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20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套教师用书

人教版2020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套教师用书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

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教材导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

(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影响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百家争鸣

[易错易混]“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教材导学]

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主张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2)历史影响

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轻巧识记]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易错易混]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

三、道家和法家

[教材导学]

1.道家

(1)创立:老子。

①哲学思想:a.本原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b.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发展: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探究一百家争鸣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有何体现?

[信息解读](1)提取材料“社会生产力提高”“呼唤建立新的社会”等信息,明确“百家争鸣”产生的根源和诸子百家的历史使命。

(2)由“三场大辩论”得出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

治国等方面。

[答案提示](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2)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

家主张尊卑有序。

[题型突破]

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在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引自新华网)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思路引导]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儒家民本思想?

关注民生

注重和谐

[解析]依据材料“民之所忧,我之所思……”可以看出温总理注重民生,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故选择B。A、C、D与材料内容无关。

[答案] B

巧记诸子百家思想

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

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针对训练1]学完“百家争鸣”的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英语老师着装时尚,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她就制订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B.乙C.丙D.丁

[解析]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节俭,不可能着装时尚,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探究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材料探史]

[史料呈现]材料一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材料二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

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信息解读](1)材料共两句话,从各自内容中去体会“礼”的含义。

(2)注意孔子提到的“五者”,并注意转折词“则”,从中把握“仁”的目标。

[答案提示](1)倾向:维护奴隶制度。实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2)内容:恭、宽、信、敏、惠。目标: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

[题型突破]

孔子“有个毕生服膺的道德律,便是所谓的

‘□’。……他把这道德律加到政治和教育上去,创造出新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论。”材料“”中空缺的是()

A.道B.法C.仁D.礼

[思路引导]

孔子……把道德律加到政治和教育上去?

[解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和“法”分别是道家和法家的主张,A、B两项可首先予以排除。就C、D两项来看,“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其政治主张和教育主张的基本出发点,其政治抱负就是通过“仁”来恢复周礼。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文学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巧

(1)题型解读

该类题目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境,新材料一般来源于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考古发现为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可信度较高。文学作品已经对史实进行了加工,有了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应注意甄别。材料选择题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2)解答技巧

①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②注意材料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③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含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④联系教材及相关史实,进行知识迁移,逐项分析备选项,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针对训练2]对以下漫画《思想家的话语》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

B.他们的主张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C.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D.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根据三人的观点“民为贵,君为轻”“仁者爱人”“仁义”等,可得出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的结论,据此可排除A项;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可知B项叙述正确,可排除B 项;根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这一事实可知D项叙述正确,应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割据混战,儒家的思想“仁”“民贵君轻”等不能满足当时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思想特点

(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即所谓“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宜用道家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2.相互关系

(1)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儒、道、法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4.韩非子主张变革,提倡“法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课时跟踪训练(一)

一、选择题

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与史实不符;C、D不是孔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答案] A

2.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鸣”引起了社会大变革,即B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

[答案] B

3.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

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

[解析]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重视民权和对民生的关注,这是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发展而来的。其他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民权和民生的思想。故选C。

[答案] C

4.小成语大文化。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

A.道家、墨家、儒家B.墨家、儒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D.道家、儒家、法家

[解析]“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与道家思想流派相关,“取义”与儒家思想流派相关,“守株待兔”与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相符,故选D。

[答案] D

5.下图漫画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老子B.荀子C.墨子D.韩非子

[解析]老子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故漫画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答案] A

6.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下列言论中属于他的是()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D.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解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属于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故A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故B项错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属于老子辩证法的思想,故C项正确;“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属于韩非子“以法治国”的思想,

故D项错误。

[答案] C

7.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B.墨子

C.荀子D.韩非子

[解析]战国时期的墨子宣扬“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答案] B

8.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题干提供的材料体现的是重视法律、严酷管理的思想,这是对法家思想的典型概括。

[答案] D

9.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他们的描述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A.学生甲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B.学生乙说: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C.学生丙说: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

服也未尝不好

D.学生丁说: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就可以了

[解析]儒家强调“礼”,重视长幼尊卑。B项“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符合儒家的思想。A项符合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C项符合墨家节俭的思想,D项符合法家思想。

[答案] B

10.“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

[解析]材料出现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应该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B项正确。

[答案] B

1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与这一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解析]儒家提倡“仁”,看重的是君子;墨家代表下层人民的利益,希望侠客为百姓打抱不平;道家主张修身养性,归隐山林;法家要求建立统一国家,盼望着出现英雄人物。

[答案] A

12.“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

A.变革进取的精神B.公平公正的理念

C.自由平等的思想D.推行刑罚的原则

[解析]题干意为: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智能提高而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变更。故体现的是变革与进取的精神,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则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

[解析]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论题,考查了不同的学派对此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同时还要注意: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辩证关系原理。

[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的主张。

(3)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