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论数学不发达使中国不能产生科学》(2008.9.29)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论数学不发达使中国不能产生科学》(2008.9.29)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论数学不发达使中国不能产生科学》(2008.9.29)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论数学不发达使中国不能产生科学》(2008.9.29)

此文勿流传。可以私下交流,但不能发

布在网上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

——论数学不发达使中国不能产生科学

邓曦泽

摘要:科学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效的、发达的数学,二是实验。古代中国不缺乏实验,但缺乏有效的数学,故无法产生科学。至于中国能否产出科学,如果中西和平交流,中国完全可能拥有科学,但这不是独立产生;如果没有西方的影响,则很难说中国能否产生科学。而社会环境虽然影响科学的产生,但只是辅助条件。

关键词:描述分析工具数学科学有效

要目:

一方法论:从科学的必要条件入手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二科学的一个必要条件:以发达的数学作为描述分析工具

三中国希望拥有但没有发展出有效的描述分析工具

四中国能否产生科学——历史情境的设计与推测

五个人成就标志时代与历史——兼论社会环境对科学的影响

六李约瑟问题还是任鸿隽问题——兼评一些相关研究

一方法论:从科学的必要条件入手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许多论者主要在影响科学产生的社会辅助条件(或社会环境)上寻找原因,但是,这种讨论方式并不切中要害。因为科学之产生有其必要条件。只有弄清楚了古代中国是否具备近代科学的必要条件,再考察社会辅助条件才有意义。所以,本文准备从近代科学的必要条件来考察中国为什么没有近代科学,以及她能否产生近代科学。本文的“中国”,如无特别说明,都指古代中国;“科学”则指近代科学;而产生这个含义,常用“有”来表达。

要解决“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为什么西方有科学”这个问题。因为当发问“为什么某某没有X”,意味着发问者已经明确知道有X这个东西。如果就一个谁也不知道的X而问“为什么某某没有X”,则毫无意义(如问俄罗斯为什么没有外星人一样)。事实上,发问者都知道西方已经有了科学,并且科学巨大地改变了世界,所以才以西方有科学这种状态为标准,向中国的古代历史进行回溯。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这是一个因果性问题。要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同样必须以找出“为什么西方有科学”这个问题中的因果关系为前提。

西方有科学,这是事实,并由这个事实产生相应的事实命题。但是,这个事实不是先验的事实,而是一个历史的、经验的事实,即过去西方也没有科学(西方近代以前的科学可以称为前近代科学或古代科学),后来产生了科学。那么,科学乃是一个结果,科学产生以前的相关条件的集合就是原因。科学产生以前的西方社会的面貌是无限广阔的,是不可能被穷尽地描述的。而且,西方从中世纪转向近代社会后,社会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多果),科学只是众多结果之一。显然,很难说近代以前的西方社会的所有因素都是近代科学得以发生的原因。按照因果关系,可以对科学这个结果作如下发问:

科学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科学的充分条件是什么?

问题中的“科学”都没有加“西方”这一限定,是因为我们所知的科学的形式是唯一的,就是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形态,西方的科学就是科学本身。因此,取消“西方”这一限定,发问(以及相应的命题)在形式上就更具有普遍性。

同样,中国没有科学,也是一个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发生的事实与事实命题,它的有效性要受时间限制,其下限是鸦片战争发生的1840年。因此,“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这个问题的时间下限也是1840年。但是,从“中国至1840年中国没有科学”这个事实命题不能推出中国不可能产生科学,当然也不能推出一定能产生科学。从中国没有科学这一事实,可以衍生出一个可能性(模态)的追问:中国能否产生科学?这个问题取消了时间限制。这个问题为自己设计的理论条件乃是一种历史情境,此即:如果没有西方的侵略,随着中国的历史的自行发展,中国能否发展出科学?而对这个问题的验证方法是:如果没有西方的侵略,中国自行发展,到了某个时刻,中国产生某个X,这个X的产生并没有受到西方的直接影响。当中国产生了X之后的另一个时刻,中国与西方发生了交流,于是中西方的人们发现,中国的这个X跟西方的科学是同一个东西。如果在理论上证明中国能够产生这个X,则中国能够自行产生科学;如果证明中国不能产生X,则中国不能自行产生科学。在这种历史想象中,中国产生X的时间可能先于也可能后于西方产生科学,但双方都是独立发展的。独立的意思不是完全没有影响,而是双方互不依赖,互不有意模仿,各自都能发展出科学。

“中国能否产生科学?”这也是在因果关系中发问一个可能事实的条件,其有两个方面:

中国产生科学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中国产生科学的充分条件是什么?

这与追问(西方近代)科学产生的条件是一样的,其答案也一样,因为科学只有一个。

从逻辑上看,考察科学(或者任一事物)发生的充分条件也许很难,考察科学发生的所有必要条件也可能很难,但是,考察科学的某些必要条件却要容易得多,而判断一个条件是不是科学的必要条件,则更容易。并且,我们还可以确定,科学一定有必要条件。对科学一定有必要条件,证明如下:

定义:(1)偶然性。偶然性就在因果关系上,如果把一个事物看作一个结果,不能找到它的任一确定原因;或者:如果把一个事物看作一个原因,不能找到它导致的任一确定结果。偶然性有此两种情况。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可以定义必然性。必然性也有两种情况,分别是对偶然性的两种情况的否定。必然性就在因果关系上,如果是把一个事物看作一个结果,至少能够找出它的一个确定原因;或者:如果把一个事物看作一个原因,至少能

够找出它的一个确定结果。

(2)理解(特指在因果关系上的理解)。在因果关系上,理解就是弄清楚一个事物的确定原因或结果的行为。可理解就是一个事物的必然性是可以弄清楚而被知道的,也即:如果把一个事物看作一个结果,它的确定原因至少有一个能够被知道;或者:如果把一个事物看作一个原因,它的确定结果至少有一个能够被知道。不可理解就是不能知道一个事物的必然性,也即:如果把一个事物看作一个结果,它的任一确定原因都不能被知道;或者:如果把一个事物看作一个原因,它的任一确定结果都不能被知道。

预设:(3)在因果关系上,一个事物,无论看成原因还是结果,它要么是偶然的,要么是必然的,居其一且必居其一。

推论:(4)偶然(性)的事物是不可理解的,必然(性)的事物是理解的。

(5)如果科学的产生是偶然,那么,它是不可理解的。那么,我们讨论“科学为什么产生”这个问题就是无意义的。如果我们要讨论这个问题,就必须假定是必然的。也就是说,科学有确定的原因。

但是,确定的原因并不就是必要条件。下面将进一步证明任一有确定的原因的事物都至少有一个必要条件。

(6)假设:事物有确定的原因却没有必要条件。

(7)无论这个事物是想象的还是现实的,它一定有充分条件。如果它是想象的,其充分条件就是想象的。如果它是现实的,其充分条件就是现实的。用C 表示条件,用S表示事物。如果一些条件C1,C2,…,C n合起来,产生了事物S,那么,条件C1,C2,…,C n的合取就是事物的充分条件,其逻辑形式为:C1∧C2∧,…,∧C n→S。

(8)事物的条件分为确定的条件与不确定的条件。用C1∧C2∧,…,∧C k (k n)表示事物的确定条件。用C i表示确定条件中的任一支条件。

(9)如果事物没有必要条件,那么,任一C i对于事物的产生都是不必要的,也即都是可以不要的,也即都是不确定的。这与C i是事物的确定条件相矛盾。

(10)所以,凡是有确定原因的事物都有必要条件。

(11)所以,科学有必要条件。

下面,本文就预设科学有必要条件。在此预设之下,我将展开如下推论,并给出本文的基本思路。

设科学的必要条件有m个,分别表示为C1,C2,…,C m(m取有限值)。那么,科学的必要条件的逻辑形式为:?(C1∨C2∨,…,∨C m)→?S。其含义为:否定任一必要条件,科学都不可能发生。

那么,现在的步骤是,找出科学(在西方发生)的一个或几个必要条件,并将这几个条件与中国的古代社会相比较,如果中国也有这些条件,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这个问题就暂时不能得到解决,就需要进一步考察其他必要条件。如果找不到科学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个条件是西方社会所有,但中国社会所无,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这个问题就暂时不能解决,就需要寻找其他方法。如果找到科学的一个必要条件(x),这个条件是西方所有,但中国所无,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的一个确定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因为中国没有x,所以中国无法产生科学;或者说:因为中国没有x,所以中国缺乏产生科学的必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考察中国究竟缺乏哪些必要条件。

反之,如果科学的必要条件都为中国所具有,那么,中国就可能产生科学,

缺的也许只是其他辅助条件。

另外,如果我们要考察科学的充分条件,则需要首先考察其必要条件,因为一个事物的充分条件的集合蕴含了必要条件的集合。①

下面,本文将分析科学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近代数学,然后分析数学的基本特征,再讨论中国没有与西方的近代数学相对应的系统或工具。为简便起见,下文通常用“数学”指西方的近代数学,用“算术”指中国的古代数学。

二科学的一个必要条件:以发达的数学作为描述分析工具

在西方近代以前,西方就形成了两套严格的描述世界的、分析的演绎系统:数学与逻辑。数学以欧几里德几何为代表,逻辑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代表(下文提到形式逻辑都指亚氏建立的这套逻辑系统)。数学与逻辑在近代以后都迅速发展。近代数学大概以解析几何与微积分的产生为标志,近代逻辑以数理逻辑的产生为标志。到了现代(19世纪末以来),逻辑被数学深刻影响,有被数学化的倾向。

科学之产生,已知的必要条件有两个:数学与实验。这两个条件都是在方法的角度说的。这里的数学是指有效的数学——近代数学。有效的数学是指近代数学不同于古代数学,它比古代数学更发达,能够帮助近代科学有效地描述并分析对象,而古代数学无法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数学就是发达的数学,本文时常换用“有效”与“发达”。科学就是数学加实验。经验的实验,如果没有有效的数学作为描述分析工具,就无法在特定范围内对世界形成严格的、精确的描述与演绎,也就无法精确预测。实验的情况被数学描述,就具有普遍性、严格性、精确性、演绎性。讨论“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根本不需要也不应该修改科学的概念,改变其特征,否则,问题就会泛化或取消,因为修改了概念,任何结论都可能成立。

如果证明了中国不具备发达的数学,那么,我们就得知了中国没有科学的一个确切原因。先看看数学的特征。

数学是描述世界、分析世界的工具。如果把数学从科学中分出来,那么,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如果科学包含数学,那么,对于非数学的其他科学来说,数学只是工具;对于数学自身来说,数学既是工具也是目的。

数学这种工具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性、描述性与分析性。此三个特征相互独立,不能相互推论。不过,从分析性中又可区分出几个特征,从而使数学具有抽象性、描述性、演绎性、严格性、精确性、系统性、预测性这七个特征,后五者都是分析性的具体表现。

第一,抽象性。数学是一个抽象的形式系统。虽然数学可以应用于经验,但它完全可以脱离经验而独立存在与发展。抽象性在本文的讨论中并不重要。

第二,描述性。描述性实际上是具有抽象性的数学这种工具的具体应用,指数学具有描述世界的部分特征的功能。但是,并非数学必须描述世界,它可以是纯形式的(即抽象的)。数学的描述功能是其纯形式的应用。例如,火车以6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前进,从成都到北京行进了25小时,那么,数学就可以描述

①因为天下雨,所以地湿。似乎天下雨这个充分条件并不一定蕴含地湿的必要条件,但是,天下雨乃一系列条件的集合,它至少可以分解为:(1)天上有水(水蒸气),(2)水向地流(水蒸气凝结而成雨),(3)水在空中没有蒸发完,(4)到地面的水量不低于某种程度。如果这样分解,日常所说的天下雨就成为几个条件的集合,其中蕴含了地湿的必要条件。

