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类风湿医案

类风湿医案

类风湿医案
类风湿医案

类风湿关节炎医案

朱良春

案1:(类风湿关节炎)

张某,男,48岁,工人。1985年3月12日初诊。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已4年余,经常发作,发则周身关节游走肿痛。遇寒更甚,气交之变增剧。此次发作,症情同前,但局部有灼热感,初得凉稍舒,稍久则仍以温为适,口干而苦。抗“O”为833u,血沉32mm/h。苔薄黄,舌质红,脉细弦带数。迭进温经散寒、蠲痹通络之品无效。此寒湿痹阻经隧,郁久化热伤阴之证。治宜泄化郁热,养血顾阴,佐以温经通络。

生地黄45g,肥知母12g,全当归10g,鸡血藤30g,广地龙10g,青风藤30g,制川乌8g,忍冬藤30g,土茯苓30g,虎杖20g,甘草6g,7剂。

3月20日二诊:药后自觉较适,关节热痛及口干苦减轻,苔薄舌红,脉细弦。原方续服7剂。

3月27日三诊:关节热痛趋缓,口干已释,苔薄,脉细弦。改服丸药巩固之。益肾蠲痹丸3袋,每次6g,每日2次,食后服。

4月10日四诊:症情平稳,复查血沉18毫米/小时,抗“O”<500u。继服丸剂以善其后。

[注]:益肾蠲痹丸处方:熟地黄、当归、仙灵脾、鹿衔草、炙全蝎、炙蜈蚣、炙乌梢蛇(蕲蛇效更好,但价格较昂)、炙蜂房、炙地鳖虫、炙僵蚕、炙蜣螂虫、甘草等,共研极细末。另用生地黄、鸡血藤、

老鹤草、寻骨风、虎杖,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服8g,日2~3次,食后服。妇女经期或妊娠忌服。

案2:(类风湿关节炎)

杨某,女,33岁,工人。

1986年4月5日初诊:去年10月开始周身关节疼痛,怕冷恶热,血沉147mm/h,经常发热(37.5℃~38.2℃),一度怀疑为红斑狼疮,但未找到LE细胞,嗣查类风湿因子(+),乃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迭用抗风湿类药物无效,长期服用地塞米松(3片/日)以缓其苦。目前关节肿痛、强硬,晨僵明显,活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理;面部潮红虚浮,足肿,腰痛,尿检蛋白(++~+++),苔薄黄,舌质紫,脉细弦。郁热内蕴,经脉痹阻,肾气亏虚,精微失固。治宜清化郁热,疏通经脉,益肾固下。

生地黄45g,赤芍、当归、地鳖虫、炙蜂房、制川乌、乌梢蛇各10g,鸡血藤、白花蛇舌草各30g,仙灵脾、苍耳子各15g,甘草3g,10剂。

4月27日二诊:药后热未再作,关节肿痛显著减轻,乃又自行继服10剂。目前已能行走,自觉为半年来所未有之现象。复查血沉已降为60mm/h,尿蛋白(+)。效不更方,激素在递减。原方生地改为熟地黄30g,10剂。益肾蠲痹丸3袋,每次6g,每日2次,食后服。

5月10日三诊:症情稳定,血沉已降为28mm/h,类风湿因子亦已转阴。激素已撤,汤药可暂停,以丸剂持续服用巩固之。

9月2日随访:关节肿痛已消失,活动自如,体重增加,已恢复轻工作。

案3:(类风湿关节炎)

林某,女,34岁,农民。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8年余,腕踝关节肿痛僵硬,手指关节呈梭形改变,长期服用消炎痛、地塞米松,未见好转。近两年来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于1987年9月2日来初诊。患者面部虚浮,指、腕、肘、踝、膝关节疼痛,晨僵约3小时,口干怯冷,关节得温则舒,苔薄腻、舌边色紫,脉弦细。血沉54mm/h,抗“O”883u,类风湿因子阳性。寒湿外侵,痰瘀交结,深入经隧,肾虚络痹。治宜化痰消瘀,益肾蠲痹。

处方:制川草乌各10g,生熟地各20g,仙灵脾10g,乌梢蛇10g,炮甲片10g,炙全蝎末3g(分吞),地鳖虫10g,白芥子10g,炙僵蚕10g,骨碎补10g,全当归10g,徐长卿15g,生甘草6g。另益肾蠲痹丸8g,一日3次,饭后服。

二诊:进药60剂,关节疼痛明显好转。肿痛稍退,已能翻身坐起,但行走困难。地塞米松减至每日1片。原方去白芥子、僵蚕,加炙蜂房10g,补骨脂10g,肉苁蓉10g,30剂。另益肾蠲痹九8g,一日3次,继服。

药后已能下床行走活动,关节肿痛基本已消除。当地医院复查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23mm/h,抗“O”<500u。地塞米松减至每日1

/4片。药既奏效,处理同前,丸药继服三个月,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地塞米松已停服,能骑自行车和从事家务劳动。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复查均属正常。嘱再服丸药6月,以巩固疗效。

案4:朱某,女,33,打字员。1998年12月10日初诊。

全身关节疼痛,小指关节肿胀、晨僵1.5小时,发作半年,手指已变形。辅检:AS0<250u,ESR30mm/h,RFl:63,CRP 3.0ug/L,IgGl9.3g/L,IgA 4.0g/L,IgM 3.65g/L,RBC 2.81×10 12/L,WBC6.5×10 9/L。顷口干,舌红苔薄少津,脉细小弦,此顽痹之候也,治宜蠲痹通络,活血定痛。

(1)生黄花、生地黄、鸡血藤各30g,炒延胡20g,仙灵脾、徐长卿各15g,炙蜂房、炙地鳖虫、全当归各10g,甘草6g。7剂。

(2)益肾蠲痹丸8g×2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12月30日二诊:药后症无进退,舌脉如前,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鹄也,原法继进。

(1)穿山龙50g,鸡血藤、威灵仙、生黄芪、青风藤、炒延胡各30g,炒白芥子、生地黄各15g,甘杞子、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水蛭、甘草各6g。14剂。

(2)益肾蠲痹丸8g×2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1999年1月26日三诊:药后疼痛稍减,舌红苔薄,脉细弦,前法续进。

(1)上方加炮山甲、泽兰、泽泻各10g。14剂。

2月21日四诊:疼痛进一步减轻,晨僵时间缩短,手指肿仍未消,舌苔脉象同前,原法出入。

(1)生黄芪、青风藤、炒延胡各30g,生地、皂角刺各20g,徐长卿、赤白芍各15g,胆南星、全当归、炙蜂房、炙僵蚕、炙地鳖虫各10g,全蝎末(分吞)3g,甘草6g。10剂。

(2)益肾蠲翘痹丸8g×2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3月13日五诊:疼痛减而未已,肿虽消而未尽,工作时手指不灵活,舌脉同前,余无所苦,原法继进之。

(1)生黄芪、鸡血藤、油松节各30g,仙灵脾、熟地黄各15g,炙蜂房、炙地鳖虫、全当归各10g,甘草6g。10剂。

(2)益肾蠲痹丸8g×2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3月28日六诊:疼痛以夜间为主,除关节变形未复外,已无大碍,原法巩固。

(1)上方加青风藤30g,赤白芍各15g,炙僵蚕10g,全蝎末3g(分吞)。10剂。

(2)益肾蠲痹丸8g×2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4月10日七诊:关节基本不痛,手指梭形变形略消,舌正红,苔薄黄,治当以恢复手指之变形为主。

(1)鸡血藤、鹿衔草各30g,泽兰泻各20g,生熟地各15g,皂角刺、炙蜂房、炙地鳖虫、全当归各10g,全蝎末3g(分吞),甘草6g。10剂。

此后以此方为基础加减,继服三个月后,改以丸药巩固。随访未复发,变形之手指,亦有所恢复。

案5:(类风湿关节炎)

