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演绎作品在新著作权法中的缺失

演绎作品在新著作权法中的缺失

演绎作品在新著作权法中的缺失
演绎作品在新著作权法中的缺失

演绎作品在新著作权法中的缺失

2020年11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著作权法三审稿,并将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有很多亮点,如简化视听作品的权利归属规定、增加法定赔偿数额下限500元的规定等。但是白璧微瑕,修订后的著作权法仍未涉及演绎作品的相关规定。

一、演绎作品的概念及认定

1.概念

演绎作品,又称派生作品,是指在保持原有作品基本表达的基础上,对原表达加以发展,并使新表达与原表达融为一体而形成的新作品。目前我国法律对演绎作品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仅在著作权法12条中规定了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等几种演绎行为,而且采用了完全列举的方式。

2.认定标准

首先,演绎作品应使用了原作品的表达。根据互文性理论,所有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以往作品。而演绎作品更是在已有作品的

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对已有作品的使用以及借鉴更为显著。如果与原作品并无最低程度的相同之处,则属于全新作品而非演绎作品的范畴。此外,根据思想—表达二分法,表达而非思想才是著作权法保护的范畴,仅仅借用原作品的思想并不会侵犯其著作权,也不会产生演绎作品。

其次,合理使用不构成演绎作品。合理使用是对著作权的一种限制,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了个人欣赏、新闻报道等目的,可以不经作者同意使用其已发表的作品并不需要向其支付报酬的行为。对于演绎作者而言,其在创作时应当取得原作品权利人的许可或授权。然而在满足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时,演绎作品与原作品因无实质性相似而不构成演绎作品。

最后,演绎作品应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与其他作品一样,演绎作品只有具有独创性的外在表达才能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即由作者独立完成且具有创新性。因演绎作品是在原作品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其独创性应当包含以下两点:一是实施了演绎行为如改编等对原作品进行了一定的改动,二是对于相应的改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独创性。

二、演绎作品规定缺失所面临的问题

1.网络同人作品成为网络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目前我国网络文学繁荣发展,根据统计,网络文学行业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健康发展态势,并有望未来继续保持上扬势头。截至2019年底,行业用户规模为4.6亿人,同比2018年增长5.3%;行业市场规模为19.1亿元,同比2018年增长27.1%。其中网络同人作品占据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

同人作品可以说是演绎作品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其一般基于原作,并根据同人作者自己的意愿对剧情,人物关系等进行修改。初期的同人作品仅限于特定群体内传播。随着原作影响力的扩大,同人作品的受众也随之增加,并且产生了可观的商业价值。

修订前的著作权法没有对同人作品的法律性质做出详细规定,这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对于如何适用法律还存在着不少争议,也使得同人小说与原作品间法律关系模糊,同人创作者随时面临着被指控侵权的风险。因此在著作权法中正式确认同人小说的法律地位就成为了首要问题。无论是演绎类同人小说还是非演绎类同人小说,仅仅是学理上的分类而未得到法律承认,因此在适用法律上会有争议。而新修订后的著作权法,亦未明确规定演绎作品这一作品类型,或几种演绎方式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进行规定,为同人小说的适用提供法律上的依据。

2.IP改编热与著作权纠纷问题频出

据伽马数据发布的《2019年移动游戏IP评估报告》,2019年游戏流水“TOP100”中文学类IP产品增速最快,达 52.4%。而最新的《2015年-2020年网络文学IP赋能价值报告》显示,2019年“国漫”网络热播榜中,改编自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3》上线后以 80.5亿的播放量成为榜首作品。报告同时显示,《盗墓笔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点击量较大、粉丝较多的网络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舞台剧的内容。

根据现行著作权法相关规定,出版改编、翻译、注释、整理、汇编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应当取得改编、翻译、注释、整理、汇编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然而,因对于改编作品相关立法的缺失,我国的ip改编仍存在着许多乱象,例如对人物角色等作品元素的利用及保护、剧本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等问题,需通过对改编作品进行明确界定来解决。

三、演绎作品立法的正当性理由

首先,表达自由是演绎作品正当性的基础与前提。表达自由即在不侵犯他人权益的情况下,任何人皆可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表达自己

的观点意见而不受非法干预,著作权作为保护作品这一智力成果设立的权利,其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作者自由表达的过程。激励作者创作优秀作品,也是鼓励作者行使其自由表达的权利。而演绎作品的设立,可以鼓励作品的受众通过改编等方式将自己的意见,情感表达出来,亦体现了表达自由的内涵,原作品作者以享有改编权及相应收益为对价,理应容忍前述的演绎作品出现。

其次,关于著作权法的哲学基础不得不提到的是建立在工具主义上的激励论,即如果不为作品提供必要的保护,创作者就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创作作品。

一方面,对于原作品作者而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原作品的演绎作品所获得的收益并不小于原作品出版及销售所获得收益,如果否定原作者的演绎权,允许演绎作者自由演绎并获取巨额收益,必将严重打击原作者创作的积极性,从而损害著作权法的立即功能;

另一方面,毕竟演绎作品具有自己的独创性,体现了演绎作者的情感及表达,部分演绎作品与原作品也非竞争关系,例如对于电影作品的同人插画及小说创作是不会影响到电影票房的,因此也应对于演绎创作者的权益进行界定,明晰原作品作者与演绎作品作者双方的权利义务范畴,才能激励双方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四、结语

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著作权也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是一国公共政策的产物,而演绎作品的出现符合著作权法制定的意义: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一条之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其立法指导思想既包括对作者的保护,又包括对作品的保护。演绎作品符合作品的构成要件,亦应收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否则改编创作者的热情往往会因侵权、抄袭等指责而熄灭,此外一味的禁止演绎作品也不利于鼓励大众参与文化事业。

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也决定了无法用禁止的方法阻止演绎作品的创作与传播。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将演绎作品纳入法制的轨道,使演绎创作者及原作品作者皆能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共同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