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

—保温材料(墙体和屋面)

(征求意见稿)

2015年4月

目录

1总则 (4)

2术语 (4)

3基本规定 (4)

4控制项 (6)

5评分项 (7)

5.1节能 (7)

5.2减排 (9)

5.3安全 (9)

5.4便利 (9)

5.5可循环 (10)

6加分项 (10)

1总则

1.0.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我国绿色保温材料评价与标识工作,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支撑绿色建筑选材,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建筑用墙体和屋面用保温材料的绿色建材评价。

1.0.3绿色保温材料评价时在符合本导则的要求和各地域特征的同时,还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墙体保温材料

附着在建筑墙体外侧、内侧或中间用于提高墙体保温性能的建筑保温产品。

2.0.2屋面保温材料

附着在建筑屋面外侧、内侧或中间用于提高屋面保温性能的建筑保温产品。

3基本规定

3.0.1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控制项、评分项和加分项。控制项为进行绿色保温材料评价必须满足的指标,参评产品及其企业必须全部满足控制项要求。评分项总分为100分,加分项总分为5分。总得分按照式3.0.1-1和式3.0.1-2计算。权重见表

3.0.1。

Q 总=Q 评+ Q 加(3.0.1-1)

Q 评=^w i Q i ( 3.0.1-2)式中:

Q总 ------- 总分;

Q评 ------- 评分项得分;

Q加 ------- 加分项得分;

w i ――评分项各指标权重;

Q i ---- 评分项各指标得分。

表3.0.1评分项各指标权重

3.0.2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获得分 值或

不得分。

3.0.3

绿色保温材料由低到高分为一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三个等级

的都应满足本导则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评分项和加分项的总得分确定等级。

三个等级划分见表3.0.3。

表3.0.3绿色保温材料等级划分

4控制项

4.0.1保温材料生产企业应符合表 4.0.1的要求。

表4.0.1生产基本要求

4.0.2保温材料生产不得使用氟氯烃发泡剂和含卤素的阻燃剂。

4.0.3保温材料生产企业应具备详细、可行的施工方案。

4.0.4保温材料的基本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行业标准要求。

4.0.5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应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 8624规定的B2级的要求。

4.0.6保温材料的施工应具备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施工方案,对施工现场贮存防水、防潮、防火措施提出要求。

4.0.7保温材料满足耐久、安全、易更换的使用功能。

5评分项

5.1节能

5.1.1降低单位产品生产能耗。评分规则如下:

1岩棉单位产品能耗符合《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183准入值的要求,得80分;符合先进值的要求,得100分。

2其他保温材料生产企业近三年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持续改进,总分100分, 由专家评分。

5.1.2降低原材料运输能耗。评分为以下两条得分之和,但总分不超过100分:

1累计运输半径不大于500km的原材料重量比例不小于60%但小于70% , 得40分;不小于70%但小于80%,得60分;不小于80%但小于90%,得80 分;不小于90%,得100分;

5.1.5通过GB/T 2333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得100分

5.2减排

5.2.1降低厂区大气污染物和污水排放。评分为以下两条得分之和:

1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规定的1级,得50分;

2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7规定的1级,得50分。

5.2.2减少施工工程中的环境影响。评分规则如下

1施工过程无粉尘、微纤污染,总分50分,由专家评分;

2施工过程无有机溶剂污染,总分50分,由专家评分。

5.2.3保温材料的利用率比例(建筑保温面积/进场保温材料面积)不小于93% 但小于97%,得60分;不小于97%,得100分。

5.3安全

5.3.1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符合《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规定的2级,得80分;符合1级,得100分。

5.3.2提高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按所达到的最高防火等级评分:

1防火性能符合B1(C)级的要求,得40分;

2防火性能符合B1(B)级的要求,得60分;

3防火性能符合A(A2)级的要求,得80分;

4防火性能符合A(A1)级的要求,得100分。

5.3.3通过GB/T 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得100分。

5.4便利

5.4.1提高保温材料的易施工性。评分为以下各条得分之和:

1保温材料尺寸稳定性不大于1%但大于0.5%,得20分;不大于0.5%,得30分。

2保温材料进行模块化设计,总分30分,由专家评分;

