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北师大新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总复习学精品

2017-2018学年北师大新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总复习学精品

2017-2018学年北师大新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总复习学精品
2017-2018学年北师大新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总复习学精品

第一单元民族危机与晚清时期的救亡运动

第1课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入侵: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侵占国外市场。

2、清朝抵制: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

3、鸦片危害:①国库空虚、财政困难;②军队战斗力下降;③危害中国人身体健康

4、林则徐上书道光帝:“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附: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6、虎门销烟:

(1)时间、地点: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全部鸦片。

(2)意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中英鸦片战争

1、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直接原因(借口):虎门销烟

2、爆发时间:1840年

3、结果: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1)条约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②中国赔款2100万元;(加剧了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负担)

③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割让土地的先例)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4、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漩涡,中国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5、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①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根本原因);②武器落后。

6

三、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著《四洲志》

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为了扩大侵略权益和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2、时间:1856年

3、侵略者:英法联军

4、性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暴行

1、火烧圆明园

(1)时间:1860年(2)侵略者:英法联军

(3)逃跑皇帝:咸丰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

(4)感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是中华民族的一场大浩劫,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见证。

2、沙俄趁火打劫

沙俄通过武力强占、签订条约的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万平方千米。

其中,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割占面积最多,达60万平方千米。(沙俄并未直接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却是最大利益获得者。)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1、标志:1860年,奕 与英法侵略者议和并签订《北京条约》,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1)《北京条约》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赔款。

(2)《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自由进入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商船可驶入长江各口岸。

2、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金田起义

1、背景:外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内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根本);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直接)

2、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

3、洪秀全称天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由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二、定都天京

1、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

2、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并没有真正落实)

3、北伐和西征:标志着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三、天国悲歌

1、1856年,天京事变,标志着天平天国由盛转衰。

2、《资政新篇》,集中反映了太平天国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道路的迫切愿望。

3、1864年,在李鸿章的淮军和曾国藩的湘军围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性质),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在华势力。

5、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②定都后领导人进取心衰退;

③天京事变削弱了自身的实力);④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第4课洋务运动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1、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主持,成为洋务运动的最高行政机构。

2、意义:清政府有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2、主张:“师夷长技”;

3、根本目的: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

4、主要内容:

(2)筹建新式陆海军:19世纪80年代中期,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

5、结果: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失败的原因: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

6、评价:(1)性质:封建统治者(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一场自救运动。

(2)积极作用/意义::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局限性: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7、民间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

一、中日甲午战争

1、原因: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清朝出兵之际也出兵朝鲜。

2、时间:1894年,农历甲午年。

3、经过:①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民族英雄邓世昌壮烈殉国(光绪帝赠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②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③1895年,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失败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抗衡新兴的资本主义

6、结果: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签约中日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

(1)条约内容:

①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进一步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使清政府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④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由商品输出走向资本输出,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二、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三国干涉还辽”

1、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立“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

一、兴起——公车上书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发展——维新思潮的传播

1、活动: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

2、严复:译述《天演论》,把西方的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

3、论战:维新派VS顽固派。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极大地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三、高潮——“百日维新”

1、变法开始:1898年(农历戊戌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的正式开始。

2、变法内容:(1)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2)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

(3)政治上,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4)文化教育上,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

3、变法影响: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理解:虽然它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4、变法结局: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致使变法最终失败,仅保留京师大学堂。(谭嗣同流血牺牲——“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变法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A、资产阶级的自身软弱性。(根本原因)B、未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而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C、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2)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无法救中国。(启示)

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引起人民强烈反抗

2、地点:山东、直隶

3、口号:扶清灭洋

4、斗争:在廊坊、杨村等地抗击八国联军

5、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6、评价:①义和团运动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列强压迫的反抗精神;②义和团的蒙昧迷信及其笼统排外倾向,留下了深刻教训。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直接威胁到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权益。

2、时间:1900年

3、侵略者:俄、英、美、日、德、法、意、奥

4、结果: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溪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

三、《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

2、签订者:李鸿章

3、主要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这是近代中国赔款最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长期控制中国经济,加重人民负担)(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完全被洋人控制)

(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清政府失去军事自主权,便于侵略者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

(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和成为“洋人的朝廷”)

4、影响: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第二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辛亥革命

一、酝酿

1、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同盟会的成立:

(1)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其它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

