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之我见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教学这个问题,本文提出几项具体做法,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依据。

标签: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能力培养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那么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教学要求要严格

严格要求学生,是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的具体表现。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计算错误率非常高,老师不能把单纯它归结于粗心,在教學中还是更需要关注计算教学。

二、要讲清算理

许多家长,学生都只重视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不重视是如何算出来的,也就是我们说的算理,殊不知算理才是计算的关键。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每箱牛奶12瓶,32箱一共有多少瓶?根据下面的竖式,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许多学生不会做,归根结底是不理解算理。因此笔算教学应把算理的理解作为重点,根据算理,掌握方法,再指导计算。算理的理解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渗透。

三、要培养数学思维

(一)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基本没有“说”的机会。重视“说”的训练并,给予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再辅以练习。

(二)思考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灵活的思维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为配合教育文化体育局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依照局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指导意见,特制定小学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试行)供学科老师参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5分钟左右) 这一步是为学生先学打下基础,是学生进行“自学”前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过“尝试题”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解决尝试题铺路搭桥。 这一环节可视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1、尝试题引路。(常用的) 2、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育情景。 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尝试题的引路或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新的一课。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5分钟左右) 认准目标,即把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准确地把握住,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教师和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才不会跑偏,才会集中精力攻主要问题,才会高效。目标的认定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课前重点认定,也可课中逐一认定。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转入自学,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更加有目的的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特别应关注学困生的自学指导。同时要对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守纪律的学生以正面引导。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12分钟左右) 合作学习首先是“兵教兵”,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在课本范例中获得启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开始提出的尝试题,这也是学生自学后的第一次反馈。最后教师抓住普遍性的关键问题认真点拨,作最后的概括讲解,把新知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8分钟左右) 这是第二次的集中反馈,学生经过了前面的自学,解决了尝试问题,还没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巩固。这一层次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新思考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新思考 目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必须重新审视计算教学,纠正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计算教学;兴趣;技能;思维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小学数学中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对于每个人来说,仅在小学阶段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任何学科的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的。例如,物理、化学的有关公式的计算,微积分的数值计算等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 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计算教学值得深思的现象,以往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现在很少提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而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们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了计算教学的几个误区,并研究了相关的对策。二、计算教学的误区 1.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偏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分钟。而且算法“多”了以后,也不适时优化。在计算时,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的甚至于不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3.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偏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就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反来复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口算不讲速度。主要表现在,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 三、计算教学的对策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纠正一些矫枉过正的想法和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的对策。 (一)引入形式多样 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如果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开展学习,学生能把计算当作一种工具,通过计算解决一些问题,体会计算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教学从情境引入,并就此展开有效的教学,这是可取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任何方法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也不例外。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还要通过计算,形成计算技能。

