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洲各个国家基本情况简介

非洲各个国家基本情况简介

非洲各个国家基本情况简介
非洲各个国家基本情况简介

埃及

一、自然地理:面积100.145万平方公里。地跨亚、非两大洲,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临地中海。埃及大部分领土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埃及有约2900公里的海岸线,但却是典型的沙漠之国,全境95%为沙漠。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从南到北贯穿埃及,被称为埃及的“生命之河”。尼罗河两岸形成的狭长河谷和入海处形成的三角洲,是埃及最富饶的地区。虽然这片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4%,但却聚居着全国99%的人口。苏伊士运河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公里)。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侯,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侯,炎热干燥,沙漠地区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使农作物受害。

二、人口:8670万(2014年7月),是阿拉伯世界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生活在河谷和三角洲,主要是阿拉伯人。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徒主要是逊尼派,

占总人口的84%。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约占16%。另有800万海外侨民。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和法语。

三、首都;开罗

四、简史: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32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经历了早王国、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王朝时期,30个王朝。古王国开始大规模建金字塔。中王国经济发展、文艺复兴。新王国生产力显著提高,开始对外扩张,成为军事帝国。后王朝时期,内乱频繁,外患不断,国力日衰。公元前525年,埃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埃相继被希腊和罗马征服。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入侵,埃逐渐阿拉伯化,成为伊斯兰教一个重要中心。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882年英军占领后成为英“保护国”。1922年2月28日英国宣布埃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并于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

五、经济:属开放型市场经济,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服务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50%。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5%,

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14%。石油天然气、旅游、侨汇和苏伊士运河是四大外汇收入来源。

利比亚

一、自然地理:位于非洲北部,北临地中海,东、南、西三面分别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接壤。面积为17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1900余公里。全境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500米。北部沿海有平原。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较广,为主要水源。北部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侯,冬暖多雨,夏热干燥,1月平均气温12℃,8月平均气温26℃;夏季常受来自南部撒哈拉沙漠干热风(当地称“吉卜利风)的侵害,气温可高达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00—600毫米。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侯,干热少雨,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1月15℃左右,7月3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地区。的黎波里1月气温8—16℃,8月22—30℃。

二、人口:636万(2012年),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阿拉伯语为国语。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三、首都;开罗

四、经济:利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

突尼斯

一、自然地理:16.2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北端,西与阿尔及利亚为邻。东南与利比亚接壤,北、东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相望。海岸线全长1300公里。地形复杂。北部多山,中西部为低地和台地;东北部为沿海平原,南部为沙漠。最高峰舍阿奈比山海拔1544米。境内水系不发达。最大河流迈杰尔达河,流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中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热带大陆性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8月为最热月,日均温21°C—33°C;1月为最冷月,日均温6°C—14°C。

二、人口:1070万(2011年)。90%以上为阿拉伯人,其余为柏柏尔人。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伊斯兰教为国教,主要是逊尼派,少数人信奉天主教、犹太教。

阿尔及利亚

一、自然地理:位于非洲西北部,北临地中海,东邻突尼斯、利比亚,南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与摩洛哥、西撒哈拉交界,面积238.1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1200公里。阿尔及利亚全境大致以东西向的泰勒阿特拉斯山脉、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为界;泰勒阿特拉斯山脉以北为地中海岸的滨海平原;两山脉之间为高原地区;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以南属撒哈拉大沙漠,约占全国面积的85%。北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气侯,中部为热带草原气侯,南部为热带沙漠气侯,炎热干燥。每年8月最热,最高气温29℃, 最低气温22℃;1月最冷,最高气温15℃,最低气温9℃。年降水量15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终年不雨。

二、人口:3790万(2013年),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约占总人口20%)。少数民族有姆扎布族和图阿雷格族。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和柏柏尔语(2002年4月,阿尔及利亚议会确定柏柏尔语为官方语言之一。

三、经济;阿尔及利亚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其中,石油探明储量15.4亿吨,居世界第15位;天然气储量4.5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7位。其他矿藏主要有铁、铅、锌、铀、铜、金、磷酸盐等。阿森林总面积为367万公顷,其中软木林46万公顷,软木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摩洛哥

