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周立华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2003110)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资助(G2000048705)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概念 内涵

通过回顾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论述了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提出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所必然要选择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同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将国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了国内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三个突出特点.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1974年,美国著名思想家莱斯特 R 布朗,开始创办世界观察研究所,主要针对世界环境问题进行 观察 ,并出版了一系列 环境警示丛书 ,掀起了全球环境运动的高潮.21世纪伊始,布朗又开始对全球经济问题进行 观察 ,他于2001年5月创办了全球政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同年11月,出版了 Eco-e conomy:Building an Economy f or t he Earth , 其宗旨是提供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的构想,提供从目前经济模式转向生态经济的途径,并且不断地对我们是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进行评估 [1],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以生态经济为主旋律的全球经济运动已经开始.

一、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进行技术变革和创新,不断积累资本的经济增长过程.正如布朗所说, 尽管我们许多人居住在高技术的城市化社会,我们仍然像我们的以狩猎和采集食物维生的祖先那样依赖于地球的自然系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全球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自然环境被不断改变,整个地球的负荷在不断加重 .

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相继出现的 八大公害事件 ,让世人开始认识到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激起世界范围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质疑与批判.进入70年代以后,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需求的增加和过度开采,导致能源危机、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退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并开始出现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现象.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温室气体增加、全球气温升高、自然灾害增多及人口增长过快等等[2].

很明显,传统的经济学和生态学已经很难解释这些问题,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和其他一些关心这些问题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发展模式,并试图寻找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出路,生态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实践中生态与经济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3,4].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Kennet h Boulding在他的一篇论文 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 中正式提出了 生态经济学 的概念.从此,关于生态经济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并与可持续发展一起成为时代的声音.

二、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

近20年来,生态经济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生态经济 这个术语也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政府报告、研究论著、宣传标语甚至一些企业的宣传画册中.多数生态经济学家认为,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中最权威的是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 obert Costanza给出的定义[5,6]: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最紧迫的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酸雨、全球变暖、物种灭绝、财富分布),但目前的任何学科都没有

238

很好地包含这些内容.生态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拓展这

些交叉领域,将现代经典环境经济学和受生态学影响的学科都纳入其子学科之列,同时它也鼓励用新方法来考虑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联系.

虽然大都认为生态经济应该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但其出发点却不尽相同. 经济学家把环境看作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家则与之相反,把经济看作环境的一个子系统 [1].布朗在其著作 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 中提出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的观点,并将这一思想同哥白尼挑战 地心说 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相提并论.他认为如果经济子系统的运作,不能与大系统 地球的生态系统相互协调,势必两败俱伤.相对于生态系统,经济规模发展得越大,施加给地球自然极限的压力越多,这种不和谐造成的破坏就越严重.因此,生态经济要求经济政策的形成,要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1].

国内学者的研究与国外基本一致.对于生态经济内涵的理解基本上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其表述也不同,常见的有: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和稳定、生态经济平衡等.王松霈提出,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范畴: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其中生态经济系统是载体,生态经济平衡是动力,生态经济效益是目的[4].

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专家的思想,笔者认为,生态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是经济的生态化.其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首先应该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经济增长应该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即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转化而构成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生态经济学则是从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和解决当前生态经济问题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可以说,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所必然要选择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化学肥料的应用推动了农业革命,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农业文明.科技进步推动了工业革命,19世纪和20世纪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立了现代灿烂的工业文明.生态经济理论也必将酝酿和推动一场新的革命 生态革命,并为这场革命提供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从而推动和建设21世纪人类社会的新型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三、国外研究进展

生态经济学真正作为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关系的一门学科而走上国际舞台是在20世纪80年代. 1988年,国际生态经济学会(ISEE)的成立,以及1989年 Ec ological Economics 刊物的创办,成为生态经济学正式创立的标志[7].从生态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生态经济学概念的酝酿和产生阶段(1850~1969

年)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的产生与经济学(economics)和生态学(ecology)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 海克尔(E.Haeckle)于1866年提出的,比生态经济学的出现大约早一个世纪.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 乔治 坦斯利(A.G.T 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为后来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生态系统思想的产生,人们才有可能把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8].

