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灌水时期与灌水量对花后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小麦灌水时期与灌水量对花后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小麦灌水时期与灌水量对花后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小麦灌水时期与灌水量对花后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小麦灌水时期与灌水量对花后果聚糖积累

与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褚鹏飞1

 于振文

1**

 王 东1 张永丽1 许振柱

2

(1山东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

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

摘 要 于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山东泰安和兖州进行田间试验,

研究不同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处理对冬小麦开花后倒二节间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促进了灌浆后期倒二节间贮藏果聚糖向籽粒的转运.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m m ,可提高开花后旗叶的光合速率和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各灌水60m m 或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90m m ,灌浆后期旗叶的光合速率显著降低,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升高,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灌浆后期倒二节间的聚合度(D P )≥4、D P =3果聚糖滞留量增加,不利于果聚糖向籽粒的转运.两个生长季中,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m m 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较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各灌水60m m 或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90m m ,小麦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关键词 冬小麦 灌水期 灌水量 果聚糖积累和转运 水分利用效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1478)和农业部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n y c y t x -03)资助.

**通讯作者.E -m a i l :y u z w @s d a u .e d u .c n 2009-01-13收稿,2009-09-16接受.

文章编号 1001-9332(2009)11-2691-08 中图分类号 S 152.7,S 512.1 文献标识码 A E f f e c t s o f i r r i g a t i o n s t a g e a n d a m o u n t o n w i n t e r w h e a t f r u c t a na c c u m u l a t i o na n d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 a f t e r a n t h e s i s a n dw a t e ru s e e f f i c i e n c y .C H U P e n g -f e i 1,Y U Z h e n -w e n 1,W A N GD o n g 1,

Z H A N GY o n g -l i 1,X UZ h e n -z h u 2(1

M i n i s t r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C r o p E c o p h y s i o l o g y a n d

C u l t i v a t i o n ,S h a n d o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T a i 'a n 271018,S h a n d o n g ,C h i n a ;2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V e g e t a t i o n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h a n g e ,I n s t i t u t e o f B o t a n y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100093,C h i n a ).-C h i n .J .A p p l .E c o l .,2009,20(11):2691-2698.A b s t r a c t :F i e l de x p e r i m e n t s w e r ec o n d u c t e di nT a i 'a na n dY a n z h o uo f S h a n d o n gP r o v i n c ei n 2004-2005a n d 2005-2006t o s t u d y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i r r i g a t i o ns t a g e a n d a m o u n t o n t h e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n d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 o f f r u c t a n i n w i n t e r w h e a t p e n u l t s t e ma n d s h e a t h a f t e r a n t h e s i s a n d t h e w a t e r u s e e f f i c i e n c y .N o i r r i g a t i o n i nw h o l e g r o w t hp e r i o d p r o m o t e dt h e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o f f r u c t a nf r o m p e n u l t s t e ma n d s h e a t h t o g r a i n a t l a t e g r a i n -f i l l i n g s t a g e .I r r i g a t i o n w i t h 60m m w a t e r a t j o i n t i n g a n d a n -t h e s i s s t a g e s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f l a g l e a f p h o t o s y n t h e t i c r a t e a n d p h o t o -a s s i m i l a t e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f t e r a n -t h e s i s ,a n d 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 e p h o t o -a s s i m i l a t e s t o t h eg r a i n .I r r i g a t i o nw i t h 60m m w a t e r a t j o i n t i n g ,a n t h e s i s ,a n d g r a i n -f i l l i n g s t a g e s ,a n d w i t h 90m mw a t e r a t j o i n t i n g a n d a n t h e s i s s t a g e s d e -c r e a s e d t h e f l a g l e a f p h o t o s y n t h e t i c r a t e a t l a t e g r a i n -f i l l i n g s t a g e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p h o t o -a s s i m i l a t e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b e f o r e a n t h e s i s a n d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 e p h o t o -a s s i m i l a t e s t o t h e g r a i n ,a n d r e d u c e d t h e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o f t h e p h o t o -a s s i m i l a t e s a f t e r a n t h e s i s t o t h e g r a i n .E x c e s s i v ei r r i g a t i o na l s o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c o n t e n t s o f f r u c t a n w i t h t h e d e g r e e o f 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 (D P )≥4a n d=3i n p e n u l t s t e m a n d s h e a t ha t l a t eg r a i n -f i l l i n gs t a g e ,l i m i t i n gt h e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o f f r u c t a nf r o m p e n u l t s t e m a n d s h e a t h t o g r a i n .I r r i g a t i o n w i t h 60m m w a t e r a t j o i n t i n g a n da n t h e s i s s t a g e s l e dt o a h i g h e r g r a i n y i e l d a n d t h e h i g h e s t w a t e r u s e e f f i c i e n c y ,w h i l e i r r i g a t i o n w i t h 60m mw a t e r a t j o i n t i n g ,a n t h e s i s ,a n d g r a i n -f i l l i n g s t a g e s ,a n d w i t h 90m mw a t e r a t j o i n t i n g a n d a n t h e s i s s t a g e s h a dl i t t l e e f f e c t s o n t h e g r a i n y i e l d b u t d e c r e a s e d t h e w a t e r u s e e f f i c i e n c y .K e y w o r d s :w i n t e r w h e a t ;i r r i g a t i o n s t a g e ;i r r i g a t i o n a m o u n t ;f r u c t a n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n d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 ;w a t e r u s e e f f i c i e n c y .

应用生态学报 2009年11月 第20卷 第11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A p p l i e d E c o l o g y ,N o v .2009,20(11):2691-2698

DOI :10.13287/j .1001-9332.2009.0402

光合作用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基础.在籽粒形成过程中,光合产物的生成、转运及其向籽粒的分配累积能力是制约产量的重要因素[1].小麦营养器官临时贮藏光合产物[2],贮藏的光合产物以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3],缺水条件下,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对于维持小麦籽粒灌浆后期较高的灌浆速率极为重要[4],开花前积累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对产量的贡献率为3%~30%[5-6],开花后积累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对产量的贡献率为10%~25%[7].茎鞘中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蔗糖、果糖、葡萄糖和聚合度(d e g r e e o f 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D P)不同的果聚糖,其中果聚糖含量可达茎干物质量的40%以上,是主要的贮藏光合产物[8-9],对小麦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10].研究表明,土壤干旱促进了小麦贮藏果聚糖的水解,增加了贮藏14C向蔗糖的分配[11],灌浆期光合速率降低和功能叶片加速衰老是水分胁迫导致小麦籽粒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12].还有研究表明,开花后轻度干旱胁迫能较长时间使小麦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有利于籽粒充分灌浆从而获得高产[13].缺水条件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小麦节水栽培的主要途径[14].前人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光合产物的积累、分配和转运做了许多研究[15-17],但关于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开花后倒二节间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影响的研究较少.本试验在高产土壤肥力条件下,设置不同的灌水处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麦倒二节间D P≥4、D P=3果聚糖含量,研究了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倒二节间果聚糖含量、同化物积累与再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于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两个冬小麦生长季,分别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36°10′12″N,117°9′0″E)和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王海村(35°24′36″N,116°24′36″E)进行,土壤类型均为棕壤.供试材料为高产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2004—2005年生长季试验,播前0~20、20~40、40~60、60~80和80~100c m土层的凋萎系数分别为6.21%、6.14%、6.26%、7.96%和9.40%.播前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和120~140c 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7.73%、17.11%、16.92%、17.78%、16.02%、15.90%和19.29%.播前0~20c 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4g·k g-1、全氮1.1g·k g-1、碱解氮49.96m g·k g-1、速效磷9.67m g·k g-1、速效钾86.62m g·k g-1.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播种至拔节期70.9m m,拔节至开花期30.8m m,开花至灌浆期40.7m m,灌浆至成熟期53.7m m.设置不灌水(W0)、灌拔节水+开花水(W1)、灌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2)3个处理,每次灌水量为60m m,用水表控制灌水量.小区面积为1.5m×6m,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之间设置1.5m宽的隔离带.播前施纯氮105k g·h m-2、P2O5150k g·h m-2、K2O112.5k g·h m-2,拔节期开沟追施纯氮105k g ·h m-2.氮肥为尿素(含N46%),磷肥为过磷酸钙(含P2O514%),钾肥为硫酸钾(含K2O47%).2004年10月10日播种,3叶期定苗,留苗密度为180株·m-2.其他管理措施同高产田.成熟后各小区收获晒干计产.

2005—2006年生长季试验,播前0~20、20~40、40~60、60~80和80~100c m土层的凋萎系数分别为7.86%、7.96%、10.14%、11.87%和12.30%.播前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120~140、140~160、160~180和180~200c 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3.20%、25.21%、25.79%、22.93%、25.82%、26.60%、

23.90%、24.44%、25.30%和25.70%.播前0~20

c 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2g·k g-1、全氮1.3 g·k g-1、碱解氮83.65m g·k g-1、速效磷55.94m g ·k g-1、速效钾90.60m g·k g-1.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播种至拔节期49.0m m,拔节至开花期11.9 m m,开花至成熟期67.1m m.分析2004—2005年生长季的试验结果,选择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的“灌拔节水+开花水”处理,设置每次灌水30 m m(W′1)、60m m(W′2)和90m m(W′3)3个不同灌水量处理,以不灌水处理(W′0)为对照.小区面积为2m×6m,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之间设1.5m宽的隔离带.除底施P2O5和K2O均为105k g ·h m-2,施肥方案与上一年试验相同.2005年10月22日播种,3叶期定苗,留苗密度为270株·m-2.其他管理措施同高产田.成熟后各小区收获晒干计产.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小麦旗叶光合速率的测定 用英国产C I R A S-2型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分别于开花后14、21、28d 的9:00—11:00测定自然光照下旗叶光合速率.

269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卷

2005—2006年生长季在小麦开花后21d(2006年5月24日)测定旗叶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1.2.2倒二节间果聚糖含量的测定 于开花期在各小区选择同一日开花、发育正常、大小均匀的穗子挂牌标记,自开花开始,每7d取标记麦穗植株的倒二节间,在70℃下烘干,用于果聚糖含量的测定,每处理重复3次.