这个运动,并给出自己的运算与结论。另外,并非只有数学才具有描述性,文学、历史、哲学等等都可以描述世界的某些特征,但它们都不完全具备数学的其他六个特征。描述性就是解释世界的某些对象的某些特征的功能,它是应用性的根据。如果数学没有描述性,也就没有针对其他对象的应用价值。虽然描述性是数学的抽象性的应用,但不是从抽象性中推论出来的。

第三,演绎性。演绎性也可以叫推演性,即根据一定的定义、预设、公理与演绎规则进行演绎。这是数学的分析功能的最直接的表现,包括计算与推理。

第四,严格性。准确地说,严格性不是直接针对数学而言,而是针对数学的演绎性而言,下面的精确性也是如此。在数学中,从前提到结论的推演是严格的。严格就是限制,就是限制对象的可能状态。给出前提,展开推演,其结论是确定无疑的。严格性也可以说是必然性。

第五,精确性。精确性跟严格性关系密切,但不是一回事。在其适用范围内,形式逻辑也具有严格性,但未必具有精确性。例如,“人都是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这个三段论是严格的,但不精确,或者无所谓精确,因为这种严格是概念推理的严格。但是,火车以6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前进,从成都到北京行进了25小时,求成都到北京的举例。这个运算是精确的。精确是指数量计算的精确。对ax2+bx+c=0求解,其运算过程既是严格的,又是精确的。科学在利用某种工具描述世界时,不仅需要该工具具有严格性,还需要具有精确性。只有数学才同时具有这两个特征。

第六,预测性。预测性是演绎性的直接结果,亦即:演绎性蕴含预测性。预测的有效程度则跟严格性与精确性直接相关,或者说:数学推演的严格程度与精确程度,和数学的预测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第七,系统性。欧氏几何与形式逻辑都是完整的系统。仅仅只有一些单个的推理或运算并不是系统。要成为系统,需要明确的定义、预设、公理、推演规则。在此,系统的一致性可以不纳入考虑,因为一致性乃是就该系统是不是好系统而言。

数学具有上述七个特征,使它成为科学的有效工具。

近代科学对数学的依赖远胜于对传统形式逻辑的依赖。(近代)科学当然需要运用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但领会并应用三大逻辑基本规律并不需要专门的训练,三大规律乃是生活常识(虽然可能未必被使用者明确意识到)。数学本身也要遵守并蕴含了三大规律,科学运用数学,就遵守了三大规律。科学对数学的依赖远胜于对形式逻辑的依赖,因为形式逻辑是概念的推理,不能处理数量问题。随着现代科学与数学的发展,数理逻辑成为计算机等科学的重要工具,现代科学对逻辑的需要大大增加。但这时的数理逻辑与传统形式逻辑的差异非常之大,它已经严重数学化了。这里,我们只需考察近代科学的情况以及为什么中国没有近代科学,无需考虑现代科学的情况,因为没有前者就更谈不上后者。

严格性与精确性在科学中的作用,以及数学与形式逻辑在科学中的作用,用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得很清楚。伽利略在证伪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下落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时,他既采取了数学计算,又采用了逻辑推理;他的有些推理只具有严格性而不具备精确性,而对物体下落速度的正面描述则具有较高的精确性。亚氏的命题蕴含了这样的数量关系,即v1:v2=G1:G2。v代表速度,G代表重量。伽利略从这个数量关系计算出(运用数学),如果一大一小两个铁球用线连在一起,会有两个下落速度,并且这两个速度既不与大球也不与小球单独下

落的速度相同。因此,从前提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运用逻辑基本规律)。如果伽利略只是停留在此,他只能证伪亚氏的命题,即证明物体的下落速度与其重量不成正比,其证明也具有严格性,但并没有精确描述物体究竟以何种速度下落。后来,他通过实验,并运用数学去描述实验,发现物体的下落速度与其下落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于是,物体的下落速度的情况就得到了更精确的描述。后来,加速度理论完全成熟,并用数学公式做了严格、精确的描述,而自由落体的速度只是这个公式的一个特例。于是,自由落体的速度问题才彻底解决。精确性是科学的要求,也是科学的优越性之一。

上述例子蕴含了科学(近代科学)的基本方法。从此例对数学的使用看,数学的七个特征都完全表现出来了,数学的威力也表现出来了。因此,伽利略成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他“把吉尔伯特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结合起来,因而发现、并建立了物理科学的真正方法”,“伽利略真可算是第一位近代人物……我们知道他已经达到了至今还在应用的物理科学方法。”①数学是科学的描述分析工具。那么,是否只有数学才是呢?在理论上看,未必。七个特征是在内涵上说的,其外延也许不只一个。如果人们发现还有另外的东西具有上述七个特征,它就与数学同类,也可以作为科学的描述分析工具。如果它的功能更强大,则可能取代数学,成为更高级的工具。按照这个思路,如果在中国找出了具有这七个特征的工具,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不缺乏科学所需的发达的描述分析工具。但是,迄今为止,有且只有西方的发达的数学具有上述七个特征,并且中国没有具有这七个特征的工具,所以,中国无法产生科学。

对于实验,中国并不缺乏。古代中国的生产实践中的许多工艺,都是反复实验出来的。关于这一点,可以进行历史考察。但本文没有必要进行专门考察,只需要举一例来说明古代有系统的实验。古代的制陶业,都是有模具的。古代在制作模具时,虽然也有简单的计算,但更多地是通过反复尝试而达到的经验的精确化。

三中国希望拥有但没有发展出有效的描述分析工具

我认为,中国缺乏发达的有效的描述分析工具,所以无法产生科学。肯定有人会反对说:“难道中国没有数学吗?”我不但要对中国古代的算术进行分析,还要对其他几个具有演绎性质的系统——象棋、围棋、五行八卦——作分析,阐明它们都具有科学所需的工具的某些特征,但都不完全具备那七个特征。我先分析围棋、象棋,再分析八卦、五行,再分析算术。当然,如果反对者在中国找出一个具有数学的七个特征的工具,那么,我这个立论就是错误的。

(一)象棋与围棋

象棋是一个演绎系统,它具有演绎性、严格性、预测性、系统性,但是不具备描述性与精确性。

象棋具有明确的预设与规则,然后展开推演。象棋的预设是各个棋子的威力不等,车优于马、炮,马、炮相当,马、炮优于兵,兵优于象、士、帅,象、士、帅相当。规则有二:(1)各个棋子有自己的行走方式,如车走直线,马踩斜日,炮打翻山等。(2)有的棋子还有行走范围,如兵在未过河界前只能向前,过河后

①[英]W.C.丹皮尔:《科学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195页。除了数学,实验也是科学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古代中国并不缺乏实验,就不必讨论了。另外,归纳法可以纳入数学。所以,近代科学实际上就是实验加数学。

不能后退;士、帅不出宫,象不到对岸。不过,预设也可以看作规则,或者看作对各个棋子的威力的定义。

象棋的对弈都是根据预设与规则的规定范围内展开的,具有推演性。象棋也具有严格性,即从上一步到下一步,哪一种走法是最好的,是确定的而非随意的。象棋也具有预测性,因为每下一步,其结局都是可知的。有些高手,可以预测许多步。现在,计算机已经可以把象棋的对弈编制为程序了,这说明了象棋具有预测性。而预测性本身是演绎性与严格性的结果。同时,象棋还是一个系统,它具有一致性与完全性。

但是,象棋不具备描述性。象棋的上述几种性质或功能,基本上只能适用于象棋自身,几乎不能用于其他对象。没有描述性,也就没有应用价值。仅此一条,就足以证明象棋不能作为科学的工具。并且,象棋不具备精确性,即它没有数字上的严格性,那么,它就更不能作为科学的工具了。

对于抽象性,不好说象棋是否具有抽象性,因为它的棋子的功能似乎比较具体。由于象棋不具备描述性与精确性,那么,不管它是否具备抽象性,它都不能作为科学的工具。

围棋跟象棋同类,它也具有演绎性、严格性、预测性、系统性,并且具有抽象性,它的每一个棋子都没有具体的、确定的功能,都是等值的,完全可以理解为抽象的符号。围棋的预设与规则也比象棋更简单,其四个功能也发挥得更极致。定式是围棋的演绎性、严格性、预测性实现出来的典范表现。围棋的不足跟象棋一样,不具备描述性与精确性。

如果仅仅缺乏精确性,还可以在适当的情形下作为工具。但任何东西只要缺乏描述功能,就根本不能作为工具。

(二)八卦与五行

八卦系统具有抽象性、描述性、演绎性、预测性、系统性,但是不具备严格性与精确性。

八卦是抽象的,它本身不是具体的什么,也不固定地代表什么,而是抽象的符号。

八卦是能描述许多对象的,《周易·说卦》就是对八卦的描述功能的解释。八卦也能描述时间与空间(象棋、围棋则完全不能),但是,它只是概念地描述。科学的重要任务是研究运动,要研究运动,就需要处理时空关系(尤其是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科学(指近代科学而非现代科学)承认绝对时空。承认绝对时空并非科学的专利,形而上学(metaphysics)也承认绝对时空,但是,形而上学只是概念地研究,而科学却是用数学来描述时空(所以,形而上学对科学并没有帮助)。后来的广义相对论虽然否定了绝对时空,但仍然认为时空是可以用数学描述的。而数学对时空的描述,都是数学化的。只有数学化后,对时空与运动的描述才可能是精确的。

八卦具有演绎性。八卦系统也是由预设、演绎规则构成的系统。八卦的预设是天人可通,规则是乘、承、比、应等。八卦的推演乃是概念上的推演,而不是数字上的推演。八卦系统的概念推演只具有较弱的严格性,因为每一经卦的定义都不具有强的严格性,并且推演规则也不具备强的严格性,乘、承、比、应等规则都是相互制约的。并且,八卦的推演不具备精确性。

八卦也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周易》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对每一爻都有解释。这些解释就是在说明,当占得某一卦时,该事件将会如何变化。

八卦也具有系统性,这是比较明显的。

由于缺乏严格性与精确性,八卦无法作为科学的描述分析工具。

五行跟八卦完全同类,具有抽象性、描述性、演绎性、预测性、系统性,但同样不具备严格性与精确性。

(三)算术

也许古代的算术是最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有效工具的了,并且在古代,它本来就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计算功能。算术具有描述性、严格性、精确性、预测性以及较弱的演绎性,几乎不具备抽象性、系统性。

算术能够描述许多对象,揭示其数量关系。算术重视计算,能够对它所处理的对象进行比较精确的计算,并且,它也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例如,3×5+3=18,其间就有一个简单的推理。但是,其演绎性较弱,完全不能构成系统。

与西方数学相比,算术的描述对象还非常至少。如果对象较为复杂,则算术无法将之描述出来。因此,算术的严格性、精确性、预测性,都是初级阶段的严格性、精确性与预测性。

算术主要用于解应用题,很少专门讨论抽象的公式与规则,也几乎不具备抽象性。算术更没有通过定义、公理、规则而推演出一套系统,不具备系统性。即便是初级的系统,对于算术也没有。算术的抽象性、演绎性、系统性,远不如象棋、围棋、八卦、五行。虽然在今天看来,欧氏几何系统与形式逻辑系统也较简单,但是,毕竟西方有这两个推演系统。