3产品尺寸成套化配置,减少现场切割,总分20分,由专家评分;

4可预制装配化施工或保温装饰一体化施工,总分20分,由专家评分。

5.4.2提高保温材料的适用性与经济性。评分为以下两条之和:

1与应用区域政策、标准规范、环境等相匹配,总分50分,由专家评分;2与

应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配套等相匹配,总分50分,由专家评分。

5.5可循环

5.5.1通过产品认证或提交环境产品声明(EPD)报告。评分为以下两条得分之和:

1通过产品认证或评价,总分50分,由专家评分;

2提交环境产品声明(EPD)报告,总分50分,由专家评分。

5.5. 2保温材料有利于回收和再利用。评分规则如下:

1可再生利用,但需要经过复杂的拆除、回收和加工过程,得30分;

2可再生利用,只需要经过简单的拆除、回收和加工过程,得60分;

3拆卸后即可回收利用,简单方便,无需二次加工,得100分。

6加分项

6.0.1保温材料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或生产设备,且环境影响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总分2分,由专家评分。

6.0.2保温材料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且性能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总分3分,由专家评分。

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附件1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修 订 版 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浙江省范围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表1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加油站可参照本指南编制。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尾矿库;3)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4)军事设施;5)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6)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7)加气站;8)港口、码头。 若企业所属行业已发布相应的技术规范,则采用所属行业的技术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技术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1号);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5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第27号);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 《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2008年版)》;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

2015年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最新预测试卷

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最新 预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第1题 在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时,厂址及周围居民区、环境保护目标应设置()。 A.空间防护距离 B.安全防护距离 C.卫生防护距离 D.防火间距 正确答案:C, 第2题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此高度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外推法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A. 20m B. 10m C. 15m D. 5m 正确答案:C, 第3题 据《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某卡拉OK厅拟建在乡村集镇内,环境影响评价时,则该卡拉OK厅执行的昼夜噪声排放限值分别是()dB。 A. 55, 45 B. 60, 50 C. 70’ 60 D. 70, 55 正确答案:B, 第4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应采用()。

A.定量评价为主 B.定性评价为主 C.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量化评价为主 D.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评价为主 正确答案:C, 第5题 某拟建工程的建设会影响到世界自然遗产地,工程占地仅为0.8km2,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此工程的生态影响工作等级为()。 A. 一级 B. 二级 C.三级 D.四级 正确答案:A, 第6题 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与监测可以不考虑的是()。 A.渗滤液 B.噪声 C.地下水 D.大气 正确答案:B, 第7题 丰、平、枯水期特征明显的水域,应()进行水质评价。 A.对平、枯水期 B.对丰、平、枯水期 C.对丰、平水期 D.对丰、枯水期 正确答案:B, 第8题 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是为保障农业生产,()的土壤临界值。 A.保障工业生产 B.维护人体健康 C.维持自然背景 D.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 正确答案:B, 第9题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条款说明和实施问答

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 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 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 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 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同时也需叠加所有面源及点源的综合影响。 问题2:对于项目有多个排气筒,是否需要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进行排气筒等效后再判定评价等级。例如对于有多个高度在15m以下的排气筒的评价项目,如果以每个排气筒核算的话,等级一般比较低,但实际上污染可能比较严重。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 在确定项目评价等级过程中,对于物理意义上分离的单个点源,不需要进行排气筒的等效,仍然按单个污染源的最高评价等级及最远影响范围判定项目的评价等级。但对于多个低矮源集中成片排放的项目,且单个污染源估算的最大浓度占标率接近10%的项目,建议参考导则5.3.2.3.2 及5.3.2.3.7的相关规定,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要求与培训内容简介 1.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正确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标准的能力。 2. 考试内容(2013版大纲) 2.1 环境标准体系 2.1.1 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1)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2)熟悉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体系构成及其应用范围; (3)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2.1.2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了解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3)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4)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1)总则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掌握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熟悉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确定原则;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要求。 (2)工程分析 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掌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熟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熟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掌握常用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方法;熟悉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内容。 (5)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熟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的内容;了解筛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要求;了解社会环境影响分析的要求。 (6)公众参与 熟悉公众参与的要求、对象和形式;了解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熟悉公众反馈意见的出来要求。 (7)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熟悉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社会论证的要求。 (8)环境管理与监测 了解环境管理与监测的主要内容 (9)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熟悉清洁生产分析的重点;了解循环经济分析的内容。 (10)污染物总量控制 了解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的原则;熟悉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的要求。 (11)方案比较 熟悉同一建设项目多个建设方案比选的要求;熟悉方案比选的重点;了解不同比选方案及推荐方案评价的要求。 (1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总体要求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的总体要求。 2.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 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93)是由国家环境保 护局1993年发布并于1994年4月1日起实施的。2021年由环境保护 部修订并发布,并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自修订后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93)废止。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2.1-2021)规定了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适用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 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篇二】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 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1.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接受环境影响 评价委托后,首先是研究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型。在研究相关技 术文件和其他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实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时展开初 步的环境状况调查及公众意见调查。结合初步工程分析结果和环境现 状资料,能够识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秦,筛选主要的环境影响评 价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标准,最后制订工作方案。

