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持续发展概论考试资料

可持续发展概论考试资料

可持续发展概论考试资料
可持续发展概论考试资料

精品文档

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挽救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为宗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绿色消费:人们追求美好、洁净环境,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

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低碳: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经济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

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生态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在资源投入、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所谓循环型社会,: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循环型社会为取向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现代生态价值观和是以3R 绿色消费的理念。一个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该国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和智力、技术等条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环境承载力: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

健康、可持续生态城市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从哪些角度进行了表述?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生态持续性”,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即为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或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即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上则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5.综合性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江泽民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如何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作为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具体为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3.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简述从哪几个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着重做好的工作: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加快林业建设和发展。实施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二)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不断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强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大幅度削减污染负荷。

(四)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农村和流动人口为重点,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切实降低高生育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进一步完善基层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搞好优生

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妥善解决好老龄人口养老问题。

4.论述中国21 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

该《议程》是一个涉及内容广泛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其基本思想是:改变现行的政策,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水平,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加繁荣的未来。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和必要性;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重大行动,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和实施;制定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参与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原则立场和主要行动领域。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和防灾减灾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议程》把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作为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首要条件。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包括水、土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还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土地荒漠化,防灾减灾等。

5.可持续发展观对人类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和创新主要表现那几个方面?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展。6.环境论理学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它的根本要求是确立意在理论上,在实践中,环境伦理学的根本要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义深远的价值理论,以此为它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我们共同的未来》书中的主要观点?简述《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7.

:《寂静的春天》化学药品的滥用造成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会

正视这个我们所面临的严所以我们要正确审视化学药品的危害,引发恶性循环,酷现实和悲剧性的结果。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对于自然的傲慢和无知,

因此,人们要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增长的极限》:、增长的极限来自于地球的有限性在米都斯小组看来,增长是存在

着极限的,1 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有限性造成的。、反馈环路使全球性环发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在米都斯小组看来,全球性2是由于全球系统的五个因子之间存在的反馈环路环发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整体,决定的,这样就使问题越来越严重。3、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这里的技术进步既是必要的也是受欢迎的。在米都斯小组看来,在均衡状态中,技术是经过生态化调整的技术。必须在当代人他们认为向全球均衡状态的努力是对目前这一代人

的挑战,最后,的范围内解决这些问题,而不能延误时机,将之传给下一代。:《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三个观点:1.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2.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3.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的概念。报告深刻指出,在过

去,我们关心”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正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对而现在,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大气资源是否具有价值什么是大气资源和大气环境容量?8.大气资源泛指大气圈以

及相关方面为人类提供的能源或者生产生活资料。一般而言风能、太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是指在满足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容量阳能、气候的季节变化产生的经济效应等都算大气资源。某区域大气环境所的条件下,(即能维持生态平衡并且不超过人体健康要求的阈值)目标值可供人类生活和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能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大气资源:在一定的环境标准下某一环境单元大气所能承纳大气环境容量:生产利用的某些大气气体。因而可以大气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且须臾也不能脱离的重要物质,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因此也是具有价值。看成是一种资源.简述湿地资源的功简述水资源危机的原因。什么是湿

地资源?9.什么是水资源? 能和作用。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一.地球上的水资源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从狭义上来说是指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水资源危机的原因:)水4)用水量急剧增加()人类对水资源过度开发,浪费和破坏(3(1)全球气候异常(2 )水资源管理分割。)森林植被减少.(7质污染和用水浪费.(5)城

市用水集中.(6二.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湿地可包括邻米的水域。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止或流动、根据湿地米的区域。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

6的广义定义,河流、湖泊、沼泽、珊瑚礁、都是湿地;此外湿地还包括人工湿地,如水库、【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地表常年鱼(虾)塘、盐池、水稻田等。河口、河流、滩涂、红树林、湖泊、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珊瑚礁、】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三.湿地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具有生态功能,第一,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的重要

