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地产调控政策:历史、影响与展望

房地产调控政策:历史、影响与展望

房地产调控政策:历史、影响与展望
房地产调控政策:历史、影响与展望

摘要:自2005年?国八条?出台以来,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已走过了12个春秋。调控政策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以2013年房价开始分化为分界点,调控政策由全国普调变为因城施策;二是每次调控政策的出台,都是在综合考虑房价走势和经济情况下进行的,经济过热、房价过快攀升时政策收紧,但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则放松调控。从历次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来看,基本遵循?调控—销售面积—房价—投资?的传导顺序。

回顾房地产调控历史,收紧期明显长于宽松期,且每次收紧的调控几乎都被打上?史上最严?的标签,但每次调控,房价总是先抑后扬,政策稍一放松,便会出现?报复性反弹?。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症结在于国有土地制度下的土地供给失衡,而充裕的流动性和拍卖制的土地出让方式则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展望未来,预计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告别暴涨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房价会出现普跌。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有赖于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综合施策,短期内坚持因城施策,长期看要加快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建议完善土地供应机制;二是建议尽快出台房产税;三是建议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自2005年房价攀升伊始,房地产调控就如影随行,至今调控已持续12年。回顾房地产调控历史,收紧期明显长于宽松期,且每次收紧的调控几乎都被打上?史上最严?的标签,但每次调控,房价总是先抑后扬,政策稍一放松,便会出现?报复性反弹?。

有人甚至由此总结出:?政府越是限制买什么,越要买什么,因为限制的必定是短缺的?。房地产市场到底是因为短缺才导致?越调越涨?呢?还是背后有其他症结呢?历次房地产调控政策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未来房地产政策将走向何处?本文试图在梳理历次调控政策及市场反映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发展脉络

自2005年?国八条?出台以来,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历了12个春秋。总体上,房地产调控政策可划分为?松紧交替、松短紧长?的五个阶段(见表1)。

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呈现以下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以2013年房价开始分化为分界点,调控政策由全国普调变为因城施策。2013年之前,一二三线城市房价变化基本同步,调控政策亦属于全国性的普调。2013年开始,一二三线城市房价开始

出现分化(见图1、图2),在此背景下,2013年初出台的?新国五条?开始体现因城施策的调控特点:仅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及时采取限购措施,建立稳定房价工作问责制。随后?因城施策?的特点日趋明显,2015年在热点城市限购的同时,将不限购城市首套房商贷最低首付款比例下调至25%。

二是综合考虑房价和经济情况出台调控政策,经济过热、房价过快攀升时政策收紧,但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则放松调控。可以说,房产调控不仅着力于解决房地产自身问题,而且还部分发挥了调控经济的功能。如图3和图4所示,2005年初,我国GDP当季同比增速快速跃升至两位数增长水平,CPI在2005年2月达到阶段性高点 3.9%,经济出现过热倾向,在此背景下?国八条?出台,调控政策收紧。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蔓延至我国,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在此背景下,房地产调控政策放松。2009年三季度,GDP增速快速反弹至两位数增长水平,调控政策再次趋紧;2014年三季度,在持续低迷的GDP 增速背景下,调控政策再次放松。

二、历次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分析

从历次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来看,基本遵循?调控—销售面积—房价—投资?的传导顺序。销售面积对调控政策的反应最快,基本上调控政策一出台,销售面积就会受到影响;房价对调控政策的反应要滞后于销售面积,并且,从历次调控后房价反应来看,放松政策相对收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更快;相对来说,调控政策对投资的影响时滞最长。

(一)房地产调控政策对销售面积的影响既快又明显

房地产调控政策对销售面积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调控收紧阶段,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呈下降趋势;在调控放松阶段,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呈上升趋势(见图5);销售面积对调控政策的反应时滞在1个月左右(见表2)。

(二)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时滞至少在3个月以上,且调控政策放松的传导速度要快于调控政策收紧

房价对调控政策存在滞后反应,即调控收紧后,房价会保持上涨一段时间,然后见顶回落,反之亦然。总体上看,在调控收紧阶段,房价呈下降趋势;在调控放松阶段,房价呈上升趋势(见

图6)。值得关注的是,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增速基本都是正数,即意味着房价总体呈现攀升态势,多次的调控并没有真正改变房价不断攀升的态势。

从作用时滞看,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要显著慢于对销售面积的影响。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时滞不尽相同,短则政策一出,房价就发生变化,长的达到14个月。放松政策对房价的影响速度明显要快于收紧政策(见表3)。基本上放松政策一出,房价就开始上涨。

(三)调控政策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最短5个月,最长达15个月

一般而言,调控政策收紧(放松)后,以销售面积下滑(上升)作为起点,购房需求减少(增加)使得房价下跌(上涨),销售面积和房价的量价齐跌(涨)将降低(增强)地产开发商的投资意愿,导致地产投资回落(反弹)。从图7来看,2011年来房地产投资增速总体上进入下行通道,但不容否认调控政策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

从作用时滞来看,相较于对房价的影响,调控政策对房地产投资的作用时滞更长,最短5个月,最长达15个月。表4中,2008年?国十三条?的作用时滞只有2个月,主要是受到当时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影响,属于极端情况,在此不予考虑。

