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中的隐喻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及散文历史悠久,古代文体中常常使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法,以表现作者意图,表现诗歌美感。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审美理解等方面存在差异,就为隐喻翻译过程增加了一定难度。

“忠实原文”与“再创造”一直是文学翻译中争论的热点话题。在诗歌、散文翻译中,“忠实原文”就有可能会产生“诗不可译”的现象。诗歌语言在词汇、语法、语音、字音、语义方言、语域和历史时代等方面与正常语言偏离(Leech, 1969),因此,如果与日常言语的使用原则而对比,隐喻则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

Halliday 在分析语言功能时,曾指出语言具有概念、语篇、和人际三大功能。诗歌语言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诗歌语言同样具有表达概念、构成语篇以及表达一定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不同的是诗歌语言常常隐形地传达这些功能。这就是诗歌语言的隐喻性。

诗歌语言总是与某种概念的表达相关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一共有十一个名词意象。许渊冲引用了顾延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英诗赏析)(外国语,1993:2)的三种译文。其中有一篇是许先生最为推荐的: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over rugged old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许渊冲先生指出,本首诗中,前三句所陈列的三种事物“并不是并列,而是有主次轻重的”,从该诗的前三句,可以看到作者描述了九个意象,但实际上,该诗的“第一句主要写昏鸦,第二句主要写人家,第三句写瘦马。”而原作中将描写的重心“昏鸦”、“人家”“瘦马”都排列在每一句的句末,体现出了语言结构的“句末重心”原则(end-focus principle)以及信息传播的尾焦原则(end-focus principle)。(Leech, 198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 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命题人:侯小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 ..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B.目眇眇兮愁予 ..(使我发愁)与佳期.兮夕张(日子) C.夕济.兮西澨(渡水)遗.余褋兮澧浦(遗弃) D.时不可兮骤.得(很快)登白兮骋望 ..(纵目远望)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

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烹羊宰牛且为.乐 D.将进酒,杯莫.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 / 黄河之水 / 天上 / 来,奔流到海 / 不复 / 回。 B.五更 / 鼓角 / 声 / 悲壮,三峡 / 星河 / 影 / 动摇。 C.与 / 君歌 / 一曲,请 / 君为我 / 倾耳 / 听。 D.家住 / 吴门,久作 / 长安旅。五月 / 渔郎 / 相忆否 6、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必修教案 0310 10:56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一、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书体例 :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从全书编排可以看出,本册教材诗歌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而散文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散文的几个基本特点。三个单元分别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三方面入手,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处在诗歌之部与散文之部的衔接点上,还肩负着从诗歌学习向散文学习的过渡和区分诗歌、散文特点的重任。 1.了解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有助于从宏观上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衡量这几篇文章,从而认识他们的教学价值,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顾名思义,这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比较体味诗歌与散文在“形象”创设上的不同。所以,“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多样化手段,还要关注形象创设方面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诗歌形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而不同的散文类别,艺术形象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主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2.了解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文体和内容,有助于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 ( 1 )文体对象方面 本单元所选作品,文体可谓多种多样。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如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寓言式的哲理型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庖丁解牛》;既有气势磅礴的赋体史论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阿房宫赋》;也有人物传记类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项羽之死》和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与《大铁椎传》。 ( 2 )文体内容方面 本单元所选六篇文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对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精湛鲜活的故事场面的精彩叙述。既有对宫廷建筑和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也不乏对生活中普通道理的生动阐述。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选修课“诗歌与散文”模块的学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古代诗歌散文复习材料(教师使用) 第四单元: 《庖丁解牛》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1.庖:厨师。 2.解:剖开、分割。 3.履:踩。 4.踦:支撑、接触。 5.砉:象声词。 6.騞:象声词。 7.中:合乎。 8.会:节奏。 9.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10.进:超过。 11.方:在。 12.遇:接触。 13.官知:视觉。 14.神欲:精神。 15.批:击。 16.郤:空隙。 17.导:顺着、循着。 18.窾:空。 19.因:按照。 20.技经:脉络相连的地方。 21.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22.軱:大骨。硎:磨刀石。 23.恢恢:很宽绰的样子。 24謋:象声词。 24委:卸落。 二、一词多义 善:善哉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擦拭 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 三、虚词 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乎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可不译。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于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连词,表转折。 而况大軱乎连词,表递进。 提刀而立连词,表修饰。 善刀而藏之连词,表承接。 四、古今异义 天理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至于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 五、通假字 向:通“响”。盖:通“盍”。技:通“肢”。善:通“缮”。 六、词类活用 足之所履履,名词作动词,踩。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做状语。 七、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 八、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 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⑤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 2.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直(当)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篇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湘夫人》(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菩萨蛮(其二)/韦庄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旅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殇/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菩萨蛮/温庭筠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都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人有别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项羽之死/司马迁阿房宫赋/杜牧推荐作品 西门豹冶邺/褚少孙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祭十二郎文/韩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项脊轩志/归有光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第一单元检测题

