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脏感觉与痛觉

内脏感觉与痛觉

内脏感觉与痛觉
内脏感觉与痛觉

内脏感觉与痛觉

植物性神经主要是传出性内脏神经从脊髓和脑干部分出,支配头、胸腔、腹腔与盆腔中的内脏活动,但是在迷走神经中80-90%的纤维具有传入功能,内脏交感神经中也有半数纤维是传人性的,副交感性盆神经中至少有30%的纤维是传人性的。与浅感觉不同,内脏性传入神经信息绝大多数并不投射到意识中来产生明确的感知觉,而是自动调节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当然,浅感觉和深感觉在产生主观感觉的同时,也具有无意识地调节体内环境的作用。倒如在肢体运动时伴随血液供应的调节,出现寒冷感觉的同时,皮肤的血液供应也发生相应变化等。

胸腔、腹腔和盆腔的各种内脏都存在着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和游离神经末梢,体内环境的变化引起它们的兴奋,神经信息沿内脏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传人。在延脑下丘脑存在着各种内脏功能皮层下中枢,如呼吸中枢、血压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化学感受中枢、饱食中枢、饥饿中枢、渴中枢等。边缘皮层则是内脏感觉的高级中枢,对皮层下中枢执行着复杂的调节功能。

在躯体各层次中,都分布着大量游离神经末梢,可能是产生痛觉的主要感受器,但是体内各种感受器受到超强刺激均可引起痛觉。所以痛觉是一种生物学保护性反应,使机体对有害刺激产生相应行为以排除有害刺激。痛觉与其他感觉相比,具有许多特点。首先,痛觉不仅包含感觉成分,还包含有情感成分、植物性成分和运动成分。主观疼痛感觉总伴有紧张、焦虑不愉快,甚至恐惧等情感变化,与此同时还有血压、心率、汗腺等植物性功能变化以及畏缩,逃脱等运动反应。情感、注意和认知活动对疼痛有明显调节作用,增强或减弱疼痛感与疼痛反应。所以说疼痛感是比较复杂的感知活动。其次,疼痛感觉的适应性较差,在痛觉刺激持久作用的过程中,痛觉感受阈值并不增高;相反,多次重复应用痛刺激反而出现敏感化现象,这一特点是其他感觉所不具备的。最后,疼痛感的性质是多样的,可以按出现的部位、特点和方式将痛觉分为很多类型。按痛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体表疼痛、深部疼痛和内脏疼痛等3大类;按疼痛定位的性质不同可将之分为投射性痛、牵涉性痛两大类;按疼痛出现的时间特点可分为有害刺激作用时立即出现的剌痛、延迟出现的钝痛或灼烧样痛,痉挛性疼痛和阵发性疼痛等。

常见的体表疼痛有刺痛和钝痛;深部疼痛中最常见的是肌肉痉挛性疼痛和持续性头痛、

腰痛等;内脏性疼痛更为复杂,可分为局部性压痛、投射痛和牵涉痛等。内脏的炎症、内脏被膜或侧壁的牵拉、管道的阻塞等均可导致内脏痛,除偶尔可以指出脏器所在部位疼痛,一般很难准确定位。医生们常按压痛点或所涉及的体表疼痛部位确定患病的脏器。例如阑尾炎的压疼点投射在脐与右骼骨间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处。心绞痛牵涉到左侧胸部和左前臂内侧,这种沿神经分布的皮肤节段呈现的疼痛称为牵涉性痛。

关于痛觉有许多理论;其中较著名的是强度理论、模式理论、专一性理论、闸门学说和神经生物学理论。强度理论(lntensitytheory)认为各种感受细胞受到超强刺激引起神经冲动的齐射(V olleys of impulses),超常性高频神经冲动是疼痛感的生理基础。但是电生理学研究发现,产生疼痛时并不一定总伴随神经冲动的高频齐射。于是叉出现丁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认为痛刺激引发出特殊模式的神经冲动是痛觉形成的生理基础。总之,强度理论和模式理论都从神经信息的编码方式中探求痛觉的生理机制,高额频谱或特殊模式频谱是痛觉与其他感觉的差别,这种理论符合痛觉没有特殊感觉细胞的事实。相反,专一性理论(Specifitytheorv)则认为存在着多模有害刺激感受器(Polymodal nocicep-tors),这种感受器对各种刺激均可发生反应产生痛觉。这种理论所根据的事实是皮肤上存在着许多痛觉敏感点,强刺激或弱刺激均可引出痛觉。躯体各层次组织中大量游离神经末梢可能是这种多模有害刺激的感受器。这些神经末梢可分为两类:有髓鞘细纤维的末梢,其传导神经冲动的速度约11米/秒,称为第1类纤维;无髓鞘神经纤维的游离末梢,其传导速度为1米/秒,称为第Ⅳ类纤维。在皮肤上,前者兴奋引起针刺样疼痛,后者兴奋引起烧样钝痛。小剂量奴夫卡因一类局部麻醉药很容易阻断第Ⅳ类纤维的传导功能,所以只引起针刺样疼痛感觉丧失,随后通常伴有的灼烧样钝痛。相反,阻断Ⅲ类有髓鞘纤维,用较强的电刺激引起Ⅳ类纤维兴奋时,则只产生灼烧样钝痛,失去针刺样感觉。深层组织和内脏器

官中也存在大量Ⅲ、Ⅳ类纤维的游离末梢}但是这些末梢并不是专一性痛觉感受器,其中很大一部分对机械刺激、化学刺激和温度刺激的反应阚值更低。这些事实又不能支持专一性理论,至今尚未发现对痛刺激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与其他游离末梢有何组织学差异。

上述几种痛觉理论都是从感受器神经编码过程中探讨痛觉的生理机制,前两种理论从神经冲动调频编码中理解痛觉,后一种理论从细胞分工编码中理解痛觉。下面讨论的闸门学说和神经生物学理论则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中理解痛觉。在讨论这两种痛觉中抠理论之前,我们简要概括一下痛觉通路。痛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轴突的周围形成了游离神经末梢,它的中枢支从脊髓后根进入脊髓后角的第二级感觉神经元,再由二级神经元发

