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佛家诗词

经典佛家诗词

经典佛家诗词
经典佛家诗词

经典佛家诗词

来是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是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

鸟巢禅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

苏东坡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

无门慧开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明。

憨山德清什么是佛:佛,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梵文buddha]。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

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佛”字由左边的人”与右边的弗”构成,弗”为不”的同源字,加单人旁就是不是凡人,说明称之为佛的人,本就是超脱凡人欲念、思想的人。

佛教艺术赏析论文

佛教艺术赏析论文墨予 禅宗六祖慧能曾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转眼已两千多年了。经过与中华本土文化无数次的碰撞,终于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兴盛。 佛理的精深,无法言喻。读一本佛经,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每一句箴言,心就像木鱼,一下一下地被敲着,由混沌变为洞彻。喜爱林清玄的文章,不仅是因为他清雅的文字,更是因为那字里行间的禅意。在我看来,探究佛理的人,思想定不会浅薄。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品一杯清茗,读一本佛经,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奢侈。每个人都上紧了发条,狂奔向下一个目的地,步伐虽快,心却早已疲惫。仓央嘉措曾经说过:“在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是啊,汲汲于名利,奔走在尘世,任由那颗心渐渐停止跳动,那么多人泯灭良知,亲手铸就一个个炼狱,最终纵身一跃,自己尝了苦果。 求佛,无数善男信女踏进金光闪闪的大雄宝殿,诚心祈求,他们求的不是佛,有的求的是尘世的安稳,对于这,我想,佛大约是慈悲的。偏偏有那么多人求的是心安,倘若如此,他们大概是走错了地方,佛应该更希望他们能弥补自己的罪过。我信仰佛,但我很少踏入富丽堂皇的寺庙,那里的佛,或许只有一个金色的躯壳。心在哪儿,佛就在哪儿。 有人砸了佛像,毁了香炉,说:“念了半辈子佛,一个子儿没发。”此等粗鄙之语,只怕他是念了半辈子的财。有人说,佛家讲究万念皆空,若无欲望,生亦何欢呢!在我看来,空是得道者的境界,生于尘世,注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不能,佛亦是尘世中人所化,有的如文殊普贤,让人顶礼膜拜。而弥勒佛袒胸露乳,却无人说他不是佛,人人都说他那一抹笑意味深长,我却认为那是他的一抹人性,身处西方极乐,自然普度众生,但他更为人所亲近。只需将佛的思想注入凡人的躯壳,纵使不能六欲尽除,但以一双眼看人间悲喜,若是与人为善,便兼贪嗔痴恨,也是对众生的怜悯,在我看来,亦是佛。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何必争名逐利,拥一份禅意,一路前行,如木槿花般,优雅盛开,从容老去,有何不可?

诗词与人生

诗禅一味 院系:建筑工程系专业:工程造价年级:2013级班级:2班学号:1313820233 摘要:禅诗即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就应运而生.不但很多僧人写,许多崇佛的文人,包括许多名诗人也写,据粗略统计,其数量多达三万首之多,是我国古代是个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诗歌园地中又一席奇葩,许多优秀禅诗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 关键词: 宗教修行习禅诗人参悟 诗歌主要用于抒情言志,是形象思维的国度,主要以情感性和形象性感人,影响社会人生.这样,诗歌这种语言形势变得到了禅宗的青睐.诗歌语言充斥于禅宗语录中,而使禅宗成了诗歌的王国.诗化的禅宗以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问世也就必然很快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得到诗人的喜爱,是禅宗几乎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佛教宗派.禅宗中顿悟,不重坐禅,主张平心是道,主张任缘任远,禅宗不断创新种种新奇独特的简单明快的修行方法,也都投合文人士大夫的所好,加快文人诗人和禅宗的结缘.这种结缘,造就了诗歌的规模和数量,在中国文化史上堪称大观. 禅宗是宗教,诗歌是文学,禅+诗=禅诗?问题并不如此简单.佛教在明帝永平十年由印度传入中国,依托释迦牟尼佛所演教法修行.修学佛法,觉悟成佛,佛教修行有种种方便,依世人根器法门众多.禅宗融合中国儒道文化,于六朝时来华僧人菩提达摩初创,到唐代有六组慧能发扬南禅.由唐宋到达鼎盛时期,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到明清仍有传承.近代当下社会禅宗仍然是信众极多,许多名人雅客都皈依佛门,以一种出事的淡然、空灵缓解社会的压力浮躁。世间法出世间法在佛教智慧中都有根据,许多在家居士持戒修善、儒释并举,即获得世间的种种善报又获得精神上及来世的快乐解脱。“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诗禅的相互渗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提高。 千古禅灯,闪闪不灭。禅,包含着上古、中古两大文明的智慧与睿智。恒河之波静,黄河之波动,动静咸宜,相得益彰。中唐六祖慧能(公元638—713年)“见性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诗利用比喻、象征、暗示的文字语言来说禅理,从而借助诗歌表现艺术去宣显佛理,达到了诗于禅的完美。《六祖坛经》是禅宗主张心学一派最具代表性的典籍。慧能也因此偈明心见性,得弘忍传予衣钵。慧能弘法禅净(净土宗)并举,《坛经》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性,自成佛道”。一个修行者只要坚持修行十善,那么极乐世界便在眼前,只要行十善,自己所处的便是净土。我自己也是皈依弟子,世人都曾诵读佛经作为宣泄苦闷的方式,以逃避现实,企图忘却烦恼。或许,每部佛经真的就是一本哲学书,它们根植与痛苦心酸的土壤而开出的超脱飘逸的奇葩,看破红尘后的会心微笑,能够闲事登临名山祖刹,礼佛焚香,诵读经典,也能得到佛光的普照吧。 慧远(公元334—417年)祖师。东进高僧,与庐山结念佛社,即历史上有名之白莲社也。所谓白莲社者,在庐山般若台精舍,谢灵运凿池东林寺前,植白莲其中,遂因以为号焉。慕庐山之风来集者有僧有俗,皆避世遗荣,其中尤贤者十八人,世称“庐山十八贤”,由此因缘中国兴念佛之始。谢灵运为慧远弟子,陶渊明亦于慧远善。诸多名士常往来庐山,缔世外之交。 庐山东林杂诗 慧远祖师

