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科知识与能力训练

小学数学科知识与能力训练

小学数学科知识与能力训练
小学数学科知识与能力训练

小学数学科知识与能力训练

一、 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有关概念

(一)数的意义、读写和大小比较

1.学习要点

(1)0也是自然数,自然数都是整数。

(2)人们在数物体的过程中,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做自然数。

(3)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单位“1”的意义与自然数1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数量(1元,1千克……),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如:一个班的人数,一筐苹果的个数……)。]分数的单位是几分之一

[分数的单位是不固定的,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而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1”,是固定的。]

(4)两个数相除,它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如a ÷b=b

a b ≠0)[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5)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

(6)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

(7)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有只读一个零。

(8)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出那个数位上写0。[读写较大的整数时,先分级,再一级一级地读写。]

2.讨论

(1)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2)看图填空。

阴影部分占( ),空白部分占( ),分数单位是( ),阴影部

分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阴影部分是空白部分的)

() (。

(3)说一说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方法,

( 分数 假分数:

真分数:

分数

整数:

带分数:

填在右表中。

(4)一个数由5个十万,6个千,2个十,4个

百分之一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5)怎样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在下面的( )里填上“>”、“<”或“=”。 4557264( )987543 164.75( )164.82

92( )134 2.74( )542( )3 3.训练指导

(1)填空。

① 1里面有( )个0.1,有( )个0.01。 2里面有( )个0.001。

② 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57,这三个自然数分别是( )、( )和( )。

③ 247.2缩小100倍是( ),3.602扩大10000倍是( )。

④ 图中阴影部分占) () (,分数单位是)

() (,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⑤ 3

6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增加(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后结果等于8。

⑥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675千米。汽车的速度是飞机速度的(

)(),飞机的速度是汽车速度的( )倍。(比较问题有什么不同,列式计算又有什么不同。)

⑦ 六年(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5

3,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倍,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关键找出谁跟谁比,谁是单位“1”。) ⑧ 分数单位是9

1的最简真分数有( ),最小的假分数是( ),最小的带分数是( )。

⑨ 把0.42、40.1%、4、9

4用小于号连结起来。 ( )<( )<( )<( ) ⑩ 4.596≈( )(保留两位小数) 643005400≈( )亿

138002读作( ),二千五百点零零八写作( )。 (读写较大的数,先分级,再读写)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① 最小的整数是1。 ( )

② 假分数一定大于1。 ( )

③ 合格率最大是100%,不会超过100% 。 ( )

④ 36

3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有质因数7。 ( ) ⑤ 六(2)班今天到校49人,1人病假,出勤率是98%。 ( )

(3)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① 一个数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 [A .十分位 B .百分位 C .千分位] ② 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占全长的( )。 [A .51, B .54, C .41] ③ 一根长3米的绳子,用去41,还剩( )米。 [A .432, B .43, C .412] ④ 大于5而小于5.5的小数有( )。 [A .三个, B .四个, C .无数个] ⑤ 12

5的分母加24,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加上( )。 [A .24 B .10, C .15] ⑥ ( )能化成有限小数。 [A .154, B .189, C .72] ⑦ 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41小时,3分钟可走全程的( )。 [A . 31, B .4

1, C .51] ⑧ 甲数的43等于乙数的5

3,乙数( )甲数。(甲、乙两数都不等于零)[A.大于 B.小于 C.等于]

(二)数的整除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1.学习要点

(1)数的整除有关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理解和熟记整除的有关概念,

并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

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3)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 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讨论

(1)①分别说说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能否被2整除 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奇数 整除 偶数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互质数 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质数 约数个数 合数───分解质因数 1

短 除 法

②把12、25、30、52、105、147按要求填在空格里。

(2)① 说一说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② 求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2 18 24 2 18 24

3 9 12 3 9 12

3 4 3 4

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2×3×3×4=72 想一想: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相同的: 不同的: ③ 9和10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1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1和4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试试小结以上两个特殊关系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训练指导

(1)填空:

