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据传为春秋

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比较系统的详细的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左传》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善于写战争),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同时,《左传》也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自东汉以来,现在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只要学会汉语拼音方案,就能很快查出所要找的字词。但是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很难查到。(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不存在拼音排序的问题,但是会遇上有的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的问题。

(3)按编码排列。有的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不常用、容易忘记等问题。《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十三人奉敕编纂的,书成于康熙55年(公

元1716)。他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的。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用两个字给合起来给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道光七年(1827),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证》,纠正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五千九百多条。

《中华字典》是由陆费(bi)逵、欧阳溥存主编的,195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它是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大型字典,用部首排列,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

《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参与编写的有陆尔奎、方毅

等50多人。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这部书也是用部首排列法,注音是采取传统的反切方法,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的体例格局。1958年开始修订后,《辞源》不再作为语词和百科兼收的综合性词典,而是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代汉语词汇。修订后的《辞源》是目前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辞书。

《辞海》最著名的就是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释义更具概括性,行文

更加通俗。在条目的收列方面更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词语,删除了一些《辞源》收录的较为生僻的古代词语。1958年修订时,修订工作由舒新城、陈望道主持,成为一部综合性辞书。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是20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的

语文工具书。它们都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的汉字,《汉语大词典》偏重收集汉语的古今复音词语。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

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古代汉语词义的特点:

(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体

(2)一词多义现象非常突出

(3)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是读音和意义的统一体。从音节数量來看,可分为单音词、复音詞;从语素数量来看來看,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詞,叫做单音词。

偏义复词:这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

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的复音词叫偏义复词。(园圃、得失、缓急)

古汉语单音节词的特点如何判断单音词、复音词?

1.高频性第一,要着眼于单音词,从两个单音节的

2、多义性意义上去考虑。

3、词义关系复杂性第二,不要用现代复音词去生搬硬套。

4、词义灵活性第三,利用词不离句的原则,从前后词语

的语法结构上去判别。

复音词可分为两类:只含有一个语素的是单纯复音词(单纯复音词只包含一个语素,记录单纯复音词的每个字都只起标志音节的作用,各自不为义,不能拆开逐字解释,几个字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该词的意义),

单纯复音词又分为联绵词、音译外來词两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连语”,由两个音节构成。两个音节一般都有语音的联

系,或双声(声母相同),或叠韵(韵相同,古人所说的韵只包括韵腹、韵尾,不包括韵头,与今人所说的韵母不同),或双生兼叠韵,或重言(两个音节完全相同,又称“叠音词”、“叠字”);也有无语音联系的,不多见。

含有两个以上语素的是合成复音词。构成合成词的语素可以都是词根,全由词根构成的合成词叫做复合式合成词;可以一个是词根,一个是词缀,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合成词叫做附加式合成词。

单音词的特点:

1.单音词的多义性;

2.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复音节词特点:

1、意义单一,无假借用法,引申义少。

2、词根关系为句法关系。

3、词根是基本词,构词能力强。

特点:一词多形,不拘形体。二、两字一义,不可分训。古注误解联绵词。

汉语复音化的原因

(1)社会发展,词汇丰富,语言求区别的要求。

(2)汉语内部音节结构的简化。

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來的意义叫引申义。

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

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注意:词的本义不是词的原始意义、有文字可考、有文献资料证实。

探究本义的方法:

(1)分析字形

(2)依据文献资料

探求本义的意义

(1)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2)有助于以简驭繁的掌握词义

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

(1)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物件有某种相似之处。

(2)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物件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3)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現引申。

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词义引申的方式:链条式引申:由直接引申义再引申

(2)辐射式引申:由本义出发,向不同的方向引申出若干個引申义,這些引申义都环绕着一個中心向四周辐射。

(3)综合式引申:连锁式和辐射式交织在一起,这种引申方式即综合式,绝大部分词的引申轨迹属于这个类型

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

清以后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名称及班固的顺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中,前四种与汉字形体结构有关,后二种则属用字方法。

象形(独体象形、合体象形)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是汉字造字的基础。象形字具有明显的直观性。

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在两种情况下用:一种是在

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的标记符号表示意义所在的造字法;另一种是用纯粹的抽象符号造字。汉代以后没有用这种方法造字,指事字也是会意字、形声字的构成要素,是汉字孳乳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会意这种造字方法,就是把有关联的两个或几个字形放到一起组成新的字形,

