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主合作探究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南漳县东巩镇完全学小学李文先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其目的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映了其学习语文的综合品质,包含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内容多元性和学习过程性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性、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建构语文教学的课堂设计。通过学生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对众多语文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逐步形成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学习品质结构,都得以自主的变革和发展。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然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

(一)转变观念,重塑角色,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角色的改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教学气氛。

1、多一些民主和平等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要凸现学生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如“同学们是否愿意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吗?”、“你是否把你的看法和同桌进行交流?”等。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学生的心灵才会舒展,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

2、多一些信任和尊重

一方面是相信学生的能力,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已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应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肯定。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对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要鼓励其“我能行”的信念,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在教学时,经常用“你真行”、“想一想,你肯定会说好的”、“你真聪明,连老师也没想到”、“你的理解确实有独到之处”等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更好地在语文学习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

3、多一些宽容和激励

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基础的局限,难免常常会表现出幼稚和无知。尤其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探索的结果可能是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这时教师要宽容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学生对教师、教材提出

不同的意见,赞赏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保护学生迸发的探究火花。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探究的过程,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可用“你的理解尽管不全面,但主动思考的精神应该表扬”、“你看,他比以前肯动脑筋了,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多好啊”、“如果再多给你一点时间,你会完成的更好”等语言,激励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求全责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将从一次次的斥责、嘲笑中逐渐消失,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改革教法,分层实施,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由此可见,改革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认真落实学生的“主人”地位,在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质的培养。当然,“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也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

1、一般性的问题,应多采用“自主”性学习

“一般性的问题”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学习语文最基础的环节,如识字、写字,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理解词语及句子,初步读懂某段内容,用画画、唱歌、表演等形式展现课文情景等;二是指阅读中难度较小的问题。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语文活动中的自主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课前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能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中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一般性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后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地完成作业,到社会活动中发现语文资源,拓展学习空间,验证语文能力。自主性学习的空间大,在单位时间内个体获取的信息量多,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

2、重点问题,应多采用“合作”性学习

“重点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等。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

3、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像课文中的有关自然科学,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等,凡是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结构还不完善,低年级和高年级也存在差异性,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不宜复杂,应定位在

学生“喜欢”的层次上。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通过与他人交流、查找相关的资料、开展某种实验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在教学中予以关注和重视。