出纤维交卫到对侧脊髓侧索,沿脊髓丘脑柬达丘脑的后腹外侧核的第三级神经元,由此投射到皮层第一级感觉区。

闸门控制学说认为痛觉制约于中枢控制系统与闸门控制系统的作用。从周围神经接受感觉信息的脊髓细胞起着闸门作用,控制着高一级的痛觉传递细胞。接受较粗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时,闸门细胞快速兴奋,继而对传递细胞产生抑制效应,相当于关闭闸门不能产生痛觉。接受较细纤维的传人冲动时,闸门细胞不能兴奋,闸门继续开放,这些冲动直接引起传递细胞的兴奋,将神经冲动传至高级中枢产生痛觉。带状疱疹的病毒使粗纤维大量受损,从而导致闸门开放引起疼痛,皮肤的振动和触摩引起粗纤维的兴奋,从而使闸门关闭出现镇痛效果。高级心理活动对痛觉的调节可以用中枢控制系统对闸门控制系统相互制约关系加以解释。

近年来电生理技术和神经生化研究的结合中,痛觉机制的理论有了突破性进展。60年代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丘脑旁束核和板内核是痛觉的重要中枢。从丘脑背内侧核的传人冲动达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皮层,情感过程通过这些皮层区对痛觉产生调节作用。70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发现,中脑水管周围灰质接受下丘脑、杏仁核及前额叶皮层的神经联系,在中脑水管周围灰质中,存在大量阿片受体,鸦片类制荆的镇痛作用主要是由于它们与这里的阿片受体相结合的结果,电刺激中脑水管周围灰质也可以产生镇痛效果;但是事先应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则无论是对中脑水管周围灰质施以电刺激或是微量注入鸦片类制剂,均丧失其镇痛效应。这是由于纳洛酮与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竞争性结合,使受体失去活性的缘故。由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发出下行性纤维达延脑背部的缝际核,再由这里的5-羟色胺神经元发出轴突沿背外侧柱达脊髓灰质背角,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从而实现痛觉传人环节的抑制作用。总之,近年关于阿片肽与5-羟色胺在镇痛中的作用问题已得到公认,奠定了神经生物学痛觉理论的基石。痛觉神经生物学理论正在发展中,更精细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内脏感觉与痛觉

内脏感觉与痛觉 植物性神经主要是传出性内脏神经从脊髓和脑干部分出,支配头、胸腔、腹腔与盆腔中的内脏活动,但是在迷走神经中80-90%的纤维具有传入功能,内脏交感神经中也有半数纤维是传人性的,副交感性盆神经中至少有30%的纤维是传人性的。与浅感觉不同,内脏性传入神经信息绝大多数并不投射到意识中来产生明确的感知觉,而是自动调节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当然,浅感觉和深感觉在产生主观感觉的同时,也具有无意识地调节体内环境的作用。倒如在肢体运动时伴随血液供应的调节,出现寒冷感觉的同时,皮肤的血液供应也发生相应变化等。 胸腔、腹腔和盆腔的各种内脏都存在着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和游离神经末梢,体内环境的变化引起它们的兴奋,神经信息沿内脏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传人。在延脑下丘脑存在着各种内脏功能皮层下中枢,如呼吸中枢、血压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化学感受中枢、饱食中枢、饥饿中枢、渴中枢等。边缘皮层则是内脏感觉的高级中枢,对皮层下中枢执行着复杂的调节功能。 在躯体各层次中,都分布着大量游离神经末梢,可能是产生痛觉的主要感受器,但是体内各种感受器受到超强刺激均可引起痛觉。所以痛觉是一种生物学保护性反应,使机体对有害刺激产生相应行为以排除有害刺激。痛觉与其他感觉相比,具有许多特点。首先,痛觉不仅包含感觉成分,还包含有情感成分、植物性成分和运动成分。主观疼痛感觉总伴有紧张、焦虑不愉快,甚至恐惧等情感变化,与此同时还有血压、心率、汗腺等植物性功能变化以及畏缩,逃脱等运动反应。情感、注意和认知活动对疼痛有明显调节作用,增强或减弱疼痛感与疼痛反应。所以说疼痛感是比较复杂的感知活动。其次,疼痛感觉的适应性较差,在痛觉刺激持久作用的过程中,痛觉感受阈值并不增高;相反,多次重复应用痛刺激反而出现敏感化现象,这一特点是其他感觉所不具备的。最后,疼痛感的性质是多样的,可以按出现的部位、特点和方式将痛觉分为很多类型。按痛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体表疼痛、深部疼痛和内脏疼痛等3大类;按疼痛定位的性质不同可将之分为投射性痛、牵涉性痛两大类;按疼痛出现的时间特点可分为有害刺激作用时立即出现的剌痛、延迟出现的钝痛或灼烧样痛,痉挛性疼痛和阵发性疼痛等。 常见的体表疼痛有刺痛和钝痛;深部疼痛中最常见的是肌肉痉挛性疼痛和持续性头痛、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人体解剖学教案 第19 次课授课时间:2012年12月18日教案完成时间:2012.11.18 课程名 称人体系 统解剖 学 年级2012 专业层 次 临床医 学五年 制 教员杨向群专业技 术职 务 教授 授课方 式 (大、 小班) 大班课 授课题目 (章、节) 神经传导通路Neuropathways 基本教材 和 主要参考 书基本教材:张传森,等主编. 《模块法教学-人体系统解剖学》2012.6,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感觉传导路和运动传导路的概念,掌握主要感觉传导路、运动传导路的途径。注意纤维的交叉部位。重点: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视觉和瞳孔对光反射传导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锥体系的概念,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 1. 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浅感觉、视觉、听觉传导路,50分钟; 2. 运动传导路35分钟。 3.小结5分钟。 4. 病例讨论:30分钟。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学组长(主讲教员)签名: 教研室主任签名: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 间 分配

