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含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含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含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Q=ψqF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ψ——径流系数,其数值小于1;

根据不同地貌选择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a);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云南昭通暴雨强度公式:

式中:P——设计重现期(a);

t——降雨历时(min)。

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暴雨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某一历时降水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专指用于室外排水设计的短历时强降水(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小于 120 分钟的降水) 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城市或某一区域暴雨强度的表达式 二、 其他省市参考公式: 三、暴雨强度公式修订 一般气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水资料,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以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流程: 1.资料处理; 2.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单一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 3.精度检验; 4.常用查算图表编制; 5.各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 注意事项: 基础气象资料 采用当地国家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建站~至今的逐分钟自记雨量记录,降水历时按 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 8 场最大雨量记录; 年最大值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 20 年以上,最好有 30 年以上资料; 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最好有 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立 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大到小排序排列,并从大到小选取年数的 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大值法:选取各历时降水的逐年最大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 具体计算步骤: 一、公式拟合

1.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 最小二乘法、数值逼近法 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 二分搜索法、最小二乘法 3.暴雨强度总公式拟合 最小二乘法、高斯牛顿法 二、精度检验 重现期~10 年 < /min < 5% 三、不同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 城市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1)各历时暴雨年际变化特征——可通过绘制各历时暴雨出现日(次)数的年际变化图,分析各历时暴雨的逐年或年代变化特征。 (2)暴雨样本年际变化特征——可以各年降水数据入选各历时基础暴雨样本的比例外评价指标,分

生活给水设计秒流量的概率计算方法

生活给水设计秒流量的概率计算方法 摘要:本文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在计算生活给水设计秒流量时采用的常用概率理论方法,即亨特概率法和俄罗斯概率法。并对其理论原理,计算方法及特点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关键词:给水设计秒流量概率法卫生器具 1 前 生活用水设计秒流量反映了给水排水系统瞬时高峰用水规律的设计流量。以L/s计。用于确定给水管管径和排水管管径,计算给水管系的水头损失和排水管道的坡度、充满度,以及选用水泵等 世界各国进行了不少水量方面的研究,并制定出各自室内给水管道流量的计算方法。室内给水管道流量的计算方法有平方根法、概率理论法 目前,国外应用的方法皆以概率为理论基础,概率计算是所有新的设计方法的基础。国外不仅早已建立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秒流量计算式,而且在近几十年来,对用水工况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研究,至今己获得足够的可以更完善地加工整理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的资料,这对我国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许多国家均采用概率方法为基础,但由于对数据的选取以及处理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方法不同,以美国的亨特概率方法和俄罗斯的概率方法为代表 2 概率计算方 2.1 亨特概率方 2.1.1 亨特概率法的建立 [1 亨特概率法由美国的亨特(Roy B.Hunter)于1924年提出,并在1940年以后发展成熟,得到承认。其基本原理是将系统中卫生器具的使用看作一个随机变量,各种卫生器具的使用是独立的,使用中不存在相互联系,可用二项分布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秒流量这一随机变量

假定某给水管段上连接有n个卫生器具,各个器具的开启和关闭相互独立,每个器具的额定流量为q0,则通过该计算管段的最大给水设计秒流量为q0n,最小给水流量为0,任意时刻通过该管段的给水秒流量q(0≤q≤q0)。设计系统应降低管材耗量,并保证不间断供水,以满足用水高峰时的用水量。假设用水高峰时每个卫生器具的使用概率为p,则不被使用的概率为(1-p),那么在用水高峰时,n个卫生器具中有i个同时使用的概率为 (2-1 亨特的定义,对根据于只有一种卫生器具构成单一系统,表示如下 (2-2 其中:Pm—至多有m个器具同时的概率值 m— 卫生器具同时使用个数设计值 p—用水高峰期单个卫生器具的使用概率 n—管段连接的卫生器具数 Pr—供水保证值,在亨特概率方法中采用0.99 由上式可以得知,在供水保证值Pr给出的情况下,可得在总卫生器具n个中,同时起作用的卫生器具数目r的值 由上式(2-2)知,n个卫生器具中有r个作用,r是0到n的任意数,把r从0到n的概率全部想加起来可得 (2-3 其中:式中符号同前 利用(式2.2)在已知N,P的条件下,可求出满足Pm≥0.99的m值。卫生器具同时使用个数设计值的概念与设计秒流量的概念想对应的计算管段的设计秒流量为 qg=q0 式中 qg——计算管段的设计秒流量,L/S

