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综述

2014-07-04查阅次数:173次发布人:admin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入手,结合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与具体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意义、价值、保护、利用、传承的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所引用文献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基本了解了我国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体现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先人们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较早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2011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渐渐深入人心。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篇名,搜索1999年至2011年(最后截止于2011年6月10日15点40分)以来的文献,共计1719篇。主要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意义、价值、保护、利用、传承等方面,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保护模式,利用的研究居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及分类的依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定义及分类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简称《公约》)第二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是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按上述定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1]251

2.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分类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下简称《办法》)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办法》将其分为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两类,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能;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236

(二)我国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

上述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分类不难看出,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分类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约》为依据,并结合我国具体实践而制定出来的。故《办法》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理论依据。

王宁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步》中指出,非物质文化实际上是指那些具有不能用典籍记载、又不能外化的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种。这些品种不是没

有物质载体但是, 用外化物质再现出来的不是它们的最核心的内涵,它们的核心内涵是“非物质”的。它们核心的内涵是艺术家在表演和制作过程中含有的特殊内蕴和技艺,特别是表演艺术那种独特的技艺是难以穷尽描述, 无法全然用语言或其他符号记录的。[2]

王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不是物,也不是人,但又离不开人,离不开物”。[3]10

刘魁立在《培育根基守护灵魂——中国各民族民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范围应该宽泛到各民族广大民众传统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即物质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精神生活方面。[4]

向云驹在《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一文中同样认为广义的非物质遗产, 除了“遗产”一词要求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外,所谓“非物质”一词包容量也是极大的。非物质而系人为者,除了与人体相关(某种意义上,人体也是物质的一种)外,很难再找到别的对象。所以,非物质遗产除了特定的口头文化外, 就是指人的行为文化或人体文化, 即传人文化。他把人体的行为的文化非为:一是艺术类, 即由人来操作、表现、传承的艺术。离开现实的活态的既定的人体, 这种艺术就不能得到完整展示、演示和保存。二是文化类, 即由人的行为、言行所传达和表现的文化。这类文化离开人体或人群, 就无以展现和传播传承。[5]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的研究

(一)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独特性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

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意识到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

性和人类的创造性作出贡献。[6]

孙家正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在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必须从精神性、价值观、存在形态等各个方面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并以此来维系人类文明的多样性”。[7]

郑欣淼在《保护文化遗产要注意四个问题》中认为世界遗产很大方面是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特别是在现在,我们搞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个民族的认同感,一个民族的创造性,主要是靠文化的独特性来表现”。[8]

(二)有利于承载记忆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使得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承载着祖先的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戴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基因”也是“我们今天与过去的沟通渠道”。[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任总干事马约尔在《文化遗产与合作》的前言中说,保存与传扬这些历史性的见证,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我们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记忆。??事实上,我们要继续唤醒人们的记忆,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创造,这也是我们对未来一代所肩负的责任。[10]

郑欣淼在《保护文化遗产要注意四个问题》认为对文化遗产的意义,作为中华民族,要创造不愧于先人的文化,我们传统文化最深深的一些东西,都反映在这里面。文化遗产是反映了人类文化的记忆。[8]

(三)有利于维系民族感情

刘魁立在《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现,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当中,非物质文化规范着这一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是维系和巩固群体团结和谐、密切社会联系的粘合剂,是一定群体、一定民族的凝聚力的载体发现,无论你的政治态度如何,无论你的年龄、性格如何,无论你有怎样不同于其他人的经历,无论你处在如何异样的生活环境中,它总会无形地把你同一定社会群体、一定民族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文化认同的依据,是整个民族所有子民的情感的“最大公约数”。[10]

刘永明在《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上)》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反映了一个民族、族群、社区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维系一个群体或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11] (四)有利于发挥创造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同样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能够给我们当代人以启迪。孙家正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文化遗产的更为古老的文化观念和更为深远的精神根源,沉积着民族特有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的最深层结构,保留着民族文化的最原初状态。对它的发现与认识,人类将会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这类伟大命题上找到自己的答案,并将据此探索出“我们向哪里去”的道路。[7]

苑利的《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解读》一文中也提到,人类所传承的除本能之外,还有他们引以为自豪的文化创造。人类可以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承,来了解历史上所曾发生过的一切,并从中汲取经验,使自己少走弯路并由此获得可持续发展。

[12]

王文章,陈飞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认为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将在文化思想和观念、内容和形式、体制与机制、领导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促进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创新。[13]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问题的研究

(一)保护缺乏法律依据

1.立法的紧迫性、重要性

王万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分析》中说到“我国文物保护法主要是针对有形文化遗产制定的,其内容并不涵盖无形文化遗产部分……因此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门法律,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成为21世纪中国立法者的一项重要任务”。[14]

王文章,陈飞龙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它体现的民族性、独特性、多样性,决定了保护方式也是多样的。以上例举的几种保护方式,实施的基础是立法保护。立法保护是根本性的保护,只有健全的立法保护,才会使行政保护、财政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得到保证。[13]

2.传承人缺乏法律保障

靳宗伟说,文化部门曾考虑采取政府出钱补助的方式鼓励学艺,然而各地目前普遍保护资金困难,且持续一二十年补助,如何保障传承效果也是一个难题。[1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章建刚说,这是必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人也有追求现代生活的权利, 要求他们降低生活水平以保护传统技艺, 不现实也不公平。[15]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雷侃说,没有土壤的花草难以长久, 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恢复或保留其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为此, 江西、宁夏正采取命名传承人加快传承链条的恢复, 通过设立传承点复原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生存土壤。[15]

