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及展望

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及展望

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及展望
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及展望

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及展望

表1 1960-2001年中国化纤产能、产量增长表

自1985年中国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化纤会议以来,中国化纤工业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表1),年增长速度坚持在两位数同时逐年加快,化纤产能、产量差不多按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到1995年化纤产量达到320.2万吨,产能408.6万吨,化纤占纺织纤维的比重也提升到47%,中国人均化纤使用量3.8KG。

中国化纤工业的进展,为满足人民穿衣的需要,为满足纺织出口的需要提供了原料的保证,为取消中国相当长时期内纺织品定量供应做出了奉献。

(二)第二时期1996-l998年。由于化纤行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体制改革较早起步、运作的行业之一,在这一时期,行业经济差不多进入市场化运作,国家资本的投入占不到30%,同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间接冲击和负面阻碍下,中国化纤市场从总量上讲,己经供大于求,差不多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要紧表现在产品价格连续下降。请看图1-2:

图1:1995-1998年150D DTY涤纶长丝价格走势图

以占化纤产量近50%的涤纶长丝为例,150D的DTY价格从1995年4月份开始,直至1998年底,连续40个月连续下跌,期间,季节性反弹不管从时刻段上,依旧从幅度上都不及以往的行情。

图2:1995-1998年聚酯切片价格走势图

图2:聚酯切片的情形也一样,从1995年4月份起,至1998年底,价格40个月连续下跌。

市场行情剧烈变化的直截了当恶果是化纤行业的经济效益严峻滑坡。

从表2中能够看出:

表2

1996年1997年1998年

到1998年化纤全行业利润仅为1.69亿元,应该讲,濒临亏损的边缘。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31.85亿元,全行业亏损面增加到36.37%。

分析缘故是多方面的:

第一,我们对市场供求关系的转换来的如此之快,估量不足,预备不够。

其次,更严峻的是对化纤进口市场缺乏有效的研究和监督。

表3、1966-1998年中国化纤产量及进口量对比表

从表3中能够讲明,在中国化纤工业高速进展的同时,每年进口数量也以两位数速度增长,1997年达到180.3万吨的高峰,中国化纤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接近30%,进口数量占世界化纤出口总量的42%。而这当中加工贸易比例占86%,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三)第三时期,1999年开始到现在。中国政府把规范市场作为整顿经济秩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工作,在化纤领域中加大打击走私和规范加工贸易进口力度,同时化纤行业在个不品种也开展了反倾销调查,主动推动行业自律,努力学习和把握在市场需求仍有较快的增长的情形下去调控市场供求平稳的方式、方法。

应当讲,在这一时期,中国化纤工业走上了较良性的进展道路,是在市场供求差不多平稳中求生存、求进展。其典型标志:市场价格趋于合理价位,差不多能反映需求和季节的波动;行业经济效益复原;行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表4、2001年中国化纤分品种产量表

1999年至2001年,是中国化纤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提升企业和行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调整。到2001年底,产量达到了828万吨,产能约在920万吨以上。化纤产能专门是增量产能的进展上显现了三个明显的趋势:

1、向大企业集中。要紧体现在企业的生产规模得到明显提升。

表5、1998年和2001年中国化纤企业规模比较表

(表5)1998年5万吨以上企业有25家,合计产能251.9万吨,仅占总产能的38.52%;到2001年,5万吨以上企业46家,合计产能493.8万吨,占总产能的53.62%,平均产能10.7万吨/年。这46家大企业从1999年起,没有一家亏损,经济效益约占全行业的70%。大企业差不多成为中国化纤的中坚力量。

2、向市场集中。要紧表现在化纤的产能、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专门是浙江、江苏一带纺织发达地区集中。

表6、2001年中国化纤产量分省市分布表

(表6)2001年,东部7省市的化纤产量位居前7位,其合计产量为663.8万吨,占总产量的80.14%;其中浙江、江苏分不占总产量的26.7%和26.5%,位居第一、二位,两省产量合计占53.2%,是中国化纤产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浙江、江苏产量的增速分不达到38.85%和15.46%。

从年产能5万吨以上企业分布情形看,向市场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浙江20家,合计产能225.4万吨,占5万吨以上企业合计产能的41.9%,约占中国化纤总产能的24%;江苏7家,合计产能113.3万吨,占5万吨以上企业合计产能的21.1%,约占中国化纤总产能的12%。即:近2/3的大企业集中在江浙。

而且,这种集中的趋势要紧是在2000年和2001年完成的。

2000年浙江、江苏分不新增产能53.8万吨、49万吨,合计占全部新增能力的57.7%;其余省市新增较少。

表9、2001年中国化纤新增生产能力分省市分布表

2001年新增化纤产能162.3万吨,要紧是浙江(以涤纶长丝为主),为124.6万吨,占全部新增产能的76.8%。

按照目前情形看,向市场集中的趋势仍在加速。浙江省去年生产同比增长近40%,二三年后浙江省专门可能成为中国化纤工业的制造中心。

3、向民营企业集中。要紧体现在民营企业产能比例迅速扩大。

表10、1998年与2001年中国化纤企业类型对比表

(表10)1998年,民营企业数量占36.89%,合计产能占31.3%;到2001年,企业数量略有下降,为36.18%,但产能比例则明显增加,达到了42.41%,增长了10个百分点。

(表11)在年产5万吨以上的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53.2%,合计产能占50.5%,均已超过了半数。