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能净化水中污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具有调节功能,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抵御第二,染物质,控制污染,维持了生态平衡。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具有产出功能,第三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洪水、调节径流等。工业原料、生活资源等。资源,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能产生人类需要的粮食、药材、【功能和作用:第四,具有航运、旅游、美化环境等功能。药材、珍惜的动植物资(湿地提供了人类需求的粮食、、1湿地产出了人类需求的物质资源。)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可以含蓄水源和调节洪水,水域面积的增加进(湿地具有广阔的面积,2、湿地的调节功能。)一步调节着气候,让气候变得更加湿润。(水是生命之源,湿地丰富的水源供养了多样的生物,如植物、动物、湿地是生命的摇篮。3 等,使得生物链逐渐形成并一直保持着这种稳定和平衡。)湿地内的各类植物可以脏水进入湿地后,(如一些污水、4、湿地具有降解有害物质的作用。不断地拦蓄、吸收、分解这些脏水,不断使有害物质被降解,还大自然以清洁,使环境变得)更好。(鸟类尤其喜好湿地,其丰富的水源、植物和微生物是鸟类的生存、5湿地是鸟类的栖息地。物质来源,所以湿地吸引了本地鸟类和迁徙鸟类常驻于此或经过

此地。)像这种湿地是美好的旅游之地。、(湿地资源多是纯真的自然馈赠,当今城市化的进程中,

6 )纯真的湿地资源很容易被打造成美好的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光顾。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10.什么是土地资源?什么是耕地资源?土地与耕地的区别?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耕地资源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田地。区别:土地分为耕地和荒地,耕地可继承,荒地属于国家所有。能够形成耕地的土地需要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土地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它的性质包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群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运动的结果。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比土地的范围小。11.中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如何?其利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

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客观上,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

12.么是新能源?试举例谈谈你对我国新能源开发前景的看法。什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我的看法:中国未来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到2010年,实现部分新能源技术的商业化。第二阶段到2020年,大批新能源技术达到商业化水平,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总量的18%以上。第三阶段是全面实现新能源的商业化,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到2050年在能源消费总量中达到30%以上。

新能源作为中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为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例子】

1、风能无论是总装机容量还是新增装机容量,全球都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风能将迎来发展高峰。风电上网电价高于火电,期待价格理顺促进发展。

2、生物质能有望在农业资源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普及,主要问题是降低制造成本,生物乙醇、生物柴油以及二甲醚燃料应用值得期待。

3、太阳能随着中国国内光伏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技术逐步提升,光伏发电成本会逐步下降,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未来中国国内光伏容量将大幅增加。、汽车新能源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与汽车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联,国家现在大力推广混合动4 力汽车,汽车新能源战略开始进入加速实施阶段,开源节流齐头并进。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海洋能【太阳能:太阳能在解决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都来自于太阳能。煤、石油从根本上说也来自于太阳能。光电和光目前人类利用太阳能,主要有三方面,即利用太阳辐射能的光热、上有明显优势。化学的直接转换。

目前,风力发电不到全世界发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风能: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20201%,预计到年它将可提供世界电力需求的10%。电总量的热可分为蒸气型、地热是指地壳内岩石和流体中能被经济合理地开发出来的热能,地热能:水型、地压型、干热型和岩浆型五种。它集热能、水资源为一体,可用来发电、亦可直接用于供暖、洗浴、医疗保健、养殖、食品加工等产业。

:水能是指人们利用河流流水下落所产生的能量。将水能转换为电能,则称为水电,小水电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小水电开发利用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绩。它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仍然很大。

。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为海洋,整个海水容积多达1.37*103km海洋能:地球表面71%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和海流能等。我国海洋能资面向海洋,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还比较低,差距比较大,仍存在一些问题。】措施,迅速把我国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和规模搞上去。根据你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解,谈

