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3.京郊传统村落城镇化方式研究——以琉璃渠村为例

03.京郊传统村落城镇化方式研究——以琉璃渠村为例

03.京郊传统村落城镇化方式研究——以琉璃渠村为例
03.京郊传统村落城镇化方式研究——以琉璃渠村为例

京郊传统村落城镇化方式研究

——以琉璃渠村为例

郭亮

摘要:我国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城市的扩张,众多城郊传统村镇地区被纳入城市规划建设范围。由于目前“大拆大建”土地一级开发城镇化实施模式的僵化执行,众多城乡传统风貌村落不断消失。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为研究案例,试图探索传统村落如何协调城镇化与传统风貌保护的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人的城镇化”。论文提出要避免大拆大建、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改变对原住民实施一次性拆迁补偿等思路,并提出了关于传统村落城镇化实施的规划方法建议,包括基于传统村落空间肌理进行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并将其纳入一级开发成本、推进住宅院落用地确权与合法流转、实施小规模渐进式改造建设、鼓励公众参与、保障原住民长期利益,力求探索相对合理有效且适合京郊传统村落的城镇化实施方式。

关键词:传统村落,城镇化,规划实施

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区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而在郊区则是由众多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千百年来积淀下的历史文化信息。从空间层面上看,这些地区保持着历史格局、自然肌理、极具人情味的空间感受、以及大量地方传统民居建筑群落,形成了传统风貌,体现了地方文化特征,是传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空间载体。由于目前在城镇化过程中尚无针对传统村落的具体实施政策,因此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研究适合传统村落的城镇化规划实施方式便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以北京门头沟新城规划区范围内的琉璃渠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对象,对其面临的城镇化实施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试图探索历史文化名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兼顾文化保护与地区发展的规划实施方式,并希望为更多其他传统村落在城镇化实施过程中提供相关思路借鉴。

1 传统村落地区面临的城镇化挑战

1.1 琉璃渠村规划实施困境

琉璃渠村地处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北部,而龙泉镇是门头沟区政府所在地,可见其村庄与城市关系之紧密。琉璃渠村现状总人口约4000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占比接近30%。在村庄户籍人口非农户比例超过50%,而村庄居住用地全部为集体建设用地。琉璃渠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而在《门头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中,琉璃渠村庄又处于新城规划区02号街区范围内。

因此,在规划实施层面,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需要按照保护规划进行严格的保护,而地区城镇化发展又需要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和二级土地市场“招拍挂”,从而在城镇化实施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图1-1 琉璃渠村所在的2号街区在门头沟新城的位置图1-2 琉璃渠村传统风貌

图1-3 琉璃渠村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图

1.1.1 被纳入一级开发范围的历史文化名村面临城镇化发展困境

在门头沟新城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琉璃渠村被纳入了一级开发范畴。但由于其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头衔,因此避免了被拆迁上楼的遭遇,但也由于琉璃渠村的特殊身

份,一级开发迟迟难以推进。村民们为获得更多的拆迁补偿,私自加盖房屋情况严重,年复一年的原地踏步本身就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集体土地依照现行的法律政策,在改造更新中需要转变为国有,而通常的做法就是统一拆迁。这样“一刀切”的土地一级开发模式,促使规划编制很少考虑现状用地的原始肌理,在规划方法上首先满足用地空间结构理想、构图完美、地块完整、道路通畅,很少顾及现状自然形态和历史文脉的延续。

1.1.2 中心城“微循环”模式的政策缺失

2004年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危旧房改造与古都风貌保护工作》,明确了北京中心城区不能大拆大建、不能以开发商为主导坚持“就地资金平衡、突破规划控制”的改造思路,进一步确定了“微循环”的旧城改造模式。

微循环开发模式主要以保护原建筑、原风貌、原肌理为目的,不进行土地运作,完全在原有的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对建筑物等进行改造、修缮或者干脆保护。

但是,对于诸如琉璃渠这类地区,现状土地为集体用地,在当前政策背景下,若不通过一级开发转为国有用地进入土地市场,则缺乏地区基础设施改善的资金和动力;若纳入一级开发范畴,又不符合全部拆迁方可上市的一级开发条件,这种政策缺失致使中心城“微循环”模式在该类地区缺乏应用的支撑。

1.1.3 现行城镇化实施方式不适合郊区传统风貌地区的保护与传承

北京市目前仍处于加速城镇化发展时期,一方面体现在旧城的持续更新,一方面表现在新城范围的快速蔓延。由于现行一级开发城镇化实施方式,主要是对于纳入城市规划区的“生地”(乡村集体土地),开展征地、拆迁、安置、补偿,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使其达到“三通、五通或七通一平”的建设条件,即使之成为“熟地”,再对其进行有偿出让或转让的过程。当城镇化建设来临之际,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风貌村落,仅因为其集体建设用地的身份,就将其是视为“生地”,对其大规模一次性拆迁,村民全部安置上楼,如此城镇化实施方式,势必导致传统风貌地区在新城建设与旧区改造过程中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对地区历史文脉的保护、地区文化的延续、邻里关系的维系都是致命的打击。

2 多种规划实施模式的反思

2.1 多种规划实施模式

通过对多个国内外传统村落地区的发展实践案例进行剖析,梳理其各自发展实践得失,取其经验,避免其教训,有助于探索传统村落地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实施路径选择。

2.1.1 常规征地城镇化实施模式

2004年8月31日起至今,根据国土资源部、监察部“71号令”,所有城市经营性土地开发一律都要公开“招拍挂”竞价出让。在土地进行“招拍挂”之前,需完成一级开发流程。