与西方数学的七个特征相比,算术具有的几个特征都是初级的,并且不具备抽象性与系统性,所以,算术无法成为科学的有效工具。

或许有人会说,我这是以西方数学为标准,这在前提上就是有问题的。我们在许多方面以西方为标准都不对,但在数学上以西方为标准,却完全没有错。西方数学所具有的七个特征,本来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象棋、围棋体现了中国人对演绎性、严格性、预测性、系统性的追求(围棋还体现了对抽象性的追求),八卦、五行体现了对抽象性、描述性、演绎性、预测性、系统性的追求,算术体现了对精确性的追求。所以,以西方数学为标准,是合法的。但是,中国没有发展出一种同时具有西方数学那七个特征的东西。(如果说中国人并不在意科学的理论性,而在意科学的实用力量,但是,没有数学、没有科学的理论性,就没有科学的强大的实用力量。)

在数学中,比较而言,公理、定理与规则比概念重要得多。对于点、线、面、体、锥、菱、数字、加、减、乘、除、幂等,只要古人在实际运用并能有效运用这些概念,就说明他们已经不言而喻地领会了它们,即使这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明确的公理、定理、规则,却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明确的规则。如果没有明确的公理、定理、规则,算术的推演能力在它自身范围能也不能得到足够发挥,更不可与西方数学相比拟。如果推演能力弱,算术可以去泛泛地描述许多对象,但很难做到精确。①就实际情况看,由于推演能力不够,是许多现象根本无法成为算术的描述对象,算术的对象领域是非常狭窄的。与西方相比,从伽利略开始,科学就采用了数学方法来描述对象,并对对象的未来状态做出预测。

②在科学中,如果一种运动或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不能被数学化,就只能是猜测、臆想,就不能成其为科学。当然,即便能被数学化,也还要付诸经验验证。

古代算术很少讨论一般的规则,大多都研究实例(也就是做应用题)。虽然也有一般地讨论规则的,如《九章算术·勾股》用自然语言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

①我们当然可以说,物体在下落时,越来越快,但是,究竟是怎么样的越来越快,根本不知道。

②W.C.丹皮尔:《科学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195、197页。

关系严格地描述出来了,“句股各自乘,并,而开发除之,即弦”,“又,股自乘,以减弦自乘,其余,开方除之,即句”,“又,句自乘,以减弦自乘,其余,开方除之,即股”,①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但是,象这样对对象的数量关系作形式化的描述的算术内容并不多。并且,仅仅只有这样的零散的规则仍然是不够的,还需要系统化,即从一些规则推论出许多结果。我们甚至还可以把发达的数学的标准降低一点,定义、公理都可以不明确表述,让二者成为不言而喻的背景(当然,有了定义、公理,则整个系统会更完整、系统)。例如,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这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发达的数学必须有明确的规则,然后推论出一系列定理,再形成一个系统,使之具有完全的推理能力。“完全”的意思是,凡是在理论上被该系统蕴含的结论,只要需要,都是能够推出来的。

算术除了描述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许多可以在发达数学中描述的数量关系都没有描述出来(而其中许多关系也是古人想描述的,却无能描述)。古代算术与技术,经验性很强,但抽象性、演绎性则较弱。这不是说经验性过强,而是说演绎性不够。只有把经验用某种描述分析工具(如数学、逻辑)加以描述、分析,经验的内容才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也才具有最大的严格性、精确性、预测性。

古代算术也与古代的经验技术相结合,能制造出一些复杂的机械,也能进行某些流程式的生产,并且,这些技术与生产也是预先设计的。但是,这些技术与生产强于经验性而弱于演绎性,使得古代的技术与基于科学的现代技术迥异。当然,我们可以用现代技术复制某些本来以古代的技术生产的产品,也可以用古代技术复制某些本来是用现代技术生产的产品,但是不能把两种看似相同的产品视作同样性质的产品,两者的生产方式是不一样的。②例如,吴道子的真迹、梵高的真迹,与用现代技术复制的复制品之间,可能在物理特征上难以分辨,但二者是根本不同的。以数学为工具的科学具有数学的七个特征(从近代科学发展出来的现代科学把这些特征发展得更加极致),它能复制无限多几乎完全一样的艺术膺品,但吴道子与梵高几乎不可能画出两张相同的画;唱片在每一次播放时其旋律都是一样的,阿炳很难在两次演出中达到同样的效果;机器可以生产出几乎完全相同的枪炮,但古代的工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概言之,虽然科学不能脱离经验,但它一旦形成,就不再局限于经验,而古代的技术与生产永远无法摆脱或超出具体经验的限制。

四中国能否产生科学——历史情境的设计与推测

由上可知,“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这个问题是可以确定地回答的。前述七个特征是在内涵上说,其外延有且只有数学。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形式中,没有具有上述七个特征的文化形式,也就是没有发达的数学;所以,中国不可能产生科学。这个答案是有效的答案,但不是答案的全部。“有效”是指这个答案指出中国缺乏产生科学的必要条件——发达的数学。“全部”是指也许还有其他答案。

中国不但缺乏数学,还缺乏形式逻辑。形式逻辑虽然不具备精确性,但它具有抽象性、描述性、演绎性、严格性、预测性、系统性,对世界的描述能力也很强。许多数学不能处理的问题,形式逻辑却能够处理。数学是数量的推演系统,

①《九章算术·勾股》卷九,《算经十书》(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亦可参见同书《周髀算经》卷上)。

②马克思说的生产方式,包含这个意思。几千年来,人类(或者说有些人)都在同一块土地上耕作,但是,耕作方式大不相同。现代的耕作方式的技术成分远大于前现代。由此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可等同视之。例如,基因技术控制下生产出来的玉米,与前现代技术产生的玉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形式逻辑是概念的推演系统,两套系统相配合,就可以使世界的许多对象的许多特征被演绎化、理论化。不过,形式逻辑对科学的产生的作用尚在其次(从古希腊到近代,逻辑学的进步并不大)。对于逻辑,中国人虽然领会到并能运用逻辑的基本规律(如《韩非子》中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是矛盾律的运用),甚至能作简单表述(如《墨子》等的记载),但从未经过演绎而系统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世界虽在一定范围与程度内被数学化与逻辑化,但范围较窄,程度较浅。

那么,中国能否产生科学呢?中国没有科学,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可能产生科学。所以,中国没有产生科学,这是受时间限制的事实。所以,考察中国能否产生科学这个问题,就需要设计历史情境,这对于中国能否产生数学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

第一种是把历史情境设想为利玛窦东来到鸦片战争以前这段时期的中西和平交流的情境。此间虽有冲突(如荷兰入侵),但时间较短、规模较小、范围较窄、程度较浅,可以不作考虑。

第二种是把历史情境再往前回溯,设想为利玛窦东来之前的情境,中国在中西交流很少的情况下独立发展。

对于第一种历史情境,中西和平交流,不发生鸦片战争,则中国完全可能拥有科学。“完全可能”的含义是,随着西方的数学与以数学为工具的科学的发展,并且随着包含数学与科学的西学的逐渐输入,尽管输入的西学可能低于西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但渐渐的,中国也就可以拥有能够作为科学的工具的数学,并发展出科学。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历史再走一两百年,中国就非常可能拥有科学。有一些史料可以为这个断言提供一些证据。

自利玛窦东来,《几何原本》的翻译,就有一些精英人士认识到了西方数学之高明。徐光启在《〈几何原本〉杂议》中指出《几何原本》的重要性:“下学工夫,有理有事。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此书为用至广,在此时尤所急须,余译竟,随偕同好者梓传之”

①李之藻在《译〈寰有诠〉序》指出西学与佛学之别,并明显推崇西学:“夫佛氏《楞严》亦说地水火风,然究竟归在真空茲推究论实有,有无之判,含灵共晓。”

②李次彬(李天经)在《〈名理探〉序》中也大力肯定逻辑。③而从利玛窦的记述则可知,当时有许多中国人喜好几何,但不明其所以然。利玛窦说:“窦自入中国,窃见为几何之学者,其人与书,信自不乏,独未睹有原本之论,既阙根基,遂难创造,即有斐然述作者,亦不能推明所以然之故。”④于是,利玛窦才萌发翻译《几何原本》的愿望。

西方数学之输入,从明代开始,络绎不绝,“清自乾隆初年(C.1700)之后,西算输入,已告一段落。自此以后,朝野上下,刻意复古。”⑤这似乎说西学输入中断,则发达的数学无法在中国植根,也就无法产生科学。但是,这种复古与自大终究是暂时的,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仍将重新与西方交流,引进有益之西学。《四库全书》是乾隆时代编纂的书,但并未排斥西学,并不重视疆界之别。《四库全书》在编撰体例第七条就明确说:“外国之作,前史罕载,然既归王化,

①徐光启:《徐光启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76页。

②徐宗泽编著:《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98-200页。

③徐宗泽编著:《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94-197页。

④徐宗泽编著:《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61页。

⑤李俨:《中国算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58页。

既属外臣,不必分疆绝界。”①所谓王化,并非作书之人被清朝王化了,而是那书讲的内容为我所用了。编纂体例的思想,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得到了更具体的实现。《提要》在评价西洋著作《寰有诠》就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数学与科技的接受与认可:“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以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②《提要》不但表达了对西学择善而从的思想、态度与方法,还特别提到了西人推算之密,也就是直接肯定了数学以及科学的强大功能。这意味着,闭关锁国不可能长久(其实,即便坚持闭关锁国,也没有完全隔绝中外交流),西学定当重新输入。

但是,如此引进中国而在中国植根的科学(以及数学)不是中国独立发展出来的,即不是中国产生了科学,而只能说是中国拥有了科学。这与佛教东来同理,中国拥有了佛教而不是产生了佛教。

对于第二种历史情境,我认为非常难以做出明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是:“如果没有西学的影响,中国能否自己发展出科学?”这个问题与“如果没有印度的影响,中国能否发展出佛教”一样,也与“如果没有胡人的影响,中国能否独立创造出胡琴”一样。

作一类比。佛教(不含禅宗)与本土文化的差异,跟中国的算术与技术和西方的数学与科学的差异相比,哪个更大呢?不好确切回答。虽然佛教的许多具体的修炼方式与儒家修身方式、道家的修身方式大为不同,但其基础理论都可以在心性论中沟通。中国的算术与西方的数学,在思维方式上也是同质的,二者的差别只是在水平上。但这个差距有很大,它表现在定义、公理、定理、规则是否明确,是否能够以演绎的方式建构一个系统。中国能否独立发展出数学与科学,与中国能否独立发展出佛教一样难以回答。当然,这是类比,不是严格的。

当然,中国也可能发展出数学与科学,但是,还要过多长时间才能发展出来,则完全是个未知数。从产生《九章算术》的时期到明朝西学输入之前的近两千年间,古代算术并无大的进展。如果没有西学的影响,从明朝开始计算,还要多久才能产生出发达的数学,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还是一万年,那真是难说。不过,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古代算术与西方数学、古代技术与西方科学都不是矛盾的,只是水平的差距。

反之,如果有西学的大规模的输入,中国掌握西方数学,使自己具有西方那个类型的数学,几十年就够了。洋务运动使中国拥有近代技术,不过三十年。计算机在中国的使用、普及与独立创新,也不过几十年。

如果没有西学输入,中国能否发展出科学?这个问题就难以回答。至此,本文似乎该结束了,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可以进一步论述,使问题更清楚。

五个人成就标志时代与历史——兼论社会环境对科学的影响

中国没有发达的数学是中国没有科学的重要原因,这个原因使中国缺乏产生科学的必要条件。但是,本文尚未解释中国没有发达的数学的原因。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包括对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是在社会的辅助条件上着手,比如古代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政治稳定状况、统治阶级的一般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7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81页。这里的学术非泛指,专指宗教思想。鸦战以后,国人尤其是精英们对数学的重要性之认识就非常明晰了。李鸿章在给光绪的奏疏中也认识到:“窃谓西洋制造之精,实源本于测算,格致之学,奇才迭出,日新月异”(《李文忠公全书·奏稿二十八》),转自戴念祖、老亮:《中国物理学史大系·力学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31页。

