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髓谷氨酸转运体GLAST在骨癌痛中的作用(精)

脊髓谷氨酸转运体GLAST在骨癌痛中的作用(精)

脊髓谷氨酸转运体GLAST在骨癌痛中的作用(精)
脊髓谷氨酸转运体GLAST在骨癌痛中的作用(精)

脊髓谷氨酸转运体GLAST在骨癌痛中的作用

夏小萍1,2,曾因明2,马正良1,朱魏1,周锦勇 1

1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210008

2 江苏省麻醉学研究所221002

目的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神经递质,在疼痛传导通路中参与脊髓痛信号的传递和敏化状态的维持。细胞外谷氨酸的稳态和浓度的调控仅由谷氨酸转运体所控制,GLAST是主要表达在胶质细胞膜上的一种转运体。在癌痛发生过程中转运体GLAST如何参与和扮演何种角色目前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本研究拟在骨癌痛小鼠模型上,观察脊髓水平谷氨酸转运体GLAST在骨癌痛发生过程中的表达的改变。方法35只C3H/HeJ小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 组,n=5)和骨癌痛组(Ca组n=30)。骨癌痛组是将含2×105个NCTC2472细胞的20μl的最小必需培养基(α-minimal essence media, α-MEM)注入股骨远端骨髓腔中制备癌痛模型,Sham组不作任何处理。Ca组分别在右股骨注射肿瘤细胞后1d、3d、7d、10d、14d、21d 处死小鼠取同侧腰段脊髓,Sham组直接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测定GLAST在脊髓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术后第1天相比,术后第10天骨癌组脊髓GLAST蛋白含量开始减少,第14天明显减少,持续降低至术后21天(P<0.01)。讨论谷氨酸转运体是一种糖蛋白,目前已克隆出五种亚型,其中GLAST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膜上。本研究发现小鼠股骨末端接种肿瘤细胞后的早期,脊髓谷氨酸转运体的表达量没有变化,而在注射肿瘤细胞后第10天,谷氨酸转运体的蛋白表达出现变化,而此时正是癌痛小鼠出现自发痛

敏、机械痛敏、热痛敏以及触诱发痛敏的时段,这表明谷氨酸转运体参与癌痛的形成。本研究中发现在注射肿瘤细胞后第10天,谷氨酸转运体GLAST的蛋白浓度出现下降,持续降低至病程的第21天。这种变化趋势表明在癌痛中谷氨酸转运体的活性被抑制,即其转运突触间谷氨酸的能力下降,导致谷氨酸在局部堆积,作用于谷氨酸受体引起脊髓背角神经元引起短暂去极化和导致中枢痛觉通路激活,从而引起中枢敏化和疼痛过敏。结论谷氨酸转运体GLAST蛋白表达随着癌症痛的病程发展下降,提示脊髓谷氨酸转运体参与骨癌痛的形成。

谷氨酸转运体与脑缺血的研究综述

谷氨酸转运体与脑缺血的研究综述摘要 谷氨酸盐,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之一。由于细胞外缺少谷氨酸代谢酶,故其灭活方式主要依赖于谷氨酸转运体的摄取。脑缺血时,谷氨酸转运体表达障碍或失活,导致细胞外或突触间隙内谷氨酸盐过度聚积进而引起神经毒性反应甚至神经元死亡,因此谷氨酸盐转运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脑缺血等疾病的病因学及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谷氨酸转运体的分类与脑缺血保护的关系做以综述。 关键词 谷氨酸,转运载体,脑缺血 谷氨酸转运体分类 (一)NA离子依赖性转运体 目前已知的位于细胞膜的高亲和力转运体有5 种,分别为:GLAST (EAAT1)、G L T ( E A A T 2 ) 、E A A C 1 (EAAT3)、EAAT4和EAAT5。其中EAAT1 和EAAT2 主要在星型胶质细胞表达,在终止谷氨酸能神经传递、维持细胞外液Glu 浓度处于低水平、防止其兴奋性毒性作用以及对过量Glu的转运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低亲和力谷氨酸转运体VGLUTs 分布于囊泡膜上,它能够特异地将突触囊泡外的Glu 转运进入突触囊泡内。目前VGLUTs 有3 种:Ⅰ型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GLUT1)、Ⅱ型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GLUT2)和Ⅲ型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GLUT3). EAATs 和VGLUT1 转运Glu 时的一个非常重的区别就是EAATs 依赖钠离子的存在,而VGLUT1发挥其转运Glu的功能则低浓度的氯化物是必要的。和EAATs 相比,VGLUT1 的表面亲和力实质上较低。EAATs 识别天冬氨酸和Glu,并以两者作为底物,而VGLUT1 不识别天冬氨酸[12]。VGLUT1 能够将Glu 转运进入突触囊泡,并具有能量依赖性和底物特异性,由这种特性可以推断,VGLUT1 作为囊泡谷氨酸转运体,其表达可定义神经元的谷氨酸能表型,即可以作为谷氨酸能神经元的标志. (二)非Na离子依赖型转运体