在一级开发过程中,关于被征地农民重新择业、入股分红和异地移民安置方面, 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2004〕238号文明确指出,要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劳动技能就业培训,并创造条件为其安排工作岗位,优先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以自愿为前提,将征地补偿入股,为集体和农民提供的长期稳定收益;对于因现实原因本地无法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安置条件的,可进行异地安置。

2.1.2 整体保护实施模式

北京市门头沟区川底下历史文化名村采用整体保护的实施模式,完整保留了其村落的原始格局,完好的保存着村庄内全部的山地三合院、四合院,是京西明清古村落的代表与典范。

但是川底下村的这种整体保护的实施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其他不具备如此独特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遗存的传统村落,其历史文化资源无法支撑其将村庄旅游作为其主导产业;而且政府部门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村落均投入巨资实施整体保护与修缮。因此川底下村的整体保护实施模式对大量普通的传统村落地区而言,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图2-1 川底下村鸟瞰照片和航拍图

图2-2 川底下村现状照片

2.1.3 景区化发展模式

乌镇的改造属于景区化开发建设管理模式,旅游公司在景区建设之初买断所有原住民的产

权。景区内的旅游商铺、餐饮、酒吧、民宿等一切旅游服务设施,都是由旅游公司统一进行管理。目前乌镇除了作为景区开展旅游服务外,还发展影视拍摄取景、文化艺术戏剧节、并承办了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的景区化模式更是一种纯粹的依托于古镇上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对传统村镇普遍适用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因为它缺失了原住民的邻里传承、文化传承与真实生活的延续。

图2-3 乌镇风貌

图2-4 乌镇西栅景区地图

2.1.4 一次性整体建设模式

北京中心城区的南池子危改实行的是大面积的整体拆除,一次性整齐划一的建设,虽然新建的还是胡同和四合院,但由于对原有文脉肌理的忽视,使改造后的南池子失去了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通过反思南池子项目案例,笔者认为尊重地区历史上形成的肌理与尺度,采取小规模、单元化、微尺度、渐进式的改造方式,有利于对地区空间文脉的延续,维系融洽的邻里气氛、有利于形成丰富多元的城市空间环境。

图2-5 改造前的南池子图2-6 改造后的南池子

2.1.5 有机更新模式

同样为北京中心城区内的烟袋斜街在改造过程中,首先确立了“保护历史风貌与传统文化”的先导目标,同时通过政策制定引导地区居民部分外迁,以达到疏解人口的目的。在保持地区空间特征与肌理的前提下,进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与空间环境的改善,提高人居空间环境品质。并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针对不同产权形式采取多样化的产权整合方式,以实现房屋资产的合法流动,恢复地区活力。在房屋改造方面,针对房屋进行详细科学的评估,制定相应的保护和修缮标准。对于一些没有特殊风貌保护的房屋,在严格控制体量尺度、色彩的基础上,适度放宽其改造要求,与整个地区整体风貌相协调即可。

通过对什刹海烟袋斜街改造项目的研究,笔者认为借鉴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的改造方式是延续地区空间肌理、空间尺度、风貌特色的重要方式。第二,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改造,避免大拆大建,不仅可以改善地区民生问题,还可以提升其土地价值。第三,通过明确房屋产权,建立平房交易市场,使旧城内的平房四合院可以实现合法的买卖交易、租赁,而这也是大量传统村落在面临城镇化时最大的障碍。

图2-7 烟袋斜街改造后的照片

2.1.6 “小地块、多主体、渐进式”的发展模式

丹麦村也叫索尔万(Solvang)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距离洛杉矶150英里左右,常住居民不到5000人,其中三分之二是丹麦后裔。美国加州的丹麦村与欧洲丹麦原汁原味的小镇还是有不同。首先是聚落形态的不同。真正的丹麦小镇是千百年来结合当地山水地貌形成的其特有的空间肌理,如下图的丹麦最古老的城市欧登塞(Odense),它始建于公元998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美国的丹麦村则是在一片空白土地上由一群丹麦人因为思念故土而建造的小镇。从空间格局上,丹麦村以土地使用经济和便利为出发点,用横平竖直的道路将土地划分为棋盘网格地块,各移民业主购买其属于自己的地块,充分发挥了业主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其意愿建设自己的房屋。这种通过小地块划分、多主体、渐进式的建设方式,形成了丰富的城镇景观,相比与一次性大规模的规划施工建设,对营造地区人气、丰富地区景观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意外的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游客来到丹麦村后,可以与真正的原住民面对面的交流,真正体会到浓郁的风土人情。

图2-8 丹麦欧登塞(Odense)航空影像图图2-9 美国加州丹麦村(Solvang)航空影像图

图组2-10 美国加州丹麦村(Solvang)

2.2 在城镇化实施过程中需要转变的思路

2.1.1 避免“大拆大建”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一些城镇化政策的制定是造成了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过度依赖大拆大建的原因。以城镇化过程中必要的一级开发政策为例,在一级开发过程中,政府认可的土地一级开发实施主体需要对一级开发范围内的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建筑进行拆除,只对文物部门认可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留,而这种方式本身就破坏了文物建筑自身的历史环境。因此改变原有城镇化大拆大建的思路,力求通过建筑的自我更新改造,使其适应城镇化后的功能需求,维系地方建筑群落肌理文脉,更能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记忆。

图2-11中国建筑拆除现状示意图

2.1.2 化解一级开发阶段“大市政”建设的政策束缚

在城镇化一级开发建设过程中,通常要对一级开发范围内的用地进行城市道路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俗称“大市政”建设。以道路建设为例,城市道路通常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其中城市支路的道路红线宽度通常为12米至24米。一级开发相关政策规定,只有城市道路建设才被纳入一级开发建设范畴,而也只有城市道路下的市政管线才可被纳入一级开发建设范畴。也就是说宽度大于12米的道路可被认为是城市支路,纳入一级开发建设;如果规划设计城市支路宽度小于12米,则被视为地块内的内部道路。