张某,女,33岁,工人。

1997年6月6日初诊:双手指关节肿痛,晨僵2小时,双膝、腕关节均肿痛,舌淡红,苔薄,脉细弦,此类风湿性关节炎之征兆也,治宜益肾蠲痹。

(1)鸡血藤、土茯苓、青风藤、鹿衔草各30g,仙灵脾、生熟地各15g,全当归、地鳖虫、炙蜂房各10g,甘草6g。10剂。

(2)益肾蠲痹丸8g×2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6月20日二诊:药后痛减,肿消未已,有时失眠,便溏日数行,苔薄脉细,辅检:RF弱阳性,IgGl8.58g/L,IgA3.26g/L,1gMl.73g/L,x线示:右腕关节间隙狭窄,原法继进。

(1)上方加炒白术15g,夜交藤30g。14剂。

(2)益肾蠲痹丸8g×4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7月4日三诊:关节肿痛时轻时重,晨僵已释。余无所苦,脉舌同前,前法损益。

(1)6月6日方加油松节、生黄芪各30g。14剂。

(2)益肾蠲痹丸8g×4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7月18日四诊:指腕关节时痛,汗出较多。原法出入。

(1)生黄芪、油松节、土茯苓、鹿衔草、青风藤各30g,徐长卿15g,炙蜂房、地鳖虫、桃仁、红花各10g,甘草6g。14剂。

(2)益肾蠲痹丸8g×4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8月8日五诊:关节疼痛呈游走性,晨僵已不明显,肿痛己较前减轻,原法继进。

(1)鸡血藤、青风藤、油松节各30g,赤芍、全当归、炙蜂房、地鳖虫各10g,甘草6g。14剂。

(2)益肾蠲痹丸8g×4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8月18日六诊:症状时轻时重,汗出较多,肿已全消,前法继进。

(1)生黄芪、鸡血藤、油松节、浮小麦、青风藤各30g,鹿衔草20g,炙蜂房、地鳖虫、全当归各10g。14剂。

(2)益肾蠲痹丸8g×4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11月24日七诊:诸症均减,脉舌同前,复检各项指标均已正常,余无所苦。

(1)上方加仙灵脾15g。14剂。

(2)益肾蠲痹丸8g×4盒,每服8g,每日3次,饭后服。

随访已愈,嘱继服益肾蠲痹丸3个月,以资巩固。

案6:(类风湿关节炎)

王某,男,55岁,个体。

1998年5月2日初诊:两手指肿痛,晨僵2小时,已历半年,

呈梭状变形,两足底疼痛,行走、上下楼梯亦困难,局部得温则舒,手背灼热,痛如针刺。辅检:RFl:80,ESR 33mm/h,ANA阴性,CIC阳性,GRP 27ug/mL,mp 251mg/L,IgGl9.2g/L,IgM 2.68g/L,IgA3.01g/L。

舌红,苔黄腻,脉细小弦,此为顽痹,痰瘀阻络,经脉痹闭。治宜宣化痰瘀,蠲痹通络。

处方:(1)穿山龙50g,鸡血藤、威灵仙、青风藤、忍冬藤各30g,生地20g,羌独活、白芥子、皂角刺各15g,胆南星、制川乌、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甘草6g,制马钱1.5g。14剂。

(2)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蝎蚣胶囊0.3g×210粒,每服5粒,每日3次,饭后服。

5月18日二诊:药后症情时轻时重,关节红肿灼热,口干,苔薄黄腻,脉细弦。有化热之征,宜参以清泄。

(1)上方加银花、赤芍各15g,知母、桂枝各10g。14剂。

(2)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蝎蚣胶囊0.3g×210粒,每服5粒,每日3次,饭后服。

6月1日三诊:肿退痛止,手能握拳,舌苔黄腻,质红,脉细弦,前法巩固。

(1)上方30剂。

(2)益肾蠲痹丸4g×90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蝎蚣胶囊0.3g×420粒,每服5粒,每日3次,饭后服。

随访已愈,嘱继服益肾蠲痹丸3个月,巩固疗效。

于己百

案1:(类风湿关节炎)

李某某,女,22岁。1997年12月31日就诊。

双腕及指关节酸疼半年余,加重一月。日前在其他医院查类风湿因子:(+),血沉:70mm/h,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刻诊:双腕及指间关节酸疼、晨僵约半小时,遇冷加重,口干咽痛,左腕及掌指关节稍有肿胀、触痛,舌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感受风寒湿邪、痹邪化热、寒热夹杂,予祛风除湿、散寒清热、通络止痛。

处方:桂枝10g,芍药30g,知母12g,防风10g,苍术12g,桑枝20g,黄柏10g,附子10g,炙草10g,羌活12g,土茯苓30g,千年健20g,露蜂房10g,鸡血藤30,白芷12g。

开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

服药月余,关节肿消痛止,晨僵缩短,复查RF:(-),ESR:16mm /h。为服用方便,并有利于患者坚持治疗,将已取效的处方,改汤为丸,重10g,每次l丸,一日3次,再治一月。随访一年未发。

案2:(类风湿关节炎)

赵某某,女,53岁。1998年6月5日初诊。

患者患类风湿性关节炎20余年,双手指间关节变形三年,曾经遍服中西药物治疗,症情时好时坏,近日疼痛加重,晨僵明显,故来

就诊。

刻诊:双手指间关节肿胀,梭样变形,手指挛缩呈爪形,肌肉萎缩,触之冰凉,全身乏力,口干便结,舌红苔少,脉细数。证属痹证日久,肝肾虚损,筋骨失养,瘀阻络脉。治宜补肾养肝、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处方:黄柏12g,龟板12g,熟地20g,知母12g,芍药30g,锁阳10g,牛膝15g,鸡血藤20g,茜草12g,秦艽15g,桑枝30g,炙草10g,土茯苓30g,千年健20g,露蜂房10g,威灵仙15g,仙灵脾15g,全蝎3g,地龙12g,元胡12g。水煎,分二次服。

上方服用30余剂,手指关节肿痛减轻、晨僵时间缩短、患部皮温增高。又以上方为主,取汤药4剂,共研细末,和蜜为丸,重10g,1日3次,每次l丸,嘱患者长期服用。随访一年,病情稳定,未有再发。

赵心波

案1:(类风湿关节炎)

郑某,女,13岁,1976年7月26日门诊。

患儿近一年余指、腕、肩、膝、踝关节疼痛,时有肿胀。体检:心肺腹无殊,右第一掌骨近端肿胀,压痛,血沉5毫米/第l小时,类风湿聚集试验阴性。经会诊,临床上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于1976年7月26日来我院请赵老诊治。处方如下:

宣木瓜6克桂枝尖5克秦艽6克伸筋草10克生侧柏10

克川牛膝10克川续断6克当归10克防风6克南红花5克生地12克羌活5克

药服十余剂,症状明显好转,每遇天气变化,常有反复。又以:川牛膝12克桂枝6克秦艽10克当归10克桃仁5克南红花5克生侧柏12克伸筋草10克天麻6克羌活6克丝瓜络10克威灵仙6克

共服六剂,关节疼痛大减,关节肿胀消失,要求换方。

拟以:

嫩桑枝12克秦艽6克木瓜10克全蝎6克地龙6克桃仁5克南红花5克威灵仙6克桂枝6克川芎6克生石膏15克生侧柏10克金银藤12克钩藤6克。

上药,病者共进八剂,症状全部消失,经半年后追踪访问,患儿症状末见复发。

案2:(类风湿关节炎)

何某,女,9岁,病历号81081。

半年前二次感冒均伴有周身关节红肿疼痛,延及四肢及脊柱大小关节,曾住某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激素等西药及理疗等治疗,并切除扁桃体,症状稍减,仍关节疼痛。心肺腹无异常,血沉第一小时30毫米,第2小时65毫米,摄片关节腔增宽。舌无垢苔,两脉濡细,为风湿郁阻经络,串及周身,着于骨节,形成痹证。

立法:除风湿,利关节。

方药:防己10克秦艽6克松节6克生侧柏10克乳没各2.4克羌独活各3克炮姜5克南红花5克桂枝尖5克生地6克木瓜10克

服药二剂,疼痛稍减,加伸筋草5克,以助活血通络。

又3剂,四肢屈伸活动稍有进步,住院10日,经配合针灸和外敷膏药等治疗,诸症稍减,肩关节疼痛仍著,运动受限,舌净,脉濡数,饮食欠佳,大便不调,乃改驱风活络、利关节,佐以止痛之剂。