一、自然地理:459000平方公里(不包括西撒哈拉)。位于非洲西北端,东接阿尔及利亚,南部为撒哈拉沙漠,西濒浩瀚的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门户。地形复杂,中部和北部为峻峭的阿特拉斯山脉,东部和南部是上高原和前撒哈拉高原,仅西北沿海一带为狭长低暖的平原。最高峰图卜加勒山脉海拔4165米,乌姆赖比阿河是第一大河,长556公里,德拉河是最大的间歇河,长1150公里。主要河流还有木卢亚河、塞布河等。北部为地中海型气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1月平均气温12℃,7月22—24℃。降水量为300—800毫米。中部属副热带山地气侯,温和湿润,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山麓地区年平均温约20℃。降水量从300到1400毫米不等。东部、南部为沙漠气侯,年平均气温约20℃。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南部不足100毫米。夏季常有干燥炎热的“西洛可风”。由于斜贯全境的阿特拉斯山阻挡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摩洛哥常年气候宜人,花木繁茂,赢得“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摩洛哥是个风景如画的国家,还享有“北非花园”的美称。

二、人口:3280万人(2011年)。其中阿拉伯人约占80%,柏柏尔人约占20%。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

法语。信奉伊斯兰教。新宪法规定,柏柏尔人的语言和阿拉伯语并列为官方语言。

三、经济;摩洛哥工业不发达,农业是摩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4%。摩洛哥的磷酸盐储量达1100亿吨,占世界储量的75%。磷酸盐是摩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摩洛哥拥有1700多公里的海岸线,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是非洲第一大产鱼国。其中,沙丁鱼的产量占摩捕鱼总量的70%以上,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亚速尔群岛

这些岛屿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发现了它们。有一个浪漫的传说,一名天使从空中抛下一朵花,九片花瓣纷纷落下,变成了岛民们美丽的家园。北大西洋中的群岛。由9个主要岛屿组成,为葡萄牙领土,在葡萄牙大陆以西约1,600公里(1,000哩)。面积共2,247平方公里(868平方哩)。群岛分为三组相距甚远的岛群:东部包括圣米格尔(Sao Miguel)、圣玛丽亚(Santa Maria)及福米加什(Formigas)三岛;中部包括法亚尔(Faial)、皮库(Pico)、圣若热(Sao Jorge)、特塞拉(Terceira)及格拉西奥萨(Graciosa)诸岛;西北部包括弗洛里斯(Flores)岛和

科尔武(Corvo)岛。亚速尔群岛是火山岛,地势崎岖,森林茂密,湖多清澈,地热资源丰富。东部的圣米格尔岛山高林密,云雾缭绕,岛上有着神奇的“双子湖”,湖面平如镜,在阳光的照耀下,一汪天蓝色,一汪碧绿色,湖中呈现一条直线,将闪烁着翠绿光泽的圣米格尔山掩映其中。这里也曾经是重要的捕鲸中心,在不远处的海面上常常会看到鲸和海豚的踪迹。

马德拉群岛

葡属北大西洋群岛,由火山形成;由两个有居民岛屿即马德拉和圣港岛(Porto Santo),及德塞塔(Desertas)和塞尔瓦任斯(Selvagens)两个无人定居的岛群组成。群岛实为基于深不可测的洋底的诸山之颠。行政上为马德拉自治区。群岛陆地面积794平方公里(306平方哩)。马德拉岛最大,长55公里(34哩),最宽处22公里(14哩),海岸线约144公里(90哩)。中部的鲁伊武德桑塔纳峰(Ruivo de Santana)高1,861公尺(6,106呎)。海拔900公尺(3,000呎)以上的内陆部分荒无人烟。分散的居民村舍通常位于谷口和面向海洋的山坡上。是足球明星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的出生地。圣港岛距马德拉岛东北42公里(26哩)。最大市镇圣港镇亦称维拉(Vila)。岛两端为小山,法科(Facho)峰最高,达515公尺(1,696呎)。农产品为小麦、葡萄和大麦。德塞塔岛群距马德拉岛东南18公里(11哩),由排列成串的贾奥