(2)地位: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政治/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4)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注: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推翻封建满清王朝(前提)

b.“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核心)

c.“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改革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使劳动者摆脱贫困

二、高潮——武昌起义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为民国元年)发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

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影响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注: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①成功之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失败之处: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同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脱离人民群众;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袁世凯玩弄两面派手段。)

第9课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1913年,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控制国会,派人刺杀了宋教仁。(宋教仁案)

2.袁世凯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由于国民党力量分散,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3.1914年,袁世凯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行《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拥有和皇帝一样的权力。

4.1915年5月,袁世凯部分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

5.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自封“中华帝国”皇帝,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军阀混战

1.北洋军阀的分裂:

袁世凯死后,势力强大的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

(1)直系冯国璋直隶、江苏、山东

(2)皖系段祺瑞安徽、浙江、山东、福建掌握北京政府的实权

(3)奉系张作霖东北

2.军阀混战的影响:在帝国主义的扶植下,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政权,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第10课新文化运动

1.背景:(1)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2)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一度恢复帝制,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原名《青年杂志》)。

3.旗帜(口号):“科学”(“德先生”)与“民主”(“赛先生”)。

4.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5.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孔家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6.代表人物: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陈独秀明确提出“文学革命”口号

(2)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4)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批

判。

7.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给专制主义以空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8.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着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都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1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

3.经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五四运动前期中心)爆发,运动的主力是学生;

6月初,发展到上海(五四运动后期中心),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运动的主力是工人。

4.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表现为:(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5.意义: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性质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该性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无产阶级)基础)7.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注: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中,树立远大的理想,要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振兴中华,乐于奉献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

2.代表人物:

(1)李大钊: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介绍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陈独秀:发表《劳动者的觉悟》、《谈政治》等文章,阐释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画舫船上。

(3)内容:①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奋斗目标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③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领导工人运动。

④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是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第12课国民革命

概念:(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一、开始——国民党一大

1.背景: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孙中山深感工农群众力量之伟大,决定“以俄为师”,寻求中共的帮助与支持。

2.时间:1924年1月;地点:广州。

3.主要内容: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确认中国共产党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开始。

二、准备——黄埔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时间:1924年。

2.地点: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又称黄埔军校。

3.主要领导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

4.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5.作用: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高潮——北伐战争

1.时间:1926年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4.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敌。

5.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等

6.先锋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叶挺独立团(“铁军”)

7.战果: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并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8.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1)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主要原因)(2)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3)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四、失败——合作破裂

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

2.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随后,在各地“清党”和“分共”。

3.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问题理解:如何理解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而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巨大胜利:北伐战争结果吴孙主力被歼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失败的理由: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和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时间: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军队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二、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秋收起义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会形成“燎原之势”。)

三、革命摇篮——井冈山

1、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来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意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四、红军长征:

1、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党中央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红军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3、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

(2)主要内容: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它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4、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注:①红军在长征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a.敌人的围追堵截;

b.自然条件艰苦恶劣;

c.缺衣少食。

②长征精神: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队精神。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概念:中国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1945年)

其中:1931年9月18日-1937年7月7日为中国局部抗战;

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为中国全民族抗战

第14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松花江上》)——局部抗战

1.时间、地点:1931年9月18日东北沈阳

2、背景: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危机爆发,日本企图摆脱经济危机;国共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3.概况: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4.结果:蒋介石对日冲突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下令东北军退入关内,不到半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5、中国军民的反抗:东北抗日义勇军(马占山)——嫩江桥抗战

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东北地区抗日中坚力量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

————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局部抗战阶段

6.影响:它是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背景: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后,使得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2.概况: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游行示威活动,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史称一二·九运动。

3.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背景:

(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2)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遭拒绝。(直接原因)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4、目的:为了逼蒋抗日。(注:不是以推翻蒋介石统治为目的的兵变)

7、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8、评价张杨二人:他们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不计个人的得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9、在西安事变的发生至和平解决,反映出了怎么样的精神,有何意义?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15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地点:北平西南的卢沟桥。

3.经过:日本进攻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影响: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5、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二次合作正式实现,抗日民族正式统一战线建立。

二、共赴国难

1.共产党军队

(1)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7年,平型关大捷: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2)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在大江南北开展对日作战。

2.国民党的军队:开赴抗日前线,从正面抗击日军。(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会战持续3个月,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三、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

