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答:中国画术语。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第二部分:简答题

1.试述顾恺之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答:

(1):克服前代限于说教内容的缺点,广泛采用多样性题材。

(2):明确提出“传神”的重要性。

(3):加强平列构图的变化,依靠画面人物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以显示人物的情思。(4):揉和汉画与西域的线条,创造“春蚕吐丝”般得线描风格。

(5):在画法画理诸方面,体现出朴素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2.简述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点?

答: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理论家,其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风格精细,笔迹周密,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将源于战国时期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境地。

(1)特别重视眼神的刻画,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2)借助人物细节传神,画裴楷,脸上加三毫。

(3)用环境背景衬托表现人物性格,画谢幼舆,安置于丘壑中。

(4)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巧妙处理人物情感,如《洛神赋图》。

3.顾恺之的绘画成就和绘画理论有哪些?

答: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同时也擅长以绘画艺术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他一反汉魏古拙之风,专重传神,点睛之妙。顾恺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漠晕染增强质感,运用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绘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其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4.简要解析《洛神赋图》

答: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取材曹植的诗篇,创造人神相恋的梦幻境界,抒发作者失恋的感伤;绘画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展开画卷,人物之间的情思依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出来;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渴望不可及的惆怅情意,是“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

5.写出谢赫“六法”,并逐一加以简要解释。

答:

(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准确的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6)传模移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6.从“曹衣出水”看曹仲达的绘画风格。

答:

(1)北齐画家曹仲达以画梵像著称,能将佛像头、面、手、足、肩、背等人体比例画的与真人一样,被誉为“曹家样”。他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即所谓“曹衣出水”。

(2)“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他被誉为“佛像之祖”,对佛教东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7.解析“曹衣出水”含义。

答:北齐画家曹仲达,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既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第二部分:论述题

1.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试述“六法”对于中国美术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2.试论述敦煌莫高窟十六国、北朝时期壁画的艺术特点?

答:莫高窟北朝窟内壁画一般于四壁上层及顶部平某、飞天及天宫伎乐,下层为药叉等,中部除千佛外主要画说法、本生和因缘故事。十六国是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左右二壁绘有本生、佛传等故事画,均以独幅画的形式通过故事中的典型情节来表现。画法豪放,以简单的圈染表现人体特征,并以细线勾勒。年代久远而变色,画面形成的特殊效果,成为早期绘画的一种典型特征。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成绩 题目: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进步。下面,我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为主,来分析该时期美术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为政治文化变动剧烈的时期,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这次变动是社会文化整体上结构性的变动。主要的变动包括∶统一政权打破,并开始出现胡人政策;儒学衰微,崇尚玄学与自然;宗教活动兴盛,佛教信仰普及;士族阶级的形成。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美术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一、出现艺术的自觉。在魏晋之前,文艺注重实用性,为表达思想或概念的工具,而这时期开始强调情感的价值,文艺活动本身被视为目的。“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①------虽然为政教服务仍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但审美情趣已不仅仅局限于此。南北朝时期的山书画大家宗炳曾言“……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②他在这里不仅强调了“神思”,即情景交融的艺术想象活动,还进而把山水画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归结为“畅神”,反映出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情感表现的高度重视。艺术的自觉并不局限于绘画,也可见于当时的文学、书法活动。以书法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与实用价值兼备的行书不断发展成熟,极难辨认、但能够很好表达书写者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草书备受推崇。各种书法交相发展,追求精神自由的杰出书法家不断涌现,书法,由此走向自觉。 二、观者及画论文字的出现。这时候的的画家开始注重观者的心理活动,伴随这个现象的是书画收藏活动以及层出不穷的画论。南齐的谢赫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③而任性放达,不拘礼法,不拘形迹,简略玄澹的魏晋风度,又使美术理想的追求从“错彩镂金”转变为“初发芙蓉”。 三、士人在美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书法与绘画成为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士人参与并重视美术创造活动,不仅使美术从单纯的“匠”转变为具有更为 ①引自谢赫《古画品论》 ②引自宗炳《画山水序》 ③谢赫《古画品论?序》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4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第4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公元220年至581年) 1.魏晋南北朝的美术出现了哪些新面貌?其社会历史原因何在? 答:(1)美术领域的新面貌 ①美术创作上题材范围扩大。汉代宣传道德规范的经史、孝子、列女和列士的内容仍占一定比重,反映生活特别是士族生活面貌的作品有所增加。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日趋活跃,山水、花鸟画有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画种的趋势。 ②绘画理论和绘画史性质的著作也开始出现。顾恺之《论画》、宗炳《画山水序》、谢赫《画品》等成为中国画论画史的奠基之作。 ③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画家。三国的曹不兴,西晋的卫协,东晋的顾恺之,南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yáo)、杨子华、曹仲达等人成就卓著,后世垂范。 ④宗教美术出现极端繁荣的景象。在统治阶级提倡支持下,各地纷纷大规模地建造寺庙和开凿石窟。 ⑤江南和北方美术创作都非常活跃,各有特点,并在互动中得到发展。西域及北方地区的美术在中原传统艺术与外来美术交流中出现了地域性的特色。 (2)社会历史原因 ①政治上战乱频繁、政权纷争,社会矛盾异常激烈; ②经济上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了东晋及南朝经济的繁荣; ③文化上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崇尚自然,反对名教的社会风气扭转了社会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的创新。