首先很多传统村落的道路与建筑尺度是相称的,哪怕建设最窄的12米宽的城市支路,再加上将来建筑与道路红线最少1米的建筑退线,其道路空间尺度感受将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建议在一级开发建设过程中,从政策制定层面松绑一级开发的相关限制,如在传统村落地区,放宽对城市道路宽度的限制,使一些确实承担城市支路功能但道路宽度因空间尺度原因不宜过宽的道路认可其城市道路性质,并纳入一级开发建设内容,纳入一级开发成本。同理,建议将确实承担为地区提供市政服务的各项基础设施管网,纳入一级开发建设范畴,并将其建设成本纳入

一级开发成本。这样的一级开发政策就更加适应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延续其传统风貌、传统尺度、传统肌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例如北京门头沟区潭柘寺镇镇区鲁家滩村是镇区所在村,因潭柘寺镇属于京西浅山特色小城镇,镇域文化底蕴深厚,城镇风貌要求高,因此鲁家滩村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就不能采用常规的旧村改造方式,否则将造成潭柘寺镇区传统风貌的消失。

笔者通过参与《潭柘寺鲁家摊特色地区精细化规划设计》实际案例研究,更加认识到通过精细化的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制定科学的一级开发配套政策是传统村庄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传统风貌与肌理实现延续与保护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图2-12 市政道路路网调整方案图 2-13 市政管线直埋敷设示意图

2.1.3 减少“整体搬迁、集中安置上楼”

在城镇化过程中,一级开发范围内的村庄往往都采用征地、拆迁、安置房建设,使一个或多个村庄的村民,集中搬迁至事先预留出的安置住宅用地内。为了“节约”建设用地,预留更多的用于经营的建设用地,通常会给予农民安置房居住用地以较高的容积率。

通过“整体搬迁、集中安置上楼”的村庄城镇化实施方式,不仅使生活在传统村落中的人离开自己的家园,还要为安置他们去大规模建设“兵营式”的呆板的居住区,同时造成人际邻里关系的割裂,更对传统村庄的文化延续造成了人为的破坏。

2.1.4 改变对原住民实施“一次性买断式补偿”的思路

目前对于原住民在城镇化实施过程中的补偿政策包括现状房屋的产权置换和货币补偿,对农民所属的集体非建设用地的征地通常采用货币补偿买断的方式。这种对原住民一次性买断式补偿的方式,在全国各地都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因此,笔者建议通过对原住民现状房屋进行修缮,外围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农用地入股城镇化,减少货币补偿,增加社保保障,并对原住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使其获得城镇化就业岗位,土地入股还可使入股农民每年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分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农村、农民从空间层面的城镇化向生活方式和思想的城镇化转化,实现真正意义上“人的城镇化”。

2.1.5 避免开发商“大规模、复制式”的小区整体建设

城镇化一级开发过程的最后阶段就是将集体用地整理成可上市交易的“白地”进入二级土地市场进行出让,由开发商竞价购得国有建设用地70年的土地使用权。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很多地方的开发商过于逐利,不顾建筑对城市风貌、地域文化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建议对于传统村落这种有文脉传承的地区,在城镇化一级开发过程中,尽量避免土地整体出让,引入更多开发主体尤其是自用的业主参与到房屋的改造与建设过程中,按照其自身需求在符合政府规划与城市设计引导的前提下,定制其个性化房屋,形成地区肌理的延续、风貌的协调,有利于培育多元化、个性化的魅力地区。

3 琉璃渠村城镇化规划实施建议

3.1 按保护分区制定不同的实施策略

3.1.1 保护区的划分

根据《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核心保护区的划定采取了“总体研究、确定重点”的方法,即对村庄所有建筑和院落进行建筑历史文化价值、院落格局的评价,依据调研结果将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和院落集中连片的区域划定为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与一般保护区因其自身风貌特征的不同,在规划实施策略的制定上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保护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域,也可以为村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留有更多的余地。

3.1.2 核心保护区规划实施策略

对核心保护区规划采取“原貌保护”的措施,重点是保护和延续传统的街巷空间与格局,对区内的院落和建筑进行保护维修。对与核心保护区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应进行整治,临时建筑应及时拆除。核心区内的部分院落需要进行整合,以保持其多进院落的完整性。规划在村庄外围建设风貌与村庄协调的安置住宅,适度疏解核心保护区人口。

3.1.3 一般保护区规划实施策略

规划对一般保护区采取风貌协调保护要求,即在遵循保护规划原则下,适当放宽其院落房屋改善限制,在其院落范围内只要房屋风貌要与传统村庄相协调,允许由一层建筑改造为2层,建筑高度不超过6米;在琉璃渠后街以北地区,房屋建筑高度不超过9米。

3.2 在一级开发范畴内进行道路与市政基础设施改造

规划建议将琉璃渠村3米以上街巷路的整治修缮及路下市政管线的敷设全部纳入一级开发范畴,建设成本纳入土地一级开发成本。完善以院落为单位的地块市政条件。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进行选址建设,其建设成本纳入土地一级开发成本。

图3-1 琉璃渠村保护区街巷规划图图 3-2 琉璃渠村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图

3.3 确权院落实现同地同权、合法流转

在土地一级开发过程中,要对原住民宅基地院落进行确权,保护其宅基地合法权益。确权后的院落要在院落控制导则的规划管控监督下进行修缮或改造行为。同时确权后的院落和房屋应属于原住民合法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押、转让或者出租,从而使原住民获得财产性收益。村外人员可以通过购房入住村庄,新业主也需按照规划导则投资改善房屋。这样,古老的传统村落形成了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外来人口的加入会使村落更加具有活力,经过长期发展,必然推进传统村落的整体复兴。