5’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两大类传导通路,即感觉(上行)传导通路和运 动(下行)传导通路。一方面,经过周围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传来的各 种内外环境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最后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感觉。另 一方面,由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纤维,经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支配周 围躯体和内脏效应器。总的来说,它们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的传入部和 传出部。 上行(感觉)传导路: 感受器→周围神经→中枢(数次中继后)→大脑皮质 下行(运动)传导路: 大脑皮质→脑干或脊髓运动神经元→周围神经→效应器 复习大脑皮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定位。 复习脑干和脊髓内重要的传导束。 学习传导路过程中需掌握: 1.传导路的性质和作用; 2.传导路的名称; 3.传导路交换神经元的次数、部位; 4.传导路交叉的次数、部位; 5.起始与终止部位,感受器或效应器; 6.损伤后出现的症状表现。 一、感觉传导路 (一)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传导路proprioceptive sensory pathway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 止)时产生的感觉,因其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如人在闭眼时能感 知身体各部的位置。本体感觉传导通路除传导深部感觉外,还传导精细 触觉,如辨别两点间距离和物体的性状及纹理粗细等。 1. 感受器 躯干四肢肌、腱、骨膜、关节等处的深部感觉感受器,如游离神经 末梢、肌梭、腱梭、精细触觉感受器。 2. 神经元:三极神经元 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内大型假单极细胞 第2级神经元:薄束核、楔束核 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3. 交叉平面 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二级纤维向腹内侧弓行称弓状纤维,越过中

牵涉痛与内脏关系

牵涉痛区与皮部的比较研究 广西区人民医院星湖门诊部针灸科(530022) 唐胜修 牵涉痛区与皮部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牵涉前区属于西医神经系统的范畴,而皮部属于祖国医学的经络系统, 两者均指体内脏器的生理病理变化在体表的反应区,临床上两者均能有效地指导诊疗实践。为探讨两者的区别,笔者从概念、具体划分、机制、诊断、功能、施治工具等方面进行了比较。1 概 念 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疼的感觉,这些区域叫牵涉痛区,牵涉痛区有助于内脏疾病的诊断。内脏患病有时表现在该内脏邻近的皮肤区,有时表现在距患病内脏较远的皮肤区。 人体的经脉、别络、络脉、经筋,大体上是分手足三阴三阳,在体表的皮肤也是按经络来分区,这些代表手足三阴三阳经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皮肤区域称做皮部。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能反应到皮部,从皮部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脏腑的疾病。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治疗方法,都结合皮部理论。十二皮部上下同法,合为六经皮部,在六经辨证意义重大。从概念可以看出,二者均是皮表与内脏的对应关系,内脏有病变可反应于相应的皮表部位。2 具体划分 两者具体划分见表1。从表1可看出,牵涉痛区与皮部的划分存在相同区域,不同区域的差别也很大。3 机 制 传导患病内脏的感觉神经与牵涉痛区皮肤的感觉神经进入同一脊髓节段,脊髓后角内密切联系,故从患病内脏传来的冲动可以扩散或影响到邻近的躯体感觉神经元,从而产生牵涉性痛。一个脊神经节神经元的周围突既分支到躯体部,又分支到内脏器官,这就是牵涉痛机理的形态学基础。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即不同的脏腑通过所属经络与体表相联系,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 个有机的整体,皮肤也按经络的走向分布分为十二皮部,合而为六经。 可以看出,牵涉痛区与内脏以神经相联系,皮部与脏腑则以经络内外相联。但神经与经络却不是同一物质,分布走向也不一样,但都是内外相联的信号通路。 4 牵涉痛区与皮部用于诊断 根据体表牵涉痛区部位,可推测是哪一脏器罹患疾病,Boas 和小野寺诊断法就是根据牵涉痛区的原理进行疾病诊断的。另外,体内各脏器发生病变,会在相应的皮区出现感觉过敏区,在该区内皮肤电阻也发生变化(即成为良导点),可通过探测皮肤电阻良导点来诊断特定的脏器疾患。如在脊椎左侧第10~11肋间出现良导点,反映胃、十二指肠疾患;右肩背部出现良导点时,反映肝及胆囊疾患。皮部与诊断关系见表2。 现代经络研究中也发现与病变脏腑相应的皮部出现良导点。可以看出,牵涉痛区与皮部有某些相同的物理特性。 5 牵涉痛区与皮部的主治功能 牵涉痛区在主治功能方面基本是空白,但皮部的主治功能全面且具体,详见表3。6 牵涉痛区与皮部施治之常用工具和方法 目前还没有依据牵涉痛区理论进行施治的措施和方法。根据皮部理论进行施治的工具及方法全面且具体(见表4)。 从以上几方面的比较来看,经络皮部理论更加完善,可从皮部诊断和治疗疾病,但理论显得粗略;牵涉痛区理论具体,但不全面,仅用于诊断,局限性大。临术上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基础研究。从事西医工作者,基本上对皮部理论不甚了解,而从事中医工作者对牵涉痛区也知之甚少,若对二者均有所了解,则能全面考虑异常皮肤表现,这极有益于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现代的皮部研究如果借鉴祖国医学的理论,相信会有新的发现。 432Guangx iM edical Journal ,Feb 12002,V o l 124,N o 12

内脏器官对应疼痛图

内脏器官对应疼痛图“左边肚子痛,就是哪儿出问题了?”“我后腰痛,就是哪个器官不对?”……身体不同位置发生疼痛时,往往都会发出类似得疑问。昨日,内脏器官对应疼痛图清楚地解析出不同部位疼痛可能代表得问题器官,该图仅适用于平日作为疾病预警得参考,切不可靠它自诊,以免造成误诊加重疾病。身体各部位得疼痛经常就是由牵拉、痉挛、缺血与炎症引起,有时定位不准确,要特别小心。头痛面部疾病可引起头部得牵涉痛.常见得如青光眼可引起前额部得牵涉痛、鼻窦炎可引起局部得牵涉痛等;颈部疾病可 引起头部得牵涉痛;呼 吸道感染、肺炎、败 血症等全身疾病也可 引起头痛.上腹部或脐 周围痛阑尾就是长 在人体右下腹得回盲 部。但就是,阑尾炎刚 发生时感到腹痛得部 位往往不就是在右下腹部,而就是在上腹部或者肚脐周围。在这个部位持续几个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觉得右下腹痛。右肩疼痛胆囊位于肝脏得下方紧靠膈肌,胆囊发炎时,因充血肿大,炎症容易刺激到膈肌,支配膈肌得膈神经有一支分布到右肩,当胆囊所在得部位右上腹发生绞痛