桂枝尖5克秦艽6克生侧柏10克川牛膝10克松节6克乳香3克南红花5克宣木瓜10克桃仁泥10克生地10克羌独活各6克桑枝12克

原方加减,住院一月,双腿可自动屈曲达900,脊柱等各关节肿疼消失,仅走路时左膝尚疼,乃予前方化裁调治两个月,周身关节已无疼痛,四肢屈伸活动自如,无功能障碍,病情稳定,乃出院调治。

刘炳凡

案1:(类风湿关节炎)

郑某,女,40岁,住衡阳市育红小学,教师。

患者全身大小关节游走性疼痛已3年。气候变化及劳累受寒明显加剧,已停止教学半年。当地医院经过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971年来长沙就诊时,诉四肢冷感,下肢更甚,右侧半边时常作麻,舌质淡,苔润白,脉细濡。属阳虚湿阻。

治以:黄花15克,白术12克,附子10克,桂枝10克,当归

10克,白芍12克,山药15克,薏苡仁15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鸡血藤10克,青风藤15克,炒桑枝15克,防己6克,蚕砂12克。

服30剂函告痛缓解,四肢温暖,活动不受限。来长沙复诊不需人陪,症见形色喜悦,诉肢体不麻,口微渴,眠食俱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小。原方去桂枝,将附子减为3克,加人参12克。嘱再服20剂。来信说,痛缓解未复发,体重增加,已恢复教学。据病情分析,以原方去防己、青风藤,继服15剂善后,3年后来信,治愈未复发。

案2:(类风湿关节炎)

孙某,女,30岁,湖南省第二招待所。

患大小关节痛已三年,西医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变形)”,“抗链O”、红细胞沉降率均高,左上、下肢已畸形,行动起立要人扶持。就诊时,左踝关节以下僵硬浮肿,足不能履地,疼痛夜剧,左指关节肿大僵硬,不能握物,饮食睡眠尚好,小便短,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予以: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己10克,甘草5克,附子5克,薏苡仁12克,五加皮10克,狗脊10克,杜仲10克,骨碎补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桑枝30克,松节3个,丹参12克,何首乌12克,蚕砂12克。

另用鸡血藤30克,青风藤30克煎水代茶,并嘱服青风藤后皮肤作痒,不必惊慌,乃泄风之兆。方服15剂后,痛即减轻,能起床活

动,又服10剂后痛大减,在未服上方时每日服强的松6片、去痛片3克。现在递减每日仅服强的松3片,已停服去痛片。病人自述服鸡血藤、青风藤方虽出现瘙痒而止痛效果好;但在服药过程中,大便有轻度拉稀,效不更方,继服上方30剂后已能手握牙刷刷牙,不需扶持走半里远,脚趺肿消退,已能落地,强的松减为1片。

复诊,原方防己、五加皮均减为5克,去何首乌,加重白术15克,继服20剂,大便已成形,坚持服原方,结合锻炼,停服强的松3个月后复查,手足活动不受限,已能上班工作。

林沛湘

案1:(类风湿关节炎)

谭某,男,55岁,1992年8月26日初诊。

四肢关节疼痛10年,伴畸形6年。于10年前开始出现四肢关节疼痛、肿胀,因为治疗无效,使病情迁延,6年前开始见四肢关节畸形,关节疼痛逐渐严重。3个月前来邕住院治疗,至今病情亦未有减轻。现症见四肢关节疼痛,早晨关节僵硬疼痛明显。诊见四肢关节肿大畸形,手指关节屈伸不利,消瘦,面色少华,精神不佳,舌质淡,舌苔白,脉虚。查血沉95mm/h,类风湿因子阳性,抗“O”<1:500,抗核抗体阴性,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双手掌蝶形片提示为类湿性关节炎改变。中医诊断为尪痹,证属肝肾不足,寒湿内盛,痰瘀停滞。西医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法:补益肝肾,温阳散寒,活血化痰。方用通经行痹汤化裁,

处方:桂枝10克,熟附子10克(先煎),白芍30克,白术10克,麻黄8克,防己8克,生姜7克鸡血藤15克,防风8克,鹿含草20克,续断20克,牛膝10克,炙甘草5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

1992年9月2日二诊:服上药后,关节疼痛稍有减轻,早晨关节僵硬也有减少,觉咽干涩,睡眠不佳,舌质淡红,舌苔白,脉左细右虚。仍以上方加减为治。

处方:桂枝10克,熟附子10克(先煎),白芍30克,白术10克,麻黄8克,防己8克,生姜7克,当归15克,防风8克,鹿含草20克,续断20克,牛膝10克,知母10克,玉竹20克,炙甘草5克。再进20剂。

1992年9月22日三诊:关节疼痛及早晨关节僵硬明显缓解,精神较好,无咽干,睡眠好,舌质淡,舌苔白,脉虚细。病情好转,用药不宜峻猛。

处方:黄芪15克,枸杞子15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白术10克,防己8克,生姜7克,当归15克,鹿含草20克,徐长卿15克,续断20克,牛膝10克,知母10克,玉竹20克,炙甘草5克。15剂。

服药后复查血沉降至30mm/h。又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化裁治疗近1年,病情稳定。

案2:(类风湿关节炎)

文某,男,42岁,1992年10月6日初诊。

四肢关节疼痛3年。于3年前出现四肢关节疼痛、肿胀,因治疗无效,使病情迁延,去年起开始见两手掌指关节畸形,关节疼痛逐渐严重。现症见两手关节疼痛,早晨关节僵硬疼痛明显。诊见两手关节肿大畸形,手指关节屈伸不利,面色少华,精神不佳,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弦细无力。查血沉87mm/h,类风湿因子阳性,抗“O”<1:500,抗核抗体阴性,X线双手掌蝶形片提示为类湿性关节炎改变。中医诊断为尪痹,证属肝肾不足,气阴两虚,痰瘀停滞。西医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法:补肝肾,益气血,活血化痰。方用参芪地黄丸化裁。

处方:黄芪25克,党参20克,巴戟天20克,桂枝10克,山茱萸10克,生地15克,淮山药15克,茯苓15克,泽泻7克,当归10克,麻黄8克,牛膝1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

1992年10月13日二诊:服上药后,两手关节疼痛稍有减轻,舌脉同前。拟增加缓急柔经及燥湿之品,上方加白芍30克,苍术10克,炙甘草7克,再进14剂。

1992年10月28日三诊: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关节屈伸不利改善,舌质淡暗,舌苔白,脉弦细无力。复查血沉为42mm/h。仍守上法出入。

处方:黄芪25克,党参20克,巴戟天20克,桂枝10克,山茱萸10克,生地15克,淮山药15 克,茯苓15克,泽泻7克,当归10克,白芍30克,苍术10克,牛膝10克,炙甘草7克。20剂。

此后以该方为基础化裁治疗,1个月后关节疼痛基本缓解,随访到1993年底,病情稳定。

赵绍琴(类风湿关节炎)

张某,女,29岁。

初诊病发两年余,双手指关节疼痛,遇寒加甚,近来发现指关节肿胀明显,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关节肿大较甚,略呈棱形,触之疼甚,色暗红,屈曲不利。经查类风湿因子阳性。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诊脉弦滑而数。舌红苔白略腻。此外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蕴郁化热,邪阻经络,津液不运。变生痰浊,四末气血不达之所,转为痰浊巢穴,故为肿胀。治以涤痰消肿方法。食忌肥甘,并防寒凉刺激。

大豆卷10克,秦艽10克,威灵仙10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子6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七付。

二诊药后疼痛有减,肿胀未见明显消退。久病络脉痹阻,非旬日不足以见功。脉仍沉滑,为痰郁之征,继用涤痰通络方法。

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天仙藤10克,片姜黄6克,七付。

三诊关节肿胀见消,疼痛大减,脉仍沉滑,舌白苔润。前法进退。

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生苡仁30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天仙藤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

四诊关节肿痛消之大半,脉象濡软以滑,舌白苔润,继用前法以涤余痰。谨防冷水刺激为要。

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生苡仁30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焦三仙各10克,七付。

