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肋骨骨折手术同意书

肋骨骨折手术同意书

肋骨骨折手术同意书
肋骨骨折手术同意书

#医院名称#

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关键词] 跟骨粉碎性骨折;半量甘露醇;创伤性水肿 [key words] heel bone comminuted fracture; half-dose mannitol; traumatic swelling 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术后皮肤坏死并发症发生率为8%~20%, 常导致钢板外露,甚至继发骨髓炎而致手术失败。目前临床上常用 半量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但大剂量甘露醇易造成不可逆的肾功能 损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跟骨粉碎性骨折134例,其中,男78例,女56例;年龄18岁~65岁,平均32.5岁;交通肇事伤69例,坠落伤42例,打击伤15例,其他10例;左跟骨骨折65例,右跟骨骨折57例,双侧12例;按sanders分类法[2]:ⅱ型22例,ⅲ型74例,ⅳ型38例,全部为闭合性骨折;伤后至入院就诊时间为1~24 h,平均4 h。本组患者均在伤后4 h~2周内手术,其中79例在24 h内进行,55例于伤后2周内全身情况平稳后、足踝肿胀控制后再进行手术。所有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6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为防止其他因素影响,本研究的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65岁之间;

②闭合性骨折;③不符合排除标准者。拟定的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②开放性损伤及骨折;③糖尿病病史者;④其他器官或全身感染病史未愈者;⑤hiv免疫缺陷综合征者;⑥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者(包括全身及局部外用);⑦原有中风及肢体肿胀,神经性营养不良者;⑧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3 治疗方法 a组患者采用消肿方内服,消肿方参考广州中医药大学李钊、何才勇等[4-5]报道配制(成分:当归、黄芪、牛膝、丹参、泽泻、茯苓、猪苓、川芎等)。每日8~10 g,自入院起连续服用,服用至术后1周。b组患者采用20~30 min内滴完20%甘露醇注射液(福州海王福药,规格125 ml∶50 g)125 ml,根据病情,每日1次或2次,连续使用7 d或足踝消肿停止使用。 1.4 手术方法 于足踝肿胀控制后再进行手术,采用外侧“l”形切口[6],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腓侧肌腱,显露骨折后,向下牵引跟骨结节。由跟骨结节后上方向塌陷翻转的跟骨后关节面钻入4.5 mm克氏针,达软骨面下0.3~0.5 cm,向后下方搬动克氏针尾部,适当内翻,撬拨复位向前塌陷翻转的跟骨后关节面,恢复结节角。跟骨内外两侧横向挤压,恢复跟骨宽度,纠正跟骨的内外翻畸形,恢复bhler角和gissanc角的正常角度,用数枚克氏针临时固定已复位的诸个骨折块。因骨折块压缩造成骨质部分缺损,可行自体髂骨移植。或于缺损区域填充人工骨,

掌骨骨折手术知情同意书

瑞安王华骨伤医院 掌骨骨折手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病历号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需要麻醉下进行手术。 掌骨骨折多数骨折由强大的直接暴力所致,可为横断或粉碎性骨折,掌骨往往由于肌肉的牵拉而使骨折复位较困难,术中出血较多,强大的暴力也可导致上肢血管、神经、肌肉等或其他器官的损伤,或累及相邻关节,如腕关节、掌指关节。具体术式需要根据术中具体情况最后确定。常见手术为切开/闭合复位内固定修复损伤。 掌骨骨折手术治疗目的是尽可能复位骨折,修复相关损伤,为骨折愈合与术后功能锻炼提供条件,最大限度保留手的功能。患者预后还与骨折分型、骨质、患者年龄、性别、一般情况、体质、术后康复情况、是否出现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等因素有直接或决定性关系。 手术潜在的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治疗方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存在以下风险和局限性: 1)麻醉意外,严重者可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根据术中情况变更术式或内固定方式; 3)术中损伤神经、血管及邻近器官,如运动神经损伤致相应肌肉功能失支配,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皮神经损伤致相应部位麻木疼痛;血管损伤导致大出血,严重者可致休克,肢体缺血性挛缩甚至危及生命,术中大出血,导致循环障碍,休克,需大量输血,甚至死亡可能。 4)围手术期心、肺、脑血管意外出现: a) 脑出血或脑栓塞,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b) 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血压降低,休克,甚至死亡; c) 肺栓塞,呼吸功能障碍,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5) 伤口并发症:出血、血肿、裂开、不愈合、感染,瘘管及窦道形成;各种原因伤口不能一期闭合,需植皮、皮瓣移植或延迟关闭等;术后切口或创口部疤痕形成,甚至可能形成增殖性疤痕或疤痕疙瘩。 6) 术中止血带或尿管并发症,皮肤、血管、神经等损伤,尿管脱落,尿道,膀胱损伤等出现。 7) 骨折固定的意外情况,需行二次或多次手术: 8) 骨折碎裂、移位较重,骨折对位对线不满意,骨折畸形愈合,术后可能需辅助外固定或牵引治疗; 9) 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异物反应,骨折延迟、畸形愈合或骨折不愈合,需二次手术; 10) 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不满意,缺血性肌挛缩,邻近关节僵硬,僵直,异位骨化,疼痛,活动受限,创伤性关节炎; 11) 骨折碎裂较重,影响血供,并发掌骨坏死等缺血性骨坏死; 12) 术后伤口感染,骨髓炎; 13) 若术中植骨,术后植骨可能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植骨块可能移位。取骨处可能疼痛,麻木,感染,继发骨折等,人工骨可能存在愈合困难,吸收,排异反应,感染,需进一步治疗可能。 14) 术中骨折复位、固定困难,手术时间长可能,脂肪栓塞可能,严重可致生命意外,术中牵引复位导致继发性骨折可能。 15) 术后因长期卧床可能出现坠积性肺炎、褥疮、废用性骨质疏松、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