《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第一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组词语是( ) A.颠沛流离(pai)踯躅(chí chú)巫觋(xí)萦纡(yū)迤逦(yǐ lǐ) B.弹劾(h?)风驰电掣(cha)会稽(kuài jī)鹧鸪(zha ɡū)凝睇(dì) C.回眸(móu)肤如凝脂(zhī)鼙鼓(pí)玉扃(jiōnɡ)云栈(zhàn) D.眇眇(miǎo)袅袅(niǎo)修葺(qì)潺湲(chán yuán)薜荔(bì lì) 解析:A.踯躅—zhí zhú。 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青冥浩荡不见底(天空) B.不许稍绸缪(修缮房子) 目渺渺(向远看的样子)两朝开济(开创,扶助) C. 鸟何萃兮苹中(聚集) D.天生丽质难自弃(很难自我放弃) 御宇多年求不得(统治天下)玉容寂寞泪阑干(黯然失神的样子) 解析:B.绸缪:这里是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答案: B 3.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 ) A.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答案: B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东晋诗人。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不做,归隐山水之间,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B.《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加上“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C.“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且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D.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解析:A.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开创者。 答案: A 5.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有它的写作规范的,如果不按照这个规范进行诗的创作,那么你创作出来的就不是诗。 B.从汉代开始,陆上丝路就沿着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了东西交往的北、中、南三条基本干线;同时又由于南北边塞各民族的频繁活动,为唐代丝路向南北扩展奠定了基础。 C.古往今来,中国的首都在历史上和欧洲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欧洲国家的首都自古就很少变化,伦敦从“七国时代”就是英国的首都,而巴黎,在墨洛温王朝建立之时便是法国的首都,至今不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语文试题附答案

和硕一中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期末试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 A、钟嵘对陶渊明 B、苏轼对王维 C、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2、“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 A、孟郊、李白 B、贺知章、杜甫 C、贾岛、杜甫 D、孟郊、陆游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的“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B、“唐宋八大家”指“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韩愈、柳宗元。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楚辞》,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D、《史记》按体列可分为本纪、世家、列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事本末体体列的史书。 4、下列叙述正确的两项是(3分)() A、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羊脂球》等等。 B、《家》: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地婉转地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C、《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 D、《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是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虽然是一个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情景式默写)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

中国古代诗歌 一湘夫人.屈原 1、《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的诗句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4、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两句诗。 二拟行路难鲍照 1、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鲍照《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的诗句是: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3、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的诗句是:泻水置平

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4、《拟行路难》中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是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5、《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6、《拟行路难》中用反问句来表达作者惆怅、矛盾痛苦的心情的句子是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三蜀相杜甫 1、《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诗句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蜀相》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诗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四书愤陆游 1、《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幻灯显示)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二课时 一、自主鉴赏 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椒房阿娇青娥老”椒房:后妃所住的宫殿,用花椒籽和泥涂壁,取其香暖兼有多子之意。 B.“云中谁寄锦书来”锦书:据《晋书》记载,窦滔妻子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她的丈夫,后来就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指李清照想给丈夫寄信。 C.“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古代用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伯仲”连用,后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D.“蓬莱宫中日月长”蓬莱宫:泛指仙境,蓬莱是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方丈、瀛洲。 2.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3.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 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B.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 ——宋词——元曲。 C.“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D.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学体裁,说它是报告是就其主题的真实性 而言,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方法而言。夏衍的《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 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至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 《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众口 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叙事诗。 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 “骚体”。

