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音乐文化视角剖析中国扬琴艺术

从音乐文化视角剖析中国扬琴艺术

从音乐文化视角剖析中国扬琴艺术
从音乐文化视角剖析中国扬琴艺术

从音乐文化视角剖析中国扬琴艺术

摘要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至关重要的乐器,它在独奏、伴奏以及合奏方面,将其独特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扬琴最早是由西方萨泰里琴经过波斯经海路传入中国的,在传入后又经过中国民间乐器艺人的改造,与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相结合,最终演化成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丰富的土壤,沉淀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脉络,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相通、民间性与地域性互融、传统性与现代性相承的特点,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极富音乐表现力的乐器。

关键词:视角中国扬琴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一种文化。对音乐乐器而言,其音乐文化基础在于它存在的文化土壤,涉及到的范围是音乐乐器构成的历史和内容音乐文化,承载中国扬琴音乐的文化是它本身和对其音乐文化的认识与了解,随着历史的前行,扬琴在历史的流动中吸收并融合了文化艺术,最终成为能体现出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包容性和善于兼收并

蓄审美艺术的民族乐器。

一扬琴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艺术的世界性是指能为多民族接受和容纳的内容与形式。艺术的民族性是指通过自己民族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反映出来的

现实生活,它使艺术作品充满民族风格和气息。

1 扬琴的世界性

扬琴十大名曲

扬琴十大名曲 1、弹词三六 扬琴独奏曲。原为江南民间乐曲《梅花三弄》,与琴曲《梅花三弄》同名异曲。《三六》可能是该曲第三段《三叠落梅》中《三落》的上海方言谐音。乐谱最早载于1895年李芳园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曾以丝竹乐合奏形式在江南各地广泛流传。在评弹演唱前常用琵琶、三弦作为开场音乐演奏,故称《弹词三六》。经项祖华改编为扬琴曲。全曲共分十一小段,合头段落在曲中反复穿插出现五次,构成循环体的结构特点。乐曲旋律活泼流畅,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 2、倒垂帘 是一种旋律进行手法。即旋律进行由高而低,顺势而下,流畅委婉,犹如珠帘垂落,一般用在结束句。乐曲《倒垂帘》以倒垂帘旋律手法命名,并运用于整首曲子。高低音阶,错落有致地响起,确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这种手法也在民族民间器乐曲中运用。 3、海峡音诗 扬琴协奏曲。茅匡平、项祖华作曲,乐曲生动描绘了绮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之风土人情,表现了岛上人们勤劳乐观开拓进取的性格,构成了一篇锦绣壮丽又气质恢弘的民族音诗。

