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耕文明与儒家思想

农耕文明与儒家思想

农耕文明与儒家思想
农耕文明与儒家思想

内容摘要: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而这种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道德伦理、文化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可以说,农耕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来源。

农耕文化,从其定义上来说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化集儒家文化,墨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传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而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深层特点的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也打下了以精耕细作为重要特点的传统农业的深刻烙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农耕文明也是一种善的文明。它本质上顺天应命,勤劳耕作,勤俭持家和勤和为人,是一种耕读传家、勤劳质朴、厚道淳实的道德文明。其模塑形成勤劳质朴,谨慎节俭,自足自得,稳定求和,尊重传统,崇尚中庸,讲究内向,依附伦理的社会心理特征。而这些文化特征与道德标准和后来衍生发展的儒家思想

内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在农耕文明日趋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而论述农耕文明与儒家思想的关系,首先就要说到中国的传统观念——“人治”。中国的法是道德法,中国的社会权威是道德权威,中国法的社会调节作用其实仍然是道德的调节。之所以如此,这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有关,即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与其他地域、其他文化之间交流很少,大家也都能相安无事,因此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个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里,道德与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强大到足以支配。当农耕文明大胆地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时,它便变得富于生机和活力。而之后儒家所提出的观点承袭了农耕文明中的人治这一特征。其提倡,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其次,农耕文明中的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社会心理特征也可在儒家思想中“仁”这一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中找到影子。儒家思想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

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儒家思想提倡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这些与农耕文明中小农经济下人们所倡导的勤劳、孝顺、德行、顺应传统、中庸求和的特点相一致。这也正是先于儒家思想的周代农耕文化思想所固有的基础思想。因此说传统儒家思想根植于先周文化思想,儒家思想里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思想理念和意识是十分合理的。

同样,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另一重要理念“礼”也有传承自农耕文明的痕迹,特别是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都在先周农耕文化的思想中得到其中体现。儒家思想里边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勤和兴家、勤劳耕作、勤俭持家的理念习俗都在农耕文化里边找到他的源头和影子。

此外,在许多儒家思想典籍之中都蕴含了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农耕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耕读传家、尊师重教,勤俭持家,和睦邻里等。这些儒家思想对人的熏陶与教导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国几千年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儒家农耕文化的一贯追求,同时也直接体现中国几千年勤劳质朴、勤俭和气、勤奋强健的农耕文化思想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正如下面所列举的:

孔子非常赞赏弟子颜回生活之节俭。他赞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直接反映中国几千年以农为本的农民家庭和农耕文化持家节俭生活理念。

孔子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直接反映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节俭思想”与君子之财取之有道的思想。

《孟子"梁惠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亦是反映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忠孝厚道、和善睦邻、耕读知礼”思想理念的典型。

《朱子家训》中“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是直接反映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合群和众、乐善好施”思想理念。孔子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也是直接反映农耕文化和儒家思想中的“读书明理、耕读教子、追慕圣贤”思想理念。

在农耕文化孕育过程中显现的“忠孝”“节义”“勤俭”“厚道”“仁和”等思想恰恰是儒家思想理念的概述。儒家思想是经过周祖农耕文化孕育产生,经过儒家文化发扬光大的难能可贵的不能遗弃的中国传统农

耕文化思想意识。

综上所述,农耕文明与儒家思想是根与果的关系。儒家思想超越了农耕文明,但却也是源自于农耕文明。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的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岁月里不断积淀,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直至今日对我们影响深远的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章。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 的 差异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课教师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摘要:事实上海洋文明或许在经济上很强,但是无论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基础都不会很稳定。一方面,商业活动很容易受到战争啊、政权变动之类事情的影响,经济好但是极不稳定易受破坏;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下国民缺乏向心力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海洋文明中很难得到认同,如果国家受到重大打击很难恢复。农耕文明相比海洋文明更为稳定,也更易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工业革命以前真正完全纯粹的海洋文明大多都衰落到只剩下遗迹了,而人们还是一直在借用农耕民族的文化、制度在生活。 关键词:海洋文明农耕文明差异原因 一、什么是海洋文明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创造了与海洋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是海洋文化,它是人类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创造。具体说来,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海洋文明国家代表是古罗马、古希腊。 二、什么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