颜正华(类风湿关节炎)

霍某,女,49岁,教师。1992年2月20日初诊。

因久居潮湿,经常咽痛,致关节痛三年。1990年6月去医院诊治。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沉25mm/h,抗链“O”200U,类风湿因子阳性,血铁、血钙偏低。经服中药治疗好转。1991年8月复发,血沉34mm/h,抗链“O”800U。全身关节痛,颈部及膝关节尤重,遇冷或着凉水加重。X线平片示颈椎增生。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且致便秘,遂来求治。刻下除见上症外,又见咽痛,遇热或食辛辣加重,饮食正常,尿不黄,闭经四年。查指、趾小关节略膨大变形,膝、踝关节膨大不明显,均不红不肿。舌尖红,少苔,脉弦细数。证属风湿入络,阴血亏虚。治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兼以养血滋阴。

药用秦艽10g,防风、防己各10g,威灵仙10g,木瓜10g,萆薢15g,桑枝15g,桑寄生30g,怀牛膝15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忌食辛辣,油腻及生冷,慎避风寒,忌着凉水。

二诊,关节痛未加重,咽痛减,大便仍干。原方增当归量至15g,加银花藤30g。络石藤15g,再进7剂。

半年后(8月17日)第三次来诊,云连服上方2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再加工作忙,未来复诊。近日因天变,关节痛加重,并伴心悸,失眠多梦,眼干,口干,乏力,食炒花生等即咽干发憋,舌红少苔,脉细滑。证同前而阴虚明显,以二诊方去木瓜、桑枝,加干地黄12g,夜交藤30g,连进14剂,诸症缓解而又未续诊。至1993年1月28日又来就诊,云旧病复发,再以三诊方加减,连进20余剂。

四个月后(1993年6月14日)第七次就诊,云服上方后关节痛好转,近因食炒花生米,感受风热。而致喉头水肿。咽微红而痒,微咳,胸闷不畅,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证属热毒上攻,肺失清肃。治以清热解毒利咽,清肃肺气,兼以理气宽胸。

药用:桔梗6g,生甘草5g,银花12g,连翘10g,川贝母10g,杏仁10g(打碎),芦根30g,赤芍10g,丹皮6g,通草5g,郁金10g,枳壳6g。药尽7剂,咽痒、咳漱已,咽痛减,又见手指关节痛。手臂发麻,便稀,血沉27mm/h,抗链“O”800U,脘腹隐痛。治以解毒利咽,祛风除湿,兼以理气和中。

药用:桔梗6g,生甘草5g,银花藤30g,络石藤15g,丹皮6g,赤芍6g,生白术10g,茯苓20g,生苡仁30g,陈皮10g,香附10g,苏梗6g。药尽7剂,喉头水肿除,院腹隐痛已,余症如前。上方去

丹皮、赤芍、陈皮、香附、苏梗,加秦艽10g,豨莶草12g,桑寄生30g,牛膝12g,桑枝15g,防己12g,连进2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血沉与抗链“O”接近正常,类风湿因子转阴。随访1年关节痛基本未发。

叶心清(类风湿关节炎)

朱某42岁病历号:01637

因两膝关节疼痛10余年,肩、肘及腰痛3年,于1962年7月12日来院诊治。

患者于1950年冬季去匈牙利工作,当地气候潮湿,多阴雨,又因产后着凉而引起两膝关节肿胀疼痛,经理疗后疼痛减轻,但未尽除。关节局部怕凉,遇寒则疼痛加剧,关节活动不灵活。1959年起两侧肩、肘关节及腰部也开始疼痛,以左侧为重且活动时关节内有响声,下肢轻度浮肿,肢体无力,行走和书写均感困难。经X片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食欲睡眠尚可,口不干,两便通调,曾经人工流产5次。

检查:血压95/65毫米汞柱,两膝关节活动时有声响,两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关节活动范围尚正常,无僵直变形。血液“类风湿因子”阳性。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正气不足风寒阻络

治法:气血双补肝肾并举佐以活络

农村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对策

农村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09-19T15:27:47.5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李兴泽 [导读] 艾滋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突出社会问题。大大损害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李兴泽 ( 甘肃省会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会宁 7 3 0 7 0 0 ) 【关键词】农村艾滋病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7-0083-01 艾滋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突出社会问题。大大损害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疫情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地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性接触传播已成为第一传播途径,并且疫情已呈现由城市向农村扩散,由重点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从低学历人员向高学历层次扩散的特点[1],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防治艾滋病的法律、策略、措施以及地方法规,以期在科学、合理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指导下构建有效的防治体系。我们针对目前农村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流行现状 1.1 我县此2006 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病例在逐年增加,从外地打工者和当地居民都有,但经过调查显示:农村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较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2],吸毒,卖淫嫖娼现象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 卫生知识缺乏, 对性病艾滋病知识了解甚少, 再加上农村地区干预措施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安全套的使用率极低, 推广使用安全套和开展针具交换非常困难, 给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带来很大阻力。虽然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不断加强, 力度不断提高, 但农村地区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仍令人担忧。 1.2 农村大多数人外出打工,他们的业余文化活动贫乏, 而且处于性活跃期, 非常容易发生高危行为, 再加上艾滋病预防知识缺乏, 冬去春来, 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加重了艾滋病传播的危险。 1.3 在农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不容忽视, 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 医务人员消毒不严格, 操作不规范, 因此在注射、输血、手术、分娩、拔牙等过程中存在不安全操作, 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 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 2 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足:一些基层领导对艾滋病的危害性及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防艾工作是公共卫生的事,与自己的工作很遥远。基层广大群众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防治知识了解不多,认为只有吸毒,卖淫嫖娼和同性恋才会感染艾滋病,一般人没必要了解艾滋病,对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的社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2.2 政策宣传和执行缺乏有效的途径:很多基层领导不了解中央政府的政策,对《中国遏制与预防艾滋病行动计划》等防治政策学习不够,甚至处于盲区。社会多方面参与的防治局面尚未形成。 2.3 经费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困难,经费配套不到位,投入不足,使有关艾滋病防治措施难以落实,针对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措施难以开展,制约了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 3 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共同参与实施综合治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组织落实防艾工作的各项措施。公安、司法、计划、财政、卫生、教育、民政、宣传、工商、旅游、广播、电视及妇联等部门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制定本部门的具体行动计划履行职责,各渠道、各层次广泛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密切配合,实施综合治理。 3.2 卫生部门组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各类卫生机构,每年必须开展2 次以上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结合计划生育工作,在育龄人群中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开展咨询服务。利用每年12 月1 日的“艾滋病宣传日”进村进社宣传和教育。 3.3 教育部门按照《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青少年中开展切实有效的青春期和性健康知识[3]、艾滋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禁毒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将预防艾滋病知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共青团等团体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 3.4 工商、卫生、公安、计生及交通等部门合作,加强对高危行为人群(包括吸毒卖淫嫖娼)同性恋和重点人群(包括营业性娱乐服务从业人员、长途汽车司机)的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并使其彻底转变和消除对艾滋病病人的恐惧和歧视心理,从而使基层各项艾滋病防治政策的实施得到保证。 3.5 开展培训活动,增进群众防病意识:各学校要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列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讲授艾滋病性病知识。对高危人群要加强禁毒禁娼法制教育,促进其改变不良行为。要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宣传共用注射器的危害。 3.6 依法管理,强化监督监测: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的监督监测工作,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控制医源性感染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对艾滋病、性病疫情进行检测,提高现有的艾滋病,性病监测系统工作规范性管理水平,大力加强基层艾滋病防治机构及队伍建设,加强质量控制,使其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疫情动态。完善艾滋病、性病医疗保健机构服务和咨询服务工作。 3.7 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疾病控制、性病防治、采供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在现有的疾病控制机构内部,强化艾滋病防治的专业功能,加强技术力量设施装备,改善工作条件,使之能够承担起艾滋病检测,性病诊治,宣传教育,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任务。有步骤地、科学地、增加艾滋病哨点,逐步使性病防治、医疗卫生、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等机构参与和承担相应的艾滋病监测与防治工作[4]。 3.8 加大艾滋病防治经费的投入:艾滋病防治经费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 分级承担,多渠道筹集的原则,保证防治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落实规划所需的经费,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经费投入,强化监督管理检查和督促。同时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和国际援助,拓宽投资渠道。各级政府加大艾滋病防治人财物力的投入,并完善其调配与使用,切实保证有限的防治资源用到实处。