骨癌疼痛的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骨癌疼痛的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邓博贾立群 据报道.有75%.95%的晚期癌和转移癌患者都有癌症疼痛.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受现有治疗措施的局限.大部分患者的癌症痛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骨癌痛是癌症痛的典型代表.也是肿瘤发生骨转移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进行性的基础痛(ongoing pain)、暴发痛(breakthrough pain)和异样疼痛(al-lodynia)。 l骨癌疼痛的产生机制 骨癌疼痛病理机制复杂.原因较多。总体来说可分为机械性变形或化学介质释放所造成的骨内膜或骨膜伤害性刺激感受器的激活。机械原因由肿瘤牵张骨膜或对周围组组、神经或血管的压迫.肿瘤侵犯骨组织而导致疼痛。化学介质引起的疼痛原因则为前列腺索的分泌过多.引起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导致骨质溶解加快.促使肿瘤周围的骨质吸收.使神经末梢对疼痛刺激致敏而产生疼痛。肿瘤导致的骨质破坏和局部缺血、缺氧的微环境是骨癌痛形成的起始冈素.以及肿瘤扩散至邻近的软组织或周围神经。在这些凶素的持续刺激下中枢神经系统也被致敏。并对骨癌痛的维持起重要作用。还有高钙血症及病理性骨折等诸多因素。 1.1局部骨组织的变化 骨组织局部微环境变化,如缺氧、酸性pH值和过高的细胞外钙离子浓度.均可影响肿瘤生长和骨癌痛发生。骨组织的破坏程度特别是进行性的溶骨活动与突破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有关。破骨细胞是骨吸收的启动因素。骨癌痛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平衡被打破,激活的破骨细胞可分泌酸和溶解酶降解骨基质导致骨吸收引起疼痛。癌细胞和破骨细胞相互作用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质破坏,而且可导致癌细胞的侵袭性增殖。 癌细胞产生的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向(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PTHrP)激活破骨细胞产生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B ligand,RANKI。),下调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使破骨前体细胞激活。产生溶骨。溶骨使骨组织释放相关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一B(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B)、胰岛索样生长冈子l(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I),和细胞外钙离子浓度(Ca2+)升高。生长因子与肿瘤表面受体结合激活自身磷酸化作用和信号传导通路。包括多数TNF 一胞质介质信号和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传导通路。细胞外Ca2+矿激活Ca泵。这些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促进癌细胞增殖和PTHrP的合成.从而形成溶骨性骨质破坏的“恶性循环”。循环中包括治疗的靶点如:PTHrP,生长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GF一信号传导途径。双膦酸盐目前已应用与临床。OPG和PTHrP抗体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Hofbauer等提出关于细胞因子对破骨细胞调控的收敛假说.认为大多数上游细胞冈子和激素最终都是通过对OPG—RANKL-RANK的调控而影响活性破骨细胞池的大小。RANKL 和OPG的浓度比决定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成骨细胞发生炎性反应.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并导致RANKL的增加和OPG的相对不足.从而导致破骨细胞的活化和骨组织溶解。 PIHrP是主要的破骨细胞活性介导因子之一.癌细胞通过表达高水平的PTHrP作用于基质细胞.促进RAN- KL表达。抑制OPG分泌,提高RANKL与OPG的比值。从而刺激破骨细胞形成和活化。将破骨细胞前体、成骨细胞和乳腺癌细胞三者共同培养。发现PIHrP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可促进成骨细胞的RANKL的mRNA表达增加.而OPG mRNA表达下降.从而利于破骨细胞的成熟。导致骨吸收和牛长因子释放加速.Guise等旧发现在小鼠体内注入PTHrP则促进乳腺癌的骨转移.而注入PTHrP中和抗体则抑制骨转移的形成。 1.2肿瘤因素 肿瘤本身的直接作用包括局部压力增大.压迫临近组织结构如支配骨和骨膜的感觉神经.

骨癌的前期征兆是什么

https://www.doczj.com/doc/2a1518880.html,/ 骨癌的前期征兆是什么 骨癌的前期征兆是什么?骨癌是一种严重的骨科疾病,可能大家对此疾病并不陌生。该疾病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大家对此疾病都会闻之色变。那么骨癌发病期间有哪些症状表现呢?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骨癌的症状。 骨癌的前期征兆是什么? 1、骨癌的一些患处早期症状会呈现出梭形肿胀。肿块境界不清、质地较硬,局部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骨癌患者可有搏动感或血管杂音。 2、当您出现了体重下降,活动力下降,易疲劳等情况也是骨癌会出现的表现。良性骨癌的症状通常无疼痛,出现以上情况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3、我们身体的骨骼都有可能会发生骨癌疾病,并且不同的部位所呈现的差异也是不同的。骨癌的发病最多在膝关节附近、下肢多于上肢,肢体多于脊椎,长管状骨多于扁平骨、长管状骨的骨端多于骨干。一般情况及局部表现性别与年龄在性别方面,一般男性骨癌的早期症状较少女性多,也有个别骨癌的肿瘤中,女性骨癌的早期症状相对较多,如纤维异样增殖症,骨巨细胞瘤等。 4、患病部位出现肿胀也是骨癌这种疾病在前期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通常在疼痛发生相当时间后才出现的骨癌的早期症状。一般来说,良性骨肿瘤生长缓慢,局部膨胀性增大,不侵犯软组织,境界分明,当良性骨骨癌的肿瘤体积一旦突然显着增大时,则提示有恶变的可能。 骨癌的前期征兆是什么?温馨提示:骨癌随时随刻都在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希望大家对此疾病多加重视。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来看,骨癌还是有治愈的可能的,患者以及家属不要放弃治疗的机会。祝您健康,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a1518880.html,/guai/2015/0721/226473.html

脊髓谷氨酸转运体GLAST在骨癌痛中的作用(精)

脊髓谷氨酸转运体GLAST在骨癌痛中的作用 夏小萍1,2,曾因明2,马正良1,朱魏1,周锦勇 1 1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210008 2 江苏省麻醉学研究所221002 目的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神经递质,在疼痛传导通路中参与脊髓痛信号的传递和敏化状态的维持。细胞外谷氨酸的稳态和浓度的调控仅由谷氨酸转运体所控制,GLAST是主要表达在胶质细胞膜上的一种转运体。在癌痛发生过程中转运体GLAST如何参与和扮演何种角色目前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本研究拟在骨癌痛小鼠模型上,观察脊髓水平谷氨酸转运体GLAST在骨癌痛发生过程中的表达的改变。方法35只C3H/HeJ小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 组,n=5)和骨癌痛组(Ca组n=30)。骨癌痛组是将含2×105个NCTC2472细胞的20μl的最小必需培养基(α-minimal essence media, α-MEM)注入股骨远端骨髓腔中制备癌痛模型,Sham组不作任何处理。Ca组分别在右股骨注射肿瘤细胞后1d、3d、7d、10d、14d、21d 处死小鼠取同侧腰段脊髓,Sham组直接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测定GLAST在脊髓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术后第1天相比,术后第10天骨癌组脊髓GLAST蛋白含量开始减少,第14天明显减少,持续降低至术后21天(P<0.01)。讨论谷氨酸转运体是一种糖蛋白,目前已克隆出五种亚型,其中GLAST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膜上。本研究发现小鼠股骨末端接种肿瘤细胞后的早期,脊髓谷氨酸转运体的表达量没有变化,而在注射肿瘤细胞后第10天,谷氨酸转运体的蛋白表达出现变化,而此时正是癌痛小鼠出现自发痛