2.南北朝有哪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答:(1)南朝画家 南朝许多著名画家大都为皇帝所御用,或出身于名门士族,创作题材多限于佛道、贵族生活、时装美女之类。他们的创作注重构思及人物情态的刻画方面,较前代已有明显提高,有些作品还具有风俗画性质。南朝的代表性画家有陆探微、宗炳、谢赫等人。 ①陆探微的人物画 陆探微的画曾被谢赫评为“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是公元5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画家。擅画道释及古贤、贵族、名士肖像,也画类似风俗性和花鸟题材的作品。他画人物“秀骨清像”,反映了当时士族赏鉴人物的审美时尚。作画“笔迹劲利”,气势连贯,被称为“一笔画”,画风“精细润媚,新奇妙绝”,和顾恺之同被列为笔迹细密的密体。 ②宗炳 精于书画,又擅弹琴。信仰佛教,思想兼有儒、道各家的影响。好山水,将游历过的景物图写于壁上。在其所著《画山水序》中提出“畅神”之说,具体论述了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上画出广阔的山水景物,其经验总结已接近西方透视学之原理。 ③谢赫 精于画肖像及丽服靓妆的时装妇女,但主要贡献则在绘画评论方面。谢赫所著的《画品》对魏晋以来27位画家进行评论,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开创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谢赫重视绘画的教育感染作用;强调画家对生活深入观察和生动准确地表现对象;重视对人物精神状态特征的挖掘;并提出品评画家优劣的六个方面——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设计