时,往往同时在右肩部与背部也会出现疼痛。左臂等处疼痛心绞痛得特点就是胸骨后面压榨性疼痛,此时心脏内得代谢产物刺激了自主神经,也可产生内脏与体表相关联得皮肤敏感现象,这时发生得牵涉痛常放射到左侧胸前臂、腋窝、臂内侧与手得小指部位。其她疼痛肾与输尿管结石引起得肾绞痛,常引起腹股沟与大腿内侧得放射痛;胃部疾病可引起背部痛;椎间盘脱出可引起下肢痛;肺炎还可以引起腹痛等. 内脏器官在发生疾病时,往往会造成一些部位牵涉性疼痛。这幅“内脏器官疾病时得牵涉性痛区”图,以一张正面人体图形式,用不同得颜色与文字,清楚地指出不同部位疼痛可能代表得病变区域,涉及得内脏器官包括了心脏、肾、胆囊、阑尾等10

神经传导通路

4. 神经传导通路 头面部(不明确) 意识性深感觉 躯干、四肢部—1 深感觉 头面部(不明确) 非意识性深感觉 躯干、四肢部—2 头面部——————————————3感觉传导路浅感觉 躯干、四肢部———————————4 视觉————————————————————5 听觉————————————————————6 头面部———————————————————7运动传导路 躯干、四肢部————————————————8

Nervous Pathway 意识性深感觉 conscious deep sensation 深感觉(本体感觉) deep sensation (proprioceptive sense) 非意识性深感觉 subconscious deep sensation 感觉传导路浅感觉(superficial sensation) sensory pathway (ascending) 视觉(visual sense) 听觉(auditory sense) 运动传导路 motor pathway(descending)

1、深感觉(又称本体感觉) 由来自身体内部的肌肉、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包括位置觉、运动觉(kinaesthetic sense)和震动觉。按其传导路的行程与功能不同,可分为意识性深感觉和非意识性深感觉。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意识性深感觉传导通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fine touch,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 (1)意识性深感觉 即躯干和四肢的深感觉,为传入大脑皮质的深部感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其周围突组成脊神经感觉纤维,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肌腱、骨膜及关节等处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肌梭、腱内感受器);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经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和丘脑外侧核;最后投射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中央后回的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和中央前回)。 (2)非意识性深感觉 又称反射性深感觉,为传入小脑的深部感觉,传导路由2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其周围突至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深部感受器,中枢突自后根进入脊髓后角;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末梢传入至脊髓,经上行传导束上行至小脑;小脑接受冲动后,经椎体外系反射性地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2、浅感觉 浅感觉传导通路传导皮肤和黏膜的痛觉(pain sensation)、温度觉(thermic sense)、粗略触觉(crude/rough tactile sensation)和压觉(pressure sensation),由3级神经元组成。

内脏痛诊断详述

内脏痛诊断详述 *导读:内脏痛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内脏痛主要是由内脏器官障碍所引起的,包括扩张、缺血、炎症以及肠系膜的牵拉等。患者往往表现出如恶心、发热、不适和疼痛等联合症状。内脏痛主要有以下五种临床特征:第一,由于感受器分布不均或者缺乏适当的伤害性刺激,并非所有的内脏器官都能产生痛觉。第二,内脏痛并不总是与损伤有关,即内脏痛具有非结构依赖、非功能依赖的特性。第三,因为内脏和躯体的传入神经在中枢有会聚现象,所以内脏痛往往牵涉到体壁。第四,可能和传入神经的分布有关,内脏痛很少局限于某一个部位,是弥散性的。第五,内脏痛往往伴有明显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很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的一种应激反应。 内脏痛需要做如下鉴别。 ①真性内脏痛,是内脏本身受到剌激时产生的疼痛。为一种钝痛、酸痛或烧灼痛,也可为绞痛。由空腔脏器的扩张、痉挛或强烈收缩,化学物质的剌激,脏器的牵拉引起。其特点为:⑴内脏痛位于身体内部,发生的较缓慢,但持续时间较长;⑵缺乏双重痛感;⑶定位不明确,痛区边缘不易确定。 ②体腔壁痛又称类似内脏痛,是由体腔的壁层受剌激引起的疼痛,如胸膜、腹膜受到炎症、压力、摩擦或手术等导致的疼痛。此种疼痛还有一个特点是其相应脊髓神经段的皮肤出现疼痛或痛觉

过敏。 当今,对内脏的治疗仍然集中在药理学和干预技术上。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以及辅助投药的联合应用构成了内脏痛治疗的主要措施。当药物治疗无效或副作用限制其应用时,就应当考虑区域阻滞麻醉技术或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前者包括给予局部麻醉、阿片类药物、神经轴或内脏神经丛的破坏药物,提供完善的麻醉。后者尽管不做首选,但仍然在继续使用。对于顽固的癌性疼痛患者,可以使用经皮的脊髓前柱切断术。正在激烈讨论的背索通路也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内脏痛的诊断,内脏痛怎么处理的相 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内脏痛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总论 一、神经系统区分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 中枢部即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周围部即周围神经系统, 分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 12对,脊神经 31对。 周围神经按分布,可区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周围神经有运动成分和感觉成分, 分别称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 或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 内脏神经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不受主观意识控制, 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植物神经的传出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 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两种。 树突数量为一个或多个,较短,反复分支,形如树枝状。 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条,长短因神经元异。 1.神经元 neuron 分类依突起的多少: 假单极神经元 pseudounipolar neuron 双极神经元 bipolar neuron

多极神经元 mutipolar neuron 依功能:感觉神经元 sensory neuron 运动神经元 motor neuron 联络神经元 依轴突的长短:Golgi I 型(长 Golgi II 型(短 依神经元内所含递质:种类较多 神经纤维的类别: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 突触 synaps :神经元间相联系的接触点即突触。 分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2.神经胶质星形胶质细胞 astrocytes 少突胶质细胞 oigodendrocytes 小胶质细胞 microglia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弧 reflex arch: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四.神经系统的术语灰质: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 白质:在中枢内,神经元轴突聚集的部位。 皮质: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 髓质:脑和脊髓内的白质。

