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记》导读

《史记》导读

《史记》导读

[在北京大学讲演」

大家都知道,《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最优秀的史学著作,文

学水平也很高。它的作者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一位文学家

和史学家。我今天来介绍《史记》,也要介绍司马迁,侧重在史学

方面,讲四个问题。

先介绍两个知识性问题。一个是《史记》的名称问题。大家

或许以为这本书一开始就叫做《史记》,其实不是。在司马迁以前,“史记”是一个泛称,凡是春秋、战国的史官记下了本国的大事,

形成的原始史料都可以叫“史记”,秦国史官、魏国史官记的都可

以叫“史记”。所以司马迁出书后差不多200多年中,有时叫“太

史公书”,这是司马迁自己定的名字;有时叫“太史公记”;甚至

于有时候叫“太史公”,并不叫“史记”。根据学者研究,要到200

多年后的东汉末年才开始叫“史记”,从此直到今天,“史记”这

个名字就专属于司马迁。

第二个知识性问题是“史记”的存失问题。据《史记》司马

迁自序,他说他写出来的书一共是130篇,今天的《史记》是130

卷,正好吻合。但今天的《史记》是不是全是司马迁写的呢?并

不是。经过学者们的研究,一般认为:绝大多数是司马迁写的,也

有小部分遗失了,后人增补进去,所以今天仍有130卷。补写的

部分有两类:一类是整篇地补,因《史记》有十篇整篇地遗失了,【时掌管整理国家图书资料。所以司马迁得以大量阅读图书资料,给他后来写《史记》打下了雄厚基础,他于公元前104年开始写

《史记》,前后十几年方才完成。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共3000年历史,52万多字。司马迁在公元前99~公元前88年,

因替李陵说情遭受官刑。李陵是一位将军,替汉武帝打匈奴,开

始打了很多胜仗,后来救兵不来,关尽粮绝,他就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听到后非常生气,他问司马迁怎么看,司马迁替李陵做了~

些辩护,汉武帝生气,将他处以官刑。执行以前,司马迁很痛苦,曾想到要自杀,但《史记》已经写了,还没有完成,死了轻如鸿毛,思想斗争结果,活了下来。后来他又接受了一个比太史令还

要高的职位,叫中书令,大体相当于后代六品官,继续为汉武帝

服务,直到死去。

下面讲第二个大问题:《史记》的指导思想。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他想通过《史记》宣扬一个什么思想?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我以为,司马迁的指导思想有两个:首先~个是为了

歌颂汉王朝。有不少学者认为《史记》是揭露汉王朝,揭露汉武

帝的,我认为这个看法不妥当。《史记》是歌颂汉王朝的,可以从两方面得到证明:~方面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言论,从言论

中看他们为何要写《史记》。司马谈临死时叮嘱司马迁必须写一部史记,歌颂汉朝“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从中可看出司

马谈对汉朝是肯定的。司马迁当时曾流泪表示:我虽然才干不高,但一定要把您收集整理的材料细致完备地写出来。后来他又向别

人表了同样的态,他说,汉武帝是明君,对汉武帝的盛德和~些

王侯将相的功绩,自己如不能写史书记载下来,作为史官是没有

尽责,作为儿子来说是违反了父亲的遗志,“罪莫大焉”。无论从司马谈或司马迁关于为何写《史记》的言论,都可看出他们是歌

颂汉王朝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看《史记》内容。举两个

例子。首先,在自序中,司马迁在提到为什么要写汉武帝本纪的

时候,说“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建元”是汉武帝的年号,从刘邦到武帝是五世,这话是汉武帝功绩达到五世最高峰的意思。在此之前,司马迁给汉朝的皇帝都给了很好的评价,比如说,刘邦,“双行功德”,所以打败了项羽。另外又提到了文帝,也用了“天下归心”。现在说武帝,又超出了前几任皇帝,歌颂的意思十朴明

g他的评价是“不虚美,不隐恶”,把抱这种态度写下来的史书叫作“实录”。所以尽管司马迁主观上要歌颂汉王朝,但对皇帝的错误和罪行(如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黯武、穷奢极欲、迷信鬼神,以至于汉高祖刘邦的一些流氓行为)都如实写了下来。这里有~强证:凡是属于君主的一些错误和罪行都是在正文里,作为史料如实记载,凡表示司马迁自己的看法的,在“太史公日”里面,都没有关于错误罪行的叙述,都是肯定汉朝的。通过这一对比,可以看出:主观上司马迁是要肯定汉朝的,但又有先秦史官传统的影响,所以要如实记载,这正是~个伟大史学家的伟大之处,并