2.手段: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

3.对象:南京平民和被俘的中国士兵。

4.遇难人数:30万人以上。

5.性质:这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凶残的本性)

6.对南京大屠杀认识:

(1)要牢记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2)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3)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7.日本应怎样正确认识历史问题(如日本政府频繁参拜靖国神社、歪曲历史教科书)?(1)要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处理历史问题。

(2)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第16课“把我们的血肉筑城我们新的长城”

一、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

1.时间:1938年;地点:山东枣庄台儿庄地区。

2.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指挥者:李宗仁。

3.意义: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二、百团大战——敌后战场

1.背景:日军调集重兵,分割围困抗日根据地。

2.开始时间:1940年;华北地区

3.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指挥者:彭德怀

4.目标:破袭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5.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众志成城——全国各阶层抗日行动

1.民族企业的内迁:沈鸿——被毛泽东赞誉为“边区工业之父”。

2.科学家: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

3.教育界:高校搬迁内地。(西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

4.文化界:积极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宣传抗日。(邹韬奋《抗战》)

5.海外华侨:节衣缩食,捐献钱物,大力支援祖国的伟大抗战事业。(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6.国际友人:支持并参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陈纳德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驼峰航线”。白求恩。郑律成(朝鲜)。柯棣华(印度)。汉斯·米勒)

第17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

1、背景:抗战胜利前夕

2、时间: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召开。

3、主要内容:(1)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3)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4)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

(1)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2)苏联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3)中国军民大反攻(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2、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3、意义: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4、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2)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3)国共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配合,中共发挥中流砥柱作用;;(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5、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1)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性质)(2)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它促使一百多年来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开始团结起来,大大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3)国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牵制了日本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为盟国提供战略物资和情报)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逐渐获得了政治大国的地位;(参与联合国的创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三、收复台湾与南海诸岛

1、台湾光复:

1945年10月25

注:1895年的《马关条约》的签订——1945年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2、收复南海诸岛:

(1)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复日本非法侵占的南海诸岛,恢复行使主权。

(2)为加强对南海诸岛的管理,中国政府于1947年审核修订了南海诸岛地理名称,绘制了有南海断续线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并于1948年正式公布,昭示世界。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概念: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指国共两党第二次内战

第18课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重庆谈判

1、蒋介石(中国国民党)谈判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2、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谈判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4、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注:谈判未解决的内容: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5、意义:揭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向人民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二、国民党策动内战(加紧准备内战的措施)

1.秘密大量印发蒋介石编写的“剿匪手本”。

2.在美国的援助下,大规模调动军队,抢占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线。

3.接受日军武器装备,收编大量伪军。

4.镇压反内战运动,制造“下关惨案”(马叙伦)。

三、全面内战爆发(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即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爆发的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

2、内战的性质:

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战争。

3、人民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

4、结果: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知识拓展:历史上国共关系走过了哪些历程?

1924—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第一次国共合作十年内战第二次国共合作人民解放战争创建黄埔军校,

北伐胜利给日本侵略可乘之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造成台海对峙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俱伤(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战争指挥损害中华民族的利益,只有和平、团结才是出路;两党应当为了民族利益,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再次合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19课走向战略反攻

在粉碎国民党对我解放区全面进攻之后,蒋介石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蒋介石两个拳头一张)

一、粉碎重点进攻

1.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时间:1947年3月

2、中共方针:诱敌深入

3、主动撤离延安的原因: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主动撤离延安,能够保存实力,伺机反攻。

4、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意义: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4、人物: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

5、结果: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等领导下,经过五个多月的作战,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面对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领导下,经过孟良崮战役,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时间:1947年3月

2、孟良崮战役

陈毅借用《三国演义》中的历史典故,将孟良崮战役称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二、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时间:1947年6月。

2.指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刘邓大军)

3.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时间: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2.主要内容: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意义: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第20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一、国统区的危机

1.原因:国民党政权军费激增,财政赤字。

2.表现:征收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国统区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1、在辽沈战役中,解放军首战锦州之后,国民党感叹:“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2、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人民全力支援前线,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1)踊跃参军,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充足兵源;

(2)组织民兵,保卫后方;

(3)大力支援前线,保障物资供应。

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3、在平津战役中,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毛泽东称赞傅作义的行动,是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和平解放北平的原因:①可以使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以保证;

②可以使许多文物古迹免遭战火破坏。

4、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1日,西起湖口,东到江阴,500公里战线,分三路强渡长江。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灭亡。(1927—1949)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造成了台海对峙局面;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6、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共产党方面:

①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②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③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根本原因)

国民党方面:发动内战,不得民心;统治腐败,指挥失误;军队战斗力低下。

7、解放战争启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中国近代两次巨变: 第一次---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第六单元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

第21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张謇办实业

1.弃官经商:清末状元张謇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弃官经商,1895年创办了大生纱厂。

2.张謇的企业形成一个大生集团,人们称他为“状元实业家”。

二、荣氏企业

1.创建:20世纪初,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始创办面粉厂。辛亥革命后,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建保兴面粉厂,逐渐成为“面粉大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在上海创建申新纺织厂,后来发展成为“棉纱大王”。

2.艰难发展:受南京国民政府盘剥,侵华日军的破坏,荣氏企业衰落。上海解放前夕,荣德生反对迁厂逃资,为新中国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三、化学工业

1.化学工业的先驱是范旭东,1915年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打破了英国和日本商人对中国精盐市场的垄断。

2.艰难发展:20世纪30年代,他创办永利制碱工业公司,侯德榜任总工程师。日本全面侵华后,他坚持到大后方重建,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为什么工业民族是曲折发展呢?

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它只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艰难发展。

*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阶段及主要原因。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特点一:发展过程,艰难曲折(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特点二:地域方面,沿海、沿江多,内地少;特点三:部门分布: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非常薄弱,没有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特点四:整体实力来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特点五:从产生原因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不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结果,是在外力的冲击下产生的。

*阻碍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资金少,技术与设备落后;传统观念的阻碍;战争破坏;政府压制;外国企业的竞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你有何感受/启示?

只有实现国家独立民族振兴,才能使民族工业真正得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第22课社会习俗的演变

一、剪辫和放足

1.剪辫: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剪辫令,限期剪去象征清王朝的辫子。

2.放足: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创立不缠足会;辛亥革命后,政府非常重视禁缠运动。孙中山还下令,内务府通令各省一律劝禁缠足。

二、服饰的变化

1.清末男子传统服装为长袍马褂。到民国初年,西装开始流行。孙中山整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式服装——中山装。(中山装的寓意: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五粒纽扣表示国民党的五权分立(行政权、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

2.晚清时期女子传统服装为宽袍大袖。民国初年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对传统旗袍加以改进,使其更加称身合体,旗袍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女装。

三、礼仪的革新

1.民国政府废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政府职员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遍称呼改为“先生”或“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2.民国时期,简化了传统婚仪,创造出新式婚礼。

【问题】清末民初的社会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2)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社会习俗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改革社会习俗的法令,直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启示: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动学习世界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第23课文化教育的进步

一、新闻出版

1.新式报纸出现:著名报纸有《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等。

《申报》于1872年创办于上海,是近代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中文报纸,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2.出版机构成立: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以“倡明教育,开启明智”为宗旨,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

二、新式教育

1.创办新式学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开设了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其成立,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的学制。

三、废除科举

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其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废除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学习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第24课文学艺术的成就

一、文学家

1、鲁迅:(1)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2)鲁迅的其他代表作:《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抱有深切的同情。

2、茅盾: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子夜》等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画家

1、徐悲鸿:

(1)他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与中国传统的笔墨技巧相结合,创造了新的中国画艺术。(2)擅长以马喻人,托物言志。代表作《奔马图》《九方皋》《愚公移山》(创作抗日战争时期,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等,饱含着他赤诚的爱国之心。

2、齐白石:他把古代传统的文人画风与淳朴的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大写意风格。代表作有《虾》、《群鼠图》等。

三、音乐家

1.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抗日救亡运动逐步兴起。

1、聂耳:(1)20世纪30年代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2)其他代表作:《卖报歌》、《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反映了社会大众的苦难生活。

2、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

☆归纳总结:

1、从《南京条约》的签订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什么趋势?答: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①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得到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本质是侵略;中国近代是一部屈辱史、斗争史。

5、鸦片战争以后,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三个层次: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后来发展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先进的中国人发动的重大运动中,洋务运动侧重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器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1)对四次近代化探索联系和区别的理解:

①联系:都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近代化的努力。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而新文化运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以后又一个层次的学习,即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②区别: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反对封建主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但戊戌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方式要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辛亥革命是采用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发动的,后三者则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