曹健,曾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中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现代文明冲击,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已然消失。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 只有在相对紧密、系统和完整的文化空间里,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活力传承。[15]

(二)界定与分类系统不完善

顾军在《从<保护名录>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中这样说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绕开“信仰”,直接对民间信仰所依托的文化载体——传统节日与仪式实施保护。这一方面回避了某些敏感问题,一方面也达到了保护信仰类文化遗产最精华部分的目的。这种做法非常明智。而在此次申报工作中,尽管没有“信仰”一项,但与信仰民俗有关的部分正是通过这样两种方式纳入《名录》的。[16]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文化遗产相当丰厚。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许多遗产都或多或少地与所谓的“迷信”结下不解之缘。如我们经常能看到的祭祖仪式、祭天仪式等都是这样一些根不算红、苗不算正的文化事项。对此,不仅当代有口诛笔伐之人,就是在古代对此嗤之以鼻者也不乏其人。[16] 刘锡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提出“把包含着某些‘蒙昧意识’的民间文化看作当前大力提倡的‘先进文化’的对立物的思想, 在我国文化界和地方政府的官员中是渊源有自、根深蒂固的, 追根溯源, 这种思想源自阶级斗争理论和观念”。[17]

田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谈》中认为我们不能仅仅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物质生活的发达程度来判断某种文化现象的“先进”与“落后”,更不能以我

们自己的审美原则和审美习惯来臧否在完全与我们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文化现象。[18]

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 年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是其评出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都将“仪式”与“传统节日”独立列项,而我们的《名录》却将其笼统地划入大而无当的“民俗”类中。这种做法不但很容易造成了学科体系的混乱,而且也不利于与国际接轨。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16]

(三)保护模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世界记忆工程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之一。但在近些年的保护实践中“重形轻神”。

宋兆麟在《关于非物质文化的界定问题》中是这样认为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的“记忆工程”,如录音、录像、进博物馆只是一项基础性保护工作,不能成为最高目的。近些年的保护实践中“重形轻神”、“空壳化”。[19]

王宁《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步》中说,现代信息处理的技术日渐发达已经可以再现许多事象但是, 仅仅把他们拍成照片甚至拍成电影, 只能是一个个具体节目的存留并不等于抢救和保护。内在的艺术底蕴起码在当今还难以“克隆”即使全部“克隆”下来, 也不等于抢救和保护。因为抢救和保护与历史的保存不是同一个概念。[2]

刘魁立在《培育根基守护灵魂——中国各民族民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一文中指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不仅要重视静态的成果尤其要关注这份遗产的各种事象的存在方式和存在过程。比如, 保存了民间故事的文字记录并不能替代它

的讲述场景、讲述氛围和讲述技巧等重要过程的真实、全面的记录。民歌的文字文本还远远不能反映哭丧仪式中的悲怆情绪, 或者恋爱过程的情感交流等丰富的内涵。所以,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存在过程的记录、保存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4]

贺学君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认为“只有‘民间’的主人——广大民众才是其创造(传承)主体和生命的内驱力。”“没有了民众的自主参与,它便失去了生命之源”。[20]

(四)保护与利用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郝苏民在《回族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及保护》中说道,在无法保证和确认能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并可持续发展的所谓旅游开发或以“招商引资”来开发旅游,把文化遗产的保护权直接交给开发商;或无法规可循的情况下交给旅游部门,致使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旅游开发”,其结果本来常常是令人啼笑皆非的。[21] 麻永斌在《论贵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混沌陷阱”——以历史文化名城、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为例》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发展旅游业在保护的权重分配格局中已占主导的话语地位。而发展旅游则主要以加强旅游配套设施为基本立意使得遗产没有得到真正保护,他叫做“自欺式”的保护。

[22]277278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

(一)完善法律体系

朱祥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价值理念》中说,传统法律的理论与实践统治三百多年,虽然取得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但是以控制和掠夺自然为成本,付出了严重的“生态代价”,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文化

多样性濒危,生态环境危机等人类共同问题,因而需对传统的法学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和变革。[6]

刘魁立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悖论》中提到,通过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形式保护传承人,给他们以相应的荣誉和地位是极好的事,是应该的但现在有的儿女把老人口传心授的一套遗产保护起来,不许与别人交流,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然而为了扩大影响、扩大传承,而不去保护知识产权,那又如何防止跨国的文化盗用呢?[23]

(二)建立界定、分类管理标准

刘锡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中认为,《公约》中“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就是指的鬼神信仰、巫术、仪式等这一类神秘的精神文化。总之可以看出,各国专家们在起草并一致通过这个文件时,从世界范围来说,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头文学(口述传说、神话——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等)及语言、民间艺术(表演艺术和工艺技能)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 而对那些鬼神信仰、巫术等蒙昧精神文化部分, 是并没有明确列入保护名单之中的。没有明文列入公约的保护对象, 并不说明鬼神信仰(包括祖先崇拜等)、巫术迷信等神秘文化不属于非物质遗产或民间文化。[17]