恶性骨癌能活多久

恶性骨癌能活多久 文章目录*一、恶性骨癌能活多久*二、骨癌的预防*三、治疗骨癌的方法 恶性骨癌能活多久1、恶性骨癌能活多久 恶性骨癌能活多久,还是找医生咨询一下比较好,但是传统的手术和放疗只能解决局部问题,放、化疗也不可能杀死所有的癌细胞,且使癌细胞与人体正常组织细胞同时受伤,并易形成二次肿瘤,可谓得不偿失。而无毒抗癌绿色疗法是有选择地杀伤癌细胞,不损伤正常细胞,并有助于恢复机体免疫力;现代科技证实,cls生物细胞治疗可以缓解晚期患者疼痛症状,尤其对于已转移无法手术、放化疗的患者来说,生物免疫治疗,还可激活全身免疫系统,控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增强机体免疫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食欲,提高生活质量,最大限度的延长生存期。 2、得骨癌的原因 2.1、感染因素。骨癌的病因可能与感染有关。专家指出,骨癌可能发生在骨折或感染的部位。暴露于特殊的致癌物质下,如某种染料或涂料等化学物质,可能会增加患骨癌的危险性。因此,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护理好伤口,避免因感染导致骨癌的发生。 2.2、内分泌因素。骨癌的病因还可能与内分泌的发育有关。专家表示,骨癌的发病年龄男性为15~24岁,女性为5~14岁,

它的发生可能与不同性别骨的生长与内分泌发育的早晚和时间长短有关,需要引起注意。 2.3、遗传因素。骨癌的发生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专家指出,有一些染色体异常和少数少见的与遗传相关的疾病与骨癌有关,需要引起关注。 2.4、化学污染。专家认为,有些高剂量的放射线和某些化学治疗药物,特别是叫烷基化物的制剂,可能与某些种类的骨癌的原因发生有关联。因此,骨癌的发生可能与化学污染有关。 3、恶性骨癌晚期的症状 3.1、骨癌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之一,骨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的骨癌,另一种是继发性的骨癌,临床上以继发性的骨癌比较常见,还患者到了晚期的时候疼痛会加重,而且骨质变脆会有自发性的骨折。 3.2、因为癌症后期的时候癌细胞会扩散和转移,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全身的症状,比如说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的热的情况,另外因为癌细胞需要消耗人体大量的热量,所以患者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消瘦。 3.3、除此之外,个别的患者还可能会出现皮肤溃疡的情况,有一些患者也会因为肿瘤压迫的原因,导致肢体远端因为压迫神经血管会有麻木感,另外患者的精神状态会越来越差,睡眠饮食都会受到影响。

谷氨酸循环及谷氨酸兴奋性毒性

谷氨酸循环及谷氨酸兴奋性毒性 众所周知,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在脑内合成Glu的途径有4条[1]:(1)α-酮戊二酸接受氨基产生Glu;(2)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经GABA转氨酶形成Glu;(3)鸟氨酸在鸟氨酸转氨酶的作用下产生谷氨酸半醛,后者进一步生成Glu;(4)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作用下水解成Glu。而其中只有第4条途径来源的Glu发挥神经递质的作用。 一.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 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是星型胶质细胞,AC)与神经元的比例约为10:1。AC 介于神经元与毛细血管之间,是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状态下,神经元胞浆的Glu 浓度在10mM/L,AC胞浆的Glu浓度在50至几百μM/L,胞外则为0.6,突触间隙为1μM/L,而突触终端囊泡可达100mM/L,胞内外Glu的浓度相差万倍以上。突触传递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至神经突触,神经末梢去极化,突触小泡通过突触囊泡和质膜融合而从神经元释放(即胞吐作用)。囊泡释放的Glu可使突触间隙的浓度由静息的1μM/L升高到1.1 mM/L,维持在此峰值的时间约为1.2ms。[2]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各型Glu受体,传递神经冲动,发挥生理作用,同时,触发负反馈调节,并由AC膜上的谷氨酸转运体摄取,神经胶质细胞具有很强的Glu摄取能力,并含有谷氨酰胺合成酶,能将Glu转变成谷氨酰胺,再转运至突触前神经末梢胞质中,经谷氨酰胺酶脱氨生成Glu。同时,一部分经谷氨酸脱羧酶催化生成具有抑制作用的GABA。接着,Glu通过位于囊泡上的谷氨酸转运体将其转位进入囊泡内腔,并储存于囊泡中。在静息神经元(resting neuron)中,Glu在神经末梢的突触囊泡内以很小的膜结合细胞器形式储存。由此形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如图)

