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在说枯燥无味的知识理论之前,先让我来讲个小故事: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而这惯性思维就是我所要探讨的社会知觉过程中产生的效应之一。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作为一个专业概念被提出来后,对其基本涵义的解释就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David Shaffer认为社会知觉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方富熹认为社会知觉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时蓉华认为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一般说来,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在现在社会中,社会知觉论运用在各个角落,从你步入社会的那一刻起,社

会知觉就在无时不刻的影响着你和你周围的人,影响着别人对你的判断。

在升职降职的时候,社会知觉的理论同样贯穿于始终,领导在考核下属的时候也在运用社会知觉论,正所谓第一印象决定成败也是这个道理。那么公司考核中,领导者到底有没有运用社会知觉论呢?对某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第一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一位新上任的管理人员若被他的下属获得较为满意的印象,这就能为日后彼此间接触交往,搞好人际关系和进行有效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有助于建立管理人员的威信。一般说来,“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就是新的领导要特别重视第一印象,要想方设法给下属留一个好印象,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社会知觉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考核中最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对于管理均有重要影响。例如,考核评定人员对考核对象的近期表现关注较多,而忽视了他们以往的表现。如果某人最近一段时间工作表现突出,考核的意见就比较好,反之,考核意见就差。总之,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同样地,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既不断分化又相互渗透,尤其是人文类学科,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知觉理论就是比较典型的学科融合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有社会知觉的支撑,举一例: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的需要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对方个人乃至群体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判断和印象。

员工招聘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组织招聘前的准备工作,另一个则是组织的招聘工作。这里我们着重看一看组织的招聘工作中对社会知觉理论的运

用。在员工招聘前期,招聘广告就好比是应聘者的简历,可以说是企业呈献给应聘大众的第一印象,招聘广告通常要注意应向大众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使那些潜在的申请人能够将工作岗位的需要同自己的资格和兴趣进行比照,并唤起应聘者的热情。还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企业要在招聘广告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要符合实际情况,要尽可能的为企业塑造一个正面的形象。我们知道在社会知觉影响下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因此,在作出判断的时候,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占有更多的权重。所以负面信息的影响往往容易造成员工招聘过程中潜在人才的流失。企业在招聘时一定要注意将自己的正面形象最大限度的展现出来,例如对待毛遂自荐的应聘者要礼貌接待,在简单的面谈或面试过程中要表现出企业的水准,要及时回答应征者的询问。特别要注意表现自己的优势绝不是毫无根据的夸大自己。而同时企业不仅仅只暴露公司好的一面,也应该让申请人了解公司不好的一面,以便申请人对公司又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可以使应聘者对即将进入的组织和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更好的思想准备,也可以展现出企业的诚意和可信赖程度。

在决定录用后就是对员工进行职前教育,在进行职前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提高试用者对企业的认识,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这就是应用了社会知觉效应。当试用者对说从事的工作和所面对的工作环境有积极的印象时,他们就会在工作中展现更高的积极性和更好的姿态,这对企业十分重要,由此企业可以借着新注入的活力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同时也对录用者十分重要,我们知道此时的录用者还在试用期,而并未真正的走上正式的工作岗位,他们还需要进行各方考核以确定最后的录用者,所以当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可以给考核者留下不错的印象,从而增加自己被最终录用的筹码。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知觉理论对企业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其理论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管理者的亲睐。社会知觉理论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促进企业发展,也能起到抵触企业发展的消极影响。在管理中企业管理者需要发挥各个社会知觉效应对企业推动的优势,克服心理效应产生的各种偏见,这样才能使员工发挥出他们最大的优势,趋利避害,在企业以及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广。