传统的生态学只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而不考虑人类活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学的发展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不断加深,促使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逐渐向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扩展,从主要研究自然生态系统过渡到主要研究人类生态系统[9].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麦肯其(M ekenzie)首次把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对人类群落和社会的研究上,主张经济分析必须要考虑生态过程.1942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林德曼(R.L.Lindcman)创立了生物量 十分之一 定律.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 卡逊(R achel Car-son)发表了著名的科普读物 寂静的春天 ,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近代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作用.而后经济学和生态学交叉发展,各种论述生态经济问题的著作相继问世,如:污染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 鲍尔丁(Kennet h Boulding)发表了 宇宙飞船经济观 ,引起了世界的巨大轰动,60年代后期,他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2.全球生态经济问题的大辩论阶段(1970~1987

年)

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涌现出大批关于全球资源、环境与发展方面的论著,而且引起了全球范围内

239

的大辩论.1968年4月,以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为主要内容的 罗马俱乐部 成立,1972年美国的米都斯(D. M eadows)发表了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报告 增长的极限 .而后出现了一大批相关论著,如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 哥尔德史密斯的 生存的蓝图 ,巴巴拉 沃德和雷内 杜博斯合著的 只有一个地球 ,罗马俱乐部总裁奥雷利奥 佩西的 未来的100页 ,美国未来研究所所长卡恩(Herman Kahn)的 下一个200年 ,朱利安 西蒙(G. Simmons)的 最后的资源 .

在这场大辩论中,西方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都广泛参与进来,对人类与自然,以及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做出了各种论述与预测,可谓百家争鸣.后来的学者将他们划分为三个学派:悲观派、乐观派和中间派.悲观派以 罗马俱乐部 为主要代表,其主要观点是,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是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人类社会的经济和人口增长是有极限的,因此他们主张限制增长;乐观派以美国未来研究所所长卡恩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人类正处于从贫困到富裕过渡的400年 伟大转变 的中期阶段,这个过渡只有在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因此他主张必须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中间派以柯尼什的 环境经济学 和阿尔温 托夫勒的 未来的震荡 、 第三次浪潮 为主要代表,其观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现实的对待和分析人类面临的问题.

总之,无论是悲观派 增长的极限 还是乐观派 没有极限的增长 基本上都认为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很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方面的严重问题.因此生态经济学理论就成为时代的要求.

3.生态经济学价值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阶段(1988年至今)

1988年国际生态经济学会(ISEE)的成立,以及第二年 Ecological Economics 刊物的出版发行,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7].从此以后,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方面的重要进展.

(1)概念和问题的明确

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Cost anza在 Ecological Economics 创刊号的首篇文章中给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及其需要研究的生态经济问题.Cost anza给出的生态经济学概念前面已有论述,可以概括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利用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当前的生态经济问题.笔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应该是对生态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探讨.生态经济学本身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其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还处于探索和发展时期,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研究方法体系.Costanza本人也认为[6], 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不可能有人与所谓正确的方法、模型或范例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正如瞎子摸象的故事一样,我们有限的知觉手段也只能触及系统的一些不同部分,如果这些手段没有与其他方法、模型和范例充分结合的话,我们就会得到偏颇的结论. 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详细而精确的方法应当为这一目标服务. 可见,生态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中心目的是解决当前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

(2)生态经济价值理论的研究

实际上自从20世纪60年代生态经济学被提出以来,一些学者就开始探索生态经济资源的价值问题了,各种价值学说相继涌现,如有限资源价值论、收益决定价值论、边际效用论、均衡价格论、自然资源价值论等等,大都是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出发来研究生态经济价值的,不能反映环境资源与经济的本质关系[8].Odum在以往能量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值价值理论,为生态经济资源价值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而后,基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特征以及热力学定律,Odum又提出了以能量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方法 能值分析(emergy analysis).能值是 一种流动或者存储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形式能量的数量 ,或者说是 产品和劳务形成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投入应用的一种效能的数量 [10].能值分析就是把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同种类的能量转换成同一基准的能值,来分析和衡量系统内部的能量运动特征.

Odum的能值理论以及能值分析方法为生态经济学这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后来的学者又发展了他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并成为该时期生态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GD P)的研究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G DP进行了完善;

D aly和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以及Cobb等人将ISEW又进行修正提出的真实进步指标(G PI);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 ootprint)是一种更直观与综合的评价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模型指标.在这些指标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没有反映自然资源稀缺和环境质量下降两个方面的缺陷,联合国统计局于1993年建立了新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

(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的研究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Costanza等13位学者建立的

240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11].他们将全球的生物圈分为16个生态系统类型,将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分为17个指标类型,并根据他们建立的指标体系,对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全球生态系统服务每年的价值大约为16 1012~54 1012美元之间,平均价值为33 1012美元,相当于同期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G NP)(大约18 1012美元)的1.8倍.该研究成果于1997年在国际著名杂志 Nat ure 上发表以后,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巨大轰动,也掀起了国际生态经济学研究领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热潮,从而为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四、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生态经济学的提出和建立始于1980年,比美国最先提出的生态经济学概念晚了10多年.1980年8月,我国经济学家许涤新首先提出了进行生态经济研究和建立生态经济学科的建议.同年9月,以许涤新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和以马世骏为代表的生态学家,进行了第一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流,主要是讨论了生态经济学的建立问题.1982年11月,召开了第一次生态经济讨论会.1984年2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正式成立.1985年6月,创办了全世界第一份生态经济杂志 生态经济 ,比美国的 Ecological Economics 还要早4年.