二○一三年六月

讲究引导策略 发掘探索能力

讲究引导策略发掘探索能力 发表时间:2009-04-08T16:50:48.543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林秋红[导读] 探索数学知识是数学探索活动的核心环节,是决定探索活动成败的关键摘要:在数学探索式教学中,教师讲究引导探索的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他们今后乃至终生的持续发展。要鼓励充分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要开放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要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学生 积极探索。 关键词:数学知识探索引导策略 探索数学知识是数学探索活动的核心环节,是决定探索活动成败的关键。探索的数学知识是未知的,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数学探索式教学中,教师讲究引导探索的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他们今后乃至终生的持续发展。 一、鼓励充分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探索数学知识,需要探索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满腔的热情、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探索活动。只有经历探索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运用的过程,对获得的数学知识才会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灵活。我们提倡合作学习,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钻研的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个人独立钻研,应该是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的策略。引导学生探索的关键问题是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例如:在教学“分饼(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认识)”这一课,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作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具有较大探索问题的空间,首先创设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情境,“八戒化缘时只化到3张饼,该怎样分呢?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的问题情境。接着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方法说明你是怎样得到,然后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可以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并且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不能只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而且大于1;分子和分母同样大时,分数等于1。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包办代替、硬性规定,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改变了“问—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应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我首先创设了“一张长方形的彩纸,用来做2面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小旗,你想到了什么办法?再做11面这样的三角形小旗,需用多大的彩纸?”这一问题情境,当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时会发现作已有和知识不易解决今天的问题,由于有上节课的基础,他们自然联想到“能不能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样得到一个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进而激发了探究的欲望,使全体学生都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从而自己探索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经过这样的思考—操作—探索,学生深刻体会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 三、开放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要着力营造一个“天高任鸟飞”的思维空间,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在新课导入时,我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故做神秘地说:“我可以用这张长方形纸变魔术,你们信吗?”全班同学都瞪着好奇的双眼,我先变出一个1/2,并在1/2处涂上颜色,接着把这张纸对折2次、3次、4次……每折一次都记下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和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自己很快就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了进一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出示3个分数: 1/3、2/6、3/9;(1)观察一下,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谁能把它们变化的规律找出来?(2)哪一个分数最大呢?(3)你还能写出一些分数值是1/3的分数吗?看谁写得又多又快。(学生独立写出很多分数值是1/3的分数,然后汇报交流)(4)怎样才能写得又多又快呢?(5)分数值相等的分数,是不是只有这样的一组呢?(不是,还有很多组)(7)好!谁来说一个分数,其他同学写出和它分数值相等的分数,看谁写得多。(指名说一个分数,其他学生写出和它分数值相等的分数,然后交流)(8)自己随便写出一个分数,看谁能不能写出一些和它分数值相等的分数。(学生自己写,然后交流)(9)我们写出了很多分数值相等的分数,从中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规律呢?(学生自己概括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学生探知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获得甚至应用的全过程,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例如,“点阵中的规律”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出示点阵,从问题出发,引导探索,(1)、每个点阵有多少个点?你是怎样想的?(2)、每个点阵可以看成是什么图形?(3)、你是怎样得到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让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寻找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图形中点的变化情况,进而推导出后续图形点的数量。问题是探索的基础,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搭建探索问题的平台,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交流。学生的探索过程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径,有时思考方向正确,顺利前进;有时思考方向不当,曲折迂回。在这期间,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而不是走过场,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在学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包办,而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思考;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走出困境;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立即予以肯定,并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有效地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有效地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刘丹杰 新一轮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走进了校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教师和学生比较生疏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探究式教学就需要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本质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物理课程标准根据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式,结合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八、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七要素。对于七要素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准确把握是保证探究式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下面结合课改过程中的实践谈谈其中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交流与合作三个环节所采用的教学策略。 1.提出问题的策略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下面探究环节。由于教材的特殊地位,其中的问题多为陈述性的问题,一般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的作用恰好要在这里体现出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 要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有些问题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 如:“光的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提出,可以想象,学生面对一个他早已熟悉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会很快趋向一致,探究兴趣当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大家都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哪里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再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声可以怎样向外传播?”一位教师采取逆向提问的方法,提出:“哪里不能传声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要深入思考才可能回答,容易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变换角度提问,除了可以反过来问之外,还可以采取变换问题的方法。如:在“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节课时,由于用速度表示运动快慢的问题,学生很熟悉,一位教师采取了变换问题的方法。提出:“为什么用速度来表示运动快慢呢?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变换的问题,恰是学生疑问之处,也是要解决的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问题又具有开放性,为下面的探究开了一个好头。 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有趣问题易于引起注意,并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生动、有趣,同时还要难度适当。问题过于简单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问题过难又会让他们感觉高不可攀。 要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创设丰富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渠道,可以采用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用“见怪不怪”的生活经验形成问题;用手脑并用的物理实验形成问题;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形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方案

“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数学组张爱丽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水平、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人们对数学教学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然而传统教育的诟病依然存在,阻碍数学教育与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发展,其机械、被动学习状态受到批判,于是人们开始改革传统教育,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以解决问题学习为核心的改革思路,并将“解决问题”作为课程标准提了出来,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2、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解决问题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情趣”导航扬阅读之帆启学习之舟 胶南市珠山办事处辛庄小学李凤红 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目光盯在课堂教学上,也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新知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使阅读成为“悦读”,阅读是一种享受。 杨屹老师“情趣”教学的内涵是:以情感为依托,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的轨道。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可见,以“情趣”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上的导航,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导航,就避免了教学中只重语言训练,不重精神陶冶;只重机械分析,不重学习过程等近乎“残忍”的语文教学,保护好学生求知欲望和感悟的灵性,语文素养便会提高。对老师而言,在“情趣”上下的工夫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趣因素,语言情趣的发挥,对认知过程趣味的体现。对学生而言,“情趣”体现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就是: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想研究朗读;老师说话有意思,想听;阅读过程有意思,读、说、画、演皆想尝试;阅读结果有意思,愿意记诵;阅读体验有意思,是一种享受。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途径。 1、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可以表扬:“瞧,这个同学读得多入神啊!”可以引导:“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找找看。”可以要求:“读完一遍后,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你受感动的地方你可以反反复复读。”……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如:苏教版三年级《掌声》讲小英是班里的残疾儿童,她生活在自卑和孤独中,因为同学们的一次掌声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爱说爱笑了,生活充满阳光,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人皆需要掌声,人人都要奉献掌声的道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释题时简单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什么样的掌声,获得掌声后的心情和行为都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学生静静地读,认真的划,情动于内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句