最新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初探 马桂芹 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认识、判断、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 概念教学如此重要,但在实际的概念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轻过程,重结果,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导致对概念的理解存在夹生饭的现象。当发现问题再回去弥补,而这个时候的弥补,又感觉没有多少味道,从而造成误解的一直持续。轻感悟,重讲解,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一些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把概念记忆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来弥补对概念理解的不足。学生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造成学习效率不高,老师和学生都很疲劳。 为了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根据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我们可以把数学概念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感知概念,形成表象;(概念从哪里来?)②通过抽象和概括,感悟概念,理解概念;(概念是什么?)③通过实例分析,巩固和应用概念。(概念有什么用?)下面结合《百分数的认识》一课,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基本模式的一点思考。 一、引入概念,经历概念的发生过程。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①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图形、图表等作为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如学习“认识角”时,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或实物来引入。②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 ③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的,在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演示活动的直观教具或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大全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大全 「、计算。(30分) 1 口算(10分) 1 2 4.3+1.07= 12-74 = 2£0.1 = 9 X 2.7= 8 6 1 1 4 〒= 0.125X 32 = 7 £3= 21 + 4 = 80%< 30%= 6.3 X 10%= 5 7 46 -17 -1.25= 5 6: 3 X 矿 1 1 1 6 ■^― ? — 8 £2 = (2.4+1 5 ) £ 6= 0.25 X 8= 1 -5 £1.2= 1 1 2 2 1 3 1 5 1 + 1+ -= — X 2.7= — +- ?— +二= 5 * — 2 2 9 3 4 4 4 3 2、 脱式计算(12分) 16 2 1 15 3 1 2 4 5 X [ (1 3 + 5 )X 7 ] [3 -0 £ -(1 +也) ]X 4 1 4 3.68 X [1 £(2祜 -2.09 )] [2 -(11.9- 8.4 X 4)] £1.3 6 3 5 5 5 X 8 + 8 宁 6 20 .01X83+ 「族20。.1 3、列式计算(8分) 3 3 (1) . 一个数的4是2.5,这个数的3是多少? (2) . —个数加上它的508等于7.5,这个数的80混多少? 四、简算题(6分) 1 吃.5+ 2.5 0.4 五、列式计算。(6分) 1、(0.4 X 0.8) X (2.5 X 12.5) 2 0.52x2 —+ 7—^0,52 9 9 四、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1 3 3- 13 = 4 X — 0.8 £.01 = 1 3 1 1勻9 = 0.6 £ = 4— 1 £3 — 8X 3 1 1 (0.25+ 4 + 2 ) X = 0.1 X .1 + 0.1 £.1 = 2、求未知数X 。(8分) 12 4 1 5 x + 5X =亦 2.1x + 7.9x = 0.29 0.25 1.25 x = 3 12 : 7 = x : 0.3 3、用递等式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写出简算过程)。(18分) [3.2 X — 8 )+ 3;]专 43 97 >99 3.75 殆 + 1.6 £ 2 3 32 —13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研究》个人课题计划二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必要性 1、计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的作用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充分体现出其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对学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 计算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效的计算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它对于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迫切需要。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计算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养学生专心、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规范书写、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特别是在计算课的教学中,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式 高丽丽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新的课程教材实施以来,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课堂上计算的训练时间明显减少。通过分析,我认为目前在计算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许多老师忽视了基本的口算训练。二是许多老师感到计算教学枯燥无味,无话可讲,缺少合理、灵活的解题技能的指导。三是学生计算技能、技巧、分析综合能力差,计算正确率低,总体速度慢且计算速度落差很大。 为尽快改变这一局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总结出了以计算着眼,口算着手,加强课堂内计算教学,探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摸索课堂内计算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探索“小学数学课堂内计算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 我们依据教学大纲,对计算教学提出内容、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选择了乡村学校——西渡小学三年级作为实验研究班。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1、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笔算四则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的数量程度所制约。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1)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们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 (2)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口算的内容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必须交.......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制订相应的口算量表。 (3)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新六年级数学计算题大全30030

一、计算。 1、口算(10分) 4.3+1.07= 12―714 = 2÷0.1= 29 ×2.7= 4 ÷811 = 0.125×32 = 67 ÷3= 213 + 14 = 80%×30%= 6.3×10%= 456 ―178 ―1.25= 56 ×310 = 18 ÷12 = (2.4+1 15 ) ÷6= 0.25 ×8= 1 - 65 ÷1.2= 1 + 1 2 ×1+ 12 = 29 × 2.7= 2 3 +1 4 ÷34 +14 = 5 ÷53 = 2、 递等式计算 165 × [ (1 23 + 15 ) × 157 ] [ 34 - 0 ÷ ( 17 + 213 )] ×43 3.68 ×[1 ÷(2110 – 2.09 )] [2 – (11.9- 8.4×43 ) ] ÷1.3 65 ×38 + 58 ÷ 56 20 .01×83+ 1.7×200.1 3、列式计算 (1). 一个数的34 是2.5,这个数的35 是多少? (2).一个数加上它的50%等于7.5,这个数的80%是多少? 四、 简算题 1、(0.4×0.8)×(2.5×12.5) 2、