三、房价越调越高的症结剖析

回顾历次房地产收紧调控,都少不了?限购限贷?这个举措。限购限制了房屋需求,但限贷也同时限制了房屋的供给。从供需关系来看,需求只是暂时被压制,但限贷却明显会抑制供给。以抑制供给的方式调控房价,适得其反。因此,每次调控政策一出,包括专家、学者、开发商、民众甚至不少政府官员,历来骂声一片。但是这么多年各界人士的批评,并没有对政府出台该政策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可能需要换个角度思考这些问题。

比如说,调控政策确定供地数量的说法,是不是说反了?供地是制度,调控是政策;本该由制度决定的供地数量怎么能由调控政策决定?更合理的顺序,似乎应该是供地制度先确定供地数量,再在此基础上确定配套的调控政策。对这些问题的追溯,确实让我们对房价问题得出了一些和之前不同的一些认识。我们认为,房价越调越涨的根源就在于我国当前对房地产土地的供应有失衡之处:

一方面,受18亿亩耕地红线限制,能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总体比较紧张。事实上,每年国家都要供应城市开发用地,要把农业用地、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根据国土资源部数据,2006-2016年,国家每年建设用地供应面积平均为740万亩,除此之外,地方政府或一些企业,每年都会有计划外征地,实际上,

每年建设用地面积都要大于740万亩,接近1000万亩。

2013年,我国耕地面积是20亿亩左右,按照这样的土地供应速度,要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二三十年后就没有多余的耕地可以供了。因此,总体上能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比较紧张,事实上,从近年数据来看,在2011-2013年土地供应高峰期后,土地供应总量已出现逐年下降的态势(见表5)。

另一方面,每年供应的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明显较低。在建设用地构成中,包括工矿仓储、商服、基础设施、住宅用地四种用途,一般来说,住宅用地应该占城市所有土地的25%左右。但从我国情况来看,住宅用地占比要低于该标准,2006-2016年住宅用地占比平均为20%,并且,该比例2013年以来持续下滑,2016年住宅用地占比仅为14.1%。

最后,各城市间土地分配不均,大城市相对来说明显偏少。按理说,土地供应应该根据人口流入数量来给各城市分配,人口流入多的城市应该分到更多的土地,反之则少分。但是政府在计划调控思维的指引下,往往希望城市之间能够相对均衡的发展,即对大城市的人口和规模进行控制,与此同时支持中小城市扩大规模,这就导致从人口角度考虑,中小城市拿地明显偏多。通过对2009-2016年各线城市新增住宅供地面积/新增人口数的测算,发现一线城市新增人口供地面积明显少于二线城市(见图9),一线城市中深圳最低,平均仅为3.2平方米/人,二线城市中南京、苏州、西安等地则在100平方米/人以上,苏州达到167平方米/人。一些三线城市人口净流出,但住宅土地供应面积却持续正增长,如蚌埠,年新增供应面积甚至超过深圳(见图10)。

上述失衡是我国土地基本国有制度下供应的表现和结果,在政府主导的机制里,市场很难对失衡现象进行调整,最终必然以价格的扭曲反映出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裕的流动性、拍卖制的土地出让方式对房价上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一切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对房价来说也是如此。中国近年来的流动性非常充裕,截至2017年3月末,M2余额约159.96万亿元,是1979年的1195倍,是2006年底M2余额(34.6万亿)的4.6倍。但为什么M2涨了

这么多,家电、纺织品等一些商品的价格没有像房价一样快速上涨呢?说明还是跟具体供求有关,土地的供需紧张态势是推动房价上涨的根源,充裕的流动性则是助推力。

另外,在房价上涨中,我国土地出让制度也功不可没。我国新增建设供地较大一部分是通过拆迁的方式取得,拆迁款往往需要按照当时房价来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就与房价二者之间形成互相推动的循环。房价1万,那么拆迁款就需要按照1万来补偿,这就明显推高了土地成本。

与此同时,我国土地出让制度是借鉴香港的土地拍卖制度。该制度有合理性,在政府主导的机制里,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腐败和灰色交易,但拍卖制本身是价高者得,在土地供需紧张的背景下,拍卖的起价能够实现成本加成起价,必然会推动地价不断攀升,以北京为例,住宅(一级)基准地价2002年是5870元/平方米,2014年已涨至28720元/平方米,12年涨了近5倍。地价的攀升则推高了建房成本,房价也会被推高,房价的上涨则会进一步推高拆迁款,如此循环往复,地价和房价之间互相不断推高。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对于房价越调越涨的现象,国有土地制度导致的供给失衡是根本症结,充裕的流动性和拍卖制的土地出让方式则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未来房价走向及相关政策建议

(一)房价走势预测

基于历史数据分析,我们认为本次自2016年国庆节开始的房地产调控将会对包括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产生抑制作用,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房价下降的现象,这从当前部分城市房价的下降或者疲软已可见一斑,但这并不意味房价进入了下降周期,一旦政策有所放松,房价可能仍会出现上涨。但考虑到以下两个因素,预计房地产暴涨的时代已经过去。

一是宽松的流动性货币环境正在逐渐改变。多年的货币扩张、量化宽松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前世界各国均在缩表、去杠杆,受制于自身经济要求以及国际货币环境制约,我国从2017年开始,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在悄然转向。迄今为止已两次提高央行操作利率,而金融去杠杆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内货币市场的宽松态势。不难预期,这将使得推动房价上涨的货币动力出现衰减。

二是导致房价暴涨的根本症结—土地供给政策将发生改变。2017年4月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关