3.4 制定精细化的城市设计导则

传统村落的精细化城市设计导则首先要对地区公共利益实施保障,这是规划导则的第一要务。如街巷道路不得侵占绿地和公共空间的维护、市政基础设施的系统实施、防灾避灾场所的管控、古树名木的保护。以及各个院落房屋的建筑高度和尺度的维护,建筑色彩的控制、邻里主体建筑房屋日照采光权的平衡,静态交通系统的布置等等均是公共利益层面要解决的问题。而院落内部的地块建筑密度、绿地率和院落附属房屋的日照采光间距则可以适当放开管控,给予院落业主一定的自主权限。

3.5 小规模渐进式分片实施

在规划时序方面,采用微循环、小规模、渐进式地分片方式实施。微循环、小规模、渐进式地分片实施指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分片修缮和改造。分片实施将大化小,落实保护规划更有针对性。同时保持院落地块原有院线范围,不得随意突破,这样能够更好地维系丰富而有历史底蕴的街巷空间与公共空间感受,延续人们对历史空间的记忆。

图3-3 琉璃渠村保护区院落保护与整治方式示意图

3.6 原住民长效利益保障

笔者不主张在一级开发过程中对原住民实行一次性巨额的财产补偿,而是希望通过政策制定给予原住民合法的资产权利。在一级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原住民尤其是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通过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保,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最后就是为原住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机会,使其融入城市生活,让失地农民真正成为市民,实现传统村落物质空间与原住民的同步城镇化。

4 结语

本文希望通过以研究琉璃渠历史文化名村城镇化实施方式为契机,在传承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环境的同时,也要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原住民的感情、邻里关系的传承。研究琉璃渠村的城镇化实施问题是为了更多面临“被城镇化”的传统村落寻找相对合理有效的城镇化实施方式,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市特色风貌的传承与延续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思路与方法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通迅,2013(14).

[2]边兰春.旧城永远是北京城市发展的根基.北京规划建设.2009(6).

[3]张杰.深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小规模改造与整治--走"有机更新"之路. 城市规划,1996(4).

[4]尹波.建筑拆除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4-8.

[5]吴必虎.遗产活化是重建古城的关键.中国建设报,2012-10-17.

[6]邓琪.京西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与规划实施述略.北京规划建设,2013(3).

[7]伍江.新型城镇化中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人民日报,2014-03-26

[8]朱跃华,马东玲,苏云龙,陈蓬勃.北京旧城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实施案例分析.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0-10-15

[9]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2004〕238号文

[10]门头沟区人民政府.门头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

作者简介

郭亮,北京汉通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各国城市化进程

各国城市化进程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率(2009 年) 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11-02-21 1920-2000年日本城市化进程 来源:日本统计局添加日期:2008-08-05 战后日本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高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一个至今无人打破的城市化发展纪录:1947 年到1965 年,仅仅18 年的时间,日本城市化率由33.1%提高到68.1%,年均提高1.94 个百分点,年新增城市人口约228 万人。其中1947 年到1955 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2.9 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每年增加305 万。 1790-2007年美国城市化进程 来源:美国添加日期:2008-08-05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所经历的时间较长,自1840 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10%,到1960 年美国城市化率达到70%,美 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5%,沿着S 型曲线阶段性上升。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添加日期:2007-09-26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城市化率(1989-2050 年) 来源:华创证券添加日期:2012-07-01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来源:联合国添加日期:2007-10-24 该图表描述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与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 根据人口学的纳瑟姆曲线,城市化率超过30%时,国家将进入高速城市化的阶段,直至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美国在1880-1960,日本在1930-1970 先后完成了纳瑟姆曲线中的高速城市化。我国自1995 年达到30%的城市化拐点,预计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持续到2030 年。