雨水管径计算软件

雨水管径计算软件 【篇一: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根据不同地貌选择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a); 式中:p——设计重现期(a); t——降雨历时(min)。 【篇二:雨水管道挖土方的计算规则】 雨水管道挖土方的计算规则 径变0.7 米,怎么就不计算了。因为在挖井室圆形土方时你一定要放点坡的。我在上面的例式中没有增加放坡量也没有扣减收口处的土方,我折算过增加的土方和扣除的土方大体差不多,所以相互抵消了。 【篇三:雨水管渠的设计计算】 第九章雨水管渠的设计计算 (一)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雨水设计流量的确定方法; 2、了解截流制合流式排水管渠的设计; 3、掌握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的绘制。 (二)教学内容: 1、雨量分析及暴雨强度公式; 2、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 3、雨水管网设计与计算; 4、雨水径流调节; 5、排洪沟设计与计算; 6、合流制管网设计与计算。 (三)重点: 雨水管网设计计算、合流制管网设计计算。 第一节雨量分析及暴雨强度公式 一、雨量分析 1. 降雨量

降雨量指单位地面面积上在一定时间内降雨的雨水体积,其计量单 位为(体积/时间)/面积。由于体积除以面积等于长度,所以降雨量 的单位又可以采用长度/时间。这时降雨量又称为单位时间内的降雨 深度。常用的降雨量统计数据计量单位有: 年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年降雨量的平均值,计量单位用 mm/a; 月平均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月降雨量的平均值,计量单位用 mm/月; 最大日降雨量:指多年观测的各年中降雨量最大的一日的降雨量, 计量单位用mm/d。 2. 雨量的数据整理 自记雨量计所记录的数据一般是每场雨的累积降雨量(mm)和降 雨时间(min)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降雨时间为横坐标和以累计降雨 量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降雨量累积曲线。降雨量累积曲线上某 一点的斜率即为该时间的降雨瞬时强度。将降雨量在该时间段内的 增量除以该时间段长度,可以得到描述单位时间内的累积降雨量, 即该段降雨历时的平均降雨强度。 3.降雨历时和暴雨强度 在降雨量累积曲线上取某一时间段t,称为降雨历时。如果该降雨历时覆盖了降雨的雨峰时间,则上面计算的数值即为对应于该降雨历 时的暴 雨强度,降雨历时区间取得越宽,计算得出的暴雨强度就越小。 暴雨强度用符号i表示,常用单位为mm/min,也可为mm/h。设 单位时间t内的平均降雨深度为h,则其关系为: i?h (9-1) t 在工程上,暴雨强度亦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量q表示,单位用(l/s)/hm2。采用以上计量单位时,由于1mm/min=l (l/m2)/min=10000(l/min)/hm2,可得i和q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q?10000i?167i (9-2) 60 式中 q—降雨强度,(l/s)/hm2; i —降雨强度,mm/min。 就雨水管渠设计而言,有意义的是找出降雨量最大的那个时段内的 降雨量。因此,暴雨强度的数值与所取的连续时间段t的跨度和位置 有关。在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中,经常采用的降雨历时为5min、

玉溪市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

玉溪市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修订)1.总则 1.1 编制的必要性和目的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是城市室外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国已经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凸现。城市降雨特征会发生局地性变化。已有数据表明,部分城市每隔10年左右出现超过历史记录的特大暴雨,玉溪近年来突发性、短时特大暴雨频发。依据水文气象频率分析的理论,基于已有的降雨记录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到的城市暴雨量、暴雨强度、降雨历时、时间空间的分布等,是科学表达城市降雨规律的一种方法,同时要认识到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以指导具体工作。 城市财富的聚集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因素使得城市对灾害的承受能力趋弱,降雨特征的趋势性变化对城市的防灾减灾提出挑战。新建、扩建城市室外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以及已建城市排水设施历史欠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对城市降雨规律进行科学表达和定量分析。因此,开展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及修编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适用国家需求和玉溪城市发展需求,指导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及修编,特编制本编制玉溪本地暴雨强度公式。 1.2条款涉及的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如下(但不限于)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年版)

(2)《地面气象观测规范》(QX/T 52-2007) (3)《地面气候资料30 年整编常规项目及其统计方法》(QX/T 22-2004) (4)《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QX/T 118-2010) (5)《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8170-2008) (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 (7)《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 (8)《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 (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 2.资料及方法 降雨资料是暴雨强度公式推算的基础,暴雨强度公式及查算图表编制应以国家气象站自记降雨资料为依据,资料使用玉溪市红塔区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年1月至2014年12月逐分钟降水自记资料。降雨资料完整、合理,所用资料真实可靠。 暴雨强度公式及计算图表的编制国家相关规范推荐的方法基础上进行推算,推算方法及过程科学合理,采用滑动统计降雨历时的年度最大值雨量,滑动步长为1min,降雨频率分布曲线拟合中经用皮尔逊Ⅲ型、指数型、耿贝尔型函数的最小二乘法和高斯牛顿法运算比较。三种函数曲线的最小二乘法均能通过对均方差计算。均能通过平均绝对均方差不宜大于0.05mm/min;在较大降雨强度的地方,平均相对均方差不宜大于5%规定的检验,皮尔逊Ⅲ型、

