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中国法制史重点归纳

自考中国法制史重点归纳

自考中国法制史重点归纳
自考中国法制史重点归纳

唐律的影响

1、对之后历朝立法的影响

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对《宋刑统》、《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等法典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当时东亚国家立法的影响

对朝鲜、越南、日本等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影响,这些国家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吸取唐律的内容,以其为基础而制定本国法律,如朝鲜的《高丽律》,越南的《鸿德刑律》,日本的《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等。唐律是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在世界法制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朝法律有关贵族官吏特权的规定(1)议。即八议,指八类高管达贵在犯罪后,享有通过大臣商议,再经皇帝裁决而减免刑罚的一种特权。分别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2)请。指通过上请程序而减免刑罚的一种特权。

(3)减。指有一定身份的官员及其亲属犯有流以下罪行的,可以享受减一等处罚的一种特权。(4)赎。指官吏贵族及其亲属犯有流以下罪的,可享受用铜赎罪的一种特权。(5)官当。指官吏可以用官品来抵罪的一种特权.

告诉的限制

(1)对亲属间告诉的限制。根据?同居相为隐?的原则,禁止亲属间互相告诉,特别是卑幼控告尊长。(2)对奴告主的限制。(3)生理上的限制。80岁以上、10岁以下的人,以及笃疾者。(4)对囚徒的限制。不合要求告诉的处罚

(1)禁止诬告。诬告反坐。(2)禁止用匿名书信告诉。

(3)禁止疑告。即要求有确切的年月、事实。

南京国民政府立法特点

(一)立法权由国民党直接控制(二)法律制定的速度较快(三)数量大、内部协调性较差

南京国民政府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特点(一)收回领事裁判权

1943年,与美国、英国等签订协议,取消领事裁判权,此后从其他国家陆续收回治外法权。(二)民事诉讼采取不干涉主义原则

不干涉主义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完全以当事人的意愿为准,法院一般不作主动干涉。(三)普通刑事诉讼和特种刑事诉讼并存

秦朝的罪名

(1)盗徙封罪即私自移动田界,是秦朝的一种破坏经济秩序的犯罪,处以赎耐刑。(2)以古非今罪即以过去之事非议或指责当今的政策和制度,是秦朝一种危害专制皇权的罪名,处以族刑。这种罪名起到了钳制言论自由的作用。

(3)非所宜言罪即说了不该说的话,是秦朝一种危害专制皇权的罪名,用于钳制言论自由。

(4)投书罪即投递有害于统治秩序的匿名信,要求见到这种匿名信的人不能传播,当即焚毁。是秦朝一种危害专制皇权的罪名。名词解释

具五刑秦朝的一种死刑,是一种极端残忍的肉刑与死刑并用的刑罚。执行方式为先对

罪犯施加黥、劓、斩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

杖活活打死,然后枭首示众,并将尸骨剁成

肉酱。有诽谤谩骂行为者,先割断其舌头。

城旦舂即强制筑城、舂米的徒刑,是秦汉

时期的一种广泛使用的劳役刑。城旦,指男

犯为筑城等劳役;舂,指女犯为舂米等劳役

鬼薪、白粲即强制罪犯从事为宗庙砍柴伐

薪、择米一类的劳役,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广

泛使用的劳役刑。鬼薪,指男犯为祭祀鬼神

而上山砍柴;白粲,指女犯为祭祀鬼神而择

米做饭。

五善是秦朝官吏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是官

吏选任的标准。一是?忠信敬上?,即效忠皇

帝;二是?清廉毋谤?,即廉洁奉公;三是?

举事审当?,即办事审慎妥当;四是?喜为善

行?,即乐善好施;五是?恭敬多让?,即为

人恭敬谦让。

察举也称荐举,是秦朝选任官吏的方式之

一。是自下而上地举荐人才为官,由朝廷或

主管官员进行考察任用的制度。被推荐者在

品德操守及财产方面应符合一定的条件

秦朝的手工业管理法规

为了加强手工业的管理,秦朝制定了《工律》、

《均工律》、《工人程》等相关法律,对产品

的规格、质量等作了规定。

(1)关于产品规格,规定制作同类产品,

其大小、长短和宽窄必须相同。

(2)关于产品质量,规定生产责任和产品

检验评比制度,要求在生产的器物上注明制

作的官署或工匠的名称和名字,以便检查。

(3)规定不符合规格和质量的不合格产品,

不得进行买卖,并对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秦朝的市场贸易管理法规

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秦朝制定了较为

细密的市场管理法规。(1)关于商品价格,

《金布律》规定凡出售的商品必须明码标价

(不到一钱的小商品除外)。(2)为了防

止欺诈行为,《关市律》规定商家在收到钱

后,必须当面讲钱放入钱筒中。

(3)关于度量衡。秦统一中国后,制定了

统一的度量衡制。为保证市场上度量衡器的

准确性,严格地规定了其标准规格及误差,

并规定官吏每年检查校正一次,不准确的要

予以处罚.

汉主要的法律形式

(一)律——是经过一定立法程序修订后颁

布的成文法,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

是基本的法律形式。

(二)令——是皇帝发布的诏令,是一种单

行法规。

(三)科——是关于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单行

法规,又称为?事条?或?科条?。

(四)比——是在法律没有正式规定的情况

下,援引以往已经判决执行的典型案例作为

判决依据,又称?决事比?或?辞讼比

?犯跸—指冲犯皇帝仪仗、车骑影响通行。

首匿—指首谋隐匿犯罪,处以弃市之刑。

通行饮食—指为对抗朝廷者充当向导、提供

食物及传递情报的犯罪行为,处以大辟之刑。

见知故纵——指官吏知道犯罪必须予以追

究,否则将获同罪。

左官——规定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命,不经中

央委派而出任诸侯国的官职即为?左官?,命

官者和受命者都要受到严厉惩罚。

酎金不如法——指王侯献给天子的醇酒和

赤金,若是色量不符合标准,就构成这一罪

名,失去领地和爵位。

阿党附益——阿党是指由中央委派的诸侯

国丞相对诸侯的罪名不予揭发;附益是指中

央朝臣与诸侯相勾结。是汉朝时为了加强皇

权、监控地方势力而规定的罪名。

沈命法——即地方各级官吏对聚众造反者

未发现或发现而未全部捕获者皆处以死刑

矜老恤幼原则

(1)除特殊犯罪、诬告及杀伤罪外,一般

可以免刑。(2)具体刑罚上给予宽宥。

(3)监禁期间有免戴刑具的优待。

(4)女徒顾山——是西汉时为女徒犯规定

的专门赎罪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雇人代

替服役的办法。它体现了对女犯的矜恤。

取息过律——即收取利息超过了法律的规

定,这是汉朝时的一种罪名,其主要目的是

限制利率,防止高利贷,以缓和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

非正?、?非子?罪——是汉朝时关于身份继

承方面的罪名,?非正?是指不由嫡系正宗继

承爵位;?非子?是指不由亲生之子继承爵位。

犯此罪者依律免为庶人

尚书台——汉朝时的中央行政机关。汉武帝

时,原本在内廷掌握图书、奏章的尚书逐渐

被委以处理军国大事的重任,随后,又建立

了尚书台,扩充组织。东汉光武帝时,尚书

台日趋庞大,成为中央的主要行政机构,使

得?三公?形同虚设。尚书台的出现和强大是

皇权加强的体现。

上计律——是汉朝时有关官员考核的法律。

所谓上计,指每年年终由郡守派出上计掾和

上计吏各一人,携带写有本郡内农业生产状

况、户口增减、治安情况等内容的上计薄,

到中央向丞相汇报。经过考核,根据其考核

结果决定赏罚。

六条问事——西汉武帝时期建立的监察官

员的制度。规定刺史以六条问事,行使监察

权。其目的在于督促郡守平理政狱,严防其

与豪强势力相勾结。

廷尉——秦汉时专设的审判机关,长官也称

为廷尉。其主要职责是:一、手里地方上报

的疑难案件,并审批地方的死罪案件;二、

办理皇帝交办的诏狱

告劾——汉朝时起诉称为?告劾?。?告?指吏

民告发违法犯罪,其中包括原告直接去官府

告诉,相当于现代诉讼中的自诉。?劾?指由

官吏请示司法机关立案审理的诉讼行为。

颂系——按照汉律规定,老幼孕妇可以免戴

刑具.

