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苓散与猪苓汤

五苓散与猪苓汤

五苓散与猪苓汤
五苓散与猪苓汤

余秋平老师学术经验

五苓散与猪苓汤

七一、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七二、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七三、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七四、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一四一、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文蛤散方文蛤五两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寸方匕服,汤用五合。三物小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复者,若以水噀之洗之

一五六、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日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二四四、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三八六、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

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5、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8、黄疸病,菌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菌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菌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23、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二分(去皮)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

令能食。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余老师解五苓散:伤寒论里有七处讲到五苓散证,金匮要略里有一处讲

到五苓散证。伤寒论里71条:“太阳病,若脉浮,微热,小便不利,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这一条“脉浮微热”,是邪在太阳经未解,而小便不利口渴难解者,是膀胱气化严重受阻(下焦气化的问题),故饮入之水不能气化为津液解口渴/72条:“太阳病,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脉浮数,也是邪留在太阳经表,烦渴不解,仍然是饮入之水,无法气化转化为津液上达,提示外邪留于太阳经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太阳经病影响太阳腑的功能)。/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仍然是寒邪在太阳经,

发汗是正确的治疗方法,不应该口渴很严重,据此用药,可知仍然是寒邪仍有未尽,仍留于太阳经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而口渴不解。/74条:“中

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有表证,可见风邪在太阳经表未解,又有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是口渴难解,饮入之水,不能化为津液解渴,甚至于饮入之水,停留于胃里,再多饮水则吐出,也是外邪留于太阳经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从而导致水不能化为津液,反而内停于胃。/156条:“太阳病,本以下之,故心下痞…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本不当下,错用下法后,出现了心下痞,口渴特甚,小便不利,可见仍然是膀胱气化不利,饮入之水不能化为津液所致,而且有水停心下成痞,据此推断其因必是表邪未解,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386条:“霍乱,发热,头痛,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发热头疼,身疼痛,邪在太阳表也,吐泻不止,胃肠功能紊乱,水饮不化而内停也,渴欲饮水,津液气化功能受阻也,目前津液无法气化与水饮内停并见,且外有表邪不解,综合分析,必是邪袭于表,影响了膀胱气化功能,导致了水饮内停于胃肠,从而导致了吐泻不止。由以上分析得知,五苓散证的形成是外邪留表,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从而导致了水液代谢的失常,饮入之水不能化为津液,故口渴难解,同时又有水饮内停,可见五苓散用桂枝,主要是解表邪,并走膀胱,恢复膀胱的气化功能,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是健脾并利尿排出多余的积水停饮,桂枝走膀胱经与太阳经表,是其主要特点之一,金匮要略里: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瘦人,肌肉中水分不足也,脐下悸,水饮动于膀胱处,吐涎沫,胃中水饮过多也,癫眩,水饮上冲逆于头目也,可见也是既有水饮不化,内停于胃,停于膀胱处,更有水饮上冲于头目处,也有水饮不化为津液滋养肌肤,病机也是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从其用桂枝来看,应该是有邪留伏于膀胱经表,从而导致膀胱的气化失常,五苓散的比例是,泽泻5份(15g)白术茯苓猪苓各3份(9g)桂枝2份(6g).水液代谢紊乱严重者,用米汤冲服散剂最好,不严重者,可以做汤剂内服。

五苓散证的病机和辨证要点:一是有外邪留表(太阳经表)如左脉浮,如鼻塞流涕鼻痒,身痒眼痒,皮肤病,身体腰背酸痛,肢体不适,兼见水饮内停;二是有水饮水湿内停,兼见消渴、口渴明显或者人消瘦(津液不化导致了口渴或者津液不充肌肤);三是小便不利兼水饮不化或者水饮内停;四是小便不利,口渴,并兼有胃肠停饮,如饮水胃胀,心下痞满,甚至呕吐,腹泻不止,口水多,心下悸动等;五是水饮上冲导致了眩晕头痛癫痫,兼见小便不利;六是尿频次多(如何理解?),或有不利,饮水即尿,兼口渴,甚至人特消瘦者,总之,外有表邪在

太阳经表,内有膀胱气化不利,水饮代谢紊乱,一方面水饮不化而内停,或停于胃肠,或上逆于头目,或充斥于肌肤,或停于局部,一方面饮入之水不能化为津液解渴或者充养机体肌肤而消瘦。

病例分析1:

吴志泉,男,41岁。患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现在面色暗多黄褐斑,大便溏稀日2至3次,便后仍有不适,恶心呕吐,嘈杂,曾因恶心呕吐严重住院治疗,颈椎低头有恶心,看电脑久则眩晕恶心欲吐,一腹痛即腹泻,泻后缓解,口干苦甚,焦虑,多梦,纳可,口渴多饮,饮水即尿频尿急,小便不利。舌暗红,苔黄腻,舌下瘀。右脉滑软,尺沉弱,左脉沉弦尺沉小弱。请拟方。这个是一个中年男性患者,有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病史等多年,我的经验,凡是慢性久治不愈疾病和大部分的内伤疾病,都有虚证,不用考虑。没有正气虚就不会很久不愈,这是基本规律。再看他面色暗,暗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他是一种阴症的面色阴证的体质,面多黄褐斑,这是水气上泛,如果黑斑,阴寒水湿,往上面走,黄斑,脾胃的水湿,水是往上走。大便稀溏,这是要么是阳气虚重要么是水湿重,这个病人是脾虚有湿,湿重的表现,便后仍有不适,这是肝胆有郁的问题,肝胆有点郁,再加上恶心呕吐,要么是肝胆郁犯了胃,胃虚有停饮;要么是痰饮,兼夹了肝风、肝阳而上逆,颈椎低头眩晕恶心。

我们看病,不管是什么病,不要被西医的病名所迷惑,一定要用纯中医的思维去想问题,千万不要因为有了西医这什么病,马上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束手就擒,这肯定不行!看电脑久则眩晕恶心呕吐,这也是痰饮水饮上冲的表现啊。一腹痛即腹泻,泻后缓解,这像是肝风乘脾的表现,很像是痛泻要方证的特征是不是?口干苦甚,这肯定是有肝胆郁。那么这个郁火证,究竟是实火还是虚火需要再斟酌。我们同学有个毛病,一看到口干苦,马上认定就是有肝胆实火,这可就不一定啊,回头举几个病例,也是有肝胆郁,但是却是虚火上升,也有口苦,焦虑多梦等症,多梦,是因为肝不藏魂,魂不藏就会多梦。纳可,口渴多饮,饮水即尿急尿频,小便不利,这不就是典型五苓散证吗?是不是?再看看五苓散证其它表现还有没有?水在饮停胃的表现,有没有?恶心呕吐,眩晕,这不就是饮停于胃,水饮上冲的表现吗?这个病关键要辨清楚的是什么?就是搞清楚他到底有没有肝气郁的问题?有肝郁,是实证的肝郁?还是虚证的肝郁?这里重点需要辨析清楚是肝经气郁化了火,引起的肝郁犯胃?还是肝寒而郁犯胃?还是肝虚而郁造成的?这个需要要辨析清楚,患者舌质暗淡红,又是一个阴症的证据。患者舌苔黄腻,这个舌苔黄腻在临床上要注意啊,在很多慢性病中都可以见到舌苔黄腻,并不是所有的舌苔黄腻就是有湿热,或者痰热内蕴的病机存在的,我的体会是相当多的慢性疾病中见到舌苔黄腻,都是阳气虚而湿浊不化,如果是舌体中间黄腻,说明脾阳虚,这个湿浊不化,如果舌体根部黄腻,则是下焦阳气虚,湿浊不化,这是一种阴性的垃圾的东西停聚在那里。这种黄苔是一种浮阳,不能按实证来治疗。舌下瘀,这是里有瘀。再看看右脉滑,右脉滑是什么问题?是有痰,或者有火的病机。滑而软,如果有火则是浮火(?),有痰,是因虚而内生之痰,右尺脉弱,是肾阳不足。