观念、世人的一般观念等。这些辅助条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环境(下文主要使用人们熟悉的“社会环境”这个概念)。但是,这种回答的解释力是很弱的,因为这种解释的针对对象是一般大众,而科学的前进是靠精英来完成的。那么,这些社会环境是否对精英也有对大众那么大的影响,则很难说。我当然承认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并且影响了学者,但是,社会环境的作用有两种情况的例外。就社会环境自身看,它的所有方面都是就大多数情况而言,都不是整齐划一的,总有例外,它的影响时强时弱,有时还有它不能发生作用的地方。就被影响对象看,这些对象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有精英与大众之别,①更广泛地说,有这个人与那个人之别,同一个社会环境对精英与大众,对这个人与那个人的影响都是不同的,所以才有在同一环境之下,有少数人成为了精英,大多数则只是平庸的大众。下面,我先考察科学(以及更广泛的学术)的精英性,再指出在社会环境上解释中国没有产生科学,是不自洽的。

科学(特指创新性的科学,而非普及性的科学知识)创新都是精英性的事业,它以个人成就为标志,标志着时代与历史的进步。

生活中当然不乏因环境制约而放弃理想、放弃真理的人,但是,也有不少志士仁人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坚持对真理的追求,并以有效方式推进了真理。只要翻开历史,就会发现,尽管大众在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那些突破性的创新、前进,都是由精英人物实现的。在科学(以及更广泛的学术)方面,只要有一个人创造出了新的思想、观念、理论、方法,科学就前进了——科学就以这一个人的成就为标志,前进了一步,科学史就以个人成就为标志而成为变迁的历史,而且是后来者超胜先行者的前进的历史,同时成为可以理解的历史。在与前人成就的关系上,创新有两种情况,否定前人而前进与不需要否定前人而前进(后者如计算机书写并不构成对笔的否定,毛笔不构成对篆刻的否定)。只要翻开科学史、数学史、物理学史等史书,就可以知道,科学史完全是由精英串起来的历史,正是那一颗颗精英之星构成了奔腾的科学长河。

科学本身是没有阶级性或集团性的,②所以,它直接受到政治的压制的情况是较少的。诸如在欧洲的中世纪末期,哥白尼被基督教所压迫的例子,是有的。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同时,这恰好说明了两点。第一,科学创新是精英的事业。第二,社会环境对不同的人的制约作用是不同的。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就是能坚守信念、追求真理的精英,而且是找到有效方法进行创新的精英。

再看看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几点。第一,某些朝代是非常支持算术与技术的发展的。第二,一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与政治状况跟它的科学状况并无直接相关性。第二点还可以在世界史中找到许多例证。

关于第一点的例证。隋唐时代,官方都大力支持数学的发展,国家设有算学馆、算学博士,并设有明算科。③但是,唐代的算术水平居然较前代为低,李淳

①当然,这并不预设某些人先天就是精英。精英乃是通过该人的行动及其效果对常人的超胜而回溯地对该人的一种区分,把他与大众区分出来,并以精英这个概念来表达这种区分,其余则被命名为大众。

②集团性是就某个东西对某个集团的利益的有利与不利而言的。集团性可以这样定义,如果x只对某个集团有利或有害,则x具有集团性。如果x被这个集团掌握,就可以对这个集团有利;被那个集团掌握,就可以对那个集团有利,那么,x就没有集团性。举例说明。奴隶制理论只对奴隶主阶级有利,而对奴隶阶级不利,那么,奴隶制理论具有集团性。数学被奴隶主阶级掌握,它就对奴隶主阶级有利;数学被奴隶阶级掌握,它就对奴隶阶级有利,那么,数学就没有集团性。阶级性是集团性的一种。政治理论、经济理论的集团性是较强的。

③唐代虽然限制私家修习天文,这似乎制约了算术的发展。但是,天文只是算术的一个描述对象,即一个应用对象,相当于算术的一类应用题。除了天文,还有许多对象都需要算术去描述、分析、计算。并且,官方有专门机构研究天文,所以,天文也是纳入了唐代学者的研究领域的。但是,唐代的数学并没有

风这样的唐代高手居然看不懂祖冲之的《缀术》(这或许是此书失传的一个原因)。宋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也是公认的。那么,从隋代到宋代这七百年间,官方对数学的支持就意味着社会环境充分具备了,但是,这么长的时间居然没有促进数学的突破性进展。

关于第二点的例证。相反,刘徽所处的晋代与祖冲之所处的南朝,与唐代相比,经济贫困、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他们却比唐代的水平高,而且达到了古代算术的最高水平,岂非怪哉?!再如,苏联时代的政治专制,经济状况也不好,但是它的科学成就却非常之高。

所以,在社会环境上找数学是否能快速发展的原因,恐怕漫无边际,没有针对性。

那么,如何理解科学的发展呢?我还是回到科学的精英性上,虽然对精英如何产生,我无法得出好的回答。

科学是精英的事业,只要有一个人有创新,科学就前进了。但是,重大创新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如果可预测,就会导致悖论。对此可以作严格证明。

(1)设:T为任意理论系统,T的形式可以描述为:任意理论系统T,由一系列初始条件的集合P、规则的集合R,与此二者的逻辑后承集合Q构成。

P=p1,p2,……,p m(初始条件必须是有限的,故m取有限值),包括基本概念、公理,但不包括规则;R=r1,r2,……,r m(规则也必须是有限的,故m 取有限值);Q=q1,q2,……,q n(n可以取无限值),包括定理与具体的命题。Q是P与R的逻辑后承,即T系统的推演能力或推演能力的范围,也就是预测能力或预测能力的范围。这里的预测能力与推演能力只是表达的不同。具体初始条件p1,p2,……,p m原则上应该相互独立,具体规则r1,r2,……,r m也应该相互独立。不过,相互独立并不是必要的。如果不独立,则会影响理论系统的优美或经济。但是,他们必须是一致的。不硬性要求初始条件与规则的相互独立,可以使一切理论满足下述形式。如果硬性要求相互独立,则可能只有公理化系统满足这里的描述。

若此,理论系统T的形式构成为:P∧R→Q;或者说:(p1∧p2∧……,∧p m)∧(r1∧r2∧……,∧r m)→(q1∧q2∧……,q n)。用合取关系表达三个集合中元素的关系以及P与R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是一致的,必须同时为真。

(2)再设:S是不属于T系统的真命题(可以是命题集),即无法从P∧R推演可得,也即不属于Q。

(3)再设:T′是能预测S的理论系统。

(4)定义。可预测:对于一个已知系统T,当且仅当,q i是T系统内的任意真命题,则q i是可预测的,也就是可推演的。

补充说明:可预测总是相对而言的,即q i对于T系统来说,是可预测的,而不能没有限制地说q i是可预测的。例如,明年3月3日有日食,对于天文学理论系统是可预测的,但对于文学理论系统却是不可预测的。对于谶纬式预言,由于它宣布的结果不是通过可靠推理而得,所以,即便它宣布的结果偶尔被验证了,也只能视作碰巧正确,而不是理论预测的结果(关于不可预测,见推论中的引申定义)。

(5)定义。常规创新:对于一个系统T,有且只有对q i的预测(或推演)是常规创新。

补充说明:无论常规创新还是重大创新,都是相对的,即:创新总是一系统什么长进。

T′相对于另一系统T而言,因为创新预设了比较,因此必须有一参照对象T。并且,还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T与T′必须面对共同的问题或处于同一领域。如果问题不同,根本无法比较。若说狭义相对论相对于经典力学,是创新,有道理;若说狭义相对论相对于《红楼梦》、《复活》是创新,则毫无意义。后者如同球员在棋手面前逞球技(关于重大创新,见推论中的引申定义)。

(6)求证:重大创新不可预测。

推论:

(7)假设:重大创新可预测。

(8)引申定义。由(4)可得不可预测的定义。对于一个已知系统T,当且仅当,S是T系统外的任意真命题并且T′是可以预测S的理论系统,S与T′都是不可预测的。

(9)引申定义。由(5)可得重大创新的定义。对于一个系统T,有且只有对可以预测真命题S的理论系统T′的预测是重大创新。

(10)由(4)、(9)可得,重大创新可预测等值于可以从T系统预测T′系统。

(11)由(10)可得,(7)所假设的重大创新可预测等值于假设可以从T 系统预测T′系统。

(12)由(3)自推可得,S可以被T′系统预测。

(13)由(11)、(12)可得,从假设重大创新可预测可以推出,S可以进一步被T系统预测。

(14)由(2)、(8)可得,S不可以被T系统预测。

(15)由(13)、(14)可得,(13)与(14)矛盾。

(16)由于(14)是从前提推出而非从假设推出,所以,(14)不可能为假;所以,由(15)可得,(13)为假,即S不可以被T系统预测;进而,(11)的假设为假,即:T′系统不可能从T系统推出来;也就是说,从给定理论系统T,无法推出能预测T所不能预测的真命题S的理论系统T′。

(17)由(16)可得,原假设(7)为假,即:重大创新不可预测。

(18)结论:重大创新不可预测。

重大创新不可预测,即意味着,重大创新是突变的。

重大创新不可预测,在科学史中屡见不鲜。从欧氏几何(T)推不出非欧几何(T′),从亚里士多德体系(T)推不出经典物理学体系(T′),从经典物理学体系(T)推不出狭义相对论(T′),从亚里士多德逻辑(T)推不出一阶逻辑(T′),等等。有谁在这几个T系统刚形成的时代就预测了相应的T′系统呢?但是,在T系统内部,任意q i都是可推演、可预测的。T系统内部的推演、预测,都属于常规创新,而不属于重大创新。①

对于现代科学的产生以及重大创新,我们需要区分其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有很多,包括许多或远或近的必要条件(如有文字就是科学产生的较远的必要条件)。在科学革命以前,我们可以说西方社会提供了许多必要条件,但这些条件加在一起也并不必然产生现代科学(即不是现代科学的充分条件)。现

①本文关于重大创新不可预测的论证是独立作出的,但有人不明确地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波普(Karl Raimund Popper)在《历史主义贫困论》的3、5、16、27等节中都大概地论述了这个观点,不过,他的表述不够严格、准确(参见[英]卡尔·波普:《历史主义贫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库恩(Thomas S. Kuhn)的范式革命也隐含了这个观点。从旧范式到新范式,远不是一个积累问题,从旧范式无法推导出新范式,所以,对于旧范式来说,新范式不可预测(参见[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9页下)。

代科学得以产生的最切近与最关键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而这两个关键条件的获得与科学家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而主观因素(尤其是灵感)对于科学创新的影响不可预测的。说到底,重大创新之所以不可预测,就是因为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大脑,无法控制主观因素(尤其是无法控制灵感)。反之,如果主观因素可以控制,则莱布尼茨、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人物就可以模式化地培养了,重大创新就可预测而连绵不绝。当然,这不排除持之以恒从事科学研究等因素可以增大激发科学家的灵感的可能性,从而增大重大创新的可能性,但是,这些因素对重大创新的影响都不是充分的与必然的。

但是,这并不否定在同一个系统之内的许多理论创新与应用创新。一种知识系统产生后,它在理论上蕴含的所有可能(也就是说从这个知识系统能够推出的所有可能)是需要很多工作才能完成的。它在实践上的应用,更是漫长的过程。例如,许多技术创新都可以从牛顿力学体系中推论出,这些技术创新需要许多人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实现。

重大创新不可预测,这就意味着,重大创新(也就是精英的产生)在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以何者方式产生,是不可预测的。那么,关于重大创新的分析、推论就很难进行。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重大创新的不可预测。

例一,假定你没有学过微积分,只学了初等数学,请你独立发明微积分(闭门造车)。这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例二,请在你最擅长的领域设计(不要求实现或完成)一个新范式。虽然你可能成功,但非常困难。或者反过来说,虽然非常困难,但你可能成功,因为重大创新虽然不可预测,但不是不可能。

例三,《九章算术》完整地表达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并使用了乘方、开方概念。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想象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将之严格地表述出来了。我们怎么才能在当时社会环境与这样的重大创新之间寻找明确关联呢?面对这样的重大创新,我们不得不对某些天才表示惊叹。

例四,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速度的观点,经历了近两千年,从来没有遭受怀疑。难道我们能找出有什么社会环境阻碍人们思考这些问题吗?当然,这里要区分人们思考到了某个问题与表达该问题。如果有人做出了创新,但是被当时的某些力量(属于社会环境范围)所打压,则可以说社会环境在阻碍某些创新,阻碍科学前进。但是,在伽利略之前,根本没有人发现亚里士多德的问题。伽利略怎么就想到了其中有问题?况且,伽利略时代的社会环境并不算好。

例五,苹果常常落地,有谁思考了苹果为什么要下落的问题?支持或阻碍人们去思考这个问题的社会环境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只有牛顿在思考这个问题(至于牛顿实际上是不是因苹果下落而受启发,并不重要)?