半夜腰痛防骨癌

半夜腰痛防骨癌 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际,突然从梦中痛醒,这样的腰痛可能提示癌性疼痛。既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能是转移性的癌症,良性骨肿瘤通常不引起疼痛。骨癌的疼痛是所有癌痛当中最剧烈的其特点是静止痛,越是安静越是疼痛。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是因为活动导致肿瘤因子消散,不再压迫神经的缘故。骨癌痛,在疼痛处轻轻敲击的话,会加剧疼痛,而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经过按摩敲击感觉会更舒服。 如果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际,突然从梦中痛醒,那么这样的腰痛也许就在提示癌症。癌症可能是原发性的也可能是转移性的,良性骨肿瘤通常不引起疼痛。骨癌的疼痛是所有癌痛当中最剧烈的。它的特点是静止痛,越是安静越是疼痛。活动开了,疼痛反而减轻。据推测是因为活动导致肿瘤因子消散,不再压迫神经的缘故。此外,骨癌还有个特征,那就是在疼痛处轻轻敲击的话,疼痛会加剧,这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经过按摩敲击感觉会更舒服的症状正好相反。 骨癌疼痛的机理为癌细胞浸润或侵犯血管、神经、骨组织,对其压迫或刺激从而引起了疼痛。那么引起骨癌疼痛的原因有哪些呢? 1、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由癌细胞直接浸润压迫所致(Tumor of the pain from by directly, cancer cells infiltrating directly caused by oppression)。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分泌各种因子敏化或直接激活初级传入神经元,如前列腺素、缓激肽、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和-6、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初级感觉传入纤维表达大部分因子受体,所以这些受体很可能是针对癌症痛的镇痛靶点。 2、肿瘤间接引起的疼痛,如肿瘤导致局部继发感染(Local secondary infection)等。 3、抗癌治疗引起的疼痛,如放疗初期有些患者骨痛加重,手术后疼痛等。这些都是引起骨癌疼痛的原因。 4、骨转移引起的疼痛,转移对骨组织的损伤模式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及混合型。其中,骨破坏的部位和程度与患者疼痛最相关,尤其是骨破坏对神经的压迫(Bone destruction of the neural oppression)和对躯体稳定性的影响。骨髓、钙化骨和骨膜上都分布有感觉和交感神经纤维,骨折、局部缺血以及存在的肿瘤细胞最终都会对它们产生影响。因此这些组织中的感觉纤维在骨癌痛发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心理等其他因素所致疼痛。 二磷酸盐被广泛用于治疗骨癌痛,其他的治疗措施包括denosumab (抗-RANKL), tanezumab(抗-NGF)和普瑞巴林。二磷酸盐存在副作用(包括诱发关节痛以及下颌骨坏死),并且它们是否能够提高骨癌痛患者的存活率还有待证实。

骨癌痛模型和相关疼痛病理机制研究进展_项红兵

·综述·骨癌痛模型和相关疼痛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项红兵 杨辉 安珂 田玉科 骨痛是人类肿瘤骨转移最共同的症状,引起这种疼痛的骨质破坏能导致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al fr actures)、高钙血症(hypercalcemia)[1]。数周或数月之后,当肿瘤生长刺激骨质破坏时,疼痛便愈来愈重。肿瘤引起的骨质破坏能导致与受累骨相关的进行性疼痛,这种疼痛常常是内在的、固定不变的钝痛。随着骨破坏程度的增加,时间延长,疼痛便得到强化,当受累骨移动或被触摸时便常常可观察到急性局灶性剧痛。骨癌痛是目前神经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近年来,由于对骨癌痛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特别是在初级感觉神经元和脊髓水平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为进一步探索治疗治愈此类痛症提供了基础。本文简要介绍骨癌痛的外周和脊髓机制及治疗趋势。 骨癌痛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骨癌痛动物模型的出现得益于恶性肿瘤骨转移模型的发展。1994年由K jonniksen等[2]首次报道在裸大鼠胫骨直接穿刺注入肿瘤细胞,并且成功地制作了肿瘤骨转移模型。近年来,股骨、肱骨、跟骨和胫骨癌痛动物模型[1,3~5]的成功复制,为认识人类骨癌痛的机制以及筛选治疗性药物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四种癌痛动物模型(表1)部分再现了人类骨癌痛所表现的疼痛、痛过敏以及轻触、压觉等引起的痛反应(allodynia)等症状。当然,局部注射制作骨癌痛模型的方法有利也有弊,其有利一面是有利于进行骨转移与非骨转移图像的对比,而且这种制作方法比较简单,也不受多脏器转移的影响;不利的是这种方法造成了骨皮质和骨髓腔等局部损伤,同时所制作的模型主要为骨干的转移,与临床上常见的骨骺端转移不尽相同,尽管有这些不足,但从所作的模型结果来看,还是与临床上所见的骨转移状况相类似。 骨癌痛的外周和脊髓机制 目前研究表明,骨癌所触发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变化,以及脊髓神经化学变化、细胞重塑是构成其行为痛过敏的物质基础。 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增强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在实验动物和人类中,来自初级传入感觉神经元的纤维支配骨和骨膜,后者是覆盖在骨表面的纤维组织;与骨膜相比,骨和骨髓的神经支配是很少的。有关人类肿瘤的感觉和交感神经支配研究表明,肿瘤上几乎没有相关的直接神经支配,但却存在极少的感觉纤维,且通常与营养肿瘤的血管相关联[6]。目前认为,骨癌导致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增强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破骨细胞的过度激活;其二是肿瘤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I L-1)、内皮素-1 (ET-1)等因子。 大多数溶骨性肿瘤能通过释放各种因子来导致破骨细胞的过度激活,进而破骨细胞通过形成胞外酸性区域来破坏骨,如此造成破骨细胞和肿瘤细胞在骨和富含神经支配的骨膜区域逐渐地接近感觉神经纤维[3]。支配骨膜的多数初级传入神经纤维能表达酸敏感性离子通道(acid-sensing ion channels,ASICs)[7],A SICs被认为在痛觉引发或调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ASICs的存在,骨膜邻近的破骨细胞(pH 值为4.5~4.8)和肿瘤细胞通过它来降低pH值,以维持胞外偏酸性的pH值(6.0~7.0),进而直接敏化和/或兴奋骨膜的初级传入纤维[3]。 表1 四种动物模型比较 模型动物细胞来源特征优缺点 股骨小鼠NC TC2472 纤维肉瘤细胞 患癌侧脊髓出现星形胶质细胞肥大但无神经元 损失 肱骨小鼠NC TC2472 纤维肉瘤细胞 患癌肢体接受非伤害刺激后可诱发疼痛行为 这两种动物模型揭示肿瘤引起伤害性感受发展的 特征,但均因存在对外周深部痛敏的电生理检查和 神经化学分析困难而使用受到限制。 跟骨小鼠NC TC2472 纤维肉瘤细胞 肿瘤植入部位的灌流液中发现内皮素-l(E T-1) 含量升高 该模型的优点在于能定量分析肿瘤与神经相互作 用的行为学、神经化学、电生理学结果。 胫骨大鼠同系乳腺癌细 胞 第10-14天胫骨皮质和骨梁有广泛损害,第20天 这种损害危及到胫骨的完整性 该模型的价值有二:可视为转移性骨癌痛模型;作 为大鼠模型手术操作简便,测痛方法成熟,其研究 意义更为重大。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30170905)作者单位:430030 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项红兵(现在广东省中医院麻醉科)、杨辉、安珂、田玉科]