会合它们的含义以成新字的字义,用来显示造字者所想要指明的意义。会意字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会意一类是以义会意(以义会意是指由两个以上(绝大多数是两个)可以连读成语的字构成,连读而成之语能说明或暗示字义。)。

以形会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体会意(同体组合指用两个或几个相同的字形合在一起组成新字),一类是异体会意(异体组合指用两个或几个不相同的字形合在一起组成新字)。

形声这种造字方法,就是用表示某种事物类别的字作为创造新字的意符,再取

一个譬况新字读音的字作为声符来促成此事,造出新字。形声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而成的造字法。构成原理是音义结合。形声造字法的产生与运用,突破了纯表意造字的局限。

转注”就是“加注意符”的造字法。具体地说,在汉字中,本已有某个字,后

因假借它又产生了其他意义,为了区分,人们便给这个字再加注不同的形符(意符),造成专表某一意义的其他字,加注了意符的这个字就是转注字。

假借假借这种造字方法,就是语言中存在某一个词,但本来没有专门造一个记

录它的字,于是就依照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把这个词的含义寄托在一个已有的音同或音近字身上,借用那个现成的字来记录这个词。假借不能产生新字,它只是扩大了汉字的使用范围,使它们增加了记录语词的能力。

六书中以象形、形声、假借三类最为重要,因为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

贡献:汉代学者的努力对汉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把人们对字形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基本上反映了汉字产生发展的主要规律,开辟了科学认识汉字形体的途径。

六书存在的问题: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不能概括造字的全面情况,有的字无法归入六书之中;二是用分析篆书前的古文字有一定困难;三是他的性质不够明确,分类不尽合理;四是有的类别界说不够清楚;五是举例也有不够精当之处。

不同之处:会意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来表示新意的,但两者又有所区别:象形字多属独体,而会意字则是合体;象形字常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会意字则表示抽象而又复杂的概念。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2.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1)上古没有专门的字书来约束人们规范用字,提笔为文时,往往不自觉地用借字。

(2)在誊写书稿、记录师授时,为求快捷而趋简弃繁,或者一时忘记本字而张冠李戴,或因偶然疏忽而出现笔误,这样临时用音同音近字替代本字的现象就大量出现。

(3)尊崇师长,异门相伐,使用别字而延续代代相传。

(4)传抄翻刻古籍的不同版本,因音近而形似导致错字。

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在表达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后造的

字叫“今字”。原來兼职表意义的字叫“古字”。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古人称异体字为“或体字”,《说文解字》称异体字为“重文”。繁简字: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字形笔画多少的不同,它们的读

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换。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也是异体字的关系。

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

1.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

2.有些简化字可以在古书中找出根据。

3.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在词义上毫不相关或显然有区别的,仅仅是因为同音的关系,简化时采用笔画较简的字。

简体字的简化方式:

1.以繁体字的一部分代替简体字。

2.同音替代。

3.草书楷化,用正楷的笔法来书写繁体字的草体。

4将繁体字中的复杂偏旁改成简单偏旁。

5将合体字中的繁复部分换成简单符号。

6.用会意或形声的方法另造新字。

7.采用笔画较少的古字或俗字。

古今字的來源

1)、同源分化的古今字:语言里的词在交际过程中,意义不断发展变化,由单义发展為多义。其中有的意义逐渐独立成词,要求有自己的书写形式以示区別,于是从原有的书写形式分化出书写它的新字,形成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2)、同音假借的古今字:有的词本來沒有造字,而借用同音字作為它的书写形式,致使某些字兼职過多,为了解決这一问题,采用分化同音字的方法,产生出新字,以使记词各有专司,于是由解決假借问题而形成古今字。

如何判断古今字

1.掌握古今字的关键在于深刻体会古今字之间的意义关系。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在意义上是包含关系,即意义范围古字大于今字,今字的意义被包含在古字中。今字产生以後,只是承担古字的部分意义,而不是全部意义。古字仍然承担著今字沒有承担的那些意义,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各司其职