例六,《几何原本》流传后,“一些数学家早已觉察了它的缺点,证明有欠严谨,定义不够恰当,等等……著名的第五公设或平行公设也被认为是《几何原本》的严重问题之一”,但是,“非欧几何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曲折而长久的过程。”而形式逻辑从亚里士多德之后,进步也缓慢,到莱布尼茨才有突破,产生了数理逻辑。而数理逻辑从莱布尼茨之后,也进步缓慢,到弗雷格才有重大突破。①此间,人们一直在努力突破旧知识系统,甚至不乏有些人拥有优裕的条件,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大体是适合科研的,但是,科学进展总不是那么顺利。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①王宪钧:《数理逻辑引论》第三篇“数理逻辑发展简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07,283,318-324页。

没有有效的方法,这才是科学(以及中国的算术与技术)常常无法突破的原因。有效的方法不是想有就有的,不是仅靠真诚、勇敢就能找到的。人们的思维常常受到限制,很难突破自身。思维限制与社会环境有关,但很难说明确相关。下面再举几个更日常的例子。

例七,据说篮球运动刚诞生的时候篮板上钉的是真正的篮子。每当球投进的时候,就有一个专门的人踩在梯子上把球拿出来。为此比赛不得不断断续续地进行,缺少激烈紧张的气氛。人们曾想了很多取球方法,有一位发明家甚至制造了一种机器在下面一拉就能把球弹出来,但这些方法都不理想。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儿子来看球赛。小孩子看到大人们不停地取球,不解地问:为什么不把篮筐的底去掉呢?①这是常规创新的例子。常规创新尚如此艰难,何况重大创新?

例八,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有一位国会议员提出了一项废除专利局的法案,他所持的理由是,当时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要申请专利了,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已经被人发明光了。②这个议员的思维中根本没有任何新鲜事物了,创新对于他来说,几乎不再可能。但是,十多年之后,爱因斯坦公布了他的相对论,科学又突飞猛进。

例九,爱因斯坦的创新又有多少社会环境的特别支持呢?他的研究条件远差于当时那些一流大学的教授,他的重大创新是如何做出的呢?不可否认,天才的禀赋、灵感等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主观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

那是不是说社会环境对科学发展没有影响呢?也不是。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不是表现在是不是要阻碍科学发展,而是表现在是不是支持科学的发展。许多创新,由于没有支持,任学者与科学研究自生自灭,而个人的力量常常是有限的,所以,官方的支持与不支持(也不反对)对某些研究是大不一样的。例如,如果没有官方的支持,爱因斯坦的理论就不会那么快转化成实践。

诚然,官方常常是比较实用地对待学术研究的,但是,官方并非把学术研究管制得那么僵化。中国历代都有专业的研究机构,如翰林院、国子监等,还有专门管理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的机构——工部,③其中分别设有专门研究术数、历法、天文、技术发明以及应用的专业人员,其中有些人员并不缺乏优裕的生活与自由研究的条件。但是,非常遗憾,算术以及技术并没有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现代与前现代相比,科学研究的分工越来越细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研究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比较而言,现代社会的社会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比前现代社会更重要,尤其是来自官方或民间的资本。在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对研究条件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专业,一个人完成一项科学研究的可能性更大,因此,社会环境对科学研究的影响相对较小。只要基本条件具备(生活条件与研究条件),科学研究就是个人的事业(古今都差不多)。而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可以让许多人(尤其是官方研究机构中的人)拥有基本条件的。所以,科学是精英的事业,只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环境,科学在绝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个人的努力。

从大环境看,象苏联的专制、欧洲的中世纪、中国的“文革”、清代的文字狱这样的时期是很少的,况且,即便在这样的时期里,也产生了一些重大的科学

①这个故事广为流传,表述大同小异。这里采自郭冬仙:《这个篮子为什么没有底》,载《职业》2005年第9期,另可参见百度网“篮球”条(https://www.doczj.com/doc/2312781834.html,/view/2278.htm)。

②这个故事采自[美]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成功之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③隋代开始,在行政机构上,中国主要实行三省六部制。工部是六部之一。工部再加上翰林院、国子监等,在三省六部制中,科技部门在整个国家机关中就占了六分之一。

成就。①

六李约瑟问题还是任鸿隽问题——兼评一些相关研究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这个问题从何时开始引发人们的思考的呢?肯定不是从李约瑟开始,若以问题的提出者命名,则这个问题不能被称为“李约瑟问题”。鸦战以前,姑且不论。鸦战以后,在李约瑟之前,梁启超、冯友兰、任鸿隽,乃至李鸿章都思考过这个问题。

历史情势促使国人思考这个问题。鸦片战争之失败,直接原因就是中国的武器落后。面对这种情势,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而洋务运动就是该主张的实践。此间,绝大多数国人认为,西方的强大,不过就是科技方面,在制度、文化方面,仍是我大中华为优。②但是,这种观念与心态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崩溃。甲午之后,国人纷纷反思:为什么发展了几十年的科技,却如此不堪一击呢?在反思中,许多国人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反思逻辑(“反古逻辑”):把社会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部分(经济包含科技),并在三者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即:政治的发达与否决定经济的发达与否,文化的优越与否决定政治的发达与否,相应地,文化的优越与否也就决定了经济的发达与否。根据这个因果关系,再以国势衰微为事实前提,由此展开推理,认为文化是国势衰微的最终责任者。③

只要国人在反思中国为什么武器落后时,就已经蕴含了对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的反思。李鸿章在给光绪的奏疏中说:“窃谓西洋制造之精,实源本于测算,格致之学,奇才迭出,日新月异。”④李鸿章在思考为什么西方技术发达(并得出结论)时,就已经思考了“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李鸿章问题”)。其实,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应该很多,因为只有许多国人都思考了这个问题,并且在错误的思路(“反古逻辑”)的指导下得出错误的结论,才可能产生反古思潮。

任鸿隽在1915年就专文讨论了这个问题,他在《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中说:“欧洲之有科学,三数百年间事耳,即谓吾国古无科学,又何病焉。顾吾尝读史而有疑矣。欧洲当罗马帝国沦于蛮族,其学界之黑暗,殆非吾秦汉以来所可沦拟……是故吾国之无科学,第一非天之降才尔殊,第二非社会限制独酷,一言以蔽之曰,未得研究科学之方法而已。”任鸿隽从方法入手,思路是对的。他还谈了演绎法与归纳法在科学中的重要。没有有效方法,则绝无近代科学。⑤任鸿隽似乎是近代以来最早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并作了明确而完整的回答的人,并且

①中国的“两弹一星”就是在“文革”中产生的,清代的学术也非常发达。其实,除了那些直接威胁、否定当权者的统治地位的学术,统治阶级并不见得会刻意阻碍人们的研究。即便是当权者限制某些研究,除了这些限制范围,学术研究还有非常宽广的领域可以探索。另外,象数学、逻辑这样的科学,根本没有阶级性,统治阶级有必要去限制吗?如果老是限制这样限制那样,那是给统治增添麻烦。对于常人来说,即便政府鼓励他创新,他也没有这个兴趣与能力。

②这种观念和心态的逻辑前提是不承认经济、政治、文化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虽然自认为中华的典章文物制度仍然优于西方,这种观念可能是没有根据的,但是,不承认三者的因果关系却是正确的。当时的国人的错误在于,从没有因果关系的三者推论出中国的章文物制度优于西方。

③邓曦泽:《反古思潮的“反古逻辑”批判:附论经济决定论的“崇古逻辑”》,载《儒教文化研究》(国际版)第7辑,韩国成均馆大学,2007年。

④《李文忠公全书·奏稿二十八》,转自戴念祖、老亮:《中国物理学史大系·力学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31页。

⑤任鸿隽:《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19-23页。

基本思路是对的,因此,“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这个问题应该命名为“任鸿隽问题”。

冯友兰在1920年也写了一篇《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的专文。①梁启超等也讨论了这个问题。梁启超也略略提到:“凡欲一种学术之发达,其第一要件,在先有精良之研究法。”②

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这个问题,从文化入手,是对的,因为数学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形式。但是,文化的范围太宽泛,许多学者都没有切中要害,都没有从科学本身所需的条件入手来思考问题,而是在社会辅助条件(包括与科学异质的其他学说)中寻找原因,以至于总是围绕问题兜圈子;或者说,都是在次要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上寻找原因。冯友兰是这样,李约瑟是这样,今天的流行观点也是这样。③但是,只有弄清楚了中国是否具备科学的必要条件,再讨论辅助条件才有意义。既然中国不具备产生科学的必要条件,那么,谈再多的辅助条件也毫无意义。

爱因斯坦在解答此问题时,其思路也是正确的,就是从科学的必要条件上考虑问题,尤其是从方法上考虑问题。他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绩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另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④爱因斯坦说的形式逻辑体系,不是指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体系,而是欧几里德几何。这样的体系是中国最缺的。不过,爱因斯坦认为中国缺乏实验,则是错误的,不符合事实。至于李约瑟等对古代中国缺乏理论与几何的近代科学方法体系,却能够出现那么多重要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感到疑问,⑤道理非常简单,因为这些发现与发明尚不需要发达的数学作工具。也正因为没有有效的数学去描述对象,所以中国古代技术停留在经验层面。同样,在近代以前的西方,也常常不需要应用数学就能作出许多发现与发明。

另外,许多学者在证明古代中国有西方近代数学或近代物理学的某些内容时,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其错误是这样发生的:人们用西方的科学去描述古代