支遁诗论文: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雅俗之变研究

支遁诗论文: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雅俗之变研究 【中文摘要】僧人进行诗歌创作始自东晋,这与东晋的社会背景和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有密切关系。从东晋到隋朝,诗僧们的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学者对僧诗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人研究、比较研究或是断代研究,对唐前的僧诗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主要以支遁诗和王梵志诗为中心,梳理从东晋到隋唐僧诗的演变过程。以支遁诗为例,来分析研究东晋的僧诗,及其在整个僧诗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无名等唐前诗僧的创作分析,探讨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是如何受作者文学修养、时代文风以及佛教传播影响而发展变化的。在梳理从东晋到隋朝僧诗的基础上,通过对支遁诗和王梵志诗的比较研究,本文着力从作者身世修养、地域文化、创作、佛教思想以及贵族、平民文化的不同,来研究支遁诗和王梵志诗雅俗风格的形成原因。 【英文摘要】In the Dong Jin Dynasty, the monks were begin to write poems. That was affected by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 From the Dong Jin Dynasty to the Sui Dynasty, both the quantity and the quality of the monk-poetry have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Scholars always focus on the individual research, comparative research , and periodical division. It has not got the level of synthetic study.Summarize experience from Zhi Dun’s poetry and Wang

艺术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艺术鉴赏 学校:重庆科技学院 作者: 院系:法政与经贸学院国贸4班 日期:2012、05、08

摘要: 中国古代艺术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特点。它有绘画、雕刻、工艺、建筑等多种艺术类型。例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墓葬俑群,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唐宋以来的墓室壁画等等。 这些古代艺术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有涉及到文与气、文与理、文与质、文与性、情与景、情与理、情与性、形与神、形与意,风骨与辞采,法度与自然等一系列的概念和范畴。在此,我选取各个时代的典型作品进行赏析。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彩陶青铜器佛教雕塑壁画 清明上河图美与形 正文: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悠悠长河中,我们华夏祖先们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在学习美术鉴赏中国部分的时候,很是自豪,自豪于我们的艺术文明,钦佩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游弋在艺术的海洋,感觉是一种熏陶。下面根据我在艺术鉴赏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来分别鉴赏一下古代各个阶段的那些我们自豪的艺术。 彩陶 我们都知道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有制作较为精细的石器了,还有那些用动物骨头制作的项链等装饰品。这个时期的文明向前提升一

大截的是彩陶文化。 我翻阅相关的资料,《美源》里一段对彩陶的描述“史前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是仰韶文化的彩陶。它们主要是日常使用的实用器皿,包括盛放物品的盆、罐、壶和饮食用的钵、碗等,制工精致,使用的泥土经过淘洗,故此胎质细腻,入窑焙烧后成品一般呈橙红色。”由此可见,彩陶这种艺术品是很实用的。 对于彩陶,最具代表性的是人面鱼纹彩陶,对于这个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彩陶,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文化和一些风俗习惯。仔细研究这个彩陶,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青铜器 经过了石器时代,摆脱了奴隶时代,我们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开端是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最为体现当时的文化文明的是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主要是用于战争,祭祀,所以都是国家管理生产。夏商周的君王设置了相关的部门来生产青铜器。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主要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的司母戊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