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期?瓷器设计的特色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兴起、佛教输入、道教兴盛及波斯、希腊文化羼入。上述诸多新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此时期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长期的社会的动乱导致了经济的空前衰落,商业趋于停顿,自然经济几乎淹没了商品经济。除官府垄断手工纺织业外,私营手工业普遍低迷。除家庭手工纺织业外,一般手工业多为官府垄断。由于官营手工业与政权的存亡有密切联系,因而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发展,生产技术也有所提高,这对当时的艺术设计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也使得这一时期艺术设计在曲折中有所发展。 瓷器设计特点:1、青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品种。工艺方面:制瓷原料含有一定量的铁的成分,含铁的坯釉经过还原焰烧成便会呈现青色。设计方面:造型、胎质、釉色等方面南北两地有较大区别。南方秀丽,北方浑朴;南方釉色青翠,北方青中泛黄。社会风尚方面:当时以玉为贵,青瓷色调泛青,质感如玉,深受喜爱。由于此时受玄学影响,瓷器造型大多高挑而雅致,富于审美性。2、黑瓷始创于汉代,到晋代更趋成熟。其中,以浙江德清黑瓷最负盛名。特点:黑瓷胎色呈砖红,或浅褐或紫色。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着色剂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氧化铁。3、北齐发明的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经过烧制的白瓷,胎料较为细腻,釉薄而滋润,呈乳白色,釉厚处则泛青,此为北齐白瓷的特征。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创造,从此,瓷分青、白两大体系。4、此时期的陶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南方的日用陶以缸为大宗,“釉陶大缸”名闻遐迩。南京发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答:中国画术语。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第二部分:简答题 1.试述顾恺之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答: (1):克服前代限于说教内容的缺点,广泛采用多样性题材。 (2):明确提出“传神”的重要性。 (3):加强平列构图的变化,依靠画面人物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以显示人物的情思。(4):揉和汉画与西域的线条,创造“春蚕吐丝”般得线描风格。 (5):在画法画理诸方面,体现出朴素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2.简述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点? 答: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理论家,其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风格精细,笔迹周密,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将源于战国时期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境地。 (1)特别重视眼神的刻画,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2)借助人物细节传神,画裴楷,脸上加三毫。 (3)用环境背景衬托表现人物性格,画谢幼舆,安置于丘壑中。 (4)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巧妙处理人物情感,如《洛神赋图》。 3.顾恺之的绘画成就和绘画理论有哪些? 答: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同时也擅长以绘画艺术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他一反汉魏古拙之风,专重传神,点睛之妙。顾恺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漠晕染增强质感,运用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绘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其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4.简要解析《洛神赋图》 答: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取材曹植的诗篇,创造人神相恋的梦幻境界,抒发作者失恋的感伤;绘画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展开画卷,人物之间的情思依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出来;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渴望不可及的惆怅情意,是“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 5.写出谢赫“六法”,并逐一加以简要解释。 答: (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准确的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6)传模移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6.从“曹衣出水”看曹仲达的绘画风格。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集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 2、文笔之分 3、生死主题 4、游仙主题 5、隐逸主题 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 指、和;“七子”是 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 《》,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阮籍的代表作是《》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四.简答 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2、简述曹操在建安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6学时) (公元220——589年) [知识点提示]: (一)顾恺之的绘画成就及理论贡献;(二)谢赫的“六法论”;(三)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四)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砖等。 [重、难点提示]: 着重阐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文化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介绍外来文化的输入和各民族文化艺术相互融合的关系,阐述这一时期绘画的长足进步及主要画家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的美术概述 一、历史概况: 魏晋南北朝是史称“三百六十年大混乱”的时期。 265—316)十六国(318—420) 三国(220—265) 317年) 东魏北齐 北方:十六国北魏 西魏北周 南方:东晋宋、齐、梁、陈 二、社会思潮的转变: 由于晋室南迁,南北各民族经济、文化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 文化中心的南移,造成了“江左风流”的文艺时代。 1、在哲学思想方面,产生了“玄学”: ①这个时期两汉以来的儒学受到极大冲击,“老庄哲学”受到没落文人的重视。 ②“玄学”形成出世隐遁,在生活上追求旷达放荡的魏晋风度,另一方面也导致逻辑思辨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③“玄学”促成了抒情诗的流行和人物画的新面貌,也促成山水画的独立。 2、在宗教方面:佛教的广泛传播促使佛教艺术空前盛行。 三、美术发展的概况