①1920年,冯友兰还在美国。此文最初是英文,全名为《Why China Has No Scienc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其中文名为《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参见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一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③最近看到陈嘉映的文章。他认为,要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必须首先回答“西方为什么有科学”——这个思路是对的。陈嘉映“关注的是从哲学到科学的转变”,但是,其间的因果关系很难建立,或者很弱。因为哲学与科学的性质不同。近代科学的两个必要条件(实验与数学)都是哲学所不必须。亚里士多德的天文学主要是形而上学(哲学)性质的,而近代科学的产生的一个关键就是数学的应用。陈嘉映谈到用数学来描述天文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这也不错。但是,很难不加分辨地说这是希腊天文学的功劳。可以说,亚氏的天文学对近代科学的产生,主要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方法的高明与有效。后人老是不能解决问题,才求助数学这个工具,才使问题的解决得到有效推进,从而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关于这一点,陈嘉映的看法不准确。另外,他过分强调了希腊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民主制度)对近代科学的促进作用,夸大了社会辅助条件的作用,没有切中要害。其实,民主是不分精英与大众的,而科学是精英的事业,其间的关系是很弱的。并且,柏拉图以降的理性主义者是反民主的。参见陈嘉映:《从希腊天学到哥白尼革命》,载《云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另外,代钦在与科学异质的儒家思想中寻找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的原因,更是漫无边际,牵强附会。我们从儒家思想中推不出数学,这是实然。但完全不能由此推论儒家思想阻碍数学的产生与前进。推不出与阻碍完全是两回事。A推不出B,则二者无因果关系。A 阻碍B,则二者有因果关系。另外,许多儒家学者都是兼通术数的,许多算术家也是兼通儒学的。参见代钦:《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数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④[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574页。

⑤[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第一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第3页。

的算术、技术,对之作出科学化的描述,而古代的算术、技术绝大多数都是可以被科学描述的,于是,人们就认为被描述的算术是数学,或技术是科学。所以,有人认为那种认为中国古代“有‘术’无‘学’”的观点是不妥的,“最近几年盛行一种时髦观点: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无科学……在这时髦观点影响下,同样提出:中国古代只有物理技术、物理知识而无物理学……诚然,在习惯于近代物理方法的某些人看来,由于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几乎找不到以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例子,也没有在物理阐述中常见到的逻辑推理的范式。因而,也就没有物理学。但是,没有近代物理学的方法与没有物理学,毕竟是两回事。”①如果把科学分为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我们固然也可以说中国有科学。但是,我们要问的不是中国有没有古代的初级形态的科学或技术,而是问有没有近代科学。而近代科学是有明确特征的,其一就是用数学解决问题。所以,不能通过缩小近代科学的内涵(把其数学特征给回避掉了),扩大其外延来证明中国也有(近代式的)科学。

如果说古代的算术能被数学描述,或技术能被科学描述,这没有问题,因为在科学的发展中,高级阶段的理论能够描述低级阶段的理论,但是不能反过来。这犹如广义相对论可以描述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描述为相对论的一个特例,但是,牛顿力学却不能描述相对论。如果因为古代的算术或技术能被科学描述,就认为古代的算术或技术是科学,就都是错误的。②先举一个从算术到数学到哲学解释的例子,以便说明这种循环论证是如何发生的。

(1)问曰:千里驹日行千里,从成都到北京,驹行六日,两地相距几何?

答曰:六千里。

术曰:日行千里,乘所行六日,积为相距之数。③

(2)设速度为v,时间为t,路程为s,则s=v×t。

这是公式化、形式化的表述。它能以一驭万,解决任何同类问题。(以一驭万这种观念、追求,古人是有的,但在算术、技术中,很少找到有效方法达到这个目标。)

(3)在上述问题中,无论用数字还是符号表示时间与空间,都意味着空间是可以量化的。既然时空可以被量化,就意味着时空是可以分割的。时空可以分割,这是数学描述时空时的不言而喻的预设。但这个预设可能存在着问题,因为时空如果是可以分割的,那就意味着时空是非连续性的。而我们理解的时空是连续的。如果时空是连续的,而上述公式在实际应用中是有效的或是正确的,那么,从错误的预设怎么能得出有效的或正确的结论呢?如果时空不是连续的,那么,我们能否把时空隔断呢?所以,其间就有值得讨论的问题。(注意,这个讨论是否有道理,无关紧要,这里是举例。)

从一个人知道(1)不能推出他知道(2),从知道(2)不能推出他知道(3)。但是,从一个人知道(2)可以推论出他知道(1)。因为(1)是具体的,(2)是抽象的,(1)只是(2)的一个特例。

不过,不能从一个人知道(3)推论出他知道(2)或(1)。因为(3)与前

①戴念祖、老亮:《中国物理学史大系·力学史》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②本来,不能说一概是错误的,因为如果古代的某些算术具有数学的七个特征,或者技术具有科学的特征(数学加实验),则这些算术就是数学,这些技术就是科学。但是,前文已经说明,古代中国没有这样的算术与技术。所以,可以说此类说法都是错误的。

③这里采用了古代算术的表达方式。“术曰”是解题过程或方法。算术常常也给出了一些运算方法,但是,其方法是直接给出的,而不是推演出来的,没有系统。比如,《九章算术》中常常举许多例题(都是应用题)来说明一种情况。而在西方数学中,最重要的是给出推演过程,举例是非常其次的。

二者根本不是同质的处理问题的方式,(2)与(1)也不是(3)的特例。(3)是对(1)、(2)的根据作解释,掌握(3)这种方式,不以具体的数字与数学计算为必要条件。(3)虽然提及了数字、量化,但它使用的数字概念、量化概念,而不是(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量化与计算。(3)这种解释可以一次性地解释用数量(数字或表示数量的符号)来描述时空的所有情况,它只能作为一种观念,而不能作为一种方法。所谓方法,是指它能够区分每一个具体的对象。而(3)根本不能把具体对象作有效区分,犹如“人都是要死的”这个命题不能区分这个人的死与那个人的死。但是,(2)是方法,它能够区分任一具体的行程问题,对之作出明确的解答。

所以,虽然我们可以用(2)来描(1),并且可以用(2)来把(1)公式化、形式化或符号化,从而把这个个例蕴含的普遍性揭示出来。但是,如果认为(1)就是(2),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种循环论证。当用(2)来描述(1)时,(1)是作为被描述对象的,在语言中是作为主词的,(2)去描述者,是作为宾词的。那么,这个描述的语言形式就是:“(1)是(2)”。但是,这个“是”不是“等于”。因为(1)是具体个例,(2)是抽象的形式。(1)的内涵更多,外延更少,只有一个。(2)的内涵少,外延很多。“(1)是(2)”只能在外延上说,即(1)属于(2)所代表的对象范围的一个。“(1)是(2)”这个描述,也可以不用“是”来连接(1)与(2),而可以换成“属于”。如果在内涵上说,则应反过来,(2)是(1)之一,(2)只是(1)的一个内涵,即(1)蕴含了(2)这种抽象。如果因为在内涵上(1)蕴含(也就是预设)了(2)这种抽象,从而撇开(1)的其他内涵,就说(1)等同于(2),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相当于说“(2)是(2)”)。这个错误也可以理解为混淆具体与抽象。而误把具体视作抽象,在逻辑上就是循环论证。

“(1)是(2)”表达的(1)与(2)的关系以及“是”的含义,与“鸡是动物”这个命题的表达的鸡与动物的关系以及“是”的含义完全一样。

那些把古代算术视作西方数学,或把古代技术视作西方科学的论者,就采用了用(2)描述(1),再说(1)就是(2)的方法,所以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这个问题的意义。讨论这个问题,其实意义很有限。虽然讨论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明白古代文化的不足,但这只是一种历史的回顾与感叹,对未来并没有什么切实的帮助。对于外国的先进事物,如果我们缺乏且需要,就以之为师,择善而从。古代就是这样做的。古人完全不需要(甚至不可能)从本土文化中发展出佛教,也不需要从本土乐器中发展出胡琴、琵琶,直接引进就行了。同时,除非切实证明自己的某些文化形式是错误的,也不应该用外来文化来否定本土文化。

现代科学当然为我们所需,但我们根本不需要对历史进行回溯,试图从历史文化中发展出科学(现代新儒家的“内圣开出新外王”是一种很蹩脚的想法)。我们应该做的是,引进科学,再发展科学,自主创新。事实上,自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来,自从洋务运动大规模地引进现代科学以来,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择善而从,和而不同,是我们对待外国文化的应有态度,也是有效策略。

丁亥年冬月廿三/西历2008年1月1日子夜参考文献:

1.[英]W.C.丹皮尔:《科学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

2.《九章算术》,《算经十书》(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教育心理学》作业原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 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5. 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6. 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7. 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8. 主导性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9.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0. 学习: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表现为持久的行为或潜能变化。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11. 知识迁移:知识技能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影响。 12.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为提高学习效率,而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与调控的方略。 二、填空题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3.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4.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四种。 5.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效价)乘期望值。 6.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7.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 8.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 9.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动)的内部动力。 10. 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 11. 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12.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1 3. 心理学 ( psychology) 是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心理学测试及答案解析(一)

暨南大学心理学测试及答案解析(一) 。 一、单项选择题 1.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与()有相似之处,都强调有机体变化的感觉在产生情绪的主观感受上具有作用: A.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B.伊扎德的情绪理论 C.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D.詹姆斯-兰格理论 2.下列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是() A.害羞 B.厌恶 C.恐惧 D.兴趣 3.人从较亮处进入较暗处时,一开始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视觉逐渐恢复的现象是() A.适应

B.对比 C.后像 D.联觉 4.当灰色的长方形纸块放在红色背景上时,人会感觉它带有青绿色,这种现象叫() A.知觉 B.适应 C.对比 D.后像 5.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尝试,最终找到答案的方法称为() A.算法策略 B.启发式策略 C.尝试错误 D.顿悟 6.把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的思维过程是() A.体系化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概括 D.具体化 7.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 A.知觉 B.感觉 C.对比 D.后像 8.把一串点知觉为一条虚线反映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9.梦境出现在() A.睡眠初期 B.睡眠中期 C.睡眠晚期 D.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10.在解决代数问题时,你可能采用();而在选择合适的结婚对象时,你可能会采用()

A.算法;启发法 B.启发法;问题空间 C.算法;问题空间 D.视觉表征;问题解决 11.关于心理的过程,以下哪一个是正确的?() A.感觉、学习、想像、动机、情绪 B.感觉、兴趣、想像、动机、情绪 C.感觉、学习、性格、想像、情绪 D.感觉、知觉、情感、情绪、意志 12.按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正常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以下哪项中进行的?() A.潜意识 B.前意识 C.意识 D.逻辑思维 13.彼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更具有容易产生()的倾向。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4.天空有大片云彩飘动时,我们看到月亮好像在云彩中穿行,而云彩好像没动,这是哪种运动的知觉现象?() A.真动 B.似动 C.幻想 D.自动 15.关于长时记忆,哪一项说法正确?() A.内容是无限的 B.是指持续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C.其编码方式主要是语义编码 D.以上均正确 16.照顾学生的气质类型特点,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教师应多多的关心()这种类型的学生。 A.胆汁质、多血质 B.粘液质、抑郁质 C.多血质、粘液质