跟骨骨折的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

跟骨骨折的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对自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行撬拨复位治疗的跟骨骨折的151例患者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优49足,良85足,可14足,差3足,优良率为88.7%。结论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是一个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痛苦小,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65%,约占人体所有骨折的1%~2%[1-2]。多数是由直接垂直暴力导致,高能量损伤致粉碎性骨折,低能量损伤致无或轻微移位的骨折。由于跟骨解剖结构特殊,病理解剖复杂,故术后并发症较多且严重,常使患者难以恢复工作而丧失劳动能力,,因此如何治疗这类骨折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目前临床医生广泛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跟骨骨折,但由于跟骨的位置独特,外周软组织包绕较少,周围组织血供不充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3-5]。自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共124例(151足),男91例(112足),女33例(39足);年龄17~67岁,平均37.9岁。受伤原因:86例高处坠落伤,17例车祸伤,21例摔伤。所有病例术前均摄足正位,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片,并行跟骨CT平扫加重建检查。 1.2 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上气囊止血带。患者侧卧位,患足跟骨外侧面朝上,另一侧下肢膝关节屈曲位,双侧采取俯卧位。消毒铺巾,先行患足跟侧方挤压,使跟骨的宽度基本恢复。然后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于跟骨后侧跟腱附着处经皮用斯氏针向前下方打入,利用杠杆原理进行撬拨,同时固定并牵引前足,恢复跟骨丧失的足弓。再用另一根斯氏针穿入后关节面下方进行撬拨,复位后关节面,同时挤压跟骨体两侧,复位跟骨骨折,将第1根斯氏针继续穿入跟骨体,穿过骨折线固定跟骨骨折。然后在此针下方1 cm处再平行打入1根斯氏针,进针深度与第1根针相同。在2斯克氏针的下方沿跟骨体长轴钻孔,拧入3根可吸收螺钉。无菌包扎,石膏托固定。 1.3 术后处理术后患肢抬高,术中及术后5~7 d常规应用抗生素,给予消肿药物和促进骨折愈合类药物后即可进行足趾伸屈训练,3 d后行关节功能锻炼,3周后双拐保护下部分负重(5~15 kg)行走,3个月可逐渐下地负重。 2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项目:有无疼痛,疼痛的性质、程度等;功能;影像检查(跟骨侧、轴位片)。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6] (Maryland Foot Score)评价手术效果:优(90~100分)49足,良(75~89分)85足,可(50~74分)14足,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后护理常规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后护理常规 跟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高处坠落,足跟着地所致,间接暴力可致跟腱撕脱骨折。临床表现 1.气滞血瘀证:血离经脉,气血不得宣通;常见骨折部剧烈疼痛,局部瘀肿明显。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肝肾不足证: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临证护理 应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防止或减轻患肢的水肿。局部还可进行冷敷,以减轻疼痛和淤青。如局部出现张力性水疱,需在无菌操作下抽吸疱内液体,覆盖无菌纱布。 饮食护理 1.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之品,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2.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 3.长期卧床患者鼓励多饮水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用药护理 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针刺止痛。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与止痛效果。 情志护理 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之安心养病。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后护理 术前护理 1.按骨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完善术前的各项常规化验检查。 3.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及配合方法,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4.做好术前功能锻炼指导。 5.指导深呼吸训练,防止发生肺部感染。吸烟者戒烟。 6.练习床上使用便器,防止术后因体位不习惯而致尿潴留及便秘。 7.充分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 8.保持皮肤清洁。手术日晨备皮。 9.手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8小时。 10.遵医嘱术前给予镇静剂,排空膀胱,取出义齿,贵重物品等交家属保管。 术后护理 1.按麻醉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渗液情况、患肢血循环、足趾活动度情况。如有异 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抬高患肢且高于心脏水平,有利减轻患肢的肿胀。 4.如有负压引流要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持负压状态,妥善固定,准确记录引流 的色、质、量。 4.功能锻炼: (1)术后6-12小时,一般术后24h即鼓励并指导患者做患肢足趾和踝关节的伸屈活动,特别是跖屈锻炼,对恢复和维持足的纵弓有重要意义。 (2)术后第2天开始主动活动踝关节,加强踝关节的各项自主锻炼,腓长肌及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 (3)术后1周,开始膝关节屈曲练习。 (4)术后2~3周后扶拐下地不负重练习。 (5)术后2—3个月后根据X线摄片情况进行负重行走。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要防止不正确的过度运动。锻炼时间以感到疲劳为度。 并发症护理 1.感染:术后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如体温持续过高者,伤口红肿、波动感,考虑伤口有感染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伤口不愈:密切观察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如发现有切口皮缘坏死、感染、切口裂开、钢板外露,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创面处理,待炎症基本控制后行带血管蒂皮瓣移植。 健康指导 1.防止跌倒,鞋宜选软底避免穿高跟鞋及过滑的拖鞋,避免在凹凸不平或过滑的地面上行走。 2.生活起居有规律,居室宜通风干燥,关节部位注意保暖。 3.保持心情愉快,增加营养,以促使骨折愈合。 4、定期摄片复查 5.一旦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有液体流出时,应立即来院就诊。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 病因与病理 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骨髓炎、肿瘤、畸形性骨炎)、距跟关节炎等,最常见的是前五种疾病。 足跟脂肪纤维垫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构成,有吸震作用。当跟部被硬物硌伤、长期压迫、受风、着凉等能使跟垫发生炎症,患者足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性压痛;如伤及跟下滑囊或滑膜,则会出现跟下深部疼痛。 跟腱周围炎是跟腱附着部位的周围组织,因外伤、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位肿胀和疼痛。以老年女性发生率高,多为足脂肪纤维垫部分消退、急性滑囊炎或平底跖足等原因引起。此外,跟骨骨刺也可引起疼痛。足跟痛起病突然,常无明显外伤史,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针刺样疼痛,局部有

