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预报复习题 (2)

水文预报复习题 (2)

水文预报复习题 (2)
水文预报复习题 (2)

水文预报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一般水文预报研究的重点关键有_共性规律_研究和_个性问题__研究两个部分。

2.降雨产流量计算是以___降雨径流形成理论___和_坡地产流基本规律_为基础,由降雨量计算能到达流域出口算面的径流深。

3.长年干燥的地区一般以__超渗产流_产流为主,气候湿润的地区一般以__蓄满产流_产流为主。

4.控制单位线形状的指标有单位线_单位线洪峰流量__,_洪峰滞时_,单位线总历时,常被称为单位线三要素。

5.按对流域水文过程描述的离散程度分类,流域水文模型可分为__集总式__模型,分布式模型,_半分布式__模型三类。

6.实时洪水预报的基本任务是根据采集的实时雨量,蒸发,水文等观测资料信息对将来发生的洪水作出_洪水总量_,__洪峰及发生时间_ ,洪水发生过程等情况的预测。

7.常用的枯季径流预报方案有_退水曲线法__,前后期径流量相关法,和__河网蓄水量法_三种。

8.蓄满产流流量过程线不对称系数_大__,超渗产流过程线不对称系数__小__。(横线处填大,小)

9.水文要素预报值遇实测值之间往往存在一定误差,通常称之为预报误差,预报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量测误差,_预报方法误差____, _资料代表性误差__三方面。

10.某流域有四个雨量站A,B,C,D。他们的权重分别为 0.2,0.4,0.3,0.1。一次降雨过程A,B,C,D测得的降雨量分别为 25mm,30mm,30mm,38mm,则用泰森多边形法可求到该地区本次降雨为_ _mm。

11.流域汇流是研究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如何汇集为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

12.径流深预报以实测值的20% 作为许可误差,当该值大于20 mm时,取20 mm;当小于3 mm 时,取3 mm。

13.通常水文预报的水文要素有流量、水位、冰清和旱情等。

14.水文预报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对洪水的预报。

15.水文预报方法研究以规律描述方法研究为核心。

16.在天然流域上蒸散发主要包括土壤蒸发,植物散发和水面蒸发,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壤蒸发。

17.用实测流量过程线分割水源,最常用的是斜线分割法。

18.相邻两条等流时线之间的流域面积称为等流时面积。

19.相应水位(流量)预报是根据天然河道里洪水波运动原理,分析洪水波在运动过程中波的任一位相水位自上站传播到下站时的相应水位及其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寻求其经验关系,据此进行预报的一种简便方法。

20.在有支流河段,若支流来水量大,干支流洪水之间干扰影响不可忽略。此时,用相应水位法常难取得满意结果,可采用合成流量法。

21.在降雨产流量计算和流域汇流水源划分中,有时把壤中流进一步划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快速壤中流、慢速壤中流。

22.在水位预报日常工作中或研制水文预报模型时,水面蒸发量E o通常由蒸发皿实测资料而得。

23.水文预报研究主要还存在基本规律研究和误差修正两方面的问题。

24.流域产流量的计算是一个问题。

25.流域降雨产流量关系的建立是以实测资料为依据,常用的资料有、和,具体应用中还需作变换计算。

26.目前常见的下渗关系表示方式有物理概念公式、经验下渗方程和经验相关关系图等。

27. 降雨到形成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分为 产流 和 汇流 两阶段。

28. 水文模型按模型构造建的基础可以分为: 物理模型 、 概念性模型 和 黑箱子模型 。

29. 经验降雨径流相关图的三要素分别为 降雨量 、 前期影响雨量 、径流深 。

30. 根据《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规定,洪水预报误差的采用 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 和 确定性系数 3个指标。

31. 对同一河段而言,大洪水的传播时间较 短 ,小洪水的传播时间较 长 。

32. 蓄满产流的主要因素是 ,超渗产流的主要因素是 。

33. 土壤蒸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气象因素 、土壤供水条件 和 土壤结构 。

34. 影响蒸发的气象类因素主要包括 热能供给 、 水汽转换 的气象条件。

35. 水文预报工作的两大步骤: 制定预报方案 ,进行作业预报

36. 常用的次洪总径流深计算方法有 平割法 和 蓄泄关系法 。

37. 利用单位线的两个前提是 倍比假定 和 叠加假定 。

38. 降雨径流关系图中,P 相同Pa 愈大损失 越小 ,R 也越大。

39. 蒸发能力Em ,它反映了 温度、湿度、风、日照 等气象因素的作用。

40. 按蓄满产流模式,当降雨使土壤为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将于全部用以补充 土壤含水量 。

41. 按蓄满产流模式,当流域蓄满后,下渗的水量将成为 地表 径流。

42. 超渗产流是以 为产流控制条件。

43. 对同一流域来讲,影响产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为 、 、 。

44. 净雨从流域最远点流到流域出口的时间称为 。

45. 根据单位线假定,同一流域上,两次净雨历时相同的净雨h1、h2各自产生的地面径流过程线底宽、涨洪历时、退洪历时都应该 。

46. 洪水波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形,洪水波变形有两种形态,即 展开 和 扭曲 。 47. 根据汇流计算途径,试完成下面框图内容:

直接径流净雨过程

本次将雨形成的出口断面流量过程

坡面线性水库地下径流汇流净雨过程河网汇流

地下径流净雨过程

壤中流净雨过程坡面线性水库壤中流汇流

48. 马斯京根流量演算法中的两个参数分别是 流量比重因子x ,河段发生稳定流下的传播时间k 。

49. 河段相应水位(流量)预报的预见期为 洪水波在河段中的传播时间

50. 水文预报按预见期分类,可分为 短期预报,中长期预报。

51. 在有支流河段的流量演算中常采用的两种演算方式。它们分别是 先合后演 和 先演后合 52. 水文预报的研究思路分为 分解研究 、概化研究 、规律描述方法的物理化研究 、相似性研究 和 模拟实验研究 。

53. 某河段1989年8月12日发生一次洪水,12日15时上游站洪峰水位为 137.21m,此时的下游站水位为69.78m ,13日8时该次洪水在下游站的洪峰水位为71.43m,故该次洪水的上、下游相应水位,传播时间,下游站同时水位分别为 137.21m , 71.43m , 17h , 69.78 m

54. 马斯京根法用于洪水预报时,仅就该法而论,其预见期一般为_ 0_,该法经处理后,其预见期最长为 一个时段t 。

二、选择题

1.降雨径流预报以实测洪峰流量的( )作为许可误差,河道流量(水位)预报以预见期内实测变幅的( )作为许可误差

A 20% 15%

B 15% 15%

C 20% 20%

D 15% 20%

2.某地区用器皿测的该地年平均蒸发量为300mm, Kc 为0.85 则实际该流域蒸发能力为( )

A 353 mm

B 255 mm

C 253 mm

D 355 mm

3.蒸发折算系数KC 不包括( )

A 、反映水面与路面蒸发的差异K1

B 、反映水面与路面所在地理位置的差异K2

C 、反映器皿与水面蒸发边界条件差异 K3

D 、反映器皿类型差异K4

4.二层蒸发模式简化了深层结构,忽略了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扩散作用,导致蒸发量计算值比三层蒸发模式的蒸发量要( )

A 减少

B 增大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5.流域退水曲线的曲线与直线的切点反映( )

A 地面径流的消退终止点

B 地下径流的消退终止点

C 壤中径流的消退终止点

D 河网汇流的消退终止点

6.P a,T 为( )的前期影响指数

A T 日晚上8时

B T 日上午8时

C T-1日晚上8时

D T+1日上午8时

7.下渗过程不包括( )

A 渗润阶段

B 渗漏阶段

C 渗透阶段

D 下漏阶段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超渗产流的条件是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