《医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4级临床本科《医学心理学》试卷 姓名:学号: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10 分) 1.美国心里学家()在1913年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 2.()是医学心理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3.()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4.根据思维方向可分为()和发()。 5.()是指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适宜的情绪体验,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识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6.()是指测验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 7.心里咨询按照咨询对象的多少可分为()和()。 8.()可称为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 二、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30 分) 1.生理应激引起( ) A.单纯生理反应 B.单纯心理反应 C.免疫反应 D.全身适应综合征伴心理反应 2.下列哪项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无关( ) A.性情敏感 B.不争强好胜C.慢性应激状态 D.高度紧张职业 3.关于系统脱敏法,以下哪项最为合适( ) A.必须了解异常行为的刺激因素 B.必须将焦虑的刺激分等级并逐步放松 C.最适合于治疗恐怖症 D.以上都是 4.对护士思维能力的最主要要求是( ) A.善于归纳 B.善于推理C.独立性 D.发散性 5.和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分泌系统主要是( ) A.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系统B.丘脑下部——垂体——甲状腺系统C.丘脑下部——垂体——性腺系统 D.副交感——胰岛系统 6.以经验为标准判断心理活动是否正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 ) A.判断者的个性不一样 B.判断者的经验和水平不一样 C.A、B 两项都是 D.A、B 两项都不是 7.关于求医行为,哪项最正确( ) A.求医行为的人肯定自觉有病B.一个人身体出现病变时就会产生求医行为 C.求医行为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 D.求医行为受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8.A 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最早集中在哪方面研究( ) A.病因 B.诊断 C.治疗D.预防 9.护士职业要求其情绪必须( ) A.积极而稳定 B.心境平静 C.乐观 D.悲喜有节制 10.在个性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 B.环境因素 C.教育因素 D.家庭因素 11.办事见异思迁的人,其意志活动属于( ) A.缺乏自制性B.缺乏果断性C.缺乏坚韧性 D.缺乏独立性 12.下列哪类患者不适宜进入特殊学校进行教育康复( ) A.智力残疾 B.视力残疾 C.肢体残疾 D.听力和语言残疾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观察法 实验法 条件反射 二、选择 1、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5、()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789 B、1879 C、1798 D、1897 6、()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7、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 能力、气质、性格 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8. “ 谈虎色变” 与“ 谈梅生津” 都是( )的表现形式。 A 、无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 9.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 A. 眨眼反射 B. 吮吸反射 C. 防御反射 D. 信号反射 10.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

A. 望而生畏 B. 谈梅生津 C. 望梅止渴 D. 尝梅生津 4.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 。 A 、谢切诺夫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冯特 11.()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 12.()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 三、填空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和-——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3、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等。 4、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和,其中以为核心。 5、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和————。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和()两种。7.心理实验法包括()和()两种基本形式。 8.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 )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 )的反映。 9.反射活动分为( ) 和( ) 。 10 .高级神经活动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 )过程,另一种是( )过程。 四、判断正误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4、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5、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作业以及答案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心理学》试题(20181124,深圳) 拟题人:陆小英学生姓名:18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括号中。) ( B )1. 普莱尔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______。 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访谈法 ( B )2.最早研究中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的是______。 A.霍尔 B.荣格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 A )3.在相同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是______。 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D.双生子设计 ( A )4.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____。 A.主动与内疚 B.勤奋与自卑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D.亲密与孤独 ( D )5. 埃里克森认为,在弗洛伊德的两性期儿童应重点解决的发展危机是。 A.信任-不信任 B.勤奋-自卑 C.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D.亲密-孤独 ( A )6.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从“我是你姐姐”推知“我是姐姐的妹妹”,这是因为儿童不具备能力。

A.可逆 B.守恒 C.象征 D.延迟模仿 ( B )7.在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中,证明_______是婴幼儿依恋发展的重要基础。 A.味觉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 D )8.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是______。 A.同化 B.顺应 C.适应 D.内化 ( C )9.“三山实验”用来论证儿童思维的______。 A.象征性机能 B.守恒能力 C.自我中心 D.观点采择能力 ( C )10. 在动作发展过程中,双生子爬梯说明了______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 B.环境 C.成熟 D.同伴 ( C )11.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儿童深度知觉的实验是______。 A.三山实验 B.类包含实验 C.视崖实验 D.照镜子法 ( A )12.“儿童的游戏就是在复制人类祖先的行为”,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 A.霍尔 B.彪勒 C.席勒-斯宾塞 D.格罗斯( C )13.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一种______。 A.功能性游戏 B.构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 A )14.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这说明其处于阶段。

医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心理学试题姓名:专业:年级: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美国心里学家()在1913年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 2.()是医学心理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3.()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4.根据思维方向可分为()和发()。 5.()是指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适宜的情绪体验,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识及和谐的人际关系。6.()是指测验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 7.心里咨询按照咨询对象的多少可分为()和()。 8.()可称为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生理应激引起( ) A.单纯生理反应B.单纯心理反应 C.免疫反应 D.全身适应综合征伴心理反应 2.下列哪项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无关( ) A.性情敏感B.不争强好胜 C.慢性应激状态 D.高度紧张职

业 3.关于系统脱敏法,以下哪项最为合适( ) A.必须了解异常行为的刺激因素 B.必须将焦虑的刺激分等级并逐步放松C.最适合于治疗恐怖症 D.以上都是 4.对护士思维能力的最主要要求是( ) A.善于归纳 B.善于推理 C.独立性 D.发散性 5.和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分泌系统主要是( ) A.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系统B.丘脑下部——垂体——甲状腺系统C.丘脑下部——垂体——性腺系统 D.副交感——胰岛系统 6.以经验为标准判断心理活动是否正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 ) A.判断者的个性不一样B.判断者的经验和水平不一样、B 两项都是、B 两项都不是 7.关于求医行为,哪项最正确( ) A.求医行为的人肯定自觉有病 B.一个人身体出现病变时就会产生求医行为 C.求医行为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 D.求医行为受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最早集中在哪方面研究( ) A.病因 B.诊断 C.治疗 D.预防 9.护士职业要求其情绪必须( ) A.积极而稳定 B.心境平静 C.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历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历年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 B、大脑 C、丘脑 D、网状结构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科学幻想 6、()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望梅止渴” C、“谈虎色变” D、“谈梅生津” 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0、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的特点。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 2、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错误打“×”。每 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 情感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 B )特征。 A 感染性 B 情境性 C 两极性 D 移情性 2、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 C )为中介的。 A 动机 B 态度 C 需要 D 感觉 3、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A)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以上几个都不是 4、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 D )。 A、气质 B、性格 C、意志 D、情绪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C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6、( D)是情绪的基本形式。 A、激情、心境、应激 B、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C、热情 D、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7、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是( A )。 A、理智感 B、美感 C、激情 D、道德感 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D.应激 9、“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这是(A)的影响。 A、认知对情感 B、情感对认知 C、需要对情感 D、情感对需要。 10、“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前三个都不是。 11、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叫(C )。 A、需要 B、情绪 C、情绪和情感 D、情感 12、情绪和情感是(D )。 A、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性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C、对过去经验过的、体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维持有机体生存的条件,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叫做(B )。 A、情绪和情感 B、社会性需要 C、生理性需要 D、需要 14、在有机体的生理必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C )。 A、态度 B、需要 C、情绪 D、情感 15、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B )。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16、一个人盼望或追求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叫(A ) A 快乐B、愤怒C、恐惧D、悲哀 17、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所中产生的情感叫做(B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认知 18、失去某种追求的目标或所盼望的东西引起的情绪体验叫做(C )。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面对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这表明知觉具有(理解性)。 2、威尔尼克中枢所指的是(言语听觉)中枢。 3、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情景记忆)。 4、意识是 ( A:对外界事物的觉知 B: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C:心理反映形式 )。 5、( A:诱因 B:需要)是可以引起动机的条件。 6、知觉的基本特性有(A: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7、心境是一种 ( ABCD ) 的情绪状态。 A:影响主体对事物态度的体验 B:具有弥散性 C:比较微弱 D:比较持久 8、 (错觉 )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9、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心境)。 10、遗忘是指( BC )。 A: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B: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的现象 C: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的现象 D: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1 1、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是思维(概括性)的一个特点。 12、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情绪)。 13、(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有效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BCD )。 A:人格是个体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 B:个体的人格结构相对稳定 C:人格会影响个体的情感 D:人格具有独特性 15、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位于( 丘脑 )。 16、表象具有(直观性 B:概括性 C:可操作性)的特征。

17、( A:感受性 B:耐受性 C:情绪兴奋性)是气质的特征。 18、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给以反映的特性被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19、(A:诱因 B:需要)是可以引起动机的条件。 20、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要采用(:及时复习)。 2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原型)。 22、情绪与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23、(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是意志的品质。 24、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A:线条透视 B:相对亮度 C:双眼视差 D:运动视差)。 25、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6、人的听觉主要受(颞叶)的控制。 27、、"触景生情”是一种( A:无意回忆)。 28、、"一题多解”是要培养学生的(B:求异思维 C:发散思维)。 29、对于人的举止行为是否合乎一定的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 D:道德感)。 30、关予痛觉,正确的说法包括(最难适应的感觉 D:具有机体保护的作用)。 31、下面活动属于意志行动的包括(B:背诵古文D:小学生登山)。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智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美国心理学家贝利(Bayley,1969)用贝利婴 儿量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等为工具,对同一群被试从其出 生开始进行了长达36年的追踪测量,把测得的分数转化为可以互相比较的“心理能力分数”,绘制成了图15-6所示的智力发展曲线。从中可见,智力在11、12岁以前 是快速发展的,其后发展放缓,到20岁前后达到了顶峰,随后即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水平状态直至30多岁,之后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另有研究者(Schaie & Strother,1968)根据5种主要能力对成人进行测量,发现一般人的智力到35岁左右发展到顶峰,以后缓慢下降,到60岁左右迅速衰退(见图15-7)。另外,研究显示,智力优异者不仅

2018心理学试题及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越小,说明该感觉越( B )。 A.迟钝 B.敏锐 C.正常D.低常 2.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C )。 A.思维 B.感觉 C.知觉。D.想象 3.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辑学写内容所产生的干拉作用叫( A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超限抑制D.侧抑制 4. 心理旋转实验中被试在大脑中进行图像旋转,体现了表象的( D )特点。 A.直观性 B.稳定性C.概括性 D.可操作性 5. 以下不属于诱导依从策略的是 ( D )。 A.登门槛放应B.留面子效应C.引诱法 D.示范法 6. 冯特创立的心理学派是( A )。 A.构造心理学 B.机能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7.主张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 A )。 A.詹姆薪—兰格理论 B.坎农一巴德理论C.沙赫特—辛格理论 D.腾斯伯格理论 8.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智力量表是( B )。 A.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B.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量 D.瑞文推理测验 9.“活泼好动、行动敏捷”是人的( A ) 特征的表现。 A.气质 B.能力C.性格 D.兴趣 10.“印刻”的概念是由奥地利的( A )提出的。 A.劳伦兹 B.皮亚杰C.艾里克森 D.柯尔伯格1.知觉的特性不包括( D )。 A.整体性B.选择性 C.恒常性D.间接性 2.以下不属于睡眠失常的是( B )。 A.日间嗜睡B.白日梦 C.突发性睡眠D.睡眠窒息 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B ) 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B.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D.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 4.老虎钳可以当作锤子用,缝制衣服的棉线可以裁纸,这克服了( B )的限制。 A.对问题的认知方式B.功能固着 C.知识经验D.思维定势 5.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B )的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心理健康——幸福你我他 1、阳光心态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2、心理健康是____,而不是____。 3、黑色区描述的是心理状态的____。 4、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有____、____、____的情绪,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5、台湾患脑瘫的黄美廉经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她的经典名言是:____________。 6、个体因受过去成功经验或过度赞扬的影响而产生对自己的能力等认识偏高的现象成为____。 7、____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8、防止过激反应,如自杀、自伤、或攻击行为是____的主要目的。 9、心理危机通常为自限性,多于____周内消失。 10、____创造生活,消极的心态毁灭生活。 11、处于心理白色区就是____,处于黑色区则是心理变态,而处于灰色区则界于上述两者之间。 12、消极思维模式的____,即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能力也没有,一味地打击自己,使自己无法振作。 13、一味地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都是____的表现。 14、____是指与入学考试、智能测验、学业测验等相关的焦虑,它是一种急性焦虑。 15、出现心理问题虽不是什么好事,但也完全不必如临大敌,疑神疑鬼,应当____。 16、每个人在其一生的发展中都可能遇到由突发事件引起____。 17、“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时间束缚自我的方式,消极思维模式的____。 18、追求成功、幸福的人们的三大生活主题是拥有____、成全美好的人格、拥有成功的人际关系。 19、成功的道路是由____铺成的。 20、____是一种健康、积极、进取、充满关爱的心态。 1、健康、积极、进取、充满关爱 2、一个过程、结果 3、心理变态 4、积极、乐观、稳定 5、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6、光环效应 7、自我同一性 8、心理危机干预 9、1-4 10、积极的心态 11、心理健康 12、自我否定 13、心理不健康 14、考试焦虑 15、坦然面对 16、心理危机 17、永远长在 18、健康的心理 19、目标 20、阳光心态 二、判断题(10题) 1、阳光心态的人就是没有黑暗和悲伤的时刻。 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 3、把心理危机当成一种心理疾病来处理。 4、心理健康对人生成败的影响不大。 5、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有一条绝对的分界线。 6、心理健康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结果。 7、一切心态健康的人都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 8、大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已经很稳定,大多数人的内心体验很平稳。 9、大学生的智力发展非常好,不存在智力低的问题。 10、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安全感、归属感与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选择题(5题)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结果使自己长期生活在痛苦、沮丧甚至绝望的心态中而不能自拔。这说的是消极心理的____(a )