分析中国化纤工业进展显现三个集中趋势的缘故,要紧是受下游纺织、服装市场及工业进展的引导,是依靠在下游产业加工能力和较为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之上,是市场指向的结果。

(表12-13)在要紧使用化纤的四大下游产业中,浙江省均占全国第一位,其比例遥遥领先。而且在下游的产业,如印染、丝织印染、服装行业等,浙江省匀居全国前列,这为浙江省化纤工业进展提供了最大的市场支持。

(表14)浙江省不仅有化纤后纺产业集中的优势,不定期有市场流通的优势;除满足本省产业间市场流通的需求外,依旧全国化纤产品的集散地,其流通总量占全国贸易量的60%以上。

中国化纤工业进展显现三个集中趋势的另一个缘故,是国产化生产技术的成熟,吨化学纤维投资额的大幅度下降,降低了行业进行的门槛。

(表15)2000年吨纤维投资额已降到1万元,仅是70年代的38%,缘故要紧是来自技术进步和国产化技术、装备的成熟,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二、面向新世纪,中国化纤工业进展的制约因素及行业计策

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新技术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以信息科技、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为推动力的知识经济的飞速进展给人类带来新的文明曙光。新的经济环境对各国、各行业的进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一年来世界经济的波动,使得全球化纤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进展机遇,全球化纤业都处于重要的战略结构调整时期,都面临着如何用高新技术改造或提升传统化纤工业技术、产品水平的关键咨询题。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使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但有一点,或者讲,最重要的判定是:中国化纤工业的进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差不多是以“内需市场”为目标,是围绕国内化纤市场需求与进展来研究咨询题。

制约中国化纤工业进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要紧是以下几点:

(一)市场仍存在不规范行为,市场行情波动太大,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行业经济效益极不稳固。

图3、1992-2001年涤纶长丝价格、成本、利润走势图

以150D DTY涤纶长丝为例,图3显示从1992年长丝价格放开后,到2001年底价格、利润走势曲线,上下波动之大,难以想象。

图4、2001年-2002年6月份涤纶长丝价格、成本、利润走势图

(图4)在市场总量变化相对平缓的2001年至今,该品种价格变化幅度仍在10-26%之间。

表16、2002年6月份化纤各品种价格变化表单位:万元/吨

2000年10月1日2001年6月30日2002年6月30日价格

比00年10月1

日增减

价格

比去年同期

增减

涤纶100D 15600 11500 -26.3% 10700 -7.0%

其它品种也一样,从表16中能够总结出,化纤各品种6月底的价格均比去年同期下降5.8-25%,比2001年10月份下降10.6-35.2%。

市场价格大幅振荡的直截了当恶果是:1、企业营销困难,难以确定采购与销售的最佳时机,企业经营风险加大;2、引诱社会游资进入,中间商的炒作又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恶化;3、诱发盲目的投资行为。

解决市场运作不规范的主动计策依旧是坚决打击走私、规范加工贸易进口和适时、适事开展反倾销调查,为企业制造一个公平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环境。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差不多协助政府作了一些有益工作,今后仍将把对市场的监控作为协会的重要任务。

(二)市场虽有较大的进展空间,但要研究能引导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产业政策;研究行业的生产自律和进展自律行为。

表17、中国纺织工业“十五”进展目标

中国化纤工业进展的市场特点,确实是内需型的。表17表示,在“十五”以及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纺织工业仍有较大进展空间。2005年纺织用纤维加工总量为1500万吨,其中化纤加工量可达到990万吨,届时将占到纺织加工总量的64%。

按照2001年和今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实际运行情形看,纺织加工总量有可能专门快就突破1500万吨。

能够讲,纺织工业的进展为我国化纤工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表18、中国化纤工业“十五”进展目标

据测算,纺织工业对化纤需求每年增长率大约在8-8.5%,因此,化纤工业“十五”期间进展速度操纵在9.5%较为适宜。届时化纤产能达到1120万吨,产量达到1070万吨,需求不足100万吨,仍要依靠进口解决。

但2001年和今年上半年实际情形,化纤进展速度均超过了20%,其结果是产量增长和效益增长不同步,甚至相反。

因此,研究在需求有一定增长的情形,如何做到供给适度增长,达到速度和效益的平稳,是中国化纤业界、专门是行业治理工作者的首要课题。

二方面入手,一是即时的产业政策,二是行业的自律行为,包括价格自律、生产自律、以及进展自律。

化纤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性行业,按照目前经济运行的财务指标来分析,仍有竞争空间。因此,放开竞争,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的配置作用,会更有效地调控化纤工业的进展速度。国家差不多考虑取消化纤行业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制度,实行“登记备案制”。

行业自律的要紧目的是解决行业内低价竞销、无序竞争。这方面,中国化纤协会己经开展了有益和有效的工作,今后可能要更多地借鉴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

成功体会。

(三)化纤上游产能及下游开发能力严峻不足,严峻阻碍到化纤产业的可连续进展。

1、化纤原料专门是合成纤维原料国产能力严峻不足。

表19、

1995年2001年

产量进口量依存度产量进口量依存度

PTA 90.3 40.1 30.8% 220 311.7 58.6%

EG 42.5 20.5 32.5% 93 159.7 63.2%

CPL 6.6 12.4 65.3% 15 30.6 67.1%

AN 23.0 6.6 22.3% 47 26.0 35.6%

合纤原料合计35% 60%

化纤原料,专门是合纤原料自“六五”开始,始终是制约化纤工业运行和进展的瓶颈,而且进口量每年骤增,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1995年平均依存度35%,到2001年已提升到60%。