关于我国生态经济研究阶段的划分,国内学者的相关论述较多,本文不再赘述.但由于不同学者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划分的结果也差异较大.笔者综合考虑各家观点,认为划分为三个阶段比较合适:第一阶段, 1980~1985年,是生态经济学的提出、建立和理论探索阶段;第二阶段,1986~1994年,中国生态经济学科体系的形成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阶段;第三阶段,1995~现在,以 中国21世纪议程 为标志,中国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逐步开始与国际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接轨,主要表现在应用西方生态经济价值理论,尝试开展定量研究等方面.国内的生态经济研究同国外比较而言,有三个突出特点.

(1)政治性和政府行为比较强,富有宣传性

从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提出,到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的成立,以及后来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参与.因此,中国的生态经济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的影响. 生态经济建设 、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与 可持续发展 一起,成为近些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的词语.生态经济建设很大程度上也是政府的事情,如西部大开发中的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等工作仍然是以政府指令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政府行为,对生态经济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生态经济理论在农业、工业、城市、企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

(2)重视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具有系统性

国外生态经济学研究比较重视全球性问题和研究方法的探索,而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比较重视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早在1982年的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讨论会上,就确立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生态经济系统.到1985年姜学民等就已经初步提出了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并划分出部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地域生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2].在其后的10年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得以完善,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从专业研究到部门研究,发表了大量论著.Tian Shi在 Ecological Economics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对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总结[13].

(3)注重应用领域的研究,具有实践性

王松霈在其著作 生态经济学 中总结认为,20年来我国生态经济学研究做的更多的工作是服务实践和指导实践.中国生态经济学会自成立以来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也主要体现在生态农业,山区、林区、牧区等的生态经济开发与水土流失治理问题的研究[4].

就目前生态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范畴: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宏观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决策研究;二是,以定量化研究为核心的微观生态经济系统价值理论研究.或者参考经济学的划分方法,可以将这两个范畴称为宏观生态经济学和微观生态经济学.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宏观理论体系和应用研究已比较成熟,但微观生态经济价值理论和定量化的研究还正在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4年以来,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方法开始逐渐被我国学者应用到国内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研究成果.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可以再一次证明,一门新兴学科总是在不同学科的交叉领域萌发,并总是要经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研究的一般过程.

(2004年3月25日收到)

周立华 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1 莱斯特 R 布朗(林自新等译).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

想.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21(下转第242页)

241

(上接第241页)

2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 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

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 迟维韵.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4 王松霈.生态经济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C ostan za R.Ecological Econ omics,1989;1:1-7

6 C ostan za R.,Kin g,J.Ecological Econom ics,1999;28:1-9

7 Turner K.,et al.Ecological econ omics:paradigm or p er s p ec-

tive.In:van d en Bergh,J.,van d er Str aaten,J.ed s.Econo-m y and Ecosystem s in C hange:Analytical and H istorical Ap-pr oach es.Edw ard Elgar,C helten ham,1997:25-49

8 严茂超.生态经济学新论: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致公出

版社,2001

9 舒惠国.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9-94

10 Od um H.T.Environm ent Accou nting:En ergy and environ-

m ental Decision M aking.New Yor k:John Wiley and Son s, 1996:370

11 Costanz a R.,et al.Nature,1997;387:253-260

12 姜学民等.生态经济学概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13 Tian S.Ecological Econom ics,2002;41:5-20

Eco-e con omy an d Ecolo gical Econ om ics

Z hou L-i hua

Ph.D.,Associate Professor,Cold and Arid Regions En vironm ental and Engineer ing Res ear ch In 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 hou,Gansu730000,China

Ke y w ords ecological economics,con cept,mean ing

中国院士 的考证

文榕生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080)

关键词 中国院士 院士考证 学术史 名称规范

文章针对目前有关 院士 的一些混乱现象,提出 中国院士 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考证、澄清了某些具有相当权威性机构、媒体和出版物的有关差错,提供了不同时期 中国院士 的统计数字.

院士 是国家设立的科技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对在相关科技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并可称之为学术权威的人士的肯定;他们享有终身荣誉.

院士的情况对多学科、专业(包括相关的核心文献研究、人物名称规范、人才学的研究等)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但 中国院士 出现仅半个多世纪,就已造成有关情况的差错和失实,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故防微杜渐不无必要.