谷氨酸递质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

052 谷氨酸递质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 郑明岚 综述 朱永平 审校 (浙江大学医学院卫生毒理学教研室,浙江 杭州 310006) 摘要: 成瘾是精神活性物质长期作用于大脑而产生的神经适应性改变,随着对脑内谷氨酸神经递质系统的深入了解,发现成瘾药物除可诱导调节突触前、后谷氨酸神经转运的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外,也影响大脑皮质的活性,提示谷氨酸系统在药物成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谷氨酸递质;可卡因;成瘾 中图分类号: R9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1226(2005)03_0183_04 收稿日期:2004_06_24;修回日期:2005_03_1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资助(2003CB515402)作者简介:郑明岚(1978-),女,研究生,研究方向:药物依赖 毒理学。 审者简介:朱永平,男,教授,研究方向:药物依赖毒理学。 药物成瘾是慢性、复发性脑疾病,有着极其复杂的机制。其核心特征是强迫性药物使用,即成瘾者失去了对药物寻觅和摄取的控制[1] 。长期给药后,大脑奖赏相关环路上分子和细胞长时适应,神经回路功能改变,出现与成瘾相关的行为可塑性即药物成瘾。虽然神经可塑性改变的长期存在是药物成瘾的神经基础,但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不明确。近来研究发现谷氨酸转运体参与神经元的持久可塑性,在药物成瘾的形成和表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在成瘾中,多巴胺 (DA)参与药物的奖赏和运动等效应,谷氨酸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突触形成等密切相关;两者又存在大量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在成瘾行为形成的长时适应过程中相互调 节,产生具有成瘾特征性的改变[4,5] 。因此谷氨酸系统在成瘾中的作用逐渐成为成瘾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神经药理学基础出发,探讨谷氨酸参与成瘾有关的行为神经可塑性的机制。 1 参与成瘾的神经环路 成瘾通路主要存在于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mesolimibic dopamine system,MLDS)。成瘾药物通过3条不同环路激活共同的奖赏中枢)))MLDS:(1)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emental area,VTA )到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的多巴胺投射;(2)黑质到纹状体的多巴胺投射;(3)中脑(主要是VTA)到内侧前额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的多巴胺投射。调控这些环路的神经元胞体位于VTA 内,广泛支配大脑皮质、海马、杏仁体和其他边缘组织。 尽管VTA 到NAc 的多巴胺能投射是多种成瘾物质引起奖赏效应的共同通路,但参与药物精神依赖形成的脑区远远超过中脑DA 系统。神经环路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成瘾形成和维持(如复吸、敏感化等)的必要条件之一[6] 。例如,伏隔核接受来自前额叶皮层、海马、丘脑被侧中部和杏仁核等脑区的传入纤维后,又将纤维投射到与药物奖赏有关的腹侧苍白球和VTA 。NAc 由核和壳两部分组成,壳部与多巴胺依赖的奖赏效应有关,主要接受VTA 的多巴胺能投射,核部主要接受杏仁核和海马的兴奋性谷氨酸能传入纤维,可能与反复使用药物而引起的持久的细胞变化有关 [7,8]。而起始于VTA 的多巴胺 神经元可将纤维投射到NAc 和其它边缘结构如杏仁核和PFC 等。 皮层-基底节回路也是一个与成瘾有关