(Chao)、布吉奥(Bugio)和大德塞塔等3个小岛组成。大德塞塔岛的野兔和野山羊吸引猎人前往。塞尔瓦任斯岛群距马德拉岛南251公里(156哩),位于后者与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之间,由3个无人的石山组成。最大的一个周长5公里(3哩)

苏丹

一、自然地理: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南毗南苏丹,东接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约720公里。苏丹境内四周高,中间低,东北面有红海山脉,西部有穆尔山区,南部为努巴山区。苏丹国土广袤,南北东西气温差异很大。全国可分为2个气候区:南部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干燥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北部则是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燥,多风沙。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炉”之称。

二、人口; 3420万(2012年)。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二、经济:苏丹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苏丹经济结构单一,以农牧业为主,工业落后,基础薄弱,对自然及外援依赖性强。

南苏丹

一、自然地理:地处北纬4-10度线之间,南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是内陆国,东邻埃塞俄比亚,南接肯尼亚、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西邻中非共和国,北接苏丹。东部、南部、西部边境地区的丘陵与山地使南苏丹地形呈槽型。地形平坦开阔,多为粘土质平原,最高点为南部边境的基涅提山(KINYETI),海拔3187米,为全国最高峰。南苏丹拥有大片草原、湿地,靠近埃塞俄比亚的博马自然公园、靠近刚果(金)边界的南部国家公园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沼泽地-苏德湿地公园,都是非洲著名的生态保护基地。

二、人口;826万(2008年)。其中城市人口占17%,农村人口占83%,429万为男性,397万为女性。18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1%。南苏丹人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17%的人信奉基督教,1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二、经济:由于长期内战,南苏公路等基础设施缺失、医疗水电等公共服务缺乏,商品基本依赖进口、价格高昂,是非洲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自2005年内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向南苏实施了大规模的援助行动,重点在于人道主义、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根据全面和平协议,2005年至2011年7月,南苏每年分得南方油区所产石油收入的50%。南苏石油储量丰富,并在农、林、渔、畜牧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埃塞俄比亚

一、自然地理:位于红海西南的东非高原上,是非洲东北部内陆国,面积为110.36万平方公里。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同苏丹、南苏丹交界,南与肯尼亚接壤,北接厄立特里亚。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年平均温度13℃。

二、人口;9100万(2011年)。全国约有80多个民族,其中奥罗莫族人占54%,阿姆哈拉族30%,提格雷族8%。、索马里族6%、锡达莫族4%等。阿姆哈拉语为联邦工作语言,通用英语,主要民族语言有奥罗莫语、提格雷语等。

二、经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厄立特里亚

一、自然地理:厄立特里亚属于高原地区气候温和,凉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为15℃,热季(5月至6月)气温为25℃。东部和西部平原地区气候炎热,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高原和西部地区全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东部除阿斯马拉东北有一狭长的多雨带外,大部分地区雨量不足,尤其是红海沿岸平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干旱,呈沙

漠状态。

二、经济:厄立特里亚国家以雨育农业为主,80%的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落后,丰年粮食自给率仅60%~70%。属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索马里

一、自然地理:63.8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大陆东部的索马里半岛,北临亚丁湾,东濒印度洋,西与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接壤,西北与吉布提交界,因扼守红海连接印度洋的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海岸线长3200公里。东部沿海为平原,沿岸多沙丘;亚丁湾沿岸低地为吉班平原;中部为高原;北部多山;西南部为草原、半沙漠和沙漠。苏拉德山海拔2408米,为全国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谢贝利河和朱巴河。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西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干燥少雨。

二、人口:1008万(2012年)。绝大部分是闪含语系的索马里人。萨马勒族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索马里语和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和意大利语。伊斯兰教为国教,穆斯林占总人口95%。