第十九章 神经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传导通路第一节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下肢深部感觉传导路的交叉部位在 A.脊髓前连合 B.脑桥臂 C.延髓丘系交叉 D.中脑结合臂 E.间脑视交叉 2.本体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A.薄束核和楔束核 B.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C.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D.丘脑前核 E.丘脑底核 3.四肢的精细触觉的传导 A.起始细胞位于后角的背核 B.由薄束,楔束来完成 C.在脊髓交叉到对侧 D.在中脑结合臂交叉

E.起始细胞位于胶状质 4.头面部的痛温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A.脊神经节 B.三叉神经节 C.三叉神经脊束核 D.三叉神经脑桥核 E.三叉神经中脑核 5.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中的第二级纤维 A.经脊髓白质后连合 B.经脊髓白质前连合 C.经延髓的腹侧 D.经脑桥的腹侧 E.以上都不是 6.内侧丘系 A.发自脊髓胸核 B.发自薄束核和楔束核 C.是非意识性传导纤维 D.发自脊髓固有核 E.传递xx、痛觉 7.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 A.腹后内侧核

B.腹前核 C.背内侧核 D.腹外侧核 E.腹后外侧核 8.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 A.脊神经节 B.胸核 C.丘脑腹外侧核 D.下橄榄核 E.以上都不是 9.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A.薄束核和楔束核 B.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丘脑腹后外侧核 E.以上均不是: 10.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 A.脊神经节 B.脊髓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下橄榄核

E.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 11.头面部的触觉传导至 A.三叉神经脊束核 B.三叉神经中脑核 C.三叉神经脑桥核 D.脊神经节 E.三叉神经运动核 12.颈以下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A.背侧丘脑背内侧核 B.背侧丘脑腹前核 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13.头面部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A.腹前核 D.底丘脑核 C.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E.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14.下列关于皮质脊髓束的说法,哪项错误A.经内囊后脚的前部

什么是内脏痛 内脏痛有什么具体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内脏痛内脏痛有什么具体表现 导语:内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疼痛现象,常伴有情绪反应及防御反应,主要由于机械牵拉、化学性刺激、缺血性改变、电刺激等引起。下面是一些内脏 内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疼痛现象,常伴有情绪反应及防御反应,主要由于机械牵拉、化学性刺激、缺血性改变、电刺激等引起。下面是一些内脏痛的最新研究发现。 内脏痛概述 通常将内脏器官感觉分为3类:第一类器官没有任何感受特陛,包括肝、肺、肾等实质性器官;第二类器官包括心血管、呼吸道、胃、小肠、胆道系统、输尿管和生殖器官等中空性器官,疼痛是唯一可以诱发的感觉,其传人纤维不仅可以调控脏器的生理性功能,且可感受伤害性刺激从而介导疼痛;第三类器官包括食管、结肠、直肠和膀胱等,它们既可产生非痛感觉(如膀胱排尿感和直肠排便感),还可感受伤害性扩张所引起的痛觉,此类器官易施加刺激且便于实验操作。内脏器官分布着不同的痛觉传人纤维,介导内脏痛的感受器一般认为是一些游离神经末梢。根据其对刺激的电生理反应特点和所在部位的不同,内脏痛的感受器分为黏膜感受器、肌感受器和浆膜感受器。 内脏痛的特点有:①感觉模糊,定位不明确;②常伴随牵涉痛;③常伴随运动和/或自主性运动反射;④持续性内脏痛可引发痛觉过敏。FGID或CP出现病理性疼痛通常伴有内脏痛觉过敏和痛阈降低。痛阈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异常的伤害性反应在初级传人纤维(外周敏化)及脊髓和大脑(中枢敏化)引起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可塑性变化;由于痛阈降低,因此不管是伤害性还是非伤害性刺激均可引起FGID或CP患者长时间的、程度不同的内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腹痛的一般分类、特点及临床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a4486819.html, 腹痛的一般分类、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畅庚云梅铭惠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11期 【中图分类号】R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77-01 【摘要】腹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大多于腹腔内脏器的病变有关,临床对腹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工作中的难点。本文就一般腹痛的分类及临床意义对腹痛进行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腹痛;临床;分类;特点 腹痛在内外科中十分常见,但作为一种主观感觉有时患者很难准确描述,进而成为诊断的难点。在普通外科或消化内科,疼痛多由于腹腔内脏器的病变所引起,所以明确腹痛的种类有助于临床的初步诊断。下面就腹痛的种类及其特点来进行粗浅的分析。 腹痛依照腹痛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1.内脏痛2.躯体痛3.牵涉痛。 一内脏痛 内脏痛的内脏感觉器官是通过非髓鞘化植物神经C类纤维传递,故传导钝痛、绞痛、胀痛等定位不是很明确,再者C类纤维所传递的疼痛性质的相似性,所以一些腹腔内脏器疾病在开始时常表现类似的腹痛症状。腹腔内的实质性脏器如,肝、脾等,对机械刺激不敏感,手术时切割并无痛感,但其包膜对膨胀的压力敏感,特别是当肝脾有迅速肿大时。临床上所间的急性肝脾肿大或急性被膜下出血,由于对其包膜的膨胀性刺激,可引起肝脾区的持续性,定位不确定的疼痛,甚至可能产生恶心、呕吐等内脏反射。腹腔内空腔脏器对挤压、切割等宜不敏感,但对于来源于腔内压力急性升高、缺血、牵引等刺激敏感。能引起内脏痛的刺激主要包括炎症、机械刺激、化学刺激、被动扩展、肌肉的主动收缩、缺血等。严重的内脏痛可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出汗,脚步轻浮,唾液分泌等。 1 疼痛的性质:疼痛的性质多种多样,包括,胀痛、绞痛、隐痛、痉挛性疼痛、剧痛等。 胀痛:多为脏层腹膜被动膨胀所引起,疼痛的程度较轻。如胃肠道的消化不良、肠梗阻、肠麻痹,胆囊炎时胆囊触诊,肝脾等实质性脏器增大,阑尾炎初期等。 绞痛:多为括约肌或平滑肌主动收缩导致,疼痛的程度较重。如胆囊颈部奥狄氏括约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输尿管平滑肌的主动收缩等。