谈对家乡或某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13.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一种旨在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植物和动物遗传能保护和维护土地、水、获得可持续满足当代及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我经济上可行,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而是要科学种田,一是要珍惜和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粮食的产量。东北农业的建议:1.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 2.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既要保证粮食生产,又要使率,实现农业现代化。 3.科技兴农,积极应用和推广农业科学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业、等部门全面发展。 4. 5.以科技为先导、如生态农业、种子基因工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发展新型农业,一、实现宏观调控机制的根本转变。把工作的着力点逐农业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建立健全协调、服务和监督上来,步转移到规划、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明确信用社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农民减负长效机制。市场定位;强化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探索性用市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等社区性金融机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场化手段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三、健全和完善直接利用外资政策。二、继续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依法管理和保护。

五、建立农业安全预警系统和信息系统。四、不断完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七、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六、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

实施清洁生产有哪些途径和方法?14.一、实施产品绿色设计

二、实施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要求①使用清洁能源:尽量少用、③使用简便、有毒有害的中间产品;②企业采用少废、无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生产设备;和危害分析与(SSOP)可靠的操作和控制;④建立良好的卫生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⑤组织物料的再循环;⑥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系统(TQMS);⑦优化生产关键控制点(HACCP)组织;⑧进行必要的污染治理,实现清洁、高效的利用和生产。

三、实施材料优化管理,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不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没有污染。选择材料,评估化学使用,估计生命周期是能提高材料管理的重要方面。在选择材料时其要关心再使用与可循环性;实行合理的材料闭环流动,主要包括原材料和产品的回收处理过程的材料流动、产品使用过程的材料流动和产品制造过程的材料流动。【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包括合理布局、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节约能源与原材料、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实施生命周期评估等许多方面, 应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以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小为目标,综合推进这些工作,并使推行清洁生产与企业开展的其它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5.简述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

(2)农村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非持续局面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3)农业本身迫切需要有机质再循环

(4)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农业改变其发展模式

(5)经济全球化哈国际贸易壁垒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6)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7)

(8)发展循环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6.中国人口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亿老人,由此中国人口发亿劳动力,

2.58-10我国人口主要发展趋势:总人口达16亿,有人口压力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低生育水平面临)人口数量问题:(1展有以下问题:世纪上半叶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今后十几21反弹的现实风险;但高素质人才又太少。1000万人800年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严格控制生育下,我国人口素质高的城市生育率下降,人口素质低的(2)人口质量下降:人口素质农村超生,且我国人口政策主要归结为控制人口数量,没有把教育列入人口政策。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3)流动人口: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给社会管理和人口管理带来加对公共资源配置构成巨大挑战;城乡人口分布出现根本变化,城市和农村同时劳力过剩,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4)剩余劳动力问题:新挑战。不利于社会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问题:(5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生活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本世纪年代后期,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40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将会成倍增加,他们在生活中的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更加突出;)出生人口性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会加重社会总体负担。6)生态环境问题:7失调问题: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如:引起跨境非法婚姻。(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一,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二,“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

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四,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三,

五,“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六,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七,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八,“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

九,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

(三)问答题

1. 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我国环境保护的任务紧迫,就是要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探索一条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改善和创造整洁、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全球《21世纪议程》讲可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全球长期战略,是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

2. 论述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①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是要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是发达国家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换句话说,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要手段。)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每题1分,共20分) 1、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 A. 角色冲突 B. 角色不清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2、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本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3、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迪尔凯姆和韦伯 B. 帕森斯和默顿 C. 科赛和达伦多夫 D. 库利和米德 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 A. 一定数量的成员 B. 特定的活动目标 C. 明确的规章制度 D. 正式的组织结构 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A. 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 客观存在的实体 C. 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聚集到一起 6、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 社会角色的确定 B. 社会角色的表现 C. 社会角色的扮演 D. 社会角色的失调 7、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 A. 1840年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D. 1949年 8、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丁克家庭 9、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 A. 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 B. 冲突理论 C. 亚文化理论 D. 战争 10、最早提出社会控制概念的是:() A. 滕尼斯 B. 罗斯 C. 孔德 D. 韦伯 11、霍桑实验提出了:()