4、欢乐的火把节 刘希圣作曲。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天晚上,人们纷纷点起火把尽情歌舞,山寨成了火把的海洋、欢乐的海洋,青年男女们也借此互诉衷扬。乐曲描绘了这一动人的民族风情,具有彝族风味的主题极具动感。乐曲的旋律从轻快到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时而温柔轻捷、时而优美明朗的曲调,犹如青年们的绵绵情话。结尾时强烈的节奏酣畅地描绘出狂欢的场面,让听者不禁沉醉于节日的喜庆之中。 5、欢乐歌 江南丝竹合奏曲。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江南的曲调,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变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后的演奏方式,在江南丝竹乐曲中一个创新。乐曲旋律明快流畅、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由快而慢,渐次高涨,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乐歌》发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为末段,构成了A—1A—2A的变奏体结构。放慢加花是将母曲的结构成倍地扩大,演奏速度放慢,并将旋律加花装饰,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若不仔细分析,很难辨认其渊源关系。这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此曲原系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 6、林冲夜奔 题材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及其同名折子戏,作者以具有民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产生 中国古代音乐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创造的音乐,直至1840年,中国社会性质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为止,都是中国古代音乐的范围。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时间跨度大,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全部时期。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中国古代音乐的产生源自劳动,在劳动人民的智慧中繁衍生息,伴随着劳动力和生产水平的发展,慢慢开始走向兴盛和繁荣。其中,起着最主要推动作用的便是物质生产生活基础,尤尔,可以将中古古代音乐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时期音乐、奴隶制社会时期音乐、封建制社会时期音乐。 (一)原始时期音乐 在艺术起源中,众多国内外的学者都倾向劳动创造艺术的理论说法。的确,在劳动中的生产口号、劳动工具撞击所产生的节奏,在时间的慢慢演变之下,加之人工的创作,逐步形成了最初的音乐样式。从周口店到元谋,我国的土地上早在约10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迹象,这也大大促发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产生。 古代文献中关于远古音乐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某氏为名的古乐,如朱襄氏之乐、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等;另一类是被尊为古代帝王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夏禹等时代的古乐。这是的中国古代音乐已经出现了很明显得氏族为单位的音乐变现,有着明显的各具不同的音乐特征。《吕氏春秋》中曾记载:“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音乐还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样式,多半是配合这舞蹈进行表演,多以模仿动物为题材,伴奏的乐器也只是为一些简易制成的笛、鼓等,从而达到祭祀或者祈求丰收的目的。 在原始时期的音乐,表现的简单而质朴,更多的是具有实际象征意义的类似于巫术的活动,表达上随意而具有随机性,未能形成固定的曲目。 (二)奴隶制社会时期音乐 在长达1700年的奴隶制社会中,中国古代音乐有着很大的进步。这也是伴随着劳动力的发展和阶级制度的产生而来的。物质生活的相对充盈让百姓开始有机会去创作音乐,并且,处于奴隶主阶级的贵族也开始要求又文娱生活的享乐,价值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制作出更多的乐器,而曲谱等也能较为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音乐有着空间大的发展。 从夏代开始,音乐的功能便具有多极化,在现在发现中的夏代音乐中,很大一部分是统治阶级来颂扬功德、祭祀祖先为目的的音乐。到了商代,更是出现了带有占卜意义的乐曲出现,而到了周代,更是将以前的音乐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歌舞的主要表现对象变成了鬼神祭祀占卜活动,让这一时期的音乐表现出了浓重的统治阶级色彩。 同时,这一时期,中国古代音乐仍然是在舞蹈的配合下进行演出,在器乐的门类上有所增加,制作器乐的材料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良,走向更加成熟的道路。 (三)封建制社会时期音乐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的建立开始,我国进入到了封建君主制时期。这也是中国古代史中最漫长的一页,在这一期,从不断地战火纷争到民族统一,到中原文化的兴起,再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复杂的社会形势和区域交融客观上大大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1、学堂乐歌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国内各地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大多都设有乐歌课。乐歌课在当时来说,既新鲜又时髦,吸引了不少人为它选曲、写词、配曲,以及投身于乐歌教育工作。1905年以后,随着乐歌课的增多,乐歌活动的声势和范围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所谓“乐歌运动”,这时期大家所唱的歌,一般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先进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等民主与爱国的思想。乐歌的旋律,大多采自欧美或日本现成的歌曲曲调,也有少量用中国传统乐曲填词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沈心工(1870—1947)和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是中国新音乐的启蒙与开端,开创了近代国民音乐教育之先河。 2、萧友梅的代表作、贡献;。 萧友梅:广东中山县人,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赴德学习音乐并获博士学位。他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也是近代专业音乐创作的主要开拓者和主要作曲家,被称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代表作有声乐曲《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 3、青主、赵元任、黄自等的艺术歌曲、特点。 青主:原名廖尚果,著有《乐话》和《音乐通论》,是中国近代较早的音乐美学专著。出版《清歌集》和《音境》两部歌曲集,其中以《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最为有名。青主艺术歌曲的特点他尝试着运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创作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在他的作品中,大都是自己创作并配钢琴伴奏,比较注重调性的布局和曲式结构的安排,注意艺术形式和人文精神内涵的融洽。彻底改变了学堂乐改那种“选曲填词”的方式,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赵元任:著名语言学家,有"汉语言之父"之美称,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作曲家,被称为中国的“舒伯特”。他的代表作有声乐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合唱曲《海韵》等;他音乐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曲创作,尤其是艺术歌曲和合唱曲。而他创作的歌曲,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抒情性,同时体现了他在音乐艺术和语言学领域的双重才华。被认为"他是我国最早敏锐地感到和声在色彩上的意义和最早懂得运用…调性感 情?的中国作曲家。" 黄自:黄自艺术歌曲是他全部创作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部分之一。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无论从内容、题材和风格方面都独具艺术魅力,并代表了黄自音乐创作风格的典型特征。他的代表作有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独唱曲《玫瑰三怨》、《花非花》等。其艺术歌曲作品的创作构思,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采用中国古诗词或现代近体诗词作为歌曲歌词,在艺术表现上以其唯美、细腻的音乐线条展示诗词本身所蕴涵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黄自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相结合,注重钢琴伴奏在歌曲中的展示和体现,使钢琴伴奏声部的音乐具有活跃、流畅的特点,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真正使伴奏与旋律、诗词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