B 蓄满产流的条件时有效降雨小于田间持水量

C 超渗产流的产流面积随着降雨面积时大时小

D 超渗产流的容量分配曲线的曲线不唯一

9.洪水波的波速时洪水波上[ ]

a 、某一断面的平均流速

b 、某一位相点的运动速度

c 、最大断面平均流速

d 、某一水质点的运动速度

10.对于一定的河段,附加比降影响洪水波变形,就洪峰而言,下述哪种说法是对的[ ] a 、附加比降愈大,洪水波变形愈大,传播时间愈短

b 、附加比降愈大,洪水波变形愈大,传播时间愈长

c 、附加比降愈大,洪水波变形愈大,对时间没什么影响

d 、附加比降愈大,洪水波变形愈小,对时间没什么影响

11.引起河槽洪水波变形的原因是[ ]

a 、附加比降

b 、区间径流

c 、河网调蓄及断面冲淤

d 、以上因素都有影响

12.存在附加比降?i 是洪水波的主要特征,在涨洪时[ ]

a 、?i =0

b 、?i >0

c 、?i <0

d 、不能肯定

13.利用相应水位法作预报方案,加入下游站同时水位作参数的目的主要是[ ]

a 、考虑洪水到来前的底水作用

b 、考虑上游降雨的影响

c 、考虑水面比降和底水的作用

d 、考虑河道坡降的作用

14.相应水位法由上断面洪峰水位预报下断面洪峰水位的预见期为两断面间的[ ]

a 、洪水上涨历时

b 、洪水传播时间

c 、整个洪水历时

d 、洪水退落历时

15.用马斯京根法作洪水预报,当计算时段t ?=kx 2(k ,x 为该法的两上参数)时预见期为[ ]

a 、t ?

b 、k

c 、零

d 、t ?+k

16.马斯京根流量演算方程中的系数i x [ ]

a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等于零

d 、三种情况都可能存在

17.马斯京根法中的k 值,从理论上说,应[ ]

a 、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b 、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

c 、不随流量变化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8.在有支流汇入的河段,采用合成流量法预报下游站t 时刻的流量

t Q 下,,它的计算表达式(设i Q ,上为上游第i 个站的流量,

i τ为上游第i 个站到下游站的洪水传播时间)为[ ] a 、t Q 下,=)(

1∑=-n i t i i Q f τ,上 b 、t Q 下,=)(1∑=n i i i Q f τ,上 c 、t Q 下,=)(1∑=+n

i t i i Q f τ,上 d 、t Q 下,=)(1

/∑=-n i n t i i Q f τ,上

19.河段涨洪时,同时刻上游站洪峰流量上Q 与下游站洪峰流量下Q (假设无区间入流)的关系是

[ ]

a 、上Q >下Q

b 、上Q =下Q

c 、上Q <下Q

d 、不能肯定

20.将干支流所有上断面得流量叠加在一起,作为河段总入流,按无支流河段方法进行演算,即为( )

A 、先合后演算法

B 、先演算后合法

C 、马斯京根法

D 、特征何长法

21.人类的频繁活动主要会影响( )

A 、蒸发损失项

B 、下渗损失项

C 、径流损失项

D 、降雨损失项

22.ΔQ 为上下站相应流量的差值,它随上下站流量的大小和附加比降不同而异,其实质是反映洪水波的( )

A 、推移作用

B 、扭曲作用

C 、坦化作用

D 、以上都不对

23.对于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模型参数率定的历史水文资料选择,以下哪一个不被采用( )

A 、雨量站选择

B 、日模资料选择

C 、降雨资料选择

D 、洪水资料选择

24.以下哪种方法不能用于解决雨量资料缺测问题( )

A 、邻近站取代法

B 、算术平均插值法

C 、相邻站相关法

D 、典型年法

25.一般洪水预报的精度( )定时洪水预报

A 、低于

B 、高于

C 、等于

D 、不确定

26.建立相关图需要有足够数量和充分代表性的观测资料,以下不包括的代表性为( )

A 、洪水量级代表性

B 、洪水发生季节代表性

C 、雨型代表性

D 、典型年代表性

27.下游同时水位等值线分布以下合理的为()

A、下游同时水位等值线分布自左向右增大

B、下游同时水位等值线分布自左向右减小

C、下游同时水位等值线分布自左向右不变

D、以上都不对

28.已知瞬时单位线U(0,t),时段单位线q(Δt, t),无因次时段单位线u(Δt, t),以下表达正确的是()

A、q(Δt, t)=F×u(Δt, t)/3.6Δt

B、q(Δt, t)=F×U(0,t)/3.6Δt

C、U(0,t)=∫(0,t) u(Δt, t)-∫(0,t-Δt ) u(Δt, t)

D、以上都不对

29.以下关于Pa曲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Pa值越大,越靠近45゜线,损失值越小

B、每一Pa等值线都存在一个转折点,折点以上关系线呈45゜直线

C、Pa直线线级之间水平距相等

D、Pa等值线的转折点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30.在降雨径流相关图里,前期雨量Pa曲线在()

A、 45度直线的右上侧

B、45度曲线的右上侧

C、45度直线的左上侧

D、45度曲线的左上侧

31.单位线的净雨量常数是:()

A: 10m B: 10mm C:8m D: 8mm

32.水文预报方案的评定,是()。

A、采用制定预报方案时的全部实测资料进行

B、采用作业预报过程中的实测资料进行

C、用以上两种资料进行

D、没有参加方案编制的预留资料进行

33.某流域的一场洪水中,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与地下径流的相比,其情况是()。

A、前者小于后者

B、前者大于后者

C、前者小于等于后者

D、二者相等

34.常用的地面地下径流分割方法有()。

A、水平线分割法

B、垂直线分割法

C、斜线分割法

D、平行线分割法

E、其他分割法

35.某流域由某一次暴雨洪水分析出不同时段的10mm净雨单位线,它们的洪峰将随所取时段的增长而()。

A、增高

B、不变

C、减低

D、增高或不变

36.一次流域降雨的净雨深形成的洪水,在数量上应该()。

A、等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

B、大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

C、小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

D、大于、等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

37.下列不正确的是()

A.超渗产流在一次洪水过程中基本无地下径流

B.地面径流的流量过程线缓涨缓落

C.不对称系数绝对值越小,地下径流比例越小

D.蓄满产流的地下径流比例较大

38.关于相关图的代表性不正确的是()

A、洪水量级选大、中、小不同量级的洪水

B、洪水发生季节代表性,以选取主汛期洪水为主

C、雨型代表性,选取的洪水要包括各种降雨特性所形成的

D、前期条件代表性,只考虑前期连续降雨情况

39.水文预报方案的评定和检验,是()

A、都用制定预报方案时的全部实测资料进行

B、都用作业预报过程中的时实测资料进行

C、用以上两种资料进行

D、用制定预报方案中使用的资料来进行评定,而用没有参加方案编制的预留资料进行检验

40.马斯京根法中的k值,从理论上说,应()

A、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B、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

C、不随流量变化

D、以上三种可能都有

41.枯水径流变化相当稳定,是因为它主要来源于()

A、地表径流

B、地下潜水

C、河网蓄水

D、融雪径流

42.某流域一次暴雨洪水的地面净雨与地面径流深的关系是()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小于后者

C. 前者等于后者

D.二者可能相等或不等

43.某流域的一场洪水中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与地下径流的相比()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小于后者

C. 前者小于等于后者

D.二者相等

44.以前期影响雨量Pa为参数的降雨P与径流R相关图P~Pa~R,当P相同时应该Pa越大,() A.损失越大,R越大 B.损失越小,R越大

C. 损失越小,R越小

D.损失越大,R越小

45.净雨在流域上分布不均匀是单位线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暴雨中心在上游的单位线比暴雨中心在下游的单位线()

A.峰值小,峰线时间早 B.峰值小,峰线时间迟

C.峰值大,峰线时间早 D.峰值大,峰线时间迟

46.某流域的一场洪水中,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与地下径流的相比[ ]。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小于后者