2002年1-7月推测全年

数量(万吨)数量(万吨)依存度

PTA 223.4 >400 65%

EG 119.6 >210 68%

CPL 20.3 >36 71%

AN 18.6 >33 42%

今年1-7月份合纤原料进口又大幅增长,各品种增幅均在30%以上,估量全年PTA 进口将突破400万吨,EG将突破210万吨,合纤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将提升到66%以上。

图5、1992年-2001底年PTA价格走势图

中国化纤工业用合纤原料的2/3需要进口解决,据有关资料估算,已占到世界合纤原料贸易总量的50%以上。由于受到国际原油市场、国际经济走势等因素的阻碍,国内合纤原料市场行情波动太大。图5是PTA从1992年至2002年1月份价格变化图。

图6、2002年1-6月PTA价格走势图

(图6)今年PTA市场行情起伏较大,几乎没有平稳的时刻。这给化纤行业,不仅化纤行业、包括合纤原料厂商、供应商均带来困难。这也是中国化纤市场行情不稳固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讲明的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的关税减让承诺中,合成纤维进口关税的减让幅度大于合纤原料,而且兑现期限又快于合纤原料,显现了倒挂,这将给行业造成相当大的冲击。

税则号2001年税

则税率%

加入时约

束税率%

最终约束

税率%

实施时刻

(年)

二、合成

纤维

涤纶长

54022000 17 14.6 5 2004

54023310 21 17 5 2005

54023390 17 14.6 5 2004

54024200 16 14 5 2004

54024300 19 14.6 5 2004

54025200 19 14.6 5 2004 涤纶短

55012000 18 13.4 5 2004

55032000 18 13.4 5 2005

55062000 18 13.4 5 2004

如表21中,合成纤维最终税率降为5%,兑现最后期限是2004年,距现在还仅有一年多的时刻。

表22、中国入世要紧合纤原料的关税减让承诺表

如表22,合成纤维原料的最终税率均高于5%的税率,合纤原料进口中占60%左右的PTA最终税率6.5%,兑现期限2008年。

能够讲,化纤原料,最要紧的是合纤原料,国产能力严峻不足,差不多成为中国化纤工业可连续进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差不多引起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

解决咨询题的全然政策确实是加快进展化纤原料,进一步放开化纤原料——要紧是合纤原料建设项目的投资市场,简化审批手续、提升审批效率,承诺外资同时也承诺民间资本进入。

考虑到进展合纤原料涉及石油及石化产业,由于产业链间利润分配的不均衡性,以及合纤原料项目一次性投入庞大,产品使用范畴单一,在短期内合纤原料大量依靠进口的局面不可能得到缓解。目前仍将给予PTA等商品进口关税优待或公布暂定税率,也在研究将合纤原料进口关税提早减让到位,以补偿关税减让倒挂的阻碍;也在研究稳固合纤原料流通的方法,防止中间商的恶性炒作,例如,建立要紧合纤原料的期货交易市场。

2、化纤纺织品等下游产业开发不足、专门是高档化纤面料开发不足。

尽管中国化纤产业进展较快,化纤纺织品以及化纤服装等下游产业也得到迅速进展,但开发不足,专门是化纤面料、高档化纤面料开发不足,中国每年仍需大量进口化纤纺织品,包括面料,这也是中国化纤工业连续进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表23)2001年中国进口化纤纺织品123.3万吨,金额57.2亿美元,其中面料61.6万吨,合35亿米,金额33.7亿美元。从1998年起至今大体都坚持在那个水平。

不可否认,中国也是一个化纤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要紧国家。(表24)2001年出口化纤纺织品179万吨,出口总金额为56亿美元,差不多与进口额相当,但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较低。2001年出口化纤纺织品均价为3125.9美元/吨,比进口均价4637.8美元/吨低32.6%。其中短纤纺织品出口均价比进口低38.2%,短纤机织物低了56%;长丝纺织品出口均价比进口低25.9%,长丝机织物低了23.6%。

解决那个差不多思路是:

(1)国家鼓舞通过兼并、重组等组建化纤“大公司”、“大集团”,专门是大中型化

纤企业向下游垂直整合,建立面向化纤面料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国家将给予资本市场运作的便利。

(2)国家从调整纺织化纤产业结构及“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动身,对化纤差不化功能化开发项目给予国债的支持。

(3)国家连续对化纤及化纤纺织品出口给予退税的政策,提升效率,做到足额、及时。

(四)中国化纤工业是在打算经济体制下初步奠定了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取得较快进展的新兴产业,由于种种历史缘故,重要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和操作水平所限,这一切将体现在化纤行业结构性的弊端上,中国化纤行业的结构调整是长期的任务。

这部分内容,在此次会议论文集中有详细论述,要紧是以下五个方面:

1、规模结构的调整:抓大放小,提升产业集中度

2、改善资本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

3、产品结构调整

4、技术结构调整

5、区域结构调整

①以市场为导向,连续鼓舞产能向市场集中

②加快四川省(包括重庆市)化纤工业的配套进展,也包括“大力进展电子商务、改造化纤传统流通方式、推进行业信息化进程”。

三、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化纤市场会进一步开放,这种开放不仅是商品市场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技术市场、资本市场的开放。这就为中国化纤工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制造了更好的条件。

第一,中国化纤商品的市场是庞大的,自1992年化纤市场开放以来,从世界各国和地区进口的化学纤维,为满足纺织工业原料的需求作出了突出奉献,客观上也引导了中国化纤工业的进展。