读鞫——司法官员在判决前,对审理获得的

违法犯罪过程和事实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向

被告宣读其内容。

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在

押犯人的复核审问,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

关的决狱情况,以平反冤狱及督办久系未决

案件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始于西汉,对于

平反冤狱、改善狱政、监督司法起到了一定

作用,是古代实行审判监督的一个途径,为

后世所继承。

律学的发展

1、法律注释的水平明显提高。

2、法典编纂技术渐趋成熟。

3、律学理论水平进一步发展。

官当即官吏犯罪后,法律允许其以官职或爵位来抵罪的制度。这是有官职和爵位者的特权,维护了统治阶层的利益。这种制度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法律儒家化的体现,为后世所继承

曹魏的屯田制

指在国有土地和无主土地上,由国家直接派官员管理而不受郡县管理,按军事组织的方式,强征佃客进行开垦耕作,收成按四六或对半分向国家交租。屯田制使国家的军粮供应有了保障,为曹魏统一北方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晋的占田制

晋武帝颁行?占田令?,规定官员按品级高低限额占有田地及佃客。老百姓也可按男女不同而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国家承认并保护其土地私有权。占田制对限制土地兼并、保证每个人都拥有土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对超过限度占田如何处臵等问题缺乏规定,加上贵族官僚的抵制,不久便归于失败。

北魏的均田制

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均田令?,规定分给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妇人及奴婢一定的田地。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限制了豪强兼并土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稳定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但是,均田制并没有促动地主原有土地,授田始终不足额,而税赋则按足额标准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均田制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具体的做法是,在各州郡设大小中正,分别以本地人在中央任官者充任,负责察访和品评本州郡人士。评议人物的标准有三:家世、道德和才能。评价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人物的品级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这一制度取代了原来由各级地方行政长官荐举管理的制度,有利于选拔符合中央需要的官吏。但到了西晋时,逐渐成为门阀士族的政治工具,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一制度在隋朝时被废除。

律博士

是曹魏魏明帝时在最高审判机关廷尉之下设立的官职,专门负责教授法律知识,增长司法官的专业素质与办案水平,培养司法人才,成为我国最早设臵的专门从事法律教育的机构,对古代法律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录囚——魏晋南北朝时,为加强皇帝的司法权,皇帝经常直接参与司法,亲自录囚或者派亲近大臣到各地审录囚徒,以加强对各级司法机关审判活动的监督和检查。

保辜制度是一种在伤害人的犯罪后果不是立刻显露的情况下,根据受害人在一定期限内伤情变化的结果,来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的制度。

三司推事——唐代的一种会审制度,即遇有大案、疑案,通常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的长官一起会同审理。

宋法学成就

(一)洗冤集录作者是南宋宋慈。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医学著作。(二)《名公书判清明集》是胡颖等人所编

著的一部宋代诉讼判词和官府公文的分类

汇编。

宋朝刑事法制的主要内容

凌迟出现于五代,宋朝时成为法定刑。是

中国古代最为残酷的生命刑。

折杖法——是将笞、杖、徒、流四种刑罚折

抵为一定数量的杖刑的刑罚制度,其总体取

向是使刑罚减轻

刺配在宋真宗时被上升为法定刑,意味着

肉刑再次成为法定刑罚。

盗贼重法及重法地

重法地——北宋时设立的一种刑事制度,指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统治者

将某些重要地区划为“重法地”,在此区域

内的盗贼犯罪,要适用比《宋刑统》更重的

处罚。

新设罪名

“天地坛非执事辄临”,“盗剥桑柘之禁”。

立继子——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健在时收

养的养子。命继子——夫妇双亡后由近亲

属指定的养子。

鞫谳分司制即审与判分离,分别由不同的

官员担当的诉讼审判制度。负责审问的机关

为“鞫司”或“狱司”,负责判决的机关为

“谳司”或“法司”。这一制度有利于避免

司法官专权而导致冤案,但也带来司法程序

复杂的弊端。

翻异别勘制翻异指犯人推翻原来的口供,

别勘指改换审判官重新审理。翻异别勘制是

指犯人推翻原口供时应该改换审判官重新

审理的制度。

务限制是关于农忙时停止民事诉讼的制度。

每年二月初一至九月三十日,称为“务限期”,

期间州县官府停止受理有关田宅、婚姻、债

务、地租等民事案件。这一制度主要是考虑

到不可因诉讼而影响农业耕作,也有一定的

限制民事诉讼的意图

理雪制度指当判决生效后,犯人及其家属

如有不服,可以依程序逐级进行申诉。申诉

须在一定期限内(三年)提起,切须遵守一

定的程序。受理申诉案件的官府应在期限内

组织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的官吏进行审理。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国第一部用少

数民族文字刊行的法典。

辽法制的主要内容

1、罪名逐渐增多,分布逐渐合理。

2、刑

罚四种:杖、徒、流、死。 3、法外用酷刑

的情形普遍存在。

4、特点:既大量吸收唐宋法律原则和制度,

又大量保留契丹习惯

元法制指导思想

1、循旧礼,重纲常之教

2、附会汉法,构

建封建法制 3、延续蒙古旧制,实行民族分

治 :以蒙古旧制或习惯治理蒙古人,以汉法

治理汉人。

元立法概况

1、约孙——蒙古部落时期的传统习惯。

2、

《大札撒》是蒙古族的第一部成文法,实

际上是蒙古习惯法的汇编。由成吉思汗主导

完成,时间为1203年。

《条画五章》。是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的

第一次立法。

《至元新格》是元朝建立以后制定颁行的

第一部成文法典。

《大元通制》标志元朝建国以来法典编纂

基本完成,元代法典至此定型。特点:它

是一部由法规和判例组成的汇编,是成文法

与判例法的结合。

《元典章》仿照《唐六典》体例,以各部

职掌分列法条,开启了明清律六部分篇的先

河。

《至正条格》元朝的最后一部法典,未及

实施。

“婚书”是婚姻成立的要件。由男方婚书和

女方回书两部分组成。

元婚姻继承制度

1、婚姻成立。“婚书”是婚姻成立的要件。

由男方婚书和女方回书两部分组成。

2、婚姻形式(1)入赘。一般分为四类:

养老、年限、出舍、归宗。(2)收继婚。

即未婚男子收娶家族中的寡妇为妻。

3、婚姻解除(1)允许双方协议解除。

(2)男方订婚五年无故不娶,女方可以改

嫁。(3)未婚夫是海盗或被处流刑,女方

可以改嫁。

4、继承制度(1)没有严格规定宗祧继承,

多主张依其本俗继承。(2)规定婚生子和

非婚生子都有继承权,但数额不同。(3)

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赘婿、侄子享有继承

权。(4)在“户绝”的情况下,未出嫁的

女儿享有继承权。

诉讼代理只适用于两种人:(1)年老、疾

病和行动不便者;(2)退休或暂时离任的官

员。

定罪量刑的原则1、确立比附原则。

律条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应比照最相近的

律条定罪量刑,或加重或减轻刑罚,并上报

刑部转呈皇帝批准。后来将一些具有典型意

义的案例编在一起,作为各级官府比附定罪

的参考。

2、化外人相犯确立属地主义原则。

(二)刑罚

1、恢复唐宋的笞杖刑。

2、五刑之外,还

有充军、凌迟、枷号、刺字、廷杖等刑罚。

廷杖——指依皇帝旨意在朝廷上对官员进

行杖责的法外刑罚。它在明朝时实现了制度

化,体现了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

明婚姻与继承制度

1、确定平民娶妾的条件:四十以上无子。

2、

婚姻解除方面的调整。(1)“义绝”与唐律

规定有所区别。(2)扩大禁止通婚的范围。 3、

进一步扩大夫权。 4、鼓励寡妇守寡。

5、继承方面。坚持身份继承的嫡长子继承

制和财产继承的诸子均分制。(1)身份继

承,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2)财产继承,突出保护直系晚辈亲属财

产继承权利的原则。妾生子和奸生子取得一

定的财产继承权。已出嫁的女儿有一定的继

承权。

清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一、详绎明律,参以国制二、崇儒术、重

礼教三、维护旗人特权

1、法律特别保护旗地旗产

2、旗人犯罪,地方官不得审判。

3、旗人

犯罪享有减等、换刑等特权。

文字狱——指对士大夫著述中的文字语句

进行附会苛责,锻炼成狱,罗织大案,推行

文化思想恐怖政治。

会审制度

1、热审——指每年小满后十日到立秋之前,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官员,审理发生在京畿的笞杖案件,并予以从轻发落的制度。其目的在于加快审结速度,避免犯人因暑热病死在狱中。