1、直接写出得数。 3-113 = 34 ×1.6= 0.8÷0.01= (0.25+14 +12 )×8= 1÷119 = 0.6÷35 = 4-1÷3-8×13 = 0.1× 0.1+0.1÷0.1= 2、求未知数x 。 115 x +25 x = 415 X ×(1+4 1)= 25 2.1x +7.9x =0.29 25 12X = 15×53 3、用递等式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写出简算过程)。 [3.2×(1-58 )+335 ]×2112 137 +2415 +447 +3215 4397 ×99 3.75×425 +1.6×334 1÷2.5+2.5×0.4 325 -134 -14 五、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80%是6.4厘米,比它多14 的数是多少? (2)大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小正方形的边 长是4厘米,求阴影部分面积?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各种数学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但经调查有些学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一、要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坚强的“计算意志”。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 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逐步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要把计算教学融于情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计算的兴趣。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如在执教的《两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 合江县人民小学王玉梅 【摘要】: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 将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进入数学的课堂教学,使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同时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实践数学教学生活化,积极引导学生做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经验学习情景学以致用 目前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教师“灌输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多模式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是现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但深入观察,我们发现:现在的课堂活动多、花样多,十分热闹,但繁华的背后缺少了智慧与激情、质疑与创新。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纯“数学化”的东西枯燥无味,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因此,沟通生活中的数学和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成为了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索,有了一些感悟。 一、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挖学生身边的的数学资源,让知识的承载体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1、从教材中挖掘 数学教材采用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生活经验直接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计划 篇一: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有了高效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它针对的主体是学生群体。只有每个学生个体都有了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算实现。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与探索的课题。 一、要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首先了解学生个性。大多学生的个性是在学习中他们最爱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我认为可以在班级里先把成绩相近的同学进行分组,实行竞赛,每次考试比一比,落后的同学给先进的同学买一个小礼物。其次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和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有针对性的进行团体学习辅导和个别学习辅导,搞好提优补差工作。

二、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习惯养成包括两方面: 1、行为习惯养成:包括读、写、说、听等各种习惯养成,学生要会听讲、会学习,也就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会思维,因而思维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掌握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审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保障。 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说的是数学是一门好玩的学科,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要求孩子学习和作业时有效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3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3篇 二、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 三、多种方式组合,锻炼学生思维 四、注重算理与算法的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于数学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多重视对一个正确结果的追求,而忽视了具体计算过程的重 要性。致使学生也将目光放在计算出正确答案上,而不在乎是怎么 算的。这样会使学生在算法的运用上以及计算方法的提炼上很难提高,有时还会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利于以后的继续学习。 所以教师要重视将算理和算法的结合,在对算理有一定的良好理解 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算法。例如在进行200÷5这样的例题 教学时,很多学生知道正确答案是40,算法就是先将200看成20, 除5之后再在结果上加上一个0。这种算法固然结果是正确的,但 是从算理上来看未必正确,应该让学生明白把200看成20的算法在 算理上是不可取的,因为将200看做20,未必就真成了20。而是将200看成是20个10,用每个20除5,得到4个十,4个十就是40。这样在之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是对就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提高。另外,通过 对各种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在以后更 深入的学习中可以对计算方法进行适时的优化。从而最终提高教学 的有效性。 五、多样化的练习方法,巩固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其将课堂 中的数学有效的利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需要教师

小学数学教学初探_0

小学数学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287-01 数学推动了科学的前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升了人类的文明。数学学习在小学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数学这样重要,那么如何引起学生对数学的重视,是数学教师不断追求的。教学多年以来,我积累了点滴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1.重视数学阅读 数学的阅读历来被学生忽视,数学需要阅读吗?《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为我们指出了学习的方向,说明了数学的阅读之重要性。阅读能增加对数学定义的理解,增进对解题的分析,提高了数学思维的能力。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离开了数学阅读,必然会影响数学的学习能力。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更是鲜明地指出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他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一再重申数学阅读的重要性。社会呼唤”学会阅读”的人才,学校需要”学会阅读”的学生。我