《林学概论》考试复习

《林学概论》考试复习 母树林是以大量生产播种品质和遗传品质有一定程度改善的林木种子的林分。生物肥料是用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对苗木生长有益的微生物制成的肥料。 种子园是由优树的无性系或家系组建的,以大量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林。种子的休眠是指种子由于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种子不能立即发芽或发芽 良种采穗圃是为优良无性系造林提供插条和种根的采穗圃。困难的自然现象。种子休眠有强迫休眠和生理休眠2种类型。强迫休眠。由于得不到母树林改建的关键技术措施是去劣疏伐。种子发芽时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而不能立即发芽。生理休园址选择与规划设计,?年积温较高、有适度的降水、避免灾害性气候频发地区; 眠。种子成熟后,即使给予一般的温度、水分、氧气也不能很快发芽或发芽很少。造?地形要平缓、开阔、向阳、面积较大;?土壤要土层厚、肥力中等、透气排水好、 成生理休眠的原因很,如:?种皮构造?种胚状况?抑制物质多酸碱性适宜该树种、有灌溉条件等;?园址周围应该与同种其他林分有一定的花粉 苗圃常用肥料的种类其分为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生物肥料3类隔离距离;?交通方便,有充足的季节性劳力来源。 在苗圃中常用的施肥方法有施基肥、种肥和追肥3种。追肥是基肥和种肥的补充。无性系种子园的营建,无性系种子园营建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整地、确定栽植密度、 插穗生根的类型:?皮部生根。?愈合组织生。根合理配置无性系、繁殖材料准备(嫁接)和定植等。

影响插穗成活的主要原:因(1)内在因素。 ?树种的遗传性。?母树状况及枝条的良种采穗圃的建立,一个良种采穗圃通常为特定的林业生产单位(林场或苗圃)服年龄。?枝条部位和发育状况。?插穗长度与粗度。(2)外界条件。?土壤温度 ?务,面积大小要适当,一般为育苗面积的1,10左右。建圃用地条件一般与育苗地土壤湿度?土壤的通气条件。相同,要求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便于排灌,交通便利,劳力充足,通常 苗木质量的评定和表示方法:一般将苗木分成?、?和?级苗3个等级,?、?是合建在苗圃附近以方便繁殖材料供应。为便于管理和枝、根采集,圃地按品种或无性格苗,?级苗是不合格苗,进行分级时以地径为主要分级指标,苗高为次要指标。系分区,同一品种或无性系的植株集中种植在一小区内。采条母树的株行距以利于高床:指床面高出步道的苗床,优点,足排水良好,增加肥土层厚度,步道可用于种条生产和管理为准,树种间有所不同,一般在1 m×1 m内。采条母树的繁殖方式 侧方灌溉和排水,床面不易板结,能提高土壤温度,缺点是做床费工成本高。以埋根、扦插为主。为利于种条的大量生产,采条母树多培养成丛枝式树型,根据低床:指床面低于步道的苗床,优点是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便于灌溉,但灌水后易使不同树种的生长特点,培养的树型也可以有所不同。 土壤后易使土壤板结,通透性差。灌溉方法:地面灌溉、喷灌、滴灌。种子成熟:当种胚成长发育成有胚根、胚芽、子叶、胚轴等部分,具有发芽能力时。容器育苗的意义和技术:1.提高造林成活率2.造林季节不受限制3.节省种子4.育苗周生理成熟:种胚发育到具有发芽能力时。 期短5.便于育苗全过程机械化。形态成熟:果实具有成熟时的正常大小和颜色,种皮变得坚硬致密,种子含水率降苗木出圃有哪几个环节,起苗、分级、产量统计和包装运输。低,内部营养物质转化为难溶状态时。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林学概论复习题