艺术欣赏

青花瓷艺术欣赏 瓷器通过物象、谐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清代蒋士铨有诗云:“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元代青花不仅在景德镇出现,而且烧制技术迅速成熟,进入青花瓷的成熟期。元朝庭在景德镇设了“浮梁瓷局”,专门掌烧瓷器。《元史》卷八十八记载:“浮梁瓷局,秩至九品,至元十五年成立,掌烧造瓷器”。可见,元代对青花的重视及数量控制。当时,青花不仅为达贵用品,还外销到中东地区。目前,国内所知的元青花完整器只有100多件,80%为出土品,而国外却有200多件完整器和大量残片出土,其中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就有80件完整器。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鉴赏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鉴赏 中国瓷器艺术鉴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一万年以前已有陶器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特别是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唐代,制瓷业有了飞速发展,形成了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为代表的两大瓷窑系统。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窑场林立、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技法丰富,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还有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庞大窑系,地域特色鲜明、工艺水平极高,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 元、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元代最突出的成就是釉下青花和釉里红等品种的烧制成功。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为烧造出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釉彩缤纷、纹饰精美的瓷器创造了条件,彩绘瓷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多达数十种。明代除著名的永宣青花外,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及斗彩等名品;清代不仅创烧了珐琅彩、粉彩等品种,还是颜色釉发展的繁荣和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瓷器生产新水平,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中国古代瓷器按釉色与装饰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颜色釉

瓷,另一类为彩绘瓷,彩绘瓷又可大致分为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 五彩花鸟纹八方花盆 清康熙 高32.2厘米,口径50.5厘米,足径31.1厘米 盆通体呈八方形,折沿,深腹。通体五彩装饰,盆身绘花鸟图,老树新枝,梅花、玉兰绽放,喜鹊栖于枝上,折角处绘翠竹纹。折沿上绘折枝花卉和飞鹤纹,近足处外壁凸起如意头八个,内绘折枝花卉纹。折沿下自右向左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底有一圆孔。 康熙官窑五彩多为碗、盘等小件器物,大件器物有花盆、瓶类。此器形制较大,古朴浑厚,气魄雄伟,画工苍劲有力,静动相生,显示出康熙时期制瓷的高超技艺。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 清康熙 高1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19.4厘米 器呈筒形,直口,直壁,玉璧形底。外壁青花书馆阁体小楷《圣主得贤臣颂》文,字体工整,笔法精细,下钤釉里红“熙朝传古”篆书方款。底心施白釉,上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中国美术赏析作业答案全套

中国美术赏析作业答案 L212作业2-1 1. 中国绘画形成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是:() A)人物画 B)水墨山水画 C)写意花鸟画 D)工笔花鸟画 2.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顾恺之的“三绝”:() A)“才绝” B)“痴绝” C)“画绝” D)“仙绝” 3. 吴道子被称为:() A)“诗圣” B)“书圣” C)“画圣” D)“文圣” 4. 风俗人物画是:() A)反映画家对生活想象的作品 B)表现市井百态、风俗习惯、带有一定情节的人物画 C)以风景为主要描绘题材 D)描绘宫廷生活的作品 5. 宗炳的《画山水序》为山水画奠定的理论基础是:() A)注重在山水画中体现人物的重要性 B)对于山水的画法做出来标准 C)将山水与情操品德、圣人哲理联系起来

D)所见即所得 6. 唐末五代山水画繁荣的原因是:() A)文人雅士的喜好导向 B)经济繁荣,人们亲近自然 C)山水画与乱世结缘,由当时社会生活决定 D)当时的自然环境优美 7. 北宋的水墨山水画风格是:() A)热情开放 B)绚丽多彩 C)保守复古 D)冷漠刻板 8. 最能代表黄公望水平的艺术作品:() A)《富春山居图》 B)《千字文》 C)《六君子图》 D)《江岸望山图》 9. 王冕以画()著称 A)月季 B)菊花 C)梅花 D)牡丹 10. 徐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 A)《鱼蟹图》 B)《墨葡萄》 C)《四时花卉图》

D)《黄甲图》 11. 敦煌佛教的繁荣期艺术作品的特点有哪些:() A)艺术作品汉化,外来特征减少 B)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 C)注重人物个性的表现 D)繁荣期的作品气势盛大 12. 敦煌石窟佛教艺术兴盛的原因有:() A)世界文明发展融合的结果 B)中原汉族艺术风格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影响 C)敦煌佛教艺术的发展是佛教东渐的结果 D)敦煌佛教艺术的发展是丝绸之路的结果 13. 石涛的山水画风格是() A)平平淡淡 B)万点恶墨 C)丑怪狂扫 14. 以下对郑板桥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中国绘画历史上第一次把画看作明码标价的商品 B)“扬州八怪”之一 C)作品表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15. 以下对吴昌硕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著名画家 B)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第一位著名画家 C)海上画派代表人物 D)清高孤傲 L212作业2-2