骨癌疼痛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骨癌疼痛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5-25T15:21:56.0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夏晔 [导读] 癌痛有效控制率为96.43%(54例)。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分级疼痛比较情况。 夏晔 ( 辽宁抚顺矿务局总院老虎台分院 1 1 3 0 0 3 )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281-01 骨癌是指骨骼系统与其他器官一样会罹患来自任何组织成份肿瘤或来自其他器官的转移性病变。发病年龄男性为15~24岁,女性为5~14岁。由于它生长快,往往有肢体明显肿胀、压痛,甚至皮肤发热,血管怒张,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疼痛。如何有效地处理并减轻骨癌患者的疼痛,是医护人员面临的难题。本科自2008年3月~2009年2月,共收治骨癌患者56例,针对疼痛特点,采取有效护理干预,获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15~38岁,平均年龄(19.64±5.18)岁,其中骨髓瘤5例、骨性肉瘤12例、软骨肉瘤、纤维肉瘤、尤应氏肉瘤3例,转移骨癌36例。 1.2 骨癌的疼痛特点 骨癌的直接反应就是疼痛,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的疼痛感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安静疼痛,越是安静,疼痛更甚。晚期易并发病理性骨折。 2 护理措施 2.1 用药护理干预 遵循世界公认的W H O癌痛三阶梯基础止痛治疗方案治疗骨癌患者疼痛。 (1)给药的途径常用的有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3种。剧烈疼痛时多选用静脉给药。另外,芬太尼透皮贴剂是目前唯一的一种阿片类止痛药透皮贴剂。该疗法通过皮肤吸收起效,每片贴剂能使患者获得72h的止痛效果,目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给药的剂量药物的吸收、代谢速度因人而异,给药时,尤其是第1次给药,要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映以及动态变化,从而确定给药剂量。 (3)给药的时机目前主张预防性用药。这种方法镇痛效果好,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也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并使其有规律可循。 (4)自控镇痛法P CA采用程序化的注射泵,通过静脉、硬膜外腔或皮下注射持续给药,来达到患者自我控制镇痛的目的,是现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疼痛控制方法。应用PCA既可维持药物浓度持续接近最低有效血药浓度,又可确保安全不过量。 2.2 非药物护理干预 有学者认为患者参与疼痛管理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方法,因此心理护理的目的是通过让患者了解疼痛、参与疼痛管理来缓解疼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倾听与交谈。通过交谈使患者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减轻了心理负担,患者可以从平等的双向沟通中获得被尊重、理解和关怀的满足感,这是战胜疼痛的强大精神力量。 (2)观察患病情变化和疼痛的程度。及时解除患者的担忧心理,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通过神经调节提高痛阈,从而减轻疼痛。 (3)转移注意力。通过阅读、聊天、听音乐、听故事、数数、按摩、深呼吸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引导患者放松使其逐渐摆脱疼痛的困扰。 2.3 环境护理 常规护理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病室温、湿度适宜,床铺平整、舒适,尽可能降低一切噪声。护士要安排好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尽可能少惊扰患者。操作认真娴熟,给患者增加安全感。 2.4 专科骨折护理 (1)早期复位及固定骨折。合理制动有效减轻疼痛,减少软组织损伤。护理时应妥善保护骨折部位,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前提下,尽量给予舒适的体位。 (2)合理采用冰、热敷对骨折早期患者给予冰袋冷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和出血,同时通过抑制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 2.5 疼痛评估方法 采用数字分级法,数字分级法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O为无痛,10为剧痛。通过询问患者,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其程度分级标准为: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此方法在国际上较为通用。 3 结果 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癌痛有效控制率为96.43%(54例)。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分级疼痛比较情况。 4 讨论 我科收治的现有骨癌患者56例,有48例处于疼痛中,癌痛发生率为85.81%。在经过精心的疼痛治疗和有效护理干预后癌痛发生率降为17.86%其中癌痛有效控制率为96.43%(54例)。基本上实现了W H O提出的“2000年让癌症患者不痛”的目标。2001年亚太地区疼痛论坛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对于许多无法接受抗癌治疗的晚期骨癌患者来说,疼痛控制可能是他们唯一可以接受和受益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骨癌患者疼痛的病因主要来自3个方面:癌症本身引起的疼痛,这是癌症疼痛的主要原因;与癌症诊治有关的疼痛;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疼痛加重。因此,我们首先遵循世界公认的W H O癌痛三阶梯基础止痛治疗方案治疗癌症本身引起的疼痛,该方法能使70%~90%的癌痛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其次自控镇痛(P C A)在我国已经广泛用于疼痛的治疗,它给药准确性高,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使患者持续无痛。疼痛控制更加有效、安全,护理简便。另外,指导患者使用非药物的方法减轻疼痛也十分必要。心理治疗常用暗示疗法、行为疗法

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于基础值(P<0.05)。 2.2.3机械刺激痛觉阈值的改变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对机械刺激的PWT值在术后各时间点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模型侧后肢机械痛过敏出现时间与辐射热痛敏相似,时间短,持续2~3d(图3B),组间机械痛觉阈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图3模型大鼠后肢对辐射热刺激痛引起的缩 腿反应潜伏期[PWL(A)]和机械性刺激痛引 发的抬腿阈值[PWT【B)]的改变 Fig.3Changesofpawwithdrawallatency(A)to heat-associatedpainandpawwithdrawalthresholds(B) tomechanicalpainofmodelrats ’P<0.05.。+P<0.01傩no瑚algrouporshamgroup 2.3模型大鼠胫骨的骨质破坏 影像学资料显示:PID的5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均未发现骨破坏,评分均为0分;PID的17d,模型组出现明显的骨皮质破坏征象,评分为(1.5±0.5)分;PID26d,模型组整个骨结构发生严重破坏,表现为多处骨皮质缺失,平均为(4±0.5)分,假手术组全过程一直为0分(图4)。 3讨论 目前研究癌痛机制主要以骨癌痛模型为主。在实际临床病例观察中,肿瘤细胞转移到骨或原发肿瘤在骨内,都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并且随着骨质的破坏,疼痛程度加剧。一般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有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卵巢癌等。最易发生骨转移 的部位是胸椎、腰椎和骨盆。所以,临床中胸椎、腰椎是晚期肺癌、乳腺癌的高发转移部位;骨盆是前列腺癌的高发转移部位‘10。2|。 图4模型大鼠模型侧胫骨和对侧胫骨的X线影像对比 Fig.4Radiographimagecontrast withmodelside andcontrolateralsideofmodelrat A-C:Radiographsofmodelsideon5,17and26daysaftertumorcellsinoculation;D:Radiograph ofmodelonthecontrolateralside;a—d:Radiographs ofA-Datahighermagnification 一般而言,动物模型应和临床征象保持一致才能更好揭示病理现象产生的机制。因此,构建稳定、有效的动物模型是目前癌痛研究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工作。最早有学者将Walker256细胞通过静脉注入大鼠血管里,但是因为个体免疫状态的差异,致瘤的部位无法固定,且待研究大鼠的生命状态极不稳定,无法系统地长时间进行观察。1999年,美国Manyth教授等¨列率先在小鼠股骨建立骨癌痛模型,随后展开了一系列的行为学、形态学和药理学研究¨44川。2002年英国的Medhurst等【l引运用MRMT.1大鼠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并迅速在美国、日本和韩国得到了复制¨9|。2005年,美国科研人员用大鼠前列腺癌细胞构建成功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但上述肿瘤细胞在国内不易得到幽1。本课题实验了好几种品系的大鼠肿瘤细胞,最终选择Walker256大鼠乳腺癌腹水瘤细胞,原因为其稳定的成瘤率,能表现出许多与人类骨癌痛相似的体征,如自发痛、触发痛及痛觉过敏等。本研究结果显示,模型鼠模型侧后肢在植入瘤细胞12d后出现自由行走疼痛,15d痛行为评分非常显著高于正常鼠和假手术鼠(P<0.01);同时,模型鼠模型侧后肢对热刺激反应痛觉阈值和对机械刺激痛觉阈值分别在造模21d和18d后明 显低于正常鼠和假手术鼠(P<0.01),也明显低于    万方数据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骨癌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骨癌 文章目录*一、什么样的人容易得骨癌1.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骨癌2. 骨癌的病因是什么3. 骨癌有什么症状*二、骨癌如何诊断*三、怎样预防骨癌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骨癌 1、什么样的人容易得骨癌专家介绍说,骨癌一般多发于青少年,由于这一时期青少年的骨骼快速生长,所以骨癌引起的疼痛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生长疼,或以为是一般的关节炎、扭伤、骨膜炎,错失最佳治疗时机骨肉瘤临床表现为肿块生长比较快、疼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功能障碍、病理骨折等。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在骨髓腔里倍增得特别迅速,使腔内压力异常增高,从而使患者产生剧烈的疼痛感。骨肉瘤发病率虽然不高,但相当凶险,癌细胞半年至一年内会出现肺转移,从而造成病人死亡。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对骨癌的治疗有明显突破,现在九成病人可以实行保肢术,病人5年生存率已从20多年前的5%~20%上升到目前的80%。 2、骨癌的病因是什么 2.1、个人习惯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易患肺癌20倍,口腔癌3-10倍,喉癌 3-17倍。