一、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林学、林业、森林的定义?林学的研究对象?森林资源的主体?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影响森林类型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森林分布的一般规律?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世界森林资源的类型?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手段?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温室效应?联合国减排二氧化碳的举措?碳源?碳汇?碳汇交易?植物分类的方法?自然分类法?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植物检索表的种类?植物界的基本类群?藻类植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总初级生产量?生物量?食物链及其类型?物质循环的类型?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良种?苗圃的类型?种子消毒常用试剂?种子催芽的概念?催芽的方法?苗床育苗方式?播前土壤处理方法?播种方法?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过程(阶段)?苗木越冬死亡的原因?苗木防寒措施?扦插生根的机理?扦插成活的关键?插穗生根的类型?嫁接方法?影响移植苗成活的关键因子?苗木假植的作用?种子品质包括?种批概念?净度?发芽率?种子休眠的类型?种子休眠的原因(课件)?种子贮藏方法及其条件?种子的成熟过程包括?生理成熟概念?采种方法?种子调制的概念?种子安全含水量?种子生活力鉴定方法?种子干燥方法?自然干燥方法包括?林木群体生长发育阶段?森林生产力概念?立地条件、立地质量?基准年龄?立地类型?森林的立地因子包括?立地分类?立地分类的基本单位?林种?森林按功能分几类?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适地适树的概念?林分结构概念?林分结构包括?林分密度?造林密度作用规律?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种植点配置方式?树种组成概念?混交林?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混交林中的树种依其作用分?混交类型和混交方法有哪些?混交比例?造林整地方式?造林方法包括?影响苗木栽植成活的关键因子是?播种方法?分殖造林?分殖造林包括?林地抚育?森林抚育采伐的目的?森林虫害的类型?森林虫害的防治措施?植物病原物传播途径? 二、简述题 1.简述层积催芽的作用? 2.简述影响种子生活力的外界因素?内部因素? 3.简述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 4.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5.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6.混交林的特点?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1.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韦伯) 2.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哪个国家?(法国) 3.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解释性功能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为什么”) 4.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时间是?(1982年)5.不同群体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称为?(冲突) 6.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称为?(正向社会化) 7.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 8.随着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什么关 系?(地缘关系) 9.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是社会学的?(实证性特征) 10.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被称为?(文化交流) 11.各种文化集丛不是散漫的、孤立的,它们在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构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就是?(文化模式) 12.作为社会互动的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前提是?(合作) 13.职业学校教育属于?(基本社会化) 14.最早提出“角色”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是?(G·H·米德) 15.把榜样的行为当作教训是?(反模仿) 16.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17.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是?(0—20人) 18.组织和初级群体相区别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19.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机制的社会组织是什么?(政府) 20.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伦斯基) 21.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这种偏差行为是? (形式主义) 22.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什么?(社会事实) 23.“后工业社会论”提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专业与技术人员) 24.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斯宾塞) 25.第三部门组织与私人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非营利性)

《林学概论》考试大纲

《林学概论》考试大纲 (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00分) 一、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马履一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林学概论》编制而成。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林木良种生产 1母树林的疏伐改建技术 母树林的概念。 1.1母树林的林分选择 1.2选留母树与疏伐改建技术 2林木种子园营建和管理技术 种子园的概念。 2.1种子园及其主要类别 无性系种子园和实生苗种子园的概念。 2.2园址选择与规划设计 2.3无性系种子园营建 种子园的营建、栽植密度的确定、无性系间的配置、苗木准备、整地与定植。 2.4种子园管理 3良种采穗圃 采穗圃、良种采穗圃的概念。 3.1良种采穗圃的建立 3.2良种采穗圃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林木种子采集、调制与贮藏 1林木种子采集、调制与贮藏的理论基础 1.1林木结实间隔期与种子生产的关系 丰年(或大年)、欠年(或小年)、林木结实间隔期的概念。形成林木结实间隔期的主要原因、缩小林木结实间隔期的措施。 1.2种子成熟与种子采集和贮藏的关系 种子成熟的概念。 1.2.1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的概念和特点。与种子采集和贮藏的关系。