看病切脉,首先分左右(如何分,有何依据?),现在的教科书上讲的,跟我的体会不同,跟张仲景的也不同,现在中医教材讲的是千奇百怪,我们学《伤寒》学《金匮》一定要读原文,不要看注家的东西,历代爱好中医钻研中医的人,其中聪明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登堂入室学好中医的人有几个?张仲景死后一千七八百年,能够真正把《伤寒》、《金匮》理解很到位的人有几个?可以说是特

别特别的少,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已经去大脑化了,你把你的悟性你的主动思维能力都扔到一边去了,大家都是看各家注解怎么讲的,你希望到这些各家注释里面找一个跟你自己能接受的观点,是不是?看哪个观点更正确,哪个观点我比较认同,都是这样去找答案。你已经没有自己的思维了。我研究伤寒三十年,我从来不看历代的注家的书,我受岳美中的影响很深,上完大学后,我就把这个教材扔掉,只看原文,从来不看注解,反复临床,反复实践,反复揣摩,一定要读书读到了,你不是在看书,而是听张仲景在跟你讲病例分析,在跟你分析病情的来龙去脉,要学到这个程度,那你就进了状态,不然的话不行。所以我们大家学中医,一定不要看注家。大家一定要明白为什么张仲景死后一千七八百年,有数百家的伤寒论的注家呢?就是大家彼此都不认可别人的注解,大家都是在还是半瓶子水的时候就开始注释伤寒论的。所以这点很重要。

右尺脉弱,是肾脏的阳气不足,左脉沉弦,左关脉弦,主肝胆郁,如果左关脉弦而无力,甚至弦而迟缓,那就是肝寒虚、肝阳虚、肝寒而郁了,两尺脉都沉弱,是病人肾的阴阳都虚了。虽然患者的肾阴阳都虚,但现在的病症是又出现了小便不利口渴,这口渴是水饮气化不利到严重气化不足的时候,它就会口渴。还有恶心呕吐眩晕,舌苔黄腻,脸上还有黄斑,都是一派水湿阴邪重的表现,这时候就不要用金匮肾气,因为它里面的滋阴药太多了,反而助阴邪,这时就不能用金匮肾气了。这时我是用的什么方子呢?我用了是五苓散原方,改去桂枝,用肉桂,因为肉桂,第一个是温肝阳,第二个化气助肾阳,气化膀胱。这个病,我上一次配用了是桂附地黄胶囊,病人反映这个汤药吃的太有效果了,效果到什么程度,这个眩晕恶心呕吐全部都一扫而光,包括失眠都好了,但是,只要把这丸药一加上去,他马上胃就不舒服,滋阴的药,它是阴中求阳的药呀,你看张仲景看病就非常有层次,他在阴邪重的时候他用什么真武汤,阴邪消退了大部分的时候他就改用了附子汤,如果它阴邪全消退了,但阳气还没有恢复的时候,他就又改成了肾气丸,这时候才能阴中求阳。

所以我们看病也要有层次进退,这个需要自己悟。所以这个病,我是用五苓散,用肉桂起到温补肝阳的(作用),因为它左关脉是一个沉弦而弱的一个脉,他之所以肝郁,是因为肝的阳气不足,肝为什么能够疏泄,是因为肝本身的阳气不虚。如果肝自己的阳气都不足,它的疏泄舒达之力就无力,自然就很容易肝郁了,所以大便后不爽,一痛就腹泻,泻而不爽,口干苦,这些都是肝阳虚了之后它无力调达疏泄所致,所以我用了肉桂,它能温补的肝阳。如果是肝寒比较重,左关脉弦比较明显,头痛比较明显,你这时肉桂加吴茱萸就比较好。这时候不要去疏肝,我们大部分医生,只要是一见了肝郁证,思维定式就一定要疏肝,疏肝用什么药呢?是不是肝郁了就一定要用柴胡来疏泄呢?那不一定,柴胡是对从外来的邪气进入少阳经导致的肝胆郁阻证,用柴胡能把邪从少阳经透散出去,肝经的郁气通过柴胡升散而开泄;但如果是肝的阳气虚而郁,肝气不能调达的,你就需要用肉桂去疏通;如果肝经血分瘀助了,你可以用川芎疏达;若是肝胆湿热的情况,那就用茵陈去疏通。疏肝的方法很多,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套路思维,我们后面马上讲的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是肝寒而郁导致的恶心呕吐,上吐下泻,烦躁不得眠,口干苦,怎么办呢?用吴茱萸就能温肝,肝的寒饮散了之后,它就能调达下降,吴茱萸辛散能开肝郁,温能散肝寒,苦能降浊阴水饮,降逆。所以我们看病一定要把每个方子每个药的药理机制,想的很清楚,不要简单地套方看病。如果套方看病,这个病人,我要开几个方合用,五苓散我要开上去,因为他有恶心呕吐眩晕小便不利啊,半夏白术天麻汤我也要开进去,因为他有眩晕呕吐啊,再有他一

痛即泻,泻下痛减,那我是不是痛泻要方我要开下去啊/,他尺脉弱,这么重的虚,我还要开附子汤或者真武汤进去。但是这个病人,那我只用开一个方,为什么呢?因为他肾的阳气虚,肝阳也不足,疏泄气化的能力不足,所以他小便不利,水饮内生,胃虚停饮,水饮上冲,上冲就眩晕,恶心呕吐,肉桂温补肝肾的阳气,肝的阳气振奋,它自己的疏泄调达的能力有了,所以他便后不爽啊一痛即泻、口干苦都自己消失,他什么药都没吃,就是吃这个方子。但是这个单子吃之后也有个问题,我第一次这个单子用的时候,我用的是两倍计量,我这个肉桂我用的是10g,泽泻我用30g,其它我用20g,这个病人吃了之后有点受不了,小便特别频而且量多,这时要加上附子加上人参进去,振奋他的阳气,就非常好。这是我也有点失误,顺便给大家汇报一下,经过这样调整后,病人打了几次电话反映,效果特别特别好,眩晕恶心呕吐,小便不利全部一扫而光,胃的问题肠的问题全部都好了,但是唯一的问题在哪,小便哗哗地流,太多了,一天十几次,后来改原方剂量加人参附子的方子,尿频的问题也解决了。

第一诊处方:茯苓20泽泻30猪苓20白术20肉桂10人参

10 七付日一付

第一诊处方:茯苓10泽泻15猪苓10白术10肉桂10人参20黑附子30 七付日一付

水肿(阎云科)

张某,女,7岁。素日饮食不节,加之玩耍坐卧于湿地,时已仲秋,闷热不减盛夏,其脾阳受困,由斯可见。晨起,睑下肿如卧蚕,全身亦肿,小便减少,大便稀溏,纳谷不思,神疲嗜睡,舌淡嫩,苔薄白,脉缓无力。化验小便:尿蛋白++,红细胞++。

观其脉症,知系脾虚湿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则土不制水,致其泛滥成灾。治当补中健脾,温阳化湿,即喻昌崇土填臼之谓也。拟五苓散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桂枝3g泽泻10g茅根10g

三剂忌盐及高蛋白食品。二诊:小便增多,水肿已散,胃纳增加。化验小便:蛋白一,红细胞+。原方三剂。三诊:诸症悉已。尿常规检查已正常。因服药艰难,嘱其饮食起居予以调理。按:《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肺、脾、肾三脏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本案为脾不运化,水湿泛滥,故予培土制水,砥柱中流,则水自可归川。且饮为阴邪,得阳始运,故用温药治之。然亦有阴虚水肿,如猪苓汤、济阴汤证者。不可不知也。