研究中国音乐史的意义

研究中国音乐史的意义 一方面,就中国音乐史学研究领域而言,研究中国音乐史旨在把握中国音乐艺术史和中国音乐文化史。音乐艺术史所涉及的主要是律、调、谱、器、曲、乐语、乐名、乐人、机构和著述十大类;音乐文化史则包括礼乐观念、礼乐制度与礼乐形态。音乐是艺术,更是文化有机构成,中国音乐史研究既要从艺术本体又要从文化整体进行多视角考量。当学界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艺术也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的时候,意识到音乐不仅仅作为欣赏也具有多种功能性的时候,意识到不能够过分强调音乐的特殊性而应将其放到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认识的时候,意识到了从形态学等层面研究音乐存在局限而需要多学科知识与理念相通的时候,同时,也发现用以前的方法对许多问题阐释不清。因此,学者们的学术视野开始拓宽,开始探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新视角、新方法。 中国音乐史学的初期阶段,总体以西方专业音乐发展以为参照治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多种外来学术理念或称学术方法论被引入,中国音乐学界也重新审视既有治史理念。音乐史学是历史学和音乐学相互渗透结合的综合学科。在方法论方面,王国维先生最早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即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来考证客观的历史存在。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黄现璠、饶宗颐、徐中舒及叶舒宪等人又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即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资料或材料中的“口述史料”研究历史学。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领域,学者们不仅重视文献资料,还注意吸收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材料及相关图像材料,并调查收集传统音乐“活”的材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音乐史学家有杨荫浏、李纯一和黄翔鹏三位先生。黄翔鹏先生指出:“从方法论上说,对待这三种材料来源,或者说是音乐史研究工作的三种途径;应该看到这三种途径的相互补充,不可偏废的关系,要把它们结合起来,根本问题就是研究调查。”杨荫浏、李纯一、黄翔鹏等还提出,在音乐史的纵向研究方面,要努力打破传统的朝代体系,按照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延续性和阶段性考虑音乐史分期问题;在特定时段的横向研究方面,则考虑按照音乐艺术体裁形式特点、参考民族音乐五大类进行叙述。他们既遵守一般历史学的规则,还联系本学科自身特色,有机运用多学科进行三重证据法研究,力求证实、充分的证据以支持史实建立,从而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一批重要的奠基之作,有力揭示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光辉发展轨迹,也为中国音乐史学创建了学科的“科学范式”,培育了相关的“学术共同体”。 另一方面,中国音乐史学论拓展对其他音乐类学科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对音乐教育研究领域来说,礼乐需求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先河,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之始便是礼乐教育。通过对中国音乐史中礼乐教育史和俗乐教育史的研究,可以补充中国音乐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对音乐美学研究领域来说,中国音乐美学在西方音乐美学理论指导下更多以西方专业音乐为参照系,要形成突破性的进展,关键在于对中国音乐文化要有新认知。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音乐美学要形成突破性进展有赖于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音乐史学研究理念的变化为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提供参照。 综上所述,研究中国音乐史在中国音乐史学领域来说,如果我们没有对音乐多种功能性的辨析,就难以整体把握音乐文化。说音乐既是音乐,又是文化的有机构成,就是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学习《xx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一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够我所需的学分,并不太在意学的是什么。 我本人是所谓的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音乐的兴趣上,认为好听就听,而不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富含什么样的寓意等,那是我们无法体会出来的。 之所以会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也算是一种巧合吧。谁知,竟由一开始的硬着头皮来上课,到盼着每周三的晚上来上课,最后,课程将结束时,竟飘飘然,感觉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音乐,触摸音乐。 大千世界最不能缺少的是声音,而声音中最美妙的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乏味,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因此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 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因为是鉴赏课,所以我除了老师上课放的乐曲以外,我自己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了一些比较传统的民族音乐来欣赏。例如《高山流水》、《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等等。