1.2.2形态成熟 形态成熟的概念和特点。与种子采集和贮藏的关系。 1.2.3种子成熟的外部特征 1.3林木种实类型与种实调制 球果类、干果类、肉质果类。 1.4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 1.4.1影响种子寿命的内在因素 树种特性与寿命(种皮结构、种子内含物、种子含水量)、种子成熟度和健康状况。 1.4.2影响种子生命力的环境因素 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通气条件、生物因子。 2林木种子采集、调制与贮藏技术 2.1种子采集技术 2.1.1制定采种期的原则 2.1.2采种方法 树上采集、地面收集和伐倒木上采集等方法的具体内容。 2.1.3种子登记 2.2林木种实调制技术 林木种实调制的概念。 2.2.1球果的脱粒 自然干燥法和人工加热干燥法的具体内容。 2.2.2干果类的调制 2.2.3肉质果类的调制 2.2.4净种及种粒分级 2.3种子贮藏技术 2.3.1干藏法 干藏的概念、普通干藏法和密封干藏法。 2.3.2湿藏法 湿藏的概念、湿藏方法。 第三章苗木培育 1苗木培育的理论基础 1.1苗圃土壤耕作的作用 1.2苗圃常用肥料种类与施肥的意义 施肥的概念。 1.2.1肥料的种类

《社会学概论》考试卷A卷

《社会学概论》考试卷 A卷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的总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 2、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生存、、发展。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在1891年。 4、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 5、人类生存环境包括和。 6、组织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模式,一种为集中决策模式,一种为模式。 7、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权力。 8、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变异性、、阶级性。 9、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 10、道德是靠人们的、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1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关系。 12、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再生产不相适应。 13、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14、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 。 15、1963年,总理提出四个现代化,并指出四化的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二、判断(请在每小题括号内打√或×,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 2、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一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 ) 3、时尚的特征是新奇性或非常规性、流行时间短、显示与炫耀。( ) 4、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是由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决定的。( ) 5、家庭具有:生产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消费功能、娱乐和享受功能。( )

6、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外部事物。环境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 7、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 8、一切社会控制都具有社会秩序的保障,维持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 9、社会问题是社会的病态,但存在社会问题又是社会的常态。社会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 10、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 三、简答题(共34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五种需要是什么?(5分) 2、什么是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关系有哪些因素?(7分) 3、什么是城市化?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7分) 4、社会保障有哪些功能?(5分)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简述题 1.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哪些主要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如下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2.举例说明如何表现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的表现: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直接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1)布景与道具(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台前、台后的表现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3.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答: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上的几个方面,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4.家庭有哪些功能 答:农村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1)经济功能,包括组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功能(2)人口再生产功能(3)婚姻生活功能(4)感情交流功能(5)抚养与赡养的功能。 5.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 答:“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6.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家长制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第五,终身制。 7.什么是城市社区它有哪些特点 答:所谓城市社区是指大量异质居民民住、规模大且人口密度高、以非农职业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居民从事职业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比较发展,各种设施齐全;第二、人口素质较高,具有高流动性和异质性;第三、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出现匿名性、非个性化、宽容等特点;第四、社会组织机构齐全,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第五、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倾向。 8.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导论: 1、林学:林学是研究森林及其与森林有关的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经营的学科。涉及生物 学、物理学、经营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的综合而复杂的科学。 研究对象:森林的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因子、森林生态群落。 2、林业:指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 用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3、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酸雨蔓延 ⑤森林锐减 ⑥土地荒漠化 ⑦大气污染 ⑧水污染 ⑨海洋污染 ⑩危险性废弃物越境转移 4、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砍伐林木、开垦林地、采集薪柴、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等。 5、我国林业的现状: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森林覆盖率为18.2%,仅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2005年公布)。 二、森林及其分布: 1、森林的概念: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的木本植 物群落,同是也包括其他生物在受环境的制约同是又影响或改造环境形成的独特的(有区别的)生态系统整体。 2、森林的特征: ①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 ②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 ③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 ④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较高 ⑤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3、林分的概念:林分指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单纯林多半是在生境较差的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林或人工林;混交林通常是在生境较好的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林或人工林。 4、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气候、土壤等因素是导致森林及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多 样化的主要因子)。 (1)水平地带性: ①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条件在纬度上有规律的变化,森林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到 高纬度的有规律分布,主要由纬度的热量差异所致。 ②经度地带性:在同一纬度不同经度由沿海到陆降水量一般逐渐减少,因此在同 一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2)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大山体的森林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一现象称为森林分布 的垂直地带性。在一定围,降水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风速增大、太阳辐射增