韦应物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韦应物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韦应物(737—792)是唐代著名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自幼聪慧绝伦,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被乡人所怨。15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自由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韦应物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791)退职,闲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初卒于苏州。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韦应物的诗歌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有“五言长城”之誉。流传至今的作品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韦应物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和地方官,而且还是一位佛教信徒。在他的佛教诗歌作品中,有描写游赏佛寺的诗歌,有描写与高僧情谊和赞颂高僧的诗歌,还有抒发修学体悟和感叹世事无常的诗歌。 一、游赏佛寺诗 韦应物是一位以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而著称的诗人,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有一类是描写游赏佛寺的。由于韦应物是一位佛教信徒,游历佛寺便成为他在公务之余的一大乐事。每当他游赏一处道场,都会描写道场清净庄严的景色,抒发自己游赏佛寺的感受。他的《行宽禅师院》就是一首描摹佛寺优美环境的诗歌。诗云: 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丛竹。 亭午一来寻,院幽僧亦独。 唯闻山鸟啼,爱此林下宿。 诗歌中虽然没有直接介绍行宽禅师,但从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禅师禅院环境的清净幽雅。禅院很大,长廊一眼望不到边,行宽禅师的禅房则处于竹林掩映的山间。诗人中午时分来到行宽禅师禅院,感受到禅院的寂静优雅。由于禅院处于山中,人迹罕至,行宽禅师常常独来独往。诗人在人事繁杂的官场中沉浮,偷

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文化又 是旅游的灵魂。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民风相交汇融合,其寺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佛教寺院建筑精美、壮丽,不仅具有佛教的特征,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色,是中华文化宝藏的一部分。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佛教建筑在东方地平线上已经投下了磅礴而巨大的历史侧,。它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和深邃的哲学境界。 关键词:佛教;建筑;审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 互融互补的文化,宗教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挥了极其重 要的作用,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与旅游接下了不 解之缘,其中佛教建筑的庄严肃穆、雄伟大气更是给旅游者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和极大的审美享受。 佛教建筑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当它们成为古迹为我们所欣 赏时,其人文内涵亦融进山水风景之内,成为山水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美给山水增添了特异的声色和韵致。在我 国,五台山、峨眉山等佛教四大名山、莫高窟、龙门窟)等四大石 窟名扬天下,陕西宝鸡法门寺等佛教圣地都是旅游文化精品,都放 射着历史文化灿烂的光芒,展示出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完美结合 一、佛教建筑历史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洛阳白马寺。从早期佛教到唐朝初,中国的佛家寺庙主要是以佛塔为中心的廊院式建筑群。据《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势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式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从西晋到唐末共建寺院10万座左右。据《广弘明集》上说,当时的普通佛寺有500多人左右,小寺有百余人,最大的寺院有上万人,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寺院在我国分布甚广,从繁华的城市一直到广大的乡村,都建有寺院。山寺一般都建在山林之间,有的建在山下,有的建在山腰,还有的建在山顶端,这由各寺选择相宜之

语文-中国历代著名诗人一览表

中国历代著名诗人一览表 (先秦至现代) 【先秦】 屈原宋玉 【两汉】 枚乘贾谊司马相如王逸东方朔朱穆王褒刘彻班婕妤赵壹秦嘉班彪班昭班固扬雄张衡蔡邕蔡琰祢衡曹操孔融 【魏晋】 曹丕曹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璩应玚繁钦曹叡嵇康向秀阮籍何邵潘尼潘岳张翰张华张协张载傅玄陆机陆云石崇孙楚左思曹摅陶渊明郭璞刘琨卢谌袁宏 【南北朝】 谢惠连谢灵运鲍照谢朓鲍令晖孔稚珪萧衍江淹沈约范云何逊阴铿徐陵庾信江总朱超 【隋代】 杨素薛道衡陈子良卢思道孔德绍孔绍安 【唐五代】 虞世南上官仪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陈子昂杜审言朱弯沈佺期宋之问张说张九龄常建储光羲李颀高适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刘长卿韩愈柳宗元韦应物寒山拾得顾况李益卢纶钱起王建张籍孟郊元稹白居易刘禹锡贾岛许浑李商隐杜牧李贺薛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罗隐僧皎然僧贯休僧齐己温庭筠韦庄王翰崔道融刘希夷徐氏张谓张继崔曙苏味道马戴刘叉崔颢王湾王之涣贺知章崔护朱昼刘方平于良史聂夷中于鹄祖咏杨师道赵徵明张若虚袁郊崔涯张仲素秦韬玉李约王涯胡令能卢汝弼戎昱崔珏王驾黄巢崔国辅于武陵捧剑仆施肩吾花蕊夫人李郢皇甫松张祜綦毋潜张南史徐彦伯李珣冯延巳李煜 【宋辽金】 潘阆范仲淹苏舜钦欧阳修张先晏殊晏几道柳永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陈师道李之仪张耒晁补之贺铸陈与义吕本中毛滂周邦彦李纲朱敦儒李清照朱淑真舒亶韩元吉胡铨叶梦得张元干张孝祥范成大陆游杨万里陈亮辛弃疾刘过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刘克庄元好问蒋捷文天祥王沂孙刘辰翁吴激蔡松年段克己戴复古李祁黄裳朱熹王观赵佶林逋张泌周密李克岳飞李重元康与之魏承班曾觌徐俯阎选孙光宪黄公度周紫芝赵令畤 【元代】