中国近代音乐史分析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 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 戏曲 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 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还出现了富连成班(1904年,叶春善筹组,在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成立于北京)、昆曲传习所(1920年,穆藕初创办,在苏州) 锡剧、沪剧、扬剧、淮剧、楚剧、黄梅戏以及评剧、越剧等地方小戏迅速发展提高。 评剧由河北“对口莲花落”于东北“蹦蹦”合流而成。农民剧作家成兆才创作了近百个剧目,《杨三姐告状》轰动一时。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做了很多改革创造,白将评剧带到上海,扩大了影响,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剧种。 越剧,二十世纪初由浙江嵊sheng县多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初为男演员组成的“的—班”,进入上海后,吸收其它艺术表演经验,改革原有形式,改称“绍兴文戏”,后女班盛行,又称“女子文戏”。女班“四季春班”影响最大,有袁雪芬、傅全香等。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改编演出《祥林嫂》,反响强烈。 说唱 以老曲种不断成熟、新曲种不断产生为发展特征。

浅谈唐代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教坊”和“梨园” 学号:2009480064 欧亚09级学生张玉莹 授课老师文琳 2012. 1月

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教坊”和“梨园” 编写摘要: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与历 代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相适应,与宫廷、民间社会音乐活动的繁荣昌盛相适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完善其体制,促进了音乐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了诸多的音乐人才,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方面,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一、首谈燕乐起源及其发展。 如上所述,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燕乐即宫廷燕乐,燕乐专指天子以及诸侯宴请宾客时用的音乐,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大规模的输入,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沉淀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宫廷燕乐沿用隋朝九部乐,到了唐太宗时增为十部。“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1]隋炀帝时,又增加了康国、疏勒两个乐部,这就是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 唐代宫廷燕乐起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高太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2]至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礼毕”,十四年,又将“燕乐”列为首部,于是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 唐代“九部乐”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宫廷燕乐的含义,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贞观年间,“景云现,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手机制作了《景云河清歌》,名为“燕乐”。这是一部宣扬帝王的功绩,歌颂太平盛世的乐舞,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演。哲学上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艺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1、中国传统音乐可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几个类别。 2、中国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主要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民间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五大类。3,民族音乐特点:有口头性和集体性、乡土性、即兴性、流传变异性、人民性和多功能性。4、我国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包括中国乐系、欧洲乐系和波斯-阿乐伯乐系。 5、民间音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传统民间音乐是我国其他各类传统音乐的基础,同时又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和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品种和曲目浩如烟海)。 2、宫庭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都与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3、民间音乐比起其他传统音乐,具有更加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风格、鲜明浓郁的特点和感人脏腑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勃发旺盛的生机。 民间歌曲:汉族民歌体裁分类:号子、山歌、小调 2、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能的民间歌曲。号子音乐的艺术特征: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1、节奏的律动性,2、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3、领、和相结合的歌唱形式。搬运号子(如《哈腰挂》),工程号子(如打硪号子)、农事号子(如《催咚催》、船渔号子(如川江船夫号子)。 3、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相对答、传递情意唱的民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艺术特征: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曲调跳进多、起伏大、音域广、音区较高。多两句体和四句体的乐段结构,乐句变化形式多样。 “花儿”:花儿又叫做“少年”,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花儿在当地有特定的青年男女交往与定情的意义,因此又被称作“野曲”,不能在室内或村内唱,当地还有专门聚会对唱花儿的场合——“花儿会”。花儿以“令”相称,每个令是一种曲调,共有上百种。花儿的音域宽,旋律的起伏度大,常有连续的音程跳进,曲折而多层次。它的节奏宽广、自由,大多使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歌唱方法。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北和宁夏、甘肃东部一带,以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艰辛和离愁别绪为多,旋律高亢奔放、深沉质朴,歌词多即兴创作,上下句结构(七字句)较多,多用比兴手法。代表曲目:《兰花花》、《我的哥哥当了红军》。 “山曲”:流行在陕西西北部、陕北和内蒙西部一带,在内蒙西部地区又叫爬山调。反映旧社会晋西北农民离乡背景到内蒙一带谋生的“走西口”生活和爱情生活中生离死别、相互思念的情感。多为上下句结构。代表曲目:《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走西口》。 4、小调亦称小曲,一般曲调比较流畅,音乐结构比较规整,表现手法细腻、丰富,艺术加工较多,唱词相对固定,流传范围较广。小调分为呤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艺术特征: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规整、均衡的节奏、节拍。曲折、多样的旋法。 时调:是一种除了在日常生活传唱外,还经常用于商业性卖唱的小调。演唱者大多为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艺人。在小调类民歌中,时调的艺术形式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它具有完整规范的结构,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音调,以及细致讲究的润腔方式。一般有器乐伴奏。内容广泛,一个曲调可以填入多种内容的唱词,表现各种情绪和感受。音乐主要来自谣曲,小部分吸取了山歌和其他体裁的音调。流传广、影响大的时调有:孟姜女调、剪靛花调、鲜花调、绣荷包调等 少数民族民歌部分:1、内蒙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不仅有较长大的篇幅,而且气息宽广,节奏自由,情感深沉,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在持续的长音上常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式的颤动和装饰。有的长调还具有史诗般雄浑的气魄和历史沧桑感。牧歌、