主题二 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主题二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主题解读]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外近代化的过程。所谓“近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本主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与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内容。 中外经济的发展及近代化的历程、中外近代化道路的碰撞与交融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其中,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工业化道路、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命题视角] 视角一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考情荟萃】 2015年:重庆卷第13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及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海南卷第27题考查近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及成因等。2014年:广东卷第38题考查晚清社会经济结构变动。2013年:浙江卷第38题以“江南经济结构变动”为主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特点及近代经济变动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关系;海南卷第27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概况及特征。2012年:天津卷第13题考查从古代至近代以来天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2011年:安徽卷第35题以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变化的概况及原因;江苏卷第22题考查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影响等。 【考题例证】 (2013·浙江文综,38)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

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碰撞

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碰撞 近期看了《狼图腾》一书,本来这本书是前几年闹的沸沸扬 扬的一本书,可以说在文化界的轰动不亚于王小东的《中国不高兴》。书是几年前出的,可是很惭愧,现在才把它看完。看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懂得为什么很多人都执著地追求这本书中的真谛。的确,书中的思想和观点也同样让我产生深深的震撼。 这几日我在不停的思考书中之意,也逐渐有了一点自己的陋解, 在这里写出来,本也委实是自家直言,姑且论之,希望不要被笑话. 书中的大意就是在文化大革命这个大背景下,毛主席号召广大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要知识分子深入到农村去建设农村,故事的 主人公陈阵就是响应这个号召插队到蒙古大草原去的。而故事讲述 的是在陈阵的眼里被世人称为凶残的野兽“狼”的形象。中心是 围绕陈阵看狼,以及蒙古人看狼,和其余知青看狼的不同,以及狼 自身所处的社会形象。中心大致如此,而我要讨论的是陈阵从狼身 上看出草原文化与我们小农文化的区别,其实这也是作者借陈阵的 口吻来说出自己的观点。  纵观人类文化历史可以看出一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 不同,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心态。在畜牧业生产条件下, 由于作为第一生产资料的草资源在游牧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 而反映到头脑中对草的认识亦不同,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 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

自古以来,华夏各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较为发达的农耕文化,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域生产特点,总结出一系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随季节的更替,农民进行着有规律的春播、夏锄、秋收、冬储的生产活动,长期的农业生活和物产丰盈的文化氛围,使汉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比如对草的看法和行为与游牧民族就截然不同。由于野草对农作物生长具有破坏和抑制作用,农耕民族为了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决不允许其他杂草存活其中,久而久之,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排斥草、贬低草、视草为敌的观念,随之自然表现在语言词汇和行为方式之中,以汉字汉语为例,凡草字打头的词绝大部分带有贬义,诸如“草莽”、“草包”、“草率”、“草稿”、“草芥”、“草寇”、“草昧”等,对草的鄙视还波及到畜牧业上,一些含有愚蠢、讽刺之意的词汇常常与牲畜联系在一起,比如“吹牛”、“拍马”、“牛头马面”、“牛脾气”、“马虎”、“马前卒”等。由此可以见得,农耕民族传统文化中涵有轻视、蔑视畜牧业的价值观念。 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族,对草、畜的理解和认识远非其他民族能够达到。因为草原和畜群在其经济生活中居特殊地位,反映在它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一种相反的文化心态,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民歌、祝词、赞词、谚语及日常生活中得到证实。风格独特、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表达了游牧民族对草原上的一草一木深深的眷恋和由衷的赞美。千百年来,蒙古民族遵循着祖先的遗训,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草场和牲畜。在十三世纪的蒙古社会当中,就

从孔子的观点延伸思考如何对待孝道

【论文关键词】孝道孔子《孝道》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不但重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这在《论语·八佾》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