1. 美术题材的演变及发展: ①人物画发达,山水画独立,花鸟画萌芽 ②形成了有影响的新画种:佛教绘画样式 ③石窟造像与石窟壁画 2. 专业美术家的形成和专业队伍的扩大: 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历史上第一批专业画家。 3. 重视技巧表现,形成多种绘画风格 4. 出现了绘画史的评述和理论总结: ①顾恺之的《论画》及“传神论” ②谢赫的《古画品录》及“六法论” ③宗炳的《画山水序》 ④王微的《叙画》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一、重要画家及理论上的贡献 1. 顾恺之的绘画及艺术主张: ①生平:(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 时人称“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与陆探微、张僧繇被称为“刘朝三杰”。 ②艺术成就:a.题材内容广泛:人物、山水、禽鸟、道释无所不能,明确“传神”重要性。 b.突破汉代绘画较古拙的技法,加强平列构图的变化, c.依靠人物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 显示人物的情思 d.创造如同春蚕吐丝般的“游丝描”(古代人物画十八法之一 e.历代评述: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之“顾恺之之迹,坚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驰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唐代张怀瓘评其画:“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刘朝谢安称其绘画艺术为“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元朝夏文彦评其画:“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且形式似时或有失,细视之六法兼备”。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魏晋 《女史箴图》 ①东晋顾恺之 ②依据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分九段,内容是进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开卷以故事为例榜出古代忠于帝王社稷的宫廷后妃。后段阐述道德哲理内容)。 ③人物身材秀美,仪态端庄,云髻高耸,衣袋迎风飘举,显示了高雅而优美的风度。注重用线造型(高古游丝描),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 《洛神赋图》 ①东晋顾恺之 ②据曹植《洛神赋》而画。 ③以故事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画面人物之间的情思主要不是依靠面部表情来线路,而是依靠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展现出来。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的形象和对他们之间情感动态的描绘,形象的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而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使人体验到顾恺之概括的“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 ①南朝·宋江苏南京出土 ②竹林七贤是魏晋名士(当时士族乐于标榜的人物),他们以不同程度地以消极形式反对司马氏政权,提倡玄学清议,隐逸山林结为竹林之游。荣启期则是战国时的隐士。 ③砖画作者力图用简洁的情节与动作来描绘不同人物的性情与特征,特别是在刻画人物外貌的同时力求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使这种画具有了肖像画的特征。描绘七贤最具性格特点的动作神态和以树作割断的分截画面的长卷式构图。 北朝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 ①北魏山西大同出土 ②出土了10座漆画屏风,一件五扇,两面绘制,分上下四层,内容为烈女、孝子故事。漆画以朱漆为底,墨线描绘,榜题黄底黑字,题材内容以及一些画面的处理(带有南方风格)与《女史箴图》极为相似。 《兰亭序》 ①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 ②行草序中所记他与志同好友、萧散明贤41人宴集会稽山阴兰亭休禊,“挥毫制序,兴乐而书”,字间毫无隔碍,文思和书法皆为一时之妙,通篇气势完足,神清骨秀,似有神助,为历代法书精品。 南朝帝陵石雕 ①在江苏南京郊区和句容、丹阳县境内 ②陵墓前依一定制度树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 石兽一般通称辟邪。形如是自而有翼,有角或无角,它们是根据传说臆造出来的借神兽于墓前取其驱邪或求仙的含义。双角者称辟邪,独角者称天禄。 体型硕大,气度恢宏,形象虽源于狮子,但形体极其夸张,整块石头雕凿的兽形一般身体颀长,腰部弯曲,头小颈长,昂首阔步,整个体态形成有力的曲线。虽身上雕出飞翼,但绝无轻灵欲飞之状,而是强调以体积感和重量感来突出轩昂威严的气势,以此来表现墓主人无上尊贵的身份。具有代表性的宋武帝陵前的石兽齐武帝萧颐景安陵前的麒麟 ③就其形式来说,是承袭汉代石兽雕刻的。可溯源到古代波斯雕刻,利用整体石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服饰教案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服饰 概述: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共369年。这一时期基本上是处于动乱分裂状态的,先为魏、蜀、吴三国呈鼎立之势。后来,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统一全国,史称西晋,不到四十年遂灭亡。司马睿在南方建立偏安的晋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东晋后,南方历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拓跋氏的北魏统一北方,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方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这一期间,一方面因为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渐趋融合。 第一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质料 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 除大袖衫以外, 男子也着袍、襦、裤、 裙等。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①幅巾:更加普遍流行于士庶之间。 ②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 葛巾”。 ③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 级皆可服用。 ④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起,常配宽衣大袖。 ⑤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 晋时期最为流行。 帽子①白纱高屋帽:初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陈文帝即戴这种帽。样式为高顶无檐,通常用于宴见朝会。 ②黑帽:以黑色布帛制成的帽子,多为仪卫所戴。 ③大帽:也称“大裁帽”。一般有缘,帽顶可装插饰物,通常用于遮阳挡风。 履式,除采用前代丝履之外,盛行木屐。在服饰习俗中,访友赴宴只能穿履,不得穿屐,否则会被认为是仪容轻慢,没有教养。

魏晋南北朝美术

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 (一)南传佛教美术 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的风格特点 源于秣莵罗风格,抽象、脸型短圆、眼球框较大,发型有螺状肉髻、螺发、肉髻三种。 (二)北方佛教美术 北方佛教造像几大石窟的艺术成就及造像风格特征 云冈石窟:造型气势雄伟,内容丰富,继承发展秦汉传统,吸取融合外来精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延续,风格汉化,表现手法更加纯熟,精巧。 巩县石窟寺:脸型方圆、体型丰腴,注重内在性情刻画。 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泥塑 南北响堂山、天龙山石窟:脸型圆浑、衣褶贴身、线条柔和、造型写实等 (三)魏晋南北朝绘画 1、魏晋南北朝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风格特点、代表作品 曹不兴(较早的佛像知名画家) ----------- 卫协(曹不兴之徒,《史记伍子胥图》、《张仪像》等等) 戴逵(三马伯乐图、孔子弟子图)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 ----------- 陆探微:风格秀骨清像,从师顾恺之 张僧繇:受佛教绘画的影响 将少游、杨子华、曹仲达 2、顾恺之的三件传世作品及主要内容、表现手法 《女史箴图》:绢本、墨画淡彩,横卷十二段,每段有葴文 《洛神赋图》:以连环画的长卷形式表现曹植《洛神赋》,采用勾染的表现手法