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以杭州为例

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以杭州为例 发表时间:2018-09-10T15:55:40.5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作者:胡夏梦 [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城镇化发展角度出发,分析城中村改造发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有效措施,希望全面推动城中村改造发展效果。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本文主要从城镇化发展角度出发,分析城中村改造发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有效措施,希望全面推动城中村改造发展效果。 关键词:原因;城中村改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城中村现状 1.1破败面貌与城市建成区相互交叉,形成城中有村的特殊现象 城中村实际是在快速城市化阶段政府为规避征用、改造城郊农村而带来的迅速扩张城市用地所造成的社会现象。随着城市的扩张,原来在城郊的村,纷纷被包围在城市中,成为城中村。由于城中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产仍属农村集体所有,造成城乡二元结构并存。 1.2人口密度过高、公共配套设施不足 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部分外来人口多选择租金较低、管理松弛而且交通比较方便、接近就业地的地点居住,城中村交通便利、房租廉价,吸引了大部分外来的打工的中低收入人群。根据部份街道统计现状户籍人口与实际容纳人口相差近十倍,人口密度极高。 城中村内开发强度普遍过大,又存在大量的违章建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城中村内部公共空间缺泛,环境质量低下,公共配套严重不足。 1.3城市中的贫民窟,犯罪率高 绝大多部外来打工都很难接受城市市场的住房,就产生城市中的贫民居住区。城中村独特的“出租屋经济”让城中村自然而然成为城市中的贫民窟。相比周边城市建成区,城中村内赌博、吸毒、卖淫、打群架、超生等行为时有发生,城中村成为城市中的死角。 2、原因分析 2.1城乡分离的二次原体制是城中村现像的根本原因 建国后优先发展城市,限制人口流动,制定严格的地籍和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所谓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就是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城市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在二元土地结构所有制的基础上,相应地形成了两种产权,即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正因为两种所有权的差异,造成了国家可以征用农业生产的农用地,而很难征用作为农民生活的宅基地。由于制度的差异和条件的不成熟,地籍和户籍没有统一,就保留原来的村落,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 2.2可观的租金收益是“出租屋经济”产生根源 “城中村”交通便利,房租廉价,吸引很多外来打工的中低收入者,本地居民通过出租房屋获得很大的收入。在这些巨大利益驱动和诱惑下,村民想尽一切办法,甚至违章违规加建、扩建、改建,这就使原来规划不合理的“城中村”更加密集拥挤、杂乱无章。当“城中村”的房屋加建或建成后,政府想整改或拆迁非常困难,改造的成本更高,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和赔偿问题,在条件不允许的前提下,政府只能留存“城中村”,等待改造的时机。 2.3城中村明显的社会解组特征和较低的集体效能是城中村犯罪率的形成机制 城中村是流动人口的聚集地,具有较强的居民流动性,是集中弱势的社区。居住者大都来自全国不同区域,各地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居民的异质性程度较高,不利于彼此间的团结信任。再者,高速的居民流动,特别是人口的急剧减少,会造成一个社区制度性解体,切断长期形成的社会纽带,削弱对集体生活的社会控制,不能产生良好的集体效能,从而产生高犯罪率。 3、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3.1城乡统筹流于形式 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机制存在差异性,统筹规划机制薄弱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影响了文化交流和社会经济联系。然而受到户籍,土地以及社会保障等因素影响,无法真正实现城市化转变,造成城乡统筹发展流于形式,在体制上无法全面实行城市化改造。 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实施城中村改造需要全面遵循统筹兼顾原则,该原则能够有效处理城中村改造期间产生的相关利益主体冲突矛盾以及协调困难等问题。统筹兼顾原则的核心在于明确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角色定位以及利益主体诉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机制。 3.2城中村农民融入新型社区难 城中村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浓厚的传统观念和生活风俗。村民有一种依恋故土的情感。村落整体改造或搬迁就意味着失去他们的根。因此在城中村改造统一后,全新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加上他们本能的排斥心理促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新社区生活。从而与周边社区居民产生纠纷不断,彼此存在排斥,无法相融合组成新社区。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人本思想属于核心地位,城中村居民属于城中村改造建设的承担者。城中村新社区在制定和发展过程中,可以共同推荐信任的人作为社区管理者,共同制定双方都满意的相处方案,有效融合大家的想法,多多举行集体活动,增加互动,增强彼此的了解和情感,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在与城市互动期间转变城中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等。 3.3村民拆迁补偿政策让社会发生畸形现像,不利于村民可维续发展 在进行拆迁改造之前,政府部门根据制定的政策,对拆迁区一次性买断土地和补偿大额资金给村民,由部分村民在得到拆迁资金后,没有认识到资金的正确使用,将拆迁补助资金到处买房,扰乱房地产经济,或者将拆迁款用在赌博等不良行为上。由于缺乏理财能力,城中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部分村民无法掌握新型技术,造成城市就业难度大,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坐吃山空,陷入生活困境。 政府部门在改造后,要做好村民的保障工作,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为重点对象,抓住城中村改造后产业调整的契机,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机会和高质量的岗位。

中国城镇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411789382.html, 中国城镇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分析 作者:邝山 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4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房地产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城镇化进展对于住宅市场价 格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设定不同类型的情形进行仿真模拟,本文认为当城镇人口增长率较高时,对住宅价格的促进作用最大,而在土地城镇化及产业城镇化较为领先的时候,住宅价格提高的幅度最小。本文建议,如果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可以相应提高土地供给,同时加快产业升级,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避免过多人口涌入城市,减少住房的刚性需求,从而降低房地产价格。 【关键词】城镇化;房地产价格;城镇化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已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于守华[1](2013)和刘 娟[2](2014)分别运用VAR模型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并得到类似的结论,认为城镇化发展是房地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同时二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曾江辉[3](2010)、和程利敏[4](2013)则通过简单多元线性回归对二者进行研究,并认为城镇化发 展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罗良文[5](2015)实证分析了不同地区中不 同方面城镇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最终认为人口城镇化在中、西部地区对房价影响显著,对东部地区不显著;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发展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黄庆华[6](2014)认为城镇化对房地产价格变动影响并不显著;董正信[7](2013) 发现住房价格对城镇化水平显著影响,而城镇化发展水平对住房价格不具有显著影响。 可见城镇化发展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城镇化是一系列经济社会变量组合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以及土地城镇化等诸多方面。本文构造城镇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完整系统结构,分析出城镇化各个方面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关系,并对房地产价格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通过仿真方案设定,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同方面的非均衡发展特点对房价进行预测并比较,从而为政府推动城镇化进程提供决策依据。 二、模型构造 (一)方程构建 本文所构建的房地产市场系统动力学模型中涉及的主要系统方程如下列各式所示: (1)土地购置面积=INTEG

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内容摘要:由于要实现现代化,中国城镇化脚步加快,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0%左右,面对如此快的城镇建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农民工享受不到同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在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及其子女教育方面都面临严重的不公平。农民工对于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城镇化推进的动力。可以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住房保障、社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对农民工的利益进行维护,使他们真正能够融入城市。这样有利于中国城市化建设健康进行。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指随着工业化而发生的经济和人口重心向城市转移,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强化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后,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开始出现松动,随着我国建设重心的转移,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的建设速度也空前加快,城镇化率迅速上升到50%,但是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不平衡,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距离拉大,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问题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 2.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民进入城市打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由于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中户籍的限制,身在城市的农民工很难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地待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住房 住房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民进入城市,住房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过热发展,楼价急剧上升,甚至部分城市居民都无法承担如此大费用。农民在农村的收入本来就