不因为他想肯定汉朝而隐瞒罪责和错误。

司马迁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指导思想?这和他的政治态度分不开,他的政治态度是一贯忠心于汉武帝的,有以下三点证明:第一,司马迁的家庭和汉王朝的利益是一致的,父子俩先后担任太

史令,官虽不大,但西汉时官职不多,作为一般士人,能到这个

位置就很满足了。这个位置有些特权,是颇为光荣的,比如:六

百石以上的官,犯了罪不能直接判刑,必须上报给皇帝叫“先请”,如果皇帝对你有好印象,就可能减刑或免刑了。另外,出门坐车,车上可施幡,即装车耳,所以司马谈曾说:我死了以后你

会当太史令的,这就可以“续吾祖”。这证明当太史令很光荣。这是一个证明。第二,正因如此,司马迁对武帝十分感激,曾说自

己一直想通过拼命工作,“亲媚于主上”,取得武帝欢心。这是他自己说的对武帝的态度。后来为什么又得罪了汉武帝呢?据史载,司马迁和李陵并无深交,为何替他辩护呢?主要原因之一是听到

李陵投降消息后,汉武帝食不甘味,非常难过,无心上朝,大臣

们不知所为,司马迁想给汉武帝一点安慰,表达自己一片愚忠之心,所以解释说李陵过去一直表示忠心于国家,这次打匈奴开始

也立了很多大功,最后是不得已才投降的,将来有机会还是会报

答汉朝的,意思是劝武帝多从好处着想,别太难过。谁知汉武帝

认定他是给李陵辩护,将他处以宫刑,这是他完全没有料到的。这是汉武帝的错误。第三,是不是从此后司马迁开始反对汉武帝呢了@

遗漏史料,补艺即弥补儒家经典不足之处。儒家经书发展到汉武帝时,数量很多,内容繁琐,多半是抽象、枯燥的原则,仁义利

智信之类,而当时的注释都是从文字训治上解释,或是从“微言大义”方面注释,所以有些注释是越看越糊涂,很难被一般士入理解、吸收。而汉武帝又要广泛传播它,司马迁敏感地感觉到如果能在已有的史料基础上更广泛地收集一些史料,即“拾遗”,写出一部系统的通史,通过生动具体的史实,用儒家思想来指导,来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就可以更有效地宣传儒家思想,“成~家之言”即是此意。另一方面,从《史记》的内容来看,也是基本上贯彻儒家思想的,特别是儒家的“仁义”思想。举一个例子:比如写到西周代替商朝,在“殷本记”里记载纣王如何残暴,如何违反仁义,又在周本纪里极力描写周文王如何推行仁义,“积善累德”,到他儿子周武王又接着推行仁义,结果推翻殷朝。这样,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就使儒家思想更容易被人接受。不仅是周朝,而且是系统介绍了3000年的史实,这就是他的“拾遗补艺”。到

汉代,他记载孝文帝如何废除肉刑,如何把“夷三族”的刑法废

除了,评论说:“德至盛也,岂不仁哉”,对孝文帝是用儒家的标准去评价的,说明他在宣扬儒家思想,也是歌颂汉家君主。

说《史记》宣扬儒家思想也有些难以解释的问题,如被很多

著作用来作为《史记》否定儒家思想的一个例子:在“游侠列

传”序里,说“窃钓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前三句在庄子的原文里确是对儒家仁义进行讥讽,意思是当时的社会并没有什么仁义和公理,谁有权力就可以当侯,统治国家,可以自封为“仁义”,而如果没有实力,偷一个带钧就会被处死。庄子的思想是道家的,这话的确是讥讽儒家的仁义道德的,但司马迁引此句,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呢?根据上下文全面研究,我

个人认为他本意并不反对仁义,而是用来说明他对“仁义”的一

个看法。司马迁对“仁义”理解得很实在,认为在别人有困难时(经济困难、政治困难),就进行帮助,这就是有德,就是仁义,别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