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89936

一、单选题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Y-G人格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 发展起来的能力是(C)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 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二、多选题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CE) A需要 B气质 C动机 D能力 E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 是(BCD) A需要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E兴趣 3、信念是 A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性 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 E由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BCDE)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E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ABC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E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 类的需要有(ABCDE)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BCD)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E埃理克森 8、以下可以称为特质的是 (ABCDE) A个人的外部行为特征 B内在的人格倾向 C身体和生理特征 D人格结构的单位 E个体持久的特征 9、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CE) A爱森克人格问卷 B罗夏墨迹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16人格因素问卷 E儿童统觉测验 10、信度包括(ABC) A再测信度 B等值信度 C分半信度 D内容信度 E效标关联信度 11、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 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ACE) A强 B弱 C平衡 D不平衡 E灵活 12、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 的是(ACE)

医学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1)

医学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题) 1、情绪由哪三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E】 A、环境、心境、生理变化 B、情景、心境、条件反射 C、情景、刺激、生理过程 D、认知、反应、结果评价 E、情景、认知、生理变化 2、从心理或行为角度研究躯体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该项工作属于以下哪个范畴【B】 A、临床心理学 B、健康心理学 C、行为医学 D、心身医学 E、神经心理学 3、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感和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称之为【B】 A、心理诊断 B、心理治疗 C、心理卫生 D、心理咨询 E、心理适应

4、人类能创造出“猪八戒”这一并不客观存在的文学形象,这恰好说明了【D】 A、心理是脑的功能 B、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心理是极其复杂的 D、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E、动物进化中产生了神经结构这一物质基础之后才有了心理机能 5、H.Selye认为对机体有害的各种应激源,可引起以什么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B】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C、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D、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E、下丘脑-垂体后叶轴 6、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叫做【E】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治疗 D、心理支持 E、心理咨询 7、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已的理想与抱负的需要是【E】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与被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8、医学心理学是哪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C】 A、医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理学 E、生理心理学 9、儿童病人的求医行为属【B】 A、主动型 B、被动型 C、强制型 D、参与型 E、合作型 10、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属于【A】 A、人格测验问卷 B、智力测验 C、人格投射测验 D、评定量表 E、神经心理学测验 11、一男性,某省厅干部,平时不嗜烟酒,生活规律;但性情急躁,易激动,工作认真,争强好胜,雄心勃勃。一年前单位减员时调入某厂工作,常因小事上火,发脾气。三日前因心绞痛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病前病人的人格类型是【A】

[心理学上的性格测试题及答案]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上的性格测试题及答案]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男人对家的概念通常都比较浅,而女人则不一样,大部分女人都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以下是为您准备的心理学上的性格测试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测试题:张先生全家出去兜风。一家人包括张先生、张太太,还有两个读小学的孩子。现在的时间将近中午,“我们就在这吃午餐吧!”张先生说着,把车停下来。那么,请你想象一下,他们将要在哪儿用餐呢? 公园 普通的农家餐馆 日本料理店或咖啡厅 海边 选“公园” 比起工作,你更注重家庭。从性格方面来说,稍显保守。

选“普通的农家餐馆” 农家菜象征着简单。这说明你太忙碌了,会把家庭摆在第二位。 选“日本料理店或咖啡厅” 日本料理的榻榻米象征着安逸。你很喜欢轻松地待在家里,但对待家务活可能会“偷工减料”。咖啡厅象征着成人世界。你可能不太喜欢孩子,同时家庭观念也比较差,属于我行我素的类型。 选“海边” 海象征着开放。外向型的你也很有家庭观念,不过你属于将家庭和工作分得一清二楚的人,不会总是坐在家里。(完) 测试题:如果另一半临终前要送你最后一样礼物作为遗产,你希望是什么? A.一栋房子 B.一笔金钱

C.一本日记 D.一个秘密 A.一栋房子 需要安全感的你害怕受伤害,容易变的很自闭。这类型的人在个性上比较需要很大安全感,不管是金钱工作或是成就感上,当他安全感不足时就很容易变自闭症! B.一笔金钱 完美主义的你每次表现都努力到最好。这类型的人虽然在别人眼里已经是100分了,可是自己却还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最好,因此常会给自己无形的压力! C.一本日记 注重隐私权的你会尽力维护自己的私密空间。这类型的人公私分明,在工作的时候会尽情的发挥,可是在私人的时候希望跟家人或朋友呆在被保护的空间之内会让他比较自在,可以完成自己另一个真实的身分!

医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2014级临床本科《医学心理学》试卷 姓名:学号: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美国心里学家()在1913年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 2.()是医学心理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3.()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4.根据思维方向可分为()和发()。 5.()是指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适宜的情绪体验,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识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6.()是指测验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 7.心里咨询按照咨询对象的多少可分为()和()。 8.()可称为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 二、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生理应激引起( ) A.单纯生理反应 B.单纯心理反应 C.免疫反应 D.全身适应综合征伴心理反应 2.下列哪项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无关( ) A.性情敏感 B.不争强好胜 C.慢性应激状态 D.高度紧张职业 3.关于系统脱敏法,以下哪项最为合适( ) A.必须了解异常行为的刺激因素 B.必须将焦虑的刺激分等级并逐步放松 C.最适合于治疗恐怖症 D.以上都是 4.对护士思维能力的最主要要求是( ) A.善于归纳 B.善于推理 C.独立性 D.发散性 5.和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分泌系统主要是( ) A.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系统 B.丘脑下部——垂体——甲状腺系统 C.丘脑下部——垂体——性腺系统 D.副交感——胰岛系统 6.以经验为标准判断心理活动是否正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 ) A.判断者的个性不一样 B.判断者的经验和水平不一样、B 两项都是、B 两项都不是 7.关于求医行为,哪项最正确( ) A.求医行为的人肯定自觉有病 B.一个人身体出现病变时就会产生求医行为 C.求医行为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 D.求医行为受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最早集中在哪方面研究( ) A.病因 B.诊断 C.治疗 D.预防 9.护士职业要求其情绪必须( ) A.积极而稳定 B.心境平静 C.乐观 D.悲喜有节制 10.在个性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 B.环境因素 C.教育因素 D.家庭因素 11.办事见异思迁的人,其意志活动属于( ) A.缺乏自制性 B.缺乏果断性 C.缺乏坚韧性 D.缺乏独立性

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测试学中青少年心理测试题以及答案]

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测试学中青少年心理测试题以及答 案] 青少年恋爱在恋爱中,大部分人都想要有自己的空间,不喜欢自己的另一半太过粘人。以下是为您准备的青少年恋爱恋爱心理测试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喜欢的糖果测你有多爱黏另一半。测试开始: 题目:下面四种糖果,你最喜欢哪一种? A、软糖 B、口香糖 C、只要是糖果都喜欢 D、巧克力 A、选择软糖的你,爱黏人指数70%。 你是一个很热情的人,喜欢表达你对另外一半的爱意,而对方也十分享受跟你黏在一起的感觉。只要你有空就希望可以跟另外一半

相处在一起,製造甜蜜的回忆,倘若另外一半不领情你会觉得有些失落和伤心,但是人有时候还是希望要有自己的时间,有时给对方喘息的空间,不一定要这么黏,反而感情会更好喔! B、选择口香糖的你,爱黏人指数99%。 只要你有空就马上问对方你在哪里?只要另外一半不再你的视线範围内,你很可能开始夺命连环抠,且恨不得搬到对方家里去,对于另外一半的行踪你都希望能够寥落指掌。你黏的越紧,另外一半其实会越想逃离你,也许并没有表现出来,但倘若希望彼此增进感情的话,有时要收敛一下自己的控制慾喔! C、只要是糖果都喜欢的你,爱黏人指数20%。 你并不是一个很强势的人,很多事情都喜欢顺着对方,也许也不太会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你的另外一半有时可能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或是觉得你对他很冷漠,你的另一半可能会因为这样就离你越来越远喔!其实他希望你可以黏着他呢!希望增进彼此的感情,那就是适时的展现你温柔的一面,黏在对方身边吧! D、选择巧克力的你,爱黏人指数55%。

其实心里巴不得每天黏着你的另外一半,但是由于你十分的理智,知道整天黏在他身边会给对方造成困扰,而且也不一定天天都能见到面阿!还是有各自的事情要忙,其实你是一个贴心的人,所以想归想,你也只是偶尔黏黏对方,并不会让另外一半喘不过气来,这样才能保持感情的新鲜喔!所以维持现状就很好了。(完) 你桃花被折掉的祸首是啥?测试开始: 题目:在恋人生日当天,你想亲自下厨煮一道家常小菜给他吃,你会选以下哪一道菜式? A、栗子鸡 B、红烧肉 C、糖醋排骨 D、农家小炒肉 E、咖喱土豆 A、自我

医学心理学答案

医学心理学答案 答题须知:我们下面的答案是按每个题目的第一个字拼音的大写字母排列的, 题全,答案正确率高,保您通过考试。 我们答案在不断的完善中......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A.ABC理论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A)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 A.ABC理论中的“A”具体是指(A )。 A.艾利斯后期又发展了ABC理论,提出了D和E两部分,其中D部分指(D ) A.艾利斯认为产生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重要原因是(C ) A.安娜·佛洛依德在(C )中发展了防御机制的理论 A.按WHO认定的青春期年龄是(C )

A.按照潜意识理论,心理活动的三个层次不包括( C) A.按照心理过程的特点对性格类型进行分类不包括(D ) A.按照需要的起源和发展将需要划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其中属于生物性需要的是( A) A.按照研究的(D )分为横断性研究和纵向性研究 B. “白痴”又被称为(D) B.BIS属于(A ) B.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心理防御方法是(C ) B.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身上的心理防御方法是(C ) B.保证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是( B) B.保证与调节大脑皮质紧张度和觉醒的器官主要是( C)。

B.病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或不承认自己是病人,此属于(A ) B.病人的心理变化不包括(D ) B.病人角色不包括( D) B.病人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恢复了社会生活能力,本应承担起原有的社会角色全部或部分责任,但病人确表现出对自己无信心,而安于病人角色的行为属于( C)。 B.病人为了预防、治疗及护理疾病而与医嘱保持一致的行为,被称为 (C ) B.病人心理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 B.病态心理变化中最容易出现且最早出现的变化是(A )。 B.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多见于( C)。 B.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又称为( A) B.不尊医行为的的影响不包括(B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