浙江省各市暴雨强度公式

浙江省各市暴雨强度公式(老) 杭州市:Q=3360.04(1+0.639lgP)/(T+11.945)0.825 绍兴市:Q=3512.344(1+0.593lgP)/(T+11.814)0.827宁波市:Q=8413.46(1+0.71lgP)/(T+22.51)0.96 金华市:Q=1771.033(1+0.771lgP)/(T+5.084)0.707嘉兴市:Q=3521.362(1+0.675lgP)/(T+15.153)0.799湖州市:Q=4216.416(1+0.738lgP)/(T+16.381)0.834舟山市:Q=8080.462(1+0.701lgP)/(T+25.201)0.982台州市:Q=2132.423(1+0.537lgP)/(T+13.451)0.671丽水市:Q=3428.009(1+0.604lgP)/(T+12.023)0.852衢州市:Q=2555.601(1+0.567lgP)/(T+10)0.78 永康市:Q=1932.07(1+0.789lgP)/(T+16.593)0.8287义乌市:Q=3544(1+0.637lgP)/(T+14)0.845 温州市:Q=2216.758(1+0.573lgP)/(T+12.641)0.663

浙江省各市暴雨强度公式(新)080507 杭州地区 杭州:Q=9634.898(1+0.927lgP)/(T+31.546)1.008 临安:Q= 1310.282(1+0.784lgP)/(T+6.124)0.623 富阳:Q=3260.174(1+0.682lgP)/(T+19.584)0.791 桐庐:Q=6124.892(1+0.688lgP)/(T+28.149)0.940 建德:Q=2751.659(1+0.803lgP)/(T+13.427)0.806 淳安:Q=1866.392(1+0.796lgP)/(T+11.470)0.734 宁波地区 宁波:Q= 16596.46(1+0.856lgP)/(T+32.196)1.113 余姚:

雨水调蓄池计算

方案一:(压力流外排) 设计参数: 用于削减排水管道洪峰流量时,雨水调蓄有效容积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中的4.15.5条公式计算: 式中:—脱过系数,取值为调蓄池下游设计流量和上游设计流量之比,取0.3; Q—调蓄池上游设计流量,参考方案二计算结果,为55m3/min; b、n—暴雨强度公式参数,分别为0.75和11.259; t—降雨历时(min),按2小时计。 雨水池容积和外排流量计算: 1) =4356m3 2)外排雨水流量为0.3Q=0.3X908=272L/s 水泵参数选取: 设2台潜水泵,单台流量490m3/h。2台水泵合用一根出水管,出水管管径采用DN400钢管,流速为2.1m/s,满足要求。 方案二:(重力流外排) 设计参数: 1)采用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q=3618.427(1+0.438lgP)/(t+11.259)0.750; 式中:q--暴雨强度 t--降雨历时 (min) 按2小时计算; P—设计重现期,取5年。 2)雨水量采用计算公式:Q=ψ·q·F 式中:ψ--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采用0.50 F--汇水面积(公顷);汇水范围为万达广场以西暹岗村地势较高的区域,约15公顷。 3)雨水管的流速应大于V=0.75m/s,小于V=5m/s,雨水管按满流计算。

雨水量计算: Q=ψ·q·F =0.5X[3618.427(1+0.438lg5)/(120+11.259)0.750]X15=908L/s,外排雨水管设计管径采用d800,设计坡度0.006,流速2m/s。 方案三:(重力流外排) 计算过程同方案二,排水路径和管道敷设方式不同而已,设计管径采用d800,设计坡度0.01,流速2.6m/s。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设计秒流量的计算