浅议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浅议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摘要】游牧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两种文明在融合中相互促进,相互认同,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交流影响 一,两种文明的特点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主要特点是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缺少商品交换、向内的凝聚力和向外的排斥力,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劳朴实有韧性。 而游牧文明是在人类早期原始狩猎文明和原始采集文明之后,与农耕文明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就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而言,比农耕文明更接近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逐水草而居”形象地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游牧文明更加接近自然,也就更加尊重自然,同时形成了游牧民族豪爽的性格。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限随着历史的发展一直在向北移,现在定下来的是4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是游牧文明,以南是农耕文明。 二,两种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经济方面 农耕文明发展较游牧文明更发达,因此经济上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影响更大。如水利技术、制瓷工艺、纺织、酿造、冶炼、印刷、造纸、砖瓦、采盐制盐等技术先后传入游牧民族地区,为游牧民族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当然游牧民族中也有许多影响农耕文明的。 汉初由于国力的不足,休养生息六七十年,积蓄了足够的国力,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为了获得精锐的战马,汉武帝曾经发动对大宛的远征,所得大宛马大大改善了中原马匹的质量;同时张骞通西域带回了饲养马匹的饲料——苜蓿,以及养马的先进方法。以此汉朝养马数十万匹,对阵匈奴时能够出动强大的骑兵。依靠强大的国力,汉朝对匈奴屡战屡胜。中国在汉代首次获得河西之地,并且置郡长期统治。 政治方面 五代十国之时,两种文明的交流尤其繁荣。契丹人制造鞍辔、服装的技术传入中原, 回鹘人与汴京百姓在市肆交易,这大大促进了汉民族与回鹘人的经济文化交流。 政治制度方面 政治制度方面主要是游牧文明建立政权后向中原地区学习。如 鲜卑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制度。 占领河套地区以后,北魏政府为了加强了对河套地区的管理,采取了融合两种行政体制的方略进行管理,既有汉族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设置郡县进行管理,也有采取军镇管理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区别讲解学习

精品文档 文明,则按《辞海》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的相对"。而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文化。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具体的讲,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海洋文明的二个基本特征是:一是必须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必须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而不是其它文化。 但是,靠近海洋,不等于就有海洋文明。即使有较发达的海洋文化,也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近海洋,但其文明主要得益于尼罗河文明。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主要得益于两河文明。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但也算不上海洋文明,而是地道的黄河文明,即大河文明。日本与海洋的关系密切。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在世界历史上,真正能算得上是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希腊,够得上大河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代中国。其它国家都不具备条件。 古希腊的气候纯属于地中海气候,温和宜人。特殊的地理条件,对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关山所阻隔的小块平原,造就了典型的"小国寡民的城邦",也决定了古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而这种贸易只能是海外贸易,这又决定了古希腊人工商航海业居主导地位的民族特性。 古希腊商业航海贸易遵循"以平等交换"为原则的商业行为。加之,商业贸易的发展要求自由的环境,进而又促使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意识,一旦人口的增加而无法负荷时,古希腊人就自然而然的到海外去拓展,开展频繁的航海贸易活动。航海使古希腊人练就了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造就了开拓、求索的民族精神,同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并使希腊成为西方文明的旗帜和摇篮。这一切都与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精品文档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中西文化起源比较

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上一节讲到中西民族生存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是河流,而西方文明是海洋,这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生产形式和经济模式,这一节,我们就中西民族不同的经济生活形态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 (一)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三点区分:磨制石器,制陶,出现农业) (1)仰韶文化时期(7000-5000年前)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最初的农具:石斧、石铲、骨锄、陶刀;小米和粟的皮壳 说明:黄河中游已经广泛种植耐旱的粟谷和蔬菜,形成稳定的农业定居点 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骨耜,木耒耜等种稻工具和大量炭化的稻谷。 出现家畜的驯化和饲养 (2)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华夏居民主要谋生手段。出现灌溉系统和排水工程。 2.发展 (1)夏:农业是关系国之存亡的命脉 这一部分,很难找到史料记载,但是从流传下来,大家都熟知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农业已是当时主要的经济形式。 同一时代的西方的神话大都是宙斯,阿伽门农等神力和勇士,而我们这一时代的神话却是:古代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炎帝); 教民耕种的后稷;为民治水的大禹