腹痛的特点

腹痛的特点 1.部位 多与腹腔内脏器病变所在的部位一致。如急性胰腺炎多在中上腹;急性阑尾炎在右下腹麦氏点;小肠疾病多在脐周;胆囊炎、胆石症、肝脓肿等多在右上腹;结肠疾病多在左下腹。2.性质和程度 突发中上腹刀割样疼痛→胃十二指肠穿孔;中上腹持续性剧痛、阵发性加剧→胰腺炎;阵发性绞痛→胆石症、泌尿系结石;阵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疼痛→胆道蛔虫症;广泛腹痛伴腹肌紧张→腹膜炎;隐痛→内脏性疼痛;胀痛→实质脏器包膜牵张。 3.诱发因素 油腻食物→胆囊疾病;酗酒或暴饮暴食史→胰腺炎;外部暴力作用→脾破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 餐后痛→胆囊、胰腺疾病;周期性节律性痛→溃疡病;痛时辗转不安→胃肠痉挛;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卵泡破裂;左侧卧位痛减轻→胃黏膜脱垂;膝胸或俯卧位痛减轻→十二指肠壅滞;前屈位痛明显、直立位时减轻→反流性食管炎;仰卧位痛明显、前倾或俯卧位减轻→胰腺癌。 1)腹痛本身的特点:腹痛的部位常提示病变的所在,是鉴别诊断的重要因素。不过许多内脏性疼痛常定位含糊。所以压痛的部位要较病人主觉疼痛的部位更为重要。疼痛的放射部位时诊断亦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胆道疾病常有右侧肩背部的射痛、胰腺炎的疼痛常向左腰部放射。肾绞痛则多向会阴部放射等。 腹痛的程度在一定的意义上反映了病情的轻重。一般而言、胃肠道穿孔、肝脾破裂、急性胰腺炎、胆绞痛、肾绞痛等疼痛多胶剧烈,而溃疡病、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疼痛相对轻缓。不过疼痛的感觉因人而异,特别在老人,有时感觉迟钝,如急性阑尾炎、甚至直到穿孔时才感腹痛。疼痛的性质大致与程度有关,剧烈的痛多被患者描述为刀割样痛、绞痛,而较缓和的痛则可能被描述为酸痛、胀痛。胆道蛔虫症患者的疼痛常被描述为钻顶样痛,则较有特征。 腹痛节律对诊断的提示作用较强,实质性脏器的病变多表现为持续性痛、中空脏器的病变则多表现为阵发性。而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则多见于炎症与梗阻同时存在情况,如胆囊炎伴胆道梗阻、肠梗阻后期伴腹膜炎等情况时。

(整理)伤害感受器感受的疼痛

伤害感受器感受的疼痛 组织伤害性刺激激活伤害感受器的机制 ?神经源性的炎症:血管舒张,炎性细胞,逆行的神经感受器释放P物质,其它的物质由神经末梢释放 ?内源性物质:直接激活神经感受器例如P物质,短肽,ACH,5-羟色胺,钾离子 ?前列腺素:使有害性刺激的阈值降低,在慢性疼痛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 神经病性疼痛 ?外周组织受伤导致异常的躯体感受过程,发生病理生理改变产生一种持续性疼痛体验 ?机制: 外围疼痛发生源 交感神经维持 中枢发生器 神经病性疼痛举例:轴索损伤 1.多发行轴突生长→神经细胞瘤 2.轴突生长→自发性的疼痛 3.神经敏感性增强→触痛机制以及化学敏感性慢性疼痛 4.神经元间接触→冲动在相邻的神经元间播散 5. 5.DRG中产生异位冲动,传递的物质减少→背角神经元放大感受区域(痛觉过敏) 神经病性疼痛:中枢的活动 ?外周神经受损后脊髓下丘脑皮质的活动增加 中枢神经元的敏感化 异常反馈(交感神经发出冲动→刺激周围神经感受器) 临床所见的疼痛 ?痛觉过敏 1.损伤部位:外周伤害感受器敏感化 2.周围区域:外周以及中枢机制:外周伤 害感受器激活中枢兴奋性神 经元 ?相同的疼痛事件可能是由不同的疼痛机制所导致 牵涉痛 ?现象 刺激外周神经束肢体发生疼痛 肌肉或是内脏疼痛伴有皮肤痛觉过敏 ?汇聚投射理论 不同来源的伤害感受器传入神经汇聚到相同的投射神经元或中枢神经元 骨关节损伤的疼痛机理:关节感受器 ? 1.伤害感受器:多形态的皮肤感受器;c纤维,无髓鞘的纤维(Ⅳ型) ? 2.自由的神经末端:关节韧带的内外均有神经感受器 ? 3.滑膜:直径较小的含有神经肽的纤维 ?A类以及C类纤维使关节伤害感受器受神经元支配?同样是通过敏感性机制和化学递质的刺激产生的 骨关节疼痛的机制的基础:关节的机械感受器 ? 1.直径较大的,快速传到纤维

什么是内脏痛,内脏痛有什么具体表现

什么是内脏痛,内脏痛有什么具体表现 内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疼痛现象,常伴有情绪反应及防御反应,主要由于机械牵拉、化学性刺激、缺血性改变、电刺激等引起。下面是一些内脏痛的最新研究发现。 ★内脏痛概述 通常将内脏器官感觉分为3类:第一类器官没有任何感受特陛,包括肝、肺、肾等实质性器官;第二类器官包括心血管、呼吸道、胃、小肠、胆道系统、输尿管和生殖器官等中空性器官,疼痛是唯一可以诱发的感觉,其传人纤维不仅可以调控脏器的生理性功能,且可感受伤害性刺激从而介导疼痛;第三类器官包括食管、 结肠、直肠和膀胱等,它们既可产生非痛感觉(如膀胱排尿感和 直肠排便感),还可感受伤害性扩张所引起的痛觉,此类器官易 施加刺激且便于实验操作。内脏器官分布着不同的痛觉传人纤维,介导内脏痛的感受器一般认为是一些游离神经末梢。根据其对刺激的电生理反应特点和所在部位的不同,内脏痛的感受器分为黏膜感受器、肌感受器和浆膜感受器。 内脏痛的特点有:①感觉模糊,定位不明确;②常伴随牵涉痛; ③常伴随运动和/或自主性运动反射;④持续性内脏痛可引发痛 觉过敏。FGID或CP出现病理性疼痛通常伴有内脏痛觉过敏和痛