2.古字和今字一般來說有字形的联系。今字一般是古字的基础加以改变而造的。。

对待古今字的态度

1.古今字反映了时间的次序,但不能以著作的早晚来判断古今字,较早的著作可能使用今字,而晚出的古书可能使用古字。

2.要顺应文字发展的历史,不可厚古薄今。在一般场合要写今字,不要写古字。绝大多数汉字的构字部件是不能随意改变位置的。

通假字: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

和狭义的通假字。

通假和假借的区别:通假是本有其字,即有本字而沒写,写了个同音的通假字;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同形字:有的简化字的构形与古籍中的某个字完全相同,但两者的读音和意义均不相同,这样的两个字叫同形字。

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字或音近字。

按照谓語的性质分類也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著眼于谓語的组织形式,即使用什么词类作谓語,可以分成名词谓語句(简称“名句”)、动词谓语句(“动句”)、形容词谓语句(“形容句”)以及主谓谓語句。

另一种著眼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即偏重于从意义方面來分类,分成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

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及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古代判断句的主要形式:

1.“主语+者,谓语+也”这是判断句最完美的形式。

2.“主语,谓语+也”

3.“主语+者,谓语”

4.“主语+谓语”(即名名式)

表示否定的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

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旺旺可以承前省略。

判断句的基本作用是对主语进行解释和分类。

判断句的活用可分为三种情况: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一种比较复杂的内容,比如条件、目的等。这种判断句又被称为“内容压缩了的判断句”。

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事物的2因果关系

也字

(一)也字用于句末来煞句

1.用于陈述句句末(1)助判断语气。表示肯定主语和谓语间的同意关系

(2)加强陈述语气。强调所陈述的内容或确认某种事情或状态的真实性。即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

(3)在因果句的句尾,加强原因、结果、动机、目的和情况的解释说明。

2.用于祈使句句末。助请求、商量、劝阻、命令或禁止语气。

3.用于感叹句句末。助赞颂、悲痛、惊讶、慨叹语气。

4.用于疑问句句末。

(二)也字用于句中来顿宕。用于时间词或其他状语之后,表示停顿、舒缓,同时兼有提示下文的作用。用于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并列关系在句读上的停顿和相互的关联。

叙述句: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叙述句中需要注意的类型:

(一)双宾语句式

(二)宾语前置句式

(三)表示数量行为的句子

(四)被动句式

词序,又叫语序,是指词或短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在句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词序的基本特点:

(1)主语+谓语+宾语

(2)修饰语+中心语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否定句,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非、未、毋、无等,也可以是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2)宾语是代词。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1.没有被动标志的

2.用“于.......”引出行为主动者被动者+动词+于=被动者+被+主动者+动词

于字本身不能表示被动,只能引进行为主动者,使句子的被动意义更加明确。介词于的宾语表示行为主动者的,“于....”才表示被动,否则不能表示被动。

3.用“为....”作状语的被动者+为+主动者+动词=被动者+被+主动者+动词

4.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的

5.在谓语动词前用“被”字的

否定句: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否定词主要有不、弗、毋、勿、未、否、非、无、

莫等九个。

不和弗的区别:

1.不字后面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又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又可以不带宾语。

2.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词。用在不字后面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用在弗字后面的名词如及物动词。

3.“不”可以用在句末,表示询问语气,构成是非问句,可翻译为“没有”、“...吗”等,弗则不可。

勿和毋、无

1.毋和勿在辞汇意义上是相同的,它们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

2.古书上“毋”字常常写作“无”字,二字通假。

3.在语法意义上,“毋”和“不”相当,“勿”和“弗”相当。“毋”字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勿”字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4.正如“不”“弗”后面的名词用动词,“毋”“勿”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

5.当“勿”“毋”二字用在陈述句动词前时,就不再表示禁止,而是表示不施行某种行为,可翻译为“不”。

6.“勿”“毋”二字还可以作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强陈述语气,可不译出。

7.疑问句:疑问句是指具有疑问语气表示提问的句子。

疑问词分为意文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一)疑問代詞

1、誰,孰,何——問人或事物孰”字主要用於選擇問句,用來指人或事物,相當於“哪一個”。

2、胡,奚,曷——問事物或原因

3、安,惡,焉——問處所

疑问语气词

1.乎、诸

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它的疑问语气最强,用的也最普遍。

“乎”字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的“岂”“宁”字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无疑而问,不一定要求回答)。

“乎”字跟“其”(表示委婉语气)、“无乃”(表示恐怕是的意思)、“得无”(表示该不会的意思)等词相呼应时,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吧”字。

“乎”字有时只用来表示感激。

“與”和“乎”的分別是:除了有疑問代詞或在选择问句而外,“與”字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問。用“與”的時候,在多数情況下,是說話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话人加以证实。因此,纯粹表示疑问的“乎”字不能换成“與”字,例如“伤人乎?”不能換成“伤人與?