养蚕抽丝的嫘祖; 。 (2)商代:农业是华夏居民最基本的生存手段 关于这一部分的历史考证,我们主要从殷墟甲骨文中寻找。 甲骨文中很多基本词语的字型都与农业密切相关。例如: 男: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3)周代:农业是经济生产活动的中心内容 ①周王朝对诸侯功臣分赏土地,赐予田产和臣民,使他们成为拥有土地和农奴的领主 ②周代帝王开始身体力行的方式,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充分显示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重视。 《诗经周颂》写到: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③从周代始,由民间歌谣汇集的《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的描绘。(4)自周以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 铁制农具及牛马等蓄力的广泛使用;施肥灌溉等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秦国开凿的郑国渠,李冰主修的都江堰等。 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形成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稳定自足的农耕经济。 二.与农耕经济并存的文化形式 1.游牧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侧面。 (1)游牧文化形成的条件 西北高原隔壁与盆地大漠的特殊地理条件和气候状况不适宜发展农耕文化,长期定居,因而形成以塞外为基地的自成一体的游牧文化。

以儒家思想革新企业文化

以儒家思想革新企业文化 在企业文化中提出“徳为先,和为贵,人为本”的理念是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管理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和转变。它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实践于中国企业,这正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丰富管理理念和文化精髓。 一、徳为先 儒家认为:在心为徳,施之为行,即一个人道徳品质的最高标准在于做到“配徳”。孔子所主张的“徳”的基本内容是仁义。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 “徳”的含义较其原意更加丰富,因为这已经成为企业道徳的一部分。 作为企业的道徳主要有三个重要标志,第一个标志就是企业经营方针的正确性。企业方针的正(八部营销策划公司)确性不仅是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考内在道徳的外化,更是企业对外形象的重要展示平台,儒家常说“求财须有道,不义害自己”,“不久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伊力特作为新疆建设兵团一家重要的国有企业,可谓是兵团的经济主力,企业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兵团经济发展指标的变化,树立什么样的经营方针,生产什么样质量的产品,不仅关系到兵团经济发展,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和生命安全。为此,伊力特将为满足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放在了突出位置,坚守自己的纯粮酿造本色不动摇,深得广大顾客的喜爱。 第二个标志,就是一个良好的企业道徳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徳水平,从而会达到矫正社会不良风气的功效。企业看似不大,人员流动也并不大,但是伊力特的声誉却如雷贯耳,原因何在?正是由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从而认识了真正的品徳所在,即坚守承诺,保证质量;

质量是命脉,质量是最好的品牌。 第三个标志则重在一个“信”字,信,即诚实、讲信用,与人交往言行一致,守信不移,童叟无欺。儒家讲“言而有信,信之有理,信而能行”。在儒家看来,信(八部营销策划公司)乃是立民、立兵、立国之根本。企业讲信誉,重在产品质量,货真价实,不缺斤短两,讲效益重合同才能树起信誉的大旗,才能得到更多经销商、消费者的认同,也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和为贵 “和”是指和谐、团结一致。在儒家看来和是温良恭俭让的体现,是指不同事物的协调统一、和谐。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协调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和谐管理状态。 从管理的角度讲,和就是协调。“和”在管理中的作用,根据企业实际, 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它在管理中的低层次作用,是化解人际间的紧张与冲突,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它在管理中的高层次作用,是指企业成员间通过彼此的理解和沟通,实现同心同徳,协力合作。 “和”是企业管理的最佳境界。一个企业的“和”,首先应该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和睦关系,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和无寡”。 “和为贵”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來讲也算是“双赢”的上策。在经济全球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孤立经营的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企业的竞争正进入利益共亨的合作竞争时代。 企业从单纯的竞争到协作型竞争,从追求独家利润到互惠互利,从独赢模式到“双赢模式”乃至“多赢模式”。 三、人为本