三、经济:属最不发达国家。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有化政策过激,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经济严重困难。80年代,在世界银行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下,调整经济政策,经济一度好转。1991年后,由于连年内乱,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全面崩溃。近年来,部分地方政权辖区局势平稳,首都摩加迪沙安全形势较前好转,经济有所改善。

吉布提

一、自然地理:面积2.32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南与索马里为邻,北、西和西南与埃塞俄比亚交界。境内地形复杂,大部地区为海拔不高的火山高原,沙漠和火山占全国面积的90%,间有低洼平原和湖泊。南部地区多为高原山地,一般海拔500-800米。东非大裂谷经过中部,裂谷带北端的阿萨勒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3米,为非洲最低点。北部穆萨·阿里山海拔2020米,是全国最高点。境内无固定河流,只有季节性的小溪流。主要属热带沙漠气候,内地近于热带草原气候,终年炎热少雨。由于扼守亚丁湾和红海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里有美军在非洲唯一的军事基地和法国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

二、人口:90万。主要有伊萨族和阿法尔族。

三、经济:吉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自然资源贫乏,工农业基础薄弱,95%以上农产品和工业品依靠进口。交通运输、商业和服务业(主要是港口服务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

肯尼亚

一、自然地理:面积58万多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部,地跨赤道。东与索马里为邻,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接壤,西与乌干达交界,南与坦桑尼亚相连,东南濒印度洋。海岸线长536公里。沿海为平原地带,其余大部分为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东非大裂谷东支纵切高原南北,将高地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非大裂谷东支纵切高原南北,将高地分成东、西两部分。大裂谷谷底在高原以下450-1000米,宽50-100公里,分布着深浅不等的湖泊,并屹立着许多火山。北部为沙漠和半沙漠地带,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6%。中部高地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全国最高峰、非洲第二高峰,峰顶终年积雪;瓦加加伊死火山海拔4321米,以巨大的火山口(直径达15公里)而驰名。河流、湖泊众多,最大的河流为塔纳河、加拉纳河。境内受东南信风与东北信风的影响,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西南部高原区除大裂谷谷底地区干热外,都属亚热带森林气候。气候温和,各月平均温度都在14-19℃之间,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东部沿海平原区炎热湿润,年平均温度24℃,年均降水量500-1200毫米,主要集中在5月;北部和东半部半沙漠区,气候干热少雨,年降水量250-500毫米。3-6月为长雨季,10-12月为短雨季,其余月份为旱季。

肯尼亚有“鸟兽乐园”的美称,占国土面积11%的59个国家天然野生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是众多野生动物

和鸟类的天堂。野牛、大象、豹子、狮子、犀牛被称为五大动物,斑马、羚羊、长颈鹿及其他千奇百怪的野生动物更是数不胜数。

三、经济:肯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实行以私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私营经济占整体经济的70%。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茶叶、咖啡和花卉是农业三大创汇项目。旅游业较发达,为主要创汇行业之一。工业在东非地区相对发达,日用品基本自给。

坦桑尼亚

一、自然地理:坦桑尼亚由坦噶尼喀(大陆)和桑给巴尔(岛)两部分组成,领土总面积为94.5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桑给巴尔2657平方公里)。

坦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印度洋。大陆海岸线长840公里。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东部沿海为低地,西部内陆高原

面积占内陆总面积一半以上,东非大裂谷从马拉维湖分东西两支纵贯南北。东北部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峰。主要河流有鲁菲季(长1400公里)、潘加尼、鲁伏、瓦米等。湖泊众多,有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的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凉爽而干燥。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1~25℃。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26℃。

三、经济: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平年粮食基本自给。工业生产技术低下,日常消费品需进口

乌干达

一、自然地理:面积为26338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内陆国家。西和西北与刚果(金)为邻,北与乌干达接壤,东与坦桑尼亚毗连,南界布隆迪。全境多山地和高原,有“千丘之国”之称。大部地区属热带高原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温和凉爽。

三、经济:系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粮食不能自给。1994年的内战和大屠杀使卢经济崩溃。爱阵上台后,采取了发行新货币、实行汇率自