C、前者小于等于后者

D、二者相等

47.一次洪水地面径流过程线下的面积表示[ ]。

A、平均地面径流流量

B、地面径流深

C、地面径流总量

D、地面径流模数

48.某闭合流域一次暴雨洪水的地面净雨与地面径流深的关系是[ ]。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小于后者

C、前者等于后者

D、二者可能相等或不等

49.以前期影响雨量(Pa)为参数的降雨(P)径流(R)相关图P~Pa~R,当Pa相同时,应该P越大,[ ]。

A、损失相对于P愈大,R愈大

B、损失相对于P愈小,R愈大

C、损失相对于P愈小,R愈小

D、损失相对于P愈大,R愈小

50.按蓄满产流模式,当某一地点蓄满后,该点雨强i小于稳渗率fc,则该点此时降雨产生的径流为[ ]。

A、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

B、地面径流

C、地下径流

D、零

A、洪峰出现的时间

B、洪水从开始到终止的时间

C、从发布预报时刻到预报洪水要素出现时刻所隔的时间

D、从收到报汛站资料开始到预报的洪水要素出现所隔的时间

52.马斯京根法从理论上说是没有预见期的,若要使之有预见期,计算时段t应取为[ ],使马斯京根流量演算公式中系数C0=0。

A、0.5kx

B、kx

C、2kx

D、k

53.枯水径流变化相当稳定,适应为它主要是来源于[ ]

A、地表径流

B、地下潜水

C、河网蓄水

D、融雪径流

54.山区河流的水面比降一般比平原河流的水面比降[ ]

A、相当

B、小

C、平缓

D、大

55.流域面积是指河流某断面以上[ ]。

A、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包围的面积之和

B、地下分水线包围的水平投影面积

C、地面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

D、地面分水线所包围的水平投影面积

56.水文预报方案的评定和检验是[ ]

A.采用制定预报方案时的全部实测资料进行,B采用作业预报过程中的实测资料进行,

C用以上两种资料进行D用制定预报方案中使用的资料来进行评定,而用没有参加方案编制的预留资料进行检验

57.洪水波的波速是洪水波上[ ]

A某一断面上的平均速度B某一位相点的运动速度C某一水质点的运动速度D最大断面平均速度

58.利用相应水位法作预报方案,加入下游站同时水位作参数的目的主要是[ ]

A考虑洪水到来前的底水作用B考虑上游降雨作用影响

C考虑水面比降和底水作用D考虑河道坡降的作用

59.由上断面洪峰水位预报下游断面洪峰水位的相应水位法,其预见期为两断面间的[ ] A洪水上涨历时B洪水传播时间C整个洪水历时D洪水退落历时

60.马斯京根法中的K值,从理论上说,应[ ]

A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B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

C不随流量变化D随水位的抬高而增大

61.河段涨洪时,同时刻上游站洪峰流量与下游洪峰流量(假设无区间入流)的关系是[ ]

A Q上>Q 下

B Q上=Q下

C Q上

62.枯水径流变化相当稳定是因为它主要来源于[ ]

A地面径流B地下潜水C河网蓄水D融雪径流

63.在作径流预报过程中,为了考虑前期雨量的影响,常采用[ ]

A径流模数指标B径流模比系数指标C降雨量指标D土壤含水量指标

64.水文预报方案的评定和检验,是[ ]

A、采用制定预报方案时的全部实测资料进行

B、采用作业预报过程中的实测资料进行

C、用以上两种资料进行

D、用制定预报方案中使用的资料来进行评定,而用没有参加方案编制的预留资料进行检验。

A 、洪峰出现的时间

B 、洪水从开始到终止的时间

C 、从发布预报时刻到预报洪水要素出现时刻所隔的时间

D 、从收到报汛站资料开始到预报的洪水要素出现所隔的时间

66.洪水波的波速是洪水波上[ ]

A 、某一断面的平均流速

B 、某一位相点的运动速度

C 、某一水质点的运动速度

D 、最大断面平均流速

67.对于一定的河段,附加比降影响洪水波变形,就洪峰而言,下述哪种说法是对的[ ]

A 、附加比降愈大,洪水波变形愈大,传播时间愈短

B 、附加比降愈大,洪水波变形愈大,传播时间愈长

C 、附加比降愈大,洪水波变形愈大,对时间没什么影响

D 、附加比降愈大,洪水波变形愈小,对时间没什么影响

68.引起河槽洪水波变形的原因是[ ]

A 、附加比降

B 、区间径流

C 、河网调蓄及断面冲淤

D 、以上因素都有影响

69.附加比降 是洪水波主要特征之一,在涨洪时[ ]

A 、?i =0

B 、?i >0

C 、?i <0

D 、与?i 没有关系

70.利用相应水位法作预报方案,加入下游站同时水位作参数的目的主要是[ ]

A 、考虑洪水到来前的底水作用

B 、考虑上游降雨的影响

C 、考虑水面比降和底水的作用

D 、考虑河道坡降的作用

71. 由上断面洪峰水位预报下断面洪峰水位的相应水位法,其预见期为两断面间的[ ]

A 、洪水上涨历时

B 、洪水传播时间

C 、整个洪水历时

D 、洪水退落历时

72. 当特征河长 小于计算河长 L 且权重系数 x 为 0

A 、同时发生

B 、先前发生

C 、迟后发生

D 、在出现时间上,没有规律

73. 对于湿润地区的蓄满产流模型,当流域蓄满后,若雨强 小于稳渗率 ,则此时的下渗率 应为

[ ]

A 、f =i

B 、f=c f

C 、f >c f

D 、f

74. 马斯京根法中的 值,从理论上说,应[ ]

A 、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B 、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

C 、不随流量变化

D 、随水位的抬高而增大

75. 某流域由某一次暴雨洪水分析出不同时段的10mm 净雨单位线,它们的洪峰将随所取时段的增

长而 ( )

A 、增高

B 、不变

C 、减低

D 、增高或不变

76.在有支流汇入的河段,采用合成流量法预报下游站t 时刻的流量t Q 下,,它的计算表达式(设i ,Q 上为上游第i 个站的流量,i τ为上游第i 个站到下游站的洪水传播时间)为[ ]

A 、t Q 下,=)Q (f n 1i t i i ∑=τ-,上

B 、t Q 下,=)Q (f n

1

i i i ∑=τ,上

C 、t Q 下,=)Q (f n 1i t i i ∑=τ+,上

D 、t Q 下,=)Q (f n

1

i n /t i i ∑=τ-,上

77. 河段涨洪时,同时刻上游站洪峰流量 与下游站洪峰流量 (假设无区间入流)的关系是[

] A 、上Q >下Q B 、上Q =下Q

C 、上Q <下Q

D 、不能肯定

78.以前期影响雨量a P 为参数的降雨P 径流R 相关图R ~P ~P a ,当P 相同时,应该a P 越大,[

] A 、损失愈大,R 愈大 B 、损失愈小,R 愈大

C 、损失愈小,R 愈小

D 、损失愈大,R 愈小

79. 某流域的一场洪水中,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与地下径流的相比[ ]

A 、前者大于后者

B 、前者小于后者

C 、前者小于等于后者

D 、二者相等

80. 一次暴雨的降雨强度过程线下的面积表示该次暴雨的[ ]

A 、平均降雨强度

B 、降雨总量

C 、净雨总量

D 、径流总量

81. 一次洪水地面径流过程线下的面积表示[ ]

A 、平均地面径流流量

B 、地面径流深

C 、地面径流总量

D 、地面径流模数

82. 某流域一次暴雨洪水的地面净雨与地面径流深的关系是[ ]

A 、前者大于后者

B 、前者小于后者

C 、前者等于后者

D 、二者可能相等或不等

83. 下渗容量(能力)曲线,是指[ ]