明显压痛,ⅹ线拍片除跟骨骨刺外,一般无任何骨质病变。 治疗 1、按摩法引起足跟痛的疾病,都可以应用按摩疗法,有他人帮助完成。病人取俯卧位,从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数遍,然后用拇指弹拨跖腱膜,重点放在跟骨附着点周围,按压然谷、太溪等穴,再沿跖腱膜方向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2、药物外治法应用万应如意膏外贴,能很快奏效。 3、药物内服法体力虚弱、体格肥胖、卧床日久,引起足跟皮肤变软,跟部脂肪纤维垫萎缩,可造成站立和行走时跟底疼痛。产后妇女多见这种性质的足跟痛。中医学认为足跟痛与肝肾亏虚、阴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有关,使用中草药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属血虚受寒者,用养肝汤加味: 当归10克、熟地24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麦冬10克、炒枣仁10克等,水煎服,一般服用4~5剂即可见效。 属肾虚受寒者,用桂附八味丸加味:熟地24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肉桂6克、附子6克、独活10克、细辛3克、当归10克、秦艽(jiao,一声)10克,水煎服,4~5剂即可见效。 因肝肾亏虚,感受风湿侵袭而致者,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0克、寄生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灵仙10克、秦艽10克、杜仲15克、川断10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一般3~5剂,症状会明显减轻。