果聚糖含量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 P L C)法[18].用美国W a t e r s公司产测糖专用S u g a r-P A K T M Ⅰ型柱,以双蒸水为流动相(含0.1m o l·L-1E D-T A N a2-C a),流速为0.5m l·m i n-1,柱温90℃.液相色谱仪为W a t e r s公司产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器为2410示差折光检测器.样品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进样,进样量为5μl,以1%葡萄糖(G)、果糖(F)、蔗糖(S)溶液为标样,G、F、S含量根据标样色谱峰面积计算,果聚糖含量则根据其折光系数与S 相近的原理,以S标样的色谱峰面积计算.果聚糖的定性测定采用H P L C和薄层层析相结合的方法,薄层层析用25c m×10c m的玻璃板,用硅胶G(颗粒度10~40μm)铺板,展层剂为正丁醇∶乙酸∶乙醚∶水=6∶6∶3∶1,显色剂为磷酸-苯胺-二苯胺.以G、F、S为标样,同一板上标样各点一个点,其余点用样品.显色时,只将标样和一个样品点显色,根据标样及样品显色点的位置将未显色样品点的非G、F、S 部分收集后,用水提取其中的糖,过滤、浓缩.浓缩液一部分直接用H P L C测定其保留时间,另一部分用2%(V/V)盐酸酸解后,中和,用H P L C测定生成的G和F量,根据G/F计算各种果聚糖的聚合度.根据此方法测出的果糖、D P≥4和D P=3果聚糖的比移值(R f)分别为0.54、0.19和0.11.保留时间分别为11.1、6.6和5.7m i n.

1.2.3干物质测定 于开花期和成熟期,按叶、茎+鞘、穗轴+颖壳、籽粒等器官取样,并称鲜质量,于80℃烘干至恒量,称干物质量.各指标计算公式[19]如下:

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开花期干物质量-成熟期干物质量

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率=(开花期干物质量-成熟期干物质量)/开花期干物质量×100%

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转运量/成熟期籽粒干物质量×100%

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成熟期籽粒干物质量

-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

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成熟期籽粒干物质量×100%

1.2.4土壤含水量测定及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2004—2005年生长季,在播种前、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用土钻取0~140c m土层土样; 2005—2006年生长季,在播种前、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用土钻取0~200c m土层土样,每20c m为一层.取样后立即装入铝盒,110℃烘干至恒量,计算土壤含水量.

根据土壤含水量计算耗水量[20],其阶段耗水量计算公式为:

E T1-2=10∑

n

i=1

γi H i(θi1-θi2)+M+P0+K

式中:i为土层编号;n为总土层数;γi为第i层土壤干容重;H i为第i层土壤厚度;θi1和θi2分别为第i层土壤时段初和时段末的含水量,以占干土质量的百分数计;M为时段内的灌水量;P0为有效降水量;K 为时段内的地下水补给量,当地下水埋深大于2.5 m时,K值可以不计,本试验的地下水埋深在5m以下,因此地下水补给忽略不计.

水分利用效率计算公式为:

W U E=Y/E Tα

式中:Y为籽粒产量;E Tα为小麦生育期间耗水量[21].

1.3 数据处理

用M i c r o s o f t E x c e l软件处理数据和绘图,用D P S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L S D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2004—2005年生长季在开花后14~21d,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表现为W1、W2> W0,W1与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开花后28d,表现为W1>W2>W0.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降低了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速率;在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提高了开花后旗叶的光合速率,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灌浆水,灌浆后期旗叶的光合速率显著降低.

2005—2006年生长季在开花后14d,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表现为W′2、W′3>W′1>W′0;开花后21~28d,表现为W′2>W′3>W′1>W′0(图1).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降低了开花后旗叶的光合速率;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m m提高了灌浆后期旗叶

2693

11期 褚鹏飞等:小麦灌水时期与灌水量对花后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图1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F i g .1 E f f e c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i r r i g a t i o n t r e a t m e n t s o n p h o t o s y n t h e t -i c r a t e i n f l a g l e a v e s o f w h e a t .

的光合速率,在此基础上增加或减少灌水量,灌浆后期旗叶的光合速率均显著降低.

2005—2006年生长季,在小麦开花后21d (2006年5月24日)测定的旗叶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见图2.旗叶光合速率在8:00为W ′2、W ′3>W′1>W ′0;10:00—14:00为W ′2>W ′3>W′1>W ′0;16:00为W ′2、W ′3>W ′1>W ′0.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降低了灌浆后期旗叶的光合速率.各灌水处理相比,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m m 有利于旗叶在灌浆后期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30m m ,旗叶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90m m ,旗叶在10:00—14:00的光合速率也显著降低

.

图2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F i g .2 E f f e c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i r r i g a t i o n t r e a t m e n t s o n d i u r n a l c h a n g e o f p h o t o s y n t h e t i c r a t e i n f l a g l e a v e s o f w h e a t (2006-05-24).

2.2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开花后倒二节间D P ≥4和D P =3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2.2.1D P ≥4果聚糖含量 由图3可以看出,2004—2005年生长季,倒二节间D P ≥4果聚糖含量在开花后0~14d 表现为W 0>W 1、W 2;开花后21d ,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开花后28~35d ,表现为W 2>W 1>W 0.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提高了灌浆初期倒二节间D P ≥4果聚糖含量,降低了灌浆后期倒二节间D P ≥4果聚糖含量;在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的基础上增加灌浆水,提高了灌浆后期倒二节间D P ≥4果聚糖含量,不利于其向籽粒转运.

2005—2006年生长季,倒二节间D P ≥4果聚糖含量在开花期表现为W ′0、W ′1>W ′2、W ′3;开花后7~14d ,表现为W′0>W ′1>W′2、W ′3;开花后28~35d ,表现为W ′3>W ′1、W ′2>W′0.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提高了灌浆初期倒二节间D P ≥4果聚糖含量,降低了灌浆后期倒二节间D P ≥4果聚糖含量.在拔

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m m 处理的小麦灌浆后期

倒二节间D P ≥4果聚糖含量与各灌水30m m 的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显著低于各灌水90m m 的处理,表明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90m m 不利于倒二节间D P ≥4果聚糖向籽粒转运.2.2.2D P=3果聚糖含量 由图3可以看出,2004—2005年生长季,倒二节间D P =3果聚糖含量在开花后0~7d 表现为W 0>W 1、W 2;开花后14d ,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开花后21~28d ,表现为W 2>W 1>W 0;开花后35d ,表现为W 2>W 0、W 1.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提高了灌浆初期倒二节间D P =3果聚糖含量,降低了灌浆后期倒二节间D P =3果聚糖含量;在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的基础上增加灌浆水,灌浆后期倒二节间D P=3果聚糖含量升高,不利于其向籽粒转运.

2005—2006年生长季,倒二节间D P =3果聚糖含量在开花期表现为W′0>W′1>W ′2、W′3;开花后7d ,表现为W ′0、W ′1>W ′2、W′3;开花后14d ,表现为W ′3>W ′0、W ′1、W ′2;开花后21~28d ,表现为W′3>W ′2>W ′0、W ′1;开花后35d ,表现为W ′3>W′0、W′1、W′2.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提高了灌浆初期倒二节间D P =3果聚糖含量,降低了灌浆后期倒二节间D P =3果聚糖含量.各灌水处理相比,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30m m 或60m m 促进了倒二

节间D P =3果聚糖向籽粒转运,当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量增加至90m m 时,则不利于倒二节间D P =3

果聚糖向籽粒转运.

269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卷

图3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倒二节间D P ≥4和D P =3果聚糖含量的影响F i g .3 E f f e c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i r r i g a t i o n t r e a t m e n t s o nD P ≥4a n d D P =3f r u c t a nc o n t e n t s i np e n u l t s t e m a n ds h e a t h o f w h e a t .

2.3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开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再分配及其对籽粒贡献率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2004—2005年生长季,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为W 0>W 2>W 1;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为W 1>W 2>W 0.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促进了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在开花后向籽粒的转运,抑制了花后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在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提高了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再增加

灌浆水,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升高,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

2005—2006年生长季,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表现为W′0>W ′3>W ′1>W′2,其转运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表现为W ′0>W ′1>W ′3>W′2;

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为W′2>W ′3>W ′1>W′0.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促进了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在开花后向籽粒的转运,抑制了花后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在拔节期

表1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营养器官同化物再分配量和积累量的影响

T a b .1 E f f e c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i r r i g a t i o nt r e a t m e n t s o np h o t o a s s i m i l a t e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a mo u n t f r o m v e g e t a t i v e o r g a n t og r a i na n d i t s a c c u m u l a t i o na m o u n t a f t e r a n t h e s i s i nw h e a t

生长季G r o w i n g s e a s o n

处理

T r e a t m e n t

营养器官花前

贮藏同化物转运量

A T A A

(m g ·p l a n t -1

)

营养器官花前

贮藏同化物转运率

A T R A(%)

营养器官花前贮藏

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C A T

(%)

花后同化物

输入籽粒量A A A A

(m g ·p l a n t -1

)花后同化物

对籽粒的贡献率

C A A (%)

2004—2005

W 02122.45a 33.72a 42.86a 2828.02c 57.14c W 11865.20c 28.22c 33.07c 3775.11a 66.93a W 2

1986.79b 30.66b 36.08b 3514.37b 63.92b 2005—2006

W′01260.40a 31.91a 41.51a 1775.91d 58.49d W′11217.15c 29.42b 37.74b 2007.33c 62.26c W′21125.32d 26.46d 32.50d 2337.45a 67.50a W′3

1243.92b

28.09c

35.41c

2267.40b

64.59b

A T A A :A s s i m i l a t e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 a m o u n t b e f o r e a n t h e s i s ;A T R A :A s s i m i l a t e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r a t i o b e f o r e a n t h e s i s ;C A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o f a s s i m i l a t e s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a m o u n t b e f o r ea n t h e s i s t o g r a i n ;A A A A :A s s i m i l a t e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m o u n t a f t e r a n t h e s i s ;C A A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a s s i m i l a t e s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m o u n t a f t e r

a n t h e s i s t o g r a i n .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年度内各处理差异显著(P <0.05)D i f f e r e n t l e t t e r s i nt h e s a m e c o l u m nm e a n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a m o n g t r e a t -m e n t s a t 0.05l e v e l i nt h e s a m e g r o w i n gs e a s o n .下同T h e s a m e

b e l o w .