据中国化纤协会测算,完全能够相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仍将每年进口100-140万吨左右化纤,这不仅是下游产业的需求,也是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的正常现象。我们尊重现实,同时认为:如此专门有利于和能有效促进中国化纤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国化纤工业进展历史也已证明了这一点。同样能够相信,中国化纤上下游原料及化纤纺织品市场也仍将更加开放,每年大量进口的情形短期内可不能改变。中国化纤业界专门尊重和仰慕世界各大公司在中国化纤及上下游商品市场上所取得的利益。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化纤技术和资本市场更有进展的前景。除化纤原料外,化纤及化纤纺织品进口市场从1999年进入相对稳固期,相比之下,化纤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却开发不足,从长期的战略意义上讲,只有进入技术和资本市场才能保住已取得的商品市场份额和利益。

中国政府差不多颁布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名目》,其中与化纤有关的要紧有:鼓舞投资名目:

合成纤维原料:精对苯二甲酸、丙烯腈、己内酰胺、尼龙66盐生产。

纺织及化纤抽丝用:助剂、油剂、染化料生产。

化纤制造业:差不化化学纤维及芳纶、氨纶、碳纤维等高新技术化纤生产,粘胶无毒纺等环保型化纤的生产,日产400吨及以上纤维及非纤用聚酯生产。

限制投资名目:常规切片纺化纤抽丝生产;单线能力在2万吨/年以下粘胶短纤维生产;日产400吨以下纤维及非纤维用聚酯生产。

新世纪,中国化纤工业的进展重点差不多从量的增长转移到质的提升上来,其中产

业结构调整更是重中之重。欢迎世界各大化纤公司主动参与中国化纤产业的结构调整,参与中国化纤企业、专门是国有化纤企业的改造与重组。期望各大公司抓住世界抓住世界化纤格局调整的有利时机,利用其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经营治理科学以及市场经济运作体会丰富等优势,和我们一起,为世界化纤工业的进展做出新的奉献

世界核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核高科技产业是从事核燃料研究、生产、加工, 核能开发、利用, 核武器研制、生产的军民结合型高科技产业,主要由放射性物质地质勘探、铀矿开采、水法冶金、铀精制加工、铀同位素分离、核燃料元件制造、各种类型的反应堆、辐照燃料和乏燃料后处理、人工易裂变材料钚(Pu)-239的生产、放射性废物的处理、锂同位素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核武器制造和试验以及相应的科研、设计单位组成,主要产品有核原料、核燃料、核动力装置、核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核电力和放射性同位素等。 20世纪30年代,随着核物理科学的发展,核能的利用被提上日程。40年代初,美国为抢在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 集中一大批欧美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投入巨大的物力和资金,开始了核技术研究和创建核工业。1941年12月6日, 美国总统F.D.罗斯福批准了著名的原子弹研制计划——“曼哈顿工程”;这是一个由政府控制的庞大的融科学技术、军事和工业为一体的国防工程;它征调了全国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数千名科技人员, 投资达数十亿美元。1942年12月2日,由科学家E. 费米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导,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后来又陆续建立了三座生产钚-239的石墨水冷反应堆和一个提取钚-239的放射化学工厂,以及气体扩散和电磁分离铀厂。1945年,美国研制生产出原子弹,其中一颗于当年7月16日进行了试爆, 两颗于当年8月6日和9日分别投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核工业进一步发展, 除继续扩大易裂变物质的生产、大量进行核试验、制造核武器外,也将核能利用作为船舰的动力,建设核电站;1957年美国第一座核电站运行,至今已拥有核电站上百座。前苏联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核能研究,1943年决定研制核武器;1948年第一座生产钚-239的反应堆投入运行;1949年8月进行了首次核试验;1952年第一座气体扩散工厂投产;1954年6月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至今已拥有核电站几十座。英国和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建立核工业,分别在1952年和1960年进行了首次核试验。我国的核工业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创建和发展起来的。1950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1954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资源;毛泽东在听取汇报后指出,我们有丰富的矿物资源,我们国家也要发展原子能。1955年9月, 在薄一波主持下起草了《关于我国制定原子能事业计划的一些意见》,同年12月进一步修订成《关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原子能事业计划大纲(草案)》,提出了创建中国核工业的设想。1956年11月16日,国家建立了第三机械工业部,在苏联援助下建设核工业。1958年,中国第一座重水型实验用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建成并投入运行。1960年,苏联政府撕毁协定,撤走专家。此后,中国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 继续发展了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1962年11月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直接领导研制生产原子弹的工作。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 又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试航成功, 表明中国的核工业已有较快的发展,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70年代末,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核工业由主要为军用服务,转向军民结合,以核为主, 多种经营, 主要从事核能、核技术的和平利用, 民用产品的开发。1983年6月, 开始了中国自行设计的电功率为30万千瓦的秦山核电站的建设;1984年4月,引进技术设备开始建设大亚湾核电站。近年来,核工业继续贯彻“军民结合,以核为主,多种经营,搞活经济”的方针,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empirenews.page--]核工业在国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核武器比常规武器有更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且造成放射性污染, 对环境生态有长期的、严重的后果。有鉴于此,核武器成了现代某些国家军事战略的基础,如美国的“遏制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威慑战略”等,都是以强大的核力量为后盾的;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很重视核技术和核工业的发展。毛泽东曾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中国要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核垄断,维护国家的安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防上就不能没有完整的核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核工业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核工业从早期为军用服务发展起来后,陆续转向为民用服务,如核能转换为电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热处理工业炉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热处理工业炉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立项+批地+贷款)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二〇二〇年五月 咨询师:高建