A 、雨期间的土壤下渗过程线

B 、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土壤下渗过程线

C 、充分湿润后的土壤下渗过程线

D 、下渗累积过程线

84. 在湿润地区,当流域蓄满后,若雨强i 大于稳渗率c f ,则此时下渗率f 为[ ]

A 、f >i

B 、f =i

C 、f =c f

D 、f

85. 在湿润地区用蓄满产流法计算的降雨径流相关图的上部表现为一组[ ]

A 、间距相等的平行曲线

B 、间距相等的平行直线

C 、非平行曲线

D 、非平行直线

86. 决定土壤稳定入渗率c f 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 、降雨强度

B 、降雨初期的土壤含水量

C 、降雨历时

D 、土壤特性

87. 河段落洪时,同时刻上游站洪峰流量上Q 与下游站洪峰流量下Q (假设无区间入流)的关系是

[ ]。

A 、上Q >下Q

B 、上Q =下Q

C 、上Q <下Q

D 、不能肯定

88. 以前期影响雨量a P 为参数的降雨P 径流R 相关图R ~P ~P a ,当a P 相同时,应该P 越大,

[ ]

A 、损失相对于P 愈大,dR(R s )/dP 愈大

B 、损失相对于P 愈大,dR(R s )/dP 愈小

C 、损失相对于P 愈小,dR(R s )/dP 愈大

D 、损失相对于P 愈小,dR(R s )/dP 愈小

89. 在等流时线法中,当净雨历时tc 小于流域汇流时间 时,洪峰流量是由[ ]

A 、全部流域面积上的部分净雨所形成

B 、全部流域面积上的全部净雨所形成

C 、部分流域面积上的部分净雨所形成

D 、部分流域面积上的全部净雨所形成

90. 当降雨满足初损后,形成地面径流的必要条件是[ ]

A 、强大于枝叶截留

B 、雨强大于下渗能力

C 、雨强大于填洼量

D 、雨强大于蒸发量

91. 对于超渗产流,一次降雨所产生的径流量取决于[ ]

A 、降雨强度

B 、降雨量和前期土壤含水量

C 、降雨量

D 、 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前期土壤含水量

92. 在作径流预报过程中,为了考虑前期雨量的影响,常采用[ ]

A 、流模数指标

B 、流模比系数指标

C 、降雨量指标

D 、土壤含水量指标

93.按蓄满产流模式,当某一地点蓄满后,该点雨强i 小于稳渗率

c f ,则该点此时降雨产生的径流为

[ ]

A 、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

B 、地面径流

C 、地下径流

D 、零 三、判断题

1、 水文预报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对降雨的预报( )

2、 分割径流所用的退水曲线可以用平均退水曲线( )

3、 单位线三要素为单位线洪水总量,洪峰滞时及单位总历时( )

4、 绘制相关曲线时可以作曲凹曲线( )

5、 下游同时水位等傎线坡度小于90度是不合理的( )

6、 线性马斯京根中应K=?T ( )

7、 决定超渗产流的条件主要为隆雨,而蓄满产流的条件主要为雨强( )

8、 新安江模型中的流域蒸发计算主要考虑流域内土壤含水量在面上分布的不均匀性( )

9、 实时洪水预报要求预报精度尽可能高,预报期尽可能长,受系统环境影响尽可能大和动态跟踪

能力尽可能强( )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11、洪水预报方案要求使用样本数量不少于10年的水文气象资料。()

12、降雨径流预报以实测洪峰流量的25%作为许可误差。()

13、在编制降雨产流量预报方案时,尽量选择一些前后起涨点低,流量相差不大的洪水或对起

涨点高的复峰洪水不作分割,作为复式洪水处理。()

14、在求出单位线后,还须检查单位线的径流量是否为10mm,一般要求计算误差小于或等于

0.01m. ()

15、相应水位流量法预报要解决两个问题:①已知上站水位(流量)在下站所形成的相应水位

(流量)值;②上下站间的传播时间。()

16、地面径流由坡面直接汇入河网,运动速度快,形成的流量过程呈陡涨陡落,是涨洪和洪峰

附近流量过程的全体成分。()

17、三水源划分包括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和基流。()

18、在降雨径流关系图中,Pa值越大,越偏离45゜线,即降雨损失值越大。()

19、在洪水预报中,率定期和检验期评定精度指标完全一致。()

20、合成流量法的预见期取决于τi值中的最小值,由于干流来水量往往大于支流,实际工作

中多以干流的τ值作为预见期。()

21、枯水预报中的退水曲线法与前后期径流量相关法,预报的流量值是有差别的,预见期越长

其差别越明显。()

22、采用合成流量法计算河道的相应流量时,关键在于ti值的确定。()

23、某次预报方案的合格率达70%,若要提高方案合格率,则至少要考虑一个其他的影响因素。

()

24、对同一流域,因受降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场洪水的消退过程都不一致。()

25、在一定气候条件下,流域日蒸发量基本上与土壤含水量成正比。()

26、对同一流域降雨一定时,雨前流域需水量大,损失小,则净雨多,产流大。()

27、流域蓄水量是指流域土壤含蓄的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悬着水和重力水。()

28、流域最大需水量W m近似为前期十分干旱,本次降水相当大(能够产流)的洪水损失最大

值。()

29、流域最大需水量W m与流域土壤最大缺水量I m在数值上相等,概念相同。()

30、按蓄满产流的概念,当流域蓄满后,降雨只有在超渗的部分形成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

()

31、对同一流域而言,不管净雨历时是否相同,但只要是10mm净雨,则形成的单位线的径流

量是相等的。()

32、对同一流域而言,不管净雨历时是否相同,但只要是10mm净雨,则形成的单位线的形状

相同。()

33、单位线假定考虑了净雨地区分布不均匀对其形状的影响。()

34、在水文预报中,预报的水文要素有流量、水位、冰清和旱情等。()

35、流域产流量计算式一个水量平衡问题。把流域视作一个系统,降雨量作为系统的输入,出口断面流量为

其输出,而流域蓄水变化作为变化量。()

36、在确定流域蒸发能力时,可直接由该流域内水面蒸发量来代替。()

37、用实测流量过程线分割水源时,可以用退水曲线来进行分割。()

38、用降雨径流经验相关法,要有前期影响雨量的计算,在P—R图中Pa值越大,越靠近45°线,即降雨

损失量越小。()

39、画的降雨径流相关图(P—R图)中,若P与R的值越接近,则可断定前期降雨量Pa值越小。()

40、单位时段内在流域上均匀分布的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断面所形成的地表径流过程线,称单位线,一般取

净雨深1mm为一个单位。()

41、在进行产流计算时,有单位线的推求。()

42、在相应水位法(用上站的水位预报一定时间后下站的水位)中,遇见期一般较短。()

43、概念性水文模型的核心是模型的结构和参数。()

44、相似性事物间存在着相似性关系,而水文预报研究通常遇到的也是这种相似关系。()

45、我们通常把降雨产流过程概化为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两种基本模式。()

46、陈同学选了两场不同洪水,此时他画的图如下,则可以判断他都将图画对了。()

图一图二

47、采用退水曲线,可以任意取该流域内洪水的退水线部分。()

48、若天河与上沙兰量测站相关性较好,则要对天河的洪水进行预报,用沙市和茅坪合成流量法能取得满意

的结果。()

49、水文要素的预报值减去实测值为预报的相对误差。()

50、相应水位(流量)法预报要解决两个问题:已知上站在下站所形成的相应水位(流量)值和上、下站间

的传播时间。()

51、单位线的推求方法有分析法、图解法、试错法、最小二乘法等。()

52、在水文情报预报规范中,径流深预报以实测值得30%作为许可误差,当该值大于20mm时,取20mm;

当小于3mm时,取3mm。()

53、在水源划分,一般划分三部分,即: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

四、简答题:

1.水文预报的作用是什么?

1)水文预报可充分利用水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

2)在防洪斗争中,水文预报能事先提供洪水的发生和发展,为防汛抗险提供情报;

3)通过水文预报,实现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更好的处理防洪和兴利的矛盾

2.水文预报精度评定和检验的目的主要有哪些?