附 1、5设计秒流量的计算 1、5、1设计流量计算 (1)最高日用水量Qd 最高日用水量按式(1-1)计算: 3(/)1000 d d mq Q m d = (1-1) 式中m —设计单位数(如人数、床位数等) q d 一用水定额,见表1-9、10 采用公式(1-1)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该公式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用水、汽车库汽车冲洗用水、绿化用水、道路浇洒用水。 2)对于多功能的建筑物,如商住楼、宾馆、大会堂、影剧院等,应分别按不同建筑物的用水量定额,计算各自的最高日用水量,然后将同时用水者叠加,取最大一组用水量作为整幢建筑物的最高日用水量。 3)对一幢建筑可用于几种功能时,应按耗水量最大的功能计算。 4)一幢建筑物的服务人数超过范围时,设计单位数应按实际单位数计算,如集体宿舍内附设公共浴室,该浴室还为其它人员服务时,其浴室用水量应按全部服务对象计算。 5)建筑物实际用水项目超出或少于范围时,其用水量应作相应增减。如医院、旅馆增设洗衣房时应增加洗衣房的用水量。 6)设计单位数应由建设单位或建筑专业提供。当无法取得数据时,在征得建设单位同 意下,可按卫生器具一小时用水量与每日工作时数来确定最高日用水量。 (2)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应根据工业生产工艺、设备、工作制度、供水水质与水温等因 素并结合供水系统状况来选择与确定生产用水量。 (3)消防用水量:见第2章。 (4)最大小时生活用水量:最大小时用水量按式(1-2)计算: 3(/)d h Q Q K m h T = (1-2) 式中Qh —最大小时用水量3(/)m h Qd 最高日用水量3(/)m d 或最大班用水量3 (/)m 班; T —每日或最大班用水时间(h) K —小时变化系数,见表1-9,10 (5)生活给水设计秒流量: 1)住宅、集体宿舍、旅馆、宾馆、医院、幼儿园、办公楼、学校等建筑物生活给水设计秒流量,应按式(1-3)计算: 0.2(/)g g q KN L s = (1-3) 式中g q —设计秒流量(L/s) a,K —根据建筑物用途而定的系数,见表1-20; g N —计算管段的卫生器具给水当量总数,见表1-16

(完整版)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

一、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布置与污水管道的布置相近,但也有自己的特点。雨水管渠规划布置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排水流域与排水方式,进行雨水的管渠的定线;确定雨水泵房、雨水调节池、于是排放口的位置。 3.1 雨水布管原则: 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雨水管线时,首先按照地形划分排水区域,进行管线布置。根据分散和直接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多采用正交式布置,以最短的距离重力流排入附近的河流、湖泊等会汇水区域。一般不设泵站。 2.根据街区及道路规划布置雨水管道。 通常应根据建筑物的分布、道路的布置以及街坊或小区内部的地形、出水口的位置等布置雨水管道,是街坊和小区内大部分雨水以最短的距离排入雨水管道。所以就需要对某一排水区域进行划分,使其汇水更加的方便和直接。 3.合理布置雨水口,保证路面雨水舒畅排除。 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和汇水面积确定,以使雨水不至漫过路口。一般在道路交叉口的汇水点、低洼地段均应设置雨水口。 4.采用明渠与暗管相结合的方式。 在城市市区,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应采用暗管排除雨水,尽管造价高,但是卫生情况好,养护方便,不影响交通;在城市郊区或建筑密度低、交通量小的地方可采用明渠,以节省工程费用。 5.出水口的位置。 当汇水水体离流域很近,水体的水位变化不大,洪水位低于流域地面标高,出水口的建筑费用不大时,宜采用分散出口,使雨水尽快排放,反之,则应该采用集中出口排放方式,本设计中采用分散出口排放。 6.调蓄水体的布置。 充分利用地形,选择适当的河湖水面作为调蓄池,以调节洪峰流量,减低沟道设计流量减少泵站的设计数量。 7.排洪沟的设置。 \

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

中南民族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年级:2012 题目: 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 学生姓名:周凯学号:2012215335 指导教师姓名:黄治勇职称:研究员 年月日

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1概论 (2) 1.1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 1.1.1论文的选题背景 (2) 1.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4) 2 实验过程 (4) 2.1 所用资料 (4) 2.2 武汉市降雨频率分析 (5) 2.3 降水极大值的时间分布特征 (6) 2.4 暴雨日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6) 2.5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7) 3 暴雨强度公式修订 (8) 4.1 结论 (14) 4.2 讨论 (15)