猪苓汤(为何阴虚也会气化不利)

二二三、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二二四、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三一九、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13、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猪苓汤解:伤寒之邪传入于里,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

之证。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故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阴虚生热,内扰心神,则心烦不寐;水气上逆于肺则为咳嗽,流于胃脘则为呕恶,注于大肠则为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为里热阴虚之征。治宜利水清热养阴。方中以猪苓为君,取其归肾、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臣以泽泻、茯苓之甘淡,益猪苓利水渗湿之力,且泽泻性寒兼可泄热,茯苓尚可健脾以助运湿。佐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热两彰其功;阿胶滋阴润燥,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

余老师解猪苓汤: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

汤主之。这是和前面222放在一起的,我们看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外感病过程中出现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是一个正常的一个基本规律,阳明热,外邪入里化热,热邪伤了津液,伤元气了,他会出现口渴比较明显的表现,他会出现这种表现,还有一种情况,外感邪传阳明,阳明热也很重,阳明热加有湿,热和湿混在一起的病人,他一方面阳明热重,脉浮发热,一方面渴欲饮水,另一方面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小便黄浊,这么一个情况,这是阳明的热和湿混一起影响了膀胱气化。出现了这种情况是不能用白虎加人参汤,我们知道阳明有热一般小便偏少,因为热伤了津液了嘛,小便黄,小便少,他不是小便黄少,他是小便不利,小便没有劲,这种情况可能不单纯,脉浮发热,脉浮滑发热,发热重点不在阳明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有膀胱气化不利,一个有阳明热,这个放在阳明病篇,221条是栀子豉汤证这是阳明热已经很明显了,说的很清楚,阳明病很明显的病人,如果心中懊恼,客气动隔,是栀子豉汤,如果阳明热重,同时有津伤口渴,小便不利,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如果阳明热突出,但现在兼一个新的情况,有小便哩哩啦啦,排的不畅通,也有口渴的病人,也有脉浮在情况,这种情况是阳明有热兼有湿影响膀胱气化,那怎么治呢?现在有个什么表现呢,脉浮小便不利,说明是膀胱气化的问题在里面,另外发热口渴阳明也有热,热不是很重,膀胱气化是主要问题,如果小便尿频尿急,大家很清楚,就是一个热,热,小便胆实,灼热,疼痛,有热你已很清楚嘛!小便不利排的不畅通,哩哩啦啦的,想去解又解不出来,尿频,想去解,有热,有痛嘛!有热嘛,另外想解又解不出来,有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炎的情况,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泌尿系感染比较明显,我们可以用猪苓汤去治疗,猪苓汤里面,滑石清热,和石膏一样,有辛凉透热的情况,但滑石和石膏不一样,滑石可以导湿热下行,清热同时利小便,泽泻淡渗利小便,你看泽泻茯苓猪苓滑石都是清热利湿,消炎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湿温病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怎么用利小便的药,利小便要分好几个层次,回头我们讲温病的时候,利小便要加以区分,比如这个小便湿已经化热了,小便胆实黄的情况,你要用即利小便又清热的药,比如滑石,木通,泽泻,有些有只有利湿的作用,没有清热的作用他,比如说茯苓猪苓,他的清热的作用不太强。这条在湿温病比较重要,回头我们讲三仁汤,甘露消毒饮的时候,还有藿朴夏苓汤,你的区别他们很细微的区别,还有吴鞠通的加减正气散,这里面有鉴别要点,回头我们讲湿温病的时候,我们在讲,如果有湿化了热,我们就要加利湿又清热的药,如果没有化热,就不要加清热的药,加清热的药反而不好,阿胶是一个滋阴养血的药,如果尿里面有红白细胞,都能解,所以他是一个泌尿系的炎症,查尿常规尿里面有红白细胞,红细胞是有血,白细胞是有炎症有火嘛,如果是外感病或是急性期出现红白细胞,他大致是猪苓汤的情况比较多,不管是泌尿系统感染,膀胱

炎啊,尿道炎啊,肾盂肾炎的情况,有口渴小便不利的情况,猪苓汤比较好使,所以我们讲阿胶这味药好像很滋腻,好像很滋腻,张仲景用药来看,你比如说猪苓汤,你比如说白?汤,他都加阿胶,这说明有炎症和湿热的时候,他不滋腻,他能滋肝肾的真阴,你那猪苓泽泻茯苓滑石利尿清热消炎啊,你管你的,我养我的阴,不影响妨碍,不是口感腻就腻,就腻,而是性不腻就不腻,不是这个病不能用,在湿温病里面这些药加上去,会滋腻,比如黄疸性肝炎,阴伤的时候加上山药就不合适,用了反而滋腻,这个阿胶是养肝肾的阴,所以肝肾阴伤的病,比如白头翁汤,妇人产后出现血痢的病人,他是用白头翁汤加阿胶甘草,他是养血分,养肝肾的真阴,一点毛病都没有,但是中焦的阴虚不管用,你看这一条,下焦的尿血适合他,下焦有阴虚的病人阿胶是特别适合的,养肾阴,肝肾的真阴他能养,后面的腹膜汤用阿胶,因为他滋肝肾的阴,他有这个特点,阿胶这味药从西医来说,有很好的抗血小板的作用,能止血能养阴,但同时他不滋腻,不凑阴邪,不凑湿热之邪,是这个特点,我们很多医家说这个阿胶比较滋腻,他是养自己的阴,归自己道,你除你的湿消你的炎,各走各道,他们并不矛盾,自己归经不同,所以这两条放在一起的意义在哪里呢?白虎加人参汤证,热盛津伤可以出现小便不利,就尿少尿黄,但的并没有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症,不会出现这种症状,如果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的症状,不是白虎加人参汤能解决的问题,只能用猪苓汤解决,说的这个意思。这个小便不利渴欲饮水,主要是有热,有热才会尿频尿急,甚至尿痛,尿血,西医检查有红白细胞,中医讲小便不利,他和五苓散证小便不利是不同的,五苓散证不会出现尿急尿频尿痛尿热,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般也不会出现红细胞,这个会出现,这两个小便不利有本质区别,要注意区别。这是猪苓汤。

学生问湿怎么区别?余老师讲:湿有舌苔腻啊!小便有泡沫啊,小便浑浊,小便排的不畅通啊!他想告诉你重点的辩证要点在哪里,重在小便那种感觉,怎么辩证有热呢?尿热,尿急,火性急迫嘛,为什么他尿频尿急尿热呢,是有热的表现,排的不畅,滴滴拉拉的感觉就是有湿的表现,有炎症嘛,从小便不利来辩有湿的表现,那么舌苔厚腻不厚腻不重要,小便有沉渣,小便浑浊,也是有湿的表现,重点是小便滴滴拉拉的排的不畅通,是他的重要的要点。如果很轻微的尿急尿频,还有一个方,车前草嘛,车前子,一方面消炎,一方面利尿,也能很好解决问题,但有红白细胞,这个方比较好《猪苓汤》,因为这个方子入血分嘛。

学生问:八正散和猪苓汤的区别?余老师:八正散,用经方的人,很少用八正散,八正散是导赤散加利尿通利的药,也差不多,但是这个方子《猪苓汤》更好一些,猪苓泽泻茯苓滑石清热利尿消炎啊,阿胶既能利尿消炎,又能防止这个热深入下焦,能修复肾小球肾盂的特点,这个阿胶有修复的作用,八正散没有修复是作用,阿胶补虚嘛,内经说,肾虚膀胱热,多半有肾阴虚,加上有湿热膀胱气化失常的病人,解决肾阴虚就靠这个阿胶,没有这个阿胶,就不叫猪苓汤,就和猪苓汤不相干了,所以里面重要一味药就是阿胶了,阿胶一药他多用,他能修复膀胱泌尿系的损伤,第二能滋阴修复止血还不留邪气,其他药还不好使,你用小蓟也行,但他没有修复的作用,他有凉血止血的作用,阿胶既能滋阴,又能修复的功能,修复泌尿系的损伤,其他的药没有这个功能。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汗出很多,口渴,虽有小便不利,他不太适合猪苓汤,为什么呢?因为汗出也阴伤,口渴也阴伤,你再加猪苓汤利尿阴更伤,虽然有一个阿胶在里面是远远不够的,这多半是白虎加人参汤的情况多一些,这在反复在做两个事,我们在临床上有小便红赤,白虎加人参汤,热重会出