③探索历程的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是层层递进,有表及里,逐渐深入的特点。

(2)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终结果怎样?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

②启示:a.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b.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

c.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d.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6、近代史上中国的首都北京两次被外国侵略者攻陷。

(1)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2)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9、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1、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2、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3、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

4、1912年在南京创立中华民国

5、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

6、1924年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

八年级历史上册专题复习(参考答案)

八年级历史专题复习 班级:姓名: 1.近代清政府时期受到的侵略的战争★★★ 注:其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属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是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4.中国近代的土地政策:(1)太平天国运动中《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照,人口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是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解放区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6.重要的起义

7.抗日战争时期重要过程(国民党的抗战):★★★ 9.重要的标志★★★★★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4)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5)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把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向顶峰; (7)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8)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初步形成,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后正式形成; (9)蒋介石围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党占领在张家口后全面进攻达到顶峰; (10)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解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1)渡江战役后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状元等民族实业家创办的民族工业进入到“短暂的春天”。 11.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路线方针★★ (1)“八七会议”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2)中共七大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爆发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4)鸦片输入的危害:A、白银大量外流,物价上涨,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重了人民的负担。C、使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D、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E、严重摧残国民的身体健康。 2、鸦片战争 (1)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 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3.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 1842年6月 (2)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 岸 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魏源和《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鸦片战争使一些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魏源著《海国图志》,系统的介绍了世界各地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总复习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背景: 〈1〉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1)白银外流,造成清财政危机。 (2)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3)统治机构更加腐败. (4)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5)严重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3〉虎门禁烟: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2、战争经过:爱国官员: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 3、结果:签订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3)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 1956年10月——1960年10月 (3)主凶英、法 (4)帮凶俄、美 2、列强的罪行:(1)英法——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 (2)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建立与清对峙的政权。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抗击洋枪队,在慈溪之战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第3课收复新疆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歌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 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国西北的门户。 2、新疆危机:(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 (2)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3、“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保东南海防;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 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3)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 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 5、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6、评价左宗棠。 左宗棠是湘军的重要将领,后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鸿章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但是左与李在对待外国侵略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左宗棠对外国侵略势力主张抵御, 是抵抗派的著名将领,左宗棠认为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祸及内地,因此, 他坚决主张出兵新疆,驱逐外患,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转变英国对华贸易逆差 2、时间,地点:1839年,广州虎门 3、影响: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4、评价林则徐。(答案: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看中了中国潜在而巨大的市场价值 2、时间:1842年 3、内容:①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关: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③割: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赔: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4、影响:①《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③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与《海国图志》 1、魏源是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代表; 2、著作:《海国图志》,主要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3、魏源的这种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时间:1856-1860年 1、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是鸦片战 争的继续和扩大) 结果: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劫难①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②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2、俄国趁火打劫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 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割占土地最多的 一个条约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领袖: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名天京);痛枪队,抗争:击毙洋枪队首领华尔。 2、左宗棠收复新疆:歼灭阿古柏,收回伊犁,清政府1884年设立行省 巩固了西北边防,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20课_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_北师大版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课程标准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了解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查理·马特改革,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说出丕平献土的故事,简述罗马教皇国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讲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比较西欧封建制度、城市与中国的异同,三大宗教的对比,学习用比较法来认识历史问题。 阅读与骑士制度、基督教有关的书籍(如《唐璜》《堂·吉诃德》《红与黑》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基督教教义的学习,认识宗教的本质,培养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通过对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西欧基督教文明具有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的基督教会。 难点西欧的基督教会、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6世纪以后,西欧社会由古典奴隶时代向中古封建时代转变,希腊罗马文化逐渐为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欧文化的核心、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古西欧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我们这节课从西欧的封建制度、基督教会和中世纪的城市三个方面介绍中古西欧基督教文明。 学情分析 新民中学八年级学生都来自城市,而且本校是南宁市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尤其是运用电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校多媒体教学开展得很普遍,学校有专门的网页,另外每班都有各自的网页,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课前准备 教师:在学校的主页上将相关资源(素材和相关网站)进行链接,以供学生查阅。 链接的素材包括: 图表:《罗马帝国的分裂图》《凡尔登条约签订时西欧形势图》《查理帝国的分裂形势图》《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示意图》《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意大利政区图》。 