《列女仁智图》:用笔刚劲,强调晕染 3、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发展状况 三水画在晋代成为了独立的画科,南北朝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成熟和完善,开启了隋唐山水画的繁荣局面。 (四)绘画理论 1、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几篇画论著作 顾恺之《画论》《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谢赫《古画品录》,宗炳《画山水序》,王薇《叙画》 2、山水画形成期宗炳、王微的两篇山水画论著作 宗炳《画山水序》,王薇《叙画》 3、顾恺之的三篇画论及主要论点 a、传神论, b、强调以形写神, c、迁想妙得。 4、谢赫的六法论 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第五章隋唐五代美术 (一)隋唐五代人物画 1、阎立本及其代表作品 唐初人物画最高水平的代表。代表作品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职贡图等 2、吴道子的作品、风格特征、艺术成就 送子天王图、地域变相图、伏生授经、鬼伯图 用笔遒劲神速,白描,以宗教人物画成就最著 3、尉迟乙僧的绘画特点 佛教画为主,西域特征。 4、张萱、周昉的仕女画作品及画风 张萱: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画风:工整而妍巧,肥硕而浓丽。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此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统治者不得不依靠他们的支持才能生存,于是形成了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是: (一)设置中正官 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由司徒选择“德充才盛”或“贤有识鉴”的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贯的中正官,这样就收走了原由地方长官把持的人才选拔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选士的控制。中正的专职就是选士,比起负责全盘事务的地方长官来,能保证投入足够精力去查访考察士人。 (二)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查访本籍贯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现,并作出评价。“家世”也称“品”,才德称“状”,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品”、“状”评定品级。具体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按品授官 品第士人的材料逐级审核上报: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吏部根据中正品第的等级授官,一般来说,品第越高官职越大。 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关键。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东汉以来浮华朋党之风,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国家也能选到一些有用之才。 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下苦功去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而门阀世族把持选士任官大权,归根结蒂也是为皇权所不容的。统治者的权力一旦有所巩固,必然要采取措施来加强对选士权的控制。

中国美术史课件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绘画艺术著名画家曹不兴,三国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传说他画屏风是落墨为蝇,使孙权误以为真,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能力。卫协,西晋画家,他的创作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谢赫评价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秒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出身贵族。他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同时他也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模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顾恺之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陆探微,南朝刘宋时杰出画家,擅长人物画。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利润媚”、“笔力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张僧繇,萧梁时期的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不同于顾恺之、陆探微的“笔迹周密”的“密体”风格,张僧繇则使“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画学论著顾恺之的画论顾恺之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在此,顾恺之明确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谢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有了进一步的发挥。他特别注重人物的“传神”,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在阐明表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顾恺之论画的重要性在于把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谢赫的《画品》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绘画理论发面。他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一、宗炳《画山水序》宗炳的思想始终与般若派名僧释慧远相一致,而般若学则与玄学互为连类而相比附,

探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探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摘要】:受社会动荡分裂政局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也长期处于时兴时废的状态。学校教育打破了汉代儒学独尊的教育体制,管理也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美术教育也通过曲折发展的官学教育体制和私学教育的发展而得以继承和发扬,出现了继鸿都门学之后的又一专业艺术教育机构麟趾学,且迎来了中国美术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美术教育官学麟趾学师承 【正文】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起至公元589年隋灭陈止,前后共360多年的时间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中继春秋战国以来最长久的—段政权分裂时期:前有汉末动乱而导致三国鼎立、中有西晋短暂统一和五胡十六国之纷争,后为南北相对稳定但朝代更迭频繁的南北朝对峙。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汉唐两个统一盛世之间的巨大历史漩涡,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纷繁动荡的时期。 受社会动荡局势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育也呈现出时有时无,若明若暗的特点。由于汉政权的瓦解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单一格局逐渐被儒、道、佛、玄诸说并存的多元文化格局所代替。众多朝廷职能部门办学培养专门人才,形成了多渠道办学和多学科并举的多元化教育格局。在教育体制方面,较之汉代有着长足的发展:西晋时期于太学之外另创国子学、北魏时期又立四门学。这一时期的美术和美术教育,也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的绘画艺术,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且流芳千古的画家。如: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绘画理论高峰。但是,当时的美术教育除了在官方办学所教授的内容外,主要还是沿袭了师徒、父子式的传授形式,且有着相当明确的师承关系。 官方办学体系中的美术教育 一、国子学中的美术教育 早在汉魏时期就已设立太学,太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学科:《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西晋时期另立国子学,旨在培养高级贵族子弟。国子学之名,取自《周礼》中“国之贵族子弟国子受教于师”一语。国子学的设立。使中央官学多样化,教育体制也由单轨制发展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国子学所教授的内容由以往太学的《五经》发展为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政治伦理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战乱的时代(除了西晋的短暂安定,其它时间战争不断),但正是这样一个动乱年代,美术却异常繁盛,并在书法、绘画、建筑等诸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特质,对以后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指向性的作用。 对此阶段美术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北方士族和民众大量迁移至长江流域,对南方经济文化起着促进作用,南方相对的稳定使其经济势力繁盛起来。北魏统一北方后,特别是孝文帝采取汉化的进步措施以来,经济,文化也有了发展。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的经济、文化势力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为强盛的唐朝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魏晋发展了汉末的察举制度而形成了曹魏的九品官人制度,进一步确立了高门士族的特权(高品无寒门)。士族的思想、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