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住宅用地供应‘五类’调控目标管理。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特别是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去库存任务重的城市要减少以至暂停住宅用地供应。?《通知》规定:?各地要根据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适时调整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对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36至18个月的,要减少供地;12至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按照《通知》的标准,以北京、上海、广州、苏州、南京为代表的大多数热点城市,都应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力度[1]。住宅用地的?供给侧改革?也将改变市场对未来房地产供给预期,从而降低因土地稀缺而导致住宅供给紧张的预期。

综合上述两个因素,预计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告别暴涨时代,但告别暴涨时代不意味着房价会出现普跌。我们认为,除非出现以下事件,否则房价不会发生普跌,但深入分析,从目前来看,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都不大,所以我们认为房价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出现普跌。

一是货币政策出现较大幅度的骤然收紧。从日本和美国泡沫破灭的历史来看,房价下跌的直接原因都是货币政策的骤然收紧导致的。结合日本和美国的经验教训,货币政策如果出现较大幅

度的骤然收紧,可能就会改变楼市长期以来形成的持续上涨的预期。但有日本、美国前车之鉴在前,预计我国货币政策不会主动进行大幅度转向,即使在汇率贬值、跨境资金大幅流出倒逼下,货币政策也会尽量避免对房市产生过大影响。

二是房产税出台。当前中国和其他国家房地产市场不同之处,除了中国房屋本身有户口等资源捆绑之外,还有持有成本的不同。日美韩各国有房产税、遗传税、赠与税等,持有成本要远高于中国。美国每年的房地产税约是住房价值的1%-3%,此外,还有遗产税,美国的遗产税实行累进税率,房子的价值越高,纳税比例越大,最高达55%。日本每年的房地产税约是住房价值的5%左右,而且,日本还规定了,房子买卖要交重税,赠与也要交税。我国一旦明确开征房产税等增加房屋持有成本的政策,预计住房有效需求将明显减少。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房产税的推出基础条件还不成熟,预计短期内推出房产税的可能性仍很小。

三是经济增速超预期下行。房地产市场始终与经济基本面息息相关,经济增速超预期下行将从整体上引致房价进入下跌通道。从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尽管下行压力较大,但超预期下行的可能性比较小。

(二)相关政策建议

回顾房地产调控历史,我们发现调控政策本身并不是治本之策。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有赖于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综合施策,短期内坚持因城施策,长期看要加快长效机制建设。

1.短期来看,坚持因城施策。

一是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房价调控政策仍将持续发力。热点城市房价不断攀升,不仅推高了实体经济发展成本,导致经济脱实向虚,而且引发泡沫风险隐患。可以预期的是,房地产过热城市的调控政策短期内将持续发力,如果调控达不到预期效果,调控政策将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

二是新型城镇化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居民自住需求和支持进城人员购房需求将成为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重要方案。但解决三四线城市库存问题,关键还在于解决大中小城市经济、产业、资源、人口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此,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特别是提高三四线城市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配套服务水平,使三四线城市真正吸引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促进库存去化当是应有之义。

2.长期来看,要加快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建议完善土地供应机制。

首先,建议土地供应实行与人口挂钩的爬行机制,即主要根据人口流动趋势来供应土地。流入人口多的城市,相应的多供应土地;流入人口少的城市,少供应土地;人口流出的城市,甚至不供应土地。根据市场的力量来调控,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建议在土地供应比例中,适当提高住宅用地占比,同时适度压降工业用地。多年来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对工业用地过分慷慨,建议适度压降,在提高工业用地效率的同时增加住宅供给。

第三,要平衡不同成本土地,将高成本土地的成本用低成本土地来进行平衡,适当降价拍卖,而不要完全通过成本加成法对土地进行定价。房价实质上是一种隐形税,各行各业都需要付出房租成本,房价过高对地方经济发展隐患很大。因此,部分地块价格降低,看起来地方政府可能吃了亏,但是城市投资环境好了,工商经济发展了,实体经济和房地产不失衡了,地方经济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税收、金融、投资都跟实体经济更多地连在一起,

城市会更好地发展。

二是建议尽快出台房产税。税制从来都是重要的调控手段。当前重庆和上海试点仅对增量征收,正式出台时则需要不仅对增量,而且对存量也要征收。税制的设计需要区别对待低端、中端和合理的住房需求,做到?高端有遏制,中端有鼓励,低端有保障?。出台房地产税的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房产税增加了持有成本,将直接对炒房行为起到遏制作用,对资源优化配置、对租赁市场的形成有好处。

其次,健全我国税制,我国普遍是间接税,缺少直接税,房地产税是一种持有环节的直接税,在美国欧洲,直接税占总税收的40%,我国却连10% 都不到,房产税的出台则是税法体系向国际惯例靠拢的一个方向性实践。

三是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当前,我国居民获得住所主要有3个途径,即交易市场、住房保障和租赁市场。与前两者相比,租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从需求端看,我国租房市场需求巨大。2016年我国外出农