2.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做进一步的工程分析,实行充分的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展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之后根据污染源强和环境现状资料实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并展开公众意见调查。若建设项目需要实行多个厂址的比选,则需要对各个厂址分别实行预测和评价,并从环境保护角度推荐厂址方案;如果对原选厂址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则需要对新选厂址重新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三阶段,其主要工作是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的要求以及公众的意愿,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给出评价结论和提出进一步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并最终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编制。 【篇三】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以下原则展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依法评价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相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注重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

污染场地风险调查与风险评估

污染场地风险调查与风险评估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卿工--189-3394-6343 一、场地环境评价的内容、程序 场地环境评价包含三个不同但又逐级递进的阶段。场地环境评价是否需要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主要取决于场地污染状况和以及相关方的要求。场地环境评价的三个阶段为: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的污染识别;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是否污染的确认--采样与分析; -第三阶段——场地环境污染风险评估与治理措施。 场地环境评价第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识别场地环境污染的潜在可能。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评价主要通过会谈、场地访问,对过去和现在场地使用情况、特别是污染活动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来识别和判断场地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如果第一阶段评价结果显示该场地可能已受污染,那么在第二阶段评价中将在疑似污染的地块进行采样分析,以确认场地是否存在污染。一旦确定场地已经受到污染,则将在第三阶段全面、详细评价污染程度及污染范围,并提出治理目标和推荐治理方案,场地环境评价编制程序见图1-1。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图1-1场地环境评价编制流程 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9年) 《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27号)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1.1 2.2相关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2009)(修订)(征求意见稿第四版) 《场地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别标准》(GB5085-200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场地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别标准》(GB5085-2007) 1.2 2.3相关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2014) 《污染场地术语》(HJ682-2014)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京环发〔2007〕8号) 1.3 2.4相关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 挥发性与有机物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199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65

[模拟]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65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在确定建设项目生态影响性质时,应尤其注意( )。 A.不可逆影响 B.潜在影响 C.累积影响 D.项目施工与运行诱发的生态体系功能变化问题 参考答案:D 第2题: 下列所述各方法中,不属于风险识别工作所采用的方法的是( )。 A.检查表法 B.评分法 C.事故树法 D.概率评价法 参考答案:C 第3题: 与水文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 )进行。 A.只在一个时期内进行 B.必须分期执行 C.分期执行时必须是连续的两个时期 D.根据丰水期、枯水期等的不同而不同 参考答案:A 第4题: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规定场址选择应选在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下风侧,场界距居民集中区( )以外。 A.500m B.600m C.800m

D.1000m 参考答案:A 第5题: 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 )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 A.为零 B.大于1 C.不为零 D.大于或等于1 参考答案:C 第6题: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列出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模式,其中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 )形式发布。 A.通知 B.公告 C.报纸 D.互联网 参考答案:D 第7题: 一般情况下,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应在( )进行。 A.枯水期 B.平水期 C.丰水期 D.根据污染现状而定 参考答案:A 第8题: 我国现行的《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不同类别噪声标准昼间标准级差为( )dB。