① 51÷3=17,我们说( )能被( )整除,( )能整除( )。

②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 )。

③ 12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④ 24的所有约数是( ),其中质数有( ),合数有( ),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有( ),把24分解质因数是24=( )。 ⑤ ( )÷20=) (24=5

4=( )%=( )(小数)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① 所有的自然数不是偶数就是奇数。 ( ) ② 13和91是互质数。 ( ) ③ a 、b 和c 是三个不为0的自然数,在a ×b =c 中,c 一定是a 和b 的倍数。( ) ④ 互质的两个数是没有公约数的。 ( )

(3)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19年特岗教师招聘小学数学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数学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α是第四象限角,tanα=-512,则sinα=()。 A. 15 B. ―15 C. 513 D. -513 2.三峡电站的总装机量是一千八百二十万千瓦,用科学记数法把它表示为()。 A. 0.182×108千瓦 B. 1.82×107千瓦 C. 0.182×10-8千瓦 D. 1.82×10-7千瓦 3.若|x+2|+y-3=0,则xy的值为()。 A. -8 B. -6 C. 5 D. 6 4.表示a、b两个有理数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所示,那么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 ab>1 B. ab<1 C. 1a<1b D. b-a<0 5.边长为a的正六边形的内切圆的半径为()。 A. 2a B. a C. 32a D. 12a 6.如图,BD=CD,AE∶DE=1∶2,延长BE交AC于F,且AF=5cm,则AC的长为()。 A. 30cm B. 25cm C. 15cm D. 10cm 7.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n=1n(n+1),则S5等于()。 A. 1 B. 56 C. 16 D. 130 8.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种测验属于()。 A. 安置性测验 B. 形成性测验

C. 诊断性测验 D. 总结性测验 9.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应是( )。 A. 教育学知识 B. 教育心理学知识 C. 教学论知识 D. 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10. 下列不属于小学中的德育方法的有()。 A. 说服法 B. 榜样法 C. 谈话法 D. 陶冶法 11. 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 A. 活动课时制 B. 分组教学 C. 设计教学法 D. 道尔顿制 12. 提出范例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A. 根舍因 B. 布鲁纳 C. 巴班斯基 D. 赞科夫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3. 180的23是();90米比50米多()%。 14. 4030605000读作( ),6在( )位上,表示( )。 15. 0.56是由5个()和6个()组成的;也可以看作是由()个1100组成的。 16. 分解因式:a3-ab2=()。 17.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与()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8. 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划分为()型课程、()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9. 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20. 一件商品,先涨价20%,然后又降价20%,结果现价与原价相等。() 21. 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9,表示甲数是乙数的9倍。( ) 22. 两个自然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3. 计算:8-2sin45°+(2-π)0-13-1 24. 已知曲线y=x3-3x2-1,过点(1,-3)作其切线,求切线方程。 25. 如图,已知直线y=kx-3经过点M,求此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毕业总复习基础知识分类专项练习题

小学毕业班数学第二轮总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 班级: 姓名: 一、 填空: 1、两种练习本,一种是5元6本,一种是3元4本,这两种练习本的单价比是( )。 2、甲班人数比乙班多4 1,则乙班人数比甲班少( )。 3、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缩小3倍,体积( )倍 4、图上距离1.5厘米表示实际60千米,则数值比例尺是( ),线段比例尺是: 5、甲数与乙数的比值为0.4,乙数与甲数的比值为( );已知34 a=b ,那么a ∶b=( )。 6、一个数由十二个亿,一百六十三个万和五千八百八十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 );读作(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 7、6.05吨=( )千克 114 小时=( )小时( )分 8、45 和56 两个数中,较大的数是( ),分数单位较大的数是( )。 9、梯形的面积是18平方分米,上下底边的和是9分米,高是( )分米。 10、一道数学题,全班45人做正确,5人做错,正确率是( )%。 11、甲数分解质因数是2×2×3,乙数分解质因数是2×3×7,那么,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约数是( )。 12、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边长度之比3∶5∶5,周长是52厘米,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边长是( )厘米。 13、一个两位数,能同时被3和5 整除,这个数如果是奇数,最大是( );如果是偶数,最小是( )。 14、在一个比例式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112 ,另一个内项 是( )。 15、9005000000读作( ),把它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 ),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 16、将 3.144……、3.1414……、3.14、π 从小到大排列:( ) 17、9.99549保留两位小数约等于( ),精确到十分位,约等于( )。 18、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12天完成,甲队独做要20天完成,如果由乙队独作,( )天可以完成。