国家房价调控政策

在中国房地产界,有一个和“发改委打飞机”并驾齐驱的典故,那就是中央政府每次调控房地产,房价就会飞涨,所谓“调控调控,越调越恐”。的确,纵观2003年以来的楼市调控政策,“八年抗战”的结果是越调越涨,如同“狼来了”的故事,讲多了,最终就没人信了。 哪怕是此次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厉新政”的楼市调控,虽然一线城市的二手房市场出现降价抛售、一些新楼盘也打起了折,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认为未来12至18个月内才能收到明显成效。独立房地产评论员顾海波更是担心,楼市“重拳”可能演变成“花拳”,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前的几轮调控也都出现过短期降价现象,但没过多久又“旧态复萌”,然后是新一轮的疯狂上涨……正如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的判断:“别迷恋调控,调控只是一个传说。”希望不会一语成谶。 2003:分水岭 在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看来,中国楼市调控分为四个阶段,而真正意义上的调控始于2003年,那时恰逢我国住房改革5周年,房地产调控从扩张型转为紧缩型政策。 中国楼市的市场化运作始于1998年,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余威正在影响中国,而1998年的中国又遭遇了长江流域的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00亿元;同时为了兑现中国政府“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出口增长率也出现下滑。要扭转局面,启动内需是唯一的选择。 1998年7月3日,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简称23号文)的公布实施,福利分房取消,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拉开大幕。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据统计,每100元的房地产需求(或建筑业的产出)可以带动34元的机械设备制造业需求、33元的金属产品制造业需求、19元的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需求、19元的化学工业需求、17元的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需求、17元的采掘业需求,以及10元的住房装修支出。 那时的房价也似乎令人“怀念”。根据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报告,1998年至2003年全国商品住房每平方米的价格只增加了343元,2003年的房价大约是普通家庭收入的4-5倍,比较符合家庭承受能力。 即便如此,2002年下半年开始了“地产泡沫论”之争,房地产行业倍受非议。这一年,国家九部委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内部称为217号文,针对局部地区出现的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价格增长过快等问题,九部委从土地供应、金融信贷、住房结构等方面强调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2005-2011年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

2005年国八条—— 2005年3月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即“国八条”要求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并对此提出了八条意见: 一、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 二、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 三、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四、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 五、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 六、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 七、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 八、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 2006年国六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 一、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二、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 三、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 四、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五、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六、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2009年国四条—— 国四条是指在 2009年12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出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等四大举措。 一、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用地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使用效率。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二、要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切实防范各类住房按揭贷款风险。 三、要加强市场监管。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完善土地招拍挂和商品房预售等制度。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四要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2010年国十一条——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一、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二、增加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效率 三、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

2003~2013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汇总

2003年-2013年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摘要】完善稳定房价,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加强市场监管,一直都是中国房地产调控的核心宗旨。 2003年(1项政策) 2003年8月份,国务院明确将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件,将房地产行业定位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明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2004年(2项政策) 2004年3月,831大限提高拿地“门槛”,调控开始 ——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又联合发文,严令各地须在当年8月31日前将协议出让土地中的“遗留问题”处理完毕,否则国土部门有权收回土地,纳入国家土地储备,是为“8.31”大限,此举是中央政府从土地供给抑制房地产过热的举措。 2004年10月,央行10年来首次宣布上调存贷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2005年(6项政策) 2005年3月,房贷优惠政策取消,调控涉及消费层面 ——央行决定即日起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宣布取消住房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个人房贷首付比例从20%上调到30%。 2005年3月,房地产税改革深入,调控涉及交易环节 ——财政部副部长肖捷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中国目前房地产保有和交易环节税费偏轻,今后将重点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2005年3月,国八条出台,调控上升到政治高度(老国八条) 国务院出台八点意见稳定房价, 一是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 二是将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 三是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用地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住房的土地供应,并督促建设; 四是严格控制被动型住房需求,主要是控制拆迁数量; 五是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 六是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 七是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 八是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 2005年5月,七部委意见,调控加强、细则出台(新国八条)

1993年-2010年我国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五大阶段

我国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的五大阶段 我国对房地产的重要宏观调控分别发生在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0年。代表性调控政策包括国十六条、国八条、国六条、(新)国十条、23 号文件、18号文件等。透过历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我们不妨做个清晰的研判。 第一阶段 1993-1996年: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时间:1993-1996年 现状:首次出现房地产热——房地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以炒地皮、炒钢材、炒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海等地, 房地产开发过热,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经济运行出现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 对策:199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通称“国16条”);1994年系列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颁布。 效果: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货膨胀得到 遏制。经济由热转冷,房地产市场也沉寂下来,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价格迅速回落。经 过3年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 问题:此次调控给房地产业一记重创。“国16条”一出,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遍地烂尾楼。后经统计,海南省当时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而一海之隔的北海,沉淀资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了三亚,被称为中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泡沫破裂后,海南等地房地产市场元气大伤,进入持续数年的低谷期。

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调研

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调 研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作业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 的问题调研 姓名: 班级: 1483032 指导教师:王锦明 调研时间: 2016年7月 调研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 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调研此次调查由我在2016年7月份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通过网上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以及周边房地产项目披露的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分析,为了解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我国房地产业起步晚,从199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起,才真正进入了房地产商品化时代。从1998年到现在仅有11年时间,房地产市场发育很不成熟。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工业化必然会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使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房地产

市场起步晚、不成熟,因而出现了大量问题,引发了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政策回顾 我国对房地产的重要宏观调控分别发生在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0年。代表性调控政策包括国十六条、国八条、国六条、(新)国十条、23号文件、18号文件等。 1993-1996年: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现状:首次出现房地产热——房地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以炒地皮、炒钢材、炒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海等地,房地产开发过热,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经济运行出现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 对策:199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通称“国16条”);1994年系列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颁布。 效果: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货膨胀得到遏制。经济由热转冷,房地产市场也沉寂下来,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价格迅速回落。经过3年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分析及政策建议