武汉暴雨强度公式的推算与优化 摘要:作为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武汉处在我国南北气候过度带,暴雨灾害频繁发生,在面对城市发展对排水系统有更高的要求时,必须要有准确的暴雨强度公式来给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做依据。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暴雨公式进行阐述,并通过武汉近年来降雨分布、频率等资料(1951-2012),对武汉市降雨频率、降水极大值时间分布特征、暴雨日年际变化特征和暴雨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指数分布、耿贝尔、皮尔逊三种现行的几种研究方法进行了适用性、差异性的探讨并从中选取皮尔逊法对武汉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拟合。再通过对暴雨强度公式的精度进行检验,并最终得出相对准确的暴雨强度公式。并在降雨分析过程中发现如下几个结论:武汉年降雨量在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丰水年与枯水年的一个循环平均年数为15年、夏季暴雨日占全年暴雨日的64.5%、在武汉24小时降雨量情况中16时占24小时降雨量的比例最大,约占38.9%。且降雨分布主要集中在13至18时这7个小时内。通过以上结论可以为武汉暴雨预警及洪水设计提供针对性的预防。 关键词:暴雨强度公式、重现期、降雨历时 Calc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heavy rain intensity formula in Wuhan Abstract:As one of ten million population in large cities, Wuhan in China, the climat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ver the zone, the rainstorm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in the face of urban development of drainage system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which must be accurately the rainstorm intensity formula to do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of urban rainwater drainage system.In this paper,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he rainstorm formula is described, the 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 are applied, the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suitable method is chosen to fit the Wuhan rainstorm intensity formula. Key words: Heavy rain intensity formula, Recurrence period, Duration of rainfall

流量计算公式

摘要:本文概述了目前用于管道直饮水系统管网设计秒流量的三种算法:传统公式算法、改造传统公式算法和概率公式算法,并比较了这三种算法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其中原因。指出传统公式算法和改造传统公式算法都不适用于管道直饮水系统管网的计算,而概率公式算法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管道直饮水设计秒流量算法 0 前言 设计秒流量的计算是管网水力计算的基础,设计秒流量计算正确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设计秒流量计算偏大,就会导致管径偏大、水泵流量偏大,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同时,管网中的流速偏小,容易导致细菌繁殖,微粒沉积。而如果设计秒流量过小,则会使所选管径过小,造成水头损失过高,浪费能量,严重时出现断流,不能保证用水可靠性。所以,选择一个正确的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至关重要。 1.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概述 目前,用于管道直饮水系统设计秒流量的计算方法大致有三种: (1)算法一(传统公式算法) 即采用建筑生活给水管道设计秒流量计算公式 (1) 取=1.02,=0.0045,公式(1)成为: (2) 其中为设计秒流量(l/s),为当量总数,此公式为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建筑和小区给水排水》[1]所采用。 (2)算法二(改造传统公式算法) 根据1981年出版的《室内给排水工程》[2],住宅生活用水秒不均匀系数与平均日用水量的关系为:

(3) 则 (4) 其中,为秒不均匀系数,为平均日用水量(m3/d)。 (3)算法三(概率公式算法) 关于概率公式算法,首先要引入一个重要概念——龙头使用概率。根据有关资料[3],龙头使用概率可表示为: (5) ——最高峰用水时龙头连续两次用水时间间隔(s); ——期间龙头放水时间(s)。 有了龙头的使用概率之后,可以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计算出同时用水龙头数量,个龙头额定流量之和便是管道设计秒流量。 、和可用以下方法计算得到。设用水高峰期为下班后的某个半小时内,且此时段内的放水时间均匀分布,则此时龙头的使用概率为: (6) ——高峰期用水定额,l/s; ——管段负荷龙头总数;

生活给水设计秒流量的概率计算方法

生活给水设计秒流量的概率计算方法 生活用水设计秒流量反映了给水排水系统瞬时高峰用水规律的设计流量。以L/s计。用于确定给水管管径和排水管管径,计算给水管系的水头损失和排水管道的坡度、充满度,以及选用水泵等。 世界各国进行了不少水量方面的研究,并制定出各自室内给水管道流量的计算方法。室内给水管道流量的计算方法有平方根法、概率理论法。 目前,国外应用的方法皆以概率为理论基础,概率计算是所有新的设计方法的基础。国外不仅早已建立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秒流量计算式,而且在近几十年来,对用水工况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研究,至今己获得足够的可以更完善地加工整理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的资料,这对我国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许多国家均采用概率方法为基础,但由于对数据的选取以及处理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方法不同,以美国的亨特概率方法和俄罗斯的概率方法为代表。 2 概率计算方法 2.1 亨特概率方法 2.1.1 亨特概率法的建立[1]

亨特概率法由美国的亨特(Roy B.Hunter)于1924年提出,并在1940年以后发展成熟,得到承认。其基本原理是将系统中卫生器具的使用看作一个随机变量,各种卫生器具的使用是独立的,使用中不存在相互联系,可用二项分布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秒流量这一随机变量。 假定某给水管段上连接有n个卫生器具,各个器具的开启和关闭相互独立,每个器具的额定流量为q0,则通过该计算管段的最大给水设计秒流量为q0n,最小给水流量为0,任意时刻通过该管段的给水秒流量q(0≤q≤q0)。设计系统应降低管材耗量,并保证不间断供水,以满足用水高峰时的用水量。假设用水高峰时每个卫生器具的使用概率为p,则不被使用的概率为(1-p),那么在用水高峰时,n个卫生器具中有i个同时使用的概率为: (2-1) 亨特的定义,对根据于只有一种卫生器具构成单一系统,表示如下: (2-2) 其中:Pm—至多有m个器具同时的概率值; m—卫生器具同时使用个数设计值;