于是, 如何看待鬼神信仰、巫术迷信等, 特别是巫术, 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进入启动和实施阶段时,便成了一个众所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需要理论工作者作出回答。[17]

王文章和陈飞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也提到,民族性是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准:“其是否具有确认各民族和有关文化社区特性之手段的作用,其是否具有灵感和文化间交流之源泉以及使各民族和各社区

关系接近的重要作用,其目前对有关社区是否有文化和社会影响”。所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有可能具有世界性的重要文化价值。[13]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使人们对它的评价标准,往往受到特定社会、时代、环境、审美的影响。同一个项目,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其往往会有完全相反的价值判断。因此,今天我们在认定项目时,要持一种特别慎重的态度。过去多少年来不少我们认为是愚昧落后的东西,今天来看,却蕴含了许多珍贵的价值。今天我们的判断,仍要受时间的检验。[13]

(三)完善保护模式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导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1]234

1. 重视保护的整体性,避免“空壳化”

2003年,乌丙安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期间提到淮河地区为“申遗”。没事就跳花鼓灯,是撑得?还是饿的?实际上,人们只有在祭祀大禹王的时候才跳花鼓灯,是希望不要再发大水了。他说,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有搞清楚, 那么保护的只能是空壳。[9]

陈莉《从民间传统娱乐文化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认为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底蕴的缺失也存在于民间传统娱乐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她认为“这种内在的艺术韵味往往是由于落后的乡村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的。”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民间娱乐的场所也就随之消失。[24]

刘魁立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悖论》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保

护传统文化和容易受到市场经济的干扰。这也就不难解释“空壳化”问题了。[23] 2. 重视传承人的保护

宋兆麟在《关于非物质文化的界定问题》中说“非物质文化是依物质文化而存在的, 后者是前者的重要载体,因此非物质文化保护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万万不可顾此失彼……我为什么特别强调搜集物质文化呢? 人是文化的载体,与人有关的物也是文化载体,但人是有生命的,到时候会离开人世的,而物却是无生命的,保管得好可以长期保存下来。”前文中举出向云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讲到,除“非物质”外,也要重视“物质”即“人”和“行为”,也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19]

王文章,陈飞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其精粹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的。对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应该是保护工作的重点。要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通过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传承, 传承人的地位得到尊重”。[13] 樊祖荫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进一步认为,重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主体——传人及班社和整个文化环境的保护,才能够达到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的理想结果——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自然的传承和延续。[25] 3.多方借鉴保护模式

(1)国外的保护经验

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过,假如中国人能对西方文明自由的吸收其优点,扬弃其缺点的话,他们一定能从他们自己的传统中获得一线生机的成长,一定能产生一种糅合中西文明之长的光辉业绩。[26]4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收录的刘京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以日本濑户地区的陶瓷文化为例》,顾军、苑利的《法国文化遗产普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林和生的《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色音的《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与文化政策》,[越南]潘清海的《越南顺化城的展览和保护活动》等学者的文章,都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借鉴作用。

(2)其他学科的保护经验

邹吉辉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紧迫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措施之一就是将“非遗”建档纳入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落实“非遗”建档责任, 规范非遗建档行为, 依法开展非遗建档。[27]

李林悦在《试述档案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一文中提到,通常所说的档案工作是指狭义的档案工作,是指围绕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保护、统计、编研、利用而形成的一系列具体业务工作。概括起来说,档案工作的内容可以分为收集立档、保管保护、开发利用、宣传教育四个方面。[28] (四)协调保护与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

郝苏民在《UNESCO的新动议与我国口头/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申报——以西北人口较少又无文字的民族遗产为例》一文中说道,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现存文化的记忆;是深深的民族自豪感的源泉,是对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的重要贡献;保护文化特征是当务之急;而遗产保护又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有限的几个国际旅游点。[29]

郝苏民在《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语言问题的讨论——从甘青“小民族”语言说起》中分析其中一种原因来自于对“政绩”“现代化”“改善生活条件”“城镇化”盲目追求,“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艺术、知识信息等出于尚缺完整体系的机制保护而不断流失与遭受解体。”[30]

结语

综上,从政府官员到专家学者、从官方到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不断的深入与发展。可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但是,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分类及标准的界定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要正确体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才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有更大的提升,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事要做。

加快立法和体制建设,因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法律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工“名正言顺”的进行下去的基本保证。也能过为民间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提供便利。加之有立法为保障,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来自于民间,传承与民间、发展于民间。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把保护作为第一要务。然而,在保护实践中必须明确区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整体性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今后努力的方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应把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放在首位,并结合与之相关的社区环境给予传承和发展的条件。特别要提出的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还不是和系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其他学科的模式都有着借鉴作用。但是,在借鉴的同时一定要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保证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养料,从而推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致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写作过程中得到李明老师的悉心指导。李老师多次询问写作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李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给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在此,请李老师接受我衷心的谢意!

此篇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师长、家人、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234251.

[2] 王宁.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步[J].中国民族,2003(03).

[3]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0.

[4] 刘魁立.培育根基守护灵魂——中国各民族民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J].中国民族,2003(03).

[5] 向云驹.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J].民间文化论坛,2004(03).

[6] 朱祥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价值理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7] 孙家正.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观察

家,2003(12).

[8] 郑欣淼.保护文化遗产要注意四个问题[J].城乡建设,2011(12).

