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已经修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已经修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已经修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已经修改)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2课时)

课题1.用眼观察家乡

教学目标: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教育学生要保护周围的环境,让自己生活的环境继续保持优美、怡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到本地较高的地方进行观察。(学校楼房顶)要学生注意观察各个方向上都有什么?做好简单的记录

2.准备本地区的一张挂图。(如果没有,可以是全国地图)

教学过程:

1.看图导入。

看导读图,让学生议论一下画面上老师、胡子、妞妞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他们看到和想到了什么。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像他们一样,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家乡。

2.阅读讨论。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妞妞的日记。

师:妞妞的她的同学们分别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妞妞和她的同学们看到了家乡不同方向的景色。

3.体验活动。

师: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4个方向(黑板上画出:东南西北),今天我们在多学一些,也就是教科书上同学们使用的东北、西南、东南、西南方向,人们把这4个方向叫住“副方向”,有了他们,使用地图就会更加方便、准确。

请学生在原来4个方向图上再补上4个副方向。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做一个练习。请同学们将自己前面的课桌当作地图,按

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4个正方向。课桌前面是北,靠近自己身体的一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北与东之间的方向是东北,北与西之间的方向是西北,南与东之间的方向是东南,南与西之间的方向是西南。课桌的4个角正好代表这4个副方向:东北——右上角、西北——左上角、东南——右下角、西南——左下角。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学生一边听,一边跟做。

4.方向游戏。

(1)教师随意喊出4个方向,让学生正确地摸到的桌角。

(2)同桌之间做游戏

师:这个游戏帮助我们集注了地图上怎样辨认4个副方向,如果是实地的方向,只要确定了东西南北4个正方向,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四个副方向,因为他们就在4个正方向之间。

5.方向练习。

教师将地图挂上黑板,随便指一个方向,让学生运用4个副方向说出它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有了4个副方向,寻找起来就更为方便。(某河在某山的北面,或某河在某山的东北面。)

6.登高俯瞰

带领学生登上学校高处(楼顶)观察学校周围的景色。(注意安全)

请同学们说说在哪个方向看到了什么?完成第7页上的观察记录。

7.课堂小结

8.家庭作业

如果“从搞出看学校的活动”来不及进行,可布置家庭作业。从高处观察自己家乡。(由家长带领,一定要注意安全)

课题2.用手描绘家乡

教学目标:

1.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2.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3.在绘画活动中增进对家乡的情感,教育学生告别不文明行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8K白纸一些,学生人手一份彩笔;

2.检查并保证学生都进行了从高处观察家乡活动。

教学活动:

1.评价导入

评价学生的“观察记录”,表扬把握正确的学生。

进行上一节课的游戏活动,复习4个副方向。

2.阅读讨论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议论一下教科书上的学生是怎样描绘自己家乡的,并谈一谈对这些图画的看法。

师:这节课同学们也要为自己的家乡进行绘画。

3.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都从高处观察了自己的家乡,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每个小组为家乡画一幅画,要求是每幅画表现家乡一个方向上的景色”

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指定各组要画的方向。

小组讨论:看到了什么?决定画什么方向,都画哪些内容?

分工,进行绘画。

(教师巡视并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尤其是在分工和方向的正确性方面。)

4.作品展示

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并介绍小组的绘画作品。

5.教师小结。

注意:教师收集学生的图画,留待学习下个内容时使用。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4课时)

课题1.用心体会家乡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培养爱护环境的高尚情操。

2.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3.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就教科书中涉及的四川省的内容做不要的了解和准备

2.按照教科书中介绍的四川的方法,就本地区的相关内容做适当的准备。

3.为学生准备一些书籍、画报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阅读第10页的课文,并询问有无同学到过四川。

照教科书上的介绍,简单地议论一下四川省的情况。

2.讨论

辛容是怎样讲述自己的家乡的,她都介绍了哪些方面(主要介绍了四川的地形、地貌,还介绍了一些风俗习惯),

师:我们也要进行类似的介绍活动。

3.小组介绍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一下自己老家在哪里,都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按照老家的不同,分成小组,分别像辛容那样,向全班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老家,介绍要以地形、地貌和风俗习惯为主。“

分组:如果老家在本省的学生较多,可以多设几个小组,或者按照地区再分;如果老家在某些省(自治区)的学生较少,可以将学生合并在一起。

小组准备:确定介绍内容,进行分工和练习。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做介绍。

5.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 走进不同的家乡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和温度统计。

能力:了解与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极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

系。

情感:通过对地形图的阅读,对不同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了解和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教学内容:

第14-19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准备地形图

2.找有关地区温度的统计资料。

3.收集有关故事与歌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14-15页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欣赏教科书第14-15页的内容。

二、揭示问题,活动探究

1.教师引出问题

“这两页上的地图,是什么地图?它与周围的几长照片有什么关系?”