2、秋审——是朝廷各部院长会同复审各省上报斩、绞监候案件的审判制度,因每年农历秋八月中下旬进行而得名。

3、朝审——中央各部院长官会同复审刑部在押斩、绞监候罪犯的审判制度,时间一般为每年霜降以后,秋审的前一天进行。

经过秋审、朝审,分四种情况处理:(1)情实;(2)缓决;(3)可矜;(4)留养承祀会审制度的意义:

(1)通过细密和严格的程序对案件进行审核,及时处理滞留案件,对危害较轻的罪犯判以缓决,可起到镇压与恤刑的双重效果。(2)加强皇权对司法的控制,尤其是对死刑的控制,有助于法律适用的统一,限制地方的滥杀与擅杀。

《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及其内容、影响1908年颁布,由宪政编查馆编订。内容包括“君上大权”(正文)和“臣民权利义务”(附录)两部分。前者赋予了君主种种大权,后者主要是规定人民有当兵、纳税和服从清政府法律的义务。《大纲》的重心仍是维护君上大权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的颁布

背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内容及特点:

(1)采纳英国式的虚君共和模式,对皇权作了许多限制。(2)提高了国会地位。(3)明确要实行责任内阁制,扩大了内阁总理的权力。(4)规定了皇权、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制衡原则。

预备立宪的实质、影响与意义

从本质动机来说,是一场政治欺骗活动,其前提是维护皇权统治。但预备立宪活动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1)它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权贵之间的矛盾,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催生了新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的诞生。

(2)预备立宪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机构,如资政院、谘议局,是封建政体的异体,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

(3)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法律理念,传播了宪政文明

晚清修律的指导思想

(1)西法与中法相结合。“务期中外通行”。(2)修律与促进法制文明相结合。

(3)修律与传播法律新思想相结合。

修律的主要内容

(一)删改旧刑律,颁行《大清现行刑律》。 1、改名为“刑律”,以示与旧律不同。 2、取消旧律按六部分的六律总目,除保留“名例”为总则,将各条按其性质分为三十门。 3、根据现实情况对条款进行调整、删节:一是删除一些过时的条款(如同姓不婚),二是删除一些特权条款(如换刑);三是删除一些民事条款。 4、改革刑罚制度。删除凌迟、枭首等酷刑,确立了新的刑罚体系。 5、增加一些新的罪名,如妨害国交、妨害选举等。(二)制定并公布《大清新刑律》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刑法典。主要内容及特点: 1、改变了旧律体制,抛

弃了“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

2、确立新的刑罚制度。取消流刑、遣刑,

将刑罚分为主刑、从刑。 3、减少死刑条款,

减轻刑罚。 4、采用了近代西方的刑法原则,

实行罪刑法定主义。(三)制定《大清民

律草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刑法

典。未来得及颁布实施。分总则、债、物

权、亲属、继承5篇。由日本法学家松冈正

义为主起草,以德国、日本和瑞士的民法为

渊源。四)《大清商律草案》和其他商事立

法(五)诉讼律的制定先后完成《大清刑

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和

《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但均因辛亥革命

爆发而未及实施

(六)修律过程中的“礼法之争”是一场

围绕新刑律中是否应该加入传统礼教内容

而展开的争论。礼教派代表:张之洞、劳

乃宣,法理派代表:沈家本、伍廷芳、杨度

争论的主要问题:干名犯义的存废;存留养

亲是否编入刑律;无夫奸是否定罪;子孙违

反教令是否为罪;子孙卑幼能否对尊长行使

正当防卫权。

修律的影响

(1)导致了传统法律体系的解体。(2)

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3)促进

了西方法律思想、观念的引进和传播

外国在华的领事裁判制度

(一)领事裁判权指外国在华侨民成为民

事、刑事诉讼的被告时,中国法庭无权裁判,

只能由其本国派驻中国的领事按其本国法

律进行裁判。确立领事裁判权的是1843年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二)会审公廨制

度是列强强迫清政府在租界设立的特殊司

法审判机关,实际由外国人控制,主要负责

华洋混合案件的审理。它名义上是中国的司

法机关,但实际上完全被外国领事所把持。

(三)观审制度指在原告是外国人、被告

是中国人的案件中,原告所属国领事官员有

权前往观审,中国承审官应以观审之礼相待;

如果观审官员认为审判、判决由不妥之处,

有权提出新证据、再传原证,甚至参与辩论。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在总结西方宪政的

弊端及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宪法理论。

其核心是五权分立,即在行政权、立法权、

司法权之外,再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

分别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

监察院行使,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制约。

权能分治——权即民权,指民众管理政府的

力量;能即政府自身的力量。权能分治就是

指政权与治权相分离,以政权制约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明确了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国。(2)明确了中华民国史一个主权独立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规定国家机关采

取三权分立原则。(4)明确了人民的民主

权利和义务。(5)明确了保护私有财产和

私营工商业的原则。特点(1)改总统制为

责任内阁制。(2)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3)

确立了约法的最高效力和修改程序。历史意

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国的宪法性文件。

(1)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主权在

民、平等、自由原则,废除了封建专制制

度。(2)正式宣告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

领土完整的统一国家,有利于反帝国主

义。(3)在经济上明确保护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

明确保护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为西方思想

文化的传播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条

件。(5)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6)

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地位和影响。

4、局限性(1)空讲民主共和,没有正面

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

论述。(2)没有对封建土地制度进行任何

改革。(3)一些规定带有因人而设的痕迹,

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

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

1、禁止刑讯。

2、禁止体罚。

3、罪刑法定,不溯及既往。

4、实行审判

公开和陪审制。 5、反对株连。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

1913年4月北洋政府召开中华民国第一届

国会,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并成立宪法起

草委员会。因该委员会的办公地点在北京天

坛祈年殿,故称其起草的宪法为?天坛宪

草(二)主要内容和特点(1)规定责任内

阁制。(2)强化国会对大总统的制约,设

立国会委员会为常设机构。(3)规定总统

任期为5年,并只能连选连任一次。(4)

确立独立的审计制度。评价:(1)与《临

时约法》一样,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专制,

有因人设法的问题。(2)在国家权力结构

和制度设计方面,比《临时约法》更为合理。

《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1914年3月成立受袁世凯控制的?约法会议

?,并提出?修改约法大纲七条?,强化总统

权力。1914年5月1日正式公布。

(二)主要内容及特点 1、扩大总统的权力。

2、废除责任内阁制

3、以立法院代替国会。

《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曹锟通过贿选

当上总统,为正名而开国会,于1923年10

月10日颁布宪法。(二)主要内容 1、国

体规定国体为民主共和国。 2、政体在三

权分立的体制下坚持议会制、责任内阁制和

司法独立制度。3、人民的权利与义务(1)

平等权,自由权,诉讼、请愿、陈诉权,选

举与被选举权,从事公职权;等等。(2)

纳税、服兵役、受初等教育等义务。评价

是民国时期诸宪法中最完善的一部宪法。但

以?贿选宪法?而为人诟病,且未实施。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背景:蒋介石

忙于内战,一直未能制定出训政约法,引起

了党内外的不满,为政敌提供了反对的口实。

(冯玉祥、阎锡山联合汪精卫等另立政府,

发布《太原约法》) 1931年通过。

基本内容(1)国体——共和国,主权属于

国民全体。(2)政体——确立了国民党一

党专政的体制;中央与地方采取“均权制度”

原则,规定地方自治制度。(3)人民的权

利与义务。规定了较为广泛的权利。但强调

国家本位,规定可以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征

用或征收人民的财产。(4)经济文化。规定

了兴办实业、调节经济、发展教育等纲领。

《中华民国民法》

(1)由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5编

构成(2)“民事法律无规定者,依习惯,

无习惯者,依法理”。

主要特点

(1)对西方法律的继受和移植

(2)对中国固有法的保留和改造①规定典权制度。②在家庭制度方面,专设“家”一章,规定家长的相关权利。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夫权。