3、哉

“哉”字所表示的语气比较单纯,它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感叹,一是表示反问。其中,其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強烈的感叹,和现代汉语“啊”的作用大致相当。

“哉”字和它前面的形容詞也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強烈的感叹语气。

乎哉”连用时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哉”字加強“乎”字的语气

几种反问的习惯说法:

1.“不亦.......乎”

2.“何以.....为”

3.“何...之有”

《古代汉语(2)》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古代汉语(2)》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工具书中,可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是( C) A、《词诠》 B、《辞通》 C、《十三经索引》 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 D ) A八卦说 B结绳说 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 3、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益”字应属( C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4、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眉”字应属( A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 ) A丘皿行回 B人血象舟 C 山雨目本 D果州考豆 6、下列四组形声字中,属内形外声的一组是() A超街碧冈 B风瓣闻闽 C阁围屈觉 D辩凤国裹 7、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 A《康熙字典》 B《汉语大字典》 C《中华字海》 D《词源》 8、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A见-现征-徵解-懈 B奉-俸景-影文-纹 C益-溢然-燃干-乾 D立-位县-悬雕-凋 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其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B祈父,予王之爪牙。 C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D交通王侯。

10、下列例句“问”字用其本义的是() A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各字属于形声字的有 ( )( )( )( )( ) A、春 B、朝 C、孟 D、鼎 E、伐 2、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 )( )( )( )( ) A、炫黄 B、匍伏 C、披靡 D、辟易 E、愤懑 3、下列各句中,“就”用作本义的是 ( )( )( )( )( ) A、草创未就。 B、三窟已就。 C、是以百姓就本者寡。 D、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E、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4、下列各句中,“是”充当前置宾语的是 ( )( )( )( )( ) A、惟兄嫂是依。 B、无乃尔是过与? C、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D、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E、《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5、《诗词曲语辞汇释》这本工具书的性质是 ( )( )( )( ) ( ) A、考释《诗经》、《楚辞》中的特殊语辞 B、考释唐诗宋词中的特殊语辞 C、考释乐府民歌中的特殊语辞 D、考释曲中的特殊语辞 E、考释经书中韵文的特殊语辞 6、下列各组字属于古今字的是() A反——返 B芸——耘 C归——馈 D涂——途 E知——智 7、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是() A点——點 B泪——淚 C烟——煙 D敛——殓 E弃——棄 8、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是()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D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点总结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15.古书注解术语:①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②谓:“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属于,往往在以具体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③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④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⑤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俩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讯”;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也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⑥读为,读曰:这俩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⑦读若,读如:这俩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于说明假借字。 16.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7.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

古代汉语(下)知识点总结

古代漢語下册文选知識點總結 新疆师范大学 文 学 院

第七单元 (1) (一)文选 (1) 7.1道可道 (1) 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 7.3三十辐共一毂 (2) 7.4曲则全 (3) 7.5小国寡民 (3) 7.6胠(qū)箧(qiè) (5) 7.7秋水 (10) 7.8鲁少儒 (14) 7.9 惠子相(xiàng)梁 (15) 7.10 运斤成风 (16) (二)通论 (17) 第一节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7) 第二节中古音 (20) 第三节上古音 (23) 第八单元 (25) (一)文选 (25) 8.1人皆谓我毁明堂 (25) 8.2 许行 (26) 8.3 荣辱 (30) (二)通论: (33) 第一节诗词格律 (33) 第二节对联 (36) 第三节词律 (37) 第九单元 (45) (一)文选 (45) 9.1更法 (45) 9.2五蠹 (46) (二)通论:训诂 (53) 一、传统训诂学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53) 二.古注的作用 (54) 三古注的类型 (54) 四、古注的术语 (55) 五.古书的体例 (55) 第十单元 (56) (一)文选 (56) 10.1谏逐客书 (56) 10.2赐南粤王赵佗书 (57) 10.3报任安书 (59) (二)通论 (65) 古书的标点 (65) 第十一单元 (66)