2.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是一张专门的地图,教科书告诉我们,它叫‘地形图’。什么是地形图呢?请同学们进行思考和探究自己找出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地形图,作出正确回答。

(1)什么是地形?

(地形只地表的形态,包括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大类。)

(2)地形图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

(3)地形图通过什么来告诉我们?

(分层设色的等高线,不同颜色的线代表高度不同的海拔。)

(4)地形图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组合作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张地图)

师(指定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地形如何?地势如何?海拔是多少?

向全班同学汇报。

三、自由讨论,激发情感

师:通过地形图,可以把地形、地势看得一清二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怎样阅读地形图,现在大家再来阅读第14-15页。

(1)在中国地形图上分别找有哪些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从而看出中国的地势特点怎?(西高东低)

(2)地形图与周围几张照片有什么关系?(每幅照片表现了线条所指地区的地形。)

在讨论时,教师作适当补充,帮助学生注意各地的显著差异,使学生感受到祖国领土的辽阔。

(3)读豆博士的话:你一定会惊叹,我们祖国各地家乡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不同吧!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教师小结,并布置家庭作业:与成人讨论以下本课的全部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16-19页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新课。

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请同学们与成年人讨论一下本课题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对于第17也的两幅统计图有什么想法?”二、探究活动,感受祖国的博大。

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极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1.围绕两幅统计图,教师提出问题:

(1)我国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哪里?降雨量最多的意思是什么?

(是我国在一年中平均下雨最多的地方。)

我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是哪里?降雨量最少的意思是什么?

(是我国在一年中平均下雨最少的地方。)

(2)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哪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意思是什么?

(是我国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比其他地方热。)

我国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意思是什么?(是我国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比其他地方冷。)

(3)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哪里?我国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

(4)为什么年最高气温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年最低气温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

(夏季的吐鲁番在白天可以达到我国的年最高气温,但新疆早晚的温差很大,到晚上温度可以下降很多,而且新疆基本上四季分明。冬天也很冷,所以按照全年平均计算,吐鲁番的平均气温不是最高。同样,黑龙江的漠河在冬季可以达到我国的年最低气温,但黑龙江依然四季分明,夏天也很热,左翼按照全年平均计算,漠河的平均气温不是最高的。海南岛地处热带,靠近赤道,没有四季而只有旱季和雨季,所以年平均气温是最高的;五道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非常高,所以年平均气温是最低的。)

2.自由讨论。

师:通过这两幅统计图,同学们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壮丽多姿。在祖国的不同地区,有的地方寒冷,有的地方温暖;有的地方湿润,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民,会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请同学们欣赏第16-17页上的照片。谈一谈了解到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不

同的气候、不同的降雨量与生活在那里的人民的生活及习惯之间的关系。)

穿插一些故事与歌曲:《毛泽东在延安》《铃儿响叮当》……

三、了解民族分布,激发爱国情感(第18-19页)

1.游戏活动

师:“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谁知道有几个民族?”“不同在民族的家乡在哪里?请从地图上找一找。

教会学生看第18-19页上的中国民族分布图。

游戏:以同桌为对手,互相提问,为不同的民族寻找家园

2.欣赏周围的照片,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补充)

3.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四、课堂小结,布置家庭作业;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考考周围的成年人。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主题一.展览室里故事多

课题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教学内容:

22――28页.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调查我家居住条件的变化,我家周

围环境及交通的发展,日常生活中穿着、饮食的历史变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具体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沿革,社会的巨大进步,产生热爱家乡,愿为家乡明天作出贡献的想法。

教学目标:

1.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的积极感情。

2.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的方法。

3.受家乡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学会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培养从小自觉保护环境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搜集家庭居室的新旧照片、旧粮票、布票,长辈用过的生活用品。有的东西可以画下来。

2.请学生向长辈调查、了解家庭生活变化和家乡道路的发展情况。

分类设计调查提纲,请学生有目的地访问家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先大致阅读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欣赏单元导读图。思考:新的单元里我们主要研究家乡的那些情况?引出课题。