2.2、物理因素 生活中容易引起骨癌的主要因,素是一切的电离辐射,像X 线、镭、氢、锶、放射性同位素等,通过体内或体外进行放射,都会诱使骨癌的发生。而放疗过量,也能够促使骨肉瘤的出现,在临床上被称为放射后骨肉瘤。因此,这也是导致骨癌的重要因素。 2.3、化学物质 平时我们接触的很多化学物质,会对身体产生慢性刺激,从而导致骨癌的发生,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通过进行动物试验我们了解到,一些化学物质可诱发骨肉瘤,像甲基胆蒽等。这是导致骨癌的病因之一。另外,一些发霉食物,如酱类或干湿物上长有真菌,进而产生霉素,可能引起癌症。尤其是黄曲霉素,已被证实与肝癌关系密切。 2.4、恶变 一旦发生软骨瘤、骨软骨瘤、成骨细胞瘤等良性骨肿瘤,或者是瘤样病变,就应该及时的进行治疗,以免出现发生恶变,形成肉瘤的可能性。骨癌的发生,可能和它们生物学的特性、病期、手术、感染或者是病理件骨折有关。 3、骨癌有什么症状骨肿瘤是良性的,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若向骨外生长,由于压迫周围软组织,可引起疼痛或功能方面的

如何缓解骨癌疼痛

如何缓解骨癌疼痛 文章目录*一、如何缓解骨癌疼痛*二、骨癌的治疗方法*三、骨癌晚期如何护理 如何缓解骨癌疼痛1、如何缓解骨癌疼痛之饮用脱脂或低脂牛奶每天2杯以上 钙随着膳食脂肪进入结肠腔内大部分与胆汁酸(其对肠粘膜有毒性反应)结合为难溶解的皂钙,其化学上呈隋性,起不到毒性作用,另外有着对骨质的巩固和增强身体免疫力作用。 2、如何缓解骨癌疼痛之多食新鲜生果 蔬菜大多数黄、绿色蔬菜都有防癌作用,特别是十字科类蔬菜如西兰花、椰菜花、白菜、芥兰等都含有靛基质可分解体内致癌物质。大多数水果中都含有丰富的维它命C,维生素C有抗氧化作用,合成一种极强致癌作用的亚硝胺维生素C同时是为骨折病人修复,胶原合成所必需的电子供体。 3、如何缓解骨癌疼痛之选用低脂肪蛋白质食物 首选优质植物蛋白、豆类产品等,以减少脂肪摄入量及补充蛋白质的供给,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特别是大豆优质蛋白有降低肿瘤发病的作用,应多进食。 4、如何缓解骨癌疼痛之生物免疫治疗 生物免疫治疗,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力,使术后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得到恢复、增强,与化疗有协同增效与减毒作用,特别对化

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造血机能抑制等有保护作用,并且通过经多年临床验证,该系列中对中晚期骨癌都取得了显着的效果,特 别是对不能手术及放化疗的患者同样有显着疗效,获得了业界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5、如何缓解骨癌疼痛之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类止痛药,也是骨肿瘤镇痛治疗的基础。主要包括可待因、双氢可待因、氢吗啡酮、羟考酮、美沙酮、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但阿片类药物的治疗剂量大,长期使用会产生嗜睡、便秘、耐受和成瘾等副作用。 骨癌的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 手术力求彻底,以免复发或引起恶变,但应尽量保留肢体功能。对恶性骨肿瘤应以抢救生命为主,只有在不降低生存率的前提下,才考虑保留肢体。 2、放射治疗 相信大家都知道,治疗肿瘤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就是放射疗法,而治疗骨癌则同样也是可以使用放射疗法。其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并且限制癌细胞的生长。 3、化学治疗 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近年有很大发展,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恶性骨癌的早晚期症状及饮食禁忌