孔子的孝文化思想

孔子的孝文化思想 08历史2班 0806010063 夏艳 【摘要】孝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孝显的尤为重要。孔子认为孝为“仁之本也”,是一个人所有德行的根本。并且认为真正的孝子不仅要在物质上关心其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关心敬爱其父母。同时孔子提倡的“孝”与“礼”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当孝与其他德行发生冲突时,孝先于一切。但孔子在当时那种“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过度地强调礼这种外在表现形式,有些矫枉过正的趋势。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取向混乱的阶段,复行孝义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孔子孝文化礼 一:孝:“仁之本也” 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头,孝敬父母的“孝”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孝文化是传统儒家思想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系统的阐发了他对孝义的理解和要求。 首先他强调孝的重要性,把孝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他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只是一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源头,马克斯·韦伯在《儒家与道教》中说道“在一个家产制社会里,子女对父母的孝被转化到所有的从属关系里,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一个官员——孔子有段时间也做过大臣——会认为孝是所有其他德行的源头,孝是对履行官僚体制最重要的等级大臣——无条件的纪律——的考验和保证”。从这我们又可看出孔子的“推己与人”的思想,“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孟子对孔子的孝义进行了继承和提升,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只有在爱自己的父母子女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去尊敬别人的父母与小孩。试想,一个连对把自己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父母都不尊敬和爱护,他会爱护社会上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甚至可能互不相识的老人和儿童吗?

儒家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的影响

儒家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的影响 摘要:自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以来,人们相信资本主义精神是与新教伦理和西方文明所独有的本质密切相连的。因此,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仍然普遍认为工业化的奇迹只有在西方才能实现。然而,二战以后,先是日本随后是亚洲四小龙,再接着是东南亚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均以高速的经济增长令人刮目相看。何以出现经济奇迹,它的成功经验背后深层文化底蕴是什么?儒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传统的人文伦理精神在当代管理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也得到了西方管理学界和众多中外知名企业的认可。国学大师汤一介对此有着其独到而非常有见地的看法,他认为当一个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首先要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意大利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中国宋明时代佛教的兴起皆是如此,因此我们现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同样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东方管理思想,儒家,企业,人本思想

目录 一、中国古代的“人本管理”的儒家思想 (1) 二、儒家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2) (一)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 (2) 1、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 2、儒家管理思想弥补了科学管理以来的缺陷 (2) (二)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消极 (3) 1、儒家坚持中庸思想,强调变通,不利于企业规范的打造。 (3) 2、儒家思想强调人要出人头地,具有强烈的人上人观念。 (3) 3、儒家思想强调形式主义,不利于把制度落实到实处。 (3) 三、儒家思想对当代企业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3) (一)儒家思想流派众多 (3) (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不断变化 (4) 四、儒家管理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5) (一)儒家“重视人伦和谐”的思想可以创造企业良好氛围 (5) (二)儒家“育人为本”的思想可以提高企业人才素质 (6) (三)儒家“以德为先”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文化倾向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中国文化概论-孔子孝道思想极其当代意义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孔子孝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姓名: X X 学号: X X 院部:中国语言学院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班级: 2011-1班

提纲: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不重视“孝”,并做出一些违背“孝”的本质的事情。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的《论语》中关于“孝”的部分思想进行浅析并探讨孔子的这些孝道思想对现在人们的指导意义及对社会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一、孝的起源 二、孔子的“孝” <一>“孝”是根本 <二>“孝”与“敬”的合一 <三>报恩 <四>无违与几谏 <五>父子相隐 <六>以孝治天下 三、“孝”的当代意义 <一>积极意义 <二>消极意义

一、孝的起源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两个,第一个是尊祖敬宗。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第二个是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二、孔子的“孝”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孝”并对西周的“孝”进行了继承发展、改造创新。 <一>“孝”是根本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是说:有德行的正人君子,都非常重视做人的根本,根本牢固了,人的道德才会产生,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孝敬父母是我们应该做的,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几十年,我们理应孝顺父母,从点滴小事中关心父母,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二>“孝”与“敬”的合一 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论语·为政》中说

黄帝开创了传说时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一)