艺术,反映在美术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书法,当时最出色的书法家都是士族出身,是显示门第高贵、互相竞比的产物,也利于把书写从纯粹的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 在思想意识上,此阶段冲破了汉末腐朽的经学束缚——产生了玄学,是对儒家束缚的反动,崇尚黄、老之学,以老庄思想为主旨的一种哲学思想,被称为继先秦诸子百家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玄学的发展促进了逻辑思辩与理论探索。在美术理论方面产生了重要的著作如谢赫、宗炳、王微等人,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理论基础,而人物、山水画也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得以发展。 另在宗教方面,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南北朝时期被统治者利用(虽然有三武灭佛的挫折,但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被当作国教,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佛教的传播、中西文化的交流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反映在美术上

就是大量寺院的兴建和佛教美术的盛行,推动了建筑、绘画、雕塑的发展。 第一讲: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两汉大兴碑刻之风至汉末建安十年(206)被魏武帝曹操明令禁止,“以天下雕蔽,禁立碑。”咸宁四年(278),西晋武帝司马炎又下诏:“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断之。”所以从汉末到两晋到南朝,碑刻甚少,比较著名的如三国魏:《上尊号碑》(《百官劝进表》)、《受禅表》、《正始石经》(三体石经)、《范式碑》、《曹真碑》等;吴碑四种:《天发神谶》奇伟惊世、《禅国山碑》浑劲无伦、《谷朗碑》古厚、《葛府君》尤为正书鼻祖;西晋:《任城太守孙夫人碑》、《太公吕望表》、《左棻墓志》等;东晋《璺宝子》、《好大王》及谢鲲、王兴之夫妇墓志等;南朝:宋之《璺龙颜》(与《璺宝子》合称二璺,西南名碑)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梁之《瘗鹤铭》(或谓陶弘景,或谓顾况)、《萧憺碑》(贝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公元220年,曹操的长子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22l年刘备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帝,建都建业,国号吴,史称吴。三家鼎峙,互相攻伐,史称三国。经过几十年战争,至265年,司马炎篡魏称帝,同年灭蜀,改国号为晋,建都长安,史称西晋,280年灭孙吴,结束三国混战的局面,统一全国。晋室经八王之乱于317年被迫南迁,建都建业,史称东晋,与北方五胡十六国隔江对峙。南方历宋、齐、梁、陈之更替,北方经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之变迁,史称南北朝。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建隋,589年攻灭南方最后一个王朝陈,统一全国,建都长安,结束长达三百多年的混战局面,为唐代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既是一个大混战的时代,又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既是外来文化源源输入和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文学艺术不依附于权势而进入自觉的时代;同时,也是宗教迷信大泛滥的时代。当时的思想界极为活跃。科学文化及文学艺术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魏晋世道混乱,武人弄权,多务实际,礼教束缚遂被打破。曹氏父子推波助澜,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义,文人思想随之解放,清谈之风大兴,魏晋风度成为时代思想解放之标志。南北隔江对峙,战争频仍,生灵涂炭,人们心情苦闷,急需精神寄托之所,佛教乘隙而兴,开窟造像活动相继而起,翻译佛经、研讨佛理形成风气。注重自我心灵净化,成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学士思想行为的突出特点。 与汉代文人相比,魏晋六朝文人淡漠世事,隐居之想颇浓,其思想由外用变为内省,影响于艺术,则表现为艺术已不全为称扬礼教而作,陶冶性情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两汉之载道文艺观变为魏晋六朝之缘情文艺观。载道强调文艺的从属地位,缘情则突出文艺本身的特性,文艺的独立性得到增强。山水诗画的兴起,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山水、花鸟呈现出独立发展的趋势。山水被视为卧游之景、畅神之具。人物画由两汉的重外形变为重神韵,以形写神说、气韵生动说应运而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 首先是产生了帝王画家和专职的文人画家。帝王带头搞书画,极大地提高了书画的地位,文人画家深得最高统治者的宠爱和社会敬仰,提高了书画和书画家的身价。文人登上画坛,专职文人画家出现,打破了皇家垄断画坛的局面。绘画进入独立发展的新时代。 其二,宗教美术题材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想象的余地,加之有外来佛教美术可资借鉴,画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对艺术水平的提高极为有利。 其三,产生了系统的文艺理论和画论。以形写神说的理论成为画家自觉的指导思想。 其四,中外艺术的融合,提高并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疏密二体绘画风格产生。 其五,绘画技巧有明显进步,刻画形象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设色更加丰富,人物画开始有丰富的背景。水墨与丹青开始有独立迹象,对色彩提出的“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表明画家对色彩冷暖性格已有明确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