1)通过对预报方案的评定与检验,了解其效果以及所采用的结构、相应技术、方法是否合理和适用,预报精度是否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

2)了解和掌握预报方案的适用范围、误差大小及其分布情况,使技术人员能合理使用,有关单位能正确应用预报精度

3)通过不同预报方案之间实际效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解决或减小误差的方法

3.什么是单位线及基本假定?瞬时单位线?

倍比假定:如单位时段地面净雨量是n个单位,则所形成过程线的流量为单位线流量的n倍,其历时仍与单位线的历时相同

叠加假定:如地面净雨历时是m个时段,则各时段地面净雨所形成的径流过程线之间互不干扰,出口断面的流量等于各时段净雨量所形成的流量之和。

瞬时单位线:在无限小的时段内,流域上均匀的单位地面净雨所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

4.预报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详细叙述)

1)量测误差:水文气象资料的误差;下垫面信息的误差;

2)预报方法误差:用概化后的结构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描述某水文过程,必然产生误差;

3)资料代表性误差:由于强烈的、日新月异的人类活动的作用,随时随地在改变着水文的自然规律,使观测到的水文气象资料的代表性不够产生的误差。

5.由实际降雨量和流量过程线分析推求UH时,因净雨过程即不是1个时段,也不是1个单位,故需作两点假设,试简述之。

(1)如果单位时段内净雨深不是一个单位,而是n个,它所形成的出流过程线,总历时与UH相同,流量则是UH的n倍。

(2)如果净雨历时不是一个时段,而是m个,则各个时段净雨所形成的出流过程之间互不干扰,出流过程的流量过程等于m个流量过程之和。

6.相应水位(流量)关系线是依据经验点据分布而定线的经验性关系线,试描述其一般规律。

7.水文情报预报效益评估有哪些方面?

1)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2)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 3)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8.降落在坡地地上的雨水一般要从哪两条不同的途径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

一条是留在坡地表面的降水质点,首先沿着坡地表面汇人附近的河流,接着汇入更高级的河流,最后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另一条是下渗到坡地表面以下土层中的降水质点,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也要通过土层中各种孔隙汇集至流域出口断面。在实际情况中,以上两条汇流途径常常交替进行,成为所谓串流现象。

9.超渗产流和蓄满产流的最本质差异是什么?

超渗产流在一次洪水过程中没有或基本没有地下径流(不包括地表土层的水流),而蓄满产流的地下径流比例较大。

10.河道洪水波变形的内因和外因各是什么?

河道洪水波在运动中发生变形,内因是洪水波存在附加比降,使洪水传播中发生展开和扭曲;外因是河槽的调蓄和区间暴雨径流的影响

11.以下游同时水位为参数的相应水位预报法使用于何种河段情况,其原因是?

该法适用于河流洪水附加比降相对较大,断面冲淤,回水影响等情况的河段,这是因为同时的上下游水位间接得反映了河道洪水附加比降,底水高低,水面坡降的作用。

12.何谓流域水文概念模型?确定性水文模型中的集总式模型和分散式模型有何区别?

流域水文概念性模型是对预报对象所基于的水文自然过程,根据确定性系统的概念与方法,作出数字模拟。确定性水文模型中的集总式模型和分散式模型其区别在于,前者忽略水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后者考虑水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水文预报概念:就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文状态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

方案合格率:合格预报次数与预报总次数之比的百分数

前期影响雨量:是反映本次降雨之前流域土壤干湿程度的一种指标

方案的预见期:从发布预报的时刻至预报事件发生所间隔的时间。

预报的预见期:预报发布时刻与预报要素出现时刻之间的时距

同时水位:河段上下站同一时刻的对应水位

实时洪水预报:随时应用作业预报过程中获得的最新信息对原洪水预报方案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然后发布预报

相应水位:是指河段上、下站同位相的水位。

等流时线:是在流域上勾绘的一组等值线,等值线上各点的水质点在一定时间同时到达出口断面

相应水位(流量)法:采用相关分析途径,由过去的资料统计分析,建立上、下游相应水位(流量)间的关系和相应的传播时间关系,然后用以作业预报。

合成流量法:把各站同时刻到达下游站的流量叠加起来得合成流量,然后建立合成流量与下游站相应流量Q下t的关系曲线,即该法的预报方案。

特征河长:寻找这样一个河段长,在其下断面处,由于水位变化引起的流量变化正好与由于水面比降变化引起的流量变化相互抵偿,以致河段的槽蓄量与其下断面流量呈单值关系,则该河长称为特征河长。单位线: 在给定流域上,单位时段内时空均匀分布的一次降雨产生的单位地面(直接)净雨量,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直接)流量过程线称为单位线,记为UH。

降雨径流预报法:

降雨径流相关法:

马斯京根法:

流量演算法:按洪水在河段运动中应遵守的水量平衡原理和能量守恒原理而建立的预报方法。

流域蓄水容量曲线:流域内各点包气带的蓄水容量是不同的,将各点包气带蓄水容量从小到大排列,以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土壤含水量WM′为纵坐标,以流域内小于等于该 WM′的面积占全流域的面积比α为横坐标,反映土壤缺水量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五、计算题:

1、某河某水文站的流域面积为1077km2,年平均流量为15.5m3/s,流域平均降水量为1033mm,

试求其年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及径流系数。

2、已知流量演算K=3h,x=0.3,上游入流过程和下游起始流量,试求下游出流过程。

时间(h)上游流量(m3/s)下游流量(m3/s)

0 10 10

3 30

6 90

9 150

………………

(写出C0、C1、C2计算公式)

1、已知某河段上、下游站洪水相应水位及洪峰传播时间相关图如图1-9-2所示。当已知该河段6月13日15时10分上游站洪峰水位为145m时,预报下游站出现的洪峰水位及时间。

图1-9-2 某河段上、下游站相应洪水水位及洪峰传播时间相关图

⑴预报下游站洪峰水位

根据上、下游站洪峰相应水位相关图,由上游站水位145m ,查图1-9-3,得到下游站水位为76m,见图2-9-3。

⑵预报峰现时间

根据上游站洪峰水位与峰现时差相关图,由上游站水位145m,查图1-9-3,得到时差为18h,因此,下游站出现洪峰水位时间为6月14日9时10分。

2、已知68186,68058,68184,68057,68205,68196,68191的权重分别为0.21,0.08,0.13,0.11,0.19,0.13,0.15,最大土壤蓄水量为85mm,求Pa值和各时段的面雨量。(折减系数k=0.7)

68186 68058 68184 68057 68205 68196 68191 面雨量Pa

1 29 32.4 30 47.1 30.5 41.6 32.2

2 16.6 21.6 8.7 25.9 11.

3 1

4 11.4

3 10 15 12.3 13.6 12.5 12.5 13.7

4 21.

5 29.3 36.

