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考研真题

【影戏观:】

概念:

电影是戏剧的一种,是用摄影机照下来的戏剧。以简单的拍摄方法再现戏剧。再现戏曲艺

术的载体。以戏剧观念、戏剧程式理解电影、创作电影;情节设计与表现方式的戏剧化,如:

激烈热闹的动作场景、起承转合的情节结构。固定的摄影机位、银幕画面以中景为主、缺少时

空变换。

发展历程

20年代

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电影生产开始逐渐走上轨道。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它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影戏”

“影戏”是30年代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中期左翼电影运动

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取代实际上,“影戏”这一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创

作的特点,也反映当时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正是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

接的关系的。这一点在当时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为代表的电影创作主潮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30年代

不仅继承了传统,也在新的形势下发展了这一传统。特别是在大量商业电影中,影戏作为主流电影的地位并没有丧失。与此同时,把电影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更多样、更深入的尝试也开始出现。

代表人物作品:郑正秋《姐妹花》的成熟蔡楚生的继承《都会的早晨》《渔光曲》《迷途的羔羊》以情节曲折、结构完整、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而见长。在具体的叙事和时空结构处理上又比初期影戏更注重剪裁,使节奏的起伏张弛有致。较之初期“影戏”,以各种手段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以蔡楚生的这一类创作为代表,反映了30年代年

代电影对初期影戏传统继承的基本方向。即在创作中更多贯注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在注重市民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经验方面继承影戏传统的主要方面,而在技巧表现的层次上则大量吸收蒙太奇的思维方法和艺术技巧,使创作更具电影的艺术特色。

40年代

战后风格各异。但其一致即继承和发展了影戏传统。尤以昆仑为首。进步的电影艺术家们都把电影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工具当然,这种表达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自我渲泄,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的。决定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明显的理性主义色彩。也决定了电影创作题材内容上与当时社会政治思潮热点有关基于这种功能上的目的,影片创作便追求能让观众直接、明确地接受和理解作者意图的表现方法。

从政治社会的功能出发,以叙事(特别是戏剧性叙事)为核心,使电影视听构成服从和服

务于叙事,成为一种叙事技巧,这是中国“影戏”传统的基本原则。到40年代后期的电影中,

这些原则得到普遍的运用并达到了娴熟的程度。所以我们说这一时期是“影戏”电影在艺术上

成熟,并确立了其主流电影的地位的时期。

代表影片:昆仑出品的一系列影片如蔡楚生在这时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影戏特点:

1,这些影片大多披着一层社会教化功能的外衣,鼓吹所谓“含有褒善贬恶之意义”的主旨。以此为依据来编演故事。郑正秋开创“文以载道”,以褒善贬恶为主题;

2,影片的创作原则是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的。(依照戏剧原则、冲突叙事)它们把“讲故事”——即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影片叙事成功的基本标准,注重影片叙事中的传奇、巧合等因素的应用,注意结构的跌宕起伏和严密有致。同时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于情节叙事

的需要,常常把人物明显地分为善恶两方,在双方的冲突和撞击中展开情节,其结果则大多数

都是以善良战胜邪恶而告终。

3,在影片的时空表现上以较大的叙事段落的戏剧性场面中展开的故事来完成影片主要的

表意任务,并把影片镜头语言的时空构成主要用于展现这种戏剧性的段落场面。舞台空间、平面展开人物调度;(多横向)

4,在环境造型中重指示性轻再现性。摄影造型上重展现性轻表现性。表演与场面调度上

注重单向、平面和大景别等等。

5,镜头语言方面多以中近景为主,焦点载第三像部的中间,所谓“中近景语言体系”。

地位:

中国初期电影所积累的这些经验和形成的这些特点,为后来电影创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电影艺术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开始起步的。

缺点:

初期中国电影的这一套创作经验,在郑正秋等艺术家的影片中可以结合成感人的艺术形象。但是在其他大多数创作者手中却很难达到那样的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期中国的这些源于文明戏的主流电影与商业投机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忽视艺术规律,只是为了迎合市民观众的欣赏趣味而进行编造。这最集中地表现于一些末流的小市民电影之中。

两次电影大争论

指文革之后的关于电影戏剧性问题和文学性问题的论争。1979年,白景晟首先发表《丢

掉戏剧拐杖》,向自20年代就开始确立的传统的戏剧电影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在电影成长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之后,就不应该永远依靠戏剧这条“拐杖”走路,继后,张暖忻和李陀联合发表《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认为应该尽快革新中国的电影语言,钟惦裴也发表文章要求“电影和戏剧离婚”,而另外一些人如邵牧君、张骏祥发表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从而引发了一场关