黄帝开创了传说时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一) 黄帝是传说时代游牧者首领,并且是带领他们从游牧生产和生活,转为定居农耕的华夏先民首领。所以,黄帝也是传说时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开创者。无论是古代华夏,还是今天的汉族和世界各地的华人,始终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代,认为自己是黄帝和另一位创立农耕文明的始祖炎帝的子孙,从而自诩为“黄帝后裔”和“炎黄子孙”。同时,他们还将历史上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都追溯到开创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黄帝或黄帝时代。 在历史上的中国,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明,主导着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然而,中国历史上肇始于黄帝和黄帝时代、独步一时的华夏文明,实际上是由中原华夏农耕文化,与其周边民族创造的游牧文化、游耕文化、渔猎文化,以及东南沿海和岛屿上的海洋文化融合汇成的。它是人类惟一绵延至今的古代文明,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古代,当中原华夏与周边民族文化发生交往、冲突和矛盾之际,或者中原地区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出现非华夏族为主要统治者的政权之时,华夏先民显赫的始祖黄帝,便在剧烈的民族文化冲突、碰撞和交融中,成为维系和巩固华夏团结,传承和弘扬华夏文化的一种象征。黄帝在历史上的中国,经常起着巩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以及维系中华传统、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纽带作用。 黄帝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中游牧者首领 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又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这些记载既指出黄帝轩辕氏是少典之后代,又说明黄帝轩辕氏是在神农氏衰落的基础上兴盛起来,并且取代神农氏的。然而,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民族交往和文化的跨民族传通观点来看,《史记·五帝本纪》所描述的,则正是传说时代发生在华夏先民中,充满强劲活力的游牧部族文化,与固土重迁的农耕部族文化之间,在彼此汲取、互相融合基础上,汇成为新的农耕文化的形象化写照。在汉文史册中,有关以黄帝为首的华夏先民,从事游牧生产和生活的记述比比多是。例如,《史记·五帝本纪》所记:黄帝率“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然而,成书较早的《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又据《水经注·渭水》的记称:“轩辕之丘,在上邽。”上邽指渭水上游的今甘肃天水一带。学者们认为,姬与歧同音相通,所以,黄帝活动地区当在歧山下的歧水流域。因此说,黄帝轩辕氏最早是活动在西北地区,从事游牧生产和生活的华夏先民首领。史学家徐旭生先生曾经指出过,黄帝轩辕氏是由西向东不断迁徙,并在迁徙过程中发展自己游牧文化的。其东迁的路线主要是顺北洛水南下,抵达今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再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边,逐渐向东方迁移,到达中原涿鹿的山湾里。1]这就印证了《史记·五帝本纪》说的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在这里,我们可看出,黄帝轩辕氏抵达涿鹿之初,尚处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阶段,过着“迁徙”不定、居“无常处”生活。 不过,《史记·五帝本纪》同时又记述了抵达涿鹿之初的黄帝,也在率民“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的情景。这就反映出,以黄帝轩辕氏为首的华夏先民,抵达中原涿鹿之时,正在发生着由迁移不定的游牧生产,向定居的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性转变。所以,这也就证实了,黄帝是传说时代从游牧生产转为定居农耕的华夏先民首领。 阪泉大战反映了传说时代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 按照汉文古籍记载的传说来看,黄帝率领从游牧生产转为定居农耕的华夏先民,开创了传说时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在这个巨大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曾先后与早已活动在中原地区的、以炎帝为首的农耕者,以及以蚩尤为首的狩猎者,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剧烈争斗。