A.3 B.5 C.10 D.不等 参考答案:B 第9题: 现行的《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对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进行评价时,按本标准所列的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若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应采取的做法是( )。 A.从优不从劣 B.从劣不从优 C.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决定 D.其他 参考答案:A 第10题: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之一是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 )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A.生态环境影响 B.环境影响 C.区域经济影响 D.环境功能影响 参考答案:B 第11题: 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Ⅱ类水的氨氮标准限值为( )。 A.≤0.15mg/L B.≤0.5mg/L C.≤1.0mg/L D.≤1.5mg/L 参考答案:B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Technix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制定本标准。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1.2 1.2适有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应参照使用。 22引用标准 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HJ/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33符号 本标准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与单位见表1。

4 4 总则 4.1 4.1 评价工作的分级 4.1.1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4.1.2 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P i (下标i 为第i 个污染物),P i 的定义为: 9010?= i i i c Q P (1) 式中:P i--------等标排放量,m 3 /h ; Q 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 c o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 3。 C oi 一般选用GB 3095中二级标准的一次采样浓度允许值,对该标准中未包的包含的项目,可以照TJ 36—37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Q i 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1.3 项目周围地表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地形两类。复杂地形系指: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区等。 4.1.4 评价工作的级别,按表2划分,P i 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大于是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方案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识别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初步排查场地是否存在污染的可能性。 2调查技术依据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 标准、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污染场地术语》(HJ682-2014); 《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 《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技术规定(试行)》(环保部) 《在产企业地块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技术规定(试行)》(环保部) 《关闭搬迁企业地块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技术规定(试行)》(环保部) 《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疑似污染地块布点技术规定(试行)》(环保部) 《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技术规定(试行)》(中国环境保护部) 3调查基本原则 针对性原则:针对企业厂内生产工艺、车间布局、排污管线分布以及污染物特性,进行污染物浓度和空间分布调查,为场地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规范性原则: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场地环境调查过程,保证调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最新)

此资料是本人用了一个月时间,对照网校讲义及教材整理出来的,全面而精简,重点突出。学友们可以结合此资料复习,节约大量时间来复习实务,本次上传只是一部分,完整版共68页。需要的同学请QQ39704807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第一章环境标准体系 (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环境保护部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由省、自治区、自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己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 准;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环境标准与环境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环境空气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 ?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二类区。 ?标准分级;一类区适适一级浓度标准;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类和标准值 ?功能区分类:Ⅰ、Ⅱ、Ⅲ、Ⅳ、Ⅴ类。?标准分级:五类。 ?声环境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值 ?功能区分类:0—4类。?标准分级:五类。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编制说明

附件三: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编 制 说 明 (征求意见稿)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编制组 二○○九年十一月

目 录 1 项目背景 (3) 1.1任务来源 (3) 1.2工作过程 (3) 2 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3) 3 标准编制的依据与原则 (4) 4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4) 4.1标准适用范围 (4) 4.2标准结构框架 (4) 4.3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划分问题 (5) 4.4物质危险性识别 (5) 4.5风险识别对象和风险类型 (5) 4.6生产过程危险性识别 (5) 4.7重大危险源辨识 (5) 4.8确定最大可信事故的原则 (6) 4.9关于建设项目周界问题 (6) 4.10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 (6) 4.11风险管理 (6) 4.12附录D的使用 (6) 5 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6) 5.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不确定性问题 (6) 5.2安全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关系问题 (6) 5.3环境评价的研究 (7)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编制说明 1项目背景 1.1任务来源 (1)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落实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05]152号)、《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办[2006]4号)和《关于开展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排查的通知》(环办函[2006]69号)要求,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文下达了标准修订任务,项目统一编号:663.4; (2)标准承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1.2工作过程 (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在未正式下达编制任务前,就启动了修订工作。2006年1月进行了修订工作的讨论,并征求了使用单位的意见形成标准初稿。 (2)2006年1月11日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召开了标准修订讨论会,明确了标准修订方向。在广泛征求修订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了2次统稿和讨论。 (3)2008年环境保护部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正式列入2008年年度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承担标准修订任务。2008年10月22日在北京召开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修订)开题讨论会,进一步明确了标准修订的方向。 (4)经调研、内部研论,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环评单位意见,编制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2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提高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质量,2004年12月11日原国家环保总局以环发〔2004〕174号文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指导和规范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影响评价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标准仍然不尽完善,尚存在不足之处。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应成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风险评价的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评价单位应能基本上按标准规定的程序完成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另一方面标准应该是评价结果检验的尺度,以标准规定的基本内容要求去评估评价工作成果。标准的目的是规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提高环境风险评价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之能更有效地防范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原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评价单位的使用情况调查说明,原标准可操作性相对差一些,对标准的可操作性应该予以加强。 2005年11月13日吉化双苯厂爆炸引发的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一方面暴露出企业和政府在环境风险事故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方面存在严重疏漏,另一方面也引起对《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能否满足当前环境保护需要的反思。 原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包括: (1)原标准的评价等级仅分为一级和二级两个等级,不够细化,且缺乏判断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数据,如恶臭物质等;缺少事故的伴生/次生有毒有害物判据;环境敏感判据未量化等。 (2)原标准的评价范围仅确定了大气、地表水和海洋评价范围,不够细化和全面,未按环境要素列表细化事故影响评价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技术导则与标准_0

