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课 辛亥革命

第七课 辛亥革命

第七课   辛亥革命
第七课   辛亥革命

第七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清政府的“新政”、“预备立宪”;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政治纲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革命党人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人“为天下人谋永福”,甘愿牺牲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为推翻封建专职统治勇往直前的品质值得学习。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3)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从青年时代就立志要救国救民。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立志高远,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图强的价值观。

3、能力培养:

(1)在教师指导下,思考、解答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质,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辛亥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清末新政的认识;同盟会及其政治纲领;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武昌起义;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为什么被袁世凯篡夺。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略。

Ⅱ、新课教授

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政府的“新政”

清王朝为挽救行将灭亡的局面,推行“新政”,进行“改革”。

(看书: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

提问:各方面内容对清王朝能起到什么作用?

1、军事方面,为保住清朝的统治加强镇压人民的力量。

2、在经济方面,可以讨好外国侵略者对它的支持和争取到资产阶级上层人士以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3、教育方面,清政府是为了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人才,但是这些措施在客观上更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从而给封建制度本身培养了掘墓人,更有利于革命高潮的到来。

所以,“新政”的推行并没有给清政府统治带来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显赫人物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王朝统治。清政府接着又演出了一幕“预备立宪”的骗局。

2、“预备立宪”的骗局

清政府在实施“新政”的同时,又宣布“预备立宪”。

1905年,慈禧太后派出载泽等五大臣赴日、欧、美国家考察政治。这五位大臣回国后,建议实行立宪,并列举了种种好处,什么“皇位永固”、“内乱可弭”(即除内乱)等等。他们认为“君主立宪,大意在于尊崇国体,巩固君权”。这也就是说,“立宪”是对付人民的。于是,清政府同意“预备立宪”。问:“预备”是怎么回事?当时五大臣建议实行立宪的时间推到15年或20年以后,也就

是不立即实行“立宪”。搞“立宪”又不马上实行,从这儿同学们不难看出清政府的“立宪”是怎么回事了。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预备立宪”期为九年。

不久,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两岁的溥仪登位,改年号为宣统,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以监国摄政王主持政务。

由于革命运动的继续高涨,清政府不得不提早实行“宪政”,成立内阁。在这个内阁里,皇族占多数,权力仍集中在皇族手里。所以,人们称这个内阁是皇族内阁。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完全是一个骗局。它也将清王朝推向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面对清政府的骗局,作为革命者会怎么样呢?

(学生思考)

用武装起义作了回答。全国各地掀起了猛烈的革命斗争。

二、武装起义1、安庆、绍兴起义2、黄花岗起义

三、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展示孙中山彩像,人物简介)

孙中山: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受到洪秀全的影响,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为重要。孙中山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遭到拒绝,从此开始走上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革命道路。

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东京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除继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虏”:指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就是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样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

“建立民国”:就是要推回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不是没收地主土地,而是核定地主土地的现有地价,将以后因经济发展增长的地价部分收归国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连接转入新课题)略。

四、武昌起义看图简单描述起义经过,尽量生动

1、起义的主要力量是新军

2、1911年10月10日,起义

3、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建立中华民国。

五、中华民国的成立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以中华民国纪元。

2、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六、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补充适当图片和资料)

1、清政府被迫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让他掌握军政大权,以镇压革命军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

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光芒。

Ⅲ、总结

结合板书

2017-2018学年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部编本)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辛亥革命名师精编学案2川教版

辛亥革命 【目标要求】 1. 识记与理解: 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 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使学生逐步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解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预习导学】 1. 1894年 _______ 在夏威夷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_______________ 。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____________ ,把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推进到新阶段。同盟会政治纲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在______________ 中将纲领阐发为“ ________ ” “_______ ”“______ ”三大主义,简 称___________ ,这是他领导____________ 的指导思想。 2.1911年(即农历________ 年) 10月10 日,熊秉坤等率领 _军在__________________ 发动起义, 汉阳、汉口革命士兵先后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3. _年_月_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立,以南京为首都,改用公历, 以中华民国纪元,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___________________ 》。 4.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____ 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________ 制度,建立了_____________ ,使___________ 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 的发展。但没有推翻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性质 的革命任务还没有完成。 【问题探究】 简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他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武昌起义就是辛亥革命 吗,请说出其理由。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统治有什么本质区别?孙中山的革命目标达到了吗?请说出其理由。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么看? 【例题精析】 例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 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解析】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属于思想解放的范畴。故选C。

