要企业负责人,曾共同发布《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承诺不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提供主播注册通道。

但实际上,限制未成年人注册成为主播的效果并不佳。媒体报道中,就有网络直播经纪人梳理了诸多绕过实名制认证的环节。比如,使用非本人证件,认证刷脸时找身份证持有者本人就可以通过了。

这足以说明,净化直播平台,仅靠市场自我调节和行业自我约束是不够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对现有的直播平台进行排查登记,保证直播平台实名注册流程的严格实施,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