文字资料:关于宫相,查理·马特人物介绍,查理·马特的改革,《唐璜》选段,《堂·吉诃德》选段,《圣经故事》选段,《红与黑》选段。 插图:宫相查理·马特像,《圣母像》,《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图》,名画《最后的晚餐》,《基督受难像》,中古欧洲的农庄,欧洲的封建城市一瞥。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学生回答: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 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3.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复习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题(卷)复习题 (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请把正确答案填入下列表格中) l、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北京条约》B.《南京条约》C.《望厦条约》D.《黄埔条约》 2、英法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打开中国市场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C.打击农民起义D.推翻清政府 3、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被称之为“万园之园”,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断壁残垣, 造成这种结果的罪魁祸首是 A.英美联军B.英法联军C.英俄联军D.美俄联军 4、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B.俄国C.日本D.美国 5、1898年掀起的义和团运动首先发生在 A.河北B.山东C.安徽D.天津 6、标志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事件是 A.袁世凯做内阁总理大臣B.袁世凯当上大总统C.清帝退位D.中华民国成立 7、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掀起了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的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8、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外争主权权,内除国贼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D.废除“二十一条” 9、19世纪上半期,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英国B.俄国C.日本D.美国 10、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B.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D.黄埔军校的创办 11、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是 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万木草堂D.福建船政学堂 12、“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下列哪位人物的预言? A.李大钊B.陈独秀C.周恩来D.毛泽东 13、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和光绪帝支持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为争夺最高统治权D.康有为等人的宣传 14、虎门之战中壮烈牺牲的关天培是在中国近代史的哪次战争中牺牲的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中法战争 15、下列国家中,没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是 A.德国B.奥匈帝国C.比利时D.意大利 16、“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出自下列哪个卖国贼之口。 A.李鸿章B.慈禧太后C.曾国藩D.袁世凯 17、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雄狮醒来,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下列有关我国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1950年,土地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尚未进行土地改革的省份是 A、安徽 B、浙江 C、甘肃 D、西藏 4、彭德怀曾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其中“它”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解放战争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5、2010年3月“两会”期间,同学们看到一张老照片,纷纷推算 它的年龄,准确的是 A、54年 B、56年 C、61 D、89 6、下列对周恩来所参加的重大历史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①任职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②参加重庆谈判,争取国内和平③访问印度和缅甸,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出席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香港、澳门回归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中美建交 8、2009年“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那么,我国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是属于何时的成就 A、新中国成立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北师大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虎门销烟:1、鸦片流毒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2、直接 危胁到清朝的财政。3、军队丧失战斗力。1839年6月3日, 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烟。(林,开眼看世界第一人)4、意义: 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 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国际禁烟日) 二、鸦片战争 1、时间:1840.6----1842.8 侵略者:英国。 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2、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3、结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 三、重点内容提要 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时间:1842年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 ※内容:a、割香港给英国b、赔款2100万元户c、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d、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 的税款中国须向英国商定。 ※2、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领土完整受到破坏;政府财政吃紧,人民负担加重;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失去官税自主权。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国家政治腐败导致落后,闭关锁国、科技落后也会被动挨打。我们要富国强兵,状大国力,走向富强。 二、魏源与《海国图志》 1、生活年代:鸦片战争时期。 2、突出贡献:“师夷长技以制夷”编成〈海国图志〉。(睁眼看世界) 3、思想主张: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企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0---1860.10 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主要罪行:(1)※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2签订《北京条约》,增开汉口、南京、天津通商口岸。※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爱珲条约》《尼布楚条约》,并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3、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1、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P5 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脚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语言产生;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使视野开阔,促进脑的发育,人脑逐渐形成。 2、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P5 猿“手”同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大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3、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劳动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P5 从猿到人的转变,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和工具的制造,都离不开劳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现实意义: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劳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要以劳动为荣,热爱劳动,树立劳动观点。 4、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P6 5、比较图1-6和图1-9,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6、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 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7、远古人类的取火方式: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天然火);钻木或击燧生火(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自我测评]1.正确答案为B和C。2.可从身体形态(直立行走)、手的功能和面部特征等几方面思考。 3.排列顺序为: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保存火种、熟食、人工取火。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1、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食物生产的革命(有了稳定的衣食来源)。①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②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③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3、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新石器时代的“新”表现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上。石镰作为磨制石器的代表,侧重于生产领域;陶器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侧重于生活领域 4、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陶器的发明、与定居的实现有什么关系?P12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现,使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农业村落。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5、半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气候冬冷夏热、干旱少雨,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期中大事年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历史期中复习资料之一——大事年表 1949 ◎第一届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人民解放军海、空军建立 1950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1 西藏和平解放 1952 土地改革完成 1953 ◎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 ◎在同印度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周恩来同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6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中共八大召开 1958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10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 1966.5 通过“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6.8 文革全面发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 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