一、 院士 沿革与多样性

Academician的中译名词,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包括 院士 一词;1962年修订的 英华大辞典 中尚可见译为 学会会员,学士院会员,院士,协会会员 ,而1975年出版的 新英汉词典 中,已简化为 院士;学会会员 .

1.各国 院士

院士 的由来虽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但世界上诞生第一批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则延至17世纪中叶的法兰西科学院成立并招聘的那些著名科学家.迄今, 院士 称谓已基本通行于世界学术界(当然,也有称 会员 等).

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与中国工程院(以下简称工程院)外籍院士介绍反映世界院士状况: 称 院士 ,如: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克里斯琴森,工程院)、奥地利科学院院士(莫里茨)、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辛克维奇)、丹麦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比施根斯,工程院)、法国科学院院士(利翁斯)、荷兰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米歇尔)、日本学士院院士(井口洋夫)、中国 台湾 中央研究院 院士 (冯元桢) [中国 台湾 中央研究院 院士 (崔琦)]、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 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陈省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李约瑟)、 20个国家与地区科学院院士 (利翁斯); 不称 院士 ,如: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委员(米歇尔); 一国多种 院士 ,如: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冯元桢)、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陈省身)、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院士(冯元桢)、美国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 一国有多种称谓,如:英国皇

242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的整理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容量的限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两个系统彼此时应,那么就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的结果,如果两个系统彼此冲突,那么就可能出现生态经济失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有可能通过认识生态经济系统,是自身的经济活动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3. 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4.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5. 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则为指导,遵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规律,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林业综合集约经营,以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同步发挥,生态经济效益最高的生态经济型林业。 6.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方式,高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模式。 7. 生态需求:所谓的生态需要,就是人类为了获得包括维持可持续生存和满足发展需要等方面内容在内的最大福利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要。 8.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用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9.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10. 生态价值:是指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 11. 生态产品:所谓生态产品,就是有利于(至少无害于)生态环境和身心健康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环境资源经济学 思考题

1、环境经济学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有何差异?生态经济学和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之间有何 差异?应如何看待这些差异? 箭头(a)代表进入生产和消费的原材料。自然界是经济系统原材料的供应者。 箭头(b)表示经济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从原材料供应的角度研究自然界的学科被称为自然资源经济学。 废物的流动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是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环境经济学: 研究人的经济行为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各种联系,其本质是研究经济体系是如何产生破坏或保护环境的激励的,关键是要测定出环境质量改进的成本收益,特别是那些隐蔽的成本及收益。 **环境经济学旨在说明控制污染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步骤,它介绍了人们决策方式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人们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如何影响我们对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渴望程度,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政策来实现对环境质量的改进。 自然资源经济学:运用经济学原理来研究人类开采和利用可以进行商品性开发的自然资源的行为。 主要学科分支:矿物经济学\能源经济学\水资源经济学\森林经济学\农业经济 学\土地经济学\海洋经济学 **自然资源经济学最初涉及的是可以进行商品性开发的自然资源而不涉及无法 进行商品性开的的环境,随着研究进展,经济学家逐步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开发 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将表示这种影响的外部成本计入相应的资源产品价格中。 生态经济学 ?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显著特征是将经济系统看做是地球这个更大的 系统的子系统。 ?“宇宙飞船”经济学 ?可持续性是生态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其理论观点与分析方法更多地来自于生 态学 环境经济学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联系密切但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都存在明显差异。 研究重点:自然资源经济学以进行商品性开发的自然资源为研究重点。 环境经济学以无法进行商品开发的、以外部性为主要特点的环境资源为研究重点。

生态经济学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课程作业 学号: 311405040226 姓名:袁程 专业班级:自环1402 作业得分 批阅人签字 批阅意见:

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一、生态经济 1、定义 生态经济简称ECO,“ECO”取自“经济的(economic)”和“生态的(ecological)”两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 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 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 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 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 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 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 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 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特征 时间性 指资源利用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在人类社会再生产的漫长过程中,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应该拥有同等或更美好的享用权和生存权,当 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 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 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空间性 指资源利用在空间维上的持续性。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农业资源环境 共享和共建。 效率性 指资源利用在效率维上的高效性。即“低耗、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 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 济的支撑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3、计量 运用数学方法,对生态经济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各种运动进行的计算。内容包括: 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据保护资源所允许的最大费用标准与开发资源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四章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功能关系 1.物质关系 (1)自然物流主要有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前者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周期性循环,主要通过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存留和归还来实现。一般来说,这种循环的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后者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 (2)经济物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消费过程中的物流。 (3)自然物流与经济物流的相互转化最初主要是在农业和采掘业的生产过程中,自然物流与劳动的结合使其开始转化为经济物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终了,全部经济物流又先后不断地转化为自然物流。两种物流相互贯通,成为同一线性转化过程的不同环节,且这些环节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以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秩序的完善和发展(如图)。 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基础,表现为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来源和归宿。经济物流又可反馈作用于自然物流以促进其高速转化和物质积累。 (4)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平衡关系 A≡W;A≡B+W1+r1-R;B≡C+W2+r2;C≡W3+r3 2.能量关系 (1)自然能流 包括太阳能(以及与太阳能流有关的生物能、矿物能、水能、风能等)、地热能、潮汐能等。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命系统能量的主要通道;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活动等则是非生命系统自然能流的主要表现形式。 (2)经济能流 生态食物链、生产链、流通链等是经济能流的主要通道。 (3)自然能流和经济能流的相互转化 a.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的转化 太阳能:农林牧渔业是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接口,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生物渠道。采掘业开采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电力行业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工业渠道。 其他:地球内能如核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引力能如潮汐能的利用。 b.经济能流向自然能流的转化经济能流大部分以热耗散的形式退出经济活动,向自然能流转化。 经济能流也可以反馈能的方式“转化”为自然能流(如煤炭开采、作物种植等)。 (4)生态经济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降阶,且很少有能量多级利用的情况。

产业经济学复习整理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产业经济学: 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管理、产业发展等问题的经济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 2.产业组织(industry organization):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3.范围经济:单一经营企业内部由于生产或分配多种产品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钱德勒); 单个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比多个企业各自生产一种产品更有效率。即范围经济。 4.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交易(形成契约)的成本。 5.有效竞争:克拉克提出了有效竞争概念:即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 用的竞争格局。 6.市场集中度:用于表示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 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 7.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指一定市场结构中,有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 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8.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指的是各博弈方先后行动,后行动者知道先行动者的具体行动是什么且各博弈方对博弈中各种策略组合情况下所有参与人相应的得益都完全了解。 二、填空题 1)企业并购类型: 横向(水平)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 2)一个经济组织必须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 3)按照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和产出量的大小,可以把规模经济分为三个层次: 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 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多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4)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 5)产品差别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1]影响市场集中度 [2]形成差别化壁垒 6)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过头垄断市场的定价行为,其中寡头企业行为包括 7)产业管制按照规制的手段划分:可以分为直接规制和间接规制。 8)现代企业理论的三大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周立华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2003110)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资助(G2000048705)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概念 内涵 通过回顾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论述了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提出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所必然要选择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同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将国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了国内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三个突出特点.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1974年,美国著名思想家莱斯特 R 布朗,开始创办世界观察研究所,主要针对世界环境问题进行 观察 ,并出版了一系列 环境警示丛书 ,掀起了全球环境运动的高潮.21世纪伊始,布朗又开始对全球经济问题进行 观察 ,他于2001年5月创办了全球政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同年11月,出版了 Eco-e conomy:Building an Economy f or t he Earth , 其宗旨是提供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的构想,提供从目前经济模式转向生态经济的途径,并且不断地对我们是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进行评估 [1],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以生态经济为主旋律的全球经济运动已经开始. 一、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进行技术变革和创新,不断积累资本的经济增长过程.正如布朗所说, 尽管我们许多人居住在高技术的城市化社会,我们仍然像我们的以狩猎和采集食物维生的祖先那样依赖于地球的自然系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全球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自然环境被不断改变,整个地球的负荷在不断加重 . 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相继出现的 八大公害事件 ,让世人开始认识到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激起世界范围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质疑与批判.进入70年代以后,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需求的增加和过度开采,导致能源危机、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退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并开始出现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现象.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温室气体增加、全球气温升高、自然灾害增多及人口增长过快等等[2]. 很明显,传统的经济学和生态学已经很难解释这些问题,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和其他一些关心这些问题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发展模式,并试图寻找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出路,生态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实践中生态与经济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3,4].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Kennet h Boulding在他的一篇论文 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 中正式提出了 生态经济学 的概念.从此,关于生态经济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并与可持续发展一起成为时代的声音. 二、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 近20年来,生态经济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生态经济 这个术语也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政府报告、研究论著、宣传标语甚至一些企业的宣传画册中.多数生态经济学家认为,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中最权威的是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 obert Costanza给出的定义[5,6]: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最紧迫的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酸雨、全球变暖、物种灭绝、财富分布),但目前的任何学科都没有 238