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特点(一)收回领事裁判权(二)民事诉讼采取不干涉主义原则 . (三)普通刑事诉讼和特种刑事诉讼并存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正式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二)基本内容

1、确定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任务——消灭一切剥削参与,赶走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有系统地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2、规定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形态 .最高政权——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实行议行合一。

3、规定工农民众的各项基本权利

4、规定经济、民族和外交政策(三)历史意义

1、正面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根本大法。

2、负面评价——由于受到王明左倾思想的影响,大纲存在着一些错误和不足:(1)剥夺了资本家、富农参加政权的权利以及政治上的自由权利;(2)土地政策上强调土地国有,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3)在民族问题上规定少数民族享有“完全自决权”。

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没收土地的范围——从“没收一切土地”到不没收富农的土地。 2、分配方法——按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分配土地。“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3、所有权的归属——实行土地国有,但不禁止土地的出租与买卖。

人民民主政权劳动法基本内容

1、适用范围——凡在企业、工厂作坊及一切生产事业和各种机关的雇佣劳动者。

2、废除对工人的各种封建剥削和压榨

3、保护工人的各种合法权益

4、劳资纠纷的处理——先由劳资双方拍代表进行磋商,或交由劳动部门的仲裁委员会解决;如不能解决,由劳动法庭判决。

诉讼与审判制度

(一)诉讼与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

1、保障人权、诉权平等

2、简化程序、方便民众

3、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二)起诉1、公诉 2、自诉 3、群众团体起诉(三)人民调解制度

1、缘起

2、调解范围

3、调解形式

4、调解的原则

5、调解的方法和纪律

6、调解制度的意义(四)审判制度 1、审判方式(1)法庭审判(2)就地审判(3)巡回审判(4)群众公审 2、马锡五审判方式

夏朝法制指导思想——奉天罚罪的法制观

奴隶制五刑:墨、劓、膑、宫、大辟

昏、墨、贼,杀:昏:?己恶而掠美为昏?,即自己做了坏事却窃取别人的美名;墨:?贪以败官为墨?,即贪得无厌,败坏官纪;贼:?杀人无忌为贼?,即肆无忌惮地杀人酷刑——炮烙、剖心、醢、脯

继承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行政制度——内服,外服(理解)

内服——商王所在的地方称为内服,由商王

直接管辖;外服——诸侯王、卿大夫及士

的封地称为外服,有一定的自主权

司法活动的参与者——商王、贵族、卜者

监狱——圜土、羑(牖)里

审判制度——天罚,神判

周礼是西周时周公制定的一整套以维护宗

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

章制度、礼节仪式。

法律形式—《九刑》,《吕刑》,誓、命、诰

西周的刑法原则(1)矜老悯幼原则

80岁以上的老人和7岁以下的小孩不必承

担刑事责任。(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

与偶犯的原则过失为?眚?(sheng),故意

为?非眚?;惯犯为?惟终?,偶犯为?非终?(3)

罪疑从轻、众疑从赦原则(4)世轻世重原

则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

用重典?。

罪名(1)违抗王命罪:要求绝对服从王命,

否则处以死刑。(2)不孝不友罪:不孝敬

父母,不友爱兄弟,要严加惩罚。(3)杀

人罪:杀人者要刑杀于市,并陈尸三日。(4)

寇攘奸宄罪寇为抢劫,攘为夺取,奸为在

内作乱,宄为在外作恶。指为了抢劫财物而

杀人的罪行,一般处以死刑。(5)失农时

罪:要求百姓按农时进行生产,违反者要受

到法律制裁。(6)群饮罪:对聚众饮酒的

行为进行法律制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秩

序。

契约制度——质、剂、傅别

中央司法机关——司寇(大司寇、小司寇),

士师

楚国的立法(1)《仆区法》:有关隐匿逃亡

之人及窝藏赃物的法律。(2)《茆门法》:

规范有关进入宫廷的禁止事项的法律。 2、

晋国的立法(1)被庐之法:与官吏爵秩有

关的法律。(2)常法:由晋国执政赵盾(赵

宣子)制定的法律,未公布。(3)范武子

之法:由执政范武子制定的法律,内容与官

吏爵秩有关。(4)赵鞅、苟寅将赵盾制定

的法典铸在鼎上。

3、郑国的立法(1)子产铸刑鼎(2)邓析

的《竹刑》

《法经》由魏国的李悝制定。六篇:

《盗法》——侵犯官私财产所有权的行为。

《贼法》——侵犯他人人身安全及危害政权

的犯罪行为。《网法》——有关审判、断

狱的法律。《捕法》——有关追捕罪犯的

法律。《杂法》——有关处罚狡诈、越城、

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具法》

——有关定罪量刑的原则的法律。历史地位

与影响(1)《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系统的封建法典,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立法成

就。(2)它开创的法典编纂体例与法典的

内容对后世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篇章结

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具有系统性与合理

性。(3)它以镇压盗、贼为立法宗旨,成

为后世封建法典奉行的指导原则。(4)它

贯穿了重刑主义的法制原则,为后世所继承。

秦朝的立法概况

1、云梦秦简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

地出土了大量的秦朝竹简。这些竹简是一个

名叫?喜?的官吏的陪葬物。竹简上记载了战

国末期秦国至秦朝初年的法制内容,包括秦

律、《法律答问》、《封诊式》等。它为研究

秦国及秦朝法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法律答问是?云梦秦简?中的部分内容。

是以问答的形式,利用案例的方式,对法律

内容、法律适用及诉讼程序等问题作出具体

说明。它既是对律文的解释,也是对律文的

补充,与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它有利于

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为后世的法律解释提供

了经验。

3、《封诊式》式?是秦朝的一种法律形式,

是关于国家机关在某些专门工作中的程序、

原则及有关公文程式的法律文件。《封诊式》

是?云梦秦简?中的一部分,它属于?式?的一

种,是关于司法审判工作的程序、要求以及

诉讼文书程序的法律文件。其中,除了两则

关于?治狱?和?讯狱?的一般原则规定外,还

有?封守?、?覆?、?有鞫?等有关法律文书程

式的规定以及选编的典型式例。

4、廷行事是秦朝的一种法律形式,是律的

补充形式之一。它是一种成例,是司法机关

对案件进行审理判决的先例,可以作为审理

判决案件的法律依据。

即投递有害于统治秩序的匿名信,要求见到

这种匿名信的人不能传播,当即焚毁。是秦

朝一种危害专制皇权的罪名

秦朝的刑罚(1)具五刑秦朝的一种死刑,

是一种极端残忍的肉刑与死刑并用的刑罚。

执行方式为先对罪犯施加黥(qing)、劓、

斩左右趾等肉刑,再用笞杖活活打死,然后

枭首示众,并将尸骨剁成肉酱。有诽谤谩骂

行为者,先割断其舌头。(2)城旦舂即强

制筑城、舂米的徒刑,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广

泛使用的劳役刑。城旦,指男犯为筑城等劳

役;舂,指女犯为舂米等劳役。

矜老恤幼原则(1)除特殊犯罪、诬告及杀

伤罪外,一般可以免刑。(2)具体刑罚上

给予宽宥。(3)监禁期间有免戴刑具的优

待。(4)女徒顾山——是西汉时为女徒犯

规定的专门赎罪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雇

人代替服役的办法。它体现了对女犯的矜恤。

三国时期《魏律》(《新律》)以《九章律》

为基础,共计18篇,内容更为全面、系统、

丰富。将具有总则意义的《具律》改称为《刑

名》,臵于篇首,是古代法典编纂体例上的

重大创造。 3、?八议?入律两晋时期《晋

律》(《泰始律》) 1、在篇数上,增加至二

十篇。 2、在体例上,将《刑名》改为《刑

名》与《法例》两篇,臵于律首,扩大了法

典总则的内容范围。 3、在内容上,一是继

续改革刑制,走向宽缓和文明化;二是将?