孔子儒学与企业文化

孔子儒学与企业文化 有人问我,传统道德的内容是什么?我告诉他两个字:“和谐”。 为什么会是“和谐”两个字?这得要从“道德”两个字的涵义说起。什么是“道”?自然规律是道,社会人性的规律也是道。什么是“德”?德通得,有获得的意思,通达的意思。它包括了三层涵义:认识规律是德;遵守规律是德;更重要的一层就是,主动维护各种规律的和谐更是德。 老子是中国的人文祖先之一,他为后人著了一本《道德经》,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的通篇内容。当然,这是我潜心研读老子《道德经》,最终得出的结论和定义。是不是这么回事,可供方家推敲。 或许有人会问,你说老子的《道德经》我们知道。可你要讲的是孔子儒学,她跟现代企业文化又有什么相干? 据我所知:当今时代,没有哪个企业,不争先恐后的,做自己的企业文化。可稍微好一点的企业文化,无一不是反射孔子儒学之光。尽管《道德经》系老子所著,可儒家思想的道德,比老子的《道德经》来的更加系统和丰富。因此,在现实中,每个企业对她更需要。 更因为我深信:自已有这个能力,能以现代鲜活的生活语言和哲学语言,诠释孔子儒学,同现代企业文化的源流关系。 如果你要问,孔子的儒学跟现代企业文化又有什么相干的话?那您就不懂了。这里我要告诉您:他不单是一个相干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每一个企业最终前途的大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国家经济稳健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事关,每一社会公民,最终切身利益的大问题。因为,你不知道为什么,而我知道为什么。所以,请您听我向您慢慢道来:今天的人们很讲实惠,当然时间也很宝贵。也许有人问我:我们来听你的演讲,到底能得到哪些好处?我在这里提前告诉大家:你将得到一个完美和谐的世界观。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内容。 有了这套完美和谐的世界观,就能帮你解除心中的许多困惑,找到各种久久沉淀在你心中,许多社会问题的病根;煅炼你辨别是非的能力,促成你识别病灶的原因。从你和我自觉的做起,带动整个社会的进化。才能解决和防范问题的出现,让你和我共同获救,也让你我的子子孙孙,永世受益。 第一,你是一个企业老总,我知道你成天都在困惑什么问题? 你的得力助手,有些人,甚至是你对他恩重如山。为什么他会拆你的台?挖你的墙脚?卷你的货款?破坏你的网络?然后,另立门户开炉灶,和你打擂台? 在你心中深忧现代企业很难做,可你不知困惑的原因在哪里?你怨职工不听话,人前人后不一样;你怨业务员放不了手,货款到手就挪用;你怨有的人胆大更胡为,截留货款满天飞。 你知道为什么产品质量要天天讲,因为它是企业的生命线。可职工他不这么想?为了抢绩效,哪里管得了?产品投放市场总是出问题,搞得你焦头烂额,企业始终难以创优。你不知道为什么团队精神天天讲,可内部总是你争我斗?你说违反制度开除他,而岗前的培训花费,全泡汤。有些人开除不开除他无所谓,他比你还要狠。东方不亮西方亮,有奶便是娘。这样的人天天都在人才市场逛,下一个用他的企业,肯定会再遭殃。你说怎么去鉴别?他的谈雅风度比你强。 你到大学去要人,先看你报酬再跟你讲。普遍眼高又手低,下车间你跟他休张口。即便肯到你的企业去,好多人都是镀镀金,歇歇脚。其实,是他暂时不想掏钱住旅店,而且要吃饭。再到人才市场去要人,好多人只看他的简历表,毕业不到一年,就有三家抢。你以为他真是三家抢,其实,他在哪家都一样,试用期你不敢少他的钱,三个月以后出了门。所以在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篇一: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刘文刚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

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 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

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影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游牧民族的介绍 (2) 二、游牧民族的起源 (2) 三、游牧民族的发展 (3) 四、游牧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融 (4) 五、游牧文化对中华影响 (5) 参考文献 (6)

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影响 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广义上的游牧民族指的是居无定所的流浪民族,包括草原民族和海洋民族。 起源 关于游牧民族的起源,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争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人口压力说、游牧出于游猎说、驯化地理说、游牧与农耕并立说、游牧与农业分离说、气候变迁说等。有关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问题,与世界游牧业的起源问题研究是密切相关的,笔者主张游牧与农业分离说。 游牧经济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非自足性的经济类型,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它不能完全脱离种植业,需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相当发展并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前提。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从而决定了游牧民族只有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结合的混合经济是人类赖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经济类型。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马被认为是草原游牧的象征,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国家兴起的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这是解开游牧起源这一历史悬案的锁钥。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这一经典论述,学界为此长期争鸣不休。 有的学者认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部落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渡。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有些部落向农业经济发展,有些部落向游牧经济发展。恩格斯所说的正是后一种情形。直接从攫取经济向农业生产过渡也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形式之一,而且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是沿着这一道路发展的。因此,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则指出,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起一直以农业为主,没有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也就没有农业和游牧业的社会大分工。有的学者认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于新石器时代末到铜石并用时代,游牧部落的形成标志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实现。也有人基于考古发现指出,我国整个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锄耕农业结合在一起,到了青铜时代,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形成了灌溉农业,而适宜放牧的地区在锄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成游牧业,从而实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海洋与古希腊文明之间的关系