数学概念形成的引导策略研究 (1)

数学概念形成的引导策略研究 (项目实施研究报告) 绍兴县柯岩中心小学朱铁琴 【问题的缘起与描述】 2006年底,我在市新课程培训活动中上了一节《三角形的认识》。解读教材,我们发现新教材的编排作了一些改动:三角形的定义描述变简单了,相关的情境却增加了。对于这样的概念教学课型,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呢?我反复地研读教材,反复地试教,也找了许多资料。上完课后,对于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我一直耿耿于怀,也就有了研究这个内容的冲动。 所谓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许多具体事例中,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一类事例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一种形式。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从而概括出概念的过程。 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中,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 模式一:教师呈现概念→学生记忆概念→辨析强化概念→巩固运用概念。 模式二:提供实际材料→分类命名→辨析强化概念→巩固运用概念。 上述两种模式的概念教学,我们发现学生虽然参与了“模仿口述”、“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但这些都是指令性的,本应有着思维坡度的抽象活动在教师牵制下“化曲为直”,缺失了思维活动的渐进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记忆、辨析和运用概念,概念的演绎代替了概念的形成。 基于对以上现象的认识和思考,在2008年11月,我们确定了这个研究项目:《数学概念形成的引导策略研究》,并成立了朱铁琴、倪狄兴和唐月华三位教师组成的课题小组。 【项目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8年10月)

(一)实施步骤及目标 1、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课堂调研,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2、制定项目研究方案,完成项目申报。 3、组建项目研究小组。 本阶段目标:完成项目资料收集和初步理论学习,制定研究方案,完成立项。 (二)资料的收集 在确定了课题后,我们课题组成员在2008年10月份从网上和教育教学杂志中对概念学习的文本资料进行收集和学习。学习了诸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陈幼民,上海教育出版社),《学生错误数学概念的成因及纠正策略》(王利庆,浙江师范大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李星云,南京师范大学)《是概念,还是思维对象?》(王永,《小学教学》数学版, 2007/4)等关于概念教学的文章,从这些文章的搜集和学习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概念教学的引导策略关注度比较低。 (三)原因的分析 我们走进课堂观察和调查,进一步分析这种演绎式的概念形成过程,我们发现在这种简化的范式教学背后隐藏着的一些值得商榷的教学问题: 1、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失当。 有的教师认为讲清概念,就是讲清课本中的一些定义或者名词、术语,满足于使学生记住,甚至熟背这些定义或者名词、术语。学生对学习数学概念的目的不明确,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牢固,不善于应用。 2、概念的形成缺乏有效引导。 在演绎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老师带着学生小步走,学生按照老师的思维慢慢走”的引导模式。 在分析以上原因后,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在耳濡目染的教学中,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对于概念的教学,总是以“抓牢重点字词习得概念就行了”的理念左右着策略的运用,这个主要是教师的思想和理念的问题,所以我们把课题的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概念”的策略探索上,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方法和手段

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战略管理)探究问题解决策略

《探究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操作,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 总结现在的小学数学中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对显性的、单一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容易地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很少有学生去尝试分析,特别是后进生,有些连题目都读不懂,更别说分析了,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就更无从谈起了。每次练习,碰到解决问题往往要扣很多分数,慢慢地对学习数学就失去了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 在上述背景之下,我们提出了“探究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让学生能面对实际情景自己学会阅读、学会收集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和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数学情景,最终学会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乐于学习。 【课题的界定】 一、“数学问题”:是指对后进生来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解决,需要经过思考和探索,在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方法的一种情景状态。 二、“问题解决”: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综合运用,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研究内容、对象】 一、研究的内容: (一)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能从日常生活中“看到”数学现象,并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研究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120090 基础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小学基础教育中一门最基本却又极其重要的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具有育人功能,能够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而语文阅读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既然小学语文阅读如此之重要,那么,如何做好阅读教学是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阅?x兴趣 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把读书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自觉阅读。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课前启迪,使学生能根据文章题目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文章内容开展想象,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再进行课上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课