准五服以治罪?等体现礼治的内容吸纳进法

律中,促进礼法融合。

南北朝时期《北齐律》(1)在篇数上,简

化为十二篇,为隋唐法典所沿袭。

(2)在体例上,将《刑名》和《法例》合

为《名例律》,为历代所沿袭。

(3)在内容上,确立了死、流、徒、仗、

鞭为基础的五刑,为封建制五刑奠定基础;

确立?重罪十条?,为后世?十恶?的雏形。

2、《北魏律》

3、东魏《麟趾格》——以格

代科 4、西魏《大统式》 5、北周《大律》

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内容:统称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隶制五刑制度:是通行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刑罚体系,即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其中,前四种为肉刑,即身体刑,大辟为死刑,即生命刑。这种刑罚体系野蛮而又残酷,一直到南北朝时方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法官称“士”,基层则称“蒙士”。他们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 (2)夏代监狱称之为“圜土”,中央监狱称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规范:昏、墨、贼、杀。(也许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奴隶制法的泛称。《汤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继承制度: (1)明确确定一夫一妻制; (2)继承制度:商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殛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直至商王武丁时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3、司法机构: (1)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为“司寇”,位列六卿;下设正、史等审判官,地方与基层司法审判官则称“士”与“蒙士”。 (2)商代监狱承夏制仍称为“圜土”,另设有专门关押要犯之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张。在法律形式上主张“礼”、“刑”并用,在这里,德等同于礼。并同时体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其礼的核心是尊尊、亲亲。 2、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礼——尊尊、亲亲。西周时期的“礼”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 (2)“吕刑”、“九刑” 4、刑罚:仍以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主,并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作为五刑的补充,这是封建制刑罚的萌芽。 5、刑法原则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三宥之法: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罚世轻世重” 《尚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权”是权衡、度量。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

中国法制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 复习大纲 一、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期末考试。 二、本次期末考试全部为客观题,包括三种:判断题、单项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题。 三、《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知识点比较多,这次期 末考试,范围是课件前五讲的内容,也就是说包括从“中国古代法律起源”到“晚清法制改革”共五讲的内容,第六讲“民国法制与革命根据地法制”不作为考试的范围。 四、从考试内容上讲,我们的课件讲义已是《中国法制史》基本内容 的浓缩,因而要求全面学习和掌握。这次复习和考试也主要以课件讲义和指定教材为依据。就本次期末考试而言,以教材每一章后“同步测练”中的知识点为重点,大家可以自己梳理复习。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练习题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一、判断题: 1、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实行父死子继。× 2、西周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称为傅别。× 3、“刑不上大夫”意味着大夫犯罪一律不使用刑罚。× 4、西周“五听”之法的出现,表明了司法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5、我国奴隶制社会一直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6、汉武帝时张汤制定的关于宫庭警卫的法律是《朝律》。× 7、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汉代规定的官员致仕年龄为七十岁。 8、《晋律》的注由张斐、杜预所作,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9、“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思想是在《开皇律》中提出来的。× 10、科举取士制度创立于唐朝。√ 11、隋朝曾在大理寺设律博士,负责研究法律和协助审判工作。× 12、唐朝的《永徽律疏》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13、依《唐律》规定,犯十恶大罪者,一律处以凌迟极刑。× 14、宋代编敕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15、宋代的监察官拥有风闻弹奏之权。√ 16、《大明律》共七篇460条。× 17、明代充军刑中“永远”是指本人毕生充军,死后刑罚执行完毕。× 18、明代规定,化外人犯罪,一律按明律审理处断。√ 19、清代为防范臣下结党而创设了奸党罪。√ 20、清朝建立之后,长期实行限制对外贸易的禁海法令,严重桎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1、清朝宣布修订法律后,西方列强放弃了治外法权。× 22、清末司法改革时,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二、单项选择题: 1、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 B )”。 A、禹刑 B、九刑 C、汤刑 2、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 A )。 A、非眚与眚 B、非终与惟终 C、误与故 3、奴隶制时期近似于后世拘役的刑罚是( B )。 A、圜土之制 B、嘉石之制 C、赎刑 4、《法经》中列在篇首的是( C )。 A、《具法》 B、《杂法》 C、《盗法》 5、秦代把杀伤、盗窃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称为( B )。 A、公罪 B、公室告 C、非公室告 6、秦汉时期中央司法机构的长官称作( C )。 A、大理 B、大理寺卿 C、廷尉 7、汉代官吏违反法令私自到诸侯国任职者,构成( C )。 A、阿党罪 B、出界罪 C、左官罪 8、春秋决狱的主要原则是(C )。 A、区分公罪与私罪 B、同居相隐 C、原心定罪 9、中国古代把具法改为刑名并置于律文之首的法典是( B )。 A、汉律 B、曹魏新律 C、北齐律 10、《北齐律》共( C )。 A、十八篇 B、二十篇 C、十二篇 11、八议中有“议宾”一项,“宾”指( C )。 A、皇帝的亲戚 B、皇帝的客人 C、前朝国君的后代 12、唐朝编订的( C ),成为后世《宋刑统》的体例渊源。

全国2011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制史试题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制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2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左传》引《夏书》曰:“昏、墨、贼,杀”。其中昏、墨、贼三种罪名出现于() A.夏朝B.商朝 C.西周D.春秋 2.中国古代礼治思想达到完善是在() A.夏朝B.商朝 C.西周D.春秋战国 3.“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这种审讯方法形成于() A.商朝B.西周 C.汉朝D.南北朝 4.西周时期的监狱称为() A.大理B.夏台 C.羑里D.囹圄 5.西周时期,在诸侯国内掌握最高司法权的是() A.周天子B.诸侯王 C.大夫D.大司寇 6.在立法上明确提出“轻罪重罚”主张的是() A.儒家B.道家 C.法家D.墨家 7.《法经》共有六篇,其中《具》篇类似于现代刑法的()A.总则部分B.分则部分 C.序言部分D.解释部分 8.由叔孙通制定,其主要内容为朝觐、宗庙、婚丧等方面礼仪制度及法律规定的《傍章》十八篇颁行于() A.秦初B.汉初 C.隋初D.唐初 9.汉代关于宫廷警卫方面的法律称为() A.“约法三章”B.《沈命法》 C.《越宫律》D.《朝律》 10.在中国古代,最早确定法典篇目为12篇的是() A.《曹魏律》B.《北齐律》 C.《开皇律》D.《永徽律》 11.在中国古代,明确提出“法令不可数变”的是() A.秦始皇B.隋文帝 C.唐太宗D.明太祖

12.首创“疏议”,并把对律文的解释和补充形式推到了一个新阶段的朝代是() A.秦朝B.汉朝 C.晋朝D.唐朝 13.在中国古代法典中,首次在篇下设“门”的是() A.《新律》B.《宋刑统》 C.《泰始律》D.《开皇律》 14.明朝参加“九卿圆审”的官员为三法司长官与吏、户、礼、兵、工五部尚书及() A.司礼太监B.通政使 C.丞相D.内阁大学士 15.清代将经秋审、朝审决定留待来年再审的案件称为()A.情实B.缓决 C.可矜D.留养承祀 16.清末预备立宪时所设立的“以取决公论,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的机构是() A.谘议局B.资政院 C.宪政编查馆D.修订法律馆 17.修律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是清政府在各种压力下被迫推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重大法律变革。这次变革始于() A.1900年B.1901年 C.1902年D.1903年 1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民法典草案是() A.《大清民律草案》B.《户部则例》 C.《中华民国民法》D.《破产律》 19.中国近代最早抛弃“诸法合体”编纂形式的法律是()A.《大清律例》B.《大清现行刑律》 C.《大清新刑律》D.《中华民国刑法》 20.清末主持起草《大清商律草案》的机构是() A.修订法律馆B.刑部 C.法部D.大理寺 2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律》制定于() A.清末时期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临时政府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权力机构组织法,它规定新国家实行() A.总统制B.君主立宪制 C.内阁制D.君主制 23.北洋政府时期有所谓“贿选宪法”,其公布者是() A.黎元洪B.张勋 C.段祺瑞D.曹锟 24.北洋政府时期,由大总统特令任命的国务总理、各部部长称为 () A.特任官B.简任官