骨科洗手配合(二)龙

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洗手护士手术配合 一、手术备物: 1、一次性物品:23#刀片、3-0#慕斯线、骨科套针、纱布、短电刀笔、电刀清洁片、吸引器管及头、0#/3-0#抗菌微翘、大敷贴 2、敷料:手术衣、中单、覆被 3、器械包及单打器械:骨科包、骨科辅助、电钻 备用:小拉钩、克氏针、钢丝 4、其他:折叠成垫的单子(或小薄垫)、麻醉架 二、手术中配合: 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一、手术备物: 1、一次性物品:23#刀片、3-0#慕斯线、骨科套针、纱布、短电刀笔、电刀清洁片、 手术步骤 洗手护士配合 1、麻醉开始时 开包、洗手上台、整理无菌器械车、清点、备好碘伏棉球、理顺辅料 2、消毒 递盛有碘伏棉球的弯盘、卵圆钳 3、铺单 先三~四块小单,然后中单,最后覆被 4、手术开始 护皮膜、电刀、吸引器、艾利斯依次上台 5、检查麻醉效果并规划切口 皮镊、钳子 6、切皮 刀、纱布 7、分离皮下组织、筋膜 钳子、纱布、甲状腺拉钩、出血3-0#线扎或缝扎 8、显露锁骨骨折处 骨剥剥离 9、复位 艾利斯、扣克钳、巾钳,或克氏针固定,或钢丝固定, 或普通皮质钉固定、或0#慕斯/1#抗菌微乔固定 10、上板、钉 钻头上导向器,电钻打孔,递测深,骨皮质处递丝攻, 根据医生所报钉子号,递钉 11、冲洗 小盆(盛有0.9%氯化钠注射液)、大盆;准备清点物品 12、缝合 0#抗菌微乔缝合、3-0#慕丝线缝皮 13、根据出血情况选择引流 准备引流条、管 14、酒精消毒、包扎切口 酒精球、半块纱布、大敷贴,协助包扎 器械预处理

吸引器管及头、1#/0#/3-0#抗菌微翘、大敷贴、3M含碘护皮膜、18#引流管袋 2、敷料:手术衣、中单、覆被 3、器械包及单打器械:骨科包、骨科辅助、内固定包、电钻备用:小S拉钩、克氏针、钢丝 4、其他:麻醉架、体位垫、C型臂、 二、手术中配合 手术步骤洗手护士配合 1~7步同锁骨甲状腺、小S钩、骨锨显露术野 8、骨折复位,克氏针初步固定骨折扣克钳、复位钳固定,2.5克氏针固定 9、选择合适的钢板并塑形折弯器 10、钢板螺钉内固定,拔除克氏针选择合适钻头、套筒,钻孔。测深器测 量螺钉长度,攻丝扩孔,选择合适螺钉 固定。 11、确定骨折复位是否完好C型臂透视。直到复位良好。 12、冲洗,放置引流管清点纱布、缝针。备固定管的针线。 13、关闭切口1#/0#/3-0#抗菌微乔依次缝合 尺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一、手术备物: 1、一次性物品:23#刀片、3-0#慕斯线、骨科套针、纱布、短电刀笔、电刀清洁片、吸引器管及头、0#/3-0#抗菌微翘、绷带 2、敷料:手术衣、中单、覆被 3、器械包及单打器械:骨科包、骨科辅助、电钻、克氏针 4、其他:小桌、麻醉架、电动驱血仪、C型臂 二、手术中配合: 手术步骤洗手护士配合 1~7步同锁骨甲状腺拉钩显露术野 8、骨折复位,克氏针初步固定骨折扣克钳固定,2.0克氏针固定 9、选择合适的钢板,钢板螺钉内固定,拔除克氏针选择合适钻头、套筒,钻孔。测深器测量螺钉长度,攻丝扩孔,选择合适螺钉固定。 10、确定骨折复位是否完好C型臂透视。直到复位良好。 11、冲洗,关闭切口清点纱布、缝针。0#/3-0#抗菌微乔依次 缝合 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一、手术备物: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撬拨术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撬拨术 距骨骨折伴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骨折内固定装置取出术 四肢关节损伤与脱位手术 肩锁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肩关节脱位开放复位术 陈旧性肘关节前脱位切开复位术 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术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石膏固定术 髌骨半脱位外侧切开松解术 髌骨脱位成形术 急性膝关节前、后十字韧带破裂修补术 经关节镜急性膝关节前、后十字韧带破裂修补术膝关节陈旧性前十字韧带重建术 膝关节陈旧性后十字韧带重建术 经关节镜膝关节陈旧性后十字韧带重建术 膝关节陈旧性内、外侧副韧带重建术 膝关节单纯游离体摘除术 经关节镜膝关节单纯游离体摘除术 关节滑膜切除术(大) 经关节镜关节滑膜切除术(大) 关节滑膜切除术(中) 经关节镜关节滑膜切除术(中) 关节滑膜切除术(小) 经关节镜关节滑膜切除术(小) 半月板切除术 经关节镜半月板切除术 激光半月板切除术 膝关节清理术 经关节镜膝关节清理术 踝关节稳定手术 腘窝囊肿切除术 腘窝囊肿切除术(单侧) 腘窝囊肿切除术(双侧) 骨骺固定手术 骨骺肌及软组织肿瘤切除术 四肢骨切除、刮除手术 尺骨头桡骨茎突切除术 髌股关节病变软骨切除软骨下钻孔术 髌骨切除+股四头肌修补术 移植取骨术 髂骨取骨术 取腓骨术