生态经济学复习题

生态经济学复习题 1,如果给你一个课题的题目是:环保投入和江西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你准备怎么进行实证模型的建立,请说明: (1)模型的自变量,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工具变量是什么?可以加入除了你设计的自变量之外的其他控制变量有哪些? 自变量是环保投入、因变量是经济发展水平(江西省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实际GDP)。工具变量是地区人均环境治理投资支出。可加入的其他的控制变量如地区人均污染治理运行费用、地区人均全社会固定投资额、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等。 (2)模型的数据准备怎么收集?这些数据一般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数据可从《江西统计年鉴》或者从国家统计局的官网上搜索并整理等到。其中将地区GDP用1998年的CPI 换算为世纪GDP。1981-2011年数据。 如PP检验过ADF检验。这些数据要通过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如PP检验过ADF检验 (3)你准备构建哪一类模型?为什么? 根据投入产出原理构建对数模型:1降低异方差的影响2用对数进行回归后的系数就代表弹性。 (1,克服异方差 2,许多变量并非服从正态分布,取对数之后是正态分布 3,因为是宏观经济变量,取对数后再次差分会是平稳数据.) (4)模型可能的结论是什么? 可能的结果是,环保投入短期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即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很小,甚至为负。但在长期中,环保投入能促进经济增长。 2,如果给你一个课题的题目是:生态变迁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请你设计该课题的研究方案。即你准备写几章?每一章的内容是什么? (或一、课题研究意义及目标 (一)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关系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关系研究的时间意义 (三)研究的目的) 一、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关系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互动关系的研究 (二)国内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相互影响机理的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比较与评述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内容有交叉,极易产生混淆,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 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

从生态经济学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几个基本理论的探索

从生态经济学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几个基本理论的探索 马传栋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既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又呼唤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诞生。而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和理论体系,首先要弄清楚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埘象,要依此规范该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该学科的学科地位。 一、可持续发展实践需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指导 由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解决环境与发展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取得辩证的统一后所形成的富有哲理的伟大思想成果,所以它不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获得了与会的国际组织和各国首脑的一致认可: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全世界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各国政府对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的制定工作。 从全世界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研究的角度看,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口开以来,各个世界组织和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生态学、地学、环境科学、人口学、资源学、城市规划学、农学、林学、海洋科学等方面的学术团体、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论及其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的对策。截至1996年2月,仅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就多达近百种。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争相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世界银行与亚洲银行也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委员会,各国和一些著名大学都相应的成立了~些官方的和民间的科研机构,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就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我国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使学术研究活动空前活跃。 从各国政府实施(21世纪议程》的角度看,各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其中中国政府走在世界前列,于1994年3月通过了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牵头,52个部门与机构参与制定的世界首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中国21世纪议程》,并成立中国2l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负责该议程的实施工作。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正是顺应上述政府和学术界研究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而被提出研究的。我国最早提出开展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见著于上述的《中国2l世纪议程》之中,该议程在“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一章中的第“4.4l”条就是专论“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培训活动”的。文中指出:“(a)鼓励高等教育机构重新考虑其课程设置,加强关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口学的研究;(b)鼓励在这些领域拥有专门知识的区域性和国际经济组织以及研究机构为政府官员提供培训和研讨;(c)鼓 48

2020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 试【完整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 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的()。 选项: A:淡水危机 B:石油危机 C:核危机 D:经济危机 答案: 【石油危机】 2、单选题: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 选项: A: 《人类环境宣言》 B: 《增长的极限》 C: 《21世纪议程》 D: 《里约宣言》 答案: 【《人类环境宣言》】 3、多选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深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与对立,包括

()。 选项: A: 公民与公民之间 B: 地区与地区之间 C: 国家与国家之间 D: 当代与后代之间 答案: 【公民与公民之间; 地区与地区之间; 国家与国家之间; 当代与后代之间】 4、多选题: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在于?( ) 选项: A: 人类传统文明的危机 B: 人类传统生产力的危机 C: 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危机 D: 人类传统文化的危机 答案: 【人类传统文明的危机; 人类传统生产力的危机; 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危机; 人类传统文化的危机】 5、多选题: 《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这份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三个观点()。 选项: A: 必须全球共同行动应对资源危机

B: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 C: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D: 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 答案: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 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 6、多选题: 绿色经济强调()之间的关系,推进了相关政策法规、市场规律与体制机制的系统化。 选项: A: 提高人类福利 B: 降低生态稀缺性 C: 提高社会公平 D:降低环境风险 答案: 【提高人类福利; 降低生态稀缺性; 提高社会公平;降低环境风险】 7、多选题: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新议程范围广泛且雄心勃勃,涉及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层面()。 选项: A: 社会 B:人口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