中国法制史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楔形文字法 指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地区各奴隶制国家以楔形文字镌刻而成的法律的总称。它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而逐渐走向消亡。 2.《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19世纪,同一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在吸收原有楔形文字法的基础上制定的一部法典。其原文镌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又称“石柱法”。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基本上适应了当时巴比伦国家奴隶制经济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历史影响。 3.吠陀 印度最古老神圣的法律渊源,约成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600年,分为《梨俱吠陀》、《赞颂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四部,以诗歌体裁写成。它们充满了神话和幻想,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其中许多涉及当时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 4.摩奴法典 约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古印度第一部较为正式的法律典籍,它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它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传播至东南亚及远东地区,从而形成了以它为基础的印度法系。 5.印度法系 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指随着古代印度法的发展,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古代印度法律制度广泛影响而形成的,包括了当时东南亚各国。至15世纪最后一个印度化王国灭亡,印度法系也成了死法系。 6.解负令 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立法的一项改革内容,规定拔除立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因债务抵押为奴者一律恢复自由,因债务而卖身到外国为奴的自由人由国家出金赎回。7.市民法 又称公民法,是古代罗马国家固有的法律,包括民众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带有规范性的决议、法律以及习惯法规范,仅适用于罗马市民(公民)。其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以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涉及土地等财产方面的不多。其特点是体系不完整、带有保守性、形式主义比较浓厚等。8.万民法 万民法是规范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公民之间的纠纷的法律体系,是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0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0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30.00) 1.春秋时期《竹刑》的制作者是 (分数:1.50) A.子产 B.邓析√ C.李悝 D.商鞅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三节中的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法制史的考题很多考查细化记忆,所以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最好将选项涉及的知识点都简单回顾,以便达到理解记忆的效果,上述四人的成果或事迹分别是:子产铸“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邓析编订《竹刑》;李悝颁布成文法典《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封建性质法典;商鞅在秦国变法。重要法律人物的作为或成就一定是考试重点。 2.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三不去”制度是对丈夫休妻权的限制,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妻子在夫家守过三年孝。妻子为之守孝的对象是 (分数:1.50) A.丈夫 B.公婆√ C.自己的父母 D.夫家的祖辈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婚姻制度。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若有下列三种情形则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已尽子媳之道,亦不能休妻。“三不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休妻的限制,但根本上是出于维护宗法伦理的需要。从逻辑上分析一下另三个选项,为丈夫守孝则无所谓丈夫休妻了,嫁入夫家之后再为自己父母守孝是不合礼法的,再者,通常守孝都是儿子为父母、或者长孙为祖父母,对于已婚妇女而言则首要的是公婆,而且祖辈的概念太宽泛,所以只能是B选项。类似“七出三不去”这样长期延续的具体制度一定是考试重点。 3.我国上古史料典籍中的“眚”是指 (分数:1.50) A.惯犯 B.偶犯 C.故意 D.过失√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要刑法原则。史籍中,过失被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古书上的生僻字的含义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有些只能简单记忆。现代法律概念在古代的名称是考试重点。 4.西周时期对诉讼已经有所区分,其中“以财货相告”称为 (分数:1.50) A..讼√ B..告 C..狱 D..诉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司法制度。西周时期将诉讼称为“狱讼”、词讼,针对诉讼案件的性质,对刑事、民事两类诉讼已有所区分。其中“讼,谓以财货相告者”,“狱,谓相告以罪名者”。“狱”与“讼”,大致相当于近世的刑事、民事两类诉讼,因其性质不同,所以处理的方式也有差别。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叫做“断狱”。跟当代法律制度有对比的知识点一定是重点。

中国法制史答案

1.质剂:买卖双方各执一半。这种竹简分为长短两种,2、六礼:西周结婚的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币,长(券)叫质,用来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短(券)叫剂请期,亲迎,后来封建社会基本上沿用西周的六礼制度。,用来买卖兵器或珍异物品。 3.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4.《法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 种方法,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法经》六篇,分别是盗、贼、五曰目听。”囚、捕、杂、具。从《法经》的内”容,总之,《法经》是新兴地主5.以古非今罪:秦朝设立的罪名,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封建地主阶级镇压农民反抗的暴力责现实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工具 五、案例分析1.商纣争太子案 (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 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女一同收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2.车裂商秧案(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 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答: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 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律,均布也”。可见,“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四是.奖励军功。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重点是废除奴隶制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把“法”与“律”连用,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就是说“律”是一种包含有国家确认的判断公、正、直的标准的“律”。 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据说是受日本的影响。 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 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 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亲亲得相首匿:允许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对于一定的犯2.官当:中国封建社会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或爵位折抵徒刑和流罪可以首谋隐匿刑的刑罚。 2.官当:中国封建社会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或爵位折抵 徒刑和流刑的刑罚。 3.唐律疏议:《唐律疏义》就是《永徽律疏》,它是我们研4.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究唐律的范本,而且是我国封建法典的典范,成为中华法系的其条文只是《唐律疏议》的翻版,变化之处在于:增加“折杖法”; 代表。《永徽律》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收集自唐末至宋初1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规范加强皇帝的权力,统治和镇压农民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现存最209条附于律文之后;篇目仍是12篇、502条但在每篇下设有门,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议》中。合计213门 5.秋审:秋审是清朝的一种审判制度,从明朝发展而来。 秋审的对象是复审各省上报的被处以死刑的囚犯。 1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答案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商朝参与司法并伪托神意断罪的是( C )。 A.商王 B.廷尉 C.卜者 D.司寇 2.西周王位继承实行( C )。 A.父逝子继 B.兄终弟及 C.嫡长子继承 D.禅让 3.周礼的根本原则是( A )。 A.“亲亲”、“尊尊” B.同姓不婚 B.明德慎罚 D.六礼 4.西周在法制指导思想上的进步是( B ) A.君权神授 B.以德配天 C.法令由一统 D.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5.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 B ) A.质剂 B.傅别 C.合同 D.券书 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公布成文法运动中,最早的是( A ) A.郑国子产铸刑书 B. 邓析私造竹刑 C.晋国范宣子铸刑书于鼎 D.楚庄王作《茆门法》 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 B )。 A.子产的铸刑书 B.《法经》 C.《秦律》 D.《九章律》 8战国时期改法为律的人物是( B )。 A.韩非 B.商鞅 C.吴起 D.李悝 9.秦简中关于审判原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和文书程式的规定是( D )。 A.秦律十八种 B.秦律杂抄 C.法律答问 D.封诊式 10.最早将“亲亲得相首匿”入律条的是( B )。