第二章 知觉与管理

第二章知觉与管理 一、判断题(对于下面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在括号内划“T”,你认为错误的,在括号内划“F”) 1.在面部表情中,微笑是很重要的,俗话所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说明了这一点。() 2.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3.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4.自我,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5.心里的自我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6.自我评价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7.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 8.主张使用普遍性、一贯性和差异性三种信息进行归因判断的心理学家是韦纳。() 9.定势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 10.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 11.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12.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有相同的规律性。() 二、单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 如果我们把社会知觉主要理解为对人的知觉,那么以人为对象的社会知觉基本上划分为对个人的知觉、角色知觉和()三种类型。 A. 人格知觉 B. 情境知觉 C. 比较知觉 D. 人际知觉(或人际关系知觉) 2.有人把乌鸦的出现堪称是不祥的征兆,把喜鹊的出现看成是好兆头,这是常见的归因偏差中的()。 A. 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 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 涉及群体利益的归因偏差 D. 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3.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1)观察者的();(2)观察者的兴趣和爱好;(3)观察者的个性特征;(4)观察者的过去经验;(5)观察者的知识结构。 A. 需要与动机 B. 能力结构 C. 态度体系 D. 人格特征 4.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5. 以人为对象的社会知觉可以划分为()。 A. 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 B. 对个人的知觉、群体知觉、角色知觉 C. 人际知觉、群体知觉、角色知觉 D. 对个人知觉、群体知觉、人际知觉 6.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在知觉过程中会把若干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他们在对知觉对象的组合中,服从于()、相似原则、闭锁原则和连续原则。 A. 接近原则 B. 情境原则 C. 交替原则 D. 对比原则 7. “新官上任三把火”说明了领导十分重视社会知觉的()效应。 A. 刻板 B. 第一印象 C. 知觉防御 D. 近因 8.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是()。 A.知觉 B.感觉 C.思维 D.思考 9.“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A.布鲁纳 B.阿希 C.凯利 D.韦纳 10.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的效应是()。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管理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我们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完成了儒法融合,在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以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刑并用、注重德教的统治原则,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手段,塑造了后来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管理典范。 二、辩证的看待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法、道、墨之说的反映和体现。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于如何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它们相互

知觉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应用

经管视线 对于一名管理者而言,有效地同员工进行沟通并对他们进行激励,是成功实现组织目标最为重要的一项职能。但是,管理者却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员工对于管理者的行为所做出的反应往往并不是以客观现实而是以他们自己的知觉为基础的,他们是针对他们所看到的世界进行思维,因此,准确的把握员工对他们工作和管理活动的知觉无疑是一切有效管理活动的前提。 一、知觉的基本概念 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对自己所观察对象的解释说明,进而发展成为个人态度,并且影响个人的行为。知觉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分别是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其中,选择性指主体在同时接受刺激时,会选择性地把其中一些当作知觉对象,把另一些对象当作背景;整体性指主体会将知觉对象中的多个孤立部分认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理解性指主体会通过经验与知识对知觉对象进行解读;恒常性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知觉映像并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会相对保持稳定。 由知觉的特征可以看出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到知觉的形成,从而使得知觉主体面对相同的事务却可能产生不同的知觉,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知觉者本身——当看到被知觉的客体并试图进行理解时,主体特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应的解释;(2)被知觉的客体——被知觉的客体的特点会影响到知觉,同时,目标与背景的关系也会影响到知觉;(3)知觉情境——因为物体被看到的时间会影响主体的注意力,因此观察的背景同样十分重要。 二、知觉研究的管理学意义 知觉对组织中个人行为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员工在平常的工作中,对现实的知觉通常并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对于同一知觉对象,不同主体的知觉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无论组织在向员工传递期望信息时付出何种程度的努力,成员在感知时仍非常容易产生理解偏差。同时,这种偏差会随着群体的扩大而迅速累计,最终大幅提升组织的沟通成本与冲突成本、削弱组织的运营效率。 所以,对于管理者而言,加强对知觉过程的理解,在传递信息时,认识到知觉偏差的存在及其产生的根源,将能够极大地提升其在判断组织管理问题方面的准确性以及处理相关问题的有效性,从而保证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与组织目标的最终达成。 三、从归因理论角度审视组织员工的激励问题 1.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管理者在平常的工作中需要关注的对象往往是具有不同信念、价值观和意识的人类,当观察个体时,通常需要对其为什么以某种方式行动寻求相应的解释。归因理论指出:对某一特定行为所做出的归因不同,主体对个体的判断也会十分不同,当观察某一个体的行为时,主体总会判断它是由内因还是外因造成的。内因行为是在个体控制范围之内的行为,外因行为则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行为。 根据归因模型(图1-1),主体的归因判断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1)区别性——被观察个体在不同情景下行为的重复程度;(2)一致性——不同被观察个体在类似情景下做出相同反应的程度(3)一贯性——被观察个体行为的稳定程度与持久程度。对于观察者而言,当个体行为表现出高区别性、高一致性、低一贯性的时候,很可能认为该个体的行为是由外部因素主导的,反之则很可能会认为是由员工自身的内在因 素主导的。 图 1-1 归因模型 2.归因理论与员工激励 归因对于员工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上。例如,如果失败被归结为内因,管理者就会选择更有能力的员工或对其进行培训;如果将其归为外因,管理者暂时就不需要采取措施。但是,在现实当中,由于基本归因偏差、自我服务偏差和利己归因偏差现象的普遍存在,管理者在进行归因时想要避免失真往往是比较困难的。正因为如此,管理者想要给予员工客观的评价,保证组织的士气与员工工作的满意度,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采取更多的有效措施来降低这种归因过程中的失真。 首先,应帮助员工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管理者需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员工,明确员工的任务目标。员工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状态和对未来的考虑制定一组目标,而管理者会根据企业战略形成对于员工的期望目标,如果两者差距较大,就有可能困扰员工,使其对前景产生悲观。 另外,应帮助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在帮助员工理解自己的工 知觉研究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应用 陈剑平 厦门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介绍了知觉的基本概念以及在员工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的“归因理论”与“知觉管理理论”,以便帮助组织的管理者更有效及更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激励,从而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与业绩,推动组织成长。 关键词:知觉;归因理论;知觉管理;员工激励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3-02 23