扬琴音乐民族化的综合体现及其发展研究

扬琴音乐民族化的综合体现及其发展研究摘要:本文从扬琴形制(琴身和琴竹)的发展谈起,从扬琴演奏技巧和演奏形式等方面出发概括扬琴音乐民族性的综合体现,展望了扬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扬琴音乐的民族化和世界化是扬琴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扬琴音乐民族化综合体现发展研究 一、扬琴形制的民族化体现 (一)扬琴形制的本土化 扬琴,又名“洋琴”“蝴蝶琴”“打琴”“敲琴”。第一种称谓说明扬琴从国外传入,并非土生土长的传统乐器。第二种则形象地说明了扬琴的外形。后两种则从演奏方式上命名扬琴。传入之初的传统扬琴两排码,张丝弦,音量较小,发展到律吕大扬琴,之后发展为四排码401型、五排码501型,改良后的402型等几种变音扬琴。再后来又出现电声扬琴、中低音扬琴和扬琴止音器等等。其中一些型号由于演奏的便利没有广泛推广,但扬琴形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体现了制作者对不同的音色和声部的追求和探索,中国受众对于国乐弹拨乐的审美接受。 (二)扬琴琴竹的改良 琴竹,又叫“琴键”“琴笕”“琴槌”。中国人用竹子制作琴键,而非金属和木质,体现了中国的竹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自古就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之说,以竹为主题

的古诗,如梁刘孝先的《竹》:“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也以画竹著称于世。竹子用于扬琴琴竹的制作与其他材质的琴键相比优势明显,韧性好,利于演奏出弹轮、颤竹等技巧。目前,除了最常见的单音琴竹之外,还有为了特殊效果而制的双音琴竹、三音琴竹、交叉琴竹、双音色琴竹等。其中的双音和三音琴竹都是为演奏和声效果而创用。“双音色琴竹”,则是追求乐器音色的丰富的产物,在琴竹的上方安装一个小竹头,专门用于反竹演奏,这样既可以演奏出清丽明亮的反竹音色,又避免了传统单音竹头正反竹交替带来的不便。有的作品还要两种琴键交替使用,如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引子运用双音琴竹,左琴竹两个琴头相距四个音位,右琴键两个琴头相距三个音位,利于演奏四音和弦,到了第一段旋律部分改用单音琴竹呈示旋律。扬琴琴键还有软琴竹和硬琴竹之分,硬琴竹韧性强度小,适合演奏音乐风格硬朗,跌宕多变的作品;软琴竹弹性好,适合演奏音乐风格委婉细腻的作品。 扬琴形制和琴竹的改革,不仅是扬琴的本土化,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对外来乐器的要求所致。中国的民族乐器,尤其是弹拨乐,以其颗粒饱满、清丽明亮的音色深入人心。扬琴从传入之初二排码、到现在的四五排码,音域拓宽,转调便利,改琴槌为琴竹,正是符合了扬琴音乐发展的民族化要

