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任安书》思路分析

《报任安书》思路分析

《报任安书》思路分析
《报任安书》思路分析

《报任安书》思路赏析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回信,情理交融,感人至深,乃古今散文佳作中的佼佼者。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乃司马迁之友。任安少时家境贫寒,后任大将军卫青舍人。经卫青推荐,拜为郎中,后迁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年),戾太子发兵杀江充,命令时任北军使者护军的任安发兵,任安虽然受命,但又按兵未动,闭门不出。太子事平,任安被牵连,最终腰斩。

腰斩前,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利用职务之便,能替贤士说话。司马迁没有立即答复,直到临行前,才回了信。信中,司马迁历叙了身世遭遇,倾吐了内心的痛愤之情,表明了积极的处世态度,表达了“重于泰山”的人生观,阐明了“隐忍苟活”的原因,情感真切,催人泪下。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段首的客套之语,固定格式,一开始作者就将自己置于一个卑微的位置。“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这一段主要复述任安信件的主要内容。勤勤恳恳是急切而诚恳的意思,若望在这两解,一是“你希望”;二是“好像抱怨”,这还有待考证。根据内容我们可以推测任安的言外之意:你在皇上身边活动,做不到推荐贤能、替我说话这个要求,那就是苟且活于世了。

面对这种情况,作者说:“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幸是表敬副词,等于说“勿为过”是我的荣幸。“非敢如此”不但可以看出作者态度明确,还概括性的表述了原因,希望任安不要怪罪。

作者在文首对任安的信明确表了态。根据文意,我们可以看出任安的言外之意:司马迁常年追随皇上,虽遭受宫刑,但并没影响升迁,太史公迁为中书令便是例证。任安认为司马迁有推贤进士之能,就看有没有荐能之心,换言之,推荐贤能对于司马迁来说易如反掌,关键在于司马迁是否愿意。若不愿意,对于司马迁这受过宫刑的人,有何脸面活于世上。作者当然也看出了这一点,因此他首先在地位上否定了自己。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作者明确回答,我们这类人根本没有什么地位,就是死,也没有意义,这叫死得不值。接着他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作者进一步论证死得不值。既然在皇上面前一文不值,世人又毫不在乎,假如死了,世人也不能将我们与为操守而死的人同列,他们会认为我们罪有应得,原因何在?职业所定。这样便无形推翻了任安的言外论点:地位高。但作者同时又谦恭的埋下了伏笔:我地位虽低,但志向不低,我有我的人生观——重于泰山。

那除了不值以外还有什么呢?作者又一一道来:“太上不辱先”,最好不要辱没先人名誉,光宗耀祖;“其次不辱身”,次一等是不辱没自身名誉,仕途通达;“其次不辱理色”,次一等不辱于脸色,不看人脸色,左右逢源;“其次不辱辞令”,次一等不辱于言辞,不被人批评,与人平起平坐;“其次诎体受辱”,次一等低头弯腰;“其次易服受辱”,次一等换上刑服。“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次一等是手脚被绑遭受杖刑;“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次一等是剃光头发颈套铁链;“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次一等是烙印皮肤摧残肢体。“最下腐刑极矣”,最低等便是阉割。人在世上,从荣耀到耻辱大致这些等次。作者通过刑法侮辱人身心程度的详尽排列,得出宫刑的残酷性。换言之,人一旦受辱就再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因此作者引用:“传曰:刑不上大夫。”刑法一般不会轻易加在士大夫身上,同时作者又提醒:“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士处事要谨慎,既犯罪受辱再去死那就来不及了。接

着作者又进行比喻论证:“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作者以老虎为喻,进行论述。山中老虎,被捕之前,威力无敌,而被捕之后逐渐服人,摇尾乞食。这可得出凡被捕之人一旦受刑狱之苦,最终都会屈服,当然最终都会丧失尊严。因此有地位的人行事定要谨慎,莫要被捕。士当然深谙此理,“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这说明作为一个士(还够不上大夫)连象征性的刑罚都不能接受,何况实实在在的刑罚?他们意识到将要受辱时,“便定计于鲜”,绝不受辱。