距骨切除术 四肢骨截骨术 肘关节截骨术 腕关节截骨术 掌骨截骨矫形术 股骨颈楔形截骨术 股骨头钻孔与植骨术 股骨下端截骨术 跟骨截骨术 关节融合术 肘关节融合术 踝关节融合术 跟骰关节融合术 近侧趾间关节融合术 四肢骨骨关节成形术 肘关节叉状成形术 网球肘松解术 尺骨延长术 尺骨短缩术 血管束移植充填植骨术 股四头肌成形术 髌韧带成形术 胫骨结节垫高术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松解术 足母外翻矫形术 第二跖骨头修整成形术 截肢术 肩关节离断术 肩胛胸部间离断术 残端修整术 上肢截肢术 髋关节离断术 大腿截肢术 小腿截肢术 足踝部截肢术 截指术 手部骨折手术 手部掌指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本氏(Bennett)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腕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舟骨骨折不愈合切开植骨术+桡骨茎突切除术舟骨骨折不愈合植骨术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 方案汇总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跟骨骨折 西医诊断:跟骨骨折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X线片表现: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对了解骨折移位,分型至关重要。其中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的载距突解剖邢台及内外侧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跟骨结节、跟骨体部内外翻移位情况。(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与体征:典型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包括后跟痛、肿胀、

淤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外翻畸形、足底扁平,应注意有无颅底骨折或脊柱骨折。 (2)辅助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或辅以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二)骨折分类及症候诊断 2.骨折分类 (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行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触及跟距关节面。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跟骨体部粉碎性压缩性骨折,结节关节角减少,但骨折线未直接进入关节面。 (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严重移位的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结节关节角减少,消失或称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甚至将距骨挤压至跟骨之中,形成“摇椅”状。 2.证候诊断 (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淤积不散,气血不得宜通;局部淤肿明显,疼痛较甚。(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骨折中期,伤后3周-5周。瘀血未尽,筋骨未愈,淤肿渐退,筋骨不舒。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骨折后期,伤后5周后。筋骨未坚,肝肾不足;淤肿已消,筋骨不舒,并可伴体倦乏力,腰膝酸软等。

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6版

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跟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ICD-10:S92.001) 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701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足跟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跟骨X线片显示跟骨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跟骨骨折。 2.保守治疗效果差,存在手术指征。 3.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骨骨折(ICD-10:S9 2.0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跟骨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7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跟骨X线片(必要时CT);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 (2)跟骨三维CT检查、跟骨MRI;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跟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跟骨骨折(修订) (草案)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跟骨骨折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跟骨骨折calcaneus fracture 凡发生于跟骨的骨折均称为跟骨骨折。 3 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有明确的足跟部外伤史,特别是高处坠落史。 3.1.2症状体征 主要症状是足跟部疼痛、活动受限。查体可见局部肿胀,压痛,皮下瘀斑,足弓变浅或消失,足跟增宽,呈外翻畸形。合并脊柱骨折时则有胸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合并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可出现足部剧烈疼痛,皮肤感觉障碍和张力异常增高等表现[1,2]。 3.1.3影像检查 X线片检查:应拍摄跟骨前后位片、侧位片和轴位片,用于判断跟骨骨折类型、关节面塌陷情况以及测量B?hler角(25~40°)、Gissane角(平均120~145°)和跟骨的高度、宽度、外翻的角度等。对合并伤患者还应拍摄相应部位的X线片[3]。 CT检查:应包括横轴面及冠状面、矢状面扫描,用于判断跟骨骨折的部位、移位和塌陷程度,特别是后关节面骨折情况。CT图像三维重建可直观显示跟骨骨折的细节[4]。 3.2分型 临床常用的分型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X线片检查的Essex-Lopresti分型法,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塌陷型骨折,又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不同亚型[5]。 二是基于CT检查的Sanders分型法,它根据冠状位和轴位CT图像中后关节面骨折的情况,将跟骨关节内骨折划分为四大类型和不同的亚型: I型,所有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无论后关节面骨折线有多少; Ⅱ型,跟骨后关节面为两部分骨折,移位≥2mm,根据原发骨折线的位置可分为ⅡA、ⅡB和ⅡC; Ⅲ型,跟骨后关节面有两条骨折线,为三部分移位骨折,又分为ⅢA、ⅢB及ⅢC三个亚型,各亚型均有一中央凹陷骨折线; Ⅳ型,跟骨后关节面为四部分及以上的移位骨折,包括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X线片和CT检查结果可做出明确诊断。 成人跟骨骨折诊断明确,但需注意与病理骨折等相鉴别。 4辨证 本辨证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在《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8]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文献整理进一步完善。 跟骨骨折的辨证论治规律以三期辨证为主,气滞血瘀证、瘀血内阻证、气血亏虚证、肝