(一)文选 (66) 11.1黄帝 (66) 11.2垓下之战 (67) 11.3仲尼弟子列傳 (69) (二)通论 (73) 修辞 (73) 第十二单元 (75) (一)文选 (75) 12.1答客难 (75) 12.2情采 (78) (二)通论:古代的文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古代汉语练习题问题详解

古代汉语(1)练习题答案 练习题一 一、论述题 1、什么叫宾语前置? 论述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宾语在谓语后面,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句式。但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2分) . 主要有四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疑问代词可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前置. 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奚冠,即“冠奚”,戴什么帽子的意思)。 (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宾语前置。 如《左传·宣公元年》:“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无尔虞,即“无虞尔”,不欺骗你;无我诈,即“无诈我”,别欺诈我;现在的“尔虞我诈”就是这种用法。) (3)、用助词“是”、“之”“焉”把宾语提前。即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在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插进助词“是”、“之”、“焉”等。 如《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如《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此道题20分,概念2分,下面四点中每点的理论部分3分,每个例子1.5分,若只举例不分析给1分) 2、什么是隶变? 论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并举例分析说明。 隶变是指隶书对汉字形体的改变.汉字的隶变使汉字由象形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2分)。最重要的标志是: 1、改曲为直(2分):把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直、撇、捺、挑、钩的笔画,极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体方正平直,棱角鲜明,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2分)。例子(2分) 如: “大”小篆中“横”还是一条象人双臂连在一起的弯曲的弧线,到隶书中变成平直的横.(2分) (只列出例子不分析扣1分,下同)

古代汉语上

渤海大学2017级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 第三学期《古代汉语上》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 总 分统分 人 复核 人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1分,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 格内) 1、下列各组汉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A 耷尖闷 B 本朱字 C 取棘逐 D 信武果 2、下列各句中,“题”字用本义的是() A 赤眉圆题。 B 堂高数刃,题数尺 C 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 D 欲垦荒田,先立表题 3、从古到今,“涕”的意义范围() A 扩大了 B 缩小了 C 转移了 D 没有变 4、下列各组形声字,声符相同的一组是() A B 辉晃 C 途赶 D 颇项 5、表示“才干”义的“干”繁体写作() A 干 B 乾 C 幹 D 榦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A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B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C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D 怀怒为发,休祲降于天 7、下列全为古今字的一组是() A 阙掘赴讣 B 熟孰县悬 C 早蚤知智 D 后後说悦 8、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 A 足下 B 先生 C 陛下 D 寡人 9、许慎为“形声”所下的定义是() A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B 以事为名,取臂相成 C 比类和谊,以见指撝 D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10、下列句子的划线词中不属于联绵词的是:()A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 昼夜勤作息, C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D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1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 A 汤之问棘也是己 B 是社稷之臣也 C 彼吾君者,天子也 D 都城过百,国之害也 12、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A 理玛坷皇 B 仇休体仗 C 郊郡陵 D 蒸焰烫煎 1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字典是() A 《说文解字》 B 《康熙字典》 C《说文解字注》 D 《尔雅》 14、“是鲁孔丘之徒与”中的“与”是() A 连词“和” B 介词“和” C 动词“参与” D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 15、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 A 阙掘咏詠 B 沽酤预豫C賸剩笋筍D陈阵泪淚 16、下列句子中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A 西取由余于戎。 B 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 C 茅屋采,是以贵俭。 D 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清也。 17、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 父母为其疾之忧。 B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C 宋何罪之有? D 三岁贯女,莫我垦顾。 18、下列句中的“以”是连词的是() 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C 余船以次俱进。 D 故为之说,是夫观人风者得焉。 19、下列句子中的“是”为判断动词的是() A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君子之求,贤于小人之是也。 D 是非君子之言也。 20、下列句子不属于被动句的是() A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B 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崇。 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郤克伤于矢 二、用六书分析下列汉字的结构(10分,每个2分) 1、自: 2、休: 3、郡: 4、本: 5、鸿: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词义,并指出其属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得分阅卷人 得分阅卷人 得分阅卷人 第 1 页共2 页