小学数学专业知识测试题

小学数学专业知识测试题 一、填空题。(共12分)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并进一步寻求()、给出()或();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2)有10名棋手参加一次围棋比赛,每人都要和其他选手赛一场,一共需赛()场。 (3)在一个整除的除法算式里,余数是138,商是99,除数最小是(),被除数是()。 (4)4个不同质数的积是210,这四个质数分别是()。 (5)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1:3,根据角的分类,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6)有一个四位数52AB,能被2、3、5整除。这个四位数最小是()。 (7)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的比是2∶6∶7。其中最短边是6厘米,最长边是()厘米。 (8)一个分数加上它的一个分数单位后是1,减去它的一个分数单位后是8/9,这个分数是()。 (9)下图的大长方形中,含有不同的小长方形。数一数共有()个长方形。 (10)在教学"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思路,体现了()数学思想的渗透。

(11)下图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这个立方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 (12)有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在它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 二、判断题。(共6分,每题分。) (1)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体验为主,系统知识掌握为辅。() (2)"注重过程"的意思就是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不但要讲清结果,更要注重讲清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不应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像。() (4)生活经验也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5)"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理解"的表述。() (6)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和5都是乘数。() (7)把一个长方形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四个角的内角和会减少。() (8)任意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9)掷两枚硬币,它们全部正面朝上的概率是1/2。() (10)除尽是整除的一种特殊情况。() (11)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成正比例。() (12)求一个圆柱的体积可以用它的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半径。()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专项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一)

专项知识集中训练(一)数与代数 一、填空题。(13分) 1.二百零四亿零六十万零二十写作()。 2. 13 2 的分数单位是(),它里面有()个这样的单位。 3.分数单位是10 1 的最大真分数是(),最小假分数是( )。 4.5060070080是由5个(),6个(),7个()和8个()组成的。 5.2017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498500000吨,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写作()吨,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吨。 6.一个多位数的百万位和百位上都是9,十万们和十位上都是5,其他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7.差是1的两个质数是()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8.两个数的积是45.6,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10 ,积是()。 9.小明有一摞书,分别平均分给5人、6人、7人后,都剩下3本,这摞书至少有()本。 10. 5 2 吨:350千克,化简后的比是(),比值是()。 1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是m ,个位上的数字是n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 12.一个两位小数,它的近似值是4.0,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13.文艺小学去年春季共植树200棵,活了196棵,成活率是()。 14.5吨比8吨少()%,8吨比5吨多()%。 二、判断题。(10分) 1.所有的小数都小于整数。() 2.合格率和出勤率都不会超过 100%。() 3.0表示没有,所以0不是一个数。() 4.0.475保留两位小数约等于0.48。() 5.已知五个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是20,这五个自然数中最大的一个是24。() 6.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了10倍。() 7.35元减少15 元后,再增加它的1 5 ,结果是35元。() 8.在100克水中加入10克盐,盐水的含盐率是10%。() 9.52 130 的分母除了含质因数2和5外,还有质因数13,所以这个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10.张叔叔要买汽车需要向银行贷款50000元贷款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4.54%。到期时张叔叔应付利息56810。() 三、选择题。(5分) 1.不改变0.7的值,改写成以千分之一为单位的数是()。 A.0.007 B.0.70 C.7.00 D.0.700 2.下面各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A.30580010 B.7109880 C.107200 D.50370

2018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

2018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 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四个标志性事件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 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 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完整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 力简答题整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