目录

专家答疑: 一、可研报告定义: 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报告,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是以市场供需为立足点,以资源投入为限度,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一系列评价指标为结果,它通常处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项目在技术上能否实施,二是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实施主体为了实施某项经济活动需要委托专业研究机构编撰的重要文件,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用: 1. 用于向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行政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规定,我国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核准和备案两种批复方式,其中核准项目向政府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备案项目一般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时,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对某些项目仍旧保留行政审批权,投资主体仍需向审批部门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 用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的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以及其他境内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接受项

中国煤炭行业目前形势及发展前景

中国煤炭行业目前形势及发展前景 专业:姓名: 摘要: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最廉价的能源。全球煤炭行业和我国在前十几年里也都呈上升的趋势,但煤炭的开采,安全,供需,管理,运输在我国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国煤炭的主要特征也充分显露出我国煤炭行业的技术水平低,资源分配差的现状。近期随着经济低迷煤炭行业也受到很大的冲击,使一些煤炭企业不得不做出调整。本文分析当前煤矿行业概况,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主要特征,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未来任务。 关键词:煤炭行业发展前景前景分析 一、国内煤矿行业概况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最廉价的能源。目前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1886亿吨,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5吨,按人均年消费煤炭1.45吨,即全国年产19亿吨煤炭 亿吨资源量共计1万亿多吨的资源,可以留待后人勘探开发。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油的国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里煤炭储量的33.8%, 于第二位,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仅供开采100年。我国煤炭1000米以 产和消费水平,可以开采使用100年以上.我国各省市煤炭储量分布

疆18037.3 全国45521.0。 煤炭做为一种经济性的能源资源具有一定竞争力,煤炭资源具有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煤炭需求仍然在保持增长的势头。 二、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今年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现正处于整合阶段。 1、在能源生产消费中占主导地位 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这一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长期不会改变。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2、供给:供需总体平衡。 2011年我国煤炭产量达到35亿吨。出口量减少,进口煤增多,我国沿海省份的煤炭需求量一直很大,但是我国约90%煤炭资源和生产能力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工业炉现状及节能潜力分析

根据集团公司的要求,北京北方节能环保有限公司从2010年至2013年先后对47家企业进行了51次能源审计。在能源审计过程中采取了现场测试、现状核查、调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了详实的资料和数据。为推动各单位能效提升,我们对各企业的普遍存在的节能潜力和可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整理,将陆续刊登工业炉、工业锅炉、电机、热力系统等方面的内容供各企业参考。 集团公司工业炉现状及节能潜力分析 陈操史建东 摘要:工业炉窑是对物料进行加热,并使其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工业加热 设备,工业炉窑常统称为“工业炉”。本文对集团公司工业炉情况进行了统 计整理和评价,列示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分析了燃气炉、电加热炉使 用中存在的问题,计算了节能潜力和采取节能技术产生的节能量与节能效 益。 主题词:工业炉节能潜力节能效益 1. 集团公司工业炉现状 1.1 数量及分布情况 通过数据核查,47家共有各类工业炉窑2082台,按照供热方式分为燃气工业炉和电阻工业炉两大类,其中40m3/h以上燃气工业炉454台,30kW以上电阻工业炉1628台,广泛分布于装甲车辆、火炮、机械加工、箭弹等多种生产领域,少量分布于火炸药、火工药剂、光电等生产领域。 按炉型结构分:台车炉、室(箱)式炉、井式炉、推杆炉、步进炉、

悬挂炉、辊底炉、环形炉、干燥炉、烘干室等十多个种类,按用途主要分为:热处理、锻造加热、熔炼、喷涂烘干四大类。其中热处理炉和加热炉是工业炉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行业工业炉总比例的55.10%和18.13%。 1.2 能源消耗情况 集团公司工业炉的能源结构主要是以天然气和电为主。根据企业上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54台燃气工业炉2012年累计消耗天然气8312.14万立方米,折10.09万吨标煤;1628台电阻工业炉合计加热功率30.32万千瓦,负荷率约70%,理论年消耗电量63672万千瓦时,折7.83万吨标煤。工业炉窑年能源消耗合计17.92万吨标煤,是集团公司各企业消耗能源的主要设备。 1.3 整体性评价 目前,集团公司针对工业炉窑展开的节能工作已经起步,部分企业能够引进新技术、新材料,积极进行炉窑节能改造,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了节能降耗的效果。如:北重集团、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辽沈集团、江麓集团等一批企业成功的在大批燃气工业炉上应用了蓄热式燃烧和全温段换向技术,烟气排放温度低于150℃,烟气余热得到了高效回收,节能效果显著。以辽沈集团为例,采用EPC模式对3台天然气锻造加热炉进行了蓄热式燃烧改造,锻件平均单耗下降了60%以上。 但多数企业目前对工业炉窑的节能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国内炉窑的技术发展状况和新技术缺乏前瞻性研究和长远规划,缺少相应技术储备,工业炉窑整体结构老旧,普遍存在两低一高现象(余热回收率低、热效率低、能耗高),节能状况不容乐观。

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

论文摘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大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将觉得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将企业做大做强,将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公司只有认清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剖析,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应对,才能真正克服市场经济内外部压力的不良因素,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发展