2017年秋八年级历史部编 第9课《辛亥革命》习题(含答案)

第9课辛亥革命 学校班级姓名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庆阳)徐中约曾说: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这里的“它”是指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2.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量变”,而辛亥革命则是一次“巨变”。“巨变”指的是 A.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下图是某史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 A. 走向共和 B. 军阀割据 C. 君主立宪 D. 国家统一 4.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变是因为它 A. 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 B.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D. 颁布了《临时约法》,结束了中国被奴役的命运 5.下列事件与辛亥革命发生在同一年的是 A. 黄花岗起义 B. 安庆起义 C. 广西起义 D. 萍浏醴起义 6.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按照中华民国纪年方法计算,孙中山逝世于 A.民国十二年 B.民国十三年 C.民国十四年 D.民国十五年 二、判断题 1. 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胜利”主要指推翻了封建制度。 2. 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 3.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奋斗目标。 4. 武昌起义之于辛亥革命的意义,就如南昌起义打响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人们发现混合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皇冠落地后,不平等条约并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 (1)材料中“革命”指什么历史事件?指出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辛亥革命教案 川教版

第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 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三民主义 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有关孙中山书籍的文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孙中山。”(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播放有关孙中山的视频剪辑。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 1﹑兴中会的成立 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 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建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有什么区别?孙中山先生决定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想法合理吗?为什 么?(组织讨论,在回答的基础上讲解) 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辛丑条约》的签定,说明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和中

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

第7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从化三中2019届高二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辛亥革命 —复兴路上共和梦 【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概念解读】 1共和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政体。共和制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务”。共和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国家权力是公有物,国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共和在本意上是通过制度组织起来的公共事务领域,而不是一种组织形式或政体。共和主义强调政府的公共性、公平性与中立性,即政府必须为所有人的利益服务(公益),而不能只为少数当权者的利益服务。 2.辛亥革命:广义的辛亥革命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 【主干梳理】 一、背景 (1)经济:“”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3)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 ①兴中会:1894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政党。 (5)起义推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6)有利时机:四川发生 ,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二过程 1.爆发:1911年10月10日, 爆发,革命党人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后占领武汉三镇。 2.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①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权利;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 ③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结局 (1) 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三.历史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 和国。 (2)思想:使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社会习俗: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和观念的更新。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用五个“一”相关史实串成一段话来概述革命历程 ?一个政党: ?一个纲领: ?一声枪响: ?一个民国: ?一部宪法: 一:矛盾与困局中寻求出路—辛亥革命的背景 1、阅读课本p62页正文第1、2段文字,p63页正文1、 2、3段文字以及下列几则材料,从经济基础、阶

最新整理第7课辛亥革命.doc

第7课辛亥革命 【目标呈现】 1.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地点、领导人及目标; 2.了解同盟会成立时间、组织基础、章程。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 3.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概况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预习热身】 阅读教材正文,标注带数字的问题并勾划知识要点,填空处加双横线。带括号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在预习后解决。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早期活动) 1._____年,________在_______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目标)。 (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2.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革命团体在_______召开_______成立大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同盟会政治纲领。创办机关刊物:《_______》。 3._______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孙中山在《_______》中将纲领阐发为“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三大主义,简称“_______”,是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___,是辛亥革命的________________。 思考:辛亥革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兴起的?P38孙中山为什么选择革命之路?三民主义是怎样来的? 二、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序幕) 1._______年,10月10日,武昌的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士兵,在_______率领下鸣枪起义。 占领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汉三镇。历史上把这次革命称为“_______”。 2._______年1月1日,孙中山在_______宣誓就职,宣告_______正式成立。_______年为民国元年。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P39武昌起义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就是武昌起义吗?你知道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如何换算吗?袁世凯取代大总统地位意味着什么?