萨都剌刘因关汉卿狄君厚范康高文秀金仁杰宫天挺孔文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孟汉卿尚仲贤石君宝张养浩刘致张可久贯云石卢挚郑光祖高明纪君祥郑廷玉张国宾岳伯川杨梓武汉臣王伯成赵孟頫王冕洪希文杨载杨维桢元好问 【明代】 刘基高启汤显祖陈子龙夏完淳袁宏道于谦王世贞李攀龙何景明李梦阳唐寅戚继光 【清代】 钱谦益吴伟业顾炎武顾贞观陈维崧朱彝尊洪升孔尚任王士祯查慎行纳兰性德袁枚仓央嘉措黄景仁龚自珍黄遵宪秋瑾苏曼殊乾隆郑板桥曹雪芹刘鹗 【近代】 谭嗣同王国维梁启超李叔同柳亚子郁达夫斌宗法师太虚法师虚云法师月溪法师、连横、丘逢甲 【现代】 20世纪20年代:胡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田间 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林徽因戴望舒李广田艾青卞之琳何其芳南星辛笛覃子豪纪弦臧克家 20世纪40年代:王佐良陈敬容杜运燮穆旦罗寄一郑敏唐祈袁可嘉牛汉屠岸 20世纪50年代:周梦蝶羊令野方思余光中洛夫罗门蓉子痖弦昌耀林泠 20世纪60年代:郑愁予任洪渊杨牧叶维廉食指 20世纪70年代:江河北岛芒克多多舒婷刘自立严力杨炼梁小斌顾城20世纪80年代:海子于坚 20世纪90年代:伊沙沈浩波左春和 21世纪初十年:张与期阿斐董非冯志亮谷雨黄运丰南岩蒙晦泽婴潘建设屈涛西洲郁颜郑小琼茱萸 唐朝诗人雅称 唐朝诗人辈出,成就卓越,人们给他们具有概括性、赞美性的雅称。 ★ 诗祖——陈子昂。元·方回称“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 ★ 诗星——孟浩然。清·陆风藻《小知录》“诗星,孟浩然也。” ★ 诗佛——王维。由于其虔诚信佛,在部分诗歌中宣扬佛教,赞美佛教的无声寂火而得名。 ★ 诗天子——王昌龄。他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 ★ 诗仙——李白。因其诗歌雄奇豪放而得名。 ★ 诗豪——刘禹锡。唐·白居易称“彭城刘梦得,诗豪也。” ★ 诗圣——杜甫。 ★ 诗魔——白居易。其作《与元九书》“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知其苦,非魔而何”

佛教诗词

佛教诗词 世外桃源岁月长,雾山有路近高唐。芳林野鸟惊人散,冷寺闲僧迓客忙。览胜会须穿洞府,寻幽偶尔宿禅房。寒岩已透春消息,天半孤花照夕阳。 细雨沾衣青石路,双桥拍水清幽。青枝绿叶盖人头。清心思大治,清谈说虔修。青鸟不传云外信,清波难入清流。清云路去各千秋。清音情激越,清境广寒游。 归依众,梵行四威仪。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归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归依佛,弹指越三祗。愿我速登无上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锺鼎家,虚名定无益。——寒山 玉瓶甘露滴; 紫竹惠风生。 ●山西朔县崇福寺观音殿 千秋甘雨露; 万古海潮音。 ●山西河曲海潮禅寺观音殿 偈答无尽意; 名为观世音。 ●张凤年题江苏南通送子观音堂山门 观从心底发; 音自静中生。 ●闻楚卿题安徽六安观音寺 西极旃檀地; 南天紫竹林。 ●湖南永顺观音庙 观听周三界; 音容式万民。 ●广东雷州伏波祠观音庙 法水青杨露; 慈恩紫竹风。