阈降低。痛阈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异常的伤害性反应在初级传人纤维(外周敏化)及脊髓和大脑(中枢敏化)引起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可塑性变化;由于痛阈降低,因此不管是伤害性还是非伤害性刺激均可引起FGID或CP患者长时间的、程度不同的内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 ★内脏传入的中枢通路 1脑干的内脏信息传导通路 迷走神经早已被证实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有关。位于脑干的孤束核nucleus of the solitary tract,NST)除接受味觉信息传人外,还广泛接受舌咽、迷走神经的初级传人投射,此外NST还被证实是接受随舌咽、迷走两对脑神经传人的内脏、心血管伤害性信息的二级神经元所在地。脑桥臂旁核是内脏感觉传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继核团,它来自NST的纤维投射于臂旁外侧核的各亚核。NST与臂旁核在解剖学和电生理学上有广泛的纤维联系。有实验表明脑桥臂旁核除了接受NST的内脏信息传人外,可能还直接接受来自脊髓及三叉神经感觉核群的传人投射。

人体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因位较深,又称深部感觉。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非识性本体感觉(反射性本体感觉):传至小脑,不产生本体感觉的意识,反射性调节骨骼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意识本体感觉: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皮肤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等感觉。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骨骼肌 肌腱 关节 皮肤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脊髓Ⅰ、Ⅳ~Ⅶ层 丘脑腹后外侧核 躯干和 四肢的 皮肤 (后角固有核) (二)头面部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脑桥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头面部 皮肤和 粘膜 三叉神脑桥核 中央后回 的下部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一)视觉传导通路 双极细胞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节细胞 外侧膝状体 1、视野visual field:眼球固定不动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视野。鼻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上半视网膜。 2、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所引起的视野症状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视野全盲 ②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双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眼鼻侧视野偏盲 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和对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光照侧眼的

疼痛知识题库1.

疼痛知识考核题库 一.填空题: 1.什么是疼痛(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伴有实质的或潜在组织损伤). 2.“阿片药物耐受”是指:至少(一周)或更长时间地使用了口服吗啡日剂量(≥60mg/日),或口服羟考酮日剂量(≥30 mg/日)或相当剂量的其它阿片类药物。 3.疼痛按时间分为(急性疼痛)短期存在,时间(小于2个月),慢性疼痛持续(3个月或以上) 3.按病理学特征分为(躯体痛)(内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中烧灼样、触电样疼痛多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4.疼痛管理目标(控制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OXY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羟考酮)主要与阿片受体(U)和(k)结合;其中(k)受体和内脏痛相关; 6.羟考酮的生物利用度为(60-87% ),是吗啡镇痛强度的(1.5-2)倍。 7.羟考酮化学结构中的(3-甲氧基)保护该药物使其免受首过效果的影响。 8.羟考酮的代谢产物(去甲羟考酮)、(羟氢吗啡酮);(肝脏)代谢,(肾脏)排泄。 9.OXY的双向释放技术使药物的(38%)快速释放,其吸收半衰期为(37分钟);控释部分(62%)其吸收半衰期为(6.2小时)。 10.服用OXY后(24H )达到羟考酮的稳态血药浓度。这一特性加上羟考酮的血药浓度最初的快速升高意味着一种12小时的长效制剂,其剂量滴定可以快速获得。 11.( 医用吗啡)的消耗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癌痛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 二.选择题: 1.癌痛患者王某,服用美施康定?剂量40mg Q12h,疼痛没有完全缓解,疼痛评分5分,期间出现4次爆发痛,每次服用即释吗啡10mg,按照TIME原则调整次日MST服用总剂量比较合理的是:( C ) A,90mg/天C, 120mg/天 B,140mg/天 D, 150mg/天 2.根据NCCN指南,针对阿片类药物常见的副反应“便秘”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BD) A. 当出现便秘时,应该立刻给予灌肠处理 B. 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预防性用药,如刺激性泻药,大便软化剂。

内脏疼痛

内脏疼痛 内脏疼痛可能是疾病伴随的症状,也可能是疼痛性疾病。内脏疼痛机制复杂,其病理生理机制仅被部分阐明。内脏疼痛与躯体疼痛不同,其一,内脏疼痛的神经机制与躯体疼痛不同,不能通过躯体疼痛的研究结果推测内脏疼痛;其二,内脏疼痛的感知和心理学过程也与躯体疼痛不同。临床上内脏疼痛有5个重要特点:1)并非所有内脏均能引起疼痛(例如肝脏、肾脏不引起疼痛);2)并非都与内脏损伤有关(牵拉膀胱、肠痉挛可引发疼痛);3)范围弥漫、定位不明确;4)牵涉到其他部位;5)伴有运动和自主神经反射,例如恶心、呕吐,肾绞痛引起的下背部肌肉紧张。上述特点内脏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末梢感受器功能特性,伤害感受在CNS的传导途径以及机体对内脏疼痛的反应等有关。与肿瘤有关的内脏疼痛多系肿瘤压迫、牵拉、实质脏器被膜膨胀、空腔脏器缺血、痉挛以及炎症反应所致;由此引起的内脏功能紊乱也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内脏疼痛。内脏疼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牵涉疼痛的鉴别诊断很重要,内脏疼痛的治疗需要综合方法,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 一、内脏疼痛的解剖生理基础 (一)内脏疼痛感受器 内脏疼痛感受器的类型尚存在争议,分为特异性学说和非特异性学说。特异性学说认为内脏感觉由不同的感受器司理,有些与自主神经调节有关,有些与感觉有关,包括疼痛;其中高阈值感受器感受伤害性刺激引发疼痛,而低阈值感受器则司理内脏的调节,而不感受疼痛。非特异学说认为内脏的感觉由同一类型的感受器司理各种感觉,感受范围从非有害刺激到有害刺激,根据刺激的频率和强度不同,最终由CNS解析产生各种感觉。事实上,两类感觉感受器在内脏系统都有分布,例如食管或膀胱,他们具有不同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刺激的特点和被刺激的器官。低频率激活触觉和温度觉感受器引发触觉和温度觉,而高频率激活两种感受器则引发疼痛。 静息疼痛感受器在特点和功能上与传统的感受器不同,现在已知在躯体和内脏的结构内存在有大量的疼痛感受器,在炎症和损伤后对疼痛产生起着重要作用。还有许多感受器到目前为止,对现有的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其功能尚不了解。总之,并非所有内脏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纤维都传导感觉,他们可能具有其他的重要功能。例如膀胱存在有大量的无髓鞘传入神经纤维,对生理和超生理压力改变均无反应,推测可能对病理状态有反应。 (二)内脏疼痛的刺激与感受 引发内脏疼痛的适宜刺激尚不完全清楚,许多刺激与内脏疼痛有明确的关系,包括空腔脏器的膨胀,内脏缺血,炎症,肌肉痉挛和牵拉等;机械性牵拉肠系膜,牵拉被膜组织,挤压脏器,尤其是空腔脏器的膨胀可引发疼痛。内脏的炎症或缺血常导致内脏感觉的改变,包括疼痛的改变。不同的脏器感受