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和邓小平 1966. 10 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1967. 6 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1970.4 “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方红l号”顺利送人太空轨道,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 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1971.9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1.10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3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976.9 毛泽东逝世 1976.10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7 恢复高考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 中美建交 1980 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 ◎开放l4个沿海港口城市 ◎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人实现了奥运历史上零的突破。 1986 ◎实施“八六三”计划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0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 鸦片战争北师大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九十五篇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北师大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 解析】第九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报复中国的禁烟运动 B、保护鸦片正常贸易 C、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D、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 B、中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 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D、社会性质开始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体现出当时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西方列强国家主要想( ) A、攫取落后国家的土地 B、抢夺落后国家的金银 C、推动落后国家搞改革 D、开拓落后国家为市场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所说的“这场战争”是指(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02年,他一生可能经历那些事?(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林则徐虎门销烟⑥义和团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历史学习中,常常要对历史要素的关联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关联的是( ) 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 【答案】: 【解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专题复习

八年级历史上册专题复习 八年级历史专题复习 班级: 姓名: 1.近代清政府时期受到的侵略的战争★★★ 侵华战争时间爆发的原因签订的条约影响鸦片战争 1840至1842年根本原因:打开中国的市场。 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至1860年根本原因:打开中国的市场。 《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协议》、《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 甲午中日战争 1894至1895年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至1901年正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近代的救亡运动★★★★ 运动时间发起的阶级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 1851至1862年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照人口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 洋务运动 19世纪60至90年代地主阶级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 “自强”发展军事工业;“求富”发展民用工业。 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戊戌变法 1898 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维新、变法图强 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义和团运动 1898至1901年农民阶级————扶清灭洋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辛亥革命 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蔡锷、宋教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识记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认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信息,探求每场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结合课文,利用影像资料、文件档案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表格等手段使学生清晰掌握百团大战等战役的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军队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认识到正是由于他们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状况。 【新课导入】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一次次的顽强抵抗,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基本情况,还记得有哪些主要的战役吗?(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那么共产党又是怎样领导人民抗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抗日战场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些基本状况。 一、平型关大捷 先用课件展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并提醒学生仔细阅读,重点注意华北日军的进攻方向。 教师提问:华北日军此时进攻的主要方向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向山西方向,在山西的中北部地区。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军这时进攻山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开赴前线并在平型关成功伏击日军,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 总结归纳: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平型关大捷的知识点: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先用课件展示《地道战》的相关片段,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然后提问: (1)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哪些抗日根据地? (2)敌后战场的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哪里?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具: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 1.自制电子白板课件。 2.分析学情,查找有关资料,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 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搜集有关抗战的资料,阅读有关材料。 (二)教学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昨天、今天、明天 提问:每次做完阶段性的测评之后,我们要对成绩及卷面进行怎样的分析? 同学回答:与前阶段进行比较、总结经验,制定计划。从面引出这个工作的名称:昨天,今天,明天。 哎,第20课就要用“昨天、今天、明天”的方法来学习它的内容。怎么学呢----可不是让我们学生分析试卷,而是让我们学生站在中国共产党的视角回顾一下它的历史(昨天),分析一下1945年时局(今天),展望一下未来(明天)。 2.学习新课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第一步:回忆我党的“昨天” 出示三幅图:中国共产党党旗--- 遵义会议会址 百团大战相关图片。 引出相应的三个结果:中共一大的召开------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核心内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 说明----毛泽东思想正确性 以上三个结果分析得出值得我党保留的经验 昨天 ----解决的办法: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D:日本侵略者沿未打败------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八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学案九(无答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单元复习学案九 专题复习:备课日期上课日期 No. 一、历次重要会议专题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中共“二大”(1922,上海), 内容——制定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中共“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时期;②指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2)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重点练习题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上册重点练习题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重点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是(B ) ①破坏了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②封建经济消亡③逐步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B ) A、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打败 B、中国需同英国商定关税 C、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鸦片的大量走私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和统治危机 B、严重摧毁吸食者的体质,使很多人倾家荡产 C、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起了解体作用 D、导致银价上涨,加重了人民负担 4、太平天国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的新情况,即(C )A。内部叛乱导致分裂B、中央与地方武装联合绞杀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D、满汉地主阶级勾结共同镇压 5、1860年北京居民绝不可能看到的是( C ) A、圆明园燃起熊熊大火 B、英法联军在北京城烧杀抢掠 C、外国公使乘汽车在北京城兜风 D、店铺里摆放着廉价的洋货 6、在今天英法两国的博物馆中可以看到许多圆明园的文物,你认为它们从中国被劫走最有可能是在以下哪次战争( B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有人说“阿古柏是一仆二主”。请问“二主”是(B ) A、英国和俄国 B、日本和俄国 C、法国和英国 D、法国和日本 8、曾纪泽的外交活动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C ) A、清政府给俄国下了最后的通牒 B、俄国不愿为伊犁地区得罪中国 C、左宗棠在军事上的支持 D、有原先订立的边界条约为基础 9、1895年----1945年台湾曾离开祖国怀抱50年,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是(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0、帝国主义列强进入资本输出、全面瓜分中国的新侵略的阶段是在(D 0 A、鸦片战争以后 B、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C、中法战争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 11、一个外国资本家想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你认为最早应出现在( C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洋务运动时期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12、在电影《甲午风云》中,你可以看到(B ) A、林则徐的光辉形象 B、邓世昌的光辉形象 C、李秀成的光辉形象 D、叶挺的光辉形象 13、《马关条约》中反映帝国主义时代特好的条款是(B ) A、割台湾、澎湖列岛给英国 B、允许日本开设工厂 C、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D、增辟通商口岸 14、19世纪末,刺激瓜分中国的事件是(D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瑷珲条约》的签订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15、瓦德西说:“中国人民上有无限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产生此种顾虑是因为( B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清军爱国将领的斗争 D、林则徐禁烟 16、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D ) A、清政府腐败无能 B、禁烟运动影响了英国在华利益 C、英国出于为中国经济发展考虑 D、英国资产阶级对外侵略的需要 17、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主要依据是(B ) A、中国革命对象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中国社会经济成分发生了变化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18、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D ) A、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解决的矛盾 C、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D、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19、《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最大的危害是( C ) A、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 B、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更加腐败 20、虎门销烟的壮举,最突出地表明了( B )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总复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总复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总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1分,共30分) 1.有的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持这一观点最根本的依据是: A.刀矛弓箭抵挡不住坚船利炮的进攻 B.世界上人数最多的陆军敌不过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C.贫穷的封建国家打不赢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 D.腐朽糜烂的封建主义战胜不了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 2. 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攻占北京的战争有: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中法战争④甲午中日战争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⑥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②⑤⑥ D ①④⑤ 3.李鸿章曾打算捐银参加强学会,被康有为拒绝。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李鸿章奉旨到广东挖了康有为、梁启超的祖坟。这说明: A.李鸿章心胸狭窄,公报私仇 B.李鸿章变法无门,便起歹心