们在很多考试中发现,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都是认真阅读的学生,如果阅读的能力低,弄不清数学题的本意,纵有神笔妙算也只是枉然。况且单纯的数学阅读解题,作为中考的热点也频频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数学阅读能力。 梁启超先生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因此,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及阅读习惯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初中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课题。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优秀的教学能力来自厚积薄发的功底,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课堂,必须有艰辛的锤炼。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学习,例如,我订阅了多种教育教学杂志,稍有空闲时间就细细地一页页地品读,细细咀嚼精神食粮的甘美。有用的抄写或粘贴在读书笔记本上,之后让新的理念、方法流动于课堂上。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培训、听课,我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学习中,会给予教师很大的震撼,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努力把新的理念自然地与自己的教学有机结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既不生搬名家的课堂,又要吸取名家的精髓运用于课堂,在反复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完整版)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训练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训练 计算下面各题: (1–6 1×5 2)÷9 7 71÷3 2 ×7 1211–(91+125) 254×4 3 –501 25÷(87–65) 158+32–4 3 ( 6 5– 4 3 ) ÷( 3 2+ 9 4) [ 83+31+4 1 51×[31÷(21+6 5 )] 12÷(1–73) [(1–61×52)÷97 [(1–53)×5 2]÷4 用简便方法计算: (5 1–71)×70 97× 96 5 53×8+53×2 15×73+15×7 4 (98 +43–32)×72 72×(21–31+4 1) (9 5+ 131)×9+134 30×(2 1 –31+61) 12×(21–31+41) 51+94×83+6 5 4–5 2÷ 158–41 48×(31–21+4 1 )

256÷9+256×98 24×(61+8 1) (53 +41)×60–27 5–61–6 5 用简便方法计算: 98×(9+43)–32 87÷32+87×2 1 54+85÷41+21 2–98×4 3 –31 30×(61 +52–21) 87+32÷54+6 1 10÷10 11 10 +24121÷12 54×31+5.2×31+1÷43 直接写出得数。 2.4÷0.125= 555×13-111×15= 25×0.32×0.25= 125-25+75= 999×15= 10- 3.25+9÷0.3= 43.2÷0.125= 55×( 331 -44 1)= 20042003×2005= 10137-(441+3137)-0.75= 解方程: 185+X = 12 11 2X –91 = 98 3X –1.4×2=1.1 X+32–21=18 17 5.5x –3x = 1.75 X+53 = 10 7 解方程: 2512X = 15×53 X ×(61+83)= 12 13 X ×(1+41 )= 25 (1–95)X = 15 8

(完整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计算复习题班别姓名成绩 比赛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挑战计算极限,争当计算明星!加油! 3×10= 80×40= 18×5= 40×60=30÷10= 13×4= 25×20= 160×4=300÷5= 720÷9= 16×6= 720÷0=180÷20= 0÷90= 10×40= 12×50=85÷5= 57÷3= 0+8= 32×30=70÷5= 25×4= 15×6= 630÷9=450÷5= 12×40= 240÷6= 16×60=84÷42= 600-50= 500×3= 0×930=27×30= 84÷12= 420÷3= 910÷3=91-59= 11×70= 1000÷5= 75÷15=320-180= 30×40= 40+580= 560÷4= 95÷1= 480+90= 510÷7= 200÷4=72÷4=8000÷2= 102+20= 4000÷50=125-25×2= 50×0×8= 75+25÷5= 32÷47×12=45+55÷5= 70×(40-32)= 90÷5×3= 10÷10×30=6×(103-98)=7+3×0=51-4×6= 420÷2×8= 750-(70+80)=300÷2÷5=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计算复习题班别姓名成绩