人口经济学读书笔记 一、学科介绍 人口经济学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西方诞生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80年代初中国才开始深入研究的一门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边缘学科,它主要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它是经济学科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经济的畴。 (一研究对象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经济过程中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口经济关系。一方面考察经济对人口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通过这两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 (二研究容 主要包括:人口的基本理论、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转变、投资、人口与资源环境等。主要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即人口经济规律。 (三研究方法 1、调查和统计分析。即通过调查收集大量人口经济资料,经过统计分组和综合,加以整理分析,从中找出人口经济运动的在联系。 2、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这种方法既对某一时点上的人口经济关系作横向解剖,又对一定时期的人口经济关系变化作纵向刻画,既可以考察时点上人口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和特点,也可以考察人口经济变化的速度、方向和趋势。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前者是对人口经济关系的质的规定的分析,后者是确定人口经济现象的数量界限。前者可以揭示不同

生产方式下人口经济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后者可以揭示其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二者相辅相成,统一运用于人口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前者从社会总体上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的相互作用,后者从个人或家庭角度出发研究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全面地揭示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的在联系。 (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人口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口经济学和人口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心理学、人口生态学一样,是人口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经济是制约人口过程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无一不受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制约,都是在经济的影响和支配下发展的。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人口现象,揭示人口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口经济学是人口科学体系的重要分支,在人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点,是经济科学的组成部分。由于人口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人口对经济运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所学书本介绍 《人口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仲生著,全书共共14章,主要概述了人口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育率和死亡率的经济理论;说明该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特点以及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研究方法;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人口的数量、质量、迁移、投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人口变动 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中国人口经济和世界人口经济等人口经济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从静态到动态,从统计的实证分析到计量的经济分析等综合方法。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什么是传播 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 (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 (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表征是“不出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 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 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3)群体传播: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分为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群体传播)。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利益制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自觉建立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成员间无地位差异、彼此同情、价值观趋同的舆论群体。(郭书P89-98)特点:A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 B、成员之间的关系靠传播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彼此认同来维系和发展。 C、成员往往会承认群体中的权威和个别人的威望。 D、群体传播是一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补充知识点: 1、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群规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

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IMPACTED框架中的P是指环境污染。 A:对 B:错 答案: 错 2、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从横向的文明结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3、狭义的生态文明,其核心特征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 A:对 B:错 答案: 错 4、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继“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全新的文明形态。 A:对 B:错 答案: 错 5、有关IMPACTED框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M表示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时空匹配 B:C代表消费

C:T代表技术 D:E代表效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或环境影响 答案: M表示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时空匹配 ,C代表消费 ,E代表效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或环境影响 6、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基调依次为:A: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B:改造自然、依赖自然、征服自然 C: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依赖自然 D:依赖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答案: 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7、生态经济矛盾全面激化的文明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答案: 工业文明 8、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植被与土地的破坏的文明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答案: 农业文明 9、从横向的文明结构视角看,当代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五个侧面。 A:对 B:错 答案: 错 10、基于IPAT方程,要控制CO2排放量,在T这个因子上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控制人口 B:控制经济增长 C: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 D: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 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第一章 1、导致复活节岛的文明衰落的原因,最准确的说法是: A:人口过多 B:造神运动 C:部族争斗 D:人口和经济超越了资源承载力 答案: 人口和经济超越了资源承载力 2、环境承载力也称环境容量,指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排放污染物的阈值。 A:对 B:错 答案: 对

高教版人文地理学考研笔记_复习全攻略

《人文地理学》赵荣、王恩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人地关系论; 第三章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 第四章人口空间过程; 第五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六章旅游的区域特征; 第七章政治的空间结构与空间过程; 第八章文化生态与文化景观; 第九章民族的区域特征与民俗; 第十章教与宗教景观; 第十一章为过程与行为空间。 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苏尔:文化景观学派。(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 9、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10、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11、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3)关系:A、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