A.秦代 B.汉代 C.晋代 D.唐代 11.把《具律》改为《刑名》,并置于律首的法典是( D )。 A.《法经》 B.《九章律》 C.《晋律》 D.《新律》 12第一次将礼中的“服制”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原则的是( A )。 A.《晋律》 B.《北魏律》 C.《开皇律》 D.《永徽律》 1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官吏选任采取( C )。 A.任子 B.察举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确立于( D )。 A.《北齐律》 B.《晋律》 C.《唐律疏议》 D.《开皇律》 15.依唐律,二罪以上俱发( A )。 A.以重论 B.各重其事 C.累计处刑 D.自首减免 1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是( A ) A.《宋刑统》 B.《大明律》 C.《大清律例》 D.《唐律疏议》 17.清雍正年间在全国推广的赋役改革是( C ) A.两税法 B.一条鞭法 C.地丁合一 D.什一而税 18.清末修订的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是( B )。 A.《公司律》 B.《大清新刑律》 C.《法院编制法》 D.《大清民律草案》 19.中国历史上公布的第一部正式宪法是( D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临时约法》 C.袁记约法 D.贿选宪法 20.南京国民政府“训政”的核心是(A )。 A.以党治国 B.五权宪法 C.民有、民治、民享 D.三民主义 21.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民法的原则是( B )。 A.民商法分立 B.民商法合一 C.民刑法分离 D.民刑法合一 22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土地立法的中心内容是( B )。 A.没收地主土地 B.减租减息 C.废除封建性土地制度 D.平均地权 23.解放战争时期,揭开土地改革运动序幕的文件是( B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五四指示》 C.《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D.《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24.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 C ) A.法律和国家一起出现 B.原始社会就存在法律 C.在原始社会法律和道德是不可分的 D.先有法律,后有习惯法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 绪论 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 (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 (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 (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隋唐法制的完善 (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 (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 (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 三、关于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 (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 (四)鲜明的专制特性? (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 (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 (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司考考点: 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 ·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 ·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人的法 ·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 ·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 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二)战争产生了刑罚---- 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 (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 (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 一、周公制礼★ 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 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 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 (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二)可分为“五礼”、“六礼”或“九礼”。(五礼:吉、凶、军、宾、嘉) 三、周礼的实质 ·西周的礼法制度以差序为基础,所谓差序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秩序。 ·礼的实质就是“别”,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等差秩序。 四、周礼的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王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分封制度:“授民授疆土”; 3、贡赋制度:“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二) (三)婚姻 1、婚姻形式: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民间实行一夫一妻制。 2、婚姻条件:(1)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娶。 (2)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纲要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纲要 考试范围:期中之后,即三国两晋南北朝后 考试形式:闭卷 复习方式:首先认真阅读理解分析课堂笔记内容,书本作为参考阅读材料,最后重点记忆本笔记。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立法概况 (一)魏的法律 1、曹操制定“科”这一独立性的临时法典,有“甲子科”和“新科”。 2、魏明帝在太和年间删约旧科,制定新律18篇. (1)较东汉末年以来“律令紊乱,科比冗杂,章句歧义,览者艰难”的汉律,显得“文约而例通”; (2)律从这时正式与令分开,律是确定的刑法典,而令则是行政性的法规; (3)具律改为刑名律,放在第一篇,体现重要性;将具体刑法原则也补充入刑名律中;(4)八议入律:魏明帝制定的新律; (5)刑罚制度作了规范性的改变,此时“五刑”:死刑、髡刑、完刑、作刑、赎刑。(二)晋的法律 1、《晋律》(或称《泰始律》)参考了汉、魏的法律,共二十篇(刑事法典)。经张斐、杜预注释(同注一章,而生杀永殊)。 2、同时颁布的有《晋令》四十篇,内容包括中央、地方、军事等方面的制度(行政性法规)。 3、《晋故事》30篇:常事、品式、章程(中央各部门日常工作规则)。 《晋律》主要特点:(1)体例比较严谨,规定比较宽简周备。 (2)礼的内容纳入法律之中(服制:准五服以治罪) 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作为卑幼对尊长的侵犯,是要比平常的人加重,反之减轻 (三)南朝的法律 1、宋、齐沿袭晋律,齐王植将“张杜律”作了统一的解释 2、《梁律》未超越《晋律》,《梁令》比《晋令》少十篇,《梁科》与《晋故事》相仿。 3、《陈律》实质上是晋律的继续 (四)北朝法律 1、北魏由于是少数民族入侵而建立的,强调汉化,增将统治稳定性,故对立法活动较为重视。《北魏律》共二十篇,比《晋律》少了《诸侯律》,多了《斗律》。 ◆东魏以格代科 ◆西魏制定《大统式》 2、北齐取代东魏,以《北魏律》为蓝本,制定了《北齐律》十二篇,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启隋唐律之先河。 《北齐律》特点:(1)科条简要,成为隋唐法典的蓝本 (2)规定了“重罪十条”,为后世十恶之条提供了范例 3、北周制定《大律》二十五篇。隋虽承周立国,但在立法上以《北齐律》为本。 第二节法律的主要变化 一、维护贵族官僚特权 (一)“八议”入律和创设“官当”

2019年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重要知识点整理版

单选题 1.”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B.杀)”。 2.西周时吕刑制定了赎刑和有关刑法原则的内容.吕刑的作者是( B.吕侯)。 3.我国古代首次公布的成文法是在( B.鼎上)。 4.汉代对利率曾有明确规定,超过法定利率这叫做(A.取息过率)。 5.明律规定,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所谓”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他官吏处刑要加重(B.二等)。 6.在中国法制史上,”八议”最早规定在( A.(曹) 魏律)。 7.《唐律疏议》第二篇的篇名是( B.卫禁)。 8.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卖的制度,叫做(D.禁榷制度) 9.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是( D.《大清新刑律》)。 10.鸦片战争后清朝的专门负责司法行政的机关是(C.法部)。 11.夏朝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 C. 启). 12.我国古代赎刑最早出现在( A. 夏朝)。 13.春秋时期在晋国铸刑鼎的是( A. 赵鞅). 14.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B. 法经)。 15.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井用的刑罚是( D. 具五刑). 16.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厩律.兴律三篇的是( C. 察律)。 17.清朝每年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司法制度叫做( A.秋申). 18.《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D.臣民权利义务). 19.担任《大清民律草案》的总则.债权和物权三篇起草的外国法学家是( D.日本人). 20.《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 C.九刑)。 21.在我国,首次以年龄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是( B.汉朝)。 22.宋代初年出现的官府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凭证,叫做( A.红契)。 23.中国法制史上,确立”十恶”罪名的法典是(C 《开皇律》)。 24.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是( A.《大唐六典》)。 2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是( D.《大清新刑律》)。 26.《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是( A.君上大权)。 27.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得以成立的法律基础是(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28.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机关是( C 立法院)。 29.1946年5月4日党中央发布指示,改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这个指示即为( C”五四指示)。 30.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 A.神权法)。 31.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铸刑鼎的人是( D.子产)。 32.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B.法经)。 33.秦朝有—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叫做( D.具五刑)。 34.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此法律形式为( D. 比)。 35.《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D.臣民权利义务)。 36.太平天国早期的革命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37.北京政府主管行政诉讼的司法机关是( D.平政院)。 38.西周出现了契约关系,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39.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针对某类事情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此法律形式为( C. 科)。 40.“重罪十条”始于( D.北齐律)。 41.在中国历史上,将典卖制度化的朝代不是( A.西周)。 42.中国封建时代最完备的行政法规及行政立法总汇的法典不包括( D.《崇德会典》)。 4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文件是( B.《钦定宪法大纲》)。 44. 夏启作为夏朝第一个帝王,打破了传统的掸让制,确立了( A.王位世袭制)。 45.辛亥革命发生后,清政府用了三天便制订和通过了( B.《十九信条》)。 46.西固有一种刑罚是把犯罪者晒成肉干,这种刑罚叫做( C. 脯). 47.春秋时期,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的( C. 子产)。 48. 战国时期,在秦国进行二次变法改革的人物是( B. 商殃)。49.首次将”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规定下来的法律是( C. 汉律). 50.晋律的特点是纳礼入律,将儒家的( C. 服制)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51. 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 D.七十岁)。 52.宋朝将历史上最残酷的生命刑正式纳入法典,即( C. 凌迟刑). 53.明代刑罚除死刑外,以( D. 充军)为最重。 54.史书上记载:”吕命穆王,训夏( D. 赎刑)。” 55.秦朝的中央司法审判机关的长官叫( C. 廷尉)。 56.在我国法制史上,正式把”重罪十条”纳入法典的是( B.北齐律)。 57.首次{最早规定规} 定封建五刑制度的法典是( A.开皇律)。 58.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是( B. 《唐律》)。 59.我国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 D. 《宋刑统》)。 60.清朝主管审判的中央司法机关是( A. 刑部)。 61.太平天阔的结婚证书叫( A. 合挥)。 62.武昌起义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共四章( A.21 )条。 63. (在中国历史上)我国第一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制定,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纲领是(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64.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 B.三公九卿制)。 65.中华法系的代表法典是( C. 唐律疏议)。 66.正式确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A. 开皇律)。 67.采用”重典治乱世”的开国皇帝是( D.朱元璋)。 68.《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称为( A. 君上大权)。 69.夏朝法律制度”昏.墨.贼,杀”中规定的刑名是( D.杀)。 70.商朝”立纣为太子案”进一步说明了王位继承实行严格的( C. 嫡长继承)。 71.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72.秦朝的判案成例叫做( B.廷行事)。 73.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律指导思想的核心是( C. 儒家思想)。 74.将”八议”制度最早规定在法典里的是( A.魏律)。 75.典卖制度法律化的完备始于( C. 宋朝)。 76.为防止臣下结党,最早设置奸党罪名的法典是( C. 《大明律》)。 77.最早确立封建制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法典是( A.魏律)。 78.最早确立”十恶”罪名的封建制法典是( D.《开皇律》)。 79.宋朝将判案的成例叫做( C.断例)。 80.通过胡惟庸案,可以总结朱元璋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重典治吏 )。 81.在我国,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开,始于( B.鸦片战争后清朝 )。 82.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主张发展近代经济.提倡修铁路.造轮船的法典是( B.《资政新篇》)。 8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取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8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 B.工农兵代表大会)。 85.夏商周三代监狱的通称是( D.圜土)。 86.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人律典的封建制法典是( B.晋律)。 87.宋朝将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项法令所作的解释叫做( C.申明) 。 88.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是( B.《资政新篇)。 8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的政体是( B.责任内阁制)。 70.朱元璋将重典治乱世的重点放在( A.重典治吏)。 71.《史记.殷本记》说”纣囚西伯( B.羑里)” 72.春秋时期对晋国铸刑鼎提出反对意见是( D.孔子)。 73.秦朝强制男犯白天修筑城的徒刑叫做( A.城旦)。 74.“重罪十条”是”十恶”的基础,确立“重罪十条”的法典是( C.北齐律)。 75.最早规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B.《开皇律》)。 76.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当属( D.凌迟)。 77.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 C.赎刑)。 78.西周法律规定,民事案件要缴纳诉讼费,形式为( B.束矢)。 79.《法经》共(C.六篇)。 80.《中华民国约法》采取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81.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生殖机能的刑罚是( D.宫刑)。 82.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中心是(A.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 83.汉代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叫( A.鞠狱)。 84.工农民主政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刑事法规是( A.《中华苏维埃共 .