目录 引言 (1) 一、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1) (一)企业文化建设简述 (1) (二)企业文化建设意义 (1) (三)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2) (四)企业文化建设特点 (3) 二、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4) (一)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企业发展之路 (4) (二)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现状概况 (5) (三)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亮点 (6) (四)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6) 三、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渠道 (7) (一)以提高认识为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7) (二)以加强学习为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7) (三)以强化目标教育为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8) (四)以突出人本管理为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8) (五)以塑造企业价值观为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8) 四、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需要注意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9) 五、结论 (9) 六、参考文献 (9)

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一、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90%和80%以上,2004年煤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5.6%和67.7%。(一)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显著成绩 1.煤炭产量持续增长 全国原煤产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亿吨左右提高到2004年产量19.56亿吨,增长2倍多,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2.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大中型煤矿机械化水平、单产、单进、原煤工效,都逐年增高。建成了一批国际领先、高产高效矿井,初步建全了技术、设计、制造、培训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 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大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些企业开始了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一批劣势企业退出市场。 4.行业整体效益不断增加 在经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后,2001年煤炭行业开始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后步入快速增长周期,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补贴后实现利润达418亿元。 (二)行业主要特点 1.煤炭是资源性行业

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矿的寿命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煤炭储量。我国大多数煤矿远离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负担重,经济基础差。地区条件不一,煤炭企业发展不平衡性在行业中十分突出。 2.煤炭是高危行业 因煤矿生产条件所限,从历史上看,在各国工业部门中,煤矿的事故死亡率是最高的。我国煤矿95%生产能力是井工开采。高瓦斯和双突矿井占全国煤矿矿井总量的1/3,90%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性。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影响安全生产因素愈来愈多,条件愈来愈复杂。 3.煤炭是投资高风险行业 煤矿开采环节复杂,矿井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煤炭市场不确定因素多。因此,从建井到生产,经营风险大,多数煤炭企业产业结构上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 4.煤炭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行业 煤炭属于初级产品,煤矿的效益向后续加工工业传递和辐射。单一的产品结构,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我国煤炭开采的价值和效益体现在后续产业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煤炭工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资源保障问题 我国煤炭品种齐全、资源比较丰富,但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可采储量和人均占有量较少,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严重制约煤炭资源的开发。我国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秦岭、大别山以北,煤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0.7%,其中晋、陕、蒙三省(区)占全国的65%。

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核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核能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核技术已经渗透到能源、工业、农业、医疗、环保等各个领域,特别是核能在电力工业成功运用,为提高各位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核电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6%,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电力能源三大支柱,核能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它将成为最终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源之一。世界50多年的核能发展表明,核能不失为一种清洁、安全和经济的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毕竟对能源提出快速增长要求,而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又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日益相关,所以发展核能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改善能源结构、控制环境污染、保障能源结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建设的第一座核电厂1991年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力的历史,1994年投产大电站,1996年中国又自主设计建设了二级核电站,三级核电站,随着最近广东核电厂投入,我国目前公共12组核电机组投入运行,运行的核电机组安全状况良好,平均用于值可达到85%,核电辐射水平一直保持在本地水平。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合作了12个核电项目,共31台机组,合作规模达到3378万千瓦,已开工建设24台,建成规模2660万千瓦。核电作为我国新能源的主力军,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批量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引进三代核技术AP1千以及EP2顺利建成,它在中国经济快捷的发展,对核燃料的高效利用以及对减少高排放物发挥了重大的效应。 07年3月,随着中美间两份重要协议《核岛供货合同框架协议》和《技术转让合同的框架协议》的签署,美国西屋公司和绍尔公司组成的西屋联合体在中国的第三代核电招标中正式中标,AP1000成为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所选择的技术路线,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落户中国。 AP1000技术虽然先进,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没有一座建成的电站,中国将是第一个“品尝”这一技术的国家。我国的研究人员从AP600到AP1000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对这一技术有较深入的了解。第三代技术是从第二代发展来的,其主要系统均有工程实践,只是核电站安全系统设计理念不同,AP1000使用的是非能动的方式。 作为第三代核电站,AP1000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第二代核电站主要是上世纪70年代根据当时安全法规设计的。其设计基准不考虑核电站严重事故(如

最新世界核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世界核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核高科技产业是从事核燃料研究、生产、加工, 核能开发、利用, 核武器研制、生产的军民结合型高科技产业,主要由放射性物质地质勘探、铀矿开采、水法冶金、铀精制加工、铀同位素分离、核燃料元件制造、各种类型的反应堆、辐照燃料和乏燃料后处理、人工易裂变材料钚(Pu)-239的生产、放射性废物的处理、锂同位素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核武器制造和试验以及相应的科研、设计单位组成,主要产品有核原料、核燃料、核动力装置、核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核电力和放射性同位素等。 核工业在国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核武器比常规武器有更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且造成放射性污染, 对环境生态有长期的、严重的后果。有鉴于此,核武器成了现代某些国家军事战略的基础,如美国的“遏制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威慑战略”等,都是以强大的核力量为后盾的;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很重视核技术和核工业的发展。毛泽东曾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中国要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核垄断,维护国家的安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防上就不能没有完整的核工业。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核工业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核工业从早期为军用服务发展起来后,陆续转向为民用服务,如核能转换为电能、热能、机械动力等。与有机燃料相比,核燃料具有异常高的热值,成品燃料的贮存和运输费用较少,因而在选择核电厂址时,不受燃料开采和加工地区的地理限制,从而适于在缺乏有