现小便但赤的情况,小便不利的情况,他两个有个共性的东西,条文不太好区别,但临床上好区别,如果出现共性的东西,反复强调要和白虎加人参汤和猪苓汤做个鉴别,他们两个有好多相似的地方,舌苔不是他的辩证要点,小便不利是他的辩证要点,因为在临床上泌尿系感染的病人,他是在胃壁上扣,湿的情况也未必典型,但是小便不利,尿急尿频尿痛,特别典型,口渴也会出现,也会出现失眠,也会出现尿血,失眠尿血,下焦的湿热伤了厥阴的阴分,出现这么一个情况,是这么个情况,以汗多,胃中干燥,肠道变的干燥吗,猪苓汤茯苓更伤阴,这是不对的啊!这里面还是比较白虎加人参汤和猪苓汤,临床上容易混淆。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你看猪苓汤,阿胶是个主药啊!少阴病是心肾的病变,他的主证是什么呢?心烦不的眠,为什么心烦不的眠,因为心阴虚嘛,心肾的阴虚,阴虚虚热扰动出现心烦不得眠,因为阴虚有热,所以出现心烦不的眠,另外下利是有湿的表现,呕也是中焦有湿的表现,下利呕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是胃肠有湿热嘛,口渴是因为有热的表现嘛,湿热影响到上焦就会咳嗽嘛,中焦有呕吐下利,下焦出现什么呢,出现心烦不的眠加上口渴,另外还有少阴病的特点,少阴病治未病啊,脉微细,但欲寐,可以见一个微细脉啊!微细而数啊!但欲寐,老想睡,也睡不着,精神萎靡不振的情况,心烦失眠,心烦不得眠,另外白天还打不起精神,口渴,另外还有湿的表现,你怎么知道有湿呢?中焦有湿啊呕啊下利啊,上焦有点咳嗽啊,我真见过这样的病人,我曾经在广安门医院的时候,见过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描述完了以后,我就肯定是猪苓汤证,当时是我老师看的,看到这个病人,一问不想吃东西,跟这个条文一模一样,你听完之后,有心烦失眠口渴,有咳嗽,有大便溏,后来老开师什么方子就不记得了,后来我说这个病人就是猪苓汤证,马上翻条文看,和这一抹一样,后来出去把那个三十几岁的女的挡住,就问,和这个条文一抹一样,病机也是一样的,也是一个阴虚湿热的病人,但我们没有办法用药啊!临床确实有和这个条文一摸一样的,他不是以小便不利为主证来看病的,他可能胃口不好啊,大便溏啊,咳嗽不是太重啊,有这么一个情况,一方面湿热,中焦也有,上焦也有,下焦也有,小便不利啊,尿红白细便啊,尿浑浊啊!同时以失眠为主证的表现,你看看这个病人,三焦有症状,上焦是什么呢?咳嗽,中焦是呕吐大便溏,下焦是心烦失眠啊,心烦失眠是热伤阴的问题,还有小便不利啊,小便热啊,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啊,上中下三焦都有,湿热伤阴,你怎么知道伤阴了,有口渴,有心烦失眠,这是湿热伤阴的表现,一方面湿热不化,一方面有湿热伤下焦阴了,你怎么知道伤了下焦的阴了,这个人心烦失眠,心经有热啊!少阴肾经有热也会心烦失眠啊,精神萎靡不振啊,脉细啊,这个不记得了,一方面有湿热,一方面有阴伤,当时这个病人是以心烦失眠为主证,上面症状都有,唯一可惜的是没有用药,我在医院也碰见过这样病人,一例两例记不清了,一摸一样的病人,也是以心烦失眠,下便不利,小便淋热的表现,另外大便溏,还有轻微咳嗽,他就有这样症状啊!有猪苓汤就能解决的问题,他就是湿热伤阴,伤到哪里的阴啊,伤了下焦心肾的阴,这个方也能管的住,这个放在两个条文里面,一个是阳明病篇,阳明的热和湿混了,出现小便的问题,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的问题,另外放在少阴病篇以心烦失眠,为突出表现,所以阳明的热和湿影响了下焦的心肾的阴,出现的病人都可以用这个方。

余秋平老师门诊案例:蔚淑英女48岁泌尿系感染

2015-12-10

两眼内飞蚊症,面黄白少华,眼睑浮肿,右脉沉滑而芤软,平素易大便溏稀,平素不怕冷,左脉浮弦滑而芤,时潮热汗出,近有咽干痒,偏咳,舌质淡红苔薄白,舌体胖大,失气臭秽,口渴多饮,小便急、尿热、尿不尽,近有失眠、烦热、汗出,脚抽。

拟方:

阿胶20g 滑石20g 茯苓20g 猪苓20g

泽泻20g 酒大黄2g 生意仁30g 血竭粉2袋

7剂

王某,女,29岁,某医院职工。小便淋痛反复发作已二年余,服龙胆泻肝丸、呋喃妥因时效时不效。昨又犯病,尿频急,色黄赤,艰涩难溺,灼痛难忍。询知素腰脊酸痛,体倦乏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胃纳可,大便调,月经正常,带下色黄,量多稠秽。望其痛苦容貌,愁思百结,舌淡红,苔薄白。切其脉,沉而细数。诊其腹,腹软不痛。

脉症相参,此肾阴虚损,湿热下注证也。单纯清热利湿以治,则利去一分湿,伤其一分阴;而纯以滋阴,则又有碍湿热之泄,施治之矛盾,致两年间屡治屡犯,终不愈也。当滋阴与清利并施,如是则阴虚可复,湿热可去。拟猪苓汤加味: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滑石15g阿胶10g赤小豆30g白芍15g甘草10g三剂二诊:今日复诊,笑逐颜开。谓服药当晚,尿急、尿痛减轻。三剂尽,痛苦全失。惟仍腰困烦热,眩晕耳鸣,此阴虚一时难复也。原方去白芍、甘草,加山药15g,丹皮10g,令服十剂,并嘱少劳多逸,以除病根。

经行泄泻(刘渡舟)

马??,女,42岁。1993年8月11日初诊。患经行泄泻数年,多方调治不愈。患者平时大便正常,每次行经,便作泄泻,质稀如水。口干而渴、小溲窘迫、夜不得寐、寐则梦多、两腿自感沉重如铅。本次月经来潮量多挟有血块。视其舌红苔白、脉来弦细。