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概述 这些年,为了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相继出台了大量的调控政策,“国六条”、“国八条”、“国十条”等不断出现。但是每次调控之后,市场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调控政策很快被市场消化,反而是房价越涨越高。于是,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陷入了一种“调控——观望——反弹——更高——再调——再高”的恶性循环。 200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迅速发展,同时房价也出现过快增长。随之200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二套房首付款比例不低于40%。此次重点是从信贷方向进行调控,政策颁布之后,部分地区如上海房价出现明显下降;但是其他地区房价仍继续大幅上涨。为此,2005年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和《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对个人购房不足2年转让的行为,按销售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虽然此次调控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全国的房价仍旧高速上涨。 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要求新开工商品房90平方米以下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此次调控重点开始转向住房供给结构,但是全国商品房价格继续上涨,但涨幅相对平稳。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和《关于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的通知》等措施,继续强化房地产信贷和土地调控。当年市场房价出现暴涨,地王频频出现,但是之后2008年全国房价出现明显下跌。随后,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蔓延,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萎靡,200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若干意见》,房地产政策由抑制转变为刺激,实施了一系列优惠和刺激政策,如放松二套房贷等。于是2009年起我国楼市逐渐复苏,之后房价再次快速上涨。2009年国务院发布《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虽然政策调控在短期内造成市场观望,二手房成交量出现下降,但是2010年春节前后房地产市场迅速恢复,房价再次暴涨。2010年国务院更是频繁出台各种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等,在信贷、税收、土地等多方面实施更加严厉的政策。调控之后,我国房价增幅开始缓慢回落,投机现象得到很大的遏制,但是房价上涨势头依旧没有停止。 通过分析对比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可以发现,虽然每次调控的方向和重点不同,但是总体上我国调控房地产主要集中在信贷、税收、土地、住房保障等几个方面。可以说基本上已经把握住了房地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领域。从几次调控的措施和效果来看,每次的调控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面对房价依旧持续升高的现实,我国房地产调控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房地产调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房价上涨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到房价走势,而我国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很多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冲突,抵消了调控的效果。其次,目前我国的住房调控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协调的调控机制,缺乏长效机制和应急机制,很难及时抑制房价不稳定因素。再次,住房调

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四个阶段

至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全面展开,相关部门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政府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既有土地政策、信贷政策,也有经济政策和行政措施,并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严控房地产信贷、严格土地供给阶段(2003.2~2005.2) 200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继续增长了30.6%,商品房屋竣工面积为3.95亿平方米,销售面积为3.22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率达到82%,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过热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其政策重点是围绕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问题和土地问题展开,具体包括严控信贷,提高项目自有资本金要求,从而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整顿清理土地市场,彻查开发区与大型项目,完善各项土地制度,严格控制土地供给总量;土地交易实行招、挂、拍,杜绝协议出让土地。其目标在于调控住房供给总量,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使投资和供应的增长速度适度下降,改变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状况,抑制房价上涨的势头。总的来说,此次宏观调控基本达到了严格控制土地供给总量的目标,但明显存在时滞效应。在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一段时间,住宅供给总量增速开始回落,调控效果逐渐显现。 (二)重点抑制房地产价格阶段(2005.3~2006.4) 根据前面的分析,第一阶段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在加强土地供给管理的同时带来了房地产价格飞涨的新问题。2005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第一次公开表达了政府对不断攀升的房地产价格的深切忧虑,这是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其政策重点是围绕打击供给环节和消费环节的炒作行为展开,政府主要从提高房贷门槛、提高房地产投资成本和降低房地产投资收益的角度着手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调控住房需求总量。具体包括:提高购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限制期房转让、提高住房交易税等。调控政策要求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预期,将房地产市场引入理性发展的轨道,特别提出打击土地炒作;利用税收政策,打击投机性购房等房地产交易行为。本阶段政策推出初期,中国房地产价格继续快速上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6年下半年,控制需求总量的政策效应开始显露,上海等标志性城市的房价出现增长趋缓甚至下降,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全面治理房地产市场阶段(2006.5~2008.8) 2006年以来,中国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出现“报复性上涨”,被暂时压抑的房地产需求开始反弹。2006年5月17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国六条),新的房地产宏观调控由此拉开序幕。本阶段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重点是围绕部分地区房价过高、房地产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展开,主要目的在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调控住房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与以前的调控政策相比,本次宏观调控政策有了很大的改进,政府主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调控房地产供求结构。具体包括:通过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来抑制房价上涨,同时引导住房需求结构调整;通过调节住房供给结构,增加小户型供给比例,来降低当套住房的价格,以缓解住房价格的上涨导致的中等收入阶层住房问题;通过住房分类供应机制,兴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及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1978年-2013年)