中国艺术歌曲

浅谈中国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区别于民谣而精致的独唱歌曲的通称。现在多指由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声乐技巧较高,一般采用美声唱法演唱的声乐作品。它属于抒情歌曲范畴;歌词多采用诗词来表现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创作手段和技法复杂;伴奏占主要地位;音乐会中常常演唱并作为声乐教材的一种歌曲体裁形式。 从百年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艺术歌曲始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从产生到新时期创作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都充分地体现出作曲家们从借鉴、模仿到融会、贯通,从探索、总结到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国艺术歌曲在当代人们的音乐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艺术歌曲: 爱情湖、啊中国的土地、北京颂歌、遍插茱萸少一人、长江之歌、草原之夜、飞天、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报答、草原风光好、春到西部、春江花月夜春丹顶鹤飞回来了、大海啊故乡、大森林的早晨、多情的土地、东方有一个梦打起手鼓唱起歌、大地飞歌、当兵的人、嘎哦丽泰、高天上流云、江河水满江红、古老的歌、故乡是北京、桂花开放幸福来、赶墟归来啊哩哩、荷花梦归来的星光、故乡的炊烟、黄河怨、黄水谣、红豆词、假如你要认识我、母爱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花神、眷恋、教我如何不想他、军营飞来一只百灵、举杯吧朋友、今夜无眠、叫声妹妹泪莫流、静夜思、克拉玛依之歌、蓝花花绿色的呼唤、玫瑰三愿、牧歌、玛依拉、孟姜女、木兰从军、牡丹之歌、梦回长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美丽神奇的地方、梅花引、纳西篝火啊哩哩鸟儿在风中歌唱、牛郎织女、七月的草原、你是这样的人、曲蔓地、苏幕遮青藏高原、情深谊长、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二月里见罢到如今、松花江上、谁不说俺家乡好、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世纪春雨、海韵铁蹄下的歌女、十八弯水路到我家、同一首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五歌放羊乌苏里船歌、我爱你中华、我爱你中国、我为祖国献石油、走进新时代、我像雪花天上来、相约在月圆时节、西部放歌、一个妈妈的女儿、沁园春雪永远跟你走、祝福祖国、珠穆朗玛、昭君出塞、祖国我为你干杯、大江东去春思曲、那就是我、思乡、清晰的记忆、我和我的祖国、槐花几时开山在虚无缥缈间、花非花、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夜半歌声、黄河颂、二月里来、红豆词、三十里铺、马儿啊你慢些走、涉江采芙蓉、嫦娥、卜算子咏梅、念奴娇昆仑、蝶恋花答李淑一。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

上学期 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 《武》 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 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 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 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 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 2、用实物驳倒 “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 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 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 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 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 分类:鼓吹、横吹、短箫钝歌、箫吹、 相和歌定义:是对原始民歌和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歌曲艺术后经加工后形成的艺术形式的总称。 相和歌分类:徙歌(无伴奏),但歌(三种乐器)相和歌(乐器舞蹈) 相和大曲: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音乐作艺术的加工后形成的舞(歌舞)大曲的总称。 琴:古琴《广陵散》汉末出现。又叫《广陵止息》。“嵇康”《聂政棘韩》 京房六十律:京房变律的生律法是自十二正律中的最后一律“仲吕”起,继续采用三损益法产生第十三律“执始”,用同一方法产生各律至第六十律“南事”止,借其中第五十四律“色育”