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肖家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社区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根据《建国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探索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举措,全面提升社区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针对社会管理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两新组织”服务管理等工作,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实现对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和矛盾排查、化解的一体化、常态化规范化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实效,我村成立由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村委会工作人员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四、主要内容 (一)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 1、创新和加强科学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1)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矛盾化解、维护稳定四位一体的工作平台,实行集中办公。(2)在本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其职责范围,负责相关工作开展。 2、创新和加强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制定治安重点地区整体发展规划,社区要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特别是流动人口居住集中地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纳入辖区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制定具体规划方案。 (2)建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治安突出问题滚动排查整治机制。定期开展治安隐患大排查,摸清底数,分析梳理治安突出问题,制定整治方案。 (3)加强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应急处置队伍,防范处置预案和指挥机制。 (4)健全完善公共安全监管机制,健全完善安全制度、措施和监管机制,抓好辖区各类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工作。 (二)创新和加强规范化的重点人员管理体系,规范建立各级人口管理体系。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4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圣才出品】

第4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第一印象 B.刻板印象 C.总体印象 D.客观印象 【答案】C 【解析】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2.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平均模式 B.中心品质模式 C.加法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答案】D 【解析】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

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3.一般说来,()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加法模式 B.加权平均模式 C.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答案】D 【解析】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印象形成的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这种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4.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印象管理 B.印象形成 C.初次印象 D.印象修正 【答案】A 【解析】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社会管理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相关领域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下面是美文网带来的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1: 通过一个星期的网络学习,使我明白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许多知识和道理,深刻体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深刻了解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许多知识:排查治理企业安全隐患,应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必须把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要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重要课题。社区是派出所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主阵地。实施科教强警战略,要加强公安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把更多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治安防控工作中去,不断扩大技防覆盖面,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对事故查处实行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重大事故查处实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要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

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要积极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建设,逐步实现110、119和122三台合一,并网运行。对企业安全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是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从而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向多元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参与,要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行动的指南。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 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对世界,特别是对东方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嗲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还有一些古代经典著作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批像孔子、管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李斯、诸葛亮、李世民、王安石、康熙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们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管理学家。在他们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具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生产、市场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兼爱”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子认为,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有“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现代管理学上的“人本管理”思想要求企业领导平等对待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运行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及其创造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实质相吻合,是“兼爱”思想的延伸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为”与“为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从“人