第7课辛亥革命

第7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逐步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难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 【教学课程】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 ㈠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时间、地点、建立人、宗旨、性质) 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提示“革命团体”与“维新团体”的不同) ㈡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间、地点、联合的革命团体、领导人、政治纲领、机关刊物、性质、意义) “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国”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国家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总之,因为人民痛恨清政府,所以这个纲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㈢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内容和作用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㈠开端----武昌起义 1.准备: 2.经过:1911.10.10开始 武昌起义→武汉三镇→各省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㈡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1912.1.1 南京孙中山 1912.3 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 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㈢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性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课后练习 1.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会让我们联想到(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2.“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篇。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 ) A.绍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镇南关起义 3.“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广州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武昌起义 4.孙中山赞誉黄花岗起义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是因为它( ) ①是最为著名的武装起义②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③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进程④表现了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英雄气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右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浮雕,描绘的历史情景是“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此浮雕反映的是() 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武昌起义 D.义和团运动 6.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7.林伯渠说:“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 ) 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 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起义。他们冲出营房,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守卫军械库的新军打开库门响应。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材料二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一个普通却又极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由此开始,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起义的组织者是谁? (2)这次起义被称为“首义之举”,你理解的首义精神是什么?(3)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9课辛亥革命

部编版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学案) 【知识要点检测】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刘道一、蔡绍南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孙中山、黄兴、赵声等人领导的黄花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绕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 3.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阐门。 【基础练】 1.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A) A.苹测起义

B.广西起义 C.安庆起义 D.武昌起义 2.1907年夏,浙江光复会员与会党群众组成光复军,约定安徽、浙江同时举义。在这次举义中遇难的革命党人是(B) ①蔡绍南②徐锡麟③黄兴④秋瑾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每到清明节,某中学的学生都会到下图所在地去扫墓,祭奠英烈。他们祭奠的是(D) A.天京保卫战中战死的太平天国将士

B.戊戌六君子 C.甲午海战中殉国的清军将士 D.黄花岗七十二烈土 4.“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其豪迈诗篇。因歹徒告密,其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此人是(B) A.刘道一 B.秋瑾 C.黄兴 D.蒋武 5.孙中山称道下图中人物:“光复以前,新人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她参与的革命活动是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A) A.安庆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广西起义 D.黄花岗起义 6.(2017,成都)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道:“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种“感受”

第9课辛亥革命(20200719132117)

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泗交初中梁李红 (敢于创新,就有发现。敢于实践,就有收获。你行的,你就一定行。) ?学习目标: 1记住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三民主义的内容、本课大事年表; 2、通过列表对比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加深对中国同盟会性质的认识, 3、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不足,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4.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重点) 5. 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难点) ?自主学习 1孙中山领导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 。 5. 中国同盟会革命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中华民国成立于 7. 武昌起义爆发于_______ ; 8. 年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窃取; 9. 年月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这标志着统治中国长达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制定结束。 ?合作探究 (1)简述孙中山创办的机构: (2)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上述材料是什么组织的纲领? 该组织具有什么性质 (3)中华民国成立:1.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形成的标志是() A.强学会的成立 B.保国会的成立 C.兴中会的成立 D.同盟会的成立 2.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形成的标志是() A.兴中会的成立 B.华兴会的成立 C.光复会的成立 D.同盟会的成立 3.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在()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东京 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 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共同纲领》 D.《中华民国约法》 6.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 A.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7. 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表现是() A. 《临时约法》被废除 B. 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C.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 D. 中国的社会性质未彻底改变 ?当堂反思:

第8革命先行者、第9课辛亥革命

知识清单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背景: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他认识到只有推翻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兴中会: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 广州起义:1895年,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的《》、邹容的《》、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革命的著作,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制度。各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同盟会: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恢复中华,,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为同盟会总理。创办《》作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1907年夏,在安庆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1907年,、黄兴筹划领导,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称作“”。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武昌起义 年10月10日晚,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取得胜利。