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的教学设计 咸丰县坪坝营镇初级中学董明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和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及艺术特点;了解云 岗石窟和龙门石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王羲之和顾恺之的书画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具有欣赏和鉴赏艺术 作品的能力;通过讲故事和合作学习,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欣赏书法和绘画作品,懂得天才出自勤奋,你如果想要有 骄人的成绩,就需要有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王羲之卖扇的故事,让以自我为中心的 孩子们受到感染,具有同情心;了解了云岗和龙门石窟后,知道祖国各地都有文物古迹,树 立保护文物的意识,更热爱我们的祖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书法和绘画的成就及对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了解。 难点:石窟艺术兴起的背景。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故事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及目的

导入新课 以元朝的王冕的《墨梅》诗导入, 1、多媒体展示墨梅画及《墨梅》诗的内容 2、梅花为什么变成了墨色?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 过渡: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他的最突出成就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学习 一、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绘画艺术(一)书法艺术 1、请同学们自主学习,然后回答我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 2、在大屏幕上展示王羲之的《兰亭序》的摹本,并向同学介绍它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 他有“书圣”的称号。“漂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他草书作品的美誉。 3、学生评价完后老师再简单的小结,也可以对其中的“之”作一下点评。 4、故事加深理解。 (1)找一位感染性强的同学讲〈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2)老师讲王羲之帮老太太卖扇的故事。 过渡:古时候,琴棋书画是相辅相成的。东晋时期,除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外,你对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有哪些了解呢?由学生回答引出对绘画部分的学习。 (二)绘画艺术 1、老师简介顾恺之。 2、多媒体展示《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老师对这两幅图加以指导:内容、线条、服饰、神态等。 3、教师从画的特点来总结它们的历学生读诗 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王羲之 学生答出:王羲之 《兰亭序》 小组合作探究:《兰亭序》 这部书法作品是属于什么体?我们平 常写作业用的是什么书法体?你认为 这部作品中哪个字最潇洒变化最多? 一生讲其他同学听,谈心得。 学生听故事说你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 学生在课中找出顾恺之的人物画的代 表作品 学生逐一欣赏这两幅图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对这两由图加以 点评。 用学生储备的知识面来引入 新课 这样可以自然过渡到主题的 学习。 让学生养成从文本中获取知 识信息的好习惯 培养合作精神,也允许求同 存异,让学生有自己的独到 的见解。 不要把老师的观点强加给学 生,角度、知识水平不同, 看法也就不一样。 用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给 同学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 学生的能力,也让学生从故 事中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 由学生答问过渡可能要自然 一些。 让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 产有所了解,在评价人或者 物时不人云亦云,见解独特, 这是创新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美术 一、绘画:(1)曹不兴:“佛画之祖”,有记载的第一位画家,“落 墨为蝇”(2)卫协:西晋画家,“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3)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笔记周密“密体”,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也”一般,技法:高古游丝描《洛神赋》《女史箴图》《烈女传·仁智图》(4)陆探微:“秀骨清象”,笔记周密的“密体”,在谢赫的《画品》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的第一人(5)张僧繇:“张家样”,“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画龙点睛”(6)曹仲达:“曹家样”,“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7)杨子华:璧上画马,令人“夜听蹄啮nie长鸣,如索水草” 《北齐校书图》 二、绘画遗迹:(1)吐鲁番晋墓《地主庄园图》(已知最早纸本绘 画)(2)砖画《竹林七贤》 三、画学论著:(1)顾恺之:《论画》强调人物画的“传神”,提出 “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创作思想。《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记录了作画的完整构思(2)谢赫:《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专著。文中首先提出绘画的功能是:“明劝quan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3)宗炳:《画山水序》谈及