[9] 戴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J].瞭望新闻周刊,2011(07).

[10] 刘魁立.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江西社会科学,2011(01).

[11] 刘永明.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上)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11(01).

[12] 苑利.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11(03).

[13]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14] 王万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分析[J].人大研究,2011(05).

[15] 曹健,曾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J].瞭望,2011(05).

[16] 顾军.从《保护名录》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2011(03).

[17]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11(01).

[18] 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谈[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02).

[19] 宋兆麟.关于非物质文化的界定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11(01).

[20]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1(02).

[21] 郝苏民.回族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及保护[J].回族研究,2004(04).

[22] 麻永斌.论贵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混沌陷阱”——以历史文化名城、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为例[C]// 陶立璠,樱井龙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277278.

[23]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悖论[J].瞭望,2011(34).

[24] 陈莉.从民间传统娱乐文化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文艺研究,2011(02).

[25] 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季

刊),2011(01).

[26] B.Russell.The Problem of China[M].London:Ceorege Allrn,1922:42.

[27] 邹吉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紧迫性[J].业务纵横,2011(09).

[28] 李林悦.试述档案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J].科技档

案,2011(02).

[29] 郝苏民.UNESCO的新动议与我国口头/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申报——以西北人口较少又无文字的民族遗产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3(01). [30] 郝苏民.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语言问题的讨论——从甘青“小民族”语言说起[J].甘肃社会科学,2004(05).

环保专题 文献综述

第四单元环保专题文献综述 1、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2、日本环保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机制、措施及其他成果) 3、近看美国的环境保护 4、浅谈我国城市大气污染 5、北京地区沙尘暴的成因、演变和治理 6、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综述 7、关于环保宣传和教育的思考 8、关于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关问题 9、关于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调研综述 10、城市化进程的环境污染及保护问题 11、北京市大学生宿舍环境的调查研究 12、关于我国淡水资源的调查研究 13、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系统思考 14、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15、臭氧层的破坏及其影响 16、我国固体废物处理综述 17、气候变暖成因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不确定性 18、汽车尾气污染与控制对策 19、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20、我国工业污染的状况综述(主要问题和对策) 21、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22、论中国能源的节约利用及新型能源的开发 23、关于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思考 24、我国“癌症村”现象综述 要求: 1、班内分组,每8人左右一小组为宜 2、每个小组选一题完成,班内各小组选题最好不要相同。 3、此次活动为相关问题的文献调研与综述,要求每一题至少调研 5篇以上相关重要文章,并且在综述后一定要注释清楚参考资料来源,并且注明清楚每一位成员在此次文献调研中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 4、每小组要选定一位代表参加交流学习会,将本小组的成果用简 洁的语言向大家进行介绍。 5、每个班有一个必选题,由某一个小组承担,其余为任选题。 6、以上所有选题均为大方向,各小组可以自己所查阅的资料调整 写作范围,但注意要写成文献综述,而不是论文。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南昌工程学院 严鹏 1.南昌市古村落的背景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南昌市古村落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但在变迁的步伐中,如何保护抢救已经极其有限的古村落以及周边的环境,也引起了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由于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有的部分遭到损坏,有的则年久失修;有的新旧相杂、不伦不类,有的因无人居住或产权归属等问题正呈颓败之势。古村落的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古建筑甚至处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地。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下,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2.南昌市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构架 2.1全面开展南昌市范围内古村落的普查 弄清南昌市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分布、现状及保护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人们重建设轻保护,拆掉了很多可以不拆或本不该拆的古建筑,因此,有必要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并公布保护名单,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保护。古村镇分布地区广,民族与地域条件各具特色,须分别对待,依据不同的情况、价值的大小、完整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通过文化遗产普查,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2.2分析南昌市古村落发展与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2.3制定相关对策 a.加强法规建设:加强法规建设,尽快起草制订专门的保护法规。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全适合古村落建筑保护,为便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必要考虑制定适用于古村落建筑保护的专门法规或政策,