37-跟骨骨折手术后神经损伤的研究--二院-刘丙根

跟骨骨折手术后神经损伤的研究 刘丙根庞清江余霄 摘要:周围神经损伤是跟骨骨折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本文阐述了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跟骨骨折,术后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跟骨骨折手术入路包括外侧横行切口、外侧扩大L形切口、跗骨窦切口、经皮撬拨微小切口等,通过本文描述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跟骨骨折导致神经损伤发生率的关系,来预防神经损伤及治疗神经疼痛,为将来探索新的手术入路提供一定的帮助,能够进一步减少对神经损伤。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入路,神经损伤 The research of nerve injury after operative repair of calcaneal fractures Abstract:Peripheral nerve injury is a common problem after operative repair of calcaneal fractures.We look at evidence of nerve injury as it relates to different operative approaches to the fractured calcaneus.the direct lateral, extended lateral, sinus tarsi, and percutaneous approach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nerve injury in each is identified.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nerve pain, nerve injury, To provideing some help for the future exploration of new surgical approach can be further reduced to nerve injury.

足跟粉碎性骨折

主诉:摔伤左足,肿痛、功能障碍3天。 现病史:患者于2003年9月12日10时从约2米高处摔下,致伤左足跟部,当时神志清,左足跟部疼痛,畸形,肿胀,不能活动,无皮破出血。送当地医院拍片,诊断为左跟骨粉碎性骨折,当时未做任何处理,今来我院求治,门诊以“左跟骨骨折”收住我科。伤后患者精神差,纳呆,小便已排,夜寐尚可。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史,无其它外伤史,无手术、输血及中毒史。否认有药物、食物及其它过敏史。 个人婚育家族史:出生于原籍,已退休,否认外地长期居住史。已婚,育一男孩,发育正常。个人无特殊嗜好,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36.7℃P:92次/分R:23次/分BP:110/80mmHg 神清,精神不振,表情痛苦,被动体位,查体合作。双目有神,语言清晰,对答切题,未闻及咳嗽、呕呃、叹息之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体大小适中,活动灵活,舌底脉络清晰,未见迂曲。脉弦。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大小形态正常,无压痛,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耳鼻未见异常分泌物。颈软无抵抗,胸廓对称无挤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大小正常,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脾及双肾区无扣击痛。脊柱无压痛,活动自如。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阴性。除左跟部外,余肢体无异常发现。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二阴未查。 专科情况: 左足部肿胀,跟部肿甚,局部皮肤有青紫瘀斑。跟骨横径增宽,足弓减小,外踝下高突,压痛及扣击痛明显,且可触及异常活动,功能障碍。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胫后动脉搏动未触及,足趾活动及血循良好。 辅助检查: X片示:(本院:172977 )左跟骨骨折,折块粉碎,横径增宽,外侧壁高突,关节面下陷,结节角减小,约-10o。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错误!未定义书签。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 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 孟氏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3)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7)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7) 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5)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1)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7) 髌骨软化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2)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0)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X线片表现: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对了解骨折移位,分型至关重要。其中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的载距突解剖形态及内外侧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跟骨结节、跟骨体部内外翻移位情况。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症状与体征:典型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包括后跟痛、肿胀、瘀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外翻畸形、足底扁平,应注意有无颅底骨折或脊柱骨折。 (2)辅助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或辅以CT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二)骨折分类及证候诊断 1.骨折分类 (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行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触及跟距关节面。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跟骨体部粉碎性压缩性骨折,结节关节角减少,但骨折线未直接进入关节面。 (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严重移位的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结节关节角减少,消失或成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甚至将距骨挤压至跟骨之中,形成“摇椅”状。 2.证候诊断 (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案 2015年 一、病名 中医病名:跟骨骨折 西医诊断:跟骨骨折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X线片表现: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对了解骨折移位,分型至关重要。其中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的载距突解剖及外侧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跟骨结节、跟骨体部外翻移位情况。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症状与体征:典型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包括后跟痛、肿胀、淤