●四川隆昌观音岩 矍铄微支杖; 清癯不染尘。 ●何祖禹题云南剑川石窟愁面观音 慧日被诸阇; 慈眼视众生。 ●杲堂题日本长崎兴福寺观音堂 剖腹方知真性; 开口便见良心。 ●杨怀忠题云南剑川石窟剖腹观音 法云广荫无遮会; 慧日高悬有相天。 ●北京陶然亭观音大士祠,又称观音庵 觉海化身现金粟; 普门香界涌白莲。 ●北京大报国慈仁寺观音龛 芙蓉花面春风暖; 杨柳枝头甘露香。 ●天津北塘观音寺 皓月无端窥色相; 青云有路觅真如。 ●冯士翘题山西长子观音堂 匣里夜光南海月; 袖中诗草敬亭云。 ●冯士翘题山西长子观音堂 观空有色西方月; 听世无音南海潮。 ●山西长子观音堂 青蔼柳枝含玉露; 风翻贝叶惹慈云。 ●山西长子观音堂 上我慈航休错念; 教人苦海即回头。 ●辽宁北镇小观音阁 观空有色西方月; 听世无声南海潮。

美术鉴赏论文之佛教艺术

美术鉴赏论文 浅谈佛教艺术 姓名:李坤 班级:09材料成型

学号:200911101016 日期:2011.4.21 目录 一、摘要 二、正文 (一)、佛教建筑 1、石窟 2、佛塔 3、佛教寺院 (二)、佛教壁画 1、早期佛教故事画 2、北魏时期的壁画 3、唐代壁画 (三)、中国的石窟雕塑艺术 1、早期:魏晋南北朝时代,以北魏云岗和龙门石窟为代表 1)第一阶段以北魏时代的云岗石窟造像为代表 2)第二阶段以洛阳龙门的宾阳洞造像为代表 3)第三阶段以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

2、中期:隋至中唐时代,以唐代龙门及天龙山为代表 3、晚期:晚唐至两宋时代,以唐宋大足为代表 三、结论 摘要: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 我在这里就大致谈谈我对艺术的一部分,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佛教艺术。佛教艺术大致包括三部分:建筑、雕塑、壁画。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体。 关键字:美术鉴赏佛教艺术审美建筑壁画雕塑 正文 一、佛教建筑 (一)石窟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切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石窟传入我国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流动出现在丝绸之路的沿途。现在发现早期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太原天龙山等。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一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大量的佛教寺庙。九华山被唐朝廷赐封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例如保存到今天的———大慈恩寺、兴教寺、香积寺等[3]。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就开始发展建设佛教寺院。也可以这样说:凡是佛教寺院都是由大型的,高级的合院建筑殿阁楼台共同组成的。 由敦煌壁画等间接资料,隋唐时期佛寺的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布局,即沿中轴线排列山、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等,其中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密檐式塔除嵩岳寺塔为十二边形外,隋、唐多为正方形,辽金多为八边形。单层塔的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北魏洛阳的永宁寺采取了“前塔后殿”的布局方式,依然是突出了佛塔这一主题。另一类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很多,特别是某些“舍宅为寺”的寺院,为了利用原有房舍, 常“以前厅为前殿,后堂为讲堂”,例如北魏洛阳的建中寺。

韦应物诗中的佛教思想

韦应物诗中的佛教思想 引导语: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有一类是描写游赏佛寺的。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韦应物诗中的佛教思想。 韦应物(737—792)是唐代著名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自幼聪慧绝伦,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被乡人所怨。15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自由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韦应物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791)退职,闲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初卒于苏州。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韦应物的诗歌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有“五言长城”之誉。流传至今的作品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韦应物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和地方官,而且还是一位佛教信徒。在他的佛教诗歌作品中,有描写游赏佛寺的诗歌,有描写与高僧情谊和赞颂高僧的诗歌,还有抒发修学体悟和感叹世事无常的诗歌。 一、游赏佛寺诗 韦应物是一位以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而著称的诗人,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有一类是描写游赏佛寺的。由于韦应物是一位佛教信徒,游历佛寺便成为他在公务之余的一大乐事。每当他游赏一处道场,都会描写道场清净庄严的景色,抒发自己游赏佛寺的感受。他的《行宽禅师院》就是一首描摹佛寺优美环境的诗歌。诗云: 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丛竹。 亭午一来寻,院幽僧亦独。 唯闻山鸟啼,爱此林下宿。 诗歌中虽然没有直接介绍行宽禅师,但从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禅师禅院环境的清净幽雅。禅院很大,长廊一眼望不到边,