2.小组探究。

(1)按照吃、穿、住、行四个方面将学生进行分组。

(2)各组分别筹备展览。利用教科书出示的范例和大家搜集的资料;讨论如何展示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如何布置展台,如何向大家介绍,以及还可能找到什么资料和实物。鼓励各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实物和资料。

(3).小组分工。谁负责写报告,谁负责讲解,谁负责向全班展示展品。介绍“住”的小组,提供居室的新旧照片,对比介绍新旧房子的总面积,结构,材料,人均面积,居住条件等。讲一讲了解到的有关房子的故事。多用一些生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房子的破旧、简陋。介绍“吃”的小组,播放采访大人讲他们过去的录音,展示我们现在的优越。罗列长辈们吃过的食物及吃了以后的不良后果。再罗列我们现在新的食品。介绍“行”的小组,从道路和交通工具来展开。

(4).各小组交流各自的准备。

(5).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成就,提醒他们下次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每个组员完成各自的责任。课外完成补充调查搜集。

第二课时

1.准备。

各小组为展示作准备。

2.发表。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准备,向全班介绍家乡某个方面的变化。注意语句的组织、通顺。介绍时要对某个方面作具体的补充说明。如:住的房子很破,破得怎样?或者举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其他小组的学生也可帮助补充。

3.交流结论。

把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和大家交流。看谁的感受最有意义。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看到社会发展的根源:以前为什么那么苦,现在为什么那么幸福?

4.总结。

(1)我们家乡人生活的变化是巨大的。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也是一代又一代家乡人辛勤劳作、努力创造的结果。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

(2)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方法是什么?(调查、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方法以后还会经常用到。

5.了解学校过去的情况。

课题2.学校的变化真大呀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2.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

3.从对学校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中理解家乡的变化。

4.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教学内容:

第29—31页

教学准备:

有关学校新、旧面貌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讲讲私塾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

二、揭示问题,进行探究

1.教师引出问题:前节课我们了解了家乡人物质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那对我们的学校过去是什么样子的、过去的学校生活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家乡的学校。

2.学生讨论。

学生拿出事先搜集到的学校新、旧面貌的照片,进行分组讨论。

3.教师适时点拨,研究学校的历史发展,要了解学校过去及现在真实情况,并且加以对照,得出自己的认识,要善于进行比较。

4.学生交流、小结看法。

三、制作活动:

合作完成学校变化年表。

教师对于制作完成得较好的加以肯定。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

现在,我们提倡科教兴国,国家和社会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我们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我们能在既宽敞又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应该热爱学习,珍惜幸福的学校生活。

课题3.生活中的智慧

教学目标:

1.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与进步。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培养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情感。

3.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年表的作用,学习制作简单的年表。

教学内容:

第32——35页

教学准备:

过去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课题:

请学生展示各自带来的日常生活用品,提问:“平时你见过这些东西吗?你知道这些东西的用途吗?”“这些旧式生活用品是谁使用过的呢?”

今天我们对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作进一步的了解。

二、小组讨论,一起探究。

教师将搜集到的旧物品分给几个小组,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东西的大致年代和用途。说一说哪些东西现在已经不用了,哪些东西现在还在使用,为什么。三、学生演示,进行体验。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两种用具,亲身体验一下它的用途。在使用前,教师适当地加以指导。

使用用具后,再说说哪些旧用具已经被新用具代替,进行新旧用具的比较。

四、学看年表,学做年表。

引导学生看年表,然后制作年表。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题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2.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现。增强读书兴趣,提高

阅读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

P36-37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在课前尽可能多地搜集年代久远一些的小人书,类型应多样化,如童话故事、电影故事、历史故事等。

2.准备几张写好分类名称的图书卡片。

教学过程:

1.阅读欣赏

请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36页的文字和照片。

师:“这些学生在欣赏什么?从他们搜集到的这些东西中你们想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进入新的学习,我们要和他们一样,从家里找一些长辈们过去用过的学习和生活用品,通过了解、研究这些东西的用处及来历等,进一步了解历史。”

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的旧小人书摆放在课桌上,请一两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找到的。找到的是什么类型的小人书?看过没有,是否喜欢?

2.体验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请每个学生挑选一本别的学生带来的、自己从前没有看过的小人书来阅读,时间大约20分钟。待学生都看过后,互相讲一讲树种的故事,或给同桌介绍书中精彩的片断。

步骤:(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小人书摆放在一起,并人选一本,要爱护书,不争不抢。

(2)请学生看看,小人书属于哪一类,看看书的扉页和版权页,说说都发现了什么?(这本书是哪一年出的,作者是谁,价钱是多少?)