辨为阴虚生热,热与水结,代谢失序,水液下趋大肠作泻。治当育阴、清热、利水,为疏猪苓汤原方:猪苓20g、茯苓20g、阿胶10g(烊化)、泽泻20g、滑石16g 服三剂,泄泻即止,小便自利,诸症随之而愈。[按语]本案经行泄泻伴见小便窘迫、夜寐不安、口干而渴、舌红等症,显为阴虚水热互结之猪苓汤证。《伤寒论》第319条说:“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少阴阴虚,阴虚生热,水热互结,下趋大肠则泄泻,津不上承则口渴。水不济火,心肾不交则睡眠不安。故用猪苓汤育阴清热以利水。刘老辨证入微,用药精确,而获佳效。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体会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体会 发表时间:2017-08-25T13:44:58.5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8期作者:赵辉 [导读] 本文仅作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症状的个案介绍,尚不具有普遍意义,需要观察总结更多的病例,更长时间随访。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中医医院 071000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常伴发热,其中不乏复杂多变、或迁延难愈者。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发热,常可获满 意的疗效。 【关键词】小柴胡汤;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 类风湿关节炎发热的特点是长期不规则发热、发热长达半年者屡见不鲜,临床中有不少患者发热会有一些特点,其表现为寒热往来、 汗出热退、每日定时发作、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笔者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具备上述发热特点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例,取得满意疗效,对小柴胡汤应用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通过 1个验案谈谈体会。 1 病案举例 【病案 2】患者,女,35 岁,主因多关节肿痛1年伴发热10 个月余,于 2016 年 3月 15 日就诊。患者自2015 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 双手中指近端指间关节肿痛,逐渐累及双手指、腕、膝、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2 个月后出现恶寒,发热,体温多处于 37.4 ~ 37.8℃,以夜间发热为主,每日发作 3 ~ 5 次,每次持续约 1~ 2 小时,就诊于本地三甲医院,行感染、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筛查,结果:血沉60mm/h,C反应蛋白50mg/L,类风湿因子90IU/Ml,免疫球蛋白、补体、(颗粒型),抗非组蛋白抗体(-)、甲状腺功能、肿瘤筛查均正常。当地三甲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予甲氨蝶呤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药物治疗,关节疼痛症状无明显改善,体温仍处于37.4~ 37.8 ℃,加用醋酸泼尼松 10 mg,每日 1 次,关节肿痛明显减轻,体温可下降至 37.2 ~37.5 ℃,但仍间断发热,性质同前,后醋酸泼尼松规律减量至5 mg、每周 1 次维持,继续服用甲氨蝶呤。刻下症见:发热,T 37.6 ℃;手、腕、膝、踝关节疼痛不明显,口苦、寒热往来、汗出热退、每日定时发作、心烦、胸胁部位胀满不适、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查体:舌淡红,苔薄黄, 脉弦。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发热,证属邪郁少阳,淤血阻络。治宜和解少阳,活血化瘀。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 疗。处方:柴胡 15 g、黄芩 12 g、半夏 10 g、党参 15 g、大枣 10 g、生姜 10 g、炙甘草 10 g、当归12 g、桃仁 10 g、桂枝 10 g 5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2016年 3月 20 日二诊,服药5天后发热次数明显减少,由原来的每天发作3 ~ 5 次,减为五天内发作3次,体温多处于 37.3 ~ 37.6 ℃,持续 1小时后体温正常,其余时间无发热,口苦、心烦、不欲饮食、胸胁部位胀满不适等症状明显缓解,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嘱原方继续服用5天。 2016 年3 月 26 日三诊,服药期间未再发热,T 36.3 ~ 36.8 ℃,面色红润,时有咽干,口苦、心烦、不欲饮食、胸胁部位胀满不适明 显减轻,月经色暗,有少量血块,纳可、眠安,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上方加益母草 30 g,5 剂,每日 1 剂巩固疗效。随访 10个月,未再发热。 2 体会 小柴胡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治疗少阳证的主方,其关于发热的相关条文有: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小柴胡汤由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组成。《伤寒杂病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证提纲,小柴胡汤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 4 大主症。临床用小柴胡汤疏解少阳、调理枢机治疗发热[1-3],案中患者发热初起伴恶寒,故考虑发病患者有表证存在,但由于误治或延治,病邪入里留伏于少阳半表半里[4]。正邪交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出现往来寒热。邪郁少阳,胆火上炎则口苦。《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曰:“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案中患者发热特点与小柴胡汤方证相应[1],故患者服用小柴胡汤后疗效满意。 3 小结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复杂,容易复发,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因此,临床治疗发热症状相当重要。虽然应用 安络痛、消炎痛,布洛芬等可明显退热,但往往对该类药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病情复发,并且副作用大。中医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发热症状收效显著并持久,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因此,应注意发挥中医中药的特长,小柴胡汤历来是和解剂的代表方,用来治疗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黄教授认为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而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 5] 。本文仅作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症状的个案介绍,尚不具有普遍意义,需要观察总结更多的病例,更长时间随访。 参考文献: [1] 陈永春 .小柴胡汤退热举隅[J].光明中医,2011,26(1):142.

猪苓汤解析与运用

猪苓汤解析与运用 2017-10-17 转载经方临证苑猪苓汤证,伤寒论原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按一般解释,猪苓汤证是下后津液受伤,阳明余热犹存,且邪热又客于下焦,膀胱因之不利,水饮自生,水饮内蓄,不能化津液上达则渴欲饮水。此解有误,于理难通,仲景制方奥妙之处,亦未予以阐明,故详论于下。阳明误下,其证有三,即栀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阳明误下之后,胃中空虚,邪热乘虚上冲,入于胸膈。膈之功用,自古医书多不载,膈在胸腔下缘,为阴阳之界,上为清阳之地,轻清之气为主,下为浊阴之地,自有污浊之气,膈可遮蔽此气,不使上扰清阳,污浊之气上入胸膈,故曰客气动膈,污浊之气上入胸膈,则如乌云蔽日,天昏地暗,再加上邪热所扰,心中懊恼,甚则反复颠倒,有医案曰:心中似有万虑缠绵,意难摒弃,有时闷乱不堪,辗转床褥,不得安眠。若仅仅是邪热上扰,最多心中烦躁,又如何会反复颠倒,及种种不可言表痛苦之状?且许多条文并无发热字样,许多医案并无发热症状,其热甚是微弱可知,故认为栀子豉汤仅仅为热扰胸膈证治有误。方中栀子,其色外红,又结于一枝之最上之处,故善清上冲、外溢之热,与本证胃中空虚,邪热乘虚上冲正相适宜,仲景其他用栀子之处,亦是

此意,如黄疸为湿热外溢,栀子可清外溢之热,其味苦,又可燥湿,故与黄疸病恰好对证(谷疸,其热上扰,心胸不安,尤其与栀子豉汤相似)。而有注解认为,本方为清宣郁热,且朱丹溪认为栀子可清火郁,故立越麴丸一方传世,但凡郁火,必郁而不行,今本证邪热上冲,上冲即非郁火可知,更令人不解的是,后世又立八正、五淋二方,皆有栀子,以治湿热下注之证,如此则与仲景用意正两相反矣。又栀子又有用栀仁者,岂栀子可清上冲之热,而栀仁可清下注之热吗?至于豆豉,因是先煮熟黑豆,令遍生黄毛,后经多次发酵而成,遍生黄毛,自然已腐,自有污浊之气,而发酵后竟成香美之品,故豆豉可去除污浊之气,栀子与豆豉同用,邪热得除,浊气得去,其病症自愈。若阳明误下之后,阳明余热犹存,且邪热又客于下焦,膀胱因之不利,水饮自生,水饮内蓄,不能化津液上呈,故渴欲饮水。阳明邪热与水饮互结,水性虽沉重,但邪热上冲之力,仍能与水饮冲至心下,饮为水,心为火,火最怕水刑,故轻则烦躁,重则心中动悸,心火上浮,故发热脉浮,若大汗淋漓,则心阳外越,为此证之至危证候,此即猪苓汤证。一般解释多自相矛盾。首先,渴欲饮水,并非中焦之热耗伤津液所致,若果如此,则为“渴欲饮水数升”或“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渴欲饮水本义是渴欲饮但不能饮,且若有大热,非重用生石膏不能为功,从方中用滑石,且仅用一两看,不过些许余热,且与