古代汉语下 字词

第三讲:《庄子》北冥有鱼《庄子·内篇·逍遥游》 二、字、词、语法难点分析 (一)字: 通假字:冥(溟)有(又)辩(辨)辩(变)邪(耶)决(趐)培(凭)而(能) 古今字:志(誌)反(返)知(智) 异体字:飡(餐) (二)词:1、词与非词:扶摇、夭阏——连绵词、羊角;词尾——然。果然、泠然、犹然、数数然 2、语气词:也 1)句中语气词: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主语之后,表示提示、停顿2)句中语气词: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帮助表达判断。 三、语法: 1、双宾句:芥为之舟 2、语序:宾语前置: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彼且奚适也?——动词宾语前置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彼且恶乎待哉?——介词宾语前置 3、判断句:此小年也。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四、多义词辨析: 1、之:1)代词:2)连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连词:主谓之间相当与名词性结构。风之积也不厚。 惯用句式:其……耶(邪),其……耶(邪)表示选择问句。其——委婉语气词,耶(邪)——句末语气词 2、而:1)连词,用语状中之间。怒而飞。决起而飞。 2)连词,表顺接。三飡而反。 3、以:1)介词,去以六月息者也。——谓语后以八千岁为春。——谓语前 2)连词,以游无穷。 《庄子》之《北冥有鱼》: 一、掌握下列词义: 怒:振奋(翅);志:志,记载;抟:环绕着飞向上空;厚:深;覆:倒;培(风):凭借,依赖;决:迅速的样子;抢:突过;适:到……去;年:寿命;知:智慧;劝:鼓励;境:界限;待:依靠。 御风而行:乘 御御六气之辩:乘—顺应 介词:鲲之大;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此亦飞之至也。 动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去 之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 人称代词:众人匹之;犹然笑之;举世而非之。 “之”当介词有哪三种用法?

【免费下载】总结古代汉语上册新郭锡良

注释:涕:泪 翻译:河间王元琛要算是居豪华奢侈的首位,经常和高阳王比赛奢华,他建造了文柏堂,形状象皇宫里的徽音殿。置造了玉石砌的水井和黄金做的水罐,并且用五色金丝搓成井绳。养了三百个歌妓舞女,都是全国最美的女子。有个婢女叫朝云,擅长吹篪,能演唱吴地的团扇歌和陇上的曲调。元琛做秦州刺史时,羌民在边疆纷纷叛乱,元琛多次征讨他们,他们都不投降。于是元琛就命朝云装扮成贫苦的老妇人,吹着篪乞讨,羌民听到怀乡的篪声,全都流下了眼泪,纷纷说:“我们为什么要离开祖坟和乡里,在这山谷里做盗寇呢?”马上一个领着一个来归降。秦民俗话说:“骑快马的士兵,还不如吹篪的老妇人。”6、犹能雉头狐腋: 雉、狐:名词作动词,穿雉头狐腋毛皮衣服。7、恨:遗憾。8、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及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翻译:此时国家殷实富强,财物多得连仓库都放不下,钱绢没有遮盖地堆积在廊下,无法核实计数。到胡太后赏赐文武百官背绢时,竟让他们任意拿取,朝廷的官员没有不凭着自己的力气背取绢帛的。唯有元融和陈留侯李崇扛的绢帛超过自己的力气,跌倒扭伤了踝骨。太后看到后便不给他们,让他们空着手出门,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们。侍中崔光只拿两匹。太后问他:“恃中为啥拿得这么少?”他回答说:“我只有两只手,只拿得了两匹,得到的已经够多了。”朝廷的显贵们都佩服他的清廉。9、亦不是过:宾语前置,也不超过这些(房舍)。“是”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过”的前置宾语。(正常语序是“亦不过是”)。七、韩愈,子退之,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出“文义传道” 、“不平则鸣”、“文从字顺”等主张。 注释: 1、偪:同“逼”,迫近,侵迫。异体字。 2、雁鹜(wù)行以进:像鹅和鸭子一样排成行。雁鹜:鹅和鸭子,名词用作状语。 3、目吏:名词作动词,看。 4、略省(xìng ):稍微察看(公文的内容)。省:察看、检查。 5、訾(zǐ)謷(aó):诋毁。 6、再进再屈千人:屈:动词用作使动,使…屈服。 当不同属隔板强电理。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过程中为调试料、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动保护指发时,要保护装置。