环境影响评价师题-技术导则与标准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原则不包括() A.依法评价 B.早期介入 C.科学评价 D.突出重点 2、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下列工作内容中,不属于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工作内容的是() A.工程分析 B.环境现状监测 C.环境影响预测 D.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可不考虑() A.评价工作等级 B.环境保护目标 C.环境制约因素 D.评价标准

4、根据《建设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工程分析中污染源源强核算内容不包括() A.有组织排放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 B.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 C.事故状况下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 D.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 5、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不包括() A.区域污染源调查 B.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C.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D.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大气污染源中,属于体源的是() A.锅炉烟囱 B.化学品储罐 C.车间屋顶天窗 D.城市道路机动车排放源

7、某建设项目大气污染源距离一类环境空气质最功能区 2.1km,经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最大地而质量浓度占标率最大值为 5.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评价工作等级应为一级 B.评价工作等级应为三级 C.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从简 D.评价工作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8、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改、扩建项日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计算最终排放量 B.现有工程在大于75%生产负荷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污染物排放量 C.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应估算其正常、非正常排放量 D.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9、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新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通过设计资料确定 B.新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直接引用同类项目资料

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技术导则

附件2 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技术导则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落实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预警的主体责任,提高环境风险预警能力,规范和指导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以下简称预警体系)的建设行为,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规定了环境风险评估、预警站网建设、预警平台建设、配套制度建设等预警体系建设的技术要求。 预警体系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实用可靠原则,满足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快速响应的要求。

1.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气体生产、使用、储存等的企事业单位,及所在化工园区管理机构开展的环境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导则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836.1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GB12358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 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50493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GBZ2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T223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 HG/T20507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范 HG/T23006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技术条件及检验方法 HJ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169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93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HJ212污染物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 HJ460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规范

施工现场火灾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火灾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试用版) 第一章概述 一、评估目的 查找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分析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现有应对措施的有效性,确定风险等级,提出处置建议,为各级领导决策和属地消防支队针对性开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估依据 (一)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专题研究报告; (二)《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三)《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公消【2011】65号)。 三、评估对象 全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

第二章风险识别 一、施工现场火灾特性分析 可燃物、助燃剂(主要是氧气)和火源是物质燃烧三个要素。火灾是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而造成的灾害。因此,可燃物、助燃剂、火源、时间和空间是火灾的五个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简要地进行表示。 在这五个要素之中,只要中断其中一个环节,就能达到防火或灭火的目的。因此,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围绕这五个要素进行控制。控制可分为两类:对于存在生产生活用燃烧的场所,将燃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的对象是时间和空间;对于除此之外的任何场所,控制的对象是燃烧三要素。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火灾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一)违章使用电气焊引燃可燃物; (二)违章进行防水作业喷灯引燃可燃物; (三)切割作业引燃可燃物; (四)吸烟引燃可燃物;