6 37.8 31 22.4 32.6

5 30.9 8.9 6.8 18 28 12.4 8.7

6 25 16 15 16 23.5 10 15

7 10.5 22.7 6 16 8.6 11.3 7.8

8

0 0 0.2 0 0.1 0 0 9

0 0 0 0 0 0 0 10 8.5 19.6 3.5 4.2 0.8 5.9 2

1、某河段上、下游站洪水预报方案如图1-9-1 (a)、(b)所示。当已知该河段7月3日5时20分上游站洪峰水位为25m 时,预报下游站出现的洪峰水位及时间。

(a) (b) 图1-9-1 某河段上、下游站洪水相应水位相关图(a)及洪峰传播时间相关图(b)

解:⑴预报下游站洪峰水位

根据上、下游站洪峰相应水位相关图,由上游站水位25m ,查图1-9-2 (a),得到下游站水位为9.45m ,见图2-9-2 (a)。

⑵预报峰现时间

根据上游站洪峰水位与峰现时差相关图,由上游站水位25m ,查图1-9-2(b),得到时差为6.6h ,见图2-9-2 (b),因此,下游站出现洪峰水位时间为7月3日11时56分。

Z 上,t Z 上,t

Z 下,t+τ τ(h)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试题A(2013)

河北农业大学课程考试试卷 2013--2014学年第材1学期学院专业卷别:A 考试科目:水文地质学基础考核方式:开卷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注: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本试卷共(4)页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其中单选题占5分,多选题占10分,共15分) 1、单选题(每题1分,共5分) ⑴二十一世纪,水文地质学着重向着()应方向发展。 A.环境水文地质学; B.水资源水文地质学; C.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水文地质学 ⑵毛细饱和带与饱水带虽然都被水所饱和,但是由于毛细饱和带是在 表面张力的支持下才饱水的,所以也称()。 A.饱水带; B. 张力饱和带; C.包气带; D. 支持毛细水带 ⑶舒卡列夫地下水分类的依据是地下水中六种主要离子(K+合并于 Na+)及()。 A.酸度; B.碱度; C.矿化度; D.固形物 ⑷在冲积平面上,要通过打井获取较丰富的地下水,通常在()地 段布井。

A. 地势相对较高的; B.河间较低洼的; C. 平原区的上游; D.平原区的下游 ⑸地下水污染主要与()等人类活动有关。 A.工农业与生活; B. 过量开采地下水; D.矿山开采排除地下水;C. 基坑开挖降水 2、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都选对者给分,否则不给分) ⑴下列属于地下水功能的描述是()。 A.宝贵的资源; B.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 C.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D.工农业用水; E.地球内部地质演变信息的载体 ⑵自然界的水循环分( )两类。 A.地质循环; B.大循环; C.水文循环; D.小循环; E.全球水文循环 ⑶岩石的空隙有( )哪三大类? A.孔隙; B.裂隙; C.溶隙; D.洞隙 ⑷根据给水与透水能力,可将岩层划分为( )。 A.弱透水层; B.隔水层; C.含水层; D.绝对不透水层 ⑸绘制地下水流网时,首先应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 或流线。边界包括( )三种类型。 A.隔水边界; B.水头边界; C.地下水面边界; D.分流线

水文地质学考试试题

1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

《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六套卷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卷一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30 分) 1.从成因角度分析,粘性土空隙主要组成有、和(3 分) 2.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和(3 分) 3.地下水含水系统按岩石空隙特征可分为、和。(3 分) 4.由地下水蒸发排泄作用,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条件是、 和。(3 分) 5.上层滞水是指分布在带中,局部之上,岩层空隙之中的水。(4 分) 6.导水断层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质意义,它可以起到作用。(3 分) 7.控制岩溶发育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2 分) 8.水文循环按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和。(2 分) 9.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 和的补给。(5 分) 10.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和。(2 分) 二.是非判断题(每题 3 分,共15 分) 1.地下水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盐分的过程也称补给。() 2.承压水头是指井中静止水位到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 3.当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时,地下水必然向河水排泄。() 4.通常情况下,在洪积扇顶部打井,井打的越深,井中水位埋深也越大。() 5.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水位埋深越大,给水度也越大。() 三.选择题(每题3 分,共15 分) 1.达西定律对下列条件适用() A.层流、稳定流;B.层流、非稳定流; C.层流、稳定流和非稳定流;D.层流、紊流

2.砂砾类松散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 A.孔隙度大小;B.排列方式;C.颗粒直径大小;D.结构 3.地下水流网中流线与等势线() A.正交;B.斜交;C.相交;D.平行 4.渗入-径流型地下水循环的长期结果,使地下水向()方向发展。 A.溶滤淡化; B.水质不变; C.溶滤咸化; D. A 或B。5.在天然条件下,控制一个地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轮廓的影响因素是()。 A 水文因素, B 气象因素, C 地质因素, D 人类活动 四.根据图4-1 条件,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4.1在图中画出示意流网;(图中“ ”表示地下分水线)。(5 分) 观1 甲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砂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粘性土 图4-1 4.2在甲、乙处各打一口井,要求井的深度不同,且甲井水位比乙井水位高。试在图上表示出两口井如何打,并标出井水位。(5 分) 4.3写出图4-1 条件下的潜水均衡方程式,并注明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5 分) 4.停止降水后,河水位变化如图4-2 中所示,试说明观1 孔潜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并在图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二) 一.填空题(30 分) 1.从成因角度分析,粘性土空隙主要组成有原生孔隙(结构孔隙)、次生孔隙、次生裂隙。(3 分) 2.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和接触带泉(3 分) 3.地下水含水系统按岩石空隙特征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3 分) 4.由地下水蒸发排泄作用,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条件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水位埋深浅和土层岩性。(3 分) 5.上层滞水是指分布在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含水岩层空隙之中的重力水。(4 分)6.导水断层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质意义,它可以起到贮水空间、集水廊道与导水通道的作用。(3 分) 7.控制岩溶发育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水的流动性。(2 分) 8.水文循环按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2 分) 9.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相邻含水层间和人工补给。(5 分) 10. 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2 分) 二.是非判断题(每题3 分,共15 分) 1.地下水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盐分的过程也称补给。(是) 2.承压水头是指井中静止水位到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是) 3.当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时,地下水必然向河水排泄。(否) 4.通常情况下,在洪积扇顶部打井,井打的越深,井中水位埋深也越大。(是) 5.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水位埋深越大,给水度也越大。(是)三.选择题(每题3 分,共15 分) 1.达西定律对下列条件适用( C ) A.层流、稳定流;B.层流、非稳定流;C.层流、稳定流和非稳定流;D.层流、紊流2.砂砾类松散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C ) A.孔隙度大小;B.排列方式;C.颗粒直径大小;D.结构 3.地下水流网中流线与等势线(C ) A.正交;B.斜交;C.相交;D.平行 4. 渗入-径流型地下水循环的长期结果,使地下水向( A )方向发展。 A.溶滤淡化; B.水质不变; C.溶滤咸化;或B。 5.在天然条件下,控制一个地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轮廓的影响因素是(B )。 A 水文因素, B 气象因素, C 地质因素, D 人类活动 四.根据图4-1 条件,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4.1 在图中画出示意流网;(图中“”表示地下分水线)。(5 分) 4.2 在甲、乙处各打一口井,要求井的深度不同,且甲井水位比乙井水位高。试在图上表示出两口井如何打,并标出井水位。(5 分)

水文地质基础期末复习题

水文地质基础期末复习 题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水文地质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研究的是: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地下水与岩石圈、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其水量与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以及对各个圈层产生的影响,从而服务于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岩土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容空间和传输通道。 3、空隙的特征:多少、大小、形状、方向性、连通程度及空间变化。 4、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5、孔隙度:是单位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所占的比例。 6、给水度:是指地下水位下降单位体积时,释出水的体积和疏干体积的比值,记为μ。 7、有效应力:是岩土骨架所承受的应力。 8、含水层:是饱水并能传输与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9、隔水层:不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0、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且有一定规模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11、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12、渗流:地下水在岩土空隙中的运动,发生渗流的区域为渗流场。 13、层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14、紊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 15、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不随时间改变。

16、非稳定流:水在渗流场中运动,各个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 17、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之比。 18、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就是溶滤作用。 19、入渗系数:大气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采用降水补给系数。 20、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水面或地下水含水通道与地形面相切时,地下水呈点状或散点状涌出地表成泉. 21、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各种要素(水位,水量,化学组分,气体成分等)随时间变化。 22、地下水均衡:某一时段,某一范围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等)的收支情况。 23、均衡区:进行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地区. 均衡期:进行均衡计算的时间段. 24、正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称为正均衡 25、.负均衡:反之,支出大于收入,地下水储存量减少,称为负均衡 二、简答题 1、地下水中气体的意义:一方面,气体成分能够说明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另一方面,有些气体会增加地下水溶解某些矿物组分的能力。 2、影响孔隙度的因素:颗粒分选程度;颗粒排列状况;颗粒形状;胶结物的多少。 3、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颗粒大小;分选程度;排列状况;颗粒形状;胶结物的多少。 4、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混合作用;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东华理工学院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B