古代汉语习题及问题详解

古代汉语练习(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 B《词诠》 C《助字辨略》 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 B形声 C假借 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 B炎、寒、贼、朱 C从、信、秉、亦 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稍蚕.食。 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作者是东汉的___。这是中国_____的奠基之作。收字 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完整版)古代汉语第二册.doc

古代汉语第二册 古代汉语第二册 墨子导读 墨子门徒多来自社会下层。严密的政治团体,纪律严明。吃苦耐劳,勤于实验,作战勇敢, 平时生产。 墨家代表小私有者利益。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亲疏贵贱之别。有“摩顶放踵,利天下 为之” (孟子·尽心上 )献身精神。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反对享乐。赖其力者生,不赖 其力者不生。政治上“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 ,尚贤、尚同;官无常 贵,民无终贱。均不合时宜。 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 《墨子》原本 71 篇,传至今的 53 篇。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不仅涉及认识 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 等自然科学知识。 老子导读 《道德经》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无神论。核心是“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构成万物的基础,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并非人的意志的反映。反映道家思想的最著名对联: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导读 《庄子》共33 篇,包括内篇7 篇、外篇15 篇、杂篇11 篇。 庄子文章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李白 诗涉及《庄子》的有24 篇。 《庄子》第一篇。逍遥游,即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庄子不满于 现实羁绊而提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 《不龟手之药》解题:智慧境界的差异。同《齐物论》观点,万物无大小好坏之别,人的智 慧大,见地高,小事物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再高明东西也发挥不了作用。运用之 妙,存乎一心 逍遥游,庄子主旨;秋水,庄子文才;胠箧,愤青意识 韩非子导读 与李斯同师荀子。口吃,不善言谈。韩国日衰,多次进谏,不受重用,遂发愤著述以求闻达, 《韩非子》 10 多万字,战国法家思想“刑名之学”集大成者。 西汉刘向校书时增《初见秦》《有度》等篇目,定为 55 篇。思想成就超过所有法家人物,总结 商鞅、申不害等人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鼓励君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 下的权谋之术,保证法令畅通,巩固集权地位。 《楚辞》导读 ——楚辞是战国后期一种新诗体。源于楚地歌谣,有重大变化。文辞繁丽,容纳复杂内涵, 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西汉刘向整理成集,名之楚辞,代表性作家屈原、宋玉等。 ——屈原,中国最早的爱国诗人。楚辞中屈原作品 20 余篇占绝大部分,包括离骚、九歌( 11 篇)、天问、九章( 9 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宋玉《九辩》,景差《大招》,汉代贾 谊《惜誓》、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等。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精心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A.练习一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艹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邻”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邻”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邻”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

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古代汉语练习二问题详解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诗经》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历代民歌体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2.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的铺排,直叙和白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3.推动了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汲取营养 11、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2、并提: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13、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14、班固的《咏史》诗是中国五言诗的最早作品。 15、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七言诗。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

简答题 1. 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见编排和检索方法。 答:(1)音序法。是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它包括韵部排检法、注音字母排检法、汉语拼音方案排检法三种。如:《广韵》按206韵排列,《佩文韵府》《经籍籑(zhuan,第四声)诂》等按平水韵106韵排列。杨树达的《词诠》按照注音字母排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排检。 (2)形序法。是按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具体可以分为: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等。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按部首排列,全书分为540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是采用笔画排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四角号码排检。 (3)分类法。是根据工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方法。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等多按此编排。如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19类。 2. 简述隶书的特点。(存疑) 答: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也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隶书于篆书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偏旁简化,形体合并;二是将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的特点。可以说,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山岭,即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 3. 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即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来的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同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又如“来”,本义是小,借作来往的“来”。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囊橐(tuo 第二声),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自考古代汉语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1.专门解释唐宋元明清之间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词的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 A.树达 B.相 C.朱起 凤 D.符定一 2.下面几个字中的省形字是() A.项 B.狄 C. 娶 D.考 3.下面几个部首,可以表示房屋意义的是() A.宀 B.厂 C. 示 D.邑 4.下面几组汉字,全为合体字的一组是() A.奚何来 B.戒尖舟 C.出走 见 D.即休飞 5.古书中的专名“单于”、“可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Dān yú;Kě hàn B.Chán yú;K ě hàn C.Chán yú;Kè hán D.Dān yú;Kè h án 6.下面几组汉字,全为会意字的一组是() A.森相肉 B.屋前臣 C.向陟 门 D.美家库 7.下面几组字,不属于古今字关系的一组是() A.垂陲 B.难谁 C.齐 剂 D.赴讣