江西省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序号 县(市)名 暴雨强度公式 (L/s ·hm 2) 资料记录年数(a ) 备注 1 南昌 64 .0)4.1()69.01(1598++= t LgP q 35 用7年自动记录雨量资料统计法求得 64 .0)4.1()69.01(1386++= t LgP q (487,423) 2 新建 64 .0)4.1() 69.01(1464++=t LgP q 18 446 3 景德镇 7 .0)8() 60.01(2226++=t LgP q 27 370 4 萍乡 79 .0)10() 78.01(2619++=t LgP q 30 308 5 九江 7 .0)8() 60.01(2307++=t LgP q 73 383 6 彭泽 66 .0)8() 58.01(1350++=t LgP q 15 248 7 湖口 7 .0)8() 60.01(2198++=t LgP q 32 365 8 瑞昌 7 .0)8() 60.01(1707++=t LgP q 14 284 9 都昌 7 .0)8() 60.01(1323++=t LgP q 20 220 10 德安 74 .0)9() 70.01(1171++=t LgP q 12 74 .0)9() 70.01(1771++= t LgP q A=1771?166 11 永修 64 .0)4.1() 69.01(1330++=t LgP q 30 405 12 星子 7 .0)8() 60.01(1860++=t LgP q 29 309 13 武宁 79 .0)10() 78.01(2273++= t LgP q 18 368 14 修水 79 .0)10()78.01(3246++= t LgP q 21 用6年自动记录雨量资料统计法求得 79 .0)10()78.01(3006++= t LgP q (382,354) 15 上饶 71 .0)5() 47.01(2374++= t LgP q 22 463 16 婺源 71 .0)5() 47.01(1818++= t LgP q 23 355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 b = 式中 q屮F Qs— - ――雨水设计流量(L⑸ q -―设计暴雨强度,(L /s ? ha) w—――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a公顷) 其中 暴雨强度公式为: 3245*12(1 + 6 25EllgP) (…17.172)°^54 式中 t ---- 降雨历时(min) P ---- 设计重现期(年) (一)设计降雨历时 t = ti 阿 式中 t ---- 设计降雨历时(min) 「 --- 地面集水时间(min) 応一一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 n) m ---- 折减系数 S的确定: 地面集水时间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S值是比较 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日=5?15mi n。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5?8mi 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囘值可取10?15mi n。 m的确定:

暗管m=2明渠m=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卜的确定: 式中 ――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 L――各管段的长度(m v --- 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 v的确定: 式中 v --- 流速(m/s) R――水力半径(m) I――水利坡度 n --- 粗糙系数 R确定: 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m2) 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 n的确定: (二)设计重现期(P) P的确定: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重现期一般采用?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特别重 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珠海暴雨强度公式及计算图表

珠海市暴雨强度公式及计算图表 (近50年) 珠海市气象局 广东省气候中心 二O 一五年四月

说 1.本计算图表以珠海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53年(1962~2014年)连续自记雨量记录为基础,利用国内先进的“降水数字化处理系统”得到高精度的原始数据,采用年最大值法进行编制。 2.以重现期2、3、5、10、20、30、50、100(年)相应的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制表。设计暴雨强度可按选定设计重现期直接查用表列数值(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见表一)。 3.若采用其它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可用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计算: n b t A q ) (167+= 式中:q —设计暴雨强度(升/秒·公顷) t —降雨历时(分钟) A —雨力 b 、n —地方常数 (A 、b 、n 按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计算,公式见表二) 4.考虑到绘制全国城市暴雨公式等值线图,列出包含重现期在内的暴雨强度总公式: 391 .0) 373.5() 659.01(172.847++=t LnP q 因总公式精度不及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故建议推求其它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时使用区间参数公式。 明 应用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计算暴雨强度实例:求P=25年,t=50分钟的暴雨强度q 。 从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II ,得: n=0.466 -0.041Ln(P - 5.080) =0.34334(取0.343) b=8.474 -1.313Ln(P - 5.080) =4.54587(取4.546) A=9.295 -0.409Ln(P - 6.737) =8.10691(取8.107) 配得P=25年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如下: 343 .0) 546.4(107 .8167+?=t q 可按上式计算1~200分钟中任何时段的暴雨强度。 当 t=50: 343 .0)546.4(107 .8167+?=t q =343.453(升/秒/公顷) 5.公式误差 重现期2~20年的暴雨强度公式算得的平均绝对均方差为:0.023(mm/min ),平均相对均方差为:1.65%。精度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提出的要求。