中国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浅谈

使 ” 学习中国音乐史的目的就是为了继承中国丰富的历史遗产,从而进一步发展今天的音乐 事业。翻开中国音乐的历史,曾经产生过无数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它们成为人类文化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求发展,就必须要自觉地去继承历史上优秀的音乐文化,才谈得上 进一步的创造。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又该怎 样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呢? 中国音乐史作为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必修课程由来已久。作为音乐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之 一,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存在和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间,经过几代音乐 专家、学者的辛勤研究和探索,使这门课程持续深入和丰富。而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该课 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学生角度分析,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有两个主观条件:学生能力 和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讲,学习动机十分重要。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是 造成对该门课程接受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在实践中又 难以发挥作用,这其中也不乏存在“重技术轻理论”不良取向的部分学生,从而对该门课程 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就抱着应付考试、拿学分的态度来学习中国音乐史,其结果可想而 知。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研究中国音乐史的目的与意义。 一、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不新鲜了。所谓多媒体,主要包括以电脑、数码技 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等相结合。多媒体艺术中的计算机艺术尤为关键,如利用 p hotoshop 等 软件进行图像绘制和整理,利用扫描仪拖动拷贝形象进行变形;音频、视频的课件制作等。 有了多媒体的运用,知识理论不仅能通过文字形式呈现,利用 flash 等软件处理,依靠视觉 画面、音效以及各种表现形式来加强其传播效果。在教学中强调的是,不仅仅在课程中简单 地融入多媒体,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教育观念上的改变。多媒体融入中国 音乐史的教学会使整体课程变得更加立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生动。而近现代部 分的音响占有量相对古代部分要多一些,而且有部分相关历史人物也离我们较近,这就使得 与这部分史论相关问题的文字整理、录音采录、对一些重要人物的采访成为可能,使得利用 多媒体艺术对近现代一些重要音乐史实的还原变得现实和便捷。此外,DV 影像的制作本身就 极富个性化,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 DV 影像来拍摄、记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实物资料,并 运用计算机进行整理、编排,插入多媒体课件中应用于教学。如: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 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大量采用本学院音乐会的音像资料, 学生在课堂上能欣赏到熟悉的老师、 同学,甚至自己对近现代音乐作品的阐释,学生会倍感亲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记忆 效果更佳。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决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忽视自身讲课的感染力,而逐渐 沦为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者,教师要使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协助教学而绝非取代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对象,适当调整教学重点 针对专业不同的本科学生,授课教师应该对其教学重点给予适当调整。中国音乐史蕴含 着令人眩目的丰富音乐文明,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受到课时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 此针对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可以把史论内容分成专题研究,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使 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部分有横向、纵向、全面、宏观的把握;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理论 上又有比较细致的了解。如梁茂春先生的《中国当代音乐史》教材,对艺术歌曲、通俗歌曲、 合唱创作、民族器乐独奏曲、民族器乐重奏曲、民族器乐合奏曲、室内乐、小型器乐创作、 管弦乐创作、歌剧、舞剧等在 20 世纪的发展历程分别给予梳理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 教学过程中就可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专题史的授课方式满足了“具体学习型”学生的“实 用”心理,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助于“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实现我们的教 学目的。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一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够我所需的学分,并不太在意学的是什么。我本人是所谓的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音乐的兴趣上,认为好听就听,而不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富含什么样的寓意等,那是我们无法体会出来的。 之所以会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也算是一种巧合吧。谁知,竟由一开始的硬着头皮来上课,到盼着每周三的晚上来上课,最后,课程将结束时,竟飘飘然,感觉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音乐,触摸音乐。 大千世界最不能缺少的是声音,而声音中最美妙的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乏味,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因此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中外扬琴的区别