海洋与古希腊文明之间的关系 编者按:欧洲古代文明是在大海中孕育出来的。在过去的500多年中,一个又一个欧洲强国先后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成为叱咤风云的主角:16世纪有葡萄牙和西班牙,17世纪有“海上马车夫”荷兰,19世纪有“日不落帝国”英国。纵观历史,可以发现,这些国家既是世界大国,更是海洋强国;一旦丧失了在海洋上的主导权,其大国地位也就衰落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也是中国人实现海洋梦想的世纪。当我们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奋斗的时候,应当看看欧洲人走向海洋的历程,以获得借鉴、经验及教训。 “大海!大海!”:希腊人的家园之感 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作家色诺芬在《长征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所率领的希腊雇佣军从波斯帝国的腹地撤回希腊,在陆地上行军多日,途中遇到了重重险阻和困难。终于有一天,当先锋部队来到一座山顶后,士兵们大叫起来。色诺芬和后卫部队听到后,以为是前面遭遇了敌人的攻击。当色诺芬带领骑兵前去增援时,才听清楚士兵们在喊——“大海!大海!”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互相拥抱。士兵们还立即搭起了一座大石坛来献祭。色诺芬的叙述所透露出的文化内涵显而易见:虽然雇佣军知道此地离希腊还有很远的距离,但大海对希腊人就意味着家园,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希望。 米诺斯迷宫和特洛伊远征:希腊文明的起源 在地理上,希腊不仅占据着巴尔干半岛南端的陆地区域,而且还包括周边的许多岛屿。希腊最初的青铜文化,就诞生在爱琴海南部的基克拉泽斯群岛上,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600年左右,克里特岛进入了青铜时代,并产生了希腊乃至欧洲最早的文明:米诺斯文明。在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国王米诺斯曾建造了一座巨大的迷宫。大海之中的米诺斯王宫,激起了后人无限的遐想。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在克里特中部的克诺索斯发现了古代宫殿,证实了米诺斯文明的存在。为了管理行政和经济活动,克里特人还发明了欧洲最早的

1.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工业文明在西欧地兴起:世纪至第一次工业革命前 主要推动力:①生产力地进步,生产技术地进步,四大发明地传入. ②殖民扩张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③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地发展. ④资产阶级统治地部分确立(英、荷). ⑤重商主义思想地影响. ⑥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地传播和人们思想地解放(文艺复兴). 主要表现:①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②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地成长(农场、牧场). ③世界贸易地发展 ④大批工商业中心地出现 .工业化地出现和扩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至十九世纪末 主要推动力:①工业革命(两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地进一步确立促进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地发展(法、美、俄、日、德、意地革命、改革、统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③殖民扩张地大规模进行开辟了广阔地市场,攫取了巨额资金,开辟了资本输出地场地. 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地进一步传播(启蒙思想). 主要表现: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 ②交通、通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铁路、公路、远洋航行广泛兴起,电讯事业兴起. ③新兴工业部门广泛兴起:机械制造、电力、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广泛兴起. ④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化. ⑤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⑥西方列强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瓦解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地旧地经济体制和农耕文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本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工业文明开始兴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工业文明全面到来:二十世纪上半期 主要推动力: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地深入. ②生产关系地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级;苏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③资本主义列强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特别是资本输出地大规模进行. 主要表现: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②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③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取得了一定地进展. ④交通面貌进一步改变. ⑤人类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变化. ⑥人类社会出现许多不适应,出现震荡和调整(阶级矛盾尖锐、列强矛盾尖锐,发生十月革命、世界大战,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工业文明顺利推进:二战后至七十年代初 主要动力: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地推动.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地推行. ③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自主. 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改革,扩大民主权利,改善社会福利. 主要表现: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度工业化. ②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