东华理工学院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B 若想免费下载该文档: 登录https://www.doczj.com/doc/2b13010950.html, ->论坛->文档下载区->(搜索想要的文档) 一、概念题(20分) 1、 结合水 岩土空隙中,离固相颗粒表面较近,受静电引力较大,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地下水。2、 孔隙水 赋存于松散岩石孔隙中的地下水。 3、 贮水系数 单位面积承压含水层饱水岩石柱体,水位上升/下降一个单位,储存/释放的水的体积。 4、 隔水层 不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5、 承压水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6、 稳定流 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各要素不随时间变化的状况。 7、 地下水均衡 均衡区在均衡期内,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的收支之差等于储存量的变化。

8、 沉积水 包括沉积作用水(软泥水)与沉积成因水(软泥水的进一步演化),前者指存在于沉积物堆积时期水底软泥中的水,后者又包括同生沉积水与后生沉积水。同生沉积水指与岩层同时沉积形成并一直保留于其中的地下水,后生沉积水指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由相邻岩层挤压而来的水。 9、 降水入渗系数 降水中真正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份额。 10、下降泉 潜水补给形成的泉。 二、填空题(20分) 1、取潜水面为基准,饱水带潜水面处的水位是0 ;若包气带支持毛细水的弯液面恰好位于潜水面处,则弯液面处的水位是-hc ;当支持毛细水弯液面上升到最大毛 细上升高度(hc)处时,弯液面处的水位是0 。 2、毛细现象的产生与表面张力和液体对固相表面的湿润有关。 3、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泉分为上升泉、下降泉两类。 4、据排泄方式与水交替程度,潜水可分为蒸发型、径流型、 弱径流型三种动态类型;深部承压水的动态类型为径流型。 5、动态与均衡的关系为:动态是均衡的外部表现,均衡是动态的内在原因。 6、地下水流动系统概念的提出完成了对渗流场、水化学场、水温场三场的统一。 7、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山间堆积盆地地区,潜水的水化学分带最为完整。 8、承压水形成自流井受控于地质构造,而潜水形成自流井受控于地形。 9、裂隙含水系统大多呈带状或脉状分布,其由大裂隙、中裂隙、 小裂隙三种级次的裂隙构成。 10、我国南北方岩溶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气候、岩性、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与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 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目录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4)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9)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5) 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9)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 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 第十章孔隙水 (40) 第十一章裂隙水 (42) 第十二章岩溶水 (45) 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 O分子态水的转换。(×) 2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水文地质基础期末复习题

水文地质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研究的是: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地下水与岩石圈、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其水量与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以及对各个圈层产生的影响,从而服务于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岩土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容空间和传输通道。 3、空隙的特征:多少、大小、形状、方向性、连通程度及空间变化。 4、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5、孔隙度:是单位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所占的比例。 6、给水度:是指地下水位下降单位体积时,释出水的体积和疏干体积的比值,记为μ。 7、有效应力:是岩土骨架所承受的应力。 8、含水层:是饱水并能传输与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9、隔水层:不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0、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且有一定规模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11、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12、渗流:地下水在岩土空隙中的运动,发生渗流的区域为渗流场。 13、层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14、紊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 15、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不随时间改变。 16、非稳定流:水在渗流场中运动,各个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 17、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之比。 18、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就是溶滤作用。 19、入渗系数:大气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采用降水补给系数。 20、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水面或地下水含水通道与地形面相切时,地下水呈点状或散点状涌出地表成泉. 21、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各种要素(水位,水量,化学组分,气体成分等)随时间变化。 22、地下水均衡:某一时段,某一范围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等)的收支情况。 23、均衡区:进行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地区. 均衡期:进行均衡计算的时间段. 24、正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称为正均衡 25、.负均衡:反之,支出大于收入,地下水储存量减少,称为负均衡 二、简答题 1、地下水中气体的意义:一方面,气体成分能够说明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另一方面,有些气体会增加地下水溶解某些矿物组分的能力。 2、影响孔隙度的因素:颗粒分选程度;颗粒排列状况;颗粒形状;胶结物的多少。 3、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颗粒大小;分选程度;排列状况;颗粒形状;胶结物的多少。 4、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混合作用;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5、地下水中离子成分富集的原因: 6、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与矿化度的关系: 7、溶滤作用影响因素:1组成岩土的矿物的溶解度;2岩土的空隙特征;3水的溶解能力;4水中溶解气体的含量;

水文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重点)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赋存和运动于地面以下土层中和岩石空隙中的水。与地表水相比;具有可储性,更加安全,分布更广泛。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四、简答题 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重5.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答: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为小循环。6.水循环的作用答: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另方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五、论述题 1. 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影响因素有:气温、气压、湿度和风速。 气温愈高,绝对湿度愈低,蒸发愈强烈,反之,蒸发愈弱。 气压是通过气压差的大小影响空气对流而影响蒸发的,气压差和风速愈大,蒸发就愈强烈,反之,蒸发愈弱 2. 自然界水循环的意义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使水质得以净化;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维持生命繁衍与人类社会发展;维持生态平衡。 第三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一、名词解释 1.岩石空隙:岩石中没有被固体颗粒所占据的那部分空间,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移通道。2.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1、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 A、岛弧; B、丘陵; C、裂谷; D、盆地。 2、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3、花岗岩属于() A、酸性深成侵入岩; B、中性浅成侵入岩; C、基性深成侵入岩; D、基性浅成侵入岩。 4、燕山构造阶段属于()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5、寒武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 A、笔石; B、珊瑚; C、半淡水鱼; D、三叶虫。 6、岩层产状要素包括() A、走向、厚度、倾向、倾角 B、走向、倾向、倾角 C、走向、厚度、倾向 D、走向、层面、倾角 7、下面关于断层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断层是由断层面、断层线、端盘、断层带、倾角等几部分组成的 B、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C、平推断层是断层的两盘基本没用垂直位移,断盘岩层只沿断层线方向有水平移动 D、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8、“大陆漂移说”认为地壳以( ) A.水平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 B.水平和升降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 C.升降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 D.构造运动为主,且大陆块在不断地运动 9、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将地下水分为哪三种类型() A、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B、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C、气态水吸着水和重力水 D、毛细水、薄膜水和重力水 10、降水渗入系数不受下面哪些因素的影响() A、地表土层的岩性和土层结构 B、地形坡度和植被覆盖 C、降雨量大小 D、开采量大小 11、滨海地区的供水应寻找和开采哪类地下水() A、表层潜水B 深部承压水C、浅部承压水D、含水透镜体 12、地下水的补给方式不包括下面() A 、大气降水和凝结水B、地表水人工导水和储水工程 C、含水层之间 D、矿物结构水 13、下面那种松散岩石的给水度最大() A 、砾石B、砂C、粉砂D、粘土 14、潜水等水位线不能解决哪些问题() A、决定潜水水流流向,提供合理的取水位置 B、评价水质 C、计算潜水的水力坡度,估算埋藏深度、含水层岩性或厚度变化 D、确定地下水和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 15、地下水补给方式不包括下面哪一种方式() A、大气降水、凝结水 B、地表水、人工导水工程和储水工程 C、含水层之间 D、矿物结构水 16、饱水带孔隙中的水主要以哪几种形式存在()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2.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 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 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 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 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 律。 2. 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 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 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 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達 空、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 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 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流。 三、判断题 1.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v) 2.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X ) 3. 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 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V ) 4.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X ) 5.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V ) 6. 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V ) 四、简答题 1.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2. 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 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 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 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 成,转换速度缓慢。 4. 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地表 水、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 而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 件下形成降水。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 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 中,其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 水。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 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5. 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 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为小循环。 6. 水循环的作用? 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另 方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1. 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 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 隙。 3. 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 的体积。 4. 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 隙。 5. 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 比值。 6. 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 7. 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 洞。 8. 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 的那部分水。 9. 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 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10. 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 水。 11. 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 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 部有地下水面支持。 12. 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 在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13. 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 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 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 干燥岩石重量的比值。 15. 体积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与 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16. 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17. 饱和差: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 值。 18. 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19. 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 作用而保持的水。 20.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 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 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21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 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 量。 22 .残留含水量:包气带充分重力释水而又未受到 蒸发、蒸腾消耗时的含水量。 23 .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24 .有效应力: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 二、填空 1.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 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 水的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岩石空隙可分为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 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3.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 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厂影响孔隙度。 4. 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 隙、风化裂隙。 5■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 水、和岩溶水。 6. 毛细现象是发生在固、液二三相界面上 的。_ _ — 7. 通常以容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和 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 石性质。 8. 岩性 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_大 小与多少。— 9_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孔隙 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才对 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三、判断题 1. 松散岩石中也存在 裂隙。(V ) 2. 坚硬岩石中也存在 孔隙。(V ) 3.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形状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X ) 4. 两种颗粒直径不同的等粒圆球状岩石,排列 方式相同时,孔隙度完全相同。(V ) 5.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分选程度对孔隙度的大小 有影响。(V ) 6.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情况对孔隙度的大小 没影响。(X ) 7. 松散岩石中孔隙大小取决于颗粒大小。 (V ) 8.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对孔隙大小没影 响。(X ) 9. 裂隙率是裂隙体积与不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X ) 10 .结合水具有抗剪强度。(V ) 11 .在饱水带中也存在孔角毛细水。(X ) 12 .在松散的砂层中,一般来说容水度在数值 上与孔隙度相当。(V ) 13 .在连通性较好的含水层中,岩石的空隙越 大,给水度越大。(V ) 14 .松散岩石中,当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 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位下降后,给水度偏小。(V ) 15 .对于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地下水位下降 速率较大时,给水度的值也大。(X ) 16 .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中,重力释水并非瞬时完成, 往往滞后于水位下降,所以给水度与时间有关。(V ) 17 .松散岩石中孔隙度等于给水度与持水度之 和。(V ) 18 .松散岩石中,孔隙直径愈小,连通性愈 差,透水性就愈差。(V ) 19 .在松散岩石中,不论孔隙大小如何,孔隙 度对岩石的透水性不起作用。(X ) 20 .饱含水的砂层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孔隙 压力恢复后,砂层仍不能恢复原状。 (X ) 21 .粘性土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孔隙压力 恢复后,粘性土层仍不能恢复原状。 (V ) 22 .在一定条件下,含水层的给水度可以是时