可作者是什么现状呢?“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交”“受”“暴”“幽”,“抢”“惕”并存,被动受辱到主动受辱需要一个过程,也必需一个条件——关押。只要关押,定会受辱。原因何在?威力长期造成的结果。到了这种地步,还说没有受辱,那就是厚脸皮了,哪有尊贵可言?作者在此已经承认了一个现实:我已经受辱。

那作者应该怎么办呢?接着作者便用事例做了回答:“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奖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论述至此,答案已经明了,从古至今,达官贵人、王侯将相都未逃避一辱,也没有于受辱前自杀,何况我这地位低下的人呢?

于是作者说:“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这是一个互文手法,形式决定了强弱,明白晓畅,没什么可奇怪的。上句“古今一体”句便是例证。由此证明,一旦死前进入牢笼,以前的人格将没办法提及,可见作者现在死已经来不及了。

接着,结论便随即得出:“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这就是朝廷不轻易给大夫施刑的原因:一旦受辱,后果不可挽回。

第二段分析了不死的原因,共有两点:一是不值,二是不及,除此还有什么呢?前两点是客观原因,有没有主观原因呢?作者自身有没有精神寄托呢?毫无疑问,当然有。

作者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是仆于妻子何如哉?”作者分析一般人都是因顾念亲情才不忍离世,但自己不是。那自己顾虑什么呢?但作者没有直接回答,他又说:“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作者认为真正的勇者是能屈能伸的。作者是不是在为自己的怯死辩解?当然不是,接着他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不怯死,按理来说只能苟活,但从语气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他自己不是世人眼里所谓的苟活,“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明确回答了他不是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他说:“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从地位上讲奴婢比我高,但从思想上奴婢不一定比我高,这样一种地位高觉悟低的人都能自裁,我能怕死吗?这样一来我们又明确了作者既不是怕死,又不是苟活。我们不禁发问:作者到底有什么顾虑呢?正面回答便是:“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到此,作者明确了不死的三个原因:客观逻辑推理上说是不值和不及,而从主观情感上说是私恨不尽。

文章的论点在生死观上,前半部分作者主要论述不能自决的原因,一个不字,三个方面——值、及、尽。从主动性上看出私恨有所不尽是他活着的精神支柱,那作者何以有此想法?

作者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在作者看来,古时候有钱有地位但死后没有流芳的人多不胜数,只有卓越之才才能被世人长久称颂。当然作者观点也一目了然,金钱权势物质层面的东西不会流传,只有通过精神来支撑生命的人,才可流芳百世。于是他举例论证:“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作者用8个论据论证了“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的论点,以上不论是富贵者还是贫贱人,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都有传世之作。文章说到此已经非常明,作者前面推理得出不能死,但不能死不一定是有意义的活着,不能死只能算一个生物意义上的生命存在,而要使这生物意义产生社会意义,那么就得精彩的活着,这就是除自然生存属性以外的社会发展属性,也是生活方式,那么八个例子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我要著书。

进而作者对这些人著书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概括总结:“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看到这我们明白作者不但不能自决,而且要更加光荣的活着,那他要干什么呢?毋庸置疑,他要著书。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作者谦虚表述自不量力,用无用之词简单考查以前的事迹,行为,但我们从“网罗”、“略考”、“始终”、“成败兴坏”、“上计”等词便可看出他的考察行为的广度以及所费精力之多,因此才有了千古绝史——《太史公书》,而更伟大的地方是《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例,自此以后,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便有了比较规范的参照基础。

作者明确表示,著书不为个人,而为社会发展:“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者用自己的言语客观考察总结历史,体现了一种实录精神,这就是他重于泰山的人生观的最好体现。