2695

11期 褚鹏飞等:小麦灌水时期与灌水量对花后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表2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生物产量、籽粒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T a b.2 E f f e c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i r r i g a t i o nt r e a t me n t s o nb i o ma s s,g r a i ny i e l d,w a t e r c o n s u mp t i o na mo u n t a n dw a t e r u s e e f f i c i e n-c y o f w h e a t

生长季

G r o w i n g s e a s o n

处理

T r e a t m e n t

生物产量

B i o m a s s

(k g·h m-2)

籽粒产量

G r a i ny i e l d

(k g·h m-2)

耗水量

Wa t e r c o n s u m p t i o n

a m o u n t(m m)

水分利用效率

Wa t e r u s e e f f i c i e n c y

(k g·h m-2·m m-1)

2004—2005W016420.97c7745.57b364.21c21.27b W

1

18695.69a9231.45a422.55b21.85a

W

2

17964.63b8901.40a449.64a19.80c 2005—2006W'015458.47d6752.18c348.31d19.39b

W'

1

16588.91c7340.96b376.28c19.51b

W'

2

17793.56b8040.45a396.59b20.27a

W'

3

18065.04a8145.46a436.87a18.65c

和开花期各灌水60m m提高了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增加或减少灌水量,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升高,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

2.4 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生物产量、籽粒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2004—2005年生长季,小麦的生物产量表现为W1>W2>W0,籽粒产量表现为W1、W2>W0,耗水量表现为W2>W1>W0,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W1>W2>W0.表明与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相比,在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提高了小麦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虽然耗水量显著升高,但水分利用效率亦显著升高;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灌浆水,小麦生物产量降低,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耗水量升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不利于水分的高效利用.

2005—2006年生长季,小麦的生物产量表现为W′3>W′2>W′1>W′0,籽粒产量表现为W′2、W′3> W′1>W′0,耗水量表现为W′3>W′2>W′1>W′0,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W′2>W′0、W′1>W′3(表2).表明与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相比,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m m提高了小麦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虽然耗水量显著升高,但水分利用效率亦显著升高;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量增加至90m m,小麦生物产量升高,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耗水量升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不利于水分的高效利用.与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相比,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30m m处理的小麦耗水量显著升高,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亦显著升高,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

3 讨 论

小麦茎和叶鞘是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主要贮藏器官,其中倒二节间是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积累量最高的器官[22].研究表明,与其他营养器官相比,小麦开花后倒二节间贮藏同化物输出量最高[23].灌浆期水分亏缺显著增加了小麦花前积累碳库向籽粒的转运[2,24],植株在干旱胁迫下茎鞘贮藏碳库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大于灌溉条件下[25].本试验中,全生育期不灌水促进了灌浆后期倒二节间贮藏果聚糖向籽粒转运.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m m处理倒二节间D P≥4、D P=3果聚糖含量在灌浆初期较高,灌浆后期较低;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各灌水60m m或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90m m处理,其含量升高,表明灌水多的处理茎鞘中果聚糖的滞留量升高,不利于果聚糖向籽粒转运.结合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005—2006年生长季,W′2和W′3处理在成熟期的单位面积穗数分别为576.01×104和600.24×104穗·h m-2,差异显著;穗粒数分别为35.32和35.54粒,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分别为43.02和41.05g,差异显著;两处理的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表明每次灌水量由60m m增加至90m m,W′3处理比W′2处理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降低了千粒重,因此两处理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而果聚糖向籽粒中的转运量减少是W′3处理粒重降低的主要生理原因之一.

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作用对籽粒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开花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及光合持续期的延长是小麦产量增长的重要生理基础[26-27].灌浆期土壤含水量过高也能引起光合作用减弱,加速小麦叶片衰老,导致减产[28].小麦产量的形成既受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物质的调节,也受开花后光合能力的限制[5-6].研究表明,在不灌溉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增加与花前贮藏同化物的减少呈线性关系[29].本试验中,全生育期不灌水提高了小麦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但开花后旗叶的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m m提高了小麦开花后的同化物积累能力,提高

2696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卷

了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各灌水60m m或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90m m条件下,灌浆后期旗叶的光合速率显著降低,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升高,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

研究表明,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灌水量的增多,小麦耗水量增加[30],灌溉水利用效率逐渐降低[31].S u n等[32]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产量水平较低时,产量随耗水量的增加近似线性上升,当产量达到最高水平后,随耗水量的增加,反而下降,呈抛物线关系,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有利于提高小麦单产[33].本试验中,随着灌水时期和灌水量的增加,小麦总耗水量显著升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与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相比,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m m提高了小麦的籽粒产量,虽然耗水量显著升高,但水分利用效率亦显著升高;在两个生长季中,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m m处理均获得了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可为生产中制定高产高效的节水方案提供参考.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各灌水60m m或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90 m m的处理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不利于水分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W a n g Z-L(王振林),H e M-R(贺明荣),F u J-M(傅

金民),e t a l.E f f e c t so f s o u r c es i n km a n i p u l a t i o no n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p h o t o s y n t h a t e a f t e r f l o w e r-

i n g i n i r r i g a t e d a n dr a i n f e d w h e a t.A c t a A g r o n o m i c a S i n-

i c a(作物学报),1999,25(2):162-168(i nC h i-

n e s e)

[2] Y a n g J C,Z h a n gJ H,H u a n g Z L,e t a l.R e m o b i l i z a t i o n

o f c a r b o nr e s e r v e s i si m p r o v e db yc o n t r o l l e ds o i l-d r y i n g

d u r i n g g r a i nf i l l i n go f w h

e a t.C r o pS c i e n c e,2000,40:

1645-1655

[3] C h a t t e r t o nN J,H a r r i s o n P A,T h o r n l e y WR,e t a l.S t r u c-

t u r e so ff r u c t a n o l i g o m e r si n o r c h a r d-g r a s s(D a c t y l i s

g l o m e r a t a L.).J o u r n a lo fP l a n tP h y s i o l o g y,1993,

142:552-556

[4]Wa r d l a w I F.T h ee a r l ys t a g e so f g r a i n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w h e a t:R e s p o n s e t o w a t e r s t r e s s i n a s i n g l e v a r i e t y.A u s-

t r a l i a nJ o u r n a l o f B i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1971,24:1047-

1055

[5] P e a r m a n I,T h o m a s S M,T h o r n e G N.E f f e c t s o f n i t r o g e n

f e r t i l i z e r o np h o t o s y n t h e s i s o f s e v e r a l v a r i e t i e so f w i n t e r

w h e a t.A n n a l s o f B o t a n y,1977,43:613-621

[6]R a w s o nH M,E v a n sL T.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s t e m r e-

s e r v e s t og r a i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a r a n g e o f w h e a t c u l t i v a r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h e i g h t.A u s t r a l i a n J o u r n a l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R e-

s e a r c h,1971,22:851-863

[7] P h e l o u n g P C,S i d d i q u e K M.G i b b e r e l l i n s a n d r e p r o d u c-

t i v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s e e d p l a n t s.A n n u a l R e v i e wo f P l a n t

P h y s i o l o g y,1985,36:517-568

[8] Wi n z e l e r M,D u b o i s D,N o s b e r g e r J.A b s e n c e o f f r u c t a n

d e g r a d a t i o n d u r i n g f r u c t a n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i n w h e a t s t e m s.

J o u r n a l o f P l a n t P h y s i o l o g y,1990,136:324-329

[9] Wa g n e r W,K e l l e r F,Wi e m k e nA.F r u c t a n m e t a b o l i s m

i n c e r e a l s:I n d u c t i o n i nl e a v e s a n dc o m p a r t m e n t a t i o ni n

p r o t o p l a s t s a n dv a c u o l e s.Z e i t s c h r i f t f u r P f l a n z e n p h y s i o-

l o g i e,1983,112:359-372

[10] Z h a o W-C(赵万春),D o n gJ(董 剑),G a o X(高

翔),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n i t r o g e n f e r t i l i z e r o n f r u c t a n a c c u-

m u l a t i o n,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 a n d t h e i rh e t e r o s i s i n h y b r i d

w h e a t.A c t aA g r o n o m i c aS i n i c a(作物学报),2006,32

(4):607-612(i nC h i n e s e)

[11] W a n g W(王 维),C a i Y-X(蔡一霞),Z h a n gJ-H

(张建华),e t a l.R e g u l a t i o n o f c o n t r o l l e d s o i l d r y i n g o n

r e m o b i l i z a t i o no f s t e m-s t o r e d c a r b o h y d r a t e t og r a i n i n

w h e a t g r o w nu n d e r u n f a v o r a b l y-d e l a y e ds e n e s c e n c e.A c-

t aA g r o n o m i c aS i n i c a(作物学报),2005,31(3):289

-296(i n C h i n e s e)

[12] K o b a t a T,P a l t a J A,T u r n e r N C.R a t e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p o s t-a n t h e s i sw a t e rd e f i c i t sa n dg r a i n f i l l i n go f s p r i n g

w h e a t.C r o p S c i e n c e,1992,32:1238-1242

[13] M a X-M(马新明),X i o n g S-P(熊淑萍),L i L(李 

琳),e t a l.E f f e c t so f s o i l m o i s t u r eo np h o t o s y n t h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d i f f

e r e n ts p e c i a l i z e de n d-u s e sw i n t e r

w h e a t a t t h e i r l a t e r g r o w t hs t a g e sa n do nt h e i r y i e l d s.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A p p l i e dE c o l o g y(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1):83-87(i nC h i n e s e)

[14] X u e Q,Z h u Z,M u s i c k J T,e t a l.R o o t g r o w t ha n dw a-

t e r u p t a k e i nw i n t e r w h e a t u n d e r d e f i c i t i r r i g a t i o n.P l a n t

a n d S o i l,2003,257:151-161

[15] H uM-Y(胡梦芸),Z h a n g Z-B(张正斌),X uP(徐

萍),e t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w a t e r u s ee f f i c i e n c yw i t h

p h o t o a s s i m i l a t e a c c u m u l a t i o na n dt r a n s p o r t i nw h e a t u n-

d e r d e f i c i t i r r i g a t i o n.A c t aA g r o n o m i c aS i n i c a(作物学