(3)请学生默读自己选好的小人书,并思考,这本书将的是什么故事,你是否喜欢,选出你最喜欢的部分准备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教师在学生读书时,根据他们手中的小人书的种类进行板书,如:童话故事、电影故事、历史故事、科学

幻想故事等图书种类的名称。

(4)小组汇报。简要介绍自己阅读的小人书,讲一讲自己的读书体会。

(5)将小人书进行分类。教师将图书种类卡片放到不同的桌子上,然后请学生将自己度过的小人书分类放置。教师提示学生:“你们从这个活动中想到什么?”

(到图书馆看书,也需要先按分类查阅目录。家里的书多了,最好分类放置,以便于查找。)

3.全班讨论。

对于今天的体验活动有什么感想?这些“古老的”的小人书和你们今天读的书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过去的孩子们特别喜欢看小人书,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过去,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家里一般没有电视,电影也属于高档或比较稀罕的消费,小人书就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

(最好找到一两中介绍家乡或和家乡历史有关的书,介绍给同学们,并以书中的故事为例,告诉大家一些家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历史变迁。

4.总结。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7页乐乐的话,引导学生明确:“小人书虽‘小’,但是从中却可以发现一个大世界。”

课题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发现过去的游戏特点。

2.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中的快乐,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

3.通过比较过去和现在的游戏,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

教学内容:

第38-41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和学生都搜集一些传统的游戏。向家长或其他成年人了解传统游戏的玩法、法则,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游戏。

2.准备一些传统游戏时所需要的用具。

3.按照小组数目印制若干份传统游戏的规则,每个小组一份。

4.教会学生玩环保有益的游戏,少玩用上大量塑胶、金属制品的游戏。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教育内容:

第38-39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平时都玩什么游戏?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谈自己小时侯玩的游戏(滚铁环、藏野鸡蛋、跳房子、官打捉贼……)。教师谈自己小时侯游戏时的一些趣事,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教师的童心、童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3.了解学生调查情况。请学生讲讲了解到的成年人小时侯爱玩的游戏、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二、读书了解: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38页的课文,然后讨论一下教科书上面的通页图画,说一说大人们小时候都玩什么游戏,今天同学们玩的游戏方式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三、体验活动:

教师提示:今天,请大家玩爸爸、妈妈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有些是书上提到的,有些是爸爸、妈妈介绍给我们的。

教师事先说明,玩游戏需要有一定的规划,因此做游戏前,要先讲清游戏规则或学习规则。在玩游戏时要注意安全。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简单商量一下玩哪种游戏(允许选择两种)。游戏前需要选出本组的负责人。

把学生带到操场或适当的地方做游戏,活动时间不少于25分钟。

四、做整理活动,小结:

教师简单询问学生过去的游戏是否有趣,并要求学生对今天的活动做一个回顾,想一想这些游戏和今天的游戏有什么不一样,下节课会讨论这一问题。

五、家庭作业:

1.向家长介绍今天自己在学校玩的游戏,问一问他的过去是否也这样玩。

2.讲一讲自己玩游戏时的体验及游戏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并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39-41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次课,每个小组、每个同学都玩了一两种爸爸、妈妈小时侯玩的游戏,大家玩得很高兴,下面请你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1.先说说爸爸妈妈小时侯玩的游戏。学生自由发言

2.再说说你们现在玩的游戏。学生自由发言

二、小组合作,进行交流活动

先安上节课的小组坐好,师再一次将学生分成小组(与上一次玩游戏时的分组有所不同,以便于交流的内容更广泛且具有新鲜感)

在进行交流时,师引导学生在提出的问题中进行自由讨论。

小黑板出示:

过去的游戏与今天的游戏相比,有哪些特点?

(很多是在室外进行的,如跳房子;很多游戏不需要什么专门的用具,因此

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如抓小沙包;很多游戏需要身体运动,像跑和跳;很多游戏是要几个人一起玩的,需要大家互相配合,跳皮筋。)

为什么那时候的孩子喜欢玩这些游戏?

(家庭居住面积小、室外活动空间大,兄弟姐妹多;师补充说明一些以前住怎样小的房子,怎样在田野里一边干活,一边玩等)

哪些游戏我们现在不玩了,为什么?哪些游戏我们现在还玩?你们最喜欢的是哪些游戏,游戏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什么?