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方法

一、定义 暴雨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某一历时降水的体积,以升/(秒?公顷)(L/(S?hm2))为单位。专指用于室外排水设计的短历时强降水(累积雨量的时间长度小于120 分钟的降水) 暴雨强度公式:用于计算城市或某一区域暴雨强度的表达式 二、 其他省市参考公式: 三、暴雨强度公式修订 一般气候变化的周期为10~12年,考虑到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异常,5~10年宜收集新的降水资料,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以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流程:

1.资料处理; 2.暴雨强度公式拟合(单一重现期、区间参数公式、总公式); 3.精度检验; 4.常用查算图表编制; 5.各强度暴雨时空变化分析 注意事项: 基础气象资料 采用当地国家气象站或自动气象站建站~至今的逐分钟自记雨量记录,降水历时按5、10、15、20、30、45、60、90、120、150、180 分钟共11种,每年每个历时选取8 场最大雨量记录; 年最大值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20 年以上,最好有30 年以上资料; 年多个样法资料年限至少需要10 年以上,最好有20 年以上资料。 统计样本的建立 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有效资料样本按从大到小排序排列,并从大到小选取年数的4 倍数据,作为统计样本。 年最大值法:选取各历时降水的逐年最大值,作为统计样本。 (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年最大值法。若采用年最大值法,应进行重现期修正) 具体计算步骤: 一、公式拟合 1.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拟合 最小二乘法、数值逼近法

2.区间参数公式拟合 二分搜索法、最小二乘法

暴雨强度公式选择

某市为推求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收集有30年自记雨量记录。每年选择了降雨强度较大的8场雨,然后按降雨强度不论年次而按大小由第1号排到第240号,最后选取了前120号降雨作为最终的统计资料。其中排在第30号的那场雨的降雨资料如下:降雨历时5、10、15、20min 的累计降雨量分别为9、15、19、22mm 。试计算该场雨各降雨历时为5、10、15、20min 时的最大平均暴雨强度i (mm/min )值;并根据你计算的i 值,从下列三个暴雨强度公式中选取一个比较适合该市的暴雨强度公式,)ha s /L () 14t ()76lgP .01(3600q 84.01?++=、)ha s /L ()12t ()77lgP .01(2500q 74.02?++=、)ha s /L ()3.6t ()71lgP .01(1800q 71 .03?++=。并利用该公式计算上述第30场雨降雨历时为120min 时的累计降雨量。(暴雨强度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降雨量单位为mm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解: (1)i t=5min =9/5=1.80(mm/min ); i t=10min =15/10=1.50(mm/min ); i t=15min =19/15=1.27(mm/min ); i t=20min =22/20=1.10(mm/min )。 (2)排在第30号的这场雨的重现期)a (14301430mM 1NM P ≈?+?=+= ①利用第一个暴雨强度公式)ha s /L ()14t ()76lgP .01(3600q 84 .01?++=计算各降雨历时为5、10、15、20min 时的最大平均暴雨强度i 如下: )min /mm (82.1167114) (5)76lg1.01(3600i 0.845min t =?++==; );min /mm (49.1167114)(10)76lg1.01(3600i 0.84 10min t =?++== );min /mm (27.1167114) (15)76lg1.01(3600i 0.8415min t =?++== 。)min /mm (11.1167114)(20)76lg1.01(3600i 0.8420min t =?++= = 利用最小二乘法选择最佳暴雨强度公式, 0006 .0)10.111.1()27.127.1()50.149.1()80.182.1()i ?i (Q 22222j j 1=-+-+-+-=-=∑ ②利用第二个暴雨强度公式)ha s /L () 12t ()77lgP .01(2500q 74.02?++=计算各降雨历时为5、10、15、20min 时的最大平均暴雨强度i 如下: )min /mm (84.1167112)(5)77lg1.01(2500i 0.74 5min t =?++==; );min /mm (52.1167112) (10)77lg1.01(2500i 0.7410min t =?++== );min /mm (31.1167112)(15)77lg1.01(2500i 0.74 15min t =?++== )min /mm (15.1167112)(20)77lg1.01(2500i 0.7420min t =?++= = 利用最小二乘法选择最佳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研究