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重点知识专项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专项练习题1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直接写得数。 5+4= 6+2= 7-3= 8-4= 9-6= 5+3= 4-4= 2+5= 6-4= 8-6= 9-7= 4+5= 9-3= 4+5= 8-7= 6+3= 8-1= 3+6= 8-8= 4+4= 0+9= 9-2= 8-5= 4+4= 3+6= 9-8= 9-2= 8+1= 7-6= 5+1= 9-6= 2+6= 8-3= 3+5= 8+0= 9-9= 二、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 )+7=8 9-( )=6 ( )+4=9 7+( )=9 ( )-1=8 7-( )=2 4+( )=8 6-( )=4 三、在( )填“+”或“-”。 4( )5=9 7( )5=2 3( )6=9 1( )5=6 8( )0=8 6( )3=3 4( )4=8 9( )1=8 四、在○里填“>、<、=”。 9-2○9 8○4+4 2+6○9 4+5○3+4 1+6○9-1 7-4○2

五、照样子算一算,画一画。 六、看图写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七、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专项练习题2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在( )里填上“><=”。 7( )10 10( )8 8+1( )9-0 10( )5+5 6+4( )1+9 6-5( )8-5 10( )6+2 4+3( )6 7+2( )8 3+4( )9-2 6-6( )0 8-3( )6 二、按要求作答。 1、一共有( )个蘑菇。 2、从左数把第6个蘑菇圈起来。

3、从右数把第6个蘑菇涂上颜色。 三、填一填。 四、接着画。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数学专业知识》真题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数学专业知识》真题 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1 2015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小学数学专业知识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考点、准考证号。在答题卡背面左上角填写 姓名和座号,每个空格只能填写一个阿拉伯数学,要填写工整、笔迹清晰。 2、请考生认真核对答题卡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准考证呈、座号与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座号是否一致。 3、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注意事项要求、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黑其它标号。 4、答其它题目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 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 5、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6、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面每个选项中的两种量,成反比关系的是(D) A.三角形的底一定,三角形的高与面积 B.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 C.圆的面积一定,圆的半径与圆周率 D.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平行四边形底与高 2、如图,水桶容积是20L,图中虚线表示水桶现有水的高度,则水桶中可能有水(C) A.6L B.10L C.14L D.18L 3、有循环小数0.2881569和0.53679,第一次都出现数字9的数位在小数点后(B) A.34位 B.35位 C.36位 D.12位 4、若规定对左手指按如下顺序数数,大拇指1,食指2,中指3,无名指4,小指5,小指6, 无名指7,中指8,食指9,大拇指10,大拇指11,食指12,中指13,无名指14,小指15,小 指16,无名指17。。。。这样数到2016时落在(D) A.食指 B.无名指 C.大拇指 D.小拇指 5、某学校从甲乙丙丁戊5名应聘者中招聘两名教师,如果这5名应聘者被录用的机会均等, 则甲乙两人中至少有1人被录用的概率是(A) A.7/10