佛教建筑艺术之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佛教建筑艺术之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作者:陈晓霞 宗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不断地从民间及域外建筑中吸收营养,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貌。宗教建筑包括佛教寺院、道观、清真寺、石窟、古塔等,他们建在中国的山川大地上,以大量的木构、砖、石建筑体系,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还是在繁华热闹的都市村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红墙青瓦的佛殿和高耸入云的宝塔。这些佛教寺院建筑大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我们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佛教是世界闻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佛教寺院作为佛教信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供奉佛祖与菩萨的神圣的殿堂,还是曾任居住,修行之地,由此可见,佛教寺院同时具有供养、祭拜、念经、修行和僧人居住、生活等多种功能。佛教传入中国,大致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白马寺的建立,标志着佛教正式的传入,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将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大批接触的佛教人士,他们是佛教流传更广,影响更大,把佛教更详尽的传播到中国,为佛教在中韩国的推广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的信徒日渐增多。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基于朝野对佛教的普遍信仰和频繁的译经,讲经等佛事活动,中国的佛寺开始大规模的兴建。相传东汉明帝时(公元一世纪),印度

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应邀来到洛阳,住在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的鸿胪寺中,因为鸿胪寺不便久住,就在洛阳西门外另建一座房屋,专供两位高僧居住以及安置佛像和经书,并以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命名,取名白马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僧人的修行和居住之地,称为“寺院”,也称“寺庙”。中国的佛教寺庙大都建在远离繁华都市的幽静秀美的自然名胜处。寺院主要除了从事主要佛事活动的殿堂外,还设有塔院、禅房、僧舍等多处附属建筑,组合成建筑形式丰富的佛寺建筑群,并且每座院内,大都分别供奉着佛像,以表达多他们的忠诚,而且还方便对佛教交易的阐述。佛寺的建立,与外来僧人的活动地域以及当地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直接的相关。佛寺的布局以及单体建筑的形式,不仅受到外来佛教艺术的影响,而且受到本土建筑式样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的制约,佛教中的寺,既包括通常中的寺庙、寺院,还包括石窟寺。还有一些纪念性的寺院,如造像塔、墓塔等以及独立于从林间的佛教精舍,僧舍等,均应归于宗教建筑的范畴,佛教传入中国后,全国各地修建许多寺院,其中佛塔作为一种特殊的佛教建筑形象成为了佛剑寺哦难怪的朝代,建筑的风格不同,有的高达挺拔,有的院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类型。佛塔一般都修建于寺院的中央,但随着佛教从原来的习经到后来佛教的发展,佛塔逐渐从中央一想寺庙的后部,甚至建在寺院外,也有些佛塔与寺庙脱离,各种不同造型的塔建立在中国的山河大川上,不同的朝代,建筑的风格也不同,有的高大挺拔,有的纤小秀丽,精巧别致,有的高高耸立在山巅,有的则与优美的园林相伴,这些古老的佛塔,虽然历经岁月的流转,仍然耸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几乎每一座塔都是古建,雕刻、绘画、宗教艺术鸽一体,每一座塔都有名人的传说和故事,可