“含道应物”“澄怀味象”,提出“畅神”之说(4)王微:《叙画》指出绘画与地图的区别,强调山水画创作的“至”和“情” 四、书法篆刻:(1)钟繇:正书(楷书)之祖(2)王羲之: “书圣”《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帖》(3)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贴》(4)王珣:《伯远帖》(天下第四行书)(外:三希帖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贴》、王珣的《伯远帖》) 五、天下四大行书: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 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四行书——王珣《伯远帖》六、石窟艺术: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建筑兴盛,形成石窟、寺院、 佛塔三种建筑形态(1)新疆克孜尔石窟: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现有洞窟236个,现存的主要是壁画“龟qiou兹ci风格”(2)a、甘肃敦煌莫高窟:尚存492个洞窟,集建筑、雕塑、绘画三者于一体,《鹿王本生图》(九色鹿)b、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c、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造型以泥塑为主(3)中原地区石窟艺术:a、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昙曜五窟(16——20窟)b、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代表洞窟有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等,“龙门二十品”,字体为“魏体” 七、东晋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是戴逵

中国先秦、魏晋南北朝美术要点

中国先秦、魏晋南北朝美术要点 1.新石器时代的标志:农耕、畜牧、工具、陶器的出现。 重要遗址: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彩陶代表: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 陶器种类:仰韶-红、彩陶,马家窑-彩陶,河姆渡、大汶口-黑陶。 2.壁画: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的壁画残片, 宁夏固原麻黄剪子齐家文化几何纹壁画残片。 3.原始雕塑,南北两个中心: 南方良渚文化:琮 北方红山文化:碧玉龙 4.青铜器:夏代开始出现青铜器。盛行于商周。主要装饰:(动物纹、 几何纹)饕餮纹、夔龙纹。礼、兵、乐、工具车马。 特征:根据动物造型的叫尊,将人物或动物形象与青铜器 造型融为一体,以主体动物形象作为青铜器附件。 四羊方尊:商代青铜器最大的一件图腾崇拜、畜牧兴旺的期盼。云雷 纹为底。线雕浮雕圆雕集合于一体。 司母戊鼎: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133*110*78,商王武丁的儿子 为祭祀母亲而铸造,饕餮纹装饰。 4.帛画:战国时期。主题,引魂归天。 人物龙凤图:1949年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28*20公分。 人物御龙图:1973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37.5*28公分。 5.先秦漆画: 湖北随县曾乙侯乙墓内棺漆画有龙、凤、鸟首蛇身、人面鸟身、人 面兽身等形象墓主得到神的庇佑。 《舞乐图》 湖南长沙子塘出土西汉漆画《漆奁车骑出行图》,讴歌老庄思想。6.壁画:河北望都一号墓东汉壁画,80多项题材,祈求升入极乐世界,显示生前生活。东汉汉墓壁画。 7.帛画:长沙马王堆一号墓,T形非衣,軑侯利苍之妻辛追盖棺之物。分天朝、人间、地府三段。人间軑厚之妻缓缓升天。 8.雕塑:从秦代开始,财力丰富,大兴土木。 秦始皇兵马俑:目前发现三个俑坑,三号坑是军事指挥部,阵容庞大、 组织严密。 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花岗岩,骠骑将军24岁去世,死后得到 汉武帝厚葬,马象征将军,另一形象象征匈奴,古代战 场的缩影,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超龙雀。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 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 9.画像石,画像砖:厚葬之风兴盛的汉代,炫耀地位,以描绘现实生活题材居 多,也有宣传儒、道思想。 A.山东嘉祥武梁祠之车骑、西王母、历史故事巨型画像石; B.河南南阳出土的《斗牛》画像石; C.四川大邑出土的《戈射收获图》画像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