农村环境保护

1、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要流掉水( C )。选择一项: A. 3吨 B. 5吨 C. 6吨 D. 4吨 2、因为缺水,每年给我国工业造成的损失达()亿元,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达( C )亿元。选择一项: A. 1500 1800 B. 1500 2000 C. 2000 1500 D. 2000 1800 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 B)。选择一项: A. 600亿 B. 500亿 C. 800亿 D. 700亿 4、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度占世界第( B)位,北半球居第1位。选择一项: A. 九 B. 八 C. 七 D. 六 5、沼气发酵工艺中的高温发酵温度为(C )。选择一项: A. 30~45℃ B. 40~55℃ C. 45~60℃ D. 8~30℃ 6、麦秸经碱化处理后,喂牛消化率可提高( B ),采食量提高20-45%。选择一项: A. 40% B. 20% C. 10% D. 30% 7、沼气发酵工艺中的低温发酵温度为( B )。选择一项: A. 30~45℃ B. 8~30℃ C. 15~30℃ D. 8~15℃ 8、污水的生物处理主要是(B )。选择一项: A. 利用筛网和捞毛机去除纤维类杂物 B. 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以净化污水 C. 利用辐流式沉淀池分离污泥 D. 利用气浮法处理饮用水的浊度、藻类和浮游生物 9、小麦遭受( D )的毒害后,开始叶鞘出现褐斑,叶片上有缺绿斑点或铁锈黄斑,整个叶 片呈黄绿色. 选择一项: A. Cd B. Hg C. Pb D. Cr 10、引起我国台湾省发生所谓黑足病的重金属是( D )。选择一项: A. 镉 B. 铅 C. 汞 D. 砷 11、( C )主要靠大气供应氧气,在塘底进行厌气分解,污染物仅在表层进行好气性分解。选择一项: A. 通气氧化塘 B. 兼性氧化塘 C. 厌气氧化塘 D. 好气氧化塘 12、( A )是使含尘气体通过多孔滤料,把气体中的尘粒截留下来,使气体得到净化的方法。选择一项: A. 过滤式除尘 B. 湿式除尘 C. 静电除尘 D. 机械式除尘 13、( B )浓度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选择一项: A. 硫化物 B. 碳氢化合物 C. 氟化物 D. 氢氧化钠 14、酸雨包括所有pH值低于( A )的雨、雾、雪、露、霜等降水形式。选择一项: A. 5.6 B. 8 C. 7.9 D. 6.5 15、( B )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厚度为8至17km,随着纬度和季节而变化。选择一项: A. 热成层 B. 对流层 C. 平流层 D. 中间层 16、使小麦受危害后,叶色发黄、出现灼烧状枯斑的重金属是( D ).选择一项: A. Hg B. Pb C. Cr D. Cd 1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是( B)。选择一项: A. COD、 B. PH值 C. EH D. BOD 18、影响神经系统、骨骼和血液,可造成贫血、神经炎、肾炎等症状的重金属是(A)选择 一项: A. 铅 B. 镉 C. 汞 D. 砷 19、甲烷是沼气的主要成分,约占沼气的(B)。选择一项:

【推荐】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四篇

【推荐】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四篇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xx年11月25日申 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

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xx年11月24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古村落保护 社会实践报告讲解

关于乡村记忆——走访河口传统村落的调查报告 学院:建筑学院 班级:城规142班 调查人:杜雪妍 在学校的倡导下,我于2015年2月18日-2015年2月20日走访甘肃省兰州市河口村,以主题为“乡村记忆——走访河口传统村落”展开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前言: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我国的自然村落数量锐减。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随之灰飞烟灭,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濒临瓦解。所以,保护村落文化,势在必行。 一、河口村基本情况 村落名称:河口村 所属省份:甘肃省 所属市县:兰州市西固区 所属乡镇:河口乡 行成年代:元代以前 传统建筑:民居传统商业祠堂驿站防御 非遗名称:铁芯子制作技艺 二、河口村详细信息

(一)悠久历史 河口乡河口村位于庄浪河与黄河交汇处,村庄沿河而建,风景优美。河口村人文资源丰富,现存有古民居40处,200多间,祠堂两座,存有古码头遗址一处,古城池庄河堡遗址等。河口民俗文化丰富,地域特色明显,是兰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有其商贾码头、战略要塞、交通枢纽的遗迹、也留有辛店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留存了多样的文化遗存。据史料记载,早在远古至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前河口为羌戎之地,自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派大将军霍去病统兵西征,兵众从新城津渡河(考证即现在的咸水村、岗镇村),由此,河口在西汉元狩二年要纳入汉帝国版图,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河口属枝阳县所辖。由于河口地处 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西域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出于对羌戎的防御需要,唐代在此地修建庄河堡,史称广武,元代称庄浪河堡,明清时称庄河堡。黄河和庄浪河在此交汇,创造了特有的河流文化,是古渡又是古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河口村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和枢纽之地,也是古唐蕃道(古甘青道)、甘新道的要冲。古庄河堡在明清时期为重要的码头,凡从青海、新疆、河西等地运往兰州的货物都要途经河口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运往金城。在繁华的商业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南、北、西三条主街,街面店铺林立,街头商贾云集,沿街店铺以杂货为主,还有一些烟坊、磨坊、油坊等早期的手工业作坊,其中的主古庄河堡在明清时期为重要的码头,凡从青海、新疆、河西等地运往兰州的货物都要途经河口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运往金城。漫步河口,每一步都踩着一个故事。随意推开一扇厚重的大门,房梁上的木雕花鸟,古朴精致的门饰,偌大的花格窗户,考究的用料、精美的雕刻,都让我过目难忘。村里人指点着说,这里以前是码头仓库,这是河口海关,这是磨坊、酒坊、烟坊,这是义学……院内的梁柱上刻着形态丰富的各式图案,每个图案都有含义。比如老鼠吃葡萄寓意多子多孙,莲花象征着纯洁,松柏表示长寿等。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保护传统节日的演讲稿范文5篇