报),2007,33(11):1884-1891(i n C h i n e s e) [16] H uJ-C(胡继超),C a o W-X(曹卫星),J i a n g D(姜

东),e t a l.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w a t e r s t r e s s f a c t o r f o r c r o p

g r o w t h s i m u l a t i o n.Ⅰ.E f f e c t so f d r o u g h t a n dw a t e r l o g-

g i n g s t r e s s o n p h o t o s y n t h e s i s,t r a n s p i r a t i o n a n dd r y m a t-

t e r p a r t i t i o n i n g i n w i n t e r w h e a t.A c t aA g r o n o m i c a S i n i c a

(作物学报),2004,30(4):315-320(i nC h i n e s e) [17] M aD-H(马东辉),Wa n gY-F(王月福),Z h o uH

(周 华),e t a l.E f f e c t o f p o s t a n t h e s i s s o i l w a t e r s t a t u s

a n dn i t r o g e n o n g r a i ny i e l da n d c a n o p y

b i o m a s s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o f w i n t e r w h e a t.J o u r n a l o f T r i t-

i c e a e C r o p s(麦类作物学报),2007,27(5):847-851

(i n C h i n e s e)

[18] D u b o i s D,Wi n z e l e r M,N o s b e r g e r J.F r u c t a n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n d s u c r o s e:S u c r o s e f r u c t o s y l-t r a n s f e r a s e a c t i v i t y i n

s t e m so f s p r i n gw h e a t g e n o t y p e s.C r o pS c i e n c e,1990,

30:315-319

[19] J i a n g D(姜 东),X i e Z-J(谢祝捷),C a o W-X(曹

卫星),e t a l.E f f e c t so f p o s t-a n t h e s i s d r o u g h t a n dw a-

t e r l o g g i n go np h o t o s y n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s s i m i l a t e s

2697

11期 褚鹏飞等:小麦灌水时期与灌水量对花后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i nw i n t e r w h e a t.A c t aA g r o n o m i c aS i n i c a

(作物学报),2004,30(2):175-182(i n C h i n e s e) [20] L i uZ-J(刘增进),L i B-P(李宝萍),L i Y-H(李远

华),e t a l.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w a t e r u s e 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o p-

t i m a l i r r i g a t i o ns c h e d u l eo f t h ew i n t e r w h e a t.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t h e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y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4):58-63(i n C h i n e s e) [21] J i a n g X-D(江晓东),L i Z-J(李增嘉),H o u L-T(侯

连涛),e t a l.I m p a c t s o f m i n i m u mt i l l a g e a n d n o-t i l l a g e

s y s t e m s o n s o i l N O

3

--Nc o n t e n t a n d w a t e r u s e e f f i c i e n c y o f w i n t e r w h e a t/s u m m e r c o r nc u l t i v a t i o n.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农业

工程学报),2005,21(7):20-24(i nC h i n e s e) [22] B o n n e t t G D,I n c o l l D.T h ep o t e n t i a l p r e-a n t h e s i sa n d

p o s t-a n t h e s i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o fs t e m i n t e r n o d e st og r a i n

y i e l di n c r o p s o f w i n t e r b a r l e y.A n n a l s o f B o t a n y,1993,

69:219-225

[23] J i a n g D(姜 东),Y u Z-W(于振文),L i Y-G(李永

庚),e t a l.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n dr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t e m p o r a l

r e s e r v e s i nv e g e t a t i v e o r g a n s a n di t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g r a i n

w e i g h t i nh i g h y i e l d w i n t e r w h e a t.A c t a A g r o n o m i c a S i n i-

c a(作物学报),2003,29(1):31-36(i n C h i n e s e)

[24] F o u l k e s M J,S c o t t R K,S y l v e s t e r-B r a d l e y R.T h e a b i l i t y

o f w h e a t c u l t i v a r s t o w i t h s t a n d d r o u g h t i n U K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g r a i ny i e l d.J o u r n a l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c i-

e n c e,2002,138:153-169

[25] Wa n g Z-M(王志敏),W a n g S-A(王树安),S uB-L

(苏宝林).A c c u m u l a t i o na n d r e m o b i l i z a t i o n o f s t e mr e-

s e r v e s i nw h e a t:R e v i e w.A c t aA g r i c u l t u r a e U n i v e r s i t a t i s

P e k i n e n s i s(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20(4):369

-373(i n C h i n e s e)

[26] Wa n g S-H(王士红),J i n g Q(荆 奇)D a i T-B(戴

廷波),e t a l.E v o l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f l a g l e a f p h o-

t o s y n t h e s i s a n d g r a i n y i e l d o f w h e a t c u l t i v a r s b r e d i nd i f-

f e r e n t y e a r s.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A p p l i e dE c o l o

g y(应用

生态学报),2008,19(6):1255-1260(i n C h i n e s e) [27] Z h a n g L-P(张黎萍),J i n g Q(荆 奇),D a i T-B(戴

廷波),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 i l l u m i n a t i o n o n

f l a

g l e a f p

h o t o s y n t h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s e n e s c e n c e o f

w h e a tc u l t i v a r s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g r a i n q u a l i t y.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A p p l i e d E c o l o g y(应用生态学报),2008,19

(2):311-316(i nC h i n e s e)

[28] F a nX-M(范雪梅),J i a n gD(姜 东),D a i T-B(戴

廷波),e t a l.E f f e c t so f n i t r o g e ns u p p l yo nf l a gl e a f

p h o t o s y n t h e s i sa n dg r a i ns t a r c ha c c u m u l a t i o no f w h e a t

f r o m i t s a n t h e s i st om a t u r i t y u n d e r d r o u

g

h t o r w a t e r l o g-

g i n g.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A p p l i e dE c o l o g y(应用生态学

报),2005,16(10):1883-1888(i n C h i n e s e)

[29] R i c h a r d s R A,R e b e t z k e G J,C o n d o nA G,e t a l.B r e e d-

i n g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f o r i n c r e a s i n gt h ee f f i c i e n c yo f w a t e r

u s e a n dc r o py i e l di nt e m p e r a t ec e r e a l s.C r o p S c i e n c e,

2002,42:111-121

[30] L i J-M(李建民),Wa n g P(王 璞),Z h o uD-X(周

殿玺),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i r r i g a t i o ns y s t e m o nt h ew a t e r

c o n s u m p t i o n a n

d t h

e y i e l d o fw i n t e rw h e a t.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c o-A g r i c u l t u r e(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999,7(4):23-26(i n C h i n e s e)

[31] Z h a n g Z-X(张忠学),Y uG-R(于贵瑞).E f f e c t s o f

i r r i g a t i o ns c h e d u l i n g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w a t e r u s e e f f i-

c i e n c yi nw i n t e r w h e a t.J o u r n a l o f I r r i g a t i o n a n dD r a i n-

a g e(灌溉排水学报),2003,22(2):1-4(i nC h i-

n e s e)

[32] S u n H Y,L i u C M,Z h a n g X Y,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i r r i g a t i o n

o n w a t e r b a l a n c e,y i e l d a n dW U Eo f w i n t e r w h e a t i n t h e

N o r t h C h i n a P l a i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W a t e rM a n a g e m e n t,

2006,85:211-218

[33] X uZ Z,Y uZ W.N i t r o g e nm e t a b o l i s m i nf l a g l e a f a n d

g r a i no f w h e a t i n r e s p o n s e t o i r r i g a t i o nr e g i m e s.J o u r n a l

o f P l a n t N u t r i t i o na n dS o i l S c i e n c e,2006,169:118-

126

作者简介 褚鹏飞,男,1982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麦高产生理生态研究,发表论文2篇.E-m a i l:c h u p e n g f e i86@ h o t m a i l.c o m

责任编辑 张凤丽

2698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卷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小麦

为深入推进节约用水工作,我部制定了《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小麦》《工业用水定额:味精》《工业用水定额:氧化铝》《工业用水定额:电解铝》《工业用水定额:醋酸乙烯》《工业用水定额:钛白粉》《服务业用水定额:科技文化场馆》《服务业用水定额:环境卫生管理》《服务业用水定额:理发及美容》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写字楼》。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本通知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小麦 一、适用范围 本定额适用于小麦种植区开展农业用水总量配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节水评价、灌溉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等工作,也用于指导地方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制定和修订。 二、词语解释 1.灌溉用水定额是指在规定位置和规定水文年型下核定的某种作物在一个生育期内单位面积的灌溉用水量。 2.灌溉用水定额通用值是指根据灌区现状水平,在规定水文年型,满足区域用水供需平衡,某种作物在大中型灌区斗口、小型灌区渠首、井灌区井口位置的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 3.灌溉用水定额先进值是指按照《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采取渠道防渗输水灌溉、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在规定水文年型,某种作物在大中型灌区斗口、小型灌区渠首、井灌区井口位置的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 4.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 5.渠道防渗是指减少渠道水量渗漏损失的技术措施。 6.管道输水灌溉是指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流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给水装置,采用改进地面灌溉的方法,也称管灌。 7.喷灌是指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通过喷头喷洒成细小

水滴,落到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方法。 8.微灌是指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9.地面灌溉是指采用沟、畦等地面设施,对作物进行灌水的方式。 10.改进地面灌溉是指改善灌溉均匀度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沟、畦、格田灌溉技术。 三、灌溉分区 1. 本定额分区分为两级。一级分区与水资源规划、灌溉规划分区相协调;二级分区与各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分区相结合。 2. 一级分区包括8个分区,包括东北区、海河区、黄河上中游区、黄河中下游区、淮河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内陆河区。 东南沿海区小麦播种面积小且占比低,本定额不涉及该区。 3. 二级分区包括114个分区,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各分区所含区域情况详见附录。 四、灌溉用水定额 全国各分区小麦灌溉用水定额见附表。 五、计算方法 1.灌溉用水定额通用值由净用水定额和现状大中型灌区斗口、小型灌区渠首、井口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确定。 m 通用=m 净 η 斗口 ?