机燃料和水能资源的地区提供能源,也适于用作持久航行的远洋船舰的动力。核电站在正常运行情况下释放的有害物质比火电站少得多,有利于环境保护。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核电已经能在经济上同火电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资源有限,而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又在不断增长,因此, 核电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大力发展核电已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此外,核工业和核技术还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多种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射线仪器仪表以及辐射技术,在辐射加工、食品保鲜、辐射育种、灭菌消毒、医疗诊断、跟踪探测、分析测量等科研生产方面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核能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核能技术已经渗透到能源、工业、农业、医疗、环保等各个领域,为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核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利用裂变能到开发聚变能,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期望,它将成为最终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能源。 前苏联在研制成功核武器之后,也将核技术转向了核电领域。1954年,苏联利用石墨水冷生产堆的经验,在奥布宁斯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此后,苏联就一直在开展有关大型的、具有经济效益的核电站建设的研制开发工作,并以较快速度建设了一批核电站。总的来说,前苏联设计建造的核电站运行一直比较稳定,而且负荷因子很高,特别是VVER-440型压水堆核电机组,多年来负荷因子一直位于世界前列。但是,切尔诺贝利事故暴露出了苏联核电站安全性上存在严重问题。尽管VVER型压水堆的安全性比切尔诺贝利的大功率管式铀石墨堆

中国电弧炉炼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专题 中国电弧炉炼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电弧炉炼钢技术的现状,并在阐述中国近年电弧炉炼钢的发展变化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弧炉炼钢发展要注意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弧炉,不锈钢,产业现状,发展趋势 China electric arc furnace steelmaking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Chinese electric arc furnace steelmaking technologies and expounded China'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electric arc furnace steelmaking and problems, based on the proposed 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arc furnace steelmaking problems and trends. Key Words:EAF,steel,present status,development trends 0 引言 电弧炉(electric arc furnace)利用电极电弧产生的高温熔炼矿石和金属的电炉。气体放电形成电弧时能量很集中,弧区温度在3000℃以上。对于熔炼金属,电弧炉比其他炼钢炉工艺灵活性大,能有效地除去硫、磷等杂质,炉温容易控制,设备占地面积小,适于优质合金钢的熔炼。 通过金属电极或非金属电极产生电弧加热的工业炉叫做电弧炉。电弧炉按电弧形式可分为三相电弧炉、自耗电弧炉、单相电弧炉和电阻电弧炉等类型。电弧炼钢炉的

论核工业的发展

论核工业发展 Development of Nuclear Industry 【摘要】核工业在中国创建于一九五五年。核工业的创建与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核工业对国防科技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核工业。56年来,中国核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制止核讹诈,反对核战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证明,解放了的新中国具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人民具有高度的聪明智慧和创造能力,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一切的伟大力量,不仅能够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而且能够领导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富强国家。 【关键词】论述核工业发展 【前言】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铀元素的放射特性,这一重大发现就成为了原子科学史起点,同时也敲开了现代核科学技术的大门。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研究,从军事利用到和平利用的重大转变。如今,核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它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应用广泛,效益明显,是当代技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文】 中国核工业发展概况 核工业是知识、技术、资金密集的工业。发展核工业,研制核武器,建设核电站,不仅要求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最新成果,还要求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工业基础。中国是怎样在五十年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都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作出发展核工业的决策的,以后又怎样在断绝外援的情况下,完全自力更生地发展起来,突破原子弹、氢弹、潜艇核动力技术难关,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中国核工业创建与发展经历了几个什么样的阶段,有哪些基本的经验教训,今后发展前景又怎么样?这些,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关注。中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1950年即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展了原子核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1954年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资源的苗头,1955年初,国家决定发展原子能工业,同年开始了铀矿地质勘探工作。1956年开始了第一座研究性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设,于1958年9月投入使用。1957年开始了核燃料企业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在上述工作中,中国曾得到苏联在技术上的援助。1960年8月,苏联中断援助。此后,中国依靠本国力量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摘要 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均占主体地位,同时,我国煤炭生产 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更加成为关注的热点。从2012年开始,煤炭行业告别了10年的发展旺盛期,进入了萧条时代,尤其是15年煤炭行业彻底地进入了“寒冷的冬季”,目前仍没有回暖的迹象,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煤炭行业;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引言: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基础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占全球储量的12.8%,而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占全球的1.1%和1.8%具 体情况如图表所示 2014年中国一次能源探明储量情况 能源单位2014年占全球比例(%)储采比世界平均储采 比(%) 石油10亿桶18.5 1.1 11.9 52.5 天然气万亿立方 米 3.5 1.8 25.7 5 4.1 煤炭亿吨1145 12.8 30 110 注:储采比:用任何一年年底剩余的储量除以该年度产量,所得的计算结果即表明如果产量继续保持在该年度的水平,这些剩余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从资源保证年限角度分析,煤炭仍是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在中国能源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 1.1 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的制约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国家对其加强了安全整顿,无论是从设备上还是从安全防护措施上都加大了监管力度,这样就增加了吨煤成本。其次煤炭污染严重,导致近几年来雾霾现象十分严重,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降至65%以下。不断强化的环境约束以及国家能源政策的变动对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带来了较大冲击,再有新能源的出现与提倡,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产业的出现大大地挤压了煤炭的产量,占有了煤炭一定的利润空间。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是对煤炭的直接代替。 如表1所示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标准煤) 构成(能源生产总量=100) 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 风电 2010 296916 76.6 9.8 4.2 9.4 2011 317987 77.8 9.1 4.3 8.8 2012 333300 76.6 8.9 4.4 10.1 2013 356536 75.9 8.4 4.5 11.2 2014 357079 73.8 8.5 4.8 12.9 资料来源:《煤炭工业统计提要》《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 1.2受到国际煤炭市场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组织的一员。在国际市场经济这个平台里,信息的流动性与资源的共享性发展迅速,国外的矿石、铁粉、煤炭以其品质好、价格低等优点打入我国煤炭市场。如下图