保护传统节日的演讲稿范文5篇 篇一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了解传统节日,热爱中华文化》。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博的国家,广袤的地界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自然景色,也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人文风光。有众多民族组成的中国就连传统的习俗都是如此丰富多彩。 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冬至”这个节日,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最为短暂夜晚最为漫长的日子,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就记载道:”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到了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对于冬至,苏州一直延续古时候的传统,”冬至大过年”这一说法在苏州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冬至这一天,苏州人就会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斟上冬酿酒,煮上馄饨,有说有笑的过一个温暖的冬至,在冬至夜饭的餐桌上一定不会少了卤菜,俗语有云:有得吃,吃一夜;呒不吃,冻一夜。即富裕之家要吃一夜,贫困之家只能干坐着冻也要冻一夜。人们不甘心冻一夜,想吃一夜,所以就喝酒、买卤菜吃。 这可以说是南方人的冬至夜,那么北方人的冬至就没那么隆重了,北方人并不过冬至夜,而是过冬至,在那一天北方人会吃一碗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耳朵,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 说完了刚过去不久的冬至,再来说一说即将到来的春节吧。对于春节,南方和北方的差别也很大。 春节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在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对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意味着”辞旧迎新”,南方人喜欢在门上贴上”福”字和春联,北方人除了春联外,还会在窗户上贴上剪纸窗花。到了除夕,大家围坐一起吃一顿团圆饭,长辈会给家里的小辈一份压岁钱,听着窗外的鞭炮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雪白的冬天也染上了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开展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现代微生物选育及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为基础的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工农业污染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还讨论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废水;应用前景;MBR技术;环境保护 前言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 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 ,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 ,或能够高效地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是从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起始, 通过应用现代微生物选育和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 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包括水污染在内的“三废”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污染源就是“三废”。“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三大污染源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三废”问题的治理 ,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原理将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 ,从而提高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 环境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 ,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此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和进步 ,并得到广泛应用 ,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环境污染现状也依然严峻 ,并有加剧的趋势,近年来 ,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对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 ,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形成的。它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是当代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生物。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方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旅游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空气污染等一些原因更加凸显了乡村地区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向往,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古村落旅游的热潮。 古村落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而在农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的命运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古村落这个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的关系。如何在保护好古村落资源的基础上兼顾旅游开发?从有关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各种研究资料来看,当前我国古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保护力度不够、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保护意识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众多的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古村落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关于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国外的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所以也显得成熟,国内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关注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本文在对楠溪江进行实地深入调研和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共赢这样的视角,结合了一些理论基础和资料数据,分析当前楠溪江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还将呼吁人们关注古村落除了经济价值以外的更多价值,如文化历史价值,加强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国内理论研究 中国的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耕作文明,古村落群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古村落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目前对古村落在概念和内涵方面还没有明确统一,根据选择标准的不同,许多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和角度视角对古村落进行了定义,国内学者对古村落概念表述比较完整的有: 李丽和肖磊(2009)在《古村落旅游资源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节日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节日 手微微地颤抖着,恨愤愤地燃烧着,心默默地疼痛着。 拿着报纸,一字又一字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相信这竟然是真的: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惊讶,我愤怒,我感到莫大的耻辱。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两千多年的携手相伴,两千多年的荣辱与共,两千多年的悲喜交织,难道一瞬间,就这样被强行撕裂、一笔抹杀了吗?难道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大厦,就这样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吗? 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不是,绝对不是……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刻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我们的母语外,恐怕也就只有我们的传统节日了。在无数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传统节日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文化的宝藏,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追念与景仰,亦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祝福与期望。透过它,我们隐约听到了春节时,那辽阔夜空上五千多年来不变的爆竹声响;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中秋佳节时,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围坐赏月、把酒欢谈的温馨夜场…… 然而,透过它,我们也看到了传统节日所面临的危机。 对于我们中的某些人而言,他们或许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

念谁,但他们绝对记得圣诞节是耶稣的诞辰;他们或许不了解七月七日是什么节日,但他们绝对忘不了2月14日,自己该买什么花送给什么人;他们又或许不明了中秋节有着怎样悠久而典美的传说,但他们绝对清楚愚人节源于一个多么“乏味、无聊、意义肤浅”的故事……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数亿中国人不敬屈原而敬耶稣呢?为什么我们对外国节日是如此的推崇,而对我们自己的节日冷眼相待呢?为什么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竟抵不过一个个毫无内涵、毫无文化底蕴的外国节日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耶稣,害怕当我们死后,它会阻挡我们通向天堂的道路?是不是因为我们爱慕虚荣,不知情人节会被别人笑话为“老土”?又或是不是因为我们争强好胜,不过愚人节显现不出我们的聪明程度? 我疑惑,我不解,我苦苦地思索着。 当端午节时,一个小学生竟不知为何要吃粽子的时候,我们忧心了;当重阳节时,一个中学生竟不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在何时有感而作的时候,我们伤心了;当中秋节时,一个月饼卖到八千八百八十八元的时候,我们痛心了。于是,我恍然大悟:在传统节日日渐失落的背后,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失落;伴随着商业的浮华与城市的喧嚣,我们的传统文化正一点一点地被蚕食,被湮没……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无知,是我们,是我们将它亲手抛弃,又亲手埋葬。 传统节日在哭泣!