乡村振兴提纲

调研提纲 1、村基本情况(参照农业普查行政村普查表)。 2、关于产业发展及从业情况。种植业、畜牧业及其他农业生产情况。本乡镇、本县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情况。 3、关于农村环境问题。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情况和问题。自然资源、传统人文环境及开发利用情况。 4、关于文明乡风。农村送礼请客、尊老养老状况等。 5、关于乡村治理。农村治安、民主建设情况和问题。 6、关于农民增收问题。 7、精准扶贫和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农村脱贫能人乡贤带动治富情况。 要求: 1、试填乡村振兴有关指标(见附1,每村填一张表),了解乡、村能收集到的有关乡村振兴的指标及其来源,提出需要增加的乡村振兴有关指标,新增指标填在附表空栏中(空栏可扩充)。 2、每个村抽选10-50个农村居民(包括村干部、乡镇干部)填写乡村振兴农村居民调查问卷(见附2)。 3、调研报告应包括乡村振兴有关指标填报情况和建议、对乡村振兴农村居民调查问卷的分析等部分。 4、附1乡村振兴相关统计指标(村级)上报电子版和纸质打印版,附2乡村振兴农村居民调查问卷上报纸质手写版。 上报截止时间6月5日。

附1 乡村振兴相关统计指标(村级)行政村名称:

注:乡村发展规划指标,有规划填“1”,没有规划填“0”。调查员签字:徐景新

乡村振兴农村居民调查问卷 (部分加标注问题为多选,其他为单选) 1. 您的性别是____。 □男□女 2. 您的年龄是____。 □小于20岁 □20-35岁(小于35岁) □35-50岁(小于50岁) □50-60岁(小于60岁) □60岁以上 3. 您的文化程度是____。 □未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或中专 □大专及以上 4. 您的身份是____。 □村干部 □乡镇干部 □村民

【调研问卷模板】关于传统村落的调查报告

【调研问卷模板】关于传统村落的调查报告 村落文化构成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理解中国社会必不可少的透视角。分析村落文化,不仅对认识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而且对认识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选项。耽搁您宝贵的时间询问一些问题,愿您协助我们搞好这项调查工作。我们不会透露您的个人资料。谢谢!请选择最符合您自身情况的选项,若选“其他”请写出您的答案,并注明原因。 1. 您的性别? 男 女 2. 您的职业 务工人员 国家公职人员 学生 私营业主 其他 3. 您的受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高中 大专 本科 硕士及以上 4. 1、请问您在村落里居住多长时间了?

5年及以下 5至15年 15至20年 20年以上 5. 您的家庭常住人口? 3人以下 3至5人 5人以上 6. 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普通工作 从事旅游业 私营工作 其他 7. 已经有多少人口住进了现代化新民居?大多数人 一半一半 少数人 8. 您认为应该保护村落文化吗? 应该 不应该 9. 您认为村落文化保护的现状如何? 保护的很好,开发与保护并举 保护的还可以,得到基本保护 保护不到位 基本没有得到保护

10. 您对村落里的居住环境满意吗? 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11. 是否有开发公司进行考察与规划? 是 否 12. 您认为哪些因素阻碍村落的开发与保护?政府关注程度不够 村民保护与传承的意识不够 地理交通影响 市场需求低下 其他 13. 您觉得村落开发成旅游景点会有什么影响?村落得到关注,村民收入增加 破坏环境,村民生活受到影响 历史文化得到传承 和以前一样,没什么大变化 其他 14. 您对村落文化的哪些部分感兴趣? 手工艺品 村落起源与形成 传统习俗 饮食起居 都不感兴趣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978年以前 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 上海

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ID448-城镇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探究

城镇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探究 谢旦杏1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不动产研究鉴定中心,北京100871)摘要:本文首先通过我国城镇化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对城镇化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得出了城镇化推动了房地产市场发展、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的结论。之后,本文通过对我国城镇化率以及城镇人口进行了修正,得出了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市场的推动作用并不大的结论。最后本文对城镇化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房地产市场影响 The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to the Eeal Estate Market XIE Dan-xing1 (1.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al Estate Research & Appraisal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Firstly, through the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eal estate market and i urbanization n China, we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a sim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such as Urbanization drive the real estate market and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real estate market needs.Then we amend the urbanization rate and the urban population of China,to draw a conclusion that Urbanization is not play a large role in promoting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Finally, we propose some suggests that how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and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real estate market;impact