知觉及其在广告中的应用

知觉及其在广告中的应用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和解释),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 当我们看到绝对伏特加的平面广告时,我们直接看到的是一个融入到不同事物中的透明酒瓶,这是我们感觉到的东西。然后,我们借助已有的经验,根据酒瓶的形状,画面中的文字,推测出这是绝对伏特加的平面广告,这是综合感觉信息而产生的知觉的效果。 一、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等特点。 在广告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广告产品与周围的环境更好的组合起来,综合整合各种有效的营销因素,把他们组织成一个整体,达到对受众一对一的沟通,促进受众购买和促进忠诚顾客的系统营销。此外还需创造动人的广告整体氛围,充分吸引受众注意力。 通过运用双关等手法,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力,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可以联系美的电器的广告来进行研究:“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美的”二字,一方面是本产品的品牌名称;另一方面,美的也是一个形容词,暗喻如果使用美的电器,生活就会更美好;此外,还指出生活中可以更多的使用美的电器。像联想(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东风牌汽车(外事具备,只欠东风)等广告语中,都充分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当一个人收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时,其视听觉就会一时失去平衡,从而在人的感知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心理异质现象。异质的类型有:一,时空的突然性;二,变异产生的突然性;三,时空变异的综合性。例如ipod MP3广告换衣篇,时间、衣着、肤色、形象的迅速衔接转换,在时间上、心理上给广告受众以强烈的吸引力和乐趣,从而在广告受众是心里留下深刻印象。ipodMP3色彩的鲜艳、丰富,使用携带的方便快捷,以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受众眼中,从而引起受众的兴趣。 二、广告知觉中常见的偏差: 1.首因效应。

浅谈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浅谈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要顺应社会发展形势,从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有效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加强治安管理,有效开展虚拟社会管理和有效调动公安民警积极性等方面,创新思路、勇于探索、强势破题,积极破解维护稳定难题。公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排头兵,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是县区级公安机关首要的政治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30年来累积的各类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集聚和释放,使社会矛盾日渐凸显,刑事案件呈高发态势。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大量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强势推进,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涉稳事件数量呈多发趋势,成为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处理、调解、化解难度不断增大,如果我们还是沿用事后“救火”的旧思路、老办法应对,只能事倍功半,容易造成被动。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未雨绸缪,及早谋划,才能牢牢驾驭社会稳定大局。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顺应社会建设进程,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充分发挥我国政治优势、现代科技作用和基层创造精神,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工作新路子。 一、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社会管理工作各个方面现实状况的认真分析,我们发现在当前的社会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思想认识方面。思想理念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第一步。我们的一些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当前世情国情社情发生的深刻变化把握不准,对维稳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评估不足,对新形势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高,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按部就班搞工作,四平八稳抓队伍”的陈旧观念和“不动不错,越管越乱”的错误认识,缺乏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如此以来,整个社会管理工作在机制、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就成为空谈,管理难题的破解、管理资源的整合及管理效能的提升更无从说起。 二是在警务机制方面。与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的规律相比,现行警务机制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在决策指挥上,往往凭经验、靠行政命令来部署;在勤务组织上,延续“群众上班我上班、群众下班我下班”的传统模式,城镇社区警务和农村警务机制还不够成熟;在警务部署上,部门、警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战,不能发挥整体合力,政府频繁调用警力参加征地拆迁等非警务活动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发挥。 三是在硬件配套方面。虽然近年来警用装备不断加强,基层基础的警务保障逐步完善提升,但受经费保障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基层公安机关在办公条件、执勤工具、车辆装备、通讯保障、搜排爆装备等公安基础硬件保障上离正规化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近年来各类大型安保活动增多、涉稳事件频发、群众法制观念不断提高和违法犯罪手段日益更新,公安机关硬件上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社情敌情变化的速度,人海战术下产生的防管控打网络疏漏和管理服务效能低下问题突出。 四是在软件跟进上有局限。主要体现在队伍建设和信息化的推进两个方面。尽管近年来公安队伍在不断增编,民警数量有所壮大,但与高速增长的人口总量、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相比较,民警人数比重偏低,民警严重超符合工作。同时,作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器”的信息化工作在基层一线处于起步阶段,一线民警主动吸收信息化改革的能力有限,使信息化作为“推进器”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所做的有效尝试 一是在社会矛盾源头治理上推行“人性化”措施。