堂上的主体地位,可以使学生对阅读始终保持新鲜感及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依托,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质量。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内容及要求随着年级由低到高,安排的也大不相同,精读文章数量逐步减少,而略读课文的数目慢慢增加。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教材、教辅资源?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精读文章要用感情进行诵读 所选精读课文,大都出自名家之作,对于此类文章,教师采取“兴趣导入―诵读导引―阅读理解―主动探讨―拓展阅读”等方式,品析、积累妙语佳词、重点段落,形成逐层提升的阅读模式。课堂上,教师应本着“导读少讲和以读代讲”的形式减少课文解析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诵读训练时间,使他们在入境入情的朗读中理解、品味、体悟,并通过悟情、传情的朗读理解内容,在读后抒发情感、提升语感,体悟语言美妙。 2.略读文章要重点抓住文章大意

在区域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策略探究

在区域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陈丽莎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8年第3期 【摘要】 合作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区域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 手段。学前教育的幼儿在不同阶段的生理点和心理特点都不相同,中班幼儿相对于小班幼儿, 心智更加成熟,但是与大班的幼儿相比还有差距。本文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开展 区域游戏活动的重要性,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几例中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 总结了几点提高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区域游戏教学途径。 【关键词】 区域游戏中班幼儿合作能力 幼儿教育是我们接受学校教育的第一步,幼儿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心智的发展程度。幼儿教 学不仅仅培养儿童的智商,同时也注重培养儿童的情商,这包括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合作能力等。根据幼儿的特点我们采取游戏教学法比较适合他们的学习特点,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区域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区域游戏对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意义 区域游戏符合幼儿发展特征,区域活动是近些在幼儿教育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区域活 动可以为幼儿提供放松的学习环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1]。区域游戏可以让幼儿在一种愉悦的游戏过程中与同伴可相处得更加自然,区域游戏教学符合中班幼儿发展特点,游戏是幼儿进 行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幼儿的心理年龄还不成熟,如果在教育过程中直接通过理论性的课程 传授知识是不可能的,因此游戏教学就成了幼儿教学的主要手段。另外,科学的区域游戏提高 幼儿合作能力,区域游戏不仅可以增长幼儿的常识,也可以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 程选择科学的区域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不同的游戏的侧重点不同,选择具有培养幼 儿合作能力的区域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合作能力。 二、提高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区域游戏教学途径 (一)有目的地培养合作意识 区域游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但是区域游戏的选择十分重要。幼儿教学中处处都 会涉及区域游戏教学,而不同的区域游戏培养儿童的能力是不同的。我们选择区域游戏时应该 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内容,幼儿在中班阶段的理解力和协调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就可 以让他们进行具有合作性质的游戏,进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而不同的游戏达到的效果不同。 此处有两种游戏,一个游戏是《指路小达人》,就是让小朋友A蒙上眼睛,在设置了各种 障碍物如塑料瓶、小板凳的制定路线上,让另一个小朋友B指挥A该如何绕过障碍物顺利走到 终点。一个游戏是《新龟兔赛跑》,四个小朋友为一组,两个小朋友扮演乌龟,两个小朋友扮 演兔子,乌龟和兔子赛跑,他们需要穿过树林(饮料瓶)、跳过小溪(跳绳),最后到达终点

探究性学习的引导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引导策略 金山小学黄凯达 联系方式: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过去的“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即使在知识传承方面,应当重视的也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这就给学生乃至老师都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当然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与发展空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探究活动,经常给学生相应的探究思维的熏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动能,培养科学精神,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因知识容量过大又面面俱到,而严重挤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活动,谈谈具体的策略: 一、创设知识疑点引导探究 探究性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今人拍手叫绝的解决方案。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独立思考。在这一活动中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让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挖掘教学知识的思维价值,把思维过程发掘出来。同时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的疑难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惊奇。这就要求教师,除做到言简意赅,还要寓于情感,形象直观,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疑难问题的难度和梯度。例如: A D 已知:AD//BC,AD=6cm,BC=12cm, S△ACD=18cm2,求:S△ABC=? B C(单位:cm)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表现出畏难情绪,他们从问题着手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求出三角形ABC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CD的高。于是得出算式:18×2÷6×12÷2。 这时为了获得巧解,教师只是单纯地问:“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尽管能引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但是持续时间短,欲速则不达,更可惜的是学生再次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体味着失败的无奈。

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以自身活动或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确定课题,以小组或个人收集材料信息,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跳出传统“灌输--训练--考试”应试教育的僵化模式的羁绊,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在素质教育普遍实施的今天,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始终保持敏锐的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融入生活,了解社会,探索真理,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探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2、在学生探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将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3、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在修改环节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 4、在阅读上,学生读书,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过的话,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