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外翻畸形、足底扁平,应注意有无颅底骨折或脊柱骨折。 (2)辅助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或辅以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向及程度。 (二)骨折分类及症候诊断 1.骨折分类 (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行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触及跟距关节面。(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跟骨体部粉碎性压缩性骨折,结节关节角减少,但骨折线未直接进入关节面。 (3)关节面重受累的骨折:重移位的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结节关节角减少,消失或称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甚至将距骨挤压至跟骨之中,形成“摇椅”状。 2.证候诊断 (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2。血离经脉,淤积不散,气血不得宜通;局部淤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骨折中期,伤后3-5。瘀血未尽,筋骨未愈,淤肿渐退,筋骨不舒。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骨折后期,伤后5后。筋骨未坚,肝肾不足;淤肿已消,筋骨不舒,并可伴体倦乏力,腰膝酸软等。(三)常见合并症 如果暴力巨大,引起跟骨骨折后的残余暴力可继续向上传递,进而引

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临床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a15909279.html, 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临床分析 作者:王跃辉邹士平程慧董辉朱小广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11期 【摘要】目的总结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方法统计分析行跟骨骨折手术416例(506足),出现跟骨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者36例(40足),切口愈合不良率7.9%。结果 36例(40足)患者在术后12 d内发生创缘皮肤坏死,其中14例继发感染,导致创口不愈合。创口不愈合在L形切口处的位置分布分别是:L形切口的远端13足,交角处27足。所有创口经换药及二期处理后闭合,其中19足直接缝合, 12足植皮, 9足行皮瓣转移术进行治疗。结论跟骨骨折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和术后管理方面的工作将会减少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关键词】跟骨骨折;并发症;临床研究 DOI:10.14163/https://www.doczj.com/doc/2a15909279.html,ki.11-5547/r.2016.11.038 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骨科临床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减少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 不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院2010年6月~2014年5月间,共行跟骨骨折手术416例(506足),出现跟骨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者36例(40足),切口愈合不良率 7.9% ,现将切口愈合不良的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4年5月间,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36例(40足),其中男28例(31足),女8例(9足);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8.5岁。其中高空坠落伤26例,交通伤5例,其他伤5例。术前常规进行跟骨侧位及轴位X 线检查,跟骨CT平扫加三维重建。采用跟骨骨折分类方法进行分析, 36例均为关节压缩型骨折, Bohler角均 1. 2 治疗方法 1. 2. 1 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予以卧床制动、抬高患肢并同时应用冷敷配合甘露醇等脱水药物减轻足部肿胀。伤后6~11 d肿胀基本消退,皮肤皱纹试验(+),于术前2 d开始备皮消毒。全部病例均为择期手术。 1. 2. 2 手术操作方法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单侧跟骨骨折取健侧卧位,双侧骨折取俯卧位。术前患肢大腿放置气压止血带,采用足部外侧L形切口,全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达跟骨外壁骨膜,紧贴跟骨外侧壁进行骨膜下剥离。向上达距下关节水平,向前显露直视下显露跟骰关节。跟骨后关节面粉碎较重时在复位过程中掀起跟骨外侧壁显露塌陷的关节面,全面了解骨折移位情况再进行撬拨复位,恢复Gissane角;跟骨结节处穿1枚斯氏针向下牵

中医骨伤科病历

【中医骨伤科病历示例】 ××××××中医医院 住院病历记录首页 姓名:刘××出生地:四川×× 性别:男常住地址:××市××区××镇××社××号 年龄:40岁单位:无 民族:汉族入院日期:2010年08月14日03时57分 婚况:已婚病史采集时间:2010年08月14日05时00分 职业:驾驶员病史叙述者:患者本人 身份证号:510523****** 电话:186830***** 发病节气:立秋可靠程度:可靠 入院记录 主诉:车祸致右髋、膝、踝肿痛,活动受限12小时

现病史:患者自诉入院前12小时,因自己所驾驶的汽车与另一辆汽车追尾相撞,伤及右下肢,伤后即感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右膝、右踝外伤出血,无恶心呕吐、大小便异常等。在当地120的帮助下急送当地医院救治,经右膝清创缝合及补液等治疗后(具体治疗不详),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入院见:神清,痛苦貌,纳眠可,小便可。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传染史,入院前3年因“右跟骨骨折”曾在北京空军总医院行手术治疗,否认输血及输血制品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系统回顾无其他病史。 个人史:出身于原籍。近来未到过疫区居住旅行,吸烟(每天约1包)。 婚育史:(女性患者的月经史):适龄结婚,育有1儿1女,爱人及子女均体健。 家族史:否认家族中有特殊病史及重大遗传病史。 望闻切诊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痛苦病容,面色苍白无华,目光明亮,双目乏神,精神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言语有力,语言清晰,呼吸稍浅数,无异常气味。左侧腋前线平第8、9肋处压痛(+),