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表 1978-1983年 政策目标:修改十年规划指标,调整、改革、整顿; 政策内容:允许私人建房,城市居民可以自购自建。开始住房制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下放管理权; 1984年 政策目标:发展房地产业; 政策内容:发布城建综合开发暂行办法,推行商品化试点; 1985-1987年 政策目标:防止盲目发展商品住宅; 政策内容:加强商品房住宅计划管理,公有住房补贴出售; 1988年 政策目标:扩大房地产业发展,实现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修改《宪法》,允许土地批租;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 1989年 政策目标: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 政策内容: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的通知》,规范市场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压缩固定资产规模,紧缩银根; 1990年 政策目标:加强治理整顿;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治理整顿,大规模清理在建项目;颁布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通知;紧缩银根;发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991年 政策目标:规范产地产业发展: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治理整顿;房地产市场建设全面起步;房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1992年 政策目标:加快房地产业发展; 政策内容:引进外资;宣布“治理整顿”结束;房地产价格;扩大市场调控范围;下放权力;发放开发消费贷款; 1993年 政策目标:理顺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政策内容:开始进行宏观调整;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规范市场行为,调节房地产经营收益。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开展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查的通知》; 1994年 政策目标:加强宏观调控,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调研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作业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 的问题调研 姓名: 班级:1483032 指导教师:王锦明 调研时间:2016年7月 调研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 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 的问题调研 此次调查由我在2016年7月份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通过网上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以及周边房地产项目披露的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分析,为了解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我国房地产业起步晚,从199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起,才真正进入了房地产商品化时代。从1998年到现在仅有11年时间,房地产市场发育很不成熟。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工业化必然会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使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房地产市场起步晚、不成熟,因而出现了大量问题,引发了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政策回顾 我国对房地产的重要宏观调控分别发生在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0年。代表性调控政策包括国十六条、国八条、国六条、(新)国十条、23号文件、18号文件等。 1993-1996年: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现状:首次出现房地产热——房地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以炒地皮、炒钢材、炒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海等地,房地产开发过热,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经济运行出现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 对策:199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通称“国16条”);1994年系列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颁布。 效果: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货膨胀得到遏制。经济由热转冷,房地产市场也沉寂下来,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价格迅速回落。经过3年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 问题:此次调控给房地产业一记重创。“国16条”一出,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遍地烂尾楼。后经统计,海南省当时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而一海之隔的北海,沉淀资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了三亚,被称为中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泡沫破裂后,海南等地房地产市场元气大伤,进入持续数年的低谷期。 1998-2002年:促进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核心是房改 现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进入低潮。 对策: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简称“23号”文件),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拉开了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 效果: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大大激活了低迷数年的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进入发展新时期。 问题:这一时期存在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等问题。为打击“囤地”、“倒地”现象,规范土地交易市场《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全国范围内“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用地等各类

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与对策(正文)教学文案

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与对策 1.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进行房改,由以前国家福利分房,到由国民自行购买住房。 以住宅为主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由此,带动我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房价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又远远超出了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与此同时,“市场杠杆”调节作用的失灵也日益显现,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在给我国房地产市场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敲响了警钟。因此,深入研究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措施,以期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本文就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与对策做出相应的分析与探讨。 2.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 2.1目前房地产市场现状 (一)房价过高是房地产的最根本问题,近几年,房地产的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特别是有很多人把房产作为投资项目,进行投机买卖,房产价格一直处于相对高位。根据最新美国行业统计资料,国际上房地产利润率一般维持在5%左右,高的有6-8%,而中国房地产的利润率高达30-40%,甚至更高。在国外人们购一套适于居住的房屋仅是年工资的3-5倍,而国内工薪阶层购一套房的费用多是年工资的10-20倍。像这样的情况,如果不给予调控,广大居民的住房困难就难以解决。(二)相关配套机制及政策不健全目前,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税收等配套机制和政策还不健全,房地产融资、抵押贷款渠道单一且不畅通,房地产税费种类繁多,且存在不合理的方面和环节,既不利于市场。房地产调控就成了国家重要的方向和目标,让普通民众能买得起房,让普通民众“居有其所”。但随着国家的调控“国*条”政策的不断出台,让大家感觉到“房地产调控”难,为什么“房地产调控”就那么难喃? 2.2我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刚性需求 最近五年我国城镇化率: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45.68% ;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升至49.7%;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最近五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量:2008年,6.21亿平方米;2009年,9.37亿平方米;2010年,10.43亿平方米;2011年,10.99亿平方米;2012年,11.13亿平方米。 2010至2012年,全国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数量为2505万人,平均每年达835万的农民进城,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虽然进城了,但并没有落户城市的,所以住房刚性需求旺盛,所以调控难度非常大。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在30%~70%期间是加速城市化的时期。我国未来的城镇化率应该是70%左右,即目前农村居民人数将由6.2亿人减少到4亿人左右,需要转移的农村居民人数达2亿2000万人(按2012年全国13.54亿人口来计算)。解决2亿2000多万人的住房问题,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刚性需求。我国城镇化发展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房地产调控”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2.3地方政府“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得房价越高,土地价格越高。而土地价格越高,地方政府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钱就更多。我车现行的土地批租制度使卖地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不少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占了地方政府收入的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曾经报纸上还报道过有一个贫困县有一年的土地财政收入占了地方政府收入的90%以上。地方政府乐见房价的上升,具有推高土地价格的利益驱动。由此也必然导致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制订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上不积极,大打折扣,甚至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房地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政策