水利灌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水利灌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强化我国水利灌溉制度对于我国来说是现如今的一个迫切要进行的工作,也是一个较为紧迫的工作,这项工作会直接地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 且会对农业的快速发展产生影响。只有确保农田水利灌溉的设施完整,才能够保 证灌溉管理的能力提升,这样才能维护农业的迅速发展。所以在具体过程当中需 要将科研技术和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落实到实处,以便 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水利灌溉;管理制度;问题及对策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水资源的匮乏,仍在大肆浪费。为了有效缓解 当前局势,应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水资源 利用率。 2 水利灌溉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灌溉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约水资源,促进我国农业的 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有序用水 减少水矛盾采用科学有效的灌溉管理方法,一方面能够优化用水的先后顺序,提高农业灌溉的科学性,有效降低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实现对水资 源的统筹规划,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减少灌溉矛盾,促进农业良好发展。 2.2节约用水 提高灌溉效率一是水利灌溉管理体现了收费制度在水利灌溉中的重要性,通 过收费制度督促农民节约用水。二是节水技术的推广能促进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3降低压力 实现农业创收一是有利于公开透明收费体制的建立,有效解决收费不规范现 象的出现以及代收费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压力。二是收费制度促使 农民提高节约观念,进而能够达到节支增收的效果。三是能够不断完善及优化水 费记收制度,有效减少记账错误率的发生。 3 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制度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 现如今在进行水利灌溉的时候,水利灌溉政策是推进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一 个最为基本的保障。但是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区域性水利灌溉管理的相关政策还并 没有出台,甚至存在有不完整和不足之处,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水利灌溉管理 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和阻碍。举例而言,现在有一些政策并没有赋予灌溉区 具有足够的自主经营权利,而且水费是水利管理部门的职工主要的收入来源,那 么有一些地方为了强化水利管理部门的收入,就盲目的鼓励灌溉区域的农民多用水,这样会导致一些实际的用水量大大超出农业生产正常的需求,导致一些不必 要的水资源浪费情况发生。 3.2因为资金缺乏而导致的问题 在进行水利管理制度建立的过程当中,必不可免的需要资金的支持,这是一 个必备的条件。但是水利灌溉制度的相关管理人员的薪酬和待遇以及水利工程基 础建设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只有以此作为保障,才能更好地保证水利工程 管理的合理落实。同时因为现如今新农村建设正在不断的开展,这也使水利工程

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及需水情况

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及需水情况 1、种植区域分布 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国主要有三大种植区域。 北方种植区域次区域东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和陕西诸省。 南方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与江苏、四川、安徽和湖北各省一级水稻配套种植区域。水稻 配套种植可以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增较量时产量。 春小麦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的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省。这些区域 气温普遍较低,小麦一年一熟。 2、需水状况 近年来的干旱缺水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冬小麦的种植,为此了解冬小麦的节水抗旱技术 颇为重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朋友在与干旱缺水斗争的过程中已总结出一套成熟 的节水抗旱技术。 冬小麦节水抗旱措施 土地整理深耕麦田泥土沉淀、保墒性能好,与耕作粗放的田块相比,0~20厘米和 20~40厘米土层泥土的含水量分别在13%和20%以上,小麦幼苗出苗齐全、均匀、个体发育好,无根部架空现象,后期分蘖情况良好。 保证底墒在墒情不足的情况下提前耕作,往往会造成田块内土块较多、降低播种质量、不利于土壤水分含蓄;同时,种子的出苗差,幼苗生长收到按压,在越冬钱难以 育成壮苗。 施足底肥基肥充足且科学,能有效减轻麦田旱灾,有条件的地区应试试麦田测土施肥,是农田的肥料搭配合理、高效。 播种深浅要适宜麦子适宜的播种深度为5~10厘米。播种过浅会大大削弱小麦抗 旱水平;过深会造成小麦出苗延迟,苗情羸弱,不利于后期生长发育。 镇压提墒对于没有睡觉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将镇压提墒作为春季麦田管理的重点措施。麦田受到镇压后,阻断了土壤中水分损失的通道,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 浇好“保苗水”当旱情已经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时,应在日均气温3摄氏度时 抓紧时间浇水保苗,且时间越旱越好。浇水时应注意:潇水灌溉,当日下渗,地表无 存水;避免大水漫灌致地表积水,出现夜间地面结冰现象。 灌后中耕保墒效率更高浇水后当地表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耡中耕,破除板结, 疏松土壤,保墒增温,促进根系和分蘖生长。 冬小麦的灌溉技术和灌溉制度

水利灌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水利灌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8-09-18T19:23:28.2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作者:张飞褚永勤[导读] 摘要:强化我国水利灌溉制度对于我国来说是现如今的一个迫切要进行的工作,也是一个较为紧迫的工作,这项工作会直接地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且会对农业的快速发展产生影响。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农业水利委员会江苏淮安 223000摘要:强化我国水利灌溉制度对于我国来说是现如今的一个迫切要进行的工作,也是一个较为紧迫的工作,这项工作会直接地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且会对农业的快速发展产生影响。只有确保农田水利灌溉的设施完整,才能够保证灌溉管理的能力提升,这样才能维护农业的迅速发展。所以在具体过程当中需要将科研技术和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落实到实处,以便于从根 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水利灌溉;管理制度;问题及对策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很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水资源的匮乏,仍在大肆浪费。为了有效缓解当前局势,应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 水利灌溉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灌溉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约水资源,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有序用水 减少水矛盾采用科学有效的灌溉管理方法,一方面能够优化用水的先后顺序,提高农业灌溉的科学性,有效降低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实现对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减少灌溉矛盾,促进农业良好发展。 2.2节约用水 提高灌溉效率一是水利灌溉管理体现了收费制度在水利灌溉中的重要性,通过收费制度督促农民节约用水。二是节水技术的推广能促进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3降低压力 实现农业创收一是有利于公开透明收费体制的建立,有效解决收费不规范现象的出现以及代收费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压力。二是收费制度促使农民提高节约观念,进而能够达到节支增收的效果。三是能够不断完善及优化水费记收制度,有效减少记账错误率的发生。 3 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制度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 现如今在进行水利灌溉的时候,水利灌溉政策是推进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保障。但是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区域性水利灌溉管理的相关政策还并没有出台,甚至存在有不完整和不足之处,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和阻碍。举例而言,现在有一些政策并没有赋予灌溉区具有足够的自主经营权利,而且水费是水利管理部门的职工主要的收入来源,那么有一些地方为了强化水利管理部门的收入,就盲目的鼓励灌溉区域的农民多用水,这样会导致一些实际的用水量大大超出农业生产正常的需求,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情况发生。 3.2因为资金缺乏而导致的问题 在进行水利管理制度建立的过程当中,必不可免的需要资金的支持,这是一个必备的条件。但是水利灌溉制度的相关管理人员的薪酬和待遇以及水利工程基础建设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只有以此作为保障,才能更好地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的合理落实。同时因为现如今新农村建设正在不断的开展,这也使水利工程的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费用与日俱增,使得多种经营费用和兴修水利费用以及社会公益费用等等增加。我国的水利灌溉资金来源一般是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拨款,而另一个部分就是水费的收入,水费收入大约占居较大的比例。现如今水费的水平相对低下,所以水费收取率有待于提高。对于水费的挪用以及拖欠水费的现象也在明显地日益增加。这些情况并不利于水利灌溉管理工作顺利地开展,它会导致有一部分灌溉区域的管理单位常年处于亏损的状态,那么一些工作人员的薪酬和福利等也无法得到保障,这就会导致基础建设在停滞很久都没有动工或者出现有长期停滞的情况,严重的对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产生了违背。 3.3农田水利灌溉模式较差 农田水利灌溉的管理体制一般是基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来进行的,从水利部门的角度和相关管理单位来看,他们一般会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制约,导致水利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存在有防洪抗旱、灌溉工程的管护和收取水费等各项管理工作,这就会使得水利管理单位对于相关管理体制没有做到更新和创新,也没有将自己的职责,当做是市场的主体,选择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来对灌溉进行管理,这样就使得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 4 水利灌溉管理制度的对策探究 4.1更新水利灌溉管理的机制 现如今我国的水利灌溉管理机制相对滞后,因此要创新管理模式,这样就能够革新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的水利灌溉管理中存在的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模式,要对此进行彻底的改善,通过合理的对市场经济的管理策略的应用来促进对于水利灌溉管理制度的革新,才能有效地拉近水利管理和相关农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借鉴一些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这样能保证农田水利灌溉的管理,提高相关的活力和效率。 4.2拓宽资金的来源和渠道 现如今我国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资金并不少,但是很大一部分资金都应用在水利工程建设上,那么就会导致出现有对管理不够重视的情况。所以拓宽资金来源,需要强化水利工程的兴建和相关的管理与协调工作,这样能够提高资金的应用的比例,也可以向银行等申请贷款,可以解决暂时性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小麦的几种灌溉技术