艾滋病

艾滋病 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 称HIV)所致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及血液、血液制品和母婴传播传染。HIV能特 异性侵犯T.淋巴细胞(CD+),引起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严重缺陷,导致各种机会性顽固感 染、恶性肿瘤的发生,并对机体各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造成致命的损害,是当今世界 头号性传播疾病,也是头号传染病,已引起全人类的高度重视。 中医过去无艾滋病的研究资料,本世纪80年代初艾滋病出现后,特别是1985年在 国内出现第1例艾滋病以来,有关的研究已系统展开。目前除国内外,美国、日本、南韩及非洲援外的中国医疗机构都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工作。艾滋病就其性质来讲,属于 “疫疠”、“虚劳”的范畴,就其临床疾病的演变来讲,属于正虚邪犯,是一个正气渐虚、 邪气渐盛的过程,依据中医诊疗的核心一一辨证施治,并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辨病选药

遣方,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都会大有作为。 [病因病机] 根据艾滋病由艾滋病毒侵犯人体的基本原因来看,中医审症求因,其因当为邪毒外 袭和正气不足,特别是肾不藏精,肾亏体弱,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邪毒当属 疫疠之气,正如《温疫论》所说=“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 有一种异气所感.”它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即“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 似”(《素问.刺法论》)。不过艾滋病这种疫疠不是以呼吸道、消化道这些常见途径传播, 而是通过性接触、血液及其制品、母婴接触及垂直传播传染的,又具有特殊性。由于肾 藏精,主生殖,主骨生髓通于脑,是先天之根,元气之所在,人的一身之根本,卫气之 所依,营气之所系.合其他脏腑及肌肤皮毛共司卫外固内之作用。大凡由性接触传染者, 多为嫖娼、同性恋、肛交、滥交伐精纵欲者,其肾精处匮乏状态易为邪毒之所入;而凡 吸毒者均用兴奋致幻之品,令人异常亢奋,性欲亢进(暂时),心神恍惚,不能自恃,为

老中医医案记录整理

老中医医案记录整理 医案记录 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79岁 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4.5 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 辅助检查:体温37.5℃。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 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 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复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 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名: 年月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医案记录 姓名:郭某性别:女年龄:51岁 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5.15 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分析当前农村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情况

分析当前农村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情况 发表时间:2016-10-14T09:51:22.99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6期作者:莫爱兰 [导读] 由于诸多原因,目前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农村中。 (武鸣区宁武镇卫生院广西南宁 530102) 【摘要】目的:探讨目前农村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情况。方法:对目前农村中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问题。结果:农村艾滋病防控中会出现经费不到位、领导认识不足以及政策宣传不到位的问题,严重影响农村艾滋病防控。结论:在进行农村艾滋病防控过程中,需要针对经费不到位、领导认识不足以及政策宣传不到位的问题进行处理。 【关键词】当前农村;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情况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250-02 由于诸多原因,目前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农村中,由于没有及时的对艾滋病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因此农村艾滋病患者的数量更是有着迅速增加的情况[1]。由于艾滋病的特点,一旦感染会对患者生命造成极大威胁,而目前并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对农村艾滋病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本次研究中分析了当前农村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情况,现报道如下: 1.目前我国农村艾滋病的防控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农村中,感染者中大部分为外出工作人员、恋爱适龄青年、空巢老人以及普通群众等,这些感染者呈现出多发现和复杂性等特点,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其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1 经费不到位 在目前农村艾滋病防控时,药物经费不到位是最为主要的因素。由于一些农村地区经济非常不发达,因此其经费也是非常精确的[2]。而经费的精确会导致最终防控效果的不理想。尤其是在整个艾滋病防控体系的建设以及体制上,均难以实施。这种情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展开。 1.2 领导对艾滋病防控的认识不足 从上文的分析中已经可以发现,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非常欠发达,不可避免的在这些地区中,领导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同时很多领导对艾滋病的认识并不足,因此会直接性导致艾滋病的防控工作的松懈,最终让这些地区中农村艾滋病的大肆蔓延。这些领导人员认为,艾滋病的防控工作应该是医院和疾控中心的责任,也是属于公共卫生方面的工作,和自身的本职工作没有关系,因此会造成对艾滋病防控的疏于管理,导致在这些地区中艾滋病泛滥的情况。 1.3 政策管理的宣传不到位 领导人员在对艾滋病防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对政策的宣传管理不到位也是较大的问题。由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人民群众无法客观详细的了解到目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主要症状等,会导致群众出现两极分化[3]。一类认为艾滋病非常可怕,即使日常接触也会传染,对艾滋病产生极大恐惧心理。另一部分认为只有吸毒和同性恋等渠道才会导致艾滋病,因此极大的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2.对农村艾滋病防控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构建起完善的艾滋病防控体制 为了进一步的提升对艾滋病防控的效果,可以对艾滋病防控体制进行相应的完善,根据目前我国农村艾滋病的防控现状,结合我国各级政府针对艾滋病防控的诸多条例以及对现有的艾滋病防控体系进行相应的修改,并建立起专门的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增强对艾滋病监督以及管理的效果,彻底提升对艾滋病的防控效率,并对控制效果进行提高。 2.2 强化基层领导队伍建设 在上文中的分析也可以发现,目前农村艾滋病防控过程中,基层领导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足也是导致农村艾滋病防控工作无法较好展开的严重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完善农村地区的艾滋病管理队伍,并将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提升,增强其工作积极性[4]。在这一点上,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农村艾滋病防控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对现有的基层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塑造出一支能适应农村环境、有较高业务水平以及有丰富经验的基层工作人员,彻底将农村艾滋病的发展进行抑制。 2.3 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 人民群众对艾滋病的认识不清,也是导致农村艾滋病泛滥的重要原因。而基于这一点,可以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在实际的宣传过程中,可以注意到将传统宣传手段和现代化宣传手段进行结合,保证到农村中的老年人和年轻人均能够较好的了解到艾滋病相关知识。同时在实际的宣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到将艾滋病的所有知识进行全面化通俗化的普及。另外需要关注到在进行宣传过程中的具体性以及实用性,让农村群众可以在宣传后及时的纠正自身行为,彻底远离艾滋病,并提升农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艾滋病的防治意识,实现对农村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效果。 3.结语 艾滋病为临床较为严重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对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最终会导致患者死亡。由于艾滋病的潜伏期非常长,因此极易导致其传染。在农村中则是艾滋病传染的高发地带。本次研究中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中艾滋病的防控工作的情况,并针对其缺陷分析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能够较好的改善农村艾滋病的防控情况。 【参考文献】 [1]夏虹.探讨如何做好山区农村艾滋病感染妇女所生儿童的预防与保健[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5):445,496. [2]莫洁玲,周容,黄颖红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农村地区为例[J].医学与哲学,2015,36(23):38-40. [3]邱婧,邱惠萍,王炜等.衢州偏远山区农村居民2014年艾滋病相关法律知识抽样调查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70-72. [4]韦丽,贾存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自杀行为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5,(1):42-44.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医案著作均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内容贯穿其中,后世医家又将理论上的新发明、诊疗技术上的新方法,新体验,方药运用上的新见解,融入医案之中。随着医案记录及医案著作的不断涌现,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而且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二、中医医案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每则规范完整的医案,在其分析病机、辨别证候、诊断疾病、选择处方、加减用药的过程中,均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方剂、中药等全方位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知识,是中医的整体观特色的最好体现。 三、中医医案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发展的最好教材。医案如实记录着各个学术流派独到的诊疗思想和临床技能,是流派传承人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濒临断代或已经失传的学术流派,后世医家仍可以依据医案类文献继续学习并发展流派精粹。 四、中医医案是中医药文化的特征体现。名医书写医案,风格各有千秋。行文之法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之别;分析病机有的删繁存精,有的丝丝入扣、细致入微,有的猎险而惊人,有的则实录误案引以为戒,可谓风采各异,琳琅满目。 与西医医案著作相比,中医医案著作更能展示医家的文化底蕴,是最好看的医学文献。 总之,历代中医名家丰富的临诊经验多以医案这一重要载体来传承和发扬,后世医家也多从中汲取精华,运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可以说,医案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医案作为中医诊疗资料的一种特殊载体,不仅是单纯医疗记录,更是医家诊病技艺、辨证思路、诊疗经验的体现。通过对古今医案,尤其是名医医案的整理研究,继承名医技医家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是探寻临床诊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 [清代医案概说] 时至清代,医案之作已至鼎盛。其标志有四: 一、个案专篇以非常普遍。现存清代医案有近300多种; 二、专门搜集整理的医案类书已不拘于以证类案一格,出现了多种编研方式; 三、继续从理论上深入研究; 四、高度重视医案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的医案著作如春花怒放,而且医案的质量亦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个案专辑的概况,由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而论,当分为初、中、末三期。初期仍以私淑易水、专主温补的医案为主流。如以赵献可门人高鼓峰的《四明医案》及吕留良的《东庄医案》,其治法皆宗献可大倡的八味、六味;李中梓的弟子马元以的《印机草》及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则喜用中梓的脾肾双补法。《张氏医通》之案及郑重光的《素圃医案》又皆以景岳温补为特色。温补而外,亦有各具特色的佳作,如王三尊《医权初编》之案,多得攻下而愈,沈鲁珍的《沈氏医案》多用豁痰清火等等。而清初医案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喻嘉言的《寓意草》和马元仪的《印机草》。前者书案详尽,辨证精细,用药自出机杼,善于化裁经方;后者书案简洁,突出辨证,用药精当,不泥于古。 清道光年间李冠仙著《仿寓意草》、》,即推崇喻氏之意。此后也就明显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书案风格。 清代中叶医案的发展,当以<临证指南医案>问世为界碑。此书之出,别开生面,一扫温补、经方派的旧例,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为温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丰富的实际病例,而且对临床各科贡献尤多:

山西省某县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

山西省某县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43600) 张 霞 艾滋病因其传播迅速、病死率高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有效遏制艾滋病的流行与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为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各地农村大力推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为了真实了解我县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促进绛县控制与预防艾滋病工作的正常而有效地开展,本调查针对15~49岁农村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3份,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15~49岁农村居民。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 1.2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防治知识,获得相关知识的渠道以及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等。对15~24岁、25~49岁2个年龄段统计当地农村居民在过去12个月获得艾滋病预防信息的比例及能正确识别艾滋病经性传播的途径并摒弃艾滋病传播主要错误观点的比例。 1.3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全部采用问卷调查,调查员统一培训后实施调查。所有资料通过EpiData 3.0录入并分析。对下列5个问题全部回答正确为艾滋病知晓:蚊子叮咬会传播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桌吃饭会得艾滋病、仅与一个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伴发生性行为能降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有可能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她的孩子、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 2 调查结果 15~49岁人群中,在过去12个月获得艾滋病预防信息的人的比例为97.2%。15~24岁居民、25~49岁居民中能正确识别艾滋病经性传播的途径并摒弃艾滋病传播主要错误观点的比例分别为71.0%、44.7%。 3 讨 论 本次调查表明,当地农村居民对艾滋病的认识处于“广泛听说但缺乏深入了解”的阶段:绝大多数(97.2%)居民听说过艾滋病相关信息,但是,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对于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对于与艾滋病患者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等的认识不足、不深),艾滋病防范意识及防范能力不足(血液安全意识,对安全套的防病功能缺乏认识等)。 本次调查发现:为数不少的居民对于与艾滋病患者的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缺乏认识,特别是对于蚊虫叮咬以及与艾滋病患者共餐等心存恐惧,仍有31.2%和11.2%的被访居民不了解这两种方式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少数被访居民(3.3%)认为“感染艾滋病的妇女不会将病毒传播给她的孩子”。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会引起对艾滋病不必要的恐慌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对于“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共用注射器会得艾滋病”和“输入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分别有95.3%和97.0%的居民能正确认识到这两点。而对于“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的危险”这一问题,仍有11.2%的居民不能正确认识。 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及更有针对性的宣传方法提高宣传效果。只有使农村居民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清晰的认识,掌握充足的正确的艾滋病预防措施,才能消除他们对于艾滋病不必要的过度恐慌,提高农村居民的艾滋病预防能力。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要求,到2007年底,全国15~49岁人口中,农村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要达到65%以上。本次结果表明,尽管已开展了多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但农村居民对艾滋病的正确认知率仅达到48.5%。由于在宣传工作中重视了核心信息的告知,农村居民对个别信息的知晓率相对较高,2004年本地调查农村居民对于与艾滋病患者日常接触以及蚊虫叮咬等方式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正确认知率分别为79.8%、38.5%,本次调查中,2个指标上升为88.8%、68.8%。与本地区2004年的调查相比,农村居民愿意与艾滋病患者继续交往的比例为由当年的59.3%上升到85.3%。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现象有所缓解,表明这些年的宣传教育工作还是富有成效的。 本次调查显示,在以往的艾滋病知识宣传中,电视(68.3%)、广播(44.5%)和免费宣传材料(54.5%)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较大,而对朋友、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课堂讲授及网络的选择均不足7%。表明本地农村居民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期望途径较少,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欲求不强。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选择仅4.9%。这表明当地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促进工作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建议相关机构尽快开展需求调查,找到开展VCT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障碍和薄弱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推进VCT工作的开展,使更多的高危人群和其他潜在可能感染的人群自愿地、积极主动地到相应的机构获得方便快捷和高质量的保密咨询和检测及转诊服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扩大VCT的覆盖面,促进VCT的可持续发展[1]。 目前我县大多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农村。由于农村居民人口流动频繁,流动人口又以青壮年为主,因不良性接触而感染艾滋病的机会较大。流动在外的农村人口大都处于城市的边缘,住所的卫生设施和医疗保障都极度贫乏,艾滋病防护意识不强的农民在城市里更容易受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更少获得帮助。 · 2 4 3 ·山西医药杂志2012年4月第41卷第4期下半月 Shanxi Med J,April 2012,Vol.41,No.4the Second

名老中医临床中医医案及学术精选

名老中医王清国学术经验摘要 王清国,副主任医师,1940年3月出生,贵州省贵定县人,生于世代名医家庭,幼随祖父王锡章(贵州省十大名老中医)诵习医经,待诊,尽的其传。从医50余年,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对针灸有独到见解。对疑难病的诊治见解独特,在患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曾主编《王锡章内科医案》、《王锡章妇科医案》、《王锡章儿科医案》,1999年获得贵州省科技学术着作出版基金资助,贵州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问世。贵阳中医学院名老中医许玉鸣教授、刘尚义教授、姜开文教授、黄建业教授分别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该书书评。王清国医师对针灸及中药方剂应用见解独特,疗效显着,其中《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体现了王老在针灸治疗领域的个人学术经验,中药方剂治疗眩晕病也具有个人特色。其内容摘要如下: 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 针刺临床治病,除应掌握辨证施针、配方取穴、激发气至、补泻手法以使气至病所外,在针刺的先后次序上也十分重要。如《杂病穴法歌》说:“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针能步履”。《针灸聚英·杂病歌·汗》又说:“多汗合谷补之先,次泻复溜汗即干,多汗先泻合谷穴,次补复溜病即痊”等。可以看出,按一定的先后次序针刺腧穴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针刺治疗学上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临床观察,笔者有以下体会: 1根据标本治疗法则确定先后次序 在症候复杂的病症中,刺穴的先后次序应遵“急则治其标”,先针能以迅速缓