提高语文阅读的策略探究

提高语文阅读的策略探究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 教学的核心,针对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费尽心机,但阅读教学依 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个学期结束了,有部分的学生看者一篇文章不会读,不会做,特别 是新课标下的课堂阅读教学更是一片茫然。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会全 身心投入,思维活动也最活跃。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精心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兴趣引到阅读中来。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 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 地在“乐”字上做文章。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 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 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刘国正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就是能力课。”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文能 力而设置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含义,首先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不少调查也表明,学生语文素 养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课外自学。我们想,实施自学指导教学模式后,完全可以让学生首先 从语文课内得到很大的受益。自学指导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陈钟梁先生认为:主要包括工 具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其中的阅读指导就要求我们去掉繁琐的分析与无效的回答, 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课堂上该读的读,该背的背,该抄的抄。 其次是读其他学科的教科书。因为语文教学需要“杂交”,教学也是一种生态,远亲繁殖有利 于培育良种。读物理、化学书,不仅有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科学思想;同样,读历史、地理书,在扩大人文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人文思想。而音乐、美术有助于提高艺 术修养。最后是课外的报纸、杂志以至中外名著的阅读指导。当前,中国中学生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习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这是影响终身发展的。 再次是学生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去自学。如果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方法和规律前面 已经学过了,那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方法去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基础,提出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是目的。 例如在讲《春》一课时,就是运用前面所学过的有关景物描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自学。采用“激励”教学法,看谁发现的问题多,比谁提出的问题好,看谁解决的问题准。由于学生前面 掌握了有关景物描写的方法,知道从“特点”、“顺序”、“修辞”、“感官”、“详略”、“虚实”等方 面提出问题,发言时争先恐后。学生不但能从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而且对同一个 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题型提出。

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研究

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研究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策略展开了探讨与归纳。 幼儿阶段的学生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对游戏性质的学习方式情有独钟。这就决定了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不能一味死板的将具体体育运动的要领直接以强硬的方式灌输给幼儿,而应当尽量采取“体育游戏教学”的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体育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教于趣的良好目的。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师要在体育游戏中为幼儿树立合作的良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园期间接触最多、最频繁、来往最密切的群体,其一言一行、行为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举足轻重的示范性影响,可以这么说,教师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影响力量。为此,要想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教师应当首先在体育游戏中为幼儿树立积极同他人进行团结、合作的良好示范性榜样。 例如,多人跳绳这一体育游戏需要两个人密切配合抡动绳子,其他人需要在绳子的来回翻转中有规律的进行跳跃动作。因此,很显然要想进行跳绳这一体育游戏,至少需要三个人的同时参与。这个时候,笔者就特意邀请另外两名教师共同参与到课堂游戏活动之中,以三人为单位构成一个合作小组进行跳绳这一体育游戏。在结束了一定量的跳绳动作之后,笔者又特意向幼儿点明:“小朋友们要是也想玩多人跳绳的游戏,自己一边抡绳子一边跳显然不合实际,大家可以像老师刚才的那样,邀请其他同伴与自己一起,相信,通过大家的合作,一定能建立起互帮互助的多人跳绳队伍……”在笔者的动作示范及语言引导下,幼儿们逐渐意识到了:有些事情仅仅凭借自身的力量很难达成,这个时候就需要寻求他人的支持与帮助,而这很显然将为他们在接下来的多人跳绳体育游戏活动中同他人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表明,教师同他人的示范性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团结他人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有利于其以此为基础树立、形成端正的合作精神。 二、教师要在体育游戏中给予幼儿合作的积极肯定与表扬。 幼儿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近乎天然的“崇拜感”与“信任感”,总是渴望着来自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积极、正面肯定与表扬,这将成为促使他们自身朝着教师预期方向更快、更好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鉴于幼儿们的这一主观特征,笔者认为,要想在体育游戏中真正实现发展幼儿合作能力的最终目的,教师必须在学生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及时、有效的给予他们合作行为的积极肯定与激励。如,在“两人三足”的体育小游戏中,有的幼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英语) 探究学习是一切科学发展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探究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知识,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我以六年级下册“Unit 3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Section A ”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会学生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具备的能力并谈论自己的喜好和意愿。通过谈论让学生主要会运用以下功能句: Can you …?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二、教学设计思想 1、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发现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探究的途径来获取,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根据新旧知识的冲突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关课堂、教材中的疑惑等提出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2、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形成更多元、更自由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小组合作、查阅、收集、搜索资料,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等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可能。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学习的权威,彻底打破教师的权威地位,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3、体现“探究学习”与“问题解决”的互动。 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的价值和方向,而“问题解决”是探究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通过个体或同伴合作探究,既解决问题,又进一步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更好的解决下一个“问题”打好了基础。因此两者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本课题的