?水分在小麦的一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研究1千克小麦约需1000-1200千克水,30-40%由地面蒸发掉了。在小麦生长期降雨量占需水量的1/4,所以麦田的不同时期灌溉,以及采用抗旱保墒措施,对于补充小麦对水分的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冬小麦耗水情况: 1、播种后至拔节前。占35-40%,日耗水0.4方/亩。 2、拔节至抽穗。占20-25%,日耗水2.2-3.4方/亩。 3、抽穗至成熟。26-42%,日耗水4方/亩。 二、冬小麦不同时期适应的土壤含水量: 1、出苗期:80% 2、越冬期:55-80% 3、返青至拔节期:70-80% 4、孕穗至开花期:80% 5、灌浆期:60% 三、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和技术 目前,小麦灌溉主要有四种方式: 1、地面灌溉:麦田畦灌是我国劳动人民精耕细作创造的灌溉方法。一般畦长30-50米,畦宽2-3米入畦单宽流量3-6L为宜。 2、喷灌:比地面灌溉节水20-40%,且不破坏土壤结构,适用范围广。 3、滴灌:优点是节水、节能。用于小麦种植灌溉的不多。 4、地下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输水速度快、减少蒸发、降低成本、省地、省劳力。 节水灌溉 所谓小麦节水灌溉是指麦田中以较少的灌水量获得较高的增产和经济效益。它包括:一是防止大水漫灌:二是限额灌水。 小麦节水灌溉措施: 1、播前较大定额地进行贮蓄灌溉:研究表明在小麦播前采用大定额灌水,使50-200厘米土层土壤湿度达到80%以上,即使全生长期不 浇水在土层深厚的地区小麦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 2、灌溉小麦关键水:根据小麦需水特性和不同时期的水分效应,采用灌关键水的方法是有效地节水措施。 3、硬化水渠:主要目的就是减少水渗漏。 4、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利用喷灌、微灌从而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5、灌溉与其它农艺措施结合:麦田灌溉后,采用及时中耕松土、地膜覆盖等保墒措施,也可以起到节水目的。 2、越冬期:55-80% 3、返青至拔节期:70-80% 4、孕穗至开花期:80% 5、灌浆期:60% 三、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和技术 目前,小麦灌溉主要有四种方式: 1、地面灌溉:麦田畦灌是我国劳动人民精耕细作创造的灌溉方法。一般畦长30-50米,畦宽2-3米入畦单宽流量3-6L为宜。 2、喷灌:比地面灌溉节水20-40%,且不破坏土壤结构,适用范围广。 3、滴灌:优点是节水、节能。用于小麦种植灌溉的不多。 4、地下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输水速度快、减少蒸发、降低成本、省地、省劳力。 节水灌溉 所谓小麦节水灌溉是指麦田中以较少的灌水量获得较高的增产和经济效益。它包括:一是防止大水漫灌:二是限额灌水。 小麦节水灌溉措施: 1、播前较大定额地进行贮蓄灌溉:研究表明在小麦播前采用大定额灌水,使50-200厘米土层土壤湿度达到80%以上,即使全生长期不 浇水在土层深厚的地区小麦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

清水河灌区灌溉管理制度(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灌溉用水管理,确保用水单位(用水户)均衡受益,实行科学用水、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用水的效益和供水可靠性,为广大用水单位(用水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灌区内各用水单位(用水户)、管水单位,在本灌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灌溉活动均应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清水河水管所是本灌区灌溉用水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督本制度在灌区内的实施,各乡镇水利管理站负责本制度在所在乡镇的实施。 第四条本制度在管理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执行中发生新问题以及没有涉及到的方面,应及时上报水管所,以便进行补充修订完善。 第二章权利与义务 第五条用水单位(用水户)享有以下权利: 1、依法用水的权利; 2、参与用水管理的权利; 3、用水管理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4、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的权利。 第六条用水单位(用水户)应履行以下义务: 1、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2、按用水量按时足额缴纳水费的义务; 3、保护水利工程、维修斗农渠正常运行的义务; 4、及时参加防汛抢险的义务。

第七条水管单位享有以下权利: 1、按要求分配水量的权利; 2、依法收取水费的权利; 3、调解水事纠纷,依法处理水事案件的权利。 第八条水管单位应履行以下义务: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区有关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实行依法治水的义务; 2、按水权面积保证灌溉供水的义务; 3、维护水利工程、干支渠正常运行,保证灌溉正常进行的义务; 4、组织防汛抢险、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义务。 第三章灌溉管理的实施 第九条用水申报 1、每年初由用水协会将全年灌溉计划按组、按轮次汇总报水管站,由水管站按协会、按轮次汇总后报水管所备案。灌溉计划应包括灌溉时间、各类作物灌溉面积、灌水定额、总需水量等内容。 2、每轮水开灌前5天,各用水协会将本轮灌溉用水申请按组、按作物种类汇总报水管站,由水管站按协会、按作物种类汇总,于开灌前3天报水管所审核。用水应包括灌溉时间、各类作物灌溉面积、灌水定额、总需水量等内容。 第十条水量分配 1、水管所收到用水申请后,及时制定配水计划,并在开灌前发至水管站,由水管站下发至各协会,由用水协会严格按照配水计划自行调配各用水小组的用水时间和水量。

春小麦栽培技术

春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1.条施肥,肥托种。在播种前,把肥条施在地下9厘米深处,然后把种子播到3~4厘米深处,麦苗在三叶期麦粒养分耗尽时,恰好肥料供应上。 2.施足底肥。若冬前作准备,每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磷铵15公斤、尿素15公斤,均匀撒到地里,立即进行耕翻,做到“胎里富”,耕深达到20~25厘米。冬前未做准备,每亩施标准氮肥30~50公斤(因地力不同适当增减)、标准磷肥30~50公斤,钾肥及微肥适量。 3.适时早播,缩小行距。春小麦播种越早越好,小麦在春化阶段抗冻能力较好,一般不会出现冻害。春小麦分蘖少,个体较小,采取密植更能获得高产。一般行距17厘米左右为宜,或大小行,大行20厘米,小行13~15厘米。播种量依据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及亩穗数而定,一般亩穗数35万穗左右为宜,这样播种量20公斤左右为宜,地力差或墒情差可适当增加播量。 4.早管理。春小麦3叶期胚乳养分用尽,又值穗分化和分蘖期,需要大量的养分。春季雨水少,麦苗覆盖不了地面,地面裸露大,跑墒快。因此,春小麦管理要早追肥、早灌水,促进早分蘖。二叶一心灌头水,地力差的结合浇水追施碳铵35~40公斤,或尿素15公斤,地力好的施肥推迟到起身拔节期。原则上头水后二水要紧跟,间隔10~15天。二水后,三水要缓,一般在第二节间定型、无效分蘖死亡后再灌三水。 5.浇好灌浆水。灌浆期注意雨天、大风天不浇水,防止小麦倒伏。小麦扬花后按间隔15天左右浇一水。 6.注意病虫害防治。由于春小麦茎叶较冬枝嫩,更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因此,春小麦比冬小麦更要加强病虫害防治。 专家建议:麦田应提早追肥抓紧保墒去年冬季天气的特殊性表现为降温之早和雪情之大都打破了历年纪录,北方麦区在“小雪”节气之前,先后下了大雪到暴雪,这使大多数麦苗在弱小和分蘖少的状态下就提前进入了冬眠状态,并使得今年麦田水肥管理有其特殊性。今春麦田苗情长势复杂虽然冬前麦苗有大雪覆盖,不会受冻和受旱,但随着雪融化,年后麦苗处于无覆盖状态,加上春节前后的天气频繁降温,在持续低温条件下,麦苗可能会遭受冻害,尤其是一些晚播麦田和冬性较弱的小麦品种。春节前专家对于北京地区麦田调查已发现,有少部分的死苗现象。但经仔细观察主要是地上部茎死,并非是整株冻死。随着土温上升后根系的活动,这些麦苗还有返青的可能。总之,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麦苗在冬前的生长期普遍缩短,麦田积温不够,麦苗缺乏适当低温(指1℃-5℃)的阶段性锻炼,导致今春北方麦田普遍呈现弱小苗多、壮苗少和基本无旺苗的状况。针对当前麦田的上述特殊情况,专家认为:今春麦田水肥管理,比往年复杂,原则上要比往年适当提早,但是在具体落实时,既不能盲目地过早施肥灌水,又不要采用简单化的“一刀切”作法,而要体现出因地情和因苗情分别制宜的科学性。通过采用适时、适量和适法的水肥管理措施,以达到促进各类麦苗春后复壮和最终实现高产的目的。麦田应按苗情类型分别施肥春后麦苗将进入从返青至开花的中期生长阶段,既长蘖、根、茎和叶,又进行小穗、小花的分化,完成多器官建成,贯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是一段快速生长的时期。这时如何通过适时适量的施肥调控达到增穗、壮秆和穗大穗齐的目标,应该按苗情类型分别施肥。“弱苗”麦田的主要特点是群体较小、总茎数不超过70万;年前营养生长平均不到4片叶;叶色发黄,根系较少;对于这样的麦田要适当早施追肥,提前到起身初期,即返青后期春天第一叶伸长时进行追肥,这次施肥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穗数。主要施用速效氮肥,有些麦田如果年前底肥未施复合肥的,