第7课辛亥革命典型练习(川教版)

第 3 课 辛亥革命 典型练习 夯实基础典型题 1、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 C ?中华民国 2、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在 3、孙中山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的地点是在 4、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 保国会 B .兴中会 C .同盟会 D .国民党 5、把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进到新阶段的事件是 A .兴中会的成立B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C.孙中山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D.武昌起义的爆发 6、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 驱途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的政党是 8、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9、三民主义不包括 10、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被选举为 11、辛亥革命的爆发地点是在 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13、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强学会 B .中国同盟会 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 国 D .兴中会 A . 1894 年 B . 1895 年 C . 1901 年 D . 1905 年 A .南京 B.汉口 C.东京 D.檀香山 A . 南风报》 B .《民报》 C . 同盟会革命纲领》 D .《中外纪闻》 7、以 A . 强学会B .华兴会C .光复会D .中国同盟会 A .三民主义 B .三大政策 C .中体西用 D 自强求富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主主义 D. 民生主义 A .大总统 B.总理 C.临时大总统 D . 主席 A .南昌 B.武昌 C.汉阳 D.汉口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 .《共同纲领》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 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9课辛亥革命 练习题

第9课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D ) A.皖浙起义B.镇南关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萍浏醴起义 2.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D ) A. 资产阶级思想 B. 马克思主义 C. 民主共和 D. 三民主义 3. 孙中山和黄兴一同为革命并肩作战有九年,同盟会的成立和中华民国建立,他们二人功劳最大,所以当时被人们并称“孙黄”。下列起义是孙中山和黄兴共同领导参加的是( B ) ①萍浏醴起义②皖浙起义③镇南关起义 ④黄花岗起义⑤武昌起义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③④⑤ 4.他临死前挥笔直书:“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后,再杀端方、铁良、良弼,为汉人复仇。”在安庆发动起义“拟杀恩铭”的是 ( B ) 5.孙中山曾在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誓时说:“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这段誓词最能体现孙中山( C ) A. 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决心 B. 革除弊政,革新习俗的决心 C. 忠于祖国、谋划民生幸福的决心 D. 推行“实业救国”理想的决心 6.辛亥革命前,中国同盟会发动的影响最大的起义是( C ) A.镇南关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7.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时,“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 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B ) A.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 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 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8.“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 主共和。”这副对联中的“武昌首义”发生在( B ) A.1898年B.1911年 C.1919年 D.1927年 9.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以下革命活动他没有直接参加的是 ( C ) A. 成立兴中会 B. 组建同盟会 C. 发动武昌起义 D. 提出三民主义 10.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中国2019多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 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B ) A.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 进一步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11.比较与归纳是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之一。下列选项中,戊戌变法与辛亥 革命的共同点是( D ) A.发生在19世纪 B.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2.民国初期,各种政治党团达到200多个,尽管各党派在具体政治主张上 有差别,但都相信民视民听之实克举而政象即于良,这表明( C ) A. 辛亥革命造成中国政治混乱 B. 辛亥革命摧毁了中国封建社会根基 C.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辛亥革命使民主政党社会地位下降

2019第9课辛亥革命语文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 01组合列举 知识点1革命志士的奋斗 1.________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结果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________被捕遇难。 3.1907年,________、黄兴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4.1911年,________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将收殓到的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称作“________________”。 5.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________的斗志。 知识点2武昌起义 6.________年10月10日晚,________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________取得胜利。 7.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__________,________为都督。 8.辛亥革命推翻了________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____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________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不能说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封建帝制)是封建制度的一部分,属于政治制度,始于秦始皇,辛亥革命后终结。

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2辨析改错 9.革命志士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终于使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 【】改正: (2)武汉三镇取得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都督。 【】改正: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改正: (4)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是进步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 【】改正: 03单项选择 知识点1革命志士的奋斗 10.光绪三十二年(1906)同盟会影响下的江西萍乡和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关于这次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次起义未能成功 B.领导者是刘道一和蔡绍南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

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