于电影戏剧性问题的争论。

稍后,随着对电影本体论的探索,针对那一时期创作时间过于追求新形式、新技巧的偏向,

张骏祥提出了“文学价值说”,认为不应该忽视电影的文学价值,即作品的思想内容、典型形

象的塑造、文学的表现手段等,与此相对,郑雪莱发表了《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对“文

学价值说”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可以脱离电影美学特性和特殊表现手段来谈电影的本质,从而

又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影文学性问题的争论。

“健康写实电影”

1,1963,台湾“中影公司”由时任新闻局副局长龚弘接任总经理,提出“健康写实主义”的

方针,主张电影制片必须反映时代要求、尽量发挥人性中的同情、关怀等美德。(引导人们走

向善良光明,为他们提供健康精神食粮)。

2,在其引导下出现了《街头巷尾》、《蚵女》、《养鸭人家》等一系列影片,培养了李行、白景瑞等导演和唐宝玉等演员。

3,其强调写实又避免暴露社会矛盾,将困境解决寄托于伦理情操,却仍受到台湾当局压制,

被迫将“健康写实”改为“健康综艺”,代表作如《哑女情深》、《婉君表妹》、《还我河山》等。

(4,一方面强调写实主义风格,同时又强调避免暴露社会黑暗,阶级仇恨等社会问题的

核心。表现生活缺乏批判性,将社会困境的解决寄托在软弱无力的伦理情操上,实质上是对社

会问题的逃避。)

3、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划时代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1)从意识形态上看:首先是指在这时期已经成为国家管理体制下尽可能宣示意识形态的产

品在,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下,已经开始体现一定的权力意志,左翼电影也是在意识形态

层面上针锋相对地展示自己的批判性理念,中国电影第一次真正的体现了社会政治属性和现实

主义特质。

(2)从电影本体来看,声音的出现又给电影艺术的性质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

电影的创作和生产,也改变了人们的整个电影观念,改变了电影的美学性质。

(3)从画面形态上看,20世纪30年代中国无声电影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时以进步思想为主

要意识倾向的无声电影载题材上转向了民族的、阶级的内容,他们的形象化的叙事结构和画面

阻截有力的塑造了鲜明生动的银幕形象,创造出了具有批判性的时代特点和带有鲜明特点的独

特电影语言。在这一时期,左翼进步电影出现了一批无声经典影片《狂流》《三个摩登女性》

《城市之光》《神女》《春蚕》《渔光曲》《大路》等。

(4)、从表现手法上看,电影声音的出现是电影技术形态的一个飞跃,声音使电影具有了更大

限度地模仿自然的能力,同时对电影叙述方式来说,极大地扩展了它的叙事空间,声音与画面

形式丰富的语言结构关系,电影艺术创作形式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出现了全新的飞

跃。

6、新中国电影的最重要特征是新的风格样式的出现,形成了与民国电影不同的总体风格。

(1)、塑造作为历史主体的“工农兵”形象是电影的首要任务。

(2)、新中国团结少数民族的政策,使少数民族影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3)、伴随中国传统戏曲的大规模的继承与革新,电影戏剧片成为标志时代特征的片种。

(4)、儿童片及动画、木偶片受到重视。

(5)、戏剧片样式完成了从讽刺喜剧向歌颂喜剧和轻喜剧的转变。

(6)、名著改编获得较高艺术成就。

(7)、纪录片这一时期也得到极大发展。

1、战后中国电影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两种政治立场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当时电影制作,成为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电影创作的分野。(1)、从创作思想取向上看,官方意识形态电影和进步知识分子电影是两种重要的电影类别。

A、官方电影机构拍摄了《忠义之家》《圣城记》《黑夜到天明》《天字第一号》等故事片。

B、进步电影人,<1>利用国民党电影机构,进步的电影人创作了《遥远的爱》《天堂春梦》。

<2>“昆仑“公司聚集了一批社会批判意识更加强烈的电影人创作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

<3>游离于政治立场格局之外的“文华“公司出品了《太太万岁》、《小城之春》。

<4>其他以营利为重的民营公司出品了《祥林嫂》等作品,具有进步思想的电影代表着该时

代电影的最高成就。《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2)、从商业电影发展上看,电影集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于一身。

(3)、电影类型化发展,影片类型化明显,类型种类齐全。如:爱情片、间谍片、武侠片、喜剧片、恐怖片、伦理片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