关于古村落保护的提案

关于古村落保护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47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古村落保护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理 提案人:周骏羽 主题词:文化遗产,保护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中国城镇化的步伐正在急迫地进行。城市化已经从1991年的26%发展到2008年的45.68%。各地又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农村聚落的分布使得土地使用集约化,应对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需求在这一城市化的进程中,既有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有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其中,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作为文化遗产被俗称为“古村落”的急剧减少、萎缩衰败和被乱更新,就是一个问题。 我国现有约60万个村庄,其中古村落大约有五千个,占全部村落数量的不足1%。古村落分布密集的省份有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安徽、湖南、贵州、云南、山西等,山西、甘肃、宁夏、湖北、河北等省份。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还有的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这些因浓郁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布局的人文景观、民族特色姿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历史文化村落,成为中国乡村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们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而具有“史考”的实证价值、“史鉴”的研究价值、“史貌”的审美价值。 这些村落所以能够历经沧桑巨变而保存至今,有着它们独特的生命特征。究其生命特征之源,是中华文化基因。这些历史文化村落不仅是中华文化最后的瑰宝,还可以称为古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的典范。具备和谐中国的历史风范和诸多宝贵的村落管理与繁衍发展的经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村落,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历史对未来的一份使命和责任。 但是,这些历史文化村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正面临着毁灭性灾难。 具体表现在: (1)历史性老化造成老房子的自然颓败和无力修复; (2)无序的随意的抢占性的新建、翻建,与乡土环境、历史风貌不和谐的各类现代建材破坏着村落的古风古貌; (3)村民对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和品质的合理追求对原有居住环境的不满意构成古村落保护的内部压力; (4)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村落景观的破坏,如穿膛破肚、砍伐古木; (5)国家和地方水力发电站建设对流域下游古村落的冲击,大量古村落因此动拆迁移址;

农村环境污染文献综述

农村环境污染文献综述 班级:13经济2班姓名:李溢智学号:2013333501134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治理机制 农村环境问题是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和成果,但是总体来说还不够深入,有很大的研究提升空间。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应该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促进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1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 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已经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很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1.1农村的面源污染 农村的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对水源,土壤,空气以及农产造成的污染。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污染。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2008)认为,随着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1]江丽丽(2011)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观念倾向于偏施化肥,化肥的大量使用首先是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其次是造成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的大量使用同样对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给大气、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 势在必行 曾几何时,我们以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历久弥香而自豪;曾几何时,我们以天下节日大备于中华而骄傲。又曾几何时,在不知不觉中那传承了几千年的骄傲与自豪渐渐弱化淡化,不知愁滋味之少年尚无法体会那份锥心之痛,而血性国人却理性地发出了拯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千年文明精髓的呐喊! 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湮没了平常日子与节假日的区别,我们已经不必等到过年添新衣、过年宰牛羊,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像过新年,真正到了年根儿底下,“年味儿”反而淡了。 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悄悄地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与那种熟人社会相关联的传统节日,也随之失去了以往依托的节日背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满田园 气息的节味淡了。 “年味儿”、“节味儿”越来越淡,不但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甚至人们内心曾经拥有过的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日渐盛行,而且大有将我们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取而代之之势。许多青年对过圣诞节、情人节乐此不疲,而对中国节日,除了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外,对“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能记得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就算是有心人了。而对其中的节日文化似乎一概不知。 如今,传统节日的舞台上最活跃的、最能充分发挥节日文化功能的当属商家了,但大多是只求热闹,只问经济,只看效益。商场“血拼”,饭店折扣,来就有奖,买就赠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却少有人问津。很少有人在节日气氛 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传承和发展、发扬和丰富上下功夫。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喝玩乐”的假日,那份美好的节庆记忆在逐渐消失。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传承与建设同样重要。 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更高生活品位和多样化的精神愉悦方式的今天,传统节日也应随时代不断发展,吐故纳新,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让我们的节日也时尚起来,年轻起来,丰富和创新庆祝活动的形式,真正成为中国人越过越新的节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衔接。 就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节日这 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州政协委员、延边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成飞。他说,过洋节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得以存在,得以和其他民族相区别,就在于她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独有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正是她几千年岁月的沉积而形成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自2008年元旦开始施行。这次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将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要求精简版20130912综述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20130912]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促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的有关规定,制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应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改善村落人居环境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应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农村实际、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要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当地政府部门、专家和村民的意见,以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 三、村落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形

态资源(以下称传统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基础。 (一)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应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 (二)调查内容 1.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反映村落选址特征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构成村落自然景观特征的植被等。 2.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村落现状整体轮廓;主要街巷河道的分布、形态与主要节点;公共空间的功能、位置、形态;村落各主要特征天际线等。 3.传统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有保护价值的建筑、遗迹等的位置、规模、保存状况、使用现状等。 4.历史环境要素: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等的位置、规模、功能、保存现状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较鲜明地域或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活动场所、线路、相关实物资料;相关传承人、手工艺者等。 6.村落社会环境:村落人口、经济状况等基本信息,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问题;村民保护发展意愿与

农村环境保护作业题-4

农村环境保护作业 3 1、塑料薄膜对土壤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措施? 2、化肥对土壤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3、农药对土壤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措施? 4、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控制途径是什么?技术政策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5、垃圾填埋有哪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6、调查自己家庭中每天的垃圾量和种类有哪些?应该如何做才符合环境要求? 7、什么是环境监测和农业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方针是什么?主要任务是什么? 8、什么是环境标准?分为几类? 参考答案: 1、塑料薄膜对土壤的危害: 塑料薄膜大多是烯烃类的高分子聚合物,其中烷基链含碳数不同的各类酞酸(PAES)约占2/3。据研究,高浓度二正丁酯(DNBP)对土壤脲酶有一定的激活效果,但对蔗糖酶有较强抑制效果。胡萝卜块根、白菜茎叶、大豆及水稻籽实中均可自土壤中富集DNBP。人食用PAES超标的食物后,PAES转化为酞酸酯后易引起肝肿大,致畸、致突变倾向。 防治措施: (1)从价格和经营体制上优化和改善对对废塑料制品的回收和管理,并建 立生产粒状再生塑料的加工厂,有利于废塑料的循环利用。 (2)研制可控光解和热分解等农膜新产品,以代替现用高压农膜,减轻农