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经济问题_中国需要生态经济学

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经济问题 中国需要生态经济学 郝文波 (邢台学院法政历史系,河北邢台 054054) 摘 要:经济高速增长中,人类过度征服自然而造成灾难性生态危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业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人类需要站在新的视角,从生态学角度解决经济问题,进而建立生态经济学。 关键词:生态学;经济学;经济问题;生态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L 01-0264(2006)03-0014-04 To Research the Economic Problem from the View of Ecology We Need Ecological Economics in China H AO Wen-bo (Xi ngtai Universi ty,Law &History Department,Xi ngtai,H ebei 054054) Abstract :As economy developing rapidly,human beings !convert conquering to nature caused catas trophic ecocrisis and nature !s retaliations and punishments to human being has become one of foci all around the w orld.We human being need to stand by humanitarianism,to research and solve economic problem,then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Economics. Key Words :Ecolog y;Econom ics;Economic problem;Ecological Economics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科技主义的极端化,使人类过度征服自然而造成灾难性生态危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业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生态经济学因此产生。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的生态状况,未来几十年中国生态状况的好坏,直接对全世界的生态状况发生重大影响。 一 将经济学与生态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和研究,无疑已十分迫切和必要。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加快,解决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全人类(包括我国人民在内)健康生存和持 续发展的头等重要、极端紧迫的大事。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我们面临的生态危机并不比发达国家轻,而且在21世纪的未来发展中,其影响也许比发达国家更大。且引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2年6月27日两篇文章中的话为证:?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是艰巨而且复杂的。过去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已经加剧了这个国家的农业用地的广泛破坏: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森林遭毁、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中国目前有将近7亿人得不到清洁用水,这是引起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而且日趋增加的用水需求正在使有限的水资源承受巨大压力。另外,只有不到10%的城镇污水得到了处理。随着 收稿日期:2006-04-28 作者简介:郝文波(1964-),男,河北赵县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2006年7月第2卷 第3期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 Shijiazhuang V ocational College of Law and Commer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July. 2006V ol 2N o 3

生态经济学第一章

前言 生态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传统经济学和生态学像两条永远向前延伸的平行线,各行其是,互不相干。直到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发表了《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人们才逐渐从工业文明中觉醒,关注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加剧、食物安全受到威胁、能源匮乏、土地污染与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经济的外部性日益显现。 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而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封闭系统,经济的增长不能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限制。毫无疑问,经济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经济应归属于生态学理念,但是,实践中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和对世界的展望差别较大。经济学家关注迅速攀升的经济指标,而生态学家则看到没有人能预见到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可能带来的后果。事实上,不论观点如何,经济增长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已经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低熵已经成为比任何经济资源更为稀缺的资源。跨学科的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涉及生态学和经济学两大理论完全不同的学科。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已经开始转变观念,正在探索一种能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生态经济。 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高效率、零污染”的运行方式,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经济的持续繁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本教材力求展现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做到理论、方法和实践有机结合。本教材共分三篇十二章,上篇,理论篇,包括:第一章,引论,介绍生态经济基本概念和生态经济学发展;第二章,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生态经济系统;第四章,生态经济学的价值研究;中篇,产业篇,包括:第五章,生态产业;第六章,生态农业;第七章,生态工业;第八章,生态服务业;下篇:保障篇,包括:第九章,生态文化;第十章,生态伦理;第十一章,生态教育;第十二章,生态社会。 当前,生态经济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本教材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特点和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方法,做一些整体性的研究和思考,其中下篇,即为生态经济发展的生态思想与生态社会保障问题。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难以一一注明。在此谨向有关作者和支持帮助本教材编撰的专家和同仁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二0一0年八月

生态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粮食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五大难题。 2.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组成社会的人类和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那些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而结成社会的人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 3.生态经济学的特点:①历史的普遍性。②层次性③整体综合性。④地域的特殊性。⑤长远的战略性。研究内容:①基本理论或理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其中包括:Ⅰ、生态系统、技术系统和经济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人类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Ⅱ、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生态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Ⅲ、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与经济系统的物流、能流、价值流的关系;Ⅳ、社会经济制度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Ⅴ、技术措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Ⅵ、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目标及生态经济模型的理论;Ⅶ、生态经济学的特征、性质及学科体系;Ⅷ、防治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的投资效果及投资来源方面的理论问题。 ②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其中包括:Ⅰ、建立高效率、低消耗、无污染的良性循环系统;Ⅱ、运用生物间相生相克的原理,建成多种群共栖共生的立体农业结构;Ⅲ、运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原理和食物链法则,建立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 生态农业体系;Ⅳ、选择符合我国生态系统的技术体系、技术政策;Ⅴ、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目标进行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Ⅵ、建立对土壤、水域、大气质量的检查制度;Ⅶ、建立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决策机构,制订符合生态经济原理的政策和法令。③方法论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方法论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的特点,其内容包括一般方法,特殊方法,哲学方法和系统论、控制论方法等。 5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生境(habitat)和占据该生境并联结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 体。在生态系统中,生命有机体和它们无生命的环境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并不断相互作用着,进行物质 的交换、能量的转移和信息的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自然实体(selfcontained entity)。其核心是生物群落,它具有自我维持、修补和重建的能力,因而使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得以维持。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动规律。其次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节。普遍出现于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食物链关系的类群,以及需要相类似生态环境的类群。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调节。生物经常需要从所在的生境摄取需要的物质,生境则需要对其输出的物质进行及时补偿,两者进行着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共需调节。由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能,使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自我维持、修补和重建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生态阈值”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在外 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