(五)劣质电线插座短路; (六)违章使用电热器具; (七)电气设备故障。 由此可以看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点火源较多,可燃物较多,火灾发生的三要素集聚于施工现场,容易引发火灾事故。 二、引发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火灾的因素分析 (一)可燃物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可燃物较多,主要分布于三大区域。 1、建设工程主体内部。 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基础施工、结构施工、机电设备安装、装修等阶段,其中结构施工、机电设备安装、装修阶段可燃物增长明显,分析如下: (1)结构施工:聚苯乙烯泡沫板等可燃、易燃外保温材料; (2)机电设备安装:设备的外包装材料、加工设备润滑油、管道保温材料、管道用稀料等; (3)装修阶段:装修材料。 2、宿舍区域。 建设工程施工需要大量劳动力,同时需要临时办公场所,多数在主体工程附近设置民工生活区和现场办公区,可燃物主要包括被褥等生活用品、临时建筑结构内填充材料、液化气、办公用品等。 3、堆料及加工场所:木材、稀料、保温材料等。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导则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导则 编制说明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中心 2015年3月

目录 1 本导则制定的背景、原则和技术路线 (2) 1.1项目背景 (2) 1.2工作过程 (3) 2 导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及适用范围 (4) 2.1编制原则 (4) 2.2适用范围 (5) 3 国内外相关工作基础 (5) 3.1国外相关环境监理工作基础 (5) 3.2国内环境监理工作基础 (7) 4 主要技术要点 (9) 4.1主要内容 (9) 4.2术语和定义 (10) 4.3环境监理的定位和作用 (10) 4.4工作程序的确定 (14) 4.5工作内容 (17) 4.6工作方法 (23) 4.7工作制度 (24) 5 本标准的实施建议 (24) 6 参考文献 (25)

1本导则制定的背景、原则和技术路线 1.1项目背景 随着国家“退二进三”政策的实施,城市中出现大量遗留、遗弃的污染场地,引起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等诸多问题,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和地下水环境安全。据统计,2001-2008年间我国关停并转迁企业数由6611迅速增加到22488个,增速为1984个/年,总数达10万个以上。2008年之前北京市四环路以内就有200多家污染企业搬迁,2014年年底之前,仍有300家污染企业将完成搬迁,遗留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2004年,国家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通知规定“所有产生危险废物的工业企业、实验室和生产经营危险废物的单位,在结束原有生产经营活动、改变原土地使用性质时,必须经具有省级以上质量认证资格的环境监测部门对原址土地进行监测分析,报送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审查,并依据监测评估报告确定土壤功能修复实施方案。当地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土壤功能修复工作的监督管理。”200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原厂址土壤修复工作,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实行综合治理。2008年6月国家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列入了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并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作为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措施。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要求“被污染场地再次进行开发利用的,应进行环境评估和无害化治理”。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将土壤环境保护列入需要切实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明确提出加强土壤环保制度建设,强化土壤环境监管,启动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禁止未经评估和无害化治理的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开发利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号),明确提出“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2014年5月14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 2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应用讲义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应用要点说明

目录 1.概论 2.评价工作等和范围 3.风险识别 4.源项分析 5.后果计算 6.风险计算和评价 7.风险管理 8.评价结论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2004 ?评价工作等级、程序、内容、范围?风险识别 ?源项分析 ?后果计算 ?风险计算和评价 ?风险管理 ?防范措施 ?应急预案

1.概论 1.1环境风险界定 突发性灾难事故对环境造成的风险*-*-*-* 环境危害: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慢性累积 环境风险:以人为本 R[危害/单位时间]=P[事故/单位时间]×C[危害/事故]判定条件:存在重大危险源

1.2法律依据 ?●国家环保局1990第057号文 要求: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 环境风险评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4号公布) ?第五条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对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实施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履行职责: ?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的监督管理,负责调查重大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负责有毒化学品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和进口危险化学品的登记,并负责前述事项的监督检查。

●《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环发〔2005〕152)号 ?深刻总结松花江污染事件经验教训 ?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关 ?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 ?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新开发区巳建化工区 ?严格审批,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新建项目改扩项目 ?全面排查、补充完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开展环境风险后评价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报告