现代经济信息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经济高速发展,房价越涨越高,房地产市场难免失调。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调控,曾出台了“国十条”、“9.29新政”、“新国八条“等政策,但并没有对市场起到很可观的调控作用,反而地价房价不断飙升,居高难下。一直以来我们陷入了“调控之后,反弹,飙升的更快更高,再调控“的恶性循环。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调控政策的概述 自2003年开始,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主要从信贷方向入手,200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时房地产市场供求都很旺盛,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逐渐失控。 200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指出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不低于40%。 2005年房价仍然攀升,央行宣布取消房贷优惠政策,并将部分地区个人房贷首付的比例从20%上调到30%,同年“国八条”出台,“政策”要求个人购房不足两年转让的行为,按照销售收入的全额征收营业税,还涉及了政府负责机制的建立、合理性住房需求的引导等内容。这两次调控都对房价的持续高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各地的房价仍持续上涨。 2006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了更加猛烈的飙升。4月份央行上调了房贷基准利率,希望可以抑制投资过热的现象。当年“国六条”出台,被视为新一轮的房地产经济调控的开端。 2007年继续强化房地产信贷和土地的调控问题。 2009年以来,对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信贷、土地等多方面进行调控,短期内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投机现象得到了很大遏制,房价也增长缓慢,但并没有停止增涨。 几年来,中央对房地产经济的调控从未间断过,而且调控政策也分为鼓励型和抑制型两种,为的是适应宏观的经济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的央行不约而同的纷纷降低利息率。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再次被唤醒。房产投资商卷土重来,非理性的购房需求让整个市场再度陷入疯狂。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四条”,再度采用抑制型的政策,打击投资投机性购房的行为,加大了差异化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但是投机的行为并没有因此受到冲击,反而愈演愈烈,房价越调越高。 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十条”,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强调“坚决一直不合理住房需求,并抛出了限贷和限购两枚重磅炸弹”。不久,国家决心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在2011年国开工保障性住房建设1000万套,这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决心和诚意,对未来的住房充满了希望。 2011年“新国八条”出台,政策仍然采取立体化调控手段,上海市和重庆市率先进行试点。2012年,国家加强了住房信息系统联网的建设。 建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胡葆森曾评价了10年来国家房地产的调整政策,他认为这些年房地产的调控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限贷和限购等措施力度到位,全国的房价的过快上涨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房地产市场结构出现了明显的改变,保障性住房的大面积开工建设无疑对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起到了根本性的抑制作用。 不难看出,我国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从未放松,并关注不同的方向和重点,采用信贷、税收、住房保障等多方面的手段,掌握住了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关键。多次调控政策实施后都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房价仍持续上涨的局面还是没有彻底被扭转。 2013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即“国五条”,主要包括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等5个方面的内容。专家指出,此次政策的出台“不是为了解决新问题,而是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加强制度的执行和管理,有针对性的稳定市场”。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调控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出台,但却无法真正彻底的改变房地产市场混乱无序的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房地产调控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冲突,无法收到理想的调控效果 房价的变动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宽松的货币政策加速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价的上涨。房地产调控政策大多与宏观经济政策相矛盾,当市场利率较低时,更多的房地产投资商可以较为充足的信贷资金,各地不断进行房地产的开发,与此同时货币的发行量巨大,导致通货膨胀,房地产市场也受到刺激,房价大幅上涨。房地产经济发展也直接受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无法收到很好的调控效果。 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就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增长,对房地产市场也就会造成影响。 2.房地产调控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抑制房价的不稳定性 我国房地产经济调控的机制不统一,不健全,缺乏长效和应急机制,致使房价的不稳定因素无法得到有效抑制。 首先,房地产调控机制的不健全,会导致很多部门在实施政策时不能及时协调统一。加之国家的调控政策多,变动频繁,包括税收、土地、信贷等多方面内容,一定要保证各政策间的一致性。其次,有些地方部门管理混乱,执行不力,在制定相应制度时无法与政策间保持承接,不规范,较随意。这些问题会造成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都混乱不清。目前我国各地的调控政策无法统一管理,采取方法也较单一,市场监管不严格,居民的合法住房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影响调控效果。最后,对房地产市场突发事件不能及时作出应对,缺乏应急机制,无法控制不稳定性因素。 3.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限制了调控作用 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地方部门落实不到位,“保障性安居工程”的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 赵一多 包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摘要: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迅速,对国民经济平衡的冲击很大,房地产的价格也一直居高难下。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一系列政策调控的影响,主要是行政限购政策和差异化信贷政策。本文主要是对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了概述,接着对我国目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政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456-02 456

历年国家房地产调控措施集合(1978年-2013年)

历年国家房地产调控措施集合(1978年-2013年) 1978-1983年 政策目标:修改十年规划指标,调整、改革、整顿。 政策内容:允许私人建房,城市居民可以自购自建。开始住房制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下放管理权。 1984年 政策目标:发展房地产业。 政策内容:发布城建综合开发暂行办法,推行商品化试点。 1985-1987年 政策目标:防止盲目发展商品住宅。 政策内容:加强商品房住宅计划管理,公有住房补贴出售。 1988年 政策目标:扩大房地产业发展,实现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修改《宪法》,允许土地批租;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 1989年 政策目标: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 政策内容: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的通知》,规范市场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压缩固定资产规模,紧缩银根。 1990年 政策目标:加强治理整顿;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治理整顿,大规模清理在建项目;颁布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通知;紧缩银根;发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991年 政策目标:规范产地产业发展: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治理整顿;房地产市场建设全面起步;房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1992年 政策目标:加快房地产业发展。 政策内容:引进外资;宣布“治理整顿”结束;房地产价格;扩大市场调控范围;下放权力;发放开发消费贷款。 1993年 政策目标:理顺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政策内容:开始进行宏观调整;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规范市场行为,调节房地产经营收益。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开展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查的通知》。 1994年 政策目标:加强宏观调控,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发布《国务院关于继续加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进入调控、消化、稳定的发展阶段;开展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查;整顿金融秩序。 1995年 政策目标:规范房地产市场。 政策内容: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颁布《房地产管理法》、《增值税法》;整顿金融秩序;开始实施安居工程。 1996年