由浮动、改革税收制度、私有化等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经济逐步恢复。近年来,卢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开发信息产业,努力缓解能源短缺困难,经济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卢旺达

非洲中东部的一个国家,全称卢旺达共和国,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内陆国家。东邻坦桑尼亚,南连布隆迪,西和西北与刚果(金)交界,北与乌干达接壤,国土面积26338平方公里。境内多山,有“千丘之国”的称谓。

主要民族有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卢旺达语、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

卢旺达是落后的农牧业国家,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牧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战争的影响,粮食自给不足,年缺粮30%左右。1994年的内战和大屠杀使卢经济崩溃,财政枯竭。新政府成立后,采取了发行新币、使卢朗贬值70%,并实行汇率自由浮动、改革税收制度、私有化等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经济逐年增长,国家重建初见成效,经济已超过战前(1990年)水平。

布隆迪

一、自然地理: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北与卢旺达接壤,东、南与坦桑尼亚交界,西与刚果(金)为邻,西南濒坦噶尼喀湖。境内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东非大裂谷东侧高原构成,全国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国”之称。西部刚果尼罗山脉贯穿南北,形成中央高原,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为尼罗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的分水岭;裂谷带地势比较平缓。境内河网稠密,较大的河流有鲁齐齐河和和马拉加拉西河,鲁武武河是尼罗河的源头。坦噶尼喀湖低地、西部河谷及东部均为热带草原气候;中西部属热带山地气候。

二、经济:农牧业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布隆迪战争频仍,局势动荡。1996年7月政变后遭受长达30个月的经济制裁,西方国家援助基本停滞,加之难民问题和气候因素,经济形势严重恶化,国内生产总值比战前累计下降了22-25%。2000年布政府与各政治派别达成和平协议后,国际援助逐步恢复,经济形势有所好转。2008年,布政府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努力恢复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但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咖啡、茶叶和棉花近年减产较严重,且国际粮油价格上升带动基本生活品价格飞涨,布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

塞舌尔

一、自然地理:455. 39平方公里(陆地面积),领海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位于印度洋西部的群岛国家,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中心地带,距非洲大陆约1600公里,属于非洲,是亚非两洲的交通要冲。它由115个大小岛屿组成,最大岛屿马埃岛面积148平方公里。塞舌尔群岛分为4个密集的岛群:马埃岛和它周围的卫星岛;锡卢埃特岛和北岛;普拉斯兰岛群;弗里吉特岛及其附近的礁屿。花岗岩岛多山地丘陵,以马埃岛海拔905米的塞舌尔山为全国最高点。珊瑚岛地势低平。全境无河流。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热季平均气温30℃,凉季平均气温24℃。

二、经济:塞舌尔风景秀丽,全境50%以上地区被辟为自然保护区,享有“旅游者天堂”的美誉。旅游业是塞舌尔第一大经济支柱,直接或间接创造了约72%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给塞带来1亿多美元外汇收入,约占外汇总收入的7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年将塞舌尔列为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国家之一。

乍得

一、自然地理:128.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北部,撒哈拉沙漠南缘,是个内陆国。北连利比亚,南与中非、喀麦隆交界,西与尼日尔、尼日利亚为邻,东和苏丹接壤。地势较平坦,平均海拔300-500米,仅北、东、南部边境地带为高原山地。北部地区属撒哈拉沙漠或半沙漠,占全国面积1/3强;东部是高原地区;中西部为辽阔的准平原;西北部提贝斯提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库西山海拔3415米,是全国、中部非洲地区的最高峰。主要河流有沙里河、洛贡河等。乍得湖为非洲中部最大的内陆淡水湖,由于水位随季节变化,面积在1-2.5万平方公里之间。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

二、经济:乍得是农牧业国家,经济落后,系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矿产资源较丰富,但大多尚未开采。主要矿产有天然碱、石灰石、白陶土和钨、锡、铜、镍、铬等。1970年以来,乍得湖塞迪盖地区、多巴盆地和瓦达伊盆地均发现石油。工业主要为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其中以棉花加工为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