小学数学复习单位”1“专项练习

单位“1”专项练习 【知识要点】 单位“1”在“是”,“比”,“占”,“相当于”后,分率前,关键要理解谁(单位“1”)的几分之几。已知单位“1”用乘法;未知单位“1”用除法,用具体数 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一、填空题 1、化肥厂9月份生产的化肥量是10月份的67。这里把( )看作单位“1”,( )相当于( )的6 7 。 2、今年儿子的身高是妈妈的34 ,是把 ( )看作单位“1”。如果妈妈的身高是152厘米,那么儿子的身高是( )厘米。 3、B 占A 的21,C 占B 的31,这里把( )和( )看作单位“1”,其中总的单位“1”是( ),另外两个量分别占总的单位“1” 的)()(和)() (。 4、乙数是甲数的72,丙数是乙数的2 1,这里把 ( )和( )看作单位“1”,其中总的单位“1”是( ),另外两个量分别 占总的单位“1”的)()(和) () (,丙数是甲数 与乙数和的) () (。 5、甲、乙两个非零数,甲数的43等于乙数的5 2 , 这里可以把( )和( )看作单位“1”。 如果把乙看作单位“1”,那么甲占) () (。 6、甲、乙是两个非零数,甲数的2 13倍等于乙数的56,甲数是乙数的) ()(,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 () (。 7、A 数比B 数多5 1 ,这里把( )看作单 位“1”,另一个量占)()(,B 是A 的)() (,A 和B 的比是( )。 8、甲比乙少27,是把( )看作单位 “1”,甲和乙的比是( )。 9、一堆煤有6吨,第一天用去12吨,这里的“1 2 ” 后边( )(有或没有)单位,它是( ), 还剩下( )吨煤;6吨煤用了12,这里的 “12 ”后边( )(有或没有)单位,它是 ( ),还剩下( )吨煤。 10、一根长2米的绳子,用去4 3米,还剩下( ) 米。如果用去2米的43,还剩下( )米。 11. 36的)()(是27,36是( )的34 。 12. 一件工作,8小时完成,每小时完成这件工 作的)()(,3小时完成这件工作的)()(。 13. 把21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10段,每段是全 长的) ()(,每段长( )米。 14、9÷( )=4 3= ( ) : 8 =)(15=( ) (填小数) 15、一辆汽车53 小时行驶30千米,行1千米需 要( )小时。

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考点一:教育研究基本方法【出题类型:单选题】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是研究人员以“旁观者”身份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 非结构式观察则是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多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全面调查就是用来调查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全面情况,如对某一地区学龄儿童的普查,对某一学校全面情况的调查;重点调查是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如

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生的流动情况,可选择学生流动较多的农村中学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的一种调查,如要研究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数学成绩;个案调查是对一个单位、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这种研究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又叫跟踪调查。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行教育心理实验的方法。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史料分为文字和非文字两种。历史法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 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查和反思。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个案研究是指个案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叙事研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自传型叙事,即通过教师个人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促进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生长。 考点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出题类型:单选、简答】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数学基本能力:基于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数学学习中的表达、交流、与人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2.课堂观察表评价:是指根据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样、重视学生自我反思等原则设计具体指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评价方式。 3.庭辩式评课法是指改变以往评课中听课者评、授课者听的模式,让授课者在课后解说自己的教学思路,并针对听课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辩论,从而促进听课者和授课者之间交流的一种评课方式。 4.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教学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 5.体态语言评价:是指教师用体态来评价学生,诸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发自内心的无声评价在课堂中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6.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不以奖惩为目的,是教师自我或在他人指导、支持下,设计自我发展性目标、能动实践、主动接纳外部信息及自我调控发展过程的过程。 7.发展性学生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旨在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不只是甄别和评比,注重过程,评价目标、内容、方法多元,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体现评价过程的开放、平等、民主、协商等特点,以学生素质的全面高为最终目的的评价。

8.数学知识与技能评价 9.课后备课:指教师在上完课后或观摩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出现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最终形成较为成功的教案。 10.数学日记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学习数学的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记数学日记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形式来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11.档案袋评价又称为档案袋评价、成长档案评价,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质的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评价不仅体现过程评价思想,同时体现学生自主评价,强调自我纵向比较,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12.综合比较法:综合比较法是指在评课过程中教师不是就课论课,也不是就一堂课进行评价,而是将几堂课放在一起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和评价,从而更清晰地看出每一节课的优缺点和特色所在。 13.数学思考评价通过课堂观察量表等手段,对学生思考的广度、深度、灵活度进行客观评价,促进学生思维水平提升。 14.教学后记: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针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结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即为教学后记 15.激励性作业评价: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的作业,不仅起到了点评学生作业的作用,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指点他们努力的方向等。 16.教师的“大气”教师的“大气”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那种大家风范,那种充满自信、运筹帷幄、不急不躁、不拘小节的教学素质,