房地产调控政策一览

1998年住房分配货币化——1998年7月3日,国发(1998)2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点评:对城镇居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住房暴涨序幕正式拉开,主要角色陆续到位——虚伪的相关政府部门、贪婪的开发商、精明的投机客、朴实的自住购房者。 2001年刺激消费繁荣房地产市场——4月19日,关于对消化空置商品房有关税费政策的通知:为消化积压空置商品房,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消化空置商品房有关税费政策的通知》规定:.................... 点评:只要出台政策,名头都很动听!地产商小弟有困难,政府大哥当然两肋插刀、义不容辞;兄弟情深,可见一斑;到底是什么维护了这段感情,现在大家已然明了 2002年土地使用权转让规定,规范土地市场.——2002年5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签发11号文件《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文件叫停了已沿用多年的土地协议出让方式,要求从7月1日起,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进行公开交易。 此前,北京市近90%的土地是通过协议方式转让的,11号令的颁布,被业界称为"新一轮土地革命"的开始。土地市场开始了从划拨、协议“暗箱操作”走向招拍挂“阳光操作”的“乾坤大挪移”。 点评:暗箱操作似乎并未被“挪移”,但土地却获得了一个身价倍增的极佳途径:拍卖——价高者得!明确告之普通百姓:没钱你就别想使用土地!土地财政这块肥肉已经递到了政府嘴边!作为土地的唯一供应者,政府想要多吃肉,只能限制供应土地,伺机拉高地价!政府作为商人会很合格! 2003年4月121号文件拉响宏观调控警报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对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商品房的借款人,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不再执行优惠住房利率规定。此份文件是中国第一轮房地产牛市启动之后,中央政府第一次采取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措施,表明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由支持转为警惕。 点评:中国从来不缺少规定,却从来缺少执行!各种规定在聪明的执行者面前均化为无形。 2003年8月国务院明确将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出产业 点评:中国是世界上极少数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国家之一,开发商从此有了坚实的依靠,现在来看,国之误、民之哀! 2003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又称18号文件),将房地产业定位为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明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根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程、居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完善住房供应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对于高档、大户型商品住房以及高档写字楼、商业性用房积压较多的地区,要控制此类项目的建设用地供应量,或暂停审批此类项目。 点评:开发商的又一尚方宝剑,限制开发商的行为就是与中央对着干!上面红字部分是谎言。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发展

历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1978-2010年) 1978-1983年 政策目标:修改十年规划指标,调整、改革、整顿; 政策内容:允许私人建房,城市居民可以自购自建。开始住房制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下放管理权; 1984年 政策目标:发展房地产业; 政策内容:发布城建综合开发暂行办法,推行商品化试点; 1985-1987年 政策目标:防止盲目发展商品住宅; 政策内容:加强商品房住宅计划管理,公有住房补贴出售; 1988年 政策目标:扩大房地产业发展,实现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修改《宪法》,允许土地批租;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 1989年 政策目标: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 政策内容: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的通知》,规范市场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压缩固定资产规模,紧缩银根;

1990年 政策目标:加强治理整顿;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治理整顿,大规模清理在建项目;颁布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通知;紧缩银根;发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991年 政策目标:规范产地产业发展: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治理整顿;房地产市场建设全面起步;房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1992年 政策目标:加快房地产业发展; 政策内容:引进外资;宣布“治理整顿”结束;房地产价格;扩大市场调控范围;下放权力;发放开发消费贷款; 1993年 政策目标:理顺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政策内容:开始进行宏观调整;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规范市场行为,调节房地产经营收益。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开展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查的通知》; 1994年 政策目标:加强宏观调控,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政府对于房地产采取的政策调控及其分析

政府对于房地产采取的政策调控及其分析 (一)原理: 政府调控手段对房地产价格既有抑制作用,又有拉动作用。政府通过信贷、税收及土地等政策,可以调控房地产供求关系,从而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变动。 (1)房地产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的调高,能有效地抑制房地产信贷需求的过快增长,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下降。同时,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利率提高,有利于控制房地产投资商的投资冲动,减少房地产的供给,从而增加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压力。 (2)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控房地产用地的数量与结构。一方面,国家减少商品房用地的供给,会推升房地产价格;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给,促进房地产价格的下降。 (3)政府通过税收手段,可以调控房地产交易的数量。比如,政府提高房地产交易的税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易的规模;如果政府降低房地产交易的税率,又会增加房地产交易的规模。另外,增加或减少房地产交易过程中的纳税环节,也可以对房地产供求关系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房地产的价格变动 (二)我国对房地产的历年的重要宏观调控: 分别发生在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0年。代表性调控政策包括国十六条、国八条、国六条、(新)国十条、23号文件、18号文件等。透过历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我们不妨做个清晰的研判。 1993-1996年: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时间:1993-1996年 现状:首次出现房地产热——房地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以炒地皮、炒钢材、炒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海等地,房地产开发过热,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经济运行出现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 对策:199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通称“国16条”);1994年系列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颁布。 效果: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货膨胀得到遏制。经济由热转冷,房地产市场也沉寂下来,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价格迅速回落。经过3年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 问题:此次调控给房地产业一记重创。“国16条”一出,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遍地烂尾楼。后经统计,海南省当时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而一海之隔的北海,沉淀资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了三亚,被称为中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泡沫破裂后,海南等地房地产市场元气大伤,进入持续数年的低谷期。 1998-2002年:促进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核心是房改 时间:1998-2002年 现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进入低潮。 对策: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简称“23号”文件),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拉开了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 23号文件强调,在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新的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在“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供应体系”。按照建设部当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