痛觉的传递和调制

痛觉的传递和调制 一、概述 疼痛(pain)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躯体运动性反应和/或内脏植物性反应,常伴随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痛觉可作为机体受到伤害的一种警告,引起机体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但另一方面,疼痛作为报警也有其局限性(如癌症等出现疼痛时,已为时太晚)。而某些长期的剧烈疼痛,对机体已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因此,镇痛(analgesia)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人们在研究疼痛时,通常采用测定痛阈(pain threshold)的方法。痛阈又可分为痛感觉阈和痛反应阈。因此在研究痛觉时需要采用多指标进行综合性研究。另外还可记录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的电变化。 痛与镇痛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近三十年来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在我国,有关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神经机制的研究也促进了痛觉生理研究的深入发展,并具有良好的国际影响。 二、痛觉的传递 (一)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纤维 一般认为,痛觉的感受器就是游离神经末梢,它广泛分布在皮肤各层、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腹膜脏层和壁层处。任何外界的或体内的伤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学的),均可导致局部组织破坏,释放各种内源性致痛因子。 有人将皮肤痛感受器分为,高阈机械痛感受器(HTM)和多觉型痛感受器(PMN)。前者只

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发生反应。多觉型痛感受器可对多种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在人身上找到的C纤维感受器多为多觉型痛感受器。持续性伤害性刺激可使上述两种感受器的阈值降低,形成痛觉过敏(hyperalgesia)。 引起疼痛的内源性致痛因子一般有三个来源: ①直接从损伤细胞中溢出,如K+、H+、5-HT、组胺等。 ②由损伤细胞释放出有关的酶,然后在局部合成产生,如缓激肽、前列腺素等。 ③由伤害性感受器本身释放,如P物质。 一般认为,传导痛觉冲动的纤维属于较细的Aδ和C纤维。但必须指出,并非所有的Aδ纤维和C纤维仅传导伤害性刺激,而痛觉也并非仅由细纤维(Aδ或C纤维)传导。 在慢性病理痛时,交感神经可释放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和前列腺素等,使传入神经敏感化;也可向背根神经节“出芽”形成侧枝支配感觉神经元,形成痛觉过敏甚至于痛觉超敏(allodynia)。 (二)疼痛信号在脊髓中的传递 脊髓是疼痛信号处理的初级中枢。伤害性刺激的信号由细纤维传入脊髓背角,经过初步整合后,一方面作用于腹角运动细胞,引起局部的防御性反射如屈肌反射等,而另一方面则继续向上传递。 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背角中感受伤害性刺激的细胞集中在RexedⅠ层和Ⅴ层。Ⅴ层细胞对触、压、温度及伤害性刺激等各种刺激都能发生反应,而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具有高频率持续放电的特殊形式,被称为广动力型细胞。背角Ⅴ层细胞在传递伤害性信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Ⅱ层细胞(胶状质细胞)其轴突走行距离短,对伤害性信号起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在痛觉的空间定位和感觉性质的分辨中起主导作用,而非特异性伤害感受神经元在痛觉强度分辨中起重要作用。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北师大版) 题:第12 人体的自我调节 第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与功能 2、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刺激的性质教学重点: 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耳的结构 前准备: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 时:1时 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引入新:

板书 讲解为主 指导实验 帮助分析耳与听觉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 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

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 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另外,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 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之一。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 管三部分。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质结构上。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经——位听神经里的神经纤维传入脑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部位。由耳蜗听觉感受器传导的冲动,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由前庭和半规管中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传入的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所以,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嗅觉与味觉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

第十九讲__神经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传导通路 第一节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下肢深部感觉传导路的交叉部位在 A.脊髓前连合 B.脑桥臂 C.延髓丘系交叉 D.中脑结合臂 E.间脑视交叉 2.本体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 A.薄束核和楔束核 B.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C.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D.丘脑前核 E.丘脑底核 3.四肢的精细触觉的传导 A.起始细胞位于后角的背核 B.由薄束,楔束来完成 C.在脊髓交叉到对侧 D.在中脑结合臂交叉 E.起始细胞位于胶状质 4.头面部的痛温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 A.脊神经节 B.三叉神经节 C.三叉神经脊束核 D.三叉神经脑桥核 E.三叉神经中脑核 5.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中的第二级纤维 A.经脊髓白质后连合 B.经脊髓白质前连合 C.经延髓的腹侧 D.经脑桥的腹侧 E.以上都不是 6.内侧丘系 A.发自脊髓胸核 B.发自薄束核和楔束核 C.是非意识性传导纤维 D.发自脊髓固有核 E.传递温、痛觉

7.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 A.腹后内侧核 B.腹前核 C.背内侧核 D.腹外侧核 E.腹后外侧核 8.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 A.脊神经节 B.胸核 C.丘脑腹外侧核 D.下橄榄核 E.以上都不是 9.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A.薄束核和楔束核 B.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丘脑腹后外侧核 E.以上均不是: 10.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 A.脊神经节 B.脊髓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下橄榄核 E.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 11.头面部的触觉传导至 A.三叉神经脊束核 B.三叉神经中脑核 C.三叉神经脑桥核 D.脊神经节 E.三叉神经运动核 12.颈以下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 A.背侧丘脑背内侧核 B.背侧丘脑腹前核 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13.头面部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 A.腹前核 D.底丘脑核 C.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E.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14.下列关于皮质脊髓束的说法,哪项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