中外扬琴的区别 中外扬琴的比较本文重点对欧洲扬琴、中国扬琴进行了比较,因为欧洲扬琴与中国扬琴在各种形态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西亚一南亚扬琴与中国扬琴有某种程度的近似,或者说它是介于欧洲扬琴与中国扬琴之间。乐登的比较:欧洲音乐会扬琴、中国变音扬琴和西亚一南亚活马式扬琴是三大体系具有代表性的乐器。 扬琴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6世纪末传入我国,很快被中华民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和音乐文化所同化,成为一件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弹拨乐器。同时,扬琴还具有广泛的世界性。 下面是对欧洲扬琴与中国扬琴的比较:1.西亚一南亚扬琴琴体的扩大不十分显著。欧洲音乐会扬琴和中国变音扬琴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扩大,不同的是,音乐会扬琴更多地向纵的方面扩大(纵向马子18个,变音扬琴13个),而变音扬琴则向横的方面扩大(横向马子有4个,音乐会扬琴仅有2个)。由此产生的差别是,横向马条少的音乐会扬琴可以更好地选择击弦点,提高音色的质量,而横向马条较多的变音扬琴则在这方面受到限制。2.欧洲的音乐会扬琴能自如地演奏12个调性的音乐,巾国的变音扬琴则以演奏C、G、F、D4个宫调为主,兼顾其它调。为适应普遍采用十二平均律的欧洲专业音乐的需要,音乐会扬琴已经打破传统扬琴调性方面的局限,为音乐在调性、调式方面的复杂化和充分扩展、转换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中外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民族乐器尤其是扬琴这件世界性的乐器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中外扬琴艺术交流也越来越受到国内音乐届的关注。关于中外扬琴,国内的主要研究有:徐平心《中外扬琴的发展与比较》,赵艳芳《再论中国扬琴的文化内涵——世界性和中国品格》,李立《试论匈牙利大扬琴Cimbalom和中国扬琴的差异》等。 下面对扬琴名曲做进一步的解析,让大家对扬琴有更近一步的了解。1.欢乐歌:江南丝竹合奏曲。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江南的曲调,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变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后的演奏方式,在江南丝竹乐曲中一个创新。乐曲旋律明快流畅、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由快而慢,渐次高涨,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乐歌》发展成慢

中国音乐史总复习材料剖析

古代史 (远古夏商) 1、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 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 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 (周秦时期) 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乐队的使用: 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 (2)石类乐器:磬、排箫 (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 (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 (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 无柱:琴 (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笙、竽、巢 (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 7、曾侯乙墓乐器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8、十二律: 十二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9、音乐思想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1)他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 (2)崇雅贬郑 (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中西音乐艺术差异

中西音乐艺术差异 中国音乐艺术即中国民族音乐,狭义上指中国各民族的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 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所谓五声调式,是由指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类似于现在简谱中的“1、2、3、5、6”。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由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五声在中华文化中与许多元素息息相关。如分别在五行理论中对应五行、五色、五脏、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等,说明中国音乐注重每个音的关键性和整首乐曲的整体性。 相对而言,中国音乐与其他艺术乃至其他传统文化联系更为紧密,“意会”性也更强。 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运用较少。 音乐是人类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的独特语言,也是外交实践和国际传播中经常出现的符号。对外传播如何超越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隔膜,增进理解,抵达“琴瑟和谐、民心相通”的境界?音乐,尤其是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民乐,可望在其中发挥独特而深远的作用,增进中国与世界的融通。 美国音乐起源于印第安人的音乐,经过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融合了多样的音乐风格。在发展初期就融合了不同的地区的不同风格。而在戏剧方面,美国音乐的表现形式就要比中国音乐单一一些。普通的音乐剧并没有借助繁多的乐器,也并没有唱、念、做、打等形式,选择的题材与器乐、服装、表现形式也没有很强的地域性。 美国音乐在初期大多外来,且在二十世纪以后有了爵士、摇滚、嘻哈等种类,多为美国本土与欧洲音乐元素混合,节奏轻快,表达感情自由。如爵士等也喜欢运用即兴的表演形式。 中国的流行音乐也是中西混合,有着多种形式,但编曲较简单。大多数的中国流行歌手在唱高音和低音时候都没有用到腔体,使之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或者就是靠喉咙硬“喊”上去的,给听着的感觉音没有支撑力,漂浮不定,摇摇欲坠。欧美流行音乐在歌词的表达中具有高超的水平,有的充满哲理、如诗如画,有的针砭时弊、警醒世人。但同时也有些歌曲在歌词中大量地描述暴力、性、种族和性别歧视。许多发声方法和技巧都是借鉴了早期教堂福音歌曲和灵魂音乐的精髓。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剖析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远古夏商) 1、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 感情说 劳动说 信号说 摹仿自然说 异性求爱说 语言扬抑说 巫术起源说 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 (周秦时期) 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 (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 (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 (5)商汤时的《大濩huo》; (6)周朝当代的《大武》。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 (2)石类乐器:磬、排箫 (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 (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 (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 无柱:琴 (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笙、竽、巢 (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 7、曾侯乙墓乐器 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