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探析 内容提要:本文从一种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我国进城农民工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研究。研究发现,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表现出一种矛盾不和谐的态势,即对城市社会在地域上的强归属和群体上的弱归属。这种状况对进城农民工和城市社会都可能并已经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对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地域归属感群体归属感 一、问题的提出 “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农民工问题正同时处在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也许正缘于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同时也成为我国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并且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流动行为的研究、农民工内部的分化或分层状况、农民工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农民工的社区研究以及农民工外出对农村发展和农民现代性的影响、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1],这些研究大多是从中宏观层面和显性的角度出发,而从农民工的社会心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城市融入和适应等微观层面和隐性角度的专门研究显得不足。然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农民工问题的根本解决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不可不研究。就如本文研究的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其不仅是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程度的重要表现和参照,同时也是影响进城农民工城市适应和城市社会稳定与整合的重要因素,农民工很多的行为都可以从该角度进行合理解释,例如进城农民工的迁移与回流、进城农民工的行为失范与犯罪、进城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摩擦与冲突等等。 对进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的专门性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但在对农民工问题的相关研究中有很多零星涉及。比如,“我们认为这种(与城市)接触的经验也会带来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的形成”、“而‘村民’心态使农民工对城市无法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只有自卑的‘陌生人’的感觉”[2],“农民工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就会使他们只有家乡意识而没有他们所在城市的社区意识,对所生活的城市社区没有归属感,更无法产生主人翁意识”[3],“要使他们(农民工)既是城市生活的创造者,又是城市生活的享受者,以致对城市产生归属感”[4],“(农民工)获得了一些较为现代化的观念,但仍对城市没有归属感”、“引导外来人口对城市的归属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城市的主人、社区的主人”[5]。 以上这些对进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的相关论述,一方面说明了这一问题存在的广泛性,有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对这一问题研究有待规范,凸现了进行专门研究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二、进城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概念界定及其层面构成 所谓“归属感”,字面上的理解是“归于、属于某种事物的情感”之意,隶属于社会文化心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 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2012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13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14年第三批共计994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统计局: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这些传统村落,无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

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城中村问题

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城中村问题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的加快,在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各大城市如武汉、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纷纷出现了我国特有的“城中村”现象。顾名思义,“城中村”就是“都市里的村庄”,是城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建成区的急剧扩大所导致的。“城中村”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特殊产物,已对大多数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而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础和向导以及城市发展的龙头,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更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布局强有力的手段。特别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实施城市建设与管理,城中村——城市规划中的核心问题亟待得到更加人性化的处理。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化;城中村;形成机制;利弊关系;改造方法1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原有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为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导致郊区化进程加速,城市边缘区土地被大量征用,城市地域空间急剧膨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带来的空间重构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城中村研究是其中一个新兴分支。“城中村”指随着城市郊区化、产业分散化及乡村城市化等的迅猛发展,被城建用地包围或被纳入城建用地范围的原有农村聚落,也被称作乡村到城市转型不完全的“具有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地域实体”。简单地说,城中村就是城市建成区或发展用地范围内处于城乡转型中的农民社区。国内学者对城中村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的城乡边缘带研究开始,随着城中村问题越发显著,研究逐渐深入。目前已在城中村概念界定、特点归纳、类型划分以及对城中村的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即在已有的学术研究上做浅层次的探讨。 2 城中村形成的机制与合理性 一方面,我国旧有的特殊社会政治制度,如土地、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确立、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碰撞,直接导致了城中村的形成。可以说,它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外来人口作为我国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以低端职业为主,以“城中村”为栖息地,并形成一个庞大的城市聚居区。与此同时,城中村里为外来人口提供的廉价住房从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城市的负担。如果没有城中村,大部分城市无法容纳大规模的外来人口。因此,应当肯定城中村的存在。 3 城中村在城市规划中的影响 城中村是物质形态、经济形态,更是一种社会形态。它在城市规划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一、依靠出租屋和集体物业的“外生式”的出租经济,被占用耕地的原住人口的日常生活有了保障。部分城市化过程中政府暂时无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得到了解决。二、其较为廉价的租金为以民工为主的外来人口提供了合适的居住

浅谈农民工进城对城镇化的影响

浅谈农民工进城对城镇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民的经济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农村的很多剩余劳动力也开始逐步向城市转移,农民工群体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不断加剧。本文首先探讨了农民工进城给城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正面影响,然后重点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以此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管理;社会和谐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的就业、子女入学、住宿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民工的问题既关系到他们的自身利益,同样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政治局面的稳定。 1 农民工进城给城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1.1 农民工超生问题 由于城市的管理制度疏于对流动的农民工的管理,导致超生现象严重。据调查,农民工超生问题占到所在城市的一半以上,而且性别出现了严重不平衡现象。增加收入是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超生很大程度上是避孕节育的措施不得当。 1.2 社会治安混乱问题 近年来,影响城市治安安全的主要因素就是农民工,例如偷盗、卖淫、赌博等。而农民工犯罪的主要原因有:①当自身利益、生存不能保障或者合法利益被掠夺时,他们因为法律意识单薄,多采用不合法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比如说偷走厂里原料,纠集农民工打架斗殴或者以暴制暴;②有些农民工不满城市人的歧视,对居住条件、收入、福利、子女入学的不平等耿耿于怀;③农民工的犯罪多表现为团伙作案,盗窃、卖淫、销赃、拐卖儿童,他们多为老实巴交的农民,多被同乡引诱犯罪;④孤身在外,缺少亲情、友情、爱情,导致躁动不安、寂寞,又无法及时有效的释放,时间一长就会滋生犯罪念头。 1.3 城市压力剧增的问题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涌上城市,城市不堪重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城市的环境污染严重,每天污水的排放过多、垃圾过多不能及时清理都造成了污染,特别是人口流动量大的火车站、农贸市场等地方;②食物、水、日常所需的供应

城市化进程,发展历史

1.城市化 城市化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最主流的事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言“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中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在未来的30年中,城市化将是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主流。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刚达到6.1亿人,城市化率约47%,每年增长将近一个百分点。在未来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达到75%左右,中国将会出现巨大的人口变迁过程,即将有6亿农业人口走进城市。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空前的变化。我们甚至可以以城市化进程度量房地产业的未来。每年城市人口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消化新增住宅供应的大半。以南京为例,根据建委统计,在2000-2005年,城市人口增加了125万,每年增长25万人,按照人居住房面积30平米计算,每年城市人口增加的增量需求为750万,基本等同于每年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的平均值。新增城市人口也为住房投资的转让和租金实现提供保障。南京市2020年人口要超过千万,基本上仍将持续每年增长20-30万人。 从城市化的数量来看,其是分阶段的,30%以下是城市化低水平时期(我国2000年前),30%以上是快速增长期,50%以上是平稳增长期,70%以上才是成熟期,而郑州是2011年3月份的数据显示郑州的城市化进程是41%,还有30—40年的黄金发展期。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时期。