司马迁20岁开始为著史做准备,足遍大江南北,可谓历经艰辛。可天有不测风云,前99年因李陵事件惨遭极刑,无论从身体还是精神上,对他来说都是极大的伤害,而正因为有理想,因此,不论是什么原因,他表现的都是不动声色。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在作者看来,屈辱不算什么,而最可怕的是不能化悲痛为力量,在受辱中自暴自弃,自此消沉。但这些事情,世俗之人是理解不了的,如上文所说:“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因此他说:“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不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已明确表示,作者的这些行为任安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作者希望任安不要逼作者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最后一段,作者重点放在了委婉为自己辩解的内容上,经过前边的陈述,作者说:“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作者再次明确自己身为人下,好心办了坏事,遭遇极大侮辱,受尽嘲笑,辱没先人,哪能有地位可言?并进一步说:“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时间是冲刷不了这种耻辱,只会越来越深。我一天的状态如何呢?心情又怎么样呢?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一句话发自肺腑,感人至深。作者的自卑心理、沉痛心情用“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一下子精准的表现出来,谁能不为之动情?这种情况,哪还有心思、有胆量再去“推贤进士”呢?

“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世俯仰,以通其狂惑。”像我这一类人——宦者,哪能为了节操隐退呢?实质毫无节操而言,只能随波逐流,跟那些俗人在一起,以求生存。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与仆私心剌谬?”“无乃……乎”一词,作者委婉的拒绝了任安的要求,最后作者语重心长的说:“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拒绝的同时,也认可了自己的价值,天之昭昭,总有一天,是非乃定。

果真,司马迁的巨著,得到了后世之人的认可,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总体价值就可见一斑了。当然作者的人格价值通过这本巨著也得以体现,真正做到了名未“摩灭”,千古流芳,并激励着每一个在挫折中前进的人。

《报任安书》研学案及答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 19、《报任安书》研学案 班级姓名 高二语文备课组编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重难点:2、3 三、背景材料及体裁 1.背景资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者()阙.然()怯懦 ..()沉溺.() 缧绁 ..()厄()..()臧.获()倜傥 厥()膑.脚()放失.()稽.()愠.色() 被戮.()垢弥 ..()闺閤.()剌.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甲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选自xx《报xx书》)乙 xx且卒,执迁手而泣曰: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余为太史而弗论载,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①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始论次其文。七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选自xx《xx自序》) 【注】①?: 缀集。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虽累百世,垢弥甚耳垢: 耻辱 B.以通其狂惑通: 抒发 C.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xxxx: 遗漏 D.于是论次其文次: 次序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曼辞以自饰 B.重为乡党所笑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C.退而深惟曰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D.然后是非乃定乃喟然而叹曰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融叙事和抒情于一体,当情浓事切之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既是叙述又是抒情,使人读之唏嘘。 B.甲文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心情,并陈说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浮沉”“俯仰”“狂惑”词语,表达了司马迁的悔恨、妥协,是现实压迫之后的情感折射。 C.乙文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作者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能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D.乙文略述司马迁的处境、情感与心志,可与《报任安书》中“草创未就,会遭此祸”“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等内容映照,文字精微,思想深沉。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报任安书 (节选)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 2.通过诵读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情感,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及重要句式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语段,揣摩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教学设想:《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阅读此文,我们对司马迁择生践志,创作《史记》的心路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他的“择生”令人敬重。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因此要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报任安书(节选)》答案

报任安书(节选) 1.【解析】选C。比:并列,这里是“相提并论”的意思。 2.【解析】选A。均为助词,的。B项,副词,于是、就;副词,却、竟然。 C项,介词,在;介词,引出对象。D项,介词,用、凭借;连词,表目的。 3.【解析】选C。A项,“失”同“佚”;B项,“罔”同“网”;D项,“责”同“债”。 4.【解析】选D。A项,名词作动词,受膑刑;B项,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C项,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5.【解析】选B。B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D项,定语后置句。 6.【解析】选A。倜傥:古今意义相同,指卓越不凡。B项,意气:

古义指情意;今义指a.意志和气概,b.志趣和性格,c.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C项,下流:古义为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义指a.下游,b.卑下的地位,c.卑鄙龌龊。D项,口语:古义指言语,文中指替李陵辩护;今义指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7.答案:(1)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 (2)《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3)起草尚未定稿,就正好遭遇这场灾祸,书还没有写成,我十分惋惜,因此受了最重的刑罚却没有恼怒之色。 8.【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辱:谦辞,承蒙。和《报任安书》中的“曩者辱赐书”中的“辱”词义一致。

9.【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两个“以”均是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C项,前一个“其”为代词,代自己;后一个“其”是副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译为“还是”。D项,前一个“所”表被动,译为“被”;后一个“所”用在动词之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作者写时文获得荣誉,写有独立见解的文章却遭受灾祸。 11.【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

报任安书(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槛(jiàn)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 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 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 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 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 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 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 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

高三语文报任安书节选练习及答案

高三语文报任安书节选练习及答案 高三语文报任安书节选练习及答案 一.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2.其次剔毛发 3.见狱吏则头枪地 4.及罪至罔加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7.思垂空文以自见 8.则仆偿前辱之责 二.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有无不同,请具体解释: 1.意气勤勤恳恳古义:今义: 2.素所自树立使然古义:今义: 3.念父母,顾妻子古义:今义: 4.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今义: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今义: 6.下流多谤议古义:今义: 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古义:今义:

三.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 A.若望仆不相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或师焉,或否焉 D.吾从而师之 2.比肩接踵() A.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B.夫知效一方,行比一官 C.天涯若比邻 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A.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B.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C.重为乡党所笑 D.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4.思厥先祖父() A.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B.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C.率时农夫,播厥百种 D.禹厥之三仞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A.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6.谈谐终日夕,觞至则倾杯() C.对此欲倒东南倾 D.权倾五伯 四.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A.倡优畜之 B.太上不辱先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教学案例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投影片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 三、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1、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3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个踟蹰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不料,飞 来横祸,差点葬送了旷世奇才。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 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 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 传的千秋伟业。“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 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 仰止! 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 舛反而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 你不朽的灵魂! 二、知识介绍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 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 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

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鲁迅 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三、背景链接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 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 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 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 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 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 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 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1)被楚受辱(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

报任安书阅读题及标准答案.doc

报任安书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想要得高分,不妨多做一些文言文阅读题的练习。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报任安书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报任安书》阅读原文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

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报任安书》阅读题目 【小题1】下列各组中,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胜记胜:尽西伯拘而演《周易》演:推演 B.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迁:迁徙草创未就,会遭此祸会:适逢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订仆偿前辱之责责:职责 D.仆诚已著此书诚:确实垢弥甚耳弥:满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通其狂惑不得通其道 B.思垂空文以自见其翼若垂天之云 C.且负下未易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居则忽忽,若有所亡亡羊补牢 【小题3】选出与"文王拘而演《周易》"句式结构相同的一句( ) A.彼且奚适也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小题4】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举了文王,仲尼,屈原等人的事迹,意在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实现自己的理想。 B.介绍《史记》的写作宗旨,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即使受到残酷的刑罚,作者也毫无愠色,继续奋笔疾书,这种在逆境中忍辱图强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D.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是无脸见人,痛苦至极,因此想隐退山林,顺从世

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 槛(jiàn)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

《报任安书》答案

《报任安书》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 【字音】 曩者阙然臧获倜傥 膑脚愠色剌谬 【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 (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现露) (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丢失的) (5)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 【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古,情义。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古,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 (2)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3)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沉溺:古,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古,不同寻常。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5)下流多谤议 (下流:古,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今指卑鄙龌龊,不文明) (6)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口语:古,说话。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2)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3)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 (4)若望仆不相师(师,效法) (5)孙子膑脚(名作动,受膑刑) (6)请略陈固陋(形作名,因塞鄙陋的想法) (7)流俗之所轻也(形作动,轻,轻视) (8)思垂空文以自见(使……流传) (9)且勇者不必死节(为动,为……死) 【一词多义】 1、以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 以通其狂惑表目的,用来 及以至是已经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连词表结果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以,因此 仆以口语遇此祸因为

报任安书教案完整版

报任安书教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的行文特点。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着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