二、笔算。(乘法不用验算,除法要验算) 54×63= 25×38= 36×19= 774÷8=508÷2= 370÷5= 19×47= 900÷5=23×34= 392÷4= 360×5= 32×68=203÷9= 63×36= 26×38= 770÷5=696÷2= 882÷4= 809÷8= 56×79=64×28= 820÷3= 630÷6= 458÷4= 4+0.6= 7.3-2.9= 10-0.7= 8.2-5=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湖南省武冈市湾头桥镇中心小学刘秋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的重要信息途径。”由此可见,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这么说,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实践”或实践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不能形成技能,数学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鉴于此,我校参与了市《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题研究活动。我们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也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的区别与联系 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老师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实践活动课的认识问题。如有的认为,数学实践活动就是以往学校开展的数学课外活动;有的认为,数学教学中的直观性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操作、测量等就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这实质是对什么是数学实践活动课,它与数学课及其它数学活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认识不清楚。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从课程设置地位看,数学课处于主导地位,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 2.从教学目标看,数学课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而数学实践活动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因而,数学实践活动的考核评定不像数学课那样严密和定量化,主要是让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从教学内容看,学科课有较稳定的教学内容,教材有严密的、科学的编排体系。而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要求不很严密,活动内容主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4.从活动的空间来看,数学课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实践活动一般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以选择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社区或大自然中进行。 5.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实践活动表现为学生的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发挥学生主体性这一思想,包含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设计活动,同时要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训练150道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训练 计算下面各题: (1–6 1×5 2)÷9 7 71÷32×7 25÷(87–65) 158+32–4 3 1211–(91+125) 254×43–501 (65–43)÷(32+94) 51×[31÷(21+6 5 )] 12÷(1–73 ) [(1–61×52)÷97 [(1–53)×5 2]÷4 用简便方法计算: (51–71)×70 97×96 5 53×8+53×2 15×73+15×74 (98 +43–32)×72 72×(21–31+41) (95+131)×9+134 30×(2 1 –31+61)

4–52÷158–41 48×(31–21+4 1 ) (53+41)×60–27 256÷9+25 6×98 24×(61+81) 5–61–65 98×(9+43)–32 87÷32+87×2 1 5–61–65 54+85÷41+21 2–98×4 3 –31 87+32÷54+61 30×(6 1+5 2–21) 10÷1011 10 +24121÷12 54×31+5.2×31+1÷43 直接写出得数。 2.4÷0.125= 555×13-111×15= 25×0.32×0.25= 125-25+75= 999×15= 10-3.25+9÷0.3= 43.2÷0.125= 55×( 331-441)= 20042003×2005= 10137-(441+313 7 )-0.75= 解方程:12×(2 1 –3 1+41 ) 51+94×83+6 5

185+X = 12 11 2X –91 = 98 X+53 = 107 3X –1.4×2=1.1 X+32–21=18 17 5.5x –3x = 1.75 2512X = 15×53 X ×(61+83)= 12 13 (1–95)X = 158 X ×(1+41)= 25 X ×72 = 21 8 15÷X = 65 X ×5 4 ×8 1 = 10 X ×3 2 = 8×43 X ×43×5 2 = 18 X ×109 = 24×81 X ×31×5 3 = 4 X ×72 = 18×31 3X = 10 7X –4X = 21 4 1 ×x+51×45 = 12