解病痛的穴位,后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情的穴位。如瘀血头痛,剧痛难忍,应在头部痛点区,用梅花针叩刺少量出血,菀陈则除之,治标去其瘀阻以缓解痛苦。先针合谷、太冲疏调气血以治本。又如昏厥,先针人中清脑醒神,再据辨证施治选穴后刺。对于慢性病,遵照“缓则治其本”。先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的穴位,后针能治临床有关症状的穴位。如眩晕病,辨证属痰湿中阻,先针丰隆、三阴交、足三里、中脘祛痰化湿和通调气机,先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定眩解晕。分别先针和后针,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 2根据脏腑气血病变关系确定先后次序 有气病在先,血病在后,有血病在先,气病在后。有脏病及腑,也有腑病及脏。因此应当辨证施针,先针治先病的腧穴,后针治后病所及的腧穴,疗效较好。如损伤而致胸胁背痛,证属气滞血瘀,先针内关调理气机,后针膈腧、肝腧活血化瘀。又如瘀血阻络,以致气行不畅,症见肢体剧痛,麻木青紫,手足不温等症。先用梅花针在局部叩刺,或用三棱针在血郄大络放血,再按病痛“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顺经选穴而针。 脏腑病变以肺与大肠为例,肺与大肠相表里,脏病及腑,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先针太渊、肺腧清肃肺气,敷布津液,后针大肠腧、上巨虚通腑泻便。腑病及脏,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以致胸满、咳喘等症,先针泻天枢、上巨虚清热通便,后针经渠以肃肺气,诸症自平。 3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确定先后次序 这种刺穴先后次序有两种:一种是按五行腧的排列选穴,一种是以五行配属

我国艾滋病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艾滋病的现状与对策 姓名: 学号: 专业:

我国艾滋病的现状与对策 目前,艾滋病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各地传播。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估计,至2000年底全球约有5 790万感染者,其中已死亡2 180万,每天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约有16 000人,其中90%在发展中国家。非洲国家最为严重,亚洲其次。据国际组织专家预计,如果亚洲目前不抓紧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将会在本世纪的前10年超过非洲。由于艾滋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并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国际上非常重视艾滋病的问题,许多国家把艾滋病问题列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和8国首脑会议均讨论了艾滋病的议题,今年6月联合国召开特别联大会议讨论艾滋病,许多国家派首脑参加了这一重要会议。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非常严峻。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已经经历了传人期、扩散期和增长期3个阶段,疫情逐渐蔓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到2001年3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3 90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956例,死亡503例,是HIV亚型最多国家之一,艾滋病病毒的3种传播途径均已存在,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一我国艾滋病的现状 自1985年我国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2003年,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 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涉及范围广,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现感染者。二是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渠道,经常性接触、母婴传播的比例逐年增长。三是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大多分布在农村,例如,因非法采供血传播的感染者几乎100%分布在农村,而且大多在贫困地区。四是局部地区面临发病、死亡高峰。五是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主要表现为不安全性行为在男性同性恋人群、暗娼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比例,共用注射器吸毒行为在吸毒人群中普遍存在。 二、中国艾滋病的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地域广阔,边境口岸众多改革开放加速,国际交往剧增,面临国际艾滋病大流行的态势,稍有疏忽,将有可能控制不住艾滋病的急剧传播,因此,下列情况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国际交往日渐频繁 目前国际上巳有1740万人感染了HIV,而我国每年出入境人数又处于逐年增多的态势。

(完整word版)艾滋病知识题库

郫县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参考题库 一、选择题 1、艾滋病病毒的英文缩写是(A) A、HIV B、AIDS C、HAV D、HBV 2、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B) A、免疫缺陷综合征 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艾滋病是由下列哪种病毒引起的?( C ) A、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毒 B、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动物免疫缺陷病毒 4、成都市目前艾滋病传播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A) A、性接触 B、母婴传播 C、输血 D、共用针具注射毒品 5、以下哪种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A) A、共用餐饮具,共同进餐 B、同性性行为 C、共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 D、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 6、下列哪项是预防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A ) A、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 B、拒绝毒品 C、到正规医院拔牙 D、不与人共用牙刷 7、当HI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为( B ) A、艾滋病病人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C、窗口期 D、艾滋病期 8、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到血液中能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这段时间,称为什么期( D ) A、急性感染期 B、无症状感染期 C、临床症状前期 D、窗口期 9、HIV传播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 D ) A、有大量的病毒从感染者体内排出 B、排出的病毒要经过一定方式传递给他人 C、有足量的病毒进入体内 D、以上都是 10、我国现阶段预防经血液传播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措施是:( D ) A.打击卖淫嫖娼 B.禁止同性恋 C.应用疫苗 D、防止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和注射针头;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案

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 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案 彭建中,教授,1990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拜师于着名中医学家、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教授,成为其学术继承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学术秘书、张仲景国医大学客座教授、《国医论坛》杂志编委。 历来学习中医,一般都从学习经典着作如《内经》、《伤寒论》、《金匮》等开始,其次是学习本草、方剂,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目前从中医院校的正规中医教育,到各种自学辅导,无不采取这种程序。毋须赘言,重视经典着作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医案学习,多未予以重视,亦未列入院校的教学大纲,而笔者确实从学习医案中获益匪浅,深感学习医案实为学习中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医之有医案,可谓源远而流长。西汉初期的名医淳于意,凡所诊者,咨有“诊籍”,诊籍即医案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诊籍,这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医案。隋唐方书如《千全方》、《外台秘要》皆载有医案。宋代出现了第一部医案专着《伤寒九十论》。金元时期,诸大家多有医案收入其医着之中。明清之季,撰辑医案之风最盛,不但医案专着大量刊行,而且

出现了类编众家医案和辑评之着,仅明江灌《明医类案》和清·魏之绣《续名医类案》二书所集,即达八千五百余案,可见中医医案数量之巨。 民国时期中医医案着述竟多于综合性医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医案更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数量如此巨大的中医医案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宝贵财富。盖中医医案多系理法方药俱备,每一案例直可视为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的范例,故学习中医医案就是学习前人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 孟子有云“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中医之基础理论犹规矩也,临床应用之园机活法犹巧也。多读医案,可以扩展见闻,启迪思路,大有助于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及应用。现时初学中医的人中,大部分是对中医怀有浓厚的兴趣,立志毕生从事中医工作,并渴望作出自己的贯献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中医既不了解也无兴趣,只是在现实还不能完全凭自己的志趣选择朱来职业的条件下,通过高考而步入了学习中医的行列,各中医院校的新生中,属这种情况者为数不少。如何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对中医的兴趣,是一个尚未妥善解决的难题。笔者最近收到某中医学院中医系八三级一位同学的来信,诉说他在各种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通过高考进入中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一)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一) 【关键词】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在近27年的时间里,艾滋病已经波及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感染者总数已超过6000万,20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目前,它已经不再仅仅是众多公共卫生问题中的一个,而成为了与气候改变和极度贫困等同的非传统威胁。由于该病潜伏期长、隐蔽性强、传播途径多样化、病死率高,目前即无能治愈的药物也无有效的疫苗预防,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严重困难。 1艾滋病的病原学特点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这是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HIV感染后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陷,从而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病死率几乎达100%。 2我国艾滋病的流行情况 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病例。截至2008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人276335人,其中艾滋病病人82322例,死亡38150例;2008年报告HIV45572例,AIDS14509例(其中由HIV发展为AIDS3844例),死亡9748例。平均每月新报告HIV约3800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发现HIV感染者。在我国艾滋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其流行病学特点主要表现为:

2.1时间分布特点 我国HIV/AIDS的流行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1985~1988年被称为输入散发期,病例多数为境外输入性。1989~1994年被称为局部流行期,以云南省德宏州的瑞丽等个别地区发现静脉注射吸毒者中HIV感染呈聚集性为标志。1995年至今被称广泛流行期,其特征是: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中的HIV流行已在云南、四川等更多的地区出现,快速发展到大部分省;以中部数省为主的非法采供血人群中发生HIV感染,并经人口流动和二代传播扩散至更广大的地区;部分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的性乱人群中HIV感染率越来越高。目前,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坚决的措施,已经有效地控制了非法采供血行为,用血安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但是经静脉注射吸毒和经性传播HIV的势头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尤其是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方式,其中又以男男同性恋人群为主,而且在一些地区已出现HIV感染者的第二代传播(母婴传播、家庭内性传播等),对全国HIV/AIDS的流行蔓延无疑起到推波助澜之作用。 2.2地区分布特点 艾滋病疫情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2000年报告HIV感染者最多的4个省份:云南、新疆、广西和广东,合计报告人数占全国报病总数76.7%(3989/5201),经静脉注射毒品感染HIV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而海南、福建等南部及东南沿海省份,以性传播为主。河南、山西、安徽等中部地区,感染者主要为有偿采供血人员及流动人口,感染途径多不详。