报任安书练习题Word版

报任安书练习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魏其(jī),大将也,衣(yī)赭(zhě)衣,关三木。 B.暴(bào)肌肤,受榜箠(chuí),幽于圜(yuán)墙之中。 C.何至自沉溺(nì)缧(léi)绁(xiè)之辱哉! D.无乃与仆(pū)私心剌(là)谬(miù)乎? 2.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⑤则仆偿前辱之责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①②④⑧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③④⑤⑥ 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意气勤勤恳恳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4.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 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7.根据课文填写句子。 (1)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上不辱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下腐刑极矣! 8.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2)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3)恨私心有所不尽二、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9.下列语句中“之”的含义正确的一组是 ①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试之以足 A.尺码到达尺码鞋子 B.尺码尺码到达鞋子 C.尺码鞋子尺码到达 D.尺码鞋子到达尺码 答案:A 解析:遇到一词多义现象要把这个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通过这个词在句中的含义来辨别。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摘要:相、畜、极、就、渐、用、见、顾、究、会、之、殆;,勤勤恳恳、戏一弄、树立、网罗、下流、妻子、夫人、粪土、恨、谤,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作者生平与社会背景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特殊境遇中的复杂感情 能辩证地评价作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作者的品德与操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精神 一、作家、作平简介 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 得罪下狱。次年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 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

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 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确实是向知心朋友倾吐表情。 本文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作者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伟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本文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文章的结尾呼应开头,点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 二、初读文本,把握文章脉络,感受情感。 选文逐层深入,叙议结合,援引古代事例比喻当今形势。叙述中透露出作者遭受腐刑之后的痛苦及怨恨,议论中表现作者“隐忍苟活”而要“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伟大志向。 三、分段朗读全文,注意结合文意中的不同语气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 四、实践与练习。 〖自主梳理掌握文言词语〗 【通假字】 剔—剃、摩一磨、底一抵、失一佚、责—债、一槍一一抢、以一已、罔一网; 不—否曷—何箠—棰诎—屈见—现 【一词多义】 相、畜、极、就、渐、用、见、顾、究、会、之、殆; 【古今异义词】 勤勤恳恳、戏一弄、树立、网罗、下流、妻子、夫人、粪土、恨、谤 【词类活用】流俗之轻也,其次不辱身斯不亦远暴肌肤曷足贵衣赭衣

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导语:《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报任安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掌握“辱”、“意气”、“就”等实词和“于”“之”“以”等虚词的用法,积累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以及被动句等特殊句式。 3、注意有感情地朗读,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正确认识司马迁坚韧勇敢面对挫折的人生观以及他忍辱苟活,为完成志愿的价值观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 2、正确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三、教学设想依据

1、本文实词的用法、通假字现象以及“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等被动句式较多,因此授课时着重一些常用的重点文言词句及被动句的翻译,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本文是司马迁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在信中,流露出司马迁对朋友爱莫能助的无奈,更体现了司马迁坚韧勇敢面对挫折的性格和忍辱完成愿望的人生价值观。学生通过翻译疏通文章,加上朗读感受,可体会《报任安书》的悲愤情感和司马迁“勇者不必死节”的特殊人生价值观。 2、从学生角度来看,高二(1)(2)班都是理科班,文言文阅读能力比较薄弱。但总体来说,(2)班学生的文言基础以及学习的认真程度比(1)班较胜一筹;而(1)班的课堂气氛比(2)班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两个班不同地情况,合理安排课程设计所定时间。 四、教学课时: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设计:我们已经学习过《鸿门宴》,前几天大家也观看过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绝笔之作》,相信同学们对司马迁司马迁以及他的作品《史记》都有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同学回忆一下关于司马迁及《史记》的知识。 二、作家作品:(抽选学生回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知识)(PPT展示填空)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现陕西

报任安书 - 测试题及答案(修改版)