探究活动课程设计的改进策略

探究活动课程设计的改进策略 探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样的需要更是特别强烈。《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那如何落实这种教学理念呢?在课程的设计中怎样来改进我们的探究活动,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得到有效的升华呢?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引领学生真正参与探究 要改进我们的探究活动,首先先要认识到现在我们的学生在探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科学的几年中,我深深地意识到,普遍学生对科学探究是十分有兴趣,但是我们的课堂探究往往存在科学探究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参与面很广,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是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的在思考我们要探究什么,怎样来观察,怎样来归纳实验现象,虽然小组同学从表面上看都经过了激烈的研讨和交流。因此我们的探究活动存在着动手不动脑的现象。 我曾经也很用心的观察过,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探究活动都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的。但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差异、

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探究的全部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不管在交流还是探究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角色总是跑龙套或者就是单纯的旁观者。所以这些学生常年累月体验不到探究的快乐。我想,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我们尽可能的在探究的时候是以个人的形式来完成,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探究。 二、“材料准备”深度优化探究 每次上科学课,我最担心的就是怕材料不到位。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开始,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课成了纸上谈兵。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工具,但是很多课程的材料在我们的实验室是找不到的,往往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动员学生这个大部队来一起搜索。印象最深的就是有次区里要来调研,我按照课程进度应该是上《导体与绝缘体》一课,对课本身我准备的相对比较充分,但是这课按照我的备课需要的材料要二十多种。从普通的金属到砖瓦石子,特别是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一时半会要找那么多不同的材料还是有点难度的。 提前几天我就让我的“后勤部队”陆续把实验材料带来。在选取材料的时候我们要本着材料本身是否具有安全性、实用性、科学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特点。材料的准备上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让学生帮助老师准备材料,

英语阅读策略运用研究综述

英语阅读策略运用研究综述

英语阅读策略运用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以阅读策略和阅读策略的分类理论为基础,以国内外关于阅读策略研究的内容为依据,分类综述了国内外对于阅读策略的研究现状,结果发现,国内对中小学的阅读策略研究较少,提出应该注重英语学习者学习初级阶段的阅读策略训练,使学习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阅读策略阅读教学阅读策略运用 一、阅读策略(reading strategies) 阅读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的。关于什么是阅读策略,不同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给出的定义都是不同,至今没有定论。Wallace(1992)把阅读策略定义为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随着文章类型、上下文和阅读目的变化而改变的一种灵活运用的阅读方式。Johnson & Johnson(1998)认为阅读策略是指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进行的行为活动过程。Aarnoutse & Schellings(2003)将阅读策略定义为阅读者为了全面理解文章,而对阅读过程中会出现的障碍所做出的认知行为。综上所述,阅读策略就是阅读者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而采用的灵活的阅读技巧和方法。[1]

二、阅读策略的分类 不同的学者对阅读策略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同样,对于阅读策略类型的划分也大不相同。Saring(1987)将阅读策略划分为四类:1.技巧的策略,如:略读、跳读、写关键词、做标记等;2.归类简化策略,如:替代、解释等;3.衔接发现策略,如:利用图式预测下文、标记文章中的总结、辨认重点等;4.监控策略,如:随情况改变计划、调整阅读速度、自我评价、纠正错误等。[2] Harmer(1991)把阅读策略分为一类策略和二类策略。一类策略包括:预测、提取特定信息(寻读scanning),了解大意(略读skimming);二类策略包括:根据细节信息弄清作者的态度、观点和目的等,识别标识词及语篇模式(recognizing function and discourse patterns),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deducing meaning from context)。一类策略为第一次阅读应具备的,侧重于获取信息;二类策略为第二次阅读应具备的,既有助于获取信息,又有助于学习词汇、句型知识,掌握篇章结构等。 Urquhart & Weir(1998)则将英语阅读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两类。元认知策略包括阅读前策略(预读、预测)、阅读中策略(自我提问、自我监控)、阅读后策略(自我评价、自我反应)。认知策略包括速读策略(略读、查读、寻读)和细读策略(区分主旨与细节、命题推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