中国核电发展概况

中国核电发展概况(截止2010年) 1我国核电产业未来前景 我国目前的电力供应依然以火力发电为主,水电、风电、核电等规模非常小,电力结构极为不合理,一方面带来能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此国家提出了发展新能源发电,鼓励核能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政策。 中国核电发展进程大约比全球核能发展进程相对滞后约20年。七十年代中国开始对核电的探索,八十年代中国核电开始“起步”,九十年代至2006年为中国核电的“发展期”,至今大约30年时间。中国核电的“发展期”正处于世界核电发展之“低谷期”。尽管如此,中国核电在不利的条件下仍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到2006年底为止中国投运的核电机组共11台,870万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4%。特别是2000年至今中国投运机组8台,占全球同期投运机组数的1/4。与此同时,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备全面的核电体系,基本掌握了第二代核电技术,并开始了第三代和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基础研发工作。这一切,为下一步的跨越发展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 2010年,我国正在制定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着眼于中国新兴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在2011年-2020年间,核能、水能以及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将是政策支持的重点,也将是5万亿投资的重点支持对象。因此,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调整我国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由原来的4000万千瓦提高到7000万千瓦以上。而且有消息称,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的《核电管理条例》有望于2010年底前上报国务院。《核电管理条例》将重点体现对未来核电开发的支持,其中将大力推动内陆核电站的开发建设。 为实现规划目标,在“十二五”期间提高核电站开工量是核电产业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原因是,核电站的建设周期长达四五年,要实现核电装机容量到2020年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必须在2015年开工至少60个100万千瓦的核电站,2010年开始展开前期规划。因此,未来5年,将是核电企业们迎来大量订单的黄金期。

中国核电大事记

中国核电大事记 ☆ 1970年12月 周恩来总理指出:“中国建设核电站要采取安全、适用、经济、自力更生的方针”。 ☆ 1974年3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审查批准了中国第一座自主建设的30万千瓦核电站的设计方案,决定作为重点科技开发项目,列入国家计划。 ☆ 1980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核电站的研究应加强,和平利用原子能问题应由二机部统一归口,组织协作。 ☆ 1982年5月五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决定,将二机部改名为核工业部。张忱担任核工业部部长。 ☆ 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核安全局,姜圣阶担任国家核安全局局长。 ☆ 1985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首座30万千瓦压水堆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 ☆ 198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核电工作包括建设和生产运行,均由水利电力部移交给核工业部统一管理和经营。☆ 1987年8月中国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开工建设。核电站由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行,核电技术引进法国M310技术。 ☆ 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正式成立,蒋心雄担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总经理。 ☆ 1991年12月中国第一座自主建成的核电站(秦山)并网发电成功,结束了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核电技术的重大突破。 ☆ 1993年8月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业核电站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开工建设。 ☆ 199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昝云龙担任董事长、党组书记兼总经理。 ☆ 1998年6月秦山三期核电站开工建设,这是中国首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采用了加拿大坎杜6重水堆核电技术。 ☆ 1999年7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在北京成立。李定凡担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穆占英担任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 1999年10月江苏省连云港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开工建设,该项目采用了俄罗斯AES-91型压水堆核电技术。 ☆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指出:适当发展核电。 ☆ 2003年9月国务院核电自主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曾培炎副总理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成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指出:积极推进核电建设。 ☆ 2006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年-2020年)》。按照“积极发展核电”战略,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占全国发电装机的比例将增加到4%,达到4000万千瓦。 ☆ 2006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重大专项领导小组,曾培炎副总理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 2007年3月中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正式确定选用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技术方案。 ☆ 2007年5月由国务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王炳华担任党组书记、董事长。 ☆ 2008年8月国家能源局在北京挂牌,核电行业管理重新纳入国家能源局。张国宝担任国家能源局局长。 ☆ 2009年4月浙江三门核电站一期主体工程开工,它将成为全球第一个使用AP1000核电机组的核电站。 ※ 注:《核电大事记》与核电项目列表由本刊记者冯志卿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63 中国投资 2009.5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煤炭开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发,石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煤层气等个别气体产业化建设问题等等都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发展在20年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GDP翻2 番,能源消费翻1 番,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 一 对中国能源现状的认识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资源储量的勘探也越来越清楚。中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据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8972.1 万t、天然气28185.4亿m3、煤炭3326.4 亿t;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2006 年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9t, 人均天然气储量2168m3,人均煤炭储量256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的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二 中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占主导地位,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主流。落后的用煤方式、生产设备、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经济现代化正面临能源的严峻挑战: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转换方式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1、 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能源矿产人均探明储量相对较少,煤炭资源可以满足较长期需求,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需要以国外资源作为重要补充,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 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 2、 能耗强度高,效率低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管理技术上的落后,尽管在能源消耗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现有的近400 亿m2建筑中, 99%属于高能耗建筑。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 ~30%。 3、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不论是火力发电还是工业用煤, 都会造成大量污染排放。SO2和CO2排放量分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