8.下列有关辛亥革命伟大历史意义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9. 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最南边的是 A.广州B.厦门C.上海D.宁波10.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大中学生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主题是: A.歌颂祖国 B.追求理想 C.抗日救亡 D.抨击时政 6、D 7、D 8、C 9、A 10、C 11.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A.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正义的合理的要求遭到英法美的拒绝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新文化运动 12.《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背景: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完成 工业革命). 鸦片输入的危害: 伤害身体、白银大量外流、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虎门销烟。(民族英雄) 禁烟措施:缉拿烟贩、交出鸦片、保证以后不再走私鸦片、允许和外商有正当贸易。 虎门销烟的意义:表明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振奋了民族精神,维 护了民族尊严 2.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借口):林则徐虎门销烟。 (3)结果: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4)战败原因:清朝的腐朽落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 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丧失)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 )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关税主权丧失)(最能体现其根 本目的)《南京条约》的哪项内容最能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 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3)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4)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败求和的刺激也促使一些新的思想在中国出现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强国;武器先进; 清政府腐败落后,武器落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4、魏源《海国图志》 (1)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2)“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向外国学习。制夷: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 (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义: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对洋务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一、劫难 1、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时间:1856——1860年 3、结果: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 ...,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二、抗争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金田村洪秀全。1853年占领南京(天京),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在进攻上海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