恶性骨癌的早期症状 1、骨癌患者会在骨的表面出现一个硬的肿块,有痛或不痛的症状。 2、骨癌患者会出现骨和关节疼痛或肿胀,经常在夜间疼痛感加强且不一定与活动有关;疼痛可以是持续钝痛或只在受压时感到疼痛。 3、骨癌患者会发生病理性骨折或变形。 4、骨癌患者会出现发热、体重下降、疲劳和活动能力下降,这种状况有时发生于晚期骨癌,而良性骨癌通常无疼痛症状。 5、骨癌患者有持续且难以解释的背痛。可能只是患背部疾病或背痛。 6、骨癌患者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无明显原因。在骨折被治疗后应检查有无骨肉瘤或骨质疏松症。 7、骨癌患者的肢体远端会有麻木感,因压迫神经血管。 骨癌主要的晚期症状 1.骨痛 骨痛是骨癌患者晚期最主要最典型的症状,一般晚上疼痛比白天严重,肢体活动严重受限,还可出现关节或肢体的肿胀、皮肤局部溃烂及肢体远端不同程度的麻木感等。 2.骨折 癌肿的不断扩展、生长使得四肢骨骼缺乏足够血液营养供应,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关节变形,也可经常发生病理性骨折,且恢复缓慢或难以痊愈。 3.其他晚期症状 骨癌的晚期症状和其他恶性肿瘤的晚期相类似,癌肿的侵袭、扩散已使得机体十分虚弱,除了癌肿本身引起的剧烈疼痛,患者还出现进食困难、消瘦、高热、昏迷、意识障碍,各种恶病质现象也出现,加上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损耗,几乎接近死亡,这些症状给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痛苦。 骨癌患者宜多吃的食物包括 1.宜多吃具有抗肿瘤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淡菜、海蛤、裙带菜、杏仁、桃仁、李子。 2.骨痛宜吃龟板、鳖肉、穿山甲、牡蛎、蟹、虾、核桃。 3.脾脏肿大宜吃甲鱼、泥鳅、海鳗、毛蚶、海带、裙带菜。 4.贫血宜吃猪肝、香菇、芝麻、蜂乳、黄鱼、花生、海参、鲩鱼、鲍鱼。 5.止痛消肿宜吃芦笋、藕、慈姑、山楂、獭肉、鹭肉、蟹、海龟、海蛇。 6.预防放疗、化疗副作用的食物,如蜂乳、核桃、猕猴桃、银耳、香姑、花粉。 7.宜吃新鲜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芦笋、菜花、南瓜、西红柿、红薯等。 骨癌患者忌吃的食物包括: 1.忌霉变、腌制、油煎、肥腻食物。 2.忌羊肉、鹅肉、猪头肉等发物。

谷氨酸转运体与癫痫关系的研究进展

09 Thielen K R,M iller G M.Multiple sclerosis of spinal cord:magnetic res2 onance appearance.J C om put Assist T om ogr,1996,20(3):434-438. 10 K au fman DI,T robe JD,Eggenberger ER,et al.Practice parameter: The role of corticosteroids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 onosym ptomatic optic neuritis.Report of the Quality S tandard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Neurology,2000,54(11):2039-2044. 11 M andler RN,Ahmed W,Dencoff J E.Devic’s neuromyelitis optica:a prospective study of seve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rednis one and azathio2 prine.Neurology,1998,51(4):1219-1220. 谷氨酸转运体与癫痫关系的研究进展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科(250014) 唐吉友 综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250012) 迟兆富 审校 摘 要:谷氨酸转运体是一种位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新近研究发现,癫痫及其敏感性的形成可能与致痫灶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转运体(G LAST)、谷氨酸转运体1(G LT-1)和兴奋性氨基酸载体1 (E AAC1)的减少有关,这对于探讨癫痫反复发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谷氨酸转运体;中枢神经系统;癫痫敏感性 谷氨酸转运体(glutamate transporters,G luTs)是一种位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它能迅速转运突触间隙中的谷氨酸(glutamate,G lu)和天门冬氨酸(aspartate,Asp),保持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的动态平衡,对维持信号在突触间的正常传递和防止急性脑损伤后(如癫痫、中风、头外伤等)产生兴奋性毒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它们有许多共同的功能特性,但在转运体蛋白的表达、调节和对疾病过程的影响方面有很大差异[1,2]。近年来,通过实验性癫痫动物模型发现,癫痫及其敏感性的形成可能与G luTs的变化有关,这对于控制癫痫的反复发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G luTs与癫痫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1 G luT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及其作用 G lu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同时也被看作是引起神经元兴奋性中毒损伤和死亡的调质,参与许多神经功能活动。如果G Lu在细胞外液大量积聚,就会导致神经细胞的损害。从神经末梢释放出来的G lu,主要是通过神经末梢及其周围胶质细胞上的谷氨酸转运体来摄取。因此,G luT s在谷氨酸能神经传递以及神经细胞的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G luT s最先是在1992年用克隆的方法从大鼠脑和家兔的肠上皮上克隆出的三种不同cDNA编码的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分别是:G LAST、G LT-1和E AAC1。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出了与动物高度同源的人类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1-5(E AA T1-5)。 通过对大鼠脑的研究发现,G LAST广泛存在于小脑分子层和颗粒细胞层的胶质细胞以及大脑的某些星形胶质细胞,其中小脑分子层的Bergmann胶质最丰富,其次是海马、皮层和纹状体等。G LT-1遍布于脑和脊髓,在海马和新皮质的浓度最高,纹状体次之,它仅在星形胶质细胞上表达,是脑内主要的转运体蛋白[3]。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胶质细胞G luTs在高亲和G lu转运中起主要作用,大约占总G lu转运的80%(纹状体)、60%(海马)。它们利用Na+的跨膜梯度,精确地控制着G Lu的摄取量,不仅能终止G lu的兴奋性信号,而且具有对抗兴奋性毒性的作用。 E AAC1是神经元型转运体,它在谷氨酸能和非谷氨酸能神经元上表达,包括G ABA能小脑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1年 第28卷 第2期  收稿日期:2000-09-26;修回日期:2000-12-26 作者简介:唐吉友(1963-),男,山东省泰安市人,主治医师, 硕士,主要从事癫痫的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