公安机关应大力提倡“调解优先”和“柔性执法”的理念,既要严格、公正、规范执法,又要理性、平和、文明执法,围绕“三个最大限度”的总要求,完善以“三调联动”为主体的柔性调处机制,进一步创新执法理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纵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孔孟的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变化的核心内容。所以谈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孔孟的管理思想就是必须要说到的。 孔孟的理想是实现仁政,孔孟所关心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管理思想当然是孔孟之道的 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研究孔孟思想可以发现,孔孟讲管理从不脱离道德建设,而把道德建设作为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修己以安百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两点就说明了这一点。孔孟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就是强调通过道德建设来治理国家,把管理活动纳入道德规范。因为道德建设是孔孟管理思想的着眼点,所以,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十分强调道德建设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把孔孟的管理思想称为管理道德思想。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管理者提出了从事管理活动的几项重要原则,它们是:一、“爱人”;二、富民;三、教民;四、“克己复礼”;五、“和”;六、义利观。 “爱人”,是充满古典人道主义精神的概念,是从事管理活动所应持有的态度。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就是“爱人”,可见“爱人”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怎样算是“爱人”呢?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人”态度,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和关心人,洋溢着道德的光辉。 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势必致力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将之落在实处就是富民和教民。过去,有人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两句话,便以为孔子是空谈道德而忽视人民物质生活的,这完全是误解。孔子的这种措辞方法只不过是强调缩小贫富差距和保证社会安定的重要性,绝不是主张贫穷。在孔子看来,能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就是超过尧舜的大圣人,就充分体现他对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深切关心,对富民政策的高度重视富民以外,孔孟又强调教民。卫国人口众多,冉有问:人口多了应该怎么管理,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老百姓富裕之后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孔子所谓“教”,即提高道德水平。又,孟子在教导梁惠王怎样实行仁政王道时讲:首先要让人民有自己的田产,安心生产,吃得饱,穿得暖,过上富裕的生活;然后要办好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搞好道德建设。富民、教民,构成孔孟的基本的管理政策。 让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当然是“爱人”的表现,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那么,人与动物的界限是什么?不是别的,是道德。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具有道德文明的人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并非人与动物的区别点。由此可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包括“尽其心”和“求放心”正反两方面。“尽其心”是充分发展、扩张人的善良本心;“求放心”是把所丧失的善良本心找回来。孟子讲教民就是要贯彻其修养理论,通过教育的手段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帮助人们健全和完善人格,说 到底就是要使生物人成为完善的社会人以区别于动物界。这种教民的政策把对人民物质生活的关切进一步深入到了精神生活领域,更是“爱人”的深层表现,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它使 孔孟管理思想中的道德精神大大升华了。 主张教民者自古有之,但许多人忽视了教民和富民的关系。在孔孟看来,二者的关系是很显明的:富民乃是教民的物质基础。这从孔孟先讲富民后讲教民的排列次序上已经可以看出。孟子更深刻地阐述了富民和教民的正确关系。孟子虽然特别重视教民在管理中的作用,但是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在说枯燥无味的知识理论之前,先让我来讲个小故事: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而这惯性思维就是我所要探讨的社会知觉过程中产生的效应之一。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作为一个专业概念被提出来后,对其基本涵义的解释就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David Shaffer认为社会知觉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方富熹认为社会知觉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时蓉华认为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一般说来,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在现在社会中,社会知觉论运用在各个角落,从你步入社会的那一刻起,社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6141-55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调研报告(完 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政法综治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摆在实务界和理论界面前的热门课题,社会管理工作能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加强与创新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与“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由于社会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紧万象,涉及面广,现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择其重点开展调研,并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经验做法及其成效 1、信息化建设,人性化关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高效优质 ,石城县公安局牵头组织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