田残留负担。 (3)尽量使用分子最小,生物毒性低相对易降解是塑料增塑膜,并加强其 生化降解性能和农业环境影响的研究。 2、化肥对土壤的危害:化肥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除了化肥中所含的重金属元素、放射性元素的影响外,化肥施用通过反馈过程对土壤环境以及对水、气环境也发生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土壤的性质的变化,水环境的富营养化,以及土壤气体对大气圈的影响。 (1)化肥对土壤重金属污染 (2)施用化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的酸度的影响。 减少化肥对土壤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 (1)调整化学肥料结构 (2)普及平衡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用料 (3)有机无机肥混合施用 (4)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损失 (5)合理灌溉,减少化肥流失 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3、喷洒在农作物上的农药,约有一半散落在农田上。农药被土壤吸附后,表现为失活或解毒。但是,更多吸附状态农药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其原有的生物毒性,这是土壤中农药残留的一种形式。 防治措施: (1)利用综合害虫防治系统以减少农药的施入量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存亡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 春节路神生日元宵节春龙节(龙抬头)寒食节清明节 立夏节端午节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火把节七夕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地藏节中秋节重阳节 祭祖节冬节阔时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而中国人常过节日有: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 可能大家都不了解像路神生日、翻经节之类的节日,我也是上网才了解到的。咱们不说这几个陌生而又不常过的节日,就说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这样常过的节日如今的现状。 作为80 后的我,我已经对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真正的意义非常模糊了。小时候课本上可能提到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忘的差不多了。现在我还能知道哪天过什么节日,一般都是父母的提醒。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非常注重,一般都是自己包饺子,包粽子。到了父母过节日的时候,一般都是去买,很少自己动手做。如果等到了父母这辈人都不在了的时候,这些传统节日是否能传承下去?!有人就说了“日历上不是表明了吗?电视台不也到节日就提醒吗?中国的文化传统谁也抢不去!”我要说的是--- 现在的年轻人能有几个常看 光有人日历的?!光有提醒而没有人过的节日那还叫节日吗?!知道, 而 没有节日气氛的节日, 意义何在?! 还有就是咱们的端午节就被韩国注册了,到这时中国人才反思要保护咱们的节日,保护咱们的文化遗产。既然是没人重视的节日,没人过的节日,没人传承下去的节日,还不如给别人,让别人替咱们传承下去,但是这样咱们不觉得可悲吗?!韩国抢夺咱们的节日,抢夺咱们的文化遗产固然可耻,但是咱们就不反思这是怎么造成的吗??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 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 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但这是如何造成的呢???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造成的,也是被年 轻人盲目崇拜“洋节”和商家利益驱使所造成的,更是被政府的忽视造成 的。 现在的“洋节”比咱们的传统节日都要热闹,其中年轻人是主导群 体。另一方面,当看到有利可图的时候,这时商家又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千方百计的大力宣传,以招揽生意。但是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节日气氛不说,年轻人也不“感冒”,父 母一辈的人也不在乎了,政府也不宣传,不管了。这时商家又为了利益,想 方设法把这个节日利益最大化,就出现了把七夕节说成中国的情人节之类 的说法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就说明了中国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商家 这样做不是在宣传中国传统节日, 而是把中国传统节日逼入了死角。 我们要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把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传 承下去。如果连自己的传统节日都保护 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断代了,那么中不了,国人将会失去很多,那将是中国 人的悲哀,我们千万不要数典忘祖。 要保护咱们的传统节日,就得先靠政府的作用。虽说过节的是老百 姓,但是政府在这里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自从韩国抢占中国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事件发生后,才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与反思,当然反思 的也应该有咱们老百姓。还有就是传统节日日期的不确定性,因为传统节 日走的是农历,这就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造成了不小的障碍。现在政府也 做出了规定---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而春节的假期缩 短了。这样的方案是提高了这些传统节日的关注度,但是也没必要削减大 家对春节假期的热情,有点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 还有就是政府为什么不在以前就加大对节日的重视度,非得等到自己 的节日被人抢了才恍然大悟,这说明了政府和现在的中国人,在对待任何 事情上的预见性和预防意识太差。也希望商家能凭点良心,别再为了钱就 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喻成外国某个相似的节日,那样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 另一种伤害,还是要加强宣传一下自主的文化节日。这里面教育机构和父 母一辈的人在传统节日与文化这方面,更应该加强对学生或子女的教育与讲解。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多多的了解节日的来历与意义,真正的对它感兴趣,不是“洋节”就比咱们传统节日来的浪漫,来的温馨。总体来说,我 觉得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更据故事性。 保护咱们的传统节日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与支持,不是单靠政府或单 靠老百姓就能保护得了的,也希望现在包括我在内的年轻人能像知道自己 是龙的传人一样, 来了解并保护咱们的传统文化和节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节日,咱们要秉承好的方面,祛除不良影响的方面(要在不破坏原汁原味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