小麦节水灌溉方式与技术

小麦节水灌溉方式与技术 水分在小麦的一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研究1千克小麦约1000-1200千克水,30-40%由地面蒸发掉了。在小麦生长期降雨量占需水量的1/4,所以麦田的不同时期灌溉,以及采用抗旱保墒措施,对于补充小麦对水分的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冬小麦耗水情况: 1、播种后至拔节前。占35-40%,日耗水0.4方/亩。 2、拔节至抽穗。占20-25%,日耗水2.2-3.4方/亩。 3、抽穗至成熟。26-42%,日耗水4方/亩。 二、冬小麦不同时期适应的土壤含水量: 1、出苗期:80% 2、越冬期:55-80% 3、返青至拔节期:70-80% 4、孕穗至开花期:80% 5、灌浆期:60% 三、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和技术 目前,小麦灌溉主要有四种方式: 1、地面灌溉:麦田畦灌是我国劳动人民精耕细作创造的灌溉方法。一般畦30-50米,畦宽2-3米入畦单宽流量3-6L为宜。 2、喷灌:比地面灌溉节水20-40%,且不破坏土壤结构,适用范围广。 3、滴灌:优点是节水、节能。用于小麦种植灌溉的不多。 4、地下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输水速度快、减少蒸发、降低成本、省地、省力。 节水灌溉所谓小麦节水灌溉是指麦田中以较少的灌水量获得较高的增产经济效益。它包括:一是防止大水漫灌:二是限额灌水。 小麦节水灌溉措施: 1、播前较大定额地进行贮蓄灌溉:研究表明在小麦播前采用大定额灌水,使50-200厘米土层土壤湿度达到80%以上,即使全生长期不浇水在土层深厚的地区小麦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 2、灌溉小麦关键水:根据小麦需水特性和不同时期的水分效应,采用灌关键水的方法是有效地节水措施。 3、硬化水渠:主要目的就是减少水渗漏。 4、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利用喷灌、微灌从而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5、灌溉与其它农艺措施结合:麦田灌溉后,采用及时中耕松土、地膜覆盖等保墒措施,也可以起到节水目的。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2.1 作物需水量 2.1.1农田水分消耗途径 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植株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 (一)植株蒸腾 植株蒸腾是指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的现象。试验证明,植株蒸腾要消耗大量水分,作物根系吸入体内的水分有99%以上消耗于 蒸腾,只有不足1%的水量留在植物体内,成为植物体的组成部分。 植株蒸腾过程是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作物体内的大量热量,从而降低了作物的体温,以免作物在炎热的夏季被太阳光所灼伤。蒸腾作用还可以增强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促进作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转。所以,作物蒸腾是作物的正常活动,这部分水分消耗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对作物生长有重要意义。 (二)棵间蒸发 棵间蒸发是指植株间土壤或水面的水分蒸发。棵间蒸发和植株蒸腾都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但蒸腾因植株的繁茂而增加,棵间蒸发因植株造成的地面覆盖率加大而减小,所以蒸腾与棵间蒸发二者互为消长。一般作物生育初期植株小,地面裸露大,以棵间蒸发为主;随着植株增大,叶面覆盖率增大,植株蒸腾逐渐大于棵间蒸发;到作物生育后期,作物生理活动减弱,蒸腾耗水又逐渐减小,棵间蒸发又相对增加。棵间蒸发虽然能增加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对作物的生长环境产生有利影响,但大部分水分消耗与作物的生长发育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应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农田覆盖、中耕松土、改进灌水技术等。 (三)深层渗漏 深层渗漏是指旱田中由于降雨量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向根系活动层以下的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深层渗漏对旱作物来说是无益的,且会造成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合理的灌溉应尽可能地避免深层渗漏。由于水稻田经常保持一定的水层,所以深层渗漏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渗漏,可以促进土壤通气,改善还原条件,消除有毒物质,有利于作物生长。但是渗漏量过大,会造成水量和肥料的流失,与开展节水灌溉有一定矛盾。 在上述几项水量消耗中,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合称为腾发,两者消耗的水量合称为腾 发量(Evapotranspiration ),通常又把腾发量称为作物需水量(Water Requirement of Crops )。腾发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主要决定于气象条件、作物特性、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等。渗漏量的大小主要与土壤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它和腾发量的性质完全不同,一般将蒸发蒸腾量与渗漏量分别进行计算。旱作物在正常灌溉情况下,不允许发生深层渗漏,因此,旱作物需水量即为腾发量。对稻田来说适宜的渗漏是有益的,通常把水稻腾发量与稻田渗漏量之和称为水稻的田间耗水量。 就某一地区而言,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为作物田间耗水量,简称耗水量。所以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腾发量),而耗水 量是一个实际值,又称为实际蒸散量。需水量与耗水量的单位一样,常以水层表示。m3? hm-2或mm

农民用水协会管理制度.doc

农民用水协会管理制度1 农民用水协会规章制度(一)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条:财务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规和财务管理规定,切实履行财务职责,如实反映财务状况,接受业务主观部门的监督。 第二条:按照协会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用水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为原则,认真核算协会的运行成本。增加收入,控制支出,量入为出。 第三条;本协会配备专职或兼职会计和出纳,在财会人员变动时,进行审计,做好财务交接手续。 第四条:本协会的现金支出凭证需经办人签字和协会主席审批同意并签字后方可报帐。 第五条:水费收入和其他收入,以开出的财务收据留存联作为入帐凭证及时入帐。 第六条:本协会按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每年应对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固定资产的增减或毁损计入协会的固定资产专用帐目,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内收入。 第七条:经本协会使用的政府专项拨款,必须按照国家或上级有关部门规定的项目预算范围列支,专款专用。 第八条:协会年度财务收支总结,经执委会提交每年召开的会员代表大会进行审查。第九条:年度财务报告及各种会计凭证、帐簿和资料等建立档案,并妥善保存。

(二)灌溉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要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给用水户提供优质周到的灌溉服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按照本协会章程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灌溉管理主要是依据全年和阶段性供水计划,适时供水、安全输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平衡供求关系,科学调配水量,充分发挥灌溉效益。 第二条:灌溉管理实行执委会调度管理责任制,实行用水申报、按计划供水、合理调配、分段计量的原则。 第三条:每个灌溉季节,提前60天由用水组汇总各用水户的用水申请,报协会汇总。协会与供水方协商后确定供水计划,报供水单位,并与其签订供水合同。 第四条:每轮灌溉前,由各用水组根据农作物需水情况向协会报告,并制定本轮灌溉用水计划,包括轮灌次序、入户流量及各户用水量。 第五条:严格灌溉调度,每轮灌溉应提前72小时申报,用水量增减提前48小时申报。 第六条:实行“四到户、一公布”的原则,即送水、计量、收费、开票到农户,水帐定期及时公布。严禁人情水、关系水;严禁隐瞒或转移水方;严禁以权谋私、私减水方。 第七条:供(用)水计量确认,供用水双方必须在场,做好记录,双方签字。

灌溉制度知识讲解

2.6.2.1作物灌溉定额的确定 参照项目涉及村目前的种植制度和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中稻典型作物来确定灌溉定额。 2.6.2.1.1中稻灌溉制度的确定 (1)水稻的泡田定额的确定: 根据当地群众的耕作经验,划定中稻的泡田时间为5月11日~5月25日,历时15天。 M1=0.667 (h0+S1+e1t1-P1) 式中M1-水稻的泡田定额,m3/亩 h0-插秧时田面所需的水层深度,mm,取30mm; S1-泡田期的渗漏量,mm; e1-泡田期内水田的田面平均蒸发量,mm/d; t1-泡田期的日数,d; P1-泡田期的降雨量,mm。 根据彭水县国土局提供的资料,项目区土壤为小黄泥和大土黄泥,土壤中含沙,属中粘含沙土,取其渗漏强度为 1.4mm/d(《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P136)。 项目区紧邻武隆县,两地气象条件基本相同,本项目设计所用资料采用武隆县的气象资料。根据武隆县气象局1950年-1980年的实测降水资料,75%设计频率年为1974年,由1974年的逐日降雨资料,可得泡田期的有效降水量为38mm。

泡田期的田面平均了蒸发量由下表选取: 表2- 多年平均蒸发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全年拆算 系数 年蒸发 量(mm) 蒸发量(mm)42.1 38.0 63.4 98.7 125.0 123.4 月份7 8 9 10 11 12 蒸发量(mm)90.8 160.5 125.0 69.0 47.7 37.2 1120.8 0.8 896.6 资料来源:《四川省涪陵地区水资源调查与水利区划(附表)》,涪陵地区水利电力局编制,1993年4月,附表4、 蒸发资料采用折算后(60cm蒸发皿)的数值计算。 计算得中稻的泡田定额为M1=50.4m3/亩。 (2)中稻生育期灌溉制度的确定 利用水量平衡方程确定中稻的灌溉制度。 h1+P+m-WC-d=h2 式中h1-时段初田面水层深度,mm; h2-时段末田面水层深度,mm; P-时段内降雨量,mm; d-时段内的排水量,mm; m-时段内的灌水量,mm; WC-时段内的田间耗水量,mm。 时段内的降雨量根据武隆县气象局提供的1974年逐日降雨资料计算。 田间耗水量的计算采用参考作物系数法,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中型灌区管理办法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 套改造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原称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以下简称“中型灌区改造项目”)管理,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政策规定,结合中型灌区改造项目的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型灌区改造项目是指对灌溉面积5~30万亩的中型灌区的灌排骨干工程进行配套完善和节水改造的项目,重点为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提供灌排骨干工程条件。通过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三条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实行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审定。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择优立项的原则。 第四条中型灌区改造项目扶持的重点区域是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区,兼顾其他地区。项目建设资金以地方投入为主,中央给予补助。实行经济发达地区少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多补助的原则。按项目管理资金,不留资金缺口。 第五条凡属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均依照本办法管理。 第二章申报条件和主要建设内容

第六条拟申报的中型灌区改造项目需符合下列条件: (一)与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紧密衔接,并纳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规划》; (二)灌区位于或跨越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灌溉面积为5~30万亩; (三)灌区骨干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制约; (四)单个项目的总费用(即总投资,下同)一般不超过2000万元。在此限额内,根据配套政策和实际需要,确定单个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扶持额度。 第七条中型灌区改造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干支渠(沟)道开挖疏浚; (二)干支渠道衬砌防渗; (三)干支渠(沟)系建筑物(农桥、涵洞、水闸、渡槽、倒虹吸管、隧洞等)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 (四)输水管道、暗渠建设及节水设备购置; (五)水源及渠首工程改建、维修及加固; (六)泵站(总装机容量不超过5000kW)及配套输变电工程(电压等级不超过35kV)新建、改造; (七)泵站、闸坝、干支渠管护设施及量水设施、施工临时工程设施等。