(先让各小组讨论,再请学生自由发言)

三、小结

在总结各种游戏的特点时,说明一下:“游戏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内容的游戏,但过去很多游戏至今还吸引着我们,并给我们带来快乐。健康活泼的游戏会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欢乐,有益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多一些交流,会使我们从中体验到伙伴之间的友谊和快乐。”并鼓励学生今后继续和小朋友一起玩自己喜欢的游戏。

四、布置家庭作业。

把在课堂上完成的“快乐的游戏”拿给家长看。请家长为学生的日记写出反馈评语。

课题3.今非昔比的厨房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的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活的进步,学习从具体、细微之处观察和感受社会的进步,感悟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2.通过学生课前调查了解,课中交流欣赏,改革创想,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

生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

P42—43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活动准备:

1.了解过去和现代厨房的变化,并搜集相关资料。

2.用厨房帮家里做一次饭。

教学活动: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一下家家户户都有的厨房。同学们对于自己家现在的厨房可能很熟悉,不过,对于过去的家庭厨房就不是很了解。教科书中的一位老奶奶给我们介绍了她自己经历的三种不同的厨房,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去看一看。

二、观察讨论

1.观察奶奶小时侯的厨房

欣赏教科书P42右上方的照片,它展示的是奶奶小时侯的厨房(最好通过录象表现)。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奶奶小时侯的厨房是怎么样的。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黑糊糊的灶台,灶台旁边的大水缸、锅盖和水缸的盖子,灶台旁的木箱子——风箱、被人用手拉动着的手柄。

教师介绍:“这是人们以前使用的厨房,主要是农村人家用的,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村还有这种厨房。过去城市人家的厨房因为面积小,有的甚至是几家挤在一个厨房里做饭,条件也很差的。”

讨论:

为什么灶台旁边还要放一口大水缸?(没有自来水,水缸放在灶台旁边,做饭时取水比较方便。)

为什么灶台垒得那么大?(因为烧柴草,且需要量很大。在北方,火灶连着炕,人们那时没有条件做木床铁床等。都睡在泥土垒的土炕上,土炕里面有烟火道,烧水、做饭时候的热气都要通过烟火道排出去,这样一来,土炕就变得热烘

烘的,睡在上面很舒服,而且不容易得病。)

为什么要拉风箱?(拉风箱是为了加快灶堂内空气的流通,使火烧得更旺。风箱拉起来,风通过风箱吹入灶中,使灶中的火更旺,烧水、做饭的速度就快多了。)

为什么要烧柴草?(那时,由于工业不发达,人民没有煤可烧,只能将农田里的庄稼秆、树叶子和树枝捡回来烧火用。人们一年到头要打柴草,因为一个大灶台每天都要烧掉很多柴草,许多孩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都要为佳丽捡柴草,用灶台烧活做饭经常被熏得流眼泪,而且还很脏。)

2.观察奶奶年轻时候的厨房

教科书P42中间的招牌内展示的是老奶奶年轻时候的厨房。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铁炉子、蜂窝煤等物品。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人们怎样使用炉子?用炉子做饭时候的情景是怎样的?炉子与灶台有哪些不同之处?)

教师总结学生观察及回答结果,得出如下结论:“虽然煤炉比灶台有了很大的进步,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仍然有许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

教师进一步提问:“煤炉还有哪些缺点?”

(需要及时添煤,火很容易灭,晚上还得封灭;有污染,容易中煤气;做饭时不容易掌握火候。)

3.观察现在的厨房

教科书P43的一组照片展示的是现在的厨房。教师让学生欣赏并自由讨论。

师:“现在很多同学家的厨房和用煤炉到处时候相比,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你家的厨房是怎么样的,有哪些便利的方面。”

学生展示照片等,并介绍。(小组——全班)

师总结:

煤气、天然气等燃气的使用使厨房里里外外变了样,各式各样使用方便的现代化厨具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不仅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使人们的家庭环境变得越来越整洁、漂亮了。

引申:

我们家里除了厨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哪些地方也发生着变化?(客厅、卧室、厕所、阳台……)学生简介。

三、从厨房看社会

师:“从家里厨房、卧室……等的变化中,我们联想到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进行简单的概括。(从厨房的演变,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四、畅想未来的厨房

师:在过去短短的时间里,我们的厨房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那以后呢?你觉得现在的厨房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你能畅想一下你心目中的未来厨房吗?

1.分组交流;全班交流

2.课堂总结。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题1.家乡名称的来历

教学目标:

1.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