王维的禅意世界

王维的禅意世界 陈振盛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王维的禅意世界 【文章作者】陈振盛 【指导教师】皮述民 【文章页数】600页 【中文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素有“诗佛”之称。王维精通禅理,他的诗歌以及画作,都渗透着盎然禅意,明代王士祯就曾赞叹“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通其解者,可语上乘”。如何理解王维创造的禅意世界,目前仍存在许多学术争论。本文认,理解王维创造的禅意世界,必须从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和禅宗的特征来寻根求源,否则就会陷入表像化,甚至使王维的思想空洞化的错误,不能真正把握王维的思想本质。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西汉时期开始在中国流传,到南北朝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时期则是佛教在中国鼎盛之时。王维所生长的时代,正是禅宗五祖过渡到六祖的时期,也是禅宗南北分宗的时期,王维分别受到南北两宗的思想影响,其思想不只具有北宗渐修的修持,同时也表现了南宗顿悟的本领,他的诗画作品也是深受两宗交互影响,呈现出渐修为体、顿悟为用的高度成就。这和王维的绘画地位,到了明代被大画家董其昌硬以南北两宗划分,而成为南宗的始祖一样,事实上,王维的绘画也是分别受到所谓南北两宗,北宗青绿山水,南宗水墨山水的交互影响。可见王维诗画禅意世界,是揉和当时各家思想的菁华而自成为一大家的,既不偏执,也不偏废,确为盛唐一代能诗能画,且能分别以诗画两种不同艺术,表现无穷禅意世界的第一人。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宗教相互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其中,禅宗正是佛教中国化的物,其“身心相离”、“出世而不离入世”的形式特征,揉和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面临的矛盾困境,所以虽然王维身体力行的是禅宗的思想和要求,但是并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待王维创造的禅意世界。从另一个角度说,王维曾经求官,得官,辞官,复官,任伪官,再复官,半官复半隐,但是当他居庙堂之上仍具林泉之趣味,当他身处江湖之远仍怀廊庙之经纶。长期以来,从王维一生的整体来看,他的“身心相离”恰恰并非如此。王维经常在退隐或困顿潦倒之时,表现了他忠爱国家,志在为苍黎百姓服务的气节。例如,安禄山乱起,长安洛阳西东两京沦陷之时,王维的 《凝碧诗》,表达了“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时再朝天”的志节;再如,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其与裴迪辋川赋二十景诗,在 《文杏馆》诗中“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更表达了他还想有朝一日云回人间,化作甘霖为苍黎百姓服务。 所以,王维经常用他的禅意诗,表达了“入世中的出世”,又表达了“出世中的入世”,这种能入能出,能出能入,出入由心,出入自如,来去有影复无,正如王维的绘画,“意在笔先”的禅意世界,诗画彼此辉映。又如,王维曾画“雪里芭蕉”图,这种时令不宜,芭蕉不可能长在雪里的禅意画,所表达的正是“意到便成”的出神入化境界。这种“意在笔先”及“意到便成”的灵活画风,自然非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所可比拟,也难怪董其昌硬要把王维从当时盛唐青绿山水绘画主流中抽离,另立南宗门派,而把李思训封为北宗始祖,王维成为南宗始祖,这岂是王维的本意,也是他始料所未及的。从形式上来看,王维仿佛“身心相离”,特别是他的诗歌和画作反映了他的禅境意趣,但实质上其创造的禅意世界正是一种“身心具在”和“身心具灭”,“身心相离”和“身心相融”的世界。

佛教赏析课感想

佛教艺术赏析感想 敬爱的于向东老师: 您好!大一的时候,就耳闻佛教艺术赏析选修课很“火”,学姐学长们说,老师从来不点名,而且期末考核也很“水”,所以一直很“向往”这门选修课。很荣幸这学期能顺利地选到您的课,而且通过百度百科了解到,您是盐城人,我也是盐城人,我想,这就是缘分吧。 起初,我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来上这门课的。在没接触这门课程之前,我以为佛学是一门“假大空”的学问,但上过一两次课后,我发现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门选修课,也渐渐改变了之前对佛学的错误认识。(九次课,我一次都没有错过喲)通过PPT,您用一张张照片向我们展示敦煌的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通过每次课前的一个小fish动画,您向我们阐述了很多生活中的哲理,教会了我怎样地面对生活;通过一个个视频资料,您和我们分享了很多佛学真理······ 说真的,佛教艺术赏析这门选修课让我收获颇丰。我学会了微笑地面对生活,因为老师您说过微笑可以传递正能量;我学会了用感恩的心面对父母、老师、同学、陌生人,甚至我的竞争对手,因为我知道“感恩一个人、一件事是素养;感恩所有人、所有事是智慧”;我学会了发大愿、发宏愿,以前我一直认为好好学习,就是为了以后自己能过上好的物质生活,这种想法真是太狭隘。现在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顿时浑身充满力量;我学会了用心感悟生活,走在学校的马路上,我不再愁眉苦脸的,我或欣赏路面花花草草,或听着树上的鸟儿欢快的叫声,因为我知道,“心胸开阔,处处自在”;我学会抵制不良诱惑,当面对诱惑的时候,我就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这一定是魔王在骚扰我,我要向释迦摩尼学习,一定不能堕落;我学会了背心经,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在闲暇时候,就会背一背心经,权当娱乐,“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学会了众生平等,以前我看见路边的乞丐总会不屑一顾,其实他们从人格上和我们一样,他们也需要被尊重;我学会了拉开距离,正确地认识自己,既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能妄自菲薄,因为每个人的心灵都蕴含无限能量; 或许我没有足够的佛缘和觉悟,可能我不能够像老师一样专心研究佛教艺术。但这学期有幸上这门课,让我有机会接触佛教艺术,感悟佛学哲理,我得感谢缘分,感谢老师。此致 敬礼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2级刘威 学号:04212718

王维诗歌中“禅”

王维诗歌中“禅” 王维素有“诗佛”美称,正是盛唐文人禅诗的首要代表作家,其所作禅诗的数量及质的均为当代翘楚。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禅理诗。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