小学数学计算题集锦

一、列竖式计算 0.35×8.4= 2.05×0.23= 4.6×9.88= 9.05×0.38= 27.6×0.45 17.04×0.26 8.35× 3.5 5.08×0.25 4.3×28 0.08×125 24×0.5 25×0.125 4.87×100 28×1.5 3.105×18 63.08×25 3.8×5 11.4×19 0.396÷1.2= 0.756÷0.36= 16.9÷0.13 1.55÷3.9 18÷24=43.68÷26= 25.3÷0.88= 0.1575÷3.15=0.612÷1.8=24÷96=8.64÷8 = 二、脱式计算 28-(3.4+1.25×2.4) (31.8+3.2×4)÷5 31.5×4÷(6+3) 0.64×25×7.8+2.2 194-64.8÷1.8×0.9 36.72÷4.25×9.9 (4121+2389)÷7 671×15-974 3.416÷(0.016×35)19.4×6.1×2.3 5.67×0.2-0.62 18.1×0.92+3.93 0.4×0.7×0.25 4.07×0.86+12.5 25×125×40×8 147×8+8×53 0.9+1.08+0.92+0.1 125×(33-1) 37.4-(8.6+7.24-6.6) 5.4÷1.8+240×1.5 61-(1.25+2.5×0.7) 2.73 +0.89 +1.27 4.37 +0.28 +1.63 + 5.72 13.4-(3.4+5.2) 7.3 ÷4 +2.7 × 0.25 3.75 × 0.5 -2.75 ÷ 2 5.26 × 0.125 +2.74 ÷ 8 9.5 ÷(1.9 × 8) 12.8 ÷(0.4 × 1.6)(7.7 +1.54)÷ 0.7 (11.7 +9.9)÷ 0.9 47.8-7.45+2.55 13.7×0.25-3.7÷4 (7.7+1.4)÷0.7 18 ÷(2+9)172.1×4.3+5.7×2.1 23÷(50-12.5) ÷2.5 25.6÷110×47+639 3.5×2.7-52.2/18 42×(25+4)×4 6.8×0.75÷0.5 403÷13×27 3.75÷0.125–2.754 1.5×4.2-0.75÷0.25 40.5 ÷0.81 ×0.18 4.8 ×(15 ÷2.4) 0.25×80-0.45÷0.9 4.85 + 0.35 ÷ 1.4 0.87×3.16+4.64 81.2-11÷7-×3= 2.8×0.5+1.58 3.6×9.85-5.46 8.05×3.4+7.6 2.7×5.4×3.9 6.58×4.5×0.9 64-2.64×0.5 (2.275 +0. 625)×0.28 3.94+34.3×0.2 1.2×(9.6÷2.4)÷4.8 8.9×1.1×4.7 三、简便计算 2.5×7.1×4 16.12×99+16.12 5.2×0.9+0.9 7.28×99+7.28 4.3×50×0.2 26×1 5.7+15.7×24 4.8-4.8×0.5 (1.25-0.125)×8 4.8×100.1 5 6.5×99+56.5 7.09×10.8-0.8×7.09 8.7 ×17.4 - 8.7 ×7.4 12.5×0.4×2.5×8 9.5×101 6.81+6.81×99 0.25×185×40 4.4×0.8-3.4×0.8 2.37×6.3+2.37×3.7 2.5×1.25×0.32 3.8×10.1 7.69×101 3.8×10.1 0. 25×39+0.25 0.125×72 46×0.33+54×0.33 6.81+6.81×99 0.25×185×40 9.5×99 12.5×8.8 15.75+3.59-0.59+14.25 66.86-8.66-1.34 0.25×16.2×4 (1.25-0.125)×8 3.6×102 3.72×3.5+6.28×3.5 36.8-3.9-6.1 15.6×13.1-15.6×2.1-15.6 4.8×7.8+78×0.52 32+4.9-0.9 4.8×100.1 56.5×9.9+56.5 7.09×10.8-0.8×7.09 320÷1.25÷8 18.76×9.9+18.76 3.52÷2.5÷0.4 3.9-4.1+6.1-5.9 4.2×99+4.2 1.25×2.5×32 3.65×10.1 15.2÷0.25÷4 0.89×100.1 146.5-(23+46.5) 3.83× 4.56+3.83× 5.44 4.36×12.5×8 9.7×99+9.7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不论从基本的、长远的生活生产的需要,还是从学生成长期的学习需求来看,计算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计算学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一道稍复杂的计算,所包含的单项口算少则几道、多则几十道,还经常进位或退位,这就要求学生准确感知运算符号与数字信息,高度集中注意并且合理分配、适时转移,保持思考畅通、连贯、灵活,维持稳定的速度。 本世纪初,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重新定位,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反思我校的数学计算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老师一提到计算,就认为只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加练习的量,反复的练习,把计算作为一项机械重复的任务来完成,导致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更多的问题。这势必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了尽快改变这一局面,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让计算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在区教研中心的组织和领导下,我校数学教研组决定开始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课题实验。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它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 (二)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