全腹无压痛、肌紧张,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右髋、右膝、右踝疼痛而拒绝接受功能检查。脉滑数。 体格检查 T:℃P:82次/分R:21次/分BP:13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正力体型,急性痛苦貌,神志清楚,查体欠合作,平车推入病房。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双瞳等大等圆,约,对光反射灵敏。耳鼻口未及异常分泌物,扁桃体无充血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未扪及肿大。胸廓对称,左侧腋前线平第8、9肋处压痛,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律齐整,心率82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未见肠型及异常蠕动波,全腹无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腹部叩诊呈鼓音,双肾区无叩击痛。肛门直肠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四肢情况见专科情况。神经系统查体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专科情况:胸廓对称,左侧腋前线平第8、9肋处压痛,无畸形。脊柱外观无畸形,生理弧度存在,各节段无叩压痛,叩压时无双下肢及臀部放射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右下肢内收内旋畸形,短缩约3CM,右髋肿胀、臀后压痛、弹性固定,右下肢较对侧肿胀,未见皮下瘀斑及青紫,右膝前下方可见三条长约4-5cm的皮肤裂伤,伤

跟骨骨折手术治1心得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跟骨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 ,约75% 的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有很多方面存在学术上是争论。对跟骨骨折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 为了帮助提高对跟骨骨折治疗和手术的认识,对跟骨的功能解剖和力学特性作一简要的复习。跟骨的大体解剖是在复杂的皮质骨和松质骨支持结构上面具有四个小关节为特点。这独特的解剖使距下关节和跗横关节能够进行高度的偶合和精确的连动活动。足负重近50% 通过跟骨。骨间韧带坚固地将距骨连接固定到跟骨上。内侧距跟韧带发育的很好和非常坚强。而外侧跟距韧带较薄和较弱。在跟骨内部骨小梁结构的差异很大,骨小梁的骨密度可有40 倍的差异。骨小梁密度最高的部位在后关节面处。皮质骨最厚的部位在跟骨内侧载距突的部位。在后关节下用3.5 mm 的螺钉作拔除负载试验能够达到接近200kg 。这些数据接近在胫骨皮质骨研发生的强度。 一、手术时机: 跟骨骨折后选用手术时机很重要。各种手术时机各有其优缺点。 1.急诊手术张力性水泡出现前)Fermandez 和Koella 优点: 骨折界线清楚、复位准确性较高和住院时间短。缺点:手术出血较多、皮肤准备较差,易发生创口感染。注意点:伤后要尽早的手术,最好在严重的肿胀或张力性水泡出现之前手术,可以减少术后的肿胀、愈合困难和创口感染等创口并发症。这种时机的选择最好适用于跟骨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骨折后就诊较早的病人。 2.伤后3 —7 天: 优点: 具有急诊手术和急诊延迟手术时间的优点 缺点: 少于急诊手术和急诊延迟手术时间的缺点。 注意点: 要想办法加快肿胀的消退和保持跟骨短缩后的皮肤张力 3.急诊延迟:伤后1—2 周 优点: 局部的手术界线清楚、出血少、感染机会小缺点:由于跟骨骨折发生跟骨短缩和高度的降低,在待手术期中可以发生跟部的皮肤约定程度的挛缩,以致骨折复位后造成相对的皮肤缺损,创口皮肤缝合较为困难和易发生创口愈合困难,甚至发生创口裂开和感染。 注意点: 要保持跟骨短缩后的外侧皮肤张力。 4.晚期手术: 二、不同手术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 (一)改良延长的跟骨外侧“L型”切口(Gould ,1984): 这一切口可以将腓长肌腱炎、皮瓣血供阻断和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降低到最低程度。 1,适应证: A·伤后2 一3 周的陈旧性骨折。 B·载距突或粗隆骨折块的广泛粉碎。C·舌型骨折块或关节压缩型骨折块位,在距骨下面向外脱出,位于距骨的外侧。 D·跟骰关节的移位骨折。 E·关节压缩性骨折从内侧切口不能完成复位的任何骨折。 F·尤其适应于“ Blowo ut fractures ”个骨(5折块/3 个关节)和距下关节粉碎性骨折。 G·外侧柱的骨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