租赁房屋和暂住人口集中清理专项行动,按照“村不漏街,街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工作要求,共清理出租房屋1964户,清理暂住人员2529名,并全部完成了基本信息采取集与电脑建档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3297名外来流动人口的动态信息在电脑系统登记备案,并实现了暂住人员信息与在逃人员信息互动对比,“以房管人”和“以信息化管理人”工作模式初见成效。以来,在全县28家旅馆安装建设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公安部门信息平台联网,通过入住人口身份信息查验,抓获网上逃犯12名,有效提高了办案效率和流动人口社会治安防范能力。在流动人口服务方面,石城县教育行政部门以人为本出台新规,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凭用工单位证明免借读费进城就读,并可平等享受升学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困难,为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创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 2、无缝对接,分类帮教,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重新做人

浅谈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浅谈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从我国改革开放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目标,社会建设就成为政府工作的最主要内容。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北京市工作实际,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总的看,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在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中不断完善,特别是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北京社会建设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有关工作部署。对于首都来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首都社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6月3日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对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各方面做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也指明了本市社会管理的前进方向。

在课上认真阅读了意见内容,也听了赵小卫同志的分析解读,对于意见中关于加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和实现各类人群管理服务全覆盖的一些具体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一、着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 关于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重中之重,虽然本市已建立食品安全的科学评估、市场准入、监测与监督抽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信息归集发布和日常监督协调等六项食品安全长效机制,但是针对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层出不穷的事实,我们清楚的看到立法仍然不够健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各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加大力度,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完善动态监测和处置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强化快速通报和迅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置食品药品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的监管工作格局。 二、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关于完善各类人群服务管理 目前,本市的老年人口比例已将近20%,达到老龄社会标准的2倍,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成为了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去年出台了居家养老(助残)“九养”政策,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另外在全市提出了“9064”养老模式,适度普惠应对人口老龄化。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构架了“9064”养老模式——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社会专业养老机构养老,目前已基本形成新的模式框架。为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

金立慧,201031060313 10级林学院旅游管理系3班 2011-11-20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 摘要:中国管理思想历史悠久、内容博大而精深,尽管当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但是其主要内涵皆附着于各种文化流派,散见于诸家学说之中。《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源头,也可以说是中国管理学之源头,对中国古代管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的要算是儒、道、墨、法、兵五家学说,其中儒、道、法三家应用得最为广泛,为大多数领导者所采用,因而也发展得最为成熟。 关键词:东方管理学中国古代管理学儒家道家墨家中国古代管理学的特征 既要谈论中国古代管理智慧,我们必须先分清楚中国古代管理学基本内容和特征,只有先了解这两方面,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的魅力之处。 首先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东方管理学。东方管理学是以东方文化为背景,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以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为比较对象,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为目标,以资源节约、低碳环保、效率最大化、互利多赢、科学发展观为理念或管理手段,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东方文化理想的组织文化软实力,以期塑造和提升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发展模式的”系列管理方法与理论实践。「1」东方管理学包括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伊斯兰教的管理思想、印度的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等,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东方管理学中的核心和精髓。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东方管理学中的精髓部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自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历了又《易经》到先秦的百家争鸣,最终确立以“儒”为核心思想的演变过程。管理学在中国古代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但是当时各类学说中所阐述的“治人治国之道”皆附着于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之中。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第二节知觉他人、群体和自我 第三节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 高级过程 第四节印象管理:控制他人 的社会知觉和认知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印象的形成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3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种种现象的信息;(非社会性信息) 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里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社会性信息)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4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5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J.Bruner,1947)在“价值与需 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 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布鲁纳 6 实验材料:一套硬币,有1分、5分、 10分、25分、50分等种种大小不同的 圆形硬币;另一套是与硬币大小形状相同的硬纸片。实验对象:30个家庭贫富不同的10岁孩子。 实验程序:先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银幕上,让被试依次观看,然后移去刺激物,让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与圆形纸片。 实验结果:被试画出来的圆形大小和实际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他们画的圆纸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的大小较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大小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更大。 社会知觉实验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7 社会知觉的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8 人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9 角色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0 人际关系的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1 群体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2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 第 1 页共1 页

浅谈中国古代社会管理

浅谈中国古代社会管理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的社会管理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涵着大量的社会管理思想智慧与经验。 当代中国正在走向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新时代。提高我国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仅要借鉴国外社会建设的经验,更要汲取我国古代社会管理的精华。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思想、特征,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决定的。宗教神学控制论、道德约束观、礼乐治国论、无为而治以及法家的社会控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的社会管理思想。统一的社会信念和中央政权的强大、注重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共同治理社会、综合为治,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治理经验。 关键词: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借鉴 导言: 一个事物的发展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大背景下形成,中国古代管理也不例外。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上的思想、特征,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决定的。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致看来,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其一,农业经济为主导;其二,政治组织发达,较早形成了系统的社会等级秩序;其三,国家政权在强制和主宰社会秩序的同时,非常注重思想改造;其四,强调政教分离,严禁宗教干政。中国社会是较早地超越了宗教的社会,社会团体不会屈从于神界,世界观也主要不是通过崇拜仪式来维系;其五,以“家长制”为基础的家族管理制度成为了基层社会自治的基础。此外,从公共道德的层面来考察,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较为缺乏公共精神,这也是一个重要特征。 二、管理与社会管理 管理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诞生而产生的,它最初只限于生产、军事等方面,后来由于国家的出现,管理才逐渐发展起来。一般来说,所谓管理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社会关系或创设新的社会关系以实现对人和物加以调控、配置、组织和规范的一种活动。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监督和纠正社会失灵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