8.下面各句,有形容词用如意动的句子是()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B.楚左项伯者,素善留侯良。 C.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D.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9.下面各句,有名词用如使动的句子是() A.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B.增数目项王。 C.今欲并天下……制海,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D.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10.下面各句,用有表示工具的名词状语的句子是() A.天下支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B.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C.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D.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11.下面各句,“莫”为否定副词的一句是() A.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B.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中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2.下列句中的“是”字,作判断句主语的是() A.其是之谓乎? B.是皆之罪也。 C.是?元和四年也。 D.是以後世? 13.下面各句,“之”是连词且用于主谓之间的是()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 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14.下面各句,属于判断句的是()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_翻译

墨子【非攻】 原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就(这件事情)来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分别吗? 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德,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德,必会有一百条死罪。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进行不道德的事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德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德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大的错事如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吗?!“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德与不道德上是多么混乱啊。” 【老子】 (一)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相互体现,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二)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木辐共一个轮毂,当木辐和轮毂的个性用处没有了,就立刻有了木辐和轮毂的整体利益——车。人做泥胚烧制瓷器,当人做、烧的动态行动没有了,就立刻有了静态行动——瓷器。 封闭的室屋配上门窗,当门窗原有的砖木没有了,就立刻有了室屋内空间与室屋外空间直通的用处。 所以有车、有器、有室是为了整体的利益,消除众多个体的个性是为了让众多个体全部有用。 (三)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免费下载】蒋冀骋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字 隶变:从篆书演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文字演变为现代文字的起点,文字研究者把这种演变称为隶变。隶变彻底地去除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几乎完全丧失了象形性,从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使原本“厥意可得而说”的汉字造字之意变得不可说解。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到更为定型的今文字阶段,主要表现在同化和分化。 同化:即小篆中的不同部件在隶书中被归并为同一形体。 分化:即小篆中同一字或同一部件在隶书中变为不同的字或不同的部件。 讹变:是由于人们误解字形或为了书写的方便而产生的字形变化。 简化:人们受到简易律的制约,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的演变趋向。主要表现在图形线条化、符号化,简省部分构件,以较少的笔画改写部分构件或整个字形。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 繁化:是人们在区别律的制约之下,认读的人希望汉字的形体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便辨认理解。主要表现在增加笔画,增加构件。 古今字:又叫分别字或区别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比如华和花,州和洲。 通假字:古人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放着本字不用,临时借用的字叫假借字,简称借字。如畔和叛,蚤和早。 异体字:是指形体相异,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如岩嚴,泪淚。 繁简字:就是同一个字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如复複众眾。 俗字:指那些不见于《说文》,不能施于高文大典,不合于六书标准,民间所惯用的浅近字体。 第二章词汇 常用词:主要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其核心就是基本词。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 同义复词: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说明。如宫室、焚烧。 偏义复词: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例如国家。 变义副词:是由两个具体意义不同而义类相同的词根组成。 理性意义:也称为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它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 隐含意义:原本指一个词除了它的基本意义以外所具有的附加含义。后来语言学家用它来指一个词或短语的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 词的本义:是指一个词本来的或最初的意义。一指的是枣子时代的词义。二必须要有文献佐证,即这个意义必须在实际语言中被应用过,光凭字形是不够的。1分析字形2参正文 献语言。 同源词:是指一种语言内部由源词及其滋生词、或同一来源的若干个滋生词构成的词语类聚。往往是以某一个词义特点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来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意义。它包含三个要素1声音相同相近2词义相同相关或相反相对3实同一词。 核义素:也称作源义素,是指彰显造词所取的理据的义素。 同义词的义同:不完全等于同源词的义同,是指不同的词之间某个一项相同,因其词义特点相同,或因其词义相关相似,而构成同义词。可以是义项间的核义素相同,也可以是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