《报任安书》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曰(zhuàn) 倜傥 ..(tì dǎng) 暴.肌肤(pù)曩.者(nǎng) B. 剖.符(pō) 放失.(yì) 愠.色(yùn) 阙.然(quē) C. 缧绁 ..(léi xiè) 槛.阱(jiàn)不可胜.记(shēng) 卜.祝(bǔ) D. 强.颜(qiǎng)前辱之责.(zé) 剌谬 ..(là miù) 闺閤.(hé)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下至于兹.(现在)不逊.(不谦虚) B.若望.仆不相师(怨恨)幸勿为过.(过错) C.垢弥.甚尔(更加)若有所亡.(失) D.顾.妻子(顾念)曼辞 ..以自饰(美好) E.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磨灭)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之所趋.异也(趋求) 推贤进士为务.(职责) B. 卒就.死(就要,将要) 受.械于陈(戴上刑具) C. 若望.仆不相师(埋怨) 仆诚.以著此书(诚实,真诚) D. 定计于鲜.也(不以寿终)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连累,涉及)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及以至是,言不辱者 B.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C.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D.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 ..之人称焉 ..多谤议 B.唯倜傥非常 C.恨私心 ..之辱哉 ..有所不尽 D.何至自沉溺缧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②被.箠楚受辱 B.①难为.俗人言也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C.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②然此可以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灌夫受辱于.居室②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7.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A.访风景于崇阿B.洎牧以谗诛 C.思垂空文以自见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着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本文,完成7~9题。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述往事,思.来者思:使……思 B.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察 C.则仆偿前辱之责.责:同“债” D.曼.辞以自饰曼:随意的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列举先贤受到沉重打击后发奋著书的史实,是借古人以自况抒发激愤之情。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 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点拨。 2、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 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 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 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 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 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 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 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 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 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 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 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 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报任安书(节选)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报任安书(节选)理解性默写 司马迁 【原文】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理解性默写: 1.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 2.《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出的关于生死价值的句子是“, ,,。”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述自己惨受宫刑而没有以死殉节的原因的句子是“,,。” 4.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举周文王、孔子在困境中完成作品的句子是: ,。 5.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举屈原、左丘明在困境中完成作品的句子是: ,;,。 6.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举孙膑、吕不韦在困境中完成作品的句子是: ,;,。 7.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举韩非子的例子来说明自己也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句子是:,。为后文解释自己忍辱负重、著书立说作铺垫。 8.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赏析 中国古代散文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宝库,其精神营养价值之大,令其他文体望尘莫及。在这些散文之中,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具有强大感染力的首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之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句句慷慨激越,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声讨的檄文,是伟大的民族精英在身残处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 本文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当然与司马迁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个“情”字。这个情不是痴男怨女的恋情,但比男女恋情更加凄婉;这个情不是侍父养母孝敬之情,但比孝敬之情还要纯真;这个情也不是忠君效国之情,却比忠君效国更加高尚。这个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是人类最神圣最具有代表性的生命之情。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自己生命遭受极端摧残之后写的。那是一个把人当作畜生的时代。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话,便横遭暴行,惨受宫刑。昨天还是国家大臣,今天便被阉割,毫无尊严可讲。宫刑之后的司马迁,精神上的打击异常沉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饱尝了死亡一样的人生况味。当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的时候,当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生活的时候,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多么凄惨又多么悲壮的行为啊!什么叫知识分子?有人说,那些为了人类的进步,在黑暗中挣扎,不畏惧任何权势,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都义无反顾的人,才叫知识分子。他是人间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他把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看作生命的本体,他把传播这种意志和精神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中国杰出的文人,像屈原、苏轼、李贽、谭嗣同、鲁迅等等,都是这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两千年前,司马迁就认识到生与死的价值,并作出了毫不含糊的解释。这种人生观发扬了孟子“生”与“义”的精神之髓,并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作者还从生命历程与创作的关系上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愤怒出诗人”的文学创作规律。他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用诗一般的语言,高度评价屈原的一生,是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这正应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名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他看透了这个社会。 司马迁是叙事的高手。读《报任安书》,我们会惊讶作者何以将事件叙述得如此凄婉动人。“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