水文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水文地质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补给。 2、可溶岩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下水的硬度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地下水中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下水的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灾因子等方面。 6、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泄。 8、一般情况下低矿化度的水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 9、据地下水运动要素与时间的关系,地下水运动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 10、某一地区地下水量收入项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地下水的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12、地下水系统包括_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13、裂隙水按裂隙的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TDS 2、流线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试填空题精选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试填空题精选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试填空题精选 一、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二、填空 1.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岩石空隙可分为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3.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5.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

8.岩性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大小与多少。 9.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孔隙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才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三、填空 1.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2.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3.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4.潜水的排泄除了流入其它含水层以外,泄入大气圈与地表水圈的方式有两类,即:径流排泄和蒸发排泄。 5.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潜水面上升,含水层厚度增大,埋藏深度变小。6.潜水接受的补给量小于排泄量,潜水面下降,含水层厚度变小,埋藏深度变大。7.承压含水层获得补给时测压水位上升,一方面,由于压强增大含水层中水的密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降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202.6)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 水文循环、包气带、径流模数、贮水系数、承压水、稳定流、地下水含水系统、水系、上层滞水、溶滤作用、越流、贮水系数、测压水位、地下水动态、孔隙度、给水度、渗透系数、含水层、水力梯度、层流、上升泉、正均衡、储存资源量、径流系数、潜水、潜水位 二、填空 1. 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2. 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和。 3. 据地下水流动状态,地下水运动分为层流和;据地下水运动要素与时间的关系,地下水运动分为流和非稳定流。 4. 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泉、、蒸发、、向另一含水层的排泄。 5. 地下水以径流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以蒸发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 6.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有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硫酸作用、和混合作用。 7. 测压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所释放出的水来自含水层水体积的及含水介质的。 8. 洪积扇由顶部向边缘,地下水排泄由为主转化到以蒸发为主,矿化度由。 9.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 10.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和。

11.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水、。 12.表征地下水动态要素有、水量、水化学成分、。 13.导水断层带可以起到、与导水通道的作用。 14.岩溶发育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为:可溶岩的存在、、具有侵蚀性的水以及。 15.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利影响通过三个方面发生:过量开发或排除地下水、 以及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地下水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与垃圾、工业污水与废渣以及。 16. 地下水资源可分为资源和两类。 17. 通常以容水度、含水量、、持水度和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18. 地下水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以及农用肥料与农药。 19、陆地上某一地区地下水量收入项一般包括大气降水量、地表水流入量、地下水流入量、水汽凝结量。 20、陆地上某一地区地下水量支出项一般包括表水流出量、地下水流出量、蒸发量。 21、在冲积平原中,由现代河道与近期古河道向两侧河间洼地,地下水埋深由深变浅,水化学作用由溶滤作用为主变为浓缩作用为主,矿化度由小变大。

(完整版)专门水文地质学期末考试题

一、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 1、查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 2、查明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 3、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二、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 1.查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含水介质特征及埋藏分布. 2.查明地下水运动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渗流参数,为地下水资源定量评价和开采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3.查明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地下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等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提供资料. 4. 查明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化学成分,为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提供资料. 三、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 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共划分为:地下水普查、详查、勘探和开采四个阶段。 2. 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区域水文地质勘察阶段、详细勘察阶段、开采阶段。 四、水文地质测绘的目的 1.水文地质测绘是认识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是水调查的第一步工作。根据一定的精度要求,在地表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地质—水文地质现象进行实地的观察、测量、描述、综合分析,并将它们绘制成图件,总结出该地区水文地质规律。 2.水文地质测绘成果是布置各种水文地质勘探、试验、动态观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 五、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任务 1.确定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与相互联系; 2.确定主要含水层(带)及其埋藏和分布情况,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查明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4.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5.查明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及水文地球化学环境; 6.概略评价各含水层(带)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7.查明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六、干旱半干旱、山间河谷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 七、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1、系统性:是指由一定的地质结构组织而成的、具有密切水力联系的统一整体。 2、流动性:地下水是流体,是动态资源,在补给、径流、排泄的过程中,不断循环流动。 3、可恢复性:地下水资源的可恢复性(可再生性)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4、可调节性:可调节性主要针对水量,指地下水在系统结构的作用下,使不连续的降水和水量输入变为相对连续、均匀输出的这种自然特性。 八、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1.补给量: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量。 2.储存量:指储存在单元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 3.可开采量:指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现象等前题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出的水量。 九、开采量由三部分组成 Q 开= ΔQ 补 +ΔQ 排 + μ·F·Δh/Δt 1.增加的补给量(ΔQ 补),可称为开采夺取量; 2.减少的天然排泄量(ΔQ 排),可称为开采截取量; 3.可动用的储存量(μ·F·Δh/Δt )。 十、地下水开采资源组成 :补给量、存储量、允许开采量 十一、生活饮用水评价 首先要按照规定进行取样、检测分析,分析项目应不少于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所列项目;其次要对分析结果和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全面的复查:然后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指标逐项进行对比评价。只有全部项目符合标准要求时,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 )(Q Q 潜水-排补t h F ??±=μ)(Q Q 承压水-排补t h F ??±=*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