灌溉制度习题

灌溉制度习题 灌溉制度习题 1. 冬小麦播前灌水定额计算 播前灌水的目的是使土壤在播种时的含水率适于发芽需要,并供给苗期蒸发蒸腾的需水,同时使最大计划湿润层内储存足够的水分,以便在作物根系深扎后使用。 基本资料:(1)土壤最大计划湿润层H=0.8m。(2)土壤平均孔隙率n=41.3%(占土体%)。 (3)土壤田间持水率θmax=75.0%(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比)。(4)播前土壤天然含水率 θ0=48.0%(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比)。 要求:计算播前灌水定额。 2. 用水量平衡方程式估算冬小麦全生育期的灌溉定额 基本资料:某灌区冬小麦全生育期田间需水量E=380m3/mu,设计降雨量 P=150mm,降雨有效利用系数σ=0.8,全生育期地下水补给量K=30m3/mu。生育初期 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深度取0.3m,生育后期取0.8m。土壤孔隙率n=48%(占土体),田间持水率θ田=70%(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在冬小麦播前进行灌溉,灌后使土壤最大计划湿润 层范围内的含水率皆达到田间持水率,收割时可使土壤含水率降至田间持水率的80%。 要求:用水量平衡法,估算冬小麦全生育期的灌溉定额M2。 3. 西北干旱地区春小麦灌溉制度设计——图解法 基本资料:西北内陆某地,气候干旱,降雨量少,平均年降雨量117mm,其中3~7月 降雨量65.2mm,每次降雨量多属微雨(5mm)或小雨(10mm),且历时短;灌区地下水埋藏深 度大于3m,且矿化度大,麦田需水全靠灌溉。土壤为轻、中壤土,土壤干容重为 1.48t/m3,田间持水量为28%(干土重的百分数计)。春小麦地在年前进行秋冬灌溉,开春 解冻后进行抢墒播种。春小麦各生育阶段的田间需水量、计划湿润层深度、计划湿润层增 深土层平均含水率及允许最大、最小含水率(田间持水量百分数计),如表1所列。据农民 的生产经验,抢墒播种时的土壤含水率为75%(田间持水量百分数计)。 要求:用图解法制定春小麦灌溉制度。 表1 春小麦灌溉制度设计资料表 4. 南方湿润地区早稻灌溉制度设计——列表计算法 基本资料:(1)根据该地区灌溉试验站多年观测资料,早稻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田间 允许水层深度及渗漏强度,见(2)根据当地气象资料,中等干旱年(相应的降雨频率75%)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2.1作物需水量 2.1.1农田水分消耗途径 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植株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 (一)植株蒸腾 植株蒸腾是指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的现象。试验证明,植株蒸腾要消耗大量水分,作物根系吸入体内的水分有99%以上消耗于蒸腾,只有不足1%的水量留在植物体内,成为植物体的组成部分。 植株蒸腾过程是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作物体内的大量热量,从而降低了作物的体温,以免作物在炎热的夏季被太阳光所灼伤。蒸腾作用还可以增强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促进作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转。所以,作 物蒸腾是作物的正常活动,这部分水分消耗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对作物生长有重要意义。(二)棵间蒸发 棵间蒸发是指植株间土壤或水面的水分蒸发。棵间蒸发和植株蒸腾都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但蒸腾因植株的繁茂而增加,棵间蒸发因植株造成的地面覆盖率加大而减小,所以蒸腾与棵间蒸发二者互为消长。一般作物生育初期植株小,地面裸露大,以棵间蒸发为主;随着植株增大,叶面覆盖率增大,植株蒸腾逐渐大于棵间蒸发;到作物生育后期,作物生理活动减弱,蒸腾耗水又逐渐减小,棵间蒸发又相对增加。棵间蒸发虽然能增加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对作物的生长环境产生有利影响,但大部分水分消耗与作物的生长发育没有直接关系。因此, 应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农田覆盖、中耕松土、改进灌水技术等。 (三)深层渗漏 深层渗漏是指旱田中由于降雨量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向根系活动层以下的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深层渗漏对旱作物来说是无益的,且会造成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合理的灌溉应尽可能地避免深层渗漏。由于水稻田经常保持一定的水层,所以深层渗漏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渗漏,可以促进土壤通气,改善还原条件,消除有毒物质,有利于作物生长。但是渗漏量过大,会造成水量和肥料的流失,与开展节水灌溉有一定矛盾。 在上述几项水量消耗中,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合称为腾发,两者消耗的水量合称为腾发量(Evapotranspiration),通常又把腾发量称为作物需水量(Water Requirement of Crops)。腾发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主要决定于气象条件、作物特性、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等。渗漏量的大小主要与土壤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它和腾发量的性质完全不同,一般将蒸发蒸腾量与渗漏量分别进行计算。旱作物在正常灌溉情况下,不允许发生深层渗漏,因此,旱作物需水量即为腾发量。对稻田来说适宜的渗漏是有益的,通常把水稻腾发量与稻田渗漏量之和称为水稻的田间耗水量。 就某一地区而言,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为作物田间耗水量,简称耗水量。所以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腾发量),而耗水

最新灌溉管理制度(精选)

为了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提高农业灌溉效益和供水可靠性,根据供水单位(武义县源口水库管理处)的要求,结合本协会章程,制定本灌溉管理制度。 第一条灌溉管理主要是依据全年和阶段性供水计划,适时供水、安全输水,合力利用水资源,平衡供求关系,科学调配水量,充分发挥灌溉效益。 第二条灌溉管理实行执委会调度管理责任制,实行用水申报、按计划供水、合理调配、分段计量的原则。 第三条每年4月初由用水小组汇总各用水户年度用水申请表,报协会汇总。协会与供水单位协商后,确定年度供水计划,并与其签订供水合同。 第四条每轮灌溉前,由各用水组根据农作物需水情况向协会报告,并办理本轮灌溉用水计划,包括用水时间、流量及总水量。 第五条严格灌溉调度,每轮灌溉应提前72小时申报,用水量增减提前24小时申报。 第六条实行先交款后供水原则,严禁人情水、关系水;严禁隐瞒或转移水量;严禁以权谋私、私减水量。 第七条供(用)水量确定,供(用)双方必须在场,做好记录,双方签字。 第八条科学调度,合理配水,坚持先上游后下游,上游照顾下游,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杜绝漫灌,做好蓄水保水、节约用水工作。 第九条认真做好渠道防汛、保安工作。放水灌溉期间各用水小组必须派人巡守水渠、分段把关,抢险堵口。 第一十条认真做好水费计收工作。水量结算做到协会、用水组、用水户三方相符。严格执行水价,不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水费实行专款专用,不挪用,不截留。 第一十一条严格依法管水。对违章用水户应由协会根据情节按章程及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报政府部门处理,触犯刑律的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提高农业灌溉效益和供水可靠性,为广大用水户搞好灌溉服务,依据协会章程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灌溉管理要依据全年和阶段性供水计划,贯彻适时供水、安全输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平衡供求关系,科学调配水量,充分发挥灌溉效益的原则。

作物灌溉制度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作物灌溉制度表 篇一: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一)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 冬小麦是跨年度生长的作物,生长过程有两个峰期。与此相应,需水过程也呈双峰型。出苗后,随着群体不断加大,需水强度也明显增加,达到冬前峰期。之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需水强度也相应降低,并在整个越冬期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来年春天返青后,随着气温不断上升,群体逐渐加大,耗水量也迅速增加,至抽穗后达到最大。这一阶段是穗分化与形成的关键阶段,缺水会严重影响产量。研究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低于70%,即会对作物生长产生 明显的影响。此外,鄂西北地区这一时期降雨少,又经常出现持续大风天气,并且经过返青后一段时期的利用,土壤贮水消耗程度也较重,所以冬小麦田的土壤含水量常常会接近允许的低限值。这一阶段要随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出现严重干旱时应及时进行补充灌溉。抽穗~成熟期是小麦整个生育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籽粒形成及干物质积累都发生在其中,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生产中应当尽

可能地使这一阶段土壤水分状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尤其是这一阶段的前期,是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水分敏感系数最大的时期),土壤含水量应当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这一阶段的后期对水分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然不应低于60%。这一时段的平均降雨量有明显增加,缺水状况有表1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 应当随时监测,视土壤水分状况变化,及时进行补充灌溉。根据河南引黄人民胜利渠试验站,山西省晋中、晋南灌溉试验站、山东省菏泽地区灌溉试验站的资料,并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地区的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仅供参考(表1)。(二)玉米的节水灌溉制度 表2是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的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依照敏感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玉米各生育阶段实施灌溉的优先考虑次序为:抽雄~灌浆,拔节~抽雄。灌浆~成熟,播种~拔节。这一次序中没有包括播前灌溉,但在实际生产中,播前灌溉是经常需要考虑的。播种时良好的土壤水分状况才能保证全苗、壮苗,也是后期作物良好生长的先决条件,因此播前灌溉应予以特别重视。播种时如果墒情较差,要优先动用贮水实施灌溉。播前补灌宜采用穴灌或细流沟灌,灌水量10~15mm即可。 表2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 表3夏玉米节水灌溉制度

春季冬小麦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春季冬小麦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冬小麦已进入春季田管关键时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搞好墒情监测、指导农民因墒因苗科学灌溉十分必要。目前全国冬麦区墒情总体适宜,好于去年同期。小麦苗情总体较好,生育进程明显加快。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麦田墒情苗情,提出春季冬小麦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一、华北冬麦区 (一)基本情况。本区域包含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鲁西北冬麦区。去年秋季墒情不足,多造墒播种,普浇越冬水。11月以来多次出现大范围降水,较常年偏多1-2倍。目前大部墒情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70%-90%,好于去年同期。冬小麦陆续进入返青、起身期,苗情好于去年。 (二)灌溉建议。本区域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采严重。冬小麦是主要的耗水作物。春灌宜立足较好的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情,以“减”为主,少灌1水,综合配套抗旱保墒措施,实现节水压采与稳产丰产的双重目标。 大部分麦田墒情适宜,苗情较好,宜推迟至拔节中后期灌第1水,同时在返青-起身期及早镇压提墒,划锄保墒,促根下扎,减少蒸发。局部没浇越冬水墒情不足、播期晚群

体不足或整地质量差苗情较弱的麦田,宜在起身期、拔节后期两次灌水,结合灌溉进行追肥,促弱转壮,浇后及时划锄保墒。持续监测土壤墒情,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及时灌溉。 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应及时补灌,宜小水细灌,避免大水漫灌引起后期倒伏。华北东部可能出现“干热风”,做好一喷三防,有喷灌条件的麦田在干热风发生前喷水10m3/亩,补水降温。 (三)节灌措施。本区域主要为井灌区,可采取以下节水灌溉措施:一是软管输水(小白龙)小畦灌,一般畦宽5-7m,长7-9m,面积40-60m2为宜。每次灌40-50m3/亩。二是微灌。采用微喷带进行喷灌,每条带喷幅3-4m,或采用大型喷灌机,低压微喷,每次灌水15-20m3/亩。三是喷灌。采用移动式、固定式、地埋式等喷灌,每次灌水20-30m3/亩。微灌和喷灌可少量多次实施,结合灌水进行追肥。气温偏低时宜施用含铵态氮的速效肥料或UAN氮溶液等液体肥料,亩均施用纯氮5-6kg。 二、黄淮麦区 (一)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南、山东大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去年秋播以来出现多次大范围雨雪过程,目前大部分地区墒情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72%-88%,利于冬小麦返青拔节。当前处于返青、起身期,苗情状况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