早期城市因生产力水平不高,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城市发展受到限制。那时城市数目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主要分布在灌溉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早期城市主要为行政、宗教、军事或手工业中心。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二是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中叶开始,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欧美国家城市数目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英国在190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近代世界城市化的又一特点是亚非国家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是近代城市化的第三个特点。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上升到29.2%。三是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因为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以后,经济上也有一定发展,这一切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已经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当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发达国家的

棚户区与城中村的区别

地理小作业-----棚户区与城中村的区别 (资料来源:经济观察网) 城中村: 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北京市的“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带和城乡结合部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员相对集中,违法建设、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严重,市政基础设施匮乏,房屋破旧,环境脏乱,社会管理混乱,城市公共安全隐患多。据统计,北京城八区约有这类的“城中村”231个。 由于拥有自己的棚户完全不可能,农民工如果想要走出集体宿舍建立家庭生活,通常只能靠廉租私屋,包括出租棚户。而在严格的“城管”措施下,这些居处只能不稳定地存在于两类地区:一是被都市化了的前农村(所谓“城中村”),二是城市郊区即所谓“城乡接合部”。这两类居处在外观上有着若干不同。“城中村”由于已经处于都市化地区,实际地价已很高昂,为了尽可能提高房地收入,当地户籍居民建造的出租屋往往是高度密集的简易楼,楼高可达十多层,而其密集程度则被人称为“亲嘴楼”。这样楼房林立的聚落类型看上去远比通常所说的棚户区“现代化”。而这些楼房的主人虽然户籍上是“农民”,在面临强制拆迁时也可能是弱者,但他们与数量多得多的贫困租户相比不是一个档次,甚至与“市民”相比,他们的房租收入也令人羡慕,以至于改变他们的“农民”户口反而常常要实行强制。 棚户区: 城乡接合部,尤其是远郊区,由于实际地价低,当地户籍居民投资少,出租屋更为简陋,楼房很少,常常就是棚户,由此在一些大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往往形成一条“棚户地带”。同为租户,与“城中村”的租户相比,这里的“外地”租户居住条件更差。与往往同为“农民户口”的城中村房主相比,则这些租户不仅住得差,而且身份也更为卑下。而与“合法棚户区”的市民相比,他们由于没有“棚户居住权”,更是明显的处于更为弱势的地位。换言之,在“租户”、“农民户口”和“棚户居民”这三重身份中,他们的地位都是最低的。 综上,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脱节的问题,大量农民进城,大体居住在城中村和棚户区两类地方,但城中村的居住条件要好于棚户区,地价也相对较高。 2-3 张锦

XX县XX村乡村振兴规划方案(乡村农村)

XX县XX村乡村振兴 战略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村民增收、脱贫致富为目标,按照农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最终达成:农村产业—强、乡村环境—美、乡风文明—淳、乡村治理—安、农民增收—富的乡村振兴蓝图。 二、发展原则: 1.尊重现状·合理布局 2.整体推进·重点先行 3.设施配套·技术可行 4.传承历史·突出特色 5.注重文化内涵 三、发展目标: 搞活农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早日实现村民脱贫奔小康。实施村庄土地环境整治,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

量和生产生活条件。最终将李家源、阿东村建成布局合理、产业突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文明和谐、安居乐业的幸福乡村,成为陕西省深度贫困村整治振兴的示范村。 四、资金来源:整合各种项目资金,捆绑使用。 1.移民搬迁工程:XX万元300户XXXX万元 2.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收益约XXXX万元 3.旱改水项目:XXXX元XXXX亩XXX万元 4.乡村道路建设项目 5.城乡发展建设项目 6.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 7.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8.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扶持项目 9.乡村教育文化体育发展项目 10.其他政策性扶持项目 五、特色产业: 1.建立万亩新品种苹果基地 2.美丽生态乡村体验基地 3.种植业 4.养殖业 六、乡村新格局:

新农村居住区、村民委员会、乡村超市、医疗站、文化站、接待站、食堂、幼儿园、图书馆、公共浴室、文化体育广场、3A级公厕、沼气池、涝池、养殖场等。 村庄道路、居民区实现绿化、美化。 七、创新机制: 1.建立村民股份机制,成立股份合作经营公司,实行所有权、产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土地、宅基地、房屋、规模生产资料等评估入股,经营公司全权负责各项经营活动,优先使用村里人才和劳动力。 2.经营公司与投资商建立联营机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产品销路与市场问题。 3.经营公司与科研、大专院校建立协作机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问题。 八、规划方案: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18】1号文《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精准扶贫的政策精神,依据省、市、县扶贫总体规划,结合XX村的实际现状,编制《XX村乡村振兴规划方案》。 规划提纲: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规划背景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 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石达开过境的焚烧,“文革”时期“破四旧”的冲击以及近三十年来乱拆乱建等方面的原因,至今已损毁得面目全非,连一条完整石板路也找不出了。又如有着1500多年建村历史的下灌村,改革开放初期尚有600多座古民居,而现存只有110多座了,其损毁之严重可以说是不堪回首。 2.保护意识不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普遍缺乏保护意识。农村很少有人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那些雕龙画凤的老房子其实蕴藏着“金银财宝”;不少家庭建新房时都拆掉了旧房,即使不拆也不修整,任其虫蛀雨淋,墙塌瓦掉。有的政府部门为了上新项目,征地拆迁时,大拆大改,根本不考虑对传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