真武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9)--【真武汤】笔记 时间:2011/5/6 8:40:19 点击:4321 真武汤可视为苓桂朮甘汤、五苓散的加强版 从感冒的框架下来看,苓桂朮甘汤与五苓散用起来都有极限,要用更强的方,就是真武汤。故真武汤可视为苓桂朮甘汤、五苓散的加强版。 太阳感冒也会遇到真武汤证感冒发汗后,往往会变成真武汤证,真武汤主治少阴,但以症状而论,太阳感冒也会遇到。 为什么不放甘草? 五、六味药以上的方子,如五苓散、真武汤、乌梅丸等都没有甘草。为什么?(《辅行诀》里的大真武汤也放甘草,故真武汤也不是一定不可以放甘草。)五苓散没有甘草,因为五苓散症是身体里面的水兜来兜去,故不需要以中焦为治疗的中心轴,各味药像接力赛一样各作各的事,药性衔接起来成为整个方剂的药性结构。 乌梅丸主治阴阳离绝,没有中心点可为用药的基础,所以不放甘草。 黄耆五物汤治疗血痹,手指脚趾发麻,这是容易中风的体质。将桂枝汤里面的甘草拿掉,生姜加倍再加黄耆。黄耆五物汤的走法跟桂枝汤很不一样。桂枝汤有甘草,桂枝行不到的地方,生姜将之从营分推到卫分,桂枝汤的姜枣可调营卫。但黄耆五物汤里面不放甘草,桂枝跟生姜连属的药性就不见了。加一味黄耆,黄

耆就处在营卫之间,把桂枝、生姜的药性隔开,让桂枝留在血管里通血路,生姜留在血管外负责把多余的水分打掉。所以在经方的世界,放不放甘草是很严谨的。 桂枝黄耆汤:治疗黄汗。方中有甘草,乍看下此方的药性走法跟黄耆五物汤类似,但其实很不一样。 真武汤不放甘草,方剂组合的药理作用看起来乱乱的,看不出其中的端倪。对上太阳病7-55条的症状,更是不知所云: 【7.55】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发汗后又发起烧来,看起来是要转阳明病,要用调胃承气汤或白虎汤。所以要能认得出是真武汤证,真的不容易。如果是实热的调胃承气汤证或白虎汤证而用了真武汤,会把人烧坏。调胃承气汤证或白虎汤证的脉较平常有力。发汗后仍发热的真武汤证,脉特别微弱、特别细,但也可能跟平常没差别,有时是尺脉浮。 真武汤主治水毒,但「水毒」是我跟着日本流派的中医说的,仲景称「水气」,后代中医称为「冷水」。 苓桂朮甘汤处理脾胃区块无法运化的水,用茯苓、白朮帮助水运化,用桂枝、甘草补充心阳;而桂枝和茯苓帮助膀胱气化的功能,是经方的基本结构。苓朮类的药物主要帮助消化器官吸收水,五苓散不分寒症热症,主在打通水吸收、代谢的整个环节。真武汤则关系到肾阳虚衰,无法将水运送上来,命门没有能量把身

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五苓散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方剂,对很多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五苓散可以说是医者喜用,患者乐意接受的一味方剂,但运用不当,服食方法不对,疗效会减弱。下面来谈谈五苓散的主要功效与服用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 【处方】 茯苓180g 泽泻300g 猪苓180g 肉桂120g 白术(炒)180g 【性状】 淡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辛。 【炮制】 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 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贮藏】 密封,防潮。 【摘录】 《中国药典》 【处方】 泽泻(二钱半)肉桂(一两)赤茯苓(一两半)猪苓(一两半)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色,心神恍惚。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不拘时服。 【备注】 一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泽泻(三钱),猪苓、茯苓、白术,各二钱。官桂(去皮.一钱)。 【功能主治】 治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脉浮,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泽泻二十五两,白术、猪苓(去皮)、赤茯苓(去皮),各十五两。肉桂(去粗皮)十两。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躁渴引饮。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计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 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 【处方】 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7克(去皮) 【制法】 上五味,捣为散。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

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个人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内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明确指出病位属肺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丹溪心法,感冒之名始于仁斋直指方,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感冒不呈流行性;时行感冒症状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起病急,易化热入里,变生他病,不常见痰热郁肺感冒若失治可转变-肺痈、肺胀 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和鸡苏散)夏令感冒-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粘,苔黄腻,脉濡数 气虚感冒-参苏饮,患者久虚,面色晄白,汗出畏寒,动则益甚,平时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缚之火自内之则亦鸣-医学心悟 内伤咳嗽与-肺、肾、肝、脾有关 咳嗽的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 久咳兼便溏用六君子汤-虚者补其母 咳嗽初起,用收涩药最易关门留寇 肺系病证同肝肺同治立论-泻白散合黛蛤散;五磨饮子;椒目瓜蒌汤;香附旋覆花汤 外感 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咳嗽桑杏汤清宣凉润 凉燥咳嗽咳嗽少痰,口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杏苏散温润止咳外感咳嗽,用解表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止嗽散 内伤 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久咳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质粘,引胸胁疼痛,口燥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内伤咳嗽久延可演变为-肺胀,喘证 三肺痿 首见于金匮要略 用清燥救肺汤作主方-肺痿 肺痿的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治疗肺痿首先应辨别虚寒虚热;阴阳 治肺燥津伤肺痿-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虚寒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首载肺痈之名-金匮要略;创苇茎汤清热排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张氏医通;主张清热涤痰-杂病源流犀烛;以清肺热,救肺气-医门法津;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己有里热宜降火抑阴,成脓宜平肺排脓,脓成

小柴胡汤合五苓散体会

小柴胡汤合五苓散体会 新疆和静县人民医院 李跃海 1:阿XXX 女68岁,心悸,眠差2月余,现:心悸,眠差,睡眠不深,晚上易做恶梦,经常被恶梦惊醒,心烦,手足热,口干,口苦,咽干,舌淡红偏胖大,苔白厚滑,脉弦 处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剂 患者服用两剂后心悸症状加重,昨天晚上约一小时一次小便,且有尿不尽感,细问病人,患者口干,但不欲饮,以前有尿频及尿不尽症状,服用上方后症状加重,此不是消渴,小便不利之五苓散方证吗,于是以小柴胡汤合五苓散三剂 患者服用一剂后小便不利症状明显减轻,心悸减轻,三剂服完后心悸消失,睡眠改善,未出现恶梦症状,小便基本正常,口干减轻,口苦减轻,咽干减轻 继服上方,目前正在观察治疗中。 按:伤寒论98条:.....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小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之也,食谷者哕。不能食,为小柴胡汤证默默不欲饮食也,而胁下满痛,小柴胡汤证胸胁苦满也,颈项强,为小柴胡汤证之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闷,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之颈项强也,为什么用小柴胡汤反而出现下重及哕呢?原因是忽视了两个症状:1.小便难,即小便不利,为水蓄膀胱,2. 本渴饮水而呕者。伤寒论72条:......渴欲饮水,水入

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此两症状当为五苓散主证,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加茵陈当为本条文之对症之方,故读伤寒当“于有方无证处求证,有证无方处选药”。正如: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恩师冯老认为是大青龙汤证,并用大青龙汤治疗盗汗屡用屡验。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黄仕沛老师据此以防己地黄汤治疗皮肤病,均可谓有证无方处选药也。 我们在临床上治疗了多例患者,小柴胡汤证具,而服用了小柴胡汤未取效,后发现患者有小便不利症状,合用五苓散,迅速达到了治疗目的。举病例如下加以说明: 例一:李X 女53岁,有5年胃腹胀满病史,此次以咳嗽十余天入院,现:咳嗽,剧烈时不能卧床,患者因咳嗽而无法入睡,少量黄白色粘痰,难以咳出,口苦,口干,胃胀,腹胀,稍食则胀甚,腰痛,大便稀,一日数次,舌淡红,苔白,脉弦,当时处以柴胡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三剂,无效,细问患者小便时,患者诉:小便次数多,老想小便,小便时大便也跟着出来,小便老有不尽感,甚为痛苦,我突然有悟,此不是小便不利之五苓散方证特点吗,且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此胃腹胀满不正是五苓散之水痞吗?于是处以小柴胡汤合五苓散三剂患者服用三剂后不光咳嗽明显减轻,已能安静入睡,而且腰痛减轻,跟是患者多年的,多处求医的胃腹胀满也明显减轻,饮食增加,二便也有改善,患者服用本方约十余剂咳嗽消失,胃腹胀满消失,小便不利减轻,大便已