(完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知识点归纳及专项练习,推荐文档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知识点】 第1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 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 (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 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 9、简单经过时间计算:(1)可以用钟面的数格计数法, (2)用算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第2、4单元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1、口算计算:一般先算整百加减整百数、整十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再把结果相加。(注意进位与退位) 2、估算:把加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再进行口算。 3、万以内的加法笔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位满十就要向前进1. 4、万以内的减法笔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如果要从十位退 1,而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退1当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当10,这时十位上的数是9。 5、加法的验算:(1)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2)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1)用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2)用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 6、识记以下关系式: 加数+加数=和 验算(1)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2)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验算(1)被减数-差=减数 (2)差+减数=被减数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 一、名词解释 1.数学基本水平:基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水平、表达水平、应用水平以及数学学习中的表达、交流、与人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水平。 2.课堂观察表评价:是指根据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样、重视学生自我反思等原则设计具体指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评价方式。 3.庭辩式评课法是指改变以往评课中听课者评、授课者听的模式,让授课者在课后解说自己的教学思路,并针对听课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实行辩论,从而促动听课者和授课者之间交流的一种评课方式。 4.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教学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 5.体态语言评价:是指教师用体态来评价学生,诸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发自内心的无声评价在课堂中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6.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不以奖惩为目的,是教师自我或在他人指导、支持下,设计自我发展性目标、能动实践、主动接纳外部信息及自我调控发展过程的过程。7.发展性学生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旨在促动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不但仅甄别和评比,注重过程,评价目标、内容、方法多元,在注重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体现评价过程的开放、平等、民主、协商等特点,以学生素质的全面高为最终目的的评价。 8.数学知识与技能评价 9.课后备课:指教师在上完课后或观摩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出现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最终形成较为成功的教案。 10.数学日记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学习数学的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记数学日记持续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形式来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11.档案袋评价又称为档案袋评价、成长档案评价,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质的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评价不但体现过程评价思想,同时体现学生自主评价,强调自我纵向比较,有利于促动学生发展。 12.综合比较法:综合比较法是指在评课过程中教师不是就课论课,也不是就一堂课实行评价,而是将几堂课放在一起实行多方面的对比和评价,从而更清晰地看出每一节课的优缺点和特色所在。 般趋势;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评价主体过多地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评价中心过于注重结果。 三、辨别题 1.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不被大家留意却又不可小视的规矩,那就是上课发言的“举手”和“起立”。你认为需要改变吗?为什么? 2.有人认为命题时只要能体现本册教材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就是一份好卷子,你认为这种说法准确吗?为什么? 不准确。基础性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属性。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我们要多方位地、较全面地构筑“基础”的框架。小学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应包含知识与技能基础、过程与方法基础、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 3.有人说:“数学课上教师适时适度地对学生实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务正业。”你认为这种

小学数学几何图形专项训练基本知识点提升练习

爬数第3讲小学数学几何图形专项训练 1、帮助小妹妹找到她的午饭吧! 2、小朋友玩走格子的游戏,从“9”处走到“1”处,有几种不同走法 (只能向上,向左走)? (一)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 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 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d=直径 r=半径 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 3 (二)四种常见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 1.正方体。沿正方体的某些棱将正方体剪开铺平,就可以得到它的平面展开图,这一展开图是由六个全等的正方形组成的。 2.长方体。沿长方体的某些棱将长方体剪开铺平,就可以得到它的平面展开图。 3.(直)圆柱体沿圆柱的一条母线和侧面与上、下底面的交线将圆 柱剪开铺平,就得到圆柱体的平面展开图。它由一个长方形和两 个全等的圆组成,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 柱体的高。这个长方形又叫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教师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0.5分,共20分) 1、数学是研究( 数量关系 )和( 空间形式 )的科学。 2、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 )、(普及性 )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全面 )、(持续 )、(和谐发展 )。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 )、( 引导者)与(合作者)。 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将数学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 )、(数学与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四大方面。 6、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 )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7、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两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教学中应当注意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的要求规定为哪四个方面?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