中国法制史重点

中国法制史重点 1、试论中国法制史的特点(参见书上P5-6原文) 2、宗法制 1) 宗法制的由来及内容:宗法制是由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以宗族血缘关系 为纽带 的族制系统,与国家制度相结合,家国一体化的宝塔式政治组织世袭制度。 2) 宗法制的原则:嫡长继承制和分封制。 3) 宗法制的目的:通过血缘亲疏远近关系的划分来确定政治权利和财产的再分配,避 免内讧,稳定奴隶主的统治权。 4) 嫡长继承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嫡长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基础,宗法制都是以嫡 长继承 制为原则,按照血缘关系决定政治等级的高低,形成父系、父权、父治为特征 的世 袭制度。 5)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原则,促进分封制的巩固与发 展。分封 制是宗法制在国家政权组织上的实施与体现,两者相结合形成等级特权制度。 P39- 40 3、礼于刑的关系: 1) 共同点:礼与刑是西周时期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 里。凡是

礼不允许的也是刑不能容忍的。“出礼则入刑”,两者缺一不可。 2) 不同点:a、从作用上,“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b、从关系上,“礼为本,刑为治”、礼为纲,刑为目。C、从适用上,“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贵族官吏犯罪后享有一定的特权)。P44 4、成文法公布的实例与意义 实例: 1)公元前536年,郑国大夫子产将刑书铸于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实例,遭到当时贵族叔向的强烈反对。 2)春秋郑国的邓析,私造刑书,写于竹简之上,故称“竹刑”。具有法律效力。写于竹简的目的是为教材和帮他人打官司。 3)公元前513年,范宣子所著刑书被赵鞅、荀寅铸于鼎,遭到孔子的反对。意义: 1) 成文法的公布结束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历史,开创了“法治”代替“礼治” 的新局面。 2) 成文法的公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制度的形成。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早期五刑:墨、劓、膑、宫、大辟。 刑起于兵,兵刑同制。 夏商的神权法思想是法律的思想基础。 王命包括誓(约束)、诰(告诫)、命(君主的命令)等多种形式。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可能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五刑是其主要内容。 汤刑一般指商朝法律的总称。 夏商五刑:墨、劓、髌、宫、大辟。 大辟即死刑,宫刑即男子去其势、女子幽闭的刑罚,髌是断足或者砍去膝盖骨,劓即割掉鼻子,墨刑在面部或额上刺刻特殊标注之后,再染以墨的刑罚。 刑罚原则:刑不株连、疑罪从轻、不杀无辜、过失从轻 中央司法官,商称司寇。 神判和天罚是夏商司法审判的特点。 夏朝监狱为圜土、夏朝末年称之为夏台、商朝监狱有羑里。 简述原始氏族战争对我国法律起源造成的影响:阶级分化,原来的氏族社会行为规范,后来便成为了法律。氏族首领的职权演变为统治者,建立了权力机关和法律机构。原始社会末期也确立了不少刑罚罪名及处置方法。有法官和审判的存在。频繁的氏族部落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早就了法律。部落军事首领掌握着军事权利,这就必然对原有的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制造成破坏。 简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①刑起于兵,兵刑同制。中国法律起源于氏族部落同族之间以及同外族的战争。②原始风俗转变为法律。③血缘纽带关系影响之深。④维护部落首领的政治权利的集中和强化。 简述夏商立法思想以及立法活动的情况:夏商以“恭行天罚”、“天讨”的神拳发思想作为法律的思想基础。立法活动:①王命(誓、诰、命)②禹刑③汤刑④官刑 简述夏商法律制度的基本情况:法律内容出于秘密法状态。已经出现比较完备的刑事法律体系。产生了我国早期的经济法规,反应国家管理和调节社会生产各方面的程度。军权至上,神权法思想渗透至深。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有:天罚思想、明德慎罚(缓和阶级矛盾,对周初的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有益的环境)、礼治思想(维护等级猪肚、预防犯罪、防民) 《吕刑》西周中期的重要刑书,主要内容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适用刑罚的总原则为明德慎罚。赎刑是其核心内容,可以用钱财代替或抵消其刑罚。 西周礼制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 西周刑罚区分故意过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眚、非眚,非终、惟终) 西周刑罚遵循世轻世重的原则。用刑灵活,因时而异。 我国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礼与刑的关系:奴隶主阶级专政的两种手段:①出礼入刑,②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西周礼的本质特征) 西周契约制度:大宗买卖用长劵,称为质;小宗买卖用断券,称为剂。“傅别”也是一种书面契约,在借贷活动中使用。

中国法制史考试知识点(已整理)

夏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简答):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选择: 禹刑:所谓“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或代称。泛指夏代的法律和刑罚。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 圜土: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 西周 “明德镇罚”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内容:“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使天下人民臣服,在制定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重罚来迫使臣民服从。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要求,周初统治者逐渐扩展为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至于“用刑宽缓”则集中体现在西周的各项刑罚适用原则的规定中。礼与刑的关系(论述或简答): (1)西周的礼刑一般关系。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 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 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 之所取”,“出礼入于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 律中一项重要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 则,所强调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 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 权。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庶人 以下“违于事而不备物”,即忙于生产 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 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 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设 立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 的约束,因为礼所强调的是等级差别, 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的礼,不 能僭越,任何越礼的行为都要受到惩 罚,对庶人更是如此。 所谓“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 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 些宽有,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广大被统治 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 但这些礼遇绝不等于大夫以上贵族可 以不受刑罚制裁。在实际生活中,官僚 贵族犯重罪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别是对 那些“犯上作乱”的贵族,更是严加惩 处。史籍上关于官僚贵族因犯罪被杀、 被刑的记载不胜枚举。 “五过”制度: “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 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即凡 属司法官罚不当罪、询私枉法者,均分 别按“五过”之罪加以处罚。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护; “惟反”,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 “惟内”,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 “惟货”,指贪赃受财,敲诈勒索; “惟来”,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凡 以此五者出入人罪,均按“其罚为钧” 的方法处置,即按枉法受刑者所受到的 具体刑罚,处罚司法官,用以保证法律 的公正性。 婚姻原则: 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 求、“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 “六礼”: 西周“婚礼六礼” (1)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 品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由 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 于宗庙以定吉凶; (3)纳吉,卜得吉兆后,男家携礼物 至女家订婚,确定缔结婚姻; (4)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派人 送聘礼至女家,正式缔结婚姻; (5)请期,即男家携礼物女方择定婚 期; (6)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 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 终成立。 “七出三不去”: 七出:西周时期,女子有下述七种情形 之一,丈夫即可有正当理由合法休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 窃,去。” 不顺父母,去;因为“逆德”。 无子,去;因为绝嗣不孝。 淫,去;因为乱族。 妒,去;因为乱家。 有恶疾,去;因为“不可共粢盛”,既 因女方的疾病而不能共同生活。 口多言,去;因为离间亲属。 盗窃,去。因为反义。 三不去:以下三种情况,不能休妻“有 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 家可依,但体弃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 一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 之境,故不能休妻。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 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如此已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