探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治疗带状疱疹的应用

探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治疗带状疱疹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析小柴胡汤合五苓散用于带状疱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本院2017.2-2018.12收治患者84例,随机分组为传统组及中药组,传统组42例 接受传统西药治疗,中医组42例接受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治疗,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中药组临床有效率较常规组显著更高(P<0.05)。结论:小柴胡汤合五苓 散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可积极推广。 关键词: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带状疱疹;临床应用效果 带状疱疹为临床常见病,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致病。此病毒具有一定亲和神 经的特性,隐性感染发生后可长时间潜伏在患者脊髓神经后根中,若受感染者身 体免疫机能下降,病毒活跃时即可发病,患者皮肤可见节段性成簇水泡,疼痛感 较为剧烈[1]。本病发生后主要症状为疼痛,且可伴瘙痒、脓疱,患者生活质量受 影响较大,需及时就诊治疗[2]。流行病学分析指出,带状疱疹发病率近年来有所 上升,相关治疗方案遂受重视。既往常规西药治疗中,临床疗效受个体差异影响 较大,局限性明显,遂需探索新治疗方案。本文为观察中医小柴胡汤合五菱散用 于此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选入我院84例患者完成研究,详情见下文。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2-2018.12时段我院收治带状疱疹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 字表法分组,传统组、中药组各42例,传统组内女性22例,男性20例,平均46.97±4.85岁,中药组内女性23例,男性19例,平均47.13±4.81岁,两组基线 数据对照未存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传统组给予患者阿昔洛韦片,药物自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 字H31020581,0.2g/次,5次/d,口服。若有感染则加用抗生素。持续治疗15d。 中药组落实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治疗,组方:桂皮10g、柴胡18g、陈皮10g、 天麻10g、川芎10g、黄芪10g、半夏10g、生姜10g、党参10g、炙甘草10g、茯 苓30g、白术10g、泽泻30g,水煎服,日服1剂,分三次服用,共计服用15剂。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见患者皮疹、疼痛基本消失;有效:治疗后皮疹下 消退面积≥50%,疼痛显著减轻;无效:治疗后皮疹、疼痛均无明显改善。临床有 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x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3.0软件处理数据,%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有统计学 意义。 2.结果 此次观察中中药组治疗无效2例、有效16例、显效24例,传统组治疗无效10例、有效18例、显效14例,中药组与传统组临床有效率为95.24%、76.19%,对比即指中药组临床有效率较传统组显著更高(x2=14.819,P=0.001)。 3.讨论 带状疱疹无明显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胸、面部位,其次为颈部、 腰部,受累皮肤多呈现节段性,存瘙痒、疼痛感觉,若合并有皮疹,则可进一步 进展为水泡或脓疱[3]。 当前此病的治疗中,以西药治疗为常用治疗方案,如阿昔洛韦片,其可对单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3

跟师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小柴胡汤的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 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

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始见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5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之水肿、小便或利或不利、腹痛下利、肢肿、体颤、肉跳及心阳虚衰、水气上凌之心悸等症。临床中,笔者还用于治疗其他病证,疗效较好,现列几则验案如下。 自汗案 患者,女,37岁,2004年8月就诊。患者自诉:自汗不止4月余,曾在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西医调节神经的药物不起作用,服其他中药效果也不明显。3天前患感冒服西药及中成药后,汗出更多,低热(体温37.5~C)。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头面部汗出如洗,筋脉拘急,身体瞤动,舌苔白干,脉沉细,此系阳虚不固。治以回阳固脱。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生姜30g,白芍30g,白术20g,茯苓30g。1剂,煮取1000ml。频频饮之,1日饮完后汗出稍止。改用小剂量。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各12g,白术8g。日1剂。又服4剂热退身凉,汗止神复。半年后随访,自汗未再复发。按:本病人素体表里阳气俱虚,阳虚不固常自汗出。本次感冒服西药发汗更伤其阳,因此汗出不止;汗出过多,阴随阳伤,阴阳两虚,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身体膶动、精神疲倦。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可回阳气;茯苓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既助附子温阳祛寒,又伍茯苓温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可扶脾之运化;白芍既可敛阴和营以解筋脉拘急、身之膶动,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引阳药人阴。诸药相伍,使阳气得回,表气得固,故不汗出。阴液得复筋脉得养,肢体膶动可解。阴回阳复,阴阳平衡,病即可愈。 眩晕案 患者,女,50岁,2004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旋转性眩晕3天。病史:平素自感体倦乏力,稍有不甚即伤风感冒,且持续时间较长。本次病发即感冒10天(基本痊愈)后,早晨起床时突感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伴有恶心呕清水,头昏沉胀疼,心动悸汗出,不欲食,食入即吐,曾服西药及输液,病不见轻,才求服中药。症见舌淡胖有齿印,苔白稍厚微腻,脉沉尺部若无,四肢发凉。诊断为脾虚湿阻型眩晕,投以苓桂术甘汤加味,3剂后症状无改善。考虑病重药轻,即改用真武汤加减。药用制附子15g(先煎),白术20g,白芍15g,茯苓30g,泽泻15g,半夏12g,生姜30g。用2000ml水先煎附片半小时以上,再加入其他药,煎至600ml,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1日l剂。服1剂后诸症均减。2剂后眩晕大轻,呕吐,动悸,汗出瘥。守原方又服3剂,欲食,肢温。前方共服5剂,病瘥。随访1年未复发。按:肾主水,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气不化,湿聚。脾主运湿,脾阳不振,湿气不运而停聚于中,湿浊中阻,清阳不升,元阳不充,脑失所养,故头目眩转;浊阴上冒,故呕吐清水痰涎;脾肾阳虚,则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药用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水气;白术健脾以燥化水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可导水下行;半夏化水饮、降水逆;生姜行散水湿而暖脾;白芍酸苦微寒,配白术、茯苓、泽泻使渗湿而不伤阴,伍附子令其温燥而不伤血,白术与附子相合,补中而升阳气。诸药合力,脾肾健,阳气复,清阳升,眩晕停,水湿化,浊阴降,呕吐止。脾肾阳复,纳增,肢温,其病可愈。 失音案 患者,女,56岁。2004年7月19日初诊。声音嘶哑半月余。病史:近3个月来入夜咽喉干燥,甚或难眠,半月前感冒同时伴见咽痛音哑,经治疗感冒痊愈,音哑加重。曾服用清热利咽丸、金嗓子、华素片等药不见好转,转中医诊治。症见精神不振,咽干音哑,夜间尤甚,口干欲漱不欲咽,咽部鲜红,小腹不温,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本病由于阴盛阳衰,入夜更重,虚阳上冲,音哑加重,用真武汤加减。药为:制附子6g(先煎),干姜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2g,甘草6g。2剂,服后咽干症状似有减轻,他症如前,原方附子改为15g。又进3剂,咽干痛明显减轻,腹部也转温。守方共进11剂,诸症全失,半