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研究 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极端降雨事件频现,由此往往会导致排水系统排水不畅,甚至造成“内涝”的发生。这就对城镇排水系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暴雨强度公式是城镇雨水排水系统设计的依据,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投资和城市的安全。然而,我国许多大城市所用暴雨强度公式多为上世纪80年代所编,在实际运用时存在诸多问题,更广泛的中小城市(镇)根本就没有编制过暴雨强度公式,只能套用邻近大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这种做法显然不稳妥。 吴堡县的情况属于后者,因此迫切需要编制反映吴堡县暴雨规律的暴雨强度公式,以指导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本文以吴堡县气象局提供的1995~2014年的原始降雨资料为基础,通过年最大值法和非年最大值法选样对比分析、三种频率曲线对原始降雨样本资料的频率调整,获得3组i-t-P数据表,然后运用4种求解非线性参数方程的方法推求出12组暴雨强度公式,以各种方法拟合的均方根误差结合计算值与实际值的差率为衡量标准,比选出最优的频率分布线型和最佳的吴堡县暴雨强度总公式和分公式。 对比分析两种选样方法得出,年最大值法较非年最大值法有选样简单、资料易得、独立性好、高重现期雨强合理、应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因此本文采用年最大值法选样。以年最大值法选出的样本,分别采用三种频率曲线对样本资料进行频率调整,通过比较拟合误差得出皮尔逊III型分布曲线拟合效果最好、耿贝尔分布曲线次之、指数分布曲线拟合效果最差。 由三种频率曲线调整的3组i-t-P数据表为源数据,采用4种求参方法优化出12组暴雨强度公式,拟合结果表明:在同一分布曲线下4种优化算法的优劣顺

序依次为麦夸尔特法、高斯牛顿法、黄金分割法、最小二乘法;在同一求参方法下3种分布曲线的优劣顺序依次为耿贝尔分布曲线、指数分布曲线、皮尔逊III 型分布曲线,这与频率调整结果不一致。因此,在优选暴雨强度公式的最佳频率调整模型时应综合考虑原始降雨资料的规律特征、频率调整以及推求公式的拟合误差等诸多因素。 初步以均方根误差小于0.05mm/min为取舍标准,优选出7组暴雨强度公式,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值与降雨实测值的差率作为最终衡量标准,优选出采用年最大值法取样、耿贝尔分布曲线进行频率调整、应用麦夸尔特法求参推算的暴雨强度公式为吴堡县最佳的暴雨强度公式。推求的吴堡县暴雨强度公式为 i=6.5850(1+0.96461gP)/(T+12.7312)0.7090(2~20a)和 6.5050(1+0.90171gP)/(t+14.2082)0.6871 (2~100a),重现期2-20a、2-100a 的拟合绝对均方差分别为0.0284、0.0358,相对均方差分别为3.58%、4.02%,均满足规范小于0.05mm/min和5%的要求。 同时结合吴堡县实际情况确定出用于排水工程设计的重现期范围为2-20a,用于城镇防洪工程设计的重现期范围为2~100a。具体工程设计重现期若与分公式重现期匹配时,建议因分公式精度高而采用分公式计算相应重现期下的设计暴雨强度。

用水量计算方法

用水量计算 3.6.1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根据管段服务人数、用水定额及卫生器具设置标准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服务人数小于等于表3.6.1中数值的室外给水管段,其住宅应按本规范第、条计算管段流量。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应按本规范第条和第条的规定计算节点流量; 表3.6.1 居住小区室外给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人数 注:1 当居住小区内含多种住宅类别及户内Ng不同时,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

2 表内数据可用内插法。 2 服务人数大于表3.6.1中数值的给水干管,住宅应按本规范第条的规定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管段流量。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的生活给水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条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节点流量; 3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教、医疗保健、社区管理等设施,以及绿化和景观用水、道路及广场洒水、公共设施用水等,均以平均时用水量计算节点流量。 注:凡不属于小区配套的公共建筑均应另计。

3.6.1A 公共建筑区的给水管道应按本规范第条计算管段流量和按第条计算管段节点流量。 3.6.1B 小区的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小区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3.6.1、3.6.1A条的规定计算,并应考虑未预计水量和管网漏失量; 2 不少于两条引入管的小区室外环状给水管网,当其中一条发生故障时,其余的引入管应能保证不小于70%的流量; 3 当小区室外给水管网为支状布置时,小区引入管的管径不应小于室外给水干管的管径; 4 小区环状管道宜管径相同。

3.6.3 建筑物的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全部由室外管网直接供水时,应取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设计秒流量; 2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全部自行加压供给时,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为贮水调节池的设计补水量。设计补水量不宜大于建筑物最高日最大时用水量,且不得小于建筑物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3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既有室外管网直接供水、又有自行加压供水时,应按本条第1、2款计算设计流量后,将两者叠加作为引入管的设计流量。 3.6.4 住宅建筑的生活给水管道的设计秒流量,应按下列步骤和方法计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