林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考点大全

林业:林业是培育、保护和管理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等多种效益的社会生产部门。 林学:林学是研究与林业生产有关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管理森林、保护森林和利用森林的应用学科。 林分:林分是指内部特征一致,与周围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地段。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 植物的双命名法:目前统一采用的林奈倡用的国际通用的双命名法:属名+种加词(种名或种区别词)+定名人(属名,第一个字母应大写,种全为小写)桃树Prunus persica Batsch 光周期现象: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反应。 春化作用:春化作用指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是两年生植物和一年生冬性植物成花的常见生理现象。 种群: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群落: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也称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功能单位称为生态系统,简称生态系。 五大成土因素:气候-climate、母质-parent material、生物-biology、地形-topography、时间-time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土壤剖面是土壤发育的结果。土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和淀积作用形成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发生层次,其特定的性质和组成反映在土壤剖面上。 引种:把树种从原有分布区扩展栽植到分布区外,或栽植外来树种。 乡土树种:当某一树种在该树种的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 种源:即种子的产地,指某一树种的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采集地区。 母树林:又叫种子林,是在现有优良的天然林或人工林中选择比较好的林分,经过采用恰当的经营管理措施,以专门生产品质优良的林木种子的林分。 种子园:种子园是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采穗园:是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实生苗:利用树木种子作为繁殖材料在田间通过播种的方式培育的苗木。 催芽:

林学概论思考题参考复习资料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试 卷 课程 林学概论参考答案 2010 ~2013 学年第 1 学期 一、 名词解释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集合体)。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 种间竞争: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两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构成的功能单位。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食与被食的关系,能量依次传递的关系。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大多是多种生物之间的网状关系。 营养级:是指在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森林演替:在一定的地段上,一个森林群落依次被另一个森林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生物群落:

种质资源:种质资源也称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是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遗传材料。 引种驯化:是指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野生植物)或栽培区域(栽培植物)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 选择育种:是指从林木群体中选取符合育种目标的类型,经过比较和鉴定,培育出适于栽培推广的新繁殖材料的方法。 种子园:是由人工选择的优树无性系或子代家系为材料建立起来的。 杂交:是指不同基因型材料结合,实现基因重组而产生杂种的过程。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人工杂交的手段,将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种中,或利用天然杂交,通过选择和鉴定,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种的过程。 无性系育种:是指从天然或人工育成的杂合群体中,通过选择和测定得到优良无性系,并以无性繁殖的手段加以推广应用的育种过程。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的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9) 学院专业级班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 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它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雷克斯 C、霍曼斯 D、帕森斯 2.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 )。 A、奥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宾塞 C、埃米尔?涂尔干 D、马克思?韦伯 3.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4.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常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5.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是(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6. 孙本文认为社会的四大要素是:地理要素、生物要素、( )和心理要素。 A.经济要素

B.政治要素 C.文化要素 D.社会要素 7. 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这是指( )。 A.户籍 B.身份 C.单位 D.契约 8.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9.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学中称之为( )。 A. 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 大众 D.公众 10.马克思主义群体动力观认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是( )。 A.组织环境 B.经济关系 C.群体利益 D.群体凝聚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 1、社会学: 2、生活方式: 3、参照群体: 4、社区行动: 5、社会现代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