(完整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 (一)实证 1、风寒犯肺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药:三拗汤加减。 2、风热犯肺证 治法:清热解表,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浊阻肺证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4、痰热郁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5、寒饮伏肺证 治法:温肺化饮,散寒止咳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二)虚证 1、肺气虚证 治法:补肺益气,化痰止咳 方药:补肺汤加减 2、肺脾气虚证 治法:补肺健脾,止咳化痰 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3、肺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细目二:支气管哮喘 (一)发作期 1、寒哮证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2、热哮证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 (二)缓解期 1、肺虚证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2、脾虚证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3、肾虚证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 细目三:肺炎 1、邪犯肺卫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或桑菊饮加减 2、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减 3、热闭心神证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开窍 方药:清营汤加减 4、阴竭阳脱证 治法:益气养阴,回阳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 5、正虚邪恋证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细目四:肺结核 1、肺阴亏损证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月华丸加减 2、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3、气阴耗伤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保真汤加减 4、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散瘀,行气化滞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痰湿毒蕴证 治法:祛湿化痰,清热解毒 方药:导痰汤加减 3、阴虚毒热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

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

五苓散

方解:五苓散(中国中医十大经方之一)[组方]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25g 白术15g 桂枝12g [用法] 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现代应用] 1.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梅尼埃病等。 如王俭用本方加味治疗梅尼埃病60例,结果症状全部消失,服药2~45剂。处方: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伴心悸烦躁者加郁金、钩藤各15g,日一剂,分三次服。 严仲庆治疗24岁女患者,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三年。四天前上夜班突感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入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刻下头痛欲裂,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细询之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遂与五苓散原方,当夜头痛即未发作。七剂后痛止出院。续服一个月。观察3年未见复发。这种头痛多伴有面色黄,舌胖大而有齿痕,配合天麻、半夏更好。 2.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早期肾功能不全、输尿管结石、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

水肿、肝硬化、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癃闭等。 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刺激症状改善最快。 3.以泄泻、吐水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晕车晕船等。 如林志谋用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年龄10个月~5岁,时间2天内43例,3~5天48例,6天以上9例,方用桂枝5克、泽泻6克、白术9克、茯苓10克、猪苓8克,发热者加葛根10克、呕吐者加藿香6克、生姜3克水煎多次频服,结果90例中除8例因脱水补液外,其余均服药治愈,平均止泻时间2.5天(湖北中医杂志,1992;4:48)。 本方能纠正体内水分的异常分布和排泄,可使许多顽固的泄泻迅速得到改善,尤其是伴有脱水者。范淮成等用本方治疗腹泻引起脱水症347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半天~12天。按原方比例,成人每次6克,1岁以下1.2克,1~3岁1.5克,3~7岁2克,7~14岁3克,结果治愈串95.7%,与对照组相比,五苓散治愈率最高,止泻及脱水纠正时间最短。因水土不服发生的腹泻,常用五苓散加六一散或半夏厚朴汤。另外,胃肠型感冒也多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4.以体腔内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羊水过多等。

JT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之猪苓汤於少阴病

JT 傷寒論慢慢教少陰篇講記之豬苓湯於少陰病 傷寒論慢慢教.少陰篇講記】豬苓湯於少陰病 陰虛型的水道不通 我們看之四十條,這是〈少陰篇〉裡面的豬苓湯證: 桂11-40 /宋319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 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一兩,去皮茯苓一兩,去皮阿膠一兩澤瀉一兩 滑石一兩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 溫服七合,日三服。 我們一開始學豬苓湯是〈陽明篇〉陽明篇〉我們教的, 豬苓湯所謂「水熱互結」的病機,有沒有可能在「少陰病」發生呢?我想還是有的。少陰病豬苓湯的條文呢,我們可以想像:它就像是延續著我們前面講的豬膚湯啦、朱鳥湯啦 …… 少陰病有可能會有的「心陰虛」的問題。 這人陰虛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燥熱的火氣產生,如果心陰虛的火氣漫延到小腸來的話,小腸的火通常都會傳成膀胱的火,畢竟它們靠得太近了。於是,就會產生排尿的問題,好像尿道在發炎啦或是怎麼樣的狀況。 除了排尿的問題之外呢,我們講到〈少陰〉本身,好像是人體水循環的大源頭,所以得少陰病的人,水循環也會變得比較差一些。 水循環比較差的時候,沿著「有形的」三焦水道會出現一些問題,我講「有形的」三焦水道的意思是:少陰病豬苓湯的證,其實跟《黃帝內經》講的三焦水道(決瀆之官,身體中的水溝),切得倒是蠻齊的。 比如說它的證狀,在上焦是「咳嗽」一一好像是肺裡頭有積水;在中焦是「嘔吐」——好胃裡頭有積水。肺跟胃的水都太多了,自體吸收不

掉。但是相對來講,下焦卻是「下利」的 腸子不吸水,水堆在腸管內。所以上面兩個地方是又熱、又沒有能力吸水;在下面是下利;並且通常會有小便不利,只是這邊不講。身體吸收水份的能力差,人,當然也就會「渴」啦。 腸子不吸水、胃部不吸水、胸腔也不吸水,這樣子上中下二焦水道的問題,在這邊倒是可以看到。可是雖然下利加嘔、 咳、渴,這些都可以標示出需要豬苓湯的「可能性」,但是 這個時候,到底是要用豬苓湯,還是真武湯,還是五苓散? 那倒是不一定的哦。 重要的是,要確定這個人有熱,是濕熱在悶燒,把水道阻住,才會需要用到豬苓湯的那些滋陰、分消濕熱的藥。不然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4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4 【真武汤】笔记(部分) ﹝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2008/07/12﹞ 真武汤可视为苓桂朮甘汤、五苓散的加强版 从感冒的框架下来看,苓桂朮甘汤与五苓散用起来都有极限,要用更强的方,就是真武汤。故真武汤可视为苓桂朮甘汤、五苓散的加强版。 太阳感冒也会遇到真武汤证:感冒发汗后,往往会变成真武汤证,真武汤主治少阴,但以症状而论,太阳感冒也会遇到。 为什么不放甘草?五、六味药以上的方子,如五苓散、真武汤、乌梅丸等都没有甘草。为什么?(《辅行诀》里的大真武汤也放甘草,故真武汤也不是一定不可以放甘草。) 五苓散没有甘草,因为五苓散症是身体里面的水兜来兜去,故不需要以中焦为治疗的中心轴,各味药像接力赛一样各作各的事,药性衔接起来成为整个方剂的药性结构。 乌梅丸主治阴阳离绝,没有中心点可为用药的基础,所以不放甘草。 黄耆五物汤治疗血痹,手指脚趾发麻,这是容易中风的体质。将桂枝汤里面的甘草拿掉,生姜加倍再加黄耆。黄耆五物汤的走法跟桂枝汤很不一样。桂枝汤有甘草,桂枝行不到的地方,生姜将之从营分推到卫分,桂枝汤的姜枣可调营卫。但黄耆五物汤里面不放甘草,桂枝跟生姜连属的药性就不见了。加一味黄耆,黄耆就处在营卫之间,把桂枝、生姜的药性隔开,让桂枝留在血管里通血路,生姜留在血管外负责把多余的水分打掉。所以在经方的世界,放不放甘草是很严谨的。 桂枝黄耆汤:治疗黄汗。方中有甘草,乍看下此方的药性走法跟黄耆五物汤类似,但其实很不一样。 真武汤不放甘草,方剂组合的药理作用看起来乱乱的,看不出其中的端倪。对上太阳病7-55条的症状,更是不知所云: 【7.55】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发汗后又发起烧来,看起来是要转阳明病,要用调胃承气汤或白虎汤。所以要能认得出是真武汤证,真的不容易。如果是实热的调胃承气汤证或白虎汤证而用了真武汤,会把人烧坏。调胃承气汤证或白虎汤证的脉较平常有力。发汗后仍发热的真武汤证,脉特别微弱、特别细,但也可能跟平常没差别,有时是尺脉浮。 真武汤主治水毒,但「水毒」是我跟着日本流派的中医说的,仲景称「水气」,后代中医称为「冷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