Word版本下载可编辑

前言 某某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在某某三峡库移民、成立直辖市的大好机遇下,工业、城市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某某主城区内原有企业已严重影响城市发展。 根据某某市总体发展规划,主城区工业实行“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要求,在“十五”期间已有许多企业通过关闭、破产、异地迁建等途径陆续迁出主城区。“十一五”期间在“十五”基础上搬迁某某主城区剩余数十家工业企业。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搬迁企业原址拟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按土地所在区位置,分别规划为居住区、商业区、城市公共建设区等 某某主城区原有企业建成时间早,因历史原因,各企业虽通过环境保护技术改造等,但“跑、冒、滴、漏”等造成生产场地土壤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企业搬迁后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可能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企业原有污染使土地的利用途径受到影响,做好搬迁企业原有场址是否受到污染,受污染后场址的修复显得极为重要。某某市环境保护局抽出专项目资金,拟对某某市搬迁企业原厂址进行风险评估,对搬迁企业场地的作用提出科学化的建议与意见,为政府有关部门对场地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某某某某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某某厂”)是机械部大型重点骨干企业,专业从事各类透平压缩机、离心制冷机和

各类风机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振兴某某机械制造业,使之成为某某的支柱产业,也为了加速推进某某主城区城市建设发展,遵循“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某某厂决定整体搬迁至南岸区茶园新区。 由于某某厂在现厂址进行了四十多年的生产活动,产生的污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可能对场地造成污染。而某某厂搬迁后场址将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为保障人群健康,作好场区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十分必要。 我院受某某市环境保护局委托,在对某某厂历史发展状况、各个历史时期厂区布置、主要产品、原辅材料使用和存储情况、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及处理等情况调查基础上,识别和判断场地土壤污染的可能性,初步分析公司生产环节上可能存在的排污点、污染因子、污染途径、污染范围及程度,于2007年5月编制了《某某某某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某某市环境保护局于2007年5月组织专家对评价大纲进行了评估。我院按照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及评审专家组意见,委托某某市环境监测站对场地土壤进行了现场监测。 根据《某某某某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在对某某厂现有场地土壤监测,进一步对某某厂原有、现在生产情况、污染排放、治理情况调查基础上,完成了企业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

安全系统风险评估导则

附件 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导则(试行) 1 范围 本导则给出了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的评估方法、评估流程、评估标准指南,并给出了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示例。 本导则适用于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的评估。精细化工生产的主要安全风险来自工艺反应的热风险。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对反应的热风险进行评估。 2 术语和定义 2.1 失控反应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TMR ad 失控反应体系的最坏情形为绝热条件。在绝热条件下,失控反应到达最大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失控反应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致爆时间。TMR ad是温度的函数,是一个时间衡量尺度,用于评估失控反应最坏情形发生的可能性,是人为控制最坏情形发生所拥有的时间长短。 2.2 绝热温升ΔT ad 在冷却失效等失控条件下,体系不能进行能量交换,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全部用来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是反应失控可能达到的最坏情形。 对于失控体系,反应物完全转化时所放出的热量导致

物料温度的升高,称为绝热温升。绝热温升与反应的放热量成正比,对于放热反应来说,反应的放热量越大,绝热温升越高,导致的后果越严重。绝热温升是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参数,是评估体系失控的极限情况,可以评估失控体系可能导致的严重程度。 2.3 工艺温度T p 目标工艺操作温度,也是反应过程中冷却失效时的初始温度。 冷却失效时,如果反应体系同时存在物料最大量累积和物料具有最差稳定性的情况,在考虑控制措施和解决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反应过程中冷却失效时的初始温度,安全地确定工艺操作温度。 2.4 技术最高温度MTT 技术最高温度可以按照常压体系和密闭体系两种方式考虑。 对于常压反应体系来说,技术最高温度为反应体系溶剂或混合物料的沸点;对于密封体系而言,技术最高温度为反应容器最大允许压力时所对应的温度。 2.5 失控体系能达到的最高温度MTSR 当放热化学反应处于冷却失效、热交换失控的情况下,由于反应体系存在热量累积,整个体系在一个近似绝热的情况下发生温度升高。在物料累积最大时,体系能够达到的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