2019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一、白居易《长恨歌》 1.《长恨歌》中“,。,。”从黄昏到黎明,集中描写了唐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的句子是:“, 。” 3.《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4. 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 5.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 6. 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 7..渲染出凄凉情景的句子是:,。 二、屈原《湘夫人》 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2.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两句诗。 3.“,。”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4.“,。”写湘君把外衣抛到江中去,把单衣丢在澧水旁。是希望湘夫人能知道他曾经来过。 5.《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 6.《湘夫人》中,湘君抛弃湘夫人的赠礼,显现出绝望情绪的句子是:, 。 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1.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2.李白的《行路难》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是 “,。” 3. 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4.《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 5.《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以浅近的比喻说明复杂的现实内容。 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四、杜甫《蜀相》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4.《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5.《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6.杜甫《蜀相》中的“,。”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7.《蜀相》结尾两句“,。”,作者对诸葛亮的思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8.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陆游《书愤》 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4.《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5.《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

必修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文化常识总结

语文必修五、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和文化常识汇总 一、必修5文学文化常识汇总 《归去来兮辞》 本文是一篇辞赋。 辞:“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1 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2 风波:战乱。 3 公田:供俸禄的田。 4人事:指做官。 5三径就荒: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滕王阁序》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滕王阁序》成为他的“绝唱”。 1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2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3“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孺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孺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4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候官员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 5襜帷:车的帷幔。 6旬假: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7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8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9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不再南飞。 10“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在睢水旁边修建的竹园,他常和一些文人在此饮酒赋诗。 11北辰:北极星。这里暗指国君。 12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者,这里指皇帝的宫门。 13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做宣室。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14“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15“冯唐易老” :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经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 16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17贾谊: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任他为长沙王太傅。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本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90分钟100分) 一、基础知识(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瓮报牖,仇爽.垲也爽:舒服。 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教……写字。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方法。 D.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殆:大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累:堆积。 B.迩.年狱讼,情稍重迩:远。 C.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俾:使。 D.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了:了解,明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料得清贫 ..辍飧饔以劳吏者..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C.吾小人 B.奸民久于狱,与胥卒为表里 .. ..D.大块假我以文章 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次.岁月,异年谱也C.甚善。名.我固当 B.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D.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6.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B.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C.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D.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C.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D.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8.下面是对不同年龄的代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立②花甲③耄耋④始龀⑤弱冠⑥古稀⑦知命⑧不惑 A.④①⑤⑦⑧②③⑥C.④⑦⑤②⑧①⑥③ B.④⑦①⑧②⑤③⑥D.④⑤①⑧⑦②⑥③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对人的称谓时常先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如“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B.古代自称时则常用谦词,帝王则自称“孤”“寡人”,如“寡人之于国也”;而一般人则自称“愚”“仆”等,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报任安书》)。 C.古代若对他人不敬时常用贱称,如“小子”“竖子”等,如“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D.古代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对逝者的尊称,如“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在称谓前加“从”则表示叔伯关系,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0.补充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使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夫天地者,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借书满架,偃仰啸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阅读鉴赏(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一)成语梳理 1.