艾滋病试题及答案(2)详解

厚德 求精 严谨 创新 艾滋病试题 科室: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A 型题】 1。艾滋病病毒(HIV)不能通过下列哪种途径传播 ( ) A .性接触 B.输血 C .母婴 D .握手 E .共用注射器注射 2.HIV 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消毒 ( ) A .高压湿热消毒法 B.7 5%乙醇 C .0.2%的次氯酸钠 D .焚烧 E .紫外线 3.据估计,我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已死于艾滋病的病人 超过 ( ) A .1万 B 5万 C .10万 D.20万 E .25 【X 型题】 4.下列哪些消毒方法可以用于对HIV 的消毒 ( ) A .56℃,30分钟 B.0.2%的次氯酸钠 C .0.1%的甲醛 D.γ射线 E .紫外线 5.感染HIV 后,下列哪些物质可能具有传染性 ( ) A .精液 B 血液 C .乳汁 D .艾滋病病人的骨灰 E .眼泪 6.HIV 的传播途径有 ( ) A .性接触 B 注射 C .母婴 D .人工授精 E .与感染者握手 7.HIV 感染的高危人群有 ( ) A 。同性恋者 B 性乱交者 C .静脉吸毒者 D.医务工作者 E .住同一宿舍者 8.目前抗HIV 的药物有 ( ) A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B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C .博来霉 素 D .蛋白酶抑制剂 E .戊烷脒 9.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应在哪些种类的学校中组织学生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 ( ) A .高等院校 B 中等职业学校 C .普通中学 D .普通小学 E .军队院校 10.世界卫生组织将HIV 感染分为A 、B 、C 三大类,C 类包括 ( ) A .严重机会性感染 B .淋巴结肿大 C .神经系统症状 D .肿瘤 E .消化系统症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AIDS 是由 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2.AIDs 的传染源为 、 。 3. 是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4.目前治疗HIV 感染的抗病毒药有 、 和 三大类。 5.艾滋病的潜伏期为 年。 6.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4期,包括 、 、 、

中国艾滋病现状

中国艾滋病人数2015年和2014年最新数据 提问者:傻瓜也疯狂提问时间:2014-9-1 11:27:06 记者昨天从中国疾控中心获悉,全球平均每天有6000人感染艾滋病,其中男男同性恋成主要传播途径。中国现存艾滋病人数居全球第12位,同期死亡率下降63%。■现状 男男HIV感染率持续上升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14年报告,截至2013年底,全球现存活HIV/AIDS(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3500多万人,平均每天新增6000人感染。 中疾控性病艾滋病中心副主任孙江平介绍,多数新感染者来自重点人群,性传播的比例和构成不断增加。虽然单阳家庭夫妻间性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新发感染率逐渐下降,暗娼等异性传播人群也一直在小于1%的低水平,但男男同性恋HIV疫情却未能得到控制,感染率持续上升,“男男性传播感染率持续上升,不仅在中国较为严重,也是国际性难题”。孙江平建议,在抗艾工作中加大暗娼和男男性行为的干预力度,包括安全套推广和HIV检测。 ■举措 启动第三轮艾滋病防治工作 孙江平介绍,中国目前属于多种传染源、传播系数小的模式,这种模式较为复杂,较难控制。为改善HIV/AIDS的生存状况,10年间,中央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增加3.8倍,通过扩大检测,发现了更多感染者。符合治疗标准的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从2005年的25%升至2013年的87%,同期病死率从17.9%降至6.6%,下降63%。 今年,国家卫计委启动了第三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工作,覆盖全国3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亿多人,示范区将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政策。 ■对话 我国半数患者不知自己患病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助理韩孟杰昨天接受采访,对当前防艾工作的焦点问题予以解答。 京华时报:马航MH17上有108位世界艾滋病研究顶尖专家,他们的遇难对学界有何影响? 韩孟杰:这是非常惨痛的一件事,但我觉得并不影响整个艾滋病工作的发展,反而可能激励大家付出更多努力。 京华时报:世界艾滋病大会对中国的艾滋病防御工作有什么影响? 韩孟杰:大会提出了很多需要努力的目标和防治措施,这些都会给中国艾滋病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推动。 京华时报: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愿景能否实现? 韩孟杰:我们仍把2030年终结艾滋病当成一种美好的期许。我们目前更需要关注的是,我们2020年能否在具体目标上有所进展,这更重要。终结艾滋病可以说是我们雄心勃勃的理想和愿景,眼前的目标和努力更重要。 京华时报:我国在防艾方面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韩孟杰:在我国,只有50%的人知道自己的感染状态,更谈不上让更多人接受治疗。也就是说,就算让所有知道自己患病的人接受治疗,也还有一半的人没有治疗。 京华时报:目前我国在治疗艾滋病方面能达到何种水平? 韩孟杰:现在的治疗手段已经非常强有力了,治疗所用的药品对于延长生命很有效果。所以要让更多易感染艾滋病的人及早接受检测,检测出来后,及早接受治疗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 我国是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截至2003年6月底,全国累计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5092例,其中艾滋病患者3532例,死亡1800例。目前我国艾滋病感染者约84万例,其中患者8万例,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或可概括为:全国HIV感染者报告人数已超过4万例,实际上感染者估计人数已超过100万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已发现HIV感染者,3种艾滋病的流行经过散发期、局总流行期已转入广泛流行期。? 1、时间分布? 我国艾滋病流行分为3个时期 第1个时期(1982~1988年)散发期:全国只报告19例HIV感染者,多为散发,分布于沿海各大城市,多为外籍公民或海外华人,只在浙江有4例血友病患者因应用污染的进口第Ⅷ因子而被感染。 第2个时期(1989~1994年)为局部流行期:1989年10月在云南西南边境瑞丽吸毒人群中发现146例HIV感染者,系从境外传入,此后在德宏州的几个市县局部流行。其他咱份仅吸毒人群中偶有HIV感染者发现。全国各地在性病患者、暗娼、归国人员中以性接触传播HIV的例数逐年增加。 第3个时期(1995年至今)为广泛流行期:此期全国报告HIV感染者人数迅速上升,一方面由于云南省吸毒人群中HIV感染流行地区明显扩大至全省各州,并且迅速传入新疆、广西及四川等地,另一方面,1995年起在我国中部一些地区的有偿供血员中发现为数不少的HIV感染者,主

要是地下采血(浆)点的供血员,这些人流行性很大,传播HIV感染的危险性较强。另外,许多地区在性病患者、暗娼中经过性接触传播的感染者人数亦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患者数量增加明显,面临艾滋病发病死亡高峰。全国31省报告在注射毒品中发现HIV/AIDS,经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比例上升。预示着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2、地区分布?2001年底,累计报告HIV感染者最多的省份为云南省,其次为新疆、广西、广东、四川及河南。青海是最后发现感染者的省份(1998年6月)我国西南、西北部地区HIV感染者主要为吸毒人群,中部地区是以流动人口或有偿供血员等为主,而东南部沿海地区或各大城市主要以性病患者、暗娼等为主,1999年以来在广东省的吸毒人群中HIV感染者人数明显上升。 3、人群分布?从性别分布上看,全国HIV感染者以男性为主。累计报告的40560例病例中,男性占80%女性HIV感染者比例较往年有所上升。 从年龄分布上看,青壮年仍为受艾滋病影响的主要人群,以20~29岁年龄组感染人数最多,占50%左右,其次为30~39岁年龄组(约30%)和40~498岁年龄组(约10%);15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2001年比2000年有所增加。 目前中国艾滋病流行存在潜在地危除法因素,例如:静脉吸毒与不安全性行为的泛滥,频繁的人口流动以及一般人群中HIV?/?AIDS知识缺乏等。这些因素的控制与应对,对于艾滋病的传播与蔓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艾滋病流行的总体趋势是,全国范围的低水平流行与局部地区和特定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