《庖丁解牛》 目无全牛:开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游刃有余:形容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善刀而藏:将刀擦拭干净收起来。比喻有所收敛、适可而止或自藏其才而不炫露。 2.《项羽之死》 四面楚歌: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望风披靡:披靡,草木随风倒伏。草一遇到风就倒伏。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比喻军队毫无斗志。 3.《阿房宫赋》 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 锱铢必较:锱、铢,都是占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4.《文与可画筼筜偃竹记》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也说成竹在胸。 贻人口实:贻,遗留;口实,话柄。指做事或说话不小心,给人家留下了话柄。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 5.《六国论》 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6.《陶庵梦忆序》 雕虫小技: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7.《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浮生若梦: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像。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 8.《项脊轩志》 万籁俱寂: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9.《苦斋记》 膏粱之子:膏粱,肥肉和细粮,泛指精美的饮食、代指富贵生活。比喻富贵人家过惯享乐生活的子弟。 (二)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默写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情景式默写 第一单元 1.《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的诗句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屈原《湘夫人》开头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写景句子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4.“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5、李白《行路难》中表现作者的理想抱负终会实现的积极乐观精神的语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李白《行路难》中比喻人生路上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的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7、《行路难》中用典的语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8.《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9、《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0. 《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2.《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3、陆游《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4.《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5.《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的诗句是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6. 《杂诗十二首(其一)》运用移情修辞手法的诗句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17.《越中览古》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盛衰无常的感慨的诗句是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8.《一剪梅》中最能使人领略到女词人万千愁绪的诗句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9.《一剪梅》中词人惦念游子盼望锦书的遐想的诗句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0.《今别离》写出离别匆匆的句子是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第二单元 2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2.《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了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的诗句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3.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24.《春江花月夜》有几处诗句既含有“春”字,又含有“月”字。请写出其中的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25.《夜归鹿门歌》中诗人归鹿门所见景象的诗句是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26、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表现诗人隐居处境况的句子是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2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或李白的《梦游》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的句子)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字词归纳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字词归纳 一、字音字形归纳 回眸m?u 粉黛dài 骊宫lí霓裳ní cháng 临邛qi?ng 鼙鼓pí仙袂mai 衣钿diàn 千乘shang 钗擘b?马嵬w?i 阑干lán 绰约chu?渚(zhǔ) 眇(miǎo)芷 (zhǐ) 澧(lǐ) 澨(shì) 潺湲(chányuán) 葺(qì) 荪 (sūn) 楣(m?i)薜荔(bì lì)擗(pǐ) 庑(wǔ) 袂(mai) 搴(qiān) 汀(tīng) 踯(zhí)躅(zhú) 金(jīn)樽(zūn) 珍(zhēn)馐(xiū) 投(t?u)箸(zhù) 祠(cí)堂 频(pín)烦(fán) 帏(w?i) 伯(b?)仲(zh?ng) 鹧(zha)鸪(gū) 滟滟(yàn) 霰(xiàn) 雪 汀(tīng)上浦(pǔ)上扁(piān)舟(zhōu) 捣(dǎo)衣砧(zhēn) 碣(ji?)石岩(yán)扉 潇(xiāo)湘(xiāng) 瀛洲yínɡ剡溪Shàn 渌lù水屐jī殷yǐn 澹澹dàn 訇然hōnɡ悸动jì坼(cha) 涕(tì) 泗(sì) 垆(lú)边荠(jì)麦榆(yú)关 皓(hào) 腕(wàn) 豆蔻(k?u) 聒(guō)噪烹(pēng)羊馔(zhuàn)玉欢谑(xua) 沽(gū)取(qǔ) 千金裘(qiú) 夷(yí)歌箜(kōng)篌(h?u) 女娲(wā) 蛟(jiāo)龙 玉砌(qì) 潺潺(chán) 阑(lán)珊(shān) 罗(lu?)衾(qīn) 晌(shǎng)午溽(rù)暑 燎(liáo)沉香楫(jí)舟芙(fú)蓉(r?ng)浦(pǔ) 渗漉 shan lù修葺(qì) 垣(yuán)墙栏楯(shǔn)偃(yǎn)仰啸(xiào)歌斑驳(b?异爨(cuàn) 兀(wù)坐老妪(yù)婢(bì)女汝姊(zǐ)门扉(fēi)呱呱(gū) 阖(h?)门象笏(hù)长号(háo)扃牖(jiōngyǒu)罗衾qīn玉扃j iōn g 人寰h uán钗擘b?珍馐x iū悲怆c h uàn g踯躅z híz hú人才济济jǐ渌水lù木屐jī 天暝mín g战栗lì澹澹dàn霹雳pī訇然hōn g青冥mín g颓垣断壁y uán 殷红yān天姥mǔ恍忽h uǎn g雪霰x iàn荠菜jì荸荠bí.qí迥异j iǒn g潦水lǎo 以讹传讹?巉岩c hán蒹葭j iān j iā范蠡lǐ管窥蠡测lí騞然h uō中音z h?n g 肯綮qìn g越俎代庖páo宫阙q ua歌阕q ua麾下h uī怵目惊心c hù 刈旗yì瞋目c hēn喝叱c hì垓下gāi鼎铛玉石c hēn g如椽大笔c h uán 百战不殆dài熨斗yùn熨帖yù仇雠c h?u尚飨x iǎn g俳优pái自诩xǔ 瓮牖wan g yǒu桎梏z hìgù伛偻yǔlǚ佝偻gōu l?u垂涎三尺x ián煊赫x uān 烜赫x uǎn亘古不变gan迨及dài绐骗dài百战不殆dài伤亡殆尽dài象笏hù 二、诗歌发展概述 1.诗歌的源头是歌谣 2.《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 因此称为《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 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 诗歌 3.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 飞》汉末五言诗大兴晋代后称汉末五言诗为古诗 4.《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南朝梁萧统所编《文选》之内。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 基础,可以说代表了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5.建安时期为自觉时代 6.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7.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8.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9.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10.西晋:左思 11.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归园田居》《饮酒》《杂诗》)谢(谢灵运:开 创了山水诗派) 12.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